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为什么不黑化学,化学。。。

当前位置:
>>>简答: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_____.-化学-魔方格
简答: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从古代的炼丹术到今天的化学科学研究,此间取得的所有发现或成果,无一例不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或检验的,即化学是一切化学成就的基础;另外我们今天学习化学,也要通过实验来发现和验证一些原理,在科学实验探究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故答案为:首先是因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另外,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简答: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_____.-化学-魔方格”主要考查你对&&化学发展史&&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化学发展史
&&&&&& 化学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人类社会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化学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当时的人没有使用“化学”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已经具备处理某些化学变化的能力。根据一些化学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把化学史分成史前期,炼丹时期,医药化学时期,燃素时期,定量时期,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六个时期:    化学的发展:1.我国商代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时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2.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3.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4.177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5.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6.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7.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化学发展六个时期:(一)史前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化学作为一种技术,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尽管在这个期间,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后来的希腊、罗马,都可以找到人类利用化学的遗迹。猿人就知道用火,知道用火煮东西和烧制陶器。这可以说是最早期化学的开始。    (二)炼丹时期:大体说来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这个时期中国在化学方面的著作最多,例如《参同契》、《道藏》以及重要的本草书,都对我国古代化学成就作了详细的记载。至於在欧洲,这方面的书籍也很不少,例如阿拉伯、埃及和希腊,在1572年就有一部书,书名是《炼金的化学方法》。在欧洲,已经开始有“化学”这个名词了,并在1572年出版了《化学原理》(ArtisChemiaePrincipes)一书。许多希腊、阿拉伯、罗马的有名学者,例如帕拉图、阿里士多德、阿维森纳、给伯尔,都写了有关化学方面的书,在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乃是这些学者开始认识到实验是科学工作的重要工具。    (三)医药化学时期:在年这两百年间,欧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史上称之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出版了很多最早的化学著作,例如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于1684年写的《新哲学的炉》;德国化学家孔柯尔写的《化学实验》;德国冶金学家阿格里柯拉写过一本名为“DeReMetallica”的书,中国明崇祯十六年李天经和汤若望将此书翻译出版,中文书名《坤舆格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翻译的化学书籍。    (四)燃素时期: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化学家,例如德国化学家施塔尔,他写过《化学基础》一书,是1723年出版的。还有德国化学家贝歇尔,他写过《冶金术》一书和很多其他著作。尽管他们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可是他们做了很多实验,积累了许多感性知识。一直到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写了《怀疑派化学家》一书,才开始对于元素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    (五)定量时期:这个时期从1775年至1900年,这一时期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开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工农业上的许多问题,并利用定量的化学实验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这个时期又称为近代化学发展时期,很多科学家写了许多著名的书籍和论文,特别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1808年所写的《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提出了原子学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於1777年发表《燃烧概论》论文,建立了燃烧作用的氧学说,并确立了物质不灭定律,使化学开始进入近代化学时期。接下来,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开始使用化学符号;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在发展有机化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科学相互渗透时期:这个时期基本上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一方面,物理学提出的量子论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的结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过去认为原子是看不见的,现在不但可以用超显微镜看到原子,而且原子本身的能量也已经开始被人们利用了。
发现相似题
与“简答: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_____.-化学-魔方格”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65511518971921811302875968224087为什么化学命名中的生僻字那么多?
如题,个人感觉化学名词的汉语音译完全可以做到好写好记,怪异的名字除了逼格高点,没什么好处,反倒是影响了人们对药品的认知和记忆,违背了文字方便交流记忆的初衷
终于更新了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回答格式也重新排了一下,谢谢支持。至此已更新完毕,本文不会再多做补充。允许转载,站外分享请标明原作者~……………………………………………原始答案……………………………………这个问题很有趣~当我面对喹唑啉、莨菪碱、吡咯烷酮这些名词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当时我去查了很多资料,慢慢了解,越了解越发现中国化学命名有很多学问。题主,你听我慢慢给你说。1.化学元素的命名十九纪六十年代以前,国际上的化学元素名称很混乱。1860年9月世界各国著名化学家140多人在德国卡尔斯罗开了一次会议,化学元素才有了国际通用的拉丁文名称。现今我国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看起来很简单,可是这些字的极大多数在我国古代书籍里是没有的,是近一百多年来我国化学工作者根据拉丁文名称的第一音节或第二音节的发音创造出来的新字。经过许多化学家不断研究和创新,多次开会讨论和选择,才得到现今通用的中文名称。a.提到元素名称的中文译名,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 的回答中有讲到,即徐寿。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还招聘了傅兰雅(英国人,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下文会提到)等西方学者参与翻译工作。在翻译《化学鉴原》这本书时,徐寿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即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在徐寿生活的年代,我国不仅没有外文字典,甚至连阿拉伯数字也没有用上。要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术语用中文表达出来是项开创性的工作,做起来实在是困难重重。徐寿他们译书的过程,开始时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傅雅兰口述,徐寿笔泽。即傅雅兰把书中原意讲出来,继而是徐寿理解口述的内容,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在造字原则上有极大不同,几乎全部的化学术语和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名称,在汉字里没有现成的名称,这可能是徐寿在译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为此徐寿花费了不少心血。对金、银、铜、铁、锡、硫、碳及养气(今译氧气)、轻气(今译氢气)、绿气(今译氯气)、淡气(今译氮气)等大家已较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来命名。对于其它元素,徐寿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我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徐寿的一大贡献。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Zinc)”、“锰(Manganese)”、“镁(Magnesium)”等元素的中文名称。b.1932年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有这样的规定:元素定名取字,应依一定系统,以便区别,而免混淆。所取之字,必须便于书写,在可能范围内,应以选用较少笔画,并避免三文并列之字为原则。所取之字须便于读音。对已有的名称,可用者,尽量采用。旧名有两种以上的应根据上列原则选取。这些规定总结了多年来命名的经验,非常的科学,而且切实可行,因此所制定的绝大部分元素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化学命名原则》中还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元素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取字时与国际通用名称相应,以谐音为主,会意其次。规定元素单质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偏旁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的金属元素从金;固态的非金属元素从石。典型的谐音命名有如:氦、氩、锂、钾、砷、碲等。而会意字就是取意造字,例如氢、氯、氧、氮等。“氢”曾名为“轻气”,因为它是最轻的气体,改为单个字时,将轻字的偏旁去掉加气字头;“氯”曾名为“绿气”,因其单质状态是绿色的气体,故把绿字的偏旁去掉加气字头;“氮”出自“淡”,表示把空气中氧冲淡了,故把淡字的偏旁去掉加气字头;“溴”带水旁表示其单质为液态,溴单质有恶臭味,故将“臭”加水旁而会意。怎么样,这些命名是不是非常合理且有意思呢?c.元素中还有些名称是很特殊的,它们也是谐音字,例如钌(liao 三声,Ru)、钐(shan 一声,Sm)、钯(ba 三声,Pd)、钫(fang 一声,Fr)、铋(bi 四声,Bi)等,在古字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有自己的意义。“钌”在古代指金饰器,“钐”指大铲,“钯”指箭簇,“钫”指量器,“铋”指矛柄。但现在它们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作为元素用字存在与化学新字中。2.有机化学物质名词的命名a.和化学元素一样,提到有机化学名词的命名,就必须提到这样一个人,他叫虞和钦。在19世纪时,中文有机化学名词大部分是音译的,常常过于冗长,不仅很难说,记忆也很困难。在日本留学的虞和钦重新开始了中文有机化学名词系统的命名。在1908年出版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中,他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结构来翻译,并搭配数字和官能基团来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这些命名对于后来中文有机化学名词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没有造一个新的汉字,却能把重要的有机物用译义的方法予以命名,这是我国首次制定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名称。在19世纪50、60年代,中国引入了许多西方有机化学的观念和理论,因此更多的中文有机化学名词也被翻译过来。《化学初阶》(1870年)、《化学指南》(1873年)、《化学鉴原续篇》(1875年)这几本书的出版让西方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一个巅峰,更多的中文有机化学名词也随之产生。自此之后,中文有机化学名词的翻译工作进入低潮。甲午战争之后,虽然日本无机化学名词对于中文无机化学名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有机化学名词方面,却没有带来同样的影响。这与日本有机化学名词的翻译原则是音译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人更偏好意译的名词。在一片低迷中,虞和钦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出现了。冥冥之中也改变了多年后我们这些理工科学生的命运:)19世纪,翻译西方有机化学名词基本上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照西文原意或者化合物的性质来翻译,比如:盐精(氯仿)、磺精(乙醚)、蔗糖和葡萄糖。代表人物是丁韪良和毕利干。第二种便是音译,即以中文字来模仿西文的发音,例如:阿西多尼(丙酮)、由里阿(尿素)。代表人物是上文中提到的傅兰雅。题主说:“个人感觉化学名词的汉语音译完全可以做到好写好记……”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让题主感受一下“好写好记”:Hyoscyamine(莨菪碱)为“海哑司泻米尼”;Methylethylamine(N-乙基甲基胺)为“迷以脱里以脱里阿美尼”;Ethylmethylphenylamine(甲基乙基苄基原醇)为“以脱里迷以脱里非尼里阿美尼等以难矣”。感觉如何?是不是开始觉得中文博大精深了~b.下面我来讲讲虞和钦的命名法。虞和钦的有机化学名词的命名,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特色:第一,他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来翻译,例如:矫质(烷类)、赢质(烯类)、亚赢质(炔类)、醇精(醚类)、间质(醛类)、拟间质(酮类)。第二,以一、二、三等数字来表示有机化合物的含炭数,如:一炭矫质(甲烷)、二炭赢质(乙烯)、三炭间质(丙酮)。第三,以一个、二个、三个来表示拉丁字头“mono”、“di”、“tri”。第四,他将“ortho”、“meta”、“para”翻译为真性、假性和异性。以天干的“甲”、“乙”来对应希腊字母的“α”和“β”。为了表示取代基的位置,虞和钦分别用了“易”和“化”这两个字来表示,这两者之间区别在于:当用“化”时,如四氯化碳,自“化”字左右两边之物质相合而成;使用“易”字的地方,如三氯易一炭矫质(三氯甲烷),则自“易”字右边化合物中之一质或数质,同左边物质之一质或数质置易而成,故左边如增一质,右边物质减一质。这句话有点难理解,打个比方。甲烷(分子式CH4),它里面的4个氢原子都可以被氯顺次置换,现在用一个氯取代一个氢,就称之为“氯易一炭矫质”。虞和钦的化学背景我们在他的中文有机化学名词系统命名中能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化”、“左旋”、“右旋”等字的使用是受日本的影响,而“精”、“鹻(jian 三声)”的用法是受丁韪良和毕利干的影响。c.根词用字:①为了简化化合物的名称,中国化学家们给最常用的的化学集团创用了一些切音新字。如:“羟”表示“氢氧基”、“羰”表示“碳氧基”、“羧”表示“含氧酸基”。②有机化学中采用会意法造字的类名。如:“烷”表示化合价完足之意,而“炔”表示化合价缺少之意。③含氮化合物的类名,以月字旁表示,多为谐音。如:胺读暗(多谢
指正)、脲读尿、肼读井。④氮族元素的烃化物:磷、砷同属氮族,它们的氢化物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与胺类似,所以也从月旁。⑤非金属有机四价根,有类似金属的性质故其名称以金旁表示。⑥芳香环烃的母核特定名称所创新字均加草头,读谐音。⑦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所创新字一般加口旁,读谐音。⑧象形字。例如很多回答中提到的“甾”,四个环三个支链。我还有很多想讲,但是好困啊,先去睡觉了~有空我一定来补充。才疏学浅,欢迎指正,开放讨论。这是以前研究化学命名时写的文章,现在拿出来修改补充了一些,参考资料如下:《化学元素中文命名的由来》 张纶徐寿 维基百科词条《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 虞和钦《化学命名原则》《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 赵匡华《中国化学教育史话》 郭保章《化学定命说略》 郑贞文《有机化合物中文名称中的化学介词:由来与演变》 何涓………………………………………第一次修改……………………………………………评论里提到求多多介绍有机汉字,有的能猜出来,比如酮,酚应该是音译,有些真的不知道怎么来的,比如醛,酯,醚,求介绍!那我就说一下:这种有机含氧类化合物大多都是“酉”旁,且为音译。例如“酐”、“醚”、“酯”、“酚”等。其中“醛”和“酮”很特殊,古字里面都有,“醛”表示“酒味变”而“酮”表示“酢酒”,如今弃其古义,分别作为一级醇和二级醇的氧化物使用。(多谢
指正)………………………………………第二次修改……………………………………………最近几天上了两次知乎日报,非常感激。我看到日报中有评论可惜我没绑定账号不能回复,有人提到杂环命名才是让人摸不到头脑。我之后还会更新,今天先来补充苯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补充内容:苯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主要讲苯的命名,芳香族的命名可以类推)1.苯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历程19世纪时,有机名词大多以音译名词出现,如苯(Benzene)的译名就为徧(bian 四声)西尼。1908年,虞和钦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出版后,绝大部分有机名词开始以意译名词被提出,如苯这时就被译为“轮质”。1931年,(一个屠一个包耳旁,这个字不知道读音,有知道的给我说一声~这字念tu,二声,多谢
科普~ )恂立为这些名词冠上了草部单字音译名词(除了苯),如艿(nai 三声)、荌(an 四声)与芠(wen 二声)。1932年,南京举办的化学讨论会上采用了他的命名方法。1933年,苯、甲苯、二甲苯、1,3,5-三甲苯、萘、蒽、菲出现在《化学命名原则》中,成为官方标准有机名词。2.苯的命名a.苯的英文命名上文提到,19世纪有机名词大多以音译名词出现,但是苯的英文命名在19世纪时尚未统一,这就导致了苯的中译名词差别很大。有的化学教科书使用benzine,有的则用benzole。年间,德国化学家EIlhard MItscherlish把一份安息酸与三份石灰混合,蒸馏产生的液体称之为benzin。而另一个德国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却建议称之为benzol,他认为以“in”为字尾容易和strychnin(番木鳖碱,现为strychnine)及chinin(奎宁,现为quinine)等名词混淆,因此改为以“ol”作字尾。1892年,日内瓦化学命名会议确定为benzene,并沿用至今。你们可以去搜一下benzole,现在德国还在使用,我们则把benzole翻译为粗苯了。b.苯的中文译名因此,按西文音译的苯名词有很大的差别。benzine的音译名词有“徧西尼”、“笨辛”、“本浸”。benzene译为“徧苏恩”、“扁浅”。benzole译为“徧苏里”、“笨坐”。值得注意的是,杜亚泉(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译家)用一个音译字“安”来表示。1920年,科学名词审查会举行的第五次化学名词会议中,决定苯被翻译为“扁浅”。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列解开了令化学家困惑许久的谜题——苯的结构式,这个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化学分子结构,就像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形成一圈,因而他提出六角形苯的结构式。这种结构的特殊性为虞和钦及其后以中文意译名词为主的人带来了灵感,比如虞和钦就命名为“轮质”。几年之后,杜亚泉和郑贞文在他们合著的《有机化学》中将benzene翻译为“?”,火旁是为了与烷、烯、炔形成命名系统,而仑部则是来自于“轮”字。这其后苯的命名又有了一系列的发展,但是都并非今日所用的“苯”,并且未冠以草字头。直到1930年,(一个屠一个包耳旁,这个字又来了!)恂立提出将其命名为“崙”:审查会定benzene为困,取六出之象,至为牵强。按此字其它草案,多从轮字脱出,似较直接,且易醒目,故今定作“崙”,因其属芳族也。崙字冠上艹部,是因为芳字含有一个草头,于是他将芳香族化合物都冠上草头。 这是最初提出的疑问,现在问题好像变了。再之后,《化学命名原则》中benzene称为“苯”,而并未沿用“崙”。因为崙是象形字,而其他芳香族化合物名词是音译的,这显然是矛盾冲突的,无法形成一套系统。故定为“苯”。其实苯的译名还要结合有关它的结构的讨论,接下来我附一个苯的结构式比较和苯的命名比较,好奇译名由来的可以问我:)最近真的比较忙,有空一定会来更新的,谢谢支持。最近真的比较忙,有空一定会来更新的,谢谢支持。…………………………………………第三次修改………………………………………………………虽然我的chemdraw已饥渴难耐,但我还要再忙碌两天,之后慢慢整理杂环命名。虽然我的chemdraw已饥渴难耐,但我还要再忙碌两天,之后慢慢整理杂环命名。在这之前先放个大招吓你们一下:以上是某些芳香族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历程,哈哈哈,是不是觉得自己瞬间变文盲了~…………………………………………最终修改……………………………………………………………补充内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1.虞和钦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1908年)虞和钦采用的意译的方法,尽量用“浅近易解”的汉字来命名。对于杂环化合物的母核上仅含一个杂原子的有机物,他的命名方法是将碳原子和杂原子的名称及个数分别表现出来,再以“异轮质”结尾,通式为“若干炭一淡(养或硫)异轮质”。例如,吡咯(pyrrol)被译作四炭一淡异轮质、吲哚(indol)被译作八炭一淡异轮质、噻吩(thiophene)被译作四炭一硫异轮质等。这些名称主要传达出有机物的重要元素成分(如碳、氮、氧、硫等)及原子个数信息,其命名思想仍然停留在无机物命名的思想上。“异轮质”这个名词也只能笼统的提示它属于杂环化合物,至于杂环化合物中环的个数及每个环的不饱和成都如何都无法体现出来。而且这些名词实在过于冗长,作为杂环化合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有机物,中文名称太长,对于命名它们的衍生物是有诸多不便的。虞和钦对于唑类(azoles)的命名,通式是“若干淡易四炭(养或硫)异轮质”。西文名称中用a,a1,b,b1定位唑类中氮原子的位置,虞和钦将它们分别译为甲、呷、乙、(一个口一个乙,这个字念什么?)。例如:[Pyrro-(a)-monazole]名为甲·淡易四炭一淡异轮质。[Pyrro-(a)-monazole]名为甲·淡易四炭一淡异轮质。按照虞和钦对吡咯、吲哚的命名方式,他应将唑类命名为“若干炭若干淡(养或硫)异轮质”,但是因为要翻译西文原名中各个组成部分,所以虞和钦采用了不同的命名方式。这与他一一对译西文原名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2.杂环化合物的命名进程1919年,陶烈在《有机物质命名法》中提出,既然“有机物与无机物无化学上之差异”,“而欧美之炭化合质学名尚无统一”,那么有机物的中文命名规则须与无机物相同。据此,他把吡啶命名为环式硝·炭化轻。特点是繁冗不简洁,也不准确。1920年,恽福森编纂的《详注英汉化学辞汇》中“有机物之名辞,大抵遵虞铭新先生所定”,因此基本与虞和钦一致。1922年,留法学生王祖榘、李书华、沈觐寅等1918年在法国成立的中国化学研究会拟定的《有机化学译名》草案也以“意译”为主。杂环化合物的名称统一以“环若干某体”结尾,“某”指代杂原子名称。例如,他们把吡咯命名为六结叁虧(亏的繁体字)环一氮体。特点仍是字数偏多,不够简洁。郑贞文的命名要精简一些。1928年,日本水津嘉之一郎著、孔庆莱译的《有机化学》书后附录《有机化合物命名提要》摘录了郑贞文有机化学命名草案的一些要点。其中,有一条规则涉及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异(一个火一个瞏,求读音)属之母体(一个火一个瞏)中所含各原子之数以伍陸等数字表之。”例如噻吩译作一硫伍(一个火一个瞏)。其间一些命名方法参见上文中表格。我还要提到一个人,叫马君武(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君武在《实用有机化学教科书》中拾起了单字音译法,他制定的部分化学杂环化合物的名称有:硫芬(噻吩)、比罗儿(吡咯)、比里酊(吡啶)等。将杂环化合物母核的西文名称中国的词尾用单字译音,作为该类物质及衍生物的类名,是马君武有机名词的一大特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马君武的有机名词是在译书的过程中创作产生的,没有一贯的体系,前后也并不总是一致。1932年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规定:“从构成环核各元素之数,称为若干某若干某圜。碳以外如有二种元素时,从氧,硫,氮之顺序,而略碳字。但主要之母核,得特创两个从口旁之字,以为简名。”例如:含一个氧的五元环称为一氧二烯伍圜或呋喃,含一个氮的五元环称为一氮二烯伍圜或吡咯,含一个氮的六圆环称为一氮三烯陸圜或吡啶。也就是说,对于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化学命名原则》使用了两种方法:意译法和双字音法。至此,杂环命名法已基本成型,吡啶、吡咯、呋喃等名称沿用至今。
这个问题我来答中国的化学命名可能是包括拉丁文英文在内最好的最基本的 氢 气字头加一个音旁 告诉你这个元素常见单质标准状况下是气体 同类的有溴 碲 氯 金属金字旁再加个音旁 不管多大的孩子 知道这一条法则会念声旁就能把周期表说下来 还能知道元素的物态 突出一个好记有个例外是硅 这我真不懂 台湾叫做矽 窃以为比硅好(关于这个问题推荐楼下的
的答案 还有其他很多很棒的补充)其他国家的小朋友看到周期表简直哭瞎啊 日本人懒得造汉字记汉字 钠叫做纳托利乌姆啊 锂叫做力气乌姆啊 钙叫做卡鲁西乌姆啊题主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一点都不自豪吗 非要让你换个方法背吗 日本人背一个元素你一个周期都快背完了好吗 中文还能横着背竖着背 国外学化学的能把周期表背下来的有多少?中国人想背半天就解决了好吗然后说化合物 题主你说的?是因为英文叫tropylium草字头是表明是芳香类 卓是音旁 我倒是不知道日语怎么说 目测脱咯霹雳乌木 题主你思考下顺带 苯 蒽 菲同理 吡啶 嘌呤 嘧啶 也是这样~用口字旁代表它是个环~另一方面其他化合物的命名简直不能更赞烃:碳氢化合物 读音取碳的声母氢的韵母 字形取了氢的一部分 部首表明它易燃 同时也是碳氢化合物的标志羟:氢氧基 题主你读氢氧读快点试试~氢声母氧韵母 字形一部分氧一部分氢相信还有很多 我更相信每一个命名都有它背后的故事然后用甲乙丙丁比比methyl ethyl,梅其路 诶其路 这都是什么鬼最后说个个人认为最牛的甾 这个字不是现代人造的 没错本来就读作zai 同灾 不知道哪位老先生说 你看这玩意(甾类)四个环三个侧链不就是这个甾字么 所以就这么定下来了~补充最牛之二:茂:草字头表示芳香族 戊表示五个碳——环戊二烯阴离子 完全不是生造字 实在是简单粗暴 答主被这个造字挠到痒处语言的确要方便交流 但也要考虑压缩文本信息 氢氧化钠 四音节四字 /水酸化ナトリウム 八音节七字聚甲醛 三音节三字/ポリフォルムアルデヒド十音节十字(感谢的纠正)你再体会下综上 普通人觉得不好记是因为他们根本用不上 所以造字的时候根本没考虑普通人的需求 化学狗表示 还是中文好化学命名是化学狗的文言文 普通人只需要知道伟哥不需要知道枸橼酸西地那非-------------------------------------------------------------------------------------------------------------------------------200赞撒花 也是我的知乎里程碑了 谢谢大家支持回答一个评论中的问题 也是我一直想说的话 说我们中文太stand alone 不好融入国际学术 我深有同感不过科学这个事情 本来就是哪个国家牛 哪个国家母语就火二战之前化学(还是所有科学?记不清了)所有论文和会议中半数以上以德语发表 当之无愧的国际学术语言随着美国二战后的崛起英语才成了主流中国以后可以成为主流吗 不知道 但如果有一天牛逼了 中国式的命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怎么说呢...更打动人 就像西方学术言必称拉丁文一样反观我们的邻国 因为完完全全的音译 已经永远失去了这种机会留日药学硕士在读
我来扯个蛋你们看看这个金属:朱公锡 朱慎镭 朱同铬 朱同铌 朱安汞 朱在钠 朱均铁 朱成钴 朱成钯 朱恩钠 朱恩铜 朱恩铈 朱恩钾 朱帅锌 朱寘镧 朱帅钾 朱徵钋 朱效钛 朱效锂 朱诠铍 朱效钯 朱弥镉 朱諟钒 朱翊铕 朱翊铬 盐类:朱成鏻(PH4+)有机物:朱勤烷 朱孟烷 朱悦烯 朱定烷 朱琼烃 朱颙炔 朱厚烷 朱厚烃以上全是明代藩王,感谢大明为化学做出的贡献。
这么良心的翻译,还不好,另,感谢那个啥生了一堆金属
手机码字渣排版勿喷。================更==================其实仔细想想,中文化学名还是有不如英文方便的地方的,最明显的当属新元素发现的时候,英文只需要敲打几个字母即可,而中文,如果能从古字中找到还好,如果没有,就需要从最高层出台造字文件,相应的计算机编码也需要跟进,就要麻烦许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造好的字,觉得很有文化,很方便,觉得顺理成章,不知前人也经历了多少辛苦。=================原答案==================私以为最好的三个字:氕氘氚,其一是形声字:撇刀川,从气表示状态;其二是音译,氕不清楚,氘氚私以为对应double和triple,不晓得D和T是不是从这儿来的;其三是象形文字,质子用撇代表,竖代表中子。羟(qiang三声)基:氢氧基,会意加读音,你把氢氧连起来念就知道了;羰(tang一声)基:碳氧基,我一直觉得应该念三声;巯基:氢硫基,你猜猜念啥?烃(ting一声),碳氢化合物,火字旁代表可燃,右半边自己认。烷:火字旁同上,完代表完满,氢不能再多了。烯:氢少了,炔:更少了。甾,前面有人说了,象形文字。貌似是曹居东先生讲的。===================更==============根据的这篇文章,下面的内容可能有误,请参考最后说一下硅的来历。当时造元素名称的汉字的选择是:古已有之就不变,如金银铜铁;之前按照性质命名的改成形声字:轻气~氢气,淡气~氮气,养气~氧气,绿气~氯气,淡气意思是把氧气冲淡了,其他不解释了;其他的尽量按音译配形声:helium~氦,boron~硼,aluminium~铝。钾是因为很活泼,取甲之意,同时拉丁文音译Kalium(感谢回复)。最后说一下硅,这个字的造字和使用过程堪称曲折。考虑音译,silicon,应该译为xi音;考虑分布在土壤和岩石中,于是从石和土,于是翻遍各种字典找到这么一个字:菜畦的畦,过去读xi(一声),现在读qi(二声),于是这个集形声会意音译为一体的字就成了:硅(读xi),在教材中印出来以后,可能当时注音还不怎么普及,全国的中学老师都管这个字读gui,大家都按桂、闺的音念了。也怪造字的人脑洞太大,大家压根没想到这个字可以念xi。等到造字人发现已经全国(民国)上下齐声念硅已经过了很久了,于是抖了个机灵,换成矽字你们总不会念错了吧?尽管含义没有硅那么丰富了,至少保证了音译。于是就全国上下改教材然后就带到台湾去了。台湾现在还管Si叫做矽。谁能告诉我手机传图怎么能传上来清晰的?建国以后,革各种命,包括这个矽字。大家说化学里念xi的字太多了,元素周期表里除了Si还有两个,锡和硒,锡和矽还在同一族念起来就成了碳矽锗锡铅,容易混淆,对了还有烯。之前那个硅字就不错嘛,什么容易读错?没关系,那就读gui吧,顺应人民意愿嘛~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最早的一批元素名称是这位先生造的:徐寿头一次破百好激动,说明一下,关于硅的那一段,是之前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的,刚刚找到了那篇文章,没有署名作者,不过作者应该也是一位老先生原文比我写的好多了,值得一看。
我用另一个账号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现在贴在下面。 烃:可燃,又都是碳氢化合物。所以字形取火和氢,读音取碳的声母和氢的韵母。烷,烯,炔:按照不饱和度增加,越来越缺氢而来:完,稀,缺。苯,芬,菲,萘等:较为复杂的烃类,由于多从植物中提取,故以草字头为偏旁。读音多取自英文的第一个音节。酸,酚,酮,醇等:含有碳氢氧的有机物,由于最初多由发酵过程中得来,因而取酉作为共同偏旁。读音来源灵活。羟,巯,羰:双原子基团名,读音和字形都是由两种元素杂糅而来。胍,腙,肼,脒等:月字旁(实际上是肉)代表含氮化合物。注意,肼之中是没有碳的,比较特殊。噻吩,呋喃,吡啶,嘌呤等:口字旁表示杂环化合物。读音来自各个化合物韩氏命名法。甾:表示四个环相并,同时有三个支链的一大类化合物。完全是象形意义。题主可能是见得少,见得多了就会钦佩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化学家的聪明才智。比如说甾体的甾字,简直是绝了,拿汉字表示一类有机物的结构,这是英语绝不可能做到的。可惜当时的翻译家是拿方言念这个字,其实它应该读淄博的淄,而不是现在的灾。不过瑕不掩瑜,实在是太妙了。而且我觉得吧,要是不造字,那还能怎样呢?有种含氮的自由基被音译为乃春,而亚甲基自由基则一般被称为卡宾,答主感觉如何?是不是感觉“什么鬼,还不如专门造个字”?
因为这些化学单字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系统命名了前面的答案把元素那些都说了,我就单说这个草字头吧绝大多数的具有单字命名的芳香类化合物其名字都有一个草字头这样一看就知道,哦,这个是芳香化合物,里边有苯环结构(当然有例外,比如薁yu4,是7+5的稠环结构,但是由于符合4n+2也具有芳香性)还有一点就是,符合化学名词常用的念半边规律,往往发音还和其英文名称相近(上边这个还是例外_(:3」∠)_)举几个栗子吧苯ben3 benzene萘nai4 naphthalene蒽en1 anthracene菲fei1 phenanthrene茚yin4 indene然后如果你看鸟语文献的时候突然忘了哪个词是哪个化合物,只要念一遍发音就基本清楚了,?(????)? 所以说,给这些化合物造字的人们真是太机智了
我只想切入另一个点。其实,很多英文的化学品名称也没进字典的。。。用word写个论文,一堆红线。。。
比起IUPAC命名法,这已经很好了。这种字的出现,符合汉字的造字标准,你如果真的受不了的话,那就随便叫呗,头孢写成头包,别人也是看得懂的。
符合造字标准,而且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草字头表示有芳香环。去掉偏旁之后表示读音,一般是英文单词第一个音节的音译。你要直接音译,根本看不出来啥是啥,就跟日本人一样,全用片假名,看起来花里胡哨反而看不懂。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法国 化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