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学习项羽的闪电战之后占领了欧洲多少领土?

中国十大战役 【范文十篇】
中国十大战役
范文一:中国抗战十大著名战役
第一战役:淞沪会战(先后两次,中日双方参战部队累计高达100万人次,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方几乎出动了国民革命军的所有精锐部队,蒋介石亲自指挥全局作战。由于双方均是大兵团作战,武器以重装备为主,故双方均伤亡惨重,故战场被称为人血磨房和绞肉机)
第二战役:徐州会战(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反复拉锯作战,其中,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取得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一战击溃日军两大精锐师团的合围)
第三战役:太原会战(包括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平型关战役等一系列战事,国民党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两名军长阵亡,最后太原失守,但却坚持贯彻了国民政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意图)
第四战役:武汉会战(先后两个阶段,中日双方参战部队高达100万人次,日军纠集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架分四路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则调集陆海空三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10个师总兵力约120万人。)
第五战役:长沙会战(先后进行了三次,中日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次,战斗空前惨烈,双方均动用了飞机、大炮和坦克,双方均损失惨重,在会战前夕,意外地发生长沙大火,使“焦土抗战” 不幸成为了严酷的现实)
第六战役:上高会战(总指挥薛岳,副总指挥罗卓英,参战主力74军王耀武、张灵甫部队取得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军松蒲106师团,是一次完胜日军的大战役,为74军赢得抗日铁军的称谓)
第七战役:滇缅会战(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同年春月,为打通中印公路,以中国驻印军指挥官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黄伯韬、邱清泉率新一军、新六军反攻缅北,越崇山峻岭,进击新平洋,与日军战于太白家。三月五日,克孟关,后又克孟拱,密支那,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同时,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五个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叠克日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国滇西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协同盟军收复了缅北。)
第八战役:桂南会战(白崇禧指挥以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为首的四个集团军与南下日军主力激战,取得昆仑关大捷,摧毁日军号称“钢军”的精锐师团,歼灭日军官兵达上万人之多)
[第九战役:湘西会战(抗日铁军74军在此战役中与其他中国部队合围痛击西犯日军主力,把几万日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取得一次战役歼灭日军达2万余人之多的雪峰山大捷)
第十战役:百团大战(八路军彭德怀部发动的共产党部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行动,又称“正太线破袭战”,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几乎占了八路军总兵力的80 %,共发动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和袭击,共歼灭、俘虏日伪军3万余人,彭德怀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成为共产党部队中名副其实的抗战第一名将)
另外,还有: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在此战役中英勇殉国)、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常德会战、浙赣会战、中条山会战、鄂豫湘西战役、豫南会战、鄂西会战、随枣会战等著名大会战。
补充说明:除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3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间,国民革命军先后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
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其中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国民革命军将军即达200余
范文二:中国抗战十大著名战役
第一战役:淞沪会战(先后两次,中日双方参战部队累计高达100万人次,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方几乎出动了国民革命军的所有精锐部队,蒋介石亲自指挥全局作战。由于双方均是大兵团作战,武器以重装备为主,故双方均伤亡惨重,故战场被称为人血磨房和绞肉机)
第二战役:徐州会战(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反复拉锯作战,其中,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取得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一战击溃日军两大精锐师团的合围)
第三战役:太原会战(包括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平型关战役等一系列战事,国民党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两名军长阵亡,最后太原失守,但却坚持贯彻了国民政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意图)
第四战役:武汉会战(先后两个阶段,中日双方参战部队高达100万人次,日军纠集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架分四路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则调集陆海空三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10个师总兵力约120万人。)
第五战役:长沙会战(先后进行了三次,中日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次,战斗空前惨烈,双方均动用了飞机、大炮和坦克,双方均损失惨重,在会战前夕,意外地发生长沙大火,使“焦土抗战” 不幸成为了严酷的现实)
第六战役:上高会战(总指挥薛岳,副总指挥罗卓英,参战主力74军王耀武、张灵甫部队取得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军松蒲106师团,是一次完胜日军的大战役,为74军赢得抗日铁军的称谓)
第七战役:滇缅会战(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同年春月,为打通中印公路,以中国驻印军指挥官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黄伯韬、邱清泉率新一军、新六军反攻缅北,越崇山峻岭,进击新
平洋,与日军战于太白家。三月五日,克孟关,后又克孟拱,密支那,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同时,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五个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叠克日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国滇西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协同盟军收复了缅北。)
第八战役:桂南会战(白崇禧指挥以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为首的四个集团军与南下日军主力激战,取得昆仑关大捷,摧毁日军号称“钢军”的精锐师团,歼灭日军官兵达上万人之多)
第九战役:湘西会战(抗日铁军74军在此战役中与其他中国部队合围痛击西犯日军主力,把几万日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取得一次战役歼灭日军达2万余人之多的雪峰山大捷)
第十战役:百团大战(八路军彭德怀部发动的共产党部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行动,又称“正太线破袭战”,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几乎占了八路军总兵力的80 %,共发动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和袭击,共歼灭、俘虏日伪军3万余人,彭德怀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成为共产党部队中名副其实的抗战第一名将)
另外,还有: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在此战役中英勇殉国)、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常德会战、浙赣会战、中条山会战、鄂豫湘西战役、豫南会战、鄂西会战、随枣会战等著名大会战。
补充说明:除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3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间,国民革命军先后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其中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国民革命军将军即达200余
范文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导读] 历史上不管是因为暴政起义,还是扩张侵略,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战争中,只要人多,胜算就打,但是实际战争拼的并不是人数,而是战术。不然官渡之战曹操早已死在了袁绍的剑下,而垓下之战项羽也不会乌江自刎了。
NO.1 牧野之战
1:牧野之战
统帅:周武王,姜子牙
兵力:10余万 VS 17万
战绩:使敌全军覆没!
功绩: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
NO.2 长平之战
统帅:白起
兵力:35万 VS 45万
战绩:坑杀四十万
功绩: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奠定秦统一基础著称!
NO.3 桂林之战
统帅:田忌为帅,孙膑之功!
兵力:8万 VS 10万
战绩:劫杀数万魏军,击败魏国大军!
功绩:围魏救赵,孙膑巧妙运用战略战术,为后世军事战略典范!
也为齐国称霸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NO.4 巨鹿之战
统帅:项羽
兵力:2万 VS 40万
战绩:歼敌30多万,为西线刘邦军团直捣洛阳奠定了基础!
功绩: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灭秦之决定战役!
NO.5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结束4年楚汉战争,奠定汉400年江山,)
统帅:韩信
兵力:60万 VS 10万
(列为以少胜多的原因是每次接战韩信都是以不足上万人的大队歼灭项羽各小团队的兵力,此次战役名为动用60万,实则基本上都是处于包围之用,用来歼敌之数少之又少,还以一曲四面楚歌一面之间吹散八千吴中子弟兵)
战绩:全歼
1: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2: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
NO.6 卫青,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的战役
卫青,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的战役
统帅:卫青,霍去病
兵力:10万 VS 不详
战绩:歼敌数万,匈奴全体西迁!
1:(结束匈奴自战国以来对中原近400年的边境侵扰历史,匈奴西迁又对欧洲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2:使游牧铁骑向农耕军队请降,在中外古代史上这也是史无前例的。霍去病给一个饱经挨打的农耕社会带来的光辉像太阳一样照耀着世人的眼,粉碎了胡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对国人而言,恢复信心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叫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通过军事手段达成政治目标。
NO.7 昆阳之战
统帅:刘秀
兵力:不足两万 VS 42万
战绩:王邑只率数千逃回洛阳,其余全歼!
功绩:以少胜多,推翻新朝,成立东汉!
NO.8 赤壁之战
统帅:周瑜
兵力:5万 VS 24万
战绩:击退曹操军团,歼敌不明
功绩: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NO.9 淝水之战
(风声鹤类的典故)
统帅:谢玄
兵力:8万--97万
战绩:伏歼至洛阳,对方仅剩10余万
功绩:以少胜多,奠定南北朝对峙局面
NO.10 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大战
统帅:朱元璋
兵力:20万 VS 60万 水战
战绩:全歼
功绩: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 为大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范文四: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NO.2 城濮之战
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
NO.3 长平之战
秦赵为了上党的归属展开了3年的拉锯战.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出现了百万人大战的局面.赵王&临阵换将&,派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相对应的秦派上了战神级人物白起.白起创造了一个兵力接近而围杀对手的奇迹,45W赵军全军覆没.
NO.4 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此一役消灭了秦主力军队,为汉朝的统一奠定基础,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NO.5 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背水一战,致之死地而后生&,开创了中国历史战争的一场新典范.
NO.6官渡之战
曹操以两万之众击败原绍十万大军,奠定了曹操同意整个北方的基础.
NO.7赤壁之战
没什么好说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为3万:20万,没有演义说的那么多。 NO.8淝水之战
什么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投鞭断江”,皆来源于此.东晋谢玄以8万对前秦苻坚80万.
NO.9朱仙镇大捷
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4员小将主动请缨攻打金军重镇朱仙镇。金银铜铁8柄大锤左挥右抡,上挡下砸,骁勇无比,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军大获全胜.“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河南取得顺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
范文五:中国历史十大经典战役
NO.1 牧野之战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现代人根据史书记载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体时间是公元前日。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NO.2 城濮之战
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
NO.3 长平之战
秦赵为了上党的归属展开了3年的拉锯战.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出现了百万人大战的局面.赵王
NO.4 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此一役消灭了秦主力军队,为汉朝的统一奠定基础,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NO.5 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
NO.6官渡之战
曹操以两万之众击败原绍十万大军,奠定了曹操同意整个北方的基础.
NO.7赤壁之战
没什么好说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为3万:20万,没有演义说的那么多。 NO.8淝水之战
什么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投鞭断江”,皆来源于此.东晋谢玄以8万对前秦苻坚80万.
NO.9朱仙镇大捷
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4员小将主动请缨攻打金军重镇朱仙镇。金银铜铁8柄大锤左挥右抡,上挡下砸,骁勇无比,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军大获全胜.“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河南取得顺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 NO.10 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历史以来在中原大地上最辉煌宏大的战斗,堪称大兵团运动战的教科书,共产党勉强凑足的60万人马战胜了国民党80万精锐部队并歼灭了其中的55万。
范文六: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
1.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古时一舍等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成王位。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与楚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爆发了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时晋文公遵守了当年对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主动后退90里。其实晋军的“退避三舍”,真正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曲在彼矣”的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它避开了楚军锋芒,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先占据了地利,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的大好时机,挥兵追至城濮与晋军决战,终至遭到惨败。
3.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桂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具经典的一场战争。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并积极向外扩张,对齐国所属的东部构成严重的威。而赵国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与齐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大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早有图霸之意,遂趁势出兵,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它,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以一部兵力南下,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魏
邑襄菱,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附近。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的把魏军继续拖在了赵国。等到邯郸城破,魏军急需休整的时候,田忌、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迫使庞涓回师救援,而齐军主力则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重创魏军。
4.雁门之战
雁门之战,也称李牧破匈奴之战,是讲战国时期镇守雁、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场战争。雁门之战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打败外族匈奴的战役。战国时候,外族匈奴经常骚扰赵国边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将李牧深知游牧民族忽来忽去的作战特点,李牧按边防需要调整了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之实力,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遂撤换了李牧。此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百姓亦无法耕作。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赵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后才走马上任。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觉得时机成熟之后,精选弓弩手10万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队进入包围圈后,李牧率军杀出,一举聚歼匈奴的10万骑兵,匈奴单于仅率少量亲兵逃脱。此后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进扰赵国边境。
5.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决战。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国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4年,秦国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愿割献上党郡以求和。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赵王闻秦军东进,派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阻挡秦军。一代良将廉颇在经过几次交战皆负之后,知道秦军势大,无法速胜,遂及时改变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以图拖垮秦军。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国采用离间手段,用千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四处散布流言,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遂以赵括代廉颇,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草率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46天不得出,最后赵军投降,45万人被杀。
6.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场战争。秦朝末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乱,诸侯复起。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赵王歇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钜鹿。而此时秦将王离率领的几十万边防军也赶到包围了钜鹿,章邯则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诸侯求救。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人救赵。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势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
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楚怀王迫不得已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之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而经此一战,秦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7.还秦之战
还秦之战是指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帮助刘邦还定三秦的一场战争。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为困锁可能与其争夺天下的刘邦,将巴、蜀、汉中封于刘邦,迫其离开关中。并将关中分割为三,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以三秦王控制关中,防止刘邦东进。公元前206年,被封汉王的刘邦乘项羽平叛齐地田荣之机,决计袭占关中,东出与项羽争天下。刘邦的大将韩信利用秦岭栈道已被汉军来时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主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章邯从废丘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同时分兵攻取陇西、北地、茫郡,迫降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迅速袭占关中大部地区,实现了还定三秦的战略目的,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8.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接着他在完成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之后,遂发起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十五万大军进攻荆州,荆州其主刘综见其势大纳表投降了曹操。曹操任用投降过来的荆州降将训练水军,然后打造战船,为进攻江东的孙权做准备。当时江东内部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主战以鲁肃为首,主降以张昭为首。其奉诏回来的大将周瑜向孙权逐一分析了曹军的弱点:一是曹军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不堪,易生疾病;二是此时天气盛寒,马无藁草;三是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后患未除;四是其军队为北方士卒,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无心恋战。借此只需有五万精兵就可以破敌。孙权于是决心抗曹,当即拨与兵马和粮草,任命周瑜为都督,统兵抗曹。两军相对于赤壁,周瑜深知曹军势大,如果等到曹操所有准备都做好之后将无可匹敌,所以必须先发制人,趁其立足未稳之计就将其击败。这时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因为所带士卒是北方人,不善坐船,所以就将所有的战船用铁链相连,将其固定,使其走路时像陆地上一样平稳。周瑜见此情景,果断抓住战机,采取火攻之术,放火烧其战船,由于曹操所有战船相连,一船着即全船着,大军迅速崩溃。周俞立即发动全军进攻曹操,曹操被杀的丢盔卸甲,狼狈逃回北方。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名气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水战。
9.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的一场战争。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国力迅速发展壮大,先后灭掉燕、代、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于是苻坚得意忘形,在大臣、皇宗、亲室一致反对之下,不顾丞相王猛临终再三告诫不可轻伐东晋的遗言发动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公元383年,苻坚调集九十多万兵力进攻东晋。东晋方面以宰相谢安为将,率军8万抵抗秦军。两军对峙于淝水,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认为可以趁其军队渡河到一半时半渡而击之,于
是同意,指挥兵众后退。然而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大军中各部族的士兵皆乱做一团,而此时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兵败了,致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秦军大败。苻坚在逃跑的路上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昼夜不停的逃跑。淝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中双方战争规模最为悬殊的一次战争,其结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此战苻坚统一中国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各部族重新崛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10.复台之战
复台之战就是指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郑成功,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原名福松。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
范文七:开疆拓土!中国版图大扩张的十大战役
NO1.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北渡黄河河套,进攻纵深达到今天的阴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胜匈奴后,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头。
从此,黄河河套地区,永归中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后蒙恬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成为了此后2000年中国农业文明地域的基本边界。
NO2.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车骑将军卫青发动了进攻匈奴的河套战役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车骑将军卫青发动了进攻匈奴的河套战役。大破匈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汉武帝在河套建朔方郡,并建重镇朔方城。再次确认了中国对于河套地区的统治。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强悍的汉军
NO3.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区发动了两次河西战役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区发动了两次河西战役,大破匈奴,一举占领匈奴最后的一块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汉武帝时期的中国版图
汉武帝在河西置张掖郡,并在今天的敦煌以西沙漠边缘建长城和玉门关和阳关两座雄关。从此河西走廊永归中国,只是在唐中期后被吐蕃占据,明代退缩进了嘉峪关。对河西走廊的征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征服,从此中国打开了中亚的大门。
NO4.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在番禺大破南越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在番禺大破南越,灭南越,置南海(治所在今天广州),交趾(治所在今天河内)等九郡,从此华南和越南北部纳入中国版图。(秦始皇首先开发五岭之南,并置三郡,但南越很快独立。)
NO5.东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耿秉,分三路进击,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
东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耿秉,分三路进击,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登燕然山(今蒙占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东汉对北匈奴的攻击十分坚决,但中国历代实在无法占领漠北之地,所以对领土扩张并无多大帮助。
东汉击破北匈奴,反而为鲜卑的发展提供空间,使鲜卑成为此后中国的大患。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NO6.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并发,发动了目的在于征服匈奴的漠北战役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并发,发动了目的在于征服匈奴的漠北战役。
卫青进攻纵深达到今天蒙古的杭爱山,小破匈奴。霍去病一路,觅得匈奴主力,大获全胜。封狼居胥,并一直追击匈奴残部到了翰海(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军队空前绝后的大远征。
本次战役对扩张来说,意义并不显着,汉无法长久占领漠北的土地,汉军退军后,并没有在那里建行政建制,匈奴很快就重占漠北。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NO7.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引兵渡海,在熊津江(今韩国南部)口大败百济军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引兵渡海,在熊津江(今韩国南部)口大败百济军,然后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
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NO8.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至和帝永元六年(94年),东汉假司马班超率特种部队
纵横西域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至和帝永元六年(94年),东汉假司马班超率特种部队,纵横西域,西域50余国均纳质归附,其子班勇继为西域长使,父子两代使西域在东汉朝后对中国中央政府长期处于臣服状态。
虽然没有正式将西域收归中国,但确认了西域在历史上的中华属国地位,这为此后西域纳入中国版图提供了历史和理论的依据。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至和帝永元六年(94年),东汉假司马班超率特种部队,纵横西域,西域50余国均纳质归附,其子班勇继为西域长使,父子两代使西域在东汉朝后对中国中央政府长期处于臣服状态。
虽然没有正式将西域收归中国,但确认了西域在历史上的中华属国地位,这为此后西域纳入中国版图提供了历史和理论的依据。
NO9.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分率水陆军两路进击卫氏朝鲜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分率水陆军两路进击卫氏朝鲜,前108年,卫氏朝鲜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汉置辽东郡(今天辽东半岛),玄菟郡(今辽宁东北,北朝鲜),乐郎郡(今平壤),真番郡(今韩国北部),临屯郡(今韩国东北)五郡,充分说明了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汉武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他巩固了河套,向北向西占领了漠南,河西走廊,青海。向南纳入了华南,越南北部,开发了西南。向东占领了辽东和朝鲜北部。
在这些新征服的领土中,除了朝鲜北部和越南北部,都成为了中华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NO10.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部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部,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范文八:中国抗日卫国战争十大著名战役
第一战役:淞沪会战(先后两次,中日双方参战部队累计高达100万人次,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方几乎出动了国民革命军的所有精锐部队,蒋介石亲自指挥全局作战。由于双方均是大兵团作战,武器以重装备为主,故双方均伤亡惨重,故战场被称为人血磨房和绞肉机)
第二战役:徐州会战(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反复拉锯作战,其中,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取得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一战击溃日军两大精锐师团的合围)
第三战役:太原会战(包括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平型关战役等一系列战事,国民党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两名军长阵亡,最后太原失守,但却坚持贯彻了国民政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意图)
第四战役:武汉会战(先后两个阶段,中日双方参战部队高达100万人次,日军纠集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架分四路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则调集陆海空三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10个师总兵力约120万人。中方主帅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并亲自到广播电台发表了悲壮的讲话:“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抗战爆发以来,已经作战的经历,足以证明在阵地战上我军力量之坚强,将士作战之勇敢无畏。”同时,蒋介石在保卫武汉各部官长会议上,一再要求各高级将领务“抱必死的决心……与士兵共患难同生死……虽天崩地裂,此志不移”。并制定了“此次保卫武汉,当取韧性,无论攻取进退,皆可立于主动之地位,而决不能陷于被动形势” 的战略决策……详见蒋介石日记)
第五战役:长沙会战(先后进行了三次,中日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次,战斗空前惨烈,双方均动用了飞机、大炮和坦克,双方均损失惨重,在会战前夕,意外地发生长沙大火,使“焦土抗战” 不幸成为了严酷的现实)
第六战役:上高会战(总指挥薛岳,副总指挥罗卓英,参战主力74军王耀武、张灵甫部队取得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军松蒲106师团,是一次完胜日军的大战役,为74军赢得抗日铁军的称谓)
第七战役:滇缅会战(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同年春月,为打通中印公路,以中国驻印军指挥官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黄伯韬、邱清泉率新一军、新六军反攻缅北,越崇山峻岭,进击新平洋,与日军战于太白家。三月五日,克孟关,后又克孟拱,密支那,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同时,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五个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叠克日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国滇西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协同盟军收复了缅北。)
第八战役:桂南会战(白崇禧指挥以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为首的四个集团军与南下日军主力激战,取得昆仑关大捷,摧毁日军号称“钢军”的精锐师团,歼灭日军官兵达上万人之多)
第九战役:湘西会战(抗日铁军74军在此战役中与其他中国部队合围痛击西犯日军主力,把几万日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取得一次战役歼灭日军达2万余人之多的雪峰山大捷)
第十战役:百团大战(八路军彭德怀部发动的共产党部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行动,又称“正太线破袭战”,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几乎占了八路军总兵力的80 %,共发动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和袭击,共歼灭、俘虏日伪军3万余人,彭德怀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成为共产党部队中名副其实的抗战第一名将)
范文九:我本无名,但是却祈求各位同仁来看看我自己的看法,挖掘历史,排除偏见,评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战役,评选不仅仅要论及结果影响,还要论及其战斗规模。
  我个人认为排行第一的应该是武汉会战,这次战役遍及四省,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此战双方直接参战兵力多达150多万人,双方死伤50多万,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从这次战役后,日本在也没有能力发动过大规模的战役,所以我认为武汉会战排行第一是理所当然。
  排行第二的应该是淞沪会战,这次战役双方投入了将近100万的兵力,这次战役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战前日本曾嚣张的说,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结果光在上海战场就打了三个月,虽然日本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次战役评选第二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所以从其影响和规模,排行第二当之无愧。
  排行第三位的是常德会战:1943年11月初,日寇出动16万精兵,自华容至松滋地区之间分3路向湘西北发动强攻,妄图一举占领常德,并威胁长沙、衡阳。中方共约21万官兵奋起抗击,在暖水街、茶元寺、石门、慈利等处谱写了一曲曲痛击日寇的英勇篇章。在常德城保卫战中,74军57师8000男儿在常德民众的支持下与日寇展开了肉搏,虽然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但也让日军丢下了上万具尸体。57师将士以一师兵力守弹丸之地达16天,为中国军队形成对敌的反包围赢得了主动,迫使进城没几天的日寇仓惶撤退。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继上海、南京、台儿庄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排行第四应该是四次长沙会战: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之后,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阻止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前沿堡垒。同时湖南四抗战期间国民党的粮食保障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因此湖南的重要,日本人理所当然知道其中的分量,因此为攻取长沙这一战略要点,日本侵略军以第十一军为主体,从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先后4次进犯长沙,虽然最终以长沙的失守而告终,但此战毙敌数十万人,而且中国官兵提出的“焦土抗战”、“与日俱亡”着实然让人佩服,在国民党各部纷纷败走他乡的时候
,薛岳所指挥的四次长沙会战不能够不说是这期间的一个亮点。
  排行第五的我认为应该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没有台儿庄战役的徐州会战是失败的.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日本为了取得这次会战的胜利,不惜投入大量兵力火拼台儿庄,所以台儿庄抗战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 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当然究其规模,它不能够和前面的几次会战相比,但是它做为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的第一次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同时对以后国民党政府的坚定抗战有着不小的鼓舞。
  排行第六的我认为应该是忻口战役:忻口战役是太原会战的一次著名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这次会战虽然中国方面失利,付出了重大牺牲,但是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从而消耗了大量敌军,争取了时间。这一战役破坏了日军的河北平原会战计划,使平汉线中国军队得以南撤。
  排行第七的我觉得应该是百团大战,之所以说是百团大战,主要是考虑到其规模和作用,百团大战参战共105个团,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此外百团大战是在
国民党政府及其艰难的时刻发动的,它不仅仅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更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排在第八位的应该是南昌会战:南昌会战是武汉会战后,中国军队抵御日本有限攻势的首次会战,1939年3月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部署南昌会战,要求第九战区向日军进攻。由于部队调防、补给困难,会战计划由攻势改为守势。3月17日,日军直攻南昌,日军飞机连续轰炸造成守军战斗力锐减。日军大举进攻南昌达10天之久,守军奋力抵抗终不敌日军,3月27日南昌陷落。中国军队伤亡率达10多万人,日军伤亡二万四千余人,这次会战中中国官兵不怕牺牲、殊死作战的精神,体现了抗日的高昂意志。反攻南昌虽未成功,但主动反攻的行动表露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战略指挥上有了某种进取意识。同时,也暴露出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战略战术的弊端:一味打正规战、简单阵线防御缺少纵深的的阵地战,轻视运动战和游击战,这和优势装备的敌人抗衡当然要吃亏。另外国民党采纳了共产党的一些合理建议,也为以后的会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排行第九的我认为是湘西会战:湘西会战从1945年3月到1945年5月,历时两月,最终以日军彻底溃败而告终。共击毙日军12498人,伤23307人;7737名中国军人为取得会战胜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场战争雄辩地证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更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8年抗战,牵制并消灭了日本军国势力的大量兵力,对日本投降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对欧洲和太平洋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排在最末一位应该是平型关战役:关于平型关战役,现在很多的书本都有介绍,这里不用多说,其实无论是从战争的规模还是从战役消灭敌人的数量上来说,平型关都不应该排在第10位,但是在抗战期间,日本到处叫嚣,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时候,仅仅有万余人的共产党部队能够打出这样的仗来,着实让人佩服,这是抗战以来中国人的第一次正面战争的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作用上来说,排在第10位,不能够说是一种偏心。
  这次评选的十次战役,有大规模的战役,也有无数次战役组成的会战,另外评选也不是很严格,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一直没有忘记反抗,书写十次战役主要是为了纪念哪些为反击法西斯侵略的英雄们,向他们敬意!
范文十: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战役
1.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古时一舍等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
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成王位。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与楚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爆发了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时晋文公遵守了当年对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主动后退90里。其实晋军的“退避三舍”,真正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曲在彼矣”的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它避开了楚军锋芒,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先占据了地利,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的大好时机,挥兵追至城濮与晋军决战,终至遭到惨败。
3.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桂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具经典的一场战争。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并积极向外扩张,对齐国所属的东部构成严重的威。而赵国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与齐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大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早有图霸之意,遂趁势出兵,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它,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以一部兵力南下,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魏邑襄菱,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附近。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的把魏军继续拖在了赵国。等到邯郸城破,魏军急需休整的时候,田忌、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迫使庞涓回师救援,而齐军主力则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重创魏军。 4. 雁门之战
雁门之战,也称李牧破匈奴之战,是讲战国时期镇守雁、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场战争。雁门之战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打败外族匈奴的战役。战国时候,外族匈奴经常骚扰赵国边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将李牧深知游牧民族忽来忽2
去的作战特点,李牧按边防需要调整了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之实力,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遂撤换了李牧。此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百姓亦无法耕作。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赵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后才走马上任。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觉得时机成熟之后,精选弓弩手10万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队进入包围圈后,李牧率军杀出,一举聚歼匈奴的10万骑兵,匈奴单于仅率少量亲兵逃脱。此后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进扰赵国边境。
5.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决战。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国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4年,秦国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愿割献上党郡以求和。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赵王闻秦军东进,派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阻挡秦军。一代良将廉颇在经过几次交战皆负之后,知道秦军势大,无法速胜,遂及时改变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以图拖垮秦军。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国采用离间手段,用千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四处散布流言,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遂以赵括代廉颇,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草率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46天不得出,最后赵军投降,45万人被杀。
巨鹿之战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场战争。秦朝末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乱,诸侯复起。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赵王歇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钜鹿。而此时秦将王离率领的几十万边防军也赶到包围了钜鹿,章邯则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诸侯求救。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人救赵。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势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楚怀王迫不得已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之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而经此一战,秦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7. 还秦之战
还秦之战是指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帮助刘邦还定三秦的一场战争。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为困锁可能与其争夺天下的刘邦,将巴、蜀、汉中封于刘邦,迫其离开关中。并将关中分割为三,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以三秦王控制关中,防止刘邦东进。公元前206年,被封汉王的刘邦乘项羽平叛齐地田荣之机,决计袭占关中,东出与项羽争天下。刘邦的大将韩信利用秦岭栈道已被汉军来时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主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章邯从废丘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同时分兵攻取陇西、北地、茫郡,迫降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迅速袭占关中大部地区,实现了还定三秦的战略目的,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接着他在完成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之后,遂发起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十五万大军进攻荆州,荆州其主刘综见其势大纳表投降了曹操。曹操任用投降过来的荆州降将训练水军,然后打造战船,为进攻江东的孙权做准备。当时江东内部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主战以鲁肃为首,主降以张昭为首。其奉诏回来的大将周瑜向孙权逐一分析了曹军的弱点:一是曹军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不堪,易生疾病;二是此时天气盛寒,马无藁草;三是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后患未除;四是其军队为北方士卒,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无心恋战。借此只需有五万精兵就可以破敌。孙权于是决心抗曹,当即拨与兵马和粮草,任命周瑜为都督,统兵抗曹。两军相对于赤壁,周瑜深知曹军势大,如果等到曹操所有准备都做好之后将无可匹敌,所以必须先发制人,趁其立足未稳之计就将其击败。这时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因为所带士卒是北方人,不善坐船,所以就将所有的战船用铁链相连,将其固定,使其走路时像陆地上一样平稳。周瑜见此情景,果断抓住战机,采取火攻之术,放火烧其战船,由于曹操所有战船相连,一船着即全船着,大军迅速崩溃。周俞立即发动全军进攻曹操,曹操被杀的丢盔卸甲,狼狈逃回北方。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名气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水战。
9.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的一场战争。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国力迅速发展壮大,先后灭掉燕、代、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于是苻坚得意忘形,在大臣、皇宗、亲室一致反对之下,不顾丞相王猛临终再三告诫不可轻伐东晋的遗言发动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公元383年,苻坚调集九十多万兵力进攻东晋。东晋方面以宰相谢安为将,率军8万抵抗秦军。两军对峙于淝水,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认为可以趁其军队渡河到一半时半渡而击之,于是同意,指挥兵众后退。然而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大军中各部族的士兵皆乱做一团,而此时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
兵败了,致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秦军大败。苻坚在逃跑的路上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昼夜不停的逃跑。淝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中双方战争规模最为悬殊的一次战争,其结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此战苻坚统一中国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各部族重新崛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10. 复台之战
复台之战就是指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郑成功,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原名福松。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赐名成功,因此改名郑成功。清军入关之后,郑成功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在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发现郑成功进攻台湾后,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成功乘海水涨潮之际出其不意的穿过鹿耳门,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在郑成功先后击溃了其水师和台湾城的援军后,赤嵌的荷兰军向郑成功投降。接着郑成功近围台湾城,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宝岛台湾。}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