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层面的校园暴力发生率的原因是什么

  【摘 要】校园暴力的产生有学生心理脆弱、法制意识淡漠等内在因素,也有家庭教育、校园管理和社会影响的外部因素。科学有效地"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校园暴力背后的成因和预防
2013年3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校园暴力的产生有学生心理脆弱、法制意识淡漠等内在因素,也有家庭教育、校园管理和社会影响的外部因素。科学有效地预防校园恶性突发事件,并构成完善的防控系统,需要政府、学校、个人、家庭和社会一体行动,共同预防。 中国论文网 /9/view-4835186.htm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2   我国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在不断进步,我国的校园规模和数量也日益壮大,作为学校理所应当地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任,然而复杂浮躁的社会情绪,使得校园正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特殊“关注”,社会种种矛盾无时无刻地冲击着校园。近年来,关于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而且性质日趋严重,涉及范围愈来愈广。日,福建省某小学发生凶杀案造成5人重伤,8人死亡;日,河南省某完全小学发生惨案,23名学生和1名群众受伤。接连不断的类似校园暴力的发生,政府和各地校园也做出相应的安全防范,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效果不及预期设想,故对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及其策略问题的探讨,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校园暴力频发的成因   校园暴力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其发生原因和加剧现象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行为、家庭教育情况和学校教育管理息息相关,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心理学家王加绵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   1.心理脆弱,自我应变和救急能力差   在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自身心理脆弱,情绪波动大,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想法易片面、偏激,是非观模糊,遇到紧急的事件不能做出冷静的判断和恰当的行为,应变和救急能力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的单薄自身能力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2.家庭结构剧变,家长缺乏责任心   每个人的性格、行为、思维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人所接受的系统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家庭情况骤变引发教育情况转变。对于学生来说,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如父母离异、故亡、病残,家庭经济情况剧变,父母和学生的心理发生转变,表现为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情绪消极、精神恍惚、恐惧焦虑、悲观自卑、对前途失去信心;社会行为上表现为回避、退缩、烦躁不安、容易激动,甚至伴有攻击性行为。这些情况若得不到及时的修正,学生的教育情况也会随之发生一些质的变化。   第二,家庭教育缺乏合理方法。部分家庭中的家长责任心不强,对子女缺乏沟通,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如:(1)过度溺爱和放纵子女,无度的欲望满足,是非不分,一旦其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之外扩张到学校及社会,极易诱发校园暴力等严重不良行为。(2)随意打骂、棍棒教育,是有些家庭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容孩子解释事情的缘由,一律棍棒打骂,增加孩子的逆反、厌恶和痛恨社会关系的情绪,把家长的“风气”传染到校园和社会上。(3)放养式教育。工作繁忙的父母,无多余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即使发现缺点也没有过多的经历纠正,把孩子较早地推到社会中,任其发展,易被不良分子拉拢和引诱,产生犯罪行为。(4)“望子成龙型”。不顾孩子的发展阶段,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寄予过高的期望,若孩子做不到,父母往往会失望,打骂,责备孩子强迫其学习,愈发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和消极情绪,与父母形成对抗,引发不良后果。   3.校园监管力度不强,危机防范力差   学校对学生监督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学校门禁管制的疏漏,不良分子或精神异常的人易乘虚而入。学校对“问题学生”不能及时排查或及时心理教育,轻学生个性培养,忽视学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为惨案发生埋下伏笔。另外,有些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进行分级、讽刺挖苦,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危机防范体系不健全,在我国法律中,目前还没有对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也规定得不完善。   4.现实压力众多,媒体报道夸大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道德冲突、价值变异不断产生,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对现实生活状态不满意,“40后”、“50后”人员面临下岗,收入状况不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部分人格不够健全,长期失业,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心理产生“反社会人格障碍”问题,容易采取极端的行为,将罪恶投向了防范能力最弱的在校青少年,制造犯罪的轰动效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报复社会。   多起校园暴力的发生,大众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一种“示范效应”,为潜在的罪犯提供了一种额外的泄愤渠道,面临同样挫折和愤慨的同一类人,看到如此可以出头的情形,也会在其不经意间的暗示作用下受到鼓舞。媒体的报道起着警示作用,引导大众反思社会问题,然而对于潜在的罪犯来说,更可能激起其心底的罪恶。   二 针对校园暴力频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人”,全面实施和谐的教育培养,实行综合治理,也就是说,要充分运用政府、学校、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明确职责,形成校园暴力治理的合力。   1.切实发挥官方主体的决策作用,提出治理方案   政府建立防暴专门机构,领导和协调各校园暴力专项整治工作,建立校园暴力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成立危机防治小组、制定危机反应计划。这些工作可以积极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恶性事件发生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减少伤害。同时,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校园暴力防治的专项法规,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防治校园暴力提供法律依据。   2.创建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   第一,建立严密的安全保卫系统。在教学楼、宿舍楼、餐厅、进出校园的交通路口、停车场等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录像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度保卫人员前往处理,提高安全保卫的效率。同时,学校要培训安全保卫人员,使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种危险情况。
  第二,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学校应在师生中开展危机教育,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识,比如:躲避攻击、自救等,并开展相关的演习活动,锻炼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及自救能力,这样可以极大减少伤亡和其他损失。   第三,加大德育力度与智育共进。建立健全德育规章制度,落实德育大纲,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理想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改变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所有教职工引导学生踏实走好每一步,扎实做好每一件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扬正气,弃邪风。   第四,开展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启发、教育等引导学生化解其焦虑、抑郁、迷惘、不安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老师应与学生交心沟通,对有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排查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学会内心醒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完善,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第五,整顿校园内外秩序创建美好环境。学校完善宣传教育体系,校园安全基础设施,与相关部门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整顿校园周边的KTV、网吧、电玩厅等娱乐场所,扫除丑恶现象,将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的诱因降低到最低限度。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自我应变和救急能力差,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建设,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承受力,做到冷静客观,不怨天尤人,增强信心。加强个人社交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主动诉说内心的想法,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增强自我心理建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使他们学法、懂法,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真正保护自己。   4.创造和谐家庭,榜样示范教育孩子   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更需要关注心理变化,对已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以理性的方式沟通,使他们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与孩子开诚布公的感情交流,帮助其明确择友标准,使他们在健康的友谊中进步和发展。同时,父母应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身行为,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以自己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为孩子树立榜样,感染和熏陶孩子,并树立其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5.结合社会多方努力,预防校园暴力发生   校园不是孤立的,外界环境对学校和学生无时不在的产生影响,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部门应共同参与,整顿社会环境,宣传先进文化,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杜绝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 结束语   校园暴力频发是一个社会违法犯罪现象。它的出现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反映了社会机制运转过程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要防范和控制校园暴力,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社会的共同努力,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以降低校园安全的危害性,构建一个健康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邹宗峰、凌建勋、林汉生等.校园暴力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3(10)   [2]郑安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肇庆学院学报,2006(6)   [3]汪宇峰.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1999(4)   [4]刘振华.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防治[J].湖湘论坛,2005(4)   [5]王加绵.校园暴力滋生原因来自多方面[N].中国教育报,   [6]蔡芳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化视角的透析[J].青年探索,2007(4)   [8]黄广明.校园惨案再反思:校园安保应为长效机制[J].南方人物周刊,2010(16)   [9]丁霞.中小幼学校园安全治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0]叶芳.校园杀童案报道的传媒伦理反思[J].新闻传播,2011(12)   〔责任编辑:肖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了解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 校园暴力 - 育儿网
当前位置:
了解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更多关于 的文章
没有相关的回答
的其他文章
最新宝宝图片
推荐博客文章
据我爸说,我小的时候,不是个好养的孩子,特爱哭。 直到六七岁,还整天哭
育儿论坛每日精选
育儿网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号对学生暴力冲突事件的行为成因,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研究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观点、班杜拉的社会学观点、神经心理学观点、人格异常的观点等。参考其中与初级中学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学生或青少年暴力事件产生的成因。一心理学的角度心理学中解释青少年暴力行为成因的理论包括人格发展与人格特质、认知与道德发展、青少年发展阶段特征等。1人格发展与人格特质理论对于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可以从人格特质的观点探讨。人格特质是由个人的认知结构、动机结构、兴趣、态度与价值观、自我观、品格、情感方面的基础、情绪经验和对刺激反应等各结构的混合经统一整合而成,它是一个人内在的感受、体会和外显的行为举止两方面调和形成的特有模式。Allport[1]认为每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均包含两种特质:一种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s),是个人在其独有的遗传和环境条件之下形成的;另一种是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是属于同一种族、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群所具有的共同人格特质。他强调人格的个别差异,而人格的个别差异主要决定因素为个人特质。人格结构会影响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发展并影响其个人行为,有攻击行为倾向的青少年性格通常处于偏差状态。反社会性格倾向严重的偏差者,其行为与社会规范抵触,并以本能观念的满足为主,在其寻求本能满足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暴力或其他犯罪行为。根据以上理论可以总结出:第一,青少年若在其幼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中有伤害或缺陷等问题,如未能感受到爱与感情或者遭受到遗弃、虐待及其他生活的创伤等,通常会影响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发展,促成其侵略攻击的行为倾向。第二,多数青少年性格通常的偏差状况同时兼具其他类型,如疑心、依赖、歇斯底里、自恋等性格倾向。少部分暴力青少年具有病态人格特质,如不具有罪恶感、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本我为中心、缺乏超我(super-ego)、无爱人与接受爱的能力、无社会适应人格等。第三,学业成就困难、低度社会关系、身心失常与青少年犯罪多和父母管教上的敌意与拒绝有所关联;相反,生活在温暖家庭氛围中的子女较少出现这种情况。2认知与道德发展观点Piaget[2]的认知发展论认为,青少年已进入形式运算期,其形式运算的潜能,只有在充是的教育环境与良好的情绪适应情况下方能达成。Kohlbeg[3]所建立的道德发展论本质上是以认知过程作为个体道德推理的基础。因此,道德发展论也被视为认知发展论的一种。基本上认知涉及记忆、想像、智力以及推理的概念。但认知也可以从思考的意义解释。认知与道德发展观点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犯罪成因。许多犯罪人有其独立的思考形态,但未能注意他人的需求,或有缺乏时间感、不负责任的决策、认为自己是受害人等认知。通常有较多情绪困扰,或有低自尊、攻击性强、自我决定差等人格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则表现为对父母的敌意与拒绝管教、无法自我控制或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处理面对的失败和挫折问题,倾向采用暴力的方法应对。在学校发生的案例,多以学生因为不甘于被他人辱骂,意气用事而动手攻击,发泄和消除内心的痛苦。3发展阶段的叛逆期根据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的看法,人有基本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隶属的需求、自尊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在以上需求无法满足时,常会缺乏耐性,转而以更强烈、激动与暴力的手段来达成其心理需求的满足。若从心理异常的观点来解释,暴力行为倾向于“反社会型人格异常”,反社会人格异常者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社会规范,也不重视别人的权利,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性格异常。这种倾向者多是由于人格发展时出现各种问题所致。暴力青少年认知风格中的认知冲动部分并未与一般青少年有显著差异。但暴力青少年的自尊与自重感比一般少年低落,且拥有较多的生活挫折与烦恼,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不利于在同学间建立良好的互动与人际关系。因此一旦遭遇外界不适的刺激,容易未经思索而产生过度反应,从而引发冲突或暴力言行。如果常与人发生口角或冲突,自然无法在校园里良好地生活与学习,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二社会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运作机构,也是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场所。然而,校园内的暴力冲突往往带给人们学校教育失败的形象。Atwater[4]认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均能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只有少部分青少年在行为表现上不良进而引发校园危机。而这些无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青少年,就其犯罪行为的成因而言,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比自身的因素要多。参考犯罪社会学的理论,可以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过程理论及社会回应与冲突理论等观点对校园暴力事件作分析。1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强调,底层地位的邻里街区中独特的文化、风俗及规范等,容易影响或促使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社会结构理论又可分为文化偏差理论及紧张理论。(1)文化偏差理论(Cultural Deviance Theory)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少年犯罪地带理论、Sellin(1936)的文化冲突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onflict)及Miller(1958)的下阶层文化冲突理论等均属于文化偏差理论。文化偏差理论学者认为贫民区居民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们遵行下层社会地带的价值体系与规范,他们不但不否定与排斥偏差行为,反而将此价值体系与规范传递给下一代。他们独特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与大社会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与规范相违背与冲突。(2)紧张理论(Strain Theory)紧张理论着重讨论在青少年无法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与财物上的成就时,内心会产生挫折与愤怒的紧张动机与压力,从而导致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学校追求的社会化价值都属于中上阶层的目标和价值,例如升学和考试,而可能忽略某些其他能力和文化的发展,易使中下阶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挫折与焦虑,加上无法采用社会认同的方式去达到目标时,则可能有偏差行为的情形出现。2社会过程理论社会过程理论认为,少年犯罪的发生与不良社会文化结构并与个人未能和社会重要机构,如家庭、学校、司法体系等维持适当关系有关。社会过程理论的两大范畴为学习理论及社会控制理论。(1)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是一个具有弹性与适应力的行为体系,当环境改变时其反应类型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因此,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理论是针对传统行为学派的缺陷而产生的理论,不仅强调外在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而且更强调人类心灵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Bandura[5]所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认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或直接接受奖惩。这一理论认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是从他人的互动过程学习而来。因此,特别强调态度、道德、行为、技巧学习在少年犯罪中的重大影响力。(2)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ies)社会控制理论强调,犯罪与偏差行为的发生源于社会的急速变迁解体,使得传统的社会控制功能下降,传统规范的约束力松懈,在个人未能适当地接受良好价值的洗礼时,倾向于不良的社会化并以自我为考量中心,导致犯罪偏差行为的发生。3社会反应与冲突理论社会反应与冲突理论在理论内涵上迥异,但都反对传统偏差犯罪行为理论集中于讨论少年犯为何违反社会规范的视角。它们更着重探讨社会机构在制造偏差与犯罪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法律的制定与规范如何影响到偏差与犯罪行为的产生。换句话说,这两个理论的核心看法认为社会的强权及有财势者控制了社会与经济地位,从而造成居于劣势者的行为容易被判定为偏差人格,尤其他们对于弱势少年行为的看法和观点决定了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合法还是犯罪。(1)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标签理论认为,所谓偏差行为或暴力行为是由于有了规范才有偏差行为或暴力行为的发生,且标签理论认为给这些行为者“贴标签”是一条不归路。由于社会界定其行为为偏差或暴力,导致这类人群不能为社会所容忍,因而被社会所排斥,导致偏差行为或暴力行为一再出现。例如对青少年偶尔犯错的第一次偏差行为若予以严厉谴责、羞辱并加上不良标签后,会使得青少年产生适应上的困扰,转而自暴自弃,进而以更严重的偏差或暴力行为来否定社会。此亦是学校在处理学生暴力行为时所应当注意避免的问题。这一理论从对于偏差或暴力行为少年的观点论述强调社会群体的反应对于个人人格与心态行为的影响。近年来,标签理论主要应用于对少年偏差行为的解释,它对于偏差行为形成的过程以及社会标签对于偏差犯罪者影响的论述理论贡献巨大。(2)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在一向强调和谐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倾向于排斥冲突、漠视冲突,甚至视冲突为异常现象。因此不愿正视与探讨冲突的意义、成因、形态、功能与处理方法,导致传统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善于处理正常与平顺的事务,却在发生冲突时束手无策,导致小冲突演变为大危机,造成对个人与组织巨大的损失与伤害。冲突学派(尤其是激进冲突理论学派)强调,少年犯罪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物。由于中上阶层控制社会经济条件,以致下层少年较容易发生偏差行为而被标签为犯罪,其后发展成为以团体利益冲突为主线的“多元文化冲突理论”及“激进冲突理论学派”。三教育学的角度多数社会研究对青少年的犯罪或暴力行为从心理和社会层面做解释,主要着重对家庭和社会两个场域的观察。但由于青少年学生发生暴力行为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关于学校内部促成学生暴力冲突的结构性因素或互动过程性因素也应引起重视,包括学校领导、师生关系、学习适应与校园次文化等。1学校领导学校的领导是指学校师长对于学生的带领与互动方式。包括校长、行政主管带领师生、教师带领学生时是否采取稳定、公平、一致原则的领导方式,这些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领导的感受。因此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方式与校园暴力行为有极高的相关性。Baker[6]研究发现,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体罚时,不但无法抑制学生产生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师生感受与教师间的关系,例如:学生是否和教师不亲近或感到没有被关心,以及教师处理事情不公平等都会影响到学生是否产生暴力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避免情绪性的言语与行为,并应避免体罚学生,多关心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在温暖的师生关系中学习与成长。3学习适应与次文化学习适应包括学业能力和学习表现。学业能力和表现是观察犯罪行为和偏差行为的指标之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如何,例如:学业成绩表现及是否有兴趣学习等,会影响其是否产生暴力行为。但也有研究发现,学业成就高低与偏差行为没有显著关联。不被社会接收的青少年常会结合一批相同命运及利害关系的少年,共同认定他们不归属于正常社会,而是归属于特殊团体,从而进一步合理化自身的行为,逐渐形成次级文化,共同以反社会行为来解决其适应困扰问题。四综合分析校园暴力冲突事件的成因从不同学派的研究显示,校园暴力冲突的发生是有其脉络可循的,通常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成,包括个人的生理因素与心理特质、家庭因素、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综合来看,校园暴力冲突行为有以下主要成因:1个人生理因素(1)性别。据有关研究表明,在12-17岁的青少年中,男生犯罪的比例是女生的八倍;有研究者发现,男性荷尔蒙浓度与暴力行为成正比。(2)遗传。个性冲动、追求刺激或攻击性人格都有遗传倾向。然而先天的遗传因素必须配合家庭与社会等因素才会影响人的暴力行为。2个人心理特征个人的人格发展有创伤或缺陷,如在成长的早期就出现攻击或暴力倾向、容易冲动、自我概念薄弱、低自尊、低挫折承受力、低自我情绪控制,部分可能还具有较严重的病态人格等,都是暴力行为学生常见的特征。3家庭因素(1)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会使得在儿童时期缺乏适当的教养,或有家庭暴力行为的父母做了不良的示范,使得孩子无法习得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2)父母的管教方式会影响子女性格,专制型父母或溺爱型父母对于子女常造成两极化的价值观。(3)父母本身有心理问题,无法扮演称职的亲子角色,甚至对孩子施以身心的虐待,造成创伤经验,这些都会提高青少年出现暴力行为的风险。4学校因素(1)学校领导的管理不当,过度重视智育教育,造成在学业上低成就的学生不喜欢学校。(2)学习适应不良、学习成就低,在学校无法表现或受肯定。(3)师生关系不佳,老师对学生缺乏适当的关怀或照顾。(4)同伴关系不良,行为不被接受,误交不良朋友,成群结党或参加帮派等。(5)学生与学校间的连结度低,与外界的接受度高时,都会增加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可能性。5社会因素除社会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因素外,传播媒体和电脑网络的发展带来多元的信息,然而青少年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这些信息缺乏自我辨识的能力,由于耳濡目染和观察模仿的结果,也容易习得偏差的态度与暴力行为。目前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在许多学术研究领域都建立了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其研究成果显示出校园暴力冲突成因的复杂性。各个理论的解释都有其不足或局限之处,因此,对于校园暴力冲突成因的研究应发展整体或多元的理论,以对此作出全盘的解释。参 考 文 献[1]Allport G W.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M].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37.[2][瑞士]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4]Atwater,E..Adolescence (4thed.).Upper saddle river[M].NJ:Prentice Hall,1996.[5]Bandura,A..Social-learning of identificatory processes.In D.A.Goslin (ed.),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andresearch[M].Chicago:Rand McNally,1969[6]Baker,J.A..Are we missing forest for the tress?Considering the social context of school violence[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ist(1998).
欢迎转载:
推荐:    校园暴力事件及相关防护措施
&|&&|&&|&&|&&|&&|&&|&&|&&|&
最新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校园暴力事件及相关防护措施
&&&热&&&&&★★★
校园暴力事件及相关防护措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458
更新时间: 15:57:03
校园暴力事件及相关防护措施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1)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期中来自校外人员实施的暴力最多。实施校园暴力最多的是校外人员,其次是本校高年级学生,最后是本校老师和管理人员。
2)校园暴力分类
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校园暴力简单地分为以下8类:
1.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
2.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
3.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校殴打其他学生;
4.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5.老师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如要求学生当众做出一些有损人格尊严的动作、辱骂学生等;
6.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7.老师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女学生的性侵害。
8.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
二、校园暴力防范的学校责任及具体防范对策
从学校层面来防范校园暴力,至关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针对新问题从学校管理的层面和依法治校的高度,通过科学完善和努力落实校内各项防范制度与方案来确保校园的稳定和学生的安全,有效控制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类暴力事件。
  首先,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具有可防性。学生(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一群体不仅最容易受到外界的不法侵害,而且侵害源非常广泛,学生暴力事件的防范难度很大,许多情况防不胜防。但由于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区域特定,具有可控性强的特点,只要我们防范意识加强,安全措施到位,很多暴力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现实情况是,不少学校对学生安全问题思想上不重视,没有真正把安全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安全责任意识极其淡薄,安全防范工作没有到位,常常是强调客观原因多,热衷于追求表面文章,流于形式,缺乏行动落实。在学校安全工作中,表现为制度匮乏,即使制定了的制度也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得力,存在不抓不动、时冷时热甚至抓而不动、置若罔闻的现象,不少学校安全隐患较多,学校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校园暴力的发生势所难免。如果学校加强科学防范,校园暴力事件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对于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学校有义不容辞的防范责任。针对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时有所闻并趋于多发的现状,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干预力度,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始重视学校安全问题并采取了一些对策,但所关注的重点和采取的对策却不尽一致。相当多的学校认为,在校学生之所以会受到各种侵害,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许多学校将安全防范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组织开展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甚至对学生的正常文化体育活动进行限制,以防止学生受到各种伤害。这一做法直接使安全防范的导向发生了偏差,并带来比较严重的后遗症。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精心爱护、保护非常必要,但仅此是不够的。安全事故的症结不在于学生本人,而在于学校。解决学校安全问题、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核心在于强调学校责任。之所以这样认为,有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学生遇到挫折常常很难自控,也不可能具有像成年人那样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寻求学校予以强有力的保护。以学生之间的暴力侵害为例,从侵害者来说,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经验缺少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很容易产生通过暴力手段来发泄不满、寻找刺激等错误想法,同时还极易将这种想法转化为行为。从受害者来说,尽管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会有一定效果,但这种效果不能人为夸大。任何暴力事件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学校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把学生的安全视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安全防范上不疏忽、不麻痹,尽力抓好校园暴力的防范工作,那么,这方面的事件将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从依法治校的角度看,学校对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学校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切实履行好这一职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保护往往是由家长来承担的,我们称其为家长的监护责任;而在学校则应当由学校来负责,我们称其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这一职责的履行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的人身安全。
  第三,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学校有义不容辞的防范责任。学校是安全工作的责任主体,保证学生安全是校长和教师的天职。为了使学校承担起维护学生安全的职责,至关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安全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责任,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的当然第一责任人,明确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制度建设情况和安全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状况的基本因素。在学校考核、评估、评优、评奖中,都要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基本条件予以考虑,真正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如果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对校园暴力的责任有明确的规定,对所有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都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那么,校园暴力的防范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防范对策
   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尽管无法完全消除校园暴力产生的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在防止本校出现校园暴力行为、确保校园安全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协助,同时,更应该立足自己学校,制定防范对策与方案,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使学校安全纳入制度化轨道,使校园暴力防范得到制度保障。为此,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研究校园暴力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各自校情、学生特点以及教育规律,加强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定和落实早期防范措施,使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建筑在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
  1.明确防范责任
  防范校园暴力必须树立防范意识,树立防范意识的关键是明确校园防范的岗位责任。预防校园暴力,校长应当成为校园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众多校园暴力案件表明,以校长为首的中小学如果缺少安全防范的责任意识,必然导致安全教育上的偏差、管理防范上的漏洞及临场处置中的失误,为了有效防范校园暴力,校长和教师必须承担起责任。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在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中,要对安全管理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逐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各项工作和每个环节,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这里要强调的是,除了校长与安全保卫专职教师外,中小学的每一个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义务,一旦发现有危及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其他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制止和报告;发现学生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应当及时制止;发现学生携带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管制刀具和其他危险物品,应当予以没收,并上缴公安机关;发现校园内有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报告。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并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2.抓好安全教育
  学校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安全健康知识竞赛、讲座、主题夏令营、防灾自救演习等各种有效灵活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安全防护知识,进行防火、防电、防溺水、防中毒等各种安全自救训练。这方面的教育对校园暴力防范本身就有积极的意义,如果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暴力防范的内容渗透进去,效果将更好。安全教育是否落实,要看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设备是否配备,有关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予以落实,教师和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必要的自救及临场处置措施是否具备,等等。要将过程性的检查和结果性的考核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此来评价学校的安全责任意识是不是已经树立,暴力防范教育是不是富有成效。学校要将暴力防范真正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同时通过教职工和干部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学生入学时的常规性安全教育、寒暑假前的集中性安全教育和组织重大活动前的预防性安全教育等,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和防范校园暴力的能力。
  3.看好学校大门
  预防校园暴力各项工作中的“看好门”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中小学的门卫不少是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许多外来人员轻易就能出入校园,甚至有学生擅自提早离校也毫无察觉,这样,不法分子就有可能乘隙作案,进入学校敲诈勒索学生。因此,防范校园暴力有必要强调“看好门”这个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的问题。看好学校大门,首先要有门卫管理制度。制定这一制度时要注意三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门卫人选要适格。担任门卫的人员在年龄,健康,文化等方面要有基本的要求,尤其是要有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能够胜任把守学校大门的重任。二是进出校园人员要实行验证登记制度。凡校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进入学校;凡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都要逐一登记并核查证件。同时,对学生提前离校要有相应记载。学校的门卫制度要严格执行,不允许有特殊化。三是对进出人员所携带的物品要加强检查,尤其是要注意外来人员和学生是否携带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一旦发现要坚决阻止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四是要有门卫工作的检查评价制度。要对门卫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并建立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机制,以调动门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各中小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不少学校也注意制定了一些门卫制度并张贴于墙上,但关键是没有落到实处,症结在于检查监督没有到位。因此,学校门卫制度一定不能仅满足于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上,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监督很有必要。
  4.管好教师队伍
  防范教师对学生实施暴力行为,关键是要抓好师德教育和教师管理两大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对广大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防止对学生实施任何暴力行为;对具有轻微不当行为的教师,则要加强警示与批评帮助,限期改正;对有严重教育不当行为的教师,应当根据其行为性质和情节,按照教育行政机关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实施暴力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教师,则应当开除出教师队伍,同时送交有关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处置。另一方面,通过管好教师队伍,可以发挥广大教师在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能力、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校园暴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5.加强监控防范
  学校对校园安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必须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基础上,改善校园风气,加强校园安全措施,优化学校的内部防范。在加强校内防范过程中,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加强重点区域的监控。对重要的道口、场所等重点区域要有意识加强监控,必要时可安装安全防范设施。二是组织校园内的巡视。对学校内的空闲房子、偏僻角落以及放学后的教室、图书馆、食堂等,要加强必要的巡视。尤其是有些学校节假日对学生甚至对校外人员开放,学校冕要加强巡视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三是严格规范师生行为。学校应当制定必要的制度来防范校园暴力的发生,例如,为防范教师暴力行为的发生,就应当规范教师的行为,如可以规定:不允许男教师让女学生单独到自己居所谈话等。为防范学生暴力行为发生,就应当规范学生行为,如可以规定:外来学生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校内;实行住宿制的学校,未经允许男生不准进入女生宿舍等。
  6.倡导警校合作
  随着校园暴力的增加,国际社会纷纷要求警方予以干涉。近年来,法国政府为了防范校园暴力,从上个世纪末就提出可以让警察进学校;而美国的一些州则直接派警察进驻学校,以防范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的学者提出,我国也应当学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向中小学派遣校园警察或者成立专门的校园保安队伍,让专业化的人员来把好中小学的大门,维护好学校的安全。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其实,这一做法的反对者在国外也大有人在。正如有人认为的那样,“让警察跨进学校的大门无疑宣布政府教育政策的失败。用镇压的方式不仅不会制止校园暴力,反而会刺激其发展”。在我国,个别有条件的学校确实可以这么做,但从全国情况看,不仅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可能。学校的安全还要依靠学校自己,如果学校真正承担起预防校园暴力、维护校园安全的重任,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是完全有可能的。警察不直接进驻校园,并不是说警察就不关心学校的安全,就不需要参与校园暴力的防范了。我国历来就有警校合作的良好传统,包括警察在内的政法机关经常深入学校,关注学校的校园安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开展学校法制教育,打击侵害学生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这一警校合作的传统应当进一步发扬。警方应当将学校安全放到重要的地位,加强专题研究,拿出相应对策,指导、协助学校做好校园暴力的防范工作,还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向中小学委派法制副校长,具体承担向中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工作。在警校合作方面,学校应当主动与警方保持联系,随时提供相关资讯与线索,如对强行进入学校的人员和恃强凌弱的不良青少年,学校要主动报告警方,以便警方及时出警和依法处置。此外,公安司法机关也应加大对典型的校园暴力案件的惩罚力度,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来震慑不法分子,控制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7.重视学生自防
  大量调查表明,我国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大多是学生队伍中的弱者群体,如外地生、转学生、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平时与人交往不多,遇到侵害后又无处倾诉,无人帮助,最终只能忍气吞声,并有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反复受害者。因此,预防校园暴力,不仅要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提高学生预防校园暴力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个层面是对所有学生开展的教育。为了预防校园暴力,学校要结合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所有学生开展自我保护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育的重点是要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要求学生不要接触具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面对自己的同学和亲人,千万不要使用暴力。即使是自己已经遭受了别人的欺凌和侮辱,也要学会控制自己,要相信法律,相信正义,一方面不要因为遭遇了暴力而感到害怕,软弱是无济于事的,要敢于与各种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侵害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采取暴力对抗的形式,而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依法进行斗争。最好的办法是依靠老师、家长的力量,依靠法律的权威。同时,还应当教育学生成为护法的模范,理直气壮、无所畏惧地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围的暴力行为行使控告、检举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的正义和权威来消除施暴者的淫威。
  第二个层面是对有侵害行为可能性的学生实行的帮教。有些学生已经染上了恶习,平时喜欢结交几个小伙伴,会有意无意地欺负其他同学,对这些染有恶习的学生要重点关心,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和帮教工作。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和法律的解读,如实告知学生暴力行为的性质、危害和后果,通过晓之以利害来使这些学生悬崖勒马,防止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淖。还有一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因为各种原因在校内和社会上受到挫折后,常常会产生对抗心理,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来发泄愤怒和不满,有些可能是针对与自己有矛盾的人,有些也可能是针对无辜的人,如果学校能够早期发现,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和针对性预防,就可以有效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第三个层面是对受害学生的保护。被校园暴力侵害过的学生,都会有程度不同的不良受害心理出现,有的会表现出恐惧感,平时精神恍惚、手足无措、恐惧不安;有的会表现出倒霉感,不怨天地不怨他人,只怪自己命运太差,自认倒霉吃亏;有的会表现出悲哀感,在自己被侵害后,心灵上自卑感增强,自尊心更弱,不能自我解脱,自感低人一等。这样的受害学生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忍气吞声,默默地承受着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而更加危险的是,有的会将怨恨转向社会和他人,认为社会上都是“坏人”,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从而产生极为有害的反社会心理。受害学生的不良受害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抚慰、治疗,就可能向恶性方向发展,有的因此而精神失常,有的含恨自杀,有的滋生以暴制暴的心理实施报复杀人,由被害人转变为害人者。因此,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害学生学会处理矛盾、化解纠纷和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受害学生及时摆脱心理阴影,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
  8.妥善应对事件
我们说,学校应牢固树立“预防第一,安全至上”和“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警钟长鸣,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但绝不是说校园暴力事件就不会发生。对于学校来说,要建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制定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形成相应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一旦发生侵害事件,要按照预案开展工作。学校要提高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制定并定期演练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经常研究或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学校工作,一旦事件发生,要确保学校领导和有关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到达岗位,迅速及时报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抢救、自救和疏散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一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学校应当明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急救措施。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一旦发生学生人身伤亡事件,一定要救人第一,不要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救人而导致危害扩大;二是在以救人为先的同时,还要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以便调查事故的原因,为事件的妥善处理创造条件。三是明确事件责任人。要努力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事件的责任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四是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报警并按照有关程序立即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强调的是,学生与校园暴力行为作斗争是应当倡导和鼓励的,但由于学生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与施暴者直接进行体力上的抗争与搏斗,因此,我们不提倡学生不顾环境和条件,一味地与施暴者进行搏斗,而是要求在发现有人实施暴力侵害行为时随机应变,以智取胜。当遇到现实的危险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于自己人身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来保护自己,免遭不法侵害。学生应当明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反抗很可能遭到更大的伤害,甚至发生更为悲惨的结局,因此,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某些较小的利益,甚至与侵害人达成妥协,从而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既是当事人综合分析利弊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必然结果。(附:国内某学校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相关措施)
【近来各地校园暴力时有发生,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秩序的稳定,我校本着防范周密到位,处置及时得当的原则制定本应急预案,以应对校园内可能发生的暴力事件。  
一、完善防范机制,落实防范责任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范校园暴力事件工作小组,构建校园防范网络,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二、预防措施  
l、加强安全宣传及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2、完善门卫登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严禁外来人员进入教学区域,学校全体师生及家属一律凭证进出校门。  
3、加强行政值班制度,细化值班人员职责,以便学校及时发现了解校园发生的异常情况,及时作出反应。  
4、成立由分管安全的副校长为队长,各部门的负责人及学生管理人员为成员的“护校队”,监督各岗位值班人员按时到岗到位,并认真履行职责。每天经常在校园巡察,特别是三个饭后,活动课等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按应急预案的程序处理。  
5、高度重视学校内部因各种原因而可能产生的矛盾,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处、各管理处及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之间矛盾化解工作,避免矛盾激化,并做好登记工作,及时报学生处备案。  
6、对校园内有精神病史的人员进行登记,并重点监控;当发现相关人员有异常言行,及时劝其在家休养。  
三、处置程序  
l、学校所有人员发现暴力事件发生,有义务和责任迅速报告保卫处和学生处或自行拨“110”报警。保卫科电话:7566721;学生处电话:7566720。  
2、 学校相关人员,接获报告后,须先期对事件视情况作出处置,尽力控制事态。  
3、立即将情况报告教育市教育局办公室 。  
4、如有师生受伤,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送往就近的区级以上 医院救治、并通知相关家长或家属。  
5、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持刀行凶等恶性事件,学校要派应变能力强、擅长言辞的人员与歹徒周旋,尽力规劝其中止犯罪;同时保护好现场或附近的其他学生,并迅速将他们转移至安全地带。  
6、保护好现场,配合警方调查。  
7、在警方指导下维护秩序,处理善后。】
三、校园暴力防范的家庭责任及防范对策
&一个人格与行为的养成,大多受家庭影响,因此,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氛围不正常,家长行为不端正,家庭周边环境不健康,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的父母及亲属的不良行为较一般少年的多些;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其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之比例高于一般家庭;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受虐的程度、目睹父母发生婚姻暴力的程度及受到手足暴力的程度,比其他少年高。
2)防范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远离家庭暴力。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质、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按照我《婚姻法》的规定,“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又是父母的义务,并且设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的虐待、遗弃等条款,严格禁止亲权的滥用[5]。一方面,夫妻双方应避免因家庭琐事引发家庭暴力,使子女受到影响或伤;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要避免“棒子头上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现象的发生。目前,有许多未成年子女情感发育严重不足,身上普遍出现了冷漠、孤僻、暴燥等情感特征,这与子女在家庭受到暴力伤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转变人才观,把子女当人看。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庭把智育作为压倒一切的教育活动。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宗耀祖,若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做错了事都成为被斥责、遭惩罚(或体罚)的导火线。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此以往,就使孩子生活在压抑和不安的状态之中。若这种情绪一旦带到学校后,很可能因为同学间产生矛盾给诱发出来,使其他同学成为被发泄的对象或暴力事件的受者。因此,家长要切实转变人才观,学尊重子女,把子女实实在在地当人看,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四、校园暴力防范的社会责任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一方面,社各方面要花大力气,治理整顿不良社风气,改善治安环境,特别是要预防发生在中学校的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限制或禁止媒介对暴力文化的不当传播(如暴力影片、暴力玩具、网络暴力游戏、口袋书等),以最大限度地净化文化市场。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应尝试开通“反暴力”热线电话,对有暴力倾向的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同时对遭受过暴力伤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治疗,使之早摆脱因暴力事件留下的影。
五、校园暴力防范的学生自身责任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而家长、老师和社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呵护着我们,中学生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生活中的侵权侵。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遇事不要忍着不吭声,要及时告诉家长或着老师;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受到暴力侵时,立即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对方,以减少被侵程度,事后立即报案。
2.提高社交能力。如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联系,不要上网友,更不要网恋或私自见网友;出外办事不单独行动,要与同学结伴而行,以免发生意外。
3.养成谨言慎行习惯。在学校常生活中,不要说刺激、伤别人的话;在公共场合遇到可疑者时,设法避开;化妆、服饰要得体,不要过分暴;不要图便宜,不要对陌生人付现金以及物品;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尽量用和缓的语言和手段加以处理等等。
校园动态录入:刘学强&&&&责任编辑:飘渺&
上一篇校园动态: 下一篇校园动态: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C)山东省济南稼轩学校版权所有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董家843号
乘车:洪家楼乘10路(王辛支线)或 公交302路
联系电话:(86
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园暴力发生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