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结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闯过高考的大学生还会出现"挂科"现象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关于大学生挂科状况及其成因_new教案讲解.doc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oihjohogilhop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6年新课标Ⅱ文综高考试题【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答案】1.B &&2.C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中“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工业化的经营模式”,说明农业资源为关键,某县在“获得“中国地理标志”标志认证的优质茶叶“的基础上建设了现代茶庄园,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扩大规模,增加产业涟,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才能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达便捷的交通网、高精尖的技术水平是可以促进茶园发展的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
2.&结合材料和问题,对比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突出优势是品牌一个(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更多,效益更高,产品价格更高,投入多,生产成本高。传统的茶园的产品主要以茶叶为主,现代茶庄园以茶为中心,延长了茶的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增加了产品种类,同时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考点:本组题考查“庄园经济“的发展条件和优势。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化。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庄园经济”为背景材料,考查现代农业向工业化经营模式转变的条件及优势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解决第一小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农业资源”及“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建设的现代茶庄园,说明庄园的建设首先要有市场认可的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产业链,发展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形成现代茶园。第2小题从材料的“庄园经济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
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等关键词语中都可以分析出产品种类增多,产业经营多元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大提高。无论第一小题还是第二小题,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最简单有效地解题方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规模
&&&&&&&&&&&&&&&&&&&&&&B.
劳动力成本
C. 原材料成本
&&&&&&&&&&&&&&&&&&&&D.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3.B &&4.A
试题分析:
3.该题主要考察产业转移的原因。家电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日资逐渐向经济水平较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和国家转移扩散。&
4.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都有所上涨,因此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逐渐丧失成本优势,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广阔的市场优势逐渐凸显,因此,虽然越南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但是广阔的市场依然有大的引力。
5.随着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因此中国的家电产业应该改变传统的加工制造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自己的家电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考点:本组题考查产业转移知识,具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及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第1小题明确“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合图示信息,产业逐渐转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劳动力成本是转移的主要因素。第2小题有材料可知,越南劳动力价格比中国具备了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市场条件不如中国。该题关键在于越南和中国的优势对比。第3小题,中国家电产业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后,应该加大科技,研发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该题考查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方向。掌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和迁移是解题的关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学优高考网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 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6.C &&7.D
6.在高山苔原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气的温度与海拔有关,A错;该带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湿度很大,降水量较多,降水量与海拔有关,B错;该地风力较大,坡度越大的地区,积雪厚度小;坡度较小的地区和洼地,积雪的厚度大,因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C对;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D错。
7.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由此判断积雪覆盖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壤的湿度,起到抵御冻害的作用;另一方面“积雪覆盖”会低于强风的侵袭,起到“保温”作用。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A错;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区,气温不是最低,B错;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少的,C错;西北坡是冬季的迎风坡,风势猛烈,积雪易被风力吹散,不易堆积,植被裸露,导致冻害加剧。
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考点: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全球热点气候变暖位背景材料,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自然带的影响。第一题,用排除法即可,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降水量、植被的覆盖率都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ABD排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的陡缓,积雪存留的条件相关,与海拔关系不大。第二题由材料中“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加剧,可知冻害与西北坡的积雪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强劲,积雪不易存留和堆积,故此“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该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关键信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第3题根据上题判断的关键信息,积雪厚度和季节是影响冻害的因素,即可直接判读答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积雪厚度变薄,保温能力减弱,通过材料可以推出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降雪期推后。该题组难度较大,可以把一组题全部阅读晚一遍之后,在重新做题,第三题的选项会给以前面两道题一定的提示。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9.D &&10.B
&&11.AgkstkCom
试题分析:
9.由材料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淤积为主,河床抬高;由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结束进入到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汛期结束开始进入枯水期,外力作用由侵蚀转为淤积,所以答案选D。
10.该题考查水库建成后的影响。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河流的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由于淤积加重,冲刷减弱,河床不易展宽。故该题选B项。
11.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家中,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故该题选A项;河口位置的水闸,对河流汛期的洪水下泄会起到减缓作用,B错;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冲淤作用,C错;在河口拦截河流的入海泥沙,只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不可能是该工程的主要作用,D错。
考点:该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外力与海洋外力的相互作用,具体考查河流的外力作用对河床的影响、水库建设的影响、河口水闸的作用。
【名师点睛】该组题以河口的河床断面图为背景材料,具体考查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的作用。试题难度、区分度都较大。第一题,意在考察学生读图能力、理解材料,获取信息和应用迁移的能力。从图中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乙时河床抬高,结合材料的叙述
“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来判断出:甲时为汛期或汛期末期,冲刷为主;乙时河床抬高,逐渐进入枯水期,淤积为主;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转为枯水期,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根据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判断最佳答案为D项。第二题关键在于理解水库建设会拦截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紧跟这一信息进行判断即可。水库建设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能有学以致用,灵活迁移时解题关键。第三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的作用,河口工程建设在水库竣工之后,上题可知水库建设后,下游及河口泥沙淤积更加严重,结合泥沙淤积的原因,根据工程所在的“河口位置”判断主要作用是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4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之处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2)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5分)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本小题共9分)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本小题共5分)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本小题共4分)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本小题共6分)
试题分析: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河流经流量的变化与河流的补给类型有关,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可以知道该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上游主要在瑞士境内,补给部分依靠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温度高,冰川融化量加大,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再融化,河流进入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全年降水均匀,所以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因此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该题主要考察河流的治理措施,整治河道,截弯取直,主要是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开发河道的航运功能;梯级开发,整理河谷可以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同时整理河谷可以利于本地的土地开发。
(3)&“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拥有重要的作用与权力,此题可以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管理局的建设的原因。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和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利益,有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们的利益,河流流经地区较多,开发和整治困难较大,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一个统一的机构作为保障,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该问学生容易回答偏离成“洪涝灾害”而影响得分。关键是“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与“恢复河流生态作用”的关系理解。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河流的弯曲度增加可以增加河流的长度、增加河道分汊可以增加河流的河网密度,进而增加水面面积和湿地的面积,恢复生物的生存环境,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等作用;通过弯曲度的增加和分汊的增多,能够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水流的净化能力,进而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
考点: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名师点睛】该题以罗讷河为背景材料,考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的治理措施、河流生态的恢复等相关知识点,该题与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似,有些答题点是可以借鉴的。第一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原因,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与河流的补给类型相关,因此该题需要结合图示的地理位置和河流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其补给类型,继而判断补给水量的季节变化即可。第二题主要考查该流域整治和开发的目标,结合具体措施判断即可。流域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尤其是围绕河流的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得到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如下所示:
第三题,“国立罗讷河公司”的成立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建立相似,可以进行知识迁移。第四题主要考查河流生态的恢复,“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河流的生态的作用可以从改善水文条件,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分析。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练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本小题共7分)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与扩展。(本小题共9分)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保护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本小题共6分)
试题分析:
(1)该题主要考查事物的描述方法,先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1976年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范围明显减小,且被分割断裂成片状分布-----2000年左右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总结和概括能力。
(2)该题承接上题解释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原因,结合材料叙述可知,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按着这一地区经济活动的变化即可解释其原因。该题关键结合材料寻找关键信息,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
(3)该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需找途径。言之有理,符合可持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
考点:工程建设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具体考查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变化特征及人为原因分析。材料中关键词在“采伐”二字。学生丢分点主要表现在“变化特征”语言描述准确率不够,图中国道线路的变化没有充分理解和利用。学优高考网
第(1)题,从图5的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分为三个阶段来回答,20世纪70年代(1976年),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第(2)题主要考查描述事物的方法和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图示和材料按着总体—局部的步骤进行分析,并且能够合理组织语言进行概括。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得出:大规模采伐森钵,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减少;读图5中108国道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得出:修建国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读图5中秦岭隧道1999年建成通车,原道路废弃以及材料中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得出: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第(3)题,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答题,观点要强调生态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的关键词眼是道路建设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同时这道试题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宗旨是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和创造更合适的生态环境。
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篁岭(图7)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旅游价值:篁岭晒秋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产品价值高;(2分)篁岭晒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2分)
有利条件:(篁岭晒秋)旅游产品独特,与附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差异明显,可以实现产品互补;(3分)接近著名旅游景点(婺源、景德镇等),客源有保障。(3分)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分析,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开发价值、科学价值、体验价值等)。开发条件包括游览价值、社会经济条件、交通通达性、距离客源市场的远近、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等。
考点: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分析。
【名师点睛】该题目通过“晒秋”背景描述,考查学生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解答该题应该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出“篁岭晒秋”属于民俗文化现象,具有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的评价,要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从游览价值社会经济条件交通通达性距客源市场的远近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分析即可。
43. [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图8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3分)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3分)修筑蓄洪(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4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不得超过4分学优高考网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防治洪灾的措施。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该地四周高,泄洪能力不足;由于河网密布,雨季会导致大量水体汇集,且不易排出,滞洪不足,因此工程措施的建设,扩大河道泄洪量、风流、疏导和拦蓄洪水功能,以减轻洪水灾害。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从洪水预报、洪水警报、洪泛区管理、洪水保险、河道清障(或河道管理)、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等方面以减轻洪灾损失。
考点: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阅读材料,分析出该地洪涝灾害的原因,对症下药需找措施即可。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44.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4分)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2分)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2分)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弃品,实行分类回收。(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不得超过6分。)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与措施。快递外包装主要会产生大量包装纸、及难以降解的胶带和塑料袋。措施是使用环保材质的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
考点:环境污染与保护
【名师点睛】快递业务迅猛增长的当前,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迫在眉睫。该题以快递包装为背景考查环境污染与保护,随着网购的日益普及一个共同的烦恼就是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这些包装不能及时处理,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同时伴随的还有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和胶带污染。针对此问题的措施作答时,观点要切实可行,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即可。这道题考查实现生活,学生容易思考,难度小。只是注意答题语言组织即可,学生选此题得分率会较高。
13.A& 14.D&
15.D& 1 6.C&&
17.C& 18.A&
19.D& 20.B&&
21.A& 22.B& 23.C
38.(26分)
(1)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积极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建言献策。(共6分)
是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参政党地位决定的;由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共6分)
(2)对消费者的影响: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动力;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共8分)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共6分)
39.(26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穷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抚平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本小题共12分)
(2)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本小题共10分)
(3)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本小题共4分)
第Ⅰ卷
30.D31.A&&
34.B&& 35.D
第Ⅱ卷
40.(25分)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学科&网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共17分)
41.(12分)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45.(15分)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法,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46.(15分)
(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与现实,视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子体系的发展
【名师点睛】汉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基本定型。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就是这个含义。文字的统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音容易发生改变,但书写方式不变,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统一。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陶文,但是他并不成系统,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后来发展到金文,大篆。秦统一后使用小篆,民间后期产生隶书。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草书和楷书。书法艺术也逐渐地形成。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取“八股取士”,导致制度僵化,直到戊戌变法时被废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从唐两税法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有的学者将它归结为两个分离,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国家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离,而这两个分离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本上介绍了宋代实行的主要是租佃制,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导出这种制度的实质性内涵。租佃制最主要的就是在土地兼并问题上的一种新型的选择,通过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领,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依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入;B选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小农经济在此时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直到近代结束还深受影响;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问题,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从鸦片战争开始,时间点上也不符合。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是一个侵略与反抗共存的时代。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和资本输出阶段,分界线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而自然经济却依旧在中国近代显示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态势,直到土地改革之后才最终将之清除。所以说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依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史按照革命的领导阶级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其实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在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经常被称为国民革命阶段;年经常被称为土地革命阶段,其实也是反围剿阶段;年这一阶段是长征阶段。之后就是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土地革命阶段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段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教材中在秋收起义之后着重介绍了土地革命的内容,因此要引起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这一举措其实是一种必要性措施,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确定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并购国有其实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损害,并不是一种缓解;B选项只概括出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举措的深层内涵;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不能通过并购国有就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没落。而且“开始”一词也有错误。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在战争之后很多国家都会选择将一些企业并购国有。美国在二战时期罗斯福就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做到了最大;苏联建国初期的保卫战争也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此在遇到国家性的行为,经济往往都要直接为政治服务,因此收归国有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可以集中精力生产所需物资。但是这种控制也要有限,在战争结束后还是要放开手,允许有一定自由经济的发展空间。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中国的“一五”计划是仿照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两个国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相似的举措,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的问题。重工业都是两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过度的重视往往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苏联的问题就是农业出现问题,中国就是轻工业出现问题。这两个国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相似的阻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问题,而苏联经历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个人的改革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结果最后苏联解体。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出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强调雅典民主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都上升到义务的层次,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民主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英国十八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是到了年却反而上升。结合这一历史时期,我们知道材料给出的时间是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因此这是工业革命的后果。本题很容易误选B选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这个期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因此选择A不选B。C选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的生产水平足以供养人口的增长;D选项违背了十八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这一情况。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次: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史蒂芬孙发明火车之后,火车经过的道路上树木一片焦黑。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工领域迅速发展,造成更严重的化学污染,伦敦的光化学烟雾,日本的水俣病都是化学污染的直接体现。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人们开始注重环保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方面有着先天性的劣势,如何平衡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成为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本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名师点睛】社会主义自从俄国十月革命确立之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这就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
【名师点睛】每年的高考都会把眼光放到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这一问题上,往往会从材料中体现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如何争霸世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本题就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平演变,是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名师点睛】移民问题一直都是历史和现实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有移民出现,东南亚、日本都是我们移民的主要地区。到了近代移民开始增多,东南亚、美洲以及欧洲都是移民的主要地区。各个地区对待中国的移民态度也不尽一致,诸如美国曾经颁布过排华法案,抵制华人的移民。在欧洲大量的中国移民成为欧洲重要的生产劳动力,一战和二战期间都为战争做出贡献和牺牲。到了现代,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也逐渐增多,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握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相应的结论。本题主题很多,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来谈,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在论述的时候要注意有理有据,做到言之有物。能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样才能让人信服,拿到高分。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陆军改革·新军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关键就是能够对比分析问题,找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将这些差别整合,概括出相应的结论即可。对于新军的影响,我们要充分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定好主基调,要肯定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其实所谓的新军多半是来自于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发展了中国近代化的军队,尤其是海军。当时的中国海军被称为“亚洲第一舰队”,但是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这种局面就不复存在。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处;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关键就是评价他的措施一定要一分为二,既要表现出它的进步性,也要充分承认他的思想的局限性。积极性体现在他认识到应该学习西方的立法制度,以立法为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他重视西方的三权分立以及民主选举的制度,也重视新闻媒体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对于中国资本主义政权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他认为美国“礼义富足”,没有认识到美国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事实,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回答出问题,得出正确的评价。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考点是必修内容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节的《资政新篇》,本段材料也引自《资政新篇》,因此是材料和题目双保险。但答对问题的关键就是能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把握好历史评价中最关键的一点:一分为二。要用事实说话,把历史事实同你的理论分析密切结合,这样的评价才是中肯的评价,才有说服力。
4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要考虑时代背景和两次战争的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和战争差异才能知道他为什么要改变。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总结经验,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其次就是战争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导致了他反战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战争的性质的变化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回答出来。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曼·罗兰
【名师点睛】我们了解的罗曼·罗兰往往就是著名的作家,代表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名人传》等等。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英国文坛享誉盛名。但他还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为和平和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清楚的反映。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答案】(1个性鲜明,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艺术家·郑板桥
【名师点睛】元明清时期最流行的是文人画。清代是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时期,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这深深影响了郑板桥的创作风格。士大夫的文人画在当时用以体现自身的心胸抱负和思想品质,集文学、书法、绘画以及篆刻艺术于一身,强烈的表现个性,讲求借物言情,追求神韵意趣。代表的作家就是清代的“扬州八怪”、元代的王冕、明代的徐渭。
2016年高考试题(政治)新课标Ⅱ卷【解析】
考点:价格和供求的关系知识点
【名师点睛】供求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处于卖方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处于买方市场。此题中由于《三都赋》的争相传抄,导致纸帛需求量增加,致使纸帛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是需求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不是供给量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考点:人民币国际化
【名师点睛】人民币成为SDR篮子中第一个来自新兴市场的货币,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理论上人民币已可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发达货币并列,人民币在SDR中权重最终被定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加入SDR是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经济、金融实力的认可。说明中国经济地位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
试题分析:法院通过法律手段惩罚了甲公司和出版社的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的公平正义,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故③④符合题意;公司和出版社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进行了违法行为,是市场的自发性的体现而不是滞后性,故①和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组织的经营目标,故②和题意不符。故选D。
考点:科学的宏观调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市场调节的弊端和宏观调控的手段。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滞后性是指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自发性是指生产者和经营者为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题目中公司和出版社为追逐利益合谋操纵市场价格是一种违法行为,属于自发性。社会组织的性质不同目标也就不同。
考点: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区别,以及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的积极影响。收购国际品牌属于走出去,是对外投资,不是利用外资;“助力企业”强调的是国际化经营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加强国际合作,丰富商品或品牌结构,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不是股权结构的变化。
【解析】村理会是为村民服务的的,其主体仍然是村民,有改变,故①说法错误;村理会通过民主协商等方式解决了上学安全的问题,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故②符合题意;通过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理事会,创新了村民自治的形式,故③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没有体现规范村民行为,故④和题意不符。故选C。
考点:民主管理
【名师点睛】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是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居民自治的主体是居民。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本题考察了村民自治的主体和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的相关知识,村理事会主要是村民进行民主决策的机构,不是村民的管理。
考点:政府职能转变
【名师点睛】政府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必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因此不能转让政府职能。此次改革是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要求。改革之后对我国足球协会以及我国足球事业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考查的内容。
考点:时代主题、中国国际地位
【名师点睛】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各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我国免除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是我国承担国际责任,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体现。
试题分析:我国杂技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③符合题意;这些时代元素和效果是我国运用现代技术展现民族文化的表现,故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和题意不符;现代流行艺术能够融入传统艺术之中,但是不能说取代,故②错误。故选D。
考点: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传播
【名师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大众传媒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和标准
【名师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考点:创新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创新的作用,主要考察创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实现了科技创新的目的和价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试题分析: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要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故②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④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名师点睛】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灵活调动军队,摆脱敌兵的围追堵截,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
【名师点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世界的物质性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老马识途”是管仲对老马识途这功能的正确认识和利用。
(1)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积极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建言献策。(共6分)是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参政党地位决定的;由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共6分)
(2)对消费者的影响: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动力;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共8分)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共6分)
考点:民主党派性质、地位、职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名师点睛】(1)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拥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
(2)考查生产决定消费的知识:生产决定消费对象,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对产业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质增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穷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抚平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共12分)
(2)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共10分)
(3)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共4分)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和经济关系
【名师点睛】(1)主要是明确知识范围: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要求我们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抓好典型,总结经验,再推广经验,做到了从
特殊到普遍在从普遍到特殊。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扶贫就是区别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状,采取不同的扶贫策略。
(2)考查知识精确到具体的知识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发作用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开放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开放意识。只要言之有理,不偏离主题即可。
<font COLOR="#2F陕西文综地理试题评析:
舒秀颖(陕西省高级中学地理教师&&
)&&&&&&&&&&&&&&&&&
2016年文综考试已经结束,针对陕西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特做以下分析:
地理第I卷11道选择题
1——2:考查学生对“庄园经济”的理解。通过“庄园经济”材料定义,检测学生对一种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试题认读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对材料语言”农业资源聚集、企业化、规模化”的综合理解是否准确,通过材料推测出:第1题,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试题设计情景,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通过材料推测出:第2题,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
3——5:考查学生对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的主要目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试题看似难度不大,但得区分度高。如果学生结合平时已有知识体系,能对产业转移和区位因素变化分析到位,选择准确率才会高。3题通过图1可知,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应基于劳动力成本角度分析(
劳动力成本);4题,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口多(A
市场规模大& );5题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这道试题考中国制造业、加工业未来的方向(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6——8:知识点单一,试题设计的“巧”在于,大部分学生常会死板地去考虑“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而忽略关键词“坡度”与降水因素的关系,从而影响答题准确率。材料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因此6题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只能是坡度越缓留下越多的东西(C、积雪厚度)&
这也是一些学生平日学习的盲点所在。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容易在B选项(降水量)及C选项(积雪厚度)之间犹豫;7题,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D、冬季风力最大)这道试题主要考东亚的冬季风和迎风坡的知识点;8题,材料如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积雪厚度变薄,保温能力减弱,通过材料可以推出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C、 降雪期推后)
9——11:这3个试题难度、区分度都较大。试题考查对修建水库前后河床断面变化过程特点的分析。9题,通过材料,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由此可知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代表了河流从汛期到枯水期的过程,发生在(C.6——9月);10题,其实材料中文字第一个句号前内容为答题分析要点(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所以10题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B.河道淤积);11题,给出的是变化过程分析,材料中告诉学生枯水期时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所以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地理第II卷
36题:老师和同学们精心分析会发现这道试题是基于高中地理必修三应用地理田纳西河案例。&#9332;
分别之处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从气候特征角度分段答题即可。通过材料(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源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可知,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春、夏季节冰川易融化、为丰水季节;冬季气温低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季节变化小,无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夏季径流量较少为枯水期,冬季降水量多为丰水期
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5分)问填表,表格中前后因果关系提示性很强,学生答题错误率会较少。第一阶段,主要措施是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叉,再加之材料中说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所以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位防洪和改善航运条件;第二阶段主要措施是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所以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位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和土地开发
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突出学生案例思维迁移应用能力,考查必修三中田纳西河的开发整治模式。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和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利益,有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们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因为河流流经地区较多,开发和整治困难较大,需
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一个统一的机构作为保障
&#9335; 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问学生容易回答偏离成“洪涝灾害”而影响得分率。关键是“河道分汊”与“恢复河流生态作用”的关系理解。通过对图4分析,我们发现等高线密集、山峰众多,再加之属于4种气候类型所在地,因此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至关重要,所以答案为答: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从题中恢复弯曲河道可以得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沿长河道可以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37题:关于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变化特征及人为原因分析。材料中关键词在“采伐”二字。学生丢分点主要会在于读图后的“变化特征”语言描述准确率不够。少数学生会出现因不会读图而丢分。比如(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从图5的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分为三点去答20世纪70年代(1976年),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看材料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得出答案:大规模采伐森钵,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减少;看图5中108国道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得出答案: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看图5中秦岭隧道1999年建成通车,原道路废弃以及材料中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得出答案: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这个问题的关键词眼是道路建设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同时这道试题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宗旨是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和创造更合适的生态环境,所以答案为合理规划.进路选线尽置遭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走廊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42题:旅游地理试题。“篁岭晒秋”这道题几乎是原题。在年的全国各地模拟试题汇编和学生使用过的《五年模拟&#9642;三年高考》等具有过体现。如果因平时师生教与学过程的方法偏差而丢分,令人倍感遗憾!并且考的是旅游地理的模板,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开发价值、科学价值、体验价值等);旅游资源的特征
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问题。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44题:环境保护题。关于电子快递附带产品与环境关系问题。这道题生活现象相关性很强,学生容易思考,难度小。只是注意答题语言组织即可,学生选此题得分率会较高。
以下是我个人的见解,期盼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全国文综地理试题总体难度保持在高考选拔要求之间,区分度较好。我们陕西使用的全国课标II卷,难度适中,试题知识考查结构相比全国课标I卷(河北、河南、山西、江西使用)略显单一,知识面覆盖有点少,知识的灵活变通能力考的少,凸显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题不多;但试题标新立意突出,而且结合实际考查考试大纲,较全面考察学生四项能力。分析试题,启示我们教师在今后的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吃透课本考纲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面,知道在教学中到底以什么为重,大量而又宝贵的教学时间如何合理分配?教学练习题及试题的设计应以什么为重?以上是我粗浅认识,望同仁指正!&&
我的更多文章:
( 06:41:53)( 19:27:22)( 19:09:16)( 22:38:16)( 22:14:37)( 22:14:01)( 22:06:2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