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比容闳早有性病 能出去留学么的人吗

中国最早的四位女留学生_国际频道_新华网
中国最早的四位女留学生
 来源: 文汇报
【字号 】【】【】【】
  聚焦走廊 近代中国女留学生的足迹 女子留学早于男子
  中国人走出国门留学异邦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1847年广东人容闳、黄宽、黄胜由外国传教士资助赴美留学当属首开其端,而女性留学的历史其实要早于被历史公认的容闳等人。据容闳在其自传《西学东渐记》中记录说,郭实腊夫人主办的女塾因鸦片战争前的局势紧张而停办后,“携盲女三人赴美”。是年1839,比容闳等人留学海外早八年,正是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之际。
  不过,真正对中国近代史有所影响的女子留学始自金雅妹。1881年,美国传教士麦嘉谛携其收养的宁波女孩金雅妹去美国纽约学医,后毕业于康乃尔大学,应该是中国女性留学第一人。后又有江西女子康爱德、福州许金訇、湖北石美玉,也先后得到传教士的资助而留美,这四名女性成为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的标志性人物。
  女留学生从个案到逐渐融入出国潮流大致在1900年以后。庚子事变促使政府官员们不得不除旧布新改革弊政,经过中日两国人士的努力,自1898年始日本政府一改过去拒绝中国人入境读书的政策,文部省于1899年颁发15号档正式确立接收中国留学生的决策,中国人留学东瀛确为当时的最佳选择。据现有数据记载,1901年有3人,1902年又有20名女性先后赴日留学,不过基本局限在跟随家人赴日而进入该国学校读书的范畴。
  打破官费留学界限
  1903年以后随父兄留学的局面有所改变,而像秋瑾这样挣脱家庭羁绊自费赴日的女性逐渐增多。特别是1905年地方省份送女子留日之举打破了官费留学仅限男子的陈规。1905年,取得官费资格的女性有湖南20名,其中最小的14岁,最大的48岁。其后有江西10名,云南13名,奉天(辽宁)省与日本实践女子学校商定每年派15人到该校修读师范专业。两年后,在东京成立的留日女学生会成员约100人,1909年达到149人,初步形成留日女学生的小型群体。
  此间,各省先后取消了对女子官费出国留学的限制,刺激了自费女生出国的热情,1905年先后有19名女生自费入读美国中等学校。1907年两江总督选派3名江苏女生赴美国威尔士利(今译威斯里安大学)女子学院读书,是为官费女生远学西方的开端。宋氏三姐妹也于这一时期进入该校深造。据不完全统计,年留美女生约30多人,留法约20人,这个数字虽仍无法同男子相比,但就持续二千余年受压迫遭凌辱的中国女性而言,已非同寻常,可谓女性留学史上的突破性进展。
  民初,女子留学的环境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选择留学欧美国家的比例上升。以美国为例,民初期间大约增加到488人,留学俄、德、英等国的女生人数远逊于美国;留法女生在20世纪20年代约20余人,主要得益于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与此相反,因受到中日两国留学政策及其它因素的干扰,留日女生人数比清亡前有所减少。
  所学专业逐步扩展
  清末民初女子留学是中国留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和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同男子留学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即女子同样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求学西洋的历史过程。清末,朝野对女人读书的认识非常肤浅,仅仅视女学为培养贤妻良母的地方。那时,清政府派女子出国的目的只是求得女校师资,这一思想在当时甚为普遍。
  早期中国留日女学生所学专业只有速成师范和速成工艺两科。师范科学习课程主要是教育、心理、地理、历史、算术、唱歌、体操等。工艺科在上述课业外,还有刺绣、编物、图画几门,基本围绕幼儿教育和家政业务开设课程。
  民国时期,贤妻良母的思维定势有所破除,女子留学生从一开始抱着学技能的目的选择学科专业,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领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清末的模式。不少人更看重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加入钻研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列,回国为救国救民而奔走效力。
分享到: 分享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南屏小村,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的澳门一水之隔,相距不到4英里。当时,容闳的哥哥进了私塾走&正途&,家里实在没钱再供容闳,只好送7岁的他去学杂费全免的澳门洋学堂。容闳上的是教会学校,1840年,容闳还因鸦片战争爆发一度辍学。
18岁那年,教会学校的布朗校长因身体原因要回美国,临行前他在班上说,想带走几名学生赴美深造,如果有愿意的就站起来。当时是1846年,美国立国仅仅70年,如此年轻的异邦,远在大洋彼岸,十几岁的孩子哪敢未经父母同意去&送死&?良久的沉默之后,容闳站了起来。他想亲眼看看书本上那个精彩的新世界。
1850年,容闳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其画像至今悬挂在耶鲁校园中。近代史学者雷颐评价,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阶层 &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那么容闳这个农家穷小子,就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草根&。
1855年,容闳学成回国。在香港,容闳结识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但不久容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
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了曾国藩。此次相见,曾国藩断言:&以汝目光威棱,望而知为有胆识之人&。容闳早年立志要促成的官派留学生计划,现在终于有了位高权重者支持。于是,他向曾国藩陈述他的计划,果然获得首肯。曾国藩与李鸿章几次联名上奏同治皇帝,1872年春得到批复后,任命容闳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
年间,一共有四批共120名幼童出洋。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回国安排工作,现在看来简直是做梦也难得的美事,但当时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洋鬼子的&野蛮番邦&,并且一去就是15年。容闳就从自己的老家香山和周边村县入手,挨家挨户动员。报名的幼童几乎没有一个是世家权贵之弟,大多出身寒微,也许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豁得出去&。
&&& 幼童一到美国就如鱼得水,以惊人的速度克服语言障碍,成为各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容闳采用了前卫的管理方式,让幼童两人一组分散居住在志愿报名的当地家庭,使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并且更加迅速地融入美国社会。
然而,中美之间巨大的文明落差必然导致孩子们做出&大逆不道&之举,他们脱了长袍马褂穿西装,胆子大的还剪了辫子,跟主人去教堂受洗信&异教&,见了清廷留学生长官不行三跪九叩之礼。朝中保守派听说幼童在美被容闳纵容得&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纷纷主张撤回留学生。
第一批幼童眼看就要大学毕业,现在撤回功亏一篑。几尽绝望的容闳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亲自起草信件致清政府总理衙门;容闳的一位牧师朋友谒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立即修书给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本心并不想断送留学项目,但保守派的强势意见使他左右为难。恰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 1881年6月,奕?列举留学生四大罪状,上奏光绪撤回学生。当年8月,近百名&幼童&洒泪登船。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获得耶鲁学位,其余皆半途而废。&&
这些留学生回国初期因&奇装异服&、&不识礼仪&,饱受排挤和谴责,被随意发配到与所学专业根本不搭边的行业。所幸他们在外收获真才实学,且互相照应提携,若干年后,他们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敦彦,外交家欧阳庚,还有多名加入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殉国。容闳送出去的学生,归来后无论才干、见识、人品,都堪称一世俊杰。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7期,有删改)
19.联系全文,分点概述容闳在官派幼童留洋项目中做了哪些努力。(4分)
20.作者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这样写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5分)
21.容闳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他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9.【筛选整合】(4分)
①向曾国藩陈述计划,获得位高权重者的支持。②挨家挨户动员自己老家和周边村县的幼童出洋留学。③当项目出现危机时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
[4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20.【特色把握】(5分)
①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容闳作为中国留学事业先驱具有的胆识和做出的巨大努力。②通过充分肯定幼童留洋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容闳开创此事业所产生的社会贡献。
[5分。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21.【价值探究】(6分)
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容闳尽管出身贫寒,但胸怀报国之志,为促成官派留学计划而尽心尽力。
②敢为天下先方能成就不凡。容闳年纪轻轻就敢于远涉大洋彼岸,异邦求学,成为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③要获得发展就必须目光远大,放眼世界。容闳以及后来的詹天佑、吴仰曾、蔡绍基等一批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都堪称一世俊杰,而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更多这样的人,闭关自守只会落后挨打。
④面对中西文明的差异,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如果仅以一己、一时、一国的成见看待外面的世界,往往误人误国。正因为清朝保守派的强势干涉和阻挠,幼童留洋项目最终半途而废。
[6分。一点3分,两点6分。如有其它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
这里是出国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频道,欢迎光临
我们多年来致力于国内外交流教育,
我们第一篇博客,来纪念中国的第一位留学生,也是公费留学教育的发起人——容闳先生
容闳(日-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平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李学生之父”。
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于是年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
之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School),1939年美国教育家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师抵达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1842年,由于香港割让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1847年,勃朗牧师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其后只有容闳一人留在美国升学,黄胜因病返港,而黄宽则于1849年转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
 容闳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Monson
Academy)就读,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1854年获文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但“未敢信其必成”,对洪秀全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坚辞不受。同年容闳随美国两传教士到金陵游历,和太平天国运动有了一次正面的接触,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同治二年(1863),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回国后以同知候补江苏。1865年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1870年(同治十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
  1872年奉命率学生30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长期驻美。史称“中国幼童留美运动”()。1875年(光绪元年),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由于对洋务派失望,年又侨居美国。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与维新派密切往还,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二十四年参加变法维新活动,旋逃出北京。1900年唐才常的自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仍与国内各派改革力量联系,渐趋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1912年1月,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21日,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终年84岁,弥留之际,他牵挂的依然是祖国的繁荣富强,还劝身边两个孩子回到中国去。
美国《纽约时报》等报刊评价说“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1876年耶鲁授予容闳法学博士学位。他的画像悬挂在耶鲁校园与同样毕业于该校的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肖像并排一起受学生瞻仰。容闳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原版系英文,名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据商务印书馆1915年中译本(恽铁樵、徐凤石译)标点重印,收入《走向世界丛书》。
  1998年,容闳诞辰170周年,耶鲁大学所在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在美入学的日子),公订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
  位于纽约华埠的公立容闳小学便是为纪念容闳而命名。
 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一向人才辈出,群英荟萃。而作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在近代海外留学史上又占据了众多的“第一位”,也可以说中国近代的留学生史从他开始。
  日,个头不高的广东小伙容闳带了不多的行李,在广州黄埔港上船去美国。4月12日容闳到达纽约。这一年,他19岁。
  中国第一批洋学堂学生
  容闳出生在珠海市南屏镇,和澳门仅一水之隔,他父亲在澳门打工。1835年,七岁的容闳,被父母送到了澳门马礼逊学堂念书。容闳没有上中国人办的学堂是因为家里太穷,只能读有钱人家根本看不上眼的洋学堂。马礼逊学堂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洋学堂,学费全免。容闳是马礼逊学堂第一批学生。他在这里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第一位自主选择留学生
  1846年,布朗决定回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基督教会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另外两个学生也站了起来,他们一个叫黄胜,一个叫黄宽,和容闳一起去美国。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两年后黄宽听从教会安排,转赴英国爱丁堡大学。
容闳没有和黄宽一起去英国,而是自主选择了耶鲁大学。
   第一位自费留学生
  香港传教士会当时只提供两年的费用。容闳在孟松学校已经住了两年,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大学的预科,容闳在那里半工半读,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容闳想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但是面临着严峻的经费问题。有教会愿意出钱资助,条件是写一份志愿书,保证以后成为传教士,但被容闳婉拒。不过在布朗的多方张罗下,容闳还是如愿自费进了耶鲁大学。
   第一位勤工俭学留学生
  1850年,容闳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当时学校只有500名学生,他是唯一的一名华人。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在校谋求职业,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4年学业。
   第一位完成学业留学生
  1854年夏,容闳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他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学业的海外留学生。在耶鲁大学的这段时间,容闳确定自己志向。他说:“整个大学阶段,中国的可悲境况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在大学最后一年,我心里已经计划好了将来所要做的事情。我决定使中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如此,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我尽一切智慧和精力奔向这个目标。”
   第一位公派留学倡导人
  容闳学成归国后从事过洋人秘书、译员,海关职员等工作。他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开始四处奔走。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的七条建议,但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
此后容闳投奔曾国藩总督幕府,继续倡导他的公派留学主张。1870年容闳再次提出留学计划,建议选派120名学生到外国去留学15年,以供国家日后之用。曾国藩被容闳说动,同意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很快获得旨准。1872年夏,容闳组织第一批留学幼童30人渡洋赴美,中国公派留学的大幕自此开启。
据笔者初步统计,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晶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E02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非常新闻
第A02 : 特别报道
第A03 : 特别报道
第A04 : 社论
第A05 : 讲场观点
第A06 : 特别报道
第A07 : 特别报道
第A08 : 特别报道
第A09 : 特别报道
第A10 : 特别报道
第A11 : 特别报道
第A12 : 特别报道
第A13 : 特别报道
第A14 : 特别报道
第A15 : 特别报道
第A16 : 健康专题
第A17 : 特别报道
第A18 : 特别报道
第A19 : 特别报道
第A20 : 特别报道
第A21 : 健康专题
第A22 : 特别报道
第A23 : 特别报道
第A24 : 特别报道
第A25 : 广告
第A26 : 特别报道
第A27 : 特别报道
第A28 : 特别报道
第B01 : 深圳市情
第B02 : 深圳市情
第B03 : 深圳市情
第B04 : 中国看板
第B05 : 广告
第B06 : 中国社会
第B07 : 国际关注
第B08 : 健康专题
第B09 : 看奥运
第B10 : 体育劲赛
第B11 : 广告
第B12 : IT通讯
第B13 : 校园
第B14 : 实用资讯
第B15 : 广告
第B16 : 实用资讯/新气象·电视
第C01 : 综艺脸
第C02 : 综艺五官
第C03 : 综艺五官
第C04 : 财经财情
第C05 : 互动聊天
第C06 : 证券市况
第C07 : 晶品文事
第C08 : 晶品连载
第D01 : 食尚
第D02 : 食尚资讯
第D03 : 时尚
第D04 : 时尚商场
第D05 : 广告
第D06 : 美容
第D07 : 美丽绽放
第D08 : 美丽绽放
第D09 : 人才
第D10 : 人才资讯
第D11 : 人才资讯
第D12 : 人才资讯
第D13 : 广告
第D14 : 分类广告
第D15 : 广告
第D16 : 动漫
第E01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第E02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第E03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第E04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容闳:中国留学教育的开拓者
  广东珠海的容闳故居遗址
  容闳在耶鲁大学的毕业照片
  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陈兰彬、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图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合影。
  位于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的容闳雕像
&&晶报特约撰稿人 刘中国&&引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河在近代岭南的珠三角地区拐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是,这里产生了一批以中国首位留学生容闳等为代表的影响中西方世界格局的杰出人物。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在耶鲁大学演讲时,专门提到了容闳在耶鲁大学留学的事迹。中山大学校园矗立着孙中山、容闳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的铜像,西装革履的容闳站在那里,掌心里托着一粒正在萌芽的种子。随着今日中国的和平崛起,尤其是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浪潮,我们益发感到容闳掌心里那粒种子的力量。&& “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容闳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样出洋留学,获得先进的西方教育,从而以西学改造中学,使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可以说,正是在容闳远赴重洋的留学期间,他初步酝酿了致力于西学东渐教育、以期振兴中国的计划。&& 鸦片战争之后,从铁屋子里醒来的炎黄子孙开始探索师夷制夷之术,强国富民之道,他们中间的先进人物勇于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中期开始的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和引进“制器之器”,标志着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兆始;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派遣幼童出洋肄业,标志着对“夷夏之变”观念的突破;容闳1895年末次归国后提出的“新政策”,以及后来康、梁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则把仿效欧美国家,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提上了议事日程……&&在19世纪中国兴起的三次学习西方的浪潮中,容闳一直是倡导者、推动者、实施者,甚或领导者,满腔热情地从事“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光明磊落事业,同时痛感“过渡时代”的悲剧在于:“固不在于喜新,亦不在于守旧,独患其不新不旧,可新可旧。非但新旧相攻,抑且新旧自为政。积弱不振之原因,实由此辈乡愿行同鬼蜮所酿成,遂有如今之一日也……”&&作为一个过渡时代的英雄,容闳身上体现了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一文中推许的所谓“冒险性”、“忍耐性”、“别择性”三重美德。当改良中国的最后一次次努力幻灭后,容闳开始倡导暴力革命,先后参与庚子自立军之役、庚子惠州三洲田(今属深圳盐田)起义以及大明顺天国起义,协助孙中山制订“中国红龙计划”,推翻清政府,“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不特为中国造福,且为地球造福”。直到临终前夕,容闳才看到来自故国的一缕曙光,为之欢欣鼓舞不已。&&留学美国 难忘太平天国&&出身寒微的容闳7岁(1835年)时开始接受西方教育,尤其是美国留学的8年(1847年—1854年),得以广泛系统地涉猎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耳濡目染了西方文明,痛感于故国的落后和黑暗,在容闳的心中,“以冀生平所学,得以见诸实用”的观念一直耿耿于怀。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在大学四年级时“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规画大略于胸中矣”。&&1854年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次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翻译处和英商宝顺洋行任职,并于1860年前往天京,向洪仁玕提出了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七条方案,但是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太平天国之旅令他终生难以忘怀,直到垂垂暮年还在思考有关太平天国的问题,并在回忆录中专辟一章《对于太平军战争之观感》,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明确指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纪律松弛和道德堕落;断言太平天国式的农民革命,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也不能把中国引向一个光明的未来。尽管这样,容闳并未全盘否定太平天国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作用,正如他所言:“这次叛乱的唯一良好后果,就是打破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死气沉沉的气氛,使他们觉醒,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新国家。”&&引进西学 建“近代兵工厂”&&作为一个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容闳从骨子里否弃“政以贿成”的清政府,曾经寄希望于具有基督教色彩的太平天国,一旦认清了太平天国的实质,他就感到改造中国的动力也许来自清朝统治集团内部。&&1863年容闳入曾国藩幕府。容闳知道,在镇压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中,曾国藩是最早购买洋枪洋炮的清军将帅,他向曾国藩直言相告,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是创设一个只适于制造来福枪的机器厂,而是要建设一个能适用于制造来福枪、大炮、弹药以及其他各种专用机械的机器厂。曾国藩全权委托他购买“制器之器”,聘请外国工匠,要求他详尽调查何种机器于中国最为适用。这年冬,容闳赴美定购“制器之器”。&&1865年春天,订购的机器全部运抵国内。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建,有丁日昌收购的旗记铁厂的全套设备和容闳采购的“制器之器”,两部分较为先进的机器合在一起,“其中各种紧要机器工程,无不全备”,弥补了以前机器不齐全的缺陷。到19世纪末期,江南制造总局已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最先进最齐全的机器工厂了。&&容闳作为一个目注全局的中国近代化实践者,认为实业计划和教育改革同样重要。他于1867年6月在上海发起筹组华商轮船公司,并且草拟了《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这个章程多达16款,是代表华商提出的第一个民营轮船公司方案。它在集股、管理、分红诸方面仿效资本主义企业形式,试图通过发展中国新式轮船航运业,打破洋商对这一领域的垄断。&&当局对于容闳创设轮船公司的条陈似乎看重并有所实施,直到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大员才意识到“中国宜组织一合资汽船公司”的重要性。1872年,李鸿章以北洋大臣的名义筹办“轮船招商十九事宜”,并把这个以吸收民族资本创办的民营航运企业定名为“招商局”。筹建“招商局”的朱其昂在拟定该局第一个章程时,把容闳五年前提出的章程作为重要借鉴文件。&&幼童赴美 创举留下遗憾 &&域外文明的引进往往遵循:器物—观念—制度三部曲,购买“制器之器”属于器物文明的引进,容闳最着力的一直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则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捷径。&&“客卿”蒲安臣率中国使团与美国缔结中美《续增条约》,也就是所谓《蒲安臣条约》。清廷假手“客卿”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更是使他感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已成为燃眉之急,该条约第七款“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为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提供了保证。&&容闳深知实现自己的宏大计划,必须借助曾国藩、丁日昌的权势。丁日昌赞同留学教育计划,要他写成书面条陈由自己呈递总理衙门采用。容闳回上海,撰制条陈四则,寄呈丁日昌,由他转寄北京。容闳在条陈第二条中写道:“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但是,这一建议并未获及时采纳,直到1870年容闳协助曾国藩、李鸿章等处理天津教案,重提幼童留学教育,经曾国藩、李鸿章专折会奏,奏旨允行。容闳喜不自禁地写道:“予闻此消息,乃喜而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忘其为僵卧床第间”,“此乃予之计划,方成为确有之事实,将于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1872年至1875年间,四批留美幼童120人(其中一人为新安县人)陆续赴美,陈兰彬、容闳首任正副监督。为使留学事业不致中辍,容闳还请准李鸿章在哈特福德的克林街建筑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幼童留美开中国近代官费留学先声,同时也开启了自费出洋留学先河。据帮办挑选幼童出洋肄业的徐润在《徐愚斋自叙年谱》记载,“同治十二年癸酉……第二批官学生三十名赴美留学,五月十八日放洋,黄平甫(胜)亲家带往;申港两处另有学生七名,自备斧资同往。”&&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观念”的转变。推动这种观念转变的当然是容闳。留学幼童精进好学,努力接受西学教育,但在国内顽固派的干扰之下,1881年清政府下令撤销留美幼童计划。&&对于留美幼童撤回一事,郑观应等洋务分子深表惋惜。容闳在回忆录中哀叹说:“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我对中国的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可行的办法。随着中国留学生事务所的突然撤销和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的120名留学生的召回,我的教育事业也从而告终了。” &&但在日后的岁月里,留美幼童在各自的领域戮力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同时也修补或重建了被摧毁的容闳留学教育纪念碑。他们中间出现了被人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中国邮电事业的奠基人朱宝奎、黄开甲、周万鹏、唐元湛,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吴仰曾、邝荣光、唐国安,中国第一代海军将领容尚谦、蔡廷千、徐振鹏,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外交官唐绍仪、梁诚、梁敦彦等杰出人物,唐绍仪还出任过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受命归国 提改革之良策&&甲午战争失败后容闳受命归国,对张之洞提出若干解救甲午战败后之倒悬的良策:为了使中国恢复声望,成为一个强国,应该采取新政策。中国必须开始采取行动,并且至少要聘请四位外国人士作下面四个部门的顾问:外交部、陆军部、海军部和财政部。他们的任期可定为十年,期满可聘请连任。顾问必须是具有实际经验,才能和品德毫无问题的人,政府应采纳实行他们的建议。还要挑选一些年轻有为的学生在他们手下工作。这样可以使政府根据西方方式改革中国的行政机构,使它们根据西方的原则和概念进行改革。&&《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容闳不愿坐视国破家亡,继续过那种“脱然无累,颇得自由”的寓公生活,陆续提出了创建中国银行、集股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实业计划。&&容闳的实业救国计划,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人士的大力支持,最后还是在顽固势力与列强的干预下付之东流。但在康、梁等人酝酿变法初期,容闳并未详知其事,他说,我万没想到我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时,前些年在北京常见的康有为及其信徒梁启超正奔走于伟大的维新运动,它很快发展到高峰,成为1898年的“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对这位数十年来“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的同乡前辈敬礼有加,视为“智囊”,每遇重大决策问题,纷纷来到他寓居的金顶庙讨教。容闳几乎参与了康、梁维新派所有重大活动的策划,并竭力影响这场运动的方向。“百日维新”期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其主要内容竟和容闳40多年的追求和实践大同而小异。&&戊戌新政要求“变祖宗家法”,借鉴西方和日本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模式,改造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受到了实权在握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最后,“戊戌变法”以“六君子”血溅菜市口而告终,容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成了泡影。&&另谋良方 策划武装起义&&“戊戌变法”失败后,容闳意识到清政府的国家机器已经腐败不堪,它不可能实行任何改革,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要挽救中国的危亡,必须另谋良方。&&1900年容闳开始由维新变法转向同情暴力革命,认为只有暴力革命才能真正为中国的进步开辟道路。得知兴中会和保皇党人均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后,他极力支持。容闳同意出任维新联合党派的主席,以消弭联合后的各党派之间的矛盾。7月26日,中国国会在上海愚园(又为张园)的南新厅宣告成立,容闳、严复分别当选正副会长。&&容闳起草的对外文告散见于冯自由《革命逸史》、杜迈文等辑录《自立会史料集》、张之洞奏折等处。这则英文文告还有另一个中文版本:但是,自立军起义失败,容闳“为中国造福,且为地球造福”的梦幻灰飞烟灭。&&容闳当选“中国国会”会长和自立军准备起事的消息传到日本,孙中山颇为所动,决定离开日本,秘密回国,准备运行以容闳为会长的“中国国会”及其他力量。离日前夕,孙中山在横滨对送行者的谈话中称,其此行的目的系“去视察本国情势,并与本国同志进行种种磋商”。他还特别表达了对容闳的尊重和推崇:“在中国的政治改革派力量中,尽管分成多派,但我相信今天由于历史的进展和一些感情因素,照理不至争执不休,而可设法将各派很好地联成一体。作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当推容闳,他曾任驻美公使,在国内也颇孚人望……我并不抱任何危险激烈的企图,而是考虑采取温和的手段和方法。”&&8月29日,孙中山甫抵上海,得知自立军起义已经失败,清廷正在大肆搜捕参与起事的国会会员以及自立军首领。鉴于大势已去,原定计划彻底落空,孙中山在沪上停留了两天,和容闳匆匆东渡日本,参与策划惠州三洲田(今属深圳盐田)起义。&&9月28日,孙中山到达台湾,伺机潜回香港,发动惠州三洲田起义。他在给刘学洵的信中特别强调,一旦起义成功,建立共和国,委派容闳、何启主持外交事务。但是,惠州三洲田起义旋即失败,想抓枪杆子的孙中山未能在华南建立政权,容闳、何启未得主持“共和国”外交事务。&&壮志未酬 悄悄走完一生&&庚子年的疾风骤雨彻底动摇了清帝国的根基。但是,慈禧太后挟带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把“新政”要点和容闳提出的改造中国的系列计划相比较,人们就会发现历史的进程呈现出曲线上升的势头。但是,清政府穷途末路之际推出的“新政”,无法扫荡笼罩神州大地的“亡国灭种”的阴霾,容闳从骨子里怀疑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事实证明,不以诚信动人的清末新政步履维艰,它在支撑起风雨飘摇的“洋人朝廷”的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掘开了坟墓。一旦放弃改良计划,容闳就顺手操起一把铁铲子,开始充当清王朝的掘墓人。&&日容闳乘“盖尔”号赴美。1903年春天,梁启超流亡新大陆,创设保皇党美洲支部,专程到哈特福德拜访容闳。梁启超为容闳留下一幅难得可贵的剪影:“先生今年七十六,而矍铄犹昔,舍忧国外无他思想,无他事业也。”&&在美国期间,容闳竭力促成孙中山与荷马·李、布思制订一个旨在推翻清政府的“中国红龙计划”,该计划包括“中国革命党应改变策略,暂停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尚在筹备中的小型起义,改为保存实力,集中人力物力,经过充分准备后,再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由孙中山以‘中国同盟会总理’的名义,委任布思为‘海外财务代办’,负责与纽约的各大财团接洽贷款之事”等。&&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红龙计划”最终搁浅。日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12月19日,容闳在给谢缵泰等人的信中写道:“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而你们,他们的领导者,也一向支持这个呼声,民声即天声;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谢缵泰把容闳给他的信函抄件悉数寄给孙中山,建议立即邀请容闳归国,并在附函中说:“我刚收到我们的老朋友容闳博士的来信,……我郑重建议你发电报邀请他回国。他能在制定宪法方面给你适当的帮助。”孙中山欣然命笔,邀请容闳归国辅佐政,“以巩固我幼稚之共和”。&&躺在病榻上的容闳密切关注故国的政局,直到逝世前月余,还在信中表示愿为“助纂民国宪法”而“竭力”。日,容闳在哈特福德沙京街284号寓所中,悄悄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84岁。&&容闳辞世的噩耗传到香港,他的生前好友谢缵泰在日记中写道:“容闳博士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深深热爱祖国,晚年切望回国,为祖国效劳。我们要说,容闳博士生不逢时。”&&而在容闳的故国,由于远隔重洋大海,翘首相盼的人们并不知道他已与世长辞。日,上海《民立报》刊登了一则题为《革命第一人》的启示,内称:容闳“数十年前主张平民政治,乃革命之实行家也”,“现尚避地海外,际兹共和国成立,亟应以全体国民诚意欢迎归国为后进指导。”&&这则“启示”,变成了一首朴素的安魂曲——魂兮归来哀江南…… 容闳大事年表&&●道光八年(1828年):11月17日,容闳生于和澳门一水之隔的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个贫苦农家,父名容丙炎,母亲林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容闳入读耶鲁大学。他是耶鲁大学创校以来接收的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咸丰四年(1854年):容闳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咸丰十年(1860年):11月19日,容闳造访太平天国,向干王洪仁玕提出七条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但未被采纳。&&●同治七年(1868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容闳向丁日昌递上“条陈四则”,首次提出留学教育计划。&&●同治十一年(1872年):7月,容闳赴美国,为首批留学幼童安排衣食住行和就读学校。8月11日,首批30名幼童启程出洋,9月12日抵达美国旧金山。&&●光绪元年(1875年):2月24日,容闳和玛丽·凯洛克在美国哈特福德市结为夫妻。12月11日,清政府谕命容闳为驻美国副公使。&&●光绪二年(1876年):耶鲁大学为表彰时任驻美副公使的容闳对中美文化交流的贡献,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6日,中国国会在上海愚园的南新厅宣告成立,容闳当选会长,严复为副会长;9月1日,容闳赴日与孙中山纵论谋求强国富民之道;11月,容闳被清政府当作“要匪”公开通缉。&&●宣统元年(1909年):5月27日,康有为、徐勤派人刺杀刘士骥,导致了容闳与康有为保皇党的全面决裂。同年,容闳出版回忆录《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民国元年(1912年):4月12日,容闳在美国哈特福德市沙京街284号寓所中逝世,享年84岁。 链接·同代撷英录&&陈兰彬&&陈兰彬(年)字荔秋,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22岁以优行贡京师,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中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事。咸丰十年,因母病告假返乡,在同州主讲高文书院,并倡议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清政府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开始陆续选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学习,是年8月,任命陈兰彬为监督、容宏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童30人赴美留学。&&陈兰彬在美期间,被委古巴专使,解决华工不少痛苦、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问题。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陈兰彬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陈兰彬历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资政大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等职。&&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12月14日,陈兰彬在家逝世,终年79岁。&& 马建忠&&马建忠 (),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少年时代一再随家迁徙,后定居上海。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为探求中外“得失之故”,抛弃科举道路,专门研究西学。&&光绪二年(1876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1879年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为李鸿章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他撰写了《适可斋纪言纪行》,还主张由“商人纠股设立公司”来兴办新式工商业,反对洋务派的垄断政策。他精通英、法文及希腊文、拉丁文。&&其所著《马氏文通》,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去留学费用每年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