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因放养教育式教育的弊端的例子

有关“放养”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怕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染上“坏”习性,家长就把孩子锁在家中 “圈养”;放任孩子去疯玩,家长又担心从小缺少管教,太野蛮没教养。在“圈养”还是“放养”的育儿观念上,家长愁上心头。
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好像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要循规蹈矩;不为人先,不为人后……于是,多少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24小时监护。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
“圈养”之爱,择邻而居
高先生夫妻俩是上班一族,由于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小家伙大部分时间由保姆带,保姆每天都带孩子到院子里和一群小伙伴玩。孩子两岁,正是喜欢模仿的年龄,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染上吐口水、踢人等坏毛病。“家里没有人教孩子这些,肯定是在外面学坏了”,夫妻俩反应迅速:让保姆把孩子“圈”在家中玩。
古代孟母择邻而居,如今父母有过之无不及。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时,关键是父母要多跟孩子在一起,告诉孩子对错。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总会学到坏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让孩子和其他同龄人在一起。有时候孩子学吐口水等,无非是想引起注意,倒不见得是“学坏了”。家长不去强调,反而没事。
有的早教机构还指出,“圈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溺爱,家长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于是,有的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出气而去邻居打架;孩子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就给孩子写“病假条”……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就这么成长了。
“放养”并非“放任”
“放养”确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会让孩子“放荡不羁”吗?一位父亲的教子经验让人反思。他儿子在两岁时,他曾尝试教儿子认字,一天教几个,全部可以记住。但孩子不知道学习认字的目的,所以放弃了这个“教学计划”。于是,他开始让孩子在外面野,每年假期专门送回东北老家乡下去“野”,打野仗,堆雪人,扔泥巴,爱干什么干什么,甚至学会乡下骂人的土话。现在孩子上学了,没有学坏,既不打架,也不骂人,仍旧是很爱学习的小神童。
其实,“放养”并不是不教养,有的家长把“放养”当“放任”,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打工赚钱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概不闻不问……教育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
亲近自然,科学“驯养”
早教专家认为,学龄前孩子的“任务”应该就是玩。“圈养”或“放养”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成长。关键是要在玩中培养其规则意识,可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导。
专家认为,孩子从小应有自己的同龄人群体,不要仅仅成为大人的“玩物”和附属品;父母应该像高明的教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 “驯养”,才能塑造真正的“千里马”。
事实上,有专家提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即自然教育,就是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锤炼出了坚强的性格,培养了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让孩子渐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外一则:网友分享孩子放养之后的变化
第一,勇敢了。以前要让他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可费劲了,他总是扭扭捏捏,现在可以主动地给小朋友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还主动给小朋友唱歌。
第二,乐于帮助别人。他所在的幼儿班是蒙氏实验班,大家都知道,蒙氏教育都是混龄,一个班中有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他每天帮助比他小的同学洗手,午睡后,帮助小同学穿衣服,帮老师叠被子。从家里带糖给小朋友吃,以前,他可舍不得。
第三,懂礼貌了。老师告诉我,在幼儿园里,他碰到别班的老师会主动打招呼问好。老师蹲着的时候,他会帮老师搬椅子,嘴里还说:“老师请坐!”
第四,做事专注。他现在无论是看电视,还是写作业,或者玩玩具,都特别专注,即使在写作业的时候,旁边开着电视,他也象没有听见一样。老师也反应,他上课是最专心的一个,一直跟着老师(他们现在学习学前班的课程),而以前,他经常坐不住。
第五,生活习惯改善。他以前从不在幼儿园大便,非要憋回家来,搞得大便一直不太正常,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第六,独立性。他每天骑车上幼儿园,从我家到幼儿园有一公里的路程,路上要过一条五六十米宽的交通主干道。他已经可以自己去了。我还可以放心地让他到七八百米外的超市独立购物。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应试教育做了太多无用功,这是不是例子?
今天你做无用功了吗?(6)
&&&&&&&&& &&&&&&&&&&&&&&
&&&&&&&&&&&&&&&&&&&&&&&&
&&&&&&&&&&&&&&
应试教育做了太多无用功,这是不是例子?&&
这是我昨天在搜狐网上见到一个帖子。
  &&&&&&&&&&&&&&& &老父寻子
  成都商报记者 胡挺 施斌
饶颖 摄影记者 程启凌 刘海韵
 &&&&&&&&&&&&  失踪前一通电话 &给整个县丢脸&
  儿子失踪后,刘国华最后悔的是此前的一通电话。&我不该说那么重的话。&
 2月4日晚,刘宁找了个公用电话打回家。自从去年11月手机掉了后,他就没有固定的联系方式。电话里,他先是询问家人近况如何,年过得好不好,继而他说,自己在西南交大附近已经好几天了。
  &我当时感觉,他又要向家里要钱了。&刘国华回忆说,自从2010年刘宁毕业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工作,所有生活开支由家里出。而在大学之前,儿子曾是县上的理科状元,并以优异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多年来累积的荣誉与大学毕业后的失落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让刘国华失控了。这通电话持续了40多分钟。电话里,刘国华对儿子说了重话,&我说,你简直是给家人丢脸,给整个县丢脸。你大学前,在整个县城风风光光的,现在别人问起你,我都不敢说。&
  之后,刘国华还说:&我要对付你很简单,你的所有电话我都不接,有成都区号的电话都屏蔽。&刘宁的妈妈也接了电话,&边哭边骂儿子,恨铁不成钢啊。&
  儿子挂断了电话。第二天,一位陌生的老人打进刘国华的手机:&你儿子在学校的椅子上,已经睡了三天了,这么冷的天&&&
  &&&&&&&&&&&&& 沉默的网吧会面 惊讶地望着父亲
  最开始接到电话时,刘国华甚至想过,这是不是儿子向家中要钱的另一个办法。但很快他就否定了。2月6日,正月初七,他一早赶到成都,儿子却再次消失了。每天,刘国华都去校园附近的网吧寻找,他拿出照片让网吧老板辨认,但所有人都只是摇头。
  2月7日,他往儿子的银行卡上存了300元钱,第二天,他发现,卡上金额少了100元,这让他感到安心。&这说明,他人是安全的,还取了钱。&通过银行查到儿子取钱的地方后,刘国华又去守了半天,一无所获。
  经历了5天的寻找后,刘国华终于见到了儿子。昨日,刘国华走进通锦路的一家网吧时,刘宁正全神贯注地玩网络游戏。刘国华站在他身后,犹豫了一秒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之后,他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走了吧。&
  头发蓬乱、面孔油腻的刘宁回过头,惊讶地望着站在身后的父亲。然后,他一言不发地,关掉电脑,背着书包,跟着父亲走出网吧大门。网吧老板称,最近几天,刘宁常来网吧上网。上网卡里,还有已经充值的40多元钱。
  在回招待所的路上,父子俩一直沉默。半晌,刘国华终于开口:&中午吃饭没?&&吃了。&刘宁小声地回答。
  父亲眼中的儿子
  &&&&&&&&&&& 从状元变成&流浪汉&
  &&&&&&&&&&&& 我怕亲朋再问他
  刘宁身上寄予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成绩好,脑袋聪明,又考上了好大学,我们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而远大的前途。
  在老家县城,作为理科状元,刘宁的现状屡屡被亲朋或当年的老师问起,每当这时,刘国华都只有摆摆手:&他毕业后在安徽工作。&&都没得脸说了。&刘国华无奈地说。
  &儿子留给他的美好回忆似乎只剩下大学前优异的成绩。每年,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时。每个老师都表扬他,谁见了都羡慕。&
  父亲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
  读大学之前,刘宁一直是刘国华和整个家庭的骄傲。
  &他成绩特别好,初中高中都是第一名。&刘国华回忆说。对于这位55岁的父亲来说,儿子留给他的美好回忆似乎只剩下大学前优异的成绩。每年,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时。&每个老师都表扬他,谁见了都羡慕。即使现在,老师们都还能记起这个学生,每个老师见了我,都热情地打招呼。&
  让刘国华最引以为自豪的是2006年,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该县的理科状元,并顺利被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还因此打了很大的广告牌,宣传这件事。&刘国华的语气中带着逝去的荣耀感。
  昨日,刘宁高中的班主任老师也在电话里给这个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非常聪明,学习又很刻苦,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当年)高考,只差一点就上清华大学了。&
  刘宁身上寄予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刘国华说:&成绩好,脑袋聪明,又考上了好大学,我们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而远大的前途。&
  待业青年
  最长一份工作,干了几个月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击碎了刘国华的美好期望。
  大学毕业,刘宁说想留在安徽。&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给他打电话,他都说,正忙着找工作。&让刘国华没想到的是,&找工作&的状态竟然持续了数年。
  在刘国华的记忆中,刘宁毕业后只干过一份仅仅持续几个月的工作。&那是在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做网络销售和客服,干了几个月,他觉得没意思,辞职了。&
  曾经有一次,刘宁对父亲说,&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
  在老家县城,作为理科状元,刘宁的现状屡屡被亲朋或当年的老师问起,每当这时,刘国华都只有摆摆手:&他毕业后在安徽工作。&&都没得脸说了。&刘国华无奈地说。
  刘国华心内焦灼。他难以理解,儿子毕业于名牌大学,本身能力也不弱,怎么会找不到工作?他归因为儿子没有认真找,2013年7月,他把刘宁从安徽接回成都,开始&守着他&找工作。&守&了几天,刘国华回到老家,之后通过电话询问儿子找工作的情况,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正在找&。2013年12月19日,因为房租到期又无钱续交租金,刘宁离开了出租房,开始四处漂泊。
  刘国华发现,儿子开始沉迷网络。&他经常泡在网吧里,也不接我们的电话,没钱了,就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干脆电话都不打,发个短信,说我没钱了。&
  在此期间,刘宁的全部花销由家中提供。刘国华说,这些钱,有很大一部分被儿子花在网吧。刘国华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知道钱大部分是用来上网了,给他钱是害他;但另一方面,总不能眼睁睁看他饿死吧?&现在,他只希望儿子能找一个踏踏实实的工作。
  他曾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从大年初四开始,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堤校区的护卫温先生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躺在校园镜湖边的露天长椅上睡觉了。&他用一件衣服把下半身裹住,躺在椅子上,背一个包,提一个包。从下午五六点开始,要睡到第二天下午的五六点。脸色苍白,这么冷的天,造孽!&
  住在校园内的82岁的经大爷,也发现了长椅上的这名&流浪汉&。大年初五,经大爷看见他躺在椅子上,他试图问问他的情况,但对方很拘谨,不怎么说话,经大爷把手中的零食以及矿泉水给了他;大年初六的上午,经大爷又再次见到了这名流浪汉。&这一次,他说他是大学生,和父母闹了矛盾,还给我看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时近中午,经大爷给了刘宁10元钱,并嘱咐护卫温先生带他去食堂吃饭。温先生打完饭发现,刘宁已经不见了。
  当天下午,经大爷又在校园长椅上见到了刘宁,这一次,他劝刘宁给父母打个电话。刘宁给了父亲的电话。经大爷在电话中对刘国华说:&你的儿子在椅子上,已经睡了好几天了&&&打完电话后,刘宁又不见了。
  给经大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宁与他的一次对话。刘宁问他:&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深奥的问题让经大爷有些诧异,想了想,他回答说:&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充实和有规律。&
  &&&&&&&&&&&&&& 儿子眼中的自己
  像多数人一样工作结婚,我觉得很无聊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都一直很不错;考进中科大的时候,带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影响整个世界;但进入大学之后,和同学们比起来也只是平凡普通的一员,而且感觉自己也没有天才的聪慧和疯狂。
  让我像大多数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
  &如果在战争年代,我是不是会更有价值、更有作为?就好像在游戏里带领伙伴们过关斩将,会得到他们的认同。
下午6点,从网吧出来的刘宁和父亲一起坐在宾馆的床上。他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一条牛仔裤沾满油污。由于在网吧待的时间较长,他的皮肤显得有些苍白。在宾馆,刘宁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专访。对于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的经历,进行了梳理。
谈理科状元
  论文没过,拖了一年才拿毕业证
  成都商报记者(简称记者):从你父亲今天(10日)找到你,你在成都待多久了?
  刘宁:我是去年8月从合肥回到成都的。
  记者:都找了些什么工作?
  刘宁:其实那段时间在成都找过很多工作。起初找到一个国企做客服,但他们一上来就讲了很多规矩,很多简单的事情都要一再重复,还要培训,我觉得挺烦,干了一个月时间就不干了。后来又找了一份工作,做网页游戏,但要培训4个月,期间没有工资,不管吃住,能不能转正还另说,纠结半天,就没答应。
  记者:之前你在中科大读的是什么专业?
  刘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来应该2010年毕业的,因为论文没有过关,就拖了一年,2011年7月拿到毕业证。
  &&&&&&&&&&& 谈毕业四年
  找了几个都不理想,就放弃了
  记者:拿到毕业证之后,找到什么工作?
  刘宁:当时在合肥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月薪2000多元,年终奖还拿了3000多元,在当地还算可以的;但这份工作也只干了9个月就辞职了。主要是要上夜班,而且跟领导关系处得不是很好,感觉他总是针对我。
  记者:后来呢?
  刘宁:又在合肥找了几份工作,但比起之前的那份工作总感觉不理想。
  记者:在成都有没有再去找工作呢?生活来源怎么解决?
  刘宁:之前在合肥工作,有差不多6000元的积蓄;这笔钱花完之后,就只能跟家里要了。之前几个工作找得都不是很理想,后来也就放弃了。
谈流浪生活
  除夕买了零食,在网吧待了一晚
  记者:那你在成都干什么呢?
  刘宁:主要就是玩,看看小说、睡觉、上网吧。大概去年12月,三个月房租到期、也就再没续租;后来我在成都基本上就开始了一段&流浪&生活。白天基本上都是坐公交车到处去看一看、玩一玩。去过武侯祠,但门票太贵,我就在外面转了转。晚上一般会在网吧过夜,主要是睡觉;有时候也会露宿街头。
  记者:在哪里过的年?
  刘宁:除夕和大年初一都是在网吧过的。除夕晚上买了点零食,在网吧待了一晚上。本来想给家里打电话说新年快乐的,但没太多可说的,就没打了。
  &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
  记者:你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正常么?
  刘宁:这一个月,说苦,确实很苦;但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车上,听别人闲聊、听听他们的工作生活,就好像局外人一样,很放松。
  记者: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像现在这样?
  刘宁:这方面想得太多了,可能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吧。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都一直很不错;考进中科大的时候,带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甚至能影响整个世界;但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成绩一般,和同学们比起来也只是平凡普通的一员,而且感觉自己也没有天才的聪慧和疯狂。但在现实生活中,让我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
  记者:听说你曾问过人生的意义?
  刘宁:也就是随口一问,主要是感觉现在一般人的生活方式,让我看不到意义、找不到目标,一切都很平庸。打个比方,如果在战争年代,我是不是会更有价值、更有作为?就好像我以前喜欢网游,是因为在游戏里带领伙伴们过关斩将,会得到他们的认同;其实,我一直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东西。
  记者:父亲找到你了,你会跟他回去么?
  刘宁:我原本计划年后去找份网管的工作,养活自己再说。现在既然这样,我可能会跟父亲一起去姐姐那里,但我现在其实也没考虑好。
  胸怀理想
  没有错
  但须脚踏现实
  从高考状元到流浪街头,刘宁的经历让人唏嘘。
  理想和现实,就像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曾经让无数大学毕业生纠结。与刘宁不同的是,他们都做出了选择。要么选择坚守理想,要么退而面对现实。而刘宁却用4年时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与其在唉声叹气中荒废生命,不如踏踏实实去一点一点做起,向自己的理想努力。
  我们欣赏刘宁不甘于平凡的人生态度,但要对他不敢面对现实的行为进行批评。人可以胸怀理想,但必须脚踏现实。
节后,找工作又成了很多人的当务之急。在经历过无数碰壁之后,许多人会说放下理想,面对现实吧。其实,还有另一种更好的选择:从现实做起,最终实现理想!
这位高考状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文章提供的材料不足,我们只能根据现有材料做一些分析和猜测。
可以看出,刘宁同学不偷不抢不做坏事,即使流浪,也没做什么违法的事情,也没有流露出反社会心理,对家长也还算尊重,所以我初步推断,他的问题不属于品德问题。是不是心理问题呢?他思维不乱,表达清楚,情绪不狂躁,精神正常,可见也且阿ZA没有大的心理问题。
& 那他的问题究竟在何处?
& &我感觉下面这句话可能是走进他心灵的钥匙:&这一个月,说苦,确实很苦;但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车上,听别人闲聊、听听他们的工作生活,就好像局外人一样,很放松。&
& &他可能骨子里喜欢一种&局外人&的生活方式。打工上班,和上司周旋,结婚生子,就是进入&局内&了,不爽!坐在公共汽车上观察别人怎么生活,或者玩电脑游戏过虚拟的生活,都是在&局外&,这是他喜欢的。我注意到他说在局外&很放松&,那就是说他的局内&不放松&,他会紧张,这是事情的关键。他在逃避实实在在的生活。他的心态其实和孔乙己差不多。孔乙己不也生活在&局外&吗?长衣帮他挤不进去,短衣帮他又不肯加入,只好在边缘流浪。试想孔乙己如果从小不受科举制度蛊惑,不自视高人一等,老老实实自食其力,说不定也娶妻生子,度过快乐的一生。这位刘同学如果没有当过状元,对自己的期望值没有高得离谱(如爱因斯坦、霍金),他的生活也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可见,学校如果一味培养学生会考试,而不注意他们是否会生存,那就害死他们了,因为应试本领与生存能力并不是一回事。高考状元们整体情况确实不够好,说明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导向有毛病。某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典范人物、样板人物早生活中的表现普遍落差大,这肯定是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的本质不是教人善于考试得高分当状元,而是让他们学会生存,如果经过学校的引导,最听话的学生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精力都用来拼考试了,那他们实际上就是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这正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考试这种东西,本质上处于实际生活之外(局外),所以特别适应考试生活的学生,在考试中如鱼得水的学生,就非常危险,因为他一旦毕业,就等于鱼儿离开了水,他就无法适应了。他不想入&局内&,还想在局外放松。这可能就是刘宁同学的命运。
& &所以,一个真正懂教育的教师,越是遇到善于考试的学生,越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做点&有用功&,千万不要只当书虫。刘同学的家长可能从他小时候开始就一心要让他脱离实际生活,只管学习就是了,这正是科举考试的思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路子是错的。不过刘同学现在这个样子,也还是有办法的,办法就是有梯度地让他接触实际生活。少跟他讲道理(那可能又是无用功),多让他做实事。他还年青,本质不错,也知道反思,应该来得及。
&&&&&&&&&&&&&&&&&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求一篇题目为《当今中国教育的利弊》的5000字论文
落落为君10994
中国教育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它伴随着中国走过了每一个朝代时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完全一样的教育制度,不同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所谓制度即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各个时期的任何一个.五千年的古国古的中华历尽了沧桑,中华每个时期的各种不同的教育制度都有它自己的利与弊之所在,因此我们不应从单一的方面去否定或认定任何一种制度,而是应全面的去是审视它去了解它,从而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制度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制度而献我们自己的微薄之力,因中华的复兴必须有结构完善制度完整的优秀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
关键词:制度
要想真正的透彻的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那么必须从中国的教育的历史开始,从历史开始慢慢的向当今了解,最终会有一个完善的思路去审视中国的教育制度,从而从它的本质去发现中国教育制度的利与弊的所在.因此下文我们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开始慢慢的走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下面请看三个小插曲 
(1)唐代的公卷通榜制 人在批判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时往往列出的一条罪状是“垄断了通向大学的多元之路,使人成才的道路受到限制,一些聪明才智之士因分数低而进不了大学深造,其罪堪比科举.”但就我所知,在唐朝,还有一种“公卷通榜”的亦可选拔少量特殊人才.所谓“公卷通榜”乃是指的“公卷”与“通榜”两个内容.”公卷是指考生将平日诗文送至中央大儒处,经其传阅评判,在评审圈中打响知名度.有人可能会联想起今年高考时江苏一考生的《赤兔之死》,但二者又不尽相同.唐时“公卷”乃是出于考前,未考之时已有一定客观地位,不必再经过考试,一经推荐即可任用,比如李白当官就不是考的.打个比方,我这篇文章如果被北大教授们看中了,高考之前就把我特招去,是为“公卷”.至于通榜,则是按照实际的舆论来排定选取知名之士,不考考场上一日之发挥.这里有个有名的故事,说是主考杜黄裳请考生袁枢拟榜,袁自列第一,无人不服,传成佳话.
(2)八股文 八股文被人骂得很久了,仿佛一打它出生就是个为限制人思想而存在的坏东西,在此要做一个小小的翻案.唐时科举考的主要是古诗,因为“诗无达怙”,考官面对众多水平不一的诗文难判优劣,故而改考律诗,限定平平仄仄的框框,等于列出一个客观标准方便评判,这个制度好像没看谁有过批判. 宋时考经义,不幸大道理人人会唱,也是难分高下,有关部门渐渐定出一定格式,这就成了八股了.前几年有人批判过现行的应度作文,说这是“新八股”,现在似乎有些改革了,每次高考作文或大赛作文改出来,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手法特别先锋特别的作品.但这只是打破了平仄的框框,八股为害的真正根源产生在明朝.基本思想的限制一直未有突破,如果哪位考生真写了一个与主流思想相悖的文章,文笔再好也逃不脱残酷的评判.由此可知,对八股的批判,我们不应满足于平仄条框的突破,真正该做的是放宽主导思想对人的限制,认真执行一下早已提出的文艺“双百方针”.
(3)明清两代的进士深造 明代在人才选拔上采用一理性成熟之中进士即得良好前程的方针,此制弊端前文已述,清朝大致也是沿用了此制这些中了进士的人在京期间可考入翰林深造,不考者亦可在此数年闲赋期间检古书,搜古董,拜师访友.有时放往外地出任闲差,又可一识当地风土民情.此两代杰出之士的学问大都如此养成.如清代曾国藩,中进士不过三十余岁,却已有远大前程在眼前,自己不必再为之操心,安心读书便是.
二.中国教育制度的利弊之所在
与以上插曲类似的是我国现在的大学,多数人在进大学之前还是除高中几门课之外没有任何学问基础的,一经大学中数年修习,出校时已具一定的学问根基----这根基不仅是老师教的,其中大半要来自大学里的自学.这种情况在前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原因乃是早年大学生缺乏,一入大学门即前程光明,可安心读书.现如今大学生分配不易,众学生兼职焉,打工焉,找工作焉,TOEFLE焉,GRE焉,“治艺者甚多而治学者少”.北大清华之类名校学术风气较其余学校为优,师资基础固是一方面,而名校学生不必为前程过于担忧,可专心治学亦是一重要因素. 但无论如何应看到,明清两代的这项制度是建立在大制度缺陷上的,现行的大学教育也是建立在高考制度的缺陷上的----很有人替那些被大学拒之门外,失掉文凭同时失掉深造机会的人来喊冤.因为高考大制度上的这项小制度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人们对高考制度的缺陷一再宽容.现在,这项小制度也渐渐失掉了它的魔力,我们还不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大制度吗?
试看中国教育目前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基础教育发展不足.《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接近20年,然而在西部等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失学儿童.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国家投入资金的不足.以公共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发达国家在5%甚至7%以上,而中国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均未达到国家制定的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再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就更惨,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在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据《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特刊)钱少尚不足惜,可叹的是这一点钱还没有用在政府理应承担责任的义务教育上,而是大多用在了本应依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用8%的资金去保证义务教育?笑话! 
如此错误的投资政策,教育行政部门的短视、无能和好大喜功要负主要责任! 而在一些入学率尚可的地方,其入学率的实际意义让人感到怀疑.在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重点中学、重点班级的建设是必然的,即使一个班级里,根据成绩老师的态度也会分为三六九等,所以许多学校对于升学无望的学生基本上是放任自流.而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这些学生明显的感到信任、关爱以及目标的缺失,他们在学校是处于一、种“入而不学”的状态.这样的入学率,不知道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中国的教育制度. 
(二)教育的结构性失衡. 在现在的中,国技校、农校、师范类学校是人们心目中次一等的学校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人们的观念,然而造成这一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引起学生、家长和学校一味的追求更高的教育、更高层次的学校.这样,农、技、师范类学校因其不起眼而被忽视;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它使得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缺少大局观、长远的眼光,在缺乏足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情况下,盲目的产生对农、技、师范类学校的歧视.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都知道的话却不是谁都懂.现在年薪几十万难求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已不是什么新闻.市场经济规律验证了由教育制度所引起的观念的错误. 以上两点一点涉及到国民的平均素质,一点涉及到中国的人才结构,每一点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每一点有都由中国的教育制度而起,而中国教育制度最重大的缺陷之一便是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错位.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社会最快的一个世纪,故而这个世纪内的制度与现实相适的时间也变得更短.中国的高考教育制度使用了几十年,弊端已经出现了,并且在日益扩大.何清涟把转型时期的难以解决归咎于人文教育的不足,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又岂只一个重理轻文?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认真的反思之后就会发现现在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政府部门应该管的事却没有很好地管起来;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够,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陈旧落后,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鲁迅曾经感叹说中国的改革太难,即使是搬张桌子改个炉子几乎也要流血,不是大鞭子打来,中国自己是不肯动的.现在包括何清涟所说的问题在内的诸多由教育考试制度引出的问题已经出现,改变是否已经出现?改革是要有付出的,要流血,教育改革同样如此.当年中国的第一所私立大学中国公学就是在陈天华蹈海之后建立起来的.出现以上需要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必然会触及旧制度下既得利益群的利益,其主要如下:
(1)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大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2)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变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3)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
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因而当前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从事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职能是明确而清晰的,与市场有着完全不同的分工.就教育而言,政府的教育职能主要是承担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政府举办的公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公平,尤其是保障处于不利地位阶层和人群的教育机会,不具有竞争、淘汰和制造尖子这样的功能.教育的竞争性、选择性、多样化的服务等等,主要通过民办教育和教育市场体现.世界范围内风行的新公共管理,与我国现实的“宏观垄断,微观搞活”完全不同.其基本特点是打破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引入市场机制改善公共资源配置和提供公共产品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培育和发展市场,扩大教育供给,增加教育的丰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的行政改革既不意味着转嫁和下放政府责任,更不意味着寻求、扩大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
因而,不能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化改革走过了头,需要强化传统的集中权力和行政控制,而是需要摈弃“伪市场化”改革,改变被权力扭曲的教育市场.一百年和二十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告诉我们,教育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教育改革.
三.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一点建议
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等等.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按照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和管理的民主化.
中国教育制度(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必然发生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国家主导下的市场化,即在国家的控制、指导、调节或准许下,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教育与培训领域得到逐步发挥和全面贯彻.理由如下:
第一,国家的主导作用具有必要性.
在中国,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三位主体,具有完全一致的利益追求和目标函数.由这三位主体构成的“国家”,内部交易成本较低、工作效率较高,功能强大,控制和主导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是在国家的完全控制、指导、调节下发生的.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变迁,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工程的一部分,只有在国家的主导下,才可能顺利实现.违背或不顺应国家意志的制度创新活动,现期内,至多是短期内,可能会有“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收益,但用不了多久,创新的边际成本就会高于边际收益,因而不可能持久.
第二,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的方向具有决定作用.
人力资本生产制度,是社会系统中具有开放性的子系统,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发生变迁.变迁过程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但变迁方向主要决定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国家的主导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市场化方向的变迁.竞争机制和价格制度,不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得到全面应用,而且广泛作用于教育与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创造、医疗保健、文化繁荣、社会保障、非营利部门和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创新过程已经开始,竞争机制和价格制度正在教育与培训领域逐步实施.
第三,国家与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关系具有历史性.
在西方国家,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主要起源于宗教和非宗教民间组织和个人发起的教育活动.目前,在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地,非公立教育十分发达,著名高等学府的举办者多数是民间法人而非政府.非公立教育制度的变迁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民间举办者的决策.与西方国家现代教育的发展史不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发展.自1898年清政府创办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出现了由教会等民间组织和个人举办的私立教育机构,但从未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始终是国立教育.
第四,国家与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关系具有现实性.
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教育基本上处于国有国营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非公立教育有所发展,但公立教育仍然是全国教育制度的绝对主体.国有教育与培训制度的创新,自然必须由所有者主导和参与.事实上,迄今为止所进行的全部教育制度创新活动,无一不是在国家主导下发生的.
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教育的普及性 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我们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制度.
2.教育的公平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3.教育的民主性 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观念,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利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4.教育的人文性/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伤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观念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无法只限于在教育内部展开,需要整个社会的观念及其相关体制的协同与促进.此外,教育体制改革的机制和方法也需要改变.为现实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仅要提出理想和目标,而且要做出具有操作性、技术性的设计,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例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最集中地反映了政府与学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等矛盾和问题.新出现的高等学校转制和高校建立教授委员会的改革,显示高等教育改革既是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可能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一场有效的教育变革,应当是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导向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
当前的许多教育改革,缺乏的主要是后者,因而往往声势浩大而收效甚微.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共政策、公共议程的启动机制,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意愿和需求真正能够影响教育变革.公众参与是一种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启动机制.自上而下的教育体制改革,需要自下而上的启动和推动.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使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对话”环境,形成恰当的动力组合,从而现实地推动教育改革的进展.此外,自下而上的启动来自基层的教育改革实践.有一位改革家说得好:“中国社会所有面上的问题,都有点上的经验.缺乏的是肯定、总结、宣传和推广.”从中国基层的现实中生长出的教育改革实践,对于解决中国问题无疑最具说服力和可推广性.无论山西柳林县前元庄学校实行村校一体、三教一体的改革,还是铜陵市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基层、地方、民间的创造活力.总结、提升和推广这些经验,不仅是对公共政策、制度改革的推动,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民主化的生长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最伟大的决策莫过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停止了中国跳跃历史阶段的错误路线,开始正视现实,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冰山开始被逐一击破.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个既明显又隐蔽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的坚实堡垒之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权分立弊端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