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看课外书课题研究指导教师意见

《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2012XKT-XXYW037
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
“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时间已经过半,半年中我们围绕低年级阅读篇目的选择、学生集体兴趣的培养策略和读书交流课的内容和形式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现将课题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尊重儿童阅读兴趣,完成阅读篇目推荐
小学低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6-7岁,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较前增强,有模糊的时间概念,能够分辨真实和想象的世界,对自我世界很感兴趣,对更大范围的事物感到好奇。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学习了国外分级阅读的最新成果。自修了我国接力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中心的阅读建议制定出我校阅读低年级推荐篇目的原则:
1.故事完整,内容简短。
2.适合朗读和讲故事。
3.使学生有预测故事结局的成功体验
4.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5.参照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
6.考虑文学作品和知识类作品的比例
我们参照了由国家图书馆和新阅读研究所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完成了我们学校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推荐篇目。分别是:
一年级上学期:《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年级的小朵朵》《一年级的小豆豆》《大狼托克打电话》
二年级上学期:《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笨狼和他的爸爸妈妈》《浩浩荡荡的晚上童话》《戴小桥全传》
二.强力推行儿童阅读,实施阅读课程管理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为了将儿童阅读推广计划扎实进行,我们课题组将学生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天早晨到校进行15分钟晨读。
2.每周一下午,各班进行读书交流课。
3.每月师生亲子共读一本书。
&&&&学校教导处对各班阅读课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作为书香班级的评选条件。为了保证读书课的教学质量,我们课题组还建立了集体备课制。任何形式的读书活动都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坚持,只有将儿童阅读纳入课程体例予以时间的绝对保证,儿童阅读才能因为持之以恒而见效。
二.晨读组织日趋规范,读书交流有“法”可依
(一)晨读的组织
&&&&艾登·钱伯斯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得出:7岁以前,每天至少15分钟(有可能的话每天阅读两次)。基于此:我校安排晨读时间为15分钟。将近半年的行动研究,老师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1.早晨进教室不打报告。
2.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有助于学生精心读书。
3.教师在晨读时间不做与组织晨读无关的事情。
4.每天为学生讲述故事的开头能够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5.晨读结束前用2、3分钟时间评价当天的阅读效果。
6.低年级学生每天安排固定的篇目对集体阅读水平的提高效果显著。
7.关注阅读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
&&&&曹蓉、姚静两位老师为一、二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做了晨读教学的展示交流。
(二)读书课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责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我们认为给学生创作展示交流的平台是读书课的核心价值。根据第一学段语文的学段目标,我们把展示交流的重点放在了读词句、讲故事、谈收获上。为此,我们将低年级每月四次读书课这样安排:
第一周:好书推荐&&&&第二周:快乐诵读
第三周:复述训练&&&&第四周:说说收获
&&&&为了提高读书课的教学质量,我们不仅在一、二年级进行了上述四个课型的观摩研讨活动,而且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每周由组内一名老师备好阅读课,全组研讨,教案、PPT共享。集体备课制度的实行,不但保证了阅读课的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从根本上保证读书课的长久进行。
四.家校携手共促成长,亲子共读初见成效
&&&&为了保证一天两个时段的阅读,我校低年级老师建议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通过近半年的教学实践,越来越多的家长在亲子共读中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密切了亲子关系。实验教师王娜还通过家长写阅读日记促进亲子共读。实践证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方面还要做更多的工作。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1.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原来读书交流课的内容跟不上学生的阅读速度。解决策略:调整读书课的内容和形式。
&&&2.学生在家阅读的监控指导。解决策略:家长完成亲子阅读日记,故事妈妈进课堂。
能否按期结题
能按期结题。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此栏请课题负责人填写指导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意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仍然被当作最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即使有各种课外读本,往往也没有充分利用,更缺乏必要的指导,课内的阅读教学重视单篇课文的分析和训练,引导学生课外读书不够,课内外未能有效的衔接和沟通。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吕叔湘先生早已指出了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的课题具有指导意义,使我们认识到课外阅读必须从小抓起,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才能充分发挥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三、课题的实用价值: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本课题想通过积极构建新的课外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一年级1班的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将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研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开展探索与实践。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特点研究、培养其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建立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培养书香教师、创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研究等方面。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5年1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确定实验班级。
2.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读书现状。
(二)实施阶段(2015年2月——2015年5月)
1.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
2.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的方法的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开展读书系列活动,通过讲故事、读书演讲竞赛、读书亲子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
1.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课题组进行分析、反馈、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好结题。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主,辅之以行为观察、师生访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具体体现如下:
1.在阅读书目上,拓展
“兴趣阅读” 和 “经典诵读”,做到内容充实和落实。
(1)对低段课外阅读要突出一个“趣”。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个性诵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甚至在诵读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这种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界,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作者的心情。诵读体味内化提高。
(2)坚持温故诵读:每日语文课前坚持2分钟的温故诵读,每月一次集中盘点大诵读。
2.在阅读时间上,坚持四个“每”,做到时间落实。
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阅读课,主要内容为兴趣阅读,包括名著、推荐读物等等。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抓住重点,强调实效,做到课题务实。
(1)向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有有目的、有计划。
首先,要推荐有得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结合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保进。另外,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人际关系处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定时开展导读系列活动
利用学校或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可以由学生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
(3)积极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及时进行阅读信息反馈
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使本课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强。
已投稿到:小课题研究: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课题研究: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总评分4.0|
浏览量9382
用知识赚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对于初学阅读的孩子,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在稚嫩的心灵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课题报告:新课标下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报告:新课标下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与实践
&&执笔人:梁翠燕
[摘要]&良好习惯使人终受益,特别适合社会对人要求的终身教育。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且进行了各个阶段的量化,明确要求低段学生(一二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其重要,也非常关键。本文就从培养专心阅读、训练勤学好问、广泛阅读课外书、养成阅读积累等方面来研究一年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阅读习惯&&&&专心&&&&&&&好问&&&&广泛&&&&积累&&&&&&&&&&&&&&&&&&&&&&&&&&&&&&&&&&&&&&&&&&&&&&&&&&&
一、问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习惯使人终受益,特别适合社会对人要求的终身教育。叶圣陶老先生对习惯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深刻见解。他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关注习惯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此进行了毕生的探索,“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他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着重指出:“新闻记者&‘吸收’的事情,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由此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要持续不断更新知识观念,拓宽知识面,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教学生学会阅读只是手段,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教学最终目的。&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0至3岁是形成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每天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渐渐地产生了。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渐渐领悟词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他还特意提示父母,为孩子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渐加深。由此可得,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其必然的连续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低段学生要求,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会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且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进行了量化,明确要求低段学生(一二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再者对于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教会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提出了新课标下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课题研究。2004年9月,我们确立了此项研究专题并向新昌县教育科学研究室进行了课题申报,2005年1月经新昌县教科室评审,此课题被确定为新昌县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一学年来,本课题组在县、校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具体指导下,依据课题研究计划,认真开展研究,现已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使一年级学生初步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
使一年级学生初步养成勤于好问的习惯。
使一年级学生初步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使一年级学生初步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从培养专心阅读、训练勤学好问、广泛阅读课外书及养成阅读积累这四方面来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经过一学年的课题实验,研究内容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
-5日,我们组成课题组,商讨并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使每人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原则与方法。且经过研讨一致认为,如果一年级学生没有扎实的拼音基础,学生就难以顺利地展开广泛地阅读。由此决定三个班级在开学一个月内要努力夯实学生汉语拼音基础。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分四个板块来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拼音基础。&&&&&&
第一,营造“我喜欢拼音”的氛围。开展了《布置拼音角》,《把拼音符号变成自己喜欢的记号》等活动。&
第二,做舌操练口形突破教学难点。卷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及复韵母的口形变动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难点,我们为舌位变动和口形变动各编制了一套活动操。在教拼音一开始时我们就在每节课中把它们当作休息操来进行训练,达到了未雨绸缪的效果。
第三,开展趣味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处于幼童期的孩子,是十分活泼好动的,单靠图片和活动教具学习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所以上课时让他们动动手、动动脑,做做知识性游戏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这主要体现于手口脑耳互动互助,和谐合作加强记忆。于是我们开展了拍手记忆法、悄悄话等一系列活动。
第四,课内与课外结合,巩固拼音知识。&课内学生学会了拼音认识了部分汉字,怎样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弥补因缺少与材料相配套的阅读材料而带来的不足呢?我们建立了每周“三读”制度。即:读报。每周由教师在早读时指导学生读一种拼音报、由家长指导读一次时事类报;读句。每周由教师选一句格言或名言,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记;读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带拼音的童话故事,并讲讲故事。
2.05.1&试点阶段
经过一个月夯实学生拼音基础的前期准备,接着我们以培养学生专心阅读习惯和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为试点探索。在开展如下工作之前课题组决定由俞老师负责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谈话的目的主要想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是否具有这样的意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2)学生目前已具有哪些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阅读习惯,有哪些不良的习惯。(3)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他自觉地形成某种阅读习惯存在着何种程度的关联。(4)教师的态度、教育观和教学方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怎样的影响。从调查情况来看,一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课题研究对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开展本次教育研究,进行教育实验,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其前景都是值得期待的。
〈1〉培养学生专心阅读习惯。
利用“十一假期”,我们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共识: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除兴趣外,则完全在于阅读时有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控制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所以我们在各班采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话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对一年级孩子,我们教育他们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的时手必持笔,在所读文章开头、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例如在文中圈出要学的生字,标标小节,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或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为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阅读时边读边想在头脑中画图画的训练,也就是使阅读内容能迅速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视觉、形象、触觉、听觉等感官印象和语感能力,唤起再造现象。这样有利于加强阅读材料的感染力,唤起再造想象,又易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
〈2〉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因此,对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
(1) 让学生反复与语言材料亲密接触自行走出疑惑。
在教学《一次比一次进步》这片课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阅读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喜欢这个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燕子妈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妈妈为什么事这样夸小燕子呢?
生:小燕子看清楚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样子,所以妈妈要夸它。
师:真不错!小朋友读了故事就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对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屋檐下”是什么地方?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
生:屋子瓦片下面一点的地方。
生:你理解得对,但是没把意思讲清楚,别的小朋友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建议你把课文插图上的“屋檐下”指给大家看。(学生指点)现在大家明白了吗?这个地方正是燕子做窝的地方。
生:冬瓜和茄子我也认识,可我没有见过“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是为什么?(许多学生都有同感)
师:老师今天从街上买来了新鲜的冬瓜和茄子,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惊喜)冬瓜的皮上真的有细毛,茄子的柄上真的有小刺。
师:我们以前没有发现,今天怎么会发现了呢?
生:今天我们看得很仔细。
师:看来只有看得仔细才能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小燕子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请你仔细读读课文,再回答。
生:小燕子观察得也很仔细。
师: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读出来的?(学生再次阅读后回答)
我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畅谈阅读的初步感受,既满足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这一环节,我清楚地了解了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并把它作为展开教学的起点,真正为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服务。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等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对文本阅读的反应是独特而有差异的。于是我诱导“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让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这样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人。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是粗线条的。当他们在理解文本遇到困难时,我没有用自已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而是学生多次回到课文中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谈出自已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2)抓住学生疑问的闪光点,适时启发。
&&&&&有一次我们认识"觉"这个新字,读音是"jue",感觉的觉。有个小朋友举手了,他说这个字读"jiao"睡觉的觉。学生有了疑惑,到底是谁的读音对呢?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查了《新华字典》知道的。我表扬他会通过查字典学习了。然后再请他查字典找到那个字,请他再仔细看看,结果他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jue。"我说:"这个字就是多音字,一个字有一个或两个读音。字典对每个多音字都有详细的介绍,大家有疑问可以问字典这个不说话的老师。学会查字典是二年级的要求,可是一星期后,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而且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总喜欢查查字典,要是多音字定会把每个音都搞清。这样阅读的目标明确,阅读的效果也有了。
3.&铺开阶段
在学生初步养成以上二个学习习惯的基础上,2004学年的第二学期展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和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的研究。
〈3〉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都富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必只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一年级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们着实从三方面开展了研究:①:故事诱"读"。学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课后,我让小朋友再去找找写邓爷爷的其他故事。②榜样激"读"。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革命领袖、科学家等的成材之道。像等学了23《王二小》这篇课文后,我将让学生们去找一找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的故事。③将开展教师引读:由于一年级学生自我的选择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可以不失时机跟孩子们一块儿阅读一部好书的开头,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将打算有声有色的跟学生一起背&《三字经》和《唐诗三百首》,并做简要的解释,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适当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
〈4〉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能达到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我们让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本《采蜜本》,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构成了语文素养。因此强调积累就要政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4.&试行修改阶段
以上四方面措施在实行过程中若出现不足之处就给予修整。
5.&形成成果阶段
撰写结题报告及必要的补充研究
四、初步成效
新课标下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经过本课题成员认真务实的专研,获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 理论成效
构建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在操作上的应用模式,为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整体效果
这一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品质和语文阅读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教师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1、拟订了一份有关阅读习惯调查的问卷。
2、制定了一套突破卷舌及前鼻音教学难点的舌操。
3、阶段性研究报告获县一等奖。
4、公开课《一次比一次进步》获得学校领导及镇语文教研组的好评。
5、学生的《采蜜集》获得了同仁及家长的赞扬。
6、石冠凡、吕爽等同学的儿童诗发表于校刊。
(三)教师素质及科研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我校领导一向重视教师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业务素养的提高。几年来,我校已建立了一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勤恳工作,严谨教学的教师队伍。本课题组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分子。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容,领悟新课标精神。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我们的教学工作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们把大量的工作从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情景设计、选择或承担教学活动的策划等等。我们从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从权威者转变为合作者。
(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解放了思想,培养了阅读能力;解放了各种学习器官;解放了时间和空间。进一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说话训练项目的总结性测定情况比较
表1&&&&说话训练项目的总结性测定情况比较表
数据 人数 语音
正确率 句子
通顺 复述句子正确率 四种句子正确率 读拼音
实验班 52 98.3% 83.2% 98.25% 92.36% 97.6%
对照班 52 91.6% 73.4% 93.4% 87.61% 97.1%
从表内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的语音正确率、说话时间的通顺情况、复述句子的正确率、朗读四种句式的正确率这四项目,明显高于对照班。
表2&&&&两月后对阅读的认识态度调查比较表
&&&&&&项目
人数 喜欢阅读 不喜欢阅读 认为看不懂 备注
实验班 40 38 2 0
对照班 40 25 15 10
从表二情况看,实验班喜欢阅读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对照班的人数,不喜欢阅读的人数明显减少,而且已经没有人认为看不懂。
2、 学生阅读水平情况测定
表3&&&&&认读1000个常用汉字水平测定情况比较表
人数 100-200 201-500 501-700 701-1000
实验班 52 5 17 20 15
对照班 52 15 24 6 5
从表三中得出,实验班学生认读汉字的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班,尤其是认识500以上汉字的人数大大优于对照班。
表4&&&&&独立阅读课外文本能力的调查表
&&& 人数 零星认读文本汉字 基本认读文本汉字 基本读通文本 顺利读通文本
并且基本理解文本
实验班 40 6 10 14 10
对照班 40 15 14 6 5
从表四情况看,实验班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本的能力远比对照班要强,尤其是后面两项的对照,更具说服力,更能证明实验班的阅读能力。
3、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持久度情况比较
表5&&&&对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持久的随机抽样和期末成绩的统计,结果如下:
时间 &&&&&人数
实验班 &&&&&&
10分 54 40
15分 53 36
20分 42 30
25分 34 20
30分 26 13
说明: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上由于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注意力持久度明显比对照班学生要高。
(五)密切了家校联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好评
许多家长以最质朴的语言向我反映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及初步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上实施过程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措施,使我与家长走得更近,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与思考
1、新课标下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顺应了教改的新潮。学生发生了另人欣喜的变化:①早读课时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学生都能抓紧时间认真的阅读。②逐步培养了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就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阅读学习氛围。③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们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④拓展性习惯教育内涵合作学习习惯,善于思维习惯,自信的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⑤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此次研究的保证。
我们在研究中得出了: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是环境,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充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保证。
我们经过实践后得出: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②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③运用语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④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
3、改革和改良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策略,运用创新教育课堂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课堂中采用前文提及的各种教学策略时能有效地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策略下如何体现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呢?我们认为要从语文的课堂结构上来看,一堂新授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制定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贯彻,对学生的培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课文阅读及巩固练习中。要做到:课前预习中,营造引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环境。“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要把握好这个度,要在鼓励青少年主动发展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在引导和指导上下功夫。因此,新授课中的预习题,既要作知识上的准备,还要做情感上的准备,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才会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在课文阅读中,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性功能。对文章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听懂、学会”,而是要注重时刻提醒学生运用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有创新意识,这其实也就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沦为教材和教参的工具,要灵活运用教材,在组织好教学形式的同时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要先由学生自己尝试(有指导下的尝试),自己探索,自己得出初步结论,并与同桌、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讲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要鼓励学生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方启迪思维,提倡标新立异,鼓励点滴进步,塑造成功意识,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就是能不能培养学生合作与自信习惯最为关键的地方。
在巩固练习中,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充分抓住契机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同时,进行常规学习习惯的巩固。
1、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
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是教学的初步目标和一些可视化的内容,关键是培养一种意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发展和进行知识“再创造”的可能性,为其今后走上社会作好准备。
2、结合课程改革怎样更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较短,没有很是突出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新大纲》
2. 作者:&郭&&蕾&&书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出版年月:&2000年10月&
3. 作者:何克抗&&李克东&书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年月:1999年4月&
4. 作者:周一贯&书名:《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