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_地理大发现_的文化历史背景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_地理大发现_的文化历史背景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地理大发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地理大发现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8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那些航海技术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实只要有计时器和可以测量天体高度的仪器就好了。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用的貌似是等纬度航法。即每天同一时刻测量北极星与海平面的最大夹角,近似为自己的纬度,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同一纬度航行。这就是等纬度航法的比较通俗的解释。当然,因为北极星仅仅在北半球可见,所以这种方法仅仅适用于北半球。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地理大发现为什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
地理发现应指文明民族的代表首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1]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 欧洲国家进行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探索时代的开始,是由于商业贸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 自古以来,西方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东地中海西岸(主要有亚历山大、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喜马拉雅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所以西欧国家不得不放弃路上的“丝绸之路”转而进行海上的探索.这就为以后他们的地理大发现奠定的基础. 与此相比,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强权统治下的“强大”时期.中国百姓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加之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有限,航海探险难度极大,人们也就很少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处在一种强大帝国的光环之下.相比欧洲的航海探险,中国当时的郑和下西洋目的和意义则完全不同. 郑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为安抚东南亚诸邦,“宣德化而柔远人”;二为寻找惠帝允炆,这一点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证;三为同印度诸国建立联系,以便从腹背夹击帖木儿帝国.此外,现代郑和研究者亦总结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从南亚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开辟新航路,使海外远国“宾服”于中国等等.郑一钧认为,郑和的航海建立了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促进了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并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海外知识.此外,他亦指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局限,认为郑和的航海并未带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道,中国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他们“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这一点亦体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1998年所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郑和是东方唯一一位入选的人物,而他入选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他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 从上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来看,地理大发现也不可能发生在中国.欧洲是为了通过不断地扩张,实现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大量的财富,而中国则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时期,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中国人民也始终处于大国意识之中,沉迷于东方帝国的美梦之中.这就是地理大发现为什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的原因.看看葡萄牙探索世界的目的就不难想象其之后的丰功伟绩.葡萄牙探索东方的渴望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开启探索时代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还有一个因素是,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已与穆斯林国家作战多年,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亟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例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此外,通过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获取的古希腊地理文献,欧洲人首次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种种利益的驱使,使欧洲人首先进行了探索,发现了新大陆,成就了地理大发现. 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是远洋航行的硬件基础,当时的中国明朝已经具备足够的条件.但是中国当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驱使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宣我国威”.的却,郑和远航确实带来了相当大的利润,但是为了“宣我国威”,他花费的远比得到的多.还是要强调一点,当明清时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政府大部分限制了海上贸易,所以中国人对于航海事业知之甚少.最后,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东向太平洋,几乎没有较大的岛屿存在.只能是从东南亚到南亚这样一条路出去.因此也不容易发现新大陆,也就没有地理大发现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一些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另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探察当时欧洲人不曾到过的海域和陆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Juan de la Cosa)、、、、与(西班牙语:Juan Sebastián Elcano)等。  地理大发现包括一系列历史事件,主要有1486年人发现南端风暴角(即“”);1492年航抵;1498年开辟绕过好望角通往的航路;年F.de及其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年人航行至、和等地。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利益与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开始大量增加,与也开始出现。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和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  背景 盛行于15世纪的卡拉维尔帆船,在大航海时代常被用作远洋航行 探索时代的开始,是由于商业贸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  自古以来,西方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海上路线利用了季风的特点:在每年的4月到6月之间,船只从苏伊士或巴士拉出发,分别经由红海或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再顺着从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航往印度洋和中国海。大约在6个月后,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之间,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又会将航船带回其始发地。  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东地中海西岸(主要有亚历山大、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喜马拉雅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  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亚历山大、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被称为当时的“铁幕”。只有在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当忽必烈的蒙古帝国极盛时,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才与“契丹”取得了联系。 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伦布 已有的贸易路线可以运送宝贵的香料,但却不得不遭受沿途关卡的层层盘剥,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这还没有算上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盗匪的骚扰。进入十五世纪,威尼斯受到土耳其奥斯曼的封锁与入侵,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在当时,地图学、航海术与造船术都取得了可观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卡瑞克帆船与卡拉维尔帆船相继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现,远洋探险成为了可能。这些融合了传统阿拉伯船只与传统欧洲船只特点的帆船,首次能离开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安全地航往大西洋的开放水域进行探索。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王国的社会结构类似于公司。大家庭中施行长子世袭制(英语:Majorat),家庭中的长子可以继承家产,次子则可能进入教会,或在同摩尔人的战斗中碰运气,用努力来赢取荣耀和土地。当伊比利亚半岛的土地都被征服者们瓜分殆尽后,北非和罗马治下的廷吉塔纳毛里塔尼亚(英语:Mauretania Tingitana)便成为了征服者们的新目标。葡萄牙先于卡斯蒂利亚完成失地收复,并已开始在北非建立殖民地。阿拉贡亦先于卡斯蒂利亚完成失地收复,并已派遣探险队去寻找直接穿越地中海的新航线。  在卡斯蒂利亚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后,伊莎贝拉女王下令军队继续征战非洲。然而,向西通往印度(实际上是美洲大陆)新航线的发现,改变了她原定的计划,从而持续了近8个世纪的征服活动也得以在这片未知土地上继续下去。早期的陆路探索马可·波罗(年)  中世纪晚期,有一系列的欧洲探险队曾跨过欧亚大陆前往亚洲,他们是探索时代的先驱者。尽管统一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将中国到中亚的商路悉数纳入囊中的蒙古正对欧洲觊觎万分;一部分欧洲人还是利用这个机会前往了东方。随着欧洲到中亚的商路逐渐为意大利城邦的商人所控制,意大利人成为了前往东方的主要人群。他们与近东地中海的亲密关系,使得他们更愿意同这一地区贸易,而不是与更东边的地区。教皇亦派遣了探险队,希望能够找到基督教的皈依者,或寻到传说中祭司王约翰的王国。  在已有的史料中,有记载的第一名前往东方的旅客名叫柏郎嘉宾,他于1245年至1247年间到达了蒙古并返回欧洲。然而,马可·波罗在1271年到1295年的旅行才是其中最知名的一次:他穿越了整个欧亚大陆,并抵达了大陆的最东面。后来,《马可·波罗游记》以故事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他的旅程,这本书在欧洲流传甚广。  这些旅行并没有发挥立即的作用。实际上,蒙古帝国在不久后便以其扩张的速度瓦解了。前往东方的商路变得更加危险,更不容易穿越。14世纪的黑死病同样牵制了东西方的旅行和贸易。此外,通往东方的陆上路线太长,且多被与欧洲作战了多个世纪的伊斯兰帝国控制,商队几乎无法维持有利可图的贸易。随着热衷于侵略扩张(英语:Expansionism)的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欧洲与亚洲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年-1435年)是一位中国的探险家和航海家,明成祖曾多次命其率领船队远航,这被称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为安抚东南亚诸邦,“宣德化而柔远人”;二为寻找惠帝允炆,这一点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证;三为同印度诸国建立联系,以便从腹背夹击帖木儿帝国。此外,现代郑和研究者亦总结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从南亚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开辟新航路,使海外远国“宾服”于中国等等。  在航行中,郑和船队采用了多种导航方式,主要有被称为“过洋牵星”的星座观测方法与使用罗盘测定针路的指南针方法。此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海图亦出自郑和船队之手,其中流传至今的有茅元仪《武备志》中收录的《郑和航海图》。郑和探索了东南亚与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如交趾支那、马六甲、暹罗、爪哇、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等。此外,他还到达过波斯湾、东非与埃及。有少部份学者甚至认为郑和曾经抵达过美洲大陆,也即是认为他先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这批学者中的代表人物当推《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作者加文·孟席斯。在途经的国家,郑和船队用中国的特产换来了象牙、染料与宝石等商品,并为皇帝带回了长颈鹿、鸵鸟、金钱豹、狮子等珍奇动物。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计下西洋七次。在第一、三、四、七次的出航中,舰队的随船人员均超过二万七千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极有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其第一次下西洋所携带的船只共计208艘。郑和乘坐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有9条桅杆与12张帆,并由约200名船员操作。  郑一钧认为,郑和的航海建立了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促进了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国的文教,并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海外知识。此外,他亦指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局限,认为郑和的航海并未带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学者张箭认为,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太大的经济需求,他的七次大规模航海不仅没有为明朝带来巨大的利润,反而令国库空虚。但是,郑一钧并不同意导致国库空虚一说,并以郑和六下西洋所带回的100多万两银子均被用于修建南京大报恩寺,而未被纳入国库的事例来加以佐证。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道,中国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他们“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这一点亦体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1998年所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郑和是东方唯一一位入选的人物,而他入选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他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葡萄牙的探索  在发展出卡拉维尔帆船后,欧洲人终于开始将目光瞄向神秘的东方。  探索东方的渴望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开启探索时代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英语:Recession)。还有一个因素是,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已与穆斯林国家作战经年,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亟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例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此外,他们也从阿拉伯邻居那学到了很多东西。譬如,在卡拉维尔帆船的发展过程中,阿拉伯三角帆技术的引入改进了船只的机动性。另外,通过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获取的古希腊地理文献,欧洲人首次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恩里克王子 在绕过由迪亚士发现的好望角后,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三子,他曾参与了其父指挥的征服休达的战役,并在萨格里什(今圣维森特角)开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航海学校。恩里克的计划是探索非洲西海岸:在几个世纪里,西非与地中海世界的贸易路线都必须跨越撒哈拉大沙漠,而北非的路线则被葡萄牙的宿敌穆斯林国家控制;因此,葡萄牙人希望可以绕开伊斯兰地区,通过海路直接与西非展开贸易。  1415年与1416年,恩里克曾两次派人去探索了加那利群岛。1418年,恩里克派贵族若昂·贡萨尔维斯·扎尔科和特里斯唐·瓦斯·特谢拉出航探险,在一场风暴过后,他们意外地发现了马德拉群岛的圣港岛。第二年,恩里克派遣此二人再次出航去建立殖民地,这次他们发现了马德拉主岛。此后,恩里克曾两次派人去征服加那利群岛,但却由于当地土著的抵抗与供给不足而不得已中止。1431年到1432年,恩里克派出的探险队逐步地发现了尚无人类居住的亚速尔群岛,不久后葡萄牙便开始殖民该群岛。  1434年,恩里克派吉尔·埃阿尼什首次越过了博哈多尔角(英语:cape Bojador)的障碍。这里是当时西方人所知道的最南的地点。1437年,恩里克参与了葡萄牙对北非的战役,但葡萄牙在这场战役中遭到惨败,恩里克的弟弟费尔南多(英语:Fernando, the Saint Prince)亦被俘为人质。1448年,恩里克下令在北纬20度左右的阿奎姆岛(英语:Arguin)建立据点,这成为了欧洲人在西非海岸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在二十年内,葡萄牙用武力取得了撒哈拉地区的控制权,并开始在现今的塞内加尔地区进行黄金与奴隶贸易。迪亚士与达伽马的探索瓦斯科·达伽马(年)  在不断发现金矿的同时,1469年-1472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后来在那里建立起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制糖业殖民地。1482年,迪奥戈·康率领的一支探险队与刚果王国取得了联系。  1487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迪亚士受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委托出发寻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他率三艘船只从里斯本出发,沿着西非海岸南下,而在南纬29度遭遇暴风漂流十三日,最后在日进入非洲南端的莫塞尔湾(Mossel Bay)。他并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与西南端的风暴角,而后风暴角被若昂二世改名为好望角。这意味着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已被发现。  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借由一位熟悉西印度洋季风规律的回教徒领航员之助,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东方市场的唯一途径。绕过非洲通往印度的航路   在西欧,最早致力于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非洲西北角的休达城,开始在非洲取得前进的据点。随后,在航海家亨利(航海家)亲王的倡导和奖励下,葡萄牙人于1432年占领,A.卡达·莫斯托于1456年占领佛得角群岛。1462年亨利亲王死后,葡萄牙探险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塞拉利昂及赤道附近几内亚一带。1482年D.卡昂通过刚果河口。1486年迪亚士终于航抵非洲最南端的风暴角(因绕过此处获取印度财富在望,葡王将其改名“好望角”),完成了探航史上的重要历程。年,达·伽马沿着迪亚士航行的路线到达好望角,绕过海角,进入东非南部海域,进而向北航行,到马林迪后,由一位阿拉伯海员领航,循中国海员早已熟悉的东非至印度的航线,迅速抵达印度。年、1524年,达·伽马又第2次和第3次到达印度。继达·伽马第一次远航印度之后,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P.┭.卡布拉尔被风暴吹送至南美巴西,后东航到达印度。  横渡大西洋通往美洲的航路    西班牙统治集团在15世纪末期全国统一后,积极支持海外探航,在这方面的最重大收获就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2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批准和资助,率领 3艘船只和87名船员,经过30多天艰苦的航行,到达美洲一个海岛。据后人考证,他第一次在美洲登陆的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岛就是今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历史上关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传说很多,其中较为可靠的是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北欧诺曼人就曾远达冰岛、格陵兰和当时称为“文兰”(意为“葡萄地”)的北美洲东岸。不过,在那个北欧海盗向外劫掠的时代,诺曼人的发现并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哥伦布是在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中意外地发现美洲的。尽管他在、1502年又3次率领舰队到达美洲,探察过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并且踏上中美洲大陆(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到达特里尼达岛又望见南美大陆,发现奥里诺科河河口,但他至死都认为他所发现的地区是亚洲的边缘。哥伦布航行的成果轰动整个欧洲。直到年间,意大利航海家A.韦斯普奇经过3次或 4次去南美实地考察,才证实哥伦布的发现不是亚洲,而是“新大陆”。后来便以他的名字亚美利哥命名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  年,意大利热那亚航海家G.卡波特受英王雇用,先后两次航抵纽芬兰岛和北美东北海岸地区。1553年在北大西洋探险的英国舰队,企图寻找从北方进入中国的航路,船长R.钱塞勒的船只曾绕过斯堪的纳维亚的北角到达北德维纳河口阿尔汉格尔斯克。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V.N.de巴尔沃亚越过巴拿马地峡看到西方他所称为“大南海”的大洋(太平洋)。1515年末至1516年,西班牙航海家J.迪亚斯·德·索利斯曾进入拉普拉塔河口,并考察了河口北岸。这一切都为后来麦哲伦海峡的发现创造了条件。  首次环球航行  斐迪南·麦哲伦(年)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支持,率领5艘船和265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启航,横渡大西洋,沿巴西和阿根廷海岸南下,通过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麦哲伦被菲律宾土人杀害,只剩下 1只船和18名船员,由J.S.de埃尔卡诺率领,经过好望角,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以后,直到17世纪中叶,西、葡、英、法、荷及后来的沙俄等国,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各区域都继续有所探航。如:年法国人J.卡蒂埃探察了北美圣劳伦斯河,后来在此建立了城。年荷兰人W.巴伦支航抵北冰洋巴伦支海,考察了熊岛和斯匹茨卑根,并于新地岛过冬。1610年英国人H.哈得孙航抵北美哈得孙湾并进行探测。1616年英国人W.巴芬和R.拜洛特发现北美洲的巴芬湾。同年J.勒梅尔和W.C.斯考滕发现南美洲的合恩角。年荷兰人A.J.塔斯曼发现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及新西兰等岛屿。月,受命于俄皇彼得一世的丹麦航海家V.J.白令穿越亚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的海峡(后命名为白令海峡)。&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和意义   地理大发现发生于的原始积累时期。它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地理大发现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   1627年的一幅世界地图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2页)随着新大陆和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的商业重心开始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经济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航运保险公司等也开始在西欧一些主要城市发展起来。    地理大发现在欧洲造成的最直接的经济后果是“价格革命”。当时西欧各国的殖民者和商人,从、非洲、“新大陆”源源不断运回大宗的金银财宝。由于货币流通量的急剧增加,刺激了物价的上涨。“价格革命”改变了西欧社会各阶层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资产阶级利用“价格革命”,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而靠固定(工资)收入生活的工人因物价上涨处境恶化了。西欧资产阶级不仅通过地理大发现对海外进行贪婪的殖民掠夺,而且由于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本国劳动人民生活穷困化。    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使科学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西欧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又促进了日益腐朽的封建社会内部革命因素的增长。因此地理大发现敲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丧钟。地理大发现事件年表  1298年后成书。这本书在欧洲的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与财富的倾慕与贪婪,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1375年 欧洲当时最完备的航海地图-加塔兰地图完成。  1405年~1433年 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次出使“西洋”各国,“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促使东南亚国家向明称臣纳贡,向世界宣扬国威。     1415年 葡萄牙占领北非的穆斯林据点休达。     1415年后 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远征船队开始非洲西北部的探索,陆续发现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以及位于非洲和巴西之间的中途的佛得角及佛得角群岛。  1450年 欧洲的活版印刷技术出现,书本的大量印刷,使得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不再是一部分僧侣的专利,由于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通往东方的陆上和海上商路分别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控制。     1455年 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特权令,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1467年 日本应仁之乱(~1477年),战国时代开始。战乱之中的失败武士沦为浪人,不断骚扰洗劫我国东南沿海。倭寇之患由此开始,并越演越烈。  1488年 巴瑟罗缪·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年,德国人马丁·倍海谟设计出第一台地球仪。  1494年 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签订。     1498年 华斯科.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航路。     1499年 奥斯曼海军击败威尼斯,开始争夺东地中海地区的制海权。     1501年 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确认这是一块新的大陆,但不是印度,后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     1510年 葡萄牙占领印度的果阿。  1517年 马丁.路德在德国维腾堡发表95条条陈,宗教改革开始。葡使节到达广州。     1519年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出发,力图环绕地球航行以发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1520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里曼一世即位,帝国达到了鼎盛。     1520年10月 麦哲伦穿过美洲南段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后人将这个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1521年 西班牙的埃尔南多.科尔特斯攻取特诺奇蒂特兰城,新大陆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灭亡。  1521年4月 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卷入当地土人的冲突,战死。其手下继续航行,发现摩鹿加群岛(就是著名的香料群岛),随后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     1521年8月 中葡“屯门之战”爆发,9月,葡萄牙船败逃马六甲。     日,麦哲伦的船队回到圣卢卡港,世界一周航路完成。  1525年 成吉思汗的后裔巴贝尔统一印度北方建立莫卧儿王朝。     1529年 葡西两国签订《萨拉哥斯新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处又划了一条分界线,完成了亚洲地区的势力划分。     1532年 葡萄牙贵族马丁·苏沙从法国人手里夺回巴西。     1533年 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灭亡新大陆的“黄金之国”印加帝国。中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古文明。     1558年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即位(~1603年),为了扩展英国的海上势力而积极的鼓励海盗活动。     1561年 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胜,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以后的几年又会同俞大猷所率俞家军进行兴化、平海、等平倭战役,连战连胜。  1665年,长期为害的倭寇之患,终被荡平。     1566年 西属尼德兰地区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569年 墨卡托首创用圆柱投影法编绘世界地图。  1571年 勒班多战役爆发,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该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1580年 西班牙吞并葡萄牙。     1581年 原尼德兰北部地区宣布独立,荷兰诞生。     1588年 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 。  1592年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丰臣秀吉跨海入侵朝鲜,中国援朝,中朝联军最终击破日军。     1595年 荷兰人范.林斯霍特编著了最早的航海志,记述了大西洋的风系和海流。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直至1858年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     1602年 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英荷两国矛盾加剧。     17世纪初 荷兰眼镜商人帕理席发明望远镜。  1604年 法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     1624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     1640年 里斯本发生起义,葡萄牙恢复独立。查理一世重开一会,世界近代史开始。     1668年西班牙承认葡萄牙独立。     1642年 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航海家塔斯曼发现了今澳大利亚东南的一个大岛,后命名为塔斯曼尼亚岛。     1652年~1654年 第一次英荷战争,先后发生9次海战,互有胜负,但总体是荷兰战败。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成功赶走盘踞台湾的荷兰人。  1665年~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战争,各有失利,双方最后签订《布里达合约》。     1672年~1674年 第三次英荷战争,在此以后荷兰势力有所削弱,英国取得了最后胜利。     1675年 丹麦人罗默首创恒星中天法测时。  1688年~1697年 法国与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由英,荷,奥,西等国组成)之间发生战争。这是英法之间海上争霸战的开始。丹彼尔发现澳大利亚。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1699年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个让特兰斯瓦尼亚给奥地利。亚德里亚海新娘-威尼斯崛起。     1702年~1713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法的第二次交锋,结果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的明显优势。     1713年英西战争结束。英国取得海上霸权。大航海时代进入尾声。     1730年 英国人西森发明经纬仪。美国人哥德弗莱和英国人哈德利首创用六分仪在海上进行天文定位测量。  1732年 俄皇彼得一世派白令考察俄国东端海域,发现“白令海峡”。     1740年~1748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法的第三次交锋,法国还是失利。     1756年~1763年 “七年战争”,这是18世纪英法争夺海洋和殖民霸权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结束,英国取得了最终胜利,从而确立了其全球的海上霸主的地位,“日不落帝国”建立。  1768年~1779年 英国的詹姆斯.库克船长进行了3次南太平洋考察,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纳入英国版图,并且发现了夏威夷。但库克的功绩在于发现了用橙汁和卷心泡菜来防治坏血病的方法,从而拯救了大量水手的生命。库克在航海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1779年2月,库克在与夏威夷人的冲突中被杀。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S. Eliot
Morison , The
E the European Discovery of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Press,New York,1978.
2.Louis De Vorsy,ed.,In the Wake of Columbus: Is lands and
Controversy, Wayne
UniversityPress, Detroit,1985.
3.W. Irving , Voyages
Discoveries
the Companions of Columbus, Wayne
Publisher, Boston,1986.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