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弱点的health的形容词是什么么

汉语有什么缺陷?
相关问题:
251 个回答
反驳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汉语是世界语言中已知的唯一以主谓宾为主要语序但是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前的语言。这就造成修饰全句宾语的定语从句必须插在意义上紧密的谓语和宾语之间,这一点是违背语感逻辑的,直接造成汉语不能容忍太长的定语从句。而读过英文文章的应该能感觉到定语从句对于精细描写的重要作用。1,一个从句插在意义上紧密的两个成分之间,这方面汉语算啥啊,德语的可分动词还没说话呢。汉语只是把成分插在谓语和宾语之间,德语是把一个动词,一个动词啊,掰成两半,中间插入无数的东西啊。(以下省略吐槽德语咆哮体一万字……)可是有人说德语不能容忍太长的从句,德语不精细严谨吗?2,“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前”与其说是汉语本身的特征,倒不如说是翻译腔。沈家煊《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例如前引的英文句,若用中文来说,一般人会不假思索说成:「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却很少人会说:「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如果句短,前饰也无所谓。如果句长,前饰就太生硬了。例如下面这句:「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的陌生男人。」就冗长得尾大不掉了。要是改为后饰,就自然得多:「我见到一个陌生男人,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其实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后饰的,例如司马迁写项羽与李广的这两句: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这两句在当代白话文里,很可能变成: 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 李广是一个高个子,手臂长得好像猿臂,天性就会射箭的人。 后饰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前饰句以名词压底,一长了,就显得累赘,紧张,不胜负担。所以前饰句是关闭句,后饰句是开放句。 汉语的特点应该是“定语在修饰词前”,而不是“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前”,定语从句的位置是从“定语在修饰词前”这一条推出来的。然而自然地道的汉语并不使用这种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整个从概念到用法都是舶来品,自然地道的汉语习惯用的是后饰的零句、流水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插入到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定语从句,正是因为并不是自然的汉语表达方式,所以我们才觉得太长了很难容忍(短的还可以勉强忍一下,但仍然能感觉到翻译腔、欧化腔)。长了很难容忍这一点那个答主是说对了,但他的原因和推理链不对。正确的推理链是这样:汉语习惯用后饰的零句、流水句——&插入到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定语从句显得不自然——&这种定语从句太长了很难容忍——&应该用别的表达方式,比如后饰的零句、流水句,才是自然的那个答主的推理链:插入到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定语从句显得不自然——&这种定语从句太长了很难容忍——&自己没想到别的表达方式——&所以这是汉语的缺陷非黑,不是针对那个答主个人,不过持他那种观点的人应该挺多吧,所以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
摘自《语法答问》()客: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弄不很清楚。今天想听听你的意见。主:特点因比较而显,没有比较就没有特点。所以要问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什么,先要问你是拿汉语跟哪种语言比较。客:你说的这些我都同意。那末照你看,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在哪里呢?主:要是细大不捐的话,可以举出很多条来。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两条都是笼统的说法,每条都概括了汉语语法的一些具体的特点。……由于百分之八九十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能够做定语的名次百分比更高,这就等于说绝大部分实词的词类都可以转化,因此只能得出词无定类的结论。有的汉语语法书所以会走上这条路,根本的原因是受了印欧语语法观念的束缚,看不见汉语自己的特点,不知道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多功能”的,不像印欧语那样,一种词类只跟一种句法成分对应。所以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汉语有这些缺陷,而是多年来许多学者受了印欧语语法观念的束缚,看不见汉语自己的特点。
我觉得汉语没有什么值得紧张的缺点,真的没有试着量化一下,尽量客观1、语音没有复辅音,韵尾只剩n、ng(普通话),导致Beckham两个音节要译成 贝克汉姆音译外国人名地名,比西文困难麻烦不过这个还好了,反正这些词又不是什么实词绝大多数实词,汉语用意译,汉字绝对扛得住(反而如果有一天东方词汇大规模输入西方,西方语言会招架不住)2、词汇这个谁都不要跟汉语比,汉语因为有汉字,构词要素全球最最庞大,造词能力在地球上是一骑绝尘3、语法答案基本上集中在这一块,然而【语法缺陷论】的问题在哪呢?(1)欧美中心论。因为你觉得他才是标准的,所以跟他不一样的当然就缺陷了(2)忽略了 句法-形态-语音 3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西文跟中文,语法确实差异很大,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欧语系从古到今,形态都在以缓慢的速度往分析语(如汉语)的方向演化,屈折程度减弱,英语则是其中分析化程度最高的==& 现代英语的句法,跟古英语有巨大无比的差别,变得更像汉语了。原因很简单,从古英语的高强度屈折,到现代英语的靠近分析化,句法会一直逐步的调整==& 巴尔干地区扭成一团的 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塞尔维亚语,也经历了大幅度的分析化,最后甚至进化出了跟汉语一样的【有没有】【去不去】的结构,这在俄语这样的语言里是无法想象的==& 屈折语也有优势,比如 historic 和 historical 意思就不同,但这只是少数例子,大部分的屈折词缀完全是累赘的存在,否则也不至于印欧语系一直在砍掉这些屈折==& 汉语的老祖宗——原始汉藏语,也是一种屈折语,然而商代的汉语已经是分析语了,当时还有一些残留,比如 见=keens=及物动词,现=geens=不及物动词,保留到了今天反正分析到这里,完全不觉得汉语谈得上有什么缺点至于英语,英语其实也算是相当没有缺点的真正有缺点的是日语这种语音过于简单的语言,或者韩语、越南语这种把祖宗肩膀砍掉的语言未来人类还需要学习无限多的知识,但这些语言的【脑容量】真的很快就要走向瓶颈了请参考 日琉系(日语、琉球语)和 波利系(塔希提、萨摩亚、汤加、毛利、夏威夷)这两者是世界上罕见的演化到【五十音系统】的语言他们进化树都爬错了,语音的过度简化和人类认识丰富世界的目标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 补充【汉语的缺陷】这个话题,忍不住答着答着就变成了汉语的优点客观来说,语音上,一旦走上了汉语这种【单字声调】的道路,或者是日语这种【五十音】的道路语音就会在路径依赖下,走向极简,这个其实是不好的,一方面语音的信息在大幅度削减,一方面变成对汉字重度依赖但是很神奇的是,现在人类有一个趋势,就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听觉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被视觉大大甩开了你去朗读一篇论文,不管用哪种语言,听众都很难听懂了,只能用看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汉字的后劲开始出来了,连带惠及日语表音文字 只对扫盲有优势(然而即便是这个也取决于其他因素,台湾和菲律宾,谁扫盲快呢?)西文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汉语和日语已经自行演变成了深度依赖表意文字的语言(语音高度简化)不仅这是一条跟表音的西文不兼容的道路而且 日语的极简发音、汉语演化出的声调,都是跟表音文极度不合的语音这就使得东方人可以难度较小地意译西文、学习西文,但西文要接纳东方的词汇、学习东方语文就面临非常大的难度音译——语音信息太少;意译——自身词根堆叠又太繁琐;汉字——更难虽然说拉丁文作为一门古典语言,词根、词缀的数量,是相当雄厚的但是一来,他还是比不过汉字的储备,二来,近代以来,西方人灵活运用拉丁词缀的能力也在大幅下降(尤其是前缀)比如com+词根 构成的一大堆词汇,95%都是罗马帝国时期就有的,后期只能通过后缀有限地扩展意思:compute(计算),computer(电脑);但西方人基本已经失去了把 pute(修剪) 变成 compute 的能力了,com-在他们看来,也已经太过抽象归根结底,是他们自己的语言本身也一直在往分析化的方向发展近代以来,西方人其实越来越在用汉语的方式构词(分析化),罗马、希腊一起上阵比如 tele-vision,tele-phone,bio-logy,geo-graphy,geo-logy,geo-metry但是比这个,哪里比得过汉语呢?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参考****************************************************************************** 补充现代汉语的正式文本,许多僵硬模仿西文的定语从句,确实会常常造成难以辨识的句法比如我最近看的一个合同有这么一句话:【甲方承诺将转让标的交易所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债权收益权所获得的资金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这句话本身是很不通顺的,【将。。资金使用符合相关规定】应改为【将。。资金用于符合相关规定的方面】但是之所以起草合同的人会写出这种不通顺的话,跟前面的定语过长,导致他已经失去了语感有关这个算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缺点了,这句话,改成【转让标的交易所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债权收益权所获得的资金,甲方承诺其使用将符合相关规定】才比较好一点但这个可以说并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而是僵硬模仿造成的水土不服
先不说有什么缺陷,想提醒大家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完全用西方语言学和语法的固有模式去考量汉语,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比如以下的所谓缺陷和论据,其实更多的是汉语的特点,但不是缺陷。1、“汉语没有长句能力”的确,汉语受自身语法和语言习惯影响确实很少有长句,但是这个是不是缺点呢?长句就一定优于中式的多短句表达吗?一种语言,尤其是对于口语来说,是否经济不是说一个句子的信息量越大就越好,主要还是要看是否便于理解。前面我看到有的答案中提到杨绛先生在翻译的时候把外语长句译成更符合汉语习惯的短句,反而更加流畅。2、“词无定性”…这个就更不公正了。目前的语言学研究基本还是以西方语言学体系为基础的,而汉语与印欧语差别较大,所以直接套用就有各种不适用。像英语的词性和语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动词就是只做谓语,名词只做主宾语,但汉语不是这样,比如大多数的形容词都可以做谓语,部分动词也可以做主宾语。所以五十年代汉语语法直接套用西方,就提出了“动名词”“词无定性”这种说法,其实现在看来很没必要。这让人觉得,怎么这样咧!汉语词性跟语法成分不匹配啊!词无定性啊!这多麻烦,还不是缺点?换个角度想想,这其实是就是用印欧语的语法去解剖汉语了,不是汉语词无定性,而是汉语词性本来就跟印欧语不同,形容词本身就有做谓语的功能,而不是随意活用,也是有许多规则要遵守的。就像中学语文学文言文那种方法一样,把现代汉语的语法套在古代汉语上,就产生了大量的“词类活用”“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之类的“术语”,结果让学生们大呼头疼,觉得古代汉语太诡异太难懂了,其实是文言文本来就那么表达的,是常规现象,只是跟现汉不一样了人们不熟悉而已。3、翻译语言和科技、学术语言有些朋友用翻译语言和科技学术语言来证明,其实也不太恰当。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汉语是融合文言文、白话、外语等多方面影响才形成的,语法已经不纯粹。其次,书面语跟口语本来是两个体系,汉语以前是由文言文和口语白话分别承担的,但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废止了文言文,但彼时白话文还不足以承担起书面功能,正式一点的文体都比较艰难。所以借鉴了外语,一直到现在发展时间也比较短,还是有很多别扭生硬的地方。翻译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原语言影响,译出来的语言跟直接用汉语写出来的是很不同的。这跟译者的文字水平有较大的关系,毕竟翻译属于二次创作,一个人如果自己都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也就不指望他的译作有多好。个人觉得好的翻译家的作品让人觉得文字流畅,不生硬,就像是用母语写的一样,但又有异国风韵。学术、科技语言的情况分两种,一种是直接翻译外文,一种是汉语母语者所写。第一种跟翻译文学的语言有所类似,但是比文学语言更晦涩怪异,甚至有的时候觉得,读翻译还不如读原文好懂。这也不能全怪汉语,说到底,还是中国现在的技术学术水平不到家,有些东西只能学习人家的,科技学术又不同于文学,必须精确无误,所以有的时候不得不保留一些原文的句式,即使这样的句式很生硬,宁可不合中文语法,也要展现原貌。第二种母语人写的,比如学术论文之类的,我想一般人也不会像论文里那样说话。但是中国的现代科学学术体系是借鉴西方的模式,所以难免学术语言要受西方影响,自己不知不觉就那样写了。科技落后,连带着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学术语言体系,如果格式、术语都是人家的,又怎么会好用。4、“歧义多”额,抛开语境谈歧义都是耍流氓。插播洗脑,是时候祭出现代汉语之歌了。。“台上坐着主席团山上架着炮,鸡不吃了鱼不吃了牛也不吃了,大肉猪肉骆驼肉,yoyoyoyo hey we go” 这是现代汉语教材中常用的例子,包括“咬死了猎人的狗”之类的,有很多都是为了体现汉语的语法特点编出来的“歧义句”,其实有了语境就没歧义了。 再说稍稍转换说法就能化解歧义,人在交流时除非想玩文字游戏故意为之,是不会产生歧义的。至于书面容易出现歧义和语病?科技文不严谨?参见上面几条。暂时想到这些,主要是就看到的一些答案提出质疑,有问题希望大家讨论。—————————————12.24
没想到我的答案也会有更新的一天————————————1、关于抛开语境是否是耍流氓:前边我开个玩笑说抛开语境谈歧义都是耍流氓,额然后有朋友说遇到问题就拿歧义当挡箭牌才是耍流氓。。好吧,要是这样踢来踢去,就没完了,所以再说点有关这个的看法。我的老师曾经说,语言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可见它处于交错地带,身份很有趣,不完全是主观的产物。一般来说你想表达的意识是主观的,但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则不完全是主观的。正因为人类大脑中就有那么一小块地方叫做语言中枢,所以语言是一个看似无形的意识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个实体有形的客观存在。就像你身体的某个器官一样,自然受到你主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控制它,但同样的,你也被它所限制,并不能随心所欲。我不能同意借助语境化解歧义是一种语言本身的缺陷,语言不等同于文字,文字可能有歧义,言语会根据语境做出调整,但作为语言来说,它是不会有歧义的。语言是一种工具,使用起来当然要考虑经济性,也就是能偷懒就偷懒(偷懒促进科技发展啊)。语言的经济性可以从两个方向实现,一是听者的经济,说白了就是让听者省力,说更多的话,解释得越复杂越完整,就越有助于听者的高效理解;另一个则是说者的经济,也就是说的少,表达更简洁,让说者高效省力地表意。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这两者都有所体现,要么让听的人偷懒,要么让说的人偷懒。而当语境存在时,人们可以选择一个更加“偷懒”的方式来表达,这时候这种表达就可能兼顾听者和说者两个方向的经济性,但不能单独拎出来,否则就会有歧义。如果没有这种语境,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通过改变说法化解歧义,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能动性的体现,又怎么能说是缺陷。我所认为的缺陷应该是这样:一个意义在这种语言中有且仅有一种方式表达,而这种表达无法化解歧义。然而汉语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汉语中暧昧的语义是人故意为之,或者是社会文化习俗使然,换句话说,我们本来是可以好好地直白地说话的,只不过我们非要模棱两可。这就已经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内容了,文化使然。2、我是否是带着民族情绪来抬杠的:学语言最忌讳有色眼镜,所以我不会带着情怀看问题,说什么某种语言最美,最完美无缺,比如这个问题,纠结东西方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汉语和印欧语差别太大了,而现代语言学基本是建立在印欧语基础上的。同属于东方的印度,由于也属于印欧语系,就没这么多麻烦。西方本位和汉语本位都不太客观,我已经尽量避免,但我只是个入门级别,也不会第二外语,只是对汉语熟悉一点就多说几句,所以我只能说,尽力了。语言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小众的、陌生的话题,很多人对于它是人文还是社科还是理科都搞不清楚,也有很多人看起来对汉语(甚至是古书、文言文、繁体字)很热心,但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大汉民族主义者,嘴上说着是在讨论汉语,实则满篇情怀,略有涉猎便张口闭口复兴中华文化,为繁体字的式微痛心疾首,自卑又自大。如果说我有一点民族情绪,让我说一点情怀的东西,那就是不要那么盲目,现代汉语的生命力有多强,融合能力、造新词能力有多强,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造出来的新词,先别评价好不好、低俗不低俗,经过时间的洗礼,好的自然就沉淀下来成为“民族的世界的”,我们一个个历史的过客,没什么权利也没什么能力选择它们,少操点心。时至今日,现代语言早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单一的语言,汉语是,英语也是,保持所谓汉语的纯洁复古就像呵护一个没落的贵族血统一样可笑,注定只能成为“悲剧英雄”。好吧,扯远了,够情怀了吧。就事论事,看到这个问题,没什么补充说明,也没有限定范围,以至于有些答主的回答显得偏颇,我的答案的作用就算是帮大家解题吧,有了大前提和小前提,我们才能好好回答讨论不是吗,也不算没有任何帮助纯粹抬杠吧-。-3、我赞同的所谓汉语缺陷一是我认为汉语表意文字的符号性较弱,没有抽象符号系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举个例子,中国数学停留在实用主义阶段,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去,而传统语言学也一直停留在训诂释义上,未能关注到语言本体的东西。而引入了罗马字母以后就解决了好多问题。二是就现在的推广和国际化需求来说,非母语者学习汉语难度较大,当然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语言都是印欧语系,与汉语差异较大导致的。不过这个困难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双方的,汉语越成熟、越发达,学习的难度就越大。现在汉语国际化的需求还是挺大的,外汉教师这个职业看起来很棒但做起来很难。汉语不是形式语言,没有变位和语法标记,即便是母语者,尽管大家学了多年语文,却依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汉语语法(所以高考语文病句题才难倒一片吧),整个汉语教学行业几乎还处于混沌状态,筚路蓝缕好艰辛的。
汉语是世界语言中已知的唯一以主谓宾为主要语序但是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前的语言。这就造成修饰全句宾语的定语从句必须插在意义上紧密的谓语和宾语之间,这一点是违背语感逻辑的,直接造成汉语不能容忍太长的定语从句。而读过英文文章的应该能感觉到定语从句对于精细描写的重要作用。此外,汉语的定语从句和词语作定语都用“的”为标记,而又没有主谓一致关系,因此定语从句很容易发生层次划分的歧义,如“失去了监督的权力”可以解读为定语从句“失去了监督的-权力”,也可以解读为动宾结构套定中结构“失去了-监督的权力”,这一点也限制了定语从句的使用。汉语话题优先且不严格区分主被动,导致许多“这个人谁也不喜欢”一类的歧义表达。汉语的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用原形充当名词,对于日常谈话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在谈论抽象事物时很容易带来歧义,比如“永恒的意义”可以是eternal meaning也可以是the meaning of eternity。
讨论任何一种语言的时候,都不能用语言逻辑不同的语法套用到另一种语言上,来评判孰优孰劣、“x语有什么缺陷/优点”。1,任何语言都不能笼统地谈“缺陷”,或者“优点”;世界上的语言更没有哪个更高级这一说。更客观的问法是,在某些客观条件或环境下,哪种语言的信息传输效率更高,哪种语言不能够满足该条件或环境下的信息传输要求。语言系统有繁有简,但最终目的都是传输信息。这一部分展开说太长,具体请移步《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信息简史》by James Gleick。书中提到了非洲一个部落的“鼓点语言”,其简单程度与信息传递的高效率让在场的人类学家惊叹不已。面对面的时候,当地人用口语进行交流;但当交流距离远的时候,当地人就用鼓声代替说话;在这种长距离信息交流的要求下(当地非常原始没有高科技产品),任何一种被认为是“更高级”的语言文字系统都无法满足信息传输要求,所以任何一种所谓“高级”的语言在此环境下都可以被看做是“有缺陷”的。但是,在客观环境要求语言系统尽可能用最少的符号传输最多的信息时,汉语汉字这个编码系统要优于字母语言编码系统太多了,同样单位的符号,承载的信息量大得不是一点两点(同样可参考《信息简史》,以及国际会议上汉语版会议手册的厚度vs其他语言版手册厚度)。2,当今“西方语法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导致语言逻辑与其不同的汉语语法研究走进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大多人受西方语言学、语法学影响,看待汉语的思路都类似于排名第一的答案,即把线性语言编码系统的语法(解码逻辑)套用在汉语上,这就像把iPhone 外壳往iPad Air 上套,就算能套上一个角一部分,但怎么可能全部套得上。。。反过来,汉语语法理论也不能完全套用在字母语言上,iPad 外壳用来套 iPhone 也很不合适嘛。如果非要说汉语有什么不足,那更应该说是汉语研究,尤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第一步很重要,就是跳出西方语言学、语法学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束缚。然而汉语的融合性太强,现代汉语的发展又受到了太多来自各方各面的影响,使得现代汉语语法逻辑远没有古汉语语法逻辑清晰,分析起来又增加了很大一层难度——这可以说是现代汉语的一大不足之处。但是!这仍然不是缺陷!因为现代汉语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外部大环境对信息传输的不同需要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语法逻辑虽逊于古汉语,但是现代汉语的信息传输效率提高了不少,这对社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所以,重要的事情要一说再说:1,任何语言都不能笼统地说孰优孰劣、“有什么缺陷/优点”。
2,不能用语言逻辑不同的语法(解码逻辑)套用到另一种语言(信息编码系统)上来分析。语法不能“拿来主义”。以上=======================补充===================从信息传输角度来看待语言,那么语言系统是以传输信息为目的的编码系统;同一种语言在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不一定属于同一种编码系统。手语也是线性编码系统,它以手势为符号(信息载体),信息和符号之间直接线性联系。类似的,文字符号也只是一个编码系统中信息的载体。只不过有了文字符号做音意中介的系统比没有文字符号的系统复杂。如果某些信息编码系统的信息传输环节是相同的,那么该系统被定性为是一维还是二维还是三维,取决于其符号(信息的载体)的性质。汉字和字母文字的性质不同, 汉语和字母语言这两种信息编码系统亦不同,不能完全用同一种解码逻辑(词法句法语法)来解码、再编码。
个人并不觉得汉语有缺陷。任何语言与其他语言相比较时,都显现出一定的长处和不足。但是这种不足并不是缺陷。汉语中确实不存在印欧语中的长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印欧语中同样不存在汉语的主题流水句。罗曼 罗兰的作品中长句很多,但是我们在读傅雷先生的译本时,丝毫感受不到评论中提到的“读译文的痛苦”。或者,刚刚去世的草婴先生的译作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俄语长句给读者造成的不便。这种现象不知道之前的评论者是否考虑过?我第一点要说的是,不要把低水平译者作品中的不足强加给汉语,这有失公允。第二,目前国内流行的语法理论(包括汉语和外语)都是印欧语的经典语法理论。这种语法理论的最初的目的是对拉丁文文法进行描述,而拉丁文(尤其是古典拉丁文)的文法的核心就是形态变化。(注意:英语中常用的grammar(语法)分为两个两个部分morphology(形态学)和syntax(句法),传统的语法大部分篇幅都花在形态学上,句法只有可怜的一点点。)清末的马建忠,参照欧洲语言的语法套路写出了《马氏文通》,用西语的套路来描述汉语。由于汉语不具备西方语言的形态变化,这种方法在五十年代就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但是很不幸,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描述理论,而且又有当时苏联教学语法套路的影响,马建忠的套路仍然在教学中被人使用。正是因为汉语中的现象有很多都不能用印欧语言的语法套路去解释,加上部分现代国人的语文水平江河日下,所以汉语有缺陷的声音越来越高。第三,关于拼音,有人说用拉丁字母纪录汉语拼音的问题。现行的拼音方案是五十年代颁布的,当时貌似是周恩来总理顶住苏联的压力,没有使用基里尔字母系统纪录汉语语音,而是采用了拉丁字母。采用什么字母纪录只是对形式的选择,感兴趣的话,说这个问题的朋友也可以翻翻字典,后面一般都会有汉语的注音字母(就是像日语假名一样的东西,台湾还在用)。第四,关于书写。有人说汉字不容易写,西文只有二十几个字母,相对容易。但我想问一个问题,你学英语的时候,所有的词都能写对吗?英语里有一个词orthography,正字法。指的是对文字书写的硬性规定。在和洋人的交流中,他们用母语写出来的东西也有错误。所以即使用字母文字来记录汉语,也会出现错误。至于方言,请使用带有“方言模糊”功能的输入法,或者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这不是汉语的缺陷。此外,歧义句并不是汉语独有的,如果用歧义句来说汉语有缺陷的话,那只能说明您的外语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五,汉语/中文的优点:言简意赅。不相信的话,可以把同一本书的不同语言版本放在一起,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如果使用古汉语的话,大概十几页纸就够了。第六,汉语难学,那是洋人的事情,轮不到我们受罪。
看了很多答案,让我不禁联想到一篇文章:《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日期: 作者:申小龙 来源:文汇报 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申小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只有厘清了这些基本范畴,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我们语言的特点。百家争鸣   “中国话语”正在成为当下一个热门词汇。然而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话语,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仍然需要研究和思考。在日前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艺评论专 项基金和本报联合举行的文艺评论研讨会上,这个话题引起相关学者的热烈讨论。我们将专家们在会上的发言和事后补充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刊登在版面上,希望 引起更多关注。  ——编者  一段时间以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话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话语本身而言,是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文化的载体。所以,当务之急是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把中国话语这个概念弄清楚。   一个世纪前,我们的语言还属于古代范畴。现代化之后引进了很多新的词语,导致我们的语言研究实际上是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就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 问题。比如语言学上用的最基本单位:词。这是对英语word的翻译,中文中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只有“字”。而“字”在现代语法结构中是没有任何价值 的。因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个书写单位,并不是语法上的基本单位,所以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词”。句子也是这样,句子的概念也是从欧洲翻译过来 的。古代汉语的“句”是“句读”的句,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句子”的“句”是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此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扰。在语言学里,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但是一旦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这个概念之后,它在中文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说不清楚汉语的词,就是当两个汉字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究竟是词组还是词。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搞不清楚还能不能再往下 分析,不能确认它是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比如“睡觉”,是一个词,但是“睡” 和“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位,是可以拆开的,比如“睡了一个好觉”。  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因为它们只认词。这意味着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  其实每个学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现代的各个学科都引进了很多名 词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欧洲语言,背后是欧洲文化的视角。比如逻辑学上主语、谓语这样的概念,都不是中文原来有的。现在我们做语法分析,主语是一个基本的单位,但是主语在中文中恰恰又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单位。  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 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就语言学而言,只有厘清了这些基本范畴之后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我们语言的特点。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和西方 文化太不一样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也有很多根本性不同,用了他们的范畴之后会曲解我们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词都是视角,是特定的文化视角。我们需要 从中国本土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也就是要消解掉西方语言理论的那些范畴。  实际上,除了学科领域,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存在这样的问 题。我们现在有许多翻译腔很重的语言,你也能够听懂,也觉得它是汉语。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道的好的汉语。之前翻译家周克希谈到《小王子》的译法中 “需要彼此”和“彼此需要对方”的不同,认为前者不是中国人的表述方式。这其实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欧洲思维方式是动词中心,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核心,句 子很长,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中文是流水句,很短,意在言外,充分依赖语境。  中文是有诗意的语言。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样的中文是好的中文,什么样的中文是欧化的中文。我们应该怎么书写,怎么继承传统语文的好的特点。所谓好的汉语,就是音乐性很强的汉语,有声象和意象的汉语。音乐性是中文最基本的要求,而欧化的语言都是没有音乐性的。   当然要做这样一个工作很不容易,因为西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已经融合在我们的意识里成为我们视角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很难。语 言学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说现在人说话已经欧化了,没有必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语法了。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关注,不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理论体系,听任整个体系全盘欧化,我们的语言,我们孩子的语言,也都说得像英语一样,这对我们民族文化是一个好事情吗?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从来 没有中断过的语言文字的历史,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以没有自己本土文化的研究的主体性,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而是听任西方的范畴把我们牢牢束缚住?
其实我一早就知道很多人是没有脑子、只有立场,没有思考、只有结论的了,总之凡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先甩给出身再说,汉语、中国教育、历史文化,必要时候亚洲基因也是可以拿出来背背锅的。对于这些人呢,大家要清楚,道理已经是不能讲通的了,因为根本没办法交流。人家双标玩得溜啊,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大力捧,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就不可信了。批评民科的时候他们叫得最凶,民科思维也是他们玩得最溜,可惜逻辑根本对不上。既然某些人诚心诚意地发问了,我不回答你们又不高兴了。那就按那位4k赞的答案开始驳起。长句,我不知道各位是不是受到了多少科技文生硬翻译的折磨,以至于各位对于汉语的长句这么有意见。如果长句的定义就是英语里那种层层嵌套的结构的话,那么汉语确实不存在长句,因为长的后置定语没办法像英语一样吊在被修饰词后面,放在前面又嫌累赘。但是汉语可以拆开来写,如果你认为汉语没有长句是缺陷的话,那么请你证明英语中的长句比汉语的短句优秀,可惜你没本事。上面论证汉语不够精确的答案,基本上都是说汉语歧义问题。这种说法就好玩喽,不知道各位在说汉语歧义的时候有没有问清楚自己的洋爸爸们英语有没有歧义句。歧义,我看上面有人说到同音造成的歧义。不错,汉语里同音字挺多的,但词语同音的要少得多,到句子里会混淆的很少,不信你可以试试。这种说法漏洞百出,根本不是什么汉语的缺陷,而是所有语言的缺陷,要不你找出一个不存在同音字的语言。第二就是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这种就跟上面一样的错误,汉语有,英语也有。譬如I went to the bank yesterday. bank,银行;河岸。还有那个程序员里流行的“Because we are in the same class.”的笑话,哪个语言也不比另外的语言好到哪里。第三,结构问题。譬如各位举的“咬死了猎人的狗”。先不说汉语,诸位所认为精确的英语也会存在这种现象。Simon
classmates
what Professor Williams said yesterday .
bonus for each employee later. 这里的时间状语放在了句子最后,第一句的yesterday可以算作主句的时间也可以算作从句的时间,第二句可以译作总经理后来答应给每一位雇员一笔奖金”,又可译作“总经理答应以后给每一位雇员一笔奖金”。又如I know John better than you. Richard likes Jane as well as Jack. Mr. John was a professor and a dramatist of great fame. The scholar wrote long thesis and books. They are visiting friends.The refugees had discarded clothes. 还有很多类型,不一一列举了,也不解释了,看不懂的自己到知网搜几篇英语歧义的论文看一下,这些例子都是知网找的。某些人以为找到了“失去了监督的权利”这样的例子就可以证明汉语如何如何地不准确,搞笑。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中都存在歧义句,这些歧义句类型或同或异,但都是可以修改的,就是按你理解的两种句意整理一下。而且这些歧义句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尽量避免的,这些又不是什么过不去的槛,说避免这些歧义句强人所难。从来都不是,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注意一下就好了。最后,还有一类奇葩,说汉语有些句子套不上印欧语系的成分,所以不行。这种人就算当了语言学家也是那种不入流的货色,就跟天朝的砖家叫兽一样。很可惜,语言不是所谓砖家制定的标准,不是像计算机语言有标准委员会,这是千百年人民通过不断交流形成的,应该是理论适应语言,而不是语言适应理论。习得不习得啊!其实总结起来,无非是叫嚣者的逻辑有问题。当然如果真可以鉴定出你们智商有问题的话,赶紧去做测试,这样就可以把锅甩给中国教育了。一颗赛艇!先树个不存在的靶子然后再痛打,分明已经是知乎上被批到烂的方法,想不通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相信。听说知乎程序员多,那么我们就拿计算机语言打个比方,c++有缺陷,有人说风格不统一,有人说陷阱多,但这些都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学习者的问题,你换个语言也很可能有这样的问题,只要不是特别特别难的地方,都是要看使用者的。说c++有缺陷,你可以说编译慢,说开发慢,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但是那些自己造成的坑也甩给语言,除非将来那种需求一说,电脑自动完成的情况出现,否则怎么可能不存在陷阱呢?换到语言上来,除非将来人人之间都用脑电波交流,否则语言的坑就会永远存在。把自己的无能怪到母语身上,从来都不值得称赞。最后,但愿我这篇文章没有使你们产生歧义,让你们反倒认为我在夸你们了。取匿————————————————————————————最后的最后,有些评论的思维也真是令人捉急呢。说评论冰箱不需要学会制冷,都说了你们没资格目无全牛了了,不服吗?评论鸡蛋好不好吃也罢,评论冰箱好不好也罢,你们能评的是什么?因为鸡蛋不合你胃口,说鸡蛋没营养,因为没插电冰箱不制冷,说冰箱产商的的方案有问题,难道这些是可以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然就陷入民科的圈子了。看我这个答案被踩到这么靠后,看来诸位对于我的评价不服气嘛。不过也习惯了,人文社科类问题本来就是大家随便扯扯的嘛,都是看立场的,不是看道理。我在诗词板块下这种人见得多了,明明对于诗词一窍不通,非得把那点可怜巴巴家底都都出来。不过看看现在好些计算机教材的中译本就知道了,要么译者不当心,要么译者自身中文水平捉急。确实,中国的语文教育就是垃圾。————————————————————————————原答案:只看到一群汉语都掌握不熟练的人上蹿下跳地臆断汉语如何如何不准确,可笑之极。研究语言,不从整体着手,尽搞些莫名其妙的歧义句当作法宝,还自以为找着了汉语的罩门呢。看了高中数学书是不是以为世界上的问题都是可以很简单建个模就可以解决了?拿衣服!譬如差点跌倒和差点没跌倒,你们就着眼在这几个字上说看不懂然后叫嚣汉语不准确,但倘若自己带入生活经验,可知,若是不好的事情则尚未发生,好的事情则已发生。从前知乎有个问题,问一滴水从高空落下能不能把人砸死,最高票答案只有一句“你见过下雨吗?”,虽然有抖机灵的嫌疑,但却是很好的答案,就怕有一些半吊子拿个牛顿运动定律还能算出个肯定的答案。敲下答案的时候你有问过自己,你配麽?认识牛啥样吗,就敢目无全牛?陈廷焯用“作者可鄙,读者尤可鄙。”“真令人欲呕”等来评价某些词,都是些纤巧到了俚鄙的东西,说不定作者还真以为自己到了前人未到处呢。所以说,把自己的小聪明留给私下玩玩就好,别拿出来丢人现眼。真令人欲呕!
居然有人嫌普通话同音字多。普通话的音节数在汉语方言里排中等,高于西南江淮吴湘赣。
不过呢,比音节数,汉语所有方言和一百三十个韵母三千多带调音节的越南语相比都是渣渣。有北吴区peh jin非要认为普通话这个不分那个不分所以吴语音节数比普通话多,想被打脸也是没办法。吴语老派估计个别点(可能有无锡啊绍兴啊松江啊)音节数可能和普通话差不多多,大部分都比普通话少100左右的。不分来兰的是部分地区,来兰在吴语中有lae,le,lei,laen,lan各种发音。你据这种小例子有说服力么?普通话韵母分一二三四等么?分清浊么?分入声么?分打党么?分潭谈么?分尖团么?。。。。。我说都说不光了。普通话还真分打党,而且严格分吴语的打韵字(梗二)和党韵字(宕江),拿这个黑普通话简直笑死人。贵北吴就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打吧。苏州:分前后鼻音么?分奉微、分匣喻、分从邪禅船澄么?分平翘么?分覃团么?分来雷兰么?分家街么?分咸山摄三四等入声和深臻曾梗三等入声么?分宕江摄和通摄入声么?上海:分前后鼻音么?分奉微、分匣喻、分从邪禅船澄么?分平翘么?分覃团么?分来雷兰么?分家街么?分咸山摄三四等入声和深臻曾梗三等入声么?分宕摄一等和通摄一等入声么?常州:分前后鼻音么?分奉微、分匣喻、分从邪禅船么?分平翘么?分覃团么?分来雷么?分车差么?分咸山摄三四等入声和深臻曾梗三等入声么?分宕摄一等和通摄一等入声么?分打党么?分袜麦么?我也说不光,先说这么多。觉得自家方言音节数比普通话多的话还是先买一本自家方言的方言志数数音节数再下结论吧。基本上么,如果普通话A=B!=C,方言A!=B=C。有些人就只看到普通话A=B然后动不动就黑普通话,完全看不见自己B=C而普通话不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饰形容词的是什么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