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社会福利王朝免费账号最好的王朝,是怎样悲情消亡的

> 从威震欧亚到逐渐消亡,悲情蒙古帝国
从威震欧亚到逐渐消亡,悲情蒙古帝国
来源:网络
作者:热点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
一、蒙古帝国分裂形势图
公元1255年,钦察汗国拔都汗去世。拔都汗去世后,钦察汗国开始减少与蒙古本部的联系。公元1259年,蒙哥汗去世,钦察汗国完全独立,与蒙古本部断绝联系。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大汗之位,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表示反对,蒙古帝国开始分裂。公元1268年,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一同起兵反抗忽必烈,并正式断绝与忽必烈的联系。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此时,蒙古四大汗国已经有三大汗国不再服从蒙古大汗。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尔汗国倒是一直服从和效忠蒙古大汗。但是,伊尔汗国立国不到八十年就灭亡。以伊尔汗国灭亡为标志,此后,蒙古帝国开始与大元帝国划等号。
二、大元帝国建立时形势图
公元1279年,忽必烈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统一中国后,忽必烈继续对外征战、扩张。公元1274年、公元1281年,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公元1284年到公元1288年,忽必烈两次征讨越南。公元1292年,忽必烈征讨爪哇。这几场战争不仅没有获得胜利,反而大大消耗了大元帝国的国力。此外,因为游牧习俗的残留,所以,大元帝国经常爆发皇族内斗。在皇族的一次次内斗中,大元帝国的统治开始动摇。公元1351年,爆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大元帝国灭亡的序幕。
三、北元帝国形势图
公元1368年,大明帝国建立。大明帝国建立后立刻组织北伐,并攻占大元帝国大都和上都,大元帝国被迫退回漠北。虽然被迫退回漠北,但是,大元帝国末代皇帝元惠宗依然保有一个完整的汉化朝廷。因此,退回漠北的大元帝国又被称为“北元”。公元1387年,大明帝国以蓝玉为帅进行北伐。在贝尔湖,蓝玉与北元主力决战,并大破之。北元后主抛弃百官、仅率几十骑逃跑。不久后,北元后主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死。贝尔湖决战后,北元帝国开始瓦解,并慢慢退化成普通游牧政权。
四、分裂后的北元帝国-瓦剌与鞑靼
内乱对草原游牧帝国来说,就是意味着分裂。经过大元帝国近百年的统治,忽必烈后裔是黄金家族嫡系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没多久,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就被杀掉,汗位重新回到忽必烈后裔的手中。不过,此时,蒙古汗国分裂已成定局,大汗不过是权臣手中的玩物和傀儡。经过一系列搏杀,蒙古本土诸部形成了鞑靼集团。而与蒙古本部习俗差异较大的漠西蒙古诸部形成瓦剌集团。两个集团为例争夺霸主地位,厮杀不停。
五、彻底分裂的蒙古诸部
公元1413年到公元1424年,大明帝国永乐大帝五次北伐,重创鞑靼集团。于是,瓦剌集团开始崛起,并逐步控制了鞑靼集团。公元1449年,瓦剌集团领袖也先率军南下,在土木堡重创大明帝国,并俘虏明英宗。此后,也先向东占领兀良哈三卫,向西攻破大明帝国关西七卫。在也先的领导下,蒙古再一次统一。不过,因为蒙古大汗不甘心当傀儡,以及鞑靼集团对也先不满,在也先达到鼎盛后不久就被鞑靼贵族暗杀,蒙古重新分裂。在一次又一次的分裂中,蒙古大汗慢慢沦落到只能控制察哈尔草原一隅之地。后金崛起后,与蒙古大汗林丹汗爆发冲突。经过几场大战,后金不久消灭了林丹汗,并完全控制了漠南蒙古诸部。
六、三藩之乱中的黄金家族嫡系
征服漠南蒙古后,皇太极册封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为察哈尔亲王,并将次女嫁给他。此后,厚待黄金家族嫡系、与黄金家族嫡系联姻成为满清掌控漠南蒙古、影响漠北蒙古的重要政策。不过,额哲及其后裔并不领情,他们时刻幻想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公元1673年,吴三桂发动叛乱。为了平叛,康熙帝大量抽调北方兵马南下平叛。一时间,北京城空虚。此时,额哲之侄布尔尼认为恢复昔日荣光的机会来了,于是,以“恢复大元”为口号,起兵叛清。可惜,布尔尼志大才疏、好谋无断,坐失攻克北京的机会。康熙帝反应过来后,派图海为将,用一支由家奴组成的军队就平定了布尔尼叛乱。平定叛乱后,鉴于黄金家族嫡系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力。于是,康熙帝一不做二不休,将黄金家族嫡系的男丁全部杀光。至此,黄金家族嫡系后裔灭绝。
从威震欧亚到亡国灭种,蒙古帝国的际遇让人感慨万分。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主办技术支持单位秦岛生活网() 网站备案号
投诉受理信箱:
秦岛生活资讯网传民声、达民意!每日推送精选 新鲜生活资讯以及最新网民关注热点信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额头深刻的皱纹和斑驳的脸庞,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当地人给断掉的鼻子贴上了创口贴,一时在网上走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明朝晚期一个出名的毛病,正是“民富国穷”。
  有名的是“民富”,套传教士利玛窦的赞叹说,就是“远比欧洲富裕得多”。照明朝文臣的记录,京城开门头房卖调料的,都是身家千万的富豪。外商也争先恐后砸钱扫货,比中国人出国买马桶盖还疯。仅西班牙一国,每年砸进来的银元就有数百万。欧洲因此对明朝有个形象称号:银泵。
  可比“民富”更有名的,却是“国穷”:万历皇帝亲政起,财政收入就缩水,以至历代皇帝开矿税增三饷,狠刮却赶不上猛花。刮到崇祯帝上吊煤山,大明王朝彻底坍塌。
  怎会有这奇葩景象?公平说是历史问题。明朝商品经济发展速度,早已脱节政治体制,从管理到法律满是洞,挖国家墙角很轻松,其中挖得尤其狠的,比如一贯伟光正的东林党,长期官商勾结捞利益。等国家财政亏成窟窿,再叫苦农民加税买单。买得苦农民们扯旗造反。这恶性循环,崇祯皇帝到北京沦陷才明白,上吊前悲愤高呼:文官皆可杀!
  但就是这毛病里,被后世许多史家长期无视的,还有另一个惊人的真相:一直穷困且用钱抠门的晚明政府,却也有穷大方的一面。民生福利的开支上,最穷的年月,也舍得花钱。
  这个令历代皇帝穷大方的社会福利,曾是大明自建国开始,历代呕心沥血维护,堪称人类古代史上最优厚的福利保障体制。
  也正是透过这个福利保障体制的盛衰,或可看到大明王朝兴亡的缘由。
  一:朱元璋是个起步价
  大明王朝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缔造者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杀伐果决无情的朱元璋,在民生问题上,始终是柔情温馨的一面:只要得知百姓的贫穷境况,哪怕当着群臣,也常忍不住唏嘘垂泪。草民的艰辛,一生感同身受。
  动完感情,朱元璋就行动。其中一大成果,便是全民福利。以学者敖英总结,有三大成就:收容孤老和残障人士的养济院,提供医疗服的惠民药局,免费公墓漏泽园。套今天的俗话,是让中国人老得起,病得起,死得起。放在古代社会,更是了不起的创举。
  为了监督执行,朱元璋还祭出传统法宝:全国撒网似的暗访,但凡有困难户没得到救助,地方官啥都别说,先六十大板招呼。砸钱更生猛。现存于各地的明代养济院遗址,都有秀丽的绿化与清澈的井水,堪称高档舒适楼盘。经济补贴也大方:成年人每月三斗米三十斤柴。还有冬夏布匹三丈。管保够吃够穿。这个标准写入了《大明律》,历代认真执行。
  而堪与这三大福利比肩的另一个贡献,便是养老。洪武二十年,大明颁布终身养老令: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五斗米三斤酒和五斤肉,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更加给一匹帛和十斤絮。全民养老,大明开创。
  就连朱元璋一向最严格的领域:法律。对老人也格外宽容。名臣韩宜可记录,安徽官学有老汉碰瓷诈骗,本该杖责流放。但念其年过七十,还是放回交家属看管。江南的年轻人殴伤他人,本该充军服刑,可老母年过七十无人照料,于是也法外开恩,改在家乡劳改。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放在明代,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朱元璋这几样大刀阔斧的福利,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堪称力度空前。可跟他另一样福利举措比,却又清一色的小儿科:救灾。这事在明初,是官员绝不能犯错的高压线。湖北水灾时,户部主事赵乾拖沓半年才跑到灾区。朱元璋二话不说,将这货立刻判斩。这位玩忽职守的庸官,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因救灾不力被杀头的倒霉蛋。
  杀官这种血腥事,对一生强硬铁血的朱元璋来说,只是小意思。他一直努力解决的,却是一个大挑战:古代信息交通科技严重落后,想要救灾提速,就该大胆创新,建立高效预警体制。
  所以朱元璋另一个举措,竟是放权。在官员战战兢兢恨不得啥事都早请示的朱元璋时代,有一件事却可以自作主张:救灾。倘若灾情紧急,地方官可以不经请示,先期开仓赈济。戏台上的“先斩后奏”,多是历史票友瞎掰。但“先赈后奏”,却是朱元璋拍板的特殊规矩。
  而朱元璋敢这么做,关键还是底气足,大明每年税粮收入高达三千二百万石,堪称自唐朝两税法实行以来,中国历史的新高。无论搞福利还是发赈济,大明都办得起!
  尤其撑起他底气的,便是新生的救灾预警仓库:预备仓。
  预备仓,是明朝专用于救灾放粮的专用仓库。具体运作是,由国家先期投入二百万纸钞购粮,在全国各县兴建。而后这些仓库由官府监督,士绅具体负责维护。有了这好创举,快速救灾就变得方便容易。
  更加方便容易的是,养济院等福利机构,也就有了最可靠依托。手里有了粮的大明王朝,运转起这个优厚完备的福利体制,从此心里不慌。
  而亲手造就这个福利体制的朱元璋,即使到临终时刻,依然对民生念念不忘。遗嘱里反复叮咛的,就是自己的丧事要从简,更不要影响民间的婚丧嫁娶。但牵挂民生的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却是一件事,他苦心营造的福利体制,好些还是注了水。就以养济院来说,他过世没一年,许多地方就奏报,好些都塌了。
  这倒不是官员敢犯浑,而是他心情急迫,考核严格,逼得地方官们为求自保,玩命赶速度,只求先糊弄个事。当时在位的新皇帝建文帝朱允梢埠芪弈危荒芟纶蛔肪俊
  一心励精图治的朱元璋,固然拼尽全力。但好些真实业绩,对比他伟大的理想,却只还是起步价。全民福利?后续的皇帝依然在路上。
  二:皇帝各个有高招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把侄儿建文帝撵下龙位,登基加冕为永乐皇帝。而后他以优秀的表现证明,他继承的不止是江山,更是朱元璋未曾做完的福利。
  朱棣登基后一件重要事,就是给老爹“抽水”。永乐三年起,国家拨出巨款,全国检查翻修养济院。历经七年艰苦劳动,终于全数整改完成。到永乐十年四月,全国各县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高档养济院。这件朱元璋忙活了一辈子的创举,从此成了实实在在的真福利。同时又大力整顿预备仓,原先各地设于郊外的仓库,全数搬进县城,以求方便管理。
  民生补贴方面,朱棣同样大方。还有额外福利:永乐元年起,大规模给山东河南北平陕西四地农民发耕牛。由地方政府采购,然后无偿发给农户。有官员叫苦说,这次动静闹太大,四里八乡的牛全买光,拿钱都买不够。朱棣二话不说,立刻从自己嫡系军队里调拨,拉出一堆军用牛马补足缺额。
  而在军用转民用的意识上,朱棣也十分先驱。好些生产武器的作坊,大力加班加点,转型生产农具,然后无偿派发百姓。各种以军用技术改装和冶炼的新型农具,更是琳琅满目。后世一些农业学家也认定,这次农具大派送,是明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大升级。
  这个创举的回报,也十分丰厚。永乐时代明朝的年均税粮收入,强势超越刚创记录的朱元璋,达到三千二百三十万石。当时各地的官仓民仓,储备到了“红腐不可食”的地步。永乐年间的各样伟业,从七下西洋到万国来朝的荣光。高福利换来的强大国力,才是根本。
  历代帝王重视高福利,原因也正在这。高福利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抗风险的防火墙。典型的例子,便是明英宗耻辱被俘的土木之变后,随之而来的北京保卫战:大明子民捐钱捐物,齐心协力投身抗战。瓦剌骑兵杀气腾腾到来,看到的正是这铁血不屈的民众。甚至在明军一度不支的情景下,百姓竟冲上城头,以砖块石头做武器,与敌人浴血奋战。如此情状,与崇祯年间北方军民面对后金铁骑仓皇逃窜的惨景比,差距何以云泥。大明的高福利,换来的正是钢铁般的凝聚力。
  尝到高福利甜头的明朝皇帝们,在这事的执行上,创意也常别致:宣德年间,江南巡抚周忱首创济农仓。这种以漕运余粮为储备的新仓库,常给工商业提供贷款。既惠顾民生,收益也丰厚。一向拖欠朝廷赋税的江南,二十年间因此还清旧账。正统至景泰年间北方抗击瓦剌的战斗,正是济农仓提供的钱粮保证。
  无奈好景不长,随着周忱下课,新巡抚鼠目寸光,更为了邀宠,一气把济农仓的钱粮全数拉进了京城。这个新仓储武功尽废,江南地区的欠税,从此推挤如山。
  但在福利政策的执行上,历代皇帝都认真。养济院的规模,从永乐到万历年间,一直不停扩建。明英宗复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兴和宛平加修养济院。到了明孝宗“弘治中兴”时,连全国各地的军事卫所都盖好了养济院,嘉靖皇帝登基后,仅北京周边,就加修了五所。待遇也升级,除了发钱粮外还加餐管饭。
  现有养济院的规模,也在不停的扩建。到万历年间,许多养济院的阵仗,已庞大到恐怖。就以宛平县养济院来说,经过一百多年的改造,万历年间已经收容了两千多人。而且扩充后的养济院,职责也更多,还抢惠民药局的“生意”,常招募医生定期坐堂免费诊病,遇到瘟疫灾害,更要施医布药。可谓大明朝的全能慈善中心。
  而在大明早已成定制的养老福利上,明英宗也更大方,复辟后的另一个创举,就是颁布优老之礼。这福利比朱元璋还大方:老人享受国家钱粮补贴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七十岁,给肉加到十斤。九十岁以上的,不但补贴加倍,而且每年还享受一次政府盛宴款待。这就是更完善的大明式养老,不但惠泽老人给多,生活质量还要更好。
  虽说皇帝们如此拼,但一个越发严峻的现实,自明中期起还是不可避免:维持现有的福利体制,已经越来越难。原因更很现实:缺钱。
  三:福利缺钱怎么办
  发福利一直大方的大明朝,为啥会缺钱?
  首先还是体制问题。大明的福利保障,植根于朱元璋的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田赋的稳定收益,才是大明式福利的源头。可自从明朝中期起,土地兼并越发严重,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看上去很美的福利保障,也就无情的断了奶。
  首先出问题的,便是曾经储备丰厚的预备仓。
  预备仓最早出的问题,是管理混乱:日常维护主要靠官府监督,士绅执行。发展下去,便是相互踢皮球,早在宣德年间,白花花的粮食活活烂在预备仓里没人问,便是常见的事。
  到成化年间更恶劣,成了官府与乡绅富户勾结贪占。放粮的时候以次充好掺沙子,甚至偷偷把粮食拉出去倒卖谋暴利分钱。原本抚恤民生的好仓库,成了贪官分赃的食物链,闹得民不聊生的惨状,史料上记录不少。
  意识到问题的明朝政府,开始重拳严打。正德年间更强力整顿,改成地方官员直接管。且预备仓的储粮与地方官考核挂钩。嘉靖年间的政令尤其严格:地方官三年任满考核,只要预备仓储量不达标,立刻送司法机关法办。
  这番严打的早期后果还算丰硕。好些仓库重新满当当。可惜好景不长。预备仓的粮食来源主要有四:纸钞收购,富户捐献,官田税收,罪犯交钱。但到了明朝中后期,纸币早已贬成废纸,官田兼并得剩不下几亩,明孝宗重修《大明律》后,交钱赎罪更少见,只靠民间捐献,只能杯水车薪。
  那么问题来了,好些官员累死累活,挖空心思还是攒不下几颗粮。平日官场里说起预备仓,都像见了阎王。先前的民不聊生,变成了官不聊生。个别不要脸的地方官,更反过来找富户摊派,照大臣赵麟的揭发,有些原本富裕的地主,都被逼得卖儿卖女,只求凑齐粮食换太平。
  情况如此严峻,明王朝也只好顺水推舟,仓储考核的标准,连年一降再降。发展到万历年间,各地原本存储上万石的预备仓,最多也就存几百石粮。好多竟都荒废成破屋。这个曾惠泽千百万苍生的善政,至此名存实亡。
  预备仓的衰落,经济原因说,也和当时的发展一脉相承。万历年间全面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彻底改用银钱。存粮也就不易。但根子上说,还是大明政府太差钱。
  但它的荒废,后果却十分严重。直接的影响,就是相关的福利政策,经济上都断了依靠。想要维持运转,就要另想办法造血。
  最仗义的办法,就是皇帝自掏腰包买单。这事自成化年间起,历代明朝皇帝都不少办,办得最仗义的,当属成化皇帝朱见深。仅成化二十一年,明朝一次性拨款二十五万两白银,用以赈济山东陕西河南三省灾民,全是从朱见深的私人府库“内帑”里拨出。类似的仗义疏财,他在位二十三年不少办。以至于骂他最多的《罪惟录》,也承认那时老百姓的生活“幸斯小康”。
  但朱见深敢这么干,关键还是有钱。当时虽说农业税锐减,朱见深本人也长期歇班不上朝,但他极会用人,地方的商税改革也成功,外加皇庄经营的好。于是皇帝的私人腰包就鼓。但这事的成本太过巨大,哪怕最热情的朱见深,干多了也撑不住。于是又发展了另一招数:卖官鬻爵。
  其实这事从明初的时候,一直就不少办。特别是富民给预备仓捐粮,往往能隆重表彰。到了朱见深手里,更花样百出:国子监监生资格,捐一百石米就换。交二百五十石米,更能换正九品散官,从正九品到正七品,相关职务明码标价,加五十石米就升两级。湖广荆襄地区暴乱后的重建垦荒,就是这样凑齐钱粮的。
  自此以后,卖官换福利的法子,几代皇帝都在用。但发展到后来,价码却一路贬。连寺庙里僧道的文牒都拿出来卖,最热闹的时候,好些州县卖得和尚扎堆。到了嘉靖年间,二十石米就能通报表扬,再加点就能换七品官。朝廷太差钱,大家多少捐点吧。
  捐钱不靠谱,还是提升自家盈利能力是真。等着大明经过隆万大改革,特别是张居正辅政的黄金十年。腰包一度重新鼓。办福利的底气,也曾经特别足。
  直接的成果,就大明隆庆年间就可以看出:《五行志》里统计,隆庆帝朱载在位只有六年,运气却极差。碰上的大小灾害有十六次。但仅有俩次造成了饥歉。这比例多不容易?朱元璋在位三十年,期间玩命的惩贪砸钱,遇到四十六次自然灾害,还是有十一次闹出饥歉。号称盛世的仁宣之治,十七次自然灾害,更闹出了八次饥歉。效果如此好,关键还是有钱。
  重新有钱的明朝,发福利的办法也多样。赈灾的主要模式,也由拨粮变砸钱。拨款方式也更科学,嘉靖年间形成的固定流程,灾区赈济款主要分两笔:先期的救济银和灾后的重建银。钱款的各类用途,也都有了精细的核算。拜明朝发达商品经济所赐,这时花钱买粮的效率,远比费劲调粮要高。
  另一种越发流行的福利,也越发运作成熟:以工代赈。这事最早干的漂亮的,还属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间两次黄河大水,明王朝先后调拨二十五万人投入救灾,成功完成黄河河流改道工程,挽救了濒临断流的京杭大运河。更由此稳住了灾区民生。堪称古代史以工代赈的大规模奇迹。
  而发展到万历年间,这事也变得丰富多样。潘季驯治理黄河,正是以工代赈的又一成功典范。而到了万历中后期,一批基层能臣,更攒了丰富经验。照着《康济录》的说法,每当有地方闹灾,官员就先忙着筹算,从修城到浚河筑坝,能吸纳劳动力的工种,全都开列一遍。不但要保证壮劳力安置,更要兼顾老弱有岗位。一切安排妥当,便火速筹款开工。以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杜绝流离失所的悲惨。
  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朱翊钧常年歇班不上朝,京城大臣忙着掐架,自然灾害更从头到尾没断。但民生却能长期稳定。基层以工代赈的模式,当属大功一件。而总被骂做懒的万历皇帝,在这件事上出手也大气。仅万历十九年的河南水灾,确县灾区得到的赈济,除了粮食和一千二百间新建民房外,更有五百头耕牛和八百辆纺车。派发生产资料的觉悟,他丝毫不比朱棣低。
  也正是由于明王朝从隆庆至万历中期,长达二十多年的强力投入,大明王朝的福利体系,一度也运转到最高速。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政府只要白银充足,救灾就高效率。而至于养济院等福利机构建设,也同样因为投资到位,大型养济院一度发展到可容数千人规模。同时从隆庆年间高拱当政起,明朝再度强力反贪,养济院的弊病也逐一革除。官吏勾结贪墨的恶行遭到严惩,大批冒名顶替混入养济院的无赖骗子也被清退。这个再度以高额投入重新升级的福利机构,不仅再度生机焕发,更出现了“有令倡行,有律护佑”的盛景。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万历皇帝亲政后,大明财政税收越发歇菜,福利制度的运转,也再度跟不上趟。比如最拿手的以工代赈,到万历后期,大多只能小打小闹。连黄河三年一小修的固定工程,都大多难以维持。以《烈皇小识》的说法,河床的泥沙都长期淤积。至于曾经辉煌的养济院,从万历后期起,北方好些州县的养济院都坍塌或难以维持,收留的孤残只能安置别处,草草提供口粮了事。
  大明政府福利歇菜,但对于晚明好些地方的民众来说,这事似乎不严重。因为正如晚明民富国穷的情景,此时取而代之的,还有蒸蒸日上的民间福利。
  四:民间福利,预埋明亡
  正如晚明“民富国穷”的奇葩景象。当大明政府福利运转困难时,民间福利却崭露头角,甚至喧宾夺主。
  首先成为黑马的,是原本一直做预备仓补充的民间仓储:社仓。
  社仓,是中国民间百姓一种仓储备荒的形式,雏形产生于隋代,制度由南宋朱熹首创,在明朝最早以法律形式出现,是在明英宗天顺年间。嘉靖年间预备仓荒废,可国家还需要存粮,于是从嘉靖八年起,开始全国推广办社仓。
  社仓的组织形式是这样:三十家组成一会,找个最有钱的做会首。然后大家按家庭条件分摊,有钱的出四斗粮食,中等的出两斗,没钱的出一斗,就这样凑一仓粮食。统称“社仓”。
  遇到饥荒灾害,有钱人可以在社仓借粮,丰收年再还,穷苦家庭则可无偿借贷。这种民间自办的救助模式,从嘉靖年间起,仿佛脱颖而出的黑马,一直发挥大作用。
  对这民间福利,大明政府也极满意:民间相互帮助,省了国家赈济开支。可谓一举多得。虽然也不断有官员忧虑,要求朝廷更多介入监管,却终究占不得主流。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新型福利的严重后果,也终于日益显露:背后操纵社仓的,是当地的宗族士绅。政府的监督越发难以介入,而新生的社仓,更仿佛一个个线头,黏住了地方宗族力量,从此团结抗税甚至偷税漏税,也都更加从容。万历后期起的税收锐减现象,这便是暗流。
  更严重的一个后果是,社仓固然能加强地方抗灾能力,但地区经济不平衡,抗风险能力也不平衡。像江南地区经济红火,社仓储备也雄厚。但放在西北穷苦地区,情况却恰相反,好些社仓更形同虚设。平日尚且凑合,遇到大灾就难过。后来晚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东南与西北民生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社仓的差距就是缩影。
  而与社仓同时冒头的,更有风风火火的民间慈善组织。这其中尤其出名的,就是江南同善会。
  江南经济发达,富人尤其多。明代以来的爱心模范一直不少,伴随着同善会的出现,更成了大规模。成员里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土豪,更有清名在外的学术名流,甚至还有一文不名的草根百姓。这些爱心人士的善举,更多得不胜枚举:日常资助贫困学生,表彰奖赏贞洁烈妇,都是家产便饭。遇到灾害就施衣布药,开铺施粥赈粮,更是司空见惯。多年坚持行善,威望蒸蒸日上。
  而比起晚明腐败的官场来,这群人的做事,却十分透明:定期都要集会,除了宣讲与募捐外,便是公布前期账目,每一笔钱款的用途,都有明确记录,保证不乱花一分钱。而后还有组织者精彩的演讲。号召大家要热心行善,场面每次都很激动人心。
  特别奇特的,更是这群爱心人士的准入标准。想成为其中一员,绝非有钱这样简单。更要经过组织严格审核,充分考察入会者的思想品德甚至政治立场。日常活动也很丰富,常有各类雅集,席间讨论最多的,更是时政话题。
  这组织的发展,更是极为迅猛。准入审核如此严格,人数还是高速膨胀,无锡的同善会有一百多人,嘉善同善会更有数百人。但只消看看这组织的领头人,便知道其爱心行动,其实极不单纯:无锡同善会的创始人,正是东林党大名鼎鼎的元老高攀龙。
  再看看同善会的关系网,更可知其实力强大到恐怖:既有陈幼学这样的东林骨干,更有张采这样的地方官(太仓知州)兼复社领袖。麾下的爱心人士们,明亡清兴时的命运也五花八门。特别奇葩的,比如嘉善同善会的主要人物魏学濂,崇祯年间曾写血书表忠心,并得崇祯皇帝照顾,死于魏忠贤迫害的父兄都得以抚恤。但后来北京沦陷,崇祯帝殉难的尸骨未寒,他就迫不及待,抢着卖身投靠李自成,得封了个芝麻小官,便骑着毛驴在京城得瑟。
  同样通过这些角色和活动,便可轻易看到这爱心组织的终极目标:党争。这个由东林党骨干创立,标榜慈善的组织,真正谋求的,却正是党争的权力。所谓的爱心活动,多是收买人心的方式。明亡于党争的道理上,这是催化剂。
  而就实际的贡献说,在爱心活动上,东林党下了大本钱,几十年如一日实实在在的做事。可比起小恩小惠来,也是同样的一群人,在事关明王朝生死存亡的财政改革问题上抱团捣乱,屁股决定脑袋。才最终将明王朝,推向了无可挽救的困局中。而他们真正投入福利事业的钱款,相当一部分,还是江南百姓的捐献,绝大多数,却正是东林党多年官商勾结挖大明墙角所得,回报给大明百姓的,也不过九牛一毛。
  但一个客观的事实,却是晚明社会崩溃的图景下,江南极其发达舒适的社会福利。富庶的江南地区,有常平仓的调剂运作,福利经费从来不缺,养济院等福利机构,对比北方的残破,当地却是经费充足。不但钱粮优厚,热烈欢迎孤寡残障人士入住,就连健康的流民,也真诚接济。不但给钱给粮,有劳动能力的还赠送土地耕牛。这些福利经费,相当多一部分,也都来自江南富户士绅的捐献。当然这钱不白捐,声望捐完了就看涨,对抗朝廷的征税摊派,也就更加底气壮。挖大明的墙角,也就更加大胆。
  而这样舒适的江南,在晚明的苦难动荡中,除了政治人物们组团捣乱吆喝,民生经济,从来都是关门过日子,却极少想着为多难的王朝承担职责。从官到民,都是清一色相同的心态:过好小日子要紧,北方大乱与我何干。朝廷没钱凭什么让我交?有的是北方农民买单!
  于是悲情的恶性循环,再也无法阻止。看似民富的图景下,明王朝最大的政治隐患,其实早早种下:预备仓的废除,使明朝丧失了粮食储备预警的最好手段。社仓的红火,可以稳定富庶地方,却无力整合资源实现大规模赈济。江南的红火繁荣,却与整个帝国的财政体制彻底脱节。朱元璋精心设计的几道福利防火墙,到万历后期就已近乎塌陷。伴随着西北民变的爆发,大明王朝,更仿佛失重一般,悲情的碎裂。
  等到明亡清兴的大局尘埃落定。伴随着清王朝在“永不加赋”的承诺下,近乎残暴苛刻的征税手段,外加从入关开始,东南近四十年迁界禁海的悲情血泪。老一辈的遗民们,总算开始想到明朝的好。即使在严苛的文字狱下,依然有很多人,用诗歌或文集的方式,写下对昔日明朝富庶繁荣的怀念。即使是被文臣史官,狂喷得唾沫星子横飞的万历天启,他们留在明末清初老辈百姓心中的,依然是个行政宽容,经济富庶安定的世界。以顺治年间老学者陆应D的话说,便是“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好不感叹思慕”。
  对原油,铜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添加分析师微信号:zaofujinshi,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武汉澳格瑞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致力于研...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消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