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略有哪些

语文教学办法有哪些_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办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办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2. 单元教学法
23. 比较教学法
24. 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 直观教学法
26. 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 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 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 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 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 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以上内容是教学方法: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办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
语文教学办法有哪些相关内容
电视剧《奇妙的时光之旅》今晚将播出大结局,韩若飞能否救回谢嘉欣成为一大悬念。讲述了一个可以让人穿梭时光的照相机引发的故事,将时光、爱情、悬疑熔铸于一体,自播出以...  bilibili直播姬使用教程:   1.登录界面:   2.直播姬主界面:   左下:为各种来源添加按钮,从左到右依次为摄像头,游戏源,抓屏,多媒体,文本...  奇妙的时光之旅什么时候播出,一周更新几集 听三零影视知识配图   《奇妙的时光之旅》是由芒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许富翔执导,林心如、贾乃亮、徐璐、金圣柱领...?  华为p8青春版很多程序/软件安装不了怎么办?  1.手机内存不足导致软件不能正常安装,建议您将手机内存储的多媒体文件移动至外置SD卡中扩展手机内存空间后重...华为P9作为一款面向商务人士的手机,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解决了会议录音有干扰、杂音大、完全听不清内容的困扰,而解决这项难题得益于华为P9的全向录音、指向回放功能。今...摘 要:中学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启发者,是学校教育的一线执教者。在教肓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全方位入手培养学生,要注重课堂设计艺术,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见解,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敢于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以实现教育目标。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走向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及早成才的康庄大道。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推进,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等等诸如此来的问题上,在这些教学问题上最受人关注的就是教学中策略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语文,在初中的学习中显得非常必要,并不同于小学简简单单的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知识,而是对语文深入学习的开始。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是展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载体,通过语文的学习,形象而明了的给予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让中学生能够通过对语文的理解和记忆,更好的掌握学习。而且,学习语文不仅可以丰富人文知识,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培养中学生的生活兴趣。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中学生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还存在很多,而且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有的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一)语文教学方式太过于死板,缺乏创新    在现在大多数的中学语文课堂中,大多数老师依旧沿袭以往老套的教学模式,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写,一节课下来,学生记的笔记不少,板书也很多,但是教学质量不高。老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过度依赖板书,完全的贯彻落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学习原则,上课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二)中学老师教学态度不认真,上课敷衍,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而教学    老师上课不认真负责,学生学习效果不高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消失。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讲课内容全都打在多媒体上,上课期间是老师一人在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点,学生机械性的拿笔记忆,甚至有的学生连笔都不愿意动,因为老师讲的内容在自己买的辅导书上都有,一字不差,课件有的也是老师从网上直接下载下来的。可见这样的教学和让学生自己学习没有什么差别,老师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是不认真负责的。    (三)老师对学生能够语文知识功底掌握不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校下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的,并没有事先详细的了解学生目前语文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语文功底的高深,从而导致教学目标及教学目的与学生知识的学习相差甚远,教学内容不完善。讲课的内容要么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并且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要么是已经掌握但不透彻,或者知道但不了解,在这就是超出他们应该掌握的范围,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创新创优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以及人文素养    为了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任课老师需要积极改善提高语文授课的教学方式,对于以前的教学方式采取去粗取精的方式,汲取优点,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上课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想结合的手段向学生讲解知识,如有感情的朗诵,小组讨论,辩论等等诸如此类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都说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而汉语言是极易唤起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语言,因此,学习语文可以改善思维品质,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古代诗歌五首》为例。这一课主要是学习诗歌,诗歌中都蕴含着哲理,而诗歌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都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量,可以使人产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激情,形成“宠辱不惊”的博大胸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学生的的意志力和抗挫力,就如本课中曹操在《观沧海》中所表达的自己的雄心壮志。老师可以让大家谈谈对曹操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所识,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歌,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人文素养。    (二)加强中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中学生的语文功底相较于小学要有很大的提高,学生之间的语文功底也会因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学习而不同。中学生正处于对知识吸收的最佳时期,所以他们会搜集大量的信息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中学语文老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联系,积极掌握学生的最新学习动态。    (三)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性格特征都千差万别,这也间接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上的差异。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效果的统一,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因素,将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还会适得其反。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教学的侧重点转向学习方法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根据学生的个性为学生量身打造科学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语文的,语文的学习可以开拓中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语文的学习对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对学生道德情操、精神文化,性格心理的促成也起着重要作用。言而总之,中学语文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对其探索、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欢迎转载:
推荐:    简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策略和教学策略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简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策略和教学策略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简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策略和教学策略
大家好,很高兴和老师们在线交流。网络是一个新鲜的神奇的世界,千里近在咫尺,百人系于一线,可以在这里汇集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大家尝试这一新生事物有着特别的意义。在此,我想感谢人教网的论坛和版主月下抚琴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各地语文教研员和语文老师前来助兴。希望在线的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共同研讨。这次交流的话题是“简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策略和教学策略”,有关教材和教学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讨论,当然也不限于这一话题,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到其他方面。所谓策略,我想就是应对眼前形势和任务的一种明智的高超的方法、方案、方针。策略的要点在于判断识别、斟酌筹划、妥善实施。所谓使用教材策略和教学策略,就是依据新课程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原则,以及现实课堂和学生的需要,优化教学行动方案,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以及表达教学的创新性。初中语文新课程在全国实施推广已经五年了,从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启动新课程以来,形势的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可喜的,但是问题也不少,各地各校各班对新课程的适应程度可能各不相同,一些老师对课程的理念和实施行动可能还有诸多迷茫和困惑。我五年里到了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见到了各种可喜的苗头,也察觉出一些堪忧的端倪。这些所见所感,包括我的和老师们的,都可以借今天的机会来交流,希望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首先由我来发言,我准备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老师们较为关心的问题,即如何处理教材、教学和评价中的一些“策略”问题来谈。在我谈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可以随时提出你们认为具有普遍性的疑难、困惑的问题,贡献出你们认为有价值的思想、建议,在我发言完后,大家一起现场讨论,好不好?一、如何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我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及“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指示精神,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照顾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力求教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教材和课堂之间本来就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教材只表达一种“可能性的教学”,课堂则追求一种“现实性的教学”,教师应该调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要处理好教材的原则性和教学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原则性方面:教材中各方面的要求都应该落实,三个维度的要求,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应该落到实处。可是新课程已经开始几年了,许多老师仍按老的教法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有意无意地甩掉一些重要内容(如人文性内容),这是与教材编写意图相违背的,即使从的要求来说也是不合时宜,现在的各地中考语文题都大量地渗透人文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考查越来越成为一个积极发展的方向。灵活性方面:第一,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调整,举例说,有的教材文言文过于集中,可以分散教学;有的课文与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紧密相连,可以合起来组成一个阅读写作、表达交流、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的教学整体,如七上《月亮上的足迹》可以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七下《黄河颂》可以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第二,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应该加以补充完善,因为这套教材是几年前编写的,受那个时期形势的影响,人文性过强,工具性偏弱,那么,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额外加进一些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作文方面,新教材没有写作知识导引,只有人文性话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没有逐步升级的台阶,那么老师们可以参考老教材,适当地补充一些内容。又如,每课后面都有一个“读一读,写一写”,从名目上看,这些词语仅供随意地读一读,写一写,照这样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训练力度过小,那么应该把这项训练变得丰富、复杂起来,可以听写、默写,可以找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可以另造句子,总之,新课程以前长期“行之有效”的词语训练方法应该沿用。二、如何处理好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所谓主体性讲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所谓主导性讲的是以老师为主导。这里讲的是一个根本理念问题,以前一直在讨论,今天还有人在翻来覆去地讨论。我不想参与这种理论性的讨论,只想说一点,从根本说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像过去的那种老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的做法应该停止了。可现实状况令人担忧,新课改至今已经进展了五年多,我到全国各地,跟老师交流,听各种公开课,感觉在落实各种新理念的进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落实最为艰难。在很多地方,课堂仍旧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仍旧是看客观众。老师表演得好,学生听得入神,就成为“好课”的榜样,众人给好评,皆大欢喜。我觉得,问题的关键还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自己发言和同学之间讨论的机会太少。比如,《在山的那边》中“山的那边是什么”“这里的山和海象征着什么”这样需要思考的问题和答案全由老师说出来,而《生命 生命》《紫藤萝瀑布》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生命感受都由老师特意点明,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余地了,一堂课给人某些“好印象”,无非是老师表达良好,教态优雅,文本理解深刻等,至于学生的感受和他们的接受程度如何,通常不在听课、评课所研讨的范围之内。因此只看见老师的主导性落实,而学生的主体性落空,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精神的。不过,听取许多老师的反映,感觉也有两难的选择:如果放任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效率太低,课堂上完不成任务;满堂灌才是“效率最高”的。这是一种偏颇、偏激的言论。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中的悖谬,从时间的效率来说是“最高”的,可是从收效、成效来说是“最低”的,就是说老师灌得多,学生真正在理解的前提下所接受的东西太少了,而且学生根本没有自己尝试其中的操作过程、实践过程,没有亲自体验其中的过程和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性变得麻木了,迟钝了。本来老师想教给学生“最正确”的东西,是为学生学习和着想,可是学生学完三年进入考场,根本没有训练过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又如何应对现在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考试呢?我所设想的好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一样重要,一样地独立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样地具有尊严和权威。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像课堂外一样精力旺盛,灵活敏捷,而不是萎靡不振,麻木迟钝。老师最好多提问,以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把课堂变成探究问题的场所;老师即使知道答案也最好引而不发,只引导学生思考和下结论,而不要每次的结论总是由你老师作出,即使老师准备好了精彩的思想和言论,如果学生自己说出来,你老师也不得不“收藏”起来,把“精彩”让给学生;老师最好多多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轻松;老师最好多让学生四人小组、六人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讨论总是轻松自由的,当然老师也得监督检查,不要乱了秩序。如果刚开始学生不适应以他们为主体的课堂,不会讨论,不愿意讨论,怎么办?是的,学生在自主独立学习的道路上刚起步,肯定不习惯,不适应,不愿意,我认为,可以先多多鼓励,要发现好的苗头,寻找活跃的因素。可能刚试着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时效率低,秩序乱,不要紧,慢慢来,以后会逐渐进入正常轨道的,我们要的是最后的结果。三、如何处理好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现在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这是好事,顺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求。现在的考试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素养、能力。所以老师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  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我想,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创造性是与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主体性强的人创造才强,相反,缺乏主体性的人一定缺乏创造性。其实当代中学生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被压抑了。比如,学生第一次表达“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时,老师如何处理?是难堪,还是高兴?是讥讽,还是欣赏?是给机会让他充分表达见解,还是立刻封堵住他的嘴?如果你一次封堵了他的嘴,他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表达个人见解了。你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死气沉沉,或许他们在小学时被老师挫伤过积极性;如果你现在挫伤了他的积极性,或许他就留下深刻的记忆,到高中了也会在语文课上变得谨小慎微。当然,给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不等于立刻见到他们创造性的表现,但至少这是创造性表现的开始吧。所以老师们要有一种“反叛的期待”,即期待着学生提出不同于教材的意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意见、不同于专家的或社会上流行的意见。当然,从表面上看,提出“我不同意”很容易,其实很难,因为要从思想上别开生面,另创新见,还得说得有道理,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说“同意”很容易,庸人们都能做到;说“不同意”就是在创造,在革新,既要胆略,又熟悉你所“不同意”的意见,还要让你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法立于不败之地,何其难哉!这就涉及有关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另一点,即基础孕育创造。道理很简单,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人才具有创造性,如果缺乏“基础”,所谓“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或者说成为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狂怪的个性表现。现在新课程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一些偏差,出现背离新课程的精神原则、背离语文学习本有规律的现象,试举几例,记得有一位老先生说过,听某一堂高中公开课,课上得很热闹,学生发言很踊跃,课快结束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说“我觉得作者曹ǒu怎么怎么着”,把禺(鱼,阳平)说成藕;我在某地听过一堂初中语文课,学生也是很活跃,争着上台来写成语,有一个学生想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是螳螂二字不会写,憋了半天,最后还是空在那里;黄雀呢?写成了黄鹤。如果按照主体性标准来考查学生,他们都能得满分;如果按照基础性标准来考查,应该是不及格的。这样的学生或许能说会道,某些方面能力很强,但他们的语文素养实际上浅薄得很,他们不符合当代语文教育应该培养的人才的标准。所以我们说,语文的基础性应该与创造性并重,不可偏废。那么,语文的基础性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觉得,凡是语文工具性所包含的都属于语文的基础性的内容。就是说听说读写要全面地协调地发展,尤其是读写方面的基础一定要牢固扎实。如果再细化、条理化,语文基础性的建构大致可以分出这样几个不同层次:一是语文知识的层次,二是语文能力的层次,三是语文学习方法的层次,四是语文学习习惯态度的层次。当然,第四层次似乎与语文的人文性交叉了,但也确确实实可以划入语文的基础性范围。这四个层次的排列是从微观走向宏观,重要性也逐渐加强,就是说,从奠定和语文的基础方面看,习惯、态度、方法等是最重要的,这是上位的,这方面做好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至于语文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不重要,而是说在习惯、态度、方法等确立之前,它总是外在于学生主体的,如果习惯不良、态度不正、方法不当,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事倍功半的。此外,是否还应该补充所谓应试素质或素养,也作为语文基础性的一个层次?我讨论这个问题有些不便,请老师们自己思考吧。四、如何处理好评价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评价对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这也是课程标准相对于此前的教学大纲的一个新的变化。初中新教材在方面也作出了诸多的努力。但是许多老师对这一问题还认识不清,或者说反应较为迟钝,没有积极地把评价引进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对评价的概念认识有误,一是对评价的意义认识有误。两个认识误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有些老师把评价认作考试,这是不对的。评价大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之一种。考试是终结性的,评价更多的是过程性的和日常性的。评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可以自评,也可以他评,甚至也参与评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成长进步得更快更好。评价的基础是总结。教学的总结包括归纳、概述知识要点的呈现和吸收,能力目标的明确和达成,学习方法的探究和接受,好坏习惯的克服和培养,情感态度和涵养和提升。老师应该对此时时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对学生提目标、作总结,让学生自己也逐渐学会总结和评价。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或者当学生自己进行一项探究的时候,就得习惯性地作一个总结评价,考量成败得失,设想下一步改进的方案。比如,在一堂课结束后老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作一概述,对学生的表现作一估量,对成长进步表示欣喜,对缺点不足提出改进的希望,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保持和发扬什么,改正和克服什么。再比如,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评价,甚至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做,他们可以评价活动的得失,评价他人的优劣表现,评价自己,反省自己,激励自己,督促自己。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善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人,才是成长进步最快的人;反之,缺乏反省和自我评价的人永远不会进步。五、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初中阶段是为一生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整个三年的教学都得有“习惯”意识、“方法”意识,而且刚上到初中来就要尽快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坏习惯养成了,非常难改。比如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地读课文,“龙飞凤舞”地潦草书写,写完作文不自己修改一两遍等坏习惯是非改不可的。下面提示几种学习语文的习惯,只是举例性的,希望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学语文的好习惯。1.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课程标准提到的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或浏览、快速阅读等。老师要先琢磨各种阅读方法的要领,甚至可以专门查找一些介绍阅读方法的材料。要学生做到,老师先做到,先会阅读。你老师掌握了,终生受用;学生掌握了,也终生受用。2.认认真真地写字,既要写得工整漂亮,又要写得快,这似乎太难了,但课标就是这样要求的。课标规定要会临摹名家书法,并写好硬笔书法。尽量杜绝写错字,一个字不准写错两次。3.全神贯注地静静默读课文,摒弃一切外界干扰。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也不论读课文还是读课外书,都要杜绝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心浮气躁。经验告诉我们,当你全副心神投入书中、课文中的时候,文中的情境会渐渐向你“走”来,文本会自动和你“对话”。4.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读课文。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外向,容易接受、适应朗读;在全部的初中课程中,也只有语文课教学生朗读;新的初中教材非常重视朗读,尤其是初中一年级教材,几乎到处提及朗读的要求。从反面来说,随意草率地朗读,小声地只读给自己听,在对课文没有作任何技术处理的情况下朗读等,都是有待改进的。我个人经过长期观察、体会,总结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诗歌朗读的三个要领,一是投入情感,二是把握抑扬顿挫,三是在课文上做技术标记。这里针对中学生提出的要领,如果对朗读专业人士来说,朗读的要求恐怕更高。5.体会标题的艺术。标题往往是文章思想、艺术甚至是作者全部心血凝聚的产物,可以说标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体会标题艺术,可以在读课文之前进行,也可以在之后进行;可以作为概括全文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的一个着力点,也可以作为体会文章写作艺术的一个突破口;还可以成为启发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出发点。试举一些例子。《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对这片土地发出的誓言?还是把土地拟人化,让土地自己发出誓言?经过探究,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伟大的悲剧》: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悲剧伟大之处何在?通常伟大与胜利、成功相关,这里用伟大形容悲剧,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里的花儿落了预示着什么?作者对花儿落了,暗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走一步,再走一步》:如何理解这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一步”需要怎样做?“再走一步”又需要怎样做?《生命 生命》:文章取名为“生命”不也可以吗?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生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声?《紫藤萝瀑布》:紫藤萝是一种植物,怎么跟“瀑布”连在一起呢?其中有什么讲究?《山中访友》:这里的“友”指什么?为什么用“访”来表达这次进山观景活动?“访”字表达了怎样一种心情和感情?《陈太丘与友期》:文章写陈太丘儿子陈元方的事,可是标题与陈元方无关,这合适吗?如果不合适,大家考虑一下,给文章拟一个怎样的新标题才好?《背影》:为什么不用“爸爸”“我的爸爸”或“爸爸为我送行”为标题?以“背影”为题,让我们悟出怎样的散文写作之道?6.大胆发言,自信、顺畅、负责任、有准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此相应的是善于和乐于与同学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的学习场,互相促进、互相激发,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此也形成一个风气良好的和谐班集体;与此相应的还有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获得知识和经验,在倾听中表现出尊重老师、尊重同学的良好习惯。7.勤于动笔,圈点批注。我听各地的公开课,有些地方的学生上课动笔,有些地方的学生光听不动笔。学生懒得动笔,也就懒得思考,最后懒得听讲了。要改变这种局面,一要强调这一习惯的必要性,二要反复训练,三要提示一些圈点批注的方法。例如我到东北某地听一堂公开课,看到学生都在课文《纸船》的诗句上用斜线划分了节奏,我悄悄地问学生何以至此,学生说学第一首诗的时候老师就要求这么做了。这么一来,一个好习惯就养成了,学生知道怎么读诗了,至少知道怎么朗读出新诗的节奏来。8.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多多读文学名著。对学好语文的意义是巨大的,也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操作起来难,各地的老师们总是抱怨这,抱怨那。我看问题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根本的还是老师主观上的问题没有解决;至于学生的不重视,客观上没有条件,也得通过老师做工作来解决。为此,老师要启发教育,要先行示范,要督促检查。当然,全国各地教育条件差异很大,各地老师要结合自己班上的学生的情况,想出恰当的办法来。我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下初中新课程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中的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教研员和老师们的做法,这是在无可奈何的困难条件下创造的有效的课外读书方法。他们的学生的家长普遍下岗,家里根本买不起课外书。教研员和老师想办法,买不起很多书,买一本书总可以吧?全班60、70个学生一人贡献一本书,就有60、70本书,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小小图书馆,够学生读三年的。据他们反映,学生读了课外书跟没读真不一样,读了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大家知道,课程标准贯穿一个根本理念就是多读多写,很多师生到处讨教学语文的诀窍,其实多读多写是根本,诀窍是次要的。我考查了几年来的各地初中新课程语文,涉及课外阅读的题非常多,这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个新方向。此外,还有勤查字典词典,积累语句,善于总结,遇到困难不气馁,凡事多想一下,等等,这些既是技能方法的教育内容,也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以上列举了学语文的一些好习惯,其实好习惯是数不清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自如,老师教起来也会感到游刃有余。而且好习惯应该在刚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就开始养成,应该教育学生:大家已经是中学生了,都长大了,在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要变得懂事,要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过去的一些不好习惯。好习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坏习惯是学习的最大障碍。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