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日记怎么写手抄报写错字怎么写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精选
- 手抄报内容 】
  离中秋只剩短短两周时间,很多老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份假期作业,那便是做一份关于中秋的手抄报,而这样一份手抄报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呢?下面就是出国留学网手抄报栏目小编为各位带来的中秋手抄报内容精选,欢迎参考。更多手抄报的信息敬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精选
  1、关于中秋的古词精选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世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酸甜苦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气象。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非常萦系。夜永有时,明显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情义。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摈弃。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傍晚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旧事愁肠。何堪长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喝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间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惋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空闲里, 敛著眉儿长叹。引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山河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季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斯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时间督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刹那。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真个。 风月夜,多少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新闻。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ソ鹁?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巧。娇波艳冶,巧笑仍然,有意相迎。墙头马 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告别。
  小楼凭槛处,恰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仍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天黑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2、中秋节的意义
  在中国人的众多传统节日中,中秋节被看做中国人的第二大节日。春节是第一大节日,春节也被中国人俗称“过年”,有“百节年为首”之意,也有人把中国春节称作“年节”,以示“年”与“节”位置的不同,树立“年”高高在上的地位。“节”很多,“年”只有一个,在处处讲次序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看来,中秋节在除去“春节”这个“年”之外,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可以看作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了。
  当然,排位并不是衡量一个节日重要性的唯一尺度,何况也没有哪一个权威的部门做过统计数字。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欢中秋节?中秋节究竟寄寓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情感?中秋节对于今天的新一代中国人有哪些值得吸收的东西?我们恢复了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又应该怎样过中秋节?
  在我的印象里,中秋节是很温馨的节日。
  我把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白天的节日和晚上的节日,白天的节日,如清明节,要清晨到祖先坟上祭扫;端午节要在白天划龙舟;重阳节也要白天去登高。而晚上的节日有元宵节,集中在华灯初上放烟花、游灯会;七夕节,晚上小姑娘们在月下“赛巧”;中秋节也是夜幕降临时,一轮明月下,全家团圆在一起,吃月饼,寄相思。只有春节是白天晚上一起用的,晚上要守岁、祭祖,白天放鞭炮,迎财神,发压岁钱,拜年。。。。。全方位、一条龙进行,长达15天。
  从节日气氛来看,白天要热闹,晚上要浪漫。由于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对而言,热闹与浪漫的程度要比西方人弱些。节日在西方人眼里核心是欢乐、开心、聚会的事情,所以“全民狂欢”是西方人的节日精神。而中国人的欢乐、开心都是有“度”的,古代只有在国家很重大的日子里,或者是皇帝的一个大喜之日,才会有“君民同乐”的盛大节日场面。大部分中国的节日里,对于一个东方农业大国来说,一直是提倡勤俭过节的,不提倡节日里的大肆喧闹,反对节日铺张浪费。我看到西方人的西红柿节,狂欢之中,人们把西红柿砸的满街满地都是,那种欢乐的情景是中国人不能接受的,这不是糟蹋东西吗?在一个珍惜每一粒粮食的中国人身上,怎么能容忍这样不把农民的劳动成果当回事的“败家子”行为呢?可我们没有想到,如此狂欢的“败家子”正是那些种植西红柿辛勤劳动的农民,他们是如此地浪费“狂欢”庆祝西红柿丰收节庆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为体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显然,西方的农民观念与我们的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历史上,我们发现节日活动最热闹的朝代,大都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节日也要国富民强才兴盛。
  中秋节是浪漫的、温馨的,同时,也是家庭性的。严格说来,中国人的结构形态是以家庭、家族、血缘为牢固的社会纽带,这种绵延几千年的社会细胞,十分稳定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这一点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靠社区生活,社会结构是一个以法律维护、以人性和宗教呵护为主体的个体社会结构,家庭的观念相对淡漠。节日里,西方人更注重与社区、与群体聚在一起,共同欢庆。而中国人几千年是靠家庭、家族、血缘来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来抵御人生遭遇的各种风险的。所以,节日里,中国人更多的是想与家人一起欢乐,呵护家庭的温情,得到家人的祝福,这是中国人的欢乐观和幸福观。中国人过节,几代不同年龄的人聚在一起的家中度过的,要想“狂欢”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节日里体现的是一家人能够团圆,温馨地围坐在一起,共叙家常,这就是中国人最大的快乐与幸福,中国人享受到的节日欢乐就是“几代同堂”的幸福,不喜欢外人进入,狂欢会打破节日的温馨,所以不赞成“狂欢”,相反有很多节日的禁忌,这一点小孩子或者青春期的青年男女们会感到有些“闷”,不过瘾,不像西方人那样可以“嗨”。
  但中秋节不是专为年轻人过的,它是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过的。它的核心主题就是寄托中国人的期盼团圆的家庭情感和民族情感。
  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已经过去了一年中的大半年,夏收完了,秋收也完了,在农业社会中,漫长的一年时光终于到了该歇歇了。这时,恰恰到了一年明月最圆的时候,触月思人,情感油然而生。我没有确切地看到有关典籍里,关于中秋节真正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源于哪个朝代?有学者说是唐代,也有说宋代,更有说周代的。节日起源的研究十分复杂,节日习俗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一个节日的热与凉,也和时代的经济与文化风俗时尚有关。不过,中秋节是中国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尤其是在北方,天高云淡、景色怡人,也是一年中月亮最皎洁的季节。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总觉得,对月亮中国人有一种特别的喜爱。西方人也喜欢月神,但更喜欢日神和酒神;而我们更喜欢月神和酒神,仰首望月,古代多少文人雅士都对酒当歌,写下了流传万世的名篇佳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太多太多的诗歌是源于中秋佳节创作出来的,中秋节给了文学艺术创造多大的动力啊,同样,这些歌颂中秋节的灿烂诗篇也传承了节日的丰富情感内涵,推动了节日的美誉度传播。
  我一直认为月亮崇拜是中国美学的根基,从文化深层折射着中国艺术的迷人光辉。月亮崇拜也是女姓崇拜,我曾研究过“嫦娥奔月”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人们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咏月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感伤,这种感伤来自何处呢?如果从文化人类学“原型”视角来追寻,我认为就是神话母题“嫦娥奔月”的复活延续,中国月神就是“嫦娥”,这位因为犯戒而被罚在月宫中的美丽女人,被月亮的迷人皎洁笼罩着,影响了许许多多不如意文人的伤痛,写起月亮时,就把这种“痛”隐在了月亮的诗篇中,感伤就难免了。
  当然,这种咏月的感伤中,也更有一种期盼团圆而不得的思念伤感。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一个抚慰心灵的良药。
  我再一次想到,中秋最早是要祭祀月神的。这几年,我们与大唐芙蓉园举行“西安万人祭月盛典”,目的,是通过恢复古代祭月的传统习俗,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中秋节,中秋赏月的活动很多,中秋诗会、中秋文艺晚会、中秋游园会都有,但是,举行中秋祭月的、有如此唐文化特色和规模的,很少。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进行了报道。在“祭月”中,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人是怎样祭的?谁在祭?意义何在?在古代典籍中,记载着先有“祭月”后有“赏月”。古代祭祀月神是一年重要的仪式,“天下大事,惟祀与戎”,是皇帝亲自祭祀的。当时场面宏大。古代的月坛就是为祭祀月神而设定的。这一方面,说明古代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期望靠祭祀天地达到国运平安,追求心灵的慰籍。但同时,也表达出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是有敬畏之心的,是尊重自然界的。今天,我们举行祭月活动,就是要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的精神,要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也是祈福万家团圆的中秋节精神。
  在日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物欲横流、人类的贪婪,使我们的家园和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文明的副作用正日益表现出来,祭祀月神,表达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这就是古代先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而我们以前却用迷信来否定一切,结果我们变得肆无忌惮,把地球搞得满目疮痍,最后得到了惩罚。
  同时,中国融入了世界,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裂变,靠家庭血缘为纽带凝固的社会结构已经受到挑战,家庭越来越小,人们疯狂地涌到城市里被各种水泥建筑物所封闭,再也找不到一家一户的小院里,摆一张小桌,放几块月饼,几盏酒杯,一轮明月下共叙亲情了。青年一代,为了打拼事业,远走他乡,更没有一个家的港湾来慰籍心灵。中秋节,面临着多大的挑战,又有着多大的心灵需求啊!
  今天的人们,在中秋节更需要关爱,更需要家人的亲情,更需要对着一轮明月说些什么,但很难做到。我们需要在这个节日里,大大地打一张中国人的亲情牌,一张团圆万家的和谐牌,一张中华大家庭的温情牌,这个节日对凝聚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太重要了,没有了中秋节,我们会缺失很大一块民族心理的重量。这就是月饼尽管不是那么好吃,也没有了当年的“美味”,但它传递着中国人的中秋情怀,传递着中国人寄托团圆的美好祝愿,因此,它仍然大兴于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人走遍世界各地,月饼也会带到世界各地,中秋的月亮也会在世界各地圆起来、升起来,就像中国人心灵里的一轮明月,一到了八月十五那一个晚上,就会从天涯海角升起来,寄托者中国人的思念和期盼。
  对中秋节这个老节日,中国人太有感情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在这个老节日里体现的格外有意义。
  3、中秋节的风俗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著葱,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传说嫦娥偷灵药,奔月而去,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渲染,使月宫仙子受到凡人的尊崇,尤其是一般劳动妇女,以为女性当上月中之王,更是顶礼膜拜。因而便在每年的中秋月下,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博饼”
  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习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乐乎! 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博饼有一套游戏规则,即在月饼中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用轮流掷骰子的办法,按骰子的点数去博,气氛十分热烈,平添节日的欢乐和情趣。
  共享月饼
  中秋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别食品,各种月饼在节前即已纷纷制出,以供中秋节送礼、请客和自家食用。合家团圆、老少一起品尝月饼,实为天伦之乐。除了自家尝饼之外,亲友间还相互馈赠,以示友好和关爱。
  据说,送月饼的习俗始于明代。元末,群雄四起,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他与元兵厮杀之初,屡遭败仗,其军师刘基献上一计:在中秋节之前命兵士化妆成道士分赴各地,扬言天将降灾,要人们于八月十五挂同一种旗——明旗;因恐口头传播泄密,便把所传消息写在纸上藏于饼中,分送亲友。大家如法炮制,相互传递信息。元兵一看见家家户户挂着明旗,闻风丧胆,慌乱中溃败而逃。朱元璋即位之后,想起了送饼取胜的妙计,便下旨民间年年中秋举行送饼活动,以作纪念。
  夜游笋江
  这是成年人的娱乐。过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烧“塔仔”
  此乃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
  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而烧塔仔举火为号,也传衍至今而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广场上,用两条长板椅垫足,四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四个角,另几个人扶起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待孔明灯涨满烟气后放手,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高度,与明月争晖。
  敬“田头”
  这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月夜“听香”
  “听香”是封建时代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热衷的活动。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土地庙或当地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这种习俗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含有猜谜般的游戏成分,因而劳动妇女乐而为之。泉州有句俗谚叫做“祖师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的盛况流传而来的。
  4、其他各地中秋风俗
  广东东莞:乞月照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台湾: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湖南衡阳:送瓜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香港: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中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分,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还有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江苏无锡:烧斗香
  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吉安:烧瓦罐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以上内容由出国留学网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联系地址:,我们在将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 推荐阅读:|||
本文来源:/a/2303461.html
下页更精彩:1
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共建无烟校园手抄报,欢迎阅读。
手抄报介绍营养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分配好,内容不要太零乱,计划好后再来实施,效果一定会不错。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学生营养日手抄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流水是大自然不息的血液,破坏水源等于污染自己的鲜血!
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让我们从现在就养成好习惯!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三年级节约用水手抄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想了解更多关于手抄报内容网的资讯,请访问:
手抄报内容栏目编辑推荐
手抄报内容最新更新
手抄报内容首页头条推荐不错的中秋节手抄报题目| 中秋节手抄报题目 中秋节手抄报题目大全 -板报网
专业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
> 不错的中秋节手抄报题目
不错的中秋节手抄报题目
  很多人都会问中秋节题目怎么写,中秋节题目如何写,其实只要看看小编为您整理的这些不错的中秋节手抄报题目,相信您会豁然开朗。
  秉烛赏月
  月儿源
  月亮代表我的心
  温馨中秋
  中秋节之夜
  花好月圆
  寄思于月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手抄报题目资料,以及中秋节手抄报题目设计,欢迎来参阅。
1、本文“不错的中秋节手抄报题目”由板报网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2、“不错的中秋节手抄报题目”网址为:/shouchaobaonarong/15062/,欢迎复制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
你是不是还要找中秋节手抄报文字
> 中秋节手抄报文字
中秋节手抄报文字
来源:手抄报资料网
  中秋月饼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中秋节图片
  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进献士兵床战用的天元益健和大批美女以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营养功效
  月饼内馅多采用植物性原料种子,如核桃仁、杏仁、芝麻仁、瓜子、山楂、莲蓉、红小豆、枣泥等,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植物性的种子含不饱和脂肪酸高,以油酸、亚油酸居多,对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有益;含矿物质,有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儿童锌缺乏、缺铁贫血;莲子、红小豆、芝麻含量很高,置换细胞内钠盐排出,营养心肌、调节血压;从中医角度看,一些原料性温平居多,强心、镇静、安神,一些种子富含维生素E,抗衰老,滋皮肤、乌须发。
  月饼可以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提高免疫力。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而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神的。只是现在兔儿爷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月饼,是杨贵妃中秋吃胡饼看到月亮时,心血来潮说就把胡饼叫做月饼吧,于是把月饼的冠名权归杨贵妃了。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民国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于是水到渠成,传到我们这一代,中秋便理所当然要吃月饼,仅仅成为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而忘记了月饼中曾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自然之神的向往了吗?我们如今只是把月饼当成了一种吃品和礼品,如此实用主义来对待,而悲惨地没有了我们祖先纯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自然的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了吗?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的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是最高贵的一种体现。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礼赞。
  清《燕京岁时记》中曾有些绝对地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我小时候家就住在前门楼子附近,自然中秋节是要吃致美斋的月饼,但那时致美斋也好,其他店铺也好,卖的月饼大多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样传统月饼,馅中的青丝红丝蜜饯果脯芝麻桃仁丰富许多,但糖必须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够少不能够变的。
   如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联系在一起,甜变成了一种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饼自然要迎合人们的新口味,不敢甜,却敢又是海鲜馅又是鲍鱼鱼翅燕窝馅,甚至还有人参馅,花脸般百变时尚起来,把本来象征合家团圆与生活甜蜜的那一点质朴的意义,非要练就老君炉里那保命养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饼成了一个筐,什么馅都敢往里面装。自然便敢于把大众化的月饼做成贵族式的顶尖产品,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个硕大无朋或价值连城的月饼,都不是新闻,去年居然曾经花样翻新做成纯钛金的月饼,和时装秀一起&秀&一把。时代变迁了,民族传统中民俗的东西就一定也要变没有了吗?或者非要变得商业色彩那样浓重不可和奢侈豪华不可吗?今年政府出台强制性指令,不许豪华包装月饼,致使月饼的价格不得不屈尊下来。这当然是好事,只是要将月饼真正回归本来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时之事。为了赚钱,月饼仍然在花样翻新,我们自己和自己逗着玩。每当想起在我们的月饼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大月饼和金月饼时,总忍不住想起溥仪当年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长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经被当时的人们叹为观止,如今看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主要分类
  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足
  苏式月饼: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
  京式月饼:外形精美,皮薄酥软,层次分明,风味诱人。
  潮式月饼:重油重糖,口感柔软。
  滇式月饼:皮酥馅美,甜咸适中,色泽澄黄,油而不腻 。
  徽式月饼: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皮酥馅饱。
  衢式月饼:酥香可口,芝麻当家。
  秦式月饼:冰糖、板油出头、皮酥馅甘,甜而不腻。
  晋式月饼:甜香,醇和。形式古朴,口味醇厚、酥绵爽口,甜而不腻。
中秋节手抄报文字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字写错的证明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