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邓志旋的分数查落力为你好得不到分数

桃花夫人 蔡侯郑伯会于邓 [历史随笔]春秋战国时代(连载)
我的图书馆
桃花夫人 蔡侯郑伯会于邓 [历史随笔]春秋战国时代(连载)
蔡侯郑伯会于邓时在周桓王十年,蔡桓侯五年,公元前710年。《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邓,国名,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今名邓襄寨。《路史》谓“夏仲康支子封邓,为邓氏”,始筑邓城。《河南省文物志选稿》谓,春秋为蔡地,后属楚。遗址为高出周围地面6~7米的正方形台地,周围有土垣,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80米,城墙系用黄土和灰土筑成,城墙断壁处,文化层厚约2米,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兽骨等。陶器有鼎、鬲、斝、豆、杯、觚、侈口罐、侈口钵、小口高领瓮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篮纹等。出土文物表明,遗址包含有河南龙山文化和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楚国又名荆楚,据说是三苗之后,先前居住在黄河流域,后来被夏禹战败,退到长江流域,称荆楚。西周初期,酋长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居丹阳,即今湖北秭归县。西周时期,熊绎的子孙不断扩大土地,立国号为楚。东周初期,楚国愈益强大,国君熊通自称“我蛮夷地”,“自立武王”(《楚世家》),公开与周天子分庭抗礼。这样就大大震动了中原诸侯。
据《楚世家》,楚武王虽说“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但并未进军中原。郑国远在黄河之滨,南有桐柏山与大别山阻隔,远在江汉之北,距离楚国遥远,年迈的郑庄公为什么慌慌张张跑到邓与蔡桓公会盟呢?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楚武王曾经进军中原,并且死于河南新蔡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开封府·襄城县》:襄城县东北有“郑庄公城。春秋楚伐郑,庄公出师境上,与楚相拒处”。据《中国历史纪年表》,郑庄公在位为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在位为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郑庄公与楚武王为同时人,郑庄公抗拒的楚兵为楚武王师无疑。根据文献记载分析,楚武王这次北上侵郑,是由三关(冥厄、直辕、大隧,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后称义阳三关)北上,因为信阳北有楚王城,《读史方舆纪要·汝宁府·信阳州》谓其为“楚武王破申时所筑”。楚武王应是在这里击破申国后,率兵北上,经过蔡国西境,到达郑国南疆,郑、蔡均受到楚军威胁,所以方有郑、蔡邓城之盟。
这次会盟的目的很明确,即《左传》桓公二年所说的“始惧楚也”,要缔结军事联盟,共同抗楚。这次军事联盟,郑、蔡两国之外,还应有江、黄、道、柏、息、慎、沈、房等较小的诸侯国参加,并且形成以蔡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因为蔡国位于豫南,滨临汝、淮,是豫南的主要强国。与汝淮诸侯或为同宗,或为姻亲,或为友邦,或为依附,因此,蔡国倡首,众皆随从,遂结成强大的抗楚联盟。而郑国远在黄河之滨,缔结军事联盟只是表示支持而已。
根据文献记载,楚武王可能最少两次进军中原。一次是在郑庄公生前兵抵郑国南疆,一次是在楚武王逝世的公元前690年。这次应是受到以蔡国为首的联军的阻击,死在豫南。虽然《左传》庄公四年谓楚武王伐随,“卒于樠木之下”,《楚世家》谓:“楚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但均未说明死于何地。从文字分析似应死于湖北。湖北钟祥县有樠木山,亦名武陵,湖北省应城县有樠池,均谓楚武王卒于此,但被杨伯峻一口否认:“恐皆不可信。”(《春秋左传注》庄公四年注)那么楚武王具体死在何地呢?很多文献记载,楚武王墓在豫南:《世本》:“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括地志》:“楚武冢在新蔡东北五十里。”《皇览》:“楚武王冢在汝南郡鮦阳县葛陂乡东北,民谓之楚王琴。汉永平中,葛陵城北祝里社下于土中得铜鼎,而名曰‘楚武王’,由是知楚武王之冢。”
《水经注·汝水》记载与《皇览》同。鮦阳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北,葛陂在今新蔡县西北。从上面文献记载,楚武王墓似以在新蔡北面的葛陂岸上可靠。楚武王墓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应是楚军伐随,随服,遂乘胜进兵中原。这时,以蔡为首的诸侯联军严阵以待,楚军遭到强烈阻击,军败,楚武王死在这里,也葬在这里。组织诸侯联军,阻击楚军北上,蔡国正当鼎盛时期,是豫南诸侯的支柱。由于蔡国组织抗楚联军,中原诸侯20余年免受楚国蹂躏。------------------------------『煮酒论史』 [历史随笔]春秋战国时代(连载) &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
分页链接:[1] [2] [下一页] [回复此帖]&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提交日期: 15:46:00&
??  一、鲁隐公这样的国君    《左传》开始的时间是鲁隐公元年。当然左丘明如果是依照孔子的《春秋》来写历史的话,他就没有选择,只能从鲁隐公开始他的写作。      鲁隐公是周平王时代的人,周平王是东迁的第一位天王,而鲁隐公是位让位的贤君。如果周平王能够祈天永命、绍开中兴,鲁隐公能够弘宣祖业、光启王室,有会重现西周时代美好的文武之业,所以才选择了从鲁隐公开始。这是杜预的见解。    我们知道,司马迁的&史记&的本纪开篇是五帝,世家的第一是吴太伯,列传的第一是伯夷叔齐.太史公这样安排的涵义是什么呢?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禅位天下的;吴太伯也是禅位君位的;伯夷叔齐也是禅位君位的。      但太史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当然有他的意图。但孔子的《春秋》安排从鲁隐公开始,当然也表明着孔子的意图。因为鲁隐公是位让位的贤君。如果不是历史观的相同,那么太史公一定受到了《春秋》的影响。    鲁隐公的父亲是鲁惠公,而他的母亲是声子。鲁隐公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让位的贤君,还得从他的母亲声子说起。      声子不是鲁惠公的妻,只是妾。鲁惠公的妻是孟子,左传称谓孟子的名词是“元妃”。元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第一个,二是最大的。可见鲁惠公在娶孟子前,没有纳妾。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前置话语,就是国君,在没有娶妻前,可以纳妾。    但孟子死时,没有自己亲生儿子,是否有女儿,不敢下结论.这样鲁惠公就没有嫡子。      声子被鲁惠公进位为继室。什么是继室呢?就是虽掌有内宫的最高权力,但却没有妻或者说是夫人的名份。      声子是个什么身份的人呢?她有以下几种可能,或是孟子的妹妹,或是孟子的侄女,或是与孟子同姓的诸侯国陪嫁的女子。我们知道,子是宋国的姓。    如果事情至此,没有什么变故的话,声子就一直做她的继室好了。但此时宋国国君宋武公得了一个女儿。有了女儿也没有什么,但这个女儿与别人不同,这女孩的手纹看上去很象“鲁夫人”。      我们不知道,宋武公是在这女孩多大时发现有这个现象。但鲁惠公知晓此事当然愿意娶这女孩,而宋武公当然也想把这女孩嫁给鲁国国君。因为这是天意,是吉祥的表示!这女孩就是仲子。    声子有个儿子名叫息姑,就是鲁隐公。仲子嫁给鲁惠公后也有了儿子名叫轨,就是鲁桓公。      从地位上讲,声子与仲子没有区别。但鲁惠公娶仲子不就是因为仲子手的“鲁夫人”吗?什么是夫人?就是正妻。但这只是鲁惠公心理的意思,并没有付诸行为,也就是说并没有立仲子为夫人。      但在鲁惠公薨后,必须有人继位。在没有夫人的情况下,鲁隐公的母亲是继室,也就是在内宫是最高地位的。那么从常理上讲,由鲁隐公做鲁国国君是当然的。    就这样,在周平王的四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22年,息姑成为了鲁国的国君,他就是鲁隐公。这就是春秋时代的开始。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时代,这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代。      但鲁隐公只是认为自己在摄行君王的权力而已。他认为父亲的意向是由弟弟轨来继位的。所以他就拥立轨为太子,自己暂行君权,待弟弟成人后,再将权力交还。这就是为什么说,鲁隐公是位让位的贤君的理由之一。      当然怎样理解“是以隐公立而奉之”这句话,各人是有不同见解的。有说是立轨为君,由隐公摄政;有说是立轨为太子,由隐公摄政。如果是立轨为君,那么隐公就不能自己行使权力,必须在表面上向轨请示后才能作为;如果是立轨为太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从隐公在位时的作为看,我认为是立轨为太子的。      鲁隐公自他做了鲁国国君之日起,就打算好了,早晚会把君位让给弟弟的.弟弟的母亲仲子去逝了,隐公以夫人的待遇给与办理丧事,而自己的母亲声子过世却没有依照夫人的礼节办丧事.      那么怎样才算是夫人的葬礼呢?有三条必须做的事情.一是必须讣告同盟的诸侯国;二是下葬后,要先回到祖庙哭,然后再到殡葬地招来死者的魂灵;三是将死者的主(示付)于祖庙.区别夫人的还有称呼上的不同,夫人、小君是国君妻子的称呼,夫人死叫“薨”,而不是夫人的只能说是“卒”。      在今天的人们,可能不能理解这样的等级观念有什么意义,但在春秋那个时代,这是最要紧的事情了。鲁隐公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示自己不过是摄政。他始终是为了成全父亲的没有实践的意愿,立仲子为夫人。既然仲子是夫人,那么弟弟轨当然就是国君的继承人了。       在鲁隐公被剌杀前,他所有的言行都证明他是诚心地要传位给弟弟轨的。羽父向隐公提出杀轨,隐公马上表示,自己只是因为弟弟年少,所以没有把权力交给他,现在我想交权给弟弟了,我退休吧。并命人给自己翻修建造菟求,在这个离鲁都较远的地方,过一个不闻朝政的人的生活。当然最终隐公没有顺利地自然地交权给弟弟,而是被羽父派剌客给剌杀了。但从隐公的意识上看,他是要让位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鲁隐公是位让位的贤君的最充分的理由。      羽父在向公子轨也就是鲁桓公提出弑杀鲁隐公时,我们没有看到鲁桓公的态度。但从后来羽父实施了剌杀行为看,鲁桓公至少是默许了羽父的谮言和行为。而此时的鲁桓公已是成人。可以证明的有,一是鲁隐公准备让位,条件是弟弟大了;二是鲁桓公在其即位的第三年与文姜成婚,但关键是他有个大儿子庆父,是庶长子,可见他在与文姜成婚前,已有了庆父的母亲。可见他在鲁隐公十一年时,是个成人了。      一个哥哥是这样的,一个弟弟又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鲁隐公兄弟不过是其中一例,其实在鲁隐公元年时,就已上演了一场兄弟相煎的惨剧,这就是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56:01 &&     二、郑庄公的时代    孔夫子修订的&春秋&中,记叙的郑庄公与共叔段之事,只是用了“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8个字。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时间是鲁隐公元年五月,地点是在鄢,人物是郑伯和共叔段,事件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共叔段。绝妙的记叙,在古人看来,能用最简洁的文字将一件复杂的事情记叙下来,就可以了。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在孔子,其实在这个记叙中,隐涵着他的政治态度的。      第一,称郑伯,即打败共叔段的是郑伯,而郑伯是共叔段的哥哥。也就是说是哥哥打败了弟弟。如果这样理解,那么问题就不是其它的了,而是哥哥姑息其恶,不早为之所,弟弟作乱了,一心要杀死弟弟。      那么怎么才知道,称郑伯是这样的涵义呢?在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出现了内乱,太子御寇被杀。孔子记叙此事时,是这样的“陈人杀其公子御寇”这里称陈人,也就是说是整个陈国的人的意向。我们不管是否陈人真的有这样的意向,但比较一下,二个事件的记叙,也可以明白孔子的意思。      称郑伯,是郑庄公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称国人是整个国人的意识和行为。这就是两条记叙的区别。从这个区别,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      第二,称共叔段,而不称共叔段为弟,是因为共叔段没有尽到弟的的义务.而且,预谋着夺取哥哥的君位.      第三,共叔段实际上是出奔到共了,但&春秋&没有说共叔段出奔,而是说郑伯克段.克这个词是用在国与国、君主与君主的交战时的用语。用这个词,一方面,说明了共叔段的强大,就如另一诸侯一般;另一方面又表示了郑庄公,意在取走弟弟性命的意志。    郑庄公与共叔段是亲兄弟,也就是古人说的,共叔段是郑庄公的母弟,因为他们是同一个母亲武姜生育的。应该讲,如果在有众多兄弟的那个时代,他二人的血缘是是最近的。      但血缘近,未必就感情深。感情是靠后天的培养才会有的。武姜因为不喜欢郑庄公,而更加地爱共叔段。共叔段因为母亲的爱自己恶哥哥而一样地不爱哥哥。共叔段的这样的感情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母亲武姜的影响的结果。武姜在两个儿子上的情感上的扭曲,是造成郑庄公强烈地要杀死弟弟的原因。这个原因,没有什么可以教育后人的警示的意义,因为历史上只能有一个武姜。    在大儿子寤生当了国君后,武姜提出给小儿子的一个城池是制时,已表明的武姜的心意,那是一个有险要地形的城池。庄公当然不能答应,但还是答应给了弟弟京这个地方。      弟弟到了京,马上做的事情,就是扩大加固城池。虽然《左传》没有说,但在段到了京后,祭仲就说了,“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的一段论述。祭仲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这样的道理,正是因为段到了京后的城池建设,已超过的百雉的最高限度,所以才有祭仲的这番道理。    郑庄公为什么最后会用二百乘战车的军队去攻伐弟弟所在的京呢?在郑庄公下决心要讨伐弟弟时,段的势力已相当大了。段在经营了京这座城池后,又先后将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这样的结果,以至于公子吕都认为郑国是否会有段来统治?因为他的势力完全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但郑庄公的沉稳是让人难以想像的,他一再地放纵弟弟的可以招致毁灭的不义行为。我们看不到郑庄公的对付弟弟的行动,但他确实在行动。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11:22 &&     鲁隐公元年,就是郑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说,郑庄公打败弟弟共叔段的这一年,郑庄公在位已二十二年了。我们不能肯定,共叔段是否在郑庄公即位时,就到了京,从“庄公即位,为之请制”这句话推断,共叔段当是在郑庄公即位不久,就到了京。那么,共叔段经营郑国的西北部,也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那么,我们是否先了解当时的地理情况。郑国的国都是在新郑,也就是在今天河南省的新郑市,而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市的东南方。也就是说,京在新郑西北方约四十公里的地方。在京的以北和以西,当是共叔段的势力范围了。  &
作者:雨塘捕影 回复日期: 16:15:54 &&   巨坑的sf?&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40:00 &&     我们看到的是,共叔段修筑城池、准备粮草、修补武器、训练军队,并在鲁隐公元年的时候,准备攻打郑国的国都,夺取政权。只有四十公里的路程,共叔段很容易地可以立即进入郑国的国都。但同样,郑庄公也可以很轻松地打开京的城门。    应该是二十年左右的时光,武姜一直想着的是共叔段能成为郑国的国君,共叔段也是这样想的。而郑庄公考虑的是什么呢?他真的以为弟弟这样的多行不义必自毖吗?他真的相信有另外的所谓道德的力量可以惩罚弟弟吗?    不会的!郑庄公不会这样地天真。从他知道共叔段准备袭击郑,所采取的果断行动看,他一直就没有放松对弟弟和母亲的警惕。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29:24 &&   谢谢楼上两位.相对而言,我也最喜欢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在这个时代,一个有生命的人可以表达出一个率真的人性来。而后代却愈来愈少了这种率真。&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31:11 &&     共叔段袭击郑,由母亲在城内接应。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由武姜去打开那扇城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以的。武姜此时已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妇人了,何况她又是君夫人。武姜在都城内,当然有她自己的亲信,这些亲信同样地反对郑庄公支持共叔段。守城门的军士中应该有武姜的亲信,就是郑庄公的亲兵中,也当有武姜的亲信。    但同样,郑庄公在母亲和弟弟的身边也按插了他自己的亲信。否者,我们就无法明白,郑庄公会知道共叔段袭郑的时间,以及母亲会做为内应,将城门打开的情报。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50:40 &&     在共叔段经营了多年的夺取政权的准备后,实际的交锋并不精彩。而这样的不精彩,却正是说明了,郑庄公的老谋深算。“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我们来体会这段文字的奥妙。“公闻其期”如果郑庄公没有在公叔段的身边按插自己的人、或是谍报人员,他怎么能知道弟弟要袭郑这样绝密的军事情报呢?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56:40 &&     当郑庄公知道了弟弟准备袭郑,只说了句“可矣。”我们从这句话体会不出郑庄公的什么感情取向,但却可以感觉到他的胸有成竹的气势。然后就是命子封的二百乘战车伐京。    而子封在京的战斗情况,史书没有记载,但从京叛大叔段这样的结果看,共叔段的势力不应该是,只要子封的二百乘战车伐京了就可以解决的。一乘战车,有十名战士,二百乘就是二千名战士。如果说共叔段不能够抗御这二百乘战车的军队,那么他就不用想着郑国国君的位置了。所以可以推想的是,郑庄公在京这个弟弟的地盘上,按插了足以将弟弟置于死地的,郑庄公自己的亲信。这才是为什么,京这样的共叔段的巢穴,会在顷刻之间叛变的缘故。这也就是说明,郑庄公为什么可以等着这样长的二十年的时间,来解决弟弟的问题。郑庄公绝对有把握可以等待这二十年。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35:12 &&   这儿有笔误“就这样,在周平王的四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22年,”不好意思,当是“公元前722年”&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27:48 &&     然而,有些问题确实不能让人明白。共叔段在京背叛了自己后,没有向北或向西去,因为那是他的地盘,而是穿过郑国的国都,向东南方向的鄢逃跑。鄢在今天河南省的鄢陵,在新郑市东南大约四十公里的地方。    而接下来的是,郑庄公亲自伐鄢,这也是为什么《春秋》记叙此事时,说郑伯克段于鄢的又一缘故。&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38:42 &&     在哥哥亲自讨伐自己时,共叔段才明白了事情的严重。自己不能战胜哥哥,如果自己被哥哥捉住,结果会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难判断的问题,因为只有郑庄公才会知道,他会怎样对待弟弟。所以共叔段选择了出亡。他出亡的地方就是共。共当时只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在今天河南省辉县。而共叔段所以叫共叔段,也是这样的原因。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03:52 &&     弟弟的问题解决了,但引起兄弟之间冲突的根源却是在母亲。郑庄公一直没有听从祭仲和子封的意见,对弟弟早早动手。一则,郑庄公确实顾忌到母亲的感觉,郑庄公本来就是位孝顺母亲的儿子,他当然不能不考虑母亲的感受。二则他或许在心里,总有一时这样念头会起来,那就是弟弟这样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多少总以为会有另外的力量可以教训弟弟,不需要自己动手,以伤了母亲的心。当然,他并不完全相信这点。    而现在的情况是,弟弟竟然要袭击郑,以武力夺取政权,而母亲又完全站在弟弟的一边。郑庄公当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所以在弟弟的问题解决了以后,郑庄公马上将母亲送到了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但当郑庄公做完这件事后,马上就后悔了。&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09:16:50 &&     但后悔又怎么样呢?事情没有糟糕到更坏的程度,是因为庄公只是说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样一句形象的话,来表达死后相见的意思。庄公说出这样的话,意味着他必须承诺,用一生来兑现,不能收回,不能作废。    这时管理颍谷疆界的颍考叔,来到国都向郑庄公贡献。庄公招待颍考叔时,颍考叔不吃羹汤,庄公就问他为什么?颍考叔说,我的母亲,我所吃过的她全都尝过,而今天我在您这吃的这羹汤,母亲没尝过,我拿回去给母亲。听了这话,自然使庄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就说出了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她吃的,我却没有。&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9:56:37 &&     颍考叔实际上是知道了郑庄公与其母亲的关系后,专门到国都来见庄公的,他就是来帮助庄公解决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的。听了庄公的这句话,颍考叔马上问,为什么?武姜您的母亲不是在吗?郑庄公就把自己向母亲说了的绝情的话,以及母亲现在居住在城颍的事告诉了颍考叔,并表明自己的后悔。    颍考叔说,这不是很好办的事吗?您只要叫人挖一个隧道,这个隧道一直挖到见到地下水的地方,也就是有泉水的地方,然后你们母子在隧道中相见,不就兑现了您的誓言了吗?    郑庄公听从了这个意见,并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母子二人还各自吟诵了一句临时做出的诗。儿子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亲说“大隧之外,其乐也yiyi。”    颍考叔只是一个管理疆界的微贱的小官,但他用他的智慧使郑庄公与母亲和好如初。这样,郑庄公母子能够相见,郑庄公可以尽其孝道于其母亲,母子二人当然欢喜,这也是为什么母子二人在隧中很自然地吟诵诗的原因。&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44:26 &&     心情当然舒畅的郑庄公,此时该是专心于周天王卿士的职责了。此时,身为周天王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时去逝,史书载是平王崩,这一年是鲁隐公三年,也是郑庄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720年。    从各诸侯与现天子的血缘讲,郑庄公与周平王是最近的。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儿子,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周宣王是周厉王的儿子;而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儿子,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而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也就是说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与周宣王是亲兄弟。&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27:37 &&     想当年,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在周天子的身边做着周司徒。或是因为工作勤勉、成绩斐然,得到了周天子和百姓的赞赏和爱戴。政治上敏感的郑桓公感觉到,周朝内部要有变故,所以专门向周太史史伯请教,想找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    本来,郑桓公在周畿内有一块封地,这就是郑,在现在陕西省华县。如果周朝内乱,一定会殃及郑,故此,郑桓公才考虑另找一块地方,以逃避祸乱。所以才想着请教这位有知识、有见解的史伯。&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55:38 &&     史伯考虑了两个地方。一是成周,也就是今天的洛阳。但他认为这个地方,不可以安身。因为,在成周的周围,不是周天子的子弟就是周天子的舅甥,还有散落居住的荆蛮戎狄,即非亲则顽,不可入也。这应该是一条公理,就是说,在有王室子弟多的地方,就没有发展空间;在有非华夏族杂居的地方,也不太会有大的发展空间。    史伯在否定了成周这个地方后,提出了虢郐之间的这块土地。这块地方,北面是黄河,南面是颍水,东面是济水,西面是洛水。在这个地方,虢、郐算是较大的诸侯国。这个虢是指东虢,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郐在今天河南省新密市。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31:12 &&     史伯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呢?史伯了解到虢国的国君和郐国的国君,都依仗着所处地理的险势而不修德,有骄侈怠慢之心,加之以贪冒。现在如果郑桓公提出,暂时将家里老小和财物寄放在他们那儿,虢郐的国君不会不答应。如果周朝出现内乱,就不能控制各诸侯,那么像虢郐这样的诸侯一定会兴风作浪,不听周王的使命。那么此时,郑桓公就可以借用成周的军队,以周天子的命令,讨伐虢郐二国,是一定会成功的。解决了虢郐这两个在此地区相对较大的诸侯,其它小的城邑就好解决了。    但郑桓公死于周朝的内乱,没有实现史伯的计划。这个计划是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实现的。这个地方就是新郑。新郑的说法是与周畿内的郑相区别而言的。    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做了周朝的卿士,也就是周朝的最高执政。祖孙三代,尽心尽责地为周王服务。但不管多么亲密的关系,时间长了总会有厌倦的情绪产生的。周平王没去逝时,已考虑由虢公参与执政,削减郑庄公的权力。当郑庄公得知这一情况时当然非常的不满意,以至有些怨恨周平王。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30:03 &&     周平王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尽可能地不要与诸侯过不去,不要得罪他们。因为他实际上是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因为喜欢褒姒而立其子伯服为太子,而当时的周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被废。宜臼的外祖父不能忍受这样的结果,因为女儿是王后,外孙是太子,这些现在竟然都是曾经的事情了。所以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父亲周幽王被杀。平王自己虽然在外祖父申侯的主持下,当上了周天王,但也只能迁都到成周。到了成周的周王,此时与其它诸侯已没有什么区别,唯有的就是还保留的天王的称号。但周平王当不记得这些了,因为时间已过去了五十年了,而当下的局面也已是习以为常,没有什么感觉了。而现在周平王想着削减郑庄公的权力,怕是又要得罪诸侯了,而且不管怎么说,郑庄公总是周朝的执政。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16:22 &&     但当郑庄公抱怨周平王想着分权给虢公,并在周王面前表达出这样的情绪时,周平王坚决否定自己有分权的想法。看来,周平王此时还不不想,或者是不能与郑庄公翻脸。    但既然郑庄公已挑明了这件事情,总得让郑庄公放心,让他不要再怀疑自己要分他的权。周平王如果只是口头上否认,是不能消除郑庄公的怀疑和不满的。为此,提出了交质的办法。史书的记载是“周郑交质”。质在古代,指的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抵压物,相当于现在典当行里的当品一样。有了质可以换取你需要的东西,在你有了钱或想要回时,也可以赎回的这样一种东西。现在周平王和郑庄公就要相互交换这样的东西,有了这样的东西,就表明了周平王不会分郑庄公的权,不会用虢公为卿士。    而周郑交换的这样的东西竟是人,一个是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为质于郑,一个是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为质于周。这就是人质,交换人质的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交换人质的目的是在有一方不诚信时另一方可以拿人质做文章。所以,人质是必须能使周郑的任何一方如果准备失信时,却不敢做出违信行为的保障。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55:45 &&     但在周平王去逝后,周朝却马上做出了违信的行为,准备交给虢公执政权。那么,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郑庄公本来是周的执政,其权力的来源是周平王的授予,现在周平王去逝了,郑庄公如果想继续拥有其权力,就必须得到新的周天王授权。而史书所载是说“周人将畀虢公政”,这儿的周人是指什么人呢?很难确定,但绝对不是新继任的周桓王。身为周朝的最高执政,却被其它的人剥夺了权力,这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吗?    郑庄公并没有对王子狐怎么样,因为自己的儿子还在成周。故此,郑庄公来个对物不对人的报复行为,以表示对周人不守信的有利抗议。三月周平王去逝,之后周人失信,四月郑庄公派祭仲带着军队,将周室所属温这个地方的麦子给抢夺了回来,到了秋天祭仲的军队一直赶到了成周,把周王国都地区的谷子都收获了回来。这个行为,应该是对周王室的沉重打击。郑庄公在周朝执政,他知道此时周王的财政已是相当的困难了,那么这样地教训一下周桓王,会给周王留下深刻的映象的。这确实给才继任的周桓王留下难以忘怀的映象,以至后来郑庄公朝见周王时,周王都不要见他。  &
作者:twain 回复日期: 17:06:23 &&   写得好,怎么没人顶。&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41:40 &&   谢谢twain朋友。&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44:56 &&     周郑从交质到交恶,告诉我们了一条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就是国与国之间,可以不讲信用。我们前面已说过,郑庄公对母亲说了句,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话,为了兑现这句话,他要人专门挖了隧道。可见信用的要紧。但在与他国的政治关系上,却可以不守信用。    但我们都知道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德的要件之一,而信用就是这个优秀品德诚信的表现。《左传》的君子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信是什么?信是人说的话,是人说的表达了他的意愿或意志的话。人说的话,如果不是他的意愿或意志的表象,那就不是真心话,就不诚,就不信。不论你用什么外在的东西去代替这个意愿或意志,都是不可能改变你的意愿或意志的。所以,在周平王的内心已有了削减郑庄公权力时,早晚会付诸行动的。所谓的交质,不过是一种反证他的内心的意愿与行为的同一不了的证据罢了!    但春秋时代,有很多有着高尚品德的人,用他们的一生,来实践着他们自己认为的高尚品德。同是这一年,也就是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大概是七月,宋国的公子冯来到了郑国。公子冯是接受了他的父亲宋穆公命令,来到郑国的。因为宋穆公应该说,正是这样一个有着他自己以为有高尚品德的人。他准备做一件,在春秋这个时代也已很少有人愿意做的事情。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48:33 &&     在郑国的东面大约13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宋国的国都商丘。此时在位的宋国国君,是宋穆公,也就是公子冯的父亲。宋穆公的父亲就是宋武公,也就是鲁桓公的外祖父,我们说过宋武公的女儿声子嫁给了鲁惠公,生了鲁桓公。这确实是春秋时代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贵族们说起来,相互之间,多少都有不是血亲就是姻亲的关系。    但宋穆公并不是从父亲手里,继承君位的。宋武公去逝时,是传位给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的。但宋宣公在临终前,还是决定传给弟弟宋穆公,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公子与夷。从宋穆公病重时召见孔父时所说的话,可以推想,宋穆公一直怀着对哥哥的深厚的感激之情,来看自己继位国君一事的。因为,实在说来,哥哥就是传位给与夷,也是很正常的。从一般的情理上讲,宋穆公当上国君的机会,概率是很小的。当然,在继位方式上,宋确实与其它诸侯又不同。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03:51 &&     宋是殷商的后裔的诸侯。在殷商时代,君位的传承方式,可以传给儿子,也可以传给弟弟,这是惯例,也就是说传给弟弟如传给儿子一样的正常。就是宋的开国国君微子启,也没有传位给他的嫡孙,因为他的嫡子先他去逝了。而是传位给了他的弟弟衍,即微仲。所以,宋其实是微仲的后人的诸侯,并不是微子启的后人的诸侯。如果考虑到宋家祖先的这样的一种传承习惯,对宋宣公传位给弟弟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但宋穆公不这样想,他有他的想法。    宋穆公认为,自己能成为国君,是因为贤。而宋穆公的贤,一定要有一条,就是不能弃德不让,简单地说,就是愿意将君位传给弟弟或侄儿,我们就事论事地这样理解。而宋穆公的这个贤实际上是由哥哥宋宣公传位于他时赋于他的。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因为这看来像是因果倒置了。一般认为,哥哥认为弟弟贤,所以将君位传给弟弟。但哥哥怎么会知道弟弟贤呢?回答说,是从日常的弟弟的言行中推断出来的。但哥哥所看到的是现在的弟弟,以后的弟弟不一定与现在的弟弟一定是同一的。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13:59 &&     而当哥哥把君位传给自己时,宋穆公就背上了必须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格的沉重的担子,就是能贤,这个担子压了他一生。在他病重时,他感觉到自己要解脱了。从宋穆公与孔父的谈话可以感觉到,他是为了贤这个名誉才传位给哥哥的儿子与夷的。宋穆公说,如果自己死了,在地下见到哥哥时,哥哥问到与夷时,我如果不传位给与夷,我怎么向哥哥回答?宋穆公说,如果我不传位给与夷,就是废弃了哥哥的传位给我这样一种能贤举动,那么我怎么能算是能贤呢?宋穆公说,发扬哥哥这样一种让位给弟弟的美好品德,怎么能不做呢?宋穆公对孔父说,你不能废弃我哥哥的这样有着美好品德的功业,不拥戴与夷而拥戴我的儿子公子冯为国君。    我们从上面的宋穆公的谈话中,已明显地感觉到了他的被能贤这样道德品格压抑着的心情。所以,正是哥哥的传位给自己,才使宋穆公,有了贤这样的品德。而从宋穆公下面的这句话中,才可以看出他的可能的真正的心情。他对孔父说,请你拥戴我哥哥的儿子与夷为国君,我就是死了,也不后悔。宋穆公说的是不后悔,也就是主观上要求自己不后悔。我们反过来这样想,如果宋穆公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他会说,我不后悔吗?不会!因为他一定是心甘情愿的。所以,首先要有后悔的可能,才有不后悔的事实出现。而有后悔的可能,就不是由衷的一种行为。当然,在宋穆公决定了由与夷继位时,他身上的那个沉重的能贤的品德的担子,就可以放下了。但宋穆公的儿子却并不在意这些,公子冯到了郑国,就图谋着夺取自己应有的国君的职位。这点不知宋穆公有没有预料到?  &
作者:飘忽烟灰 回复日期: 18:38:49 &&   顶下楼主 也比较喜欢春秋战国  不过读历史需要很大的耐性  看过两边《东周列国志》,有些浮躁&
作者:joey_Xie 回复日期: 14:19:23 &&   楼主接着写,这儿有些潜水员在望眼欲穿的等待。&
作者:湖心凝月 回复日期: 15:08:13 &&   写下去,堪为春秋第四传!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0:46:44 &&   谢谢飘忽烟灰,东周列国志我在年轻时读过,应该说故事写得还是有味道的。不过后来读左传、史记后,就不去看类似的书了。    谢谢joey_Xie 的抬爱,不过我实在上帖不多也不快,您能关注下去是我的荣幸!    谢谢湖心凝月的抬爱,春秋第四传,绝不敢当!不过写下自己的读书的感想,能得到朋友们的认同,我真的感到这样在电脑前打字是值的的。谢谢!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12:04 &&     鲁隐公三年八月,宋穆公去逝,与夷即位,这就是宋殇公。而公子冯到了郑国。郑庄公见了公子冯后,就考虑是否帮助他回到宋。但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并没有真的采取行动。但使郑庄公想不到的是,到了第二年的夏季时,也就鲁隐公四年,宋与卫、陈、蔡等四国反倒联合起来,攻打郑,新郑城的东门被围了五天,然后四国才离去。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不知道这次四国出了多少兵、多少战车,但好像四国并没有得到什么利益。但到了秋季,这四国又来伐郑。这回郑的步兵,被四国联军打败,而且眼见着成熟了的谷子被四国联军收了去。我们不说,四国联军是否得了便宜,但能确定的是郑一定是吃了亏。而郑庄公应该想到的是,四国伐郑与宋公子冯在郑,一定有关系。    然而,伐郑的主谋却不是宋殇公,而是卫国的国君州吁。州吁鼓动宋殇公伐郑,名义上是为了去除宋殇公的政治对手公子冯,而实际上不过是为了稳定他自己的政治地位。  &
作者:aidsking223 回复日期: 15:56:44 &&   楼主写的不错,  支持,加油&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55:10 &&   谢谢aidsking223.&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02:22 &&     上面说的宋、卫等四国联军秋天再次伐郑,应该是五国,因为鲁国也参加了伐郑的联军。当然当时鲁隐公是不支持出兵郑国的,但羽父一定要出兵,鲁隐公也就默认了。    在鲁隐公四年的春季,郑庄公就接到了卫国使臣的通报,这年的二月,卫国公子州吁即位国君,卫桓公被弑。这是春秋时代第一例记载国君被弑的史料。孔子的《秦秋》是这样记载的“卫州吁弑其君完”《左传》的记载是“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二部史书都用了“弑”字。什么是弑呢?就是做臣子的杀了国君,叫做弑。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什么都要讲究等级。臣子杀国君,不能说杀,而是要说弑。你看,就是被杀,国君也不能用杀字。当然,接下去被杀的结果,一定是死了,但死的说法也不一样,也是分等级的。周天王如果死了,叫做崩,诸侯叫薨,大夫叫卒,士叫不禄,庶人叫死。你看,只有庶人死了,才说他死了,比庶人身份高的阶级都有各自的称呼死的专用名词。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03:51 &&   孔子的《秦秋》,----不好意思,是《春秋》,字打错了。&
作者:心狠手软 回复日期: 03:28:55 &&   其实是个已经写的很滥的题材了,但楼主写的挺有深度,分析的也很透彻,所以顶一下&
作者:心狠手软 回复日期: 13:24:54 &&   关于共叔段经营京,一开始觉得20年似乎太长,但经过考证,如下,先看三家注史记中的这几段:  --武 公 十 年 , 娶 申 侯 女 為 夫 人 , 曰 武 姜 。  --十 四年 生 寤 生 , 十 七 年 生 太 叔 段 。  --二 十 七 年 , 武 公 疾 。 夫 人 請公 , 欲 立 段 為 太 子 , 公 弗 聽 。 是 歲, 武 公 卒 , 寤 生 立 ,是 為 莊 公 。  也就是说,莊公继位时是13岁,而段是10岁。再看下面:  --莊 公 元 年 , 封 弟 段 於 京 ,號 太 叔 。  也就是说莊公继位那年,就封段到京了,一直到莊公22年,伐京,段出走,段确实在京呆了22年。只是段到京的那年才10岁,应该还不大懂治理,只是古人早熟,说不定年纪轻轻就有野心。不过即使这样,到16岁成人之后也有足足16年去苦心经营,所以楼主说的不错,莊公确实忍了差不多20年才收拾段。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53:03 &&   非常感谢楼上心狠手软朋友的回贴,你的计算很准确,从司马迁的年表来计算的话。13岁的郑庄公能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毖来,正如手软兄所言,或古人早熟吧。&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16:50 &&     卫桓公就是被他的兄弟州吁弑杀的,州吁当上了卫国的国君。    卫国在淇水与河水之间的原先的商墟的地方,即今天河南省淇县。在周武王去逝时,担负着辅佐和监督纣王儿子禄父的管叔、蔡叔,因为怀疑哥哥周公旦危胁周成王的王位,而起兵反周公。周公平定了叛乱,诛杀了禄父、管叔,流放蔡叔。但怎样按排平叛后的政治布局呢?特别是怎样来解决殷都中的殷遗民呢?周公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将大多数殷人迁到成周;宽容的周公,立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为君,但分封的土地不是商墟,而是商丘,这就是宋;少部分殷人留下来,周公徙封小弟弟康叔封为卫君,卫国的土地才是商墟的地方。而现在州吁就是这块土地上的君主。不管怎么说,州吁也是康叔封的后人。    但是,州吁如果不弑卫桓公篡夺君位,他就永远没有机会当国君。虽然州吁的这位兄弟卫桓公完,与州吁是一样的身份,不是嫡子,是庶子。他们,卫桓公和州吁都是卫庄公的儿子。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0:26:49 &&     卫庄公的夫人是齐国的公主庄姜,但庄姜自己没有生育。庄姜没有生育的原因,如果我们只是用简单的推断,总以为可能她是不能生育。但如果读毛诗,见了毛亨的传,你会大吃一惊。他在传《硕人》时认为,庄姜没有生育的原因是,卫庄公宠爱那些地位低于庄姜的妃子,或者说是嬖人,而很少到庄姜的寝宫,故庄姜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卫庄公不爱庄姜。    那么是否庄姜不美吗?不是的,我们看卫国人眼中的庄姜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想这样的描写是不能用白话来说的,因为如果用白话说了,卫庄公真的就不会喜欢庄姜了。不过说实话,从这诗的描写看,庄姜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漂亮公主。然而漂亮又怎样呢?不管原因是什么,庄姜没有自己的孩子。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08:04 &&     好吧,不论庄姜会不会生育,有没有机会生育,卫庄公当然不就只有她一个妃子,所以卫庄公有他自己的孩子。嫁给卫庄公的陈国的两位公主,厉妫和戴妫都为庄公各生了一个儿子,可惜姐姐厉妫的儿子孝伯没活下来,而妹妹戴妫的儿子公子完长大了。庄姜蛮喜欢这孩子的,所以就当公子完是己出的孩子。在庄姜有没有儿子时,公子完就如嫡子一般了。所以,在没有意外的事发生的情况下,公子完当是储君无异。    而公子完有位兄弟,就是公子州吁。州吁的母亲,不是妻也不是妾,而是嬖人。嬖人就是地位下贱的人,被国君宠幸的女人。她有可能是侍奉国君的奴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身份高贵的贵族,以至君王,却可以有身份非常下贱的女人,而这个女人的孩子却与父亲一样,是贵族。公子州吁就是贵族,就是公子。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37:16 &&     别看州吁是嬖人的儿子,卫庄公倒是特别宠爱他的。国君宠爱自己的儿子,应该没有什么错误的,但卫国的大夫石碏却向卫庄公提出了一套很有见地的理论。    石碏认为,国君宠爱儿子,不能太过了,也就是要有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产生骄奢淫逸这样不好的性情,而一个有了骄奢淫逸的性情的人,一定就会产生邪恶的念头,有了邪恶的念头自然就会做邪恶的事情,成为危害国君、国家的祸根。那么为什么一个有着骄奢淫逸性情的人会产生邪恶的念头呢?比如一个被宠爱太过了的人,一定就有骄的性情;有了骄的性情的人,就会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重;如果你想让他放下他的很高、很重的骄心,他一定要怨恨你的;他要是怨恨你了,他就不会自重了,就会做出邪恶的事情来。    石碏说,真要喜欢自己的儿子,应该教导他按照义的规则去做事。那么什么是义的规则呢?石碏谈了六顺六逆,六顺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六逆是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也就是要教导儿子按照六顺的规则去做事,不要按照六逆的规则去做。    在春秋这个时代,如果多数人,不论是国君还是平民,不论是父亲还儿子,不论是哥哥还是弟弟,能够真的按照石碏的这套理论去做,就不会发生鲁桓公弑兄这样的事,这位如此仁厚的哥哥鲁隐公被弟弟所弑;也不会发生郑庄公将弟弟赶出他的祖国的事,让共叔段到外面去流浪;也不会有州吁弑自己的兄弟卫桓公了。而实际上,在这之后的春秋时代的二百四十年里,再加上二百五十六年的战国时代,一直都在上演着,违背着石碏的理论的历史戏剧。而现在说着的这位历史舞台的主角州吁,就在做着六逆的勾当。  &
作者:gcy520197 回复日期: 16:19:25 &&   喜欢楼主迂徐委婉的语气,很适合叙述这段历史。&
作者:casper14 回复日期: 18:58:45 &&   做个记号,楼主写得不错!支持一下!  &
作者:casper14 回复日期: 19:05:12 &&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还是夫子才能写出的,精辟!&
作者:雨塘捕影 回复日期: 21:10:41 &&   郑伯的一个伯字,让多少后代帝王将相食不甘味啊。&
作者:夜隼黑神 回复日期: 21:29:41 &&   春秋时让位的多了去了,当然很多发生在兄弟子侄之间。我记得看史记记载春秋那一段,虽然也有争位杀的你死我活的,但大多是平安继位的,也有好多是让位的,比如吴国延陵季子就是其中一个清高的人。&
      谢谢koof99、gcy520197、casper14、casper14、雨塘捕影。    谢谢夜隼黑神,我喜欢延陵季子!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49:26 &&     卫庄公宠爱州吁,石碏看出了这样会导致国家的内乱。因此,提出要么立州吁为太子,要么就不能这样过分地宠爱州吁。但卫庄公并没有采纳任何一条建议,照样地不立州吁为太子,照样地宠爱州吁。    在周平王四十六年,卫庄公二十三年时,也就是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逝。次年公子完即位,这就是卫桓公。也是在这一年,石碏退休,回家养老去了。    然而,石碏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石厚追随在州吁左右,如果州吁是祸源,儿子不是会为祸所害吗?因此,石碏要求儿子离开州吁,但儿子不听。这里的有两个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05:24 &&     一是石碏有没有将对卫庄公说的话对儿子讲,并对儿子说明州吁如此下去的危害?史书没有记载。那么我们来想,如果说了,儿子不听,则石碏的理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要听,其它人又怎么会去当回事呢?也就怪不得卫庄公不去采纳他的建议了。如果不说,你叫儿子怎么做出离开州吁的决定呢?总要有个理由才行。这样就出现了,要么就是体现了石碏的理论的软弱,别人也知道你的理论好,但不愿去实践;要么就是石碏没有理由让儿子离开州吁。    二是石厚有没有策名委质于州吁?春秋时代,如果要出来为仕,必须要选好主人,这个主人是国君或国君的公子。但不是只要对主人说,我为您来做事,就是主人的臣仆了,是要有手续的。什么手续呢?就是策名委质。但对于策名委质的说法大致有两种,杜预认为策名是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主人的专门写有臣仆的简策上,这点应该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委质怎么理解。杜预认为质是指人的身体,委质就是屈着膝为主人做事。而屈膝就是下拜,以表示敬奉主人。还有一种说法是,质通贽,而贽是古人相见时送人的礼品。委质就是委贽给主人,不再收回,永远给主人做事。但我觉得两种解释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我个人以为,策名委质,就是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简策上,然后交给主人,做为质压物,表示自己的身心都交给了主人,由主人安排一切。那么,我们就是要想一下,石厚有没有策名委质于他的主人州吁呢?    这个时代,如果策名委质于主人了,就不能再给其它人做事,否者就是有罪。而策名委质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做臣子的,从他的内心,从他本人的意愿,从他的潜意识里,都是存在着,我愿意为主人做事的思想的。这是这个时代的人的很自然的一种普遍现象。而春秋以后的时代,更多的可能是,你要我做事。这里的你,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上司。而原因是什么呢?这恐怕就是春秋是贵族世袭时代,而后代是靠武力夺取政权的时代。    这里,应该可以确定石厚是策名委质了州吁,所以他就只能一辈子为州吁做事,没有其它的选择。石碏要自己的儿子离开州吁,不是要儿子做违背做臣的原则的事吗?这样石厚当然不能答应父亲的要求,当然不能离开州吁。  &
作者:偶无处不在 回复日期: 15:25:29 &&   哦 原来是这样的啊&
作者:zhyiyi 回复日期: 15:46:36 &&   顶!有深度的好文,继续呀!&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55:01 &&   石 石昔,在这里显示为"石?F"。石厚的父亲是 石 石昔 。 石昔读que,四声。&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57:35 &&   感谢zhyiyi、偶无处不在。谢谢你们关注下去。&
作者:casper14 回复日期: 16:53:59 &&   石碏的儿子叫石厚,而那些王孙贵族每每叫什么公子XX的,史书上鲜有其姓氏,何如?  是否非嫡子不能继承父姓,还望楼主赐教!&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37:55 &&   谢谢casper14,我下班前看到了你的问题,我把我的想法说说,不敢讲赐教。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石碏的祖先就是卫国的国君。但到了他这一代,已超过了三代,所以不能称他为公子碏,公孙碏了。怎么办呢?就得取个氏,以区别现任或前任国君的子孙。那么怎么取氏呢?    左传讲得很清楚,“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注:舜由妫氵内,故陈为妫姓。报之以土而命之曰陈。也就是说,陈国的国君,是妫姓,陈氏。卫国的国君当然是姬姓,但是是卫氏了。那么卫国的公子、公孙也就是卫氏了。      国君的公子、公孙还可以与国君的氏相同。但公孙之子,就要另立氏了。因为不好叫公曾碏的。怎么取氏呢?用其祖父的字或谥。所以,可以推断,石碏的爷爷的名字或者谥号里有 “石” 字。      秦秋时代的姓,意义不很大。只是在娶妻妾时,要搞清楚其姓,同姓是不能成亲的。当然像晋献公娶重耳的母亲,鲁昭公娶姬姓,还是有的。    另外,我以为古人不把姓与名合起来叫,一般姓是不会去称的,上面已说了理由。比如,你不能叫卫桓公完,是姬完。史书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称呼。因为完是卫庄公的儿子,所以他应称为公子完。一听到公子完这个名字,你就知道,他是国君的儿子。又比如郑国的公孙滑是共叔段的儿子,是郑武公的孙子,所以你只要听了公孙滑这个名字,就知道他国君的孙子。    不知有否说清楚,不过是我自己的理解。      另明日放假,我上来的少了,望见谅,谢谢你们的关注!&
作者:荆棘一束 回复日期: 20:45:04 &&   好文,作个记号,继续等待&
作者:zizhe 回复日期: 21:32:02 &&   你写的太生动了,长了不少见识,当时喜欢读东周列国志,呵呵,你的不比他的差啊&
作者:心狠手软 回复日期: 02:46:01 &&   老大,太慢了,写春秋肯定是巨坑,坚持阿。&
作者:朱周毛 回复日期: 02:59:20 &&        作者:荆棘一束 回复日期: 20:45:04      好文,作个记号,继续等待  &
作者:bunshu 回复日期: 07:11:06 &&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东周列国志》  很喜欢那些故事~  觉得东周和三国是中国最精彩的两段历史  &
作者:bluesphinx 回复日期: 11:57:58 &&   强贴留名。等待中。。。。。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29:15 &&   谢谢荆棘一束、zizhe、朱周毛、bunshu、bluesphinx。    谢谢手软,不好意思,我只能用这样的速率上贴。    谢谢你们继续关注。&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33:28 &&     石厚只能为公子州吁做事,所以不论州吁想做什么事,石厚都得帮着去做。到了卫桓公在位的第十六年,州吁采取了行动,弑卫桓公。从《左传》的记载看,我们不知道州吁具体弑君的细节。但司马迁的《史记》有简单的叙述。司马迁说,在卫桓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州吁骄奢,卫桓公取消了州吁的超过他公子身份的特权,也可能是公子的特权,所以州吁出奔国外。到了卫桓公十六年,州吁收聚流亡在外的卫国人,袭杀了桓公。这段记叙,或是司马迁有其它的资料来源,我们且做参考吧。我个人以为还是以《左传》的态度,来看待此事,也就是我们只要知道,州吁弑卫桓公,不需要细节的了解。    这样,州吁当上了卫国的国君。正是因为州吁的君位,不是正常继承来的,所以面临着合法不合法,被承认不被承认的问题。    州吁首先想到的是采取了向宿敌郑国交战的办法,来得到国内各方面对自己君位的支持。但卫国不是郑国的对手,所以他就想出了联合宋国一同攻打郑国的计策。因为宋国的公子冯在郑国,那是宋殇公的政治对手。所以州吁派使者对宋殇公说,您若是伐讨伐郑国,将公子冯除去,您做统帅,我用卫国的税赋,加上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帮助您。这是我的真实的心愿!你看,州吁绝对是位聪明的国君,他知道利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达到也利于他自己的想达到的目的。    应该讲,两次对郑的侵伐,不论是四国联军及加上后来鲁国参与的五国联军,都取得了优势,获得了利益的。但这主要是军事上的,加上经济上的。州吁年少时喜欢玩弄兵器以及研究战争,所以指挥这样的战役应该没有问题。但州吁发现,两次伐郑后,国内的局势对他的地位的稳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怎么解决好这个政治地位的稳定的问题呢?可能与石厚研究商量后,也没有个好的办法。这时石厚想到了退休在家的父亲石 石昔。  &
作者:万年潜水专家 回复日期: 16:37:48 &&   我初中毕业那年暑假,在家里把一本东周列国志看了不下10遍,实在是没别的书看,所以,对这段历史较熟,我觉得应该从周宣王写起,才算是个开头.&
作者:亦铭 回复日期: 07:10:15 &&   记号,慢慢看&
作者:朱周毛 回复日期: 11:43:53 &&   者:亦铭 回复日期: 07:10:15      记号,慢慢看    &
作者:朝圣的北斗 回复日期: 12:05:29 &&   做个记号 我喜欢历史&
作者:regalcao 回复日期: 21:59:45 &&   强贴,顶起来!!!&
作者:learthen 回复日期: 0:46:05 &&   记号 呵呵&
作者:ayurveda 回复日期: 18:24:44 &&   在这个时代,一个有生命的人可以表达出一个率真的人性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想确实是春秋吸引人的地方&
作者:挠挠1977 回复日期: 20:35:26 &&   很好的帖子,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刚好补一下,  楼主写的很用心,人也温文尔雅,喜欢&
作者:云笑鸿羽 回复日期: 21:41:42 &&   赞,好文,顶下  楼主得加快速度啊:)&
作者:cj62 回复日期: 10:32:41 &&   顶 一下 喜欢 这段 历史 &
作者:研研一兮 回复日期: 10:54:50 &&   翻的不怎么样。&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08:08 &&   谢谢万年潜水专家、亦铭、朱周毛、朝圣的北斗、regalcao 、learthen、ayurveda 、挠挠1977、云笑鸿羽、cj62。    我得向万年潜水学习,重新学习东周列国志,不过我只能再看一遍。我倒希望朋友们慢慢读,因为我上贴慢。当然,我尽可能如云笑鸿羽所言,加快一下速度。蒙挠挠1977抬爱,看出我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不敢当,我有时也和人在帖子里掐架的。谢谢你们继续关注!&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11:08 &&     在石厚想来,凭父亲的政治智慧,应该可以拿出好的办法来,解决州吁的政治地位问题。于是向父亲请教,怎样才能使州吁的国君地位稳固?石 石昔提出,可以去到成周觐见周天王,如果能够向周王行使觐礼,就算是得到了周王的承认,也就有了合法的国君的地位了。石厚想想也有道理,但怎么去见周王呢?石 石昔说,陈侯此时被周王宠爱,如果先到陈国去朝见陈侯,通过陈侯的帮助再去成周觐见周王,就可以做到觐见周王了。    时值秋季,如果要见周王,就只能用秋天见天子的礼仪,觐礼。春秋这个时代,四季去见周天王的礼仪是不同的。春天见周王用朝的礼仪,夏天用宗的礼仪,秋天用觐的礼仪,冬天用遇的礼仪。    石厚当然会将父亲的建议告知州吁,州吁也认为是个好办法,所以州吁当是学习好了觐见的礼仪程序后,便带着石厚向南面的陈国去了。    陈国在郑国的东南方,大约100公里左右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淮阳市。卫国离陈国大约是200公里。此时的陈国国君,是陈桓公鲍。陈桓公是舜帝的后人。从舜禅位给禹以后,舜的儿子商均封为虞君,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而当周初时,周武王又封舜的后人满为陈国国君。在周取得天下后,并没有忘记前世帝王功臣的后裔。周先后封舜的后人为陈,禹的后人为杞,殷的后人为宋,皋陶的后人为英、六,伯夷的后人为齐。我们且记住,周封的这些诸侯是实实在在的有土地有人民的诸侯,而且这些诸侯,与姬姓的周家诸侯共存着,有些诸侯至到秦帝国的建立。有时我就想,秦的建立真的是人民的福祉吗?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秦的建立是世袭贵族的灾难。从此,那些待续了千年的纯正的贵族们,包括姬姓的和非姬姓的,就消失了。当然这是一个渐渐地发展的过程,从春秋时代开始,用了五百年的时间。    现在,州吁就坐在马车上,向着南方驶去,去朝见那位舜的后人,陈桓公。他心里当然希望着,真的能够如石 石昔所言,可以觐见周王,可以使自己的君位合法化。同样,石厚也是这样想的,他当然愿意自己的主人能够平安地坐在国君的位置上,这一定是他的心愿。但他们错了,因为他们的最初始的判断就是错的!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13:24 &&   才看见,谢谢研研一兮,欢迎你的指教!&
作者:grossjunge 回复日期: 11:15:39 &&   楼主真是专业,而且有耐心,感谢为我们奉献这么好的作品啊&
作者:吴钩冷月 回复日期: 11:39:47 &&   找到一群知音啊!我一直认为东周列国得历史是中国历史中最精彩得华章,而且也是这么做的,我看了4遍《东周列国志&&&
作者:上海滩123 回复日期: 12:46:55 &&   好贴&
作者:专营哈密瓜 回复日期: 14:17:17 &&       好贴    &
作者:狂沙暴雪 回复日期: 16:14:03 &&   好文,谢谢楼主让我在这无聊的假期里还能看些有趣文字&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16:12 &&   谢grossjunge,我也是在努力地学习,不敢怠慢!  谢吴钩冷月,我有时真的想回到春秋时代去!  谢谢上海滩123、专营哈密瓜。  谢狂沙暴雪,只可惜,我上的贴少,但欢迎你继续关注。    同样感谢潜水看贴的朋友们!&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23:05 &&     当州吁、石厚一路风尘仆仆地到了陈国时,却被陈国人扣压起来。这在州吁、石厚是不可能想到的,因为他们一路上思考的恐怕是怎样尽快地到成周去见周王,而陪同去的就是陈桓公。而现在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将自己扣压起来呢?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奥妙所在吧。你以为可能的历史进程,未必就是真的历史进程,因为历史是由无数的人的意志决定的。这里的历史进程,似乎完全由石 石昔的意志左右了。但我们想想,如果陈桓公不与石 石昔合作,而是继续与州吁合作呢?这样历史又会怎样走下去呢?同样,如果州吁的政治智慧不比石 石昔差,那么就不会去陈国,历史又会怎样走下去呢?    这里石 石昔用他政治智慧,使州吁和他自己的儿子落入了他布置好的罗网。在州吁往陈国去的路途上,石 石昔的使者,先到了陈国,见到陈桓公后,使者转达了石 石昔请求陈国帮助解决州吁、石厚的要求。石 石昔说,我们卫国是个小的诸侯国,我的年纪也大了,七八十岁的人了,我已经没有什么能力了。现在来到贵国的州吁和石厚,就是弑我寡君卫桓公的人,敢请贵国帮助解决了这两人。    石 石昔所言确实是事实。在州吁弑卫桓公后,州吁的政治地位虽然没有真正稳定下来,但在卫国真要与州吁作对,胜算的概率还不大。否者石 石昔也就在国内自己动手了,不需要将州吁、石厚诱到陈国去,因为,这毕竟有风险,不管怎么说都有陈桓公不与石 石昔合作的可能的。而石 石昔之所以选择了陈国作为诱使州吁去的地方,主要还是由于卫桓公是陈桓公的外甥。但仅凭此不能保证陈桓公一定会支持石 石昔,因为我们看到之前,陈桓公与州吁联合起来伐郑,表明陈桓公未必把外甥卫桓公当会事。而且在春秋时代,非正常即位的国君,只要与诸侯会盟了,也就表明了诸侯承认了他的国君的地位,也就不能再讨伐他了。陈桓公二次与州吁相会,并伐郑,说明已承认了州吁地位的合法。现在石 石昔提出要陈桓公解决了州吁,实际上就是要陈桓公在做着废黜他国国君的事了。    但不管怎么说,陈桓公还是先把州吁和石厚扣压起来了,但也只是扣压而已,怎么解决,陈国还是请石 石昔来决定。  &
作者:生而知之者 回复日期: 16:57:17 &&   支持一下,希望搂主能把春秋战国都写完&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50:57 &&   谢谢生而知之者,500年的历史可能要写一辈子吧?如果,我对其它的东西还没有特别的感想时,我会继续写这段历史的。    这里我是在写我的感想,而感想,又时常会变的。所以我写的都是我写此段时的感想。&
作者:email523 回复日期: 16:56:22 &&   支持&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22:10 &&   谢谢email523!&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25:32 &&     卫国派大臣右宰丑到陈国将州吁杀死,石 石昔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将石厚杀死。但有个问题,我确实一直想不明白,就是石厚是死在陈,而州吁是死在濮。我理解,石厚就是被杀死在陈国国都,而州吁一定不在陈国国都。我们知道,他二人是同时被扣压的,但杀头的地方却分开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分开的理由,一定是政治原因。而要点就是州吁不能被杀死在陈国国都。    关于石 石昔杀死儿子石厚这一事件,我们都知道这就是大义灭亲这句成语的来由。我们不谈大义灭亲,我们只是想该怎样理解这一事件呢?《左传》的君子评石 石昔是纯臣,但我想石厚又何尝不是纯臣?石 石昔是策名委质于卫庄公,所以他时时处处都要为卫庄公的利益着想。卫庄公的本意是传位给卫桓公,不论他怎样宠爱州吁,他并无传位给州吁的意向。而在卫桓公已做了十六年的国君的现状下,州吁竟然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这岂不是违背卫庄公的意愿吗?作为卫庄公的大臣,石 石昔当然要纠正这个错误,以期符合卫庄公的意愿。所以,已是在家休息的石 石昔便不惜以牺牲儿子石厚为代价,将州吁从国君的坐位上拉了下来。而石厚呢?他策名委质于州吁,他同样要为州吁的利益而奋斗。这一点他一点都没有错,这是这个时代必然现象。    州吁是在鲁隐公四年九月,也就是公元前719年,被杀的。到了这年的十二月,公子晋回到卫国即位,史称卫宣公。    现在我们必须要回到郑国来。郑庄公当然会得到卫国使者的通报,知道了州吁被杀。不管怎么说,郑庄公是不会难过的,对于这位与自己为敌的卫国国君州吁的死。而让郑庄公难过的是,目前郑国的四周都是敌人,此时的郑庄公要考虑的是,怎样破解郑国此时外交上的困难局面。    &
作者:荆棘一束 回复日期: 21:07:59 &&   再来留个爪印,LZ继续。&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03:41 &&   谢谢荆棘一束!&
作者:紫钗恨2005 回复日期: 12:57:12 &&   好文  &
作者:zimao777 回复日期: 13:53:41 &&   对这段历史最感兴趣,楼主加油。&
作者:xiaoysh 回复日期: 15:30:35 &&   有一部《青铜时代的战争》,作者潇水。把从上古传说到春秋战国的这段历史写了个遍,好像也是主要以《左传》参考资料来写的,写的很好。&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16:55 &&   谢谢紫钗恨2005的夸奖,心里高兴了,回家可以多吃碗。  谢谢zimao777,多吃碗饭,有了劲头就有可能写下去。  谢谢xiaoysh,有可能我一定拜读你说得写得很好的《青铜时代的战争》。&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22:07 &&     我们来看,郑国的西面是成周,那儿有周天王,周桓王这位与郑庄公由交质而交恶,乃至交战的周天王。北面有卫国,东面有宋国,东南面有陈国,南面有蔡国,还有东北面有鲁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与郑庄公作对。春秋早期算是强大的十二诸侯,就有五国与郑作对,而且都是近邻的诸侯国。还要再加上一个周天王。处于这样的环境,郑庄公只要出门,一定都是怨家对头。    但郑庄公并不怕这些近邻,他以为和近邻们为敌虽然日子难过,但生活毕竟有趣。所以他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郑庄公是怎样处理与各国的关系的。    首先是与周王的关系。不管怎么说,周王是天下共主,心里不愿意与之和好,但表面上要过得去。所以,郑庄公决定必须与周王改善关系。契机是由于晋国出现内乱,在鲁隐公五年的秋天,郑国帮助曲沃庄伯攻打翼侯,周桓王也派军队支持曲沃庄伯。这样看来,周、郑还是有共同利益的,有了共同利益就会有共同语言。所以到了第二年的冬季,郑庄公来到成周朝见周天王,虽然周王对他是不理不睬的,这也难怪周桓王,因为他现在还实在心痛那些被郑国夺去的谷子。而恰好这一年,周的粮食欠收,出现了饥馑,这更让周桓王不能忘却郑庄公以前的作为,所以根本就没有按照正常的礼仪接待郑庄公。而在郑庄公自己想来,自己是尽到了自己的义务了,现在总没有失礼的地方吧?这或就是郑庄公高明之处吧。与周这样不冷不热的关系,一直持续了十年。不管怎么说,郑庄公向周王表示了低姿态,换得了他西面的暂时安宁。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0:18:12 &&     那么,再来看郑庄公怎样处理与齐国和鲁国的关系。由于齐、鲁与郑相隔较远,所以郑国与齐、鲁二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特别是齐国,与郑国的政治关系相当密切。这并不是说,郑庄公喜欢齐僖公或鲁隐公,而是由于客观地缘状况决定的。其实,近邻由于土地接壤,反倒会有利益冲突。而作为这个时代强大的诸侯国,就是想干涉他国事务,也是近邻好办些。而弱小的诸侯也怕近邻强国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要么干脆做邻近强国的附庸,要么就寻求其它强国的保护。所以郑与齐、鲁有着友好关系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对于近邻,那些与自己为敌的诸侯国,郑庄公愿意用战车去碾压他们的领土,愿意用戈殳去剌杀他们的士卒,郑庄公愿意用剑和血来证明他自己的力量!    鲁隐公五年的四月,郑国的军队向卫国进发,以报复卫国在鲁隐公四年时,攻打郑国东门一战。郑国的军队一直打过河水,进入卫国的郊外牧一带,这里就是周武王伐纣时,与纣王的军队交战过的地方。而现在,在这里,似乎只是郑庄公的一种炫耀武力的姿态而已,卫国并没有很大的损失。    刚即位的卫宣公,当然不能一回国就被人欺侮,为此,很快地卫国就开始反攻,时间是同一年的六月。    但卫宣公此次反击并不是亲自出战,而且卫国的军队也不出战。卫国是用南燕国的军队去攻打郑国北制。这个北制就是当年共叔段想要得到的地方,在今天河南荥阳市。南燕国在卫国的南面,也就是今河南省延津县。    当南燕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北制城外时,郑国的祭仲、原繁、泄驾已布置好了战阵,等待着他们了。南燕本就是很小的诸侯国,加上是为卫国出兵,再看到郑国军队如此威猛,先就在心里上怯阵了。而令南燕军想不到的是,在其阵地的后方又出现了郑国的另外的军队,这只军队是由曼伯和子元率领的。子元,就是公子突;而曼伯,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公子忽,一种认为是公子仪。不论是哪位公子,曼伯与子元,是率领着军队绕道到南燕军的后方,以期给以南燕军出其不意的打击的。应该讲,郑对此次战役是相当重视的,布署也非常周密,而结果也很好,郑打败了南燕。    郑此次打败南燕,虽对卫没有特别的损伤,但从心里上却使卫对郑有了顾忌。郑庄公当然会感到欢喜的。但什么时候教训一下宋呢?郑庄公当然会这么想的,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狠狠地向宋报复,报复宋在去年攻打郑国东门。而机会也确实来了。  &
作者:geostar 回复日期: 11:40:13 &&   楼主好文章  感觉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  和后来一直到现在的欧洲诸国  是不是有点相似?  现在的中国人觉得,什么南斯拉夫的国王是英女王伊丽莎白的外甥,什么俄国女皇叶卡捷琳那是德国公主,都有点不可思议  但是春秋战国的时候不是很普通嘛  楼主的文章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嘛&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05:50 &&   谢谢geostar。    我不敢乱说欧洲,但在中国的春秋时代,贵族之间的通婚是普遍的现象。我理解,血亲和姻亲,相对其它关系而言,是最可信的。所以作为贵族阶级,必然相互依靠,其手段当然选择联姻。&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0:34:51 &&     在宋国的东北约160公里的地方,有个很小的诸侯国邾国。邾国离鲁国很近,就在鲁国的南面二三十公里,也就是在今山东省邹县。或许宋殇公觉得邾国这样的小国,欺侮一下,不会有什么风险吧,所以竟去占领了邾国的田地。但在宋到邾的途中,还要经过其它的诸侯国,当然都是些小国。如极、任、滕等诸侯国,如果宋真的拿到邾国的田地,似乎由于道路远,又隔着其它诸侯,其管理成本一定不低。当然,宋殇公不会考虑这个,他需要的是欺侮小国时,发自心理上的那种愉悦的状态。    在邾国此时的国君邾子克想来,当然不能这样地白给人家欺侮,所以要找个能对付宋的大的诸侯国来为自己声张正义,寻求公道。邾子克想到了郑国,于是派使者到郑,对郑庄公说,您是否向宋报复一下,宋攻打东城门的那一仗?我们邾国愿意帮助您。    郑庄公当然愿意。但他想到了,卫国此次竟然用南燕的军队来攻打自己,自己为什么不能用周王的军队呢?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周王的卿士吗,我还是有权力指挥周王的军队的。于是郑庄公便调动了周王的军队,向宋进攻,一直打到宋国都城的外郛。总算是报了仇。这事发生在鲁隐公五年的九月。    但宋殇公也不示弱,在同年的十二月,向郑国进军,一直打到郑庄公的眼皮底下,长葛这个地方。长葛就在新郑南面20公里的地方。而到了第二年的冬天,宋还真的拿下了长葛这个地方。    就在鲁隐公五年的一年里,郑庄公就先后与卫、宋交战了四次。主观上郑庄公是想教训一下卫、宋,但客观的结果,是人家也同样将教训回敬了给了郑庄公,教训了郑庄公。但郑庄公绝不会以为人家教训了他。他以为必须全面地报复,以雪当年五国联军围东门之耻,那就必须出兵到宋、卫、陈、、蔡才行。但为什么郑不考虑伐鲁呢?一个理由就是上面说的,鲁毕竟离郑较远,远交近攻对郑有利;另一个原因就是郑伐宋时,宋国使者在见鲁隐公时的外交措辞不当,导致了郑国有机可乘地与鲁国改善关系。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40:43 &&     原来,当郑国打到宋国都城的外郛时,宋殇公派出了使者,前往鲁国,请求救援。在宋使者还未到鲁国时,鲁隐公已知道了郑国打到了宋国的外郛。    但在接见宋国使者时,鲁隐公还是问了声,现在郑国的军队打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答说,还没有攻入城内。这应该是一句很实在的话,但也是一句含糊的话。使者这样说,有两种可能,一是使者认为鲁君已知道,郑国攻到了郑国的外郛,还要再问这样的话,所以就说,还没进入城内,也就是表示对鲁君明知故问的反感的回答。另一可能是,宋国使者,只是讳言郑国已攻到外郛,所以说还没打到城内。但不论那种解释,都伤害了鲁隐公的自尊心,因为,宋的使者,不讲实情。    所以本打算帮助宋国的鲁隐公就停止了准备救援宋国的行动,因为他实在生气得很。但鲁隐公的外交措辞很有水平,他对宋国使者说,你们的主君要求寡人,相互体恤彼此的困难。现在,我问了声使者,郑军的情况,您的回答是,还没有攻入城内,这句话,可不是寡人敢知道的啊!将宋国的使者打发走了。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主意,也就可以改变一段历史的走向。这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当郑庄公知道此事后,马上派使者与鲁隐公联系,协商改善两国关系。应该说,是谈成功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鲁隐公六年,郑庄公就与鲁隐公达成了平成协议。在解决好了与鲁的关系后,郑庄公马上向陈国报复。  &
作者:abc在线 回复日期: 20:19:44 &&   fggggggggggggggg&
作者:张伟忌 回复日期: 22:19:33 &&   占个位子先~&
作者:斯人何憔悴 回复日期: 00:57:06 &&   占个位子先。很想了解这段历史,可惜古文知识浅薄,且本懒人一个,只好让MR.秦望山若耶水读史,俺读MR.秦望山若耶水,哈哈~&
作者:babyinarm 回复日期: 3:05:01 &&   楼主老说俺潜水,不好意思了,出来顶下&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0:40:01 &&   谢谢abc在线。  谢谢张伟忌,希望常来坐坐。  谢谢斯人何憔悴,您谦虚了!也同样希望您常来坐。  谢谢babyinarm,其实我非常感谢潜水看贴的朋友。人之间可以有语言的交流,但心灵的才是最可贵的。因为我能感觉到,有朋友始终在关注着我的贴子,谢谢你们!      &
作者:石头_石头_石头 回复日期: 11:13:16 &&   我做个记号先。&
作者:babyinarm 回复日期: 12:09:48 &&   楼主,应该是我们谢谢你,谢谢你这么用心写这么好的东西给我们学习.&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4:58:32 &&   谢谢三个石头.  再次谢谢babyinarm的鼓励。真的不要说是学习我的贴子,实不敢当。你们能读下去,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了。&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04:20 &&     鲁隐公六年的五月,郑庄公出兵陈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虏俘了很多的陈国人。但到了第二年,郑很快就与宋、陈和好。在齐僖公的斡旋下,郑与宋、卫于鲁隐公八年的秋天,达成平成协议。至此,总算了结了自鲁隐公四年开始的,五国围郑国东门之战的恩怨。但我们知道新的恩怨又会生起,这就是历史进行下去的动力。    鲁隐公九年夏季,郑庄公以宋不朝见周王为理由,再次挑起争端,讨伐宋。但从表面上看,郑庄公有充分的理由,讨伐宋殇公。郑庄公这次借用的是周王的命令,因为他还是周王的卿士,虽然是左卿士。因为就在去年,周王已正式任命虢公为周王的右卿士了,周王终于将郑庄公的权力分解了。但郑庄公还是有效地在行使着他的还有的权力,所以,他此次伐宋,就用周王的名义。而在春秋时代有多少诸侯国会去主动地朝见周王呢?郑庄公不过是一借口而已。    在郑先伐宋之后,郑庄公觉得还不满意,于是向鲁国、齐国派出使者,告知周王的命令,讨伐宋国,因为宋不朝见周王。    鲁隐公十年五月,齐、鲁、郑三国集结军队准备讨伐宋国。六月齐僖公、鲁隐公、郑庄公在老桃会面,老桃应是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郑庄公与鲁隐公的再次相见,当是感概良多吧。因为在这之前,二人见过面的。不过那时候,鲁隐公还是鲁国的公子,在与郑的交战中,被俘,是郑的俘虏。而现在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又走到一起来了。    从路程看,老桃这个会面的地方,齐是最远的,但相对其它的进攻宋的地方而言,又是最近的。其次郑离此较远,鲁最近。在这个地方集结,其实就是准备从北面进攻宋国。这应该是郑庄公取得齐、鲁参战的对齐鲁两国最好的进攻地点。从郑国的利益来看,从西面进攻宋国最合适,而且获得的利益也最大。从北面进攻,对齐、鲁有利。但为了使齐、鲁参战,也只能如此。    首先,鲁在菅打败了宋军。然后,郑拿下了郜、防两座城邑。菅、郜、防在今山东省成武、单县、金乡一带。郑国所拿下的郜、防两座城邑,马上交给了鲁国,划归给了鲁国的版图。这是郑庄公的精明之处。一则,他以周王的名义讨伐宋国,那么郑国就不宜占有这两座城邑;二则,这两座城邑,毕竟离郑国太远,就是得到了也难以管理;三则,用宋国的城邑,取得鲁国的欢心,于郑不是有失,而是有得。    我们看到,春秋时代早期的战争,原因当然是各君王之间的赌气,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占有土地和人民。各诸侯并不是为了土地和人民才进行战争的,而恰是战争的结果。这个原因和结果,应该是清楚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它想得倒了过来。  &
作者:ayurveda 回复日期: 11:24:01 &&   沉得太快,你继续写啊&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10:40 &&   谢谢ayurveda,不好意思,我确实想快些,但到底是用空闲时间,不可能写得很快,请原谅!&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18:17 &&     到了七月,郑军从郜、防回到郑都远郊时,宋、卫军队已先期攻入了郑国都城,然后马上离开郑都,向东进攻郑国的戴城。郑庄公也率军折向东面,在戴打败了宋、卫、蔡三国联军。到了九月郑庄公攻入了宋都。也许郑庄公也厌倦了与宋、卫之间的无休止的征战,他在考虑找另一个可以能使他有新鲜感的对手来较量一下,但又必须使自己能够战胜对方,以期使自己的心理上,能有虚荣的感觉。他找到了这个对手,就是许国。    许国在郑国的南面约4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许昌市。许是姜姓,是尧时四岳伯夷的后代。周武王封许庄公的先祖文叔于许,此时的许国国君就是许庄公。    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商议后,确定了许国犯有不法的罪名。许有此罪名,所以在鲁隐公十一年七月,也就是公元前712年,三国军队来到许国城下,讨伐许国。    郑国的大夫颍考叔举着郑庄公的大旗蝥弧,先登上了许都城墙。这里蝥弧是军旗的名字,而且是郑庄公专门使用的军旗。我们不知道蝥弧究竟是怎样的,但周朝时的旗还是有讲究的。天子的旗叫常,上面画着太阳和月亮;诸侯的旗叫qi,上面画着龙;军队用的叫旗,上面画着熊和虎。从卿到大夫士,都有一定规格的旗,不能乱用。这就是等级级社会。颍考叔举着郑庄公的蝥弧,说明郑庄公在指挥着郑国的军队。    这位颍考叔就是使郑庄公母子和好的那个颍考叔。在颍考叔登上城墙后,照理郑国的军队应该随之登上城墙,攻入许国才是。但城下的郑人,却看到了城墙上的颍考叔身中一箭,从城墙上颠坠下摔死,而这一箭很清楚是从郑国军队里发射的。也就是说颍考叔是被自己人射杀的。    郑国大夫瑕叔盈从颍考叔手中取过大旗蝥弧,继颍考叔后又再次登上了城墙,并挥舞着大旗蝥弧,向郑国的军队喊道,我们的主君也已登上城了。这样郑国的军队全部上了城,进入了许城内。许庄公只好出逃,到卫国去避难了。    进入许都城内的齐僖公、鲁隐公及郑庄公开始讨论怎样处置许国。在达成了灭了许国的共识后,齐僖公首先提出将许送给鲁国。但鲁隐公却表示不能接受。他的理由是,我们讨伐许的理由是许不法,许不按规矩行事,我才随着您来到了许国。现在许已伏罪了,虽然您有命令要我拥有许国,这命令真是我不敢听到的。当然或许这真是鲁隐公的想法,但从另外的角度看,鲁隐公也未必愿意要许。因为许离鲁大约300公里,中间又隔着其它的诸侯国,这块飞地对鲁国而言,实在没有实在的意义。而齐不提出对许的领土要求,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因为齐离许更远,有近500公里的路程。否者鲁、齐应该首先会提出将许送给齐的,毕竟齐是大国。    齐让许给鲁,不过是一种表示友好的姿态而已,如果我们上面所推断的鲁不可能要许是成立的,那么齐僖公在鲁隐公面前做了回好人,然后在郑庄公面前又做了回好人。因为在鲁决意不要许后,齐僖公又提出将许送给郑。而郑是一定会接受的。这就是齐僖公的外交上的高明之处。如许的归属问题,次序很重要,你不能先提出给郑,郑如果不客气地收下了,齐就不能讨好鲁,就不能如先给鲁这样可以取得郑、鲁两国的欢心。当然,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战胜者,在刮分战利品时的君子风度,不论是表面的做作,还是真心的表露,都会激起我们的感慨。但那个时代的郑庄公对能否长期拥有许的信心并不坚定!  &
作者:回复可见 回复日期: 8:45:12 &&   顶完再看&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25:29 &&   谢回复可见。您是先人后已,欢迎常来坐坐。&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6:13:40 &&     郑庄公是这样安排已归入郑国版图的许国事务的。请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住在许的东部边陲,主持管理许国的政务。许叔是许庄公的弟弟,即后来的许穆公新臣。派郑国大夫公孙获住在许的西部边陲,协助治理许国。也就是在许这个地方,有两个政治中心。当然,郑庄公的思路很明确,是以许叔为主要的权力中心。他这样安排,其实是由于他对于许归属于郑,成为郑国的版图的一部分,并没有坚定的信心,我们从他对许国大夫百里和郑国大夫公孙获的交谈中,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郑庄公对百里说,我的子孙什么时候灭亡,我都没有时间去考虑,我怎么敢占有许呢?郑庄公对公孙获说,你不要将器用财货放在许,我死后,就马上离开许。而郑庄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为什么认为,只有他在世时,还可以占有许,他不在了,许也就必须放弃了呢?    我们分析郑庄公与百里和公孙获的谈话,明显地感觉到他的对人世、对世界的变幻莫测的无奈,以及他对历史进程无法把握的沮丧心境。  &
作者:cantonsz 回复日期: 21:54:30 &&   会稽果然人杰地灵有秦望山、若耶水,又有秦望山若耶水。&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0:04:55 &&   谢谢cantonsz的吹捧,会稽这个地方当之无亏,我个人绝不敢当。不过我工作的办公楼,从窗口向南望去,就可以看到秦望山。在会稽山中,秦望山算是最高的山峰了,但也就550米左右。我家住的地方,再向东走一二里路,就可以看到若耶溪了,也可称为若耶水。这水是由南向北流的。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我的家乡的。&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5:43:19 &&     许的灭亡,郑庄公并不认为是他本人的意志决定了他的行为。他说,这是天要加祸于许,是鬼神对许不满,所以要灭了许,但天必须要找一个人来执行灭许,所以我郑国不过是替天行道。我们可以想象,当郑庄公攻下许时,当郑庄公接受了齐僖公的礼物将许收下时,当郑庄公知道许庄公避难到了卫国时,他当然会有成就感。但同时他也可能会想到,我真的有这么强的力量吗?就算加上齐、鲁二国,真的就把许灭了吗?郑庄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人的力量。    郑庄公说,我有几个叔伯和堂兄弟,与他们好像不能安然相处,因此我怎么敢把许当做自己的功劳呢?如果我可以灭许,那么为什么我不能与叔伯和兄弟们好好相处呢?我有个亲兄弟,也不能和协,他现在跑到国外去,每日只能用粥来填饥,我自己的弟弟都只能过这样的生活,我怎么敢长久地占有许呢?如果我可以长久地占有许,那么为什么我却不能给亲弟一碗比粥好些的饭吃呢?可见,不但是许的灭亡,使郑庄公怀疑自己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就是兄弟之间的不和协,他都认为是天的意志的结果。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7:15:03 &&     郑庄公说,现在的周王室已不像以前那么的高贵和有权威了,一步一步地在走向没落;周家的子孙,也日渐失去所能依靠的祖先们的功业的优势。既然天都厌弃了周德,那么我们这个同样是周的子孙的郑,怎么敢与许去竞争呢?因为许是四岳的后人,四岳也曾有德于天下人过的。在郑庄公想来,姬周既然已走向了黄昏,那么会不会次日的朝阳是姜姓的许呢?就是不是许,则周是一定不会再复兴的了。郑庄公觉得自己把握不了历史的进程,他觉得是历史在操纵着自己和其它的人。就如颍考叔的死一样,也是他郑庄公所不能把握的。    在了结了许的各项事务后,郑庄公想到颍考叔的死,死去的颍考叔一定是会使郑庄公伤心的。所以他叫士卒们诅咒那个射杀颍考叔的人。也许我们很难确定郑庄公究竟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颍考叔是被公孙阏射杀的。如果说郑庄公不相信诅咒的效力,那么他也就同样不会相信祭祀的作用,但古人一定相信祭祀的,所以也一定相信诅咒,那么也就是说,郑庄公从内心上讲,是希望为颍考叔报仇的,他也以为诅咒是能发挥作用的。所以我的推论是,郑庄公当不知道颍考叔是由公孙阏射杀的。    那么,为什么公孙阏要射杀颍考叔呢?当然不会无缘无故的。在伐许前,郑照例要在郑的祖庙举行授发战车武器的仪式。颍考叔与公孙阏同时争抢同一辆战车,颍考叔挟着车辕就跑,试图摆脱公孙阏的争抢。公孙阏看到颍考叔挟着战车跑了,拿起长戟就去追赶,想夺回他也想要的那辆战车。从祖庙一直追到大道上,公孙阏没能追上。公孙阏非常地愤怒。所以,在攻许城时,当颍考叔先登上城墙时,公孙阏就从城下向挥舞着大旗的颍考叔射了一箭,颍考叔死了,公孙阏的愤怒也就平息了。  &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回复日期: 11:43:0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账号查不到分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