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故事童话属于什么体裁裁

雷锋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图书)_百度百科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图书
雷锋的故事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图书)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雷锋的故事》是201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殷允岭。
雷锋的故事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雷锋的故事
作者:殷允岭
204页 137千字
ISBN 978-7-
出版日期:2013年3月第1版
定价:15.00元
《雷锋的故事》封面
体裁:故事[1]
雷锋的故事创作背景
作者殷允岭曾创作第一部《雷锋传》,该书荣获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作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第一次独家披露雷锋的“”黄丽的真实身份……书中引用了大量文献、档案、知情者访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雷锋——这个当之无愧的中国人的榜样——22年的生命历程。本书专门为青少年学习雷锋精神撰写。
雷锋的故事内容简介
本书以故事的形式描写了雷锋的真实形象:苦命的孤儿,优秀的少先队员,勤勉的公务员,追求上进的拖拉机手,勤奋的推土机手,爱钻研的汽车兵。通过本书,我们了解了雷锋追求、爱情、生活、善良品质。
雷锋的故事目录
苦藤上的苦瓜001
革命的小伢子006
大队委的故事011
在阳光雨露下023
全国劳模的“好弟弟”034
沩水河歌咏039
团山湖诗情04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063
水晶般的友情073
梦圆军旅083
水火中淬炼红领章096
真善美的化身107
螺丝钉的美德113
红领巾的大朋友122
火红的年华129
在峥嵘岁月里(上)136
在峥嵘岁月里(下)144
瞬间的永恒157
天哀地恸的日子166
“雷”声震荡179
雷锋的故事作品评价
本书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优秀读本。
殷允岭.雷锋的故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3
企业信用信息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
文体分为和文学体裁。其中文章体裁:、、、 、。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patterns of the essays
一般文字作品与诗小说等文学作品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分:平实性、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答题模式:运用xx(说明方法)xx(多为形容词)的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特点)
文章体裁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确凿的,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
2、文章开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文章体裁记叙文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文章体裁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文章体裁散文
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文章体裁语文知识(表达常识)
文章体裁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1:桃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例1: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以说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文章体裁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严丝合缝。
(8)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中国文学常识——文学体裁常识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一)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中国文学常识——文学体裁常识500字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类。
  Ⅰ散文
  这里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那些以写真事物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和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灯》)。
  Ⅱ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制分为章回小说、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
  ⑴寓言(先秦两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⑵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如干宝的《搜神记》(又成志怪、志人小说)。
  ⑶传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传》。
  ⑷话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莲》。
  ⑸拟话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⑹章回小说(明、清),如《红楼梦》。
  Ⅲ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就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行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窦娥冤》)。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Ⅳ诗歌
  ⑴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⑵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⑶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现代诗歌按形式又可分为新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新诗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抒情诗又可以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借人、事的描写抒情等几种形式。
  新诗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如闻一多的《死水》)、自由式、散文诗。
  新诗按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歌谣)和文人诗作。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古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倚声”“填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常常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
  近体诗就是古典格律诗,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一般又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形式的绝句和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排律等多种形式的律诗。
  按字的多少,词一般又有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⑷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新诗 旧体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自由体诗,如《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都是新诗。用文言写的格律诗称为旧体诗,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陈毅的《梅岭三章》。这些都是现代诗歌。
  ②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其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两句一节,可以换韵,也可一韵到底;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七言为主,灵活多变。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③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多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是指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等。
  ④律诗?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成为排律。
  ⑤歌 行 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⑥乐府 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⑦标题 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一首词或词的一段叫“一阙”,“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⑧豪放派 婉约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⑨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只有“天净沙”一曲。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⑩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参看下面11),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11宫调?曲牌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长亭送别》中的《滚绣球》《叨叨令》《快活三》《四边静》《朝天子》《满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须属于一种宫调;一种宫调下有的有若干个曲牌;宫调是音乐术语,表示声音的高低等,如《长亭送别》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12对联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上联最后一字,一般为仄声,即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即阴平、阳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仄起平落。
  Ⅴ古代其他文学体裁
  ⑴赋。它是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此时的赋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这是的赋叫“骈赋”;唐代又有骈体转入律体的叫“律赋”;唐后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的赋,称为“文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⑵骈文。它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它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又叫“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对其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唐代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⑶辩。辩即辨是非,别真伪。其特点是通过批驳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⑷原。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黄宗羲的《原君》。
  ⑸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上说:“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太史公曰……’。二曰正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⑹说。它也是古代议论说明的一类文体,与论差不多。《文章辩体序说》上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师说》《捕蛇者说》。这类文章有的侧重于议论,有的侧重于记叙,叙事显理。有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如《爱莲说》;有些议论性强的文章用“说”,用“论”也可。
  ⑺奏议。它是古代臣子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对策”是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⑻序跋。序也作“叙”或“引”,是书序,性质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于书后的一般叫“跋”或“后序”。这类文章,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我们学过的《兰亭集序》《愚溪诗序》《滕王阁序》《伶官传序》等。
  ⑼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后来,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未附于诗帙的也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廉的《送东阳马生序》。
  ⑽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⑾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⑿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为特点的一类文章。其内容丰富,或历史掌故,或轶文轶事,或文艺随笔,或人物评论,或科学小品,或文字考证,或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
  ⒀寓言。它是带有劝谕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它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如《郑人买履》等。
  ⒁传奇。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是指唐、宋使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等。后因“传奇”多为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Ⅵ史书体例
  ⑴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如《左传》
  ⑵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如《国语》《战国策》。
  ⑶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史记》。
  ⑷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⑸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几个朝代的历史事件的,如《史记》。
  ⑹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如《汉书》。
  注:一部史书,往往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属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文体分为和文学体裁。其中文章体裁:、、、 、。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patterns of the essays
一般文字作品与诗小说等文学作品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分:平实性、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答题模式:运用xx(说明方法)xx(多为形容词)的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特点)
文章体裁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确凿的,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
2、文章开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文章体裁记叙文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文章体裁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文章体裁散文
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文章体裁语文知识(表达常识)
文章体裁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1:桃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例1: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以说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文章体裁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严丝合缝。
(8)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搜神记属于哪种体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