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基础分析农妇买猫吃辣椒的故事事

按:以《基于大数据和产业互联网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题,年底整理了过去1年半的系列文章8篇近百页。本文为代前言,从研究主线、研究风格和研究反思三方面加以梳理,一方面对自己有个交代,另一方面也作为导读便于按图索骥。2011年之前,我主要忙于具体的咨询项目,虽应约发稿十多篇,但谈不上研究的系统性。2011年之后,基本明确把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和核心竞争力,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研究的主动性、系统性和深度。年总体来看属于研究的入门期。?&这五年又分为俩阶段。自2010年底的《流量经营三大方向——规模、层次与内涵》一文,到2014年2月《后向流量的概念、性质与前途》一文是第一阶段,以电信运营商转型为主攻方向。2014年年中以后进入第二阶段,研究兴趣向泛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渡。&本文所汇编的8篇文章6万字,就是第二阶段一年半的成果汇编。下面从研究主线、研究风格和研究反思三方面加以梳理,一方面对自己有个交代,回顾转变以来的得失,便于查漏补缺、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也作为本编文章的导读和前言,便于读者按图索骥。&1&研究主线:基于大数据和产业互联网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关于研究主线,处于转折点的2014年年中,三条微博记录了我当时的心绪&流量经营主线从2011年《流量经营与运营商未来》到2012年《流量经营批判》到2013年《流量经营到大数据经营》,完成了一个螺旋上升。中间经过《理解大数据,迎接信息文明》和《破坏性创新洞察移动产业未来》和《社会、产业及运营商演化逻辑》三篇,大数据从支线上升到主线&2014年《后向流量的概念性质和前途》和《移动宽带,以转型之名》,没有再就大数据这个主题深入,而是试图回到运营商转型和平台化的大话题上去,前者通过解剖麻雀,后者通过构建框架试图说明:流量本身就孕育着革命的种子,是桥接平台化转型的关键,但需要发掘其连接属性之外的新特性&接下来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线选择,颇费思量。一是深化大数据经营模式的研究,这可能需要暂抛弃运营商的本位,在更广大的生态中寻找答案;二是围绕平台化系统论述运营商转型,包括基础设施、组织和业务模式,组织方面已经写了一篇;三是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个可能是长远目标,目前支线还没张开现在来看,结合选择1和3,形成的主线是 “基于大数据和产业互联网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解数字化浪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个词经常出现在相关报告中,但很少有人深究其内涵,有时还会排错位置。《数字化浪潮向智能发展,大数据范式朝价值转型》一文的核心框架就是这三段论,界定了三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内在延续和商业思维。明确指出目前处于网络化向智能化过渡的阶段,万物互联和大数据是两个基本现象。《新分工经济下的一体化产业平台》从“分工”这个古老的经济学命题出发来阐述数字化浪潮及其经济规律。平台是一种分工方式,而数字化浪潮为这种分工方式的普遍兴起创造条件。《数字化浪潮向智能发展,大数据范式朝价值转型》、《BAT的互联网+,传统企业如何看》以及《数据供应链驱动企业与消费者协同》,从理论和案例两方面共同传达了消费者主导的特征。如果抛开共享二字温情脉脉的错觉的话,共享经济其实是数字化浪潮深入实体世界的一个侧面,其实质就是被“注智”的租赁经济。《共享经济研究随笔两则》讨论两个版本的共享经济,戳破的是文化的、温情脉脉的版本,还原的是商业的、以数字化为核心手段的版本。理解大数据关于大数据,《数字化浪潮向智能发展,大数据范式朝价值转型》一文指出,在网络化向智能化过渡的现阶段,关注点应从大数据“是什么”转移到“意味着什么”,从大数据挑战转移到大数据机遇,从大数据技术转移到大数据商业,从大数据资源转移大数据资产。跳出传统的3V技术性定义,认为大数据之大,就是不断增强数据的透明性、不断扩大数据的共享范围、不断提升数据的流动性,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我所理解的大数据》强调外部性、多歧性和社会性的价值特征,并把“大价值”界定为“把人的主体性和智能外化在一个数字与实体无缝融合的世界中”。尝试性地,把大数据与王阳明的心学相互对照——被称之为一个时代的东西若找不到哲学上的依据,或者无法产生新的哲学,只能名不副实。尽管这方面的论证远谈不上充分,但至少王氏的名言确实形象地隐喻了未来大数据驱动的社会——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大数据产业的结构化瓶颈与一体化平台》提供了产业层面的理解,认为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两个重大瓶颈:在价值链的源头,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尚不具备成熟的流通机制,这个社会正在快速数据化但数据远未社会化;在价值链的尾端,各类异质性要素需要有机整合才能输出价值,但目前还没有能够按需整合全要素的角色。新产业要素呼唤新产业制度,探讨了大数据交易市场这一新业态,提出了大数据全要素流通和一体化产业平台的概念。《数据供应链驱动企业与消费者协同》则为企业层面的理解提供了大量案例。应用层面的理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此外,《共享经济研究随笔两则》是《共享经济与大数据产业》的前期研究,惜未及展开。理解产业互联网2014年产业互联网概念初兴,针对一些过犹不及的言论,撰写了《拥抱产业互联网,勿割裂消费互联网》一文,辨析了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相关概念。《BAT的互联网+,传统企业怎么看》一文写在2015年初中国政府推出“互联网+”概念之际,也是舆论话语权争夺最激烈之时。梳理了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脉络,把2010年以前以信息内容互联网和人际互联网为核心的阶段比喻为直流电,把此后以服务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核心的阶段比喻为交流电,意味着对实体世界更深远的影响;推演了一般产业演进对互联网的需要,产业逻辑被概括为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再造、产品与服务关系的再造和上游与下游关系的再造,产业互联网为这一逻辑赋能。后者PPT形式在《释放数据的力量》中呈现。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演进的逻辑的同时,传统产业演进的逻辑也改变互联网发挥作用的方式,互联网需要与其他传统要素一起按照产业逻辑发挥作用。存在两类产业互联网供应商,一类是消费互联网企业携用户而来,一类是传统IT厂家携服务而来;未来,互联网要素的供给是完全开放的,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互联网企业,现在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将是传统企业。关于产业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关系,《释放数据的力量》谈到,如果说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社会的神经,大数据就是大脑,如果说产业互联网是大动脉,大数据就是血液。企业数字化转型通用策略基于上述三方面的理解,《数据供应链驱动企业与消费者协同》、《BAT们的互联网+,传统企业怎么看》以及《释放数据的力量》最终都落脚到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通用策略。第一篇文章建议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以指导商业策略和运营活动,为此需重视数字化的互动手段、构建数据供应网络并具备驾驭数据供应链的能力;第二篇文章介绍了大量案例,建议重视自身数字化能力大后台的建设,利用好作为要素的互联网,自身具备下厨加工的能力,避免对互联网企业的盲信盲从;第三篇给出了数字化企业的四大构件,包括客户洞察中心、面向内部组织的市场运营中心,面向外部合作伙伴的生态运营中心和作为信息枢纽的数据资产运营中心。此外,《数字化浪潮向智能发展,大数据范式朝价值转型》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新分工经济下的一体化产业平台序言》认为在此条件下,平台策略是普遍而合理的冲动,进而帮助企业识别不同的平台类型、网络效应类型以制定符合自身的平台策略。对于想拥抱共享经济的传统企业,《共享经济随笔二则》也应有所启发。2 研究方法:本质思维+系统思维+理论思维研究主线发生了变迁,但研究方法延续下来。所谓研究方法,就是对信息提纯的技巧、工具,归根到底是一系列框架。为提升研究的启发性和科学性,在信息丰裕的前提下,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了。本质思维、系统思维和理论思维,是本编文章用到的三种方法,也是我的一贯风格。这三种思维彼此并不独立,如果一定要分辨开来的话:本质思维帮助我们定位真正的问题,系统思维帮助我们制定破题思路,理论思维帮助我们在这条路上借用现成的交通工具。下面结合本编的文章来说明这些思维是如何应用在研究中的。本质思维研究路线确定不等于研究议题确定。无论哪一个关键词都可以有无穷无尽的角度去开展研究,我们如何选择呢?这自然取决于研究目的。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如果奔着目标直直地走过去,大多数情况下能很快触及目标并完成工作,这却不是研究的应有之义。如果一直走在直线上,就一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角度,获得的洞见只能有限,而如果迂回一些,固然花费长的多的时间,但有机会移步换景看得不同侧面,从而获得更接近本质的洞见。比如,《共享经济与大数据产业》这个题目早就写过了演讲版PPT,观点亦可称鲜明新颖。但奉旨仓促之作不符合研究的标准,于是花了1万多分钟来补共享经济的课,这才有《共享经济研究随笔两则》一万余字。要把握共享经济与大数据的本质联系,非得首先把握共享经济和大数据的本质不可,这就是研究者的迂腐迂回之处。那么,怎么理解本质呢?看下面几个例子:“我们不能因为无人驾驶取得成功就把自动驾驶定义为汽车的本质,也不能因为餐饮O2O带来便利就把快捷定义为餐饮的本质,更不能强调家居智能而忽视房屋本身的质量和设计”摘自《共享经济随笔两则》的这段话说明,本质应具备相对稳定性,是那些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东西。“我们可否寻求一个原型…反映所有案例的共同关键?前文探讨了不同的交易模式和不同的目标市场,那么,我们不能指望从交易模式和目标市场维度加以界定,除非我们能在B2C和P2P之上抽象出另一个共性的交易模式,在消费市场和企业市场之上抽象出另一个共性的目标市场”摘自《共享经济随笔两则》的这段话说明,本质应具备普遍适用性,是各种不同现象抽象出来的共性。3V数据必须像货币一样在全社会范围层次上被收集、交换、处理、传输和应用,这要求政府与业界共同塑造的管制环境、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这一过程如果局限于企业内部,无论这个企业的数据多丰富,技术多先进,都较过去无本质突破,大数据之“大”盛名难副——摘自《理解大数据,拥抱信息文明》(本编未录)的这段话说明,本质应具备价值主张,是事物区别于其他的底色。值得强调的是,主语很重要。流量和流量经营的本质不同,数据和大数据的本质不同,数字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本质不同,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本质不同。曾与一位我所尊敬朋友讨论为何用数字化浪潮统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阶段,数字化岂非应该只是初级阶段?网络化在数字化基础上叠加了新的东西,智能化又在网络化基础上叠加了新的东西,但数字化仍然是三段不变的底色,也是区别于物质性最直观的维度。除非我们不想统摄这三段,否则数字化浪潮是合理的选择。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去探求在这个底色上叠加的新本质,这也正是《数字化浪潮向智能发展,大数据范式朝价值转型》一文开展的工作。探求本质的工作会很慢很繁琐,但一旦取得哪怕一点点进展,便有智珠在握一力破万法的感觉,对于工作所碰到的各种相关议题皆可轻松驾驭。这是以慢为快的方法。系统思维无论谈数字化浪潮、产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还是共享经济,都有从外部构建系统和从内部构件系统两个处理环节。从外部构建,就是把研究对象置于一个更大的坐标系/参照系中,然后探寻其定位和阶段性特征,以准确界定其外延。从内部构建,就是从不同的维度反复剖析研究对象,既可以全面把握事物的多面性,又可去芜存菁深刻把握其共性本质。从外部构建系统分析框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哪里、为什么-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是基础性的问题。典型的如数字化浪潮的三段论和互联网的两段论。有时会采取参照物和对等概念辨析的办法,比如产业互联网之于消费互联网,文化版本的共享经济之于商业版本的共享经济,作为底层基础设施的平台之于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的平台,大数据的技术特征之于价值特征,BAT宣称的互联网+之于政府文件中的互联网+,数据交易之于数据交换、共享和开放,等等。从内部构建系统分析框架,通常还会对研究对象按不同的维度进行解构。比如,把数字化企业按照边界具象化为四大构件,把共享经济分为B2C/P2P、面向企业市场/面向消费市场、基于物理资产/数据资产等细分市场,把互联网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按照不同的创新效应和影响方式划分。为什么选取这些维度?要么是理论框架的延续,要么是对现实的归纳,要么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理论思维我一贯重视吸收理论营养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通常会查阅大量学术材料。理论抽象是其被诟病之处,但也因为抽象所以能应用于不同场景、透过现实的迷雾洞察未来。我在电信领域的研究颇多受益于理论,并且事实表明,这些理论也完全适用于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再次展现了其魅力。1)新经济理论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统经济学假设的挑战,一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新经济现象。前者突出体现在对异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强调,这是传统经济学中看不到的。这种启发式的后现代思潮,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学科范畴,被认为是互联网的价值内核。2009年底,我受此启发,提出面向个性化需求、依托智能基础设施、寻求范围经济的流量经营理论,对于刚进入3G时代的中国电信市场还是比较新的。现在看来,我对的大数据和数字化转型的兴趣也根植于这种思潮。2013年《理解大数据,拥抱信息文明》是第一篇专以大数据为题的文章(本编未录)。应该说,这篇文章开启了2014年后的研究历程。无论是对消费者导向的强调、对数字化企业还是对大数据的理解,都深受其影响。如果说前者主要是影响主旨思想和立意,后者则在分析过程中有更显著的体现。把经济学基础理论解释和预测新经济现象,是卡尔?夏皮罗《信息规则》一书的传统。在电信研究阶段,《从流量经营到大数据经营》一文对网络效应的分析以及电信运营商与OTT价值创造效率的比较,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本编未录)。在新阶段,《数字化浪潮向智能发展,大数据范式朝价值转型》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此文从波特五力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消费者主导地位的成立;比较了非数字化和数字化条件下,0边际成本和网络效应不同的适用性;借用关于企业横向边界(最佳生产规模)、纵向边界(自产还是外购)的经济理论分析数字化企业边界的消融,产业关系从以企业为基本单位的价值链合作转型为以要素为基本单位的价值网合作。此外,《BAT的互联网+,传统企业如何看》一文,对于产业演进逻辑的分析借用了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把消费者剩余纳入产业经济价值的分析;《大数据产业的结构化瓶颈与一体化平台》一文利用整体拥有成本/TCO分析为何多数企业不愿参与数据交易。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对理性人假设发起挑战,个人觉得这既无必要也不符合现实。针对把数字世界的规律直接平移到实体世界的浪漫主义观点,《共享经济随笔二则》发表了不同意见。“一切都将数字化”不代表“一切都将像已经发生的数字化的那样数字化”,非竞争性是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不同之处,也是数字化浪潮向实体世界推进后不得不面临的约束。2)平台、网络效应与生态构建平台是数字化时代的显学。在电信研究阶段,由于电信运营商一直是“巨平台”的候选人,其假想敌也以平台型企业居多,我大量接触这方面的文献,并在《流量经营与电信运营商未来》、《社会、产业及运营商的演化逻辑》、《后向流量的概念、性质与前途》等多项研究中加以应用。在2011年,《论基础设施、平台及基础设施平台化》(本编未录)对此进行了初步阐述。2015年,《新分工经济下的一体化产业平台》试图解释数字化浪潮下为何平台辈出,同时基于大量案例研究总结了平台企业的演化策略与路径。限于篇幅和表现形式,本编仅录入了后来撰写的《序言》,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平台理论。网络效应的存在是平台模式迷人的理由,也是驱动平台增长的主要力量。大部分平台分析是在分析网络效应。在《序言》中着重分析了网络效应的正负之分、强弱之分、直接间接之分。网络分析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巴拉巴西的《链接》是经典之作。以网络效应为桥梁,平台理论与网络分析之间有贯通之处。平台类似于将若干原本孤立的子网连接的关键节点,平台演化对应网络扩张,平台治理对应于网络拓扑稳定性,平台竞争对应于节点获取链接的速度…坦率地说,由于只是序言,内容上多有未尽之处。在《我所理解的大数据》中提到:网络效应是一种趋同效应,会强迫所有的节点满足某种标准,否则就无法从中获益。这种最一般的标准就是“数字化”。现在,互联网从线上走向线下,会快速推动实体世界数字化,从而产生更多的数据。这有助于理解数字化技术作为通用技术平台扩张为何如此迅猛。此外,有两篇文章涉及对平台理论的应用。《大数据产业的结构化瓶颈与一体化平台》是对大数据产业必然性的展望。“一体化平台的本意是指底层能力基础设施平台和上层商业基础设施平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模式,是相对于仅提供能力API的模式或仅提供双边撮合服务的模式而言”。一体化平台,实际上就是对《序言》中提到的两个平台学派的统一。在产业创立/重生之际,一体化通常是占优策略。在数字化新物种爆发的“寒武纪”,垂直行业会出现大量的行业云平台,一体化平台策略对巨头们具有吸引力。在《共享经济研究随笔两则中》,单辟一节讨论了共享经济中的平台。B2C模式和P2P模式正好对应于两种平台形式,我们简单探讨了两种平台的融合趋势,B2C模式的玩家可以进入P2P领域,从能力平台演化为一体化平台,反之则不然。并且,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把共享经济的原型定为具备资源切割、过程管控和智能调度三大核心功能的技术平台,以其区别于传统租赁经济。这意味着,在数字化条件下成就平台霸业,技术平台底盘的重要性在上升,不只是“先有鸡先有蛋”那么简单。3)服务主导逻辑、协同消费服务主导逻辑是相对于产品主导逻辑而言,2004年由Lash和Vargo提出的一系列假设性议题。十年以后,在数字化条件下,这些预见基本都实现了,包括个性化、产品是服务的渠道、产销合一/价值共创、体验经济、场景经济等。这再次证明了理论的预见性,也证明了数字化仅仅是实现产业逻辑的手段。在《BAT的互联网+,传统企业如何看》一文的第四部分阐述了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再造、产品与服务关系的再造和上游与下游关系的再造,并系统阐述了对服务的理解,大量吸收了服务主导逻辑(SDL)的营养。这篇文章认为服务的实质是基于情景的可扩展契约关系,个性化与智能化是对一个服务系统的结果性描述,而开放性、自适应、交互性和扩展性构成了对这个系统的状态性和过程性描述。SDL强调的是不同角色之间的价值协同和共创,共享经济、协同经济则把注意力放在同类角色的个体之间。共享经济及其相关概念如协同经济、使用权经济、循环经济等,学术界也有大量的研究积累。比如,《共享经济研究随笔二则》中Accessing、Owning和Sharing的辨别就参考了相关讨论。最后说一句,理论思维比理论重要。我们不指望习得理论的推导过程,但需要理解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思考框架;我们不指望读遍理论的所有文献,但至少要理解理论背后的元思想,也就是支持其他思想产生以及传播的思想。就我个人的经验,哲学通常是获得这些元思想的捷径。3 研究反思:一个边缘研究人的困惑研究的不足之处,朋友们的批评我都承认。一方面,研究选题大而不当,缺乏议题聚焦和针对性。无论用学术界还是产业界的眼光,这种批评都是得当的。用学术的眼光来看,引用理论浮光掠影挂一漏万,偶有创见但未在某一点深入,浪费了我所掌握的产业案例;用产业界的眼光来看,我花了太多精力在梳理脉络、概念和规律上,但仅仅解决思想问题远远不够,需要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思路。另一方面,文章抽象、冗长、晦涩,不易阅读。这个批评也没有争议,客观情况如此。强调本质思维使其抽象,强调系统思维使其冗长,强调理论思维使其晦涩。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目前我的能力达不到后者的要求。某种程度是因为,我假想的读者群都是和我一样具有相当知识储备、关心过程甚于结果、重视启发甚于答案的人,因而没有动机和动力去往这个方向努力。选题不够聚焦的问题,我觉得是阶段性的,今年自然会得到改善。转变研究领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新的研究领域要比电信运营商转型庞杂得多,生命力也要强得多。花一年半的时间打好基础,沉下心来进行提纲挈领的研究,对后续深入研究具体议题是十分必要的。新领域的研究要达到此前的程度也许还需3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研究工作自身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今年研究议题的深入是大概率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以下两方面:主观因素:工作性质不清晰坦率地说,客观评价这些东西并不容易,因为很难界定其属性。说白了,就是定位不清,这些文章不能归入市场化的研究报告、学术化的研究报告或自媒体研究报告中的任何一种。我的本职工作是战略,工作任务几乎从不以研究报告为输出,所以不像市场化的研究机构(包括独立研究机构、企业附属研究机构、投行/券商/大型咨询公司的研究部门等)以此作为业绩评价标准;?虽然非学术圈人士觉得我有些学术气,但我并未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文章写法不符合学术规范,无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也不适用于学术研究的评价体系;我有时发发微博、转转微信,就自以为是自媒体,其实不是。我只是单纯喜欢研究,没什么“受众”观念。我当然期望更多人对文章做出评价,但如若没有也没关系,失望一小会儿就会发现新的研究兴趣。这么看来,这些工作基本属于自娱自乐,我自己是唯一合格的评价主体,自我愉悦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么说不是硬气,是无奈。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个人的选择终使我成为游走三界而不入的边缘人。从长远来看,我必须做出选择,然后做出改变。希望今年能够明确定位。客观因素:研究对象、环境和立场的变化从移动集团到亚信数据,作为研究生涯的选择,很好地顺应了研究脉络的演进,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挑战。这种挑战之微妙和深远,是此前没充分预计的。在电信运营商工作,研究下电信运营商,顺便做做运营商的战略,甚好!在亚信数据工作,研究下亚信数据,顺便做做亚信数据的战略,做梦!电信行业是一个古老行业,电信运营商是一个古老的物种,任一电信运营商的命运,实际上从属于全球电信运营商阵营的总体命运,即使中国移动贵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也不例外。研究好这个物种的历史和命运,基本上可以直接反映到公司战略,这一点对于身处新兴行业的新设公司不再适用了。大数据是一个新兴行业,可能存在N多种群和物种,它们没有一致的内在规定性,唯一的共性是都服务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亚信数据是一个新设的私有化公司,战略可塑性与远远高于中国移动,唯一的确定性是必须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研究对象是亚信数据的客户及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当然,本职工作会要求把这些研究转换为亚信数据的战略,但这就不是本文所指“研究”的范畴了。为什么这会带来挑战呢?在过去,电信运营商既是研究对象也是我所处的研究环境,同时还是我的研究立场,三者相得益彰。现在的挑战不仅仅在于这三项分别的变化,更在于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性优势不复存在了。作为研究对象,数字化企业要比电信运营商更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过度抽象或碎片化的境地。更重要的是,研究对象与研究环境的分离,意味着失去了0距离接触研究对象的机会,并且研究与本职战略工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了,这进一步分散了精力。研究对象与研究立场的分离,意味着可能面临客观性的质疑,成果的公信力会受到影响。这些外因(客观因素)能否改观,归根到底还是看内因(主观因素)能否有所决断。&侯宏文存(gh_c9c4be9f3c4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对数据生态的再认知!生态与平台,产业互联与大数据,及我自己看见某雄文中照搬我两个月前某文的观点,深感欣慰,亦小有后怕。我不恼这些素未谋面的新朋友,但我敬爱的老朋友汪俊博士一直在攻击我给乐视唱赞歌,给贾老板拍马屁,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可能是道德洁癖吧,我无法接受价值观上攻击,所以多说几句几首打油诗,几张随手照,记录过去,见证未来。一份培训用PPT书是人家写的,但各种书籍之间的联系是你自己的。年底汇编了历时一年半近百页的干货,深入探讨数字化浪潮,大数据,产业互联网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本文为代前言,从研究主线、研究风格和研究反思三方面加以梳理,一方面对自己有个交代,另一方面也作为导读,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本文是《平台商业模式与运营规律》的第二节。在第一节《关于平台的梦、机遇与混乱 》中提到了当前平台认识的混乱。那么这里就给出一个平台业务模式的判定框架,是在《平台判据——兼论应用分发平台是“平台”吗》
一文基础上的丰富和结构化。8月份在广州有一个培训,为此需要准备演示材料。每周花点时间画几张,到时候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故事。这篇文章是第一部分,作为整个故事的开头。平台不是空手套白狼,甚至注定会面临被绕开的威胁。平台的启动、发展和成熟都会面临挑战,有套路可以借鉴,但归根到底,需要深入认识所处的市场特征、创造性地思考为平台引入哪些“边”的客户、不懈地产品创新增加平台价值,最终留住多边客户并让它们相互锁定食药监总局正式发文停止由阿里独家服务的药品电子监管网,刘强东在亚力布论坛大声疾呼,品牌企业应裁掉电商部门..前些天Gartner“CIO们如何与BAT等新型供应商打交道”从Vendor比较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从传统企业自身的战略诉求展开烧脑干货,包括7部分:信息的世界、作为信息革命的数字化浪潮、数字化浪潮成就信息世界、熵与人类命运之矢、基于信息的负熵流、信息驱动的超级智能体、人类的命运。1-6讨论如何从能源驱动的社会转向信息驱动的社会,7比较奇葩,看过三体的不用看了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云中谁寄锦书来,山在虚无缥缈间》节选自《BAT们的互联网+,传统企业怎么看》第三节,是全文的三个视角之二,全文太长,不便阅读,特此截取。主要是对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展望,把移动互联网、O2O、物联网、智能硬件、服务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概念统一在互联网发展脉络中本文识别了大数据产业的结构性瓶颈,通过经济学分析给出初步解决构想1 历史背景1.1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广义地看,人类正在经历第五次信息革命,或者叫第五次与信息相关的革gh_c9c4be9f3c4d自娱自乐,无伤大雅;后知后觉,努力赶上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c9c4be9f3c4d自娱自乐,无伤大雅;后知后觉,努力赶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辣椒酱市场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