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ogyny能被翻译为直男癌是什么意思吗

misogyny是什么意思,词典释义与在线翻译:
【心】厌恶女人
提示:各行业词典APP中含有本词条的独家正版内容,在手机上可看到更多释义内容。
misogyny&:&厌 ...
在&&中查看更多...
hatred of women
misogyny的用法和样例:
用作名词 (n.)
As it turns out, that could have more to do with biology than misogyny.
事实证明,女人在天性上就不适合这里。
My paper attempts to dig out the root of this particular form of misogyny.
本文试图在探索这类女性之所以被排斥的根本原因。
厌恶女人的人...
misogyny的海词问答与网友补充:
misogyny的相关资料:
misogyny&:&厌女症,
在&&中查看更多...
【反义词】
misogyny:misogyny n. [心]厌恶女人…
相关词典网站:这个星期,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窈窕淑女》正在北京上演。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在国内看原汁原味百老汇音乐剧的机会,所以我想花点篇幅介绍一下。
提起《窈窕淑女》,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1964年的那部著名电影,奥黛丽·赫本主演,拿了八个奥斯卡大奖。
有人把《窈窕淑女》称为“直男癌和玛丽苏”,也有人当成是傻白甜的爱情电影,尤其是电影里的几首经典歌曲和台词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那一句会让女孩子的少女心直接融化的“我想在她住的那条街上喝醉” (I want to drink in the street where she lives)。
当时的剧情是,对女主角一见钟情的男配徘徊在她家外面的街上,原本普通无奇的小街突然散发出了奇异的魔力。
但是其实《窈窕淑女》不仅仅只是关于爱情,更是一个关于男女之间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思考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这个我等下再展开说,先说说音乐剧。
音乐剧版本的《窈窕淑女》,诞生要比电影早八年。相比电影版,音乐剧的影响力和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
1956年首演,比《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和《猫》等等音乐剧名作要早30年,当时媒体极尽溢美之词,《纽约时报》称之为20世纪最好的音乐剧;
连演六年半、2717场,是当时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
在美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托尼奖上拿下六个大奖,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男主角、最佳舞台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此外还有四个提名;
根据音乐剧现场录制的专辑,连续480周进入 Billboard 专辑排行榜,其中15周霸占榜首位置。
事实上,正是音乐剧的空前成功,才让华纳兄弟作出了改编成电影的决定。电影直接沿用了音乐剧的班底,但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华纳把深受好评的音乐剧女主角 Julie Andrews 换了下来,改成了奥黛丽·赫本,因为赫本是当时电影卖座的保证。
但 Julie Andrews 因祸得福,正因为没有演成《窈窕淑女》,才有时间去主演迪斯尼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 。
在1965年的奥斯卡上,《窈窕淑女》和《欢乐满人间》正面对决,前者12个提名,最终拿了8个奖;后者13个提名,最终拿了5个奖。虽然最重要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都被《窈窕淑女》拿走,但 Julie Andrews 扮演的仙女保姆抢下了最佳女主角。
一年之后, Julie Andrews 再次凭一部音乐剧电影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就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音乐之声》。
说偏了,说回《窈窕淑女》。不管是音乐剧还是电影,故事的原型都是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话剧。早在1938年,英国人也曾经把这个故事翻拍成电影。所以现在一共有四个版本:
1、1912年萧伯纳话剧原版
2、1938年英国电影版
3、1956年百老汇音乐剧版
4、1964年奥黛丽·赫本电影版
四个版本的故事框架大致相同,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趣味,而其中主要的区别在于结尾。正是结尾不一样的处理,决定了作品最后落脚在不一样的高度。
粗浅地说,《窈窕淑女》是一个关于“调教”的故事。
女主角伊莱莎是一个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虽然样子长得不错,但是一开口就是一口粗俗的伦敦东区口音,这种口音被称为 cockney,也就是伦敦腔。
男主角希金斯则是一名语言学教授,他坚信口音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和形象,进而改变人的命运和社会地位。他和自己的朋友皮克林上校打赌,说自己能够通过训练让伊莱莎说标准的英语,让她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渴望改变自己命运、不想一辈子混迹在贫民窟街头的伊莱莎主动找到希金斯,要求他改造自己。六个月以后,实验成功了,伊莱莎从一个灰姑娘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窈窕淑女,在皇室的舞会上迷倒了各国的外交使节和王公大臣。
当然偶尔她也会露出小破绽,在看赛马的时候洋相百出,还说了 ass 这样粗俗的词。
《窈窕淑女》的故事在英美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电影《王牌特工》的开头,科林大叔找到 Eggsy,说要通过特训让他脱胎换骨成为皇家间谍。当时的小 Eggsy 似懂非懂,问是不是像《窈窕淑女》里那样。
当时我还和朋友说,《王牌特工》根本就是一部男版的《窈窕淑女》啊。
当然这只是玩笑,因为《王牌特工》毕竟只是一部注重感官感受的娱乐大片,而《窈窕淑女》要讨论的,则是男女关系这样深刻的命题。
萧伯纳的剧本原意是充满讽刺的,标题叫做《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雕塑家,他根据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创作了一尊象牙塑像伽拉忒亚。从此他对世间的普通女子失去了兴趣,一心一意只爱完美的伽拉忒亚。
有一天,他在亲吻雕像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本冷冰冰的雕像变得有了温度,原来是爱神阿芙洛狄忒出于同情,给伽拉忒亚赋予了生命。
萧伯纳把希金斯教授比喻成皮格马利翁,把脱胎换骨的伊莱莎比喻成伽拉忒亚。
但是和神话里不一样的是,萧伯纳把希金斯塑造成了一个经典的直男癌形象,在英语里,这个词大致可以翻译成 misogyny。
对于希金斯来说,伊莱莎只是他创作出来的一个作品,只是让他打赌成功的一个实验品,他完全不关心也不在乎伊莱莎的感受。
于是在故事的结尾,倍感冷落和屈辱的伊莱莎自我意识觉醒,和希金斯大吵了一架之后,决定不再做希金斯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在萧伯纳原版剧本的结尾,伊莱莎“走了出去”。她到底去了哪里?只是短暂地离开还是永远地离开了希金斯?萧伯纳故意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在后记里,萧伯纳介绍了伊莱莎之后的生活:她自己开了一家花店,和另一个男人结了婚,开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但是当这部话剧在伦敦上演的时候,萧伯纳受到了一万点的伤害,因为扮演希金斯的演员自作主张给自己加戏,在剧终的时候深情地看了走出门的伊莱莎一眼……
虽然他没有加一句台词,但是这一眼向观众传达了足够的暗示,那就是希金斯已经爱上了伊莱莎,落幕之后他们就会拥抱在一起……
萧伯纳非常生气,但又无可奈何。话剧演到第一百场的时候,结尾时演希金斯的演员已经变本加厉,开始向伊莱莎扔花了。
之后这个故事的走向越来越不受萧伯纳自己控制了。1938年,萧伯纳自己亲手写了电影剧本,但是电影的制片人瞒着他偷偷增加了happy ending,让离家出走的伊莱莎又回到了希金斯的身边。1938年的电影版最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萧伯纳因为一部他憎恶的电影而获得了奥斯卡……
到了1956年的百老汇音乐剧版和1964年的电影版,希金斯和伊莱莎的爱情戏被进一步的强化。但希金斯直男癌的一面被保留了下来,尤其是结尾部分他大唱特唱“女人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更是让他成为史上最经典的直男癌形象之一。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把希金斯和伊莱莎变成一对情侣之后,伊莱莎对他的反抗和对独立的追求反而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了起来。
希金斯本来声称自己不会爱上女人,但是在看到伊莱莎不再逆来顺受、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之后,却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爱河……这样的情节反而让英美国家的很多女孩子备受鼓舞,让她们更加坚信独立自主才是最终的出路。
也正因为如此,《窈窕淑女》被认为影响了西方几代的女性,希拉里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深受影响。
尤其是赫本的那句台词,“一个贵妇和一个卖花女的区别,不在于她们自己的言谈举止,而在于别人是如何对待她们的”,更是直接扇了那些要求女性学习如何优雅的直男癌们一个巴掌。
六十年代女性解放运动在美国兴起,运动的口号,恰恰就是“女人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给直男癌希金斯的那句话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1964年电影版的结尾同样是开放式的,希金斯察觉到伊莱莎走进门,故意装作不知道,同时假装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拖鞋到哪去了?”
伊莱莎帮他找到了拖鞋还是转身离开?没有人知道,电影在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观众自己想象。
至于百老汇音乐剧版的结尾又是什么样子的?我在这里留个悬念,这部音乐剧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剧场从6月9日一直演到6月19日,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到剧场里找出答案。
当然,对于喜欢英式英语和语言学的人来说,这部音乐剧和电影里希金斯教授对伊莱莎在标准英式英语上的训练,也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看点。
新浪微博 / 微信 @假装在纽约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转】谈谈男权社会的仇女症(Misogyny)与仇男症(Misandry)_丁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586贴子:
【转】谈谈男权社会的仇女症(Misogyny)与仇男症(Misandry)
仇女/厌女症(Misogyny)Misogyny,仇女/厌女症,指的是对女性的仇恨或者强烈偏见。厌女症的存在是为了合理化和维持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女人“活该”在社会的资源非配体系中,永远占据弱势地位———因为她们“素质低”或者道德上“自甘堕落”。“厌女症”(misogyny),按琼·史密斯(Joan Smith)的说法,广泛存在于各类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之中,表现为对女性及一切与女性相关的事物和意义的厌恶,以至于“把妇女尤其是妇女的性当作死亡与痛苦,而不是生命与快乐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厌女症:也许这是一般中国人并不熟悉的说法。但是厌女症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了。比如“国骂”的“你妈逼”,则把无数中国人的母亲都直截了当地作为辱骂的对象。还有这几年网络流行的“撕逼”“死妈”等针对女性身份的语言暴力。显然,在对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承与光大发扬中,对掺杂于其中的那些厌女症的顽劣成分,毫无疑问是必须彻底批判和清除的。首先,厌女症集中体现为一种权力话语,即以语言和谈论的方式对女性的人格进行大肆贬低,表现的是父权制对女性的极度蔑视。在许多典籍中,女性被描绘成愚蠢、只求官能满足,情感幼稚、喜怒无常,不能节制、喜好性事,精于欺骗、狡诈,易堕落等等。这些似乎都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成为女性天生比男性低级的根据。当然,做这样描绘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秩序,巩固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在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中,厌女症的例证绝非鲜见。如在中国封建社会,婴儿一旦降生,便立即有了性别等级的区分,若生的是个男孩,便是“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珍贵的美玉)”,而女孩是“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制的线捻)”。东汉才女班昭对此的解释是,女人一生下地,即给她如此这般的教训,是为了“使她将来永不致有出位之思”,即明白自己是个“主下之人”。显然,“璋”、“瓦”之分亦即男贵女贱之分。延至今日,偶尔还可见有人因生子而在家户门上贴出“弄璋之喜”,相反却不会有贴出“弄瓦之喜”的。这充分表明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厌恶女性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女子卑贱,既不能承宗启后,又要勤加管教约束,一有错误就是父母祖宗的羞辱,谁又愿意生女孩呢?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绝大多数女性一出生就遭人厌恶,民间流传的说法是:“生男如虎,生女如鼠”。这种对女性的厌恶,还表现为在父权制文化统治下,对女性的物化的推进,并逐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女性是“货”、是“物”,不仅仅体现在她们可以为男性传宗接代,是生儿育女的机器,还体现在把女色置于与淫声、狗马、畋猎同一序列的奢侈性消费品之中,并且在历代为有权势、贪图声色犬马享乐的男性津津乐道。而就在女性沦为男性玩物的同时,父权制文化又构建了女色具有媚惑作用的看法,即认为女人是诱惑男人的狐媚子,导致了男人的贪色和淫乱,所以是具有很高危险性的一种“物品”。这些厌女症的表现,还扩大到了政治、特别是涉及到国家政权的稳固方面,于是演变成了把女色妖魔化、邪恶化的女人祸水论,即把社会危机的发生、政权的覆没都统统归之为因女色而遭到了扰乱破坏。女人于是便成为一切坏事的原因,更是以色祸国的罪恶源头。对此,还有一种“倾城倾国,亡国亡天下”的说法,即女人越是美丽动人,危险性也就越大。据《古烈女传》记载,武王灭商之后,为警戒世人,竟把纣王妃妲己的头割下挂在城墙头,并插上了小旗,上书“祸商者,此女也”。《尚书》就曾对帝王发出劝勉,要求“惟王不迩声色”,以避免女色迷惑了君主。而若是君主耽于其中,就可能使这些坏女人得到了干政的机会,继而将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覆灭。《诗经》对此的描述则是:“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儒学创始人孔子,更是把女与德对立起来,提出君子必须“戒之在色”,“好德不好色”。《礼记》也有“好田(狩猎)好女者亡国”的告诫,警示诸侯们切不可因靠近女色而丢掉了江山。林林总总,不难看出,一方面是父权制对女性变本加厉的贬低和压迫;另一方面,则是大言不惭地把江山社稷之乱统统归咎于女性干政或女色扰乱,而目的就在竭力掩饰父权制及其文化本身的淫乱、荒谬与堕落。道貌岸然而内在庸俗、猥琐、自私,正是深深嵌在父权制文化之中必须彻底批判、彻底清除的糟粕。随着封建社会的演进与衰败,厌女症的程度愈演愈烈,甚至对女性由厌发展到惧和恨,以至宋代程朱理学提出的灭欲说,竟然吸收了来自佛学的拒斥女色诱惑的妙方。这就是,正人君子们若要抵制女色,且把面如桃花的美女们看成是如臭皮囊、枯髑髅一般极为可怕的样子,就可使自己免于诱惑,以加强修养达到无欲无念的至高境界。在这类观念的影响下,社会更加剧了对于妇女的鄙视和压制。而妇女的处境也愈加悲惨,她们本身更自轻自贱,自认天生有罪,自甘处于受压迫的地位。但是,即便如此,皇上后宫三千,有权势者妻妾成群,文人雅士狎妓成风,又何曾消停过呢?然而,历史自是历史。不论父权制及其厌女症曾经如何寻找借口、如何推卸责任、如何把妇女打入十八层地狱,该消亡的仍要消亡,该生长的仍要生长。自秋瑾发出“难道我辈生来不是人?”的呐喊,反对父权制、争取女性尊严的浪潮已不可遏制。厌女症固然顽劣,至今也未完全消亡,但在滚滚历史车轮下,它必定要被碾得粉碎。新闻媒体中的厌女症第一,关于女性的新闻不值得报道或者以尊重、严肃和专业的态度报道,这些新闻应该是娱乐性的。这个原则决定了,大学女毕业生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不是新闻,但富二代校园征婚就是新闻。第二,很多社会问题源自女性的“堕落”。只有极为少数的女大学生从事性交易或结交已婚、富有男士,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一群体做这些事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但常常被媒体极致放大;而有着丰富社会资源的已婚男性何以能够肆意而为,而只需付出极低的成本,却没有人关心。说得不好听,女大学生群体简直是厌女症媒体的集体“意淫”对象,但这种“意淫”从不包含其学业能力。在网络搜索“女大学生”,相关的网页大多是关于“裸”、“包养”、“卖淫”等等。第三,“美女”准入制度。新闻中出现的女性,有一大类别,那就是美女。尽管媒体的审美标准也不算苛刻,但不管报道对象是企业高管、人大代表,还是学者或运动员,不管她们的职业身份、能力表现跟美不美有没有关系,新闻照例要突出“美女”二字,顺带描述衣着长相,不知道是为了说服编辑,还是要吸引读者。这种“美女准入制度”暗含的原则,就是———女性唯有年轻貌美,才有在公共领域展示的价值。第四,女性只能是新闻中的客体。从上一条美女原则出发,大量女性被排斥在新闻报道的范围之外。农村女性、底层女性、老年女性在新闻中极少出现,尽管她们的权益状况最值得担忧,最应该被社会“看门狗”———记者们关心,但她们出现在新闻中时,经常是作为悲伤、无力、被动的受害者形象出现,甚至很少有她们的声音出现。第五,妇德陪审团。而对那些相当主动,也不底层的女性,譬如一些女性的中产阶级或“成功职业女性”,媒体的报道则往往“溢出”公共领域,去追问她们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异性关系,是不是好妻子好母亲等等。这些关于成功女性的报道似乎要告诉我们:女人若不是贤妻良母,再表现杰出也白搭。与此相对照的是男性———没有人要求男性成功的同时扮演成功的家庭角色。这看起来很“合情合理”;但媒体是否应该反思,是否真的做到了毫无偏见。而在与性有关的侵害事件中,首先被拿出来质疑的是受害者的道德。见过最令人发指的例子,是一起奸杀案件中,记者详尽地描述两位女受害人生前如何爱打扮、交游广阔、回家很晚。平权运动中的厌女症: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末的民权运动,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唤起对于种族问题的重视,与此平行的女权运动,也通过大量的街头运动、政治论述与文化创作,来唤起社会对于工作场所和公共领域中女性所受歧视的重视。1969年“石墙事件”爆发,标志着之前还较为零散和地下的同性恋权益运动,也正式进入公众政治舞台,成为积极争取权益、呼吁社会意识的政治力量。各个政治运动和理论之间既有交叉又有冲突,而女权主义和同性恋运动内部也充满了多元性、争议与矛盾;女同性恋及其研究、运动和理论,与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和运动,从1970年代至今,一直在不断的结盟、借鉴、批判中,形成了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关系。女同性恋与女权主义这样自然的亲近关系,使得“比利提斯的女儿”(Daughters of Bilitis,美国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戴尔·马丁(Del Martin),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同性恋运动分道扬镳,而拥抱与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brotherhood)为主导,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的“接受、平等、爱与友谊”,正可以在女权主义运动中找到。(Martin 1970) 马丁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的失望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权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被忽视和噤声的地位;在女权主义阵营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仇男/厌男症(Misandry)Misandry仇男/厌男症,指对男性/男孩的仇视或厌恶,它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性向歧视,物化男性,针对男性的暴力,对男性的贬低排斥等等。社会排斥男性,他们从事最危险的职业,并且被视为可以牺牲的。男人有着低于女性的寿命,高于女性的自杀率。Warren Farrell表示,自古以来最危险的职业,军人,都是由男性担任,而父系社会规则并没有牺牲女人来造福男人。从两性寿命差异以及两性自杀率差异来看,父系社会规则到底造福了谁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西方激进派女权主义也被指责为男性仇视。但有一项研究很有意思,在一项女权主义者和非女权主义者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非女权主义者其实比自称为女权主义者的女性对男性更加不友好,火药味更浓。比如华媒:调查称日本三成妻子盼夫去死 有何隐情对Misandry这一词汇的评价  社会学家Allan G. Johnson表示,所谓的仇男/厌男症不过是消灭女权主义的借口而已。它是一种将注意力从女权主义转向男性的手段,并且用来巩固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Johnson还说仇女症和仇男症没有可比性,因为主流文化并没有形成能和女性厌恶相提并论的男性厌恶。人们总是把男性作为单独的个体和男性作为一群拥有特权的,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混淆在一起。Johnson表示,就目前社会上的女性压抑,女性贬斥和男性特权,以及男性不断强化两者来看,每个女人在某个时刻都会或多或少的厌恶甚至仇视男性。人类学家David D. Gilmore表示,仇女/厌女症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现象,而仇男症并不能和仇女症相提并论。Gilmore同时表示,女人并不讨厌/仇视男人本身,而是厌恶男人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但女性仇视则不同,女人被仇视就是因为她是女人。Marc A. Ouellette也比较了仇女症和仇男症,并表示仇男症并没有像仇女症那样系统化,结构化,以及从古至今不断延续。批评女权仇男的人可能患有厌女症而不自知大部分的女权运动者都会把目标设定在男女平等及两性尊重,坚持“解放女性也是在解放男性”,让男女两性和跨性别者都能从大一统的父权、夫权思维中摆脱,获得一个更宽容的生活环境,英国女演员艾玛·沃森发起的“他为她”(He For She)活动就是很典型的个案。[1]
而在和男性朋友的相处中,也往往能得到“他视角”的启益。某位自诩为“妇女之友”的男性友人曾经说:“你们觉不觉得作为一个生长在大都市里、生活水平在小康之上的现代女权主义者,已经被这个社会宠坏了?”[1]
“声讨公共交通咸猪手是很正确的事,但是那个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标题是不是太过激了?我们好心提醒女孩不要穿得太招摇,要懂得保护自己,还被你们骂成猥琐男!还有,现在我是真的不敢夸人,指不定怎么样就犯了众怒:说你们女孩子娇滴滴的别干重体力活吧,你们不高兴,可是要真的把你们当男人使,你们也不高兴,还有呢,现在夸女人有母性都是错的,赞美妈妈最伟大就成了直男癌了,提倡生二胎就变成压迫女性了。”他哀怨地做出了总结:“你们这些女人其实一点都不弱,我们这些男的现在才是弱势群体。”[1]
先按下想要评理的冲动,换位思考一下,男性出现这样的思想言论一点都不出奇。相反,让男性产生这种误解的根源十分的清晰。如果一个人对于男女平等的所有意见都只在于让女人能活下来、有口饭吃、有份活儿干(同时也对家庭付出她们的经济贡献)、养儿育女(承担大部分育儿责任),那他必然会惊诧于新时代都市女性的狂飙。[1]
“中国女权还不够发展吗?你们还想要什么呢?”这句来自很多同阶层以及低阶层男性的心声,潜台词其实是:“你们这些女人得到的还不够多吗?” 固然可以严苛地指责他们是沙文者,是直男癌患者,是这个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但是其中很多人的偏见不过来源于无知,尤其是相对处于社会阶层底部的男性。因为生存环境和教育因素的问题,他们对城市中产女性的隔膜和敌意相当符合其逻辑心境——却无法明白,自己所受的压力并非来自于女性,而更多的来自于不平衡的地域政治经济制度。[1]
用大白话来形容: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男性精英站在金字塔尖,男女中产则居于中坚,其中又以男性地位更高,底层男性的各项权利比中产女性要低,但是又高于底层女性,底层女性是阶级性别双重压迫的直接领受人。即便是相对更有话事权的中产女性,她们身上明显也带着双重压迫的痕迹:一面要秉持着男女平等的大观念,同男人一起站上职场打拼,但在生理特征上被视为弱者;另一面,她们又被告知必须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去,如果为了工作而忽视了家庭,那她很可能遭受到一种社会性的攻击——许多人都会告诉她,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1]
美国前国务院高官安玛丽斯劳特在《大西洋月刊》上的访问表示,认为“女人可以同时拥有家庭和事业”的观念并不现实。“为什么所有的杂志都在告诉女人,她们必须平衡家庭和事业,不然就会成为失败者。而她们的高管丈夫却理所当然地可以为事业放弃陪伴家庭的时间?”这当然是极不公平的。[1]
来自《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以及2015年联合国妇女峰会报告的调查男女出生性别比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却远未平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千万男光棍问题便可见一斑。而在进一步消除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同时,女性在政治赋权上受到压迫的问题也同样严峻。[2]
报告指出,经济参与与机会项目(薪酬、参与度和高技能就业),中国女性的世界排名为76;教育成果考察(获取基本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此项排名为89;政治赋权考察(在政治机制中的参与度)此项排名为72,在数据提高的基础上,这些排名与前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最新的全球男女平等排名中,中国女性的世界排名为87,比起前年足足下降18位,呈现出急速恶化的现象。这是相当令人忧虑的现实,它意味着在全球社会共同推行男女平等的时代潮流中,中国社会却有逆流的趋势。[1]
结合近两年整个社会悄然兴起的“剩女论”、“伟大母亲论”和依旧层出不穷的各种歧视事件来看,中国女性受歧视的主要方向产生了一个微妙的转变:从公开转向私密,从刚性转向软性。[1]
无视女性身上遭受到的歧视和虽内容不同却广泛存在的社会压迫,以打太极拳的姿态指责其中的一方伸张权益的行为是“狮子大开口”这种推卸责任的说法,不过也只是厌女症的可见病灶罢了。在一个远还不平等的环境里,如果有人还认为女性已经逆袭,那恰恰体现出女性处在何等糟糕的环境。任何一个弱势群体迈向公平正义的每一个脚步,都能令强势群体产生对方要求过多的错觉,这在心理学中已被证实为是一种常见普遍的心态人格缺陷。[1]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1.
现在男性才是弱势群体?还是他们厌女而不自知?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2.
全球男女平等排名:北欧占前五 中国排87
.财新网. [引用日期]
随后会放制作过程
美颜镇楼 今年成绩很好呢
一楼不给看
星爷在电影事业上一直坚...
国际惯例,先来打个广告...
先告诉槽友们一个好消息...
一个爱漂亮又很懒的女孩...
【艾迪】大憋茜 【地区...
楼主最爱的玫瑰镇楼
一楼预祝林更新在接下来...
欢迎各位加入美白吧,在...
我先试试会不会被吸。
好的话剧,坚决不能错过,价格也很重要!
啥时候才能真正的两性平等呐
太长不看了。现在的女性厌女症业也挺严重啊,看网站上的电视剧的弹幕,女性角色除了无下限倒贴男主不会被喷之外,做什么都是被喷,性转一下就一堆人喊好萌好苏
男女比例不平等对于农村喜儿不喜女思想有着很好的打破作用
看完了,整个社会厌女症比厌男症严重得多。两性平等的道路长着呢。
我还以为是坟贴,原来是新发的呀。
虽长,但看完了。这种东西本就不是一两句就能阐明的。也不好回复,因为也会是长篇大论。
如果说现在依然是两性不平等,那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女性习惯追捧男性,并且厌恶为难同性而造成的。
海外直录硕士,一年读海外硕士找中域
没有一定的知识量似乎看不懂呢。比如剩女论什么的我都去百度的。
一个人不能剔除ta来自于自家异性的基因,我觉得就没权利去仇恨或厌恶所有异性。因为遇到了那么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人,就否认一切,只能是狭隘愚昧的。
前两天看Tal Ben Shahal的视频,里面有两句话,“当我们说追求真理的时候,实际是希望我们是正确的”,“追求真理不仅仅是自己正确”。
自以为是,或者一叶障目,都是必然存在的,因为我们只能超越过去的经验,甚至不能保证未来一定能超越现在。就如很多人一面在厌恶别人八卦或催婚,一面却在指责别人的纯粹的私生活一样
连日本和韩国的女权发展都比天草好
现在国人之所以喜欢搞基及YY男男CP是因为国人思想还是很封建,毕竟五千年的基权主义社会思想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所以依然有着严重仇女癌,明明比仇男癌严重的多但那帮仇女癌却说什么仇男癌也很多什么的……而且现在法律不完善,教育方式跟别的国家/地区没得比,就连日本和韩国的女权之路走的都比天草好……
楼主你写耽美文是怎么处理文中的女性角色的?经常看到作者和读者对耽美文中的女性角色恶意简直突破天际……
谢谢分享好文章~上次看到【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性别差距报告,中国在145个国家里排91位。】这个消息……心寒。看到那些嚷嚷着“现在女人已经爬到男人头上了!”的直男癌都想抽死!
这个长的有的过分了
唉,没办法,古代搞基搞了五千年了……重男轻女观念肯定还有很大的残余……
现在的基佬啊,喜欢在网上恶意用“拜金女”“剩女”这些词侮辱独立自主的女人,喜欢恶意用“媚外婊”侮辱任何去了国外的中国女人(即使只是去旅行),喜欢恶意侮辱被强奸的无辜女人(特别是穿的有些露的,说什么穿的那么露不被强奸才怪什么的),还把受害的女大学生及女博士(不管是自找还是无辜)都说成书呆子……基国啊基国,你到底要怎么做才让我相信你……基佬啊,你们还不停地骗婚及传播艾滋病……
总有些人喜欢拿片面来覆盖全部,岂不知个人的观点都是主观片面的,总体来说,用较准确的数据来说话还是更有信服力一些
看完了,中国大部分男人和女人真是让人无语,顽固不化。好文章。
活在基国真是悲哀啊!素质问题超严重!性别歧视严重!法律和教育不完善!房价和医疗费又高到离谱!食品安全问题也很大!强奸在内的犯罪事件泛滥成灾!男足又进不了世界杯!男篮也被别的国家和地区完爆!建议有本事的人最好出国!
现在的基佬就是喜欢恶意辱骂外嫁的女人!
上次看到一个新闻,男分当着女儿的面在街上暴打自己的妻子,甚至脱衣服羞辱,原因是怀疑自己的妻子外遇。新闻下的评论各种无下限各种生殖器地骂这个女的,男的就不说了,甚至好多女性也留言,活该一类的,女的就该浸猪笼之类的,发现比直男癌还可恨的就是直女癌啊
我是不是玩得有点狠了?
现在社会还是被仇女基佬掌控着,毕竟过去的仇女基佬把整个社会掌控了五千年……
正常,这种问题呀 ,要么随着社会发展自行削解,要么陪着某个nation一起消亡。
不找不就行了,仇什么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isogyny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