为什么哲学上理性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永恒话题

西方哲学与人生(三)向往永恒——柏拉图 - 城中正明的blog - 连云港教育博客
简约而不单调,
平常而不庸俗;
文如其声,
字如其人;
心路花语,
追善求真。
西方哲学与人生(三)向往永恒——柏拉图
向往永恒——柏拉图
&&&&苏格拉底述而不著,甚至也不能说“述”,而是“行”,他是一位实践哲学家。记述苏格拉底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1 时代背景
&&&&&&如果说,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是古希腊从黄金时代走向衰落的时期,那么,柏拉图生活的时代便是这个黄金时代的晚期,是个衰亡的过程。柏拉图比苏格拉底小42岁,在他出生前4年伯罗奔尼撤战争爆发,苏格拉底去世48年后柏拉图去世,就在他去世后10年左右古希腊众城邦被并入马其顿帝国。这就像是一天快结束时,夕阳西下,或者像人生到了晚年,会感觉有些惆怅,人们在这个时候特别容易感受到生命中某些关键的问题。譬如,什么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事物?在一个城邦的全盛期,人不太容易想到这种问题,所想的只是物质上的享受,应该说,这也比较符合人性的一般规律。
柏拉图出身于贵族家庭,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走上政治之路,应该可以有所成就。他年轻时也充满才情,喜欢写诗及悲剧作品,一直到他20岁的时候遇见了苏格拉底,才把他以前的诗作、悲剧作品统统烧掉,从此以后专心研究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然而,8年后,苏格拉底就因为追求真理而在亚瑟比大审中被判处死刑。看着自已敬仰的老师被所谓的民主政治所杀害,他的心中必然引起汹涌波澜。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必然以追求真理为其职志,却因而得罪了当政者。自古以来,任何政权的当政者基本上都是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持政权,不喜欢别人去发掘太多的真相。而苏格拉底被500人所组成的法官团审判有罪,就是在这种民主的包装下,被不义的判决所陷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柏拉图后来自已没有从政,而是有了“理想国”的设计思想,即:最好让哲学家当皇帝,要不然就是要皇帝学哲学。这并不是为他自已或以后读哲学的人铺路,而是他认为:国家的管理者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舵手,他必须脑袋清楚,了解真相与道理,如此才可以带领国家走上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安顿好城邦里的公民。这一思想,后来在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那里实现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使师从亚氏。
&&&&&&1.2 思想背景
&&&&&&柏拉图的思想来源有二,影响他最深的当然是苏格拉底,另外一个则是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A.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一生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追求真理”,真理有两个层次:
&&&&&&&&a)外在世界:研究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生物的各种现象与状况
&&&&&&&&b)内在世界:研究人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
&&&&&&我们经常会好奇,人的社会中究竟有没有真理?也就是说,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呢?每个国家、社会都有自已的法律,换一个时空就会不一样。因此,如果法律是相对的,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对错就没有标准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苏格拉底一生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得柏拉图受到很大的启发。有形可见的世界充满变化,人间的变化也相当迅速而复杂,柏拉图曾特别提到,哲学起源于惊奇、惊讶,也就是说,任何东西都在变化之中,既然不断在变化,那么为何它还是它呢?譬如说,人从一生下来不会说话不会行走,到青年、中年、老年、最后死亡,但是为什么他还是他而不是别人呢?这就是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了。但接着问题就来了,本质可能完全不变吗?本质有两个层面:
&&&&&&a)外在世界的本质
&&&&&&&&&&像太阳、月亮、树木、桌椅,它们的本质是永远不变的,你一旦认识了它们,就不会现在这个月亮不是以前那个月亮了。
&&&&&&b)内在世界的本质
&&&&&&&&&&人的本质却不太一样。一个人以前是个坏人,现在变好了,他的本质还是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那么这个转变的关键是什么?在于自由。
&&&&&&那么接下来又有问题了,如果我拥有自由,我选择什么我的本质就会成为什么,不断行善则成善人,反之则为恶人。但善恶是分辩人生的最后标准吗?或者说,我是否可以不管善恶只追求知识成为科学家或专业知识分子?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分辩善恶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就是说这种知识一定与行为有关,无论你对自然世界认识得多深,都不是真正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外在世界终究是一个现象的世界,而你能掌握的真正世界是对自我的了解。
&&&&&&苏拉格底对柏拉图的影响是:从外在世界拉回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又充满着变化,那么怎样在变化中掌握不变呢?这就是柏拉图要研究的课题。
&&&&&B.毕达哥拉斯我们都知道在数学上有个“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称为“勾股定理”),那么毕达哥拉斯就是数学家了,可是,毕氏本人不但是数学家还是古希腊哲学家,还有一个学派叫“毕达哥拉斯学派”,其成员是由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组成。它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除了数学外,他最有名的立场就是主张“灵魂不灭”。什么叫做“灵魂不灭”呢?
&&&&&&&&人活在世界上一定有生老病死,但生老病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本质——灵魂。灵魂不断轮回、永远存在,同时又是人的本质,于是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好好照顾灵魂,通过静默、修持、沉思、反省、研究数学、品味音乐,使得灵魂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不断向上超升,最后可以达到一种自由逍遥的境界。这种思想对柏拉图以很深的启发,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人一死什么都结束掉了,那么我们这一生所做的事情99%都是浪费的,我们何必那么辛苦读书、求取知识、努力工作呢?而工作的目的又何在呢?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一生付出的努力、奋斗所获得的成就就都是一种幻象而已。我只需要活着,最后死亡罢了。大多数人当然是不愿意接受这种消极、悲观的想法,这时就必须承认,人是有灵魂的。但灵魂是什么?哲学上又是如何解释的呢?柏拉图就是要想办法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灵魂不灭而非宗教信仰。
[2、理念论]
&&&&&&2.1 “泂穴”比喻
&&&&&&在柏拉图《对话录》第七卷中,有一个关于“洞穴”的比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比喻不仅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
&&&&&&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
&&&&&&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
&&&&&&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
&&&&&&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
&&&&&&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晴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
&&&&&&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光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这时他开始怜悯起了自已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
&&&&&&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生活在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已把眼睛弄坏了。
&&&&&&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2.2 两个世界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都被称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
&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世界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
&&&&&&2.3 理念论
&&&&&显然,柏拉图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获得真正的认识。譬如说,有三张桌子:画家画的桌子、现实中的桌子和桌子的概念。在他看来,前两者都是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只有桌子的概念(即他所称的“理念”)是真正真实永恒存在的。个别具体的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而且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而使所有同类的事物归属的类概念,则是普遍的、无限的、完善的、永恒不变的。
&&&& 于是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就走上了这样一条理性认识的道路。我们把握真理的道路是从个别的事物抽象到它们的类概念,从这些类概念抽象到更高更抽象的种概念,从这些种概念再抽象到属概念……最后抽象到最普遍最抽象的存在。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1)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2)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譬如奶牛、黄牛、野牛都是牛,只是奶牛是可以挤牛奶的牛,黄牛一般是用于耕地的牛,野牛则是野生的牛,之所以被称为“牛”,就是因为他们都分有了一部分“牛”这一概念
&&&&&3)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如上帝是完满的,按着上帝的样子造的人则不是完满的
&&&&&4)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如果对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有所了解,立刻就会感觉自已的心灵提升到不同的层次,至于要怎样才能提升到这种层面呢?柏拉图认为要研究数学。研究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其目地就是作抽象思考。抽象的目地何在?就是要离开及超越具体的世界。一个人如果执著于具体的世界,心灵根本就不能运作,因为那些具体的东西会将心灵束缚住。等到离开这个变化万端的世界,有了一段距离之后,再以这种抽象能力为媒介,进一步提升自已的心灵。
&&&&&&柏拉图将理念世界进行了划分:
&&&&&1)第一层级:价值。如真、善、美、勇敢、正义、成功等。我们每天都在作价值判断,若缺乏了这些价值判断,恐怕我们与别人交谈时会相当乏味。
&&&&&2)第二层级:概括。就是相同、相异、多、少、大、小……都是属于个别事物所不能单独具备的。
&&&&&3)第三层级:数学。充满了抽象性的数学与符号。
&&&&&4)第四层级:自然物。如山、水、树木等。
&&&&&5)第五层级:人造物。如桌子、房子、桥梁、图画……,都是人所造出来的,即文化层级中的“器物”。
&&&&&&以上五种理念世界的划分,优先顺序很明显,“价值”居于首要地位。一般人往往由经验世界出发,谈到理念就想到具体的感官对象背后的抽象观念,而不知道原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人的理性及心灵所针对的价值世界。如果没有价值理念,人生忙忙碌碌,最后难免一死,试问要如何安顿生命的意义?
&&&&&&这种思想使万物形成一个有高低顺序的层级,在经验世界中,无生物是最低的,上面是生物、人类。人类除了有形可见的身体之外还有心灵,心灵可以往上提升,追求的对象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于是整个世界构成一个立体的架构。我们平常所思考的世界是平面的,基本上显得相当浮泛,我们在里面会觉得生命好像一个平面的过程,从生到死就如一条直线一样,然而在立体的世界中,死亡对人而言就不再是一种结局了。肉体的死亡只代表自然生命的结束,但生命的真正目的,并不随着自然生命的结束而结束,还要看一个人的价值生命有何发展。所以说,展开一个走向价值的生命,使它展现一个立体的发展过程,才是哲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它启发人在这个平面的世界里冲决网罗,向上发展,建构一个价值的世界。
&&&&&&什么是价值的世界?就是人可以通过自由意志的选择,借由内心爱的力量,使自已追求的价值不断地实现,最后得以回归整体“太一”,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善”(即理念世界中第一层级价值所归属的“最高的价值”)本身。只有人的心灵具有这种向上超升的能力,肉体则形同桎梏。事实上,当我们受过正确的教育之后便会发现,像吃、喝等物质上的享受固然是快乐的,但是像听音乐这种心灵上的享受则超越了肉体的快乐。当然,我们并不认同一种思想,好象主张精神生活最重要而物质生活不重要;这里的要点是:物质生活有其极限,但精神生活却没有极限,如果人要品味精神生活的素质,可以无限地往上提升。
&&&&&&<span style="word-wrap:word-break:line-height:21color:# 灵魂
&&&&&如前所述,人的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是灵魂,但灵魂是什么呢?一般的解释是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的动力。事实上,我们人所做的许多事情与自身的本能无关,反而常常会有超越本能的趋向。譬如说,危急时刻,人常常在本能上知道有危险,但还是会去做,这是什么原因呢?绝不是身体而是灵魂的作用。
&&&&&柏拉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理性、意志与欲望。理性排在第一位,先以理性知道意志与欲望是什么,然后才会成功。理性就好像一座灯塔,我们常常把它和光明放在一起,说一个人很理性,代表他看事情很清楚,如同在光明之中,不会模模糊糊、糊里糊涂,所以理性一旦清明,接下来的意志与欲望就能得到正确的指示。
&&&&&由此可知,柏拉图的哲学所关怀的要点,是为了替人生找到一个定位,而不光是去解释变化的现象世界。
&&&&&&<span style="word-wrap:word-break:line-height:21color:# 四种品德
&&&&&人不能拥有智慧只能拥有追求智慧的动力。为什么人不能拥有智慧?因为智慧是对永恒事物的完全理解,但人的生命是在变化的世界之中,必须通过感官去认识东西,因此怎么可能拥有智慧呢?所以这是涉及定义上的问题。那么,人可以拥有什么呢?
&&&&&1)明智。就是可以按照时机上的需要安排自已的行为表现,能够把握各种最好的条件,做出最好的扶择,这是一种理性。
&&&&&2)勇敢。明智是出于理性的,接着,意志需要“勇敢”去实现理性的指引。
&&&&&3)节制。节制欲望,不让欲望伤害理性、误用勇敢。
&&&&&4)正义。将理性、意志、欲望分配得恰到好处。
&&&&&&参照中国的“仁义礼智”可以发现,“智”与明智接近,懂得进退行止,做最适当的判断;“仁”与节制相近,自我约束,讲求恕道,替别人着想;而“勇”则在中国与古希腊都强调,要有勇气去做对的事或改正错的行为。
&&&&&&<span style="word-wrap:word-break:line-height:21color:# 六种幸福
&&&&&&柏拉图对人生的幸福做了分层描述:
&&&&&1)最高的幸福是“合宜或中庸”,跟我们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差不多。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太难了,这种境界要靠高度的智慧,配合后天的修养,说话能够恰到好处,做事的时候可以收放自如。希腊人所羡幕的是一个人雍容大度、临危不乱,内心充满自信而能镇定如恒。
&&&&&2)比例、美或完整。古代对美的定义就是指一样东西很完整,各部分比例很匀称,并且看起来很清晰,这应该是受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一个人在人格及行为处事方面若能样样保持完整,又有适当的比例,不要过于偏重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这就是一种幸福。譬如说,一个人工作与休闲的比例要依他的情况做适当的分配,这样才可以在整个人生及日常生活之中过得很充实、有满足感,若一天到晚忙碌于工作、应酬,固然可以在金钱、名声上有所成就,但由于他忽略了家庭、休闲或运动,反而容易造成失衡的情况。还记得“黄金分割率”吗?呵。
&&&&&3)明智。将自身所有的条件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会有所错失。
&&&&&4)知识与技术。拥有知识与技术,在社会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一种幸福。
&&&&&5)不含痛苦的快乐。很多快乐的事情都会带来痛苦,譬如说,吃饭时很快乐,但吃完后若成发胖、肚子疼就不好了。
&&&&&6)无害的满足欲望。在满足欲望的时候,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不然就是不幸福的。譬如说,为了满足自已太多的欲望,而对自已或他人造成伤害就不是幸福。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所了解的人生其实相当狭隘,因为有时候我们实在不了解自已的若干做法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幸福,也许我们曾体验过类似的幸福,但是以往未必明白其阶梯式的顺序,不知道要从哪一个层次往上提升,并且也不知道古代西方人与我们的先人早已有此共鸣。
&&&&&&<span style="word-wrap:word-break:line-height:21color:# 爱
&&&&&柏拉图一生未婚,但对于爱他却有很深的见解。现代人常常引用到他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就会说那是个完全没有行动的爱情。他们的理由是,因为柏拉图重视人的精神本质,身体并不重要,所以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精神层次的,完全没有身体上的行动——其实这不是柏拉图的本意。
&&&&&柏拉图对爱情的解释并非仅是超越感官的,其中也包括本性的欲望。人的生命力原是一股爱的力量,而性本身是中性的,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重要的是,这种具体的生命力必须往上提升,这时就会发现,原来不只是爱一个人的外表的美。譬如说,我看到一个非常美的女孩子,激起了我原始的渴望,但是进一步反省便会发现,这个美只是外在的,外在的美常常会变化。人是会老的,一旦老了,外表怎么美得起来呢?不太可能,所以,此时就会从有形可见的一面转化到无形的一面,发现深藏在内心的精神之美。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追求精神上的圆满呢?要设法从理性出发,去找到一样东西的真正的理念,然后以完美理念为目标,让自已在行为上不断地实现更高的价值。因此,人生并非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善的生命旅程,这正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核心所在。
&&&&&在现代中国,对于很多已经成家的人来说,或许发现奋斗的动力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将会纷纷独立离开父母,这时候动力何在呢?事实上,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不应该是外在的目的或理想,而应该是内心那个要求成全的声音,但成全需要一个方向,而柏拉图就是设法把这个方向指出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内心本质原来是要求自已走向圆满。
[4、辩证法]
&&&&&&西方哲学最早的一部完整而重要的经典,就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柏拉图在学院中讲课的笔记与记录,没有留传下来,但是光靠《对话录》已经足以名传千古了。他为什么喜欢写对话录呢?我们现在做研究喜欢写论文、论文是一个人沉思、探索、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而对话录是将两个以上立场不同的角色之间的交谈记载下来。他为什么这么重视对话的形式?我们可以找到三点理由:
&&&&&&1)只靠个人无法发现真理
&&&&&&个人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有特定的角度,当他只从某个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别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而对话则不然,两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把个人的见解提出来,一“正”一“反”,其目的不是为了辩论,而是为了找到“合”。讲到柏拉图“合”的思想,主要的特色就是不断往上提升。“合”一定要涵盖正反双方的观点,然后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将双方论点中合理的成分都掌握信。这个“合”本身一旦被提出来,它又变成一个正方,另外又会出现一个反方。换句话说,辩证法是不断向上提升及超越的,所以任何一个人如果想要追求真理,就须设法找到另一个人与他对话。
&&&&&&2)思想就是对话
&&&&&&当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便是在与自已对话。因此,除非你只是听别人的话或接受别人的命令,不加以思考,否则你一开始思考,就会出现对话的性质,先提出问题,再加以回答,然后在是与不是之间慢慢找出最后的结论。
&&&&&&3)对话是通往真理之路
&&&&&&自古以来,任何独裁专制的政府都是拒绝与反对党对话的,但是开明的政府一定愿意公开与对手对话,只要有对话就会有希望,不接受对话就表示自已拒绝真理。或许有人说,有的反对党根本是丧心病狂,但是即使如此,也要先让他说说话,才知道他是否精神异常,否则你就太主观、太独断了。要追求真理一定先要心胸开放。柏拉图强调以对话追求真理,因为一问一答的时候不能逃避对方的问题,必须针对质疑提出一个合理、妥当的答案。
&&&&&&但是要说明的是,对话有几项先决条件:
&&&&&&1)要有倾听的能力。要开放自已心灵,因为对方的立场中可能会有某些你所漏掉的部分。
&&&&&&2)要有良好的态度,尽量保持客观、正直,不要先有成见。这到是比较符合禅宗的“不二”之意。
&&&&&&3)要确定对手处于良好的状态。如此才有可能激发各自的潜力,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人的潜力是需要被激发的,你可以没有伟大的朋友,但不可以没有伟大的敌人,如果你的敌人都很渺小,则代表你这个人的水准也高不了多少。
&&&&&&4)对于辩论的问题要有相当的了解,对话的时候才可以相互刺激、补充。
&&&&&&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希腊文中真理的意思就是“揭开来”。所以真理并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过程,要的盖子揭开来,真理才会呈现。
&&&&&&什么是盖子?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种种成见、主观愿望或习惯,这些都会遮蔽真理,使我们看不清楚,所以追求真理就是要设法把这些遮蔽物移开。
&&&&&&由谁来移开呢?很多的时候就是那个跟你一起讨论的对手。
&&&&&&柏拉图在综合吸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等哲学家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沿着苏格拉底寻求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的思想前进,建立了自已的哲学亦即“理念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从此明确了主客体的二元划分模式,对于西方文明思维的“二分法”影响深远,直到现代。他的辩证法后来影响了西方两千余年,直到黑格尔方才大成。
&&&&&&现象与本质
&&&&&&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明确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下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理念层面上当然也不例外。在西方文明的理念随着物质层面而输入中国后,对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所持有的主流思想造成极大的冲击,其表象就是社会“道德沦丧、思想败坏、人心不蛊、世风日下”,以至于有人喊出了“保卫国学、拒绝西化”的口号,因为人们担心自已被“西化”掉了。
&&&&&&其实,如果我们整体的来看,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接触,特别是象差异极大的中西文化之间的接触,会产生一种“异性相吸”的现象。我们现代对西方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那个方面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比如“自由”、比如“科学”、比如“性”之类。中华文明在某些方面自宋代以后压抑得太久太久,压力有多大抗力必然有多大。如果说中华文明是“正”,西方文明是“反”,那么,目前这个阶段就正处于“合”的前期,这应该是符合柏拉图的辩证法原理的。
&&&&&&从历史来看,世界上任何一次文明的冲突都不过是孕育新一代文明的必要过程;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出现的纷繁复杂的局面,同样也是孕育期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我们既无需担心中华文化的消亡,也不必对中国与世界的前景失去信心。中华文明同样也会对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及伊斯兰文明产生反向的影响,只是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而已。
chzhzhm | 阅读全文(276) |
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城中正明的blog /22858/index.aspx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西哲】关于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问题_哲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48,177贴子:
【西哲】关于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问题
这个问题是否太残酷了
报考一级消防师要求,学尔森13年考培经验为您解答,更有百度信贷分期付学费.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哈哈哈,唉……朕狠狠滴捉急。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和感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