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肝脾肾于性功能的关系胃的书,如果没有一本讲这五个内容的,麻烦推荐下单个方面讲的比较清楚的书,谢谢。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3)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4)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神农本草经》的附子,“附子,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铁牛注:老师在讲座念的上面的文字应该是“乌头”的内容,而不是附子。不知是否有误。附子在《本经》里的药性记录是:“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徵(病字头)坚、积聚血瘕,寒湿委(加足旁)辟(加足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查中医古籍出版之本经如铁牛言)大家先把附子《本经》的原文看一下。今天给大家讲的是附子这味药,附子呢是一味常用药,历代名医对这个药都有很多论述,我们今天讲的附子呢,附子对现代人的体质来说是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什么呢,现代人的饮食条件比过去好得多,饮食这种精微摄入多了之后,这个人体的形质就丰盛一些,再加上由于生活不规律呢,形盛而气弱。这时候用附子这大辛大温这种药呢,更能够练形化气,有这方面的帮助..附子这味药呢,味辛温,是至辛至温,是大辛大温的一味药,大辛呢,辛以润之,辛是打开的,开到极点,有大封大固的作用,所以内经里讲辛以润之,开以则能合。温呢,大温。附子这味药是大辛大温结合一体以后,所以就是说开极而能合,所以很多病亡阳厥脱的话,就是以附子为主药。大家看本经原文,“主风寒咳逆邪气”,风寒咳逆,为什么会咳逆?咳逆一般是指的浊阴之气上犯,这个主治的咳逆之气跟桂枝跟干姜是有所不同的,它们这个风寒邪气上逆,这个附子主要讲的是中下元阳,干姜主要讲的中阳,而桂枝主咳逆上气主要讲的是厥阴肝经。“温中”就不讲了,附子本身是大辛大温,具有温中化湿的作用,“金疮,破徵(病字头)坚、积聚血瘕。”大辛大温开破,但是这个徵(病字头)坚、积聚是阴结,徵(病字头)坚、积聚分几种啊?一种是气结,一种是血结,附子偏破的是血的凝滞,为什么?血的凝滞的话,是因阳气不得发阴寒凝滞,导致的这种淤滞,还有一种的气结,气结因为三阳经气不能和降,淤滞住。导致这种气结,这种阴气敛降导致的这种积聚。“寒湿委(加足旁)辟(加足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主要讲的是,在下之经脉不得荣养,为什么经脉不得荣养?阳气者刚者养身,柔则养筋。阳气不能输达于四肢,就会导致少阴经的这个经气不能温养,所以会产生这个筋骨方面的问题。大家看本经原文就是这样,但是呢我们今天讲附子呢,主要是,因为这里大部分人对郑寿全先生的几本著作的学习,对附子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孙思邈先生讲过“附子为百药之长”。既然说它是百药之长,意思就是说,附子这味药并不是因为它有毒,附子这味药品性还是很中正淳和的,就是说虽然有偏性,偏性也有一股至中至正的和气,就好象五虎将一样,虽偏而不失其正。讲了这个附子的应用,就不能不讲讲人身体的一元真气的运行。附子这味药为什么用途这么广呢?就是因为我们人的日常生活,无外乎是元阳的一盈一缩一收一发,而元阳的升动呢,是基于全身的这个精气的基础上的发动,这叫“用”,这个“用”是什么,“用”就是练精化气的过程,精足了以后,精化气才能产生诸多的功用,人这个精神啊体力啊各方面才能够充沛,附子大辛大温呢,恰恰能够练精化气,能够在这方面阻住人体的精化气的过程,不是一般其他药能代替的。但是它既然是炼精化气的东西,长期用了以后,人体本身元精必然亏耗,这是自然的,所以附子这味药呢,大量用的话不能久用,久用的话,形质必然慢慢的亏乏下来。什么人可以大量的用这个温阳药,什么人可以久服,就是说清心寡欲,恬淡自守的这种人,这种人五脏之气能够安藏,附子激发了以后,然后练精化气,然后所谓的这种气呢,产生诸多的功用,这就是练气化神,神气散出去了,神气要收藏起来。一般人这个气呢,只往外发而不能收,这导致过于用的话,体质会越来越差。这就是道家常说的是,长生久视,回光返照,张果老倒骑驴,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用心呢不应该老出去,而应该把眼光往回照一下,意思就是说把这个神思收敛回来,神思收敛回来了,这是一个就是说精神能不能够敛藏于脏腑,这恰恰是我们平常敛精固气非常关健的这种,一般人不行,一般人用这些参茸附子啊这些药,用多了以后,五脏精气必致亏损。现在网上有很多伤精的患者,大家都说伤精的患者不好治,就是说治好的不多,有没有治好的?有治好的。应该治好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很难治愈呢,应该和他平常的养生非常有关系的,他平常神这种情志处在这种涣散浮散的状态,你如果注意一下他的相火的话,他的相火不能归位,自然而然的话,这个神气就流散掉,只能说不断的激发,不断的用药不断的补的话,而且还会越补越虚。所以很多人自己埋怨用药不对啊,药不好啊,其实他没有找出原因,原因就在他自己。我为什么在网上叫大家练“栽接续命法”,练栽接续命法就是要把神气收敛回来。通过这个练习,很多人会说,这种练功方法为什么只收不发呢,只往下降不往上升呢,这个是有它原因所在的,现在的人就是说把精气敛藏了以后,精气足了以后,自然会发出来,很多人练过了以后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果能敛藏起来的话,栽接续命法只要练上一星期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第二步又是比较难办了,精气敛藏了以后,如何练精化气,这个需要有很好的意志力,通过不断的坚持锻炼,然后练动功,这才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是初步的,栽接续命法主要是对应情志精气虚弱的人,或者是辅助于练习,所以如果再有伤精的患者问,怎么治不好啊?本来这个病就是治不好,为什么,不从他的日常生活,不从他的身心状况下手的话,光从药物治疗,只会越治越差。这个附子这味药呢,网上说了很多,大家对附子讲了很多,我看讲堂互动里也写过很多,大家去看一下,他们讲过的我就不再重复了,我主要在这里讲一个关于火神派的,和我个人在临床上的一些运用。首先,既然是我们人的生长在于一元真气元阳的盈缩,这个一元真气一旦有亏的话,就会导致阳气不足,什么叫阳气不足,这一元的元阳升动不足,而附子呢,恰恰是助元阳真气的升动,是助它的“用”,助它的功能,在这个助“用”的功能上是很多药,很多其他温阳药都不能比拟的。又加上现代人,一般三十岁以后慢慢由于饮食条件好了,形盛气又弱,经常熬夜经常劳心,这个形质偏于丰盛,这恰恰需要温阳药,然后把这个浊精来进行炼化,这个时候呢要练化这个浊精呢,不光要补精,还要附子去升达元阳,如果这个人本来精气敛藏又不足,这时用附子要根据本人的脉象合理的调整。再来讲讲这个外感病,外感三阳病。太阳病,现在很多病一感冒了,一吃外感药,体质好的人一吃就好,体质差点的人怎么吃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本身寒气在内,有外在的天刑客感,就是六淫相互感应,导致的这种发为就是现在人说的病毒性感冒啊,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象外感三阳病,象以前三七生先生他们治疗的经验都是:无汗,用麻黄理中;有汗,考虑用桂枝加附子汤。有汗,麻黄理中呢,也是用麻附子黄理中。在这个反复的应用过程中发现,这样用法取效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对于现在很多小孩子,本身就长期运用抗生素。麻黄附子理中,麻黄开太阳,附子理中温太阴少阴的寒气,这个方子的制作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营卫之气都是根于中下二焦的,根于下焦发于中焦,中焦气足了以后,营卫气才能周流。所以用法是:无汗用的是麻黄理中,而有汗的时候用桂枝加附子。其实这个桂枝加附子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无汗麻黄理中,有汗桂枝理中,这是对很多体质比较弱的病人,体虚易于外感,然后有外感以后化源不足,又无源作汗,一个是营气不足,无以开,用麻黄开,一个是卫气不足,微敛,两者是不一样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我接着给大家讲。关于附子这个运用啊,临床上,我一般用量是30克最多,然后不往上用,最少用量是6克、3克,这都是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来用的,常用量是10到15克,这个国家药典的规定呢,附子用量是10克以内,有的说是6到9克,15克以上是为中毒量,这里面大家心里要明白,你要用到15克以上的附子,这个病人就可以告你,10克以内是常用量,15克以上是中毒量,10到15克介于两者之间呢还是可以允许的。15克以上是中毒量,但这一味药的话,因为大家可能在座的医生少些,对于附子的用量……我在临床上是经常用的,用附子的年头也有十来年了,很多病人吃附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急性的症状,有些病人对这个附子不理解的话,在用到15克以上出现一些症状,容易产生一些医患纠纷,所以我对大家用到15克以上,你必须对病人作一些交待,和病人做很好的沟通,如果没有这个作基础的话,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很可能产生……这个附子中毒以后没有什么好的方法,附子中毒以后就是一个过程,附子用15克以上……附子中毒以后一般讲究是用蜂蜜,或者是用甘草水,用甘草煎汤,这两种方法我在临床上也经常用过,还包括绿豆水啊,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要出现中毒症状,轻症也得要一到四小时,重症可能需要一整天,症状才会消失掉,就象西医所说的乌头碱才会代谢。咱们国家现在常用的附子一般是黑附子,还有清水附子,清水附子炮制比较浅一些,力量比较大,辛味比较足一些,在临床上很多病,你看象肾衰有时候重症,肝硬化,肝炎,阴寒凝盛的这种病症,不用附子,你无法短期内取效,如果用附子又用不到量的话,如果用附子一次用不到量的话,反复用,它又会造成累积作用,也是会中毒的,但是这个时候呢,效果又达不到,所以就是建议要用附子就要看准一次用到量,一次用不到量的话,有人反复用的,效果反而不好。清水附子是淡的,清水附子是淡附片,是有点淡黄色透明。至于有人用了120克,这都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附子用到二三百克的人也比比皆是,我以前也吃过象这种一二百克,没什么太大反应。关健是这个附子一旦要30克以上的话,要先煎1个小时以上,要是四五十克的,大家就要先煎两个小时。如果是急病,病比较急,重症阴寒,我建议大家用20克附子,不要去先煎,或者先煎一二十分钟,不要用太多了,用得再多的话,你先煎上一两个小时,反而力量不够,辛开的力量不够,光剩温通的劲儿。白附子跟附子是两回事。这个川附子中经常有淡附片,这个是淡黄色的,大家看到现在有些附子是白色的,有些是盐附子,是盐制过的,一般附子要是切成片初步晒干的话,会带点淡淡的黄色,淡附片一般稍微小一点,盐附子因为有盐,所以锁住水分,看起来稍微大一些。关于这个附子的先煎和不先煎。要是纯为了驱阴寒的话,可以用10克15克不要紧,如果阴寒已去,脉象沉弱的话,这时候你可以用得比较多,可以用到60克,然后先煎两个小时,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个附子先煎的时间越长,辛散的力量越弱,但是留下的这种温热的这种品性。先煎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有中毒的反应,体质弱的人,形质弱的人,用附子的话,建议一定要先煎,从小体质就瘦弱,然后不断的生各种病,平常稍微有点瘦,看起来禀赋比较薄的人,即使6克附子都有中毒的先例。这个“一二三”问:你用的附子嚼着麻吗?答:不用嚼,只是用舌头舔一下,大概十分钟之后就会感觉到非常麻。讲到附子的,首先要给大家讲基本运用,一般什么方子用附子,一般用多少克,著名的方子是四逆汤,四逆汤的大家可以选用一个剂量,附子干姜甘草等量,附子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这个比如给小孩的话……这个“一二三”说有人用10克就中毒了……有时候不是中毒,有时候是药物反应,古人所谓药不眩冥绝拂无效,大家要注意这个中毒和药物反应,要有个比较好的鉴别,这个中毒一般是什么现象啊?是因为禀质薄不耐附子的偏性。而这个药物的反应呢,药物反应是一些经脉的震动,产生的一些腹泄呕吐,而没有看出来形质……就是说脉还不乱,脉博虽乱,即使节奏不齐的话,还有一种和缓之象。全身恶寒不是附子中毒反应,很多病人吃完附子之后全身恶寒是正常现象,因为本来虚阳在外,吃完附子以后,阳气开达,然后阳气先内敛,全身恶寒是正常现象。问:冬天可不可以用附子?答:冬天当然可以用附子了。冬季阳气在内,阳气在内不容易开达,久用附子,冬天容易中毒,药不戒的话,冬天容易中毒。王正龙对附子的运用,可以说经验非常丰富,大家可以把他的书拿来多看一看。王正龙先生对于四逆汤的运用,常量是附子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这么用法是治疗什么疾病?主要是温补脾肾的阳气。这个人体啊,附子的作用是辛散的力量是非常炽烈的。而这个人体呢,就是说有一分阴寒就用一分附子。这个阴寒什么?寒性凝滞,闭藏,正好附子是开散的,有一分阴寒就用一分附子,附子的开散正好把阴寒破散掉了,这用完了以后,不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反应……至于有人用完之后,口唇双手发麻……这个不足于反映用药是否不良反应,这个都可以忽略,主要看其他的反应。但是呢,我们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病人,不是纯寒或者纯热,而是寒热错杂的,一般的病人往往是上热下寒,或者是外热内寒,在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疾病比较多一些。三阴证,尤其是厥阴病,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所以厥阴病化见少阳相火是非常多的,大家一看,一感冒一上火,其实有时候恰恰是下面厥阴寒上面产生的虚火,有的人就清,清完以后当然舒服一些了,寒气更盛了一些。太阴病也是一样,很多人太阴病,太阴病中土虚寒,可是呢,阳明之气又不降,三阳之气不降,然后呢,恰恰又甚至还比较年轻,元气还比较足一些,所以脸上起疙瘩啊,口腔溃疡啊,口臭的这些,种种这些疾病。下面拉肚子,大便不好,上面还经常上火,厥阴太阴之病经常会有上热下寒、上热中寒的现象。至于少阴病就更常见了,少阴咽痛,很多阳虚非常重的病人咽痛,咽痛起来非常厉害,用的什么药?《伤寒论》里用的是桂枝甘草半夏,桂枝就是由少阴之地升发,开达的是从厥阴之气开达,入于太阳。当然这个认识就需要比较纯正了,你说上热下寒,张隐庵就曾经说过:有一分浮热用一分附子。上面热俞盛,用的附子量越大,这是他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道理,我以前也经常这么用。在临床上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个用热药啊,用附子,第一个要考虑的是精气是否足,形质偏薄的人,这个用途要不耐毒药,第二个方面呢附子既然是温通的,要考虑到温通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算是阴寒已经散尽了?只要形质禀赋还足的话,一般用附子产生的各种发热啊上火啊流鼻血啊,种种症状都可以不予理睬,直接用,直到用到周身壮热,口渴饮冷,这个时候周身壮热是从表来说的,因为有很多用了温阳药,周身壮热,是阳气郁在阳明了,而里面太阴还是寒的,而口渴饮冷呢才是里面阳气温足了,温到这个时候可以收功,这是郑寿全对温阳药收功的一个指征。这讲也是有道理的。“热之有毒者速而易见,寒之有毒者缓而难察。”寒之有毒者确实是不容易观察到,在色脉方面不能深入观察的大夫,他根本不能观察到这个病机已经转机了,已经深重了,他还以为自己用药有功,所以说网上很多人说“中医看疗效”,这个疗效要看谁说的,有的时候病人感觉自以为有效,恰恰是病情深重了,有的时候以为病情加重了,恰恰是已经向愈,这个病人是不知道疾病的变化的,只有自己对然后疾病的色脉进行观察才知道疾病的转归。讲到这个基础问题,看刚才有的人就说什么附子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这些诸多现象都要靠你们自已辨,辨完了以后然后再用附子。至于说诸多种用法,这都不是灵活的心法,这东西说多了以后,反而容易障人眼目。我是不希望从这方面讲的,什么附子大热归于心肾脾经,归经的问题啊,有时比较难说了,这个药物啊同气相求,根据它的性味,有善走的地方,但是你要非要拿出来归经,归经这个学说绝对牵强,如果不能取类比象,很好的体会这个药物的性味的话,光片面的拿这个药物的归经来指导用药,绝对是有害无益的,你看附子归心兼走脾经,它不走肝经吗?不走其他经络了?这是个人都可以想象到。药物入气啊各随其性味,有偏盛有偏衰,有它专走的地方,但是还有一个药达病所,病位在哪个地方,它就作用偏在哪个地方。所以说临床上很多症状,大家上来就必须要看,如果上面有发热口苦这些症状,底下三阴确实有寒,尺脉沉弦,或硬或弦,是下寒无疑,这就要用附子。什么时候禁用附子?尺脉浮。尺脉浮是什么,浮是精欲化气而郁于下,考虑中焦肝脾阳气不得升达,看来是不是用桂枝理中之类的,疏导中焦,如果这时还继续一味用四逆、白通之类的,会导致下焦郁气更盛更重。然后甚至出现二便不利,二便失禁的可能。刚才“我行医我快乐”讲的一个病症:“冷,睡而梦多,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舌质淡,有齿痕,胎滑”。这个看病的时候大家要知道,舌胎是不可凭据的,它是不可靠的,舌质可以作为诊断寒热虚实的一个标准,舌胎只是胃气的一个上浮,上现,它可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疾病的转归来说,这个舌胎啊,很多病人向俞的话,他舌胎会越来越厚重,湿浊之邪由里外出的话,这种病人不少见,你不能根据舌胎就用化湿的药,然后越用越厚重,必然还得继续温中。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这个没有说左右,脉象来说左右不等,一般的病人左右都不等,左右等的病人基本没有。难经里有句话:“脉左右阴阳相等者,死”。这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进行体会。所以说现在,当然了,从伤寒金匮来看是脉象不分左右,其实它大概把阴阳分出来,寸部为阳尺部为阴,从阴阳这个角度来论述,没分左右,这个还是很大的缺陷,凡是出来对脉法经常有实践的人对病人都有体会,左右不等,没有左右相等的。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为阳右为阴。所以呢,象过去,景岳啊这些人呢,都从“左主血右主气”,左右分主气血来考虑用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象“我行医我快乐”提出来的医案,这个简短的几句话,大家对这个病怎么看,有什么用方?首先是“冷”,这个病人不是怕冷,这个“冷”只是一个字,代表是阳气不足,畏寒,三焦的相火不足,睡而多梦,人卧则血归于肝,魂气是藏于肝,睡而多梦是什么现象呢,魂不藏于肝,魂为什么不藏于肝呢,阳气的敛藏是通过阳明经然后是入于少阴经,不一定血虚。很多阴寒的病人,因为有阴寒,上焦三阳之气不得敛,也会梦多。“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关尺为什么会细弦呢?关尺部俱细弦,这个俱字,单弦为饮双弦为寒,如果左右脉俱细弦的话,寒盛无疑,下元寒盛无疑,如果是单侧脉,如果是单独是左关尺部细弦,这可以考虑有下焦精血不足的现象。血虚是有作梦啊,但是作梦是不是就血虚呢?我们不能把作梦当成血虚。首先大家看第一点就是关尺部脉俱细弦,下焦肯定是寒气凝结起来了,这个脉道细弱,这个细呢,是形不足,是下焦精血不足的现象。这个弦呢?是阳气困郁,是阳气郁发的一个现象。这个弦是有代表,是风象,是精血不足,阳气发于外细弦之象,下焦有风象。“舌质淡,有齿痕”这是中土虚寒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呢,下焦需要温养,要荣升肝木,既要滋阴,又要温阳,一般临床上讲的是,如果三七先生来看这个病的话,肯定是当归四逆理中加减了。但是我们看的只是一个关尺俱细弦,上部还有一个“寸部脉浮滑”,&寸部脉浮滑,光凭这个“浮滑”这两个字,浮滑现象有很多,一个是浮滑有力,一个是浮滑有余,一个是浮滑不足,它所代表的含义都不一样,这个“寸部浮滑”是什么意思啊?上焦是寸部脉属于阳气的,阳气是要入阴的,现在天气不能潜降而入阴,这个阳气不能入阴是什么回事呢?是有余还是不足呢,首先看关尺两部脉肯定是不足的,这个病人基本上说是一身元阳亏虚的,而上部脉是浮滑的,关健点肯定是肺胃之气不降,在上心肺之气郁于上,在下呢,阴不得出阳,在上呢,阳不得入阴,阳不得入阴郁在上,就会产生脉浮滑,这些口干苦啊,一见这些病人你就可以问问:“头重脚轻吗?”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头晕,然后是……或者是左关部脉细弦而浮的话,肯定是口苦的,少阳见证。浮滑多痰饮,这个痰饮的浮滑嘛,跟在上气盛的浮滑两个又不一样,这个气的浮滑嘛,以浮象为主,痰饮的浮滑以形为主,这两者的浮滑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大家搭脉就可以知道,痰饮的浮滑这个脉是阴脉,能搭出阴盛的感觉。这个头晕阳气浮越,少阳阳明之气逆于上这种现象,是浮滑而有力,痰饮的浮滑是浮滑而无力。鉴于病人的这种现象呢,就是说,第一个,我认为呢,浮滑可以不考虑痰饮的现象,是这种虚阳上浮的现象,关尺部俱细弦,是下焦脾肾不足的现象,所以呢,这个病人理中汤必需用。而关尺部俱细弦,附子也肯定要用,而兼于脉细呢,也必需要养营血,所以适当可以加上一些当归熟地白芍之类的,佐以桂枝,至于上焦脉浮滑,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黄芩,柴、芩、连。君药主要还是人参。脉象最关健的是什么?不是什么滑啊什么涩啊……这些都不关健,大家第一步把浮沉搭出来,六部脉的浮沉,这一步掌握了,这第一步算入门了,如果没有这第一步,其他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都不行。这个六部脉的浮沉就体现了这个气血升降盈缩。你看左关浮右关浮,这两个典型就不一样,左寸右寸,还有左尺右尺,这个学问比较大,如果大家要仔细研究的话,可以看《四圣心源》里的脉法解和《伤寒悬解》里的脉法解,把这个浮沉掌握好了,可以说这个医学打开圣门了,这个进而言之,就能对郑寿全先生的一元真气盈缩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了,郑钦安先生对脉法论述我还是不太赞同的,他的脉法的讲述,比起黄元御先生的还差得很远。有人说浮沉迟数四脉是关健,这个迟数呢你要是下功夫去领会的,不能够单从拿表来看多快多快,这个浮沉是一种感觉,迟数也是一样,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有表里阴阳的差别,这个都是要一步步去领会的。“左右两部脉的不同之处啊?”左路呢,由阴出阳,右路由阳入阴,关健在中焦这个脾胃的升降,枢机的升降。郑钦安先生不是不重脉,郑钦安先生对脉理研究得不是太透彻,所以他的脉理很多都指导不了实践的。这就是天地之间其如橐瀹乎。仲景先生,对脉的理解是非常深的,很多我们只能够依据前人留下来仲景这个遗论,进行研究,是不断的去领会,至于他到什么程度了,我们是无法测知的。脉象左大于右,就证明肝木郁滞住了,你想想看,一元真气流行的话,它郁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大,就象水皮管一样,它哪个地方堵住了,哪个地方就会郁起来肿大。左边大于右边,左边木火升达一路受阻,右边大于左边,右边肺胃敛降一路受阻。左边脉微,阳气是不足,左关部脉微,这个人恐惧惊慌,胆子非常小,办事没有决断力。行,今天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5)苍术与白术
大家好,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的白术,《神农本草》中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本经里面的术代表白术和苍术是两种,而这个本经里面术呢更偏于白术,按照古人取类比象,白术就是它整个切面偏于白色,苍术偏于青黑色,大家看看饮片炮制,这两种不同,中医取类比象白色入肺经,敛降,而苍青色属木,升发,所以从这两点说,在术的基本作用上,白术跟苍术这两种药物产生出一升一降的差别,苍术比较燥烈一些,白术润一些,这是因为白术他里面质地汁液浓稠一些,大家如果尝过的话就知道。我们以后用药常用苍术燥湿,来推中焦湿热结聚,为什么用苍术呢?因为苍青之色,主木气生发,中焦只有木气生发上来郁滞才能打开,所谓中土有郁滞,什么郁滞啊?中土是靠木来疏泄的,如果木不能疏土的话,就会导致土木不和,这在中医卦象中讲是剥卦,而那个土木相和是一阳来复的复卦象,所以中焦寒湿雍滞的话,不用白术而用苍术,中焦禀赋不足,有着津血不足,考虑用白术,白术可以养脾津,苍术偏于振奋脾阳。这两味药在基本作用上升降是有所区别的。白术伤寒中经常是若大便干者加白术四两,这是桂枝附子汤。从这一点上来看,白术有润大便的作用,脾虚大便干的患者经常只用生白术,二三十克,就会产生效果,下边原文给大家讲讲,白术味苦温,白术苍术都是苦温,苍术苦温稍微浓重一些,苦能燥湿,主风寒湿痹,死肌,这是作用部位显示出来了。苍术白术本身是入中土的,风寒湿痹,湿为主,湿去则痹不成,痹症必须待在一个地方,要不湿气没法停聚。死肌呢,肌肤长期慢慢淤阻溃烂,与黄芪主风湿久败疮,黄芪里有个主大风,久败疮,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它可以入脾胃经,脾主四肢肌肉,可以医治溃烂,所以临床上,痈疮溃疡,烂了一个大洞,整个肌肉都溃烂掉了,这种情况下用药得当的话肌肉还是会慢慢长起来的。痉,是什么?伤寒论中讲刚痉柔痉外感病,这里的痉指什么?是指抽搐,筋脉不和,这里主要讲的痉很多药都可以治疗,白术治的不同,中土湿聚了,津液不能荣养经脉了,导致的这种痉。这种痉一般是说白术化湿的作用,白术既能化湿,又能润养筋脉的枯燥,但是临床上真正要治这类病的话,一般要白术茯苓干姜一块用,中土燥化了津液疏达就能养筋脉了。临证上,痉证,关于脾湿的话,黄先生用茯苓泽泻这两味药去湿止痉,大家可能说止痉都是酸柔,酸敛啊,岂不知痉在经脉是燥,在中土是寒湿,如果中土寒湿不化的话,只用木瓜四物丹参只能治疗标,不能治本,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还是黄师那句话,中土是从湿化还是燥化,如果是湿化的话,立足中土为主,如果是燥化的话,还是荣养肝木,养肝血,滋水涵木这条路。我看教材写的什么配黄芩能清热安胎,提醒伤寒最关键的查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你只要治疗对证了,砒霜大黄也能救人,治不对了,黄芪党参也能害人,所以清热安胎这个胎动不安是为什么,要搞清楚,如果这些搞不清楚了,妄用一些套药的话,不能无功好象也无过,其实已经有过了,只是常规的看法看不出你的弊病罢了。你像腹泻腹满啊,胀满分很多种,还是内经的话治病必求其本,大小不利治其标,腹满者治其标,其实还是治本,为什么?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大便小便不利为什么腹满,当然了,本经,他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三种症状比较急,大小不利的话马上导致人身生化的机制,产生凝滞,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腹满化源不开,那是更大的问题,所以说指出来关键问题,其实每个病都是治本,没有说是治标的,不能治本的人也治不好标,呵呵。痉疸,疸证一般就是或湿淫于内,寒湿湿热,造成的一种,分为五疸,白术呢,正好是走中焦脾胃化湿,这几种疸证呢白术大部分都可以作为佐助药。止汗,什么东西能发汗什么东西能止汗,知道了汗是怎么出的,才能知道怎么止汗怎么发汗,那个不知道生理更谈不上病理了,正常的生理这个基础上太过不及,产生了一种病态,首先生理这个汗是怎么发的呢。汗是取之中焦,营卫二气化生,开达于肌表,毛孔开达作汗,嗯……像白术这味药啊,是从中土化湿,中土一旦湿了就产生了一种是脾不升,一种是胃不降,脾湿胃燥,脾属阴,胃属于阳,胃是怕燥的,所以要润降,三阴要升达不能缺乏阳气,脾经作为脾的话要温升,这是常态。有的时候,脏腑精气匮乏的话就要润,养脾经的话,要用大枣白术另外说,为什么会止汗呢?营卫二气开发于外,营气开泻,卫气收敛,二气都是开发于中焦的,二气不足的话,卫气不足呢,营气过于开达,就会产生汗出。另外一种是营气不足,不能够营润,产生皮肤干燥的疾病,卫气不足的话,就好像营卫都取于中焦,开达于外,力不足的话,第一个体现就跟那个什么,就象射箭一样,劲道不足,射了一半就不足了,开达到了肺部他没有足够的力量敛降。在上阳气不足第一方面怕风怕冷,易于出汗,一活动就多汗,卫气不足呢,营气过于开达导致平常的自汗。下边一条止汗除热,除什么热?营卫之气,只能发而不能收的话,滞于半途则发热,白术治疗的发热,典型的甘温除大热,其实甘温不能除大热,只能除小热,辛温才能除大热,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得到了体现,而白术治的发热正好的反应这个的,姜附除的热跟这个还不一样,辛温啊不是除大热的,是除暴热,亡阳,就是说莫名其妙产生高烧,甘温除热是中焦不足,徐徐热,其实是阴虚热,正真为什么叫阴呢?三阳气敛降不下来了,左路是升阳,右路敛降阳气。黄先生左路温升用的是姜桂附,又不能缺乏生地首乌,当归白芍这滋阴统统归于温升阳气,为何?万物生长,靠阳光,更离不开雨露,所以中土能够运化的基础上,既要有姜桂附的温燥,又要有归芍生地首乌的敛凝,只有底下封固好了之后元阳才能升达,这就是滋水涵木相反今天讲的黄芪白术,是把中焦之气升达上去,只有充分升达呢才敛降,中焦中气不足的话,不能开的话根本填不起来降,开降是同时的,有开才能降,黄先生把黄芪白术人参右路敛降,中土开达敛降,对于很多右面的疾病,阳气不敛的疾病,中上二焦气不化足的话,选择参黄芪白术开化源,紧跟着上焦三阳之气才能敛降,这个在郑先生书中有体现,当归补血汤,以及还有个别的补阴的例子,阴虚病经常用到黄芪,而在温阳中却很少用到。消食,作煎铒,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消食这一点又偏于苍术,燥烈的味道,苍青入肝木啊,白术是敛降的,主金有敛凝的意思,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这一点应该是白术的,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问答我问问大家,我刚才看到有位朋友说,腰痛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痛减半,再剂愈,当然了,对于腰沉痛,在伤寒中用肾着汤,君药是白术,这个白术为何治疗腰痛?不要讲什么白术可以通腰脐之气,这个太泛泛了,黄元御先生讲过两点,肾气为何不足?第一点盗泄于肝木,第二点是耗散于己土,盗泄于肝木好理解,肝气不升达,肝木克犯导致肾水更不能闭藏,在下有亡精失血,在上有健忘,盗汗。第一个盗泄于肝木,与泄泻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是耗散于己土,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耗散于己土,湿气为什么会耗散于己土?脾主意,我们这些平常人那,意志不坚定,平常处于涣散的一种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好治疗。你像有些病人,你这个病是怎么回事,要怎么治疗,让患者充满信心,通俗地对病人引导一下,这样意志就会坚定,脾土就会敛凝。不然徒服草木之品更加耗散,所以说这是一方面,病人信不信,很多慢性病的治疗很关键。意要不能敛的话,脾土津不能收,土不能治水,导致肾精不能敛藏,一派湿象,用四逆辈,温啊温,一温好一点,不温又不行,其实这种病人长期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恰恰不好,因为他精气不能敛。反复吃草木,到最后精神倒是好了一点,体质又匮乏了,这种病要养。白术这味药既能燥湿,又能收养,温燥中土,脾阳自生,润脾津,这脾就敛了,这个方面呢肾着汤为什么湿邪留住肾腑,第一个就是肾气不藏,肾气本来就湿泛滥了,肾湿为脾湿之来源。肾气不藏了中土才会上泛,重用白术,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腰困重如裹五千钱,白术根据他的习性,药物的个性所在,也并不是说就入中土这简单,只是那个,提到这个养病啊,养生是怎么养呢,要收敛意志才叫养病。不是说我们,要去干事业,要去奔波忙碌,现在很多人养病,每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还不如在外面活动活动肢体更好一些。所以古人说大家练功第一步是练己,收藏己土,练意啊,到最后为什么会有,这个意志散乱了都收起来,中焦戊己土,这个意是总督五神的,把意控制住了以后,精神魂魄就在其中。就是说,所以说呢道家练功夫是练己的工夫是贯穿前后的,这一点大环上掌握了以后,功夫上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刚才讲到白术能去湿,湿从何处来呢?有两种来路。一种饮食,水,这个水谷精气散布是通过脾胃运化以后散布在全身经络之中,只要稍有停滞,就会有痰饮,也可以叫湿。如果,这种内经伤寒正统的叫法,在上为痰饮,在下水湿,在下怎么来?肝脾阳气要升达,水木之气要升达,这个时候阴气不升阳导致水湿凝结,脾阳不能升动导致的叫湿聚,这两者都可以叫湿。白术治的湿是什么呢?就是脾阳不升动导致湿气泛于下,湿之本在肾标在脾,首先下元为什么会有湿?大家如果看过张锡纯先生写的书,有一条叫理饮汤,理痰汤,相对于湿之本在肾,他哪里用的药是什么?半夏 白术这些平降脾胃之气, 关键在下元黑芝麻芡实,这两味的应用,是他年轻时候开的,得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老中医的赞赏,就是说能够治湿病想到这两味药。黑芝麻本身就是养肾精的,养肾精就能安藏。怎么养肾精啊?精气润的药浮进去之后,润燥自然精气就能够收敛。你像巴戟天,吃过的都知道,他是里面黏糊,有点那个精气比较浓重的,本身就能补精气,又是大辛大温的,主大风,既能收也能发,中风病人一个特关键的药.&&&&&&&&&&&&&另一个淫羊藿,它也温肾阳的,但它跟巴戟天就绝然不一样,它是树叶啊,品性是什么?辛平或寒,后来人说是温啊就不对了,它这个药呢,本身气飘逸,辛寒有收敛,本来是树叶入上焦,开而能收,所以治疗失眠,很多失眠病人精神狂躁的病人吃这个淫羊藿有镇静作用,有人说淫羊藿治疗什么什么病,时而用这个那个,时而还把这几个药杂糅在一起用,治疗好治不好自己也不清楚,听天由命了,淫羊藿治疗失眠,他治疗上焦的气不足,心慌之类的,生白术炒白术区别,其实没多大,炒香了入中焦脾胃,增加了几分燥气。要是觉得白术有点雍了,你把他炒一下,白术雍滞之气少一点,这个是什么,古人在恒量之间用药。但是我觉得你既然用白术了就不用炒,觉得白术有点雍了,加点二陈什么的稍微佐助点,阴分重加干姜。大家对苍术白术有什么疑问?苍术讲得比较少。苍术还是以中焦消食为主,作兼铒,这个呢,这个煎是一种做法,铒是另一种做法,我认为应该分开来读,白术呢,过去有人服食用白术,过去的白术是新鲜的嫩的,皮毛去掉之后在火上一烤就能吃,现在都是木质的,大家都习惯用炒白术了,生的倒少了,这炒黄啊,焦香入脾,这属于木火之性,健脾运化湿气的,理中汤啊都以炒白术。生白术是,在上是热燥在下是寒燥,用生白术。◆有人问苍术在越鞠丸中的作用。■现在课本中都是五药治疗六郁,丹溪制方不会那么简单,五个人各派五个用场,肯定有较巧妙的用法。苍术去湿积,什么什么川芎解血郁,神曲是治疗食郁的,香附是气郁的,这个我当时学完之后就没有看过这个方子,就是说啊,既然讲到了这个方子,丹溪主要理论是相火宜藏而不宜泻,不是苦寒滋阴。用药之中就偏于加点苦寒养阴的药,就形成了后世的滋阴派,后世滋阴派就不能理解这个相火安藏的这个道理,就越用越滥,导致很多误治的。跟人家的原意不同了,还有一点就是杂病多郁滞,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常八九,心里有了不痛快还不能告诉别人,所以导致郁证很多。&&&郁证以气郁为先,首先一点是肝郁,肝气不的蔬泄,肝气不得条达,这个肝呢,跟土木关系密切,土木关系调节好是比较关键的,要解肝郁的话,现在柴胡芍药一加,中焦土气雍就会条达,香附这个药是太燥了,我建议大家对燥烈之品偶耳用之,多用就会导致脏精的亏耗,与其用他还不如暖水燥土,疏达肝气用桂枝,燥脾用理中,用桂芍理中,这是比较厚重的用法。◆能否重点讲一下附子理中?■这个附子理中呢,在伤寒论上讲的是理中丸,人参汤,加减法中说到下寒甚者加了附子,其实要讲的是理中汤,参术姜草,理中者理中焦,中焦就是太阴湿土啊,阳明燥金,三阴而升,阳明而降,一个三阴一个二阳,理中汤升达脾中阳气,中焦湿气不化,脾阳之气不达,党参白术是降,干姜温升,甘草中土,这几味药,虽然同入中焦,但有升有降。◆这小草问腿没劲是不是阴虚?■腿没劲怎么是阴虚呢?过去讲腰酸腿软有几种,脾主四肢,你首先要看大腿还是小腿,大腿没劲是脾肾阳气不足,不得升,小腿没劲相火不敛,上热下寒,阳气不藏。是不是?过去别人讲,大腿,小腿没劲有时候又可能是相火虚亢于上。中土有点胃涨,湿盛可以中满,气郁也可以中满,不要随便把阳虚阴虚搬上来,搞清楚什么是阴阳虚再用,小腿没劲还是阳气不藏啊,下焦要温,上焦要敛。◆问逍遥丸中的用苍术白术的区别■这个不好说,我的所学是根据经方派的这套思路上来的,在我所学逍遥丸不是很好的方子,时方和经方在用药思路上是不一样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今天就是讲了这个苍术和白术,◆“我想问一下耳鸣是怎么回事啊?”■耳鸣有很多问题,五脏不和可以上逆七窍,这个肠胃不好可以引起耳鸣,耳朵为孔窍,很多种情况的,其中真耳眠是肾虚耳鸣,是非常不好治疗的,其他的还可以。“我这个看病的时候他们说是神经性的,有三四年了”看病再说吧,这在这里说不清楚,啊。“好”伤寒方里都是白术,为何黄先生白术有雍滞之弊,伤寒方中很多也考虑到了,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下回再讲,下回我们讲甘草。不要说什么白术治什么什么病,这样就把中医糟蹋掉了,要用六经思维,好了,再见。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6)甘草
大家好!今天呢,给大家来讲神农本草经的这个甘草。以前几堂课中,给大家已经分段把附子、桂枝、党参、白术、干姜,都做了一下讲述。今天开始学习甘草。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这段话是本经的原文。大家可能经常吃药的时候都会,吃药或者开方的时候都会用到甘草这味药。这个药在于处方中出现的频率应该说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伤寒,仲景用方的这个,用方的习惯来说,一般在调治汤药的时候,甘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泛被应用的一味药。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服的这个汤药呢,叫水剂,用水煮。用所有药物先进行浸泡以后,然后通过水煮,煮在不同时间,然后是决定它药物走的远近。上焦药呢,就一般煮得比较轻浅一些,然后是作为解表;入中焦呢,就是煮的时间差不多;下焦呢,叫做汤、煎,煮的时间是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为什么就是说这种用水煮的方法呢?大家可能会想水煮的话那药渣的作用会怎么样呢?这个水啊,水性闭藏,水性有封藏的作用。所以呢,在煮药的过程之中,药物的很多气味,然后经过煮了以后,这个汤里面的这个,尤其是煮的时间稍微长点,汤里面的这个气味要比这个留下的药渣里面远远为多。所以我们过去古人一般吃药是只吃第一煎的,而现在作为从节省的角度来说可以吃两煎。甘草气味甘,甘呢,甘属中土,主脾胃,主土。平呢,这个平也属于中土。本身这个甘草,甘能缓,平呢,这个平是指它的寒热温凉之性。所以说呢,这个甘草呢主要性味还主要是入于中土。象我们平常吃汤药,这个汤药首先服了入于脾胃之中。入于脾胃之中,靠脾胃的运化,说过一句话叫做:胃若分金之炉。分金之炉是什么意思呢?你把金银铜铁各种不同的金属放到一个炉子里,这个炉子呢经过高温加热了以后,它根据各自不同的比重、重量、特性,然后它就分成几层,它俨然分开的,这就是金属的;而胃也是一样。你吃下去凉药,它凉药有凉药的路,清降有清降的路,升发有升发的路。姜桂附有姜桂附左路的升发,麦冬五味大黄枳实厚朴它有右路的敛降。所以说呢,这个药物入胃,内经里有句话叫做:“各随其所好”。根据药性的不同,然后这味药它就有它的偏向,所谓的同气相求。浊气呢,它就慢慢地缓行于下焦,清气呢它就发散于上。这是不同的药物入胃了以后,但这个根本,它不管是怎么分金,怎么上下、升降,它总归靠的是中土脾胃的枢转。如果脾胃不能枢转,中土无力,所以吃进什么药,也会呆滞成一堆。温燥药呢,只会耗散精气。寒凉药呢,就会导致脾湿壅滞,甚至阳气下陷。这就是枢轴败坏的现象,叫“枢败”。中焦的枢机不转。所以说作为很多汤药,大家看伤寒论就知道,甘草的用量首先它是助胃气的。有很多疾病来说,它作为一个调和的药,因为每个药物都有偏性。靠甘草的力量来中和偏性,然后来减轻它对胃气的影响。但是呢,又有不同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不能用甘草。就甘草这个特性是什么?是中缓,入中土的话它是甘缓。甘缓的话首先脾土,脾土如果不是因为元气不足而是因为邪气重,就是说判断一个脏腑的虚实,大家首先要考虑到两点,顺便讲吧就是说,大家有时候觉得是虚啊实啊,其实没有虚实的。没有实,只有虚。第一句话就是:精气夺则虚。脏腑始终都是虚的,这个脏始终都是虚的腑可能有实。邪气盛则实。邪气盛了精气肯定虚。是不是?但是以邪气盛为主。有的情况下是因为精气虚,但是邪气不实,只有这两种情况,不要说好像虚实好像脏腑还有太过。这个观点很多人脑子里模模糊糊都存在的。所谓古人说“肾无实证”,也就是从这点阐发了。其实何止肾无实证,五脏俱无实证。因为实证的意思就是说,脏腑的精气总是亏多的,然后是邪气可能有时候逆气,寒热逆阻它有时候有实证。而在邪气盛的时候呢,有时候需要用偏性来调和。有时候攻邪的时候寒邪凝滞的话有时候不需要甘草。中焦湿气过重的时候痰湿阻滞过重的时候有时候不需要甘草。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这是什么?所谓邪,什么叫邪?“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所谓什么叫寒热,就为什么体内会寒热的表现呢?这个阴气不能升动则为寒,阳气不能敛藏则发为热。这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呢,有时候寒热现象也是因为不协调,不当其位所显现出来的。这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呢,就是中土不得运化,周身气机不能流转,所产生的脏腑有邪气瘀滞。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之气,甘草正好可以推动中焦的气化,来调整五脏六腑寒热虚实。首先讲就是说,这个甘草能够治疗的五脏呢,寒是什么寒,大家一定搞清楚,热是什么热。这个寒热虚实分很多种,那甘草它治的这个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它是什么问题。从中土走的话,还是一点,由于中土虚,以太阴脾为主的这个中虚来说,中虚第一点是三阳不得含藏,第二点是三阴不得开发。如果中虚脾土导致的下焦阴不能出阳,这时候产生的寒症可以使甘草。阳不得入阴,就是我以前讲的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就是参芪草,来主治的。是因为上焦火不归土,大家都知道火能生土是吧,心火能生土,火能生土这个转化过程。但是火不归中土的话火气不能藏,中土必然虚。这时候中土一实了以后火气自然能够能含藏起来了。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现在讲的一点就是说至于甘草这一味药的升降,就是说每味药首先讲它的时候它都有升有降,有它天性,有它近似的脏腑归经的问题,服药了以后有它同气相求的类比。甘草呢本经里边应用的时候大多数都讲究是炙甘草,它后面都有注解。炙甘草是什么,炙甘草是治疗五脏之寒冷。甘草经过炒制了之后它更偏于阳气的由阴出阳,疗补虚寒,有这个偏性。而生甘草的运用可以敛五脏之热,敛六腑,五脏六腑的三阳之气不得敛降。我简单举个例子:桔梗甘草汤就是一个例子。桔梗甘草汤的这个用药是生甘草,用于敛虚热的时候大多是以生甘草为主。这个为什么呢?这个生甘草大家如果吃过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甘草有点辛味,有点苦味,除过这个以甘为主呢,乍尝起来甘草汤它有点辛味,有点辛散,苦降的作用。生用的话偏走于气分,助上焦的三阳之气敛降,炒制了以后性质就比较温和,温和它是甘温,可以佐助中阳的升达。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这都是讲的一个中焦开化的自然产生的这种效应。中土为后天之本,受气曲直之源。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关于金创肿这个说法,古人都说生甘草可以泻火去热,生甘草所谓这个泻火去热的也是讲的它入中土的这个效果。金创肿是什么,就是受的外伤啊。受了外伤之后伤的是什么?脾主四肢肌肉,伤在脾胃啊。为什么甘草能够治疗这个金创肿呢?甘草是补中土开化源调和营卫之气。所以它对金创肿这个恢复是有作用的,解毒。这个解毒呢恰恰就是甘草。。。大家如果拿这个甘草尝过之后呢就知道甘草这个甘味还是不同一般的,在嘴里尝了以后这个余味是非常明显的。甘就是中土之味,它为什么解毒呢?五行四象皆己土啊,就是说全身这些不足啊全都靠中土的作用来发挥产生的,但是呢中土有含藏作用,就像人身体呢也有五行也有六气,六气也有变化,但是都不显现出来,就是归于中和,甘草的作用呢就是使药物的偏性偏而不过。只要药物的偏性不能够破坏中土的和气,它就不算有毒,这就是所谓的解毒。毒就是药物的偏性达到一定程度人身体这种阴阳升降之极的平衡承受不住了,第一个就是说胃气病,消伐胃气了。第二个就是胃气伤,最后达到胃气逆衰败了,这个就是毒药产生的作用。从这点来说甘草可以解毒。但是有的毒药它作用的性质不一样,所以甘草就是,也不能尽用。关于甘草这个原文呢大家还需要仔细看一看,学中医就是这样,对于经典原文呢必须要反复诵读,最好背下来。背下来以后隔一段时间读一遍,这样子久而久之通过自己的取类比象就能领悟出味道出来。这是一个渐修的法门吧,上来不要求建立一个五运六气彻明的了解,只是通过药物啊伤寒论啊进行不断的诵读,渐渐地渐悟的方法。大家现在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问一下。刚才说的这个金创肿啊,不是伤在脾胃,是脾胃它有所合所充,有了充养的本源,脾胃充养呢,脾胃是什么,脾胃的开化呢也就是以荣卫二气,荣卫二气对这个肌肤血脉的荣养。这个营气呢,自脾升达;这个卫气呢是经过肺胃的敛降。脾胃的虚实关乎营卫二气的充实。这个治疗金创肿的话肯定是生甘草,大家不要想炙甘草。这个生甘草的作用呢,气机补在脾胃,它归经入经有四肢肌肉这方面的作用。甘草和甘草梢一样么?不太一样。这个甘草梢是比较细的一个部分。咱们中国在药物的运用上非常讲究取类比象。对于一个药来说,它的根、茎、梢它是不一样的,是不是。它的根呢相当于人身的底部,气机发源的根部。这个茎呢,相当于人的胸腹、躯干部。梢呢,相类比人的四肢肢节。炙甘草是怎么制的?炙甘草我们一般是拿蜜制的。拿蜜进行炒。小石头问,药一般是什么程度可以停止,有什么具体的指标?这个就问得非常外行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下面还有一条就是,中病即止。你知道它的逆气所在了以后,然后用药物进行调整,就中病即止。只要邪气稍微调和,然后这个方子就可以变了。当然现代人呢由于生活条件各种影响吧,一般人外在呢风寒暑湿的侵袭虽然少了一点(但是也不少其实,空调啊,空气污染啊,各种东西吧),内在呢主要情志内伐的比较厉害。所以这就是慢性病。慢性病有时候就不可能中病即止,为什么?病人的情绪得不到调整。虽然内伤情志了以后,脏腑的精气得到了耗散,这时候外在的六经之气外在相应的地方也产生了逆乱,这时候你虽然中病了,然后六经的气机得到了调整,(但是)脏腑的精气没有得到充足,而且脏腑的淤积打不开的话,这个病过几天又会反复。所以说现在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呢,以脉象为主。脉象产生逆乱的话,它必然有它逆乱的指证。首先关于六部脉大象,六部脉大象如果是失去了胃气的平和,有少胃气,有无胃气等等现象。再一个看各部脉,各部脉也有相生相克,比如古人常说的最常见的例子,弦居中土,就是弦脉啊跑到右关部了;还有缓临水宫,这也是常见的,就是缓脉啊虽然属土,但是缓脉入于尺部,叫缓临水宫。这两种都是按过去古人说是不治之症啊。其实这两种还是可以治疗的,只是比较难治而已。弦居中土呢,中土如果是弦而无胃的话这个胃气欲败,这种病非常难治。这种病,一般病人平常思想上,个人思想精神上就有点问题。这个缓临水宫呢这个先天阳气欲败啊,要到这个地步的话,古人就可以推测能活几年几年了三五年或者是,推测时间了。但这也不一定。缓临水宫这个临床上也有例子我也治过,通过治疗的话也可以好转,但是过一阵子不治疗的话缓脉又会出现在尺部。当然那个病人在西医来说是个绝症了,什么扩张性心肌病,当时说他只能活几年来着,现在看着也还行。这都不是绝对的。有什么具体的标准么?这个看病啊一定不能搞什么具体的标准,要搞这个啊就跟现在啊这个所谓的卫生局要残害中医要搞什么量化。本来是心法上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无形流动,非得要拿这种僵化的物质教条来去框死它。你说这样框死它了以后还有那种无为的妙用么?症状消失不见得。有的症状消失恰恰是加重。古人说过了:医家善以治不病以为功。本来一些病就没什么病,体内产生了一些正常的变化,发生了一些症状,有些情况下就可以不药而愈。恰恰是用了药以后觉得病好了就觉得是大夫的功劳。而有的病呢产生了这种所谓的,三七以前讲过的排病反应,你用药物给他治下去了,恰恰是加重了有时候,隐病,这一点不是说所有大夫都能认识到的,需要对疾病观察到一定程度然后才能慢慢的体会到。象温病学派,很多种治疗方法是最善于隐病的。可以说荼毒国民这二三百年吧,也是该到时候调整调整了。就是因为它善于隐病,所以它在很多治疗过程之中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这个中土气机一旦扭转的话,它的郁结就会显示出郁迫,有凝滞的地方它就要开结,它就会产生更大的矛盾。温病学派的寒凉药把脾阳一压住,元阳升动一压制住,马上这症状就没了,有时候人还可能会显示的更精神一点,这是为什么?就是说有很多病人吧,吃了寒凉药,恰恰有时候还暖和一点,精神一点,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现代人的思绪纷飞啊,本身这个相火就不敛,寒凉药有时候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敛这个浮阳,但是这个基础是什么?中焦的枢转尚未完全陷败,如果中土真正是阳气衰陷的话,寒凉药一用病人马上不受。虽然给掩盖部分症状,但是病人的主流的精神气色是掩盖不住的,马上就会出现衰竭症状。我看过很多病例在网上,病人是浑身发热,郁热四现,用了一两年的滋阴寒凉药,用完了以后还是郁热。这为什么呢?本来就是厥阴病阳气郁结在里面了,越用寒凉药越瘀滞,其实这时只有用温热药枢转中土,阳气一开散了以后,为什么临床上很多病人和大夫说这一点,在大量过用附子了以后,病人首先体现是四肢冰凉,或者是全身冰凉。这种现象正好是郁结开达了以后,然后病人马上阳虚症状马上体现出来。所以这点基本问题大家还是要细把握的。要不然的话只是治病的话,那到头来也还是害人啊。这个疾病的治疗的转归呢,首先明白这个疾病的来去。这个脉象也不可凭。为什么?因为对于一般的病人他来找你就诊的时候你不可能知道他平常脉象的常象。因为每个病人脉象都有他的常象,先天禀赋各不一样,平常这个脉的高下就有偏盛偏衰。这个时候呢,我们只能说考虑他疾病是怎么来的,产生了脉象的变象。症状消失了以后再根据脉象的这个变化,考虑出他现在的这个逆象调整过来了,这就基本告一段落了。以后再进一步就是养生的过程。当然了,看病其实也没什么,看病有时候不过是为病人患者所谓的,料理料理这个一些后事擦擦屁股而已。这些患者大家每天声色犬马,是不是,暴寒暴热的,然后呢一不好出现逆证,大夫调整调整,关键在于养生,这个治病都是其次,次而又次的。这要内经的说法就叫:斗而铸兵,渴而掘井。等到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再去挖井,口渴再去挖井,那已经晚了。内经在开篇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说过:“上古生民,圣人之教下也。”怎么“教下”呢?“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现在谈不上了,是不是?这个比较少一点。空调,可以说现在这个虚邪贼风。还有暖气,暖气冬天不能太热,夏天空调不能太凉。这个就是现在主要的虚邪贼风。下面就养生的大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个恬淡虚无是因,真气从之是结果。“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这四句话。这四句话是养生的关键。也是对我们平常大夫要求病人调整的一个指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恬淡虚无自然精气从之。精神内守自然病安从来。上古人其实讲究养生呢,我们中国道家讲究养生分三种法:天元,地元,人元。每种练法都不一样。“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是合于天地的,比较高的入手的方法。然后,处在过程之中呢,可以辅以药食,药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药食治病啊,这是地元。通过服食可以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状态。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了。这就是说我们中国古代来说对疾病来说,重在于调养,重在于养生,而不重在于看病治疗。这个西医呢,就是更等而下之了,专门执着在症状的治疗和纠正之中,可以说是下之又下的下策了。但是虽然是下策,从这种物质有形的基础上入手的话,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很多大夫能够一下子能够学到,所以呢它的实用性比较强,导致呢大家对它比较关注。但是它对整个国家和长时间来看这个文化的传承,没有一点好处。这是有害无利的。你看看医院里现在,很多制造了多少活鬼?很多病人不断地手术,腹腔里没几个好的脏器了。这个心血管科呢,来个病人装个金属进去,来个病人装个金属进去。糖尿病人现在也要装。胰岛素泵装来装去还是不好,该死还得死。所以说,这个国家弄到最后越来越不和谐,这治病的这种方法也是一样的。本来抗生素、激素本来就是涸泽而渔了,再加上各种手术、各种机械。甘草一般平常咽痛就吃这样对还是不对?这不对,肯定不对。这个咽痛我说了,这虚火在上的人甘草可以敛虚火,是中土素薄的人;你要是中焦脾胃湿的话,你吃甘草那不是更加加重了么?就跟很多人咳嗽,老感觉干咳不行,老吃甘草片,这有一部分人就是恰恰吃甘草片非常错误。本来呢,肺的气化要是开达的话,它就会把偶尔有些痰啊淤浊啊虽然少啊排出来,再用甘草这种甘缓的性格把痰闭在里边,很多咳嗽都变成慢性了。长期咳嗽就会伤损肺气。所以说甘草这类药呢吃了暂时不咳了,感觉好,过两天再吃吃,这个越吃越坏,到时候还想不到是甘草害的。口含生甘草能不能止牙疼?就是这个作用!口含生甘草何止能止牙疼,还有某些口腔溃疡就是说虚证的,老来复发的反复复发的口腔溃疡,中土虚的很多一系列症状,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中焦寒湿啊,按照伤寒来说是太阴病。太阴病有它的提纲,大家可以翻开伤寒论看看。但太阴病的这个关键是,腹满不欲食。中焦寒湿的病人肯定是纳呆,不想吃饭。进而之,或有腹满,或腹满甚,就平常肚子胀。这是太阴病的一个就是说眼目吧,不欲食。他吃也吃不下去,中焦寒湿都壅滞着呢。这一点呢,太阴病跟厥阴病就有两条都讲到这个食的问题。这个厥阴病呢,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现少阳,总是中现少阳,相火,所以说呢,这个厥阴病呢,是想吃,饥而不欲食;这个太阴病呢,是食不下,也不想吃。它这是两点。它为什么会饿呢,厥阴病?是因为有火。太阴病呢,是寒湿在中。太阴病即使中焦化现阳明之气的时候,也是腹满,也吃不下。还有一个就是说,太阴病中焦寒湿的病人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口中和。如果是单纯的太阴病,单纯的附子理中汤证,不兼有厥阴少阳不兼有明显的少阴证的话,他必然是口中和。什么叫口中和啊?口里头没有乱七八糟的杂味儿。口苦,少阳火上逆了;口甜,口甜这个杂病不单是中焦寒湿水泛,这个口甜呢也是三阳之气逆上。这个临床上如果大家临证多的话就会遇见很多病人,我在这里大概给大家讲一下。以后遇上了别人不会看的话你就可以直接开方子。有很多病人就是口辣,总感觉舌头特别辣。口辛,口辣就是口辛,这是一证;口苦,口里极端的苦;口甜。五味上现呢,它有一点就是,中焦有湿,肯定是中焦有湿了。脾主五味,舌为心之苗。这个舌头辣呢跟口辣还不一样。这个舌头辣舌为心之苗这肯定了这一点不用看,只要是舌头特别辣的病人吧肯定是少阴病你不用想。上面有少阴君火底下肯定是太阳寒水,直接予四逆理中温就行了。温完以后口就不辣了。至于说这个口苦呢,这中焦肯定有湿,是不是?上焦口苦是少阳火,你得考虑到,既得中焦温中化湿,上焦又得降少阳火,这两点把握住了以后,这就治疗口苦。还有一个口甜,口甜是怎么回事?这个甘为脾精啊,甜味为脾精,口甜呢是精气不藏。精气不藏有几点呢?肯定有阳明热,少阳阳明这三阳不降。然后导致脾精不能藏。这个时候呢,滋脾阴,养脾土。还有降三阳的热。一般呢,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呢,就知道肝气易于冲伐它,这时候口甜呢,就要柔肝。就芍药你就要考虑用。还有口咸,口咸是什么?肾气不藏。是因为中焦有湿,土气不收,导致的肾气不藏。这个时候呢,既得要温肾气,有得要化脾湿,助肾气的封藏。你象芡实啊、山药啊、补骨脂啊,略微加点参姜附啊,把中土的湿气化一化,然后再收敛一下。酸,口酸大家知道,这口酸呢,这也非常常见。口酸的病人也不少。酸味是什么?辛苦皆属阳,是不是?辛苦甘呢甘属中焦属平也算阳味儿。咸与寒(酸)呢都是阴味儿,口酸的病人肯定中焦是不但有湿,中焦是有寒的。这个时候呢,口酸的病人直接温化中土,大用辛温。然后呢寒湿一化,口酸就自愈。但是呢大家要知道,治湿邪呢有一条呢,治湿邪绝大部分都要利小便。如果治湿邪你不利小便你光温中的话,三阴倒是温化了,三阳也不降,闹得病人到时候,阳明腹满,少阳火壅滞在上,头晕之类的。所以说光用温燥有时候(也不行),讲到这个治疗方法。胃里反酸啊吐酸水啊,中土肯定是寒湿的。这胃酸既然要反上来的话,是怎么反,首先阳明胃气不降。酸属什么味?酸为肝味。肝气不藏,肝味基于中土发泄于上,这个是中焦土湿之气犯肝了。这时候呢,你要疏肝的话要用到辛味,辛散疏肝。而阳明不降呢,中土阳明上逆阳明不降那必然少阳不降,少阳经脉是怎么走的?少阳经脉是起于胁下,循于胃口然后上出。它经过胃口的话,如果阳明不降的话首先导致,如果少阳气在下就会胁满,如果少阳气在上就会口苦咽干目眩。所以的话,阳明与少阳是一对。少阳不降能影响阳明不降;阳明不降肯定会引起少阳不降,或多或少的问题。还一个是口淡无味。内经里讲呢,脾和则口能知五味。口淡不能知五味者,是脾气不和。脾气为什么不和啊?有虚有实。那就要考虑到是虚还是实。绝大多数是虚。那怎么补啊?参草,人参甘草,直接补就行了。口淡无味这个淡呢,这个脾土主的是中和之气,其实是甘平,平常真正的口淡无味呢,这个才是脾气虚的本相。不是说这个口甘啊,口甘是偏于实邪。口淡无味呢,这个偏于脾气虚。人参主补五脏,第一条,要补脾,那不人参么,甘草。人参,这味药非常好用。但是现在好的人参不多。将就着用点也会效果不错。然后甘草,主五脏六腑邪气。也可以深达脏腑,这两味药路子都比较深。这个问人参补一切虚证么?人参是补一切虚证的。补的什么虚证?五脏之虚啊!能补五脏。但是呢,很多病人出现的虚不受补这种,什么叫虚不受补?脏腑内虚,经络之气外结,产生了邪气瘀滞,这个时候如果单纯用人参的话,经络之气本来就有阻隔,单纯用人参的话必然产生瘀滞更重。所以说用人参也是有讲究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有人问什么情况下不可用人参?我只知道什么情况下可用人参,什么情况下不可用人参,自然不言而喻了。人参补五脏之虚,凡是脏腑精气匮竭的虚证,都可以用人参。什么样的人会虚不受补?还是那一点我刚才说的,精气夺则虚,精气夺的人就可以用人参;邪气盛则实,邪气盛的人就会虚不受补。先得除邪。先得纠正逆气。桂林古本中,很多汤头的方意比较浅薄,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仲景原文。有个别汤头我个人都可以造得出来。而真正古本伤寒论里边,仲景经方来说,那是非常深奥的。古方就古方。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认为了。你说要是三七生弄一个当归四逆理中,弄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挺好的,但是你非得要拿它做为一个汤头加减那就不必了,非得要硬塞到伤寒论里头。。。这不是常人吃附子人参上火。常人吃人参是不会上火的。这必然是脾胃有壅滞。炙甘草汤中的炙甘草量不是最大为什么叫炙甘草汤?炙甘草汤的主治是什么?是脉结代,是不是啊?炙甘草汤之所以叫炙甘草汤,首先是它甘草用的是比较大的量,四两,这在所有伤寒方中用的量是比较大的。我们不能用剂量的对比来看大小,炙甘草汤中什么药用的量最大呢?地黄半斤,地黄半斤算大么?那你说酒呢?水七升酒八升。清酒用了那么大量,你说酒是君药主药么?不是。关键在于药物有君有臣,就是说药物起的作用,哪个是枢轴,哪个是真正关键作用所在。请谈一下口咸的治疗。我给你们讲一下机理吧。口咸的病人有很多种变化。咸呢肯定是肾啊属肾。肾水之气不藏呢肯定是太阳寒水之气上犯,太阳寒水之气上犯治疗有很多种,你得看中土从湿从燥的化相。有人口咸,上焦还咳嗽啊,中焦脾胃又想吃凉的,这些治疗就不一样了。如果中焦脾胃一派寒湿之象又口咸那就直接真武汤上了。如果口咸中土又从燥化呢,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可以考虑用滋阴降火的方法。当然这种病症比较少,知柏地黄丸证还是比较罕见的,当然临床上也有吧。这种知柏地黄丸证呢,临床上有很多人就类似于火热郁结在上相火不收的,当然知柏地黄丸非常好,但是要考虑到,很多人虽然吃了知柏地黄丸比较好,但是脾阳在下陷,这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症状虽然好了,精神也好了,相火一收敛,相火只要一收敛,元气肯定足,但是这边脾阳生动,脾阳又受到了削伐。所以说这个病是治好了治坏了,实在是不好说。人的右眼睛发红是为什么?这个不好说了。你白睛是怎么发红?白睛是有血丝呢?还是整个白睛巩膜一片红赤呢?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说按照中医常用的观点来看,左青龙右白虎,右边眼睛发红嘛,还是主要考虑到三阳不降。然后再看你是全眼睛发红还是眼内侧还是外侧发红,白睛是局限在一个部位呢还是整个呢遍满了血丝发红,这个不一样的。如果光是缕缕血丝的话呢,这个考虑肝的问题。如果整个白睛发赤,眼白能看到红色的话,考虑肺热。一个是木火,在血脉中呢,一个是肝木,木火刑金,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还是内经那句话: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谨守阴阳无与众谋。不要说拿着附子当个宝一样。整天附子前附子后的用。附子用多了以后耗伐元阳,人的阳寿也跟着削减了。但是有些病人陈寒你还不得不用。所以说呢你就要考察这个病人,真正的寒湿之邪,去其大半而止;真正需要温养的病人,就得用制附子,就得用附子久煎、先煎来治疗。真正用附子不先煎的话,这是散寒的治疗。这个十字春风说可以讲一下咳嗽么?这个咳嗽我以前在讲干姜桂枝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如果想看的话可以拿以前听课的录音再听一下。但是我要提一点就是说,过去人老说: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这为什么不治呢?就是这二三百年来温病学派横行的结果。喘咳有什么不好治的?这些温病学派上来就是寒凉清降,脾阳一旦衰陷,就是慢性咳嗽,这就是咳喘之症遥遥无期了。可是呢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里面原因,继续平喘啊降逆啊,然后是治到最后脾肾同治,又滋阴啊又补肾啊,治到最后,这个病人还总是好不了。皮肤干燥容易角质化起硬皮。这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皮毛属于肺金。皮毛干燥呢津液不得疏达,津液是全身的荣卫的这种。。精气是怎么疏达皮毛的?是靠营气来濡润的。大家都如果学过中医的话可能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叫做:气熏之血以濡之。血是怎么样濡润呢?肝藏血,肝主营气,肝脾。这个营血之气不能达到肌表,是因为阳不足。过不来了。还有一种可能是水不足,本身水就不多。这两种情况你要一一地甄别,是不一样的。皮肤干燥如果阳不足的话是四肢发凉,还干燥;另外一种是皮肤干燥四肢还热,阳气不敛。血虚就阳气不敛,血为阴。为什么容易角质化,这角质化是什么?阳化气,阴成形。为什么这些肝肺之气疏达到肌表容易产生这些瘀滞容易角质化呢容易不那么起硬皮容易不那么凝结起来,阳气不能达于肌表了。这个表气,肯定是阳气不足。第一个是阳气不足,第二个是阳气瘀滞。才会容易导致角质化。这时候你可以,现在通常的治疗方法都是软坚的破结的然后是通散的,这都是小法。用一些养血的疏肝的温阳的温升肝木的濡养肝木的,把肝血荣润滋养了以后,自然能够通达皮肤血脉之气。然后这个病逐渐会好转。“冬天无扰乎阳”是不是不要用附子?这个话说得不太对,非常不对。什么叫“无扰乎阳”?无扰乎阳是叫你不要用中上焦的药,不要用生姜,生姜那是夏天吃的药,少用生姜,少用那些走上焦,麻黄啊什么的,荆芥防风,开达上焦。阳气这个时候要敛藏了。附子这个药则不一样。附子大辛大温啊,能有封藏之效。如果呢先天元阳就虚,下焦少阴有含藏之困,本来就有寒气凝结在那,阳气想敛敛不回去,鸠占鹊巢。这个时候就得用附子来开散寒邪。寒湿之邪一开达了之后,阳气自然就收敛回来了。老来开达中上二焦之气,阳气怎能收得了?中上二焦是什么?你不要助用。助用过多了以后呢,用有余而收不足。附子这味药还是个好药。主要是用在对于姜桂这些而言的。但是冬天如果是伤寒的话,那该用还得用。这个每味药能用不能用啊不能这么谈。内经里面“有故无陨亦无陨也。”什么药都能用。怀孕两个月的孕妇我照样给她用大黄,是不是。他只要有这类病症你自然要给他用相类似的药,他就像那个病人,他得了这种痢疾重症,血气凝结郁在下,大黄本来就是破血气腹中之郁结的,就得要用。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他的症状,恰好是对他最大的伤害。当然了,还像伤寒论说的:设便有微溏者当与小柴胡证不可与小柴胡。小柴胡本身就是籍借中焦枢转之气然后,半斤柴胡,才能够升达肝气。十克人参,这是它的中轴啊。但是设若本来大便就老有溏泻,为什么大便会溏泻呢?清阳在下则生飧泻。这个阳气升不上去都陷在底下了,则生飱泻。这个便溏恰恰也有这方面意思,阳气还是陷于下的。这个时候呢,脾阳陷于下。你再用小柴胡汤,半斤柴胡,苦辛平的枢转,转得动么?转不动。转不动就彻底掉到底下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再用小柴胡汤,恰恰就是揠苗助长。所以呢,就有微溏者不用。你象,这个孕妇呢,你要给她用活血药,要给他用泻下药的时候,设当用的时候你减量用,稍微把量减一些。不要因此扰动胎气。但是呢,你要不用的话,这个疾病本身这个逆气无法纠正的话,本身它就足以为害。所以说其中这个关键还在于权衡之中了。这个十字春风你又说外行话了。民间中医网上说脚气是胃里有菌的缘故。民间中医网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中医外行,每天胡说八道,我也看惯了。中医就不认为有细菌存在,一气流行,皆是一气之化。哪有细菌啊?各位用脑子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间有细菌么?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变化纷纭,如果真正是用现在的物理来解释的话,它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分子不断运动,产生一些分子云变化,我们的视觉不能最有效地分辨而已。那么分子又是什么?这些分子云又是怎么构成的?这些分子云又是一些极细微的微粒进行不断的运动,产生了一些幻象,然后我们认为有这种东西,其实说到最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到最后不是说这个物质的本质有区别,而是说这个物质的本质的排列现象有不同。它一层一层的排列现象不同。所谓的现象就是象,就像卦象一样。它内外的关系不一样。大家学过元素周期表,那里边原子分子是怎么排列的,多多少少的,是不是,它们有没有质的差别?没有,它们就是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就是组成的现象不一样。中医发展到现在,中医是从最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待每个现象,都是排列顺序不一样,都是内外的组成的位置产生区别,就像我们现在看随便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团体,它的主次关系,领导和属下的关系产生了变化,谁当领导谁不当领导这个国家的政策马上发生变化,它人还是里边那些人。领导权决策权产生变动马上气象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说不要拿这个细菌拿病毒去视为实有,这就叫“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像现在中医很多人都说,治肿瘤,都看这个肿瘤了,一瘤障目啊!不去从根本上六经气化不是从根本上脏腑虚实来解决问题的话,被一个瘤子把眼睛遮盖住了,那治不好病了。中医能治疗狂犬病么?那还用问么?“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是不是。这个看病的时候有很多种方法。中医肯定是万能的。你要谈中医呢就是,我们祖先传下来这一套高妙的心法,它可以用之于宇宙,用之于天地四合,绝对是至臻至妙的。就像我们过去说的,马克思主义用在哪里哪里好,呵呵。有人说是“桂枝温心阳,肉桂温肾阳”,是这样么?呃,也可以这么说吧。但是这么说的话比较牵强一点,为什么,中医这样分的话比较容易僵化,因为肉桂和桂枝呢这个部位不一样,所以呢它这两个药物的收发倾向就不一样。肉桂这个药呢,它是辛香无比啊,可以为诸药兼并通使,可以扩散一些寒邪隔阻;而这个桂枝呢是横走枝节,最善于开达中上二焦,入于血脉枝节,所以呢桂枝是温心阳的,肉桂呢可以化少阴寒气。但是呢,我提的一点,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呢,一定要有表里的差别。象伤寒论本经的用药准则就是,第一个是六经为病,经病,腑病,脏病。这个一表一里。六经致病呢,六经为表,这个六气周流不息,一日一病;而脏腑致病呢,脏腑如果有结聚有留滞的话,这个病就不流动了,就会产生所谓的表里症,表里症的话这个病就不容易流动了。所以说呢,我们说,讲这个药的作用的时候,首先讲究药对六经的作用,然后再对脏腑的作用,这个分谈的话要有层次感。不能说心阳、肾阳,这种分法太过于笼统,是不是。大家首先讲究药物作用,六经是什么作用。少阴肾水,太阳寒水,这种讲,一看才是内行。象后代上来就杂七杂八就直接,肝阳、肝阴、脾阳、脾阴,搞得倒挺成系统的,没用。搞不清上下升降,左右表里了,到时候一头雾水,早就僵化了。舌苔厚腻是怎么了?舌苔厚腻是胃里头有积滞,那肯定的不用问。因为胃气之上潮,胃气薄则苔薄,胃气厚则苔厚。这是胃气的一个体现。为什么有人早上起来舌苔那么厚?经过一夜脾胃的运化,宿气在内,有人早上舌苔特别厚,这是脾胃平常就有湿者;赶等到吃完饭了以后一看舌苔没了,为什么呢?脾胃受温热饮食的运化以后,胃气一下流行开了,吃饭以后胃蠕动也快,胃气流行开了以后舌苔自然就掉了。并不是吃了饮食以后舌苔化掉了。吃完饭以后过一阵子舌苔又厚了也是一个道理。但是有的人呢,吃饭以后舌苔也不下去,胃气结聚重一点。骨头里有寒应该怎么治疗?骨头里有寒,这个说法比较笼统一些。骨头里有寒有两种,第一种感觉骨头凉,凉气不少;还一种,是感觉骨头里边冰凉,不是怕风,这属于少阴寒。这两种同是精气不足。一生一发的不足,一个是生不足,一个是发不足。真武汤的附子可以加大么?真武汤的附子当然可以加大了。任何一个方子的药物剂量都是可以调换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根据病人的体质,根据病情的变化。你象桂枝汤,因为桂枝和白芍的比例可以产生很多种变化。所以说经方运用的时候,首先要懂经方,熟了以后,经方里每个药都是可以加减变化的,比例不一样,比例是关键,这个比例不一样。本来桂枝芍药是一收一发的,这个收发之间,比例不一样,整个象就不一样。你虽然桂枝白芍用量都比较大,但是比例一样的话,它效果还是相近的。但是你要是力量超过一定范围,脾中土受不了了,或者是因为产生了这种五脏之气收藏产生了影响,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7)芍药
芍药——《神农本草》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芍药这个名字呢是古人对白芍跟赤芍统称,古代芍药花分两种,开白花的和开红花的,有一种分法呢,这个芍药开白花的叫白芍,开红花的叫赤芍,统称为芍药。可是近代呢,白芍跟赤芍是两种东西,是两种药物,他们科属也不一样,本经的芍药主要讲白芍。大家一般对每个药物的作用功用建议是原文熟读,这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条文会慢慢的反馈出来,进行逐渐的深入理解。芍药味苦平,其实我们今天品尝芍药呢微苦是有的,但主要是酸,芍药在口里嚼的时候慢慢体会到酸味还是很重的。首先呢酸收,苦泻,酸收是收什么呢?白芍的颜色呢大家可以拨开看看是淡红色,取类比象入营分,营血,白芍的质地硬壮类金石,这是它的形质跟质地跟石头一样,没有树木之感觉,所以呢白芍比太阴肺气,金气肃杀敛降。苦泄,所以说呢今天芍药主要作用在伤寒论中,走营分,酸先入肝,入肝经的话芍药凭其酸味就可以收敛肝气。肝体阴而用阳,一旦厥阴肝经雍滞以后,体阴不足,津血不足的话,肝气容易倒逆,这个时候呢,白芍凭其酸味和金石之性可以平敛肝气。收郁滞精血不足的话,容易泄肝气,芍药是泻肝平肝一味好药;主邪气腹痛,什么邪气呢?正邪非得要从根底上好好研究,有人说邪气就是不正之气,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中腑地带是足太阴脾经所主范围,大腹痛按照内经讲,五脏之性,甚则克其所胜,辱其所不胜,虚则受制于其所不胜,而这个邪气,肝脾调和木能疏土,这个时候呢肝脾之气和升,足厥阴肝气郁滞,邪气所犯,其气必虚,这时候脾气如果有虚损的话,肝经之气就会克伐脾土。最著名的方子是小建中汤,戊己汤,芍药甘草汤,这个都是讲的中焦腹痛,还有就是理中汤加减法若腹痛加白芍,这都是讲白芍的酸敛苦平,帮助精气,肝气敛则脾自和;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个止痛呢,主要讲的是白芍入营分,凡是草木之品皆属于木气,白芍也不例外,虽然是酸苦平,但它也属草木类,所以它药气都以升达发散为主。入血分疏达血气郁滞,酸可入血分,苦可开泄,止痛也是讲它的活血化淤的作用,以前讲的邪气腹痛和这个不一样的。有关的方子像是张锡纯的方子,在止痛里面当归芍药都要用的。主邪气腹痛,除血痹,什么是血痹呢?内经分五痹,皮毛筋脉髓五痹,这五个层次。血痹主要讲的是营血的郁滞。金匮治疗血痹的方子是当归黄芪五物汤,主药是白芍,加上黄芪当归的佐助,这两个是通经药,当然了生地啊也是,如果没有白芍的话黄芪当归桂枝温行的作用达不到血脉之中,大家知道炙甘草汤生地是半斤,要有这个足够的入阴分的药引经,辛热的药才能够有一定层次一定道路的选择。所以在药物的归经方面归经学术它是有一点道理的,要不然徒然用温药一般发散肌表肌腠之中了,很难入血脉;破坚积,白芍是酸味药,酸敛为什么可以破坚积呢?是不是。它破什么坚积呢,白芍破的是营血血脉中的坚积,破的是肿瘤啊郁滞,白芍坚若金石,本身药气是锐利的,凡是药物吧跟它的品性都是相关的,白芍是缓消的,不是说一下子就破开的,类似药物的有莪术也是破的,非常坚硬的,白芍还有点木材的样子,莪术就纯粹是硬的。这个寒热呢,就是伤寒病的外感,白芍是什么?芍药甘草汤可以作为外感,桂枝汤用芍药是什么意思呢?外感伤风时候,风气开泻,卫气不敛,营气不开,导致卫气不敛,肝脾营血郁滞,肝脾营血郁滞首先导致的是厥阴的不升,少阳相火上逆,营气愈不能出,卫气愈不能敛,导致汗出啊这些症状,兮兮发热,所以白芍第一个敛厥阴肝木盗泄,苦平降少阳相火上逆,白芍这味药主要是入厥阴少阳两经,可以借助太阴肺经平降;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个益气呢,白芍这个破坚聚和大黄芒硝不同,白芍是缓消,靠营血流动慢慢去消磨。淤血去新血生,营血之气开达了,元气自然生长,方剂中的复原活血汤,很多久病虚损的患者,泄药不受,补药不受,为何?脏腑之元气衰败,痰湿淤血又凝滞于脉络中,补雍泄虚,一般这时选用这种入于血脉之中破营血郁滞的,佐用补气的,喻通于补,这个方法是常用的,这种病人临床很容易见到的,更有些就是先泄后补,当然这个时候不能用大黄之类的,如果他不是腑气的郁滞,而是脉气的雍滞,就用走脉络营血的,用这些药泻,药已中病的话,会泻下秽物,或多或少吧,然后再温补调补,才会好转,当然配合病人脉象观察;疝气是什么呢?足厥阴肝经的脉络郁而不升导致腹疝之类的,芍药呢可敛养肝体,抑制肝气风木盗泄,盗泄一止元气自复。暇也是一种假性包块,类似囊肿,类似营分受病,这是古人用药经验。现在有些人将囊肿归为痰饮,这个不确切,你得看长在什么地方,肝肾子宫卵巢中?如果是长在营血为主的地方,按营血淤滞处理,如果是长在右路金水敛降这一路,就可以类比为痰饮,有人讲是用峻逐痰饮的方法治疗的囊肿,这类囊肿应该是讲的后者。原文就基本这样解释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白芍在伤寒论诸方中的应用,其实白芍的应用该是非常广泛的,对白芍的应用,火神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在这里做一下解答。◆可遇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一点是什么?■太阳总统营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太阳出于至阴,至阴是太阴,太阳之气由胸中开发,胸中是阳明。营卫二气化生于中焦,中土气虚,营卫二气第一无源化生,第二马上就要郁陷.太阳病下之后,下的是什么?用的是苦寒的药。伤的是什么?伤肝脾升达的阳气,肝脾阳气伤了之后中焦不能开化营卫二气,营卫二气郁陷于内,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陷于胸中,还没有出现痞满,先是胸闷。促是什么?数而偶停,这个时候是脉气勃发而不能续接,这是营卫郁滞。营气郁滞产生的胸闷,为何不用白芍了呢?这营气没有出现盗泻,是营气本身不足,本身的中土阳气不足以升达。这个时候用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姜枣草,姜枣草顾及中焦,桂枝升达肝脾阳气,你说换个方子行不行?加点药行不?当然行了,如果中土湿则加理中可,下焦阳虚加附子是完全可以的。仲景是在示法,向我们开示治病的方法,领会之后方子是可以随意变化的。◆小石头说“西医里的恶性肿瘤跟良性肿瘤怎么看?”■这个问题不小,西医讲的这个囊肿吧,西医对这个囊肿的认识是十分不明确的,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不断地长,为什么会长得快,他们判断良性恶性有个细胞分类的方法,这个细胞分类跟中医的怎么类比还需要研究仔细一下,西医除了看细胞的分类还有一个就是看生长的速度。而们中医来看呢,不是脉学得很精的话是很难觉察到的,对于体内的徵暇(肿块)的善恶是根据两点来分的,中土气机败现的话是指恶证,元气亏败的话也是恶证,首先察神,比如长在体表的囊肿的话,样子怎么样啊,是阴证还是阳证,是善证还是恶证,这在过去的外科书里经常有描述。下面讲讲芍药在三阴病中的用法,芍药作为阴药苦平酸敛,酸苦涌泄为阴,如欲开发中上之阳气必去芍药,芍药有这个收敛的功效就跟本不能用,不光是它有苦寒的性质。芍药偏寒,脉促胸满,这是个眼目,也是仲景提出来得,用上一丝芍药则会失效。当然脉也可以不促,种种情况显示出来在上阳气欲升而不得升达,困于胸上这时候就可以选用桂枝去芍药。首先讲桂枝加芍药汤,是太阴病的一个主方,但不是正方,理中汤才是正治之方,伤寒论讲的是六气外感为主线讲述疾病发展的道理。“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原文)本太阳病,因三阳之气不得开发,由于医者用了泻法以后,营卫之气郁在中焦,传经之气雍在太阴,一者太阴之气不升,二来三阳之气逆阻导致腑气不通,加芍药是用来干什么?厥阴肝经之气与郁滞在脾中的三阳杂经之气产生郁阻,肝经郁阻肯定会盗泄中焦脾土,这时侯腹满时痛,肝气阻格之象,用芍药敛泻,扩散中焦之气则通,厥阴肝经之气与郁滞之阳气,这个方子只适用于外感传经之邪下陷而内伤杂病时很少用的。与其讲这个还不如讲讲理中汤腹痛加芍药,腹痛了以后就是肝气克脾土,肝脾郁滞。在火神诸多论述中,火神派的跟本缺陷就在于跟本不理会肝经风燥,导致很多病人开始见效逐渐产生风火燥热,病人形体消烁。当然火神派的大家呢,他们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后世学火神的学者呢,这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他们用方太过单一,首先太阴病克犯中焦时要加芍药,理中汤加芍药这是一法,大家必须要记住。第二点,少阴病呢,第一个方是附子汤,下焦小便清长属少阴,这是讲的少阴相火虚衰,小便清长这用附子汤,为什么?小便清元火不足,夜尿多,这夜尿多是怎么回事呢?夜半后阳气升动,本来下焦虚寒,升达不足,都郁陷在下面。所以仅存的阳火之气都通过夜尿泻下了,附子汤,附子 人参 白术 芍药,这里头呢,白术的量很大,最大的量是附子,附子用到制附子三枚,就是现在的五六十克,有人说更多,我在临床上用到三十克,这得跟据病人的体质啊,患者瘦弱则附子量斟酌,小便多就是肝气郁陷于下厥阴肝木盗泻之象了,这时候徒用温阳的话,必须特别精准,用药不到的话,温中焦脾下元,它有个关键,用附子理中也许很多症状会见效,但是呢有些病人用温养下元的药如附子理中四逆汤等后夜尿会更多,肾经盗泻更严重,为何?下元寒气不是一朝能打开的,寒邪不能驱散的话厥阴肝经就不能和升,有一部分阳气就必然郁陷在下面,肾精本来就亏乏了,肾气不得闭藏阳气肯定走泻于下,所以附子汤中附子用炮的,炮是什么?就是消减其辛散之性,然后存其温和之性,然后芍药收敛,这个方子的整个力量还是在于参术伏苓还有附子,整个方子采用流动之象,以去下元寒湿,所以没有用甘草。真武汤,下元寒水甚,为何用白芍呢?这是火神派很多书中都没讲清楚的一点。真武见证振振欲辟地,寒水上临胸中,会亦悸动之象,这种悸动之象本来就是厥阴风木之气失于和敛,为什么这样?下元水寒啊,水寒了以后,水不荣木,中医里有两个词:水燥木枯,下元阴精不足,水不荣木,第二是水寒木枯,水中没有阳和之气啊,木气也没办法生长,木气也是燥急的。加大量白芍于附子生姜之中,来治疗下元肾水不收。那么提个问题,真武汤水气凌心,阳虚水泛,这个水为什么会泛?四逆汤证,白通汤证为什么水不泛,光这真武汤证水会泛?怎么泛的?给大家讲讲真武汤,什么是真武?真武是水啊,北方水受,水气不收,水气不得镇,真武镇于北方,方名代表用意。有人说是不是土不能制水啊?土不能制水的话可以用附子汤,还有理中汤啊,附子汤是在真武汤中去姜加参,有理中之意,附子汤温补脾肾之阳气啊,凡是脾肾阳亏的病人可以仿附子汤之意。真武汤与附子汤,附子白术量不同,真武茯苓量大一些,生姜是真武汤的眼目,脾肾阳虚。真武和附子汤都用芍药,证明阳气郁滞陷下,水寒木郁厥阴不得和升肝木陷于下,而有盗泄之象,第一点附子汤肾精不足,白术本身就是滋润的偏于养脾精的,真武汤这个方子是厥阴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子病及母,肾水不封藏,肾为水脏,肾水之气不能闭藏,肝木厥阴之气就会激荡肾水泛于上,生姜三两,临床可以用50—200克,生姜可以去臭气,生姜治疗水气上临,靠的是什么?生姜辛味为主,能开达上焦,使太阳寒水开达,它走的是少阴与太阳表里的路。生姜量不大的话恐怕这个真武汤速利小便,很难达到这个效果。加减法,若咳者加细辛五味,小便利则说明膀胱气化尚且可以,去茯苓,若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二两,下利是厥阴之气下陷并不重而以中土脾虚下陷为主,而不是厥阴下陷为主,导致的肾水失藏,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脾胃不和西医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