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方案土为什么强调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

我市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地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本报讯我市各县(市、区)在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突出水利建设重点,实行沟、渠、田、路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水土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农艺措施相配套,显著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灌溉条件、土地耕作条件,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今年1-6月,全市共实施小型水利工程15395件,修建沟渠368.43公里,田间管网388.41公里,排灌、抗灾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坡改梯0.37万亩,平整土地5.05万亩,新增耕地面积948.46亩,土地耕作条件明显改善;修建田间机耕道路536.38公里,劳动成本大大降低;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措施,有效提高了5033.93万亩土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各县(市、区)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发改、国土、财政、农业、水利、烟草等部门的项目资金,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融资形式,以资金的整合投入推动了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各县(市、区)在项目管理中,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和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建立了“实施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控制、农民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建前介入,建中监督,建后评定等的全方位工程管理;建立工程“倒计时”、月报告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和密度;强化工程建设规划编制、统筹协调、资金整合、项目规划等的指导服务,确保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各县(市、区)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统筹规划,加快土地集中流转,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向特色化、产业化、集约化、效益化转变,发挥了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比较优势,实现改前改后不一样、改后产业大变样,实实在在地释放了土地的产业效能。陆良县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有效推动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步伐,不仅吸引了云南神农集团、云南港峰农业发展公司等18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进驻,而且刺激了本地民间资本的大量注入。350多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该县共签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3.3万余份,流转土地9.2万余亩。农民除获得每亩1200元至1800元不等的土地租赁收入外,还实现就近就地打工,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变成了不出家门不出乡的产业工人。各县(市、区)大力开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肥综合配套措施应用推广,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区种植优质玉米、脱毒马铃薯每年亩均增产150-200公斤,种植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每年亩均增产200-250公斤,可实现亩均纯收入增收300元以上,中低产田地改造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李慧玲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低产田改造 低产林改造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中低产田 低产者 中低产林改造 低产阶级 低产田 中产 低产 低产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低产田地改造 技术要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发文日期: 21:59
名  称: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昆政办〔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昆明市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昆明市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积极应对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结合昆明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要意义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和无法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断改善,对耕地的培育和保护,可大大提升我市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供给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有利于提高农用地的质量,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配套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规整田块,减轻水土流失,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优质农产品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壮大龙头、培育品牌;有利于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各县(市)区、3个开发(度假)区、市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抓好本系统、本区域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提出的&三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主线,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山区、丘陵山区为重点,全面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有效利用光热资源,坚持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和生物、农艺技术结合,进一步挖掘土地的内涵增产潜力,实现耕地的保水、保土、保肥,将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地。
  建设过程中,要以农民建设为主体,政府投入为保障,社会资金参与为后劲;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连片推进,通过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中低产田(地)建设,使项目区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大幅提高,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把昆明建设成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新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二)奋斗目标
  从2009年起至2020年,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总面积为244.03万亩,其中150万亩纳入省级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项目建设总投资496,533万元,改造项目共317个。每年完成改造建设面积不低于20万亩,用12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经过综合治理和改造,耕地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改造过的耕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将得到较大提高,粮食亩产(两季)最终将达到水田600~1200千克/亩、旱地500~900千克/亩,粮食产量水平增量为2890千克/公顷,广种薄收现象将得到有效的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将得到合理调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全市年新增粮食产量443,150吨,年新增净产值36,908万元。
  (三)总体布局
  昆明市中低产田(地)改造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注意远近期结合,并与区域开发、生产基本建设等紧密衔接。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项目区地形地貌、气候、农业生产力水平等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的适宜性、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合理确定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布置各类农田基础设施工程。
  昆明市耕地总面积402,102公顷,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16.27万公顷(244.03万亩),改造项目共317个。根据全市五区八县一市自然环境条件、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对未来发展要求、耕地总面积、中低产田(地)面积的不同,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总体布局分为重点改造区域和一般改造区域。
  重点改造区域包括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嵩明县、宜良县、石林县6个县(区),涉及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共143,881.66公顷,占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88.44%,改造项目共228个。该区域位于昆明市东部和北部,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耕地面积比例大,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比例较大,改造项目数最多。
  一般区域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安宁市、晋宁县、富民县7个县(市)区,涉及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共18806.65公顷,占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11?56%,改造项目共89个。该区域位于昆明市市区及周边,自然环境条件、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比例较小,改造项目数较少。
  三、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规模化配套建设的原则。以&渠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为标准进行高规格、大连片规划,并实行项目大集中、资金大整合进行建设,把农业、国土、水利、扶贫、烟草、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相关部门分散的项目资金整合聚集,形成新的机制,各尽其力,各尽其责,各记其功,集中推进。
  (二)坚持统筹安排,综合改造的原则。主要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从山上到山下,耕地与后备耕地,水田与旱地统筹安排,实施综合改造治理,把项目区改造成环境良好生产先进的多功能农业生态区。
  (三)坚持统一部署、分别实施的原则。把各有关部门项目实施的要求与全市的实际结合起来,加强部门上下和县(市)区之间的协调统一,坚持统一规划、分项负责、分别实施,形成统分结合、上下协作、部门协调、全面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坚持重点在山区、半山区,兼顾坝区,突破旱地,稳定水田的原则。针对我市80%耕地在山区、半山区,粮食增产的潜力在旱地的实际,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消除山区、半山区各种不利于农业生产提高的土壤障碍因素,促进本市不同区域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均衡提高。
  (五)坚持田地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完成,排灌系统的完善,土壤综合性能的提升,可适应满足城市农业生产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调整,为城市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六)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原则。注意工程措施与生物、农艺技术的结合,坚持用养结合,使土地的生产潜力得到最大释放。
  (七)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政府大投入、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要求,以政府补助为引导,各级各部门相互配套,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广泛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
  (八)坚持项目区改造建设与农田耕地保护区相结合的原则。项目区一般选择在农用耕地保护区内,做到改造建设的田地不因工业建设、商业建设、城镇发展、退耕还林等非农业用地的占用而减少,保证项目改造一片,成功一片,保护一片,见效一片。
  (九)坚持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各县(市)区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要加强建设工程的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百分之百&的举措进行,以保证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优质、高效、安全、廉洁。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切实做好中低产田(地)改造技术措施
  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实施由土地整体治理平整工程、农田水利排灌配套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新农村建设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生物农艺措施、建后管理利用办法及其他工程等单项工程组成。改造技术主要是工程措施、生物农艺措施和制度建设三种类型。
  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在合理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田、水、山、路、林、村等综合统筹,集中连片统一整治,综合治理。依山就势布置田块、规整零乱耕地,保水保土肥田,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合理配套田间灌、排道路等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土地平整,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置农田防护及水土保持设施,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平衡施肥,改良土壤,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田块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土涵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切实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
  以总体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县为单位,把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资金有效整合起来,切实做到项目渠道不乱、项目管理不乱,项目标准不变,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相关部门必须按照各自职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切实把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与十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相结合、与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相结合、与土地占补平衡开发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综合整治,合力推进。
  (三)多渠道筹措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
  中低产田(地)改造涉及面广,投入量大。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相关资金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政府、其他社会投入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市级项目实施部门解决勘测、培训、仪器设备、考核验收、资料汇编及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工作;要坚持&农民自愿、注重实效、民主决策&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创新&一事一议&制度,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技术服务等措施,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谁投资、谁参与,多受益、多分担&的机制,激发群众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热情,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投资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用权和经营权,可采取公开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龙头企业投资改造,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拓宽改造投入渠道,同时积极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按照市场化要求,探索建立供水服务收费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银政合作力度,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改造。
  (四)努力提高改造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各项目实施部门根据项目的资金来源,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制定部门的改造技术规程和管理办法(如有国家和省技术规程或管理办法的,按国家和省的要求执行),由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下发各地,指导全市工作开展。各相关部门在制定改造技术规程时,坚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综合措施的应用,做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农业科技、农业机械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建设一批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农田水利示范区。通过实施改造实现水浇管网化、作业机械化、土壤营养化,提高农业生产的园田化、科技化、生态化水平。为确保改造的进度和质量,各建设单位要与施工方建立健全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促进改造的顺利进行。各建设单位制定项目后续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确保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地)长期发挥效益。
  (五)建设管理制度
  1.项目审批和管理。我市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要严格落实省中低改办的要求,根据《昆明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年),由县(市)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部门项目整合,统筹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切实做到部门项目与总体规划相统一、规划与实际相统一、图纸与实地相统一、规划区域、建设区域和检查验收区域相统一,不重复规划、不重复投资、不重复建设;建成一片,规划和图纸上就销号一片。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实行权属登记造册的基础上依据规划设计,提前做好权属调整方案,并报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定,按照田、水、山、路、林、村等综合统筹,集中连片统一建设,建后进行统一分配。
  2.资金筹措和管理。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资金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积极开展多元化筹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带动多方面、多渠道资金投入,广泛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市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列入市级部门改造的项目,按照2000元/亩的建设标准投入,扣除上级补助经费外,不足部分由市、县(市)区两级承担,市、县(市)区承担比例为: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安宁按5∶5,宜良、石林、晋宁、呈贡按6∶4,禄劝、寻甸、东川、嵩明、富民按8∶2执行。部门项目资金管理渠道不变,市级配套资金由县(市)区中低改办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实行专户管理,计入部门项目整合资金考核。其中,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折资或现金投入,应占各级政府投资的10%。
  3.招投标制度。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百分之百&的要求,严格实行项目设计、建设和监理招投标,以保证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优质、高效、安全、廉洁。
  4.建后管理维护办法。按照国家、省级各有关部门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后的管理要求,建管并重,明晰产权归属,采取多种形式,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确保工程发挥长久效用。
  五、强化组织保障
  (一)成立领导机构。改造惠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面积广、资金投入大、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长、协调难度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实践&三个代表&、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高稳产农田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市级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昆明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强对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的领导。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的领导工作。
  (二)强化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作的中心和关键,贯穿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竣工交付使用以及管护、效益反馈等整个过程。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具有建设内容多、点多面广、战线长、政策性强的特点,管理的难度较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云南省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资金、项目、质量、档案等管理工作。要建立专项检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对改造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中低产田(地)改造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三)加强协调,搞好服务。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涉及部门多,建设内容多,尤其是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需要各有关部门同时进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按照&政府领导,中低改办牵头,部门配合,县(市)区实施&的运作方式,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搞好技术指导、物资等方面的服务,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保证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认真宣传,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群众积极参与,是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作的基础。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保证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五)建立奖惩机制。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范围。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绩显著者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建设任务,或建设质量未达到有关要求的单位和部门进行严厉问责。对挪用建设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滇ICP备号联系电话:1云南楚雄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带来新变化
08:47:00 &&
中国国土资源报 &&
云南省楚雄市国土资源局在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区位、资源、自然优势,努力促进农业增产、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科学种田,作业轻松效率也高
&过去自己的8亩地都不在一个位置,农忙时要亲戚朋友帮忙才能把种子、肥料运到自家田里。如今,我家的田都连在了一起,种植、灌溉、采烟叶都方便了,过去一天的活计现在半天就可以做好。&楚雄市紫溪镇云庆村村民王开荣介绍说。
在楚雄市紫溪镇基本农田整理示范项目区,云庆村农民王学才正在田里劳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水通了,灌溉更方便,也更省钱,家里3亩多地,两三天就可以灌溉完;二是路通了,农家肥可以直接运到田里来,省下了化肥钱不说,还提高了土壤肥力。说起中低产田地改造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王学才脸上满是笑容。他说,过去家里5.2亩田块又小又分散,被分割成20块。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后地变大了变平了,20块变为9块,便于拖拉机耕作和管理。机耕路修到了田边,送肥、收庄稼,农用车一开,轻轻松松就搞定了。修建的&三面光&水沟和配套的管网,水也好放了,过去1个多钟头放不到田里,现在20分钟水就到田里了。
指着使用了宽垄窄行播种技术套种在玉米行间的大豆苗,楚雄市紫溪镇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杨国文说:&为了提高肥力,实现当年改造当年高产,我们结合治水改土工程措施,通过建设生物篱固土台地、推广各类科学种田措施,提高了单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仅推广旱地立体套种一项,每亩就可增产大豆80公斤至150公斤,增收200元至500元。说起这些变化,当地农民无不竖起大拇指,都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自己的收入增加了。
因地制宜,五种模式各有特色
近年来,针对辖区丘陵多、土地质量差、生产力低、不便于农业机械化耕作的情况,为提高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质量,楚雄市多措并举加大耕地保护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中低产田地改造纳入绩效考核,摆上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全市15个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责任书,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用、安排建设项目、下达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楚雄市结合山区条件,坚持配水、培肥并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力求建设内容符合山区实际,如配水设施,宜渠则渠、宜池则池、宜管则管。坡耕地改造不搞一刀切,尽量维持现状,减少大翻动,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山区半山区特点的5种中低产田改造模式。一是田间沟渠建设。在水资源丰富,具有蓄水库塘,耕地集中连片的地方,配套建设干渠和农渠,解决耕地用水问题,使一部分旱地成为水田,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率,并兼顾排涝和防洪。二是坡耕地整形治理。对地块狭长弯曲的坡耕地进行整形改造,变坡地为台田,加深耕作层,便于机械耕作,使部分旱地配套沟渠后变成水田。三是小水池和旱地管池配套建设。对一些耕地分散,无水源保证的旱地,在田间地头浇筑集雨水池或蓄水窖,浇灌旱地。四是&旱改水&建设对一些有小股水源、相对集中的耕地,在水位控制点浇筑较大的蓄水调节池,并在田间地头浇筑小水池,在水源点、调节池与小水池之间铺设输水管网,使旱地变为水浇地。五是农耕道路建设。在耕地集中、道路缺乏但适合修路的地方,修筑农耕道路,并配套涵、管、桥设施,方便田间耕作、农机运输和农民出行。
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后,楚雄市紫溪镇大春栽种机耕面积由过去的不到10%,提高到了40%,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98%;通过建设机耕路,机械化耕作率达99%。土地整治后,每亩土地可节约人力成本约50元,节约运输成本约30元。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楚雄市坚持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与整理,坚持科学规划设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质量监管。2014年实施的东华镇本东村土地整理项目共涉及12个村民小组,投资1267万元,项目资金由省级财政全额投资,目前共平整土地2904亩。大地基乡土地整治项目共涉及红卫桥村、腊脚村共25个村民小组,项目总投资529万元,目前共整治土地978亩。这些项目的开展,有效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为楚雄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家稿件声明
本网站内容中注明来源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个人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国土资源报”。转载本报稿件需经本报授权。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主办:中国国土资源报社
承办:北京中地世纪文化传媒中心
运维:北京金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羊肉胡同甲30号&&邮编:100034 &&&电话:010-&&&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低产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