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研究_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
摘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它能够给学生今后的思想和生活奠定好的基础。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使得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在有优点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新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方式,改进不足之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研究&  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改革,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这一改革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学尽可能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的角度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主动地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并在这些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观念。新课改对小学品德与社会也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教师要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并将学习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新课改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新教育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更新。和别的课程一样,小学品德与社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被忽略了其考试的重要性,只是以其他考试科目为主,从而导致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开展受到很大阻碍,很多学校、教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合理,所以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高,有的学校甚至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考试科目,不安排这门课程。这样,学生只专注于学习考试科目,而忽略了自己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不重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现在加深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忽视却恰恰阻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非常严重地背离了当今社会的教育发展政策方向。&  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地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为实现改革提出的新教育目标而做出努力。那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呢?&  1.教师可以多设一些生活化的课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收获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和情感合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让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在课题中多加入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对之感兴趣,从而使课堂更接近生活。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商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超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了解、体验如何在商店购物、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商店购物带来的意义,感受社会发展的进步,这是在课堂讲解中做不到的。&  2.教师要结合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生活化教学,生活就是教育的过程,多变的生活可以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实际意义,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更好地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社会热点,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升华和消化,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  3.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教学。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新的、更具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寻找更多不是来自于教材而是来自于生活或者其他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性地学习。由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增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加富有活力和生机。&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的优缺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它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例子讲授新的课题,给学生创设和生活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情感,并从中收获到知识;生活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它可以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情感,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设计更全面的教学方式。&  当然,当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有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先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不能很好地抓住课堂中的细节,对学生的指导方法不当,不能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透彻理解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所以,想要真正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有不足就要有改进不足的办法,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适当地让生活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学素养,更好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杜肆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3).&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与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本文标题: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研究当前网址: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优化思品教学策略,构建有效优质课堂
优化思品教学策略,构建有效优质课堂
&&&&&&&&&&&&&&&&&&&&&&&&&&&&& 优化思品教学策略,构建有效优质课堂
在新教材教学中怎样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改变以往的“智者”的角色观,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拓展师生之间的互动范围,通过创设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学教育的目的。
通过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和体验:
1、尊重学生人格,发挥主体作用
当今初中孩子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玩,包括体育运动、看课外书、旅游、唱歌、玩电脑、郊游、看卡通、过生日和探险等;其次就是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奖、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表扬后觉得很高兴;再就是学生如交了新朋友、同学理解或信任、与朋友聚会、交谈等是觉得很高兴的事;还有就是学生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快乐等都觉得很高兴。因此,首先必须抓住孩子们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提出的问题,从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理解父母和友情。其次应该努力减轻学习负担,不要用分数来限制和压迫学生,使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成为快乐的事,使考试评价成为孩子展现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第三,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尊重孩子的思想观点,主动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的问题和要求优先考虑,并且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不要以大人的心理标准去要求孩子,过早地把孩子的心理社会化,而是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使思想品德课程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2、组织学生活动,激活思维潜能
《思想品德课》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因为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生活兴趣的培养,要致力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法律部分知识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在紧密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下,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与思想品德课程有关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思想品德课的本质,还燃起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举数得,其乐无穷。
3、回归真实生活,引领人生道路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已经将生活化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加以贯彻,将生活主题作为课程的主题,并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广泛引用了生活事件,突出道德实践。但其教育实效性仍然存在差距,其原因还是在于与真实生活世界的剥离。只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而掩盖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人的自身发展,从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成长中的我、关注我与他人的关系、关注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等,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其次,要敢于直面那些残酷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件。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去寻找教育时机,开掘学生品德人格生成与良好个性确立的源头活水。第三,要为生活教育留出足够的空间。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下,学校往往忽视了时事和其他专题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出现了空缺和断层。作为德育主要渠道的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探究生活真相。第四,要强化道德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德育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但却遗忘了培养学生用已掌握的道德规范理解、体验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统一。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第五,重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想品德新课程最关注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主动研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
首先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与落实,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珍爱生命》中我先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是什么及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大自然生命的喜爱,紧接着追问,假设你们所喜爱的生命突然离你们而去了,你感觉如何。通过种种的设问,让学生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运用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来加强情感培养。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结合汶川地震,引用了许多先进人物事迹和灾后全国上下对灾区的无私支持和帮助,争献爱心感人事迹,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
其次是关于能力目标的确立与落实。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为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同时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落实能力目标一定要把理论和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知识清单”;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如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中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探究问题和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发言交流,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提高参与和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最后是知识目标的确立与落实。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应试教育对知识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就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有很多概念、观点学生也要掌握如: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规范;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为此,确立落实知识目标,首先,一定要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实践证明知识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效果就越好。其次,发挥教师在知识目标落实中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实现知识目标。
& & 总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愉悦其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舒畅地完成教学,这样的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追求和谐课堂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推广,是教学的生命,我们要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加以解决,为新课程的顺利进行添砖加瓦。 
发表评论:
馆藏&2463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字体大小:14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来源:《教育学》2015年8月总第83期供稿文/王东红
[导读]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王东红 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317203
  摘 要:小学是人这一生中十分关键的奠基阶段,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活是德育形成的土壤,生活是学科教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大量搜集生活实例,用实例丰富课程内容;需要多设计生活化的课题内容,多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学科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融合,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才能让课程回归到生活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做到知行统一,才能切实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达成教学目的。
  一、生活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在以往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学方式以说教为主,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将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向是新时期尤其是新课改后的大方向。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也都是在生活中形成和养成的,所以脱离生活的教学没有任何意义,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而生活是德育形成的土壤,生活是学科教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又能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到学科的魅力,使自身的思想品德在生活中得到锻炼与熏陶。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学科教育目的的关键。学习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多列举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生活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践运用
  1.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品德课堂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总是围绕着生活内容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生活和学生的修为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他们的德育内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好处。但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是被动地听,这样的教学说教有余,情趣不足,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也就根本满足不了新课标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而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为课堂注入新鲜的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也更有利于老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课堂效率。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首先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就是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课堂上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在课上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将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例如在讲&我爱我家&一课时,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庭情况进行介绍。
  2.联系情境,激发兴趣。老师在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采取以陈述问题、展现生活的教学方法,将课上要讲的知识内容放置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展开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建立紧密的生活联系。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具体的生活经验,设计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3.用好案例,辅助教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良好的行为坚持下来,就成了好习惯;案例见识多了,无形中就知晓了是非曲直。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老师不应该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局限在教材的文字内容,而是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教材进行无限扩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就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更需要老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在每堂课的课前,老师都应该积极地做好备课活动,搜集大量的生活案例,从中挑选出最符合课文内容、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并在课上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将抽象的课堂知识与丰富的生动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授《平安回家》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比方说列举学生们平时在回家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在回家途中怎样才能保证交通安全。通过学生的思考与相互交流,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向结合,对交通信号、交通拥堵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散;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对知识的应用。另外,老师还可以找一些交通事故的资料在课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并由此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布置课题,丰富情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只是让学生获取课本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而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只有将知识与情感结合起来,将生活的实践经验应用到课程学习中,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老师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课题,从学生日常的生活中选取符合教学内容、最能从中锻炼学生品质修养的课题,让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得以沟通。例如,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商场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布置学生课下去商场中走一走、看一看的任务作业,通过学生们在真实的商场中所看所感,真实体验买东西的技巧,体验如何进行合理的购物,认识到商场购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并通过让学生与售货员的交流沟通,让学生体会到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态度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力。这样的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的生活化课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能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收获到课堂上单纯靠老师的讲解所学习不到的内容。
  5.开展实践,延伸课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种慢艺术,以育人为主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学科,基于学科的这一基本属性,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打破课堂的限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和互动中获取知识,受到生活&老师&的教育,使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得到强化,并且在实际活动中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讲解《想象他们的难处》一文时,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社会中亲眼观察和亲身体会课文中所提及的&他们&的难处。比如去街上观察道路上正赶着上班匆匆急行的上班族,去饭店观察厨师、服务员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表现;去观察那些身体残疾只能在路边乞讨的残疾人,体会他们的生活难处;还可以通过蒙上同学的眼睛让同学试着行走、堵住同学的耳朵让他们猜测他人的言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切身体会那些身体残疾的人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并被他们的顽强精神所折服,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小学是人这一生中十分关键的奠基阶段,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活是德育形成的土壤,生活是学科教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大量搜集生活实例,用实例丰富课程内容;需要多设计生活化的课题内容、多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辉 浅谈生活化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有效教学方式[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年,07期。
  [2]单英明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命化教学初探[J].中国教师,2008年,24期。
  [3]张丽萍 为我们的教学语言化化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语言三美例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6期。
  [4]陈柏炎 品德与生活课有效教学&五步&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5期。
  [5]王静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三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7期。
读者喜爱度:
会员特权购买
"原创作品"栏目其它文章
书库点击榜
上海书店出版社刚刚推出的《金融海啸撞击2009年》以其随处透出的老辣实战经验而广受瞩目,在坊间林林总总评说金融海啸论著中独树一帜,上柜后销路一路看好。
人文读本精选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要发送的文章:
意大利民歌故乡苏连多
1.填上手机号码,然后点击获取验证码按扭,系统将会把验证码发到手机上.
2.留意手机短信,把收到的验证码填在下框中,点击发文章到手机即可
填写验证码:
读后感主题:
读后感内容:
您的邮件地址:
给这篇文章投票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本文目前喜爱度:
&【喜爱度】有0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很好,0个人觉得还可以,0个人觉得很一般
你觉得这篇文章:
期刊网通行证登录
您要使用的功能只对会员开放,您已是会员的话请先登录,不是会员请先
正在抽奖中,请稍后...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广州市新港中路354号珠影大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及对策
郑亚平【摘要】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对于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性因素,它具有多重教学优势,比如契合课程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活跃教学氛围等。当然,教学生活化在生活资源、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性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基于此,文章通过对不足之处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生活化所谓课堂教学生化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1]。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有着多重优势,当然由于教师的操作误差,课堂教学生活化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从此出发,概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探讨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有着多重优势,因而也就极具教学实践意义。事实上,不少教师已经将教学生活化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操作上的偏差,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生活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既表现在生活内容的狭隘上,也表现在教学方式的单一上[2]。(一)生活场景狭隘
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场景,使之更为形象、直观,品德与社会课程自身的丰富性使得生活场景在引入时也必须具备丰富性,这样才能起到对应的作用。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环节中,却存在着生活场景狭隘性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生活场景在选择使,缺乏必要的广度,没有从小学生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的丰富性入手,选择最为合适的生活场景,从而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第二、生活场景在选择时,缺乏必要的深度,很多教师将教学生活化等同于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表象,既没有通过细节塑造去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内涵,也没有引导学生对生活场景展开思考,从而造成了教学效果一般。(二)教学方式不合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推行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内容的开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中却存在着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首先,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总体单一性,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交流讨论或学生角色扮演的初级阶段,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式在长期使用的情形下,教学成果会不可避免的降低,甚至有沦为形式主义的风险;其次,不少教师虽然教学方式较为多元,但不懂的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最为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从而造成了教学方式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效果。二、完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三种策略来针对性地完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生活化运用。(一)广泛运用生活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它最终也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类教学资源,对于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摆脱那种生活场景狭隘的现象,从广度与深度两个角度来利用生活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首先,就广度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各种社会场景,尤其是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社会场景,比如在五年级下《日新月异的交通》中可以引入轨道交通、高铁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新闻中经常见到的交通工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就精度而言,教师要注重生活场景的细节描绘,使教学生活化不至于沦为一种生活表象的构建,从而失去其教育学生的功用。(二)创新运用方式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单一、老套的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当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做好针对性地整改,不断创新教学生活化的运用方式。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多采用多媒体场景构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采用交流讨论乃至场景模拟或辩论等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如其分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生活化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在《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就比较适合交流与讨论的教学方式,而《我来做个小导游》则适合于场景模拟,让学生在ppt面前模拟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安全伴我行》则适合于情景模拟。(三)注重生活实践实践既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方式,又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在需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积极利用自身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场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要求学生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展示出来,应用出来,比如在《当冲突发生后》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可以让几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来处理冲突,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以及处理冲突的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各类型的社会活动之中,并且在各种活动之中注重课堂知识的应用,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三、结语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而言有着非常丰厚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生活化在运用中仍然存留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生活中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出发,从生活资源的引用、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注重生活实践等三个角度来提升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姜志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3(75):180-181[2]杜肆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03):168-169
copyright@2016 powered
穗公网监备案证第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实品德与社会课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