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师范学校水质是否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标准,都说郓城数师范学校水好,

郓城三中十年祭  ——一个县级农村中学的衰落史  一  近日无意中听一位朋友说,母校郓城三中2008年底被一个当地民办学校收购了。我心中一惊,隐隐感到心在痛,这个消息虽然算不上晴天霹雳,但是仍然感到意外,很意外,意外到自己不愿去面对。    我是郓城三中的毕业生。在三中读书的时候是15岁到18岁。现在我已 近29岁,走出三中后,国内走过很多地方,国外也去过,但是现在回忆起来,最幸福的时候还是在三中读书的时候,或许当时的15到18岁是一生中最青春最纯粹,最努力奋斗而最激情的一段光阴。这次收购,我想,不仅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学校,而且还有郓城三中的整整几代人的关于中学时代青春纯粹与奋斗的幸福回忆。  二  我进入郓城三中是1995年。1995年后的6年多,应该是郓城三中历史上最辉煌的6年。那时,郓城三中的教学楼刚刚拔起,校长孟祥睿老先生是一位眼睛都透着精光、浑身上下都透着魄力的领导者,也是在郓城高中数学教学中享有绝对权威的专家、教育家。副校长是有些鬼头鬼面的谢闻,虽然不知道他什么来来头,但是那个时候还是很年轻、还是一位能够有所作为的青年。那个年代郓城三中集中了郓城教育一些新奇的管理理念和耳熟能祥的人物,如班主任晚自习坐班制;骨干老师周末辅导制;年级组管理制;高一年级年级组主任是康主任,王清资主任,高二年级的张主任,高三是王奉迎。英语组组长是张立平,数学组是王圣柱,历史组是王先稿,政治组是朱泽冰:这是一批值得三中历史永远记住的时值壮年、精于业务富有激情的教育者。  除了老当益壮的中青年骨干老师外,新生代也是人才辈出:记得我进入三中的当年,从菏泽师专分下来几个年轻人:陈建武,做了我三年的语文老师;数学组的那个帅哥,郭红军;以及还有她的太太,当时是如此美丽动人的许玉铃,历史组的黄宏严,英语组的苏振华,数学组的季翠霞,艺术家的杨继良,还有有些可爱的王士琪,以及在这之前就已成为骨干的马惠老师,褚兰英老师等等,其中的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很遗憾我把名都忘记了,也无法一一记述。  郓城三中位于郓城城界的一个边缘镇-黄安镇,是一个标准的县级农村中学,在师资、条件上比起郓城一中、实验中学来要差的非常多。但是,当时候受益于黄安镇的经济的发展,三中在发展上很快聚起来人脉,而使得后来恶发展显示出气势,与这个镇子一起走过它们的黄金时代。黄安镇个镇在90年代初,因地属郓城、鄄城、巨野、嘉祥和菏泽等五个县地的交接处,也就是“五不管”,但倒是因为没有政府愿意管,乡域经济却随着国家经济大势表现出巨大的活力,成长出来很很多好的企业,现在郓城特产宏伟烧驴肉就成长于这个时期,创始人吴宏伟是土生土长的黄安人,整个黄安镇当时被称誉为“二郓城”。  除了这一利好外,当时郓城三中的发展还受益于郓城的教育氛围是整个菏泽地区首屈一指的:当时县里的教育局局长是王洪宪,在他的领导下,郓城的高中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排列第一的郓城一中每年都会有3到4个学生能够考入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整个菏泽地区的教育郓城连续7年都是升学率都是菏泽地区九县一市排名第一,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当时很多地区外的复读生,如济宁、聊城、东平甚至还有临近的河北、河南一些地区的考生来郓城复读。  我是27年级7班,一个文科班。我们在高中2年级的时候闹过罢工,一开始算是一个不太好管的班,但是后来被班主任朱泽冰老师扭转了局势。朱老师在我眼中到现在还是一位神人,他看上很瘦弱,但是非常具有魄力和能力,不仅做班主任把班级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还是学校政治组的组长,在讲课和作文上都有相当的研究。作为他的学生我想是我在三中最幸运的事情,他给了我充分的空间让我去做我喜欢做的;同时我也是受朱泽冰老师的影响最深的。他给多次给我们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出身我们的背景,但那是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的。他身体力践证明了知识的重要性,在后来离开三中后去了南方 。记忆中的他高傲而有才华,精通人情事故而又理想浪漫。我常常惊诧与他的唐诗宋词记忆的纯熟,也常常惊讶于他美丽的太太叶女士举止的优雅。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字我记的清清楚楚,朱叶,朱是父姓,叶是母姓。  好的老师,自然也就有好的学生。那虽是一个物质资源急遽贫乏,但是思想和求知欲极度丰富的区域和年代。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报纸,杂志也是我们几个凑在一起兑钱买的每月1.2元一期的《辽宁青年》。我们中午在食堂里吃的菜可能没有一滴油,馒头硬的可能像榔头,自来水管的饮用水也常常出现青绿的苔藓,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喜欢朱泽冰老师给我们朗读的“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夜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情画意,也会认真思考为什么在近代中国近选择共和制度的必然性,当然也会孜孜追求诗人食指“在苍茫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的瑰丽诗篇。记得当时我们最大的爱好,是到学校门口一位大爷的书摊,他的书摊非常的大,是一块非常整洁的军用帆布。我们常佯装购买,挑一本书看但一看就是1个多小时。那大爷很精明,他能识破我们,但也很善良,不揭穿我们,经常笑呵呵的给我们推荐一些他认为的好书,他也爱书。实在是遇到爱不释手的书,就在省吃俭用赞一个多月,这样三年下来就买了很多包括影响我最深的《平凡的世界》和《魏晋唐宋诗词文选》等很多书籍。  1996年的郓城三中启用了刚刚建立了新的教学楼,新的教学楼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气象。就这样,合理而丰沛的师资队伍,黄安这个崭新的乡域经济的拉动,整体教育氛围的喜庆,再加上管理清明的学校领导,努力而上进的学生,这样合力的结果,使得三中这个偏远一方的县域中学,具备了一切利好发展的的因素。1996年,三中升入一本70多人,97年90多人,98年120多人,2000年和2001年最高150人左右。其中不缺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开、复旦、山东大学这些名牌学校。这对一个经济非常落后位于农村中学来说,这是个多么光辉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培养的学子,如25级的官建涛,文科班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女孩符艳芬(当时被认为是位神奇的女孩,总是考试得第一名),26年级的那个瘸腿但是学习却非常好的车业兵,还有考入山大的马健勋,27级文科班的张江波等等,如今在自己职业领域内都是做的非常的出色,这对一个贫穷落后地区通过艰苦读书走出来的学子来说,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  三  这样的好年景大概就是延续了五年多,自后,盛宴难在。  在2000年的时候,也就是我考入大学的第三年,郓城三中就开始有传言说出了贪污事件。据说,我们尊敬的校长在学校某个工程上,收了包工头几千块钱,好像是被传审。后来谢闻当了校长,比起孔校长在数学和教育方面的造诣,谢闻就可以没有水平很多,但是总算还能维持一气。但是不幸的,也是让人无奈事情也就随之而来。  当谢闻当了校长后,外面的世界开始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江苏、浙江、福建等一些南方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成立了很多私立的学校,这些私立学校凭借着资本优势,开始从北方不发达地区拼命挖掘人才,在升学率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与此同时看到民办学校尝到甜头的公立学校,也开始不甘示弱的大规模的北上挖人。有甚者说,在学校的家属院门口等着,看到老师就上去递上成捆的钱,可能是月收入的几十倍,请他策反学校某学科的骨干老师。  这样的结果是郓城三中的老师一批批齐家携口的走了。当然还有郓城一中,实验中学;但是比较这两所在城里的所谓的贵族学校,元气伤的最重的还是三中:据说年,离开的青壮年骨干老师达到20多位,这是导致三中下坡一个直接原因。这让人惋惜,让人叹息,也让人难以评价。在资本强大的攻势面前,农村中学待遇低、管理机制落后的凸显无异,甚至我们的淳朴变得笨拙以至于一塌糊涂无所躲藏。我依然记得,在三中的时候,无论那个晚上的自习课,还是周末的辅导课,我们这些尊敬的老师,朱泽冰,王圣柱,马惠,张立平,陈建武都是常常在教室里坐班陪着我们上课,一分钟都不会错过。他们和我们一起吃饭,晚上还要请我们一起与他们的家人打球跑步。他们的家就在学校的家属院里,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一个十多平米房屋里,生活在物质上说是非常的清贫;但是他们的精神,尤其是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努力,可谓是呕心沥血,他们的用令人赞叹的激情与热情给我们这批学生生动演示了什么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只到今天,我对”老师“这个词还是充满了尊崇和敬爱。但是又有谁知道,那时候这些优秀的老师拿的工资,每个月也就是500-700块钱,只是南方城市高中学校的普通老师的1/10。  再到后来的事情大致也是如此了。有能力有魄力的老师走了,留下的或者是有能力但是因为种种关系无法离开和没有能力的老师了。学校的升学率开始下降,收入锐减;谢校长和他的继任者们开始看没有了好处,就开始利用职务之便从别人那里要钱,于是三中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同样情况也发生在光辉到足以彪炳史册的郓城一中与和郓城实验中学。这让那些仅存的有能力的老师感到心灰意冷,或者几年又离开了这里。没有几年折腾,郓城三中,还有整个郓城的教育,走进了低谷;每当7月能考入北大与清华,只能在昏黄的记忆中搜寻了。  四  1995年到2000年这五年,不仅是郓城三中的鼎盛期,也是郓城教育的鼎盛期。是什么让郓城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在千禧年后教育迅速走向了下坡路,一直到今天的令人扼腕叹息的地步?  我想,是我们的学校管理者腐败,优秀教师的流失,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无能;从深层的看,抑或许是我们积贫积弱的县域经济导致的,也是我们那个时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发达县域教育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看上去有些可惜,但却是必然。  -1995年至2000年的五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愈演愈烈直至显现在日常生活的时期的五年。我们的改革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中国的苏南和温州就藉此创造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在理清产权后的各式企业发展入日中天。但是郓城县,或者说整个鲁西南却明显的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最明显的,是郓城的乡镇经济,包括三中所在地“二郓城”的黄安,在产业政策、企业管理模式、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等很多方面,都仍然按照就有模式,已经远远不能赶不上市场需要。由此导致的,郓城的乡镇经济,包括黄安在内,在外患内忧的阻击下,已是日薄西山,再也聚集不起来当年的那种隆隆的人气。  -县域教育及所处的生态环境恶化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倚靠农业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重大瓶颈同时,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任何突破,且受到外来的刺激腐败堕落开始在官场潜滋暗长,寻租收租贪污受贿在官场蔚然成风。在行政管理上,在王洪宪局长调离之后,我们教育制度也就走向了它的陌路,陈旧的让人窒息,在政府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庭这几个高中教育链条之间从上向下吃,层层关卡,明目张胆的要钱的事情赤裸裸的发生,支撑农村中学的农民家庭成为这个链条最终的受害者。  -农村家庭受更深的痛苦来自沉疴多时的三农问题。2000年后,郓城等鲁西南地区县级市三农问题严重到了何种地步?我亲身经历到,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农产品是如何被严重贬值(我们家栽种的葡萄只有3毛钱一斤,小麦是二毛八一斤),城市工业是如掠夺农业经济剩余的(在农产品价格长期维低情况下,50公斤一袋尿素却要100元,一瓶叫做氧化乐果550毫升的农药要25元),农民收入是如此急遽减少,但是教育成本确是在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飞涨,学费从500、600元每学期上在短短几年内上升到1800多元:这让靠天吃饭的农村家庭如何支付的起?于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少平兄弟抓阄上学的悲剧就反复的上演着。我记得我们年级有一对武安镇的兄弟,哥哥是理科,弟弟是文科,兄弟两个学习都很好。在我上高三的那一年,家里实在养不起两个学生,兄弟两就抓阄,成绩稍逊一点的哥哥退学了,去嘉祥做豆腐,全力支持成绩更好的弟弟读完高中和大学。-当然这还算是好的,很多家庭干脆就让自己的孩子读完初中认识两个字不是文盲就算了,高中根本就没有必要-还不如去外地打工给家挣钱呢。  -优秀教师的外流不可避免。县域经济无以为继,贫瘠的财政无法给养高中基本支出;主管教育的县级领导一味追求政绩工程,多次挪用省内划拨的教育专款中饱私囊,就这样,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郓城县教育系统的优良传统就慢慢的变质,给外地资本的流入以畅通大道。我们当然不会放弃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于是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始向这些地区大规模流动。郓城处于南北与沿海至内地冲刺的的缓冲带上,齐鲁文化本属淳朴,但是淳朴又怎么能够战胜嗜利如血的资本?淳朴的老师在自身经历一番斗争后,或者是离开或,或者是淡去。他们年轻,他们可以选择收入高生活条件更好的南方学校,这在当时被看做叛逆(朱老师当年离开时被看做是多么疯狂的举动),但在今天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谁又能否认他们离开的勇气?  -一个怪圈的形成。作为农村中学的郓城三中,基本收入只有两块:县里财政的再分配与从学生家里收缴的学费。当县财政局一而再再而三拖欠老师工资的时候,如何既能给手下这些老师发工资?如何留住他们,难道只凭对故土热情?同样,没有资源,学校领导也继续平庸的罪恶,逼走一些本来不愿离开故土的老师,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没有好的老师,在没有任何教育积淀的农村,如何有好的学生?没有好的学生,如何会有好的升学率?没有好的升学率,也就是未来没有保障,家长谁愿意花大把的钱送孩子来读书?没有生源,学校又有哪里来的收入?没有收入,县里的财政又没有钱,谁又能来给手下的老师发工资?  这几乎是一个注定走向死亡的循环,解都解不开。  于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看着郓城三中这一座曾经光辉的巨塔在风雨飘摇慢慢开始腐朽,然后一点一点的脱落,脱落,终于在这样一个早晨,我们毫无征兆的看到他的残躯轰然塌陷,掉入尘埃。砸落在地面上甚至不见一丝灰尘,因为它的内部已经被虫蛀蚀空,你甚至在它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悲哀,因为外界风雨已经剥落她曾经光彩夺目但现已是浊痕斑斑容颜上的所有肌肤。    五  我是1998年毕业离开三中,现在是2008年,恰恰是10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10年;而我在这十年里也不可逃避的老去了,但是对自己青春的记忆却随着逐渐的老去日益醇厚起来。只是现实太残酷,2008年春节回家去了次黄安和三中,满目的萧条、衰败与心酸,确实不是几句物是人非的感慨能表达了的。  上次我回到三中的时候,还遇到当年在门口摆摊卖书的老人家。不到10年时间,老人已经是已经白发苍苍,又黑又瘦,精明乐呵的眼睛也失去了精神和神采,昔日印象中干净整洁的帆布也已经布满补丁,破损不堪。上面的书上布满一层厚厚灰尘,扉页都已经发黄。我问他卖的怎么样,他嗫嚅着说,现在谁还看书啊,我也就在这里看看摆摆。  从他的话中,我还是能够读到老人对旧时时光的留恋;而望着他的身影,我心里只能一声叹息,想起余秋雨在《一个王朝背影》中评价清朝一句话的“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是的,郓城三中,不正也是这样一个柔弱老人见证了整个惊心动魄的历史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当今我们的教室,如今已经被废弃
  铁甲依然在
  赞一个
郓城三中十年祭:一个县级农村中学的衰落史
  写得太好了,分析得也很深刻,但有一点你分析的不够透彻,就是教师流失的真正原因。
  当年学校的教学楼现在已衰败
  为何越是讲得真心
越会偷偷爱别人
  广告,咔嚓。/六月。举报广告请移步-- bosshll-- 操作时间: 10:43:56 -- 1912883
  三中,曾经的记忆
  你说的大部分内容是对的,但有的地方有点片面,我也是三中的学生比你晚一届,但是我对三中的了解比你深,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在三中附近上学。看来你对三中的感情是真切的。顶一个
  我理解  
  我是郓城四中的,俺的母校也不复存在了
  有点深度,有点深度。    内地师资的流失,是通病。  以后,农村孩子要上大学或者好大学,那是相当难了。  默哀吧
  你说的绝大部分我都认同  三中的衰落和大环境有关系  但是领导也难以逃脱责任  如果你知道你尊敬的孔校长在菏泽、北京等都有房产  并且在外面包养情人  还和情人生了儿子(不是他在三中时候生的)  你还那么尊敬他吗  你觉得这样的人会把三中治理好吗
  我也是三中的,看到上面的文章,很伤心。现在郓城三中混的最好的学生应该是马效刚(2000毕业的),现在听说改了名字,从04年毕业不久就在北京创办了一个科技公司,几个老乡在他的公司上班,听说很难见上一面。小道消息:公司每年的收入近3亿元。娶了个南方漂亮媳妇。  听说当然学习很刻苦,但成绩却是中上等,考的大学也一般。没想到能有今日成就,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中虽败,后人却强,也算是欣慰一下吧。
  真的啊??!!我是效刚的同班同学,我们呆了三年,高高的个字,戴一个眼镜。太惊奇了!!只是听说做的是股份制企业,当时在中关村倒卖电脑配件起家,没想到这么厉害。他应该不到30岁,牛啊。当年高一时我记的他和张登科同桌,在最后一排。他和马洪恩和马海殿是一村的,那时,我们班学习最好的是季淑红和王文彦,还有蔡福贵,啊,这些名字太亲切了。  哈哈,什么时候去找他谋一官半职的。不会忘了我吧!!
  啊?真的啊??我是效刚的同班同学,只是听说当年他和几个人在中关村倒卖电脑配件起家,后来成立了一家股份制公司,没想到这么厉害。应该不到30岁的吧!还记得当年高一的时候,我们是四班,班主任叫杨元度(很搞笑),效刚和张登科同桌坐在最后一排,当年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应该是王文彦、季淑红,班长是梁昆。这些名字都太熟了。都快十年没见了。  支持效刚,支持所有四班的人!!  
  在三中上过学的路过。。。。  很怀念那个地方,  掉炉烧饼,  五香驴肉,吴老大 吴老二吴老。。。。。。。。  李狗屎  语文老师,李伟。  天美老师,刘军  2001,我是成武帮的美术生
  曾经在三中读过书的美术生路过。。。
  顶一下
我也是三中的 05届 很“荣幸”的见证了三中落败的开始
带领了那一届的请假狂潮
  小广告,内容已清除。请遵守版规,谢谢合作。——By 无间默玄-- sdhgrynsd-- 操作时间: 23:03:32 --
  ……那个在“城里的贵族学校”实验中学和一中混过的冒个泡泡
  我的母校,王长辉老师,孙成杰老师都是很好的!
    郓城四中论坛欢迎你来唠叨唠叨
  我也是三中的,25级的
  2000届。。。路过。。
  虽然我混的不好但是我很怀念哪里曾经生活过得地方,99级 人在上海。
  那天偶遇一24级的老大哥 相见倍感亲切 如今三中陨落了 很伤
  写的不错,深有同感,俺17级二班的。学校有兴就有衰,被民办收购了,也许正像凤凰涅槃一般,获得新生。
  我是99年毕业的,当时的三中牛气冲天啊。  首先说生源很好,我是鄄城闫什口的,三中在我们那边的口碑就不错,和我一块在三中上的,都考出去了。  其次,老师负责、学生认干。只要不傻,三中学三年,指定本科啊。  至于管理层腐败,不能太较真,老孔是上顿陪、下顿陪、最后陪了个蛋下垂,是他自己的事。  优秀老师流失,是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的事情,当老师有了水平、有了眼界、兜里没了银子,就需要一个新平台焕发青春,这也是那些有学识、有头脑的优秀老师的幸运和落后的郓城不幸。
  写的很不错
  我在三中也上过学
  朝阳中学,母校,读了6年,不错哦!
  搞不懂国家为什么每个城市的二中,三中都列入重点中学?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新闻发布】郓城校区2016年招收“3+4”高师本科生-菏泽学院郓城分校区网站
||||||||||
本栏文章列表&&
当前位置:
>>>>>>正文
【新闻发布】郓城校区2016年招收“3+4”高师本科生
郓城校区&原创
&&(点击: )
【新闻发布】
郓城校区2016年招收“3+4”高师本科生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6年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任务的通知》(鲁教高字[2016]3号),菏泽学院单县校区和郓城校区2016年招收初中起点“3+4”试点师范类本科专业学生。两个校区的招生计划分别为小学教育50人,学前教育50人,共计200人。这也是我市首次招收初中起点“3+4”高师本科生。
今年招生范围为菏泽市各县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籍注册地为菏泽市,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成绩位次排名在全市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学生的前50%,非考试科目的考查科目成绩在合格以上。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3+4”试点师范类专业考生录取工作由市教育局领导,在普通高中录取之前进行。根据市教育局通知,我市“3+4”填报志愿时间为6月29—30日,地点在各县区招办。“3+4”录取不了的考生,不影响其所报高中录取。
“3+4”试点师范类专业前3年为中职阶段,后4年为本科阶段。学生在完成中职阶段学业且过程考核合格后,须参加春季高考知识部分的文化基础知识考试及本校组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测试。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测试的合格标准由本校确定;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合格标准由省统一设定为:文化基础知识成绩总分达到文化基础知识满分分值的60%,单科成绩不得低于本科目满分分值的50%。
参加春季高考并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转入本科层次学习,完成全部学业且成绩合格,毕业时取得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条件者取得学士学位。未达合格标准不能升入本科层次者,可进入五年制专科段进行培养。
两校区招收的“3+4”试点师范类专业学生,前三年中职阶段在菏泽学院东校区(中华东路)就读,后四年本科阶段在菏泽学院校本部(大学路2269号)就读。中职阶段免收学费,本科阶段按省物价局批准的标准交纳学费并享受每年2000元的政府补贴。住宿费、书费等按规定交纳。
欢迎全市初中考生踊跃报考菏泽学院“3+4”高师本科专业。
日 & & & & & & & & &
Copyright (C)菏泽学院郓城分校区网站 http://ycfx./.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郓城县东门街南段9号 邮政编码:2747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