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不得其解的意思 怎么私信

学过的东西马上就忘了怎么办?
学过的东西马上就忘了怎么办?
【高冷冷的回答(10512票)】:
自认力还算不错。也有一些方法和感悟。
本答案1000字,2分钟。言简意赅,只写实用的干货,极易操作。
①多个感官并用
高中时生物老师教的方法。当你、记忆的时候,调动你的一切感官。
没人的话,可以伴有声音、手舞足蹈;有人的话,可以默念、轻微摇晃手指等。
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有助于理解。大概,也和大脑中的突触的巩固,有着密切关系。
专注是高效学习、记忆的关键。
②记忆的诀窍在于重复
不复习是不可能记住的。
记忆没那么玄飘,在大脑中是有物质生成的。
学习一个新知识点,便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突触。暂且把这突触视为,在一片草地上走了一条路。
开始两天,这条路还是有痕迹的。如果接下来不定时走一遍,路是会消失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记忆本没有路,重复得多了,也便有了路。(严肃正直脸
用进废退,是真理。(。之前被指出用进废退是错的,忘了更正,特此说明。羞耻啊,竟然还敢说自己是理科生,还敢说自己高中最喜欢生物,(┯_┯))
然而,如何安排复习,确实很让人头痛。再次安利一款软件,它会给你安排好复习的量和时间,随时随地、非常高效省心:安卓版和电脑版都是免费的,苹果版是收费的。
有同学提出不会用,我找了个知乎上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③与已经拥有的知识建立连接
把你学习的新知识,与你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单词的联想记忆法,用的便是这个道理。当它与你的知识系统产生连结的时候,才容易想起,不容易忘记。
用个不恰当的词语,牵一发则动全身;当你想起一个熟悉的事物的时候,你会连带着想起很多相关的。
知识是孤立的、不连续的,很容易夭折。啊想起了一句名言,一滴水容易蒸发,但大海不会。(什么鬼
知识的系统化,在大脑中就像成了纵横交错的水流系统,当你往一个小水沟中灌水时,其他的水沟也不会干涸。
④河流、道路的加宽
不断重复,意味着大脑中突触的根深蒂固。
意味着,河流的加深加宽;道路的坚固、宽广。这样的话,记忆就更不容易消失了。
⑤场景记忆、图画记忆
你会发现,视频、图像比文字更容易记忆。
大概是因为视频中有许多因素存在:色彩、声音、光线等。
把你的知识具象化为一个场景,想象自己在何时何地能用这知识,与自身发生连结。
那些电影台词、歌词,之所以过目不忘,是因为触动了你的情绪,它不再是外来物,而成了你的一部分。
⑥提出问题
如果只是单纯的往脑袋中灌输,当时懂了,会很容易忘。每学习一个知识点,试着提问,然后给出答案。懂了,很难记住;用了,就记住了。
但愿对各位有用。
感谢阅读。
微信公众号:高冷冷。
『输出实用有趣的干货:思维、心理、能力、、读书等各方面的提升。』
【寺主人的回答(2714票)】:
敬告:以上所提到的方法大都经过各大院校及研究机构多年研究和实验。如果你照做了但发现“艾玛,骗人啊,没用啊。”那么有可能有四种原因。
1. 操作不当。(你看看下厨房菜谱底下按照原菜谱做出的菜真是什么都有就能知道什么叫“成功的菜都是一样的,不成功的菜各有各的丑。”)
2. 先天因素。(人艰不拆,不多说)。
3. 实验限制。(实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有解释和应用的范围,并不是万金油。)
4. 以上实验在解释范围内均有问题,实验结果其实是错误的。(如发现这一点,恭喜你,赶紧写一沓文章证伪他们!)
5. 以上某个理论已被证伪。(欢迎纠正,请指出具体文章名和出处,及错误部分。)
———————————————————————————————————————————
还是来从道和术说。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知道三个有关记忆的概念,来了解为什么我们遗忘,以及怎么防止遗忘,从而建立记忆。(对于其它记忆相关知识可以参考与生活 )
有些一看到英语就被堵住的同学我再来张中文图吧。(那个长期记忆下方不是北京联盟啊。。是“忘记”)
请跟着我念:
得不到注意的感觉记忆会丢失,得不到复习的短期记忆会遗忘。
所以让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的唯一解是:不断复习。
题主所说“记了笔记”,如果不配合复习的话也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的内容,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在记忆中的数量。可以发现开始的时候遗忘的特别快,然后开始遗忘减少,但其实也留不下什么东西了。
(这里注意的是,这个曲线是艾宾浩斯个人的测得结果,并不是每个人的,所以每个人的曲线都会因为各种因素不同,大致走势是这样的。)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的是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基础能力,这部分基础能力在25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会衰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抱怨“老了健忘”,“老了学不进”也就是题主所说:“原来学生时代还是很好,现在上班了感觉越来越差了。”
知道了这两个知识点后我们来看四个帮助你记忆的常识。
精细复述深加工新记忆的信息很可能对于你来说是无组织的,这时候就需要让它们变得有组织,并且能够在你脑海中停留住。记笔记也是一种精细复述方式,但是很多人其实“不会”记笔记。这时候就要推荐:
这个笔记对于读研读博搞学术研究的同学最有用,其它领域可能需要自己再根据具体情况改造一下了。
还有老生常谈的脑图也是。(翻不了墙的同学可以看)
Tony Buzan倒是不推荐看,真是又臭又长(可能比较适合有理解能力障碍的同学看)。
关于深加工有个好例子是这本书让你了解到其实英语单词也有“偏旁”,当你赋予“偏旁”意义的时候,突然发现你记忆起来轻松多了,甚至没有见过的单词但是见过“偏旁”,都能大差不差猜出是什么意思(和中文一样)。
设置复习时间表可以借鉴杨鹏的里的背单词时间表,将你要记住的东西也拆分成单元(比如说以一章为一单元),然后按照时间表来反复记忆。(我用了这个背词法后所有需要记忆的东西都用了这个方法记忆,效果卓越,考心理学研那会儿心理学导论整本书我都几乎倒背如流。)
打破记忆位置老梗就是背单词永远都在背“abandon”,十年如一日。
在中间的内容总是容易被遗忘的,所以复习的时候多换换顺序复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单词书出“乱序版”的原因。
设置多个“记忆提取书签”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在这本书上能记得某个知识点,怎么跑到试卷上就不认识了?
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在精细复述和深加工时请多换换记忆背景,比如说,举一反三一下举些例子,或者用两本或三本不同教材教辅,从不同角度练习。
每个需要记忆的内容性质都不同,每个人特质也都不一样。以上也是一个思路,泛泛而谈,我们能做的是掌握精髓,举一反三,根据以上原则,在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器。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我在中提过选对书的重要性。)
根据具体情况计划和实施上述。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附你们大概会喜欢的一个网站:
【Nichole的回答(1950票)】:
给高票答案点了一圈反对。自我感觉有用的记忆技巧恰恰通常是不可靠的,大量关于judgement of learning (JOL;自我学习判断) 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学习的判断和实际学习结果只有非常弱的关联或没有关联,最惨的是,当人们觉得自己进步最大的时候,恰恰学习效果最差;当人们觉得学习得最少的时候,恰恰学习效果最强 (Townsend & Heit, 2010)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短期内能提升记忆的方法恰恰对形成长期记忆没什么鸟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的方法反而能促进长期记忆效果。
首先反对很多高票回答中提到的视觉化和重复。有效的记忆力技巧需要得到大量的实验持之以恒地证明在同等情况下,采用此方法比别的方法能记住的东西更多,而不是靠人自我感觉可以在短期内记住,因为人对自身的记忆力和学习的判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
很多答案里提到的视觉化在于把知识点想象为一个场景,用图像的形式来记忆,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imagery use. 那么视觉化对记忆力的帮助有多大?
综合了2013年前的文献,得到的比较统一的结论是 “the effects of using mental imagery to learn from text may be rather limited and not robust… we rate the use of imagery for learning text as low utility ” (采用想象视觉化来学习文本的效果相当有限并且不稳定...我们认为视觉化对学习文本效能为低等)(Dunlosky et al., 2013) ,理由如下:
1. 能够使用视觉化有效帮助记忆力的情况相当有限:支持视觉化效果的实验通常使用的是能够被轻易视觉化的叙述或短故事,比如说有些答案中提到的电影台词。有许多研究(e.g. De Beni & Moe, 2003) 发现,视觉化对记忆比较抽象的、概念型的文本并没有帮助;即便对于容易想象的文本,只有在听文本的情况下视觉化才对记忆力有帮助,而对阅读文本没有帮助。
2. 视觉化的效果并不稳定:视觉化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用什么来测试,在什么时候测试。即便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视觉化的训练并明确指示学生用视觉化的技巧来考试,实验仍没有发现视觉化对阅读理解有任何提升 (Lesgold et al., 1975; Miccinati, 1982)。
那么重复(rereading)呢?
复习/重复是最广泛使用的学习技巧,几个调查发现62-84%的学生采用重复学习内容来记忆 (Kornell & Bjork, 2007; Karpicke et al. 2009)。然而,在同一篇文献综述(Dunlosky et al., 2013)里,复习也被列为低效能的学习技巧。 重复学习内容对考试成绩的作用并不稳定,有些实验发现没有帮助甚至有负面效果 (Carrier, 2003),单纯重复对长期的记忆和理解几乎没有帮助 (Callender & McDaniel, 2009; Dunlosky & Rawson, 2005).
需要注意的是,形象化和重复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由于它们的效用不稳定,并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有其它已被证明更有效的记忆策略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它们并不应该被作为最优选择来推崇。
---------------------------- 反对完后的正文分割线 -----------------------
之所以说了那么多反对似是而非的记忆策略的理由是为了说明:
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清楚什么记忆力策略真正有效,我们时常混淆了“表现”和“学习”,生怕忘记。但忘记,恰恰是学习的开始。
先抛结论:
表现 (performance) 是当下你记住了多少,学习(learning)是持久地记住并使用知识,表现和学习是两个可以被分隔的概念,有效的记忆策略可能损害当下的表现,却帮助真正的长期的学习。忘记是形成有效长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应当是困难的。
大量对不同人群,不同测验方式的研究支持的是,对真正的学习(形成持久的记忆)而言:
测试 (testing) 比重复 (rereading) 有效,即便没有反馈、犯错也可以帮助记忆。在学习某内容前就提前测试自己(pretesting)可以显著提升将来记住内容的几率分隔开学习区间 (spacing) 比 集中在某一时间大量学习 (massing)有效同时学习不同东西 (interleaving) 比 一个时间内只学习一样东西(blocking) 有效
1. 表现 (performance) 不等同于学习 (learning)
表现和学习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 (Soderstrom & Bjork, 2015):
表现 = 当下或短时间内,对内容的掌握和记忆
学习 = 习得相对永久的理解上的改变,形成持久的、能够被灵活运用的记忆
就像题主描述的,人们经常陷入的误区是,表现等同于学习:如果当下没有记住没有理解,说明没有有效地学习到一样东西,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这样的误解会导致我们采取能即时取得好的当下表现的记忆策略(如各高票答案里的方法),舍弃让我们感觉到困难的策略,最终伤害了真正的学习。
比如说,重复读可以让我们感觉知识都很熟悉,很流畅,学完马上测试自己也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掌握得还不错,但是这种熟悉感和掌握感仅仅是因为我们刚刚才看过这些知识,所以记忆犹新。但这些这些知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根基,所以会被迅速地忘记,不能形成有效的长期记忆。相反,当我们费劲地去想记起某个信息,甚至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这样困难的努力和错误反而更能加深长期的记忆力。
2. 忘记是形成有效长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分两个步骤,储存 (storage)和提取 (retrieval)。Bjork lab提出记忆的储存强度 (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强度 (retrieval strength),储存强度指内容是否有被很好地习得和储存,是否能在以后被记起。提取强度是指这个内容在当下能不能被记起。这两者可以被区分。比如说,你现在度假酒店的房间号能被轻易地记起(高提取强度),但却不可能在很久后被想起(低储存强度);你儿时的电话号码可能记得很牢(高储存强度),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低提取强度),但如果被提醒就能马上想起。
真正有效的长期记忆的目标实际上是增加内容的储存强度。它们(Bjork lab) 多年的研究可以被应用到学习上,如下:
1. 当我们学习一个内容,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都在增加。
2. 当我们学习完一个内容,储存强度越高,提取强度降低的速度就越慢 (忘得更慢)。
3. 当重新学习一个内容,提取强度越低,储存强度增长得就越快 (真正的学习) 。
提取强度低的时候,你得到的信号是你“忘记”了,但这恰恰给真正的学习提供契机。
下面介绍的所有研究都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不同记忆方法的效果。
3. 测试比单纯重复有效,即便犯错也能够帮助记忆。
Roediger & Karpicke (2006) 给了学生一段文章来学习。SSSS组的学生反复阅读、学习这段文章20分钟。STTT组的学生只学习了5分钟那段文章,文章就被拿走了,然后他们得到一张空白的纸,让他们写下“你们能记起来的任何东西”,五分钟后,他们拿到一张新的空白的纸,”写下你们能记起来的任何东西“,这个测试的过程重复了三遍。也就是说,20分钟里,SSSS组从头到尾都在阅读学习,STTT组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重复测试前面5分钟学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STTT组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他们测试自己时的反馈。
5分钟后,他们测试了所有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力。一个星期后,他们又重新测试了这批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力。下图是记忆力考试的结果,灰色为20分钟内都重复学习的SSSS组,黄色为只学了5分钟却用了15分钟重复测试自己的STTT组。当测试在5分钟后进行,重复学习组表现更加好,但一个星期后,结果却反转了,单纯重复的人忘记了一半以上的内容,但那些重复测试自己的人们不仅记住得更多,遗忘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
也就是说,尽管当时觉得自己“忘记”了,需要费更大的劲才能提取信息,储存强度和长期记忆却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尽管实验反复证明测试比重复有效,但很多时候我们拒绝测试自己,因为我们害怕忘记,害怕产生错误,万一我们学习到了错误的记忆呢?但实验也发现,即便在还没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犯的错误都能够帮助记忆。
Kornell et al. (2009)让人们学一系列相关的词语组,如“鲸鱼-哺乳动物”。一些人直接学习这些词语组,另一些人先只看到一个提示词(鲸鱼-???),猜另一个词语,然后才看到正确的词语组合。当提前猜测另一个词语是什么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猜测都是错误的,但“猜测-学习”组的人却在之后的词语组记忆测试取得比“直接学习”组更好的成绩。这也许是因为猜测主动地激发了和提示词(鲸鱼)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帮助人们把提示词和目标词(鲸鱼-哺乳动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同样的,Potts & Shanks (2014) 在告诉人们一个外国词汇的意思前,先让他们猜这个词汇的意思,结果表明:先猜并且猜错的人比直接学习这个词汇的人后来能记住的几率更大。然而,当他们问人们哪个方法更帮助记忆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说直接学习最有效,这说明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什么方法能够形成有效的记忆。
评论里有人问测试能够加深记忆的机制是什么。2014年发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一篇研究(Rowland, 2014)统计了关于测试和记忆的331个实验,不仅发现测试确实对记忆有可靠且明显的帮助,而且这个效果主要来源于测试时提取信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effortful processing)。提取强度越低,提取的过程越费力,感觉越困难,形成的记忆就越牢固。也就是说,直接回忆(recall) 比做选择题(recognition, 辨认记忆)更有用,没有任何线索的自由回忆(free recall) 比基于线索的回忆(cued recall, 比如说填空题)更有用。
不断地测试和提取信息,比重复阅读,更能帮助长期记忆。即便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即便产生了错误,这样的测试对学习都是有效的。
4. 分散学习区间 (spacing) 比 集中在某一时间大量学习同一内容 (massing) 更能帮助长期记忆。
同时学习不同内容(interleaving) 比 专注于一个内容更能帮助长期记忆
大量学习同一内容(massing)能在短期内提升表现,但分隔开学习区间和同时学习不同内容更能有效率地提升长期记忆和学习。
分散学习区间会降低提取强度,却能增加内容的储存强度,在心理学上被称为the spacing effect. 比如说,当我们刚读了一个章节,内容都还记忆犹新(高提取强度),再马上重读那章节并不会很大地提升你对内容的学习(储存强度)。但当我们读完了那个章节,把它放下,去做别的事情,让我们“忘记”刚才的内容(低提取强度),然后过段时间再重新拾起这个章节,我们会得到更大的储存强度的提升 (Bjork & Kroll, 2015).
混搭着学习不同的内容也许感觉上更难,短期能也可能降低表现,但长期来说,能形成更有效的内容储存。在一个实验中 (Roherer & Taylor, 2007),一组人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一个几何形状,做相关练习,在下一个时间段集中学习下一个几何形状,做相关练习,如此重复,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初中我们学几何时候的过程?。另一组人混搭着时间学习不同的几何形状,随机地得到关于不同几何形状的练习。当学完马上测试时,前面集中学习组表现得更好,但一个星期后测试,结果反转了,混搭随机学习的组表现的更好,也就是说,混合的学习安排更能帮助有效的长期学习效果。
补充一下,评论里有人问混搭毫无关联的学科(比如说数学+英语)是不是会有一样的效果。我没有找到实验支持同时学习毫无关联的学科(比如说数学+英语)会有同样效果(如果有人看到欢迎补充)。Bjork的建议是同时学习相联的课题,比如说,清朝史+唐朝史+现代史,这大概是因为同时学习不同但相联的课题更能够让人注意到课题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人采用一个更高层次的角度(higher level representation)处理信息,从而加深学习和运用 (Soderstrom & Bjork, 2015) 。
分散学习区间和同时学习不同内容的对长期记忆的效果在广泛不同的人群(18岁-76岁),不同的记忆题材(语言、文章、数学、图画、推理等等)都得到了验证。
结合关于测试的上一点,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延迟测试。
当我们刚刚学习了一个内容,不应该马上就测试自己,因为这时提取强度仍很强。我们应该过一段时间,等提取强度降低些,再测试自己对内容的掌握。延迟测试会形成更有效的长期记忆(更高的储存强度)和体现真正的学习。
5. 有效的记忆策略是困难的。
关于上面说的学习策略有意思的一点是,尽管它们被反复地证明有效,人们还是倾向于重复/大量专注学习同一内容。当学生来挑选有效的记忆策略,84%的学生选择了重复/复习,只有11%的人选了提取测试。这是因为 1)很多时候,我们把短期的表现错误地用来判断学习有没有效,但很多时候,表现和学习是相违背的;2)我们感觉一个策略比另一个策略来的简单,给我们的掌控感更强(比如说很多答案中提到的重复和视觉化),但其实这些策略并不能帮助长期记忆,真正能帮助长期记忆的是那些提取强度低的,感觉较为困难的练习。
一个例子是,在学习第二语言(如英语)的时候,把一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单词比中译英要来的简单,毕竟我们提取母语比提取不那么熟悉的二外简单的多。但是研究(asymmetries in bilingual translaton)也反复表明,相对于把二外译成母语(英译中),练习把母语译成二外(中译英)的确感觉更难,速度更慢,并更容易产生错误,却能让我们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这是因为我们在主动地提取相对较弱的二外,形成更深刻的记忆。
References
BJorK, R. A., & Kroll, J. F. (2015). Desirable difficulties in vocabulary learning.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8(2), 241.
Dunlosky, J., Rawson, K. A., Marsh, E. J., Nathan, M. J., & Willingham, D. T. (2013).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promising directions from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4(1), 4-58.
Kornell, N., & Bjork, R. A. (2007).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self-regulated study.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4(2), 219-224.
Kornell, N., Hays, M. J., & Bjork, R. A. (2009). Unsuccessful retrieval attempts enhance subsequent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5(4), 989.
Potts, R., & Shanks, D. R. (2014). The benefit of generating errors during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2), 644.
Townsend, C., & Heit, E. (2010). Metacognitive judgments of improvement are uncorrelated with learning rate. In Proceedings of the 3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Austin, TX: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Roediger, H. L., & Karpicke, J. D. (2006). Test-enhanced learning taking memory tests improves long-term re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3), 249-255.
Rowland, C. A. (2014). The effect of testing versus restudy on reten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testing eff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6), 1432.
Soderstrom, N. C., & Bjork, R. A. (2015). Learning versus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review.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2), 176-199.
【方世雄的回答(748票)】:
更新。首先谁能告诉我为啥收藏比赞数多呢?诶呀,如果觉得方法好就点赞呗,来满足我的小小虚荣心吧。。。
评论区里大家讨论的问题,我稍作补充下。
1、此方法仅仅是一个思路,大家在尝试中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我个人就是在看完一章后刷一章题,然后彻底总结一下这一章我不愿忘却的东西。开录。这个方法的优势在于,对于像类似题主我这样重度拖延症患者,可以较为轻松的复习学过的内容。也有朋友提到,用自己的话写密密麻麻好几篇纸,但过后真心不愿意看,那么此方法还算对症。
2、关于是录音还是录像的问题,需要背诵理解的,录音与录像差别不大。涉及推导计算的,个人认为差别还是不小,比如有评论区的人在学财管,你就可以录一些视频(当然不是录你自己)以你第一视角进行公式推导,同时伴有讲解。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我相信此时你对这个知识点一定理解的相当通透。你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这种通透的感觉消失哇。那么通过视频,通过讲给自己听的解题步骤,可以尽量原汁原味的把这个感觉记录下来,这是纸质笔记永远无法取代的。
3、祝大家所有的学习考试都顺顺利利,结果不重要,过程也不重要。那啥重要啊?为什么开始很重要。。
----------------------------------------------------------------------------------------------------------------------------
扫了一下目前高票的答案,理论性偏强。是的,当我说到理论性偏强的时候,实际就是在说可操作性不那么强。简单粗暴地讲,我们有没有一种易于操作,便于理解,随时温故的记忆方法呢?答案是有的,我正在用,效果相当惊人。上图!!!!!!!!!!
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在我入睡前”,由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女主克里丝汀因为一次她也不知道是咋回事的事故,脑部受损,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不知道那三个最伟大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没人会比她记忆力更差,然而,然而她通过一部DV,记录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太尼玛聪明了!!有木有!!!高兴的困扰我多年的痔疮都好了!!
这样做的好处:1、这是图像记忆的直接应用,众所周知,图像就是比文字让人印象深刻
2、复习简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想,随时复习。相比你记得密密麻麻 的笔记,录像或者录音更加方便。你会发现,你变的愿意总结了,因为再也不 用写大段大段的文字和错题了。
3、反馈直接,我们知道,当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被攻克时,往往不意味着高枕无 忧,因为会遗忘。这时候,你在回看曾经的笔记时,也无法避免陌生感。为什 么?文字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影像却能将你瞬间拉回到过去。比如结婚录像VS 当天日记,哪个更有助于你回忆起当天的感觉?
以我最近在看的CPA经济法为例,每看完一章便总结一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给自己讲一遍,期间加入大量的错题和案例,前六章录完也不过百八十分钟,我高兴的时候可以听一遍,睡觉前可以听一遍,开车可以听一遍,考试前也可以听一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记不住啦。啦啦啦啦啦啦,痔疮也好啦。。你还在等什么?开录吧,兄弟!!!!
【曾少贤的回答(193票)】:
谢腰,我自认这是一篇干货的回答。
记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工作记忆”,另外一种是“长期记忆”,工作记忆是短暂性的记忆,可以想想,你在某一天记下一个单词,或者工作中记下某个人的名字,这些记忆储存的时间相当短暂;长期记忆则是通过反复记忆后,牢牢地储存在大脑里。
短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就可以形成工作记忆,这也是为什么考试前一晚突击学习,第二天考试大部分知识点都能够记得的原因,因为处于压力状态下,大脑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但一旦考试结束之后,你学习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殆尽。
因为工作记忆想要演变成长期记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这个知识点很有趣;重复。
某个知识点特别有趣,能让你一下子记住,或者这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能够得到重复性地复习,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任何一个,工作记忆就能演变成长期记忆。
以下是方法论:
1.在融会贯通的前提下,进行重复。
除非是非常有趣的知识点,否则任何你现在记得的内容,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你逐渐遗忘,所以你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重复计划。除非是非常有趣的知识点,否则任何你现在记得的内容,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你逐渐遗忘,所以你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重复计划。
重复的一大前提,就是:这个知识点是你真正掌握,真正理解的,而不能在一知半解的前提下,进行重复。
重复记忆能让你拉长记忆的周期,而且能让你每次记忆的时间减少,它不需要你每一天都重复,而是制定固定的重复计划,它不需要你耗费相同的时间,相反,随着记忆的逐渐深入化,你耗费的时间,将逐步减少。重复记忆能让你拉长记忆的周期,而且能让你每次记忆的时间减少,它不需要你每一天都重复,而是制定固定的重复计划,它不需要你耗费相同的时间,相反,随着记忆的逐渐深入化,你耗费的时间,将逐步减少。
2.将知识点视觉化——图像是较好的选择。
所有可以视觉化的知识点,都能够较为容易地被我们记忆。
就像之前我在记忆中国历史朝代时,就喜欢用图像的形式来记忆,因为图像能够触发大脑视觉感应区域,可以让知识系统化,而不是一块块零散的模块。
(图来自网络)(图来自网络)
我之前也画过类似的图像,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将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统一在同一张图像中,对于朝代的记忆,很有裨益。
3.记忆宫殿法。
将你想要记忆的东西,和你熟悉的空间联系在一起。
例如,五一放假后,你想去商场买食(gou)物(liang),大概有:鸡蛋、面包、牛奶、咖啡等等。
你想较好地记忆下来,不想通过to-do list,这时,你可以用记忆宫殿法。
想象你正要走进自己的房间,当你刚推开门,看见一盒牛奶放在地板上,沙发上堆放几片面包,一个鸡蛋在茶几上,正要掉到地板上,咖啡机正在搅拌着咖啡。
只要联想一次,很快你就能记忆下来。
将想要记忆的事物,和熟悉的区域发生联系,让一个个记忆任务,不再是陌生且琐碎的模块,而是和你存在密切联系的系统,这样记忆起来,会深刻许多。
感谢阅读,晚安。
【米洛的回答(543票)】:
题主和各位看官好,
我们先来看一下题主的问题描述中的一句:每次学的知识到下次学新的就忘了,做了笔记,可是还是会忘?怎么办?
这句话有一个重要的未申明假设 (unstated assumption) ,即做了笔记就不能够忘了。题主默认这个假设为真,所以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做了笔记,还是会忘记所学的内容呢?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记了笔记也不代表不会忘。
早年,我也曾因记了一大堆笔记却记不起许多学过的内容而感到非常痛苦。后来,通过各种阅读和请教其他高效记忆者,我逐渐明白了,好的记忆能力需要科学的方法。否则,我们看过一堆内容,也只不过是获得了“数据大 (poorly-processed data) ”,而不是“大数据 (well-processed data) ”。
“数据大”通常只能用来感动自己,比如,哇,我好努力啊,今天又怒刷3套题,看了1本书,赶紧让我发个朋友圈先!可学完后,我们会发现,记忆效果并不好,而且还会因为低效而产生挫败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曾经的我)。相反,“大数据”就能让我们精进,每一天都实现更好的自己。
接下来,我会逐一分享我这几年总结出来的增强记忆的方法,工作和学习中都适用。
1. 好的方法需要转化为习惯
虽然我没有说三遍,但这句话真的很重要。我们看过再多好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如果不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习惯,那几乎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过了几天,我们的生活又会回归原样,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该记不住还是记不住(想想还是挺可怕的)。
至于如何养成一个习惯,我常用的方法是:
a. 定时提醒。我通常会用iPhone的闹钟和待办事项来提醒自己在特定时间培养一个习惯。
b. 把欲培养的习惯加入已有的习惯中。比如,如果我们要培养早上背10个单词的习惯,我们就可以把那10个单词写在即时贴上,贴在卫生间的镜子里,因为我们早上都会刷牙,所以刷牙时就会看到镜子上的即时贴,想起背单词这件事。其实,许多人养不成好习惯不一定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记不住。
好习惯不仅对于记忆很重要,对于我们个人其他方面的成长同样重要。We are what we repeat.
2. 搞懂了才能记住
我在知乎私信中会收到许多关于记忆方法上的求助。根据这些知友描述的情况来看,他们的问题往往在于没有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个问题在文理工科中都很常见。比如,我随便选一个CS语言JavaScript中的概念--Object。
然后,我们看到这个概念有如下定义:In JavaScript, an object is a standalone entity, with properties and type.
嗯,许多人都能看懂这句话。。。中的每个单词。即使有不懂的单词,查一查也就懂了。但是看懂了单词甚至句式,不代表我们就理解了这句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句话,那它对于我们就没有什么意义,那我们自然就很难记住。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不算啊,这是英文版的,来个中文版的,没有了语言障碍,我肯定能理解。好的,那我们来看一个中文版的解释:
* 一切事物皆对象
* 对象具有封装和继承特性
* 对象与对象之间使用消息通信,各自存在信息隐藏
相信上面这三行里,没有知友们不认识的字吧?可认识这些字,不代表我们能看懂这三行。看懂这三行,需要:
a. 理解这三行中的一些更小的概念,比如封装,继承特性,信息隐藏等等。小的概念是大概念的根基,不理解小的概念就无法理解大的概念,就好比不懂代数是不可能学懂微积分的。
b. 寻找更好的讲解素材,比如把这个概念讲解地更清楚的一本书,因为不是每本教材都是讲解清晰的好教材。有些作者就是瞎写的。不要因为一份学习材料被印刷成书了,就觉得是权威。即使真的是权威,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权威。
好的讲解素材还可以是某一段视频,或某一张图。为什么除了看书学,还可以看图或看视频学呢?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咀嚼文本信息,有些人天生就是视觉派学习者,需要看图,看视频才能理解复杂的概念。
相信我,如果我们不理解一个概念,却想强记,那结果也只能是记住了一些很快就会遗忘的信息,而非能长存的知识。所以,要想记住,先得搞懂。人的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
我相信这个道理很简单,懂的人也不少,可为什么就有人做不到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
a. 懒。许多人觉得彻底搞懂一个概念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于是便懒得做。
b. 自我欺骗。许多人觉得,好像懂了就是懂了,大概懂了就是懂了。其实不是的,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3. 预习和复习
这个方法组合很容易被忽视,但它们其实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同时是许多高效记忆者的法宝。我的做法是1次预习+2次复习。预习通常就是课前阅读老师布置的材料,然后针对材料写下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听课,会让我们的听课效率和记忆效果都事半功倍。
还有就是复习了。我一般会在课后和下一节课前简单复习所学内容。个人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课后立刻复习。通常我会在课后用2分钟的时间,在大脑里简单概括这堂课的所学内容(尤其是那些我感兴趣的知识点),对于助记效果特别好。
遗憾的是,曾经的我并没有这个习惯,主要原因也是懒。因为刚下课时人往往比较累,而思考并总结课上所学,是需要耗费卡路里的,所以我之前就懒得做了。如果大家也有这个问题,那就一定要下定决心,在下课时多烧一些卡路里,来回顾刚才所学的内容。
4. 向他人转述
如果我们无法简单明了地为别人讲懂一个复杂概念,我们其实还没懂这个概念。因此,要检测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一个复杂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别人的老师。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少有教学机会,但是,互联网中有许多这样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在论坛中答题,通过写技术型博客,通过微信群答疑,来找到自己在理解中的欠缺,并及时补足。这样,我们不仅能渐渐理清自己的思路,还能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讲解。何乐而不为?
5. 间隔重复
所谓的间隔重复,简单来说,就是隔一段时间就重新看一遍学过,背过的内容。想要记住一个东西,是需要不断重复这段记忆的。看一遍就能记住的,叫缘分,我们不能强求缘分天天发生,对吧?
我通常会用助记神器Quizlet来实现间隔重复。不管是背单词,英语的还是西班牙语的,还是背书本中的重要概念,Quizlet都是我的好帮手。
转载规则:本答案中我创作的部分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自知乎,来自米洛。自媒体及其他盈利性媒体在转载前私信我以获知转载方式(免费)。十分感谢。但如果只是转载到自己的朋友圈或非盈利的个人微博,则无需告知。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此答案的知友。
【采铜的回答(236票)】:
你不用,当然就忘了。
如果学的知识一直不用,那么记住了和忘了也没啥差别,那还是忘了吧。
【游鱼的回答(8票)】:
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
我们只能记住和运用自己真正理解了的东西。
记忆的技巧因人而异,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技巧,而是没有抓住学习知识的本质。
学习最引人入胜的境界莫过于融会贯通,知识点们就好像砖块一样,能够融会贯通的人可以把这些砖块系统地放在一起建造一座房子,但有的人只能面对一堆毫无章法的砖块茫然无措。
【真名Max的回答(8票)】:
因为短时记忆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就好像杯子,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像个桶,能长期承载很多内容,但并不是所有短时记忆都能进入桶内。
增强长时记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忆提取练习,也叫测试效应。每次检测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东西时,每次挣扎着回忆学过的内容时,都是对记忆强化的时候。学习和锻炼一样,no pain no gain。
我和几个博士同事一起做了一个关于学习的公众号,“高效学习的道与术”,最近刚好有一篇是关于这个内容的。
当讨论学习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想:怎么能把知识学进脑子里去。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把目光转移到把信息拿出我们的大脑会怎么样呢?
记忆提取练习是一种把信息从记忆中拿出来的学习策略。提取练习的概念非常简单。要做的就是经常回想学过的内容,把信息提取到脑海中。
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和绝大多数人采用的学习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是反复阅读、反复听讲,希望能通过不断的重复把知识塞到脑子里去。
这种不断重复的方法对长期学习并没有太大帮助。你有没有试过在学期末回忆学期刚开始时候学过的内容,却发现早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
从1885年开始,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遗忘曲线。在学界,“提取练习”被认为是对保持长期记忆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刻意回想学过的内容,记忆会得到加深、理解会得到强化、知识结构也会得到改善。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心理系哈罗德·帕施勒教授的研究认为提取练习不仅仅能够提供一次额外的练习机会,还能比其他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产生更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普渡大学副教授杰弗里·卡尔匹克博士同样认为记忆提取练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他于2011年发表在世界上最顶尖的综合性科研期刊之一,《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实验研究表明,基于提取练习的学习与精细学习相比,能够产生更持久的记忆保持量和更好的知识转化。
即使是被广泛认为能够强化并丰富概念之间关系的画思维导图的方法也无法超越提取练习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得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学习——把信息提取出来,而不是简简单单得把信息学进去。
试图回忆学过的内容往往让人感到很困难——我们常常在想不起什么事情的时候会有一种非常挣扎的感觉,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差,感觉学习的进度很缓慢。
而这恰恰是最佳的学习效果发生的时候。正是这种“挣扎感”增加了记忆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不足之处被发现,学习效果得到了增强。
轻松愉快的学习只能引发短时记忆,只有挑战性的学习才会引发长时记忆。就好像体育锻炼一样,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提取练习越困难,长时记忆的效果就越佳。
如何应用这个方法呢?
让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小编L最近在复习注册会计师考试,她每天都看几个小时的视频教程和课本,边看还边做笔记、划重点。看完计划的内容之后,一天的学习就结束了。有时候她也会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重新把某些章节看一遍。
她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首先是每天复习当天新学过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复习并不是重新看书,也不是翻看笔记。而是试着把学过的内容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给自己一个模拟考试,尽力回忆起所学的内容。边回想,边画概念地图。设想自己是一个老师,正在试着教会一个新生这节课的内容。在自我解释的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内容会得到强化,而知识的遗漏会被发现。
然后是制定一个明确的复习计划。因为提取练习绝不是只进行一次就够了的。学习新内容之后隔几天或几周进行一次提取练习。给每次练习之间留出一定的时间。
最后是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卡片的帮助来完成提取练习。在卡片的正面写上问题,反面写上答案。别给自己偷懒的机会,尽最大努力回想背面的内容。
关于如何运用这一技巧,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些tips:
把提取练习当作一种学习策略,而不是检测工具。很多人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迫使自己回忆学习的内容。我们要做的是把它当作日常学习的一种策略,利用它来加深理解记忆,而不是测验打分。
经常进行提取练习。每次练习之间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分布式的练习能够增强长期记忆效果。
采用多种方式完成提取练习,比如练习题、回想思维导图、费曼技巧等等。
把反馈包含到练习中去。找出已经掌握和不太牢固的知识点,根据反馈有的放矢得进行下一步学习。
保持自信。提取练习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任务,不要感到灰心。
我们的公众号里还有更多介绍学习方法的文章,这些方法不是基于个体的经验和猜测,而是总结自教育学家、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有所启发。欢迎点击下面的二维码加关注!
为什么学习刻苦却成绩不佳?为什么学过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以前,学校并没有教给我们怎么学习;现在,大量的研究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关于怎样更好得学习,你的竞争者可能已经在这里获取了指南,别给他们超过你的机会。
关注“高效学习的道与术”,给你的头脑来一场风暴
【呵呵的回答(13票)】:
看了很多答案,有很多答主奉献上了精彩的回答,理论阐述很严谨,甚至都已经够得上是学术论文了。
你当时看了会很有收获,然后准备去实践,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
其实不是那些答案写的有问题,而是因为,能写出那些答案的答主,本身就是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而你的学习能力和他们比,是相去甚远的。
就好像武林高手的那些武功绝学,你很想学会,你以为拿到武功秘籍,就能和他们一样厉害了,实际上,你忽略了一个条件,那些武林高手从少年就开始习武,直到今日从未间断,而你在少年时虽然也习过武,但已经荒废多年,他们的习武能力要比你强的多。
你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这看起来是记忆力的问题,实际上是理解力的问题。
一句话说,你在学的时候,就没有真正学会。
当然,你肯定想真正学会那些内容,但你的领悟能力明显跟不上;你很想搞清楚其中的原理,但任凭你再怎么努力,也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你只有靠强背的方式记住那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你的大脑中是一个个独立的点,而那些领悟力强的人记的是知识的基本原理,那些知识在他们大脑里先是点构成面,面再构成体,彼此之间相互发生关系,产生很强的逻辑连接。
请问,是你更容易忘,还是那些领悟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工作之后,每天的工作会耗费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你回到家后还有时间,你也很难有精力再去学习了,不能集中精力学习,那么学习效率是要大打折扣的。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识一个人,他的学习能力非常之强,而且通常都是跨学科学习,他既有兴趣学习外语,又有兴趣学习金融,还有兴趣学习历史,并且对计算机也懂一些。
我问他,你学这么多,大脑不会错乱吗?
他说,不会啊,我学的东西跨度越大,彼此之间互相启发的效应越强,可能我在这个学科纠结了好久的问题,在学另一个学科时,突然间就茅塞顿开了。
能够同时持续学习多学科的人,他们对事物一直处于认知状态,而不是让自己一直处于自己擅长领域的舒适区,这样,他们能够随时保持学习的战斗力,即使突然让他们学习新的东西,他们也能快速领悟,我想,这就是他们最宝贵的能力。
换句话说,他们是时刻都在磨刀,时刻都在砍怪杀敌,而你,自从毕业后,已经刀枪入库许多年,久疏战阵。现在接到一条命令,让你们同时上战场杀敌,请问,你们俩谁的战斗力更强?
我觉得,人生在世,是要保持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的,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你不可能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你要随时应对外界的挑战,如果有一天危机来临,而你早已失去应对危机的能力,那你只有坐以待毙了。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苦练杀敌本领须持之以恒,请记住这句话。
发表评论:
馆藏&5186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思不得其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