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南乐什么时间放寒假

客服电话:1 
> 2016濮阳南乐县农村小学及特校教师招聘70人公告
2016濮阳南乐县农村小学及特校教师招聘70人公告
关键词: 濮阳教师招聘
南乐县教师招聘
报名时间:6月25日-6月27日;报名地点:南乐县第二实验小学;笔试时间:7月12日;面试形式:结构化面试;总成绩=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
&  相关链接: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根据《濮阳市关于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工作的意见》(濮人〔2007〕58号)文件规定,经县政府研究同意,报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决定面向社会为我县农村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公开招聘教师70名。
  一、招聘岗位及人数
  (一)小学语文数学教师65名。
  其中:张果屯镇 7名 韩张镇 7名
  千口镇 9名 福堪镇 9名
  谷金楼乡 5名 西邵乡 5名
  寺庄乡 7名 梁村乡 9名
  元村镇 7名
  报考小学语文数学教师者可任意选报其中一个乡镇,被聘用人员分配到所报考的乡镇。
  (二)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5名。
  二、招聘对象及条件
  (一)招聘对象
  农村小学语文数学教师:
  1.全日制普通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且具有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人员;
  2.年龄在35周岁以下(日以后出生)。
  为解决1999年全县&双减&工作遗留问题,原从事教育工作被辞退,具有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证的高中以上学历&待青人员&可以报考。
  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1.全日制普通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具有特殊教育类专业或心理咨询专业,且具有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人员;
  2.年龄在35周岁以下(日以后出生)。
  (二)招聘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师德;
  3.热爱教育事业;
  4.身体健康;
  5.在编在职人员报考需持单位同意报考的介绍信。
  (三)从我县入伍的全日制普通中专及以上学历的退役士兵招聘岗位按照濮发〔2011〕22号文件规定执行。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报名应聘
  1.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
  2.尚未解除党纪、政纪处分或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
  3.曾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招聘纪律行为,5年内不得参加本省内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人员;
  4.国家和省另有规定不得应聘到事业单位的人员。
  三、招聘原则及方式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聘人数与报名人数原则上不低于1:3,低于1:3的,缩减招聘名额。
  四、招聘办法与程序
  (一)发布公告
  《招聘公告》在濮阳人社网(www.hapy.)、南乐政府网(www.)、南乐人社网()、南乐教育科研网()、南乐电视台等媒体上发布,同时在县政府综合办公楼、县人社局和县教育局办公地点张贴。
  (二)报名和资格审查
  报名采取现场报名方式进行,按岗位报名,按岗位录取。每人限报一个岗位。
  报名须提交的资料:有效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报名登记表一份。
  退役大学生士兵定向岗位面向从我县入伍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报名还须提交入伍通知书和退伍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三支一扶&定向岗位面向在我县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报名还须提交服务证原件及复印件。
  资格审查由县人社局和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县人社局主要审查报考者的身份证、学历学位证等证件,县教育局主要审查报考者的教师资格证等证件。
  报名时间:日&27日(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30)
  报名地点:南乐县第二实验小学
  咨询电话:(县人社局)
  (县教育局)
  报名时现场采集照片,缴纳考务费30元(享受城乡居民低保待遇的困难家庭考生可免缴考务费)。
  资格审查贯穿于招聘全过程,凡发现提供虚假材料及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考试、聘用资格,五年内不得参加南乐县组织的所有人事考试。
  (三)考试
  1.笔试
  采取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评分的方式进行,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笔试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和公共基础知识。
  笔试定于日进行。请于日&11日(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30)到南乐县第二实验小学领取准考证。
  在我县服务满两年(截至时间日)考核合格在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笔试成绩加10分,请符合加分条件的人员,提供南乐县委组织部出具的任职满两年、考核合格、在村任职的证明,于日前交县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劳动关系股,逾期不再受理,视为放弃加分资格。经审核符合加分条件人员,将在南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予以公示。
  2.面试
  根据笔试成绩,按拟招聘人数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人员(按四舍五入办法确定,最后一名成绩并列者同时进入面试),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形式,满分100分。面试评委从外地聘用,采取现场打分计分,面试结束当场公布成绩。面试方案另行制定。
  3.总成绩=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
  (四)体检
  根据总成绩按拟招聘人数1: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体检对象(总成绩中最后一名成绩并列者同时进入体检)。体检参照《河南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执行(体检费用自理)。体检若有不合格的,缺额不递补。
  (五)考核
  考核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体检合格者全部进行考核,考核对象如果考核不合格,缺额不递补。
  (六)聘用
  根据考试总成绩、体检和考核情况,确定拟聘用人员(总成绩并列者同时聘用),拟聘用人员公示7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按照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程序办理聘用手续。新聘用人员试用期一年,试用期间其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试用期满后由用人单位进行综合考察,合格者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资格。聘用后在本岗位服务三年以上方可调动。
  五、组织领导及纪律要求
  为加强对招聘工作的领导,成立南乐县公开招聘教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具体负责招聘事宜。招聘工作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确保招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附件:
  欢迎加入QQ交流群:,京佳大米老师微信号:.
1.公告信息不能漏:
2.精品课程同步学:
4.网络课程随时学:
5.备考神器不能少:
6.历年真题先体验:
7.临阵磨枪之干货:
8.专家指导成功路:
[ 16:12:50]
[ 15:36:45]
[ 11:33:12]
[ 11:41:49]
[ 11:54:52]
[ 10:41:32]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5493',
container: s,
size: '270,140',
display: 'inlay-fix'
近期热点文章
京佳名师微信互动专区
会员价:¥41.30
会员价:¥23.1
会员价:¥26.6
会员价:¥48.00
京佳教育河南分校
联系电话:(1
分校地址:河南省科技馆2号楼6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乘车路线: 9、29、B32、42、47、62、63、77、900、903、962、909、Y813、Y809路到花园路丰产路站下车向南50米路西即到。
产品与服务
微信号: henanjingjia
试题资料预约:
请选择考试项目
河南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
教师资格证南乐民俗你知道多少?南乐人都来看看吧!
&南乐&民&俗&你知道多少?南乐人都来看看吧!
南乐县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东西风土人情变化比较明显,县东风俗频于齐鲁,人们重义气,好交友,资助知已,不惜倾囊者有之;县西卫河两岸,人们性格耿直倔强,刚武,而尚气力,有魏赵风韵;县城南北风情变化不大,人们以勤俭谨节为习,性格一般稳重不烈。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风俗也随之易移。南乐民间习俗受封建制度几千年的影响,大都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封建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唯心主义的迷信因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习俗,辛亥革命以后曾有所改革,但收效甚微。建国后,对有辱民族尊严,污蔑劳动人民,宣扬“男尊女卑”等有害习俗,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对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全面否定,但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和美德,也受到严重冲击。
南乐县有15个民族,除汉族、回族外,皆因人数极少,形不成独立的民族风俗。南乐境内大体流行着汉、回两族的风俗习惯。
  (一)&饮食
  南乐解放以前,人们饮食悬殊极大。朱门富户不劳而食,整日花天酒地,鸡鸭鱼肉;贫苦农民,披星戴月,终岁勤劳而不得温饱,灾年食树叶、树皮、野菜,即平常岁月也是“半年糠菜半年粮”。1945年南乐解放,农民生活才有了逐步改善,限于小麦自给不足,主要以粗粮为四季主食,仅在年节,宾客来临时才使用细粮。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小麦大幅度增长,人们大都食用细粮。以馒头、面条为主食,配以各种蔬菜佐餐。食品五味,以咸为主,甜辣次之,中性味道主要用于面食、菜肴方面极少。城镇居民、公职人员饮食优于农民。
  饮食习惯:一日三餐。一般早粥、中菜、晚汤,但也不尽然。
  请客:婚姻、喜庆宴请宾客,一般多发红纸请帖或登门邀请。酒菜丰盛程度视主家经济条件好坏而定,一般采用两清桌的形式,经济条件好的还有三清桌、四清桌等等。入席时则尊长辈或社会地位较高者坐首席;女婿随妻“回门”,到岳丈家则坐首席;其它形式的请客,以被请者坐上席,其余的人作陪席,请客者则与上席对座。近些年来,请客形式随着风俗变易而变化。年青人宴请客人多不拘泥于陈规,自由无羁。
  风味小吃
灌肠&以猪肠,猪血为主料,加葱、姜、花椒粉等佐料,灌制而成。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全县各地均有出售。吃法多种多样,旧日古庙会上常有简灶煎炸灌肠出售,老年人赶会多食之,以为口福。
牙枣&历史上传统风味之一,约出产于南乐城郊一带。古为进贡食品。是南乐“三宝”之一。牙枣制作工艺:秋天新枣成熟,选个大肉肥、核小者,置笼内蒸熟,然后去皮去核,放在笼箅或苇箔上凉晒,每天翻动数次。如此,白天艳阳照晒,夜间玉露浸肌,兼之金风吹拂,历数日后枣色渐成暗黄,上面结上一层薄薄枣霜。牙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人们说它“肥斗斗、肉牛牛、筋盈盈、甜丝丝”。节日走亲访友,此是上乘馈赠佳品。今已少见。
元村豆腐干:元村镇名产。元村豆腐干历史悠久,以上乘豆腐作原料精制而成,色呈乳白,咸淡相宜,味道可口,含水量适中,经久耐存,是酒席必备佳品。元村豆腐干市场信誉极高,每年春节供不应求,机关、饭店订购者络绎不绝。亲友间常做为礼品相互馈赠。建国初期。曾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烧饼:因烧烤炉子类似鸡窝,所以又称“鸡窝烧饼”。烧饼以发酵白面配葱花及花椒面油、夜糖、芝麻等用锯沫烤制而成,皮焦里软,咸甜适口,系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与外地产品不同。分三层,味道各异。城乡皆有出售。近几年来出现糖馅、肉馅烧饼上市,颇受欢迎。
芝麻糖:以南乐西关产品称著,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芝麻糖以小麦培麦芽榨汁制作而成,状呈“8”形,芝麻掩体,味香甜而口酥。
  (二)服饰
建国前,农民多数以自纺自织土布为衣。富有者多穿机制平布或绸缎。男人衣服不尚华丽,春秋冬以黑色为主,夏以紫花色或白色为主。四季衣着,分别为中式大褂、长衫、马夹式汗衫、棉裤,棉袄、棉袍等。上衣布扣高领宽袖口,下衣裤腰、裤腿肥大,裤腰无开门。男人夏天多光头,春秋多戴瓜皮帽,年青人喜庆时饰红帽顶(俗称帽疙瘩),年老者饰黑帽顶,长辈丧期饰白帽顶。民国26年(1937年)后,农民中开始出现扎羊肚毛巾者。冬季老人多戴道式棉帽,脚穿靴式夹袜和二并眉鞋子。
女人服饰比较复杂多样,婚前彩衣,讲究针工女红。婚后一般着较稳重深沉的服色。上衣带襟,细腰高领;年青女人喜镶衣边,穿绣花鞋,还戴耳环、耳坠、发簪、手镯、戒指等。
服饰穿戴随各人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异,富者男穿西装,戴礼帽,女穿旗袍等。贫苦百姓则衣不蔽体,身披麻袋片,腰束草绳,赤足露顶。
建国后,服饰逐渐改变,质地越来越讲究。初由土布、机织土布发展为华达呢、卡叽,品种多样,花色繁多,旧式衣裤也逐渐被西式代替。50年代,一度盛行男女穿花衣服,称“苏联大开花”。“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色彩单调,军绿色服装盛极一时。1980年以来,化纤织物、毛织物和高级布料已普及城乡,名牌成衣成了争相购买的热门货。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裙子、西装、毛料服装,各种皮鞋、凉鞋、机制布鞋已在城乡流行。
(三)发式
建国前,男子多剃光头;女子婚前留独辫,婚后盘发簪。建国后,发式改革。男子除老年人仍剃光头外,大多留平头、分头等。女子除老年人仍盘发簪外,以短发双辫者多。“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农村风行剪发簪,年轻姑娘留分头。年轻小伙留平头,美其名曰:“革命头”。近年来,城乡男女发式更趋多样化。青年女子烫发者日渐增多。戴耳环项链之风又盛。
(四)娱乐
南乐人喜听豫剧、坠子等,农民中年长者尤喜大平调、落子等。建国前,民间剧团甚多,每三五个村就有一个戏班。建国后发展为半职业剧团和农村俱乐部。春节前后,为民间娱乐最好时机,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演戏、踩高跷、抬搁等。80年代,人们尤其喜听相声、流行歌曲、传统歌曲等;电影、电视已普及县城,在农村,电视机已逐渐增多。90年代,富有之家已添置了录像机;卡拉OK大家唱,在城镇吸引了不少爱好唱歌的青年男女。在农村,青少年尤喜演武侠爱情电影、电视片;中老年人爱看历史故事、传统戏剧片;公职人员看新闻联播已成习惯。2000年以来,我县经济发展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多彩,各种文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五)居住
南乐人喜居堂屋(座北朝南)。农户住宅有两面屋、三合院。长辈住正房。建国前,富有者多瓦房、楼房;贫者多平顶土房、草房。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居住条件也相应提高,农民普遍建瓦房或砖木结构平顶房。1980年以来,瓦房带走廊的建筑在农村与日俱增。近几年,城乡富有者多建楼房。
  (六)建房
民间建房,多选择良辰吉日破土动工,并用一竹竿或木杆挂上红布立于房基中央。按门、坐窗、上梁都要粘帖子,上写“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百无禁忌)”、“黄道日按门(坐窗,上梁)大吉大利”。上梁时,还要鸣放鞭炮,用白酒浇梁头,午饭摆宴席,招待匠人。今日城乡,遗风更盛。
(一)婚姻
建国前,男女婚姻必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亦有幼年订婚,少年结婚,指腹为婚和娶童养媳习惯。
订婚前,首先由媒人说合,经问名、送八字、纳彩、换书等。礼仪繁多,名为行聘纳礼,实为买卖婚姻。还要宴请媒人。临近结婚日子,男女双方,各根据自己家庭财力制作衣裳、妆奁。女方亲族多送些糕点、烧饼之类,男方邻友送喜幛、喜匾、轴画之类以示祝贺。婚姻之日,娶亲的形式根据经济情况而定,有大娶、小娶,新郎乘轿(一轿或双轿)迎亲,一路鼓乐喧天,谓之大娶;备轿车去娶,新郎不迎,无鼓乐,谓之小娶;对寡妇、换汉妻改嫁时采用夜娶。合卺前,先行委禽礼,女方送妆奁。后来改为在迎亲日男方以公鸡献礼,女方则还以母鸡,举行婚礼时,夫妇双方要拜天地、拜爹娘,夫妻对拜然后共入洞房(亦称圆房),吃富贵酒等。亲邻同辈或下辈人有闹新房之风。第二天,新娘给同族长辈叩头,尊长者必以钱物赏给新娘,名曰拜礼;女方姻亲皆具馈馍,谓之“送饭”。新郎在新婚三天后到岳父家认亲和“住九”(新郎认亲不回,在岳父家住9天,每日宴饮游玩)。这些风俗,民国以后有所改变。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早婚等陋习日渐革除。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结婚仪式,提倡新事新办和举行集体婚礼。旅行结婚也逐渐增多。但在农村,大部分家庭采取新旧结合的婚礼仪式,还要换帖、请媒人,招待宾朋等,女方要彩礼风气盛行。
男女定亲,女方先要男方“纳征”,也就是“纳币”(有的以首饰、服装等物代替),钱物一交,说明这门亲事告成。男方送给女方钱财、彩礼的多少,其女子姿色丑美、家庭贫富、门第高低,几百元、上千元不等。女方借结婚之机索要钱财之风,县东更甚于县西。要彩礼,名目之多,数量之大,令人瞠目。80年代初,要高级布料、三转一拧(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拧即收录机)。八大件、六十条腿(即家具)等。近几年,彩礼已由巨额现金代替,城镇与乡村、县东与县西各异。迎娶必备汽车,只是汽车豪华程度不同。有用高级小轿车者,有用“解放”牌货车者。新房陈设,富有者彩电、冰箱、洗衣机、高级家俱等一应俱全。经济条件差者,组合家具、自行车、收录机等亦不可少。宴请宾客,多者几十桌,少则十几桌。为办婚事,男方债台高筑者有之。婚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摆阔气之风为人深恶,亟待解决。  
(二)丧葬
南乐县实行木棺土葬由来已远。旧时葬礼纷繁,人死之后(俗称倒头),停灵中堂,死者子女及近族晚辈,同哭于土地庙祠,谓之“押倒头纸”。继而讣报亲友,姻亲相继前往吊祭,街坊乡邻也来吊唁,亲族朝夕哭尊。举哀3日,早、中、晚三次“押纸”,披麻带孝。第二天晚,焚纸马、车、冥资于庙前,谓之“送盘缠”。三日归葬祖茔(死者上有祖父母或父母者,谓之“小口”,当时殡葬),称为出殡。长子摔老盆,亲友步行哭至墓地,吹鼓手奏哀乐,个别途中有路祭。下葬时,儿女、亲族跪拜墓前,由孝子埋第一锨土。下葬后,儿子掂汤上坟,浇于路途,谓之“送迷魂汤”。儿媳抱坟土而归,谓之抓财。从出殡之日数3日,谓之“服三”(意为服三日孝),子女近族同祭于坟。又取古七虞之义,数七日则祭,唯“四七”时举动较大。死者逝世一、三十周年为大祭,邀请亲友,设祭台,有的配以乐器,礼仪9叩礼,24叩礼等,并在坟前焚烧纸糊楼阁、车、马、摇钱树等,声势颇大。还有的富有之家为卜吉成年不葬,修主、建祠、立碑、演戏、追魂、延僧诵经,穷极一时之盛。
建国后,殡葬旧习已行改革,戴黑纱开追悼会者日益增多,死者的亲友和工作单位,送花圈以示哀掉。但在农村,“押纸”祭奠等旧仪式仍普遍袭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实行葬埋陵园制,不久即废,后大都自动归葬祖茔。近年,丧葬大操大办,更盛旧时,为死者树碑更度兴起。
在人生中,生儿育女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在农村妇女怀孕叫“有喜”,生了男孩,称作“添丁”谓之大喜,生了女孩,称作“增口”,谓之小喜,把产妇叫“坐月子”。产妇坐月子都有规定俗成的礼仪。
报喜&&&产妇分娩后,父母首先要记住婴儿诞生的时辰,一两天之内,丈夫首先要向娘家报喜,报喜时男方要带喜面。女婿回去时,娘家要回红糖、鸡蛋等。
三朝礼&&&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娘家人要去探望坐月子的女儿,多是带红糖、鸡蛋、点心等,表示对女儿的祝福和关怀。三朝礼始于唐代所谓“三朝与儿落脐炙囱”指婆婆或接生婆要检视脐带剪痕,为婴儿洗漱换衣,也叫“洗三”。
贺十二&&&在婴儿出生十二天之前,挑一黄道吉日,一般挑五、六、九等好日子,以祝愿婴儿六六大顺,长长久久之意,县西“贺十二”,县东称“做九”。此日,至亲好友纷纷登门祝贺、送礼,礼品多为鸡蛋、红糖、衣服、礼金等。娘家礼仪更为隆重,娘家贺礼要抬一四层高木制大礼盒,一层米、二层面,米面里面要放鸡蛋,鸡蛋一般放九十九个,三层放红糖和挂面,四层放婴儿衣服、鞋、帽、被子、布料和礼金,过去流行送长命锁、项圈等。贺十二时,主人要招待所有的来宾,除了烟、茶、酒席外,有的还有助兴活动,如唱戏、演电影等。
祝寿 旧时,人到六十,便可称“长寿”。于是从60岁开始,逐年庆贺;逢十,举行大贺;到八旬,祝寿更为隆重,谓之“庆八十”。庆寿仪式大体是:请亲朋宴宾客,与贺者则献寿幛,赠寿联,送寿酒、肉,馈果品,蒸寿桃、寿糕之类食品等。欢宴之前,举行祝寿礼,晚辈进行拜贺,亲友也要说些祝颂语。
建国后,祝寿旧习渐衰,但近年来又复兴盛。“贺寿”活动大多已无迷信色彩,但隆重之状不减旧时,甚至有演戏、放电影以示祝贺者。
旧时买卖开业,先选择黄道吉日,然后张贴对联,燃放鞭炮。买卖行业不同,张贴对联各异,但所写词句多是吉祥之语。大买卖还要摆设宴席,请客邀友,客人们还要送礼,贺开张之喜。此风相沿已久,今日城乡,犹有遗风。
历史文化遗迹
  一、历史名胜 
   仓颉陵庙 座落于南乐县城西北十八公里处的梁村乡史官村。仓颉陵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地下是仰韶、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是中华五千年之根基。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南乐县委、县政府致力保护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恢复了仓颉陵庙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藏甲楼、大方碑、造字台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适当。陵区内松柏成林、白杨参天,主要建筑依次为史皇林门、字圣坊、仓颉陵墓、造书台、神道东侧有八斗亭、西侧有灵井亭和大方碑亭,深受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赞赏,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胜地。
   南乐文庙 位于县城东南隅。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濮阳市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文庙,也是全市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祭孔场所。2014年,南乐县委、县政府筹资对期进行全面修葺,大成殿、崇圣祠焕然一新,雕塑孔子、孟子、子路等圣像17尊,翻刻匾牌楹联二十余副(幅),重筑“一篑为山”,栽植松柏桃李;恢复了名宦祠、乡贤祠,对15位为南乐发展作出贡献的南乐县令、县丞,22位南乐籍古代先贤的典型事迹进行整理介绍,以弘扬他们努力进取、以民为本的儒家精神,并改圣祠为尊经阁,在这里定期举办国学讲堂,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儒学经典。南乐文庙修葺后,于2015年元月份正式对游客开放,受到了游客关注,目前已成为弘扬国学、传播文化、兴文重教的一方圣地。
关帝庙古槐 南乐城内原有八株古槐,相传是唐朝人所植俗称“八大槐”。现仅存1株,位于县城东北关帝庙中,高约15米,树围4.8米,枝繁叶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濮阳第一个基层党支部:1926年10月,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大名第七师范学校英语教员冯品毅介绍该校学生刘大风(又名安明,南乐县人)、赵纪彬(濮阳千口人,今属内黄县)、李大山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以刘、赵为负责人的中共大名七师支部,归中共豫陕区委领导,刘大风任书记。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根据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积极开展向学校以外发展党组织工作。1927年放寒假前,七师党支部要求党员回到家乡,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展党的组织。刘大风回到家乡南乐县佛善村后,通过宣传教育,发展了农民刘锋、陈钦入党,接着刘锋又发展了几名党员。1927年4月,建立了中共南乐县佛善村党支部,刘锋任书记,潘彬、刘介法为委员,该支部归中共大名特支领导。这是今濮阳市辖区的第一个基层党支部。
四支队:在近德固乡留固店村。1937年10月,由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第一云抗日武装“一八一”师游击队就诞生在这里,游击队后来改为河北民军第四支队。部队建立之初,常在村东大槐村下集合,所以,大槐树也成了这支抗武装成立的见证物。
  武联防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南乐县二区的张庄集、樊村、李家村、武家村、杜家村、闫村等六个村组成的一个武装抗日联防区,简称“武联防”。由韩青珠、杜石雨为联防大队正、副大队长,大队下辖六个民兵中队,有青壮年民兵350多人。“武联防”成立后,带领群众修寨墙、打街垒、筑掩体、挖地道和护城沟,制定多种战斗方案,一方有警,八方支援,全民动员,打击敌人,并筹粮集款,支援抗战。“武联防”的建立,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引起敌人极大恐慌,他们多次对“武联防”发动袭击,妄图打破这个濮范观中心区的桥头堡。“武联防”则充分运用游击战的灵活战术,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使敌人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武联防”民兵对敌作战大小13次,缴获各种枪支100余支。期间,六村群众未向敌人纳过一粒粮,缴过一文钱,出过一个夫。冀鲁豫边区直属机关设在这里,伤病员在这里疗伤,南乐抗日民主政府常在联防区办公,召开重要会议,成为抗战期间始终未被敌人占领的一方净土。2000年8月,“武联防”纪念地被濮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7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影片《根据地》摄制组到该地采访,取景拍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连戏 《目连戏》以《目连僧救母》而得名,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剧种,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并且有“戏祖”、“戏娘”之称。
南乐《目连戏》是曾经流传于南乐民间的一个口述本,思想内容和唐代目连变文一脉相承,后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以民间杂耍为主,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一直保留着古老、粗犷的原始风貌,其表演形式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该剧无论在表演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注入了中国传统宗教和伦理说教的内容,这对研究宗教信仰,佛教文化和历史等提供了有力佐证。
南乐《目连戏》全剧有:“鬼点灯”、“五鬼闹判”、“金殿差兵”、“五鬼拿刘氏”、“捉拿刘长吉”、“五鬼背葫芦”、“观刑施教”、“目连下山”、“酆都救母”等共25场。全剧演出时间可根据剧情武打无限顺延。日,经国务院批准,目连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腔调 是以“落腔”为基础演变的一种地方剧种,主要分布于豫北地区。1905年,南乐县元村镇百尺村艺人张平欣,融合了落腔、二夹弦、河北梆子、京剧、乱弹五种戏的音乐唱腔、表演等艺术元素,自命“五腔调”。
五腔调极具包容性,它在剧种的成长过程中,广泛吸纳了其他剧种优点,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及表演形式,颇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演出了大量新编剧目,充分发挥了戏剧在宣传、教化上的作用。现存新老剧目300余个,常演的主要传统剧目有《打金枝》、《斩秦琼》、《铡美》、《狸猫换太子》、《火烧东宫》、《铡郭槐》等30余个。
五花营狮子舞 起源于宋代宜和年间。《大和宜和遗事》一书中,所记载的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就发生在五花营村,狮舞在五花营村一直流传至今。狮子被比喻成一种邪恶的化身,在这里它是一个屡屡伤人、凶残无比的吃人猛兽,最后狮子被梁山好汉制服打死,体现了一种定胜天的气概。狮子舞有两只狮子表演,披一麻批缝制而成的狮子皮,一人端头,一人披扮演狮子,另一人手舞七色缠绕而成的绣球为狮者,五花营狮子舞把故事情节溶于舞狮当中,舞狮所表演的各种动作都是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在表演风格上,柔和了“南舞狮、北舞狮”的共同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2011年12月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三批省级项目&。
  南乐西街龙舞&&自明代传入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舞中北方龙舞的缩影,是中原地带优秀民间文化的遗存。民间俗称“玩龙”,龙舞内容为一蛛精作怪,赤龙、青龙共擒一蛛。寓意龙能镇妖捉怪,驱瘟避邪。该龙舞以古朴刚劲之风见长。龙头重18公斤,龙身长24米(寓意24节气),造型雄伟、庄重。表演风格尽显梁山、燕赵遗风,舞动时龙身灯火通明,目若巨电,摇头摆尾,吞云吐雾,在雄浑的鼓号声中,巨龙时钻、时缠、时跳、时绕,尽显18般功夫,龙出海、盘龙等60多种动作套路一气呵成,使人眼花缭乱。&&2009年6月,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项目。
  杨家枪 北宋年间,宋军元帅杨延昭摆牤牛阵,要在南乐一带与辽兵决战,不料被敌识破,退回察院(今元村镇谷村)。杨延昭独自断后,因多日鏖战,已是疲惫不堪,遂在旷野一菜园草屋小憩,岂知一时失慎,竟患卸甲风昏迷过去,恰遇东寺庄老人袁代,袁代精通医理,将其搀扶家中精心治疗,几经周折,化险为夷。杨延昭感恩不尽,以重金酬谢,袁代辞而不收,但求赐教枪法。杨延昭满口答应,遂派人前往袁家,精心传授。一日,杨延昭传令挥师北进,来袁代家辞行,袁代苦苦挽留,又觉枪法尚未学完,深表遗憾。杨延昭明其原委,当即派老杨洪将祖传枪谱馈赐袁代。袁乏嗣无人,将枪谱传于好友韩家,韩家视为珍宝,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南乐县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