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型城市大气污染的类型属于什么类型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_百度百科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事件背景
日开始,笼罩伦敦,城市处于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室外音乐会也取消了,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
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就以“雾都”扬名。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的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拉着一节节燃煤专列开进首都。
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中。在没有风的时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这种“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在莫奈的笔下,伦敦的雾是红色的。
积累的尘雾妨碍交通,弄脏衣服,熏黑房子,一位建筑师曾经报告说他在墙上见到过厚达4英寸的含硫污垢。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还会危害居民健康,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伦敦居民的肺结核、咳嗽的发病人数比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伤亡情况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死亡704人,死亡281人,死亡244人,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1952年被毒雾笼罩的特拉法加广场
当时人们没发现有什么异常,一周后才发现许多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后来又陆续出现死亡案例。人们重新检查了当年的肺的样本发现有许多重金属,碳和其他有毒元素。这些来自于燃料,在这一年英国的公交车正好换成燃油车而且冷空气使人们家家户户都燃起壁炉,让空气污染严重。
事后,据英国环境污染负责人厄尔斯特.威廉金斯博士统计,在雾灾发生的前一周,伦敦死亡人数为945人;而在大雾期间,伦敦地区死亡人数激增到2480人,而大雾所造成的慢性死亡人数达8000人,与历年同期相比,多死亡人。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事件原因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逆温现象和高压系统
日,伦敦上空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处于十分稳
定状态,这就造成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聚集在空中不易向上扩散和稀释。同时,英国大部处于高气压控制之下,多下沉气流,污染物难以向高层大气扩散,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工业排放和冬季燃煤取暖
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煤炭成为工业和家庭使用的核心燃料,因此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英国冬季比较寒冷,居民家庭普遍要烧煤取暖,使烟尘排放量比平时更高。[1]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
发生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
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事件对策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4年的“伦敦市法(City of London (Various Powers) Act 1954)”,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家车发展等。经过50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2]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
1968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加髙烟囱,将烟雾排放到更高的空域,从而更好地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在这些刚性政策面前,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放缓,空气污染明显好转。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减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年降到5天,伦敦此时已经可以丢掉“雾都”的绰号了。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事件影响
1952年的烟雾事件并非伦敦历史上第一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据史料记载伦敦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可以追溯到1837年2月,那次事件造成至少200名伦敦市民死亡。而在1952年之后,伦敦也多次发生烟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被环保主义者看做20世纪重大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并且作为煤烟型空气污染的典型案例出现在多部环境科学教科书中。
.天气网[引用日期]
.腾讯[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顾向荣
伦敦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举措  城市大气环境是城市整体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良好的城市大气环境不仅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进而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改善投资环境。目前 ,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努力争取实现的一个发展目标。为此 ,下面介绍一下伦敦综合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举措 ,以期对北京的发展有所借鉴。1伦敦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过程伦敦曾经是世界闻名的“雾都”。和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一样 ,伦敦由于工业和人口过分集中、车辆过多、燃料结构不合理等原因 ,曾导致其大气污染严重。伦敦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从最初认识不足、未予治理 ,到后来高度重视 ,大力整治 ,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伦敦以煤作燃料始自13世纪 ,早在1257年 ,国王享利三世的妻子就曾批评过伦敦煤烟的恶劣影响 ,但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世纪 ,英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伦敦是世界金融的大本营 ,又是著名的港口 ,伦敦经济的繁荣加速了人口和工业的高度集聚。在1801年至1901年期间 ,伦敦人口从95.9万人猛增至454万人 ,郊区住宅也随之越来越密集。当时伦敦地区的工业也有很(本文共计3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24.00元/期全年定价:19.20元/期 共115.20元
      英国是如何把伦敦从雾都变成花园城市的
英国是如何把伦敦从雾都变成花园城市的
一、1952伦敦大雾
12000人死亡
20世纪最大的灾难之一
事件推动立法
20年后摘掉“雾都”恶名&
戴口罩的行人&
泰晤士河畔雾中的轮船&
1952年12月5日的特拉法尔加广场
1952年12月,伦敦交警举着火把指挥交通
伦敦一度以“雾都”出名。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城市上空总是被浓浓的烟雾笼罩。
1871年的《纽约时报》曾说:“伦敦的居民周期性地被淹在黄色的浓雾当中。”
《雾都孤儿》的作者、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天,伦敦有雾。这场雾浓重而阴沉。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浑身煤炱的幽灵。”“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再靠里,又再深一点儿。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1952年12月5日至9日,连续5天的大雾酿成了一场人类史上罕见的大灾难。5天内,大雾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在随后两个月里,8000多人又相继死亡。大雾造成患上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炎、肺癌和流感的人,不计其数。就连在伦敦参加展览的牛,也因大雾死去。
这场灾难终于让伦敦人彻底醒悟。英国也以此为契机,走上了现代意义的空气污染治理之路。
1956年,英国颁布《清洁空气法》,第一次以立法形式,控制家庭和工厂排放的废气。
1968年,英国再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加大控制空气污染力度。
1974年,英国政府出台《污染控制法案》,对机动车燃料成分和石油燃料含硫量作出规定。
系列法案取得明显成效。
1975年,伦敦有雾的日子从19世纪末每年的90天左右减少至15天。
1980年,只有5天有雾。
从此,伦敦彻底摘掉了“雾都”恶名。
不仅如此,经过多年改善,如今的伦敦到处都是公园,满眼都是绿色。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很难想象,伦敦这样一个大都市,竟然是全欧洲敞篷车卖得最好的地方。
二、5天大雾 黑暗吞噬伦敦
呼吸就像在切洋葱
在路上走一圈就像掉进泥潭交通大瘫痪
12000人死亡
1952年12月,伦敦人戴口罩出行&
大雾中的足球场
1952年12月3日,灾难发生前两天,一个难得的温暖冬日驱散了伦敦的阴冷。中午气温达到6℃,相对湿度约为70%。从北海吹来的风,吹遍了整个英格兰,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洁净。公园里、马路边,到处都是兴高采烈享受好天气的行人。
12月4日,风渐渐变小。同时,一股巨大的高压气旋从西北方向缓缓地向伦敦移来。中午过后,云层开始遮蔽天空,阴霾开始弥漫,气温下降到3℃左右,相对湿度上升为80%。
但这并没有引起伦敦城中825万居民的警觉。大雾对于当时的伦敦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谁都没有想到,一场黑暗和杀戮,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降临了。
1、大雾锁城
在火车上连站台都看不见
12月5日,诡异的情况出现了。伦敦气象台的风速表死死地指着“零”刻度。
这表明,当时的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整个伦敦都处于几乎无风的状态。气温下降到0℃左右,相对湿度则上升至接近100%。
朱恩·布雷瑟顿当天和父母一起坐火车回伦敦。
“(火车)越往前开雾气越浓厚。”朱恩说,“当最终到达滑铁卢车站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烟雾已经把整个车站吞噬了。”
直到一个向导举着火把,并敲打火车外壳,向车上的乘客大喊:“你们已经到终点站了!快下车!”布雷瑟顿一家这才知道已经到站了,但他们连站台都看不见。
下车后,朱恩牵着妈妈的手往家里走:“但就在我们边走边聊时,我把她拉住了,要不,妈妈就会被面前突然出现的墙撞到。”
伦敦的地铁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不过,仍有诡异的事情发生。市民乔伊·瑞雷说:“我在地铁站附近竟然看到,一个盲人带着一队人,走出地铁站,走上马路。他将他们送回家。”
汽车像乌龟一样爬行
是啊,明明是白天,可马路上已经一片昏暗。商店都点亮了灯,但光线还没跨出门,就已经被浓雾吞噬。
艾琳娜·科尔一大清早和朋友看完电影准备回家。可电影院外的一切都被浓雾笼罩。他们决定摸索着走回去。
“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身后竟然跟着好多车。在浓雾中,他们开得特别缓慢和小心翼翼。”艾琳娜说,“原来是我们迷路了!在浓雾里我们走到了车行道上。我发现跟在身后的车里还有双层公交巴士!”
马路上的能见度不足一米,汽车也越来越少。公交车售票员为了让司机看清道路,不得不在车前面举着火把步行。
“太恐怖了!我从未见过那么可怕的大雾。”晚宴后,芭蕾舞演员芭芭拉和她的未婚夫开车回家,尽管车灯开到最亮,但仍看不清道路。
芭芭拉只好下车一边步行一边吆喝,引导汽车像乌龟一样、一寸一寸地爬行。她穿着晚礼服和高跟鞋走完了20多公里的路程,回到家已是凌晨5点。
像在切洋葱,像掉进了泥潭
在泰晤士河岸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轮船,不过站在桥上四望,恍如置身茫茫的云端,什么也看不见。
码头边,一个工人说,他坐在离地面15米的吊车舱里,发现上面的天空非常干净,而下面却被烟雾笼罩,犹如黑暗的海洋。
甲板上,一个还在干活的小学徒泪如泉涌。他气喘吁吁,手指与脚趾冻得瑟瑟发抖。
很多飞机航班都被取消或延误了。一位美国官员乘坐的飞机不得不在伦敦南面32公里的多意奇机场着陆,因为机场的雾实在太大。
他说:“刚推开机舱门,一股硫黄和煤烟的气味就迎面扑来。下了飞机,听人说,夜里在伦敦街道上散步,口中似乎有金属的味道,鼻子、咽喉和眼睛受到了辛辣的刺激,很像剥开洋葱皮时眼睛所感受到的那种刺激。”
理查德·斯科勒当时骑自行车回家。理查德说:“我变得很脏,眉毛上粘着像泥巴一样的东西,头发也全脏了,手上都有一些泥。我看起来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泥潭里。”
2、杀戮降临
煤烟灰尘浸泡伦敦城
一开始,没有人认识到这次大雾的危害性。报纸、电台也没有发出任何官方警告,甚至有记者收集大雾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编成故事来取悦读者。
然而,12月5日至9日,一连5天无风,气温都在0℃左右。伦敦工厂林立,居民烧煤取暖,成千上万个烟囱夜以继日地排出大量的煤气、煤烟和灰尘。
静止而湿润的空气就像胶水一样,把烟尘煤气牢牢地粘在伦敦城里,浸泡着伦敦城。根据后来的统计,那几天烟尘浓度最多时,达到每立方米4.5毫克,比平时高了10倍。二氧化硫最高浓度达到5.4%,比平时高了6倍多。
数以万计的居民感到了胸口窒闷,并且咳嗽、喉痛、心慌、呕吐。养老院里,在火炉旁烤火的老人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眼里不停地流着泪,喉咙里燥热难忍。教室里,干咳声如池塘里的蛙声此起彼伏。老师不得不提高嗓门,但没讲几句话,自己也咳嗽了起来。
老史密斯和小戴安娜
史密斯住在伦敦市立公园附近的一家疗养院里。老人虽然得过心肌炎症,不过经过多年的治疗,病情已经稳定。
大雾当天,他感到胸闷难当,心脏隐隐作痛,全身直冒虚汗,甚至还开始呕吐。起初,疗养院内的医生以为是老人心肌炎症复发。但经过紧急救治,老人病情继续加重。6日凌晨,老人终因呼吸极度困难、心脏衰竭而离开了人世。
小女孩戴安娜也是最早因毒雾丧生的人之一。
5日傍晚,她和伙伴在室外玩耍时,毫无征兆地忽然躺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喘气。母亲原以为戴安娜是玩得太累引起了气喘,只要休息一会儿就会没事的。但尽管躺在温暖的室内,情况还是没有好转。
第二天一早,戴安娜开始发低烧,呼吸越来越急促。母亲立即把她送进了医院。经过诊断,确诊为急性肺炎,但病情已经恶化,医生无力回天。当天深夜10点多,戴安娜结束了她短暂的生命旅程。
死人,不断地死人
因大雾丧生的远不止老人和小孩,还有不少血气方刚的壮年。据英国官方统计,在大雾持续的5天里,遇难者多达4000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仍有8000多人因毒雾相继死亡。而一些专家认为,实际死亡人数要比官方公布的数字高出3倍。
根据统计,45岁以上的死亡人数最多,约为正常时期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人数其次,约为正常时期的2倍。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为正常时期的9倍,因冠心病死亡281人,为正常时期的2.4倍,因肺结核死亡77人,为正常时期的5.8倍。除此之外,因心脏衰竭、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也都成倍增长。
当时值班的罗伯特·沃勒医生说:“最开始的时候,有人死在自己的家里,有人死在了医院。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已经身患其他疾病的老年人。在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死亡人数正在激增,直到后来有人在街上发现尸体。同时,医院的吗啡、镇静剂和很多相关药品都不够用了。”
当时是伦敦中心医院的护士玛丽说:“简直像一场噩梦。受烟雾毒害的病人接连不断地被送进病房,哮喘和咳嗽声充塞着整个医院,让人无法安宁。危重病人临终时的痛苦之状难以言表。受害者的尸体不时地被装入尸车拉走……直至两个月之后,恐怖的气氛仍然笼罩着伦敦。”
公墓前排起长队
在通往公墓的路上,送葬的队伍络绎不绝,许多运尸车在人群中缓缓穿行。在毒气的侵袭下,人们似乎流尽了泪水,哭哑了嗓子,只是默默无声地前行。在公墓门前,拥着大堆人群,购买墓地的人们排起了长队。
葬仪师艾佛·勒维特的生意一下子多了起来。勒维特回忆说:“我哥哥当时接到订单说,某条街道有人去世,让我们去操办,但不一会儿我也接到通知说在同一个下午,同一个街道的另一户人家也有人去世,让我们去。这种情况在那几天频繁出现,我们才意识到这个大雾比想象的要可怕得多。”
就连动物都遭受了这次大雾的侵害。伦敦当时正在展出一群获奖的牛。刚开始,它们不吃草,焦躁不安地摇头、摆尾、跺脚,气喘吁吁地吐着舌头。后来,几十头牛相继躺倒在地。一头老牛当即死亡,另外12头牛奄奄一息,还有160头牛病情也十分危急。
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养牛场,好几头牛因为吃了刚从市场上买的“新鲜”草料,躺倒在地,口吐白沫。为了减少损失,牛场主急忙将垂死的病牛送往屠宰场。
三、“靠牺牲健康换来的发展并不是真的进步”
——对话伦敦前副市长约翰·罗斯义
1952年的杀人大雾成为环保分水岭
伦敦用20年摘掉“雾都”帽子
伦敦前副市长约翰·罗斯义
伦敦地标“大本钟”
(上图摄于1952年,下图为李筝摄于2009年。)
英国人的环保意识萌芽得很早,却迟迟未能开花。伦敦早在13世纪就有法令要求减少燃煤,19世纪又先后出台过两部《大都市烟害治理法案》。
“但这些白纸黑字,当时的伦敦人并没有当回事,没有意识到空气污染也能杀人于无形。”伦敦前副市长约翰·罗斯义(John Ross)对都市快报说,“直到1952年12月的大雾夺走超过1.2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观念才发生巨大转变,开始真切地体会到'靠牺牲健康换来的发展并不是真的进步’。”
此后,伦敦用几十年的努力,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妥协:冬季到伦敦来看雾
13世纪,伦敦人口迅速增长,燃料大量消耗,木炭严重短缺,一些工厂开始用煤炭取代木材。但煤炭造成的空气污染比木材严重得多,居民担心健康受损,便抵制使用煤炭。1306年,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就曾颁布法令,禁止伦敦工匠在议会开会期间使用露天燃煤炉具,据说还有工匠因违反此项法令而被处死。
然而,过早萌芽的环保意识未能阻止英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煤炭用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遏制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大幅增加。到17世纪,煤炭已成为英国工业和家庭广泛使用的燃料,由此带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当时有一位建筑师报告说,他在墙上见过厚达4英寸的含硫污垢。英国著名作家约翰·伊夫林描写道:“绝大部分伦敦人吸入肺里的,总是一些又浓又浊的烟雾,以及又脏又臭的气体。这使得全伦敦患黏膜炎、哮喘、肺结核的人比全世界患这些病的总人数还要多。”伊夫林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建议国王查理二世在城市里种植更多的树木花草,以缓解燃烧煤炭所造成的烟雾。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与之相伴的是城市上空浓浓的烟雾。烟雾弄脏衣服、熏黑房子、妨碍交通……没人愿意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但伦敦人选择了妥协,因为他们被告知污染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必须接受的副产品。当时的伦敦在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冬季呛人的黄雾竟也成了外人仰慕的一道景观,许多人甚至专程跑到伦敦来看雾。
1873年12月7日至13日,一场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这是世界上第一桩与烟雾有关的大规模致死事件。两年后,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试图对污染、职业病等问题开始进行系统管理,在各城市设立公共卫生观察员。其实在这之前,英国已于1853年和1856年出台《大都市烟害治理法案》。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这些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纸空文。
觉醒:空气污染防治法诞生
1952年12月,一场噩梦般的“杀人雾”让伦敦人惊醒过来。以此为契机,英国走上了现代意义的空气污染治理之路。
但治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杀人雾”事件发生后,伦敦政府最初的反应是尽力撇清责任、隐瞒事故真相,对外称“仅4000人死亡”,并将原因归咎为“臆造”出来的流感,以及伦敦市民在家中取暖不当导致中毒。
当时大多数伦敦家庭燃煤取暖确实造成空气污染,但政府却避而不提最主要的污染源——伦敦市区各种不停工的工厂和发电设施,高高低低的烟囱吐出废气,在大气层中几年也无法散去。
当时的英国受二战拖累,债务缠身,“政府声称,经济发展更重要,不用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来治理烟雾”,英国环保人士乔纳森·沃茨说。
又过去了几星期。
“死的人越来越多,政府方面却始终没有任何动静,民众的愤怒到达顶点。”罗斯义回忆说,迫于压力,伦敦政府不得不成立了一个以比弗爵士为首的事件调查委员会。有官员直言,成立这个委员会只是为了平息民怨,“我们能做的不多,但可以让自己看起来很忙碌”。
不过,认真的比弗委员会四个月后拿出一份中期调查报告,一年后交出最终报告,认定经济发展所耗的燃煤为烟雾事故罪魁祸首。一些议员也站出来,要求议会通过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
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清洁空气法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它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对家庭和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控制。法案划定“烟尘控制区”,即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迁至郊外。
转变:系列法案严控污染
《清洁空气法案》推出之时遇到过不少阻力。
“当时伦敦家庭取暖主要靠烧煤,不让烧了,大家当然不乐意。而对工厂和城市来说,要把原先产生污染的设备改造或更换成环保的,需要投入的成本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罗斯义说。
但伦敦人不愿看到1952年那场悲剧重演,从不适应到适应,将《清洁空气法案》良好执行。
据英国政府数据显示,到1962年底,在英格兰所发布的指定“烟尘控制区”的命令有1300项之多,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66%。英国《卫报》报道说,1952年到1960年间,伦敦的烟雾排放总量下降了37%,冬季日照时间增加了70%。
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雾霾事件,但危害已远低于1952年那场“杀人雾”。
英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当初的勉强为之,转变为大力贯彻。1968年,英国又一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更高的烟囱,以利于污染物的疏散。
1974年,英国政府还出台了《污染控制法案》,对机动车燃料成分和石油燃料含硫量做出规定。
系列法案取得明显成效。当时两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烟尘在空气中的含量有了明显下降。1975年,伦敦有雾的日子从19世纪末每年的90天左右减少至15天,1980年则只有5天,“雾都”伦敦已不复存在。
改善:提倡地铁和自行车出行
不久,伦敦又面临了一个新的空气杀手——汽车尾气。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汽车拥有量超过200万辆,汽车尾气取代烟尘成为伦敦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伦敦政府多管齐下控制污染。
立法先行 1981年,英国出台《机动车燃料管理办法》,严格规定汽油中铅含量的最高值。此后16年间,又相继出台15部法案和指导条例,对空气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做了相关规定。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对私家车收取交通堵塞费、对大排量汽车收取高额进城费,限制市区的私家车数量,减少交通拥堵。
公交发达 伦敦有着非常强大的公交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数伦敦人出行首选。11条线路,270多个站点,密集覆盖整个伦敦,每天运送超过300万人次。此外,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搭乘公共交通几乎可以到达所有你想去的地方,而且比私家车更便捷和便宜。
限制公车 英国只有首相和内阁主要大臣才配有公务专车,所以在伦敦几乎看不到公车。很多部长和议员租住在市区的专属公寓里,每天花15分钟步行或搭地铁上班。在伦敦地铁里常能碰到政府官员,而伦敦市长约翰逊则是自行车出行的典范。
绿色出行 在约翰逊的推广下,2010年7月,伦敦第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建成,从伦敦南部一直通向市中心,全长8.5英里,目前每天约有5000辆自行车通过。伦敦计划建造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到2025年自行车骑行量将比2000年增加4倍。
后记:“挑剔”的伦敦前副市长
1952年那场“杀人雾”发生的时候,罗斯义才上小学,当时的印象是“上学只能沿着墙根和房屋走,过马路必须用听的”。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经历了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每一步,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2000年至2008年,罗斯义任伦敦副市长,伦敦在工业污染和空气污染控制方面成效很大,“每立方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从1952年的400微克减少到10微克,烟尘则从280微克下降到10微克。”
谈到这个了不起的治污成绩,罗斯义非常自豪,但问他如何评价伦敦现在的空气质量时,他又谦虚地说:“比以前当然好了许多,但现在的空气质量还是不够好,主要问题就是汽车尾气污染,伦敦需要进一步控制尾气排放。”
罗斯义目前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经常跑中国,也为雾霾天气担忧。他善意地指出一点:“1952年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现在大致相当,这或许不只是个巧合。”
四、一年到头看不到几次雾
如今的伦敦就像一个大花园
绿地比建筑还多
穿几个公园就能到市中心
特约撰稿& 梦飞
(北京人,在英国求学工作,生活在伦敦十年。)&
伦敦海德公园鸟瞰图,这还只是伦敦绿化的一角&
伦敦里士满老鹿公园,鹿和游人享受同一片草地和阳光&
梦飞,北京人在伦敦
每当提起伦敦,许多人依然会首先联想到“雾都”。其实伦敦早已不是当年烟雾蒙蒙的样子,如今的伦敦,一年到头见得到雾的日子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而且是水蒸气凝聚形成的“雾”,而不是主要成分为污染颗粒物的“霾”。这座流动人口超过一千万的世界金融名城,在严格的环保法案和强大的环保意识下,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变得相当宜居,在世界大都市生活环境排行榜上排前三。
全欧敞篷车最畅销的地方
伦敦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整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小,夏季很气温凉爽宜人,冬季没有寒冷刺骨的感觉,空气湿润不干燥。伦敦的夏季大约从每年六月开始,到八月结束,平均气温在18℃左右,很少有机会攀升到30℃以上。
在夏季,开着敞篷车兜风,感受清爽空气,那是最舒服不过的。所以伦敦尽管多雨,却是全欧洲敞篷车卖得最好的地方。伦敦的冬季从11月持续到次年3月左右,平均气温在6℃左右,冰雪景象并不常见,所以偶尔下场大雪便会让伦敦人兴奋不已。银装素裹的城市不仅带来童话世界般的美丽,也给平日里娱乐项目并不怎么丰富的伦敦人带来乐趣。冬日里,潮湿和阴冷的空气会让一些人在气温下降时,患上那么两三次感冒,但是大雾天气基本很难看见。
不开车又如何?
作为一个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我很佩服这座城市在治污和环保方面先进的理念和严格的法治。伦敦虽然也会堵车,但情况不算严重,汽车尾气排放相比同水平的城市,伦敦可是绿色环保得多。这可能和生活在伦敦的人逐渐改开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甚至放弃开车有关。
伦敦政府在近几十年想出许多法子,控制城里的私家车数量,一方面是为了治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环保减排。在伦敦不仅汽油价格昂贵,高峰时段进城还必须先交10英镑(约合人民币100元)的“拥挤税”,停车费又贵得让人心疼。所以开车进一次伦敦城,几乎每个驾驶员都要事先算一算得花多少钱,算完了也就自动改坐地铁或乘公交了。
英国家庭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汽车,但平时上班基本靠发达的地铁和公交,现在还有公共自行车可以租。只有周末出城度假,或者去超市大采购的时候才会开车出去。
这些措施虽然有些残忍,但是当你抬头看看这片蓝天,在泰晤士河边远望成群的天鹅、水鸟,呼吸着没有尾气味儿的新鲜空气时,这一切都值得。不开车又如何?
伦敦的绿地远比建筑多
让一座世界级大城市在繁荣的同时又不失宜居的生活环境,规划它的人,一定要具备全盘考虑的冷静和远见。
伦敦的城市绿化规划对于一座人口高密度的城市来说,属于顶级水平。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大公园,绿化渗透城市的每个角落,你看不到黄土飞扬的场面,到处都是绿树碧草,阳台绿化等特殊空间绿化也非常普及。绿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正是伦敦充满生机盎然的城市魅力所在。
伦敦的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72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4.64平方米,公园、居住区花园和农地等软质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3%,而住宅、道路和商业建筑等硬质地面积仅占37%。从数据就能看出,在伦敦城市规划中,软质地面积远高于硬质地面积,因此生活在伦敦是幸福的,一面感受着世界大都市的繁忙,一面还能享受亲近绿色的生活。经常亲近自然有助于减少人在生活中的烦躁和压力,激发人的创造灵感,提高整座城市的运作效率。
伦敦不仅拥有像海德公园、圣詹姆斯公园这样历史悠久的大型绿地,还在城市规划中十分注重绿地的保护和建设,早在多年前就已严格阻止城市过分扩张,让伦敦每一个城区的建设和作用都非常清晰,居住区域一般都保留了小城镇的乡野风光,并通过大型公园、绿色走廊、河流等环境,形成网络模式包围城市。市民不管生活在哪里,一出家门就能享受绿化带来的快乐,还能穿过一个接一个公园去到市中心。
宜居背后是人对自然的尊重
我住在伦敦西边的里士满,这一区被数个绿色大公园包围,环境十分怡人。
南边坐落着著名的里士满老鹿公园,面积巨大,占地超过9.55平方公里,是英国第二大的有围墙的城市公园,生活着600多头马鹿和黇鹿,还有大量其他野生动物。一进公园,眼前是一条蜿蜒的公路通向公园深处,两边则是生长着繁茂灌木丛的大草地,成片成片的鹿群就在人的面前奔跑嬉戏,让人难以置信自己仍身处繁华市区,而是仿佛置身非洲大草原一般。沿着草丛中的小路走下去,一汪清澈的湖水静静躺在远方的丛林深处,黑色天鹅从容地在湖面漫步。
夏天天气好的时候,在公园里找个干燥舒适的地方躺下,就那么躺着,仰望碧蓝碧蓝的天空,一丝云都没有,蓝得透亮的背景前,枝繁叶茂的森林是一抹浓郁的绿色,那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油彩画。
风吹过,空气中飘来沙沙的响声。我分明听到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小鸟的歌声,头顶草丛中昆虫的鸣叫,一转眼,周围却又似乎是那么的安静,仿佛时间都是静止的。每到这时,我便会想起小时候,很多很多年以前,那时的北京,也曾有过和此时一样美妙静谧的景色,也曾有过如此充满生机而又安宁的午后,也曾有过如此碧蓝的天空,也曾有过蓝天下被风吹动沙沙作响的繁茂枝头,小鸟欢快地飞过……可是,我们还能重拾记忆中的美好吗?
我是一个在钢筋水泥城市里长大的人,伦敦的繁忙是我所熟悉的生活方式,而它惬意的另一面则让我有些惊讶得不知所措。第一次来到伦敦城中如此令人惊叹的生态公园时,我感触很深。英国人的文化里有一种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严肃的尊重,人类向大自然索取,亦有回馈,尽其所能使人类繁忙的社会生活和自然达到和谐。可能正是因为每个人心中有这样一份尊重,伦敦才会像今天这般宜居。(《都市快报》)
伦敦再现雾霾
1952年12月5日至9日,英国伦敦连续5天的大雾酿成了一场人类史上罕见的大灾难。5天内,大雾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在随后两个月里,8000多人又相继死亡。大雾造成患上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炎、肺癌和流感的人,不计其数。就连在伦敦参加展览的牛,也因大雾死去。这场灾难终于让伦敦人彻底醒悟。英国也以此为契机,走上了现代意义的空气污染治理之路。
到上世纪80年代,伦敦彻底摘掉了“雾都”恶名,变成了一座“花园城市”了。
英国也同样被空气质量所困扰,其中伦敦的情况相较其他城市又更严重。
在人口最为密集的东伦敦,由基础设施建和交通带来的空气污染在英国最为严重,这成为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呼吸系统以及心脏疾病的直接诱因。据一些环境组织的估计,空气污染在伦敦已经造成每年4000人的早逝。
在11月,英国健康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伦敦33个区中,有15个区的空气污染导致死亡死亡案例出现增长。其中,伦敦城的情况在英国最为严重2011年有8.94%的死亡率与PM2.5有关。在2010年,这个数字为9%。而大伦敦管理局(GLA)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8年,大伦敦区有4267人的死亡与可吸入颗粒物有关。幼儿和老人是最直接的受害人,同时,居住在繁忙公路旁边的老弱群体受影响最大。
家用汽车,卡车和公交,其中,有90%大概来自于柴油车
万辆的汽车,致使汽车尾气取代烟尘成为伦敦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当年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就是针对汽车尾气的,包括立法、大力发展公交、限制公车、修建自行车高速公路等。
年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画面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再次被雾霾霾所侵吞
霾告诉了人们:
欧盟空气质量标准过低被吐槽
(现在伦敦诸多繁忙的道路超过了欧盟对于二氧化氮的控制标准,而且至少12年内,伦敦的空气质量都很难合乎欧盟的标准。(图片来源:Evening Standard))
(Catalonia)1247
(The Lancet)PM2.525
PM2.5浓度增加导致早逝
(Utrecht)(ESCAPE)1336.736.713.92.9
PM2.557%PM2.55
2515(WHO)10
12PM2.540050061141616.6
127PM2.5400
越来越重要的PM2.5
PM10202450PM10PM2.51020
24LED11013020
11331520118.94%PM2.520109%(GLA)20084267
92008PM2.515%
Frank Kelly2020131212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气污染的类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