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或科研和教学哪个更重要:哪个对大学更重要

科研和教书哪个更重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科研和教书哪个更重要?
上传于||文档简介
&&高​校​中​,​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川​大​讲​师​周​鼎​的​“​自​白​书​”​在​网​上​发​布​后​,​再​度​引​起​人​们​对​这​个​经​典​话​题​的​热​烈​讨​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高校“青椒”大吐槽:科研和教书究竟哪个更重要
澎湃新闻2012年,周鼎为新生演讲:“大学何为?——我的回忆和思考”。       高校中,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川大讲师周鼎的“自白书”在网上发布后,再度引起人们对这个老问题的热烈讨论。       澎湃新闻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国内外许多高校“青椒”(青年教师)们,诸位学界中人立马展开了强大的思辨能力。       有的“青椒”对这个问题本身产生怀疑。华东师范大学老师J说:“我认为就大学教育来说,科研应该是基础性的,有深入的研究才能谈得上讲学……完全不做研究在大学里是不能容忍的。只会讲课的老师没资格被称为教授。对我自己来说,没感觉研究和教学是矛盾的。为什么会为这个问题这么纠结?”       也有人认为“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这样的表述多少已经偏离了周老师“自白书”指向的问题所在。浙江大学青年教师F说,“轻教学”从未换来真正意义上的“重科研”,所谓的科研早已被简化为一系列抽象的数字符号,只不过,教学连被量化的资格都没有。“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学者欧文·白璧德就曾提出警告。如果今天中国的青年教师依然希望追随这种人文教育理想的话,也只能坦然接受像白璧德那样被时代边缘化的结局。        “对于有教育情怀的人来说,还是教学重要”       在澎湃新闻记者咨询的“青椒”中,有不少同情周老师,认为对于有教育情怀的人来说,还是教学重要。       内地某高校青年教师W说,“高校毕竟不同于专门的研究机构,老师的第一任务应该是教好学生,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学更重要。另外,科研也需要兴趣和天分,要求每个老师都成为科研专家,也是不现实的。”       有的老师吐起苦水,黑龙江某大学一位英语专业教师说,“教学还是科研,我痛苦了很久,也许还会一直痛苦下去,重教学,没人知道,没有资本,职称永远在最后,随时面临被解聘。曾经无数次下定决心搞科研,放弃教学,放弃学生,保住自己,又无数次觉得自己的想法太恶心,过不了自己,因为是真心喜欢教学工作。”       对于很多一般院校,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更重要,武警工程学院一名文学老师说,“在我们学校(两者)都重要,但是由于是基础学科,科研实力比较一般,牛文也弄不了,所以教学更重要,领导天天抓,学生无所谓。最后教学重要异化为教学竞赛最重要,集全单位之力搞教学竞赛。”       天津某学院青年教师M也说,“几十年后,大家再回头看现在,教授很多,教师很少,严重点,估计还要背上误国误民的骂名。 古人说,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当下,学校里老师个个争当状元,以后的学生状元就少了,长此以往,就成了一蟹不如一蟹了。”       确实,碰到好老师是学生的福气。贵州某高校D老师说,“科研和教学其实不分伯仲,学校应该均衡对待,不应该只看科研成果,何况现在所谓的科研只有数量没有质量。讲课好的老师当然更受学生欢迎,我本人也是川大毕业的,记得当年教有机化学的马赞祥老师,上课超牛,但是一直是副教授,只出了一本书,不过我们所有同学对这个老师印象最深,当年的笔记我一直保存着。”        重科研轻教学,世界都一样?       上海某高校青年教师Z说,“我觉得他其实是挺清醒的,不是纯粹的情怀党。这些抱怨,最终是没有用的,根本的问题也不是在评估中教学更重要还是研究更重要,最重要的是:究竟谁有资格判定一个学者有学问?是一天研究都没做过的部门官僚还是学者自己?至于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平衡,其实有很多技巧,要看个人的学养和圆滑程度。他的故事里有很多青椒的影子,比如女儿出生的那天,我也在上课,但是我们不必也不该用这些情怀去打动人,因为每个行业都有特别的难处,只是这些难处是否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回报。       “他懂得这些困境不是一个学校一个领导的问题,不过退一步说,国际来看,主流的高教模式也是看重论文,中国大学不过是国际潮流的后起学步者而已。我想这也是那么多大学校长很商信心去推这一套的原因:与国际接轨嘛。甚至人文学科衰落萎缩这一点,也算是经济危机之后的全球趋势,身处这样的时代也无可抱怨。可是在再萎靡不振,一个正常的大学应当在学术评判上也体现出专业精神,简单地说,各种科研处,规划处之类的行政部门,应当是学术委员会的附属机构,而非自己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权力关系不理顺,尊严与待遇都是鸡同鸭讲。”       中国大学在这方面真的是“国际潮流的后起学步者而已”吗?美国东海岸某高校青年教师L证实,“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平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美国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单单教学质量评价本身已经是很复杂的事情。学生欢迎的老师未必是好老师。内容、难度、学生质量、打分高低等都影响受欢迎程度。那么谁来评,如何设定权重,这都是很难决定的事情。即便不强调科研的中小学,也常常是由同行评议(公开课)的方式评价教师水平的。”       香港中文大学某青年教师也指出,香港情况相似。“重科研轻教学,重文章轻学堂,在世界各国比较 发达 的地区都一样,只是程度不同。所谓 发达 是指以各种SCI即引用索引来衡量出版物,比如汤普森公司的SSCI。孰不知这些公司并非大学,它们的产品并不是为学生为公众所设计,而是最终服务于股东和掌握权力的大学官僚。”        体制之弊与解决之道       有人提出,出现这种两难实为现行科研制度之弊。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X说,“如果允许讲一点不那么温和的话,我想说:现行的科研体制逼出了太多的垃圾论文,重复建设,质量极低,问题意识和方法论都很欠缺,大而无当的题目、八股式结构和不痛不痒的分析建议,完全没有营养。这类论文充斥着数据库,而现在的学生们又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库搜索关键词的方式来做学问,缺乏系统的阅读和基本的学术素养的训练,很多好苗子都被垃圾论文给教坏了,让人很痛心。要把制造垃圾论文的体制跟真正的科研体制区分开来。”       同时,也有老师认为,人皆有所长所短,不能一概而论。西安一高校教师说,“学校最好的状态是给不同的人都有发展空间,不能求全责备。待遇上差距别那么大就可以了。科研学术很重要。不过,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论文需要发表。也没有那么多创新性的东西要做。绝大多数人的学术科研成果都会成为真正学术科技发展的背景噪声。真正创新性的工作,只属于极少数人。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承知识,这个是学术上难有真正成就的人可以投入更多精力的事情。”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L也这么看,他说:“时间精力有限,大多数老师都在费尽心力玩平衡木,这就需要学校优化考核机制,在教学时间和科研考核标准上作合理调整。我认为研究型高校还是需要科研人才,降低课程教学量也是可取的。对于擅长上课且课程量较大的老师可降低科研考核要求。说白了可以根据不同人才类型实行双规制考核。”       上述香港中文大学青年教师则认为,解决办法之一是促进校内民主,让普通老师和学生有更多发言权。“这方面,香港的大学比内地相对好一些。针对只看科研忽视教学的 发展主义 政策,已有过多次反弹。结果是不少院系对老师进行分流,设立不受科研考核的教师,从比较年轻的instructor到资深的professor of practice。有的喜爱教学的老师自愿选择走这条事业路线,放弃科研,因为可以专心教学。也有学校设立专门的professor of research,即不用教学只做科研。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老师,乃至同一位老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具体怎么办,不能划一而论。还是促进校园内部民主最实在。不能只跟在西方学术范式后面,东施效颦。毕竟西方大学里的矛盾也没这么严重。”       最后,上海高校青年教师fwb总结了这个话题难处何在: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热点话题了,谈来谈去能起多少作用不保证。但我个人觉得,每个对这个问题有看法的人都说出话来,而不只是犬儒地被动低头钻各种空子——我的观察是,高校教师群体已然出现这种现象——那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有帮助。       “中 国大学基本是被行政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秋风扫落叶一般大一统管理的,各个学校的特色不清晰。但我们心心向往的西方学校可不是这样的。比如 美国教授也有研 究、基金、发文章压力 ,那请问,在美国以研究为主的大规模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与以教育(学)为主的小规模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一样要求的吗?仅在一所大学,比如芝加哥大学里,经济科系和理工科系是一样要求的吗?如果不一样,原因在哪里?如何借鉴?教育一定没有 学术含量吗?即,教学只具备传播功能而不具备学术生产力吗?不同专业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样?研究一定比教学高吗?不同专业里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是一样的吗?       “我认为,要分类(学校及专业)对待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自上而下的粗暴数量化行政管理,只能靠发展学术共同体来改变,但如何避免学术共同体出现党同伐异的现象,也要另谈(有时我会想,学术上的党同伐异,不正是一个学校或专业形成特色的必经过程吗)。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如何进入学校各种考评系统,这又是一个艰难的话题。       “太多艰难话题之下,哪些是可以立竿见影做出改变的呢?(/note//,经作者授权摘引)”       “这就是生活”       上海某高校教师C则对周鼎提出严厉批评,“这就是生活”!他的话振聋发聩:       “先说几句吧。这个周老师是否能力有问题啊?为了上好中华文化课至少准备了三年,三年的准备都可以写出一篇博士论文了。老子也要上课,有时一周十五个课时,隔三差五还要和老婆吵个架,弄个通宵什么的,为啥老子就能三年还写个几十万字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这个周老师走得真不是时候。教育部已经退出改革高校上课制度重拳。落实到上海,就是如果你能上好课,在教学竞赛中获得名次靠前的一等奖,就能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还有机会获得国家级的五一劳动奖章。可见这个措施是全国性的。多少名教授著作等身,也不能有这个奖。你深受学生爱戴的周老师机会来了,走什么走啊!这个时候走,难道真是喝醉了?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急流勇退?免得暴露在自以为豪的教学上的实力?       “这个周老师也在不仅能力不足,而且品质也有问题。试看你和学校签订的劳动合同,你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教学科研岗。如果只有教学,那你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至于这个任务牵扯了你多少精力和时间以至于你不能科研了,那只是你的事,何必拉上学校呢?这个道理谁都懂。自损规则还振振有词,令人大冬天一头汗。       “另外奉劝周老师们一句,学生当中多的是白眼狼。你以为真会有学生为你挂掉别的课?四年之后他们都走了,而你还在学校。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是公家田科研是自留地这种说法有他道理。现在我不是骂你,而是骂学生。       “我依然记得华东师大的杨国荣老师为了不缺席课程教学,没有出席李泽厚在本校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李先生还是杨老师邀请来的。你周某人吐槽之前先想想你比得上杨老师吗?       “八年半了。毕业八年半为何写不出晋升职称的论文?难道论文真的不讲质量只讲数量?数量是需要的,但没有质量的论文就能发表吗?中国的论文并没有糟糕到令人不堪的境地。周老师你这么说叫我们这些也要上课也要写论文也要看书也在产房里待过几夜的同行如何承受?您还是喝多了吧?我原谅你。       “我不想教育你周老师,这就是生活。日日难过日日过。你还估计娶了一个有传统美德的老婆,家务啥的能顶半边天。要是你老婆也是一个所谓的现代女性,看来你还要上民政局,说,老子不干了。” 
(原标题:高校“青椒”大吐槽:科研和教书究竟哪个更重要)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对于国内一流大学来说,教学与研究谁更重要?
6回复 189浏览
如题,首先对于大学来说教学与研究密不可分,同样是增强大学实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部分。那么对于国内一流大学来说(何谓一流由你想法决定,楼主觉得可以以985为例,毕竟一流不一定985但985基本上可以保证一流),教学与研究哪一个更应该成为一个大学发展的方向主导呢?街上大神多想听听jrs的看法~福利就周董了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研究永远是第一位的,哈佛之所以是哈佛,那是研究做的好而非讲课讲得好
还是应该研究为主
研究更重要,不研究不出点成果,哪来的经费完善办学条件发自手机虎扑
当硬币的一面朝上时,另一面就会朝下。
不冲突,对我们来说很多时候是自学。老师研究水平高是对研究生和博士培养有益处。
教学也是为了研究,去看西方对建立现代大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是传播知识,然后深入研究知识,本科教育然后直接就业用我们校长话说和职校没什么区别,但是这不是一个大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我们是985大学,鼓励读研究生博士生走向科研。这也是现在很多大学的转向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4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3人参加识货团购488.00元10人参加识货团购200.00元7人参加识货团购365.00元6人参加识货团购308.00元28人参加识货团购419.00元32人参加识货团购949.00元14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20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4人参加识货团购269.00元0人参加识货团购359.00元3人参加识货团购325.00元|||||||||||
最新播报:
大学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
  2013年教师节,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因为常年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且保持高水准,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成为新闻话题。近几年学校排名榜单层出不穷,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论文成就是重要的考量数据,因为一项突出成就而被学校重奖的事例比比皆是;靠教得好被重奖百万,确实罕见。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究竟是“教得好”的老师还是科研硕果累累的老师?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这已在高校成为探讨和思考的话题。
  调查:研究生七成重“科研”,本科生多数重“教学”
  近日记者就“教得好和科研好谁更重要”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做了一次小型调查。调查人数共25人,其中研究生10名,本科生15名。
  10名研究生中,有7人选择了科研,这些学生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认为老师的科研能力能让人信服,学生也能从科研里面学到更多东西。2人选择了教学,认为老师毕竟是以教书为己任的,有才识有能力的老师通过教学将知识传播给学生,这才是老师的职责。另外1人认为必须要分开来看,认为教授负责科研,讲师负责教学。但偏向科研的研究生也同时表示,教学同样重要,只是从研究生角度来说,教学是辅助性的。
  15名本科生中,有10人认为教学好更重要。这10个学生认为,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书才是本职工作。有4人表示,教学和科研都重要,不能只以一个标准来衡量。虽然没有做出单一选择,但也表示,老师的科研能力必须贯彻在教学上,科研和教学要能合理分配时间。只有1人表示科研更重要,因为科研好的老师才更具代表性与权威性。
  在采访调查中,6成研究生认为教授参与本科教学是有必要的,另外4成认为即使不教课,也应该和学生有交流。7成本科生认为教授应该参与本科教学,但同时也表示教授是否教得好才是重点。
  改革:教授进课堂成湖南高校提倡重点
  湖南高校近几年来一直在改进本科生课堂教学,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两所高校为例,在湖南大学公布的《湖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细则(湖大教字[2009]41号)》中,在课堂教学部分规定得很明确,“教授、副教授应当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担任本科生教学工作”。2011年,包括6名教授在内的26名教师不上课而被“下课”。2012年,根据教育部的新规定,湖南大学出台了《湖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更加详细地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阐释,在课程内容、学生培养、教师考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湖南大学的教授、副教授都担任了本科教学工作。
  中南大学在校长张尧学上任之初,就开始了包括本科教育在内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本科生专业课和大部分基础课,都由教授或副教授来上。”2012年3月,张尧学宣布教授、副教授必须上讲台,不提倡“教学型”老师和“科研型”老师之分,而对青年教师则鼓励专心做科研。在课程方面,进一步改革实验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推动实验室尤其是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24小时全面开放。
  思考:重奖传递积极信号,重教还需更多制度保障
  一直以来,许多高校评估老师的标准,在于拿了什么专业奖项,有多少立项课题,有多少科研成果。教学的好与否,没有被纳入评价体系,这当然与现存的评职体系有关。湖南很多高校开展的“学生票选最喜爱老师”活动,活动由学生投票决定,也由学生代表来颁奖,似乎是一种纠错行为。
  在此次本报记者采访的学生中,80%的学生对于对教学一线的老师进行适当奖励这种做法持赞成态度,他们认为既然搞科研有奖金,教得好也当然可以奖励,类似学生拿奖学金,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激励机制,对于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很有帮助。
  中南大学目前已经开展了两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活动。今年教师节,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教授在获得“最喜爱导师”的荣誉时表示:“这是我十多年来过得最为荣耀的一个夜晚,一个印象最深刻的教师节。”对高职院校而言,教学好似乎就来得更加重要。今年教师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万名高职学子如海选明星一样选出了“最喜爱老师”,这些老师因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受到90后学子追捧。
  此次浙江大学重奖两名一线教师每人100万元的新闻得到广泛关注。得奖老师由学生实名制投票选出,这不仅是对一线老师“教书育人”的激励,也是对学生们“主人翁意识”的激励。大学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某种意义上,浙大重奖传递了这两个积极信号。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矛盾是世界性的难题,设立重奖有助于营造重教氛围,有专家表示,还需倡导教学自觉、积淀教学文化,要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除了设计奖励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实习生 刘曼霖 记者 岳霞
[责任编辑:千篇晏才宏悼文拷问:科研教学谁重要--教育--人民网
千篇晏才宏悼文拷问:科研教学谁重要
编辑:臧文丽
】【】【】【】【】
上海交通大学普通教师晏才宏3月12日去世
  上海交通大学普通教师晏才宏3月12日去世,这几天交大校园BBS上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晏才宏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于是,他的死引发人们反思:一位广受学生们爱戴的优秀教师,为什么与高级职称无缘?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出什么问题了?
晏才宏: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font size="3" face="楷体_GB年10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已得知自己身患肺癌晚期,仍平静地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讲解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在家中辟出的“答疑房”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
  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反成另类?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
他是不是陷入了“钻牛角尖”的误区?
  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谁能理解晏才宏?
  晏才宏有许多趣事:一次他跟妻子上街,在家具店里,看到店主读初中的小女儿正面带难色地做题,为数学不及格而懊恼。他立马坐下来帮孩子讲解,临走还留下联系方式。后来孩子果然找上门,晏才宏为她一补就是两年。他在一个知青子弟学校为学生补习,一补又是7年……诸如此类的答疑补习数不胜数,他却从来分文不取。
  他对教学工作那样投入,以至“影响”了评职称,但从未有人见过他对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表现出苦闷。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教学的得意,经常眉飞色舞地对妻子、朋友讲他上了一堂如何精彩的课。他爱吃肉,时常玩笑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千余篇悼文拷问高校评价体系
◇ 网上调查 ◇
  您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看法是:
做为教师一定要进行教学工作研究更重要,教学可做为次要工作 教学影响研究工作,学术有建树的教师可专职研究只教学是不行的,不能完全放弃研究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病故后,学生在交大BBS上发表悼念文章千余篇,网文摘录如下:  
  [李焱]他很随和,没有半点架子,也很健谈,记得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尽管问, 或者在我来之前写在黑板上也行,咱们一起做。”先生对学生一向是来者不拒的,在讲解时,经常是一手持笔,一手持烟。如果你在课间去教室里找先生,他肯定不会在讲台上高高坐着。你只要站门口扫一眼,看哪个角落里众学生围成一团,中间一缕青烟扶摇直上,肯定就在那里了。我只是他千万个学生中很不起眼的一个,他给我上过的课还不到十次,他和我讲的话加在一起绝不超过30分钟,甚至他根本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但他那一丝不苟的学者态度,那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感动至今。
  [spdf]晏老师是我遇到的上课最有底气的老师,从不用书,但是比拿着书的人更清楚书上讲的是什么。
  [Raymondwu]曾经因模拟电路被他关过,但是我该!最后,还是好好复习,补考过的。不过真的在模电方面学到了东西,也喜欢上电路方面的知识了,现在还读了电路的研究生。
  [彭桢]希望像这样的好老师能多一点,相信所有晏才宏老师的学生都会做一个像他那样热爱事业、认真负责、不求名利的人。也许这就是给晏老师最好的报答吧。
  [胡传馨]您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电路分析也是我大学四年来学得最好的一门课。直到现在,当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当电路课的助教时,我还一直把您所教的那些知识,传达给我的学生。我也一直在努力,希望做一个像您那样的好老师。
  [李静]在我眼中,晏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像一个老朋友。那个学期,是我大学四年最最刻骨铭心的一个学期,一个让我告别自卑,勇敢地站立起来的学期。而所有这些功劳,都是因为您――敬爱的晏老师。
  [王青]一天晚上,我和其他同学去请教晏老师。当时,晏老师住在由学生宿舍改建的招待所。因为我们问题特别多,让老师很晚才休息,但晏老师总是很有耐心地给我们解释。其实,晏老师当时身体也不是很好。听他提起过,他患有糖尿病。大学里还有这样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同学答疑的老师,真的很难得。
  [林煜]晏老师很少接项目,他把他的心思、心血全都花在了教学上。这样的老师,现如今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吧。个人觉得,作为教师,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不管是讲师还是大教授,教学带来的成效要远比单单的科研大得多。
  [杨春雷]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舍追求的梦想,不幸的是,大部分人追逐的都是金钱,或者名利。而这也就更加映衬出另一少部分人精神的崇高,对事业的追求,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网友:荒唐!"大跃进式"的教师评价机制误人子弟 (姜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科研活动,特别社会科学的科研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按着现行的标准,一个平均40岁的教授或副教授,需要在15年内写出10本学术著作或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15篇论文。如果是每个人都从质和量上达到了这个标准,那么我们一所约1000教师规模的大学15年后将产生700名左右中国一流的学者和教授,在世界上平均拥有这样一流教授队伍的大学也是屈指可数的。这样长期下去,怎么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的质量呢?如果教师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着考核这个指挥棒转,考核的分数就是金钱、就是业绩、就是利益、就是个人前途的话,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违背了其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而本末倒置呢?况且诚信应该是教育者和学者的生命,如果这样的考核机制冲击了作为教育者和学者的诚信的话,那不是舍本逐末了么?……
网友:理性看待优秀讲师至死未评副教授(陆高峰)
  这位优秀大学教师至死没有评上副教授,使媒体舆论再一次把矛头指向了“罪恶的论文”,似乎晏老师没有评上副教授都是论文惹的祸,甚至,有人再一次提出要取消论文与职称评审挂钩的不合理制度。笔者认为,对于晏老师未评上副教授这件事应理性看待,至于有人借机鼓吹取消论文更是因噎废食。发表论文与职称评审挂钩虽然有它的不合理之处,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职称不与论文挂钩,那么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既没有教学水平,也没有科研能力的人很可能通过投机取巧,拉关系走后门等歪门邪道而评上副教授甚至教授。到那时,不仅晏老师等兢兢业业教书授业的老师难评副教授,恐怕那些既有科研能力又有教学水平的人,也会在职称评选中因为缺少“活动能力”而被拒之门外。如此结局,肯定是那些高呼取消论文的人士也不愿看到的……
教学、科研 哪个对大学教师更重要?
观点一:学生满意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
  其实,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好教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副教授”“教授”,只要想一想大学的主要功能,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回答。贪大求全,越搞越烦琐,让附加条件冲击了主要条件,最终必然使职称评价走向本末倒置。――新华社 
  视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师者,将讲课当作享受并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教师,只因没有“像样”论文至死时还是个讲师,不禁令人嘘唏。对比起那些把授课当作副业,课讲得不知所云的教授,学生喜欢谁,需要谁,那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华南新闻 
观点二:大学需要晏才宏这样的教学型大师 []
  在上海交通大学,晏才宏老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寓教于乐,以一杯清茶、一枝粉笔在三尺讲台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真心怀念,这样的教学型大师同样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高校既要科研又要教学,当我们景仰科研大师的时候,也期待出现更多像晏才宏这样的教学大师。――中国青年报 
  和研究机构不同,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考上大学的都是可造之材,能不能通过大学学习成为真正的人才,关键就在于老师的指点。能得到名师的循循善诱,往往可以收到“胜读十年书”的功效。教师潜心科研并没有错,但让教学上有成就的老师坐职称的冷板凳,这让人心寒。――人民日报
观点三:讲师“悲剧”不能重演 []
  像晏老师这样淡泊名利,甘当人梯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却得不到应有的声誉和待遇,这不公平,更难服众。作为主管部门、作为单位领导,不该认真反思吗?还能让像晏老师这样的“悲剧人物”继续把这悲剧续演下去吗?――工人日报 
  在我看来,晏老师的死不只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失去了一个最好的老师,和他一起“死去”的还有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最为内核的部分应该是英国教育学家纽曼所说的“知识传播之地”,知识创新也好,社会服务也好,如果没有知识传播之地这个内核,大学只会沦为市场经济的奴仆。――现代快报 
观点四:晏才宏,一个值得永远记取的名字 []
  传道、授业、解惑,师之道也。不合时宜的晏才宏倒下了,令人欣慰的是,有那么多学生在他身上学到了在别的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不过,欣慰之余,又不免困惑,这样的学习与领悟难道非得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东方网 
  清明是寄托哀思的日子,老师的离去让人的心情备感沉重。晏老师走了,他教书育人的事迹这段时间正得到传播,向晏老师学习的高潮也正在掀起。但是,晏老师走完人生“最后一课”的价值难道仅就在于成为他人学习效仿的榜样?――华东新闻
观点五:晏才宏的境遇是教育体制的悲哀 []
  真正让人感慨甚至痛心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它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竟与学生们的评价如此相悖、如此遥远?换句话说,晏才宏老师的境遇是对他的不公,却更是教育体制的悲哀和中国教育事业的损失。――北京青年报
  反思大学中数字化管理的弊端:数字化管理加强了效率和可操作性,可是晏讲师引发的争议,再次凸显了数字的冰冷无情。或许可以期待,哪怕是在数字化的框架下,我们也有必要在关注论文数量的同时,关注一下学生为老师打的分数。――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臧文丽)
相关专题? ? ?
精彩推荐:
热点新闻榜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研和教学哪个更重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