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报道预案计划,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发生时,中间阶段,后续阶段

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审视新环境下的电视灾难报道
文/胡 里&&[]
&&& 4月20日8:02,7.0级地震突袭四川雅安芦山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 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通过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国际视通、新媒体发稿平台(央视新闻微博、微信)等渠道从早上8:09开始播发消息,并迅速启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二级应急响应机制,成立指挥中心,多路记者赶赴中国地震局等权威部门,同时派出55路140多名记者前往震区,在前方建立指挥部,调集各方资源,搭建立体报道网络。
&&& 东方卫视8:18在晨间新闻节目《看东方》播出第一条有关雅安地震的口播消息,震后约20分钟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推出《四川雅安地震特别报道》,9:20左右推出《四川雅安地震特别直播报道》,全版面报道来自灾区的消息。从9:20至19:00,再由19:30至23:58,4月20日近16个小时不间断的特别直播,东方卫视的反应速度、报道容量在全国卫视中首屈一指。4月21日早晨7:00起,东方卫视再度推出长达近17个小时的地震直播报道。
&&& 四川台新闻资讯频道8:30播出第一条关于地震的口播新闻,成为成都地区首个播出地震消息的电视媒体。随后频道两台SNG直播车、5组3G记者和20组记者赶赴地震震中雅安芦山,另有17组记者在地震局、成都市区、213国道、医院等地做相关报道。9:30,频道推出大型新闻直播节目《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9:35,播出了第一条地震视频新闻,10:00,播出第一条3G报道,10:30,四川台卫星频道、国际频道、康巴卫视、公共频道、经济频道等8个频道与新闻资讯频道并机直播《雅安芦山地震特别节目》。
&&& 灾情发生后,多家卫视纷纷暂停4月20日、21日晚间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打通时段为地震直播报道让路,或紧急录制赈灾宣传片,湖南、浙江等卫视也派摄制组深入震区进行直播。
&&& 央视全媒体分阶段报道
&&& 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10:00开始)、中文国际频道(12:00开始)、英语频道(10:00开始)先后打破常规编排, 推出特别节目,综合频道12:00与新闻频道并机播出至22日9:00。各频道与新媒体发稿平台以新闻动态、记者连线、现场直播、嘉宾访谈、深度报道、新闻背景、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全面及时播发权威信息。
&&& 从4月20日10:00至22日00:00,新闻频道“芦山地震特别报道”连续直播38小时,全国23家上星卫视完整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中文国际频道《直击芦山地震》于4月20日12:00-24:30推出,持续至4月21日7:00-24:30,特别节目累计长达29个小时。4月20日,新闻频道收视份额5.93%(4月19日3.2%),是2013年以来频道收视份额最高值;中文国际频道收视份额2.59% (4月1 9日2.5%),其中新闻类节目贡献份额2.09%(4月19日1.3%),贡献率80.85%(4月19日52.12%)。
&&& 4月20日的《新闻联播》打破常规编排,把地震灾情报道和国家层面的关心与部署放在版面的最前面,共播出16条地震相关报道,总时长21分22秒,占《新闻联播》时长的三分之二强;4月21日,《新闻联播》突出“挺进宝兴”的主题,共播出14条地震相关报道,总时长达25分20秒。《焦点访谈》则连续两日以“直击芦山地震救援”集纳全天的重要信息。
&&& 新媒体方面,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在地震发生6分钟后首发地震消息;央视新闻微信平台8:14将地震消息同步推送给30多万用户,并从4月20日下午开始,将央视网的新闻频道直播信号引入微信平台,打通了电视屏幕与移动屏;央视新闻微博、微信还开通了微公益寻亲平台,收到寻亲信息上千条,截至4月22日上午,播出38条经核实的寻亲信息,节目播出后,28位观众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 4月20、21日,国际视通共发布“芦山地震”视频素材74条,其中30条重点素材被2028家(次)电视台(频道)采用5351次。以“芦山地震”为重点,国际视通4月20日发布的视频素材被境外563个电视台/频道采用3602次,创下单日对外发稿使用量的最高纪录。
&&& 随着救援的全面展开和各路记者的逐步深入,央视报道的重点除了灾情、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各救援力量驰援、道路交通等情况,更多地关注了救援、医院等对伤者救治、受灾群众的安置等细节,加强了灾区寻亲、卫生防疫、气象天气等方面的服务信息。
&&& 4月21日,央视多路记者徒步数小时,抵达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宝兴县灵关镇、太平镇、宝盛镇等重灾区报道,并充分调动地方台资源,以及雅安高速公路监视频、空军直升机空中侦察震区视频以及地方台的卫星收录等多种渠道,汇集各路信息,形成立体报道网络。
&&& 两天的大容量直播过后,央视新闻中心继续跟进,并根据震后救援特点,及时调整报道重点:4月22日,芦山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期进入冲刺阶段,央视新闻报道突出“黄金72小时冲刺”和“生活逐渐恢复”两个方面;4月23日,地震救援开始逐步从应急救灾转入震后安置,报道突出“黄金救援期后的救援进展”和“受灾群众生活逐渐恢复”两条主线;4月24日,芦山抗震救灾工作开始转入震后安置阶段,报道突出“疫情灾害防范”“震后安置”和“生活恢复”三个方面。
&&& 东方卫视快速反应的背后
&&& 每当灾难发生,社会公众对媒体的需求就会增加,能否闻声而动、快速反应成为衡量媒体社会责任、专业水准的重要指标——雅安芦山7.0级地震,东方卫视的媒体声音能够凸显,首先是因为在报道速度上占了先机,这与其随时待命的应急机制密不可分。
&&& 从8:02地震发生,到8:18播报第一条口播新闻,再到8:20启动特别报道,这十几分钟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及东方卫视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核实消息、判断破坏程度、决定报道的规模以及需要投入的力量,同时协同整合所有可调动的资源。
&&& 新华社、国家地震局、成都台、四川台、上海台驻成都记者等等都是信息核实的渠道,所有从微博上得来的消息都会与前方记者进行核实。震后一个小时,由于画面少,东方卫视就第一时间连线雅安台、芦山台记者,并大量采用照片、地图,紧急制作背景资料、梳理地震过后的交通情况等等。
&&& 在两天的直播中,电视新闻中心充分调动新华社、中新社、四川卫视、四川新闻资讯频道、雅安台、芦山台、成都台等平台的各类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新闻资源,同时与中心派出的5路前方记者及各地驻站记者时刻保持热线联系,及时编发最新讯息。中心派出的第一路记者于4月20日午后抵达雅安芦山县,使得东方卫视成为四川以外,第一个进驻灾区发回报道的地方卫视媒体。为了拓展信息源,东方卫视综艺节目《中国梦之声》海选团队也做了一到两次连线。
&&& 时效快捷、信息全面、解析深入、结构完整、丰富立体是东方卫视此次地震报道的一大特色,也体现了东方卫视作为地方卫视协调整合全国各路新闻资源的能力。据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卫视新闻采编中心总监周炜介绍,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电视新闻中心一直都有预案,包括与东方卫视版面的沟通,中心内部人力的安排等等,一旦有大事件发生,可以迅速调配资源,进行新闻直播。
&&& 周炜表示,上海台电视新闻中心总编室设置了嘉宾库,可以紧急调动合适的专家进演播室。
&&& 除滚动播报来自灾区救援的最新消息和灾情统计外,演播室还多次连线国家地震局专家发布权威消息,60余次连线兄弟台的前方记者,以及一线的救援和医疗指挥协调负责人,介绍当地最新的抗震救灾情况。
&&& 此次报道东方卫视的主播表现也可圈可点,尤其是去年新加盟的川籍主播雷小雪,凭借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及在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中积累的经验,除了接收后方编辑为其提供的最新资讯外,雷小雪还自己寻找讯息,整理资料,为东方卫视直播特别报道增色不少。
&&& 从片头、MTV制作、主持人表现、直播室专家选择,到每一个报道的节目标版制作和大屏显示,乃至报道中滚动播出的抗震救灾最新字幕滚屏,两天的特别报道,进一步展现了上海电视新闻媒体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面前所释放的新闻制作实力和水平。
&&& 灾难报道的延展性
&&& “对这次地震报道的总体印象一是及时,二是充分,三是传统媒体之间、新媒体之间,以及新旧媒体之间不宣而战地展开了一种竞争。”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表示,并没有哪家媒体的表现让他印象最为深刻,应该是大家一起构成了一个新闻事件的总体印象,过去那种一家媒体独占鳌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社会传播进入了大众传播,或者说后媒体传播时代。
&&& “媒体除了报道新闻事件本身之外,还应该关注通过灾难所体现出的社会机制,通过灾难折射社会的不合理性,或者可以改进之处,是媒介深层价值的体现。”陆地表示,灾难背后的关注领域,首先是政府的表现,特别是当地政府的表现,然后是外地与本地之间的人员交流,物资交流,救死扶伤有没有耽搁,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等等,“对这些延展内容的报道有一个更高的媒介目的,就是能够让人们在下一次灾难到来之前有更好的表现,甚至能够避免下一次灾难的到来。”
&&& 地震本身的报道方式,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 比如,围绕“谁应该成为灾难报道的主角”这一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答案似乎是明确的——灾民、灾情以及与此相关的议题,但是在这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有不少集中在救援动态、特别是领导人动态以及一个个感人的英雄事迹上,而灾民状况和灾区需求往往被一笔带过,沦为配角,更有甚者,有些人、有些机构甚至把灾难当成自我表现的作秀平台,“在灾难报道中,把本应站在幕后的自己推到聚光灯下成为主角,这是一种报道价值的倒错。这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文明和社会道德的严峻拷问。”
&&& 陆地表示,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舆论环境有宽松迹象,但这次地震报道有过于注重表象而不注重结果的现象,国内外媒体都是赞美之词颇多,有时新闻也出现矛盾之处,比如这边媒体报道所有的救灾物资都很充分,但另外一些渠道又提示,有灾民哄抢救灾物品,“现在公民靠一种媒介来获取新闻信息已经不可能了,媒体在报道时需要与微博、微信、网络评论等等互相参照,才能还原一个事实的真相。”
&&& 灾难面前,微博、微信的正面作用毋庸置疑,但也让虚假信息有了可乘之机。陆地表示,电视台在播报的时候,除了筛选真伪,还要注意尽量的信息多元、报道平衡,囿于时间和技术,不可能每件事都核对,甚至找不到人核对,这种情况下,媒体应该尽量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避免单一渠道的信息传递,或者提高识别的手段、技术,帮助公民一起来分析真伪,公民也应该养成对真假信息自行判断的素养。报网融合新启示和灾难报道的后续深化
――以纽约时报新媒体专题“雪崩”为例
&&&&&&字号
& & 如何运用新媒体对传统新闻进行改造,体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是近年来新闻界讨论的热话题。2012年底上线的《纽约时报》“雪崩”专题是一个成功的多媒体专题样本,对后续的新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有各方面的启示。其中体现的新媒体的嵌套性和内生性值得后续研究和利用。
& & 此外,“雪崩”报道作为一个典型的灾难报道,还在这个专业报道领域呈现了一个“快慢结合”的趋势。经过分析发现,在灾难报道中,传达信息要透明,基本信息传达要快;而心理重建、心理抚慰、探寻原因要冷静,要慢。总结出的“三快三慢”对中国的灾难报道大有裨益。
关键词:雪崩;融合报道;灾难报道;多媒体专题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Impact on Disaster Coverage
--Analyzing the Multimedia Feature “Snow Fall” on&the New York Times
& & How to apply multimedia way to enrich convergence reports, and how to combine the new media into traditional reporting are heated topics worth studying recently. The huge success set off by the feature reporting “Snow Fall” carried out by&the New York Times&has set us a good example by successfully using the practice of investigative research to cover complicate news topic, and with the help of multimedia, presenting the profound findings in a simple way. The qualities of the new media are worth studying better to help us use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
& & Also, as typical disaster coverage, “Snow Fall” unveiled a trend that is to combine fast reporting with slow ones. The news should be transparent and fast in one way but slow in in-depth reporting in another way as to restore people’s well-being in mentality. This is also going to help in our future coverage when facing disasters.
& & Key Words: Snow Fall, Media Convergence, Disaster Coverage, Multimedia Feature
& & 日,《纽约时报》的“雪崩”专题免费在其网站上线。上线后一周内创造了350万点击量和290万访客。难得的是,在这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首次访问纽约时报的网站。《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吉尔?阿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甚至表示,“雪崩”已成了一个动词,各个版面的记者都渴望投入更多时间来“雪崩”出精彩的深度报道。
& & 可以说,这个多媒体报道的大获成功,给新媒体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网站并不一定要是报纸的跟班,纯粹拷贝报纸内容,呈现二手新闻;报网融合也并不仅仅是添加图片、音视频或者网友评论……网站能做更多。
& & “雪崩”的大获成功对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在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上如何更深、更广、更细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在面临天灾人祸时,对新闻的需求会增加,迫切想知道其他人怎样在这样的情境下生活、与灾难相处(cope with this situation)。客观来说,灾难面前对新闻的需求量会自然提高。在报道灾难新闻时,需要唤起受众的心理认同(identity)和通感(empathy)。如果受众能最大可能地“感同身受”到灾难中去,那么后续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影响就水到渠成了,这是对灾难报道的质的需求。
& & “雪崩”专题的成功恰是质和量的结合――从质上说,整个专题制作精心、构图完美、故事情节性强、兼具多媒体的帮助,画面感扑面而来;从量上说,整个专题报道字数过万,总共分成六个版块,一共采访近百人。质和量的双重保证,使得这杯“功夫茶”四处扬名。在灾难性报道上,各个门户网站上的新闻专题应当更加积极地借鉴“雪崩”的成功。
& & 从对新闻从业者专业学习的角度上来说,这个专题的成功也有着莫大意义。网络新闻通常被贴标签为“短平快”,归类为“碎片化”,被认为不适宜于展现深度报道。“雪崩”就是一个反例――这个耗时半年、调用报社十余名人力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及其深度、详尽、细节化的报道样本。
& & 2012年2月,华盛顿州喀斯喀特山的雪崩新闻出现后,《纽约时报》首先刊发了相应短讯。当时报社内体育频道记者约翰?布兰奇(John Branch)认为可以继续深挖,坚持做了这个线上的专题。&新闻发生后半年才上线的深度专题,可以说已经没有了“时效性”,但因为其他方面的突出,弥补了时间上的不足,印证了“内容”在新闻里的重要地位。
& & 布兰奇因此获得了2013年3月的普利策“新闻特写奖”(见图1)。颁奖词是“为他的唤人感情的、详细叙述的雪崩新闻叫好。同时,他还利用了科学的角度,非常详尽地解释原因。此外这个专题还熟练使用了多媒体元素。”
图1、哥大校长Lee C. Bollinger(左)给John Branch&(右)颁发普利策新闻奖
一、“雪崩”概览――一个无限逼近“真相”的新闻样本
& & 记者布兰奇是《纽约时报》的体育频道记者。2012年2月,华盛顿州的喀斯喀特山滑雪者被困雪崩的新闻发生后,他联想到了在美国居高不下的滑雪死亡率。因此,他产生了做一个深度报道的念头。半年后,这个“雪崩”(Snow Fall)的专题上线纽约时报网站,被誉为一次“从天而降”的多媒体报道样式。
& & 对比显示(见图2),左侧是纽约时报的网站上一篇传统报道里文字与多媒体分别排列的形式,红色圈出部分为多媒体使用内容,包括图片、链接、视频等。右侧则是“雪崩”报道首页文字与多媒体混排的形式,超越了简单穿插,而是使用了完全嵌套、无缝联合的排版,使得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一开始就被提起。红色圈出部分为多媒体使用内容,在使用手法和使用数量上远超以往,包括信息源图片、引言、音视频(全屏循环播放的积雪滚落山坡的视频)、GIF动态图片、雪崩路线图等。甚至遇难者之一的知名滑雪者(Jim Jack&)的传记等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合进去……这个故事的深度,不仅仅是一个“雪崩”了,更是雪崩前后的16段人生,还有其他被影响到的受众的心理“雪崩”。
图2、原有页面结构和“雪崩”专题的页面结构对比
& & 专题的页面最前是一个宽银幕电影般的GIF格式动态图片,展示被狂风吹拂的大雪。图片十分精美,映入眼帘之际即有震撼之感(见图3)。最下端横通网页的动态图片则为读者还原事件发生时的地表与气象情况。该图是由图表图片编辑利用郡里提供的LIDAR数据、爱荷华州立大学提供的数据、美国森林服务处、全美雪崩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的数据加上卫星照片合成制作出的。
图3 “雪崩”专题封面震撼的GIF截图
& & 进入专题,专题一共分为六个小故事,分别是――Tunnel Creek、To the peak, Descent Begins, Blur of White, Discovery以及Word Spreads(隧道峡谷、勇攀顶峰、开始滑雪、白茫茫一片、探索幸存者、消息传出)。
& & 故事的编排很符合跌宕起伏的阅读习惯。文章从一个专业滑雪者(Elyse Saugstad)的故事开始说起,采用倒叙的方式,开门见山,直陈雪崩那一刻时的骇人景象。幸存者Saugstad描述说,“雪比车祸更可怕,它是不断吞没受害者,而且越滚越大。我确信我就要死在那里。”
& & 但还好,雪随后停了下来,分散成几个冰“茧”。有多大呢?长超过一个足球场,宽长不多一个足球场长。可以想象,Saugstad被吓呆了。她的背朝地面,头脚倒置,护目镜掉了,鼻饰整个被扯开,胸里都感觉充满了冰。此时,她已经不能再动了,因为头被紧紧“锁”在了冰里面。细节的描述让惊险之中还夹杂着审美意味――文本描述“但是她能够看到天空,她的脸上还飘散着轻轻的雪花。她的手还在冰球的外面,一只还带着自己的粉红色手套”。
& & 这一段描写诗意,用了好几个比喻,比喻雪崩到底是什么情况的――和撞车相比,和足球场的大小相比。同时,在描述中,不失带有一种冷静和诗意抽离的色彩。形象而高深的语义描写,可以给受众带来一种深层的美感体验。
& & 在这一段倒叙之后,作者并没有着急揭示Saugstad的命运,而是转而介绍雪崩发生的地点Tunnel Creek,介绍山谷里最高的山(Cascades Mountain)和其他的山(Cowboy Mountain),介绍山谷里的滑雪场地(Stevens Pass ski area)……这些背景介绍在一个短新闻里或许不是必要的,但在这样长度的新闻特写里,必要在于交代了让受众理解前因后果。正因为背景介绍,我们才知道在大峡谷里,每个冬天都要接待超过40万的游客――数据给故事以重要性和贴近性。滑雪就像中国的乒乓球或羽毛球运动一样,在美国非常盛行,参与人数很广。
& & 随后作者介绍相关性更高的历史,比如曾在这里发生的雪崩事故。1910年的2月末,几天不停的冰雪曾经困住了两列客运列车,96个人被活埋身亡。这其中,有一些尸体一直到几个月后雪化了之后都没被发现。所以,在上山处明确写着“后果自负”的指示牌(Continue at your own risk)。但随后这块区域仍因为空气清新、地形挑战、相对寂静等原因,成为了滑雪胜地。而接下来的对比体现了记者在研究这一新闻时的历史对比和横向思考――在1980年之前,美国一年冬天发生超过10起雪崩事件都是不寻常的,但2011年一个冬天就发生了34起,葬送了20个滑雪者的生命,其中有不少是很熟悉地形的专业滑雪者。这样的数据对比显示出的不科学,其实正是记者想要做一个深度报道的原因,即探究为什么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雪崩灾难发生得愈加频繁了。
& & 在后续的报道里,记者用了引用专家、救援人员解释、科学制图等各个元素解释了这里发生雪崩的原因――地形上,大峡谷里40到45度的斜角可以很好地储存雪,而且足够陡峭使得雪能下坠;天气上,一定的温度、湿度、风力会使得雪崩比之前更易发生;人为上,作者通过制图、引用等方式表明,雪崩并不仅仅来自于自然原因,其他的个人原因比如人的重力、踩踏也是诱发雪崩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原因的梳理是一种“实用性新闻”的典型体现,提示人们要避免这些原因。
& & 作者在讲述第一个参与者Elyse Saugstad的故事后,剩下的参与者并不是采用一种一一介绍的单调方式,而是混杂起来,因为剩下的一群人是在山脚下的酒吧形成了一起去滑雪的意愿,刚好用集中的笔墨来叙述这个团体里不同的身份和故事,有企业家,有记者,有编剧等。其中,核心串联人物(Chris Rudolph)就是这个滑雪活动的组织者。通过这个核心人物,随后引发了对其他人物的介绍和描述。
& & 在叙述中,作者经常引用其他雪崩幸存者和一线搜救人员的引语,并附上音频,能够更好地让受众有直观感受。比如,引用西北大学的气象学专家Mark Moore显示“大部分自然原因产生的雪崩是不会杀人的,那些真正有危机的雪崩往往都是受害者自己引发的。每一个滑雪者都对斜坡有一个作用力,都会改变原来雪山的原有构造。”在这样的引语背景下,再阅读整个悲剧故事,就更有一种悲壮之感;加上这个网页没有停止的大雪飘零白茫茫一片的设计,心理感受就更强了。
& & 从故事的第三部分起,作者更多使用介绍细节的话语,之前一直采用描述细节而非概括细节。故事的高潮“雪崩”开始,因为人物关系的复杂,3D制图开始用黑色小点和箭头标注每个滑雪者在雪崩来临的那一刻身处的位置(见图4)。登山的16个人年龄跨度从29岁到53岁,再精细的叙述在面对众多人数时都有可能混乱,所以在页面鼠标的右边随时能够点到“The Group”回看16个人的图片。文中每提到一个故事主角,旁边就会出现一个人物介绍卡片,显示照片、姓名、年龄、职业等,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此人。(见图5)
图4、雪崩和人物的标记&& & & & & &图5、每个人物出现时的人物名片和一句引言
& & 第五部分从搜救受害者开始,文章的基调就比较柔和,更多出现心理描写。寻找的三个死者&Johnny Brenan、Chris Rudolph和Jim Jack的时候,对他们的死法和死状并没有过多细节性的煽情描写,避免了媚俗化的倾向。但故事的跌宕起伏还在。比如,在第六部分向受害者家属传递雪崩消息的过程中,就面临着三人死亡、但不知道第三者具体身份的情况,这就带来了向哪一位家属传递这个坏消息的难题。从新闻价值判断,这种生离死别的不确定消息,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情感震撼。
& & 一些医学鉴定死因的描述也简单直接。在描述Jim Jack的死因时,作者几乎没有使用医学术语之外的字眼,但是显得非常有力。“Jack的死因――硬膜下内出血、蛛网膜下内出血、动脉部分破裂、脖子断裂、脊椎断裂、胸骨断裂、肋骨断裂、肝脏撕裂、脾撕裂、胰腺撕裂、躯体不全、手足不全。”其实,无需多余血腥的描述,光是这些简单似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医学术语,就足够让人有直接的画面感。
& & 而对于一篇字数近2万英语单词的长篇报道说,最后的总结一共不过100来字,可说是非常简洁。但是在非常完备的铺垫和细节的描述之下,总结的部分虽短,如同黄钟大吕,声远且长。作者是这样总结的:“这只是众多致命雪崩事故中的一件,似乎并不比其他的更加惹人注意,这也不是一起受害者最多的事故,不像一个世纪以前的那起,有96个受害者。但是这样的事故多年来都没有任何改变。故事的结尾就是这样一个不那么完备的葬礼,包裹着受害者,走向将他们深深埋葬的白茫茫里。”
& & 综合说来,这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相的新闻报道范文,而整个专题报道的成功可以总结成三方面:
& & 1、记者敏感的新闻鼻和非常深度的报道内容。整个报道读来厚重,既有平民化的引语拉近心理距离,又有专业的引语加强厚重感和专业性,非常完善。论题本身有新闻性,但其实与篇幅并不成正比,这时候怎样“自圆其说”就很能体现记者的功力。而读完能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报道的话题,并没有觉得浪费了记者资源,报道就成功了。
2、采访人物和科学手段。记者采访了每一个幸存者、受害者的家属、现场搜救人员、山谷的公职人员和报道雪崩事故的专家,聆听了警察的调查报道,医学专家的鉴定,一个个听了雪崩后幸存者拨出的40来个911求救电话……一篇新闻报道抱着一个定性研究的工作量去做,从根源极大地保证了整个报道的信度。
& & 3、专业化的页面编排和多媒体使用手段。要无缝地将文字与多媒体融合在一起,绝不仅仅是把图和文拼接在一起,背后象征着很多部门之间的联动。在什么样的位置嵌入什么多媒体素材,要一致、同步,需要多方协调。难怪布兰奇自述“写作是和多媒体制作同步进行的。”最终呈现了宏大的滑雪圣地3D版地图、知名滑雪者的第一手图片、幻灯片式的滑雪运动历史、还有知名滑雪者的视频访谈等,都将阅读故事的审美体验提高了。
& & 从2010年的“维基解密报道”到“沃尔玛海外行贿案系列调查”,从“寻找追风人(hurricane chaser)到2012年10月的“加州农业问题”专栏,纽约时报的网站多次尝试类似的多媒体专题模板展现新闻,到最后“雪崩”的大获成功,让人不得不为这个老牌报业的创新精神鼓掌。
二、雪崩启示――多媒体专题的自我救赎能否复制
& & 现在看来,大部分网站都还紧紧依托报纸或者杂志等纸质内容的出版和声誉,并未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比如,人民网仍然主打《人民日报》的官方牌。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人民日报》的纸质出版,那么网站本身的流量极有可能大幅下跌。
& & 人民网曾经利用依托的内生资源(比如专业化、官方化)等,走出“政务微博”等创新形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同样面临着其他专业版微博的竞争压力。纽约时报网站的这次“雪崩”转型,其实就是一次对新媒体专题的良好使用。它基于技术的角度,同时充分依托了纽约时报社内高度的专业素质,创造出了一个其他新媒体没有的深度报道。
& & 第一、专题运用了新媒体特有的图文一体、音视频等嵌套技术,依托了报纸原有的深度报道方式和专业化报道,真正做到了新旧媒体的融合。
& & 在这个读图时代,清晰大图的追求在主流大报上是比较少能看到的。(一些彩色印刷的杂志的或许有可能满足到读者越发苛刻的读图标准)。目前传统媒体也不能直接展现音视频内容。作为一些页面、图片黑白印刷的《人民日报》和图片极其少的人民网,流量的落后也就不难理解。当然,传统报业也在积极做着新探索,比如,“动态报纸”可以实现用手机扫一扫报纸上的二维码,就能链接到相应网站上的图片或者音视频,但是,这只是实现了一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粗浅结合,并没有深层地利用到两种媒体之间各自的强大之处。
& & 媒介即信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总体传达一定的信息。电视之所以与报纸不一样,并非在于其将报纸上的内容转述一遍。其独特的制作、表现形式,创意化的音视频联合,可以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人们的习惯。同理,互联网之所以成为互联网,也不能仅限于把好的纸质出版作品原封不动放在网站上。真正的创新应该是,明确一种媒体的独特之处,并基于其特点,扩散开来,创造最能贴合特点的新闻专题,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 & “雪崩”就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文字、图片、视频拼凑在一起,而是充分融汇了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和交互式图形等新媒体形式。故事比较复杂,涉及16个滑雪成员,如果只是在报纸上刊登,非常容易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但是新媒体解决了这个问题――每出现一个新成员,段落边就会出现这名成员的面部特写,部分还提供音频和视频,可以说将“个人性”真正附加到了新闻之上。故事的背景和流程也比较复杂,如果单纯用文字、图片展现,理解起来并不简单。但是,通过动画、流程图,就可以将每个情节流畅连接,整个故事也得以娓娓道来。在雪崩发生的过程中,一个标着各个人名的移动的黑点可以清楚展示每个成员在雪崩到来的那一瞬间如何移动,幸存者是如何侥幸逃过雪崩,而遇难者又是怎样没能躲过天降之灾。
& & 虽然这是一个新媒体专题,但《纽约时报》的高质量报道还是延续了下来。整片报道采访了近百名采访对象,逻辑清晰,而且故事跌宕,引发共鸣。更重要的是,新媒体使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的水准也相当高,制图恰到好处,并非为了用图而放图,而是巧妙穿插。在构图、设计环节也颇精良,既不会让受众觉得在文图之间跳来跳去,又不觉得过度的文字很挑战,这样的“水到渠成”的嵌套感不得不归功于基于人最佳阅读体验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排版。
& & 当然,后续的“报网融合”的探索也值得称道。在线上专题获得成功之后,传统的报纸也随即出了5叠报道,并很快推出了以文字为主的“电子书”,之后在《纽约时报》的周末版还推出了一个特别报道。这组报道既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形式,用现代化的技术引起了年轻读者的关注,也为报纸赢得了声誉和读者,成为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强化报道的范例。
& & 《人民日报》也注意到了这次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撰文评论,表示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不是简单的长话短说、老话新说,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利用新的思维拓展新闻写作的内涵和外延。不仅是内容之新、形式之新,更是观念之新。
& & 第二、“雪崩”的成功印证了互联网的创新内核是一种新型的叙事方式,是一种类似于Ipad阅读的潮流。哪一个网站能更好地贴合这个潮流,就必将获得更多的流量。
& & 美国科技博客GigaOM主编奥姆?马利克(Om Malik)在自己创办的博客上发表文章认为,《纽约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了新闻报道”。在马利克看来,“雪崩”是真正采用了“后平板电脑时代”叙事手法的先驱性报道之一。
& & 在互联网时代,受众不再仅仅是“后仰式”阅读的体验者,即打开电视躺在沙发上被动地接收信息,更多的情况下是“前倾式”阅读的参与者,点击鼠标,浏览网页,主动选择他们想要接收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排除掉随即选择的因素,一个网页的设计是否第一眼上对读者“友好”是很重要的。
& &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特质是“互动化、社区化、令用户身临其境”,但是很多传统报纸的网站并不愿意让受众参与到新闻制造的过程中,不想让自己的网站成为一个SNS社交媒体。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在其中是比较有特色、专业化和较高水准的一个平台。所以《雪崩》是一个“前倾式”阅读时代的全新的叙事方式典范――它既没有牺牲报纸原本的专业性,又让报道充分与读者交互,焕发活力。
& & 第三、“雪崩”的成功能否得到复制呢?这个耗时六个月的项目对外声称耗资25万美元,基于其高成本,有人分析这种精致的数字化媒体表达方式更加适用于纪录片而非新闻,因为这样长时制作过程损害了新闻最基本的即时性与新鲜性特征,而且以通用标准(网页掉几率的千分之一为广告的点击率且每次广告带来了10美元收入)计算,整个“雪崩”仍旧是赔钱的。
& & 更主要的是,业内人士认为“雪崩”的成功只是一时的新鲜劲儿。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魏武挥认为,如果下一次以海啸做一个相似的专题,肯定不能复制“雪崩”的成功,交互式的呈现方式虽然能够一时激发受众的好奇与好感,但如果一直重复很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毕竟“新闻是一种内容为王的文体,再花哨的形式也无法替代优质内容本身”。
& & 能否复制成功要从多种角度分析,比如选择与之对比的对象。如果将多媒体专题与报纸报道相比,那么显然是会收到更多欢迎;但是,如果将多媒体专题与一个纪录片相比较,那么可能更多受众会选择纪录片。
& & 但是,这里面蕴藏着新的商机。比如,《纽约时报》已经把“雪崩”转制成电子书,一本卖2.99美元。这种转制的成本在原有报道成型的基础上,几乎为0。他们计划今年以这种模式出版约12本电子书。而且,纽约时报的网站发展不是一种“零和式”的发展,并不代表选择了文本就排除了纪录片形式,也不代表未来的专题都要走和“雪崩”完全一致的发展路线,重要的是结合每一个选题的内容选择最切合、最能描述清楚的新闻样式,最终成型一个吸引人、交互人的报道。
& & 而“交互性”是否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的负面作用,业界仍然有争论。在我看来,每一篇报道都和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受众“交互”,这是最好的多媒体达到效果,并不会达到“审美疲劳”,真正会让我们“疲劳”的是一种没有把关人、杂乱无章千篇一律的山寨呈现模式。如果未来出现1000个完全一样的“雪崩”主题,那后果一定是失败;但是,理想的推广效果是根据受众的需要,出现1000个能像“雪崩”一样有良好到达效果的主题,完美贴合每一个受众当下的需求。
& & 所以要想让“雪崩”来得更猛烈,国内的网站和官方报纸需要做的是:培养既善于把握内容又擅长数据统计的新型“制片人”、培养专业素质过硬又能玩转多媒体叙事的新型记者和打造不同于以纸质报刊为中心的旧制度的编辑创意体系。
& & 现在几乎各个大型报纸都有自己的“制图师”,一些央媒还有专门的“制图工作室”,比较有特色的如“新京报”的制图在一些新闻报道上走到了前头,《人民日报》也经常在一些版面、特别是数据比较多的时候,使用一些制图来帮助理解。在制图逐渐变成主流的今天,各大报纸竞争的点逐渐转型了是否能制好、是否贴合内容等方面。数据化的图表能够做到先声夺人,而情感化的新闻图片能帮助情感共振、调适等,所以,未来传统媒体里的“制片人”仍然是主要趋势。
& & 其次,新媒体也给记者带来了更多要求,包括走在多媒体的最前头,积极探索相应的方式。有趣的是,中国的一些老记者曾抱怨,“不懂微信,都不知道怎么跟人竞争。”比如,在参加相关会议时,其他新闻单位的小年轻用“扫一扫”等迅速掌握背景信息、用微博传图发送第一手新鲜资讯,的确让技术落后的人员觉得相形见绌。但是,技术反哺的同时,也别忘了相应的“经验反哺”。新闻业是一个永远在时新、专业、客观、深度等多个维度追求平衡的整体。本身专业素质和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打磨才能更好适应潮流。
& & 最后,编辑创意体系也要从根本上得到变革。在一些专业门槛较低的领域,应当放手让受众互相交互、创造内容,用新闻里的“长尾效应”吸引小范围的兴趣群体;而在一些专业门槛相对较高的领域,可以做到适当引导,加强受众的自我创造力。比如,新浪网的“美食频道”就没有专门的撰稿的编辑、记者,只有自己上传内容的美食博主,根据点击量排名,而栏目编辑只要做一些日常维护、网站管理即可。相对于其他有专业排版的网站如“下厨房”、“美食一家”等网站来说,新浪的博客反而是访问量最高的。对于报纸来说,一些创意编辑的内容就要主动从新媒体的角度进行编排。《人民日报》的文章在刊登上报纸的同时,可以主动想想相同的文章要以怎样的方式放上人民网来换取点击;如果能在内容编排之前提前想到后续的影响,就不会失了先机。
& & 但是,“雪崩”的成功还有其他的不可复制的地方――比如,不同读者对想象力、注意力分配的不同模式,有些读者认为华丽的注脚和完美的阐释让人分心,有些读者可能更喜欢单纯的文本阅读,这些都是基于个人偏好的不同。新媒体改变的只是受众群体,并没有改变“内容为王”这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至少目前还没有。但是,不可以轻视用户的体验和需求。正如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所认为的,“内容为王”是否成立,不是媒体自己说了算的,是由用户来评判的。
& & 有趣的是,在“雪崩专题”成功之后,中国的《解放日报》随即推出了类似的版本“战友”专题。如果和其他中国网站专题对比,“战友”做的挺成功;但和“雪崩”相比,依旧有不小的距离。(见图6)
图6、《解放日报》推出的多媒体“战友”专题
& & 中国的“战友”是为了纪念上海解放64周年特推出的一群当年参与解放上海战争的人民解放军老兵,寻找当年生死兄弟的特稿,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打造。&封面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群白发老兵的新集结号”来高度概括整个主题,全文分为“与妻书、胡团长、奇遇记、致青春、英名墙”五个版块内容。封面和封底都穿插类似冲锋枪、战火连天的背景音乐营造环境。在采访对象出现时,也在右侧同时出现简短的视频。在描述战役的同时,用红色箭头标明某一只队伍的行进路线、作战方案等,在封底滚动播出解放上海大事记等。
& & 而“战友”专题没有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有:1、准备仍然不够完整,“战友”的意义其实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作者可能囿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无法继续深化;2、多媒体的意识不强: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有一些漏洞,比如一些自动播放的背景材料无法人工进行调节和二度查看,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便等;3、资料的缺乏:基于战友这个专题本身的限制,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的缺失使得整个视觉呈现不够震撼。但是,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报社还会出现类似的“雪崩”,以及继续向交互性的多媒体报道方向所做的尝试。
三、“雪崩”之后――灾难报道的三个“快与慢”
& & 自然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因为灾难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自然灾害的新闻价值较高。&而在灾害报道中,总结出的“三快三慢”值得注意。
& & 第一,新闻报道上要做到快传达、慢报道。从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近年来的地震、泥石流、煤矿崩塌等灾难事件的频发,使得灾难报道愈发常见。学界也逐渐从业界的报道中汲取经验,现在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灾难报道中不仅要对事实本身进行报道,更应该主动探求灾难发生的原因和避免灾难的方法以及灾难带给人们的思考。这被冠名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并不是指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更不是眼泪和同情,而是对灾难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尊重与同情。
& & 从这个角度来说,后续报道也比较符合人文关怀的客观要求。如果在事件发生之后立马采访,幸存者难免情绪起伏比较大,再次采访可能造成二度伤害。但是,如果是在事后半年之内进行采访,不仅幸存者、受害者家属等各方采访对象的情绪比较稳定,而且事件对他们的影响也能够逐渐显现。正如“雪崩”里一名采访对象所说的,“这次事件之后,我感觉我已经死了;剩下的生活是一个活死人在度过。”事件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不同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本身就是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的。
& & 从救援者的角度来说,事件刚刚发生之际,一定处在手忙脚乱的过程中,这时候如果记者长期间采访可能会占用原本就紧缺的救援资源,可能走入“采访影响救援”的错误之处。但是,如果在事件发生一段时间之后再采访,给救援者自己一些反省机制的时间,也能得到更加有力、有意义的引言。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灾难新闻的报道并不在有多快,而在有多深,在于其从多大的角度上影响了每一个人。
& & 但是,“慢下来”的趋势并不代表不需要“快”的新闻。在灾难刚刚发生的时候,无论是身陷险境的受难者,还是在灾难之外的公众,最需要了解的是关于灾难程度及其救助的最新信息。这个时候一旦沟通不畅或者信息不透明,就引发公众恐慌的情绪,甚至导致对政府的怀疑、埋怨和不信任感。因此,“快新闻”是一种对公众知情权的基本理解和尊重。“慢报道”,并不代表“慢传达”。
& & 总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慢和快的有机辩证地结合。快――在于对一些基本信息(比如第一时间知道伤亡人数、灾难有无影响和蔓延趋势等)应当尽快传达。而慢――在于后续的追踪,在于时间对事件的持续影响。
& & 第二、新闻学上要做到心理安慰上的“快”和心理重建上的“慢”,从心理学的角度,“慢”也值得在这个“快报道”的时代进行推广。
&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心理学界开始对心理危机和心理干预进行系统研究,并有心理学者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当出现重大事件或生活发生急剧变化并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时,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 & 在自然灾害刚刚发生的时候,出于人类的通感,不仅仅是受害者想要知道更多信息,处在安全地带的人们也想知道诸如“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是否蔓延”等基本信息。这个时候,他们处于一种轻度的心理危机状态,将其他人的情感和正在经历的事件代入到自身的感觉中。媒体此时应当积极地充当心理抚慰的功能,办法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在地震之后,很多人会主动打开电视,查看是否有插播的紧急新闻等,就是要寻求这样一种“心理安慰”。这个时候的心理安慰应该要快、要透明,否则极易产生恐慌感和不适感。媒体的抚慰相对于专业的心理抚慰来说,可能不专业,但是因为其面向大众而非个人,所以其公开性让人有一种“群体作战”的归属感,在心理安慰上的作用不容小觑。
& & 常常因为在心理安慰上的作用较大,媒体的“心理重建”功能就被遗忘。心理重建是针对特定受害者为主要群体的修复漫长性心理损伤的过程,正如“雪崩”专题做到的那样。
& & 或许不专业,但是媒体仍然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其面向大众、并代表绝大多数人的舆论。所以,在安慰受害者的同时,媒体的工作人员是将他们的故事展现给别人看,这个展现的过程本身就带有正能量。相当于告诉他们“仍有人关注你们的故事”。而且,这个过程还是给剩余的人一些心理预期和暗示,表达一种积极的能量,以达到预警功能。
& & 以“雪崩”为例,在漫长的采访过程中暗示给受害者、幸存者及其家属的就是,我们认为你的故事是有价值的,我们希望你们能度过这个难关――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帮助他们心理重建。而且,还传递给受众信息――在滑雪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在灾难预警和告知阶段率先给受众打预防针。
& & 第三,在新闻报道方针上的“快评述”和“慢思考”。新闻的描述只要做到真实、客观、公正,整个采访过程可以说不用很长,但是如果想要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客观、深入地挖掘一个现象的原因,可想而知需要一个漫长的思考过程。
& & 比如,在对“雪崩”的发生原因上,就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这是自然因素引发的,有学者认为人为的重力等因素才是关键。这也引发了对其他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是人为还是自然因素产生的巨大讨论。而这样的讨论正是问题的核心。要想做到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只有通过类似的反复讨论和科学论证,才能得到最终结论。
& & 比如,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生态中心主义”?学者看到,这些基本观念上的差异在灾难报道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王中教授在50&年代曾提出“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这种观念和灾难报道后常出现的类似“夺取抗灾的最后胜利”等语言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但是在“雪崩”这个灾难报道中,从编辑选登的图片到用语上,可以明显看到西方报道在自然灾难报道中更倾向一种生态主导意识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 & 不管是哪一种观点,在灾害报道上,首先要从生态视角分析灾难发生的原因,而这个分析就涉及到采访相应领域的权威专家,如果想要做的深度,就不会是一篇很快的报道。但是,如果以速度牺牲质量,那就得不偿失。所以,从科学探讨原因的角度来说,也要做到快评述、慢思考。
& & 最后,“雪崩”专题的制作给我们的一点启发是,快的报道不一定没有专业性,但慢的报道几乎是每一个专业性报道形成的必须条件。
& & 有学者在回顾汶川地震报道时,整理出了新闻报道的几个误区,包括灾难报道恐怖化(比如各类报道特别是电视报道中,出现倒塌的房屋、扭曲的公路、鲜血淋漓伤员等刺激性画面甚至是残肢断臂等惨不忍睹的镜头)、灾难报道媚俗化(竭力展现灾难奇闻与图景、刻意寻找救灾人员或者救灾领导的悲悯情怀)、灾难报道娱乐化(典型的《成都商报》的描述一头在地震里“减肥”至不到100斤的猪)、灾难报道商业化(在集中搞灾情报道时穿插广告)、灾难报道随意化(某些媒体充当了灾区里谣传的传播者和放大者)。
& & 一条一条对照,就可以看到,纽约时报的高标准在这次的“雪崩”专题上显露无疑。这个长达万字的专题报道,几乎上述提到的一个缺点都没有。报道不恐怖化(如前文所述,不过分描述死者的具体死亡惨状,见图7、哪怕是拍摄受害者的家属,也倾向使用冷静的面孔而非不自然状态下的悲戚面孔)、不媚俗(没有过分夸大任何参与方的效用)、不娱乐(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专题报道)、不商业化(没有“应景”地穿插运动品牌的广告)、不随意(对于每一条引言、每一个事实都有人和数据支持,没有谣言)。这样专业化的报道避免了很多后续的问题,比如过分细节的渲染、过分煽情的图片等。
图7、“雪崩”专题中的受害人家属照片,面孔平静
& & 综合来说,“雪崩”专题在“三快三慢”上做得非常好,可以说是一个利用新媒体专题做新闻报道的典型创新样本。由此看来,聚合多种信息元素、综合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介技术的平台搭建,向受众提供最现场化、最易理解、最易获取的新媒体化产品将在长期成为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媒体及其网站要想吸引更多读者,在媒介融合之外还有不短的路要走。而“雪崩”的成功能否复制,就看其他新闻网站能否拿出纽约时报网站的时间和精力,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创意打动读者。
、3&李克.《雪崩》:《纽约时报》的全新报道方式. [J]网络传播.2013.6:第84页
&马涛.《纽约时报》雪崩专题的革新断想. [J]传媒观察.2013.6:第94页
&见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日查阅
&见“雪崩”专题,,日查阅
&吕洪.&媒介融合之后. [N]&人民日报,日.&来源:&人民网
&见,日查阅
&张祯希.&业内人士:《纽约时报》数字化专题报道“雪崩”难复制. [N]文汇报, 日
见,日查阅
&见,日查阅
&见&,日查阅
&见链接,日查阅
&郑亚楠.放开自然灾难报道后媒介权力的实现:&新闻学与传播学.&[J]现代传播. 2010年第&12期.&第48页
&叶丹.浅析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世界,2010,01:第66页、第67页.
&[美]&吉利兰?詹姆斯.&危机干预策略[M ],&肖水源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第141页
&蒋晓丽,王亿本.灾难报道热传播的冷思考――从多维视角拓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第163页到第167页
&苏虹.“灾难报道”背后的灾难――对“5?12汶川大地震”灾难报道的一些反思[J].新闻大学,2008,04:第20页到第23页.
(责编:张瑜、唐胜宏)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