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和铁块这则寓言,你女人婚后明白的道理了一个什么道理?

【图文】《陶罐和铁罐》公开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陶罐和铁罐》公开课
上传于||文档简介
&&《​陶​罐​和​铁​罐​》​公​开​课
大小:1.7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古代寓言二则答案》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古代寓言二则答案
古代寓言二则答案
范文一: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二、自主预学1.(1)shè
huò(2)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2. ①渡,从水上经过 ②掉下去
③立即,匆忙 ④雕刻⑤我
⑨迷惑,糊涂三、互动探究(三)是: ①这,这儿
②对,正确
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之: ①代词 指剑
②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③动词
④代鞋子 其: ①指示代词,那,那个
③他的而: ①表转折
②表顺接自: ①从
②自己(四)1.(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不是很糊涂吗?2.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五)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六)1.表现楚人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表明他认真的态度。“求”表明他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2.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3.(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靠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七)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四、课堂练习(一)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B(二)1.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2.zhuì
qì3.渡,从水上经过
代词,这,这儿
立即,匆忙
迷惑,糊涂4.他的
他5.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6.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五、拓展阅读1. 其:他的;
或:有人;
是:这(代词);损:减少;
已:停止;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2.B3.(1)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2)这不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3)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原谅自己的缺点,必将种下祸根。原文地址:
范文二:《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及答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
自度其足(
) ...宁信度(
遂不得履(
) ..(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有欲买履者
) ..至之市
) ..何不试之以足?(
) ..市罢
) ..宁信度
) ..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1.通假字。而置之其坐
义:反归取之
义:2.一词多义。度: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
) ..之:而置之其坐
) ..何不试之以足(
)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疏通全文。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 (提示:宾语前置)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一层:(六)深入研读课文。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 ....(二)课内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朝代)人。2.给下列字注音。履(
)3.解释字词。履(
)4.翻译下列句子。(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悯其苗(
苗则槁矣(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
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返归取之 ..(3)其子趋而往视之
(4)至之市,而忘操之 ..A.(1)(2)相同,(3)(4)不同
B. (1) (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六、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2.背诵《郑人买履》,掌握全部词解、句子翻译。(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2.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难点)二、自主预学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涉江者(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 .....(2)文学常识积累《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③遽契其舟
④遽契其舟
)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⑥入水求之
) ..⑦舟止
⑧求剑若此
) ..⑨不亦惑乎
) .3.三读《刻舟求剑》,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标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是:是吾剑之所从坠
) .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 .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 .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何不试之以足
) .其: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者:楚人有涉江者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先自度其足
)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第一层:
第二层:(六)深入探讨课文。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七)总结。《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人。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而忘操之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二)课内阅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
____ _》,编者是______________。2.为下列字注音。坠(
)3.解释下列词语。涉(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5.翻译句子。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五、拓展阅读月怀一鸡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盗。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③斯:那么、就、应该。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其:
非义: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2)或告之曰(3)是非君子之道
(4)请损之A.(1)(2)(3)(4)都相同
B.(1)(3)相同,(2)(4)相同C.(1)(2)相同,(3)(4)相同
D.(1)(2)(3)(4)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非君子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2.背诵《刻舟求剑》,掌握全部词义,翻译课文。《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预学导学2.(1)lǚ
suì(2)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法3.鞋子
用到,等到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不三、课堂互动探究(三)1.坐
返回2.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量好的尺码 到,,,,去 指履连词,表承接 可译为“就、然后”
连词,表转折 可译为“却”(四)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五)(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
(2) 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六)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2.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四、课堂练习(一)1.宁信度,无自信也。2.D(二)1.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nìng3. 鞋子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宁可4.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削足适履
履险如夷五、拓展阅读1.mǐn
gǎo2.悯:耽心、忧虑;
长:生长、发育;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干枯;
非徒:不仅只是。3.D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7.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智子疑邻等《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二、自主预学1.(1)shè
huò(2)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2. ①渡,从水上经过 ②掉下去
③立即,匆忙 ④雕刻⑤我
⑨迷惑,糊涂三、互动探究(三)是: ①这,这儿
②对,正确
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之: ①代词 指剑
②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③动词
④代鞋子其: ①指示代词,那,那个
③他的而: ①表转折
②表顺接自: ①从
②自己(四)1.(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不是很糊涂吗?2.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五)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六)1.表现楚人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表明他认真的态度。“求”表明他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2.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3.(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靠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七)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四、课堂练习(一)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B(二)1.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2.zhuì
qì3.渡,从水上经过
代词,这,这儿
立即,匆忙
迷惑,糊涂4.他的
他5.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6.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五、拓展阅读1. 其:他的;
或:有人;
是:这(代词);损:减少;
已:停止;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2.B3.(1)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2)这不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3)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原谅自己的缺点,必将种下祸根。阅读详情:
范文三:《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及答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
自度其足(
) ...宁信度(
遂不得履(
) ..(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有欲买履者
) ..至之市
) ..何不试之以足?(
) ..市罢
) ..宁信度
) ..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1.通假字。而置之其坐
义:反归取之
义:2.一词多义。度: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
) ..之:而置之其坐
) ..何不试之以足(
)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疏通全文。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 (提示:宾语前置)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一层:(六)深入研读课文。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 ....(二)课内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朝代)人。2.给下列字注音。履(
)3.解释字词。履(
)4.翻译下列句子。(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悯其苗(
苗则槁矣(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
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返归取之 ..(3)其子趋而往视之
(4)至之市,而忘操之 ..A.(1)(2)相同,(3)(4)不同
B. (1) (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六、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2.背诵《郑人买履》,掌握全部词解、句子翻译。(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2.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难点)二、自主预学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涉江者(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 .....(2)文学常识积累《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③遽契其舟
④遽契其舟
)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⑥入水求之
) ..⑦舟止
⑧求剑若此
) ..⑨不亦惑乎
) .3.三读《刻舟求剑》,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标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是:是吾剑之所从坠
) .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 .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 .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何不试之以足
) .其: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者:楚人有涉江者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先自度其足
)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第一层:
第二层:(六)深入探讨课文。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七)总结。《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人。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而忘操之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二)课内阅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
____ _》,编者是______________。2.为下列字注音。坠(
)3.解释下列词语。涉(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5.翻译句子。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五、拓展阅读月怀一鸡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盗。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③斯:那么、就、应该。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其:
非义: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2)或告之曰(3)是非君子之道
(4)请损之A.(1)(2)(3)(4)都相同
B.(1)(3)相同,(2)(4)相同C.(1)(2)相同,(3)(4)相同
D.(1)(2)(3)(4)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非君子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2.背诵《刻舟求剑》,掌握全部词义,翻译课文。《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预学导学2.(1)lǚ
suì(2)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法3.鞋子
用到,等到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不三、课堂互动探究(三)1.坐
返回2.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量好的尺码 到,,,,去 指履连词,表承接 可译为“就、然后”
连词,表转折 可译为“却”(四)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五)(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
(2) 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六)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2.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四、课堂练习(一)1.宁信度,无自信也。2.D(二)1.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nìng3. 鞋子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宁可4.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削足适履
履险如夷五、拓展阅读1.mǐn
gǎo2.悯:耽心、忧虑;
长:生长、发育;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干枯;
非徒:不仅只是。3.D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7.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智子疑邻等《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二、自主预学1.(1)shè
huò(2)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2. ①渡,从水上经过 ②掉下去
③立即,匆忙 ④雕刻⑤我
⑨迷惑,糊涂三、互动探究(三)是: ①这,这儿
②对,正确
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之: ①代词 指剑
②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③动词
④代鞋子其: ①指示代词,那,那个
③他的而: ①表转折
②表顺接自: ①从
②自己(四)1.(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不是很糊涂吗?2.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五)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六)1.表现楚人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表明他认真的态度。“求”表明他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2.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3.(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靠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七)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四、课堂练习(一)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B(二)1.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2.zhuì
qì3.渡,从水上经过
代词,这,这儿
立即,匆忙
迷惑,糊涂4.他的
他5.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6.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五、拓展阅读1. 其:他的;
或:有人;
是:这(代词);损:减少;
已:停止;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2.B3.(1)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2)这不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3)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原谅自己的缺点,必将种下祸根。阅读详情:
范文四:1.5《古代寓言二则》教案3五、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重点词语,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3、从不同角度理解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象思维训练。2、能就寓言中包含的道理谈出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知识与能力《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两则寓言。2、深层理解寓意,体味寓言的形象性和哲理性。《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识记积累文言词语。情景再现,演一演,感受寓言的形象性,深悟寓意,理解寓言的哲理性,畅谈收获,以智慧演绎生活。
《课型》讲读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郑人买履》1.掌握“履”“度”“操”“反”等文言实词 2.掌握文言虚词“之”的几种用法 3.体会深刻寓意教学过程一、导课大家一定听到许多寓言故事,这是你们的文学启蒙,也是人生启蒙,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郑人买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2、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注释把握生字词履lǚ度其足duó
宁信度nìng ..吾忘持度 níng .dù
安宁.3、理解词语,疏通文句(1)、学生齐读课方,教师纠正字音,并指导朗读的语气和节奏。(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3)、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然后把共性问题提交老师,集体解答。(4)、师生共同释疑。4、概述寓言故事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同桌之间互相向对方叙述故事。学生推荐表现好的同学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点。注意体现以下内容:故事的起因:想买鞋,量好脚做好尺码,但出门时却忘在了家中。经过:去集市上发现忘记带尺码了,于是回家去取。结果:取来了尺码,集市却散了,没买到鞋。三、情景再现1、学生分组来表演故事,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像。2、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评,郑人的扮演者在表演买鞋时,动作很到位,那一“度”一“量”一“得”一“反”,充分展示了郑人买履的经过和结果。当听到他人的询问时,郑人的答话表现出他那固执、迂腐的心理。最后的答话使得前面的无声动作更具有了讽刺性。四、合作探究,深悟寓意,理解寓言的哲理性。1、教师问:郑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他们错在哪里?能否说说你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学生分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郑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买鞋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变通。《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2、教师问:如果你想热心帮助郑人,请你给他一个忠告。学生情景对话:例如:郑人啊,你买鞋想到量尺码,这没错。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把尺码当作买鞋的唯一依据啊。以后做事要实际出发,要灵活变通。认识来自实际,方法源自实际。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郑人买履》2、预习《刻舟求剑》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刻舟求剑》1.掌握“遽”“契”等文言实词2.体会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课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教师评点并揭题: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2、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生字词遂(suì)
涉(shè)
坠(zhuì)
契(qì) .....3、理解词语,疏通文句。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纠正字音并指导朗读的语言和节奏。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3、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然后把共性问题提交教师,师生共同释疑。4、概述寓言故事。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同桌之间互相向对方叙述故事。学生推荐表现好的同学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点。四、情景再现,体会寓言故事的形象性1、学生分组表演两个故事,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像。2、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评:楚人的扮演者在表演失剑刻舟时,动作表情有意味。剑不小心坠入水中,楚人着急慌张,懊丧万分。但就在瞬间,他突然以眼还眼,眉开眼笑,马上拿出刀子在船边上刻上记号,那“刻”的动作是那样的从容,仿佛在说:“剑啊,看你能跑到哪里去?记号永远有追随你!”船停了,他胸有成竹的下船找剑。就在此时,动作突然停止,表演结束,却给人留下无尽的思索。然后出示话外音:“糊涂啊!船行而剑不行,唉,怎么可以找到剑呢?”该同学的表演很有创意。师问: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他错在哪里?能否说说你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学生分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2、师问:如果你想热心帮助楚人,请给他个忠告。楚人啊,你坠剑后,应该马上想办法去补救,人水打捞才是最佳选择。以后做事要尊重客观事实,正确面对现实,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五、链接生活,反思自我我们学完了寓言二则,想想看,在你的生活中,有新时代的郑人和楚人吗? 学生深思并交流:现在的教育改革,如果教师的观念不变、教法不变,则会出现“新瓶装陈酒”“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等。六、布置作业收集两三则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叙述其情节,并指出各自的寓意。板书设计古代寓言二则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寓言这种文体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性,理解寓言的哲理性。寓言是浓缩的智慧,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是关键。反思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和寓言中的人和事类似的现象,真正理解寓意。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文言的实际情况,本教学设计既注重情境设置、活动设置,又注重文言知识积累。阅读详情:
范文五:《古代寓言二则》教案2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相关情况(2)弄懂寓言故事(3)解释默写(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楚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教材分析:一、 了解“寓言”“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二、 主题思想《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三、 思路结构《郑人买履》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四、 写作特色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教学设想:第一课时教学安排一、导入新课(3分钟)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 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2)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解答:寓意(1)骄傲使人落后、失败。(3) 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学习《郑人买履》二、 初读课文(6分钟)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三、 构建画面(6分钟)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结果:市罢,遂不得履四、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d、小组汇报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1) 操、持、取的意义(2)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3) 宁信度、无自信也五、 把握寓意(10分钟)(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六、 多形式背诵课文。(5分钟)第二课时教学安排一、(1)学生读通课文,注意字音,断句。(3分钟)(2)学生展示学习效果。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故事: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学习文言词语句式小组间讨论,小组间比赛,采用一问一答。涉:渡江 遽:立刻、急忙 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 止:停止惑:迷惑、糊涂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几是是我的剑坠落之处。学生揣摩试读。四、阅读讨论(8分钟)a、《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b、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五、多形式背诵课文(6分钟)六、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五、 板书(见教学安排中)六、 课后时文阅读讲义。a、解释下列词语置之其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之 至之市 其试之以足 遽契其舟b、说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1)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2) 宁信度,无自信也。(3) 而置于其坐.(4) 是吾剑之所从坠。d、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参考答案:a、(1) 量好的尺寸;到,,,,去;履(2) 他的;那,那个,指示代词b、(1) 没有行走;不可以,不能(2) 相信自己的脚;不相信自己(3) 坐同“座”,座位,名词;动词,坐下。(4) 这,这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动词。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办不成事的。d、(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拓展资料1、韩非和《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属于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2、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首都,遇见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入秦为之游说,使之归国继位(即庄襄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记、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阅读详情:
范文六:《古代寓言二则》教案3教学目标: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教学设想: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 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1.齐读课文。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3.学生自读。4.同桌互读。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时间内容备注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欲(且):想要,打算。郑国想要(lǚ)鞋子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度其足(duó)量长短(duó)量长短度事先量了自己的脚(dù)尺码而置之其坐置之不理同“坐”,座位。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四、布置作业。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第二课时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一、检查反馈。1.齐读课文。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3.师生评价。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请在活页夹上“备注”栏上记下来。(见上)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学生自主研究)3.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4.师生评价。(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1.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2.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请同学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3.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阅读详情:
范文七:《古代寓言二则》教案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1.学生先读通课文。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3.夯实重点字词。三.教师检查落实自学情况1.同学范读课文。剑掉到哪里?——“自舟中坠于水”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不能。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五、想象情境,领悟寓意1.引导想象,丰富故事。2.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六、课堂练习:重点字的意思的掌握。阅读详情:
范文八:《古代寓言二则》教学案《古代寓言二则》教学案教学目标:1.
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3.
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4.
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预习自学: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2.
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3.
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教学难点:1.
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2.
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郑人买履一、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收集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⑴ 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⑵《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并抄写(正确,美观)(履)lǚ
(遂)suì
先自度(duó)其足吾忘持度(dù)
宁(nìng)信度(dù)3.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要求(1)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指译文要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3)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5)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6)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补上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4.知识链接:认识通假字举例说明:坐,同“座”,座位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二、学习研讨:(一)设计情景,导入新课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2、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生只要能说到: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即可。师在此基础上概括: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二)检测预习(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散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2.学生朗读 (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见预习导学3)2.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五)反馈交流(当堂训练)1.讲解重要字词履:鞋
度duó:量长短置之其坐:置:放。之:指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座位。
....至之市:
之:往,去。
市:集市。操,拿。
..吾:我。
反:同“返”,回去。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就。宁:宁可。
信度:相信量的尺码。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⑸宁信度,无自信也。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教给学生通假字的知识,见预习导学4。)(1) 置之其坐(坐通“座”)
(2) 反归取之(反通“返”)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 至之市(动词,到)(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六)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明确: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明确: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七)当堂训练: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八)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板书设计:《郑人买履》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结果:市罢,遂不得履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一、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收集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1、介绍作家作品⑴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⑵《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并抄写(正确,美观)(涉)shè
矣yǐ二、学习研讨(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郑人买履》2.重点字词解释。吾忘持度
...至之市
何不试之以足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二)检测预习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散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 等待全班讨论。(五)反馈交流(当堂训练)1.理解重要字词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
自:从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这儿。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从其所契者:
从: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⑴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⑵遽契其舟⑶是吾剑之所从坠。
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六)思考讨论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明确: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明确: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七)布置作业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2.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刻舟求剑》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八)课后练习课内阅读: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度其足(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遽契其舟(
) ....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先自度其足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至之市
)而忘操之
) ..解3.释下列加点的词。(1)而忘操之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翻译下列各句。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1)
通6.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悯其苗(
)苗则槁矣(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
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①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②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课内阅读1、duó dù
qì 2、量长短。量好的尺码。自己。从。到,,,,去。它(代“鞋”)3、操:拿,携带;及:到,等到;遂:终于;履:鞋;遽:立即;契:雕刻;以:用、拿;于:到。4、①他先量好了自己的脚,却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②宁可相信量好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③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④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5、“坐”同“座”、“反”同“返”。6、甲文标题是“郑人买履”,这个寓言讽刺了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的人。7、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课外延读:1、mǐn
gǎo 2、悯:耽心、忧虑;长:生长、发育;揠:拔;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备注:教师初批用红笔,复批用黑水笔。学生订正用红笔。阅读详情:
范文九:5、古代寓言二则教学案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撰写人
陈磊第一课时
郑人买履【学习目标】1、 学习文中的生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3、 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句子,讲寓言故事;4、 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1、重要词句的理解和掌握。2、 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3、 诵读、背默,形成积累。【学习器材】:《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学法指导】:情景模拟法、合作交流法、诵读法【学习时数】:
2课时【学习内容】【课前自学】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2、给下列字注音。①履(
)3、解释字词。(1)履(
)(3)宁(
)4、翻译下列句子。②()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提纲。1、重点词语解释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一词多义度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之
(1)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3)何不试之以足而
(1)而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疏通文义,结合工具书理解句意。【课堂流程】一、预习成果展示二、组内互助学习,解决预习中个人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三、出示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展组间互助学习活动,教师重点精讲四、情景导学与问题引领:分析课文A 、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 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C 、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五、合作探究1、分析郑人形象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六、结语:七、请你设计一幅思维导图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当堂检测:故事总结,迁移延伸1、故事:同学讲课前收集的故事;2、总结: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灵活变通,举一反三;不要被原有的经验所束缚,眼界要开阔。 堂清检测:1、翻译下列句子。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度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之
(1)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3)何不试之以足而
(1)而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课后作业】:背诵这则寓言。【资源链接】:1、郑人买履动画视频/flash/gushi/chengyu/show/f_8769.html?360so2、刻舟求剑动画视频/flash/gushi/chengyu/show/f_200630.html?360so【教与学反思】阅读详情:
范文十: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姓名教学目标1、 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 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3、 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4、 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5、 领悟两则寓言的寓意。学习重难点1、 重要词句的理解和掌握。2、 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3、 诵读、背默,形成积累。一、文学常识积累:1、 关于寓言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2、 填空:《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我国时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家;《刻舟求剑》选自《》,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的门客们合编的。二、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买履者()自度其足()宁信度()遂不得履()()涉江者()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三、 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1、郑人有欲买履者2、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四、学习《郑人买履》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买履者自度其足置之其坐而忘操之吾忘持度市罢遂不得履宁信度何不试之以足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 解释下列虚词:其: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而: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之: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③宁信度,无自信也。5、讨论问题:①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③这则寓言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五、学习《刻舟求剑》1、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楚人有涉江者遽契其舟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吾剑之所从坠2、 解释下列虚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遽契其舟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是吾剑之所从坠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 讨论问题:①“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②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③“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④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六、总结反思:比较阅读两则寓言:1、 这两则寓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2、 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3、 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