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局是要老师上课说什么语言语文课上课喊的口号

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语文本色。黄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提出的“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在全国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哦!今天,就来听听黄老师心中的真假语文吧!
真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真语文,也可以说就是我个人倡导的“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怎么做呢?其实,语文课体现在三个“语”上: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体现了这三个“语”,就是我心中的真语文。
1.以语言为核心
感受语言,品味语言,解读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是语文课的五件大事。
例如,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没有上过学的小孩子看到这句诗会说:“春天来了,江南是绿的。”他可能一个字不懂,但还是能理解这个情景,这就是感受语言。上小学后,他会认知到这句诗里有个“绿”,所以江南的春天是绿的,这个时候他已经进入到品味语言的层面。如果再大一点,我们可以跟他讨论,为什么“绿”会让我们想到江南的春天是绿的呢?这就进入到较高的品味语言的层面了。老师就可以跟学生讲:“绿”是使动用法,它包含丰富内涵。这就是品味语言。
2.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
什么叫语文学习活动呢?很多老师讲文言文,他可能就读一下参考书上的译文,让学生记一下,这样的课堂没有学习活动。在45分钟的语文课上,第一种常见的课堂模式是:了解作者和背景——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理解文章层次和结构——概括人物特征。
这种课堂是教学内容的堆积,我们看不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看不到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的智慧。不管是教学还是教人,都要用心灵去教育,用智慧去唤醒。
稍微好一点的老师把教学参考书的陈述句改成疑问句。课本上说的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他就问:“同学们,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他可以马虎10分钟,最后就把教参书上的答案公布出来。提问题、找答案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第二种常见模式。
第三种课堂模式更可怕,我把它称为一键式展开——“一指禅”。现在很多老师上课只需要一台电脑。例如,上课时打开电脑,学习课文《一件小事》,看一下屏幕上作者鲁迅的个人简介,读一下屏幕上的问题,看书找出问题答案,再对照一下屏幕上给出的答案。智商在50左右的人估计就能做这种课堂的语文老师了。我们在这过程中看不到教、看不到学。
语文课要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展开,词条分析、课文阅读才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3.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很多老师认为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训练成正比。这比较狭隘。语文本身不是狭隘的教育,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知识起的作用非常小,语文训练起的作用同样不大。比如,考查莫言的写作知识,问他什么叫议论,他可能说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有几种描写方法,不知道什么是倒叙、插叙、平叙。
其实能不能读懂一篇文章,与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密切相关。他的情感世界不丰富,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读不出文本的感情。为什么别人能够从文本中看五点内容,他就看出来三点,这关乎一个人综合素养、思想水平、生活阅历、情感阅历。
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做几个语文题目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很不恰当。好的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家长和老师在思想引领方面共同起作用,当学校生活慢慢多于家庭生活时,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更要把学生领上思想的高地,丰富其情感。
假语文:公开课不食人间烟火,平时课活脱脱似魔鬼
当我们说“真语文”的时候就有一个相反的概念潜藏在里面,那就是“假语文”。什么样的语文是假语文?我曾经用过一个概念,很典型的就是“装神弄鬼”的语文。很多老师只要上公开课,就把自己打扮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平时上课活脱脱的魔鬼一个,这就是装神弄鬼。
1.用空洞的人生说教拔高语文课
在这种架空的语文课上,老师就喜欢跟同学们讲人生道理,讲生命多宝贵,要么就是环境的保护,我把这称之为“交代后事”。很多老师讲课都是这样几句话:同学们,人生多宝贵;孩子们友谊多重要。要么是所谓文化,要么是所谓对话,要么是人生道理,要么是空洞分析。语文课如果开始说教了,就不是语文课了。我们现在这种空洞、虚假的人生说教太多,把语文课拔高了。
2.不好好备课,课堂形式化太严重
形式化的语文课,这种更普遍。大家的感受肯定跟我一样,甚至比我还深。语文老师备课不好好读书,不好好读文本,挖空心思做课件。到网上拷贝下来各种课件,东拼西凑最后做成一个自以为天下第一的课件,充满信心地上课了。自己都没有读懂,这个课怎么上得好呢?
这里有两个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朗读形式化,尤其是上公开课,只要读课文就是听音乐,配乐朗读。你们现在还听得到朗读吗?听不到,还说得头头是道,说这是营造情景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学生进了考场难道说,老师我要做阅读题了,我要走进文本了,请您放音乐?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上课自己不读课文,为什么不读呢?他说还是人家录音读得好,我自己读得不好。我说自己为什么读得不好呢?他说普通话不好。普通话才有多少年的历史?普通话才有100年的历史,100年之前我们的老祖宗读书吗?孔子说的是普通话吗?鲁迅的老师都是说普通话吗?普通话跟课文朗读没有多大的关系,老师不读书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小学老师普通话准一点对孩子有影响,到了初中生普通话好就好,不好也好不了了。
我们一定要区别语文课堂的朗读和艺术形式的朗读。很多人把艺术形式的朗读跟课文的朗读混为一谈,所以就变成形式主义了。语文的朗读是为了文本的理解,艺术形式的朗读是为了感染。
除了朗读形式化,另一个问题就是小组讨论形式化。现在老师上课动不动就是小组讨论,却没有注意小组讨论一定要具备三个大的要素:一是选择适当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小组讨论的。这个问题要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复杂性。二是小组讨论的过程组织。平时观察就会发现,小组讨论总是只有一两个人说话,其他人都不说话,那要这个讨论干什么呢?三是小组讨论以后和不讨论的教学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小组讨论以后结果还是赵、钱、孙、李一个一个说,那就不要讨论了。课堂是需要沉静的,而我们的老师就怕课堂不热闹,怎么热闹怎么玩儿。
3.语文课不教语文,反倒帮别的科目老师上课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上语文课是不教语文的。我倡导所谓“本色语文”,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个比喻来说,就是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跑到人家的地里种庄稼。最普遍的做法是课文写什么他就教什么,比如说有一篇课文,介绍基因的,我们的老师上一节课什么叫基因,基因有哪几个类型?下课之前还要做一个练习“PPT”,让同学们抢答。大家想想这节课是什么课?生物课。生物老师很开心,你帮人家上了一节课。
本色语文: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
(文章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观察力大挑战】旅馆来了两对夫妇。其中一对是名符其实的夫妇,另一对是杀夫外逃的通缉犯和其情夫。由于旅馆已收到到通缉令,所以早有警惕。不巧,通缉照片不清楚,无法辩别哪一对是罪犯。但是,出来迎接的店老板只注意到了一点,便知道哪对是罪犯了。你看出破绽了吗?
知道答案了?
实在想不出的话
↓↓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获取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您的位置: &
> 公开课 | 特级教师于漪教你学语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
公开课 | 特级教师于漪教你学语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
作者:yuanhui
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没有断掉,语言文字是立了大功的。语言文字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的,决不能只看成是无生命的工具。语言文字为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根?了解到这一点,在教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从语言形式进入到情意的层面,这样孩子就可以获得双提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孩子害怕写作文怎么办?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孩子如何快速追上“大部队”?数学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吗……
这些问题该问谁?当然是各学科的特级教师!
从今天开始,“上海教育-第一教育”微信平台和“上海特级教师”微信平台联合推出“特级教师公开课”栏目,邀请沪上各学科的特级教师提供最权威、最实用、最详细的学习方法。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向特级教师请教,也可回复“公开课+您的问题”发送给我们,我们将邀请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予以回答。
每周与一位特级教师相约,千万不要错过哦!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对于语文的重要性,恐怕没有人会提出异议——无论是在课程表上的地位,还是在考试占分中的比重,语文都是重中之重。但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眼中,语文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一门课”这么简单。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言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语言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在显现……语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会跟随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
为什么语文这么难学?因为语言文字的使用,是和一个人的认知、情感、逻辑思维等内在品质紧密相连,后者不提升,效果不会理想。
Part I怎么看语文?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
讲到语文学习,我想首先是对语文的认识问题。因为人们往往把语文只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工具,这个认识就进入误区了。
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根。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没有断掉,语言文字是立了大功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车同轨、书同文”,这是了不得的大事。语言文字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的,决不能只看成是无生命的工具。
学好语文为的是正确地表情达意。用什么来表?语言文字。表什么达什么?情和意。因此它具有人文的内涵。
这个情和意是人独有的,因此它是人文的东西。语言文字为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根?主要因为语言文字装载着民族的文化,蕴含着民族的情结,民族的睿智,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
所以语文要学好,绝对不是抄几个词,或者进行一些机械训练就可以。既要抓语言文字的表达,又要抓情和意的提升,抓表达正确,抓情意丰富,这样才学得好。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汉语的环境里成长,从叫爸爸妈妈开始,就有民族的情怀。吃饭用筷子,不用刀叉,不用手抓,这都是民族情怀,都有人文内涵在里头。
学语文,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要掌握,做人的情和意要丰富,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分不开的。就像洋葱的皮和肉分不开一样。
我讲的第一点是对语文的价值和功能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语言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体现
语文实际上是陪伴人的终身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强,他讲的话很恰当,很适切,就能讲到人的心里去。这其实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而是植根于这个人的素养、这个人的文化。
语言表达好的人,一定是思维清晰的。如果思维不清晰,那么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杂乱无章。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和人的情感思维同时产生的,分不开的。
语文为什么难学?因为语文要学好关联到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世界的丰富,关联到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
语文学习不只是一个机械操练的过程。叙述一件事情,介绍一个人物,说明一个观点,全是情和意,因此语文能力的提高与人的成长、人的生命的成长同步,后者不提高,只机械操作,难以奏效。
小孩子看待事物的眼光是大而化之的,所以小学生写作文也都是大而化之,很难写到局部和细部。随着人的成长,到十二三岁之后,孩子就不仅看到事物的整体,还能看到它的局部了。有的孩子认识能力更强一点,不仅能看到局部,还能看到事物的细部了。
比如看到一朵花,小孩子只会说:这个花很好看。到了初中,就会讲:这朵菊花很有趣,花瓣一半展开来,一半还包着,就好像少女捂住脸一样——这个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除了读写训练外,也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认识水平在提高。
Part II如何学语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对语文有感情
了解到这一点,在教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从语言形式进入到情意的层面,这样孩子就可以获得“双提高”。
比如讲“人”这个字,如果纯粹当语言工具来讲很简单:它是独体字,一撇一捺。但是如果从情意的层面来讲,老师边做手势边讲:一撇一捺很重要,一捺支撑着一撇,如果一捺不支持,那么撇就塌下来,不成为人了,因此作为人是要互相支撑互相帮助的。这样小孩就很容易记住了。
你讲的是字形,但是你把人文内涵讲给他听,字的背后,词的背后,句子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对孩子来说,认识也提高了,情意也丰富了,字也记住了,词也记住了,一辈子都有用。
再比如,感动中国的“感”下面有一个心。为什么会感动,怎么样的情况人会心灵受到震动。联系实际讲字形,学生易理解把握。语言文字本身是知冷暖的。你在教的时候,从语言形式进入到情意,小孩子就双提高了。
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特点是非常形象,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比如:“山”就是高高的,“川”就是水流下来,“鸣”就是一只鸟嘴巴张开来叫,“笑”就是两道眉毛弯弯的,“哭”就是两个眼睛在流泪……有的字就是一幅画,有的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有的字声像俱全。
孩子学习这些字,对双脑发展有好处。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双脑文字,不仅锻炼逻辑思维,同时还锻炼形象思维。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让孩子知道文字从古至今的发展对中华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的感情。
大量阅读 + 体验生活
一个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除了上课之外,要在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要多读书,因为每读一本书,就打开了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第二就是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让生活丰富多彩。
先说读书。
教科书学习的内容有限得很,你把几本语文教科书烧成灰吃到肚子里,语文能力也不可能显著提高——不是说教科书不重要,它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依据,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
你必须读很多课外书。读书一要看量,二要看质。一定要选优秀读物,不仅读文学的,还要读科学的、体育的、音乐的……各种各样的。
如果一个高中生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他对贝多芬的认识就不一样了。贝多芬24岁听力就下降,后来完全失聪,创作十分艰难。他留给后世许多音乐财富,单是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就给世人无比的欢乐。因此罗曼罗兰评价他用自己一辈子的痛苦给人类创造了永恒的欢乐。孩子如果记住这一点,他的人生他的追求他的价值就不一样。
一定要读好的书,这非常重要。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这些素养怎么来?课堂里面有限,大量在课外。一个人只有一个生活世界,读好的书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等等的生活世界,知古,知今,知中,知外,视野大大开阔文化积淀增加,思想情感也丰富起来了。
现在大家都喜欢手机阅读。当然,从信息迅速来说是好的,但往往浅表化,碎片化,瞬息消逝,对素养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远远不够,读纸质书,咀嚼,思考,回味,应仍是生活需要。
不要让孩子老是在书桌前做练习题,要出去走一走。梅花开了,去看看红梅、绿梅和腊梅有什么不一样;菜花黄了,到菜花田里看看,杨万里的“飞入菜花无处寻”就理解得更加生动了……
人一定要走到生活实践中去。
我们现在吃鸡蛋都知道要吃放养的草鸡下的蛋,吃鱼也知道野生的比家养的好,但是对孩子怎么就圈养起来了呢?
放养的动物生存能力比较强,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同样的,对孩子来说,生活丰富很重要。
于漪老师谈学习:
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
Q: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介入程度很深,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A:应该说,现在家长的知识文化层面高了,这对教育孩子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与此同时,这也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任何成人都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学习。
我们说“名师出高徒”,并不意味名师代替学生学习,学习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也好,家长也好,只是起引领、启发、诱导、点拨的作用,再有水平的家长也没有办法代替学生学习。引导启发有许多方法途径,但越俎代庖不行。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让他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学好。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于漪老师谈识字:
看过 公开课 | 特级教师于漪教你学语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 的人还看过
Powered by语文课堂语言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语文课堂语言大全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瑞士说什么语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