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应如何解决创新因素

制度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制度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着人们行为和相互联系的规则的变更,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制度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制度是创新的根本。只有制度问题解决了,新制度产生了,才能一变百变、一通百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的真正强大才有坚实的基础。所以,邓小平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现在,世界各地为了通过制度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都在创新思维,调整发展战略,独辟蹊径,宁肯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与牺牲,也要全力推进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好的制度才会带来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会有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创新;经济发展;中国经济
  一、相关概念
  经济学上,有关创新思想的研究始于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着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根据他的研究,创新是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而诺斯对经济学家只是利用投资和技术创新等原因来解释经济增长提出质疑,指出国家、产权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的演进。就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分析,首先给出相关的概念。
  1.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有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2.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着人们行为和相互联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何自力对制度创新的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取在现存制度结构内无法实现的潜在收益,寻求、设计并建构一种用以替代现存安排结构的新的制度安排。
  二、影响制度创新的因素
  1.产权机制
  埃斯莫格鲁等(AJR,)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能够提供投资激励和机会的社会将会更加富裕,私有产权制度可以界定为保护私有产权的一个制度组合,它对于激励投资和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产权理论是诺斯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产权结构是其制度分析的重点。诺斯强调了&制度-产权结构&对一国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正是产权界定明确,并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充分实施的私有财产制度,导致了西方近代的技术革命的发生和西方世界的兴起。而对于这种私有财产制度的来源问题,诺斯认为是&国家界定产权结构&,并且&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科斯通过对交易的法律制度的分析,论证了产权结构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则合法权利的初始规定就对经济运行效率产生影响,从而可以通过改变立法确定的产权结构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因此,产权有助于人们在交易时形成合理的预期,激励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权机制是构成制度安排的最重要的因素。
  2.动力机制
  制度创新本身充满了不平衡的利益冲突。有些人要在变革过程中承受更多的损失,而另一些人却是主要受益者;有些制度变革本身就是一种既得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没有人受损就不会有人受益。制度创新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往往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勇气的企业家式的人物,他们推动制度创新的最大动因,就是为了获取在现行制度结构内无法内在化的外部收益。每个行为主体对新制度安排的取舍是由该项制度安排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决定的。若收益与成本相抵之后的净收益为正,人们就会支持这项制度创新;若净收益为零,人们对这项制度创新就可能采取袖手旁观或模棱两可的态度;若净收益为负,人们就会全力抵制有关的制度创新。其中以戴维斯和诺斯的经典文献《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为主要代表。戴维斯和诺斯从外部收益的来源人手,认为制度是经济主体或行动团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安排,外部收益的出现和变化&诱致人们去努力改变他们的制度安排&,是制度创新的动因来源。
  3.治理机制
  威廉姆森在《治理机制》(1995)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制度环境与经济组织相互作用的三层次框架。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组织内部合约关系的治理。然而,治理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各种备选治理模式的比较绩效,一方面随着制度环境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也随着经济行动者的特性而变化。因此,治理机制是影响创新的关键。制度创新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与强制性制度创新,诱致性制度创新具有自发性、局部性、不规范性,制度化水平不高;强制性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个人或团体。因此,政府决策机制是机制概念在政府中的应用和引伸。政府决策机制就是指政府决策参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模式。构建政府决策机制,就是通过制度安排使政府决策参与主体之间形成合理而又稳定的关系,通过对政府决策系统的结构、过程和方式的最优组合,达到政府决策的最大效益,减少决策费用,降低决策成本,为政府管理中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最佳路径,以提高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所以,由于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在政府层面上,有效的治理机制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并且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制度的创新。
  4.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机制是指在社会系统变化中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组织、制度和发挥其功能的作用方式。康芒斯把经济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并把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在他看来,利益冲突和资源稀缺性是制度产生的原因。因此,他认为,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利益协调,而利益协调的基本成分便是交易。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就要充分发挥政府制度供给职能,重视政府在正式制度安排中创新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并且要重视政府自身的改革,完善利益协调的相关法律制度安排。
  三、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创新
  犹记得2008年那场环球金融危机,危及到当时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大部分第三世界的国家。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仍抱有良好的预期,政府通过一系列利好的制度,拉动眼见将被危机浪潮波及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刺激汽车消费,并与此同时坚持环境保护立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而放眼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两项刺激方案只能被列入政策的边缘范围。翻天动地的改革开放,数次经济大调,无数刺激方案,在缺乏宪政指导和私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却飞速发展,用年年第一的增长率向世界宣示着这一奇迹。
  与西方自由的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来源于制度的变革和政策的推动。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的经济改革以经济增长和国民富裕为目标,在&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路下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渐进式改革而不是迅速瓦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植入计划体制,在保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承认市场自由化;以双轨制为特征的边界改革使国有部门通过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去捕捉获利机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令其不仅支撑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且改善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条件与环境,使改革的阻力逐步减少。中国经济就在这摸着石头过河的途中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下,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势互补,大胆尝试,从而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以足以堪称奇迹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从单一体制到多元经济结构,从统一分配到多种生产要素共存,制度的创新拓宽了中国经济前进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67%,远高于同期世界3.3%左右的增长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27倍。
  三十多年已过,宏观调控力度不减,经济增长势头不弱,中国经济在良好的制度下大步迈进。技术与资本需适应制度的发展,制度本身也应不断创新,引领经济前进。中国改革的成功正验证了经济发展中制度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制度创新的需要。
  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消费、投资和出口常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其中,以消费最能驱动经济增长。然而,受到依靠行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影响,造成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按支出法计算,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9年的48.0%,相应地,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7.7%。经济增长较高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使得我国长期陷入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贸易顺差较大的压力。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依据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一国的产业结构分别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从农业和工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而且还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其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三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虽由%上升到%,但相应年份,第二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却由5.1%上升到7.2%。第二产业中又以工业的增长最为迅速,然而,工业的过快增长不仅限制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而且还造成高投入、高污染和高能耗,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任务艰巨。节能减排是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由之路。自2003年以来,党中央一直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方针。然而,由于工业特别是高耗能、电力、钢铁等的行业和高污染的电解铝、化工等行业增长过快,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只分别减少6.61%和8.95%,这将使得未来节能减排的形势更加严峻。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已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但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少,技术相对于资金和人才更为缺乏,使得一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无法投资,由此引致资金流向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未能有效地发挥功能。
  五、通过制度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是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既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需加大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核心构成,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依据行业或生产环节对知识产权的敏感程度不同,适时地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另一方面,应增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水平,提高知识产权侵权的成本。此外,对于自主创新的必要环节,还应建立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划分与使用保障,创新人员的激励和管理以及自主创新产品的投融资和采购等制度。
  二是政府一方面致力于正式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比如文化、意识形态、习惯等,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使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并重。三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多元主体的制度创新结构,使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协调与合作机制,保障制度创新的合理速度,并且核心制度创新与配套制度创新相结合。总之,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制度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是通过激励或压抑创新实现的,因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因而,好的制度是能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同时,这种制度本身也应是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不断调整和创新的。
  [1]何自力.比较制度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Acemoglu,Daron,SimonJohnson,JamesA.Rob-inson.TheColonialOriginsofComparativeDevelop-ment: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69-1401
  [3]D.C.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齐晶晶,阎维洁,《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新视角、新观点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制度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关推荐
[制度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632999" data-title="制度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data-image="">&&|&&&&|&&&&|&&&&|&&&&|&&&&|&&&&|&&&&|&&&&|&& &&|&&&&|&&&&|&& &&|&&&&|&&&&|&&&&|&&&&|&&
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
&&来源:&&&&分享到: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面临增长放缓、生产过剩、外需不振等严峻挑战,“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多年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为我国信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发展机遇。为此,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
  一、“互联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各行各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进入到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
  (一)“互联网+”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在广度上,“互联网+”正在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到了第三产业,形成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如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将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在深度上,“互联网+”正在从信息传输逐渐渗透到销售、运营和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并将互联网进一步延伸,通过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促进产业链的开放融合,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满足个性化长尾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
  (二)“互联网+”推动产业生态共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如以微信为代表的“快速迭代式”创新模式,迅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同时通过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推动了“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模式与新生态,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一批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生态系统,基于这些平台又创造出了新业态,如O2O(线上与线下结合)、移动支付、可穿戴设备等。各平台将用户资源和技术资源开放给合作伙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降低了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以腾讯开放平台为例,应用总数已达240万款,应用类型有娱乐、生活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创业者总数达500万,覆盖全国1-3线城市,合作伙伴总体估值超过2000亿元。
  (三)“互联网+”整合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极大地惠及民生
  “互联网+”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将公共服务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群体中去,提供跨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稀缺资源均等化提供全新平台。如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国内地域限制,并连接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农村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腾讯已与多家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腾讯课堂,面向中小学、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开放课程,每周上课人数约7.3万人,课程总数达三万多门。另外,“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为民众就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全国已有近100家医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移动化的就诊服务和快捷支付,累计超过1200家医院支持通过微信挂号,服务累计超过300万患者,为患者节省超过600万小时,大大提升了就医效率,节约了公共资源。同时,“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模式可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提高效率,便利民众,例如微信的广州城市服务接口开通了包括医院挂号、违章办理、汽车年检、出入境业务等17项公共服务入口,极大的为民众提供了便利,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互联网+”促进共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提倡互利共享,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闲置资源利用率,提供节能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的创新模式。当前,以商务专车、拼车、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家政服务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快速发展,例如商务专车服务正在探索通过“汽车共享”优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提升服务品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同时,通过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提高了闲置资源利用率、减少空驶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节能环保上做出了贡献。未来将形成汽车共享、出租车、公共交通等多元融合的移动交通解决方案,大大便利了民众出行,并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
  综上所述,“互联网+”正在大力促进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测算,2014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对GDP贡献约0.8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底达到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产品,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系统,2014年微信拉动了952亿的信息消费,相当于2014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3.4%,带动社会就业1007万人,预计到2015年底,微信带动的信息消费将增长至1428亿元。
  二、“互联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过二十年,移动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深度介入到大众生活中来,“互联网+”又随之发展起来,并日益介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了确保“互联网+”的持续创新发展与广泛渗透,需要关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确立
  首先,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互联网+”认识不足,缺乏在现实中主动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二是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担心“互联网+”成为自身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力量;三是“互联网+”在不同产业中的认知度存在很大差异,“互联网+”模式在商业零售、金融、交通等服务行业有较高的认知度,在工业制造业中也得到部分认同,在传统农业、部分传统制造业中认知度则普遍较低。 其次,由于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在全社会得以确立,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存在怀疑心态,担心对其现有商业模式造成冲击和颠覆;二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抱有观望心态,不相信“互联网+”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和积极作用;三是一些企业虽然有意愿利用“互联网+”提升效率、促进原有商业模式的革新,但由于自身惰性、历史惯性等原因而不愿主动做出改变,不想承担革新原有商业模式带来的成本,不愿放弃固有的企业经营方式和既得利益。
  全社会如果不能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真正树立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包括三个层面: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的基础设施。首先,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还需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并加强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确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能够赶超其他互联网发达国家。其次,公共数据的开放成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基石,相互连接和数据共通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打破各领域的信息孤岛,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后,新兴行业生产服务标准的滞后和相关接口不统一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屏障,在跨界融合中已遇到了诸多因接口不统一而导致的重复开发和效率低下的后果。
  (三)对现有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不足,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对现有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充分的应用,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信息化需求非常高,但同时信息化成本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第一,互联网的入口为企业提供了触达数亿级用户的平台。互联网的网络规模效应将海量的用户集中到了一起,为企业、公共服务、创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入口,也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触达海量用户的核心突破口。但是,目前各行业对于通过互联网触达用户还应用不足;第二,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供需双方高效对接并逐步建立征信体系,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三,大数据、云计算可为企业数据存储与精准推送提供良好的技术手段和平台;各类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企业社会化营销提供了新渠道和全新的用户体验;但是,仍然面临挖掘不够的问题;第四,互联网平台可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应用。例如微信企业号作为微信平台的延伸,迅速连接上下游合作伙伴,适用于员工出差移动办公,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订单管理与工作协同,支撑一线销售、行销代理、售后服务、巡检巡店与安保后勤等工作管理,简化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管理流程,大幅提升了组织间协同运作的效率。但目前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其利用程度不高。
  (四)国家政策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如同电的产生,带来了电灯、电视机以及电话等新事物,“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也将带来相应的产业创新。但是,以跨界融合为显著特征的“互联网+”对原有的行业管理体系与管理方式带来一定冲击。如在过去的一年中,互联网金融经历了全面的政策适配的过程,从高速发展到暂停相关业务,再到政策规范;商务专车服务也面临相同的困境,在有些地方遇到了监管压力。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后,国家政策与“互联网+”不相匹配的表现。
  三、推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推动“互联网+”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
  建议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实现快速响应、联动处置,形成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应在鼓励创新的原则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予新事物发展机会和空间。
  (二)推进公共数据的开放,建立数据安全与相关方权益保护的保障体系
  研究并出台我国公共数据开放战略,将政府公共信息与数据率先向全社会开放,打破行业信息孤岛,加强信息资源的供给与传播,以提升可用性和利用率,确保社会公众能及时获取和使用公共信息;同时,逐步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和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确保数据的有效使用和相关方权益。
  (三)推动全社会对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
  现有的互联网平台上的众多服务和应用可以助力各行业的信息化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政府治理方面,建议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鼓励政府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政务民生服务平台应该本着开放的原则与市场各方合作,分类逐步开放相关数据和接口,降低企业进入与运营成本,并鼓励和引导相关成熟案例在全国其他城市的进行推广。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支持和推进广大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对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互联网价值,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整合办公环境、信息资源、扶持政策、融资平台在内的综合性创业载体,扶持创业型企业和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
编辑:于琦作者: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财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如何解决贫富差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