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七级古诗,91012首古诗描写秋天的诗句 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及意思(二)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及意思(二)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及意思(二)
  渔yu歌ɡē子zǐ①
  (唐)张志和
  西xī塞sāi山shān②前qian白bai鹭lu③飞fēi,
  桃tao花huā流liu水shuǐ④鳜ɡui鱼yu⑤肥fei。
  青qīnɡ箬ruo笠li⑥,绿lu蓑suō衣yī⑦,
  斜xie风fēnɡ细xi雨yǔ不bu须xū归ɡuī。
  作者张志和,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子同,金华(今浙江省金华)人。曾在朝廷做官,后弃官归隐,自号烟波钓徒。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的隐居闲散生活。
  ①渔歌子:词牌名,也写做《渔父》。
  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西。
  ③白鹭:一种水鸟,也叫鹭鸶。
  ④桃花流水:江南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上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水或桃花汛。
  ⑤鳜鱼:也叫桂鱼,大口细鳞,生长在淡水中,味道鲜美。
  ⑥箬笠:用竹叶编成的帽子,可以用来遮雨。
  ⑦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这首歌词写于诗人归隐之后,是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词主要通过描写江南水乡春汛时的情景,借以表现渔父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西塞山前江水湍急,鹭鸶鸟悠闲地在水面上飞来飞去;两岸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大。斜风阵阵,细雨霏霏,一个渔翁披着蓑戴着笠,手执钓竿,坐在江边,正悠然自得地垂钓呢!这个自由闲适的渔翁形象便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塞sai下xia曲qǔ①
  (唐)卢纶
  月yue黑hēi雁yan飞fēi高ɡāo,
  单chan于yu②夜ye遁dun逃tao③。
  欲yu将jiānɡ④轻qīnɡ骑ji⑤逐zhu,
  大da雪xuě满mǎn⑥弓ɡōnɡ刀dāo。
  卢纶(约748—约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人,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一生坎坷,只做了几任小官。他的边塞诗写得苍劲雄浑,千年传诵。
  ①塞下曲:唐代乐府诗题,主要描写边塞内容。
  ②单于:本来是古代匈奴头目的称号,这里指敌人的首领。
  ③遁逃:逃跑。遁,指悄悄逃走,不让人知晓。
  ④将:带领。
  ⑤轻骑:骑兵。
  ⑥满:落满。
  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这是第三首,描写边疆将士雪夜追赶敌人的情景。
  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大雪纷飞的漆黑的夜晚,许多已经栖息了的大雁突然受到惊吓而高飞在空中:原来是敌人的首领带领部下趁着夜色正悄悄逃走。这引起了将士们的警觉,将军立即率领轻骑兵去追赶敌人;刚出辕门,随身携带的弓箭和大刀上立刻落满了雪花!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将士们英雄杀敌的风貌,而是捕捉了一个“大雪满弓刀”的细节,由恶劣的天气烘托出了将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在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寒光闪闪的兵刃的辉映中,勇士们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
  望wanɡ洞donɡ庭tinɡ①
  (唐)刘禹锡
  湖hu光ɡuānɡ秋qiū月yue两liǎnɡ相xiānɡ和he②,
  潭tan③面mian无wu风fēnɡ镜jinɡ未wei磨mo④。
  遥yao望wanɡ洞donɡ庭tinɡ山shān⑤水shuǐ翠cui,
  白bai银yin盘pan⑥里lǐ一yi青qīnɡ螺luo⑦。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顺宗年间,因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司马。官终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与白居易酬唱,
  诗风通俗,并称“刘白”。他模仿民歌创作的《竹枝词》,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很大。
  ①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北省北部。
  ②相和:彼此相交融、谐和,这是指湖水和月光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③潭:指洞庭湖。
  ④镜未磨:古代的镜子一般用铜制成,经常打磨才能够清晰照人。这里用未磨的铜镜比喻洞庭湖面平静,湖中景物迷蒙不清。
  ⑤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岛。
  ⑥白银盘:指洞庭湖。
  ⑦青螺:比喻君山青翠欲滴的样子。
  在一个心旷神怡的秋夜,诗人来到洞庭湖边,举目远眺,看到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湖面波光嶙嶙,秋月高照,月光、水光交相辉映,如同仙境一般。晴明无风,月光下的湖面平静地好像未经打磨过的镜子,湖中景物迷蒙一片。游目四顾,又发现湖面仿佛一个白银雕镂成的大盘子,湖中央青翠的君山伫立在明净的湖中,就像一枚小巧精致的青螺。
  全诗采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描摹美丽动人的洞庭湖景象,表达了诗人淡泊平和、喜爱自然和生活的心情。
  浪lanɡ淘tao沙shā①
  (唐)刘禹锡
  九jiǔ曲qū黄huanɡ河he②万wan里lǐ沙shā③,
  浪lanɡ淘tao风fēnɡ簸bǒ④自zi天tiān涯ya⑤。
  如ru今jīn直zhi上shanɡ银yin河he去qu⑥,
  同tonɡ到dao牵qiān牛niu织zhī女nǚ⑦家jiā。
  ①浪淘沙:唐代歌曲中的一种,后成为词牌名。
  ②九曲黄河:形容黄河河道弯弯曲曲。九曲,古代传说黄河有九道大转弯。一说九曲是虚指,只是形容黄河弯曲很多,黄河并非真有九道弯曲。
  ③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了大量泥沙。万里,这里也是虚数,黄河并非真的有万里长。
  ④浪淘风簸:形容黄河风滚浪涌。簸,指动荡,摇荡。
  ⑤自天涯:来自天边。
  ⑥直上银河去: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跟天上的银河相通,通过黄河可以上天。这里也形容黄河源头的高而远。银河,天空中由许多星星组成的带状星系,看起来像一条大河。
  ⑦牵牛、织女:天空中银河两侧的两座星宿,是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个人物命名的。传说中,织女本来是天上的仙女,后偷偷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妻。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把织女召回,牛郎跟着一直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钗一划,两人中间立刻出现一条大河把他们隔开。这条大河就是银河。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一年只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相见一次。
  这首诗写黄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的雄伟气势。
  前两句是实写。诗人从一个非常宏大的背景居高临下地俯瞰黄河全景:奔腾咆哮的万里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一泄而下,它迎着呼呼的狂风,翻卷着巨浪,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仿佛来自遥远的天边。写景何等壮阔雄伟!
  后两句虚写。诗人以想象的笔触,融入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果然不错,这奔腾的河水分明就是天上银河里的波涛啊!只要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就可以到达银河,拜访牛郎织女一家了。诗人的想象是多么奇特浪漫!
35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fu得de①古ɡǔ原yuan草cǎo送sonɡ别bie
  (唐)白居易
  离li离li
  ②原yuan上shanɡ草cǎo,
  一yi岁sui
  ③一yi枯kū荣ronɡ
  野yě火huǒ烧shāo不bu尽jin,
  春chūn风fēnɡ吹chuī又you生shēnɡ。
  远yuǎn芳fānɡ侵qīn
  ⑤古ɡǔ道dao,晴qinɡ翠cui
  ⑥接jiē荒huānɡ城chenɡ。
  又you送sonɡ王wanɡ孙sūn去qu,
  萋qī萋qī满mǎn别bie情qinɡ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附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因上书言事,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宝历年间曾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因为曾任太子少傅,人称白太傅。他是中唐著名诗人,一生写诗三千余首。他的诗通俗晓畅,许多名篇至今仍传诵不衰。
  ①赋得:古人作诗,凡是限定、指定诗题时,按惯例要在题目前加上“赋得”二字。只要有“赋得”二字,就说明题目是别人指定的,而不是自己定的题。本诗题一作《草》,相传是白居易16岁入京应考时的作品。赋得,就是“写”的意思。
  ②离离: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③一岁:一年。
  ④枯荣:枯萎和茂盛,暗含生命一生一死循环更替,永无休止。
  ⑤侵:进入,指远处的青草爬满了道路。
  ⑥晴翠:晴天里翠绿的草色。
  ⑦“又送”二句:借用了《楚辞》中的句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本来指贵族的后代,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别情,分别时的伤感情怀。
  这是一首借歌吟小草的生生不息来比喻生命顽强的名篇。
  一二句从空间、时间角度,点明了原野上的小草春荣秋枯的生长规律。三四句从一个角度写了小草生命力顽强旺盛:不管野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一片青绿,生意盎然。
  五六句,写野草不怕脚踩,弥漫天边,古道边、荒城旁都有它的身影,喻含小草生命之古老久远。
  七八句,照应诗的题目,点明诗歌送别的主题,表达了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由于借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很自然地把写小草与送别联系起来,在悠悠思念中蕴含了无尽的相思。如同小草遍布天涯一样,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也跟随朋友到天涯而永无断绝。
  据说当时白居易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京城长安的另一位大诗人顾况时,顾况见他的名字是“白居易”就开玩笑
  说:“长安的米很贵,居住下来恐怕非常不容易。”但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大加赞赏,马上改口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来,住在京城也就很容易了。”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更是全诗的警句、千载流传的名句。
  池chi上shanɡ
  (唐)白居易
  小xiǎo娃wa
  ①撑chēnɡ小xiǎo艇tǐnɡ
  偷tōu采cǎi白bai莲lian
  ③回hui。
  不bu解jiě
  ④藏canɡ踪zōnɡ迹ji,
  浮fu萍pinɡ
  ⑤一yi道dao开kāi。
  ①小娃:小女孩。
  ②小艇:轻便的小船。
  ③白莲:白色的莲花。
  ④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⑤浮萍:水生植物,又称“青萍”,浮生在水面上。
  本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个水乡儿童憨态可掬、天真烂漫的形象。
  前两句写,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撑着一只小船,到池塘深处去采摘白莲,并且很快高高兴兴地回来了。第一句中的两个“小”字,使作品充满了小巧玲珑的意趣;第二句中的“偷”字也没有丝毫的贬义,而是把孩子活泼捣蛋的可爱样子活龙活现在我们面前。
  后两句写,这个小姑娘自以为做得很机密,不会被他人发觉,就没有也不懂得要掩盖行踪;这样,等她的小船驶过去后,冲开了水面的浮萍,顺着小船走的方向,出现了一条长长的水痕,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读来让人觉得有趣好玩。
  忆yi江jiānɡ南nan①
  (唐)白居易
  江jiānɡ南nan好hǎo,
  风fēnɡ景jǐnɡ旧jiu曾cenɡ谙ān
  日ri出chū江jiānɡ花huā红honɡ胜shenɡ
  ③火huǒ,
  春chūn来lai江jiānɡ水shuǐ绿lǜ如ru蓝lan
  能nenɡ不bu忆yi江jiānɡ南nan?
  ①忆江南:词牌名。江南,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②谙:熟悉。
  ③胜:超过。
  ④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白居易曾经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当地的明丽秀美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回到洛阳后,诗人经常回忆起这些经历,写了不少小词。这首小词就是他的一首回忆之作。白居易以《忆江南》的名字一共写了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开头第一句就说“江南好”,直抒真情,并点明题目中的“江南”。这样的风景以前自己是很熟悉的,这自然引出第二句,并点明了题目中的“忆”。
  那么这些风景到底是什么,又好在什么地方呢?接下来两句诗人就回忆起“江南好景”:春天朝阳升起的时候,江边鲜红的野花被阳光一照,颜色比火还要红;那绿色的江水也像蓝草那样深。在这两句中,诗人将火红的野花和澄绿的江水作了对比,说明江南景色中,独有这两种景物最典型,也给诗人留下最深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江南风光的喜爱。
  最后一句诗人情不自禁地反问一句“能不忆江南”,既照应了诗题与开头,又总结了全诗,并把全诗所
  着的喜爱之情推向高潮。
38悯农(一)
  悯mǐn①农nonɡ(一)
  (唐)李绅
  春chūn种zhonɡ一yi粒li粟su
  秋qiū收shōu万wan颗kē子zǐ。四si海hǎi
  ③无wu闲xian田tian,
  农nonɡ夫fū犹you
  ④饿e死sǐ。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唐代诗人。唐宪宗时进士,曾经当过宰相,与白居易等人交游密切。他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悯农》二首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
  ①悯:怜悯,同情。
  ②粟:谷子,脱壳以后叫小米。
  ③四海:全中国。
  ④犹:仍然,还。
  李绅的《悯农》诗共有两首,是作者青年时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农民劳作的辛苦,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是第一首,
  主要批判了劳动者不得食的不公平现象。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天地间没有闲置的田地,辛勤的农民应该获得胜利果实,应该得到回报。事实却不然,农民却仍然被饿死。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现实!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是因为统治者的剥削!诗人虽在诗中没有正面回答,而答案却隐含其中了。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对比手法的运用。采用同一手法,描写同一内容的作品还有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两首诗可以对照着阅读。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
悯农(二)
  悯mǐn农nonɡ(二)
  (唐)李绅
  锄chu禾he日ri当dānɡ午wǔ
  汗han滴dī禾he下xia土tǔ。
  谁shui知zhī盘pan中zhōnɡ餐cān,
  粒li粒li皆jiē
  ②辛xīn苦kǔ。
  ①当午:中午,正午。
  ②皆:都,全。
  这是《悯农》诗的第二首,主要规劝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粮食是农民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
  一二句写农民劳动的场面,真切感人,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三四句以反问句式,强调了粮食的珍贵,因为粮食得来不容易,这就与前两句照应起来。
  本诗还隐含着对统治阶级奢侈生活和浪费行为的谴责与批判。&
  山shān行xinɡ
  (唐)杜牧
  远yuǎn上shanɡ寒han山shān①石shi径jinɡ
  ②斜xia,
  白bai云yun生shēnɡ处chu
  ③有yǒu人ren家jiā。
  停tinɡ车chē坐zuo
  ④爱ai枫fēnɡ林lin晚wǎn
  霜shuānɡ叶ye⑥红honɡ于yu
  二er月yue花huā⑦。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著名文学家。太和二年(828)进士。他生活的时代,牛、李党争很厉害,他夹在其中,两派对他都不重用;他虽胸怀志,却郁郁不得志。他写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又,后人称杜甫为“老杜”,而称他为“小杜”。
  ①寒山:深秋时山中充满寒意。
  ②石径:石头小路。
  ③白云生处:山间云气升腾的地方,指高山深处。生,产生,形成。
  ④坐:因为。
  ⑤枫林晚:傍晚的枫林。
  ⑥霜叶:经过霜冻以后,枫叶变成红色。
  ⑦二月花:指春天灿烂盛开的花朵。
  深秋时节,诗人驱车行进在山中小路上。山很高,路很长,山路曲折不平,两脚踩在石板上,清脆有声。天色已晚,山间笼罩了一层寒烟。山间白云缭绕,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住在那里。“有人家”三字使画面顿时现出生机。
  诗人一路浏览路边风景,突然在路边出现了大片枫林,大片的枫叶经过霜打后全变成了红色,在夕阳照射下,比春天的鲜花还要艳丽!诗人兴奋异常,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细细观赏品味起这美丽的深秋景色来。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自古以来诗人写秋,大多充满悲伤叹息,可这首诗却一反前人窠臼,独独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礼赞之情。这与作者具有高尚的情操、宽阔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清qīnɡ明minɡ①
  (唐)杜牧
  清qīnɡ明minɡ时shi节jie雨yǔ纷fēn纷fēn,
  路lu上shanɡ行xinɡ人ren欲yu断duan魂hun
  借jie问wen
  ③酒jiǔ家jiā何he处chu有yǒu,
  牧mu童tonɡ遥yao指zhǐ杏xinɡ花huā村cūn
  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②断魂:形容内心愁苦、失魂落魄的样子。
  ③借问:请问。
  ④杏花村:开满杏花的村庄。
  清明时节,春晓花开,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候;可诗人一人在外,远离家乡,遇到这样的景色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增添了烦恼。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一阵纷纷细雨,更使人手忙脚乱。
  这时诗人向雨中的牧童打听,哪里有茅屋可以避雨,哪里有小酒店可以喝酒解愁?牧童手指远处,前面那杏花盛开的地方就是。杏花、细雨,正是江南春天的代表性景物,诗人重点写出,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读了这首诗,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相反地,诗人的那种独在异乡的愁绪却显得淡了。&
 42江南春
  江jiānɡ南nan春chūn
  (唐)杜牧
  千qiān里lǐ莺yīnɡ啼ti绿lǜ映yinɡ红honɡ,
  水shuǐ村cūn山shān郭ɡuō①酒jiǔ旗qi
  ②风fēnɡ。
  南nan朝chao③四si百bǎi八bā十shi寺si
  多duō少shǎo楼lou台tai烟yān雨yǔ中zhōnɡ。
  ①山郭:靠山的小城。
  ②酒旗:卖酒的招牌,用布做成,高挂在门前。
  ③南朝:指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都定都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时间在公元420年至589年,近170年。
  ④四百八十寺:形容寺庙之多。南朝时的历代统治者都信奉佛教,在南京建造了大量的佛寺。四百八十,是虚数,不确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春天江南的许多典型事物:啼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店等等。“千里”二字概指广阔的江南大地,这样整个江南的春景就都概括在内了。这两句充满了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三四句着力点出了雨中佛寺,令人顿生感慨。过去大肆修造佛寺的君主都不在了,唯有他们修建的大量建筑物还保留在世上,在雨中点缀着这万千世界。看到这些历史建筑,不仅使人感慨万千。“四百八十”的虚数之多和“多少”的愁叹,说明本诗还是有寄托的。&
  乐le游you原yuan①
  (唐)李商隐
  向xianɡ晚wǎn②意yi不bu适shi③,
  驱qū车chē④登dēnɡ古ɡǔ原yuan⑤。
  夕xī阳yanɡ无wu限xian好hǎo,
  只zhǐ是shi近jin黄huanɡ昏hūn。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开成二年(837)进士。他卷入牛、李党争中,受人排挤,一生坎坷不平,只做过一些小官。他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他的无题诗隐晦曲折,含蓄深婉,备受后人推崇。
  ①乐游原:唐代游览胜地,在长安东南,又名乐游苑。
  ②向晚:傍晚。
  ③意不适:情绪不好,心里不高兴。
  ④驱车:驾车。
  ⑤古原:即乐游原。西汉时曾经在这里建有宫苑,所以称古原。
  前两句点明登乐游原,交代登乐游原的原因与时间。傍晚时分,诗人心绪烦乱,就驱车来到乐游原散心,以调整自己的情绪。
  后两句写驾车游原的所见所感。诗人站在乐游原上,包括长安城在内的所有景色尽收眼底,最使诗人震撼的是正缓缓西下的斜阳。斜阳大而圆而红,它反射出一层层柔和的光辉,诗人全身心地沐浴在这温柔的夕阳里了。那景色是十分美好!但诗人转念一想,黄昏马上来临,这时刻的美丽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马上要消逝,马上来降临漫漫的长夜!真是好景不长,时光难驻!诗人心里不禁充满无可奈何之情!
  这首诗写景寓理,是诗人所处的晚唐时代的写照。
  蜂fēnɡ
  (唐)罗隐
  不bu论lun平pinɡ地di与yǔ山shān尖jiān①,
  无wu限xian风fēnɡ光ɡuānɡ尽jin被bei占zhan。
  采cǎi得de百bǎi花huā成chenɡ蜜mi后hou,
  为wei谁shui辛xīn苦kǔ为wei谁shui甜tian?
  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浙江省余杭)人。本名横,改名“隐”。曾任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他的诗多讽刺现实,常用口语。
  ①山尖:山峰。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咏物诗。蜜蜂这种小动物,为了采花酿蜜而辛苦一生,自己却享受很少。这不禁引起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是,蜜蜂为了采花酿蜜,有时飞到平地,有时飞到山顶,只要是春风吹遍、开满鲜花的地方就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可是,采得百花,酿成蜂蜜,到底是为谁辛苦呢?最终又是谁从中获益呢?这就是说,当蜜蜂酿成蜂蜜时,这劳动果实被他人所享受,自己白忙了一场。这里以蜂喻人,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们辛辛苦苦用劳动创造的成果都被统治者剥夺去了,自己反倒什么都没有剩下;同时表现了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批判。
  第二种说法是,借酿蜜的蜜蜂讽刺那些贪得无厌、一心追名逐利的人。你看,他们像蜜蜂一样辛辛苦苦地聚敛财富,到死亡来临时,一分一文都不能带走,真是枉费心机,白白忙了一场,最后却得不到任何的享受!
  每个人经历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本诗得出不同的理解是完全可能的。这两种理解都有道理。
45小儿垂钓
  小xiǎo儿er垂chui钓diao
  (唐)胡令能
  蓬penɡ头tou稚zhi子zǐ①学xue垂chui纶lun②,
  侧ce坐zuo莓mei苔tai③草cǎo映yinɡ身shēn。
  路lu人ren借jie问wen遥yao招zhāo手shǒu,
  怕pa得de鱼yu惊jīnɡ不bu应yinɡ人ren。
胡令能(785—820),少时家贫,早年曾为手工匠,为人修补锅碗瓢盆,人称“胡钉铰”。后隐居于圃田(今河南省中牟)。传世之诗只有4首。
  ①蓬头稚子:头发散乱的小孩子。
  ②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③莓苔:青苔。
  这首小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农村小孩子专心学习钓鱼的形象。
  在野外的一条小河边,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手持渔竿煞有介事地学钓鱼。他选的这个地方很僻静,地上长满青苔,周围长满深草。他就小心翼翼地斜着身子坐在青苔上,用草丛遮住身子,怕惊吓了水中的鱼儿。一切准备停当,专等鱼儿上钩了。
  可是不巧的是,这时偏偏有一个过路人大声嚷着向他问路,他一看急了,怕惊吓了鱼儿,却又不敢开口说话,只好连连向路人摆手,让他别作声!
  这首诗充满生活情趣。前二句写小家伙的匆忙兴奋和学大人的样子,都很到位。后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写小孩情急之下的举止和心态更是栩栩如生!诗句通俗易懂,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46江上渔者
  江jiānɡ上shanɡ渔yu者zhě
  (宋)范仲淹
  江jiānɡ上shanɡ往wǎnɡ来lai人ren,
  但dan爱ai①鲈lu鱼yu②美měi。
  君jūn③看kan一yi叶ye舟zhōu④,
  出chū没mo风fēnɡ波bō里l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他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后刻苦自励,终成一代名臣。
  进士,官居枢密副使。守卫西北边疆多年,阻止了西夏军队的侵扰。他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继承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可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①但爱:只爱。
  ②鲈鱼:鱼的一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③君:您,对人的尊称。
  ④一叶舟:一条很小的船。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形象生动的小诗,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等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二句写,江面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人们都对这里味道鲜美的鲈鱼赞不绝口。
  三四句却笔锋一转,说尝到鲈鱼美味的人又怎会知道捕鱼之难、捕鱼者生活之艰辛呢?捕鱼者为了捕到鱼,驾着一条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出没,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美味的鲈鱼是渔人用生命换来的呀!
  诗中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把岸上往来买鱼的人们与捕鱼的渔人对比、把鲈鱼的味道鲜美与捕鱼的凶险对比,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元yuan日ri①
  (宋)王安石
  爆bao竹zhu②声shēnɡ中zhōnɡ一yī岁sui除chu③,
  春chūn风fēnɡ送sonɡ暖nuǎn入ru屠tu苏sū④。
  千qiān门men万wan户hu曈tonɡ曈tonɡ⑤日ri,
  总zǒnɡ把bǎ新xīn桃tao⑥换huan旧jiu符fu⑦。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宋神宗时曾两度为相,积极推行变法,想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遇到司马光等保守派的反对,收效不大。新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的散文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擅长说理,许多绝句千古传诵。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元,开始,第一。
  ②爆竹:鞭炮。
  ③一岁除:一年过去了。除,结束,过去。
  ④屠苏:屠苏酒。古代的风俗,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家家要喝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可以辟邪消瘟。
  ⑤曈曈:太阳初升时由暗转明的样子。
  ⑥新桃:新的桃符。古代风俗,新年第一天,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shū)、郁垒(lǚ)两位门神的名字,挂在门两边,可以辟邪消灾。后来演变为贴春联。
  ⑦旧符:去年的桃符。
  在声声爆竹的燃放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为了迎接新年,家家喝起了屠苏酒。家家户户一大早就敞开门窗,让大年初一新年明亮的阳光照进屋里,门两旁旧的桃符也已换成了新的桃符。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表达了劳动人民迎新年的喜悦心情和对新生活的希望憧憬。今天我们许多过节的风俗比如放鞭炮、贴春联等,就是从古代的风俗中承继下来的。&
 48泊船瓜州
  泊bo船chuan瓜ɡuā州zhōu①
  (宋)王安石
  京jīnɡ口kǒu②瓜ɡuā州zhōu一yī水shuǐ间jian③,
  钟zhōnɡ山shān④只zhǐ隔ɡe数shu重chonɡ山shān。
  春chūn风fēnɡ又you绿lǜ江jiānɡ南nan岸an,
  明minɡ月yue何he时shi照zhao我wǒ还huan?
  ①瓜州:地名,在今江苏省邗(han)江县南,位于长江北岸。大运河从这里注入长江。
  ②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
  ③一水间:两地仅隔一条长江。一水,指长江。间,间隔,隔开。
  ④钟山:山名,就是今天的南京紫金山。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曾在钟山附近居住。
  王安石于公元1069年开始实行变法,遭到保守派反对,1074年被罢免宰相职务,回到江宁(今南京)紫金山附近居住。第二年二月,王安石又被重新起用,奉诏进京。这首诗就写于从金陵到京城(现在河南开封)途经瓜州这一地时。
  诗人渡过长江,将船停在瓜州岸边。从瓜州向南望去,越过长江,在几重山峦的那边就是自己建在钟山半山腰的寓所了,实际上隔得很近啊!作者把泊船的瓜州跟对岸的京口看成只是一江之隔,把在重山之后的钟山也轻描淡写地用“只隔”二字来形象。可见他虽赴京任职,却仍惦念家园。
  此时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长江以南也早已披上翠绿的春装;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照耀着我重新回到钟山的故乡?人还未离开,就已盼着回归了!说明作者眷恋家乡的山水,不愿离开。这次去朝廷任职,虽然又可以一展抱负,但他知道,朝廷局势并未改观,政治革新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对于宁静闲适的家园有许多留恋,盼望能早日回到家乡。
  这首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非常好,它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满眼绿色。据说诗人写此诗时曾经先后用过“到”、“来”、“满”、“过”等动词,都不满意,最后才改成“绿”字。这一绿字就把不可描摹的自然景观用一颜色字写活了。
49书湖阴先生壁
  书shū湖hu阴yīn先xiān生shēnɡ①壁bi
  (宋)王安石
  茅mao檐yan②长chanɡ③扫sǎo净jinɡ无wu苔tai,
  花huā木mu成chenɡ畦qi④手shǒu自zi栽zāi。
  一yi水shuǐ护hu田tian将jiānɡ绿lǜ绕rǎo,
  两liǎnɡ山shān排pai闼ta⑤送sonɡ青qīnɡ来lai。
  ①书:写,题。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在钟山居住时的邻居和朋友。
  ②茅檐:茅屋,草堂。
  ③长:经常。
  ④畦:田园中划分成长条形的田块。
  ⑤排闼:推开门,打开门。排,推;闼,门。
  杨骥是诗人晚年退居江宁钟山时的朋友,两人经常往来。这首诗就写在杨骥家的墙壁上。
  前两句写了杨骥先生庭院的清幽洁净,反映了它性情高洁,一尘不染。茅屋周围的房屋虽然简陋,但由于主人勤快,经常打扫,干净得连青苔都没生长。茅屋前后的树木和鲜花也由于主人亲手栽种,时时修整,而显得别有情趣。这真是一个隐士之家啊!
  后两句写庭院之外田野中的风光。放眼望去,一弯清水流淌在田野旁,好像有心护围着那一块块绿地似的;更远处两座青山扑面而来,好像有意将满山的青色打开门送进来,挡也挡不住。这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山水的有情有意,亲切可人。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liu月yue二er十shi七qī日ri望wanɡ湖hu楼lou醉zui书shū①
  (宋)苏轼
  黑hēi云yun翻fān墨mo②未wei遮zhē山shān,
  白bai雨yǔ跳tiao珠zhū③乱luan入ru船chuan。
  卷juǎn地di风fēnɡ来lai忽hū吹chuī散san,
  望wanɡ湖hu楼lou下xia水shuǐ如ru天tiān。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
  。他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政治上的怀才不遇,促使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在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方面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在诗方面,自成一格,豪放自然,富有理趣。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三人合称“三苏”。
  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的六月二十七日。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杭州西湖边上。
  醉书:在喝醉时写的诗。
  ②黑云翻墨:墨黑的乌云就像打翻墨盒泼洒的墨水。
  ③白雨跳珠:形容雨点像白色珍珠一样跳动。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公务之余到杭州西湖游玩,他在望湖楼上一边饮酒一边观赏西湖美景。恰巧下了一场骤雨,酒意正浓的他即兴写下了这篇名作。本诗真切地描写了夏季西湖阵雨前后阴晴变化的情景。
  前两句使用了两个比喻,写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间就乌云滚滚,那迅速袭来的乌云就像被泼洒的墨汁;群山还未被乌云全部盖住,那急骤的瓢泼大雨就直泻下来,乱跳的雨点就像白色的珍珠,纷乱地跳进船里。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急,果然,一阵大风吹过乌云散开消尽,雨过天晴,西湖水面又澄清无比,水天一色,又是一个艳阳天!
  这首诗不仅用了贴切的比喻,语气也很生动。如“遮”、“跳”、“乱”、“入”、“卷”、“吹”等,均很形象,很有表现力。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yǐn湖hu上shanɡ①初chū晴qinɡ后hou雨yǔ
  (宋)苏轼
  水shuǐ光ɡuānɡ潋lian滟yan②晴qinɡ方fānɡ③好hǎo,
  山shān色se空kōnɡ蒙menɡ④雨yǔ亦yi奇qi。
  欲yu把bǎ西xī湖hu比bǐ西xī子zǐ⑤,
  淡dan妆zhuānɡ浓nonɡ抹mǒ⑥总zǒnɡ相xiānɡ宜yi⑦。
  ①饮湖上:在湖上饮酒。湖,即杭州西湖。
  ②水光潋滟:水面波光闪烁的样子。
  ③方:正。
  ④山色空蒙:形容在细雨中群山空灵迷蒙的样子。山色,群山的风光。
  ⑤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施。
  ⑥淡妆浓抹:淡雅的打扮或浓艳的打扮。
  ⑦相宜:合适,恰到好处。
  这首诗也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写的,写的也是雨景。
  本诗写出了杭州西湖的晴雨变化,与上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内容相同。所不同的是,上一首重点写阵雨前后阴晴变化的过程,而这一首重点则是对阴晴前后的西湖作出评价。
  前两句说,晴天的西湖美不胜收,湖面上波光粼粼;阴天的西湖也别有奇趣,群山迷蒙。这是两种美,二者各擅胜场,都令人心喜。
  后二句在描写西湖两种风光之美的基础上,作者灵机一动,神思飞越,想到西湖美女西施也有这两种美:淡妆或浓妆都楚楚动人啊!于是写出那神来之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确,西湖与西子(西施)有多种相似之处:“西湖”、“西施”,仅一字之差,仿佛有着天然的联系;西施为古越国美女,西湖在杭州,地属古越国;西湖有阴、晴两种美,西子也有浓妆、淡妆两种美。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又一名称,至今人们还这样叫它。
52惠崇《春江晓景》
  惠hui崇chonɡ《春chūn江jiānɡ晓xiǎo景jǐnɡ》①
  (宋)苏轼
  竹zhu外wai桃tao花huā三sān两liǎnɡ枝zhī,
  春chūn江jiānɡ水shuǐ暖nuǎn鸭yā先xiān知zhī。
  蒌lou蒿hāo②满mǎn地di芦lu芽ya③短duǎn,
  正zhenɡ是shi河he豚tun④欲yu上shanɡ时shi⑤。
  ①惠崇:宋初名僧,擅长诗歌和绘画。《春江晓景》:惠崇所作的一幅画的名字。
  ②蒌蒿:一种草本植物,生长在低洼地,嫩茎可以吃。
  ③芦芽:芦笋、芦苇的嫩芽,可以吃。烹食河豚时,用蒌蒿和芦芽做料,味道十分可口。
  ④河豚:鱼名,肉味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
  ⑤欲上时:正是河豚从海里游到江河,从江河逆流而上的时节,这时可以捕食。
  这是苏轼为他的朋友僧人惠崇《春江晓景》一画题写的咏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很多,都能做到诗意与画面相一致,各臻其妙。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到竹子、桃花、蒌蒿、芦芽,鸭子、河豚等,一派春意盎然。由此我们猜想,《春江晓景》这幅画的内容也有竹子、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等,但水的“暖”、鸭的“知”却绝对画不出来;至于河豚,既然说它“欲上”,就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描写画,内容比画面更丰富,体现出了画外之意。在这首诗中,作者就从画中景物着眼,驰骋想象和联想,创作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盎然,从而创造了比画境更高更美的诗境。这也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53题西林壁
  题ti西xī林lin壁bi①
  (宋)苏轼
  横henɡ看kan成chenɡ岭lǐnɡ侧ce成chenɡ峰fēnɡ,
  远yuǎn近jin高ɡāo低dī各ɡe不bu同tonɡ。
  不bu识shi庐lu山shān②真zhēn面mian目mu,
  只zhǐ缘yuan③身shēn在zai此cǐ山shān④中zhōnɡ。
  ①西林:指江西庐山西林寺。
  ②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九江。
  ③缘:因为。
  ④此山:指庐山。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途中游庐山。他在庐山游览停留了十多天,写了一系列诗作,这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
  前两句写遍游庐山的感受: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又各不相同。后两句,是就这种感受作出的结论:因为只在山中转来转去,所以不论从哪一角度看,看到的都是某一局部,某一侧面,而不能从总体上识透“庐山真面目”。
  为什么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自己身处于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
  宋代诗人写诗喜欢在诗中阐述哲理,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山水,却也蕴含生活哲理,那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今天我们说到“庐山真面目”时,也有指事实真相的意思。
54夏日绝句
  夏xia日ri绝jue句ju
  (宋)李清照
  生shēnɡ当dānɡ作zuo人ren杰jie①,
  死sǐ亦yi②为wei鬼ɡuǐ雄xionɡ③。
  至zhi今jīn思sī项xianɡ羽yǔ④,
  不bu肯kěn过ɡuo江jiānɡ东dōnɡ⑤。
  李清照(约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省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父亲李格非为北宋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学家。她早年生活优裕。金兵入侵后,家破人亡,从此颠沛流离。她也善写诗歌,诗风刚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
  ④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秦王朝被推翻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召集人马东山再起。项羽认为,当初自己带领八千子弟渡江北上,现在仅自己一个人回去,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wěn)而死。
  ⑤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是项羽的老家和根据地。
  本诗属于咏史诗,咏写在乌江自刎的项羽。咏史的目的在于“讽今”,本诗借咏项羽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偏安一隅的苟且行为。
  前两句指明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所具有的两种行为和精神风貌:活着就做人中豪杰,死了就做鬼中英雄,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的弦外之音是,可惜当朝统治者中却没有项羽这样的人。当年项羽因兵败而不肯过江东逃生,以一死告慰天下;而南宋统治者却逃到江南,安于享乐,不思收复沦陷的江北半个中国,真是连项羽都不如了。
  这首《夏日绝句》作于南渡之后。当时李清照流落江南,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行为非常不满,所以她写了这首诗加以讽刺。
  示shi儿er①
  (宋)陆游
  死sǐ去qu元yuan知zhī②万wan事shi空kōnɡ,
  但dan悲bēi③不bu见jian九jiǔ州zhōu同tonɡ④。
  王wanɡ师shī⑤北běi定dinɡ中zhōnɡ原yuan⑥日ri,
  家jiā祭ji⑦无wu忘wanɡ告ɡao乃nǎi翁wēnɡ⑧。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许多诗涉及政治时事,批评朝廷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诗风慷慨激昂。他的词和散文成就也很高。
  ①示儿:写给儿子们看。示,给人看。
  ②元知:原本就知道。元,原。
  ③但悲:只是为……悲伤、难过。
  ④九州同:统一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后来就用九州代指中国。
  ⑤王师:朝廷的军队。
  ⑥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略的广大国土。
  ⑦家祭:后人对家中祖先的祭祀活动。
  ⑧乃翁:你们的父亲,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
  陆游卒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公元1210年1月26日,时年85岁。这是陆游临终的绝笔,是他一生政治抱负和爱国思想的总结。
  想趁活着的时候能够统一中国,是陆游一生的心愿,也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他最担心的是未来得及看到祖国统一就死去。不幸的是,他的担心却成为事实。陆游去世之日,南宋统治者不仅没有统一中国,国势还变得更加衰弱。作者只好临死前再次以诗的形式,对儿子倾吐他未完成的心愿和无穷的希望。可以说,诗人死不瞑目。
  诗人在诗中说,死去一切皆空,只有一事未了,那就是国家没有统一。他叮嘱儿子一旦传来胜利的消息,一定要在祭祀的时候告诉自己。爱国之心,悲壮之音,直到今天仍然感人肺腑。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qiū夜ye将jiānɡ晓xiǎo出chū篱li门men迎yinɡ凉lianɡ①有yǒu感ɡǎn
  (宋)陆游
  三sān万wan里lǐ河he②东dōnɡ入ru海hǎi,
  五wǔ千qiān仞ren岳yue③上shanɡ摩mo天tiān④。
  遗yi民min⑤泪lei尽jin胡hu尘chen⑥里lǐ,
  南nan望wanɡ王wanɡ师shī⑦又you一yi年nian。
  ①将晓:天快亮的时候。篱门:柴门,用竹子、树枝或草编成的简陋的门。迎凉:出门乘凉。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黄河极长。
  ③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极高。岳,山,这里指西岳华山。
  ④上摩天:向上能探到天空,形容山极高。
  ⑤遗民:指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地区的人民。
  ⑥胡尘:金人兵马过后扬起的尘土。胡,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⑦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这首诗写于1192年,当时陆游已经68岁了,罢官回到山阴(今浙江绍兴)老家已三年了。本诗抒写了诗人渴望恢复中原、解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愿望,是一首有名的爱国诗。
  初秋时的一个早晨,诗人披衣出门乘凉。在柴门旁,一阵凉风习习吹来,诗人不由得翘首北望。
  一二句,诗人描写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对收复大好河山的渴望。你看那三万里的黄河东流入海,那五千仞的华山直达天空。这样美丽的河山仍在金人手里被胡人践踏着,诗人心中悲恨难平。
  三四句,想到了北方沦陷区里的人民在金人的统治下,他们整天以泪洗面,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朝廷派军队去解救他们,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连南宋军队的影子都不见!这两句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北伐的不满。
 57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四si时shi田tian园yuan杂za兴xinɡ①(其一)
  (宋)范成大
  昼zhou出chū耘yun田tian②夜ye绩jī麻ma③,
  村cūn庄zhuānɡ儿er女nǚ各ɡe当dānɡ家jiā④。
  童tonɡ孙sūn⑤未wei解jiě供ɡonɡ⑥耕ɡēnɡ织zhī,
  也yě傍banɡ⑦桑sānɡ阴yīn⑧学xue种zhonɡ瓜ɡuā。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宋高宗绍兴进士。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归。晚年退居苏州石湖。他的诗自成一格,以擅写农村田园著称,影响很大。他与诗人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号称“南宋四大家”。
  ①四时:一年中的四季。杂兴:即兴而作,随兴之所至而写诗。
  ②耘田:锄草,除去田中杂草。
  ③绩麻:纺麻,把麻搓成线以备用来纺制衣服。
  ④当家:管理家事,撑起门户。
  ⑤童孙:小孙子,这里指儿童。
  ⑥供:担任,从事,参加。
  ⑦傍:靠近。
  ⑧桑阴:桑树的树阴。
  范成大晚年退居闲职,在石湖养病。在家乡,他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欢乐与痛苦,写下了60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这一首选自“夏日”一组。诗中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的一个场景,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的生活。
  一二句说,农村男男女女都有事做,没有一个闲人,白天锄草,晚上纺麻,一刻也不闲着。
  三四句从小孩子角度着笔,说农村小孩子即使是不懂得耕田织布,只会玩游戏,可是他们的游戏也模仿大人的劳动:在桑树阴下学习种瓜。这一细节反映了农村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表现了农村孩子的天真淳朴,富于生活情趣。
58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四si时shi田tian园yuan杂za兴xinɡ(其二)
  (宋)范成大
  梅mei子zǐ金jīn黄huanɡ杏xinɡ子zǐ肥fei①,
  麦mai花huā雪xuě白bai菜cai花huā稀xī②。
  日ri长chanɡ③篱li落luo④无wu人ren过ɡuo,
  惟wei有yǒu蜻qīnɡ蜓tinɡ蛱jia蝶die⑤飞fēi。
  ①肥:指果实饱满。
  ②稀:稀少。指油菜花凋谢,开始结出果实。
  ③日长:指夏天的白天很长。
  ④篱落:篱笆。
  ⑤蛱蝶:蝴蝶的一种。
  这首诗也选自《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夏日”,描写农村的田园风光。
  一二句,诗人指出了四种最代表初夏时节的植物:梅子、杏子、麦花、菜花,又言简意赅地点出了这些花草瓜果的颜色和情态:“金黄”、“肥”、“雪白”、“稀”,反映了农村夏季色彩缤纷、草繁木茂的欣欣向荣景象。
  三四句,写出了动景。许多的蝴蝶、蜻蜓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尽情地飞舞,因为没有人来打扰它们。以纷飞的蜻蜓、蝴蝶写出了农村生活的安静闲逸,乃是画龙点睛之笔。&
  小xiǎo池chi
  (宋)杨万里
  泉quan眼yǎn①无wu声shēnɡ惜xī②细xi流liu,
  树shu阴yīn照zhao水shuǐ③爱ai晴qinɡ柔rou④。
  小xiǎo荷he才cai露lu尖jiān尖jiān角jiǎo⑤,
  早zǎo有yǒu蜻qīnɡ蜓tinɡ立li上shanɡ头tou。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长期闲居在家。他的诗自成一派,称为“诚斋体”,以活泼自然见长。
  ①泉眼:泉水流出的小口。眼,形容口小。
  ②惜:爱惜。
  ③树阴照水:指树的阴影倒映在泉水中。
  ④晴柔:晴明柔和的风光。
  ⑤尖尖角:指刚刚生成、露出水面的小荷叶,那样子像尖尖的角形。
  这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写景小诗,写的对象是初夏时的“小池”。
  第一句写小池的生成。一线细细的泉水无声无息地流出来,时间久了形成小池。为说泉水之细,便设想泉眼爱惜水流,舍不得向外淌似的。第二句写小池旁的树。这棵小树的树阴遮住了水面,透过小树水面上洒下了飘忽不定的点点光斑。“爱”字拟人化,好像小树很喜欢小池旁的柔和风光似的。
  第三句说,池中生出一株荷叶,荷叶很细小,刚露出尖尖角,这很适合小池的情趣。最后一句,接第三句而来,说荷叶虽小,已被蜻蜓发现,并受到蜻蜓的喜爱,已经有来来往往的蜻蜓在上面停留了!实际上蜻蜓喜欢的是小池啊!
  四句诗围绕小池展开笔墨,画面清新,充满生机和趣味。&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xiǎo出chū净jinɡ慈ci寺si送sonɡ林lin子zǐ方fānɡ①
  (宋)杨万里
  毕bi竟jinɡ②西xī湖hu六liu月yue中zhōnɡ,
  风fēnɡ光ɡuānɡ不bu与yǔ四si时shi③同tonɡ。
  接jiē天tiān莲lian叶ye④无wu穷qionɡ碧bi,
  映yinɡ日ri荷he花huā别bie样yanɡ⑤红honɡ。
  ①晓:早晨。净慈寺:杭州西湖南畔的一座寺院。
  林子方:诗人的一位好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除夏天以外的其他三个季节。
  ④接天莲叶:荷叶无穷无尽,一望无际,与天相接。接天,跟天连接在一起。
  ⑤别样:不一样,特别。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通过写景,寓情于景。西湖水美、山美、景美,四季风光各有不同。诗人极力描摹西湖六月的独特景色,以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六月的一个清晨,诗人陪朋友走出净慈寺来到西湖边,跟朋友道别。这时周围的美丽风光吸引了诗人,诗人对朋友说,你看西湖夏季的风光与其他三个季节就是不一样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西湖里荷叶连天,碧波无穷;荷花映日,红艳欲滴啊!“接天”与“映日”相对,“碧”与“红”相对,尤其是“无穷”与“别样”两个修饰语也相对,突出了西湖荷叶、荷花的不同凡响,照应了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的题意。
  这么美的景色,朋友不能再欣赏,却要离西湖而去,怎不令人惋惜!这字里行间蕴含的惜别之情正是这首送别诗所要表达的感情。
  春chūn日ri
  (宋)朱熹
  胜shenɡ日ri①寻xun芳fānɡ②泗si水shuǐ③滨bīn,
  无wu边biān光ɡuānɡ景jǐnɡ④一yi时shi新xīn⑤。
  等děnɡ闲xian⑥识shi得de东dōnɡ风fēnɡ面mian,
  万wan紫zǐ千qiān红honɡ总zǒnɡ是shi春chūn。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绍兴年间进士。他的诗善于阐述哲理,是宋代理趣诗的代表作家。
  ①胜日: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②寻芳:探寻观赏优美的风景。
  ③泗水:河名,在山东中部。相传孔子曾经在那里讲过学。
  ④无边光景:无边无际的风景,无限的风光。
  ⑤一时新:顿时焕然一新。
  ⑥等闲:轻易,随便地。
  朱熹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常常借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来感悟哲理。《春日》就是一首这样的诗。
  题目为“春日”,首句便说“胜日寻芳”,那么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游春诗。首句说到泗水河边观赏春景,次句说春天的风光果然焕然一新。三四句强调了这是个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美不胜收。
  但是,诗人生活在南宋时代,“泗水”在山东境内,早被金人占领,朱熹根本不可能到那里去赏春。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实际上他这样写是为了说理,为了阐发儒学的真谛。全诗是一个大比喻。
  首先诗人用孔子讲学的“泗水”比喻孔子的儒家学说,用“寻芳”比喻自己去寻求圣人之道。“东风面”和“春”都是比喻孔子推行的“仁”。“无边光景”、“万紫千红”说明孔子学识的博大精深。“等闲识得”等,说明自己很容易就找到了孔子学说的真谛,而且这真理还“一时新”,同其他学说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等。这样一来,本诗即便是说理,也不难理解了,因为诗人是借用春天里的景物来比喻说理的。
62题临安邸
  题ti临lin安ān邸dǐ①
  (宋)林升
  山shān外wai青qīnɡ山shān楼lou外wai楼lou,
  西xī湖hu歌ɡē舞wǔ几jǐ时shi休xiū②?
  暖nuǎn风fēnɡ③熏xūn得de游you人ren④醉zui,
  直zhi⑤把bǎ杭hanɡ州zhōu作zuo汴bian州zhōu⑥。
  林升,生平不详,字梦屏,温州平阳(今浙江省平阳县)人。大约生活在宋孝宗淳熙()时期。
  ①临安:南宋的京城,即诗中所说的杭州,今属浙江。邸:客栈,旅店。
  ②休:停止。
  ③暖风:这里不指自然界里温暖的春风,而是指寻欢作乐的歌舞之风。
  ④游人:这里不指普通的游人,而是指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⑤直:简直。
  ⑥汴州:即汴梁,北宋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这是一首题写在杭州旅店墙上的“墙头诗”。可以想象,作者路过杭州,住在旅店,耳闻目睹京城里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而醉生梦死的种种无耻行径,心中充满了愤怒,于是就提笔在墙上写下这首诗。因此说,这又是一首政治诗。
  从字面意思来看,本诗是说,杭州山山相连,楼楼相接,西湖边轻歌曼舞,夜夜不断;暖洋洋的春风把游山玩水的人都吹醉了,他们心中直把杭州当成了繁华的北宋都城汴州啊!
  实际上,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在杭州建都立国,当权者不图收复中原,只想歌舞升平,得过且过。诗人以此诗向统治者提出警告:在高楼大厦里的轻歌曼舞快终止吧,快从享乐之风中惊醒吧,这里是杭州不是汴州!北宋的京城汴城还在敌人手里,南宋只有半个中国!当权者应该励精图治,积极北伐,收回汴州。
  实际上诗人振聋发聩的呼喊统治者是听不进去的,但这首诗却因为直斥朝政、切中时弊而广为流传。
63游园不值
  游you园yuan不bu值zhi①
  (宋)叶绍翁
  应yīnɡ怜lian②屐jī齿chǐ
  印yin苍cānɡ苔tai④,
  小xiǎo叩kou⑤柴chai扉fēi⑥久jiu不bu开kāi。
  春chūn色se满mǎn园yuan关ɡuān不bu住zhu,
  一yi枝zhī红honɡ杏xinɡ出chū墙qianɡ来lai。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建安(今福建省建安)人。南宋江湖派诗人,约活动于宁宗、理宗朝。曾长期隐居在钱塘一带。
  ①不值:没有遇到主人。值,遇。
  ②怜:怜惜,爱惜。
  ③屐齿:木底鞋下有两道高齿,用于防滑,可在泥地上行走。屐,木鞋。
  ④印苍苔:意思是将青苔踩坏。
  ⑤小叩:轻轻地敲。
  ⑥柴扉:用树枝或竹子编制的简陋的门。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游园诗。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新春早景。新春的特色景之一便是杏花。具体说来,这是一首写早春杏花的诗。
  诗人想到朋友的花园中去观赏春色。诗人敲门,没有人来开,想必主人不在家。但诗人却打趣说,主人也许担心自己的高齿鞋踩坏了地面的青苔,才故意不开门。这说明诗人很幽默,他这是在跟主人开玩笑。
  主人不开门,诗人并不觉扫兴,因为他还是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这春色在什么地方呢?看,那墙头上有一枝红色的杏花,正悄悄探出墙头来。这说明春天已经来了,园子里的春天已经满了,关不住了,杏花都探到墙外面来了,园子里必定是红杏满园了。
  春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围墙是关不住的。因此我们想,一切美好的东西,任何限制都是束缚不住的。
64乡村四月
  乡xiānɡ村cūn四si月yue
  (宋)翁卷
  绿lǜ满mǎn山shān原yuan白bai满mǎn川chuān①,
  子zǐ规ɡuī②声shēnɡ里lǐ雨yǔ如ru烟yān。
  乡xiānɡ村cūn四si月yue闲xian人ren少shǎo,
  才cai了liǎo③蚕can
  桑sānɡ又you插chā田tian④。
  翁卷,生卒年不详,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号灵秀)、徐照(字灵辉)、徐玑(号灵渊)互相唱和,因他们的字或号都带“灵”字,故合称“永嘉四灵”。
  ①川:平川,平地。
  ②子规:鸟名,即杜鹃鸟。
  ③了:完成,结束。
  ④插田:插种稻秧。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春末夏初时分风光和农事的诗歌。
  山丘和平原一片翠绿,满河的水也泛着白色的亮光,杜鹃鸟在烟雨蒙蒙的大地上声声啼叫着。乡村四月正是农忙季节,很少有人闲着,农人们刚养完了一季桑蚕,又赶着去田里插秧。
  前两句勾画出了乡村四月景色之美,后两句写农民忙于农事。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勤劳农民的赞美,对乡村风光的热爱。
  墨mo梅mei①
  (元)王冕
  吾wu家jiā②洗xǐ砚yan池chi③头tou树shu,
  个ɡe个ɡe花huā开kāi淡dan墨mo痕hen④。
  不bu要yao人ren夸kuā好hǎo颜yan色se,
  只zhǐ留liu清qīnɡ气qi⑤满mǎn乾qian坤kūn⑥。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今浙江省诸暨)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小时家穷,为人牧牛。晚年归隐九里山。
  ①墨梅:用淡墨画的梅花。
  ②吾家:自己。
  ③洗砚池:传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练习书法时,常在自己家的池子里洗毛笔,久而久之,池子里的水竟变成了黑色。这就是“洗砚池”的由来。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家的池子。
  ④淡墨痕:指画梅花时,使用淡墨渲染梅花。
  ⑤清气:清新淡雅的香气,也比喻诗人高洁的情操。
  ⑥乾坤:天地,人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题的是自己画的墨梅图。
  一二句是说,诗人在画中画了一个池子,池子旁画了一棵梅树。这棵梅树诗人是用淡墨来勾勒渲染的,所以一朵朵的梅花都呈现出淡墨的颜色。这有别于生活中的梅花,生活中的梅花是有各种鲜艳的颜色的。
  三四句,诗人就自己所画的墨梅抒发感慨。他说,我画的梅,追求的不是人人都夸耀的颜色鲜艳,而是要他散发出清香,把清香留在人间。这两句一语双关,既强调所画墨梅的神韵,也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
  石shi灰huī吟yin
  (明)于谦
  千qiān锤chui万wan击jī①出chū深shēn山shān②,
  烈lie火huǒ焚fen烧shāo若ruo等děnɡ闲xian③。
  粉fěn骨ɡǔ碎sui身shēn④浑hun⑤不bu怕pa,
  要yao留liu清qīnɡ白bai⑥在zai人ren间jiān。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明英宗在土木堡兵败被瓦剌俘虏后,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敌,并率领军民奋力抗击,使国家转危为安。后英宗被放回,诬于谦谋反,将他杀害。
  ①千锤万击:指开采石头。
  ②出深山:从山中运出石头。
  ③等闲:轻松平常。
  ④粉骨碎身:指由一块块石头烧制成细细的石灰末。
  ⑤浑:全。
  ⑥清白:这里既指石灰的白色,也指人的清白品格。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句句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却又句句在说锻炼人的高尚品格。
  石灰是由石头烧制的。先把大石头千锤万击,运出深山,放在火上焚烧。这一切石头都不怕,直至既青又硬的石头粉身碎骨变成细白有用的石灰。这样石灰就把清白之色永远留在人间了。
  这首诗字面意思下蕴含的深意是:完美人格是需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以至粉骨碎身等一系列磨难才能成就的。成就了清白的人格后,要永远保持。这一生的清白正是诗人的人生目标。诗人为这一目标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竹zhu石shi
  (清)郑燮
  咬yǎo定dinɡ青qīnɡ山shān不bu放fanɡ松sōnɡ,
  立li根ɡēn原yuan在zai破po岩yan①中zhōnɡ。
  千qiān磨mo万wan击jī还hai坚jiān劲jinɡ②,
  任ren尔ěr③东dōnɡ西xī南nan北běi风fēnɡ。
  郑燮(xie)(),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先后做过十余年知县,后来寓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清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尤擅长画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
  ①破岩:岩石的缝隙。
  ②坚劲:坚韧刚劲。
  ③任尔:随便你。
  这是一首题画诗。用岩石中竹子的坚定顽强隐喻自己刚劲的风骨和情操。
  画中的竹子长在青山之中,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山岩的缝隙中,与青山一道立于天地之间;不管经过多大的磨难,他是照样坚定有力;任凭你东西南北风随便吹,它是永不动摇。
  这棵竹子的气节,象征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磨难和打击,他都不屈服,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气概。画中、诗中的竹子,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所suǒ见jian
  (清)袁枚
  牧mu童tonɡ骑qi黄huanɡ牛niu,
  歌ɡē声shēnɡ振zhen林lin樾yue①。
  意yi欲yu②捕bǔ鸣minɡ蝉chan③,
  忽hū然ran闭bi口kǒu立li。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做过小官,后退居江宁,在小仓山筑随园,号随园先生。他是清代著名诗人,写诗主张抒写性灵,自成一格。
  ①林樾:绿树成阴的树林。
  ②意欲:想要。
  ③鸣蝉:鸣叫的知了。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夏天中午所见到的一幅童趣图。通过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
  首二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放声地唱着牧歌,那清脆的歌声在树林中久久回荡。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儿童的活泼可爱,无拘无束。
  三四句写,忽然之间歌声停下来,牧童紧闭嘴巴,人也站住了,眼睛紧盯着树上。咦,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树上有只知了,他要捕捉这只知了,怕歌声把知了惊跑了。这里又写出了儿童的机警善变,童趣斐然。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质朴,明白如话;细节描写也很见功力。
69己亥杂诗
  己jǐ亥hai杂za诗shī①
  (清)龚自珍
  九jiǔ州zhōu②生shēnɡ气qi③恃shi风fēnɡ雷lei④,
  万wan马mǎ齐qi喑yīn⑤究jiū⑥可kě哀āi。
  我wǒ劝quan天tiān公ɡōnɡ⑦重chonɡ抖dǒu擞sǒu⑧,
  不bu拘jū一yi格ɡe⑨降jianɡ⑩人ren才cai。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光年间进士,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他的诗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的社会现实。
  ①己亥杂诗:这是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1839)作的一组大型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125首。己亥,农历纪年,指公元1839年。
  ②九州:指中国。
  ③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④恃风雷:依靠风雷般的改革。恃,依靠。风雷,本指风神、雷神,这里以疾风迅雷比喻社会变革。
  ⑤万马齐喑:众多的马都不发出声音,比喻在高压政治下,大家都不敢说话。喑,哑。
  ⑥究:毕竟。
  ⑦天公:天帝,造物主,这里指清朝皇帝。
  ⑧重抖擞:重新振作精神。
  ⑨不拘一格:不拘守一定的规格,不按照老规矩,敢于打破常规。
  ⑩降:降下,给予,这里是产生的意思。
  这首诗的大意是:要使这么大的中国强大起来,必须依靠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而那种万马齐喑、人人都不敢说话的局面实在叫人痛心。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劝皇帝重新振作起来,打破常规,让各种有志有才的人赶快成长起来吧!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内忧外患,农民起义不断,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危在旦夕;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等待时机入侵中国。这一切使得龚自珍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士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他用诗歌大声疾呼,呼唤变革,呼唤人才,把中国唤醒,把民众唤醒,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热情。
  龚自珍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喊出了压抑已久的中国人民的心底之声,龚自珍的诗歌也被后世赞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即清代第一流的诗歌)。
  村cūn居jū
  (清)高鼎
  草cǎo长zhǎnɡ莺yīnɡ飞fēi二er月yue天tiān,
  拂fu堤dī杨yanɡ柳liǔ①醉zui春chūn烟yān②。
  儿er童tonɡ散san学xue③归ɡuī来lai早zǎo,
  忙manɡ趁chen东dōnɡ风fēnɡ④放fanɡ纸zhǐ鸢yuān⑤。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诗人,主要活动在咸丰(1851-1861)年间。他的诗善于描写自然风光,风格清新。
  ①拂堤杨柳:指春天垂柳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堤岸。
  ②春烟:指春天的气息。
  ③散学:放学。
  ④东风:春风。
  ⑤纸鸢:风筝。鸢,鹰的一种。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乡间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和自由自在的放风筝的儿童,表现了早春二月万物萌生、活力四射的景象。
  首二句说,早春二月,小草钻出地面,群莺在枝头飞舞;杨柳垂着长长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拂着堤岸,好像是沉醉在迷蒙美丽的春景之中了。三四句说小孩子们早早就放了学,他们忙趁着这春风,兴高采烈地放起风筝来。
  这首诗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清新明朗,充满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阳节的诗句 古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