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考改革高考不分文理科怎么考了本来是理科生的复读怎么办?

2017年高三高考改革会怎样?2016届复读生能怎么办_百度知道更多公众号:sxlxj2000每日分享一道特别的小学数学题和教育心得。有孩子的朋友一定要关注哦,绝对天天给你有用的教育信息。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2017年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对中考学生的影响,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高考不分文理科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您现在的位置:&>&
14:18:57 来源: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据了解今年的高考改革将取消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为3门全国统考科目+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外语提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极其关注。据了解今年的高考改革将取消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为3门全国统考科目+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并增加听力考试内容。对于这样的高考改革,学生和学校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呢?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
  河南高考改革2018年启动 不分文理科
  8月23日上午,河南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炉。新的招考制度,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0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21年高考,河南将取消文理分科,高考总成绩为3门全国统考科目+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并增加听力考试内容。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
  义务教育
  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办法
  在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就近入学的基础上,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办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化解择校入学矛盾。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实行将优质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招生办法,且分配名额不得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比例。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扩展阅读
  全国高考改革进程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多地相继公布其高考改革启动时间表和改革方案。截至目前,26个省市向社会公布其招考制度改革方案。在此前已经公布的25个省市中,2014年,上海、浙江两地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高考执行;山东、江西、海南、北京、天津5个省份,2017年启动,2020年高考执行;青海、湖南、广东、河北、四川、黑龙江、辽宁、贵州、西藏、江苏、吉林、重庆、山西、湖北和福建等15个省市2018年启动,2021年高考执行;甘肃、宁夏、广西3个省份2019年启动,2022年高考执行。
  高考不分文理科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近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规定2022年将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政策,对于当年的考生来说,将不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的考试会有两次机会,可以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对于今年的新初一学生来说,他们将是第一批参加不分文理科高考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高考改革,学生和学校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对此,西北大学附属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文晓琴、西安市八十三中副校长沙涛、西安远东一中副校长刘鹏和西安建大附中语文一级教师年级组长黄向丽等从多角度进行了解析。
  学生要更注重培养学科兴趣和特长
  华商报:2022年高考不分文理科,我们要如何理解这次高考改革?
  文晓琴:不再分文理科,是学生不再被动地选择科目。3+3的考试新模式,是将选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科目,这是教育关注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这样的改革对学生而言利好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共同知识的基础上,有侧重地投入更多时间培养与发展自己的学科兴趣和特长,甚至未雨绸缪将学业兴趣、特长与未来上大学的专业有机结合,最起码也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扬长避短。
  华商报:外语科目的考试提供两次机会,怎么看这种变化?
  文晓琴:高考外语安排两次考试,有人认为这是好事,考生多了一次机会刷新分数;也有人认为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其实只要是考试就要认真对待,关键看自己如何规划这三年的学习。参加两次考的学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多;一次考过满意的学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觉得大家完全没有必要纠结参加几次考试,有明确的目标、学得扎实、会合理规划才是最重要的。
  不分科 学生要在学习上早做筹划
  华商报:今年的新初一学生在学习上要做什么样的调整?
  文晓琴:新初一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新高考录取的学生,应该在学习上早做筹划,要充分利用这六年时间打好基础,发掘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是上策。除了在校学习,社会实践是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爱好、培养能力的一条好的途径。其次一定要有大量的阅读。这不光是因为新高考语文为必考科目,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增强人的见识、理解与判断能力,有助于学生日后理性判断与选择。
  华商报:学校从教学上会做哪些调整和改革?
  文晓琴:学校需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置等方面做出调整,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上。以课程建设为例,要构建起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是考验一所学校能否满足开发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指标。此外,选课走班学校也将在班级管理,课程安排,课时安排上要做出调整。对学校而言,这方面的工作将是重点,也是难点。
  此外,如何指导学生理性选择选考科目,也是学校要提前规划与考虑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大多数还没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大学生讲座、大学教授的讲座、招办老师进校园介绍专业发展、学科前沿,也许都将是学校未来指导学生选择选考科目的有效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也将提到议事日程上。
  语文和英语好的学生会有优势
  华商报:高考不分文理科,对学生有何影响?
  刘鹏:未来高考固定的三科中,语文和英语都是语言类,占固定分值的三分之二,而其他三科为等级,权重分不及固定分值高,所以语文和英语好的学生会有优势。
  高考改革之后,语、数、外作为统考科目,其他科目六选三以等级方式呈现,学校将按照不同专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将录取条件以分数+等级排列组合。6门课由学生自主选择3门,就有20种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组合来选择不同的学校和专业。高校的很多专业中,有的是非常偏向文科或者非常偏向理科的,还有一些专业是文理均可的,这就让高中生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上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要从初中开始逐步树立职业规划
  华商报:此次高考改革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沙涛:1、关注孩子的外语学习。虽然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但要提早准备,在初中阶段打下好的基础,力争一次取得好成绩,给其他科目留出更多复习时间。
  2、关注孩子的自身兴趣特长。打破文理藩篱后,高校招生专业将直接对学生选考科目提出要求并投放计划。按照规定,大学提前两年公布选考科目范围,至多三门,考生符合一门就能报考。因此,孩子们在高一阶段就要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自身兴趣特长将起着重要作用。
  3、关注孩子的人生规划。选考科目选择对孩子未来职业选择去向也非常关键,改革后,高校招录将实行&专业+学校,专业优先&的方案。这客观上让孩子们更加注重专业的选择,初中阶段逐步树立其职业规划也将变得更为迫切。
  初中阶段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华商报:不分文理科之后,学生的压力会不会更大?
  黄向丽:虽然看起来考的科目很多,实际上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学生的压力不会增大。对于即将升入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整个初中甚至是高中阶段将受益无穷。此外,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假期多出去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
转载请带上本文地址:http://www.gaochengnews.net/minsheng/17378.html本文来自
相关热词搜索: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金榜题名宴会答谢词
孩子的答谢词
各位尊敬的长辈。同学。亲爱的来宾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有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前来参 ...
大家还关注&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的历史经验、潜在风险及政策建议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的历史经验、潜在风险及政策建议
实施文理不分科是本轮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亮点政策,社会关注度非常高。2009年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正式向社会征求对有关重要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虽然“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是20个问题之一,但还是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力。其时,除了业内的学术刊物,传统报刊电台、互联网新媒体、大规模公众讲演台甚至公众投票平台等都全面介入了文理分科讨论,但这些讨论大多是围绕着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这个问题展开的。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不分文理科”,之后文理分科的讨论迅速降温,而没有继续讨论具体应该怎么做。这也导致先行开展试点的浙江省和上海市在公布了具体实施方案后,关于这些改革方案会存在哪些风险,以及有哪些具体的改进措施的讨论非常微弱。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不分文理科这一政策框架基本明晰但一些具体配套措施尚待完善之际,对当前制度框架下实施文理不分科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而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需要首先弄清楚文理分科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近年来各地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历程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一、文理分科的性质与历史来源
到底什么是文理分科?这似乎是一个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但事实上,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并不清楚。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年)》的制定过程中,教育部明确把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向公众征求意见,但2010年教育部基教二司司长在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时却说“教育部历来反对文理分科”。这显然是矛盾的,既然教育部提出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就意味着文理分科制度已经存在,而在中国的管理体制下,它肯定是由教育部制定出来的。而之所以出现这个矛盾,主要是因为教育部不同官员对什么是文理分科的理解存在差异。
文理分科概念,其实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分科,一个是文理。先说分科。理解分科,最关键的是怎么理解“科”。语文、物理是“科”,文科、理科也 是“科”。很多专家都认为,文理分科问题来自于历史上争论了很多年的“文实分科”。
事实上,这三个“科”的涵义是不同的,它们代 表的是三个层次的“科”。第一个和第二个“科”之间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大家比较生疏的是第三个“科”,即文实分科说的是什么。所谓文实分科,如果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其实指的是普职分流,它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理分科并不是同一件事情。由此可见,高中阶段首先是普职分科,然后再在普通高中这一“科”里进行文理分科,而在文理科下又有好多具体的学科。
容易引起争论的是,普通高中里的文理分科,是不是真正的分科。理论上说,所谓“分科“,核心是课程的分化(curriculum
differentiation),即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同的课程。历史上讨论多次的文实分科以及当前我们依然存在的普职分科,就是典型的分科。而当前所说的普通高中文理分科则要复杂一点。表面上看,可以说是不存在普通高中的文理分科问题,因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一体的,并没有按文理科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这可能就是前述教育部官员认为教育部历来反对文理分科的基本理据。但问题是,实践中又明显存在事实上的分科行为,文科生和理科生所学习的课程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也非常明显,就是我们存在分科招考的制度。也由此,绝大部分人在使用文理分科这一概念的时候,其所指都是一致的,即当前存在大学分文理科进行招考的制度。教育部征求公众意见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说的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如果我们承认普通高中存在文理分科的事实,那么我们对文理分科的理解就只能有一种,那就是文理分科招考的意思。
弄清楚分科问题之后,再来看文理的问题。分科招考在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但分成文理两科进行招考却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各校单独招生。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建立了新的统一高考制度。当时规定考试科目为政治常识、 国文、外国文(俄语)、中外史地(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科)。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和系,前四个科目的考试成绩占总分的60%,剩下的科目占总分的40%;报考理工农医等院校和系,前四个科目占40%,剩下的占60%;报考艺术、体育等院校和系的考生,前四科占40%,后四科占30%,加试术科成绩占30%。
1954年,又把大学所有专业分为三类(理工农医为一类,非财经的文科为一类,财经为一类),分别对应相应的考试科目,重拾分科招考的传统。之后几年,国家对大学的科类又持续做出微调。到1964年则不再分多类,而是改为理工农医和文史两大类。自此,大学招考分文理两科(类)进行的传统开 始形成。“文革”后,在邓小平的倡议下,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不仅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还明确指出“今年的考试分 文理两类。文科考试科目: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试科目: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大学招考分文理科进行的制度也正式恢复。
弄清楚什么是文理分科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取消文理分科,事实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是不分科,即所有学生都学习同样的课程,参加 同样的考试;另外一种思路就是分多科,即提供很多科让学生选择,“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化解文理分科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从目前的制度设计上来说,在高考中 采取的是不分科思路,即所有学生都统一参加语数外三科考试,而在学考中则采用第二种思路,即提供多种组合来破解文理分科。
二、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在本轮文理分科的讨论中,一个比较令人失望的地方就是,很多人对近些年我国各地在取消文理分科问题上做出的改革实践及其经验教训讨论不多,甚至给人感觉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这样的历史。事实上,在“文革”恢复文理分科招考不久,教育部就已经意识到文理分科招考所带来的一些弊端,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 纠正这一问题。除了对普通高中的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各校都要“开足开齐”相关课程防止严重“偏科”外,另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支持各地展 开高考制度改革探索,很多地方也因此出现了取消文理分科招考制度的改革尝试,但这些尝试基本上并未取得明显成功。
最早在这方面做出改革的是上海。1985年上海获得了独立命题权,1987年上海在实施会考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考“3+1”方案。“所谓 “3+1”方案,就是在高考科目中设置高中阶段开设的全部九门文化课,即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所谓“3”是指语文、数 学、外语为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所谓“1”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从其余六个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 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显然,当时的“3+1”就是不分文理的。但到2002年上海开始实施“3+X+1”(本科)方案,又完全回 到了文理分科招考的思路。虽然2011年再次回到了“3+1”,但这里的“1”还是明显区分文理科的,即分文理科来选择“1”。
江苏的高考改革也引人瞩目。江苏在2000年开始改变以前的“3+2”模式,正式实施“3+小综合”模式,由此掀起了一轮“10年5方案”的高 频率改革浪潮。从文理分科的角度来看,“3+小综合”还是明显的文理分科,唯一的实质性变化就是把地理、生物科目变成了高考科目。这一模式实施了两年就被 取消。2002年江苏开始实施“3+大综合”,就是除语数外这个“3”之外,把其他所有的科目都合成一科进入高考科目。这是采取不分科的思路,可以说是做 到了文理不分科,但实施效果同样不好,因为包含的考试科目太多,学生课业负担太大,实施了一年便被取消。2003年开始实施“3+1+1”,除语数外三科 是统一考试科目之外,其他可以在另外六门科目中任意组合两门参加考试,比如学生可以选择一门是物理另外一门是政治这样一种之前从来不会出现的组合。
从文理 分科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案是典型的第二种思路,即通过给学生提供几十种选择来实现文理不分科。但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一是学校普遍感觉 没有能力提供如此多样的课程组合来供学生选择,二是由于各科考试难度无法准确度量,所以很容易造成事实上的各科难度不一,从而让选择某些科目的学生吃亏或 受益的情况发生。这个方案在江苏一直实施到2008年,直到为了配合课改而推出的“2008方案”。2008方案的突出特征就是试图把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 结合起来,一是希望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学考)来解决偏科问题(学生要参加所有科目的考试),二是通过与高考成绩进行利害关联(如在学业水平考试上每获得一 个A可以加1分高考总分)让大家重视学业水平考试,提升其他科目的学习质量。但从文理分科的角度来看,这个方案并没有真正解决文理分科问题。到2010 年,江苏省教育厅又恢复了多年未实施的“文理分科招考”制度。
再看另外一个大省——广东的改革情况。广东从1999年开始实施“3+X”高考方案,3为语数外三科,X既可以是除语数外之外其他六个学科(后来增加了10门)中的一门,也可以是某两门的组合,甚至可以是多门组合,由高校各专业决定。这方案显然也是取消文理分科的一个经典方案。但实施下来发现, 当年几乎所有高校都把X定位在其中某一门科目,这样一来就变成事实上的3+1。这引起了广东省的忧虑,认为这样反而会导致更加的偏科(因为学生只要在语数 外之外学好一门就可以了)。所以,第二年广东又出台了改进措施,把原来的X改为“综合+X”,其中综合是语数外之外理化生政史地六科的大综合,并把综合列 为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这其实也是文理不分科的。但在2007年,该省也最终放弃了“大综合”,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即“3+小综合+X”。随着 2009年高考的结束,在一片批评声中,被认为最能突出个性的"X"科走到了终点,改为“3+小综合”,彻底回到文理分科的轨道上来。
从上面几个代表性省市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知:第一,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一个全新事物,在本轮改革之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实施过多种改革方案。第二,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但这些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没有取得成功。无论是最早开始改革的上海还是改革力度更强的江苏、广东,在尝试了各种方 案之后最终都回到了文理分科的老路上。第三,当前的改革方案所体现出来的几个核心要素,如高考+学考的双层架构以及选考,都是来自于前期的改革经验。
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即各地多年的改革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这段改革史至少提醒我们一点,即未来要成功实施文理不分科,至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否则失败的概率会非常高。
首先,要处理好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即使文理分科,甚至只考一门,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很重,所以文理不分科与课业负担没有必然联系。 但事实上,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如江苏当年实施全科必考的大综合模式,就是因为极大地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而只实施一年就被取消,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其次,要获得高校的支持与配合。事实上,高校在文理分科问题上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有明确的诉求,而且影响力也很大。比如当时经典的 “3+2”模式之所以被放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大学教授和院士认为应该把生物纳入高考科目。江苏的“2008方案”之所以实施不久,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也是来自高校的压力。①但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意见不少,但他们又经常缺乏“主人翁”意识,甚至有些时候还缺乏必要的担当。如广东1999年实施的 “3+X”方案,出发点非常好,如果高校能认真配合,制定多样化的、符合各专业需要的科目组合要求,这一改革很可能就会成功,但高校普遍觉得很麻烦而没有这样做,直接导致这个方案失去了合理性。所以,如果没有得到高校的真心支持,让它们真正把自己作为利益的关联方,做出必要的责任担当,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 是极其困难的。
最后,计分方式的科学性问题。前面说过,取消文理分科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分科,也就是各科通考,但这个思路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课业负担压 力太大。另一个意思就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组合自己的选考科目,这是更为理想的改革方向,但这一思路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证不同学生选考不同科目 之后其总分是可横向比较的。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巨大的改革风险。如江苏的“3+1+1”方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时的江苏几乎年年遇到不同 科目之间分数不等值的问题,为此承受着极大的改革压力,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方案。广东省在当初为了解决"X"选考的问题,也采用了标准分计分的方式,但同 样因为在技术上没有解决好,导致公平性问题日益严重,终在2007年同时取消两项改革措施——文理不分科和标准分。
三、当前改革方案隐含的主要风险
从现行试点的浙江、上海两地公布的有关实施细则来看,实施文理不分科主要通过高考和学考(学业水平考试)的双层架构来实现。首先,所有学生都统 一参加语数外三科的高考(其中在条件成熟后外语会采用社会化考试),作为所有学生的共同考试成绩,这一层是不分科的;然后,通过让学生在诸多学考科目中进 行选择(上海是“6选3”,而浙江是“7选3”),设置多达20种甚至35种组合,来实现高校录取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性化,破解之前文理分科的做 法。最后,把学生的三门高考成绩和三门学考成绩进行相加,获得一个不分文理科的录取总分。
这个方案设计有其创新之处,而且有些地方的政策立意也很高。那么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风险呢?我们对照上文总结出来的三条历史教训来分析。 首先是课业负担问题。由于实施了选考制度,学生总的考试科目(指计入最后录取总分的考试科目)并不多,这个新方案应该不会明显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这 方面的风险较小。其次是高校的支持配合问题。笔者认为,这次也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还是不容乐观。至少可以说,目前需要两者做 出有效衔接的问题还不少。如高校录取投档制度设计怎么与新方案进行对接就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如果这些具体的制度设计没有做好,改革方案的推行就会变得风险 重重。但这次改革有一个重大的利好就是,主导这次改革的力量直接来自于最高层,所以只要改革者能把问题想清楚,在未来一年半的时间里,做出恰当的制度安 排,化解这方面风险的难度应该不会太高。笔者最为担心的是第三个风险,即计分方式的科学性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那“选考”这一核心的改革环 节就蕴藏着极大的风险,而一旦“选考”设计出了问题,整个“高考+学考”的双层架构设计就会坍塌。因此,本文接下来重点分析这一风险。
科目:英语 授课教师:学费:160元
科目:英语 授课教师:学费:270元
科目:英语 授课教师:学费:160元
科目:英语 授课教师:学费:160元
高考必备手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分文理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