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后置留的心脏起博器的后遗症导线是怎么处理的

手术进行中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如何应对呢?
作者:余奇劲 杨云朝(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来源:医学界麻醉频道
何谓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
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功能日趋完善。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生命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电性疾病,如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颈动脉窦晕厥、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心脏起搏器的适用人群有哪些?
1、严重的心跳过慢
心脏停跳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应该植入起搏器。这也是起搏器最主要和最初的治疗范畴。
2、心脏收缩无力
疾病若破坏了心肌,或改变了其原有形态,会导致心肌无法有力收缩。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就会引起心脏泵血不足,身体各部分无法获得充足的新鲜血液,造成头晕、胸闷、乏力等各种症状。如药物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以在心脏各部分安装多个起搏器,同步产生多个电刺激命令,帮助心肌收缩。
3、心跳骤停
心脏停止跳动数分钟就能致死,一些疾病可引发心跳骤停或致命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以安装具有除颤器功能的起搏器,能恢复心脏有规律的跳动。在某些心脏病综合治疗中(颈动脉窦高敏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预防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等),起搏器还是不可或缺或唯一的治疗手段。
为何手术期间需要心脏起搏器?
围手术期心脏起搏器可有效防治患者围手术期所引发的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大大提高心脏病患者围术期的生存率;心脏起搏器主要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器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围手术期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1-2]:
(1)伴有临床症状的任何水平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II型及以上);
(2)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症状的心室率经常低于50次/分,或间歇发生心室率低于40次/分;
(3)阿-斯综合征发作,各种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引起的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衰竭;
(4)双束支传导阻滞所致伴临床症状的各种心律失常;
(5)各种伴临床症状心脏病患者行创伤或应激较大的复杂手术,预防性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
围手术期心脏起搏器突发故障导致恶果,谁的责任?
围手术期心脏起搏器故障突发情况分类与责任推测:
(1)入手术室麻醉前,已植入的心脏起搏器患者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虽与麻醉医师无直接关系,但只要患者在手术室内有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我们都有义务进行抢救;
(2)实施麻醉后至手术开始前,由于外科医师还未直接参与手术,麻醉医师可能会承担主要责任;
(3)手术过程中,由于电刀、电凝或手术直接刺激等,造成起搏器发生故障,共同参与,责任共同承担;
(4)麻醉离开手术室后,由于麻醉医师已进行交接班,应由接班部门与主管医师共同承担。另外,围麻醉期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对患者的危害主要由患者自身心脏疾病决定,若患者本身患有严重心率失常,一旦失去起搏器的调控,则患者随时可能发生恶性心率失常或心脏骤停,即使抢救得当,也可能会造成全身多器官脏器的损伤。
围手术期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的原因何在?
对于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或需要预防性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治疗,心脏起搏器的应用能有效防治患者围麻醉期发生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跳鄹停。
然而,围手术期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起搏器本身、患者身体的变化、麻醉因素、手术影响等),极易导致患者围麻醉期间发生心脏起搏器故障,使之不能正常的工作运行,这极大的威胁了患者围麻醉期的安全性;因而,针对心脏起搏器故障,我们麻醉医生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分析处理能力以尽可能确保围麻醉期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人工心脏起搏系统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组成。
通常将脉冲发生器称为起搏器,脉冲发生器主要由电源(现大多为锂-碘电池)和电子线路组成;电极导线是绝缘导电金属线,可将电脉冲传递至心脏,并将心脏的腔内心电图传输到起搏器的感知线路。
人工心脏起搏器分为临时起搏器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且根据其起搏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五类:
(1)心房按需型(AAI):电极置于心房。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房,并下传激动心室,以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
(2)心室按需型(VVI):电极置于心室。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室,如果有自身的心搏,起搏器能感知自身心搏的QRS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律竞争。这型起搏器只能保证心室起搏节律,不能与心房收缩同步。
(3)双腔起搏器(DDD):心房和心室都放置电极。如果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的低限频率,导致心室传导功能有障碍,则起搏器感知P波触发心室起搏。如果心房的自身频率过缓,但房室传导功能是好的,则起搏器起搏心房,并下传心室。这种双腔起搏器的逻辑,总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的收缩。
(4)频率自适应起搏器:本型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能根据机体对心排血量(即对需氧量)的要求而自动调节适应,起搏频率加快,则心排血量相应增加,满足机体生理需要。
(5)起搏器的程序控制功能:指埋藏于体内的起搏器,可以在体外用程序控制器改变其工作方式及工作参数。
认识和了解心脏起搏器的组成和心脏起搏器起搏类型是我们分析心脏起搏器故障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二、心脏起搏的基本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起搏功能障碍和感知功能障碍。
围麻醉期心脏起搏器起搏功能障碍:
(1)电极与心内膜界面障碍,如电极脱位、传出阻滞、心肌穿孔;
(2)导线折断或导线损伤;
(3)导线与脉冲器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
(4)脉冲发生器故障,如电池电量不足或耗竭、脉冲器线路故障;
(5)起搏程控调节错误;
(6)病人自身疾病恶化,如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等等。
围麻醉期心脏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
(1)感知不足,可能故障为:
①R/P波振幅或斜率降低,可能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心室颤动、药物影响等;
②心电信号在传入脉冲发生器过程中信号减弱,可能与手术体位变动,导致电极脱位、导线破损、线路打折接触不良等等;
③程控调节感知阈值过高;
④电量不足。
(2)感知过度,围麻醉期主要与手术电刀、电凝等强大电流的干扰影响。
围手术期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对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心脏起搏器故障关注要点:
(1)术前务必了解心脏起搏器的类型、电极导线的走向、程控设置(心率低限频率和高限频率)等;
(2)围麻醉期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心电图,心率是否在程控设置内?是否为起搏心率?
(3)若心率不在程控设置范围内,且无起搏心率,则高度怀疑心脏起搏器故障。全麻患者则需密切观察并识别监护仪心电图,有无异常或心律失常等等,清醒患者应立即问诊患者有无心慌、胸闷、头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同时行心脏听诊有无异常,连续多次检测患者血压,末梢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等;
(4)是否发生心脏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如电极脱位(发生率最高,尤其特殊体位变动)、感染、心肌穿孔、起搏综合征、气胸、肌肉跳动等等[3];
(5)虽然目前大部分起搏器抗干扰能力很强,但围麻醉期电刀、电凝大量应用仍可诱发心脏起搏器故障,从而诱发患者心率失常;特别是单极电刀,应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使用电烙术时,务必坚持电烙能量尽可能低、时间尽可能短、电烙次数尽可能少。
围麻醉期常见心脏起搏器故障原因与处理措施:
(1)电极脱位或电极微脱位。电极脱位,无起搏心率,轻轻后撤无阻力感,胸部X片有助于明确诊断;电极微脱位,导线起搏阈值明显升高;电极脱位需要请心内科专业医师重新调整导线位置。
(2)起搏器失灵。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围麻醉期实际起搏频率低于实际程控频率或磁频明显下降,可能为为电池耗竭。若起搏频率高于高限频率则考虑为起搏器奔放,需更换脉冲发生器;
(3)起搏阈值显著升高,可能考虑导线部分打折;若无线升高,则可能出现导线折断,需要更换导线。
(4)起搏器阈值显著降低,可能考虑导线绝缘破坏或发生系统短路,X线有助于诊断破损处的位置[4]。
(5)线路故障或导线接触不良。应作为患者围麻醉期的常规检查,若患者心率高于低限频率时,可通过程控调节低限频率使其高于自身心率,此时为起搏心率则起搏器正常,若无起搏心率则起搏器故障;需打开起搏器囊袋,检查脉冲发生器与起搏器之间连接是否正常,导线是否穿越螺丝固定点,重新连接,若起搏器正常工作提示为接触不良;若仍无起搏,需测定导线阻抗,导线阻抗显著升高,大于2000欧姆,则为导线断裂。如果导线阻抗正常,起搏阈值正常,表明导线完好,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
(6)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围麻醉期主要为感知过度,主要受电刀、电凝、电烙以及肌电等干扰,需要密切观察心电图心率的变化。
围手术期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的思考
围麻醉期已植心脏起搏器患者行非心脏手术,一旦突发发生起搏器故障,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预防和避免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故对于已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术前访视务必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脏起搏器的类型(临时、永久性及植入途径等等),并需对患者家属(尤其授权委托人)告知相应风险;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患者的任何操作、体位移动务必谨慎小心,手术医师使用的一切用物、耗材、或电刀电凝都必须考虑其中,以防影响起搏器工作。
然而,麻醉医师谨慎预防只能减少心脏起搏器故障的发生率,始终不能绝对的避免心脏起搏器故障的发生。围麻醉期一旦发生起搏器故障,引起不可逆的恶性心律失常,造成患者灾难性的后果后,我们该如何化解矛盾、保护自己,值得我们深思。个人建议:
(1)院方应针对已植入心脏起搏器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制定相关程序,并上报医务科备案;
(2)术前麻醉医生访视病人,并向患者家属(授权委托人)充分交代起搏器故障所带来的风险及签署书面告知说明;
(3)一旦围麻醉期发生心脏起搏器故障,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家属(授权委托人),使其享受相应的知情权和一定的心理准备,并告知我们目前的处理措施。麻醉医生的处理措施:
①邀请心内科专家急会诊;
②立即汇报上级医师及科主任,共同处理、分担责任;
③呼叫周围人员准备急救;
④沉着冷静分析起搏器故障原因,检查导线有无接触不良、打折等常见原因;
(4)一旦发生不可逆的、灾难性的后果,立即上报医务科,以保证所有当事人的人生安全;
(5)最后,通过院方或合法、合理的法律程序来解决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矛盾。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 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Robertson JO,Cuculich PS,Saint LL et al. Predictors and risk of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fter the Cox-maze IV procedur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J] .Ann Thorac Surg.):2015-20.
[3]Suksarnjit P,Prasidthrathsint K.Pacemaker stimulus amplitude alteration without loss of capture: an unusual ECG finding in cardiac tamponade from pacemaker lead perforation[J].Heart Lung Circ.):10-11.
[4] Baranchuk A, Ribas S, Divakaramenon S, Morillo CA. [Real time intracardiac electrograms for the diagnosis of pacemaker malfunction].medicina(B Aires).):62-4.
余奇劲(1972--),男,湖北咸宁人,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麻醉优化与围手术期间相关哲学问题的研究。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zhouyanhong@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稿费:100~600
小编微信:guruoguru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胆小勿入!起搏器被放入心脏过程详解!
一、消毒、麻醉
此类手术由心内科医生在导管室进行手术,手术需要局部麻醉,整个手术中患者都处于清醒状态。(图所示为患者仰卧位,右胸部位)
二、静脉穿刺
穿刺过程。
在X透视下,医生通过静脉将电极导线放置到相应的心脏腔室,患者不会感觉到有根电极导线存在于心腔中。
三、制作囊袋
切开皮肤。
制作囊袋。
经鞘送入起搏导线。
房室电极导线安装完成。
心室导线送入右心室心尖部。
心房导线送入右心耳。
四、电极测试
起搏器测试连接线。
电极测试开始。
测试中……
测试完成,固定电极。
五、安装起搏器
准备安装的起搏器。
起搏器和电极连接。
起搏器放入囊袋中。
确保导线和起搏器位置放好后,开始缝合。
由于患者偏瘦,缝合完成后,放置起搏器的位置,皮肤略有隆起。
完成手术后,起搏器已经开始工作了,当心脏停止跳动或者跳动太慢时,起搏器就会发出电冲动信号,使心脏规律跳动。
部分器械展示
未拆装的起搏器和电极导线。
红色圆圈内部即带有毛刺的电极。
起搏器手术的导管室全景。
关于起搏器
时间: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被誉为一种微创的心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少,通常在导管室中完成,手术需1-2小时左右,术后需在医院住院1周左右。
维护:出院3个月,到医院程控一下起搏器,调整下参数以确保起搏器能够更有效的工作。顺利的化以后可以1-2年来程控一次,就好了。直到距离担保年限还有一年了,
适应证: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有症状的心动过缓,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常见的症状是:头晕、乏力、黑蒙、晕厥、心悸;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术后注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需对局部进行加压止血,平卧24小时。术后24小时可坐起活动,但需注意避免上肢及肩关节的活动。隔日伤口换药,7-8天后即可拆线。
保养:安置心脏起搏器是为了提高心动过缓病人的生活质量,部分情况可以避免猝死。安置起搏器后一般生活不受限制,如日常活动、日常电子产品、不剧烈的运动等均不会对起搏器构成影响。当然,普通起搏器需要避免强磁场,强力撞击等。遇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鸣谢:感谢全体导管室医务人员和患者赵先生对于拍摄的协助。
注:本文作者供职于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老沈说事”:一个医务人员的个人公众号,关注医患话题,普及医学知识,偶尔也会吐槽。
作者:宗禾 来源:“老沈说事”微信号 日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在国内安装心脏起搏器全过程
【本文作者汪祖学简历】
&&&&&&&&&&&&&&
1943年生。籍贯湖北黄石市。在中国国内从事教育工作41年,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曾经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赴广州英豪学校工作,2003年退休。平素在教育之余喜欢新闻报道写作,在中国国内时曾多次被黄石地方电台、报纸评为“优秀通讯员”。曾在国内《人民教育》、《学校体育》等杂志发表过文章。
《生活啊生活》徵文專欄
日,忘不了这个日子:71岁的我,住进了湖北黄石中心医院,5月17日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耗资人民币6万多。
一年过去了,那些安装细节历历在目,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汲取,回忆记录如下,与大家分享。
日,曾应约去中心医院住了三天,做了CT、彩超、透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深度检查,结果是,金主任建议我安装心脏起博器!
乍听安装这个设备,着实吓了一跳,我托词说回去考虑考虑,结账后逃离了医院。在老同学老朋友圈里,大家公认我的身体是很好的:看外形,本人不高也不算矮:1.68米,不胖也不算瘦:68公斤。因自小喜欢运动,体操、举重、羽毛球等都曾涉猎;特别是游泳,多次参加横渡长江活动,在50米游泳池的这一头可以潜水到那一头;足球,我读初二年级时选入黄石少年足球队去宜昌参加湖北省比赛,黄石队荣获全省第三名;乒乓球,63岁,即2006年,荣获美国圣迭戈老人65岁组第一名。至今我仍然每天上午坚持打一个多小时的乒乓球。
本人一辈子都不沾烟酒,也不吃辣椒等刺激食品,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从来不睡懒觉。没想到今天要安装什么心脏起搏器!看来后天的检点也挡不住先天的遗传:没办法,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再说远点,2013年三月,第五次去美国之前,我和老伴去中心医院作出国前的例行体检,和蔼可亲的金主任就发现了些问题,因为我们几天后就要登机,所以他没有细说,只是交代“等你从美国回来再做仔细检查。”
2014年二月,临近回国前的一个月,
一次自不量力的庭院劳动,因强度过大我晕厥了一次。发生了这次晕厥事,引起本人和家庭成员的警觉,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中心医院作深度体检。金主任通过心电图,证实我心脏的一个什么结有点问题。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这个有点问题的结,导致我心脏停跳2秒&#多次,还出现停跳3.21秒一次!是的,我经常半夜量心跳仅有40多次,心慌、早搏时而有之。如果哪一天深夜,这个结导致心脏停跳过长,心脏也就懒得再跳了,那就是小沈阳所说:“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哈”!
金主任说:“现今全世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安装心脏起搏器。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起搏器平常不工作,只有当你心跳每分钟少于60次,它才启动,让心脏恢复到正常心率,安装后可管八至十年。”
看到我很犹豫,他又说:“你还想不想去美国了?”我说不想去了。他满以为我还想去。他又问:“您今年60几了?”我说我71了。他立刻说:“那更要安装,年龄越大越麻烦!我们医院是您女儿湖北理工学院的附属医院,我们都熟,您要相信我。”是的,他的口碑不错,他的话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但是听来我还是感觉突然。听说过心脏起搏器,但是绝没想过要安在我的身上!这个弯确实太急了,我需要点时间来转变观念。这就是当时我逃离医院的心境。老伴也不能接受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现实。在离开医院后的22天里,女儿、儿子多方打听有关安装起搏器的利弊。
不久儿子打来越洋电话告知,他现在在武汉、黄石各大医院任职的众多学医的中学同窗将于5.1节在黄石聚会,他已和他(她)们取得联系,要我去听听他们的意见。那天下午,我去到他们在湖北理工学院西门足球场踢球、聚会的地方,他(她)们看到我都立即热情的围上来。我认识他们,他(她)们也认识我,想当年我是黄石二中他们这个由美籍华人数学家提供教材的全国七个中学数学教学实验班之一的“家长委员会”组织者成员。
像给我会诊一样,大夫们七嘴八舌给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丁大夫已经是武汉协和医院的主任医生了,其他同学都是副主任、主治大夫。大家最后的结论是:应该安装起搏器!他(她)们的意见举足轻重。
权衡利弊,家庭成员终于形成了共识,原来十分反对安装起搏器的老伴也不吭声了。她的性格,不吭声就是默认,当然还是比较勉强。这就是此文开头我主动二次走进中心医院的缘由。
本人有幸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生存了71年,但是还从未尝试过住院和开刀的滋味,这次是要真实体验一回了。
医生通知我,准备星期天下午安装。届时武汉的江教授也来。
星期五又通知我,提前在星期六下午安装。当晚,我的临床张医生把我和女儿叫到他的办公室,认真、严肃的拿出一张表格要我们签字。表格的名称是“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知情同意书”。
该同意书有三段文字。
第一段是医生告白:“……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可能出现无法预料的医疗风险和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医务人员将按照医疗原则予以尽力抢救,但仍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是否同意,请书面表明意愿并签字。”后面是医生的签字。
第二段是“患者代理人表明知道这个治疗的风险和后果,并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目前及以后不再对上述问题提出异议”云云,后面又是患者和近亲属签名。
第三段文字和第二段相似。后面也还是要患者和近亲属签字。
此表反面还有内容!题目是“不良后果及医疗风险告知内容”。告知内容共Ǒ,条条都是因为出现什么无法预料的事故导致意外死亡的字眼:这哪里是什么“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知情同意书”,简直就是要强迫患者和家属面签的“生死文书!”,每一款都令人触目心惊。
联想到病房走廊墙上关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宣传介绍和金主任的劝诫,说什么安装起搏器的技术很成熟,是一个小手术,1小时就能完成,没有风险云云。怎么临到要安装的时候突然冒出来这么多的危及生命的风险!女儿小声对我说,这是例行公事,不论什么手术,全世界只要发生过一次事故,他们就要写进去,预防不测。女儿在“近亲属”一栏内签了名,我心里虽然在打鼓,但是手还是拿笔在患者栏内签了名。
星期六上午,女儿陪我去银行取款,德国产“百多力”牌起搏器价格需要41000元。取款回来的路上接到从医院病房里的老伴打来的电话,说下午的手术又改在上午了,要我直接去三楼手术室!手术时间一改再改,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我和女儿急急忙忙去前台缴了款,又急急忙忙赶到住院部三楼手术室。看到我的病床已经被推到手术室走廊里了。
第一个患者已经进去,我应该是排第二了。专家还没来。这时大概是上午9点半。护理人员要我躺在我的病床上休息。突然我看到几个人簇拥着一ʩ左右、戴着眼镜的人进来了,我猜想他大概就是大名鼎鼎的安装起搏器的权威江教授了。他大概是刚从武汉匆匆赶来。他们一行进到手术室对面的招待室,接着有人送进去了早点。过了一会,第一个手术的人被推了出来,是一位老夫人。她躺在病床上笑呵呵的说:“不怎么痛,也不怎么难受,比生孩子、刮胎要好多了。”不知道她是对围在她身边的亲属说的,还是安慰我这个即将进手术室的人说的。这是个坚强乐观的老太太。
轮到我了。我随医生走进手术室。这个手术室里有里外两间,外面一间大概有60平方米,中间摆放一张手术台,手术台上方和旁边有X光等仪器,左手里面一间有20多平方米,大概是手术室需要的物质供应和专家监护的房间,通过一个宽大的玻璃窗,能够看到这边手术台的一切。
我的临床医生张大夫要我脱掉上衣。他上到手术台,拿着一大把沾了消毒水的棉签,在我的左胸口上猛擦了一气。
我原是向他申请在右边开刀的,因为我是“左撇子”,除了吃饭拿筷子、写字拿笔轻活外,打乒乓球、拿锯子、刀子、锤子等力气活都是左手。他当时也说两边都可以安装,并说转告给主刀的金主任。可是临进手术室前,张医生告诉我,金主任说在左边开的人是多数。所以还是决定开在左边。
我不知道这和多数少数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既然主刀主任决定了的事,我们患者也不敢强行改变。如果真的按照我的意思办,万一出了事还不是怪到我的头上?也许是他开左边习惯了更有把握吧。
消毒完后,张在我的胸口上盖上很厚的深色大布,大布左边锁骨下留有一个洞,紧接着又来一块和前面一样的大布,除左边锁骨外,把我身体其他部分都给盖得严严实实,但是眼睛可以从下方斜看到外面部分空间。这个时候一个女医生拿着病历对金主任说:“这个病人有一点房颤,是不是应该安装双腔起搏器?”
我听到了他(她)们的对话。
金主任过来对我说:“汪老师,你要安装带智能房颤的双腔起搏器,价格要多一万元,你有没有问题啊?”那就是说起搏器费用增加到51000元了。
这个时候了,我能说有问题?我只能说没有问题。接着金主任上来,拿着灌满麻醉药水的长针管,刺入我左锁骨下的肌肉,向几个方向转动打麻药。张医生在金主任的旁边帮忙。
麻药打完后,过了不大一会,金主任右手在白瓷盘里拿起手术刀,左手在我的左锁骨下按了按,找准下刀的位置,对准找好的地方,毫不犹豫就是一刀,并且立刻拿一大把面纱按住伤口,估计是血管里的血向外涌流。因为是局麻,我很清醒,感觉不疼,医生的一举一动我都能体会到。过了一会血止住了,他用手术器戒在向四周和深部扩展,可能是为安放起搏器掏一个“床”。突然那位江教授上来了,接过金主任的手术刀,他更有力度的动起来,弄了一会儿教授下去了,金主任接着干。
安放起搏器的“床”弄好了,接下来是放入导线。第一根导线放到一定的位置,金主任把X光的大探头移到我的胸口前,他回头去看身后的屏幕,又转身移开探头,继续放线,听到在一旁的教授说了声“好了。”
第一根导线算是安放完成了。接着安第二根导线。和第一根导线的经过一样,第二根导线也很快安好。接下来是测试导线。感觉是拿上来一个仪表,听到开关“啪、啪”的声音:一会儿测试好了。
现在要把导线连接到起搏器上了,我向金主任提出,能不能让我看看起搏器是个什么样子?金主任说没问题,叫张医生把起搏器放到我的眼前让我看。
起搏器是个铁灰色、如小火柴盒般大小、扁平园润的小家伙。我看到有两个端口:是双腔起搏器。张医生开始把测试好了的导线接到端口上。我清晰的听到导线接到端口后上紧固螺栓的声音。金主任拿过安好导线的起搏器,不费什么功夫,一会就很顺利放入皮肤下。
病房里早先安装了起搏器的董师傅曾经给我描述说,手术中他的起搏器放不进去,医生用力往下按,结果喷了他一脸的血。接着,金主任开始缝合。一会儿他下去了,由张医生继续给我缝合。然后给伤口包扎。他边工作边哼着小曲,显得很轻松,是不是想告知手术台上的患者,手术进行得很成功哦。
一切弄完后,上来两个大个男护工,分别把我后背、双腿托起,喊着“1、2、3、”的号子,把我放到病床上。
手术顺利结束,大约50分钟。比宣传材料上所说的需要1小时宿短了些。女儿和女婿都争着来值夜班,我不想搅乱他们的生活规律,就请了一个男护工,一天130元。
晚上我睡觉,护工也睡觉(他带来一张折叠床),我要小便,护工帮忙拿个小便器,卫生间就在房间里,清洗很方便。白天老伴在,护工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陪在床边。
没想到的是,手术后“不准动”的“最高指示”让我入夜开始难受。当晚痛苦不堪,腰像是要断了一样。
女儿看我那样难受,就帮我按摩。按摩确实有效,能缓解疼痛。女儿走后,护工也主动帮我按摩。但是越是到深夜越是难受!我又不敢呻吟,怕影响同室病友们休息。我让护工去找护士要安眠药。
吃了一颗安眠药没有效果,我怀疑这安眠药是不是过期了,护士矢口否认安眠药是有效的,没有过期!我又要了一颗。两颗安眠药都没有给我带来安眠,可见难受到何种程度!难熬的第一个夜晚,几乎通宵没有合眼。
第二天,我让老伴把从美国带回的“腰伤贴”拿来,把冬天用的热水袋和“电热宝”也拿来,这样才度过了后两天的难关。事后从“安装起搏器注意事项”中得知,手术后并不是一点都不能动,可以向另侧翻卧,下肢也可以动。可是医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硬是擅自提高了保险系数,下达“三天只能平躺,不能乱动”的指令。
医生自己没有经历这个手术,他体会不到患者的痛苦。害得病人不堪忍受。病友董师傅也和我的痛苦感受一样。
由此看来,手术前要把所有的注意事项和细节弄清楚,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和痛快!这个教训要记取!
医生还告知,手术后要在床上躺三天不能下床!当时我的第一担心是排大便怎么办?我平常每天都是两次大便,很有规律。要我躺在病床上,在病房众目睽睽之下排大便我肯定排不出来。为此在手术前,我用我的方法把大肠里的宿便完全排空,手术后的三天尽量吃半流质的食物,这样坚持三天没排大便。
这三天也使我体会到,什么叫“度日如年”!那种难受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体会到的。由此我想到,那些长期卧床的垂危病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绝望。
我亲眼见到几位亲友得不治之症的晚期,在病床上痛苦挣扎的情景,他(她)们嚎叫着:“做做好事啊,让我睡过去吧!”;一位得了胃癌不让喝水的患者喊:“把我丢到长江里去吧!我难受死了!行行好啊!”
这些垂死挣扎的声音时时回旋在我耳边。让无可救药的病人躺在病床上,过着完全没有生活质量的受尽折磨的生活,到头来痛苦了自己,也害着家人,更是白白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我还注意到,美国虽然没有安乐死,但是有一个临终关怀制度。我的一个忘年交给我讲述了她母亲在临终关怀下安详的离开这个世界的经过。
患者要通过严格的会诊,确实证明患者通过现在的医疗技术无法挽救生命才能进入临终关怀程序。该患者的临终关怀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牧师和一名护工组成。医生这个时候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药物来免除病人的痛苦;护士的职责仍然是打针换药;牧师的职责是通过他的祈祷和心理调节,让别人相信,他的苦难就要结束了,马上可以去天堂过另外一种幸福生活了!护工的职责是负责给别人擦洗身体、更换纸尿裤。虽然这个临终关怀没有像安乐死那样来的痛快,但也还是能够接受。圣地亚哥的医院是这样做的,我想美国的其它医院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无限痛苦的我终于熬过了三天,可以下床走动了!感觉好幸福啊。
手术后,我每天还要打“头孢”点滴和丹参点滴,每天一次吊瓶药&#多元,够贵的!点滴了一个星期,拆线了,医生说伤口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出院,也可以留院观察两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出院。当然,那个生死文书:风Ǒ也就成为过去时了。
通过这两次共计13天的住院经历证明,医院确实不是“好人”呆的地方!但是零件坏了的“坏人”也不能不进去,不把有问题的零部件修理或撤换掉,“坏人”怎么能变成好人呢!坏到无可救药的程度最后只能报废,那是另当别论了。
这次住院,我没有惊动我的亲戚和好朋友们。出院一年了,现在我可以把我住院的经历、经验和教训公布于世了。
中国现在多数医院的多数医生使用的都是“排除法”,医生利用先进的仪器,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什么CT、磁共振、X光片、彩超、造影等。当然,抽几管血和大小便更是少不了,逐个检查,几千元花掉了。现在被称为“过度医疗”。
如果是检查一项没问题,医生哪怕说一句:“好,肺没问题!”、“好,肝没问题”、“好,胆没问题!”这样病人也舒服一些。可惜现实没有哪个医生会说出这样的话。相反,都是夸大病情,什么:“你随时随地都会猝死,你还不住院?!”
当然,在现行的靠病人的钱养活医生、没有一点公益可言的医疗制度来说,医生用这样的话来吓唬别人是好处多多,多收病人多奖金;医好了,医生可以对病人说“你看,这么严重我都给你治好了,我的医术怎么样?”治不好,医生可以对家属说“我早就说了,这个病人的病情非常严重,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医疗不是万能的。”
现在的大陆医学院,我估计对医生的医德培养肯定是缺失的!上面提到的那么简单的心理调节的话你医学院的老师都不会教给学生说?还是教了,实在因为病人太多没有时间说,还是医生没有好的医德不屑于说?可能是兼而有之。
这一年来的身体变化,也值得一提。
刚出院的头几个月,人很虚弱,行走迈腿困难,上楼气喘吁吁。因为怕孩子们担心、更不愿原本就不支持手术的老伴埋怨,我还不敢实事求是的说出来。
去乒乓球室也只是和球友们聊聊天,偶尔上场只能打几分钟,还不敢有大动作。最困难的是低头捡球,会感觉胸闷头涨。很难受的时候,我曾怀疑是不是手术有问题!为什么走路迈不动腿?为什么上楼梯会气喘吁吁?为什么不能低头捡东西?这些难受的问题一直熬了7个月后才开始减轻。
经过一年的调理,现在应该说基本恢复正常了。
手术后,任何时候量血压和心率都很正常,心跳每分钟都在60次以上,心慌、早搏现象也大为减少,身体又恢复了活力和朝气。实践证明,当初选择安装起搏器还是正确的。
&&&&&&&&&&&
一向身体极为健康的我忽然有危险
我在国内安装心脏起搏器全过程
&&&&&&&&&&&&&&&&&&&&&&&&&&&&&&&&&&&&&&&&&&&&&&&&&&&&&&&&&&&&&&&&&&&&&&&&&&&&
中国湖北&&& 汪祖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百多力心脏起博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