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败分数很低以至于到现在都还没有学上 父母责骂孩子的责骂 以前的同学也早踏入自己的大学 身边也没有朋友

学生求助:我该如何面对父母的责骂?
来源:新浪教育要闻
父母自认为对孩子尽职尽责、苦口婆心,却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孩子自认为已经足够努力,父母却不以为然,絮絮叨叨,让人烦不胜烦。亲子之间,似乎总有一道无法逾越的墙。
高二男生小凡(化名)来电说虽然自己能体谅父母的苦衷,但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且,时常还要面对父母的责骂,这让自己很苦恼。
总觉得父母看我不顺眼
小凡(化名,高二男生)
总觉得自己活得很憋屈,因为不被理解。每每回家总得面对那一对“宝贝”,让我怎么说呢?他们是我的父母。
父母是一般的工薪阶层,为了家,他们努力工作,特别是老爸,一年中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外出差。而老妈,除了上班还要操持家务,也挺辛苦的。我能够理解他们从外地到厦门扎下根来的不易。
小些时候,我比较调皮,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什么的,少不了老师告状,但我一般不会去干坏事,是非观我还是有的,再说我也没那个胆子。
学习方面,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父母对我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有时甚至觉得他们看我横竖都不顺眼,这让我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
上初一时还好,到了初二,父母对我就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睛的,一会儿说我头发留得太长了,一会儿又说我没上进心,不用功,只知道玩。
到了初三,父母更是“如临大敌”,我知道他们怕我考不上高中,特别是老妈,几乎每天都在碎碎念,说张家的女儿考了班级前三,李家的儿子考了年段前十,好像不打击我她就不畅快,而老爸出差回家一张口也少不了问我的成绩。
尽管上了高中学习压力增大,但我知道要坚持。高二文理分科时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科,可老爸因此大声责骂我:怎么这么笨,为什么不学理科……
其实我能体谅父母的苦衷,也懂得他们的心思,但他们说的话难以入耳,父母总说我这样不行、那样不可。
周末回家,只要他们在家,别说想出去玩玩,就是在家里多在电脑前待会,父母也总是会在一旁或是在事后责骂我。有些事情,只要他们反对,我多说了一句,就会被他们骂回去。回到家里,我每天要听唠叨,有时会觉得自己像坐牢似的。有时候觉得父母迂腐又可笑,那么不可理喻,跟他们根本无法沟通,渐渐地也不习惯和他们沟通了。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什么事都和父母聊,聊学习、聊生活、聊感情……别人的父母总是那么理解孩子,真的好羡慕。
面对父母唠叨和责骂,我有时候选择沉默,低头做自己的事;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会双倍地回敬他们,可每次话一出口,我又后悔了。
我也经常给父母脸色看,不想和他们说话,他们问什么,哪怕我知道,我也会说不知道。
我知道这样很不孝,但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并不是有意要伤父母的心,但是我很苦恼,我真的希望父母也能理解我。
话不投机,父母开口只谈学习
林瑛(厦门湖滨中学心理教师)
小凡的来信,让人想到去年网上热议的一则新闻:两个10岁女孩,自编自画了18条的 《斗妈大全》,为“6-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支招,教他们在被家长责骂的时候该如何应对,包括顾左右而言他,服软装委屈、装哭,嬉皮笑脸转移话题,“阳奉阴违”暂且躲过训斥等等。其中不乏令人会心一笑之处。深思过后却不免心有戚戚,家长和孩子本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现在却为何总是成为对立的双方?
孩子们,为了家长的期许疲于奔命的同时,还不得不忍受家长的不满和责骂。家长们在工作上应对着外部世界激烈竞争,回家还要跟孩子斗智斗勇,能做的都做了,收效甚微不止,还要招来孩子的怨恨。
能怪孩子么?怪他们不努力?不认真?贪玩?没耐心?没远见?怪他们不能体谅家长的苦心?可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就是因为他们还不成熟、不懂事,需要家长的指引和教育。否则,还要家长做什么?而且,孩子们,真的像我们所以为的那么差么?
就像小凡,从来信中,我们看到他对父母的不满,但也完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或许在家长眼中不完美却相当懂事的孩子。挺好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觉得自己在家像坐牢似的?因为家长,因为家长永不满足的期望和错误的教育方式。
当《斗妈大全》网上热议的时候,有人做过调查,在有着10岁以上孩子的现代的家庭中,六成父母主要靠打骂教育孩子,有八成的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为什么不愿意与父母主动沟通呢?看到最多的理由是,父母一开口就提学习,话不投机、太唠叨、太烦。大概只有两成的孩子觉得父母尊重自己。当父母批评孩子,孩子顶嘴时,仅有两成家长表示会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对。
“我脾气急,看到孩子慢腾腾的,我就忍不住想提醒他要快一点。开始是好声好气的,可是他不听,于是忍不住就骂他了。”很多家长表示,其实也不想责骂孩子,但却没有其他的办法,而且这唯一的手段,也在渐渐失效。
“小时候骂一骂还有用,现在他要么耍脾气顶嘴,要么干脆不理我”。面对越来越大却越来越难教的孩子,家长们也充分体会了什么叫无力感。
说到做到,获取父母的信任
林瑛老师建议小凡和所有和小凡有着相同遭遇的孩子们能记住以下几点:
一、父母的责骂必然是为了我好,无需质疑。
也许父母和我们确实有代沟、也许父母确实不了解我们、也许我们对父母无休止的要求和责骂已经非常厌倦。但是,请无论如何不要去怀疑他们的动机。只要相信父母是为了自己着想,他们的责骂也好,他们的错误也好,就都是可以接受或者原谅的。
相反,如果一心觉得家长做什么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甚至觉得他们是故意要制造伤害,那只会心生怨恨,更有甚者用自暴自弃来打击和报复家长,结果是两败俱伤,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二、不要一味沉默,也不要反应过度。
一味的忍耐和沉默,情况不会恶化,但也不会变好。反应过度,和父母反面相向,则不仅会刺伤父母也会伤害自己。好好沟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父母不是神,他们也不是教育家,会犯错。就像孩子犯错的时候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当父母犯错的时候,也需要孩子的体谅。
不要指望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父母就能了解和理解一切。当父母在气头上的时候,避其锋芒,适度忍让,等父母气消了,再主动沟通。有错认错,有误会就解释清楚,让家长看到我们懂事、成熟的一面,才是最重要的。
一次、两次、三次,当家长看到孩子一次次理智成熟地处理问题,他们会渐渐明白,孩子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不再需要事事介入。
三、学会说在前头,给父母打预防针。
很多时候,父母责骂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家长对孩子总是有着种种期望和遐想,而所谓期望,必然是高于现实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底线,并且提前和父母沟通清楚,就可以减少很多摩擦。
父母也许希望我们能做到十分,但是我们要告诉父母:“你的孩子能力是八分,倾尽全力以后也许能做到九分,最差不会低于七分。请不要对我有十分的期待;当我低于七分,请尽情责罚我;当我做到七分,请接受我;当我达到九分以上,请表扬和鼓励我。”
四、说到做到,获取父母的信任。
失信于陌生人,我们会失去信用;失信于同学,我们会失去朋友……我们爱惜自己在人前的形象,我们珍惜朋友,于是我们总是努力实现对朋友和他人的承诺。
但是父母呢?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忘记了对他们的承诺?是不是因为我们心底很清楚父母总是会原谅我们,父母不会抛弃我们,所以总是轻易地在父母原谅我们之前,就原谅了自己的失信?
所以不要怪父母为什么总是随时提醒、随时监控、唠唠叨叨,因为是我们自己在他们心中塑造了让他们没信心的形象。不要随便对父母许诺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做得到的事,就要努力做到。
最后,给所有的家长们一句建议:责骂不是万灵药,多倾听,多沟通,再多给孩子一点信任,孩子会用更多的信任与成功来回报。
导报记者 魏文/文 杨靖/图
原标题:学生求助:我该如何面对父母的责骂?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新浪教育要闻,版权归属原作者
安徽资讯客户端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看资讯,发爆料,关注身边大城小事
知识就是力量,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孩子们渴
在即将到来的双十一,为了不让单身狗寂寞,不让女生们剁
11月12号下午,天鹅湖万达广场一楼中庭将举办“全城找LOV
11月11号晚,欢乐颂购物中心单身男女青年相亲交友会。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定于日在合肥召开。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6高考新课标漫画作文高二学生同步写作15篇
2016高考新课标漫画作文高二学生同步写作15篇
这15篇来自福厦泉等名校的高考作文,你喜欢哪篇?
6月7日高考当天,由福建海峡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的“第七届福建名校高考同题笔会”,邀请福州、厦门、泉州三地25所名校的高二学生,以当天高考作文为题,在仿真的高考考场环境中,同步写作。
“高考同题笔会”的获奖作文,已成为获取高考考场范文的一个最快渠道,也是考生预估作文成绩的最佳参照。
附:【2016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高考同题笔会-福州赛区&一等奖】
给“学霸”家长的一封信
福建师大附中 林宇轩
尊敬的“学霸”同学的家长: 您好!
在前不久的半期考试中,您的孩子以无可争议的能力,获得了班级第一,我们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但是听说您还是打了他一顿,原因是他一向满分的让学“只”考了九十八分。听闻这个消息,我思索良久,提笔写下这封信,也恳请您可以看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共同的心愿,我相信您也是基于此,才用打的方式“敲打”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我的父母也跟您有同样的认识,因此他们也会事无巨细地督促我学习。即便是以我,一个孩子一个学生的角度看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完美也是我们应当树立的意识。这也可以说明,您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向您致敬。
但也请允许我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恕我直言,您的做法不免有些过于唯分数论了。在班级平均分只有将将及格的情况下,您的孩子却依旧可以考出高分,着实让我们羡慕,而且听说那扣去的两分是因为钢笔漏水导致答案不清晰扣的。的确,分数是检测学生阶段学生效果的一个标准,但它并不能决定学习能力和态度,有时也会受突发情况——比如钢笔漏水的影响。您的孩子的能力与学习态度,我们全班人都看在眼里。因此,私以为您就因为偶尔的失误就打孩子责备他,未免对他有些不公平了,也不免过于苛刻了些。
说来惭愧,这次的化学我只考了六十一分,刚刚到班级平均分,而您的孩子恰好又坐在我的前面,两相比较,更是让我无地自容。但我的父母非但没有打骂我,还给我很大的鼓励——原因是我上一次只考了五十五分他们狠狠教育了一顿。显而易见,您孩子的成绩不知比我高到哪里去了,但我的父母更看重的,是我的努力和我在学习态度方面的进步。我相信,您的孩子作为一个“学霸”,他更需要,也更渴望您对他成绩的肯定,而不是永远的要求无尽的责备。只有一路向前而无暇享受阳光,这样的日子不免单调了些。或许您的孩子要的不是成功的掌声,而是不慎失败时的鼓励——习惯了成功的人,失败时的肯定与激励对他来说一定弥足珍贵。
因此,我们真诚地希望您,在对待孩子的成绩的时候,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单单唯分数论。您的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您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极为正确的。但,严格并不等于是棍棒教育,冷血教育。严格也应该是有温度的,是孩子获得成绩的肯定,是孩子遭遇挫折时的积极鼓励与引导。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适应(当)采纳。
诚挚地感谢您可以读完这封信,祝您工作顺利,祝您的孩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您孩子的同班同学
【2016高考同题笔会-福州赛区&一等奖】
求分数之本,扬教育之光
福州一中 徐灵怡
两位考生里,优秀的一位考了100分而被表扬,考了98分便受到批评,另一位考了55分被批评,考了61分便被表扬,前后态度反差之大让人膛目结舌。两位学生受到待遇的前后反差,归根到底是因分数较上次的高低。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因人而异,对于分数的要求自然也不同,但倘若只看到眼前的分数便对孩子或赏或罚,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分数仅仅只是衡量一次测验的一种形式,而并不能完完全全评估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面,不应拘泥于分数之高低,而应着眼于能力和知识的提升。
师长向来将分数的高低看作是衡量孩子学习的唯一标杆,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固化的理念认知。正如辜鸿鸣先生所言:“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师长对分数的执念正是他们“心中的辫子”,哪怕知道成绩或许并非是学业的具体表现,却也因学生在考试中成绩的起伏而或喜或悲。然而,两场考试中成绩的波动并不能说明一切,考题难易的变化,学生考试状态的不同都可能是影响成绩的变量。若说(是)只以成绩的进退来赏或罚,不过是受考试成绩这一形式支配下的揠苗助长者罢了。
反观当下,在“以成绩说话”的应试教育中,无数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中庸异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知识沦为解题的工具,名著被稀释成心灵鸡汤。本该是年富力强的少年人最终却成为龙应台笔下遇事只知“泪眼汪汪”,将成绩看作评判标准的“幼稚园大学生”。这不免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为师长者,需知成绩不是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为学生者,也切莫将成绩奉为神明。且愿两者双管齐下,还教育一股清流。
【2016高考同题笔会-福州赛区&一等奖】
进退之间,心有余地
福建师大附中 林谢圆
曾有这样一则漫画:一个考过满分的孩子因退步2分而遭打骂,而另一个上次不及格的孩子却因此次站到了及格线之上而备受夸奖。
在讽刺意味颇浓的漫画背后,我们不该仅仅沉浸在社会上“唯分数论”的叹息声之中,其揭示的“进”与“退”之间的问题,更应引起深思。
人的目光常常易受到限制,只愿意将鼓励与掌声送给进步者,而对于那些不慎“掉下神坛”者,则大加失望,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其实,正是由于先前的成就让人们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标准与要求,产生了一种极高的期望值。而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倘若被寄予厚望者无法达到人们心中的期望值,就会带给人们无限的失望。恰恰相反,一开始成绩便不尽人意者,使人们缺乏对其的自信,因此一旦取得一点儿成就,就会轻易收获嘉奖,这也就造成了为什么会出现“好孩子易被打,坏孩子有糖吃”的怪象。
进退之间,本不该存在两套标准!这是一种不公,更是一种长久的伤害。
唯有心有余地,才能够做到“进”有宠辱不惊之态,“退”有坦然处之之状,才能对“退就巴掌,进就糖果”说不。
进退之间,愿你我皆心有余地。
【2016高考同题笔会-福州赛区&一等奖】
拒绝惟成绩是论的“实用主义”
福州二中 韩杨煜
有这样一则漫画:两个孩子同时领回了考试成绩,一个得了满分受到夸赞,另一个因没有及格而受到批评;可在第二次考试,原本的满分学生退步受到责骂,不及格同学获得进步受到了表扬。
当我们解读这则材料,会发现不论是作者还是我们自己,都将成绩与奖惩联系了起来,可这样的“以成绩论英雄”真的是恰当正确地态度吗?我认为这并不可取。
Uber的创始人特拉维斯给出过这样一个“冠军理论”:面对逆境,要把一切置之度外,无论如何都要取胜,这就是成为冠军的意义,这样的“冠军思维”是一种鼓励人们努力拼搏,执著前进的人生态度,不可否认,它在许多人身处困境低谷时给予了有效的指引,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人都会成为像第一个满分学生一样“冠军”吗?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较量的时代,每个人都被督促着匆忙前进,仿佛只有不停地奔跑才得以实现超越,却很少有人自问一句“做冠军真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注定成王败寇,未得冠军者仅能成为败者,那么惨败的人生又有何意义,真正的成功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应是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但绝非“惟成绩是论”的当代实用主义。
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比赛的意义在于什么,给出的回答是:学生获得成功,更学会体面有尊严地去失败。我想,你我如竞争赛跑般的人生意义也在于此。有价值的生命贵在勇于坦然面对成败得失,用成绩高低论成败未免太过狭隘了,更不是不成功便无用。
我们的生命是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其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如意和不如意,可真正决定生命质量的是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它,我们的社会用一种较为功利化的状态影响了我们,也影响了学校、家长的教育态度,我想我们更应明确的是,学习并非只是为了让我们披荆斩棘地去杀出一条血路,而最后却在头破血流中除了分数和成绩一无所获,无从寻找自己的价值亦或低估了自身的力量。
学习的意义在于思想、智慧和修养,它决不是一纸分数可评判的,我们应理性看待,拥有“毕竟东流水”这般向高远未来眺望的气魄,不拘泥于自我,不汲汲于眼前,告别“惟成绩是论”的“实用主义”和“以分数论英雄”的误区,才是实现自我的价值之道。
【2016高考同题笔会-福州赛区&一等奖】
“唯分数论”背后的思考
福州十八中 陈晓捷
材料中孩子手持分数,脸呈伤痕,其中折射的仍旧是教育痛伤“唯分数论”这种缺陷的评价方式,不仅折射出我国某些教育观念的落后,社会的暴躁,更加促使我们思考教育制度的改革。
传统的“读书是唯一出路”“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落后观念,是造成孩子因成绩不好而被家长批打的社会原因。从香港成就三位清华北大状元的“狼爸”到大陆的“虎妈”,无不充斥着“棍棒暴力”的阴影。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对孩子考上所谓“名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孩子所缺失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由美好的童年,更是长大后步入社会自控,自制,自理能力的缺失。这样的成绩代价太大,当看到许多大学生失业,看到许多孩子因压力跳楼,这样的观念是否还值得我们推崇?
造成“唯分数论”观念的形成更加是整个社会的戾气与暴躁。孩子因成绩低下,遭受打脸。打的是孩子的脸,红的却该是家长的眼。社会的暴躁,戾气十足,造成了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一味地责备孩子,或只是成绩上升的表扬,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造成孩子成绩不稳,信心丢失。对工作需要有“匠人精神”,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需要“匠人精神”的耐心与执著。而不是简单的打骂批评或抑是奖励表扬。
“唯分数论”由来已久,造成其的最根本因素仍然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改革,但仍旧只是蜻蜓点水,未触及根本。想要杜绝“唯分数论”的错误观念,首要的就是要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多元的社会体系,就是要有多元的社会人才,要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我们还应改变对于学校的评估,老师的评估方式。现在的学校制度中,学生,老师,学校有着一套丛林法则。学校评级要向老师拿优秀率,老师的升职要看学生的成绩。这样层层的压力下压,就造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弱者对弱者”的欺凌。想改变教育困局,就要探索新的解决途径。
当然,我们要求有多元的评价体制,不是要“全面均衡发展”,不是这种“糨糊”思维,而是个性化评价学生;我们要求对待孩子要有耐心,不是在教育上“一棵树吊死”而是发散思维,对孩子兴趣与自信的培养,适时调整教育方法;我们要求不唯“读书出路”,不是不鼓励学习,念书,而是用孩子的兴趣去读书。
【福州赛区评委会成员】
王立根(福建省语文学会荣誉会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陈日亮(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郑子蓉(福州格致中学特级教师)
应永恒(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傅宝龙(福州一中)
于青(福州二中)
陈原(福州三中)
林文真(福州四中)
林真(福州格致中学)
黄蔚蓝(福州高级中学)
蔡晓萍(福州屏东中学)
黄纪周(福州外国语学校)
甘理官(福州十八中)
【2016高考同题笔会-厦门赛区&一等奖】
告别狭义的优秀
厦门外国语学校 吴雨璇
漫画中两位学生分别因为成绩的退步和进步而受到了大相径庭的对待方式,着实引人深思。也许有人会以此声讨教育方式的极端化,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恰恰反映了一种广义上的优秀评判方式,告别了狭义的优秀。
告别狭义的优秀,即把优秀以个人实际能力维度为基准,建立一套与个人能力相符的系统。对个人的优秀下定义。这恰恰是一种广义上的优秀。这也给予我们在追求优秀时的多种角度和标准。漫画中看似严厉苛刻的对待方式,实际上是对学习能力高的同学恰当的鞭策,对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以及时的鼓励。
告别狭义的优秀,在个人与社会层面上都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个人层面上,告别狭义的优秀能够合理引导并规范个人的行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漫画为例,若没有因100分到98分的评判鞭策,学生也许会停滞在喜悦中而不前进,退步了也不能及时具备危机检讨意识。若没有因55分到61分飞跃的鼓励,学生也许会沉浸在否定自我价值的自暴自弃中停滞不前,从而缺乏动力与信心。而广义上的优秀评价机制恰好成为一种张弛有度的调剂,针对不同能力维度的人群一个反省,自我勉励的明镜,以个人能力维度为基准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因为维度的不同,我们才能审时度势,不会盲目追求不属于我们的优秀。社会这个大染缸,有些人是石头,有些人是碎石,碎石能够上浮,石头却只能永远沉底。所以优秀并没有唯一标准。漫画中恰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社会层面上,告别狭义的优秀,以广义优秀作为评判机制,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首先,更多的机会将被激发,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2分的鞭策看似严厉,却能够引发更多的学习可能,使自我更加完善。对于能力弱的同学,100分不再是优秀的代名词,他从而有更多努力的动力和信心。这样在一个大的学习环境之下,能够在不同能力的人群之间引发一个良性循环,使对知识的探索,学习的动机更加纯粹。在教育层面尚且如此,试想在社会中引进广义的优秀机制,不是能够激发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引起一个更大规模的良性循环吗?如此,根据个人不同的基准,社会上的人们在不同层面、岗位上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由100分到98分,适当的鞭策能够使他明白他个人定义下的优秀,不留懒惰的可能;由55分到61分,适当的鼓励能够给予他持续前进并突破维度的可能。
诚然,漫画中的做法略显极端,这套广义优秀机制,若能在合适的尺度下实施,才能达到期待的理想效果。
【2016高考同题笔会-厦门赛区&一等奖】
厦门一中 王楚萱
这世界总是太过苛待美好的人事物。好人好事的标签一经烙上,那么此后言行举止必得符合一切人能想到的道德准则,否则动辄大把的罪名帽子扣上,声名狼藉得与穷凶极恶之徒一般无二。人们要求善,必得要锱铢必较地善到十成十,才可点点头说一声好,而对恶,不论大小都是恶,稍有改善便可说是浪子回头了。由大善变为小善,大恶变为小恶,历经的是相同的量变,却惩前褒后,态度反差有如天渊,令人心寒。
100分到98分,依旧是优秀嘛,而55分到61分的人被表扬,他却被批评,这样的双重标准不成逻辑,但遗憾的是确实又很普通,如果是学生自己心里觉得高兴或沮丧,或许还可以理解,毕竟不同层次的人对自己要求高度亦不同。但对他们实行这种双标的是一整个本该客观按实际标准来评价的整个外界。
如果略微分析一下,奉行双标的人或许以孔夫子自况,要因材施教,他们的反应是基于一种静息状态的潜意识来映射实际情况的,他们的意识里,优秀与糟糕是一种不变的固态,98低于他们的期望而61高于他们的期望,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惊喜或震怒,为了一小段相同的量变。
那么,这种固态认知的形成,就应是造成双标的根本原因。这种认知大概是,他本该那么优秀(他本就那么糟糕),从好的那一拨人来说,他们个人的主观努力被人打上了标签,他们的后路被封死,成了象棋盘上的死士,只能不断地向上刷新人们对优秀的认知上限,而一往后退,即是万丈深渊。封死他们去路的正是这种固态认识。在好的这一面,我想它来源于人性中的贪婪与欺弱怕硬,同时,外界将善神化,将其供上神台,更大一部分或许是为了顺理成章地索要更多的善,双标在这里意味,其实也就是打着道德旗号的利己主义罢了。而在坏的那一面,引起这种固态认知的也不外乎是人性的卑劣。说来说去,都是外界的人们自己用铁一样的意识与精神首先就区别对待了善恶与自己,捧高踩低,不外如是。
善的这一面不断地被索要着善,是双标的内在原因,与现今社会的道德绑架有些异曲同工,杨朱一毛不拔,诚然是有些道理的,如只谈社会责任公理践行的方面,98分的人先考了100分,拔下了自己的第一根毛,割舍了自己的第一分权利,让人尝到了甜头,然后就被贪得无厌的人剥皮抽筋,瓜分骨肉了。怎能说对好人好事不苛刻呢?
我们输在了双标,输在对善太苛求,而对恶又太优容,不由得冷笑自嘲,莫不是要给自己为恶留条后路,才这样放任其猖獗?
善良的人在尸守鬼群间死死苦守,但愿邪不胜正。
【2016高考同题笔会-厦门赛区&一等奖】
失衡的土层培育不出健康的花
厦门双十中学 廖航
惠灵顿公爵在击败拿破仑后感慨道:“胜利是近次于失败第二大悲剧。”在当下这个遍历态的世界,教育的失衡观念的偏差、主观的误断…无不冲击着当代花儿——万千学子遍历世态每一种可能性从而获得健康进阶的机会,失衡的图层注定培育不出健康的花儿。
毋庸讳言,个体的已身因素对于其所获成就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进退的意义凸显出来,然而人们过分迷信“能者多劳”等高匹配标准的同时,却弱化了客观事实所代表的基本标准线。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人们都不可否认“98分是高分,61分是低分”这一铁打事实,但当成绩前缀上主语后,观念的天平就失衡了,产生了偏颇,引发的争议也将再一次将其推上风浪顶端。依此事件,人们尤为应注视心中的成败尺,自省何为胜利?亦或何为失败?这样的理性思考才真正具有烛照与启人心智的力量,以免过分严苛的要求或过分宽松的对策扰乱了事态的发展过程。
终究人生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外界与自身的界限扔需有意识的划定,由此,在失衡的土壤中我们也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灵性追求心灵的守望。
【2016高考同题笔会-厦门赛区&一等奖】
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厦门双十中学 白乾政
一组言简意赅的漫画,直指教育的核心目的,引人深思。漫画中,考过100分的优生因退步两分而受惩罚,而原只有55分的差生因考了61分而受到奖励。表面上是在讽刺当今教育的不公平,实则是在扣问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精英或是鼓励差生?
我的回答是后者,教育的目的不应简单地以功利主义的结果论来裁决,而应以培养并激发普通人的潜能使之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美德以及更幸福的生活为宗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98分的优生考得比61分的差生好却遭到惩罚。因为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突破自我的桎梏,而非同他人比较。
这组漫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莫过于今年沿海化区高校招生名额向西北内陆转移而引发的史上最大的家长维权活动。表面上看有能力考98分的考生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仅仅只考了61分的西北地区考生却能轻松上名校是一种不合平逻辑的行为,是违背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行为。然而,细剖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道德哲学的充分考量。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的要求的。
西方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曾指出:“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就是分配正义。”这其中的“社会公平”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公平的问题。当前中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政策的倾斜看似荒谬不合理,实则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维护教育公平分配正义。我们不能否认沿海考生的努力及成就,但受到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让沿海考生与西北内陆的考生同台竞技。无疑只会加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不同地域关系的紧张程度。因此,适当地“照顾”西北考生,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提升和进步。这说明传统的“择优取士”已逐渐向现代教育理念靠拢——无论是考过100分的优生,还是只有59分的差生,卷面的分数已不再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卓有成效地挖掘每个个体内在潜能并赋予个体追求自我幸福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要达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论高度,就必须努力推广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及分配正义的理念,让不同水平的人,不论是100分的优生还是55分的差生,能享有同样的机遇去发挥自我的潜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优生的培养,只是在一套相对公平的体制下,每个个体都能因自我的突破而获得嘉奖和鼓励。也需要有人鞭策退步的人奋发图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亚黑士多德曾言:“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惩罚98分的优生和奖励61分的差生,都有在于培养共和国的公民,使之具有更高级的道德追求,而不应一昧鼓励高分而扼杀天性。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的理念应当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如此,方能有道德完善素质良好的公民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推动中国崛起!
【2016高考同题笔会-厦门赛区&一等奖】
不同标准与同一标准
厦门一中 徐雨潇
当考了100分的孩子因下降了两分被印上巴掌时,从55分升至及格线的孩子却被献上了香吻,此时定会有许多人为第一个孩子叫不平,凭什么考了98分还要受批评?其实,皆是因评判的标准不同罢了。
忽的想起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乖巧的孩子没糖吃。这无外乎是同一个道理,从小就乖巧顺随人意的孩子,人们早已习惯将乖巧的名头钉在他的脸上,乖巧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而对于调皮捣蛋的孩子,人们则以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他,对于人们来说,乖巧早就超出其标准,故给颗糖也是理所当然。
既然皆是因标准不同而产生一系列看似不公的事,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秉持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事物,抑或是用一种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整个世界呢?
我们需要一种同样的标准。无论是食品、药物,或是人才、城市,这世界上各式各样的事物都于各自的领域中拥有着一种同样的标准,食品的安全与卫生,城市环境的污染情况,这些都是需要一项同样的标准来规范的,这种同样的标准把控着整个世界,让优良的事物留存,而剔除那些劣汰的事物,同时,也激励着无数事物发展蜕变成更优良的一种形态。就如同考试中的60分及格线,它敦促着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摒弃不同的标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同的标准恰恰是我们更需要的,当公主于舞池中翩翩起舞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灰姑娘那样拥有机遇和条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难道你的以繁华都市中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委身于荒岛之中的人吗?同样的,当不同的标准丧失之时,拿什么来激励位于顶端的人和事突破自我做到更好,难道让他们自甘堕落至同样标准吗?这显然是可怕的,因此合乎自身而又略高于自身的标准是促进自身与世界进步不可或缺的。
不同的标准和同样的标准,这两者皆是这个世界的必需品。我们需要60分这个及格线来衡量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但我们也需要针对自我的100分与61分的知识漏缺的反省。
不同与相同,两者看似矛盾却又同时存在的标准,以相同规范整个世界,以不同促进与激励个人与自我。
【厦门赛区评委会成员】
俞发亮(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科主任)
陈成龙(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理事)
陈岩立(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丁升华(厦门外国语学校)
吴璟婷(厦门双十中学)
刘远军(厦门一中)
马建英(厦门集美中学)
黄芳(厦门科技中学)
陈鸳红(厦门六中)
【2016高考同题笔会-泉州赛区&一等奖】
回归人学,淡化分数意识
泉州五中 李泓
满分少年稍有失误辄遭责骂,后进儿童些微进步即迎赞许,而进退步间的衡量标准竟唯系于分数,于如此转折对比中不难看出简单以分数为指标的功利化家庭教育的现实图景,着实令人嗟叹!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皆希冀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寄望于其在成长中能有所进益。其出发点绝对是无可非议的,但以分数论实施标准却是有失偏颇的。然而,这种标准取向却又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于是有学者韩桐彦在《素质教育》一书中尖锐地把中国教育模式概括为小学听话教育,中学分数教育,大学方为知识教育。
如此家庭教育中的分数崇拜趋势是考试机制所造就的功利主义的一种集中表露。在当下中国许多家长的思想里,高分与好大学与光明未来之间是存在必然关联的。且在施行高考体制的当下,考试也的确乃是多数人进入高校学校的唯一渠道。由是,功利教育观便有了其存在的现实土壤,且在现实趋动下愈演愈烈。并产生了诸如虎妈、狼爸之类以激进高压手段帮助子女成长的现象,且不乏拥趸。
似此般教育乱象无疑是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陶行知的真教育相背离的。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强调:“教育应是对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可当下现状许已是本末倒置了。家长、教师、学生往往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形容的单向度社会中人一般为分数这一单一的指标因素所左右。并且,还沦陷到更深程度的教育领城的异化中去,丧失了支配自我的能力。
而这皆是根源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及教育体制机制的单一固化。众人皆追利而去,为求高校青睐而千万人同挤一独木桥。竞争的不断激化也使得教育不断畸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在指责高考机制。事实上,高考已是目前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优化方案之一了。而应是要求个体在此般形态下的自我审视与调整。
德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有言:“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育者的过度功利化将致使受教育者的偏离。虽无法脱离考试分数的框架桎梏,但一定程度上对人学本源的回归。卢梭提倡“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倡导遵循自然天性,让孩子在教育中占主动地位。或许现行体制下其难以实现,但逐渐淡化分数意识,呼唤教育回归已实乃当务之急。
【2016高考同题笔会-泉州赛区&一等奖】
“单向度”教育的理性反思
泉州实验中学 张颖
漫画中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满分,而第二次考了九十八分就遭受严厉的挨打;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不及格遭到大骂,第二次考了及格就接受了表扬。对于这两个孩子父母的做法,我表示无法苟同。
诚然,父母的初衷或许不坏,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为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又是否真正有利于孩子本身个体的成长?或仅仅以分数作为表扬或批评甚至打骂的衡量标准?父母在评判孩子成长过程所谓的进步与退步之时,有退一步反思过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吗?
漫画中父母针对孩子不同成绩的态度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我认为造成这两种针对不同分数的极端教育态度,是不客观、不理性的。同时,从这类父母身上对教育的做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现代社会教育的黑暗的一面。父母对待孩子成绩的被动、起伏应该冷静分析成绩变化背后的客观原因,如试卷难度,近阶段学习状态与所遇困难,再理性对待,不应以成绩来一刀切分对待孩子的态度。再者,打孩子的这种暴力行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现在也已被法律所禁止,“打”不仅对孩子造成生理上的伤害,更造成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一个很特殊也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孩子来讲。对幼小、还在成长中的孩子,父母应当成为他们的标杆与榜样。但是,再怎么为人父母,我们都要认识到父母也是人,是平凡、普通的人,只因肩上承担的责任重大而变得神圣,然而当父母的却不应该因此而刻意在孩子心中构建权威与独断的地位。父母本身也具有他们的局限性,因不同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导致父母之中,有些是有文化水平的宽容型父母,而有些是虎爸虎妈型的父母,或是对孩子教育一窍不通的农民父母。但父母身上存在的局限性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而在于教育孩子时是否因中国古来“父母之命皆不可违”的固有僵化的文化心理结构所局限,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面前认为自己有高孩子好几等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等因而蒙蔽自身在面对孩子时身上所固有的局限性。如漫画中父母行为所体现的分析问题本质客观原因的能力缺陷,因而形成对孩子成绩的片面认识与被主观情感所蒙蔽的枉断,做出了不理性的对待行为。
马尔库赛曾说过“单向度的人”的概念,从父母的行为来看,漫画中的父母趋向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这个环节所呈现的片面化的分数高低,这个其实并不真实反映孩子全面成长的标准,何尝不是一种追求片面化虚假表象而忽视孩子成长中最真实的需求的“单向度”的行为呢?所以,正因为为人父母,承担更为深重的责任,才更应该反思自我正确认识自身作为父母的局限,从而认清孩子成长过程真正需要的是“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成为一个双向度的人,也影响孩子成为一个“双向度”的全面的人。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所以,当父母的更应该完善自我,以更冷静、理性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中成长的问题,用“真、善、美”的方式来真正感化孩子,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2016高考同题笔会-泉州赛区&一等奖】
横比与纵比
泉州五中 洪逸暄
康德曾一语指出,世上最难做的两件事,教育便占其一。诚哉斯言,从漫画中学生所受奖惩对比之强烈,便足以看出当今教育的尴尬处境。——且看漫画,图一高分者受赞扬而低分者挨打,便是典型的横向与他人比较出现的结果;图二高分者退步受罚而低分者进步被褒奖,却又是家长老师在个人纵向对比中的产物。横比纵比的矛盾与共存,便是其中两难尴尬之所在,也是令人深思之处。
横比之劣早已被人诟病至极,前有周瑜赴死感慨“既生瑜,何生亮”之悲剧,今后被“别人家的孩子”阴影缠绕至深的万千国人。由横向比较所产生的心态大多非理性而甚至趋于病态,不论是沾沾自喜自恃甚高,抑或是自卑自怜妄自菲薄,都非我们所崇尚之健康心态。更有甚者,如余英时老先生所指出的“自古已有,于今为烈”的反智主义心态,也与此大有干系。
故纵比之风便由此吹出而愈增其烈。与他人比有如此弊端,那与自己比如何?故史铁生老先生与丰子恺先生都高呼“与自己赛跑”,周国平对自己女儿的要求也是“一天一天,日臻美好”足矣。人生来天性秉赋便各异,故与自己比与过去的昨天的自己比,便显得更为理性而重要。
但当事情放到教育的范畴内,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不论是纵比还是横比,不论是漫画中的学生挨打或受赞赏,不论是老师或是家长所做,其本质都是希望学生“好”“优秀”。但“好”也有不同,横比的“好”是先进,纵比的“好”是进步,“不好”与之相反。这看似矛盾,实则共生;看似辩证,实则统一。一味地横比让孩子攀比心过重,极端心态频发;一味纵比却也使其只注重自身,“笨鸟”未先飞而反与社会、同龄人脱节,“精英”却会因不断索求愈变愈小的向上空间而压力无穷,更有甚者酿成惨案。
故,合理调控横比纵比间的关系,适时适地适人地转换才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艺术。孔子言“因材施教”却也会集众考察,适时对比以激励学生正是此理;傅兰于家书中令儿每日自省察其自身进退之处,却也告诫其“勿落人下乘”也是此理。
小至家校教育,大至国家民族,纵比与横比的辩证统一无所不在而无不尽其用。当今中国,我们应要对比国外国际,发现自身不足,求得“他山之玉”,却也应欣喜看到改革开放至今的伟大进步。过分焦虑与过分自满都不利于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唯有平衡好横比纵比之关系,方能“不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始开来!”
【2016高考同题笔会-泉州赛区&一等奖】
用宽容松开逻辑绑架
泉州五中 赖开锟
这是一幅令人啼笑皆非的漫画:因考了满分而被表扬的学生在考了98分后受到批评。考了55分的学生却在勉强及格后受到表扬。
应该承认,这幅漫画影射出了如今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优秀的学生被要求一直优秀,对其他人,则以“不看分数看进步”开明待之。实际上,这更反映出当今社会对能者进行逻辑绑架的社会心态,对此,人们应用宽容之心为之松绑。
逻辑绑架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它缚住了一些出众的个体或群体的手脚,使之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因此而消陨。如漫画中对于考了98分的学生施以惩罚,对进步的学生待遇则完全不同,这便是不公平的范例。对于社会上的精英个体或团体,这种行为的危害则更甚。人们对马云逼捐,对范玮琪在阅兵日晒娃大加鞭挞,这是逻辑绑架下会出现的行为之二。它会在舆论中塑造一种迷人的愤怒,给人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的快感,亦或产生汉娜&阿伦特所指的“平庸之恶”。
当然,批驳逻辑绑架并非指无条件包容能者的错误,否则我们对于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理屈词穷。这也决不是在否定那些进步的事物,而是希望人们在面对“应该是”和“其实是”的落差时,不要掉进强硬逻辑的深渊。帕斯卡尔说:“若认同信仰以至于迷信,则无异于对信仰的污辱。”若将高期望强加于能者,则这种“能者必多劳”的迷信会是社会进步的一大阻力。
因此,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我们应以宽容的美德,给能者一些时间与空间,如贝佐斯所言:“聪明是天赋,善良是选择。”以宽容的美德松开逻辑绑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2016高考同题笔会-泉州赛区&一等奖】
过度比较背后的深思
泉州五中 林子涵
有两位同学:一位在拿满分后成绩稍有退步便挨了打,另一位则在不及格挨打后进步到及格而受表扬。这则漫画看似简单,却折射出教育者以至社会在“比较”方面的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者(不妨认为是两位同学家长)认识到了“先进”和“退步”的不同,值得肯定。他们从孩子自身的发展作为评判依据,通过个人纵向对比而非盲目横向对比认识到了孩子的进与退。
然而,漫画的内涵远不止此。它所折射出的是当下比较的过度迷恋与狭隘标准给孩子,甚至给社会带来的重担。
我们发现,两位同学在考出相对令人满意的成绩时就得到表扬,反之则惨遭打骂,这反映了家长对成绩比较的过分迷恋——仅仅是平常考生,数分的成绩差就让他们脸色大变,判若两人。这实际上是一种“细微差别迷恋症”,即一种过分注重差异的功利心理,在这种心理下,我们会对身边的一切产生过分的焦虑,认为这些暂时性的波动就有决定性的趋势,从而使我们越发浮躁、难以客观认识事物的变化、盯着孩子成绩曲线的家长,就像盯着股票走势的股民、金融街,他们不停盯着细微差别的举动表现了我们社会的浮躁与焦虑。
究其根本,家长们如此注重成绩的波动来自于他们单向度的价值评判标准,成绩决定了对学生的褒贬,而成王败寇的观念依旧盛行。放眼这个社会,不也是如此吗?如著名社会学家弗洛姆所言,个人价值的来源并非在自我认同,而在于他人对自己声望与成功的肯定。以成功的结果作为单一的比较标准,不仅忽视了过程而导致的变量差异而导致人们向结果看齐,还加深了个人对于掌握自身命运实现个人价值的无能为力感——即使我再优秀,我的品质若没有市场价值,自己仍然一无是处,另一方面,“成王败寇”的森林法则更是增加了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
这是一个充满比较的时代,但也决不应是比较泛滥和单极化的时代。我们的比较,要回归理性,回归自然,如村上春树所说:大象重返平原!
【泉州赛区评委会成员】
李陇耕(原泉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陈武(泉州五中)
倪振成(泉州一中)
林璇璇(泉州培元中学)
廖延杜(泉州城东中学)
卢燕(泉州七中)
阴智强(泉州九中)
何清忠(泉州实验中学)
张二军(泉州外国语中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责骂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