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的同志关系坚决反对功利交往 事例庸俗市侩

当前位置:&>&&>&&>&
从“建丰同志”谈党内关系世俗化、庸俗化、媚俗化
  53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终于看完了。此剧描述了1948年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反共、反腐&并举,并且力推币制改革,妄图挽救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厄运。令笔者略感意外的是,国民党内坚持互称&同志&。 国民党内互称&同志&,源于&先总理教诲&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座右铭,书写在孙中山先生遗像两侧。令人感慨的是,国民党坚持这个老规矩,直至逃亡去台湾的那一刻,依然矢志不渝。 &同志&一词并非始于近代的泊来品。《国语-晋语四》曰:&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意思指志趣相同、同一志向者,对&同志&一词作出完整的诠释。互称同志古已有之,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近代日本人用&同志&来翻译英文comrade。有公知称,中国现代汉语中的&同志&一词,是从日本转口引进来的,这种说 法显然不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从此互称&同志&在中共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成为我党优良传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更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1年毛泽东在审阅李达同志撰写的《(实践论)解说》一书时,将书稿中出现的&毛主席&字样,通通圈去,一一改写为&毛泽东同志&。1958年11月,在与刘建勋、韦国清的信稿上,他将标题中&主席&改为&毛泽东同志&。日,毛泽东致信刘少奇、周恩来、彭真、杨尚昆等同志(《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65页),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这个建议在当时党中央于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上得到赞同响应。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互称&同志&是一种崇高风尚。但是,随着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官僚主义逐渐滋长,&同志&的称谓就开始淡化,称官衔之风慢慢盛行。在习近平同志曾经任职的福建省宁德地区,其辖下的古田县,在老干部中就有一个几乎无人不晓的典故:上世纪五十年代,老百姓对县区干部,流行的称呼是按姓氏叫&X同志&,后来按姓氏尊称&老X&,再后来就必须称官衔。有一天,原籍福州的林县长下乡,老百姓用古田话亲切称他&老林&。不料林县长勃然大怒,用福州话(古田话属于福州语系,差别不太大)斥之曰:&县长就是县长,百姓就是百姓,什么老林老林&!此事随即成为政治笑话传遍全县。1963年放映的著名电影《夺印》,描述1960年农村尖锐的阶级斗争,主角小陈庄大队党支部书记何文进,已被公社社员大喊&何书记&,也反映出这种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党内称呼&同志&的氛围进一步淡薄,&同志&一词更少有人提起。如果谁喊&同志&,甚至于会引来惊异的目光,在一些地方,共产党几乎成为&地下党&。但在称呼上,小到对基层的支部书记、大到对高层领导的称呼,好像不称&官衔&就大逆不道,好像不这样就是不尊重领导;有的地方甚至用&老板&、&老大&等来称呼上级领导。在现实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更是见商人必称&老板&;见朋友必称&哥们&;见女士必称&美女&。各种称呼世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市侩作风、江湖习气、权贵思想渗透到党内来,使党的肌体受到损害,重现了封建社会&草民&与&官员&之间的鸿沟,造成党和群众之间离心离德。 党内互称&同志&,是党的有关文件所明确规定的,事关党员的权力观、地位观、荣辱观。共产党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职务有高低之分,分工千差万别,但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格上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体现了共同的理想和志趣,实质就是平等意识的体现。不称&同志&呼&官衔&,实际上是把纯洁的同志关系定格在等级层次的上下区分上。尤其是那些&老板&、&老大&之类的称呼,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党几十年来形成的同志平等关系,挫伤了普通党员的自豪感,损坏了联结全党感情的纽带。所有共产党人都应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重新叫响&同志&这个无比高尚的称呼。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江西省纪委书记尚勇:抵制人际关系庸俗化
日08:15&&&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尚勇  人际关系庸俗化现象,是市侩习气、功利思想在党内的渗透和表现,究其根源还是个人私欲作怪,官欲太强,计较仕途得失,实质都是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不讲纪律,都是对党、对事业、对同志的极端不负责任
  党内生活是党员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重要途径,健康的同志关系是党内生活准则的基本要求。批评和自我批评,同志间平等坦诚相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保持党内生活严肃活泼、民主健康,保持党员思想作风纯洁的主要措施。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部分党员干部人际关系出现了庸俗化倾向。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批评过的一些错误倾向,在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一些党员干部中又表现得较突出。一些人对上级抬着、哄着,阿谀奉承,百般讨好,说话肉麻;对班子的矛盾问题藏着、掖着,同事之间、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吹捧、相互巴结;有的甚至上级讨好下级,对部属无原则地顺着、护着,即使听到不良反映、发现问题也听之任之,不敢批评指出,不能善意地提醒,导致一些干部在违纪的错误路上越滑越深。
  党内人际关系这种庸俗化现象,是市侩习气、功利思想在党内的渗透和表现,究其根源还是个人私欲作怪,官欲太强,计较仕途得失。讨好上级者往往是为了晋升,对同级和下级逢迎讨好,则无非是生怕民主测评丢“选票”,影响提拔。其实质都是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不讲纪律,都是对党、对事业、对同志的极端不负责任,任其蔓延下去,必将坑害同志、腐蚀党的队伍、降低党的肌体免疫力,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后患无穷,必须坚决抵制。
  匡正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切实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真正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认真地开展起来。每个党员都要认识到,同志间善意的提醒、真诚的批评,特别是对思想滑坡、工作失误的同志及时拉拉袖子、提提领子,是为了防微杜渐,让大家不犯错误,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因此,批评是一种责任和关爱,接受批评是党性修养要求,是一种美德和智慧。
  抵制党内人际关系庸俗化,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内生活规则,平等地接受民主监督和批评,同时在党组织内营造同志间襟怀坦白、坦诚相待的良好氛围,使大家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
  必须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道德品行和工作实绩的考核,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结果,避免简单以票取人,真正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江西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尚勇日前在省委党校2012年春季开学典礼上说
  记者 刘士安 任江华整理
(责任编辑:常雪梅)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方文学与文化》课后模拟练习习题
文章摘要: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2、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什么?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主要包括希腊精神与基督教文化传统.理性与宗教始终是西方文化精神发展所依赖的两个转轮.正如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混乱》中所说:现代西方人秉赋有两种力量:……
1、什么是“世界文学”?其具体内涵是什么?“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歌德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他在读《好逑传》后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促使它早日来临.”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宣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维系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对“世界文学”概念有两种理解:①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②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2、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什么?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主要包括希腊精神与基督教文化传统.理性与宗教始终是西方文化精神发展所依赖的两个转轮.正如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混乱》中所说:现代西方人秉赋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专致于力行的精力,它的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责任感、自制感、工作感,秉着自己的良知昂首阔步的诚实;一种是专致于观念的智能,它的内涵是对随着人类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鲜观念的热切追求,以及要求完全了解并适应它们的不可遏制的冲动.阿诺德认为:“这两种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看成是敌对的――不是由于它们本身的性质,是根据人类和它的历史,而成为敌对――并且把整个世界大帝国因此一分为二.如果依据人类两个最能表现出它们的民族来加以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希腊文明和希伯莱文明的力量.希伯莱文明和希腊文明――我们的世界移动在这两大影响力之间.在某些时候它感到其中之一的吸力比较强大,在另一些时候则是另一个;而它应当――虽然它从来没有――和谐而愉快地平衡于这两者之间.”3、试比较中西文化的建构方式与内在理路?中国文化的建构方式与内在理路是审美之路:①它是将有限的价值绝对化来完成上述使命.在审美的存在方式中,仿佛有限是终级的和绝对的(其实在哲学态度上就变为唯意志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审美方式要求在感性个体的形式中把握绝对.②审美的态度注意发展感觉和直觉,肯定生命的各种感官、本能和情感组织,并把诗、艺术作用推到绝对的地位,使世界由此转换成一幅形式图画,灵魂由此得到恬然逸乐的安宁,并在一种超然的观赏之中享受生命的全部激情,无须担心因卷入激情造成的毁灭.审美态度拒绝任何实际的介入世界的混沌.③审美式的诗人所恐惧的并不是诗遭到扼杀,而是本然生命本身遭到扼杀.在他们心目中,诗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诗,只有诗能维系、颂扬、确立本然生命本身?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大量的诗歌(尤其是个人感时抒怀的诗歌)和“诗学”作品(诗论、诗话、诗品).西方文化的内在理路是神化性的宗教之路:①这一思维理路,首先要求把作为客体的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作为自然的世界和作为历史的世界统一在一个无所不包的超验的神性整体之中.它要求在神性存在的绝对形式中把握感性有限存在.②宗教态度与审美态度相反,它要求实际介入世界的混沌,要求把一切苦难、受难、不幸乃至屈辱都分担下来,这是因为它主张,神恩使人分享神的生命,并把人的本性提高到神的生命的特有境界,感领到救赎的爱.正是这种救赎的爱使得对一切由偶然性所带来的苦难与不幸的承受成为出于自愿的爱的承认.宗教态度肯定是不可思议的上帝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神恩和最高的爱.③在宗教的形式中,诗不是本然生命的宏扬,而只是祈告神恩和至爱的福音.在宗教态度那里,救赎的神恩和神性的至爱才是永恒的生命.因而,在西方的个体抒情诗远不如中国发达,直到近代基督教精神遭到抵毁,浪漫主义兴起,个体抒情诗才发展起来.综上所述,审美与宗教的对立,是个体感性自然生命与超个体的永恒生命(神恩与至爱)的对立,是自然生命的赞歌与神恩至爱的福音的对立,是自救与他救(救赎)的对立,是超脱怡乐与爱难牺牲的对立,是遁离人类的苦难与分担人类苦难的对立,是个体生命适性得意的悦乐与对不幸拳拳的忧心的爱感与苦难的对立……1、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古典共和制的特点?希腊诸邦历史首先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经过僭主政体,或经过立法者和民选调解官过渡到民主政体,即希腊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①梭伦时代:梭伦实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改革,政治上“主权在民”,人民直接参予城邦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②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官吏的权力a.城邦内的官员没有工薪,纯属义务职务;b.为保证官员的基本生活,希腊实行轮流执政,经常更换.这样能够调整愿意当官人的心态,导致当时的人对政治的态度,使之成为一种理想,一种抱负,而不是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③法制的确立梭伦:“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种共和制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的权力和自由,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2、古希腊文化精神是什么?1、自由发展的个性古希腊文化一开始就是百家争鸣,一直保留着多种学术思想并存,矛盾的人生观,锋芒毕露彼此碰撞.中国的各种学术流派发展到最后的趋势是出现以“儒道互补”的超稳定系统结构.隐――仕之间过渡非常自然,不会出现人格分裂,即削除了各个学派锋芒毕露的棱角,使之共存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2、怀疑精神向权威挑战,向既成理论挑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斯多德)(即师并不等于真理,而中国的“师”就是“道”)这种精神发展为:不可知论与怀疑论不可知论:承认宇宙的不可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你不要试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德谟克里特;“哲学的最高问题就是承认人是无知的.”(苏格拉底)3、神话的起源是什么?a.神话是“公共节日的宗教仪式模仿舞的简要记述,大多数情况下此等舞仪已用图画形式在寺庙墙壁、花瓶、印玺、碗盆、镜、箱、盾牌、帷幕等类物体上予以记载.”这些图解或口头记述成为“部落、民族或城市宗教组织结构的最高权威或宪法”.b.神话既是动听的故事,又是涉及一般生活,尤其是社会中的生活的富有启示意义的“寓言”.c.“从历史上看,神话是宗教仪式的口述部分;是仪式扮演的故事”“但就广义而言,神话系指任何无名氏编撰的讲述起源命运的故事,是社会向年轻一代提供的有关世界现实和我们行为方式的解释,是内含教育意义的有关自然和人类命运的形象的解释.”总之神话是原始初民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无论是设想还是记录,都与创作者自身对世界的观照方式联系在一起.宗教神话被认为是首先用来表述某种知识,或者解释无法索解的自然现象,从而用随意的想像补充野蛮人少得可怜的理性知识,或者向他们提供有关部落历史的、被歪曲的信息.这种把神话解释为原始人伪科学和对自然的错误解释的方法,一般都与把魔术解释为一种伪技术,用想像中的技术来补充极差的实际技能的类似方法联系在一起.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民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起来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4、古希腊神话的人物及体系是什么?古希腊神话:奥林匹斯神话前奥林匹斯神话宙斯执掌天庭以前的故事为前奥林匹斯神话,执掌天庭后为奥林匹斯神话.前奥林匹斯神话:开天僻地和人类始祖的故事.5、《伊利昂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1、其主体思想是阿喀琉斯的愤怒:(1)是群体愤怒的缩影(战争起因:希腊人感到受辱,全希腊人的愤怒)早期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夺走了斯巴达王之妻海伦,倾国倾城的海伦是希腊人的骄傲.(2)主要仍然是个体的愤怒愤怒了两次,两次愤怒说明了价值取向的两个不同方面.第一次: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喀琉斯的女俘,争执不下,愤怒的阿喀琉斯率本部人马退出战场,导致战局急剧逆转.为挽颓势,帕特罗克洛斯穿阿的金盔铠甲上战场,为赫克托耳所杀,荷马同情阿喀琉斯,对阿伽门农持批评态度.――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个人,欣赏其英雄傲气,是对个人利益的尊重.第二次:闻知帕特罗克洛斯死讯的愤怒,其母请匠神赫准斯托斯打造了新盔甲,阿喀琉斯出战,扭转了战势.――在个人与集体的天平上,很大程度地倾向个人利益(第一次愤怒),但并非忽略集体情感,把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修正到一个自然的位置,第二次愤怒,即先把人与人的地位拉开,强调独立的利益,把友谊建立在更真诚的基础上,尊重个人利益而不是自私自利.6、谈谈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1)从作家来看:代表西方文学从集体口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过渡.(2)标志西方文学从超现实的神的世界转向人间,人的生活第一次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3)已具有较成熟的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结构艺术上.7、什么是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古代概念:用乐器伴奏歌唱的诗(1)由于乐器不同,诗也分类:用双管演奏――哀歌;用竖琴演奏――讽刺诗和琴歌(2)由于演唱者的不同又分为:个人抒情诗、合唱抒情诗,个人抒情诗代表性作家: ①阿尔凯欧斯,一生在战争中渡过,热衷于政治、嗜酒、诗作坦率热情.②萨福(最著名的女诗人):传说出身贵族,组织少女成立诗社,诗作多为爱情诗,多被中世纪教会焚毁.“缪斯有十位,第十位是萨福”――柏拉图③阿拉克瑞翁:诗中充满厌世情绪,主张及时行乐.合唱抒情诗作家:西摩尼得斯,品达罗斯2、抒情诗的内容(1)主要内容是生活经验的总结(理性)(2)人生历程的情感评价(感性)爱情诗写得很好,尤其是萨福的作品.(3)对命运和苦难的感念《真知难》很明显,从来没有人,也没有神,能懂得我的话表明人与人的不可沟通之情.艺术特色:直抒胸臆,不知道借助于意象表达感情,风格质朴晓畅,音韵宽泛自由.8、古希腊戏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1、从作家来看:戏剧对作家综合才能要求很高,(抒情诗写作有单纯性),而戏剧要求对接受者心理和演出环境的了解,(在书房里写的剧本,不是戏剧)戏剧必须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一定文学经验后方能出现.2、从接受者(观众看):戏剧要求接受者强烈的接受需求,而普通人产生娱乐的需要,是在物质充足,时间有闲暇后.古典时期战事少,城市繁荣起来,大批市民有了娱乐需要,故把农村的祭神活动中歌舞表演经过改造后来演出,戏剧演出就此开始.3、城邦的文艺政策:戏剧演出成为城邦最重要的集体活动,专门有戏剧节,设奖,政府修建了露天大剧场,最大的可容纳2万人,颁发“观剧律贴”,以鼓励看戏剧,举行一系列戏剧比赛.9、古希腊悲剧表现命运悲剧分为几个阶段?命运:对自然生命历程初步解释,把一生归结为冥冥中支配人的一种力量.命运是不可抗拒,不可解释,难以把握的.古希腊悲剧表现命运悲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命运现象的描述:代表: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代表作:《俄瑞斯忒亚》(三联剧)包括:1、《阿伽门农》(把命运作为具体的神,支配人的一切)2、《奠酒人》3、《报仇神》第二阶段:展示命运和人的复杂关系:代表:索福克勒斯命运在这里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有捉弄人的邪恶本质.代表作《俄狄蒲斯》第三阶段:命运问题的暂时淡化社会和他人处寻找原因,把批判的对象指向了环境和他人,这是文明的发展、理性的增长.但命运的淡化不等于消亡,只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找到了一些解释,不再纠缠于命运的可怕.代表:欧里比得斯.1、中世纪的文化精神是什么?(1)苦难意识:产生于犹太民族的自身经历、流离失所,无安身之地.在民族的倾轧间受尽奴役,一开始就认识到人的软弱无助.(2)对拯救的渴望天堂: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超越自身,获得解脱的空间.(3)忏悔与献身人挣脱苦海与飞升天堂的途径,要有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爱、信、从爱:主要指爱上帝,出于对上帝要求的遵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信:对上帝的敬畏之情.从:顺从上帝的意愿,遵守教会的各种规定.(4)非正统的世俗思想的追求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散见着一些有叛逆精神的追求:对爱的世俗化追求:不是对上帝,而是世俗的爱情,一方面是禁欲主义,另一方面是谈情说爱,尤其是中世纪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英雄崇拜:基督教道德本不允许英雄存在.人之为人即有罪,不能崇拜同类,只能信仰上帝.2、谈谈希伯莱圣经.又称《旧约全书》,被奉为“正典”,是犹太教先知在前2c时编订.另包括《次经》、《伪经》、《死海古卷》(1947年发现)与“正典”统称希伯莱文学.自古罗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后,西方自此进入基督化时代.《新约》:耶稣及门徒传教文学.中世纪教会文学在旧约基础上诞生.《圣经》(thebible或theholyscriptures)由《旧约》(theoldtestament)和《新约》(thenewtestament)两部分组成.《旧约》最早是用希伯莱语写成的,《新约》则是用希腊文,又称犹太希腊文写成.公元四世纪时,《圣经》以拉丁文的形式传播,叫做thevulgate,意为通行体.中世纪时,只有寺院僧侣能读拉丁文.到17世纪初,英王詹姆斯一世指令47位高僧,在大主教斯洛特.安德鲁斯主持下,于1611年正式出版英文圣经.这就是后来世界通用的、最有权威的《钦定圣经》(theauthorizedversion,又称thekingjamesversion).《钦定圣经》虽然有近千页之多,全书所有语汇却没有超过6千单词,这充分显示了它文笔的洗练、深入浅出、语言精湛的特点.《圣经》:一指犹太教的经典,一指基督教的经典,教材中的《圣经》是指基督教的经典.3、什么是“骑士精神”?封建领主间的战争,于是拥有一大批武士(小地主、商人).随着生产的发展,大领主统治下的城市产生,商人出现,为扩张贸易,打着消灭异教徒的旗号,进行十字字军东征,夺回耶稣的发源地耶路撒冷()八次东征.为适应作战,骑士制度发展起来,骑士必须是贵族和基督徒,作战有功奖赏土地,这些土地成为世袭.逐渐形成骑士阶层.骑士的信念:忠君、护教、行侠、尚武、除此保护女主人.中世纪欧洲在教皇超民族统治之下,世俗政权被大大的削弱,国家变得不再重要.现实生活中的锁事,教会不管,世俗政权弱小不能管,使“侠”被提到重要地位.(社会秩序混乱是产生侠义崇拜的主要原因).骑士的正直,嫉恶如仇身怀绝技,成为众望所归.骑士除“忠君、护教、行侠”的信条外,还要求骑士“文雅知化”,甚至学习音乐和诗,骑士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能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搏得贵妇人的欢心,在骑士看来是最大的荣誉.所有这一切构成所谓“骑士精神”.在法国骑士盛产的地区产生了骑士文学,主要反映骑士冒险生活.同时肯定生活中的幸福,歌颂他们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4、谈谈中世纪文学地位如何?(1)对于古希腊罗马而言,中世纪文学是时代的断裂,是西方文化的又一源头. 它不是古希腊罗马的继续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遭到大清洗,中c作家很多未受过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也因此不受束缚.古希腊罗马文学包括:1、西方文化源头2、旧约圣经及其影响下产生的文学(2)对后世的诸多启示意义:a.新的创作方法:梦幻和象征中世纪文学,尤其是教会文学中大量采用梦幻象征手法.(古希腊罗马主要用叙事、写实性)梦幻、象征:对应于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类重视精神生活、精神形态的反应.混沌的精神形态不可能写实.象征:以此物代彼物梦幻:神对人的启示,神与人的沟通只能在梦幻状态中.b.骑士传奇后来发展成为欧洲近代小说.欧洲近代小说之母.5、谈谈《神曲》的艺术成就.(1)恢宏、博大而庄严的艺术风格构思上的恢宏博大(正穷碧落下黄泉,上天下地,地狱、炼狱(净谷)、天堂) 庄严:长诗在结构上的严谨和统一,内在的均衡性、统一感,源自数学的应用. a.对“3”的应用,神曲分为三部,每部各有33篇.b.“10”――100(西方:“10”是完全的好数,100:完美中的完美,完全中的完全) 3部各33篇+编序曲=100篇.c.“9”完全的好数,三谷皆为9层,对数学的有意追求.(2)梦幻和象征的手法全文为大的梦幻:幻游三界象征:豹:政治野心家狮:世俗封建政权国王――特指法兰西国王狼:贪婪的教士维吉乐:理性与哲学――可游地狱、炼狱贝亚德:信仰与种学――藉之可游天堂(3)民族语言的广泛应用用意大利语作,拉丁文是官方认可的语言,民族语言是遭贬低的“俗语”.但用意大利语写作本身就带有叛逆色彩.他曾用拉丁文作《论俗语》讨论“俗话”的优越性,呼吁人们重视意大利语言.《神曲》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实践.1、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形态,对“人”的肯定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1)在价值观念上以人为本,人性成为衡量万事万物的基本尺度,即用人性反对神权. “中世纪”教会认为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而人则是渺小的,只能忠顺地听任神的摆布,当神的奴仆,宣称自己是神的代表,这一套神学说教,不过是维护封建主阶级特权统治的意识形态.为了反对封建教会的思想垄断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反对神权.他们竭力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能力,可以创造一切.人文主义者宣称他们“发现”了“人”,以“人性论”为他们的理论纲领,反对教会的神权论.(2)在人生理想上,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以对抗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寻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他们公开宣称“人人可以发财致富”,“财富是上帝爱护一个人的最鲜明的标志”.(“爱上帝,鄙视你自己”――奥古期汀)(3)在思想方法上,以知识的智慧的力量扫荡中世纪的蒙昧主义.人文主义者与封建教会宣扬的蒙昧主义,琐碎经院哲学针锋相对,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宣称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感性欲望)”,“知识就是力量”(4)在政治追求上,民族主义意识高涨,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当资产阶级还无力掌握国家政权时,就是切要求一个强大的王权出来消灭封建割据,镇压人民起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2、谈谈《十日谈》艺术成就(1)结构上松散与集中相结合《十日谈》借鉴了东方《一千零一夜》、《五卷书》的框架结构,发扬了希腊讲求有机统一的美学原则,十天之内十个青年各讲一个故事,合成一个完整优美的短篇小说,而且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同时我们会发现,讲故事的人虽各有风姿面貌,叙述时实际上都是薄伽丘自己的声音,即作者借十个木偶在前台表演,自己作幕后操纵者,有时还忍不住跳出来大发议论,并讲了《绿鹅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亲近了读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作者营造的幻想,仿佛自己是坐在青年们当中的一位看不见的宾客,跟他们一同说笑,议论和判断.多个叙述者的另一个好处是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议论,每一篇故事的卷首和未尾都有叙述者的评价和总结,作者或直抒胸臆,或借叙述人谈论,或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独白;聪明睿智的议论比比皆是,它有时恰到好处地点明了主题,但有时也破坏了小说的艺术性.(2)追求“数”的形式美“费力出美感”――薄伽丘,非常重视写作技巧.十天十个人每人十个故事,每一故事后有一首诗.效果造成作品的整各感,有节奏、韵律.3、谈谈法国文艺复兴文学的发展阶段.集中在十六世纪,共分三个阶段:(1)十六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文学在国王的保护下自由发展,成就在小说,代表作家拉伯雷.(2)十六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文学创作带有贵族倾向,成就在于诗歌和戏剧,“七星诗社”.(3)十六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国内宗教战争不断,带有超前意识的思考,成就是散文.著名散文家蒙田4、谈谈“七星诗社”出现于16世纪中期,由龙沙,杜贝莱等七人组成,特点是具有浓厚的贵族情趣,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样板进行创作,建和完善法兰西民族语言,对近代诗歌作出了贡献.5、什么是流浪汉小说?出现于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它的特点是:主人公多是失业者,流浪汉,以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并通过主人公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艺术上,以主人公流浪汉生活为线索组织情节,人物性格单一.语言通俗流畅,笔调幽默而辛辣,富有民间文学色彩.《小癞子》是流浪汉小说的代表,对欧洲文学有源远的影响.流浪汉小说成为欧洲后来的小说模式,经常以主人公的流浪生活为线索串连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既独立又保持了联系.6、《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是什么?①情节发展上主要借鉴流浪汉小说的特征,以主仆二人的游侠史为主线,插入很多故事,整个情节显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缺点:有些故事过分冗长拖沓,枝蔓多,这是流浪汉小说本身的缺点,这破坏了结构上的完整性.②悲喜交集的艺术风格堂吉诃德兼具有悲剧与喜剧两种色彩,但无论他作为喜剧人物还是作为悲剧人物,他的困境都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并非为他安排.不属于他的世界上.塞万提斯在塑造堂吉诃德时,采用了正反两副笔墨.1、古典主义时代的文学精神与审美追求是什么?古典主义时代文学精神与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鲜明的功利主义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首要特征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同性.他们宣传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自我克制.同时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是政府承认的官方艺术创作方法,法制政府通过设奖金,赐年俸等办法,笼络文人为王权服务,同时设立“法兰西学士院”,仍作为国家机构来推行它的政策. 由于知识分子没有独立生存空间,他只能依附于官方,因而一般知识分子在这样情况下,往往无奈抑或自觉地接受来自官方的创作规律与方法.表面上来看,剥夺了作家的创作自由不是直接强制控制,而是心甘情愿的.2、以理节情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文化哲学基础,其核心是崇拜理性而轻视感和情感.在西方理性与情感是区分开来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从来就节制感情,显得温情脉脉,往往是以理化情,把感情稀释.理性也是实践理性.《毛涛序》中: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孔子曰:“《关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审美境界上追求典雅、崇高,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①十七世纪初期模仿成为风气,只是那时主要表现为游戏的作派,雕琢的辞句,纤巧侈靡的风调.这种夸饰的文风渐渐被人们所烦腻,正如莫里哀所说到了中期,法国文坛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质料上,渐渐得着一种中庸的态度.当时的法国崇尚儒雅之风可谓空前绝后,在文学审美境界上追求典雅的风格:情感上温和、中庸、克制,反对大悲大喜,在形式上追求严整、匀齐、反对标新立异,这些无不披上理性的色彩,理性完全处于支配的地位.最显著的表现是戏剧的“三一律”.追求崇高的审美境界,主要是就悲剧人物而言.崇高感能让人感到尊严和威慑.目的是为平庸之辈树立一个须仰视才见的精神楷模,从而使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与主体性而去自觉服从共性.②古典主义者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从中找到他们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看来,艺术创造不在于创造新的故事情节,而在于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现在的故事情节.古典主义悲剧家大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找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时代的生活真实,而不是历史真实.因而古典主义是改造的古典主义,故可称之为新古典主义.4、有严格的文体要求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典雅的审美趣尚,可以想见自由度最高的诗歌,自然受到最严重的扭曲,受到冷落,诗歌变成当时文艺理论家的工具,诗歌不再是诗,相对自由度小的散文亦受到冷遇.小说虽然在整个构思上具有理性色彩,但主要还是要靠非理性的情感与想象进行创作,跟散文、诗歌一样,被打入冷宫,而对于理性色彩最浓的戏剧直接受到大肆吹捧与鼓励,受到极大的推崇.戏剧设置舞台,这样跟观众有距离,这样观众往往须仰视观之,可以学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景仰之情从心底产生,起到一种道德训诫的目的.2、什么是巴罗克文学?“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学上指夸饰、繁艳的藻饰,鲁殿灵光,花团锦簇的风格.它是宗教文学的变体(受到文艺复兴的冲击),对生命的痛苦体验,最后走向宗教.形式上追求繁艳、夸张乃至混乱.十七世纪的封建反动势力与文艺复兴的新兴力量处于对峙局面,引起了人们意识上的混乱,精神上的消沉,它就是这种精神意识在文学中的反映.从内容上看,它是文艺复兴明净的现实的世界观――人文主义和天主教反动势力的来世阴影相结合而生的奇特儿童.巴罗克文学从意大利西班牙传到英、法等国.意大利以马里诺派为代表,贡歌拉派是西班牙的代表,而在法国被称为矫揉造作派.十七世纪西欧著名的巴罗克风格文学家是卡尔德隆,代表作《人生如梦》.它的渊源可以上溯至中世纪的普罗旺斯骑士诗歌和所谓“隐晦风格”的代表.在巴罗克风格的几个流派有着血缘关系.社会阶层是相同的:――封建贵族,而且这些流派都想卖弄玄虚,趋尚风雅雕琢的诗风而尽力脱离平民大众.有一部分人文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不满中世纪的无知和不文明而故意倡导精致的文人文学(彼德拉克),从而也培育了后来的巴罗克文学.3、谈谈清教文学及其代表人物?弥尔顿的创作大都从圣经中取材,折射出时代各种矛盾的诗歌.主要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这些作品表达了清教运动时代昂扬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班扬本来是清教牧师,代表作梦幻小说《天路功程》描述了一个基督徒在朝圣途中经历的种种诱惑和种种磨难.纯粹是宣传清教的布道书,侧重“教”.德莱顿是英国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趋向于清教革命德莱顿,当王政复辟时立即变节投靠了斯图亚特王朝.4、促使莫里哀走上喜剧艺术的若干要素是什么?(1)社会阶层的复杂性,除官方主流文化外,还有各阶层的需要17世纪虽然悲剧是上流,但民间大量流行滑稽戏(法国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闹剧传统),上层社会同样有此爱好.我们知道,人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矛盾性,即形而上的愿望和形而下需要的二律背反.通过悲剧的庄严气氛的熏陶,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终极关怀的慰籍;但同时我们需要一些轻松、诙谐的实料来润滑,填充过于严肃、紧张的生活.悲剧便着重于一种训诫,发挥文学的教育功能,更多地满足人的形而上的愿望;而喜剧则更多的发挥文学的娱乐功能,它是通过可笑的形式来抨击、嘲弄一些陈旧无价值的东西.因此,这种需求的多层次性,为喜剧的存在提供了社会心理结构基础和适宜生产的土壤.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国王路易十四喜欢看滑稽戏(喜剧)――这为喜剧的生产及演出获得了庇护.戏剧这种样式,区别于其他体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立即上演,这样就必须有专门的剧团以及相关的剧场,演出的各种预付资金等,戏剧他要求观众性和产生鸣,观众对创作起到了大量推动作用,有时戏剧家的创作,纯粹是迎合观众的趣味,这样免不了庸俗的倾向.(2)来自民间的戏子,“民间文化”对莫有很大作用高乃依、拉辛更有知识分子气质,“书斋戏”.莫里哀是真正优秀的演员,真正生活于剧中的角色.一生从未停止演过戏.莫里哀从小喜欢戏剧,中学毕业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巴黎成立了“光耀剧团”(“驰名剧场”),希望自己做一个演员,而且是一个喜剧演员,就在那时候,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假名――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皮克兰).演出失败,剧团负了债,莫里哀为此而被拘押起来,后来由他父亲作保获释.莫里哀的创作一开始是在剧院缺乏上演剧目,才不得不拿起笔来,一开始他改编意大利闹剧,后来才独立创作.莫里哀真正的生活于戏剧的角色中,最后演戏《无病呻吟》,当晚去世,死于舞台,演员生涯影响了莫的声誉,未成院士.(3)国王的重视莫里哀与宫廷的交往,国王安排了卢浮宫的演出,在一些较为严肃的剧目中插入一些滑稽、可笑的场景,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给予了莫各方面的支持,并予以庇护.(比如《唐璜》,它主要对贵族的伪善和笃信宗教的绅士的虚伪加以无情的揭露,连演十五场,场场爆满.此后,路易十四接受了他的剧团,改为“国王剧团”,每年津贴六千法郎.物质上资助对莫里哀的事业固然有利,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依靠,加强了他对贵族和僧侣斗争的力量.)国王的保护使莫里哀获得了生存空间,但他的保护要求符合当时统治的要求,这样又束缚了莫创作的自由,使得他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他剧作打上了古典主义的烙印,他的创作仍是古典主义的喜剧.在国王心目中,莫里哀不过是一弄臣(被利用又被保护),并未得到真正的尊重.5、谈谈《伪君子》的戏剧成就.(1)喜剧性构成喜剧性是决定喜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喜剧作家运用的一切手段令观众发笑.所谓喜剧性,其本质来自“对照效应”,任何喜剧效果的达到都是在对照中达成. 柏格森:“笑的秘密来自于两种观念、两种事实的不一致”,“不一致”引发了笑. 《伪》喜剧性构成方式:①同一情境中出现两种对立性因素(这种对立,主人公不知道,观众却知道,引发会心微笑)奥对答的本质浑然不知,盲信,观众知道――笑(不关心自己妻子的病情,反而说他怪可怜的)当奥藏在桌子低下,答对此浑然不知,观众知道笑.②形体、动作、语言出乎意料(与人们熟悉的常态相对照)③“揭幕人的”运用揭幕:把事物的本质、奥妙突然戳破,显示其内在隐秘.(相声中的掉包袱:包得严实,抖得痛快及时)揭幕人:自由穿梭于戏剧中,时时“揭幕”,多由小丑扮演,在《伪》中无小丑,由桃丽娜当“揭幕人”,时时戳穿答的本质,指指点点.(2)扁平型人物的应用扁平型人物:性格单一,简单,缺乏厚度.对性格的某一面进行突出和强调,对喜剧发生的效果,使观众能进行有效的独立价值判断,与剧中人拉开了距离,不会产生认同.始终处于“有距离”的状态中,这种“有距离”是古典主义戏剧的重要特征. 扁平型人物的性格单一性,类型化,易于形成一种对照性效应,从而利于喜剧性的达成.而圆形人物性格形成一个非常矛盾的网络面,因而使人产生认同感,不能找到一种对照性的性格类型(表――里没有严格的界限,不能形成对照性效应),从而很难达成喜剧性效果,同时也不利于产生距离感,无法居高临下地判断.(3)戏剧的结构特点a.大的格局,是一种家庭关系模式结构全局西方戏剧传统:悲剧一般从庄严重大的社会问题为题材,而喜剧则从轻松有趣的家庭问题为题材.b.从戏剧的情节推进来看,采用了“剖核式”结构.由外向内,由浅到深的方法来推进情节,不是按线性发展的顺序来写,而是作了巧妙地精心安排.运用“剖核”式逐渐达到对答丢夫本质的认识,制造悬念,便于组织喜剧性情节.1、启蒙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思想上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理想和新的人生追求,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哲理性)启蒙作家往往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方面的意义.揭露封建制度和教会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安思想,有些作品还描绘社会政治理想的图画,唤醒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向往.教诲性:17世纪主要是主张个体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目的是服从;而18世纪则是为个性更健康自由地发展.比如卢梭《爱弥尔》主张回归自然,信仰自由“宗教”.枯躁的原因:a.时代拉开了距离,当时大家关注的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对时下的读者产生压力和兴趣;b.启蒙作家本身特别强调理性作用,哲理色彩浓郁,往往不大注意塑造个性丰满而鲜明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成为作者思想的代言人,有时成为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因而缺乏艺术感染力.2、文学创作的现实性增强启蒙文学不象文艺复兴时期借用传统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取材于当代生活,主张挖掘新题材.一反过去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人公的传统,着重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宣称描写平民的英雄行为和高尚情操是艺术家的权利,把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的形象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而把王公贵族,教皇,僧侣则往往成了嘲笑、批判的对象.3、新文本的出现与文学形式的多样化新的内容要求文体的变革.“正剧”成为新的戏剧品种.它是十八世纪兴起的一种突破古典主义限制而形成新的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表现普通人的市民生活,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它的首创者为狄德罗,最初称为“严肃戏剧”、“严肃喜剧”,又称“市民悲剧”,十九世纪后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被俄国喜剧家果戈理示用.此时,诗歌开始复兴为抒情艺术,散文也开始在英国兴盛起来,影响最大的文体是小说.小说出现很多新品种(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哲理小说”.4、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胸襟博大,可以说并不压制其他异已、边缘的声音.18世纪启蒙文学占主流,但它容忍古典主义文学的存在,并不排斥它,后期一种文化比前一种文化更具有包容性,而且为前期一种文化提供发展创造的机会,这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的包容性. 同时,同一个作家也并不排斥非我的文学思潮,卢梭是启蒙文学的中坚力量,深受感伤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伏尔泰是启蒙文学的大师,具有古典主义倾向,歌德、席勒启蒙文学顶峰的人物,对启蒙文学深表怀疑追求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由创作的心境,这种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谈谈《鲁滨逊漂流记》的精神意蕴.(1)闯荡江湖的商人式的雄健清醒谨慎的商人①鲁即使落难荒岛,对钱仍怀有浓厚兴趣.他在船上发现了一些硬币,尽管他明知道这种东西对他毫无用处,可仍旧禁不住诱惑,将这些硬币全部搬到岸上.(商人对货币的天然敏感与痴爱可以这么说,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金钱转)②当他回到英国,代理人向他透露了他财富的数目之后,鲁这样记载道:“我顿时面如死灰,心里非常难受,若不是他老人家拿来了一点提神酒,我相信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一定会使我精神失常,当场死去.”(金钱可以说成为他生命之一部分.浪漫主义冒险家出海并不只为了钱,他们更多地是想认识世界,了解宇宙,而鲁是为开辟世界,从而占有世界)③书中不乏由衷的敬神言行,然而鲁对待上帝的态度,却往往象是对待一位合伙的经营者.他的宗教信仰帮助他确立了那种强烈的追求物质的个人主义.④鲁是一个“经济人”的完美典范.他把那个岛屿完全看作是自己的财产,要它为我所用.书中另一个主要迷人之处是详尽地叙述了他如何驯服大自然并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他不想适应那种荒凉的环境,也无心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他的目标是使环境符合主观愿望,尽量使它变成他离别了的那个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复制品.⑤从他对星期五的关系上来看,相互的关系是十足的主仆关系.从根本上说,鲁把星期五当作一个要加以驯服的土人来对待,并要他为自己效劳.(现代性中蕴藏着霸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人,对黑奴是一种物化行为.对星期五可以说压制行为,根本不容忍其他声音的存在,也不容别的声音存在,在一种独断性的思维理念下进行近代化的设计与创造.这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滥觞.)⑥从小说与原始素材来看,它是根据一篇报道改编而成.塞尔扣克可以说在荒岛上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他只不过做了一些为生存必须作的事.整个说来,他在岛上的作为是消极的而不是进取的,宣扬的是老生常谈的基督教的训诫的知足常乐.但笛福完全用另外的眼光看这件事: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这么丰富的物产的地方,不属于任何人,在这里可以开天辟地,不受限制,他宣扬的是要发展,要劳动,更重要的要占为已有.文明定能战胜野蛮.⑦鲁不屈不挠的奋斗,几次出海,几次波折,体现了西方近代人的追求:渴望追求→失败→再追求开拓⑧小说虽写了他的冒险精神,但其核心是征服,首先表现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野人的征服以及教育培训“野人”(星期五)充分表现了西方人那种无所不能的强悍与自信.(2)《鲁》深层意蕴(人的对象化)《鲁》和游记有些相似之处,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可是它的魅力却深刻得多,它能唤醒蕴藏在人性深处的那种试图单枪匹马与未知世界斗争的开拓本能.柯勒律治写道:“笛福的卓绝之处就在于使我忘却自身的阶级、性格和环境,使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自己也随之升华为一个全能的人”.3、谈谈卢梭对文学的贡献.a.开“自我表现”之先河《忏悔录》有意与奥古斯的《忏悔录》同名,奥的宗教意义上的忏悔,坦陈罪孽以求解脱――自我谴责与忏悔.卢梭却赋予的“忏悔”以全新涵义.“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杀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准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分明是理直气壮地挑战,与其说“忏悔”,不如说是自我表现,自我炫耀.实际上是充满信心的展示.b.作品中表现出深刻的“虚无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于《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录》特殊经历造成其悲观绝望的思想,与18世纪的思想氛围(转型期,全社会的人都充满天真、乐观、充满信心)产生了巨大的距离.第一次对启蒙理性表示怀疑,对于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可以建立自由、幸福、充满爱的“理性王国”深表怀疑,他认为人生毫无意义,而对的只有死亡,对人类生存意义何去何从产生怀疑――彻底虚无.“人呱呱落地就到了竞技场,至死才离开”.“人生唯一能确定的事只是一天天走向死亡.”因此认为人类文明没有任何价值:“愚昧比知识更可取”.只有深刻地理解卢梭的“虚无主义,才能理解其返回自然”的观点.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思想.这里“自然”不仅是大自然,更是一种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是存在意义上的“自然”(在卢梭那里是不可能“忍”出来的)也指挣脱一切社会、理性的束缚,人的生命获得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自由自在的境界).能从天真幻想的表面下看出虚无,这就是其深刻之处.虚无同时意味着彻底打碎,建立起地上天国.卢梭的意义不只在于18世纪,更在于19世纪,20世纪,典型的其有超前意识的作家.4、什么是狂飚突进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由剧作家克林格尔的作品《狂飚突进》而得名,运动中心在德国的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纲领制订者:赫尔德,代表作家:青年时代的歌德与席勒.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其文艺思想几乎囊括了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所有文艺主张.如“文艺复兴”――发展民族文化,创作自由――“启蒙运动时期”,甚至包括了西方正在萌芽的新思想意识(浪漫主义思想):如回归自然,个性解放等.狂飚运动的文学主张极为庞杂,但注重文学的发展规律,保证了德国文化汲取一切有营养的成份.5、谈谈歌德创作的三个时期?(1)青年时期:大学毕业――1775(歌德在魏玛公国任职前,26岁)受“狂飚突进”运动思潮的影响,个性解放倾向明显.歌颂反抗《普洛米修斯》诗剧.成名剧作《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恩格斯称赞这个剧本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剧本发表后,轰动了整个德国,一时间仿效之作蜂起,形成一个写历史剧、写“骑士剧”的热潮.歌德因而获得全国的声誉,成为“狂飚突进”运动的主将.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2)中年时期:在魏玛任职――岁)长时间搁笔,37岁才开始创作,26―36忙于政事.37岁后,创作从早期激进个性解放思想转而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较温和(古典主义).原因:①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②法国古典主义气质.标志成就最高的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二人互补(席的思想深度,歌的感悟力),作品主要有历史剧《埃格蒙特》,剧本《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和《托夸多?塔索》.《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标志着歌德从“狂飚突进”到“古典主义”的转变.(3)晚年时期(1805―逝世)歌德大部分时间隐居生活,对一生思考、回顾、反思,用一部著作完成对自己乃至人类思想的总结――《浮士德》.1、浪漫主义文学特点是什么?1、以个性主义为出发点“个性”,在此之前任何一个时代没有这样重视它.浪漫主义作家把自我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分开,提出个性问题.从个性出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特征,主要表现作家的内心世界.2、浪漫主义以理想主义为归宿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表现作家的理想境界,形成浪漫主义创作的显著特色.这里的理想与现实尖锐对比,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境界多为现实中没有的,不可能发生的.romanticism这个名词起源于中世纪一种叫传奇(roman)的民间文学体裁,“浪漫”来自于中世纪,贬义:不可能发生,不真实――至18世纪,“浪漫”由贬义转为中性再转为普遍使用的褒义,与“优美”联系在一起,不满意污浊的现实,与现世相对抗.浪漫主义文学理想主义大致有三类:①以美化之后的大自然为理想主要体现于英国文学中,诗人作家在自然中找到和谐和美的极至.②奇幻神秘的超现实境界,往往与人的宗教体验相联系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点③情趣盎然的民间传奇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都喜欢搜集整理改编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的活泼质朴清新超越文人文学.浪漫主义运动中有一个“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新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缚,其特点在想象的丰富、情感的深挚,表达方式的自由以及语言的通俗.3、艺术表现上追求“不寻常效果”出人意料,不寻常表现――打破现实的理性秩序,往往以玄奇、变幻不定的形式给人以感官上的强烈冲击.表现如:1)叙事性作品:情节追求偶然性,奇特性.(大仲马《基督山伯爵》、雨果《悲惨世界》)2)夸张手法(雨果)后代文学很少有如此鲜明对照关系.3)辞藻华丽(古典主义典雅、朴素)4)诗歌成为最主要的文学体裁,并且以抒情诗最为流行.因为抒情诗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文学样式.2、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先驱性由于德国知识分子对自我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使德国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诞生地,甚至在18世纪中后期德国文艺批评中,就有“古典”和“浪漫”分野.成为席勒与歌德经常讨论的问题.2、思辩性德国人长于思辩推演,是一个习惯于在思辩中生活的民族,思维习惯使哲学中的思维方式、思路带入文学创作,使其浪漫主义文学呈现独特风貌――思辩性.3、悲观主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格调是阴晦、压抑、沉郁.把目光投向中世纪,希望在宗教的幻想中得到精神上的超越.3、何谓“湖畔派”?“湖畔派”是对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自然形成的三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总称: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因其三人先后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又有共同特点: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在美学上坚持具有神秘色彩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文学的超功利性,反对提倡文学的社会作用,向往遥远的中世纪和神秘大自然,羡慕纯朴、宁静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文明.代表作: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1798年合作出版《抒情歌谣集》.4、试比较唐璜与“拜伦式英雄”他们的相同处:反抗社会,有个性.区别:“拜伦式英雄”:忧郁厌世色彩在唐璜身上不再存在,唐代表了拜伦理想中的自我;而“拜伦式英雄”更代表拜伦反抗、复仇的现实体验.唐璜经历有惊无险,自由、快意,成为人们追逐崇敬的对象――以如鱼得水的自我游离于欧洲大地,对社会进行了居高临下的调侃――拜伦理想的“我”.拜伦笔下的两个“我”互为补充.5、谈谈《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与艺术力量的长篇小说,以其紧张非凡的故事情节,包括浓烈的对中世纪社会背景的描绘和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著名代表作.它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与一般小说的不同①不同于一般现实主义小说情节,很少客观描写外在世界,情绪性强,富有激情,推崇想象与虚构.内心情绪和心理着墨较多,造成情节发展不平稳,显示出跳跃性、波动性.②一些情节枝蔓,游离于主线索,如描写爱斯梅拉达的母亲居第尔、堂洛德的弟弟小若望等.小说的中心“美”,描写美的毁灭的再生.“美”最集中代表是爱斯梅拉达,作者在此集中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①与通常的外貌描写不一样,爱斯梅拉达的美带有一种野性美,追求个性洒脱自然,生命焕发出蓬勃的活力,这是古典主义的不能接受的,充满性感.②同时,这种美又于爱斯梅拉达精神上的自由境界相合拍,令人着迷.③美也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善良与纯朴,无功利的发自内心,对人的友善,救甘果瓦,给伽西莫多喝水.这是爱斯梅拉达的人生哲学:纯静、自然的人生态度.(1)美的摧毁力量①世俗社会②邪恶变态的僧侣社会,教会压力(2)美的再生①爱斯梅拉达的“美”复活了伽西莫多.伽西莫多一直作为弗罗洛的工具存在,真正复活人的尊严是在为爱斯梅拉达的外在、内在美打动之后,从一个奴仆成为一个情感丰富、道德高尚、有个性的人,体现了美的伟大价值:使一个丑的人得到了第二次生命,美在这里成为了价值评判的尺度(毁灭弗罗洛).②美的升华伽西莫多献出了生命,为爱斯梅拉达誓死保护不成,一同死去.6、谈谈奥涅金形象的意义.①接受了西方文化,具有自己新的人生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是个主动接受者,对于俄罗斯贵族文化,他不甘沉沦,勇于反抗.②典型:“多余人”形象,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被几种文化所抛弃,找不到归宿.奥涅金的“多余”是可贵的,他不随波逐流,是他独立性的象征,多余人的人生必然充满悲剧性,俄国强大的传统文化窒息扼杀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西方文化. ③他最终结束了多余处境,向着贵族文化回归,这才正是他可悲可叹的一生,他最后反过来追求达吉亚娜,实际上是他的西方式理想,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抚慰之处,四处飘泊,一切都失望后,寻求传统方式来实现自我,体现自己作为一个贵族子弟,在贵族圈中的魅力,这是他可悲堕落的标志.奥涅金是反叛社会找不到知音的悲剧,是反叛社会最后向社会回归的悲剧.奥涅金的悲剧是社会型的,而法国“世纪儿”是生命型悲剧,它直面人性的分裂,对自身生命一种形而上的思考.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以客观世界为表现主体,追求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文艺复兴的客观世界带有作者的主观臆想成份,浪漫主义的真是情感的真实,而现实主义则表现了的人生存状态的客观真实性,尽可能贴近现实人生真相,“我要写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巴尔扎克)、“描写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左拉)、“人情风俗史”(狄更斯、托尔斯泰),作者不再单纯写个人,而要与整个社会风貌联系在一起.而现代主义转向描写内心世界,追求体验的真实.对于何谓真实,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代认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性质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也依赖于感觉的结构和机能的性质,依赖于感受体的内部状态.就文学创作而言,这个感受体就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即作家的审美心理机制.特别的审美心理机制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模式,它的形成有先天生理的气质,也有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个作家的审美心理机制一旦形成后,就潜隐于意识的深层,以潜在的方式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感知的取向和艺术思维方式.每部作品的风格特点归根到底就是作家特定心理机制的体现,这是所有艺术风格的心理成因.审美心理机制的不同,作家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把握上就有不同.文学是无法再现“生活本来的样子”,“现实主义只是相对的说是现实的”.任何文学形式所反映的生活都不同程度上趋于变形:“每一个艺术的最高任务都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种最高的真实的假象.但如果企图促使这幻觉实现,直至最后只剩下一个平凡惯见的现实,那么,这种企图是错误的.”(2)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个人主义)为基础的鲜明的批判性个人主义:肯定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展、反抗压迫的权利,如《红与黑》.人道主义在西方含义复杂,在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人”字,与神道相对立,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常混在一起,19世纪,则指对社会上的不幸的人、社会上的弱小者,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同情,如托尔斯泰.19世纪以前,批判是淡漠的,在批判中带有一种乐观基调,对人类文明发展充满信心,19世纪始,作家一改先前乐观的态度而变得冷峻,20世纪的批判代之以一种深层的哲学思者与神学沉思,不再是对社会现象的浅表层次上的批判.(3)总的艺术原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追求细节描写的逼真效果.人物塑造个性化,有了自己的性格逻辑系统和发展逻辑,这并不是由作家主观意志决定,摆脱了作家的主观干涉,出现了“典型人物”,不是类型化人物,不是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坏人身上也有深厚的感情,如《交际花盛开记中》的伏脱冷,好人身上也有卑贱的一面,如《红与黑》中的于连,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复活》).(4)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文学描写手段丰富:心理、景物、人物肖像描写,人物的语言、表情个性化.小说、长篇小说和戏剧取得了巨大成就,便于展示社会的广阔画面,符合现实主义要求,诗歌不存在现实主义,但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即“巴拿斯主义”出现.2、谈谈《红与黑》的思想意义.表达一个贫民青年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以及在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中必然毁灭的悲剧.客观上反映了下层人民对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制的反抗.于连并没有具体的政治目标,因而不是所谓的野心家.司汤达在《红与白》中对颜色进行了解释:“红”:共产党“黑”:保皇派“红”象征着共和“黑”象征着教会红色象征鲜血、生命、自由黑象征着伪善、阴谋.于连一生是“红”理想破灭后不得不走上一条黑色的道路.红与黑本质上是一种矛盾,这矛盾也就是决定了于连一生的矛盾.①于连悲剧的必然性单就故事本身发展而言,给人一种错觉:于连的不幸是一种偶然,实际上,偶然只是一种表象,告发于连的神父其实并不认识于连,与于连也无仇无怨,但当他知道德.瑞那夫人的事之后,他却不顾一切地去揭发于连,他要维护一种封建制的等级原则,于连被揭穿后,整个上流社会都憎恶他,与于连的冲突是一种原则性冲突,封建文化思想已经积淀在教会等级封建人士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所有行动的最源初也是最为强大的出发点与动力.维护一种等级原则成为他们不自觉的行为,当然也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考虑,因为现实冲突的背后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平等原则,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制度是封建社会不能相比的,它提供了每个人出人头地的机会.虽是这样,但结果又是不同的,而对于既得利益者,又存在着利益重新的分配的原则,若于连成功了,就会在社会中树立起平民成功的榜样,这是为那些既得利益有所不容的.教会与保皇派势力联合扼杀于连也是必然的,于连对此也非常清楚. ②于连悲剧的深沉性个人在争夺自由权利途中,必然与社会相冲突.浪漫主义者对此往往很乐观,用一种理想性的东西来达到对现实的反抗.现实主义则更深沉,揭示的问题更本质,深刻体现在于连在监狱中对人生的思考.3、谈谈《人间喜剧》的思想价值以金钱现象为中心展开对人类社会、人的命运以及人性自身的剖析与思考.《人间喜剧》的价值在于:当人性发展到马克思所指出的第二阶段――“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巴尔扎克最先在广阔的领域里赤裸裸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商品等价物――金钱对于人的压迫,并由此造成的心灵畸变.他揭示了这一个时代的一个许多人不愿正视的真理:历史是靠卑劣的情欲来推动的.在他看来,人类社会不过是个人情欲的角斗场.所有理性、道德、法规都不过是角斗场上的角斗“法则”或遮羞布,而情欲是历史的大力神,它决然地不顾一切法则、甚至推倒角斗场的围墙而朝着自己意志的方向奔突.他对“各色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雨果的两句诗奉献在《人间喜剧》纪念碑前:他从根部描绘一棵树,/描绘草木互相残杀的生死斗争.(1)它让我们看到金钱的魔力决定着人的兴衰,存亡.(2)金钱不仅决定人的命运,也决定了社会的各个方方面面的状况,金钱与人类社会的堕落.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看似庄严公正的法庭,在金钱这枚糖衣炮弹下,也堕落了.在巴尔扎克的笔下,写了大量这样的情景.(3)金钱与人性的异化金钱能使人性扭曲,导致人的精神、性格等发生变化,走向人性反面,以致于人与自身产生了对抗.4、谈谈爱玛的形象特点①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爱玛是一个具有通常人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激荡着种种欲望的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物质的、肉身的人.她的种种欲望,激发了她对生活的无穷想象和渴望,具体表现为对爱和幸福的追求.这种“爱”或“幸福”虽然不无心灵的精神的因素,但其主体与原发动因是肉身的和情欲的.她向往“爱”和“幸福”,而在她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却不存在,于是,她不接受这个环境,不承认这个现实,不满足于她和包法利医生的那种平板、枯燥、乏味的生活.她对现实具有叛离心态.②追求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爱玛所想象的“幸福”不过是福拜楼所说的属于虚伪的诗.也即由肉身欲望激发并借助幻想营造出来的传奇世界.她明明生活在现实的环境,欲望却盲目地把她引升到传奇世界,她一味地听见欲望的驱使,试图让“爱”永远充满疯狂、激情,甚至认为“爱”就是激情.既然如此,人的使命在于不断去寻找这种“爱”与“幸福”,不断去享受快乐.每当找到这种快乐时,她兴奋不已,生活也进一步被她虚化和诗化了.在她第一次与罗道耳弗幽会时,小说是这样描写她激动与忘乎所有的.③充满着自我矛盾与困惑爱玛在罗道耳弗的偷情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找到了她向往中的“爱”.当罗道耳弗背叛她后,爱玛又在赖昂那里找到了一度失落的“爱”,同样沉湎于“幸福”与快乐的自我陶醉之中.与前一次不同的是,爱玛在反复地体验了“爱”与“幸福”后,也渐渐地感到这种激情之“爱”的非永恒性.她和赖昂相处一久,他们太相熟了,颠鸾倒凤,并又不惊又喜,欢好百倍.她腻味他,正如他厌倦她.爱玛又在通奸中间发现婚姻的平淡无奇了.时间告诉她,婚姻和奸淫同样的平板、乏味、现实.或者说,奸淫里并没有她要找的永久的“爱”与“幸福”.可是,爱玛在感悟到要“爱”的非永恒性,并感到失望之时,却没有意识单只追求建立在纯粹的“肉欲”之上“爱”的短暂性,因为人寄希望于通过变换爱的对象,通过无止境的寻找“爱”成为永恒,这样决定了她的寻求永远是盲目的,等待她的也永远是失败与失望.在爱的对象一个个离她而去时,爱玛的幻想最终破灭了,她从五彩缤纷的传奇世界飘落到切切实实无法回避的现实世界.于是,她大梦初醒,她所追求的那种“爱”并非永恒,“幸福”也不存在.实质上,爱玛追求“幸福”的过程,正是不断失败、走向痛苦与绝望的过程.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让肉身的欲望牵扯着鼻子往前走.5、谈谈福楼拜的艺术成就1、小说创作神话模式的自觉运用福楼拜注重把握外在真实的同时,还追求真实的真实,即超现实的或主观心理的真实.为达到这种“真实的真实“的境界,用客观地摹写生活,直观地、逼真地再现现实方式是难以奏效的,而用象征隐喻神话模式,把现实生活神话化,则可达到目的.黑格尔说:“一般地讲,象征是外界存在的某些形式直接呈现给感官,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在于它呈现给我们的直接性,而在于它给我们的思想所提供更为广阔、更为一般的意蕴.”这说明,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能提示出更广泛、更为深刻的现实性意蕴.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把握是一种诗性的揣摩,是将最为内在、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艺术形象.从广泛的广义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具有象征意味,因而都有神话模式潜隐在内.即使是巴尔的扎克小说,也具有象征隐喻神话模式.但是,严格意义上现代神话模式也只有在现代小说,特别是现代派小说中才成一种普遍和自觉存在.福楼拜对“真实的真实”的刻意追求,使他在象征隐喻神话模式运用上,比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要自觉得多,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他是一个自觉运用神话模式进行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家,而这种自觉,促使福楼拜“把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运用于文学,从而成为现代小说的始祖”的重要原因,因而在他的小说中,那一幕幕社会风俗画的背后,隐含了喻意深远的现代神话形态.2、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福楼拜不仅强调观察事物的科学、冷静和缜密,还要求在描绘事物时做到科学、客观、冷竣.他反对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渲泄.福楼拜说:“我们不应该利用艺术发泄我们情感,因为艺术是一个自身完备的天地,仿佛一颗星星,用不着支柱.我们必须脱离一切刹那的因果,然后越少感受对象,我们反而容易如实表现它永久普遍性质,天才或许不是别的,是叫对象来感觉的官能.物役于人,不是人役于物,艺术家表现激情,然而是描写的,属于一种再现的作用,具有形体的美丽,否则容易流于艺术娼妓化,甚至情绪的娼妓化”.所以福楼拜主张,“展览,然而不是教诲,必须绘成图画,指明自然之为自然;同时图画又要完备,是好是歹全画出来.”要做到客观地呈示自然.福楼拜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必须“退出小说,”进入无我境界,“作者在他作品里,必须象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而又到处不见.”福楼拜把客观性放到了创作的首要位置.3、故事性消解与散文化文体福楼拜主张小说创作的客观性、生活化,因而分对虚构故事是十分反感的,因为,虚构和想象将使小说所描写生活背离现实世界.既然小说是对生活的展览,是对生活作科学化还原,那么,作家在创作中首先要考虑就不是故事的曲折离奇,而是所表现的生活是否最大限度地切合生活自然形态,现实生活本身是平淡无奇,故事性往往是人为东西,因而,当小说自然地呈示生活时,所描写的生活也总是平淡无奇甚至是肢离破碎的.所以,如果从传统小说的结构美学看,福楼拜小说故事性不强,文体也趋于散文化了.《包法利夫人》总体描写了爱玛悲剧故事,情节的基本框架是存在;但其中却没有传统小说尖锐的戏剧性冲突;爱玛的生活故事也不是始终连贯的,而是几个恋爱故事连接,此外就是大量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情感教育》的故事性更差.主人公几乎同时与三个女人交往,三个恋爱故事似无主次之分.故事展开也没有严密逻辑性.似乎完全由弗雷德利克主观的好恶决定,他想到哪个情人家去,就到哪个情人家去,故事也就在哪个情人那里展开.这样一来,传统意义上“故事性”被消解了,而“生活化”特征则更明显了,小说的行文方式则是由故事性的消解而趋于散文化.4、语言唯美追求提出形式与思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追求语言的精巧、准确,推敲锤炼达到完美效果.6、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性格特征是什么?(1)真诚的人生态度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始终与人格独立的捍卫联系在一起,也包括对自己的反省与思考.克经过反省,认为自己早期作品也充满虚情假意,他抛弃了原固有的路数进行创作,他反传统,反社会,也反自己.(2)高傲的天性高傲来自于他对自由天性的自信,于连的高傲是他深刻自卑的保护色,它符合法国物质主义追求的传统.克的高傲是纯粹精神意义上.(3)超物欲的精神追求克利斯朵夫一生清贫,甚至爱情也不是一种感官追求,表现是他内心体验,追求是绝对的舍生忘我的丰满的生命,也是一个绝对禁欲主义者.(4)对爱情独特理解――圣洁爱情追求.7、《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成就.篇幅浩繁,故事并不复杂,小说根本无意塑造具体的生活故事,而是透过喜怒哀乐现象试图把握下面更深层的东西.“这几卷同全书其它部分同样不是小说,或从来没有意思要写小说,是一部诗吗?何必要有名字呢?我就是创作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绝不能受一种文学方式的限制,它有它本身的规则”.(第七卷初版),他看重人本身,表达人生命潜力.(1)“音乐节奏”和“长河意象”构思上,无现实主义小说的事实呈现,故事不清楚,淡化逻辑性,线索不清晰,以此来突出主人的内心混乱、波澜起伏精神本身,这充分借助了音乐,整部小说是用创作交响乐的方式来创作,可看作是一部交响乐作品.小说主要展示了生命历程、诞生、发展、磨难、升华,这本身就是典型交响乐方式,整部作品相当于四册,即交响乐“四个乐章”,描写历史与人物,相当于交响乐的主题.1―3卷,相当于交响乐第一乐章,描写了人的少年生活.4―5卷,第二乐章,克在追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与社会的斗争,是主题的第一次展开.6―8卷,第三乐章,克的友谊与爱情的主题,第二次呈现.9―10卷,生命的搏斗与升华,主题第三次展开.相当于主题的再现.(2)对于人无意识世界的呈现对于人无意识世界的独特发现,爱情的独特心理,创作心理(音乐),创作音乐家无绪的、涌起的只是片断旋律.于连的爱情心理,是战斗,是征服心理,克的爱情语言似乎都是一些无聊的话语,体现了恋人间的折磨欲.篇幅浩繁,故事并不复杂,小说根本无意塑造具体的生活故事,而是透过喜怒哀乐现象试图把握下面更深层的东西.“这几卷同全书其它部分同样不是小说,或从来没有意思要写小说,是一部诗吗?何必要有名字呢?我就是创作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绝不能受一种文学方式的限制,它有它本身的规则”.(第七卷初版),他看重人本身,表达人生命潜力.8、《呼啸山庄》艺术特色是什么?①《呼》的叙事艺术:非全知视角《呼啸山庄》并不依循现实的本来面目即时间的逻辑来结构小说.它更像戏剧,将现实人生浓缩进一个狭小的人生舞台,即英格兰北部的一个荒原的两座山庄中.在艾米莉笔下,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就是希、哈里顿,两代凯瑟琳、林热松畹娜渴澜.在这个孤独而远离尘世的荒原上,一群人演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生悲剧.对人的心灵世界深处超越常规的意识及其行为方式的表现,是这部作品的精神所在. ②淡化时代背景作者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英格兰北部一片荒原上,这里矗立着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座远离市镇的庄园,荒原上长年刮着北风,仿佛想刮走原本极少的一点人间温暖.荒原构成一种象征的氛围,它切断山庄同现实的关联,使以希为代表的人群独自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做着现实中的人不可理喻的事却能获得读者的理解.希与凯的爱情就像荒原上刮来的北风,暴虐、狂野,无所阻拦.同荒原设置的超现实氛围相适应,作者很少用篇幅来铺写两人爱情的现实情景,作者所关注的,并不是两人爱情产生与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是这种爱情的强烈程度的超现实意义,关注他们的生死之恋. ③恐怖、神秘到令人窒息的艺术风格洛克乌德从阁楼的藏书中发现了凯的旧日笔记,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梦中,被凯的游魂抓住,当希发现之后,他打开窗户,向着北风呼啸的荒原呼喊:“进来吧,进来吧.凯茜快来吧!”第一次显示了希与凯爱情的奇异性和超现实色彩.从故事一开始作者将这种神秘、恐怖的人鬼之间象地狱之火一般的“爱情”,“结论式”的呈现给读者.小说进展到一半时,凯瑟琳就去世了,而她并没有在小说中消失,而是以幽灵的形式出现.超自然的描述实际是把人引向对自身内心的关注.9、威塞克斯小说是什么?1912年英国作家哈代汇集他的成果时,把创作之最重要的长匾小说中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也称“威塞克斯小”.威塞克斯是哈代的家乡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哈代的这一篇小说以威塞克斯的背景,描写了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英国社会生活.“威塞克斯小说”中著名的作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国的家著名》、《无名》、《丧德》等.10、是什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a.英国腐朽的门第家族的观念苔丝个人命运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在哈代笔下,苔丝悲剧的起点就是门第家族观念(腐朽业已过时),并把她推向了深渊,正是由于德伯这个家族才导致了苔丝的悲剧,克莱对这种悲剧的造成,根本不去追究亚雷的责任以及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因为他是传统道德的坚强维护者),而是把责任推到苔丝身上以及她所属的那个家族. b.文明绅士的虚伪性,是导致苔丝悲剧的第二个要素首先对苔丝构成伤害的是亚雷,在亚雷身上披着文明外衣,是有强烈利己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乡绅.他傲慢,对苔也有感情,但却不能以平等的目光来看待苔丝,始终对苔丝是征服、占有的欲望,也是苔丝对他深恶痛绝的原因.第二次苔丝碰见亚雷时,他变为了一个虔诚的牧师,但他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教徒,他成了一个宗教道德与客观上破坏欲的奇妙组合,本质上揭露了英国道德虚伪性.道德是与权势、地位联系在一起,成了权势、地位的点缀品,一个道德家(晚期亚雷)却确实伤害了普普通通的无辜者(苔丝)从亚雷这个卫道士的虚伪上,揭露了当时牧师的孱弱、道德的丑恶面纱.c.男性道德中心(道德的性别特征)是苔丝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克莱同样伤害了苔丝,他真诚而不虚伪,爱苔丝却有一种冷酷性,这来自于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男性道德观念,这种观念的强大性,连他自己也未意识到,道德的坚守的维护走向另一个极端,便是残忍与淡漠,面对苔丝的苦难他变得毫无怜悯同情之心,反而成为一种怨恨.同样这种道德观念也把他自己带进苦难的深渊,婚姻的幸福失之交臂,最后是无尽痛苦.哈代对道德的控诉,在克莱身上达到了最高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作为意识形态人的生存困境,也是对文明的深刻思索:如果文明扼杀了人性中起码的悲悯,宽恕与温爱,那这种文明还有什么价值呢?自然克莱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在本能上,他会揭去道德这一层文明面纱,新婚之夜他的坦白,实是唤起苔丝对他的感情,然而当苔丝原谅宽恕他以后,他却无法容忍苔丝的过错,这显然是他头脑中男性道德观念作祟,贞操问题,在男权社会中只针对女性(苔丝),他不能容妨他的妻子与其他男性有染,从而玷污他的声誉,以及他的家族和以后的名声.而对自己所犯的罪却早已自己宽恕了,贞操观对于男性不起作用,最多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的道德情操的高尚罢了,这是一种虚伪的姿态.以上三点,都是英国道德观念的表现,这种道德也成为人自我束缚的依据,使人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勇气,而且变得冷漠与残忍.11、什么是俄国文化精神?俄国文化精神可以用“俄罗斯理念”(russianidea)的概念进行概括:这一概念最早由俄思想家索洛约夫阐明的,意指俄罗斯传统思想独特的沉郁、虔敬、博爱、崇敬苦难的素质.1、忧郁气质来源于对高层专制统治者高压政策的失望和对下层人民同样的失望,俄国知识分子陷入到深刻的孤独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便是忧郁.2、贵族精神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人格追求和自己的奋斗.坚持自己的个性,不甘媚俗,不轻意放弃自己的社会人生理想,往往以社会代言人自居,与整个社会利益和历史使命相联系,体现为救世主义.12、什么是“自然派”?“自然派”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在果戈理影响之下形成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它基本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和深刻地批判封建农奴制的黑暗,以下层人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极苦,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以描写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属于“自然派”作家有: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涅克拉索夫,思妥耶夫斯基等.13、《父与子》的思想意义是什么?a.比较客观而真实地揭示了俄罗斯新人的特点屠格涅夫有距离观照俄罗斯的新人.巴札洛夫与巴威尔等不同,在巴札洛夫身上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精神”,它的实质是否定的决裂.即接受西方文明的青年人对传统毫不妥协地决绝的姿态.b.不无哀婉地预示了作为父辈的贵族知识分子,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巴威尔,早年受过西欧式的教育,虽有改革社会的想法,却安于现状,仅仅保留了一些西欧式的穿戴,长而尖的指甲,洒香水.在年青人面前,显出过份地自尊,对年青人表示出了自己的轻蔑,这反而加深了他自己的孤独.屠格涅夫并无意尖锐突出父辈与子辈的矛盾,因为他们均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在末尾,巴威尔也不得不佩服巴札洛夫,感觉自己终将退出历史舞台.c.依旧沉寂的俄罗斯虽有新一代有成长,老一代得退出历史,而俄罗斯依旧还是俄罗斯,巴札洛夫夫猝不及防地就去世了,表明了作者与巴札洛夫之间的情感上隔膜,屠属于老一代,他与巴威尔更有一种情感上的问题.14、谈谈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二重性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二重性,首先表现在他的性格上.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在轮流起作用.正如他的好友拉祖米欣所说:“好象他身上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人在交替出现.”一方面,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而且见义勇为,富有恻隐心.譬如,他在上大学的时候曾帮助过一个患病的穷同学,维特他的生活达半年之久,这同学病故后,他又替他赡养他那年老多病的父亲,直至下葬.此外,他还从一座失火的房子里奋不顾身地救出两个孩子.最后,他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又倾其所有,为惨死于马蹄下的马尔美拉陀夫办理丧事.然而与此同时,他又是杀人犯.他不但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而且还殃及无辜,杀死了她的妹妹――一个善良又备受欺凌的基督徒. 其次,他的二重性还表现在他的犯罪动机上.一方面,他认为“这一切的原因是他的恶劣的境遇,他的贫穷和走投无路”.第三,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二重性还表现在他对自己罪行的认识上,良心和理智在他身上进行着激烈斗争.他在行凶前最后一刻还觉得杀人是一种十分丑恶,卑劣和荒唐的事;杀人后,他又自惭形秽,经受着良心的痛苦折磨,觉得自己与人类一下子隔绝了,感到可怕孤独.第四,拉斯柯尔尼科夫恨透了那个资产阶级市侩卢仁和人面兽心的色狼斯维德里盖洛夫.可是,正是在这两个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他们是他的“理论”的等而下之的体现者,是他的人格的市侩化和流氓化,卢仁拾人牙慧,伪装“进步”,宣传资产阶级极端利已主义的哲学.15、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成就1、情节结构上追求一种“相互对映”的“双中心”.两个中心内容的线索人物,价值观念彼此对映,《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和比埃尔.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肉”中心,列文“灵”中心,小说围绕中心,组织情节,主要通过两种方法:a.多次发生叠合《战争与和平》中主人公四次出现在同一地点.b.出现纽带性人物,具有广泛的关系,媒介作用,娜塔莎.2、“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a.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灵矛盾安娜对渥伦斯基既爱又怨,对卡列宁;厌恶和趋赴.b.表现心理运动的全过程c.转瞬即时的心灵波澜,注意表现人的下意识和显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活动,明显地体现了现代“意识流”的特点.16、安娜的爱情悲剧的价值与意义:安娜的爱情悲剧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是在封建时代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所不可避免的悲剧.a.畸形的婚姻制度安娜嫁给一个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饱览人生世事的中年人所特有的冷漠).卡列宁具有官僚阶层的封建腐朽性,他们不是同一个年龄层的夫妻生活.安娜追求的是热烈和自由的生活,安娜和渥伦斯基相识后,卡列宁的腐朽性表现得更为充分. b.封建伦理的强大压力封建道德舆论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c.爱的双方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爱的双方心境不一样:安娜:位置只在家庭中,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家庭――情爱是她生活的全部,如履薄冰,忐忑不安.渥伦斯基:比较开阔的自由空间,除了和安娜的爱情之外,还有其他生活事业需要.在乡村过着隐居生活后,渥伦斯基感到沉闷,压抑,而安娜则平衡了.这对两人必然产生隔膜进而发生巨大冲突.对待爱情的感受不一样:安娜是用全身心去拥抱渥伦斯基,而渥伦斯基不是用全部生命去爱安娜,而只是去爱她的美貌和内在气质.d.精神来源和精神压力安娜悲剧,在更为深层意义上,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迫害主要是通过她自身体现出来的,是注定由她自身的意识而起作用的.历史的积淀、贵族教育和贵族生活的熏陶形成了安娜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贵族上流社会的许多习俗和生活准则成了她约束自己和评判自己意识的尺度.黄冈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一、古诗词名句填写(共10分)1、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2、,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_____________,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4.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晚会上…蓝色的海豚岛读后感600字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蓝色的海豚岛》的书,它是一本荣获国际大奖的小说.作者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斯.奥台尔.它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印第安女孩卡拉娜,在一场与阿留申人的战争后,岛上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她,悲伤、恐惧、孤独、饥饿笼罩着她.十…1、什么是“世界文学”?其具体内涵是什么?“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歌德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他在读《好逑传》后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初一生物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卷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60分,30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a 唾液腺 b 胰腺…作者:吉林考生那个声音早已远去,但它永远回响在我的耳畔.――题记“早点放弃吧!”那句话又回响在我的耳畔.望着书桌上厚厚的复习卷子,真有想放弃的冲动.当年的一幕浮现在我脑海中,在我心中隐隐作痛.、 大约是我7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爸爸推着一辆自行车回来… 本文由()首发,
上一篇: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3.这两首词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这两首词的主要内容,品味其中的意境,把握女词人的情思……
下一篇:将上课内容串联起来,达到有效统一,学以致用. 课堂朗读是本节课的关键,在课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声中体会桑娜一家穷苦的生活.课前预习的自由大声朗读,在精读课文时的快速浏览、默读、老师的示范朗读,尤其是一位学生的领读,让我们感……
合作伙伴提供补充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侩小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