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提高与辅导怎么演讲

摘要: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是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目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现状入手,进而分析造成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不强的原因,最后提出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优化提高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优化提高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的含义:人际交往关系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1]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是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交往需要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的基础。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这使他们既怀念昔日的亲情、友情,又渴望新的友谊。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我们需要了解和把握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特点,调查和分析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原因,对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的优化提高提出意见和建议。一、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现状呈现本次研究以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5所代表性大学的本科新生为调查总体,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6份,实际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本次调查材料选自郑日昌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一书中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该表旨在了解被研究者的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以及交谈等四方面的情况。1. 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得分在0~2分之间的学生占59.4%,这些学生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得分在3~5分之间的学生占37.9%,这些学生交谈能力一般,不能做到条理清晰,与陌生人谈话时往往表现得拘谨与沉默;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只有2.6%,这些学生不善于交谈,交谈被动,难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表2)。对百分数差异的显著检验表明,有较高交谈能力和技巧的学生明显地多于不善于交谈的学生。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具有较高或一般的交谈能力和技巧,不善于交谈的学生只占少数。2. 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47.5%的学生得分在0~2分之间,他们待人较为真诚和热情,善于社交,人际关系较为和谐;49.1%的学生得分在3~5分之间,他们在交际和交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不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不够自信,担心被别人冷落或遭人议论;3.5%的学生得分在6分以上,他们在人际和交友方面存在较大的行为困扰,比如,在社交场合他们比较拘谨,面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比较自卑,担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因此害怕交往甚至回避交往,于是陷入孤独之中(表3)。百分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显示,交际与交友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存在一定困扰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相当一部分新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前两者非常显著的多于有较严重问题的学生,这说明只有极少数的新生问题严重。3. 接人待物的行为困扰在接人待物方面,75.2%的新生得分在0~2分之间,他们待人真诚、宽容,责任心强,常常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赞同;23.5%的学生得分在3~5分之间,这些新生的朋友关系某方面是和谐、良好的,某方面却是紧张、矛盾的,朋友关系常常随着情绪变化而变化;1.3%的新生得分在6分以上,他们缺乏待人接物的能力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或者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或者过分羡慕和妒忌别人,因而常常遭人厌烦(表4)。百分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待人能力较强的新生非常显著地多于待人能力一般的学生,后者又显著地多于待人能力较差的学生。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能力做到真诚、宽容,敢于承担责任。4.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73.5%的新生得分在0~2分之间,他们善于与异性交往,并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23.5%的新生得分在3~5分之间,他们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困扰程度一般,有时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比较妥当;1.3%的学生得分在6分,他们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如过分思慕异性,对异性有偏见,不知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百分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善于与异性交往的学生非常显著地多于困扰程度一般的学生,说明相当多的新生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只有极少数学生存在严重的困扰和障碍。5.总体人际交往的行为困扰51.3%的新生得分在0~8分之间,他们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往方面的困扰,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较好;43.9%的新生得分在9~14分之间,他们在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与朋友的关系经常处在一种起伏波动之中;4.6%的新生得分在15~28之间,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行为困扰较为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表6)。百分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总体上说,半数左右的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存在或较少存在行为困扰,而接近半数的新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或困扰较为严重。二、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现状分析1.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不适应与中学的人际交往关系相比,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关系具有多样性、立体化、多层次等特点。中学时代的学生人际交往关系较为单一,主要是本班同学以学习活动为主而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人际圈不再仅限于本班同学,也不再只是凭借学习活动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他们把更多的交往空间伸向班级以外的同学,甚至是外院系、外校的同学。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交往中,因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交往关系日渐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目的人际交往关系,如学生组织关系、室友关系等。由此可见,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人际交往不仅交往对象大大增加,而且交往内容、交往形式更为广泛、多样。面对种种变化,致使4.8%(表6)的新生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困扰,少量学生甚至因此而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2.在新生中,网络交往盛行在中学旧的人际交往关系圈丧失而大学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圈尚未建立的真空状态,网络交往具有很好的替代和过渡作用。因此,网络交往对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应该是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过度依赖和迷恋网络交往,则会加剧现实的人际交往困难,因为它减少甚至拒绝对现实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的需求,使人际交往关系能力模式异化。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特点使网络交往没有社会监督与文化禁忌,在网络中他们可以放心地开放自我,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使他们更依恋网络交往。大学新生网上网下可能判若两人,这种自我角色身份缺乏同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会造成新生对自我认知的困惑,进而失去现实的自我,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人格。3.心理不稳定,自负与自卑并存虽然目前的大学生已经失去昔日“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但是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大多数在上大学以前,是家中的“骄子”“骄女”,是学校老师的“尖子”,同学眼中的“才子”“才女”,骄气横溢,养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个性鲜明,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在这种交往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孤芳自赏的自负心理。同时,当他们面对大学高手如云、人才济济的冲击时,容易陷入难以名状的失落,从而感到悲观失望,产生自负孤独的心理,所以事事回避或犹豫不决,害怕当众出丑。三、原因分析1.社会的因素一方面,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环境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尤其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大学新生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不强,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失去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等。加上如今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社区功能的不完善,导致邻里关系疏远,人际交往过于谨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常常成为人们告诫孩子的标语;另一方面,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的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新生的交往观。如瞧不起家庭贫困的同学,看到比自己家庭条件更优越的同学感到羡慕或者自卑,带着功利的色彩与同学交往等。2.家庭的因素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中学阶段,家长、学校和学生的全部心思就是升学,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交往面的狭窄,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很难改变,尤其对异性之间交往的非科学教育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新生的交往。在中学时代,异性之间的交往常常被教师和家长视为“早恋”, 看成洪水猛兽,对异性交往过度的打击和压抑,导致进入大学后,不少新生一时难以改变这些思想习惯,不仅自己耻于与异性交往,也对同学中正常的异性交往加以非议。与此同时这些正处于成熟阶段的青年又非常渴望了解异性,与异性交往。在这种矛盾心态下产生了对外界和周围环境的消极抵触情绪,最终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而一旦发生情感危机,不少新同学则无所适从。3.自身的因素青年期特有的自我闭锁心理与渴求交往的矛盾是导致人际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少年期那种直爽、天真、坦率的性格消失,使得刚步入青年期的大学新生在与他人接触时,不愿敞开心扉,似乎在心理上设了一道屏障,“有些话不愿告诉别人,只想埋在心底”。不善于沟通、过于自我中心、太过敏感多疑等这些自身的因素限制着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其二,大多人际交往关系能力较低的新生除了学习之外,没有更多的兴趣爱好,知识面较为狭窄,缺少学业之外的其他素质,所以在交往中与他人经常“搭不上话”。这种素质结构的缺陷使他们缺少人际吸引力,难以成为交往的中心和焦点,因而不得不游离于群体的边缘。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优化提高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力不仅是提高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大学新生健康的人际关系交往心理的形成和提高,不仅需要新生不断加强自我调适,更需要高校的支持和教育者的悉心指导。1.建立大学新生心理档案,及时进行心理普测和辅导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有利于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针对新生一般的人际适应性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或者选修课,通过入学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借助校园的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帮助新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内涵,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引导新生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筛选、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方案,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帮助教育,对严重者要及时地进行治疗。2.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第一,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公共选修课程,使大学新生尽早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第二,加大心理咨询室的力量,完善心理咨询室专业设施的配备。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关系问题,单靠几位心理老师承担不了这么重的任务,应建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育教师(辅导员)+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结构模式。加强德育教师和有关学生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有效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新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第三,运用多种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网络和电话及其他间接指导媒介的作用。由于网络、电话等媒介工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安全性的特点,一些内向胆怯的新生更愿意通过这些途径寻求帮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应该主动、积极地开展网络在线咨询,开通热线电话,以满足新生的需求。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每年新生入校后,学校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新生晚会、舞会、歌手大赛、演讲、辩论、沙龙等,给新生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鼓励新生们主动参与交往,发现自己的才能,使他们正确的交往认知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同时,成立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学生社团,大学生本身就是人际交往的主、客体,在学生社团的平等环境中,可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不仅很好地充实和丰富大学新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4.新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以上三个措施均属外因。要想真正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决定性的内因还是新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首先,提高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个性品质和生活情趣。可以通过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衣着整洁、言谈举止文明等方法,在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度;还可以通过努力优化个人的特性,具备尊重他人、性格开朗、活泼热情等受他人欢迎的个性特征,增加自身人际吸引能力;其次,要正确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尤其是自身的不足,想办法尽力完善它,不要因为有不足而心存自卑心理;第三,谦虚诚信,敢于表现自我。与别人交往自己首先要真诚,多为他人着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倾听、虚心请教,这样才能吸引他人与你交往。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院系和班级的集体活动,敢于表现自己,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信心,只有建立自信,才能和他人平等友好地相处;再次,要学会化解矛盾与误会。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误会时,及时反省并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尽快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激化;最后,注意总结人际交往经验。要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和交往能力。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技能和技巧,为谋求良好的人际关系准备有利的工具。
欢迎转载:
推荐:    当今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您的位置: → 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
当今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的生活是每一个没有上大学正在努力的拼命的生向往的地方,是每一个离开大学校园的工作人士回忆的地方,是每一个没有机会进入校园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地方........是这样一个地方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是这样一个地方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人才,但如今的新世纪社会需要我们有一个很高的自身素质才能很好的立足与大学,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有的业绩,下面我将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素质提高做一个小小的,让期望进入大学的孩子和在校的校友们一起争做21世纪的优秀合格大学生!  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造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市场,面对竞争,各高等院校纷纷采取不同形式,对现行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和教育,但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为素质是底蕴、是内涵,只有高素质,才能转化为高能力。大学生要能够参与社会竞争,适应社会要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能够脱颖而出, 就必须从以往的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转到同时注重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轨道。  一般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这几方面综合水平的衡量。大学生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特定品质。大学生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4、缺乏自理、自立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1. 思想道德素质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 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1) 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2) 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 载.点网.整理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 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一个人的诚信状况如何,直接反应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规范,更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因此从诚信教育入手开展大学生政治教育,即是对广大同学们成长成材的帮助,也是对同学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4) 坚实而有力的诚信理念.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教书育人中,时时处处突出诚信教育。首先,我们老师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换言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所谓“言必行,行必果”,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感染和取信于广大同学,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其次,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说诚信教育只是靠我们辅导员通过年级大会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教育,毕竟时间和效率是有限的。而课堂才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所以要通过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充分发挥课堂强大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诚信教育,这样才能将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再次,充分利用同学们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身边典型的事例对同学们加强此方面的教育,作为辅导员老师,更要关注同学中讲诚信的典型,及时的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更好的引导和培养同学们的诚信意识。  二、要加强诚信教育的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各种诚信教育制度,让全体同学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另一方面,要深入细致的作好诚信的考评体系和诚信档案,特别是在考试的诚信、缴纳学费的诚信、助学贷款以及就业等方面,加大对诚信力度的宣传,同时也要加大对不诚信的处罚力度。既不能让不讲诚信人得逞,又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三、加强同学们诚信服务的理念,培养同学们诚信服务的意识。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如何以诚待人,且凡事都要从大局出发,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事事处处守信用、重承诺、践约定,从而充分发挥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样使同学们才能够以诚相待,才会更好的形成集体的诚信风气,并且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同学们的学习以及生活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同学们活动范围的扩大,我们也要及时赋予诚信教育新的内容,针对的诚信所要面临的新的任务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出台相应的对策。  四、要努力营造诚信教育的环境,在环境中体现诚信教育。通过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及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年级的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页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广大耳同学读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杂志以及网络中的正面舆论引导同学,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同学,用弄虚作假、欺诈欺骗的反面典型警示同学。  五、以同学们自身为载体,充分发挥自我诚信教育。随着我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同学们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自主意识也有很大程度的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同学们自己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干部及其学生组织自觉认识诚信及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引导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以身作则,做诚实守信的模范;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引导同学建立自觉的诚信意识及监督体系,从而使每名同学都能够真正做到诚实守信.2. 科学文化素质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 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2) 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3) 要有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4) 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社会就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一味地指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位置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有不少大学已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技创业。3. 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同时,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青年学生的心灵,引起了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这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就业。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鉴于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问题在这里要着重解释一下心理素质的含义和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一)目前现状  国家教委在全国125所大学中抽样调查表明:全国有20.33%的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因心理障碍、精神疾患而退学者占退学总数的54.4%,其中天津高校5万名大学生中有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湖南大学对827名学生调查显示,有 21-35%的存在中度以上的抑郁、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北京16所高校17例死亡的学生中有9例患有重症精神病而自杀。(二)成因分析  1、环境应激带来的心理问题  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新生都是首次远离家门,他们离开了长期依赖的父母、朋友以及熟悉的环境,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的新群体,意味着一切都要独立,对各种问题都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都会给每个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这种环境应激对于少数严重缺乏自理能力的独生子女来说,就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环境适应困难,以及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神经衰弱等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偏激、冲动的行为。  2、自我认识错位带来的心理问题一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在我校有少部分同学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或家长决定志愿而其本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他们不能重树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产生消极颓废、苦闷不堪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心理;二是“自我优势”与“自我劣势”的冲突。学生在学习阶段有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但有少数学生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放大了自我的“劣势”,而忽视了自我的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性和压抑性的心态,他们很少与周围同学、师长交流,独处行为不稳定,多疑敏感,对他人缺乏信任,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在多样化价值体系中难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观,因而失却了自我,失去了生的存在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活着为什么?从而陷入了苦闷、绝望的境遇之中。  3、人际交往中带来的心理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学生由于功利化倾向严重,或者是由于对别人预期过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他们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因对他人的失望,以为人和人关系冷淡而感到孤立无望。  4、情感挫折带来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生受他人影响,把求学期间谈情说爱作为生活的寄托,当作排解内心冲突和苦闷的途径,但这样的恋爱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大学生失恋现象也相当普通,部分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端严重的生活事件,由于失恋,使得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受到不同程度地冲击,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心理问题向多元化和多极化发展,必须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问题都面临新的挑战。在大学生中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素质教育是一个涵义较广的概念,通常是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勇于竞争的自信心,经受挫折的承受力、不断进取的坚强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和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力以及环境变异的适应力。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职能。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自我意识发生偏差,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心理脆弱,耐力低下;环境转换、角色转换不适;具体表现在学习上障碍:学习负担重、学习方法不当,彼此间的激烈竞争,都会形成过重的心理负荷,从而引发神经衰弱、焦躁、抑郁。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是由于认知不良、沟通不畅、情绪反应不当以及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能力而引发的人际关系失调和人际冲突。就业压力产生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失真、心理期望值过高;经济压力引发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失望、无助和焦虑情绪;情绪调适不良主要表现在当遇失恋、单相思、恋爱冲突等情感挫折时所产生的易激怒、抑郁、冷漠甚至自虐;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性困惑、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冲突及性行为异常。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造就人才的基础。人才潜能的发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日,教育部又针对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新情况,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阐明了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高等学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力,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具有以下七个主要特点:①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②能充分而全面地认识自我,且悦纳自我;③能立足于现在而不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④强调增加紧张,善于迎接挑战;⑤具有健康的情绪生活,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能耐受挫折和失败;⑥有独处的需要,不依赖他人而获得安全感和满足;⑦人际关系稳定,能容纳别人,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交往意识,把个人的理想、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  2、要有高品位、高格调的内心境界,还要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关爱他人,珍惜人生。  3、努力塑造健康人格, 形成意志坚定、思维独立、智能结构较为健全、合理、乐观、豁达等健康人格品质。  4、 全方位的发展自己同他人的人际关系,努力克服“自我封闭”、“自我怀疑”、“缺乏自信”、“社会恐惧”等心理障碍。四、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首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当中去,给心里教育应有的独立地位。其次是纳入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中,以评价为向导,以评价后的奖惩为手段,推动心理教育的落实。再次,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文化素质培养加以结合,相互促进,以深化素质教育内涵,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2、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培养和陶冶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因此,必须把兹尼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中去。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唤起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里潜能能得以开发,创造心理得以形成。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育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诸如讨论、观摩等有效的活动形式,了解自我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我们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加强学习入手,积极参加心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以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生工作,从而保证院、系和年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以解决学生中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如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加以教育引导,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5、重视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第一讲堂与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互相促进,动静结合,功能互补,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形成一种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与社会的互通过程中了解社会现实,磨练坚强意志品质,特别是承受困难和遭遇挫折的刚毅品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应成为高等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专业素质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1 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2 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3 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4 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召力和吸引力。6 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现实总之如此,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毕业前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有人认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你们是否又想过,表面银光如雪锋利如芒的红枪,是否真由精钢所铸,是否在人才选拔的战场上势如破竹,削铁如泥呢?它要求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整个大学期间,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择业竞争中的强手。不要让素质的低下成为你的绊脚石,这样在4年的大学期间岂不是得不偿失?  预祝每一位学友在4年里提高自身素质,能够让自己这块金子发光!
当今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生心理素质拓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