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结肠息肉伴腺瘤样增生0.8一10腺瘤有一年了未做.会怎样

全国客服电话:023-
当前位置:-->-->结肠息肉和息肉病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
colonic polyp and polyposis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
【概述】概述:突出于结肠肠腔的黏膜脚样突起物称为。它包括性或非性的各类型病变。1982年全国协作组病理学者提出了我国统一的分类规范,将息肉分为5类如表1所示。浙江省协作组(1978)普查2755例中,新生物性的占72.3%,美国Shinya为82.7%。我国比例略低,可能由于资料来源于血吸虫性所占比例较高而新生物性相对较低有关。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约半数以上并无临床症状,常因普查或尸检而发现,或者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归纳其症状如下: 1.肠道刺激症状
或排便次数增多,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失衡,如有可见黏液血便。 2.
可为不同程度,如:直肠下段可见大便附血迹、高位常为大便内混有血液或血块、量多者可直接便鲜血或血块,亦有大便后滴血等。 3.或伴
系本身所致,甚至可见脱出肛门口,常在儿童见到,可自己脱落或回缩。 4.体征
可触及包块伴压痛,大多属套叠肠襻,音亢进等,亦可能无明显腹部体征。者可见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双手指掌足底有斑点色素沉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息肉在结直肠的部位分布常因来源不同而有所不同,临床一般以下段结肠与直肠为多见,结直肠达55.4%v76.7%,而尸检仅8.9%(表3)。&&& 1.&& &(1):根据美国的尸检资料,人群22%v61%可发现。根据纤维肠镜对一般人群无家族史、个人史或无症状者检查为25%v41%。从移民流行病资料看发生率增多。说明环境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发生以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从尸检资料看,50岁以前发生率为17%,50v59岁为35%,60v69岁则为56%,70岁以上者达63%。一般认为起源于性息肉,其率为1.4%v9.2%,摘除可减少的发生的危险度。&&& &&&&①病理形态:&&& A.早期分类:结直肠的早期者可分为4个类型:a.小扁平:是样图像,病变黏膜增厚,异形上皮累及黏膜患部,向周围延伸,而不向底部垂直延伸。b.小凹陷:即黏膜凹隐区呈结构,可占据整个黏膜层。c.微小:即仅在光镜下可发现的累及整个腺管的。d.—锯齿状―:具有及两种图像者,约2/3瘤体小于1cm。&&& B.成熟期分类:从病理上分为3类:&&& a.:又称性息肉或息肉样,为半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或灰红,表面可有充血、和糜烂。息肉直径小自1cm,大至5cm,在临床发现的大多在1cm以上,大者多有蒂,少数(15%)广蒂或无蒂(图1A)。&&& b.:又有称,占10%v20%。一般体积较大,大多为广基或基底较宽,有蒂者多较小,率30%v40%(图1B)。&&& c.管状成分比例相似,但可见表面部分光滑,部分粗糙,体积较大(图1C)。&&& &&&&②大小,数目及解剖分布的特点:从美国全国息肉研究组资料在3371例经内镜摘除的中看,38%?0.5cm,36%为0.6v1cm,?1cm为26%;60%单发,40%为多发,随年龄增长,多发性的增多。英国St Mark医院资料:76%<1cm,20%为1v2cm,>2cm占4%;60%>2cm,86%为轻度不典型增生,6%属重度者。&&& &&&&③与:变癌的概念已被接受,于此过程中在上皮细胞内伴有一系列多基因的变化,多方面的现象说明其序惯性。从世界范围看,当移民至高发区,其变癌的流行亦增多,率与年龄及大小呈正相关,且以左半结肠明显,常见同期及癌组织中见残留结构,是1个典型的瘤癌序列的实例。美国国家息肉研究组的资料证实切除减低癌发生率。&&& A.分子水平研究:从正常黏膜发展至过程中较早改变的基因为APC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位于染色体5q,该部位基因失活,致上皮增生并发展为早期,随即为一系列的基因分子事件,包括DCC(18q)、p53(17q)以及ras基因突变等。在新西兰的1个大组遗传性非息肉性(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syndrome,HNPCC)病人检查中,筛检阴性者在3.5年内发现,该资料提示HNPCC病人发生癌的间期较短,且并无至序列的进程。家族史中?级亲属尤其在55岁以前有者,其个人危险度更大。&&& B.病理学改变:从病理形态看仅小部分,凡体积大的,绒毛状及严重不典型增生者易恶性。在St Mark医院研究显示:&&&&①小于1cm的1.3%恶变,1v2cm之间的仅9.5%恶变,大于2cm的46%恶变;&&&&②仅4.8%恶变,绒毛状为40.7%;&&&&③轻度的典型增生5.9%恶变,中度及重度则分别为18%及34.5%。&&& 乙状结肠镜检查中,找到者同期近段结肠发生率为31%。其中8%为进展性或癌。&&& C.流行病学:发生率与发生率的正相关性已被流行病学所证实,随着发病率的上升,结直肠的发现率也上升,而且发病率上升快,发现率也迅速增加,从流行病学上证实二者密切相关。病理类型与相关,绒毛状者最多,较少。前者率可达29%v40%。标本中有10%来自,也有报告达25%。近年,Vogelstein从研究着手,从染色体水平证实基因突变与的发生相关,从而显示与癌的相关性(图2)。尽管如此但仍有30%左右直接发生自扁平黏膜,故不是病变惟一发生发展的方式,此外也不是所有的均发生。有关发展为癌,有人曾报告了213例的普查资料,均为无症状者,—息肉―的大小均为0.2v0.5cm直径,每6v11个月复查1次共3v5年,随诊后18%的—息肉―消失,8%息肉有缩小,70%无变化,4%增大,只有2例。故认为可以长期存在,而且生长可很慢。包括腺管柱状上皮显著增大变圆,核仁明显,并可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腺管上皮增生呈假复层,或有不典型增生腺管向黏膜下层浸润。可见的不典型增生与的移行关系,Morson发现14.2%的癌灶中有多少不一的组织,有蒂发生后,侵入蒂部者不多。类型中绒毛越多越易,可达4.8%v29.8%,而4%v4.8%,的总率明显大于。小于1.0cm直径的,率估计约为10%,大于2cm者,发生的可能性即明显增加,文献中报告高者可达50%。亦有认为<1cm者为0%v3%,1v2cm者为2.1%v11.1%,>2cm者为8.7%v50%。&&& D.时间:发生是一个长时期的慢性过程,至少5年,平均10v15年,这也和良性生长很慢相符合。&&& E.数目与:英国st Mark医院1846例资料表明,单个者29.7%,2v5枚者为51.7%v76.9%,6v48枚者为80%。&&& 国内报道中源于多发性者占71.4%。&&& 临床上所见到大多为2cm以内大小者,在考虑其处理时不需过多强调问题。对有原位的,局部切除定期随诊即可,不必扩大手术。患有的病人,切除后仍定期随访,注意新发生。&& &(2)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s)又名先天性息肉、潴留性息肉或幼年性,常见于幼儿,但成人亦可见,大多在10岁以下,70%以上为单发,但亦可多发(一般为3或4个),60%发生于距肛门直肠10cm以内。浙江海宁县2次成人普查中、以及、肠道血吸虫和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 5.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性息肉病和。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发病情况因诊断标准不同,其发病率统计各异。有的包括了一切具有息肉样生长的病变,有的仅统计具有真性性质的息肉,但大致范围为1.8%v17.2%。 &&& Ridevetol通过内镜及X线摄影检查7487例,发病约为5.35%。芝加哥防癌中心在50000人常规防癌检查中,结发病率为7.9%。由于多数息肉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用乙状结肠镜检查81120个受检者,息肉发现率仍高达5.4%。不同年龄息肉发病率也不同,对45岁以上症状的人普查,息肉发病率达17.2%。若能改进普查方法,息肉的发病率还会更高,如Bacon综合统计美国不同地区37751例尸检标本,的发现率平均高达11.7%,比临床发现率高2倍。Jackman分析1000例结病例,单发者占73.5%,多发者占26.5%,后者半数为2个息肉。息肉的发病率和检查方法、检查部位及年龄有关。 &&& 国内部分地区直肠病变普查,息肉检出率在2.28%v4.4%,流行区较非流行区高。在我国尸检标本中占1.4%v2%,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统计占尸检标本的0.75%。 &&& 各个类型的息肉发病率各地报告不同,就我国以幼年性息肉和较多见(表2)。
【实验检查】实验室检查:1.组织病理学检查
息肉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对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必须注意下列几点:&&&&①取材:同一腺瘤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分布不一,不同部位的异形增生程度不一。癌变可能是中心性和局灶性,故取材于不同部位的活检标本其病理诊断可能不一,应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②标本的标记和定位:应及时正确固定标本并作好标记,使病理医生能辨认标本的头部、基部和切缘。腺瘤伴上皮异形增生或癌变时,可因病理医生经验差异而作出不同的诊断。2.粪便隐血试验(FOBT)
其总的息肉检出率较低。近年发展了一些新的FOB检测方法。郑树等1991年报道使用反向间接血凝法粪便潜血试验(RPHA-FOBT)及计算机危险度评价,联合对人群结直肠癌进行筛检,发现RPHA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该法对结直肠息肉有一定检出率(21.1%)。息肉大小与关系密切,直径>1cm的息肉检出率达43.5%。恶性倾向大的腺瘤FOB阳性率增加,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腺瘤的RPHA-FOB阳性率依次为17.8%、30.0%、45.5%。<1cm的腺瘤常因无而FOBT假阴性,经纤维结肠镜检时可发现。3.标记物检测
例如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组织中MC3、CA19-9、CEA、CA50等;利用流式细胞仪或显微分光光度仪测定组织DNA含量或分析DNA倍体水平等。这些指标的异常被认为与癌发生有关,有的指标出现在形态学改变之前。可用于早期癌变、癌进展和早期复发的监测。但目前对腺瘤检测仍主要在研究阶段,临床广泛应用的前景有待观察。
【辅助检查】其他辅助检查:1.直肠指检
是检查距肛7v8cm以内下肠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及硬结是息肉恶变的可靠指标,但如息肉部位较高则直肠指诊常不能触及。2.乙状结肠镜检
是检查低位结直肠息肉的最主要方法,与钡剂灌肠法使用常可取长补短。3.钡剂灌肠造影
不易检出较小息肉,对低位尤其直肠下段息肉不易显示。双重对比气钡造影可提高对息肉检出率,且可减少因肠腔内气泡引起的误诊。乙状结肠镜发现息肉>0.5cm的病人,需进一步行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近端结肠,往往可发现同时伴有的结肠病变,单对比钡灌肠对近端肠息肉的敏感性,较双重对比为低。故凡乙状结肠镜发现腺瘤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首先选用纤维结肠镜,如无法查完全结肠,则再选用双重对比钡剂灌肠检查(图6,7,8)。4.纤维结肠镜检查
是当前诊断结直肠息肉最确切可靠的方法。操作技术熟练者90%以上可达回盲部,能对息肉是否癌变作出一定估计。据报道经内镜涂抹染料可发现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近年国外方面对纤维结肠镜的检查指征报道较多。有报道40岁以上人群中有10%v25%用内镜发现无症状息肉,并发现大量的息肉位在60cm乙状结肠镜可及范围之外,故对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的任何息肉患者,或息肉切除术后复发患者中应作全结肠镜检,以便及时发现同时性癌或同时性息肉。约半数的息肉和癌被气钡灌肠漏诊,因之应对结直肠癌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以促使发现同时性,减少早期异时癌和腺瘤癌变的发生率。目前国外有人主张凡曾经过腺瘤切除的患者都应进行长期、周期性的纤维结肠镜检查,但有人不赞成,认为仅单个小腺瘤的患者术后死于癌的危险是很低的。5.结肠超声
是将结肠内逆行灌液后用超声对结直肠连续经腹超声的一种方法。该法敏感、经济、可靠、无副作用。报告可详细检查结直肠各段,检出大多数息肉及癌,有报道对>0.7cm的息肉敏感性为91%,无假阳性。
【诊断要点】诊断:虽然可发生或少量,但常常可无症状,定期大便隐血试验(FOB)可以发现阳性,对此类患者作进一步纤维结肠镜或X线气钡造影能达到隐血阶段的诊断。然而并非均会发生或少量隐血,1/3v1/2并无。结合高危因素的序贯筛检及其优化方案是可以弥补以FOB筛查之不足。 &&& 1.高危人群诊断& 高危人群并非具有临床症状,无症状阶段可应用序贯筛查方案,以FOB结合高危因素AD值作初筛。对此方案经回代验证建立方案,更简单易行,具体为:40岁以上,&&&&①大便潜血免疫法(RPHA-FOB)阳性;&&&&②?级亲属史;&&&&③本人有癌症史和息肉、史;&&&&④本项中的6种症状有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作为数项阳性,包括:黏液血便、慢性史、、阑尾疾患史、明显的精神创伤史及胆囊疾患史。4项中任一项阳性即作为高危人群行纤维肠镜检查。对该—优化方案―进行了验证,1993年,在海宁市对1722例息肉摘除史患者作为人群行60cm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了9例(5例Dukes A期,4例Dukes B期),138例及58例息肉。说明该方案的可行性。 &&& 2.诊断步骤及同步& 从筛检出高危人群中进一步确诊,可以应用气钡双重造影及纤维结肠镜取组织病理确诊。在内镜检查时,发现瘤体小于1cm者则摘除,做病理检查;如>1cm者1次摘除困难,则行吸取组织活检做病理诊断。这段结肠者有报道约31%近段存在同步,其中8%为>1cm或绒毛状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故仅以乙状结肠镜为确诊者易导致误诊。经60cm肠镜发现有者,42%在近段可有同步。如筛检所得远端有<1cm的,则近段存在>1cm或绒毛状同步存在不多,不及1%。 &&& 3.切除后随访& 根据St Mark医院长期随访,在小的(<1cm)伴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其随后发生的几率不比一般人群高,因此对该类患者定期肠镜检查,可设计较长时间的随访间期。 &&& 纤维内镜检查显然较气钡X线检查更易确诊,不仅可作诊断并可获治疗,但取后确诊仍确定于病理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 1.的鉴别& 外形和组织结构上与或微小相似,若不仔细分析会造成误诊。3者可从下述特点鉴别(表4)。
&&& 约20%的有灶状的成分,特别在息肉的底部。有1/3绒毛状,也可发现有灶状成分。这些混合形态出现应诊断为或绒毛状,以利临床作出正确处理。 &&& 2.息肉综合征的鉴别& 息肉综合征是指肠道有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在肠外特定组织同时或先后出现病变者。主要包括:Garder结合征、、Cronkhite- Canada综合征和Pertz-Jeghers综合征,共同的临床特征(表5)。
【预防】预防:家族性性息肉病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在息肉发生前切除病变肠管,并对其家族成员进行普查和随访。认真登记家谱这对于发现高危人群非常重要。对于家族中的子女,在青春期开始后即应定期进行结直肠检查,一般半年左右进行1次乙状结肠镜检查,直到40岁,如果到此时结直肠内还没有息肉,再出现息肉的机会就比较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数患者在60岁以后还会出现息肉病。另外,对上消化道也应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是十二指肠壶腹周围,以除外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息肉的可能。 &&& 近年来,许多作者通过对APC基因突变的检测发现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准确率可达100%。这一方法避免了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痛苦,为家族性性息肉病患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1条新的途径。
【治疗方案及原则】治疗:由于息肉的性质难从肉眼判断,故一般发现后应手术摘除或切取作病理学诊断,由于所在部位息肉或腺瘤大小、个数、有蒂或无蒂及息肉性质不同而选择不同治疗方案。 &&& 1.手术方法 && &(1)圈套凝切法:先吸净周围附着息肉的黏液和粪水,抽出并注入空气以置换肠道内可能含有的氢气、甲烷等,以防电灼时发生爆炸,近息肉张开圈套丝,避免套圈过于贴近肠壁,损伤肠壁致死穿孔,套入后抽紧套丝,根据蒂的粗细选择不同的电流功率,切割勿过快,切割慢止血完善(图9)。
&&& (2)活检钳凝切法:对0.5cm的广基病灶,用活检钳全部咬住,上提使基底呈幕状的狭细假蒂,随后通电流凝固数秒钟,局部呈灰白色即可将活检钳咬紧拉下组织送病理检查。 &&& (3)电凝器灼除法:多为0.5cm以下病灶,多属良性,对钳切不能切除者,可以电凝止血器接触后以凝固电流烧灼切除。但勿过深以免穿孔或迟发性穿孔,后者可发生于术后2v7天。 && &(4)手术治疗:息肉及息肉病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肠壁切除、肠段切除、次全结肠或全结肠直肠切除。视息肉的多少、有无蒂及所在的部位而定:&&&&①有蒂单个作内腔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对体积较大者,不易行圈套切除或切开摘除,亦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②无蒂或广蒂者(图10),位于腹腔反折以下者作局部切除,反折以上者切开肠壁包括基底部肠壁一并切除或肠段切除。&&&&③腺瘤病,包括家族性、非家族性,Gardner与Turcot病均有众多的肠瘤,易癌变且发生年龄早,如家族性腺瘤病一般50岁以前均全部癌变,故主张诊断为此病者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但给较年轻患者带来终身的生活不便,故有人主张作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留下的直肠是否为癌变来源,St Mark资料25年随访仅6.5%发生,且多为早期,故术后严密随访确属必要。近来有人主张作直肠部分切除外加残留直肠的黏膜剥离,保留下段直肠肌管,回肠与直肠下段直接吻合。总之保留肛门功能,虽给手术增加一些难度,但能避免终生性回肠造瘘是可以的,也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 2.手术选择 && &(1)内镜下切除有蒂息肉及无蒂息肉:有蒂息肉于结肠镜检时一并圈套摘除,无蒂息肉小的可电灼摘除,大的可黏膜下注生理盐水。圈套电灼摘除后常见并发症为术后,0.1%v0.2%。 &&& 术后1v3年随访1次,包括对进展性腺瘤原位癌者,或高度不典型增生。因腺瘤息肉淋巴管贯穿黏膜肌层,故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者,均限于黏膜而无转移。 &&& 有蒂息肉可圈套切除。无蒂息肉的处理为:&&&&①<0.5cm者可用活检钳凝除法将息肉全部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②0.5v1.0cm者可用圈套凝切;&&&&③如为多发性且逐一钳除不易者宜手术切除,肉眼判断为良性者,可采用电凝灼除法去除病灶。 &&& (2)手术切除:>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不宜经结肠镜分块切除,宜采用手术切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不能经内镜切下者,应直接按结手术处理,因此类患者有1/3以上伴浸润性癌变;能经内镜切除者,切除后须仔细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浸润癌时宜再行根治术。位于腹膜反折以下者可经肛或经骶行局部切除。 &&& (3)腺瘤癌变的处理原则: &&& &&&&①癌变局限于黏膜层的原位癌:一致认为采用局部切除即可,但需病理证实。 &&& &&&&②恶性息肉:为腺瘤伴癌浸润,侵及黏膜及黏膜下,结肠镜下切除易残留及转移,因此主张证实为恶性者应再手术。小的扁平者可先行息肉切除,在内镜检查时如疑为恶性,需手术切除,故在内镜摘除时在局部注入India ink,待病理确诊后,为进一步手术中作标记。恶性瘤摘除后3v6个月随访,有复发则再手术切除肠段。 &&& &&&&③浸润癌:癌变穿透黏膜下层时,处理意见不一。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癌转移及复发的危险度。Nivation综合文献347例浸润癌,总的转移率9%,其中无蒂腺瘤恶性变的转移率15%,癌残留6%。有蒂的转移率7.8%,其中癌残留2.3%。癌限于有蒂或腺瘤头部者,转移率为3%,而癌进入颈、基部时淋巴转移率为20%。 &&& 腺瘤癌变时有下列4项特征者,可行局部切除:A.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均证实腺瘤完全切除;B.癌细胞分化好;C.切缘无癌;D.无血管和淋巴管受累。具有该4项者的转移率<2%,且不高于肠切除术后的死亡率。如果具有相反的4项特征,其转移率达41.7%。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下述原则:浸润癌局限于带蒂腺瘤头部且具备上述各项者不需行肠切除术,局部切除加密切随访即可。 &&& 有下列4项之一者需行肠切除术:A.带蒂腺瘤头部有浸润性癌且分化差;B.癌细胞侵入黏膜下淋巴管或静脉;C.切缘有癌;D.广基腺瘤的浸润性癌。Morson等应用上述原则对浸润性癌行腺瘤完全切除术,随访5年,无复发。少数人不同意上述原则,认为所有含浸润癌的腺瘤都应进行标准的肠切除术。 &&& &&&&⑤腺瘤癌变浸润到肌层:一般认为,无论分化如何均需行根治术。但也有人报道,T2期直肠下段癌行局部切除加放疗,疗效满意。
【并发症】并发症: &&& 1.& 由于息肉表面糜烂,溃疡或,致肠道,病人可表现排咖啡色便、黑便或,有的病人少量多次,血红蛋白下降到5g,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 &&& 2.恶变& 、形成的性息肉以及家族性息肉病等均与变度有关,据Weedon统计,Crohn的发生率比对照人群高20倍。在流行区的发病率也较高。1882年Cripps描述了家族性息肉的恶变可转,经过Hauser研究和文献整理基本肯定了息肉病的恶变倾向。
&病程和预后
【预后】预后: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倾向。Lockhart-Mummcry曾预言—每个息肉病者,任其自然发展,终会发生。单纯性息肉病主要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最大的息肉直径4cm,均已有。病人因症状加重就诊时率为36%(Hullsiek)或73%(Dukes)。的倾向性被认为和基因变异对致癌因子的敏感性升高有关。 &&& 病程长短和息肉病率呈正相关。Muto统计59例病人情况,病程5年以内者率为12.7%,5v10年病程者达41.8%,10年以上病程者率更高(45.4%)。该组病例有4例20年后还未发现。 &&& 和年龄有关。本病多在20岁左右发病,10岁以前,40岁以后发病者少。年龄大都在30岁以后,比一般人早10v20年。Dukes分析大组病例后认为从发病到诊断,平均相隔8v15年(表6)。按年龄组分析:率19岁以下为29%,20v29岁为38%,30v39岁为82%,50v59岁为92%。
&&& 息肉病发生者,多中心性发生者多,直肠和乙状变者多。临床活检时应注意这些特点。 &&& 单纯性息肉病在手术或电灼治疗后残留的大肠黏膜有重新形成息肉的倾向性,再形成的息肉被称为—复发性息肉―。Jackman在56例的术后随访中发现,70%可出现复发性息肉,其中12.5%发展为癌,近年多主张作结肠全切。但至1962年,世界上也报告过10例单纯性息肉病自发消退的病例,其机制不清。
&|&&|&&|&&|&
&&|&&&&|&&&&|&&&&|&&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重庆远秋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军医大学
医学论坛网
中华急诊网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中华医学会
渝ICP证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版证(渝)字 008号 备案号:023 &&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结肠息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来源:放心医苑网
栏目关注: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结肠息?这是很多患结肠息肉的患者想知道的。结肠息肉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多无明显症状,偶有轻微腹痛或者便血,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的。引起结肠息肉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  长期腹泻:不少人有肠道黏膜过敏的恶习,例如在饮酒、吃辣椒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结肠息?这是很多患结肠息肉的患者想知道的。结肠息肉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多无明显症状,偶有轻微腹痛或者便血,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的。引起结肠息肉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长期腹泻:不少人有肠道黏膜过敏的恶习,例如在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就容易出现腹泻,更有甚者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长期如此,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炎症刺激导致肠道息肉生长。长期便秘:便秘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有些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导致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从而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最终肠道生长息肉。饮食因素:有研究发现,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维生素c者息肉的发生率减少。
胆汁的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会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实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遗传:结肠息肉的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肠道炎性疾病:肠道的各种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性结、克罗恩病以及、肠道血吸虫和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综上所述,是关于结肠息肉的几大原因的介绍,对于有这些不良习惯或有慢性肠道疾病的患者要引起注意,积极改善。(责任编辑:jbwq)
息肉是指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临床表现多见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
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复查,一般...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表豁痰。用于急性惊...详情
[功能主治]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详情
[功能主治]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详情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肠息肉拖着不治或会致癌_新浪健康_新浪网
肠息肉拖着不治或会致癌
  受访专家/解放军第458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 施章时 &
  不少人查出肠息肉后,医生建议最好切除,可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觉得不痛不痒又不出血没必要管。医学专业人士提醒说,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是有可能癌变,最终发展为肠癌的。所以发现了肠息肉不仅要尽快切除(特别是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的人),术后更要密切关注,以防肠息肉悄悄复发、癌变。
  40岁后高发,有遗传倾向
  解放军第458医院最近接诊到一位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据介绍,56岁的江大叔六年前曾做肠息肉癌变切术,术后以为万事大吉,从不复查,最近因为大便带血、有黏液,这才再上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肝脏有肿物,肺部也有阴影,元凶是肠癌,直肠肿瘤大到快堵住肠道了。解放军第458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施章时说,其实肠息肉癌变不能一切了之,术后还要定期复查。
  施章时介绍说,泛指大肠黏膜的肉芽状突出物。这些突出物可能是肠黏膜细胞增生所致,也可能是肠道慢性炎症所造成。主要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炎性息肉。
  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很大一部分肠癌都是由肠腺瘤变化而来的。肠黏膜转变成肠腺瘤性息肉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从腺瘤性息肉转化为肠癌的时间约为5年,所以,在腺瘤性息肉尚未转变为肠癌时就将其摘除,能减少肠癌的发病几率。40岁以后是肠息肉和肠癌的发病高发期,要引起注意,建议去医院做肠镜检查,及早发现问题。
  息肉的形成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据一份统计表明,如果家族中有人得此病,那么有约20%的几率传给下一代,比如父亲是息肉癌变,子女患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2-3倍。家族性遗传倾向易感人群若有多发性息肉,又不适时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最终将发生癌变。八类人群早做肠癌筛查
  肿瘤学科的专家指出,定期接受防癌体检、筛查,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展到中晚期癌症。结是预防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一是因为出现癌前病变即肠息肉时,一般需要5-10年才能发展为癌症;二是因为临床上痔疮和直肠癌有很多相似的症状,治疗痔疮时医生“顺便”可筛查,而结肠镜检查能100%发现息肉和肠癌。
  让施章时担忧的是:“患者有症状,却因为怕麻烦不做检查,自己又意识不到会发展到肠癌。”据介绍,现在医院开展义诊和免费筛查,就是希望普及预防肠癌的科普保健知识,引起市民的重视。
  施章时建议以下八类人群早做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4、有慢性,持续超过3个月;
  5、经常发生、黑血便和黏液便;
  6、有慢性、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8、肥胖者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肠息肉无论大小都应切除
  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这些人若从未做过肠镜,建议做一次肠镜检查。近年来,肠癌的生存率非常高,若能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在我国,早期发现的患者不到10%,这与肠镜筛查不足有关。
  一旦发现肠内有息肉,无论是哪种都应切除。对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直接在肠镜下切除;大于2厘米的息肉,若无法在肠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改日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若有癌变可扩大切除范围。
  不少人排斥做肠镜检查,担心检查时因牵拉肠道引起不适甚至疼痛。其实,可以选择做无痛肠镜检查。
  防复发,定期肠镜+饮食清淡
  施章时主任提醒说,有肠息肉的病人,并不是切掉息肉就万事大吉,必须坚持随访。约1/3的肠息肉是多发性的,在原部位摘除息肉后,别的部位还可能长出新的息肉,因此肠息肉的复发是无法预防的。曾经有过结肠息肉病史者都应该遵医嘱复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
  同时,肠息肉的复发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肥腻的食物,也可诱发肠息肉。建议肠息肉患者饮食宜清淡,少吃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易消化和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一般以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切记不要酗酒抽烟,坚持适当运动。
腹泻常用药品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肠息肉伴腺瘤样增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