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岫楼+鸟倦飞而知还下一句

有关《归去来兮辞》文中句成典者辑释
我的图书馆
有关《归去来兮辞》文中句成典者辑释
有关《归去来兮辞》文中句成典者辑释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注:三径:一作“三迳”,取汉人蒋诩的故事。汉赵歧《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符卿,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三仲皆推廉逃名(逃名,指隐居不仕)”。又《尚有录》:“汉杜陵人蒋诩字符卿,哀帝时官兖州刺史,王莽居摄,告病归,卧不出户,尝于舍前竹下开三径,惟故人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径:道路。
〖释义〗①渊明在文中称自己回家归隐后仿效蒋诩三径的故事说自己回家后将开辟三条隐遁之路。后诗文中常见的“陶潜三径”、“松菊三径”、“陶径”、“三径”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渊明回家归隐后所开辟的这三条隐遁之路,诗文中引用,借指归隐之处所及其通往的道路,诗文中引用,泛指归隐或家园,也表示厌官思隐,咏写渊明其人其事以及田园之景和松、菊之类的诗文中亦常见引用这些典故以为状美之词。康按:在诗文中凡出现“三径”或“三迳”这些典故时,应按诗文中咏事当与蒋诩事判而别之。
【三径陶潜】1999年元月第1版新疆少年出版社明·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下:“五湖范蠡,三径陶潜”。
【三径陶潛】清·李渔《笠翁对韵》十四《盐》:“五湖归范蠡,三径隐陶潛”。
【陶潛三径】宋·李彭老《高阳台·寿野渡》词:“有陶潛三径健吟哦,贫而适”。金·元好问《寄文光甫》诗:“陶潛贫里营三径,潘岳秋来见二毛”。清·心远主人《二刻醒世恒言》卷二二:“饮酒学陶潛,归来三径闲”。
【陶令三径】顾平旦《对联欣赏》三:“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院共一龛”。
【陶家三径】柳亚子《丹青引》诗:“秦庭大夫讵足骂,陶家三径宁嫌贫”。
【陶郎三径】明·李堂《西平乐·工部送太子太保尚书徐公还淳安》词:“登临何必,羡陶郎三径,贺老一湖”。
【渊明三径】宋·王安石《答熊本推官金陵寄酒》诗:“渊明未得归三径,教夜犹同把一杯”。宋·姚述尧《好事近·赠王清叔》词:“渊明三径已催归,名利几时足。”明·刘基《八六子·晓思》词:“渊明三径犹存,白鹤不归华表,乌鸦自满荒村”。明·顾潜《风入松·寿高大尹八十》词:“河阳县里花曾种,渊明老三径”。
【彭泽三径】清·戴廷栋《金菊对芙蓉·咏菊》词:“田园芜去思彭泽,奈归来三径偏迟”。
【柴桑三径】明·刘基《满江红·寄水北山人徐宗周》词:“乳燕落红春又晚,柴桑三径多松菊”。
【斜川三径】宋·晁补之《安公子》词:“记他年相访,认取斜川三径”。斜川,参见后面“渊明斜川”典。
【先生三径】宋·王安石《怀古二首》诗二:“长春一床室,先生三径床”。
【黄花三径】元·张养浩《中吕·普天乐》曲:“正黄花三径齐天,家山在眼,田园称意,其乐无涯”。明·冯惟敏《正宫·端正好·〈邑斋初渡自述》曲:“想黄花三径香铺,望白云千里光浮”。黄花,菊也。
【松菊三径】唐·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诗:“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唐·牟融《沈尚书林亭夜宴》诗:“松菊寒香三径晚,桑榆烟景两淮秋”。宋·赵玉渊《宴清都》词:“有秫田二顷,松菊三径,不如归去”。明·瞿佑《桂枝香·秋怀》词:“松菊三径,图书四壁,聊共观伫”。
【菊松三径】宋·晁端礼《满江红》词:“菊老松深三径在,田园已有归来计”。宋·李曾伯《满江红》词:“薇柳诸关成底事,菊松三径堪主”。明·杨仪《菩萨蛮·过谷亭预寄秦氏园亭》词:“菊松三径地,狷鹤猜人意”。
【松菊荒三径】宋·毛滂《蝶恋花》词:“想见秋来,松菊三荒三径”。
【菊荒三径】明·刘基《选官子》词:“念松荒三径,门抵五柳,故山犹远”。
【松荒三径】宋·杨泽民《选官子》词:“念松荒三径,门抵五柳,故山犹远”。
【三径】唐·钱起《酬刘员外雨中见寄》诗:“潢污三径绝,砧杵四邻稀”。又《山园栖隐》诗:“三径与嚣远,一瓢常自怡”。宋·苏轼《次韵周邠》诗:“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宋·潘屿《客中九日》诗:“重阳今日是,三径几时归”。元·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曲:“太平幸得闲身在,三径修,归去来”。元·张可久《中吕·卖花声·〈秋〉》曲:“东篱潇洒,渊明归去,乐陶陶故园三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五回:“旁边挂着一幅对联是:一帘秋影淡于月,三径花香清欲寒”。清·心远主人《二刻醒世恒言》卷二二:“如今却说那晋陶潜,……当晋末解组归,三径荒芜,力耕自赡”。
【三迳】迳,乃“径”的异体字。南朝·梁·江淹《陶征君潜田居》诗:“素心正如此,开迳望三益”。南朝·齐·陆韩卿《奉答内兄见稀权》诗:“杜门清三迳,坐栏临曲池”。隋·孙万寿《行经旧国》诗:“旧邸成三迳,故园余一丘”。唐·薛逢《韦寿博书斋》诗:“元卿谢免天三迳,平仲朝归卧一裘”。唐·杨衡《伤禁处士》诗:“三迳尚疑行迹在,数萤犹自映书残”。唐·蒋昉《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退迹依三迳,辞荣继三疏”。唐·权德舆《送三十叔赴任晋陵》诗:“十年尘在职,三迳寄遐心”。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诗:“狐兔同三迳,蒿莱共一&&
”。又《早饮醉中除河南尹敕到》诗:“应须了却丘中计,女嫁男婚三迳资”。唐·许浑《灞东题司马郊园》诗:“读书三迳草,沽酒一篱花”。
【菊迳】清·蒲松龄《钟圣舆以宪副公传示即索此诗》诗:“园中菊迳仍荒草,坟上松阴自夕阳”。
【鞠迳】元·薛玄《赠诗》诗:“忙开鞠迳成嘉遁,静闭柴门草太玄”。康按:古“鞠”、“菊”二字互通用。如《礼记·月令》:“鞠有黄花。”唐·陆德明《释文》:“鞠,本又作‘菊’。”
【陶迳】明·金銮《点绛唇·送汪小邨归广陵》曲:“雾时间一江凉月芦花映,明朝骑鹤上扬州,何时载酒来陶迳”。
【陶径】宋·无名氏《满江红·寿杨殿撰》词“有庄园陶径,菊滋松茂,祗恐东山事业”。宋·李萼《送僧归蜀》诗:“躬耕自得莘郊乐,日涉谁知陶径闲”。宋·王晔《芙蓉》诗:“姚园多猥俗,陶径亦萧条”。明·汤显祖《乐安张圣如明府以廉能第一入觐喜而赠此》诗:“潘舆在御难为别,陶径新开略尽欢”。清·孔昭度《霜叶飞·落叶》词:“庾床陶径都飘零,几度长年垂”。池尚英《民间实用应酬手册·九月结婚联》:“陶径有花凭酒赏”。
【荒径】明·赵宽《减字木兰花·姚江阻雨》词:“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清·尤侗《别长安》诗:“穷途恸哭谁哀阮,荒径欣奔自拟陶”。
【松径】宋·洪迈《王龟龄王嘉叟木蕴之同过小园用郡辅花韵》诗:“白惭翳翳松三径,相对萧萧马五花”。宋·王安石《移柳》诗:“移柳当门何啻五,穿松作径适成三”。元·关汉卿《双调·碧玉箫》曲:“松径偏宜,黄花绕东篱”。明·陆钰《淳淘沙》词:“松径挂斜晖,闲门禅扉,故人踪迹久离违”。
【菊径】南朝·梁·庾信《示封中录》诗:“葛巾久乖角,菊径简经过”。宋·季焘《客怀》诗:“菊已开三径,松应长十围”。明·马朴《玉芙蓉·为秋对月再次前韵》词:“荷衣色称风流命,菊径清谐水石盟”。清·蒲松龄《代季男筠与王亲家启》:“两岁后菊径三乂,益染履簪之馥”。又《代章丘焦象九请县公启》:“菊径秋芜,并染履簪之馥”。清·车万育《声律启蒙》卷上:“挑荠女,采莲娃,菊径对苔阶。”
【松菊径】宋·辛弃疾《满江红》词:“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绝弦”。清·蒲松龄《遥和载酒堂太史韵》诗:“荒草乍开松菊径,明霞多照水云庄”。
【渊明径】宋·葛胜仲《鹧鸪天》词:“菊英露浥渊明径,藕叶风吹叔宝池”。又《行香子·愁况无聊作》词:“且渊明径,子猷舫,仲宣楼”。
【元亮径】唐·王绩《田家三首》诗一:“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宋·沈某《臞菊》诗:“松菊未荒元亮径,芰荷先制屈平衣”。
【柴桑径】明·汤显祖《酬心赋》:“河阳之花城足态,柴桑之兰径兼贫”。
【渊明菊径】宋·葛应祥《西江月·赋木犀次李季功韵》词:“渊明有菊径开三,不似此花雅淡”。宋·吴泳《八声甘州》词:“有邵平瓜圃,渊明菊径,谁肯徘徊”。
【陶潛菊径】宋·张炎《新夜过妆楼·乙巴菊日寓漂阳》词:“陶潛尚存菊径,且休羡松风陶隐居”。
〖释义〗②渊明仿效蒋诩的故事在舍前开辟三条道路,并且在道路上种满了松树和菊花,为自己的隐遁事业创造的良好的环境。由于松和菊不畏严寒,渊明种植它们用来比喻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而放弃隐遁这一事及其本人的清高的节操和傲骨。后诗文中常见的“渊明松菊”、“彭泽松菊”、“靖节松”、“三径花”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渊明在他天辟的天条道路上所种下的这些松树和菊花,诗文中引用,借指人隐遁不仕及其隐遁的良好的处所和优雅的环境,我用来比喻或借指具有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则正不阿的人,或用来借作咏写田园之景以及松树和菊花的典实,或为松、菊的美称,于咏写渊明其人其事的诗文中多见引用以咏写他的清高的节操和不向权贵低头的傲骨;又“松菊主人”、“松菊缘”这两条用典亦本渊明此事而来,诗文中引用,以“松菊主人”借指隐遁之人,以“松菊缘”借指隐遁之事。
【渊明松菊】宋·晁端礼《一丛花》词:“渊明元兴世情疏,松菊爱吾庐”。宋·陈德武《惜余春慢·忆海棠》词:“待移根,与赋归来,敢比渊明松菊”。
【陶潜松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明诗别裁集·杨慎〈送彭幸庵尚书致仕〉诗》:“诸葛蔓菁遗壁垒,陶潜松菊旧柴扉”。
【陶令松菊】元·任昱《中吕·上小楼〈隐居〉》曲:“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
【陶家松菊】清·蒲松龄《代毕器先与新城王启》:“陶家松菊,讬先人之敝庐”。清·汪仲钤《水调歌头》词:“世有陶家松菊,也有陆家杞菊,何时把长镵”。
【泉明松菊】柳亚子《题月岩〈种树图〉为梅赋……》诗:“将顾大夏栋梁老,久客泉明松菊猜”。
【先生松菊】明·陈如纶《金明池·题赠晋川尊师南墅》词:“共羡先生松菊,主把乐事赏心寻”。
【柴桑松菊】宋·何梦得《大江东去·自寿》词:“杜曲桑麻,柴桑松菊,归计成迟暮”。清·蒲松龄《次韵毕刺史归田》诗:“犹有柴桑松菊在,薜罗何必让金貂”。
【彭泽松菊】清·蒲松龄《代毕信涉通王受此启》:“奕奕清门,何阳之桃李故在;绵绵世情,彭泽之松菊犹存”。
【浔阳松菊】清·龚自珍《已亥杂诗》诗一二八:“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柴桑三径菊】清·蒲松龄《赠僧》诗:“唯有柴桑三径菊,不堪授采摘送君行”。
【渊明三径菊】清·柳文《送施又黄还吴门》诗:“渊明三径菊,留待护紫扉”。
【三径松菊】唐·独孤及《送虞秀才擢第归长沙》诗:“知君到三径,松菊有光辉”。清·周起渭《武陵为人写北窗高卧图》诗:“萧条掩三径,松菊相与春”。清·钱谦益《乞南诗示西隐长老》诗:“卖得十千钱,三径离松菊”。
【三径菊松】《中国古代孤本小说集·金谷怀春》:“三径菊松空有恨,五更风雨暗伤魂”。
【陶径菊松】明·何孟春《沁园春·寄孙尚书》词:“陶径松菊,赵家琴鹤,聊复当时几咏歌”。
【渊明孤松】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二《渊明孤松》:“渊明诗文率皆纪实,虽寓兴花、竹间亦然。《归去来辞》云:‘景翳以将入,托孤松而盘旋’。其《饮酒诗》二十首中一篇云:‘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见,独树众乃奇’。所谓孤松者是己,此意盖以自况也”。
【靖节松】元·徐再思《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曲“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
【陶家林】明·葛筠《念奴娇·题粉美人菊花》词:“貌美无人识,陶家林下,风流不让安石”。
【三径花】元·陈草庵《中吕·山坡羊》曲:“栽,三径花;看,一段瓜”。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五回:“旁边挂着一幅对联是:一帘秋影淡于月,三径花香清欲寒”。
【三径芳】芳,花也。此指菊花。宋·陈德武《鹧鸪天·咏菊》词:“三径芳根自不群,每于霜后播清芳”。
【三径香】香,指菊花的香气。元·卢挚《双调·蟾宫曲·〈箕山感怀〉》曲:“三径秋香,万古苍波”。
【三径菊】唐·李嘉佑《送裴五归京口》诗:“遥知到三径,唯有菊花残”。元·张养浩《中吕·喜春来》曲:“浮名浮利待如何?枉干受苦,都不如三径菊四图书”。池尚英《民间实用应酬手册·九月结婚联》:“次子喜宜家笑色灿开三径菊”。
【陶径菊】宋·无名氏《瑞鹤仙·和李梅南》词:“赏残陶径菊,正袅袅愁予风凄露肃”。
【陶松菊】明·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下:“陶怡松菊,田乐烟霞”。怡,怡然自乐。
【松菊】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赠诗》诗:“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清·蒲松龄《征毕信涉逸老园诗启》:“松菊田园,雅逐百年之乐;琴书车马,元烦十日之更”。又《唐太史命作生志》:“陶靖节之疏狂,怡情松菊”。
【径菊】清·车万育《声律启蒙》卷下:“霜对雪,浪对波,径菊对池荷”。
【三径菊花】清·车万育《声律启蒙》卷下:“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
【三径黄花】黄花,菊花的别称。元·任昱《双调·沈醉东风·〈隐居〉》曲:“近日邻家酒易赊,三径黄花放也”。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三回:“千枝红树妆秋色,三径黄花吐异香”。
【松菊主人】《新唐书·韦表微传》:“吾年五十,……将为松菊主人,不愧陶渊明”。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颂隐者云‘松菊主人’。”
【松菊缘】宋·朱松《题寄陈国器容膝斋》诗:“规摹琴书室,料理松菊缘”。
〖释义〗③渊明弃官归隐家园,虽然通往回家的三条道路荒芜了,然而以前所种植的那些菊花和松树还依然存在。后诗文中常见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表示人厌官思隐以及用作咏写田园之景的典实,描写美好自适的田园生活以及秋色景致之类的诗文中时常见引这些典故以为称美之词。
【三径荒,松菊存】明·郑棠《蓦山溪》词:“居住清修苦节,想前人归休,三径荒、松菊存,也有容膝处”。
【三径就荒】宋·史达祖《满江红·书怀》词:“三径就荒秋自好,一钱不值贫相遇”。杨天材《对韵全璧续编》卷下《五·歌》:“三径就荒,陶令耽菊蕊;六郎受宠,武皇誉美莲花”。
【三径荒】唐·皇甫冉《酬李补阙》诗:“十年归客但心伤,三径无人已自荒”。宋·袁去华《点绛唇·登郢州城楼》词“家在江南,三径都荒了”。宋·范成大《顷自吏郎去国过吴江次韵招之》诗:“君今犹把一庵去,我敢倦锄三径荒”。元·赵孟俯《和姚子敬秋怀》诗:“黄菊欲开人卧满,可怜三径已荒芜”。明·顾炎武《元日》诗:“行行适吴会,三径荒不理”。明·吴脉&
《庄椿岁·祝友人寿》词:“三径荒,践约归来圃”。清·蒲松龄《贻王淑子孝廉》诗:“三径荒芜岁计休,漫搔短花看吴钩”。又《九日》诗:“把盏绝意陶元亮,芜没田园三径荒”。
【荒三径】唐·皇甫冉《寄郑二侍御归新新郑无碍寺新居》诗:“南亩荒三径,东林寄一身”。唐·杜牧《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诗:“云抱四山冬日在,草荒三径几时归”。唐·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诗:“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宋·杨万里《归去来兮引》词:“已荒三径存松菊”。
【松菊荒】唐·李群玉《经费给拾遗所居呈封员外》诗:“旧馆苔藓合,幽斋松菊荒”。清·渭滨笠夫《孤山再梦》第一回:“松菊未荒聊自适,马牛不惜任人呼”。又第五回:“宦邸烽烟魂欲断(非仙),故园松菊梦犹荒(雨林)。”
【菊荒】宋·苏轼《哨遍》词:“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明·高启《送前进士夏尚之归宜春》诗:“菊荒已自叹,表秀竟谁歌”。
【菊径就荒】清·蒲松龄《十月孙圣佐斋中赏菊》诗:“作客离家三十年,菊径就荒菊根死”。
【松菊犹存】宋·曾几《闻李泰发参政得旨自便归功于诗迓之》诗:“故园桦菊犹存否?旧日人民果是非”。宋·张元干《陇头泉》词:“念向来,浩歌独往,故园松菊犹存”。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实迷途其未远,松菊犹存”。元·高明《琵琶记》第十二出:“田园荒了,不知松菊犹存否?”清·蒲松龄《和张邑侯过明水之作》诗:“河山无恙天将老,松菊犹存径已荒”。周瘦鹃《秋菊有佳色》:“在一个种着两颗小松的盆景里,再种了一株含苞未放的小黄菊,松下也安放了一个老瘦的坐像,标名‘松菊犹存’。”
【犹存松菊】宋·李光《水调歌头·罢政东归》词:“汪圃犹存松菊,三径未全荒”。明·万惟檀《金明池》词:“浔阳令犹存松菊,盘谷叟侭余图谱”。
【松菊尚存】清·王慧《移居茜里田宅》诗:“新塘一水绕街东,旧是柴桑五亩客,松菊尚存思祖德,蓬蒿不剪见家风”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注:悟:醒悟,觉醒。已往:以前,此指以前投身官场之中。谏:改正。来者:将来。追:弥补、挽回。这两句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释义〗渊明认为以前的从宦生涯沾污了自已的名声已是无法改变,现在只有用现在的行动加一弥补。后诗文中常见的“将来可谏,既往难追”、“来者可追”等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表示已过去的无法挽回,未来的时日还是能够弥补得上的,多用作勉励之辞。
【来者可追】刘万国等人《中华成语辞海》中收有“来者可追”条。
【将来可谏,既往难追】明·无名氏《绣襦记》第三四回“舍己从人纳谏辞,言路平灵砥,将来可谏,既往难追”。
【往者之莫谏,来者之可追】清·蒲松龄《戒应酬》文:“既往之莫谏,尚来者之可追,其从此而永戒,勿复蹈乎前非”。
【往者之莫谏,来者犹可追】唐·陈子昂《谏用刑书》:“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无以微臣而忽其奏,天下幸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清·袁枚《病中谢严相国赐食物》:“平生惯领虚思,大率类此,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夫子有以补过焉”。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梁实秋《谈徐志摩》三:“而今日之事,吾属青年实负其事,勿以地大物博、妄自夸诞,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补】刘万中等人《中华成语辞海》“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条下释云:“亦作‘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补’。”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注:实:同“识”,认识。迷途:指为官之举。渊明认为自己以前出来做官是步入了迷途。觉:醒悟、觉醒。今是昨非:现在的行动(指回家归隐)是对的,以前的行为(指出来做官)是错的。是,此指回家归隐之事是正确的。非,错误。
〖释义〗这一句是作者写出自己从做官到归隐这一思想的转变,认为以前一昧地追求做官是误入迷途。后诗文中常见的“今是昨非”、“今是”、“昨非”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意即现在是对的、以前是错的,诗文中引用表示人弃官归隐,含有醒悟、悔悟的意思;又“是非”一词亦本此而来,即指正确与错误、是与不是的意思;又“迷途”这一用典也本此而来,指迷失道路,也借指昏乱之世,但引用时又作“迷涂”。
【今是昨非】明·吴奕《满庭芳·括归去来辞》词“芜矣田园,瞻此衡宇,胡不归去来兮,迷途不远,今是昨应非”。明·冯惟敏《玉江引·纪笑》曲:“今是昨非,谁能早见机”。鲁迅《华盖集·导师》:“但我们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怎样的今是昨非呵,怎样的口是心非呵”。
【昨非今是】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昨梦皆非今觉是”。宋·刘辰翁《金缕曲》词:“休说树犹如此,但梦里昨非今是”。明·姚绶《苏武慢》词:“较短论长,昨非今是,由我平生用拙”。又《苏武慢》词:“底事忙忙,常年琐事,今是知非在昨”。
【今是昔非】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若其今是昔非,不觚不觚者,百圆不能二三也”。明·汤显祖《东作怀周绵贞明府南昌》诗:“陶潜觉今是,蘧瑗悟昔非”。
【今是前非】元·李百瞻《双调·殿前欢·〈醒悟〉》曲:“今是前非,失迷途尚可追”。
【前非今是】宋·苏轼《哨遍》词:“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
【陶潜是】元·白朴《仙侣·寄生草·〈饮〉》曲:“不达时者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柴桑是】宋·王梦应《念奴娇》词:“婉婉空腹多情,年年晋梦,花与柴桑是”。
【今是】唐·杜牧《送刘三复郎中赴阙》诗:“微笑知今是,因风谢钓舟”。清·张穆《百字令·自题烟雨南归耕图》词:“猎聚田芜,靖阳亭古,……渊明应说今是”。
【昨非】宋·陆游《书感》诗:“会凭香火消前业,已筑茆茨讼昨非”。自注“余村舍筑小轩,以‘昨非’名之”。清·尤侗《别长安》诗:“不如归去不如归,归去来兮知昨非”。
【陶家悟】清·钱谦益《归去来兮到乐琴书以销尤次韵》诗:“世人似鼠竟窭薮,陶家老翁悟已久”。
【迷途未远】明·吴奕《满庭芳·括归去来辞》词“芜矣田园,瞻此衡宇,胡不归去来兮,迷途不远,今是昨应非”。
【实迷途其未远】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实迷途其未远,松菊犹存”。
【是非】唐·戴叔伦《送郭太祝孚归江东》诗:“未得辞羁旅,无劳问是非”。宋·朱淑真《七夕口占》诗:“三秋灵匹此宵期,万古传闻果是非”。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迷途】《南齐书·禇渊传》:“刘领军峻节霜明,临危不顾,音迹未晞,奄成今古,迷途失偶,恸不及悲”。唐·郑绍《游越溪》诗:“访泊随烟火,迷途视斗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八回:“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迷涂】宋·杨万里《过五里经》诗:“当处迷涂何处问?一溪引我到前村”。
4):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注:瞻:瞻望,看望。衡宇:以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指贫苦之人所住的房子,语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载欣:高兴的样子。载奔:奔跑。
〖释义〗渊明回到家乡,当他远远地看到了自己原来所住的那栋用横木做成的简陋的房子时,高高兴兴地奔了过去。后诗文中所见的“瞻衡宇”这一典即本此而来,意即瞻望自己所住的简陋的住房,含有自惜、自珍之意;又“陶公衡宇”“衡宇”、“衡茅”这三条用典即指渊明所住的这一用横木做成的简陋住房,“衡门”即指用横木做成门的简陋房子,诗文中引用,泛指简陋的住房,多指贫困者和隐居者所居,也泛指房屋;又又“载奔载欣”、“欣奔”、“载欣”这三条用典亦均本此而来,前两条即指人高兴得奔跑,后者指人高兴的样子。
【瞻衡宇】明·吴奕《满庭芳·括归去来辞》词:“芜矣田园,瞻此衡宇,胡不归去来兮”。清·朱彝尊《送吴宇史还里》诗:“瞻衡宇兮欣欣,数乡树兮厉厉”。
【陶公衡宇】清·朱彝尊《金缕曲·寿王湛求方伯》词:“咫尺陶公衡宇近,记柴门,流水依然在,归田去,尽潇洒”。
【衡宇】唐·李德裕《金松赋》:“我有衡宇,依山岑寂”。《南史·刘损传》:“损嘉中为吴郡太守,至昌门,便入太伯庙,时庙室颓毁,垣墙不修,损怆然曰:‘清尘尚可髣髴,衡宇一何摧颓’,既令修葺”。宋·苏轼《归去来集字》诗:“相携就衡宇,酌酒话交情”。宋·晁补之《永遇乐》词:“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
【衡茅】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宋·吴处厚《青香杂记》卷六:“衡茅改色,猿鸟交惊,夫何至陋之穷居,获此不朽之奇事”。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琴操姐久居乐藉,尚少奇逢,妾身困守衡茅,怎谐佳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甲曰:‘弟日居衡茅,故不知仕途之关窍耳’。”衡茅,即用横木为门和用茅草为屋盖的屋子。
【衡门】《汉书·韦玄成传》:“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衡门之下”。唐·颜师古注:“衡门,谓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所居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祛其蔽”。晋·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诗:“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唐·刘沧《赠隐者》诗:“何时止此幽栖处,独掩衡门长绿苔”。宋·叶梦得《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词:“稚子欢迎,飘然风袂,依约旧衡门”。
明·无名氏《鸣凤记》第二出:“雄才锐气丈夫豪,寄迹衡门叹未遭。”郁达夫《木曾川看花》诗:“原野青青春事繁,鸣琴诱我出衡门”。
【欣奔】清·尤侗《别长安》诗:“穷途恸哭谁哀阮,荒径欣奔自拟陶”。
【载欣】唐·元稹《含风夕》诗:“载欣凉宇旷,复念佳辰掷”。
【裁奔载欣】《中国古代孤本小说集·〈惊梦啼〉第三四回》:“不知我之所乐兮,常此载奔而载欣”。
5):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注:僮仆:年纪很小的仆人,此指书僮。稚子:幼儿。候:等候。
〖释义〗本句是写作归隐回家,受到家中长幼僮仆们的欢迎。后诗文中常见的“稚子候门”等用典均本此句而来,诗文中引用,多用以述写人归隐后老少、僮仆相娱戏的情景的典实;又“陶家稚子”、“陶令稚子”、“陶潜稚子”这一用典借指幼子;又“僮稚”一词亦本此而来,即僮仆和幼子的意思;又“欢迎”一词也本此而来,即指高兴地迎接。
【柴桑候门】明·李东阳《闻方石先生得腹孙》诗:“空怀向平念,谁候柴桑门”。
【稚子候门】宋·王安石《怀古》诗:“谁为吾侍者,稚子候柴门”。又《岁晚怀古》诗:“农人调笑追寻壑,稚子欢呼出候门”。明·李泛《天仙子·梧州水井寺作》词:“稚子候门终日望,为客不知中路绊”。明·易震吉《武陵春·寻梅》词:“稚子候门良久矣,知是霸桥回”。
【候门稚子】明·杨仪《满庭芳·初归》词:“笑候门稚子,惊问征夫,惟有下机山妇”。《中国古代孤本小说集·金谷怀春》:“候门稚子迎归骑,夹道乡人迓使车”。
【候门仆童】杨天材《对韵全璧续编》卷上《一·东》:“剪烛谈山雨,候门立仆童”。
【迎门稚子】明·镏炳《壶中天慢》词:“却羡渊明,休官彭泽,三径连松菊,迎门稚子,残书老砚茅屋”。
【僮仆欢迎】明·易震吉《风入松·过彭泽》词:“归来僮仆也欢迎,一首好辞成”。
【稚子欢迎】唐·李嘉佑《送冷朝阳及第归江东宁》诗:“稚子欢迎跃,邻人为扫扉”。宋·叶梦得《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词:“稚子欢迎,飘然风袂,依约旧衡门”。
【僮仆迎门】明·万惟檀《解佩令》词:“当来盘谷,懒折五斗,恰门迎、童仆欢笑”。
【稚子迎】唐·李白《游谢氏亭》诗:“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陶潛稚子】唐·孟浩然《赠王九》诗:“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潛”。
【陶令稚子】唐·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诗:“稚子只思陶令至,文君不厌马卿贫”。
【陶家稚子】宋·魏了翁《玉楼春》词“陶家稚子作宾筵,有如个,嘉宾也未”。
【僮稚】宋·晁补之《永遇乐》词:“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金·吴激《诉衷情》词:“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欢迎】元·耶律楚材《再过晋阳独五台开化二老不远迎》诗:“道士欢迎捧林果,儒冠遗迓挈壶浆。”清·魏源《圣武记》卷九:“民间闻其军过,知其爱百姓,无不安堵欢迎”。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序言》:“广大的贫农和下中农欢迎合作社”。茅盾《追求》:“呀!呀!欢迎之至,我忘记请你了”。
6):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注:携:带领。幼:幼小的儿童。室:住房。盈:满。樽:酒器,此指饮酒之器皿,此指酒杯。
〖释义〗本句是作者描述自己归隐后饮酒时字然自乐的情景。后人遂引渊明诗文句入诗文,以为人饮酒为乐的典实。
【携幼入室】明·吴奕《满庭芳·括〈归去来辞〉》词:“欢迎处,壶觞堪引,入室幼堪携”。
【有酒盈樽】宋·王安石《怀古》诗:“非无饭满钵,亦有酒盈樽”。
【有酒盈尊】宋·叶梦得《念奴娇·南归渡扬子江杂用渊明语》词:“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宋·杨万里《归去来兮辞引》词:“有酒盈尊,引觞自酌,庭树遣颜怡”。尊,同“樽”。
【有酒盈酌】唐·苏&&
《闲园即事寄韦侍郎》诗:“有酒空盈酌,高车不可攀”。
【有酒盈瓢】明·方凤《眼儿媚·赵陵寺》词:“清头何事,有酒盈瓢”。
7):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注:壶:盛酒之器。觞:饮酒之器。眄:看。庭柯:院庭中的树。柯,树。怡:高兴。
〖释义〗本句是作者描述自己归隐后饮酒时逍遥自在的样子。后人根据文句之意遂引入诗文中亦借指人饮酒为乐、神态安然自如;又“怡颜”一词即指人高兴的样子。
【引壶觞自酌,庭柯遣怡颜】宋·杨万里《归去来兮辞引》词:“有酒盈尊,引觞自酌,庭树遣颜怡”。尊,同“樽”。
【壶觞自酌】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壶觞自酌,寄傲南窗畔”。
【陶令壶觞】宋·戴复古《西江月》词:“昨日将军停馆,今朝陶令壶觞”。
【壶觞庭柯】清·钱谦益《引壶觞以自酌至审容膝之易安用韵》诗:“壶觞庭柯徒倚看,南窗也似北窗闲”。
【怡颜】宋·张炎《甘州》词:“啸傲柴桑影里,且怡颜莫问,谁古谁今”。
8):倚南窗之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注:倚:倚靠。寄傲: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审:的确。容膝:房屋狭小,仅可以容纳脚膝。语出《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易安:很安适。
〖释义〗本句是作者写自己归隐于家、傲视官场而甘愿淡泊的生活。后遂引“南窗寄傲”等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表示人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也用作咏写窗户的典实;以“容膝”这一用典形容人之往房极其简陋而又狭窄,狭窄到仅仅只能容纳到人的膝盖骨的地步。
【南窗寄傲】宋·葛长庚《沁园春·寄鹤林》词:“有南窗寄傲,东皋舒啸”。明·吴奕《满庭芳·括〈归去来辞〉》词:“南窗方寄傲,一丘一壑,窈窕崎岖”。杨天材《对韵全璧续编》卷上《十·灰》:“容膝易安,陶靖节之南窗寄傲;求贤若渴,公孙弘东阁频开”。
【寄傲南窗】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壶觞自酌,寄傲南窗畔”。宋·李曾伯《减字木兰花》词:“寄傲志窗,堪羡渊明滋味长”。明·王张思《满庭芳·寿州作》词:“贤哉陶靖节,田园归去,寄傲南窗”。
【寄傲】唐·司空图《连珠》诗:“苟惭白首而待聘,不若沧洲而寄傲”。唐·戴叔伦《九日与敬处士左学士同赋采菊上东山便为首句》诗:“却顾邵斋中,寄傲与君同”。唐·殷尧藩《闲居》诗:“百年寄傲聊容膝,何必高车驷马通”。宋·陆游《休日留园中到暮乃归》诗:“尽道官身属太仓,未妨寄傲向林塘”。明·王廷讷《狮吼记·赤壁》:“幽栖处,喜二客从予寄傲”。明·蒋冕《苏武慢·题陈氏梅窗》词:“聊寄傲树下吟诗,枝边扫雪,还把醁醽沈醉”。
【东篱笑傲】宋·无名氏《水调歌头·寿真玉堂》词:“日绕东篱笑傲,香共秋容淡黄,晚节要人看”。东篱,参见后面之“渊明东篱”典。
【傲柴桑】宋·张炎《甘州》词:“啸傲柴桑影里,且怡颜莫问,谁古谁今”。
【傲南窗】唐·吴融《山央即事四首》诗二:“不傲南窗且采樵,乾坤每带湿云烧”。
【元亮南窗】清·车万育《声律启蒙》卷上:“元亮南窗今日傲,孙弘东客几时开”。
【南窗】清·钱谦益《引壶觞以自酌至审容膝之易安用韵》诗:“壶觞庭柯徒倚看,南窗也似北窗闲”。
【容膝】唐·殷尧藩《闲居》诗:“百年寄傲聊容膝,何必高车驷马通”。明·陈登吉《幼学故事琼林·宫室》:“楼高可以摘星,屋小仅可容膝”。明·郑棠《蓦山溪》词:“居住清修苦节,想前人归休,三径荒、松菊存,也有容膝处”。明·易震吉《满江红》词:“随分过,小山当面,小斋容膝”。清·蒲松龄《为觉斯与翟艾甫续婚妻妹启》“回旋容膝之庐,虚消岁月”。又《代季男筠与王亲家启》:“几椽容膝之庐,数亩不毛之产”。又《代毕某与孟某为玄孙求婚通启》:“不佞荧荧爝火,回旋容膝之庐”。
【容膝易安】杨天材《对韵全璧续编》卷上《十·灰》:“容膝易安,陶靖节之南窗寄傲;求贤若渴,公孙弘东阁频开”。
9):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注:策:拐杖。扶老:撑着老弱的身躯。流憩:在溪流旁边休息。憩,休息。时:时而,有时。矫首:抬头。遐观:向远处观望。东皋:泛指田园和高地一作“东皐”。皐,“皋”的异体字。泛指田园和高地。三国·魏·阮籍《辞将太尉辟命奏记》:“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当避涂者之路”。《文选·潘岳〈秋兴赋〉》:“耕东皐之沃壤兮”。唐·李善注:“水田曰皐,东者取其春意”。舒啸:舒心地歌唱。
〖释义〗这四句是作者写自己归隐田园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景:时而撑着拐杖扶着老弱的身子在小溪流边戏水休息,时而又抬头看看远处的山景,时而又登高山而舒心地高声歌唱,时而又到清流边吟诗诵文。后诗文中常见的“策杖临皋”等用典即揉合此四句而来,诗文中引用,借来咏写人归隐后闲适的生活及其情趣的典实;又“舒啸”这一用典亦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表示人舒心地高声歌唱;又“东皋”一词泛指郊野或高地,但引用时,又作“东皐”;“东皋记”这一用也本此文句而来,诗文中引用,借指人归隐的计划和打算。
【东皋舒啸】宋·葛长庚《沁园春·寄鹤林》词:“有南窗寄傲,东皋舒啸”。元·汪元亭《中吕·朝天曲·〈隐〉》曲:“南亩躬耕,东皋舒啸,看青山终日饱”。
【舒啸东皋】元·王德言《商调·集贤宾·〈退隐〉》曲:“曲肱北牖,舒啸东皋,放眼西楼”。
【东皋舒啸】明·郑棠《金菊对芙蓉》词:“拟陶令东皋舒啸,学邵侯青门种瓜”。啸,音义同“啸”。
【陶令舒啸】宋·陈三聘《满江红·冬至》词:“陶令尹,张京兆,怀舒啸,贪荣耀”。
【南轩长啸】此即揉合“倚南窗以寄傲”句而来。唐·杨炯《庭菊赋》:“山郁律兮万里,天苍莽兮四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倚杖舒啸】明·冯惟敏《双调·新水令·〈庚午春试笔〉》曲:“一会家待学老陶侭孤高,傍东篱倚杖舒啸”。
【舒啸】明·郑奕《满庭芳·括〈归去来辞〉》词:“西畴外,植杖耘耔聊舒啸,乐天乘化命,也得何疑”。
【策杖临皋】元·张可久《双调·庆东源·〈次马致远先辈韵〉》曲:“解组归朝,寻访灞桥,策杖临皋”。
【陶彭泽扶杖】明·易震吉《贺新郎·秋日同中》词:“时梦见那:陶彭泽扶杖,一身浑老态,到山南,更往山之北”。
【扶杖登临】明·李天植《临江仙·题友人扇头》词:“闲云出没总无心,幽栖谁与伴,扶杖独登临”。
【东皋】唐·杜牧《贻遗者》诗:“东皋亦自给,殊愧远相安”。宋·王安石《牛衣》诗:“问尔何以指,离离满东皋”。宋·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以东皋所入,日为鸡黍之具,故贫而常乐”。明·王錂《春芜记·宸游》:“见山川掩映,东皋丽日明,到处香车簇拥”。明·吴承恩《沁园春》词:“东皋云暖茅屋,看鱼出寒罾稻上场”。明·汤显祖《正觉寺弟儒祖》诗:“尔兄才地本无余,长东皋自秉鉏”。清·谢方山《适野》诗:“迟迟东皋田,葱葱北林下”。
【东皐】南朝·梁·江淹《陶征君潜田居》诗:“种苗在东皐,苗生满阡陌”。北朝·周·庾信《和裴仪同秋日》诗:“萧条依白社,寂寞似东皐”。唐·钱起《早渡伊川见旧邻作》诗:“东皐满时稼,归客欣复业”。唐·陈季《鹤警露》诗:“南国高飙动,东皐野鹤鸣”。
【青皐】南朝·梁·江淹《萧太傅东耕呪文》:“命疲倌人,税于青皐”。胡之骥注:“青,东方发生色也。陶渊明辞曰:‘登东皐以舒啸’。”宋·梅尧臣《野田行》诗:“青皐景藏雉,万木欣已春”。
【东皋计】明·顾炎武《寄次耕》诗:“尝彼《秋兴篇》,欲作东皋计”。
10):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注:云无心以出岫:此句暗指自己并无心意出来做官。岫,音xiu,山穴。《广韵》:“山有穴曰岫”。鸟倦飞而知还:此句暗指自己厌倦为官而弃官回家归隐这件事。
〖释义〗①本句是作者描写自己屋舍四周恬淡而又闲静宜人的自然景色,也写出了作者自己甘愿淡泊却又悠然自得的心情,情景交融,出入神化,故后世诗文中常引此句为典,多用指或用写隐居者之生活及其所居之闲静宜人、美好优雅的自然环境,也用作咏写山水之自然风景美好的典实。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明·邓志谟《吕纯阳得道》第十二回:“此正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顾平旦《对联欣赏》六:“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阿”。
【云出无心,鸟倦知还】宋·苏轼《哨遍》词:“策杖看孤松,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云出岫,鸟还林】明·易震吉《临江仙》词:“怪余违了旧时心,既偕云出岫,应共鸟还林”。
【云出鸟还】明·陈霆《满庭芳·陶潜孤松图》词:“有梦谁关无心处,闲云自出,孤鸟自飞还”。
【鸟还云出】明·汪廷讷《沁园春·感悟》词:“江湖归去,便有渔蓑,鸟须还,云闲任出,此道今人曾得么?”。
〖释义〗②渊明用“云无心以出岫”句来比喻自己无心出来做官。后诗文中常见的“云出无心”等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表示人没有心意出来做官,也表示人无心做事,也比喻缭绕峰峦的云雾;又“云出岫”、“云出”、“出岫云”、“出岫”这些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比喻人之出仕,也指腾飞的云雾,也用来比喻美女行步时袅袅娜娜的美丽的身段;又“云岫”、“岫云”这两条用典亦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借指云雾缭绕的峰峦。
【云无心出岫】宋·王安石《招杨德逢》诗:“云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于云”。宋·朱淑真《西江月》词:“恰如无心出岫云,澹荡梨花深院”。元·李致远《中吕·粉蝶儿·〈拟陶渊明〉》曲:“觑无心出岫云如画,见有意投林鸟倦飞”。明·冯惟敏《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曲:“无心出岫闲云散,卷翼投林宿鸟来”。《增文贤文》:“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1995年第5期《青年文学·卓松盛〈消化·陶潜〉》:“出没于远岫的流云,往来无心”。
【云出无心】唐·鱼玄机《送别》诗:“水柔逐器知难定,云出无心肯再归”。明·李天植《临江仙·题友人扇头》词:“闲云出没总无心,幽栖谁与伴,扶杖独登临”。明·陈登吉《幼学故事琼林·天文》:“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
【出岫无心】宋·张炎《如梦令·渊明行径》词:“出岫本无心,迟种门前杨柳”。元·吕济民《双调·蟾宫曲·〈赠楚云〉》曲:“寄襄王雁字安排,出岫无心,蔽月多才”。明·易震吉《水龙吟·送别》词:“出岫无心,归林何日,行行且止”。
【无心出岫】明·张居正《与楚学宪胡庐山》诗:“惟公遵养已久,……昔倦翼知还,今也无心出岫”。
【云无心】唐·罗隐《浮云》诗:“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唐·戴叔伦《闲思》诗“伯劳东去鹤西还,云总无心亦度山”。
【云出岫】唐·权德舆《奉送礼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白云出岫暂逶迤,鸿鹄入冥无处所”。唐·陈羽《酬幽居闲上人喜及第后见赠》诗:“风动自然云出岫,高僧不用笑浮生”。唐·刘禹锡《送元简上人适越》诗:“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名山即是归”。五代·徐铉《送孟宾于员外还新金》诗:“野鹤乘轩云出岫,不知何日典型示范相逢”。又《九日落星出登高》诗:“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重纶”。宋·李清照《浣溪沙》词:“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清阴,梨花欲谢恐谁禁”。宋·陆游《谢周枢使启》:“断云零落,敢怀出岫之心”。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它那里黄云不出青岫,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枝”。元·汤式《南吕·一枝花·〈旅中自遣〉》曲:“看白云闲出岫频移净几,看青山正当窗不卷疏帘”。明·刘芳《贺新郎·答尔斐》词:“叹人间,那有扬州鹤,云出岫,定归壑”。清·陈球《燕山外史》卷八:“在生素知起来无端,何忍推云出岫”。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当他精光的脚还未踏着华土时,恐怕乌云已在出岫了”。许啸天《唐宫情史》第五二回:“看那美人在前面缓缓的行走着,看她腰肢袅娜,凌波微步,真好似云出岫一般,看了叫人爱煞”。吴建国《新拍案惊奇·〈连城璧〉卷五》:“那小姐随着夫人,却像行云出岫,冉冉而来,起到面前”。
【出岫云】唐·杜牧、赵嘏《同赵二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诗:“元檐高树宜幽鸟,出岫孤云逐晚虹”。唐·吕岩《登少陵望秦中诸川……》诗:“卷尔出岫云,追吾入冥鸿”。宋·苏颂《暮春与诸同僚登钟山望牛首》诗:“唯有出岫云,古今无变容”。元·张可久《南吕·金字经》曲:“出岫白云笑,入山明月愁”。清·陈维崧《塞翁吟》词:“说晓起,秋山有售,趣昨夜,出岫闲云,仍返山中”。清·慕真山人《青楼梦》第二六回:“如今对你说了,你也该觉悟,花月闲情究竟是出岫之云,不可作准的”。清·朽庵和尚《乐归田园十韵》诗四:“归林飞鸟倦,出岫断云闲”。
【出嵎云】嵎,当为“岫”字形近致误。南朝·梁·庾丹《秋闺有望》诗:“耿耿横天汉,飘飘出嵎云”。
【岫云】明·许论《水调歌头》词:“望岫云,舒又卷,本无心”。
【出岫】宋·张炎《瑶台聚八仙·为焦云隐赋》词:“行藏也须在我,笑晋人菊,出岫方浓”。明·易震吉《贺新郎·云松集》词:“遥看出岫情休暇,忽与君梢际相如,更穿枝下,风扫月移”。又《水调歌头·秋日山中》词:“可笑虚名谬,云果何心,又约我偕他出岫”。明·程可中《浣溪沙》词:“祗缘新友费新诗,知君出岫本无期”。
【云出】宋·王安石《题定林壁怀李叔时》诗:“云与渊明出,风随御寇还”。明·胡汝寿《沁园春·述怀》词:“江湖归去,便于工作有渔蓑,鸟倦须还,云闲任出”。
【云岫】唐·唐中宗《石淙》诗:“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宋·苏轼《和陶诗·集〈归云来诗〉》诗“云岫不知远,巾车行得前”。宋·辛弃疾《行香子·云岩道中》词:“云岫如簪,野涨挼蓝”。明·王元美《满庭芳·登道场山》词:“呼尊夸,更有松飚凤吹,云岫鸦鬟”。唐·姚合《早春山居寄知己》诗:“入户风泉声沥沥,当轩云岫影沉沉”。唐·李频《镜湖夜泊》诗:“涨接星津流荡漾,宽浮云岫动虚谷”。宋·陆游《感早》诗:“忆昔初乘上峡船,雪滩云岫过联翩”。
〖释义〗③渊明在文中用“鸟倦飞而知还”一句来暗指自己厌倦为官而回家归隐之事。后诗文中常见“鸟倦飞而知还”等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比喻人厌恶为官而弃官归隐田园,或指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但多用指忙碌一天的疲倦的鸟儿归巢栖息;又“倦鸟”、“鸟倦”、“倦翼”、“倦羽”这些用典亦本此而来,即指疲倦之鸟,诗文中引用,表示厌倦从事官场之人。
【鸟倦飞而知还】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二回:“若不是鸟倦飞而知还,则虽引弓而射之,亦徒弋人之慕矣!……这句‘鸟倦飞而知还’,是出在《古文观止》上的。……要晓得靖节先生此言,原是引以自喻的”。
【鸟倦知还】宋·米仁友《念奴娇·裁成渊明归去来辞》词:“鸟倦知还,寓形宇内,今已年如许”。明·夏言《浣溪沙·赠吴业书》词:“溪上群鸥堪作伴,林间鸟倦自知还”。清·李渔《笠翁对韵》卷上:“龙潜终得跃,鸟倦亦知还”。
【倦鸟知还】宋·叶梦得《念奴娇·南归渡扬了江作杂用渊明语》词:“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明·夏言《浣溪沙·和费清湖永平见寄》词:“归来几度望燕山,白云红云缥缈间,自怜倦鸟合知还”。明·聂大年《临江仙·西山晚翠》词:“疏钟残声里,倦鸟亦知还”。明·夏旸《折桂令》词:“大药难成,颓波不息,倦鸟知还”。明·王越《浪淘沙·渔村落照》词:“落日半衔山,倦鸟知还,澹红斜影画图间”。《中国古代阴本小说集·金谷怀春》:“倦鸟知还,野云出岫,半点心难托,此时光景,为谁长是萧索”。徐煌《高华峭壁》:“峭石猿猴攀不上,壁拦倦鸟自知还”。
【倦翼知还】明·张居正《与楚学宪胡庐山》诗:“惟公遵养已久,……昔倦翼知还,今也无心出岫”。
【倦鸟飞还】唐·崔橹《春晚岳阳言怀》诗:“虚舟尚叹萦难解,飞鸟空惭倦未还”。清·蒲松龄《代毕刺史祭新城王十二太翁文》:“至于倦鸟飞还,雨零风散,幸道里其匪遥,恒一年而数见”。
【倦鸟还】明·汤显祖《次吴本如言归》诗:“犹嫌太史占云朔,肯放仙凫倦鸟还”。明·胡汝寿《沁园春·述怀》词:“江湖归去,便于工作有渔蓑,鸟倦须还,云闲任出”。明·无名氏《鸣凤记》第三出:“我功名缰系,身心萍寓,自怜倦鸟思还,谁念孤鸿天际”。清·蒲松龄《又与邹平纺启》:“倦鸟还巢,灰烬伛偻之业”。
【倦羽还】明·陈霆《沁园春·冷山外号》词:“蚁穴无凭,山灵有待,回首林闲倦羽还”。
【鸟知还】宋·秦观《次韵米元章斋居即事》诗:“支颐鱼出乐,入眦鸟知还”。明·夏言《诉衷情·次荆公韵》词:“年暂老,性贪贫,鸟知还,琵琶千仞,灵峰万叠,梦在家山”。
【倦翼】鸟有翅翼,故称。明·夏言《酹江月·和答大司寇顾东桥见寄》词:“犬马衰龄,山林倦翼,莫报君恩厚”。又《苏武慢·次韵虞伯鸥园》词:“喜天边倦翼,翩翩飞向,夕阳林表”。
【倦羽】鸟有羽毛,故称。明·易震吉《水调歌头·屡阙清酷至》词:“渡口忽相过,倦羽栖征槎”。
【倦鸟】金·景覃《天香》词:“倦飞高鸟,算也有,闲枝栖稳”。明·夏言《苏武慢·次文靖公韵》词:“荷君恩,报答无能,熏庸未建,敢学归云倦鸟”。
【鸟倦】元·李致远《中吕·粉蝶儿·〈拟渊明〉》曲:“觑无心出岫云如画,见有意投林鸟倦飞”。清·朽庵和尚《乐归田园十韵》诗四:“归林飞鸟倦,出岫断云闲”。柳亚子《曲江喜晤李溟赋赠一律》诗:“投林穷鸟倦,期汝一吹枯”。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云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