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个词来描述一下你的工作 试用期工作绩效描述别致 感染 吸引力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1次下载&&|&&总55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0积分
2人评价166页
0人评价237页
1人评价17页
1人评价2页
8人评价177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20积分古代诗歌赏析 【范文十篇】
古代诗歌赏析
范文一:《古代诗歌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落实课标要求,使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能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
1 规范学生的分析思路与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 掌握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和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解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理解诗词(曲)中的意象,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词(曲)语言,感受诗词(曲)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文学艺术宝库中,唐诗宋词等发出璀灿夺目的光彩,诗歌赏析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
代诗歌的赏析。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摸索出一些方法。
二、诗歌赏析常见的考点(用投影仪显示)
1正确把握诵读的节奏。
2欣赏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3理解、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4对诗词中的名句作点赏析。
5进行合理的创新。如比较赏析、绘画设计等。
考查的题型有两大类:
一类是客观题、判断题。
二类是主观表述题。
三、诗歌赏析的内容及方法。
(1) 掌握诗歌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
投影仪显示:掌握相关常识。
1诗歌的体裁、类别。
从音韵、格律方面。古诗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内容角度,古诗分为: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抒怀诗等;从表达方式分:写景抒情诗、哲理诗等。
2风格方面:
有豪放(如苏轼、辛弃疾的词),沉郁(如杜甫的诗),婉约(如李清照的许多词),清新、含蓄等。
3诗歌流派、有名诗人等。(如初唐四杰、建安七子、王孟)
4诗歌的平仄、音韵、朗读节奏的划分等。
5 赏析训练:
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作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
赴任之地。
C. 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象小儿女一般哭鼻子、
(2) 正确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看投影一起投影仪,思考下列问题: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幽微难言的心境?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以上三题,学生可任选一题作答。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三题,我们在思考时,主要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考虑?可让学生推选代表发言,教师归纳小结:
在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时,大家应先确定从哪些角度去分析:有的诗
歌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等去分析,才不至于偏离本意,这种方法可称为“背景揭示法”,有的诗歌抒情含蓄委婉,往往运用典故来传达曲折隐晦的心境,我们则要弄清典故的来历,明白作者引用的意图,这种方法可称为“解析用典法”;有的诗歌应结合具体的意象来理解其感情,这种方法可称为“意象品析法”;除此以外,我们还可根据诗歌的内容特点来分析,有时,要准确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往往要用到多个角度、多种
投影仪显示:
背景揭示法
领会思想感情
解析用典法
意象品析法
3学生可根据以上的讲析,试用其中的任一种方法,互相出题作答,
教师巡视,及时点拔。
(3) 正确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投影仪显示:
理解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它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设论、抒情。其中抒情表现尤其突出,抒情方式一般有直抒胸意、借景抒情等。如《中考精典》
P16《过零丁洋》(十四篇)第2题。
2表现手法:
又叫艺术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象征、映衬、对比等。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赏析训练:1填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既是对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思考: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可作用?
3修辞手法:
如:采用夸张、对比、借代、双关、对偶、反复、反问等。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写出雪后美景,生动形象;“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运用夸张写出酒宴的丰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赏析训练:判断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 正确揣摩诗词语言的精妙。
投影仪显示:
揣摩语言特点
抓关键词句
抓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色彩词等)。关键句(如主旨句、情感句等)去分析,还要注意其不同的风格。
1抓关键词句
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和“怒”,化静为动,“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错落有致,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赏析训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谁家”能改成“处处”“家家”吗?为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它所展现的画面。
2抓语言风格
有的诗词语言平实质朴,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有的诗词语言含蓄隽永,引人想像,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的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池》。有的形象生动等。
学生完成《精典》P20。二十七。
四、课堂总结。
古代诗歌中不少作品是岁月淘洗留下的精品,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它们像陈年老酒,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吸引着我们去品味,在品味时,我们要注意多积累方法,多用心感受,才会真正品出它们的色、香、味来!
五、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赏析
一、掌握相关常识
背景揭示法
二、领会思想感情
解析用典法
意象品析法
三、理解表达技巧
抓关键词句
四、揣摩语言特点
抓语言风格
范文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赏析题 (二)
一、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各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此诗的作者是,该诗选自
2.请将诗歌补充完整。
3.请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辛 苦 遭 逢 起 一 经,干 戈 寥 落 四 周 星。
山 河 破 碎 风 飘 絮,身 世 浮 沉 雨 打 萍。
4.“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发的悲哀,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6.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末尾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8、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请列举一两位。
二、阅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完成下列各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此诗的作者,他是代的散曲作家。
10、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11、诗中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的关键词是
12、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 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
13、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
14、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范文三: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赏析)
【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2.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强化练习】
(1)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
2、因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虽思乡却难回的矛盾心理。
(2)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1)最爱湖东行不足;(2)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迷恋与赞美。
(3)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1、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 非的感慨。”)
(4)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如将首联中的“足”字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
1、不好。因为“足”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
2、诗中的画线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2、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陷入困境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眼前出现一线光亮,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水边原上乱抽荣”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
1.“乱”突出了春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
2.第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的思想感情。
(6)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1、诗歌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什么特点?
1、清新(明净、空旷)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表达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7)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
2、表现了诗人看见小船撑出时的惊喜心情。
(8)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
,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1.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解析: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要抓信题干所提供的信息“水乡春景图”,从写了什么景入手进行解答。)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2.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解析:“疑”“急”二字,这属于古诗中的“炼”字,做类似的题, 要结合字所在的诗句来理解。)
【考点分析与解题方法】
1、对诗歌形象(人、物、景)特征的把握。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如《观沧海》第1题;
(2)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景物形象,如《钱塘湖春行》第1题,《江南春》第1题;
(3)概括景物特点,如《溪居即事》第1题,《新晴野望》第1题;
提问方式:
(1)某某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2)某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某某诗句中的哪些字词形象地景物怎样的特点?
方法点拨:
(1)抓住重点词语明确景物形象及其特点。(2)合理想象,再现景物画面。
2、对诗歌情感主题的把握。
提问方式: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渔家傲·秋思》第2题;《钱塘湖春行》第2题;《江南春》第2题;《春草》第2题;《新晴野望》第2题;《春游湖》第2题。
(2)诗歌中的诗句阐述了怎样的哲理?如《游山西村》第2题;
方法点拨:
(1)理解诗歌情感,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2)理解诗歌情感,要联系景物特点。
3、对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有何效果?
(3)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如《旅夜抒怀》第1题。
方法点拨:
(1)表现手法: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小中见大、反衬。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作用:抒发感情,表达观点。
4、对诗歌语言特点的理解。
提问方式:
(1)对诗中某字某词,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如《饮酒》第2题;《观沧海》第2 题;《游山西村》第1题;《春草》第2题;《春游湖》第1题;《溪居即事》第2题;
(2)从哪一句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某字在表情达意上作用是什么?
(4)此诗某字有的版本作另一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方法点拨: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一般和在句中的意思;(2)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名句赏析。
提问方式:(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
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分析诗词中作者的感情。
方法点拨:
答题要点: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景物特点;(4)表达思想情感或启示、思考。
题型示例:请描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题示例:(1)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2)大自然中,病树之前依旧万木争春;(3)揭示出“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4)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范文四:古代诗歌赏析
——《白头吟》 卓文君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巧妙地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既真实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
原中的“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是卓文君自喻其人格纯洁如白玉。皑:白色,通常用来形容雪的洁白。皎:皎洁,通常用以形容月光,洁白光明的意思,但也不专指月光,如《诗经·小雅》有“皎如白驹”之句。“闻君有两意”:两意,指两条心。说的是司马相如另有所爱——欲纳茂陵女为妾。“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诗人用竹竿尾的摇动和鱼尾的摇动来形容意志、爱情不坚定。钱刀:古时使用的铜钱形状似刀,故叫做钱刀。这里指爱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
卓文君的《白头吟》,一首民歌式的轻浅明亮,像一把匕首爽亮地亮在她和司马相如之间。她指责他的负心移情,戳破他虚伪尴尬的面具——“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她连用四个排比来追拟彼此之间行将断绝的恩情。
她不悲啼;连指责,亦心思清明;而又说“努力加餐勿念妾”,既表明态度,又为彼此留了回旋余地。她明白自己仍爱他,其实不想失去他,所以不忘表白自己的深情。这是聪明女子聪明做法。
我心底还是关爱着你的,希望你离开我之后依然可以衣食无忧,不要有怀念的意思。只是“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你若要分手,我绝不纠缠。斩断情丝的截决不是没有。甚至可以男婚女嫁两不相干。
她并不是一味隐忍、只懂得哭泣的女人。像和一个人白头到老的愿望简单质朴,并不是过分的奢望。所以如果你做不到,就请离开。
女子少有的决绝之美,毫无顾忌地从她的身体内迸发出来。这种美为世所稀。自她之后,女子的决绝竟也成了一种壮烈的美。
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这是最后的一搏,如果他不回头,她就放手。
他回来了,白头安老,再离不开。
卓文君,他用尽最后的声音唤他,轻谧的好象当年,进入她心房时。
那一年,春草重生。
长卿,她看见他闭了眼睛。知道他,永远不能再回来。
可以,从你的身上看透生死,因你的死获得重生的安宁,可是,我确认,不能与你相绝。
长卿,请等待我。
汉朝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恋爱故事是很动人的。据说,司马相如穷困时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在饮宴中偶然见到卓王孙新守寡的女儿文君很美貌,于是弹奏《凤求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挑逗文君。文君果为所动,当夜与相如私奔成都。相如是个贫苦文人,生计无着,过了一阵只好同文君回到临邛开个小酒店。就开在卓府对面。卓文君当垆卖酒,卓王孙大为恼怒,不忍爱女抛头露面为人取笑,只好分一部分财产给她。司马相如后来到京城向皇帝献赋,为汉武帝赏识,给他官做。司马相如在京城想娶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听到此消息,写了这首白头吟表示恩情断绝之意。
范文五: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能欣赏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语言和表达手法。
一、近年试题
11年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7—8题。(5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2、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011年中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 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象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还可以再生动些)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三、归纳题型
1、理解诗意:这类题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主要有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相关题型。
2、感知形象:这类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言:这类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
4、分析技巧:这类题主要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的运用,巧妙的构思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四、解题技巧:1、体会情感 2、把握意象 3、体会意境 4、品味语言
5、辨析手法 6、知人论世
1、体会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2、把握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向,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3、体会意境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
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细小的单位是,具体的、可找到的;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是抽象的,需概括的。如“萧瑟凄凉”“清新自然”“雄浑壮阔”等。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此首小令选取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创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明确:a、秋郊夕照图
b、创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
c、烘托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悲秋思乡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何特征?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西湖早春图清新、活力、勃发
b、表现了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1、品味语言
诗词的语言讲究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含蓄,富于表现力;讲究押韵,富于节奏感;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等,富于感染力。
(一)、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哪一个字用得传神,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搔”字用得好,诗人望着眼前颓败的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这一“搔”,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
(二)、鹧 鸪
郑谷(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你能分析一下吗? 明确:“乍”“才”两词。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衬托出鹧鸪啼声的触动人心。
2、辨析手法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这通常是分析整首诗,中考题中除比较阅读外较少出现) 。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3、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4、知人论世
理解诗词时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常常在作品中透露出来,并且往往渗透到同期的许多作品中,带有延续性;时代风云也总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许多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思想感情。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2、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出其妙处。 明确:“割”本为“切割”“分割”之意,这里指泰山把昏晓分开,这个字用得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的,突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气势。 2、请简略说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句诗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显示出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壮志和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
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附录
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沉郁顿挫)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哲理)。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范文六:古代诗歌赏析
第一单元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1、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证明《长恨歌》是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的一项是(
A、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
B、在蜀地,青山绿水分外美丽,玄宗却朝夕不能忘情。
C、“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D、《长恨歌》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在抒情方面回环往复的特点,体现在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紧密相连上。
B、《长恨歌》中既有凄凉景色的描写,也有美好景物的描摹,景物特征的不同都是时令变化造成的。
C、诗歌善于运用环境和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的触发作用,由景及人,深化情感。
D、现实、梦境和仙境的交替出现,表现出主人公对杨贵妃的深厚情感。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虽然是叙事诗,但也有浪漫主义的想像成分。
B、从《长恨歌》的技巧运用上看,抒情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表达手段。
C、唐玄宗对杨贵妃应该没有真挚的爱情,因为他们之间地位是不对等的。
D、层层渲染的表现手法,既升华了人物的感情,也使整首诗有了更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 1
范文七:第 3卷 
第 1 2期
(0 9年) 20  
第 2 — 4页  32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 学 研 究  教
S co da ySc oo  e n r   h lCuriu u   a hig? a hig Re e r h rc l m Co c n Te c n   s ac  
Vo  . (0 9  l3   20)
No 2 .1  P 3 P 4 2- 2  
古 代 诗 歌 赏 新 方 法 
杨 正 芬 
摘要 : 赏析 古代 诗 歌 , 注 重平 时积 累 , 要 从题 目和 关键 句入 手 , 握 意 象兼顾 表 达技 巧 , 力进 行 整 体 赏  把 努 析。   关键 词 : 累; 感 ; 积 情 赏析 
中图分 类号 : 6 33 G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9 2 7 1 (0 9 1— 0 3 0   19 — 7 12 0 )2 0 2 - 2
诗 歌 , 别 是 我 国古 代 诗 歌 , 中华 民 族 文 化 的瑰  特 是 宝 , 高 度 浓 缩 的汉 语 言 的 精 华 。 于古 代 诗 歌 远 离 当  是 由 代 生 活 , 间 久 远 , 言 的 跳 跃 性 很 大 , 象 比较 模 糊 , 时 语 意   加上 目前 的学 生对 古 代 诗 歌 读 得 较 少 , 赏 能 力 较 弱 , 鉴   所 以历 来 是 广 大学 生 学 习 的 一 道难 题 。 析 古 代 诗 歌 , 赏  
要 注重 平 时积 累 , 题 目和关 键 句 入 手 , 握 意 象 兼 顾  从 把
歌 的主 旨和情 感 , 现诗 人 的 匠心 。 体  
诗 歌或 是 点 明或 暗示 情 感 , 杜甫 《 如 恨别 》 中的 “ ” 恨 ,   沈 如 筠 《 怨 》 的 “ ”柳 中庸 《 人 怨 》 的 “ ”直  闺 中 怨 , 征 中 怨 , 接 点 明诗 人 的情 感 。 么 直 接 描 写 对 象 , 么 透 露 所 写  要 要
的事 情 或 背 景 , 陈子 昂 的《 夜送 友 人 》 李 白的 《 如 春 、 黄鹤  楼 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 , 标 题 的 “ ” 可 看 出是 送 别  等 从 送 字 诗 。 别 诗 往 往 写 的 是 诗 人 送 别 时所 见 所 想 所 感 , 达  送 表 作者依依不舍之 情 , 抒发送友人 时的离愁别绪 。 或 又如 
表达 技 巧 , 力 进 行 整体 赏 析 。 努 具体 地 说 , 从 以下 几 方  应
面进 行 :  
注 重平 时 积 累和 把握 已提供 的信 息 
平 时学 习 生活 中 , 们 已接 触 了 不 少 诗 歌 , 些 诗  我 这 歌 是 我们 赏 析 诗 歌 的基 础 。 如李 白的《 庐 山瀑 布 》 “ 望 : 飞  流 直 下 三千 尺 , 疑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诗 人 观 瀑 用 了 夸 张 的  。 手 法 , 动 态 的角 度 展 现 瀑 布 奔 涌 而 下 、 势 磅 礴 的 动  从 气 态 之美 , 人好 象 是 瀑 布从 九天 落 下 之 感 ; 禹锡 的 《 给 刘 望 
李 白 的《 中览 古 》 苏 轼 的 《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 从
标 题  越 、 念 , 可 以看 出这些 怀 古 诗 , 怀古 诗 表 达对 古人 的缅怀 之 情 , 或 
表 达昔 盛 今 衰 的感 叹 。 如 : 又  
征 人 怨  柳 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   三春 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 什 么 这是 一 首边 塞诗 ? 1为 结合 诗 句 具 体说 明。   () 题 为 “ 人 怨 ” 通 篇 虽 无 “ ” 但 句 句 有 “ 2诗 征 , 怨 , 怨  情 ”请 作 简 要 赏 析 。 ,   本 题 的 命 题 思 路 , 是 用 诗 歌 的 内容 来 印证 题 目 。 就   第一题 问 : 为什 么 这 是 一 首 边 塞 诗 ? 实 际考 查 的 是 我  它 们 对 题 目“ 人 ” 征 的理 解 。 生 如 果 理 解 “ 人 ” 去 寻 找  学 征 ,
描写“ 塞” 边 的景 物 和 描 写 征 人 生 活 的细 节 , 一 问 题 就  这
洞庭》“ :遥望 洞庭 山水 翠 , 白银 盘 里 一 青 螺 ” 诗 人 远 观  , 君 山 , 绘 洞 庭 湖 的 秀 丽 姿 容 。 们 E 常生 活 中无 法 看  描 我 t
到 君 山 全貌 , 诗人 把 君 山 比作 “ 但 白银 盘 里 ” 一 颗 “ 的 青  螺 ” 这种 想 象是 现 代人 不 借 助其 他 工 具 而无 法 企 及 的 。 。   还有 诗 歌 的 “ ” 于 鉴 赏诗 歌 也 是 一 个 好 的提 示 。 注 对   在鉴赏时 , 是有“ ” 凡 注 的地 方 , 我们 一 定 要 重 视 。 然 出  既 题 者 有 意 将 “ ” 在 诗 歌 后 面 , 定 是 有 某 种 目的 , 注 附 肯 要  么 是 某 些 词 句 太 难 , 注 ” 来 解 释 , 么 是 介 绍 作 者 写  “ 用 要
作 时 的背 景 。  
可 以迎 刃 而解 。 显 然 , 歌 里 “ 河 ” “ 很 诗 金 、 玉关 ” “ 冢 ”  、青 、
“ 河”“ 山” 黄 、黑 等词 都 是 一 些 边 塞 的 地 名 , 是 边 塞 的  也
典 型景 物 。 歌 描 写 了战 士 年年 与 “ 策 ” “ 环 ” 诗 马 、刀 为伴 ,   守 卫 边 关 的戍 边 生 活 。 第二 题 实 际 上 考 查 的 是 我们 对 题  目中 “ ” 怨 的理 解 。 首 诗 没 有 一 个 与 “ ” 关 的词 语 , 整 怨 有   也 没 有 很 明 显 的 “ ” 的抒 发 。 是 题 目明 明 白 白告 诉  怨 情 但 我 们 这 是 写 “ 人 之 怨 ” 。 以 我 们 还 得 从 题 目出 发 , 征 的 所   到字里行 间去寻找“ ” 怨 的痕 迹 , 会 “ ” 情感 。 的  体 怨 的 诗 开 头两 句 写 征人 生 活 。 岁 岁 ” “ 朝 ” “ 、朝 句就 有 怨 戍 守边 关  时 间 之 长 , 调之 频 繁 , 争 之 艰 辛 的意 思 。 两 句 写 景  征 战 后
这 两 点 对 于鉴 赏 诗 歌是 很 有 帮 助 的 。解 释 词 句 , 为  我们 理 解 内 容 扫 除 障 碍 ; 景 介 绍 , 我 们 能 够 身 临 其  背 使 境 体 会 作
者 的情感 。   总之 , 歌 的 “ ” 诗 注 为我 们 鉴 赏诗 歌起 到 了一 个 提 示  的作 用 , 进 一 步 鉴 赏 诗 歌 打下 基 础 。 是 理 解 和 把 握  为 它 诗 歌 的又 一 把钥 匙 。  
二、 从标 题 入 手 。 会诗 歌 的 情 感  体
标 题 或是 诗 歌 的灵 魂 , 是 诗 歌 的 线 索 , 暗 示 诗  或 它
作者简介 : 杨正芬 , 任职于贵 州省遵义县职教 中心。  
国 I01  0  2  9 , 2
古代诗歌 赏析 方法 
色 , 征 人 埋骨 沙 场之 景 , 写 写边 塞 景 物亘 古 不 变 , 以无 限  雄 浑 的 自然来 反衬 有 限 的人 生 , 托 出战 士的 悲惨 遭遇 。 衬   后 两 句 的“ 白雪 ” “ 冢 ” “ 河 ” “ 山 ” 和 青 、黄 和 黑 不但 在 视 觉  上 给 人 凄怆 之感 , 且 在 境 界 上显 得 沉 郁 悲 凉 。 解 了  而 理 这 些 就可 以感 觉 到 这首 诗 实 际上 是 字字 含 怨 , 而且 怨 得 
深 沉 , 得 悲 怆 。 果 没 有 题 目中 “ 人 ” 事 情 的指 引  怨 如 征 对 和“ ” 怨 对情 感 的提 示 , 们可 能难 以理解 这 首诗 。 我  
家 建 功 立 业 的抱 负 。 白 的《 游 天 姥 吟 留别 》 李 梦 中的 “ 安  能 摧 眉折 腰事 权 贵 , 使我 不得 不 开心颜 ” — 抒写 自己向  —
往 自由 天地 和 反 抗权 贵 的思 想感 情 。 中淹 的 《 范 渔家 傲 》  
中 的 “ 不 寐 , 军 白发 征 夫 泪 。将 军 由 于战 事 的持 久  人 将 ” 和劳 苦 , 丝都 白了 , 发 战士 们 因 为久 戍穷 边 , 不 免流 下  也
伤 时 的 眼 泪 。 国 为家 的 白发 将 军 , 对 浊 酒 而 陷入 沉  为 面
思 , 士 们 在寒 夜 中徘 徊 , 战 面上 泪 痕 说 明他 们 内心 的苦  闷 。 还 能 人 睡 呢 ? 深 入 下 去 , 后 终 于逼 出 “ 军 白  谁 再 最 将
三 、 诗歌 意 象 赏析 , 出诗 情  从 悟 诗 是 由意 象 构 成 意境 , 由意 境 体 现 诗 情 的 。 象  再 意
是 诗 的基 础 , 意境 是 诗 的画 面 , 情 是诗 的 内涵 。 析一  诗 赏 首诗 必 须从 意 象着 手 分 析意 境 , 由意境 感 悟 诗 情 。 意  再 “ 象— — 意 境— — 诗情 ” 鉴赏 古 诗 从 局部 到 整 体 的 合 理  是
流程 。  
发征 夫 泪 ” 样 含意 深 远 、 人心 弦 的句 子 。 这 扣  
五 、 顾 表现 手 法 , 会 多姿 多彩 的诗 歌 技巧  兼 体
我 国 诗歌 浩 如 烟海 , 彩 纷呈 的原 因 就是 用 了不 同  异 的 表 达 技 巧 。表 达 技 巧 大致 说来 重 点 注 意 以下 两 个方 
诗歌 中的意 象 是诗 人 所写 的景 与 物 , 这 些 意 象 又  但 不再 是 单 纯 的 景 和 物 了 , 而是 融 入 了诗 人 的情 感 , 这
  使 些物 象 附着 上 某些 特 点 , 些 独 特 的物 象 实 际上 就 是作  这
1表现手法 。 . 比兴 手 法 是 古 代 诗 歌 中较 常 见 的 , 如  “ 雀东 南 飞 , 孔 五里 一 徘 徊 ” 《 雀 东 南 飞》 。 比手 法 , (孔 )对   如 “ 门酒 肉臭 , 朱 路有 冻 死骨 ” 杜 甫《自京 赴秦 先 县 咏 怀  ( 五 百 字 》 , 封建 统 治 集 团 的穷 奢极 欲 、 生 梦死 , 劳  )将 醉 与
者情 感 的外 化 。 王 昌龄 的《 蓉楼 送 辛 渐 》 ,寒 雨 连  如 芙 中 “ 江夜 人 吴 , 明送 客楚 山 孤 ” 两句 诗 , 者所 写 的物 象  平 这 作
是 “ ” “ 山 ” 它 们 的特 点分 别 是 “ ” “ ” 这 些  雨 和 楚 , 寒 和 孤 ,
动 人 民的被 奴 役 、 被掠 夺 、 冻死 路 旁 的悲 惨 状 况 , 了鲜  作 明 的对 照 。 征 手 法 , 李 白的 “ 风 破 浪 会 有 时 , 挂  象 如 长 直 云帆 济沧 海 ”《 路难 》 , (行 )表现 了诗人 对理 想 的执 著追 求 
及 对 人 生 的乐 观 态 度 。 染 烘 托 , 自 居易 的“ 阳江 头  渲 如 浔
特点 就 是作 者 孤寂 心 情 的体 现 。 如柳 宗 元 《 又 江雪 》 的  中
“ 舟 蓑笠 翁 , 钓 寒 江 雪 ” 这 两 句诗 的 “ ” “ 雪 ” 孤 独 , 舟 和 江  
也有 “ ” “ ” 孤 和 寒 的特 点 , 作者 孤 独 的心 情从 这些 物 象 很  容 易体 会 到 。 如 “ 声 茅 店 月 , 迹 板 桥 霜 ” “ 道 西  再 鸡 人 ,古
风瘦 马 , 阳西下 ” “ 帆远影 碧 空尽 , 夕 。孤 唯见 长 江天 际 流 ”  
夜 送 客 , 叶荻 花 秋 瑟瑟 ”《 琶行 》 , 染 了一 种萧 条  枫 (琵 ) 谊
悲 凉 的气氛 。  
2 修 辞 格 的运 用 。 李煜 的“ . 如 问君 能 有 几 多愁 ? 似  恰
等句子 , 特定 的意 象 构 成 一 幅 幅 特 定 的画 面 , 饱 含着  都
诗 人特 定 的浓 浓情 感 。  
江 春水 向 东流 ” 《 (虞美 人 》 , 用 醒 目的设 问 、 象 的 )运 形  
比喻 、 度 的 夸 张 , 之 产生 强 烈 的艺 术感 染 力 。 其要  极 使 尤
有 时 从景 物 的 色彩 也 可看 出作者 情 感 基 调 。 色 调  暧
自然是 积 极 的 、 快 的 、 欢 昂扬 的感 情 基 调 , 冷 色 调 则 就  而
注 意 到诗 歌 中运 用 的典 故 。 歌 中 常常 引 用古 书 中现成  诗 的故 事 或 词 句 , 因为 诗 歌 要 “ 万 于 一 ” 以 简 括 体 现 丰  寓 , 富。 理解 典 故 需要 把 握 两 点 , 是 典故 本 身 的 内容 , 一 二是  作 者 用典 的意 图 。 例如 辛 弃疾 的《 永遇 乐 ? 口北 固亭 怀  京
是 一 种悲 苦 的 、 寂 的 、 清 的基 调 。 王维 《 孤 冷 如 田园 乐 》 中 
“ 红 ”“ 桃 、柳绿
” 些 暖色 调 , 暗含 作 者愉 快 的心 情 。 这 就 把 
握 住 诗歌 中的 主要 : 和特 点 , 惑象 就不 难 理解 作 者 的 情 感 
古 》 用 了五 个 典 故 ( 权 、 裕 、 文 帝 、 狸 、 颇 ) 就 孙 刘 宋 佛 廉 ,   这 些 典 故 的运 用 , 借用 历 史 事实 很 好 地表 了 自己 的思 想 
感情。   总 之 , 代 诗 歌 的赏 析 主 要 靠 平 时 的积 累 , 要 多  古 只
四、 从诗 眼入 手 . 诗 歌 中 的关 键词 句  抓
诗是 诗 人情 感 的 外露 , 眼 和关 键 句 恰 好 是表 露 诗  诗 歌 意蕴 的窗 口 , 能 体 现 诗 人 写作 意 图 、 想 内容 和表  它 思 达技 巧 。 别 关 键 词 语 , 指 反 映 诗 人 心 情 的动 词 或 形  特 是
读 、 背 一些 诗 歌 , 多 掌握 一 些 赏 析方 法 , 就基 本 上 能 够较 
为正 确 地赏 析 诗歌 了 。  
容词 , : 、 、 、 、 、 、 、 、 、 、 等 , 如 惜 哀 悲 痛 怒 愤 怨 叹 笑 喜 乐 这些  词语 直 接 抒 发 作 者 的情 感 , 我 们 明 确 的信 号 。 李 白 给 如   《 静夜 思 》 的“ 头 思故 乡 ” “ ” 中 低 ,思 字就 直接 抒 发 了作 者  对 故 乡 的 思念 之 情 。 : 弃 疾 的《 口北 固亭 怀 古 》 如 辛 京 的  “ 凭谁 问 , 廉颇 老 矣 , 尚能 饭 否 ? —— 表 现 了作 者 想 为 国  ”
参考 文 献 :   【 李维鼎. 文言意论【 】 1 】 语 M. 上海: 上海教育 出版社 ,00 20 
( 作者单位 : 贵州省遵 义县职教 中心 5 30 ) 6 10 
M e ho s o   t d   fAppr c a i   e i tng Ance   e s intPo m   Ya   ng Zhe f n ng e  
Ab t a t s r c :To a p e i t  n in   o ms we s o l  ta h i o t n e t  al  c u   p r ca e a ce tp e     h u d at c   mp ra c  o d i a c multo .S a tn   f r m  y ai n tri g o fo
t e t l  n   e   e tn e , e ma   o  o g a p i g sa d e p e s e s i s t  ba n a w o e a p e i t n  h  i e a d k y s n e c s w   y c me t  r s  ma e   n   x r s i   k l  o o ti     h l  p r c ai . t v l o
K e   r :a c multo ;s n i n ;a p e i to   y wo ds c u ai n e tme t p r ca in
中课辅? 研  学程导 学究 教 l 国 
范文八:高考古诗赏析,学生常是畏之如虎,答题时或是无从下手,或者答非所问,或者挂一漏万,但是如果掌握古诗创作在题材选择和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就能更好的体察诗人的创作意图,答题也就会事半功倍。以下笔者就从天文、地理、知人论世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引起读者关注,引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开一扇赏析的小窍门。      一、 天文方面      日月星辰的朝起暮落,从而引发的春夏秋冬的轮回,白天与黑夜更迭,清晨与傍晚的分野。   自然气候与天气变化会引发诗人的感情波动。于是,春的万物初发,春之生机盎然,春之春色满园,常常引发对亲人佳人的思念,尤其是边塞征战诗中的征妇思夫或征夫思妇,如:《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亦会蕴含某种哲理,如王安石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而炎热的夏季由于其万物葱茏,热烈开放适宜于抒发对前程的憧憬;天气炎热,户外活动少,乘一方阴凉,常抒发闲适之情。这类诗歌较多。如:白居易的《池上早夏》、陈子昂的《夏日游晖上人房》。而描写炎炎烈日下农夫的劳作,则常抒发对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和悲悯,如《锄禾》。秋天呢,在农人眼中是丰收季节,但是在诗人笔下,萧瑟的秋风,清凉的秋雨,寒意侵人的秋霜,清冷的秋夜月色,这些总是引起诗人的离愁别绪。送别时,这些秋风秋雨秋霜秋月,在诗歌中就起到化情入景,景中含情的效果。浓烈的秋味给诗人的离愁增添悲凉,给赠别凭添苦涩(即使送别时不在此时,诗人也许会“硬性”安排在此时)。这类诗占的比例较大,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寒冷的冬季呢,边塞的苦寒正可以考验将士的勇气与忠诚。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清晨早起成为诗人悲愁的出发点,常表现前途未卜,四处漂泊。如《商山早行》中的“晨起动征铎”句。傍晚黄昏又是离别的最后时刻,悲悲切切,难舍难分总在夕阳西斜,暮色渐起时,如柳永《八声甘州》。而深夜难以成眠则成为失意文人落拓学者坎坷士子愁绪凝结之时刻,悲愁不能解而失眠,从自身的不幸想到家国的苦难,以致会涕泗交流,白发增生,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 地理方面      古代诗人由于其仕途坎坷,落魄流浪,常常是居无定所,浪迹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地域的不同中也能看出一些诗人流浪的轨迹,其诗歌情感抒发就有迹可循。例如,在古代,一般而言北方尤其是西北较富裕与繁华,是经济与政治中心,随着朝代的推移南方尤其是东南方渐成经济重地。因而那些遭贬的文士与官员就会不约而同的被贬到那些未经开发人迹罕至之地。例如,南方,过了五岭就是蛮荒之地,更不用说海南了,苏轼即遭此劫难。往西一点,柳宗元等四人被贬彰州封州柳州之地也是未经开化之处,刘禹锡情愿代替柳宗元前往,感动了皇帝,可见那里的条件之艰苦。西北方呢,直到清代乃至现代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中华民族的朝代更迭中变化最为频繁,更是战事频发地区,诗人被贬或是流放或是流浪到此,抒发的多为慷慨悲壮之情。征战诗感怀诗较多写在此处。东北呢,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有近百万人被发配至宁古塔,清代诗人顾贞观历经十余年才将好友从此处救回来(《金缕曲季子平安否》)已属难得。虽未贬但是四方流浪者也不在少数,在流浪之地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就很相似了――失意失落悲苦思乡成为主题。唐代诗人杜甫与李白则最有代表性。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历经大半个中国,他的诗歌里成都,长安成为较多出现的两个城市,据此就可猜测他的诗作于流浪之中,抒发情感也就大致断定,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由西向东,飞速回转,写得是收复失地得以归乡的狂喜之情。李白呢,从祖国西北乘舟而下,出三峡,到长安,下山东,游江南,足迹遍及祖国大半个河山,所写诗作与所经之处息息相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山东诸老的赠别留恋,《朝发白帝城》写从被贬夜郎的途中回归的喜悦等等。      三、 知人论世      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对作品的产生和情感的抒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知其人、论其世,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也就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高考诗歌题考纲要求以唐宋诗词部分为主,那么,唐宋的历史大事以及朝代兴衰变化学生就得了解。像唐代历史,前期的贞观、开元盛世,中期的守成藩镇割据,晚期的分裂,从而造成诗人的不同心态,早期“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中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埋怨,晚期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失落。宋朝从立国到灭国,经历前后两宋,北宋事实上并未统一中国,更不用说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了,而宋与唐的疆域比差多了,因而压在宋朝诗人心头的一直有国土沦散,故国难圆的痛心,从苏轼到辛弃疾到陆游再到文天祥莫不如此,刻骨铭心的家愁国恨充满字里行间。爱国题材成为母题,爱国诗歌比比皆是。   而诗人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该诗时的情境心态,也是把握诗人真实情感的一把钥匙。但是更多情况下是将时代背景与个人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行赏析,略举一广为人知的例子为证。如:2004年春季高考(上海卷)选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和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两首绝句,另配有一段背景材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通过阅读这段背景材料,我们就能了解杜甫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和原由,以及李龟年唱“红豆”的深意。从而也就能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老友相见自然高兴,但细究,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而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的感情,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而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社会现状由盛而衰,“落花时节”便又包含了国家衰变之意,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处处皆学问,诗歌赏析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一些历史历史、地理、天文等常识相关联,在赏析时能有点这方面的素养,会大大减小赏析的难度。
范文九:《观沧海》曹操(东汉末 年) 1、 《观沧海》选自《》 ,作 者() ,字() , () (朝代)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 ( ) ”见称,诗 人与其子() ()合称“三 曹” 。 2、全诗以“ () ”字统领全 篇,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 是() () 。 3、写出诗中最能表现诗人 博大胸襟(写虚景)的句 子() () () () 。这几句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 法,抓住了大海(气势磅 礴)的特点来写的。这几 句是诗人的想象,从两个 “若”字可以看出来, “其 中” “其里” 指的是 (大海) 。 4、诗中描写海水和山岛实 景的句子是() () () () () () ,动静相映, “水何 澹澹”显示了大海的(辽 阔威严) , “洪波涌起”体 现出大海(惊人的力量与 宏伟的气象) 。 5、这是一首(四言乐府
诗) ,诗的最后两句() () 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 附文,与诗歌内容无关。 6、全诗歌颂祖国壮丽河 山,抒发了作者(统一祖 国的强烈愿望,表现他博 大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精 神) 。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1、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 () ,这首诗的千古名句是 () () 。这两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怀?乐观、积 极向上的情怀。
2、这两句同样是诗中由情 入理的两句,写出了怎样 的生活哲理?新事物的到 来是阻挡不住的,告诉人 们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 活。 3、 “风正一帆悬”中“正” 用的好在什么地方? “正”表明既是顺风,又 是和风, 兼包 “顺” 与 “和” 的内容,这样才足以一帆 悬。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年”中“日”和“春”
怎样理解?“生”和“入” 又怎样理解?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 美好事物的象征。 “生”和“入”把一个昼 夜更替的景象与新旧事物 相接的时光,描绘得出神 入化,不仅写景逼真,叙 事真切,而且表现出具有 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5、写出诗中抒情的句子, 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作者用了什么典故? 3 6、本诗的景物描写很是精
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 平,诗歌的颔联中 “ 阔 ” 字 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浩 荡,江水几与岸平,显得 江面广阔浩渺。既写出了 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 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 春意已浓的景象。 《钱塘湖春行》 1、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时 节的景象?从哪些词语 可以看出来?1 2、 诗中最有生机的句子
是: () () 。属于诗的() 联。 3、 写出诗中抒情的句子 () () ,表达诗人() 的心情。其中()一词 最能表现这种心情。 4、 找出表示诗人行踪的 词语:1 5
、 本诗押()韵,韵脚是 () () () () () 。 6、 颔联和颈联中, 作者主 要抓住() () () ()这 四种典型景物来描绘西 湖早春的美景。
7、 尾联里作者从 () 一语, 道出自己(陶醉于胜景 之中,久久不忍离去的 情思) 。 8、 将诗中 “几处早莺争暖 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中“几处”改成“处处” , “谁家”改为“家家” 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因为它与 “新燕” “早 莺”相照应,准确地反映 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 《天净沙 秋思》 1、 这首曲的作者是 () (朝
代) () ,著名散曲作家, 与() () ()合称“元 代杂剧四大家” 。 2、 《天净沙 秋思》是散曲 中的() , “天净沙”是() , “秋思”是() ,这首曲被 誉为( “” ) 。 3、这首曲的主旨句是() 。 4、 “夕阳西下”与前面(昏 鸦)一词照应。 5、这首曲描写的是()时 节之景,从(枯藤)一词 可以看出。 6、曲中侧面写游子漂泊时
间长的句子是() 。 7、 “枯藤”显示的是() 时节之景, “昏鸦” 是写 (黄 昏归巢)之鸦,这句渲染 了(凄凉悲伤)的气氛。 8、 “小桥流水人家”的景 色特征是(明丽清新) ,与 (枯藤老树昏鸦)与(古 道西风瘦马)形成对比。 9、 “夕阳西下” “夕”照应 上文(昏)字。 10 、从(断肠人在天涯) 可以看出散曲是写游子生 活的, 曲中表现了诗人 (思
乡)之情。 11、 “小桥流水人家” 是 否 与这首诗的格调不一致? 一致。将游子的处境与眼 前的家人对比,更能表现 游子当时的心情。 12 、写出两句关于“秋” 的诗句。2 13 、写出两句表达思乡之 情的诗句。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2.掌握有关语言试题的解题技巧。【考点阐释】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2010年有8套考查。题型大多采用主观题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 角度一:分析炼字型【考向探究】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鉴赏遣词用语】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4. 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
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6.特殊词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典例分析引路】[例1](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参考答案】(步骤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步骤二)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2)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
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 (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题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边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句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备考锦囊】一、常见的设问方式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巩固练习】1、(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
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试题: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2、(2010年南京调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试题: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参考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
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3、(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题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参考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用期工作绩效描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