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DNA和全血基因组dna提取与珍奥核酸的是什么关系?

人物聚焦:陈玉松——“我”与DNA的缘分故事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在4月25下午举行的第七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分论之一“科技与财富论坛”上,陈玉松主席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与DNA之间的不解情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听众们分享了题为“我与DNA”的演讲——
在4月25下午举行的第七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分论之一“科技与财富论坛”上,陈玉松主席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与DNA之间的不解情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听众们分享了题为“我与DNA”的演讲——
1952年,我以一个生命的资格来到这个世界,我父母告诉我,那一天自然界很平静,没有发生任何特异征象,因为我不是什么神下凡,而只是一个普通人降生。然而,当时的我却不知道,从那一刻起DNA就开始执掌着我的生命。
日,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破译了生命的密码。这一伟大发现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启。
1962年,在我上小学时,这两位科学家双双因DNA领域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这一切都是在冥冥中发生存在着的,他俩没告诉我,我也不知道,因为曾经我们没有任何交集。直到20年后的七八十年代,我通过阅读科技杂志,才真正了解两位科学家历经的艰辛,这加深了我对他们的崇敬,更增加了我对DNA的了解。这就是我和DNA缘分的开始。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各类报纸不断发起的民意测验中,科学家总是获得“最受尊重、最受崇拜”的殊荣。这又让我又不由自主想起那两位科学家,DNA一词也同时浮现脑海。当时的我已经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海洋,而当时的联想则激发了我参与探究及推广DNA知识的激情。
日,是我和我们的事业——珍奥、双迪都应铭记和纪念的日子。那一天,我在美国朋友钟立涛博士的陪同下,专门拜访了因研究疯牛病病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他告诉我,核酸是比蛋白质还重要的生命要素,DNA是基因载体,是生命化学过程的总设计师,基因是DNA的一个分子片段。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与核酸结了缘,核酸注入了我的生命,更注入了我的事业,它成为我生命的DNA,亦成为我事业的DNA。
日,我给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教授写信,向他请教核酸营养的吸收问题,很快得到他的回信;日,我又专程到瑞士巴塞尔拜会了诺奖科学家维尔纳·阿尔伯教授,他们的认同和鼓励坚定了我的DNA情结。
日,珍奥迎来了第一位诺奖科学家,位于大连双D港的珍奥科技馆落成,诺奖科学家罗伯茨博士亲自剪彩。
日,诺奖科学家、世界免疫学会主席青克纳格尔博士与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见面,我们正式签约,合作研发核酸项目。这一年,珍奥创造了优异的营销业绩,登陆了央视春晚。所有这一切让我感悟到,企业家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科学家,否则将一事无成。也就是怀着对科学家由衷的敬意,我萌生了在大连发起一个节日礼敬科学的想法。我的这个创意与梅晓丹博士一拍即合,但他对我说:“大哥你晚了,2003年美国已经举办过DNA节。”我坚定地说,只要做就不晚。
几经酝酿,在推动中国DNA领域的探索与进步使命的召唤下,日,中国第一届DNA节隆重举行,并得到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这个科技盛会的会址得以永久留在美丽的大连。
这实在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季轮回,更是不同凡响的一季轮回。屈指数来,七届DNA节共有相继有2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38人次、40余位院士、6000余位科技精英来到这个舞台进行交流、合作,一场国际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的达沃斯盛会,给这座城市赢得了无上荣光。
也是借助这个平台,珍奥同双迪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万家行业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联合组建了庞大的高端人才资源库;建立了超过1200万条的专家人才智库,为中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招商引资、引进智力、对接项目、寻求投资、学术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珍奥和双迪也因此有幸站到了巨人的肩上,有机会围绕当代科学前沿、热点、高端课题和技术,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五大生物技术,运用到生物制造、生物制药、生物制品、生物农业等领域,提升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通过核酸产业化与应用,引发一场功及当代、泽及子孙的保健革命;通过酵母肽提取技术的成果转化,引发更深层次的营养革命;通过基因检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引发医疗系统史无前例的诊断革命;通过细胞治疗、靶向治疗,引发最具前沿水准的治疗革命;通过生物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引发了领衔时代风尚的健康管理革命……
要把12年的经历和感悟浓缩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说透,实在不易。之所以要与各位分享我与DNA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凡事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凡是想到,而且坚持做到就会有收获,不坚持做肯定没收获。就如阿里耶·瓦谢尔这位诺奖得主今天上午说的:“我的成功原因,就是始终没有停止过眺望和坚持做”。
我因为核酸、因为DNA创办了珍奥与双迪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到珍奥就会想到核酸、想到DNA;提起核酸、DNA,就自然联想到珍奥。这两家企业也犹如DNA双螺旋结构一样,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健康基因,复制着孝爱家和的文化内涵,合成着亘古流芳的本源营养,在生长、发育、裂变过程中正螺旋上升,不断更新对生命最精彩的礼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与耐力。我打造这样的平台,是想成就一番厚德载物的好人事业,它是造福人类健康的大计,创造的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未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责任编辑:郑延东
宋仲基因伤奥运梦碎 替学长上节目意外踏入星途:其实他一开始并没有当演员的想法,从小学开始短道滑冰运动的宋仲基,曾立志要代表韩国打进冬季奥运,没想到后来因脚踝受伤,奥运梦因而破碎。
上周末,2016年里约奥运会圣火采集和传递仪式在希腊雅典举行。曾经在春晚演唱《父子》的杨洋,以及女星郭采洁作为火炬手前往希腊雅典参与了圣火传递。
2016年中国汽车论坛上,广汽集团执行董事、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发现演讲,主要内容是称合资减配对自主品牌来说是机会。
日,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期间,首次设立并成功举办“中英汽车专场”主题论坛,协力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来自长安汽车、比亚迪汽车、成都极速场、摩根汽车、米拉(Mira)公司、Tevva卡车、微宏动力、里卡多公司等中英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嘉宾出席主题论坛并发表演讲。
2014年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赔偿判决,迫使商船三井公司向一名中国船王的后人支付2亿余元人民币。但这项判决至今却仍未能执行,就因为一个最平常的原因:围绕如何分割这笔赔偿产生的家族争斗。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大连热搜词
西湖的桥:断桥、长桥、西泠桥,故事可歌可泣。关注今日:18 | 主题:232490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下载丁香园 App
即送15丁当
【请教】基因组与蛋白组之间的关系及研究手段上的异同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1年零160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基因组与蛋白组之间的关系及研究手段上的异同!!!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一 基因组与蛋白组之间的关系: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而生命活动的执行 者却是蛋白质, 即基因的表达产物。即使把人的约 10 万个基因的 30 亿对碱基的序列全都解析清楚 了, 可以说解决了基因序列的问题, 但也只是解决 了遗传信息库的问题, 还远远不是基因组研究的终 结。人们在获取了基因的全部序列信息后, 必须进 一步了解所有这些基因的功能是什么, 它们是怎样 发挥这些功能的, 这样基因的遗传信息才能与生命 活动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实际上, 现在已经解出 了一些低等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 但大部分基因的 功能都还是未知的。 一个有机体只有一个基因组, 但是同一个有机 体的不同细胞中的蛋白质的组成和它们的数量, 却 随细胞的种类和其功能状态而可以很不相同。所以 说基因组是唯一的, 但这 10 万个基因并非全部都 得到表达, 即使表达其程度也各不相同, 因此基因 组所表达的真正执行生命活动的蛋白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当然, 基因的“表达”又是有规律的, 不同的 基因有其各自的表达模式,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的基因调控的结果。研究基因组的根本目的在于揭 示整个生命活动的规律。因此, 基因组全序列的测 定只是认识生命、改造生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人 们必须继续研究所有这些基因的功能, 这就是后基 因组研究, 也有人称之为功能基因组研究。国际上 自 1990 年开始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展很快, 尽管 目前只解出了约 3% 的序列, 但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已经开始, 后基因组的时代已经到来。 研究基因组功能当然首先要研究基因表达的模 式。当前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基于核酸技术, 也可以 基于蛋白质技术, 即直接研究基因的表达产物。基 于核酸的技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因表达顺序分 析法, 即首先分离到细胞的信使 RNA (mRNA ), 即正在发挥作用的基因的转录产物, 再逆转录成互 补DNA (cDNA ), 经标记和酶切, 再用聚合酶链反 应技术(PCR)复制扩增, 通过对这些基因片段的序 列分析来研究基因的活动规律。另一种技术是显微 排阵法, 主要是利用标记 cDNA 和mRNA 的杂交 在一种显微体系中进行排列, 使可以在较大规模上 来研究基因表达的模式和规律。这两种技术都可以 用于检测在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的情况。然而, 细胞内mRNA 的信息还不能代表基因产物最终功 能形式蛋白质的信息, mRNA 的丰度并不一定与最终表达产物蛋白质有直接关系, 更何况许多功能 蛋白还有翻译后修饰和加工, 包括蛋白质剪接, 所 以最终还是要用蛋白质研究来补充核酸分析数据。 测定一个有机体的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的设想, 萌发在 1975 年双向凝胶电泳发明之时。 1994 年W illiam s 正式提出了这个问题, 而“蛋白质 组”(proteome) 的名词则是由W ilkins 创造的, 发表在 1995 年 7 月的 Electrophoresis 杂志上。 “蛋白质组”的定义是“由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的基 因组所表达的全部相应的蛋白质”。蛋白质组与基 因组相对应, 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是基因组表达 的全部蛋白。但二者又有根本不同之处: 一个有机 体只有一个确定的基因组, 组成该有机体的所有不 同细胞都共享同一个基因组; 但基因组内各个基因 表达的条件和表达的程度则随时间、地点和环境条 件而不同, 因而它们表达的模式, 即表达产物的种 类和数量随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也是不同的。所 以, 蛋白质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在同一个 机体的不同组织和不同细胞中不同; 在同一机体的 不同发育阶段, 直至最后消亡的全过程中也在不断 变化; 机体处于不同生理状态下不同; 在不同外界 环境下也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复杂的基因表达模 式, 表现了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实际上每一种生 命运动形式, 都是特定蛋白质群体在不同时间和空 间出现, 并发挥功能的不同组合的结果。基因DNA 的序列并不能提供这些信息, 所以仅用核酸的语言 不足以描述整个生命活动。再加上由于基因剪接,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剪接, 基因遗传信息的 表现规律就更加复杂, 不再是经典的一个基因一个 蛋白的对应关系。一个基因可以表达的蛋白质数目 可能远大于一。对细菌, 可能为 1. 2~ 1. 3; 对酵母 则为 3; 而对人, 这个因子可高达 10, 10 万个基因 可以表达的蛋白可以上百万。可见, 既是整体的又 是动态的蛋白质组的研究的任务有多么繁重了, 它 是为阐明生命活动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基因组研究的 后续部分, 是远为复杂的后续部分。后基因组或蛋 白质组的研究, 无疑将成为 21 世纪生命科学研究 中继基因组研究的主要任务[3 ] 。 二 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手段 相对于基因组研究的进展速度, 蛋白质组的研 究显得相对滞后, 主要原因是研究手段中众多技术 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分析全部十万个基因的功能, 最直接的是蛋白质组研究。而从这几年中对基因组 全序列分析已经完成的一些低等生物蛋白质组的研 究看来, 目前最现实、最有效的技术是双向凝胶电 泳分离纯化蛋白质, 结合计算机定量分析电泳图 谱, 并进一步用质谱对分离到的蛋白质进行鉴定, 并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的知识和技术对所得到的天 文数字的数据进行处理, 对蛋白质以及它们执行的 生命活动作出尽可能最精细、最准确、最本质的阐 述。当前蛋白质组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 阶段是建立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或一个机体在“正 常”条件下的蛋白质二维凝胶图谱, 或称参考图谱, 即所谓“组成蛋白质组”。第二阶段则要研究在各种 条件下的蛋白质组的变化, 从中总结出生命活动的 规律, 可以称为“功能蛋白质组”。 1 双向凝胶电泳 双向凝胶电泳在 1975 年由 O’Farrell 以及 Klo se 和 Scheele 等人发明, 其原理是第一向基于 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用等电聚焦分离, 第二向则按 分子量的不同用 SDS2PA GE 分离, 把复杂蛋白混 合物中的蛋白质在二维平面上分开。近年来经过多 方面改进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组的最有实用价值的核心方法。 对分离蛋白质组所有蛋白的二个关键参数是高 分辨率和可重复性。高分辨率使更多的不同种类的 蛋白得以分开; 而可重复性才能使一个操作者不同 批的实验数据之间, 以及不同实验室在相同条件下 得到的数据可以相互比较。在目前情况下, 双向凝 胶电泳的的一块胶板(16 cm × 20 cm )可分出 3~ 4 千个, 甚至 1 万个可检测的蛋白斑点, 这与 10 万个 基因可以表达的蛋白数目相比还是太少了。不过如 上所述, 细胞中的基因在某一条件下并不是全部得 到表达, 除脑细胞外, 一个细胞大约只有5~ 6 千种 不同的蛋白, 其中 80% 的蛋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而 为所有的细胞所共有, 称为“看家蛋白”。人体至少 有 250 种不同的细胞, 每一种细胞可能表达 3~ 4 百种自己特有的蛋白, 所以人体拥有的总蛋白数还 是大于 10 万个基因的数目。 80 年代开始采用固定化 pH 梯度胶, 克服了载 体两性电解质阴极飘移等许多缺点而得以建立非常 稳定的可以随意精确设定的pH 梯度。由于可以建 立很窄的pH 范围(如每厘米 0. 05 pH 单位), 因此 对特别感兴趣的区域可以在较窄的pH 范围内做第 二轮分析, 从而大大提高了分辨率。此种胶条已有 商品生产, 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双向凝胶电泳重复性 的问题。这是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 突息。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是: (1)低拷 贝蛋白的检定。人体的微量蛋白往往还是重要的调 节蛋白。除增加双向凝胶电泳灵敏度的方法外, 最 有希望的还是把下面要讲到的介质辅助的激光解吸 离子化质谱用到 PVDF 膜上, 可望得到最高的灵 敏度。但当前的技术还不足以检出拷贝数低于 1000 的蛋白质。(2) 极酸或极碱蛋白的分离。(3) 极大 (& 200 kD ) 或极小(& 10 kD ) 蛋白的分离。(4) 难溶 蛋白的检测。这类蛋白中包括一些重要的膜蛋白。 (5) 为得到高质量的双向凝胶电泳需要精湛的技术, 因此迫切需要能自动进行二维电泳的“机器”。 2 “双向”高效柱层析 所谓“双向”高效拄层析, 实际上是先进行一次 分子筛拄层析, 从柱上流出的蛋白峰自动进入第二 向层析, 通常是利用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质进行分离 的反向拄层析。这第二次分离的原理与双向电泳 中利用蛋白质等电点分离完全不同, 因此两种方法 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和双向电泳相比, “双向”高 效拄层析的优点是可以适当放大, 分离得到较多的 蛋白量以供鉴定。另一个优点是流出的蛋白峰可以 直接连通进入质谱进行鉴定, 避免了“印迹”的步骤 和因此引起的的缺点。 3 质谱技术 上面所说的两种技术都是分离技术, 而质谱则 是鉴定技术。质谱技术的原理并不新鲜, 但是在 80 年代早期出现的两种新的离子化技术, 使质谱从仅 能分析小分子挥发物质到可以研究生物大分子, 80 年代末又发明了两种更新的离子化技术, 一种是介 质辅助的激光解吸 离子化 (matrix2assisted laser deso rp tion ionization, M ALD I) , 另一种是电喷 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这些技术 使能快速而极为准确地测定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 再结合各种新的质谱分析技术, 便可以在各种水平 上研究蛋白质, 为蛋白质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使 蛋白质组研究从蛋白质鉴定深入到高级结构研究, 以及各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可以预见, 未 来的质谱技术必将是从基因组到其功能的各级水平 的蛋白质研究的主要工具。用质谱技术可以进行的 从基因组到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可以归纳为表 1[9 ] 。 4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的研究中将 起特殊的重要作用。因为基因组和蛋白组研究提供 在基 因 组, 蛋 白 序 列 库 和 监测表面标记和有限水解的数据的数量之巨大在生物学上是史无前例的, 这 非同一般的大量数据必须要有高度自动化的处理, 包括数据的输入、储存、加工、索取以及数据库之间 的联系。输入和输出数据必须非常迅速并有质量控 制, 数据处理需要设计各种特殊软件, 对各种不同 的分析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不同的数据 库之间要有高效自动的应答。庞大的数据库要有严 密的管理, 包括定期检查以保证提供最新和最准确 的数据。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的发展促使生物信息 学迅速发展。当前生物信息学已经不仅是高效地进 行对基因组 蛋白组数据的分析, 而且可以对已知 的或新的基因产物进行全面的功能分析。例如用生 物信息学对用质谱得到的肽指纹图谱 (peptide2 m ass fingerp rinting) 数据分析出了一个新的在进化 过程中保守的模序(motif), 它对蛋白质的结构和 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用分子模建(molecular mod2 elling) 揭示了在耐热菌 T herm us aquaticus 的肽延 伸因子 EF2Tu 中的一个模序(340~ 345) 对维持三 个结构域之间的整体构象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肽 指纹图谱原先只是一个普通的蛋白质分析技术, 但 通过生物信息学处理则可以得到有功能意义的结构 信息, 甚至预测部分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组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蛋白质组研究仍需用经典的蛋白质研究方法, 但准确度、灵敏度、可重复性已有数量级的提高; 同 时也采用了崭新的质谱技术。这些技术为蛋白质组 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关键 性的困难需要克服, 更有待建立和发展新的技术才 能满足蛋白质组研究的需要。蛋白质组的研究虽然 也是研究蛋白质, 但已经不是常规的蛋白质研究, 而是要研究一个细胞的由基因组的表达决定的全部 蛋白质或蛋白质的总体。 可以把在蛋白组水平上对基因调控的研究分成 四个方面: 分子解剖学(细胞和组织的蛋白质组的总 体组成); 分子生理学(在不同生理条件下, 由于细 胞所处宏观或微观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蛋白质组的变 化); 分子病理学(用蛋白质表达和修饰的变化分析 疾病); 分子药理学 毒理学(药物或异体物质对蛋 白质表达和修饰的作用)。但是蛋白质组研究最核 心的问题无疑还是细胞所有蛋白质结构的测定, B. Ro st 称之为结构基因组, 即解决所有蛋白质的天 然结构, 并从而阐明所有蛋白质在代谢途径和机制 中的功能问题[11 ] 。Rost 强调结构测定是了解蛋白 功能的必要前提。所以, 他的结构基因组的实质和 内容都是蛋白质结构的问题。 人蛋白质组中数以百万计的蛋白质的鉴定, 可 以从低等生物蛋白组的研究中得到重要的线索, 大 肠杆菌和酵母的蛋白质组研究得相对较多。以大肠 杆菌为例, 通过生物信息学可以把基因组数据与从 二维电泳得到的蛋白质组的信息联系起来。现在已 经有 6 个基因2蛋白数据库。最近发表的一个数据 库收集了 1 550 个蛋白点, 鉴定了其中的 387 个蛋 白。酵母有 6 430 可译框架(ORF), 但是仍有 40% 的基因未被鉴定或与其他已被鉴定的基因没有明显 类似性, 必须经蛋白质组研究才能完全了解基因的 功能。酵母蛋白数据库(YDP) 第六版, 含有 6021 个蛋白的预测序列和氨基酸组成, 实际上已经代表 了酵母的蛋白质组。在二维电泳上可以分出约 600 个蛋白点, 其中 169 个得到鉴定, 占酵母含量丰富 蛋白中的 80%。一些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进展见 根据《N ature》1998 年最新数据又作 了一点补充。不同有机体的蛋白质组对那些对生命 基本活动至关重要的看家蛋白, 必然在进化上有其 保守性, 因此低等生物蛋白组的研究会非常有助于 人基因组相应蛋白的鉴定。 确证DNA 序列中的可译框架, 可以为mRNA 可能的剪接方式提供信息; 更重要的是当把感兴趣 的基因剔除或过量表达, 然后从蛋白质组的变化可 能确定该基因的功能, 特别对表现型不明显的转基 因分析可提供有关细胞周期、程序性死亡、疾病、对 外界刺激(如激素、细胞介素、药物、毒素、物理因子 等) 反应的重要信息; 鉴定翻译后修饰、转录、mR NA 加工、新生肽越膜转运、囊泡转运等过程中的蛋 白质组装的改变等。 蛋白质组的研究并不局限于DNA 序列已知的 蛋白。Cordwell 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得还很不够的 Sp irop lasm a m elliferum 的 165 个基因产物用氨基 酸组成分析, MALD I2TOF 的肽指纹图谱和N 2末 端微量分析等方法进行蛋白质的种间交叉研究, 鉴 定了其中 98 个蛋白, 都是糖酵解、翻译、转录、能量 代谢和细胞加工等过程中的基因产物。在与其很近 的M ycoplasma pp 的基因组中不存在的新蛋白也 能够靠上述参数而不是氨基酸序列确切鉴定。可 见蛋白质组的研究可以指导基因组的分析, 而不是 仅仅尾随DNA 序列分析结果。当然, 目前由于必 须采用氨基酸组成分析, 因此还只能用于含量较高 的蛋白。无论是否有DNA 序列的信息, 通过肽谱 数据库的比较可以对调节子、stimulon 以及整个细 胞对环境的反应做一些有功能意义的注译。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严重佩服chpcn & 严重3Q。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支持二楼的,谢谢楼主的提问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蛋白质组的方法已应用于后基因组研究,如何真正达到研究目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平台技术2-DE已经出现,但他仍然需要完善(蛋白质检测、图象分析、定量质谱、2-DE与蛋白质鉴定的自动化以及与生物信息学的整合等)
而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遇到很多瓶劲——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发展的不平衡:
基因组学研究在方法学上很完善,并且是高通量的;
基因组数据和蛋白质数据之间的不对等性;
缺乏两者之间互相联系和补充的有效方法
所以,目前发展了用质谱连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产生一组Unigene,每个代表唯一基因,作为重组蛋白表达,他的MPI可用质谱决定。另一方面,相应于Unigene组的来自于2-DE模式的蛋白被MPI特征化,这提供了由2-DE特征化蛋白与其相应mRNA和cDNA联系的桥梁。所有2-DE收集的MPI将在计算机上和获得于重组蛋白质库的MPI比较,反之也可。通过质谱数据之间的比较,使蛋白识别更加可靠,也联系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而不是与从DNA或者蛋白质序列预测的数据比较(没有考虑依赖于底物的蛋白酶行为、多肽的溶解性和质朴分析信号抑制等)。来自2-DE的MPI与重组蛋白质库的MPI的记录的对比直接联系了Unigene-Uniprotein库与所有观察到的基因产物,反之依然。因此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系起来。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我有相关蛋白质组的PPT,我不会分解压缩,可以和我需要的话,可以和我联系: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珍奥双迪事业二十年回顾之 结缘诺奖篇从寥若星辰到厚积薄发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可以说它是科学界的最高奖项,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最权威肯定。 幸...
珍奥双迪事业二十年回顾之 质量篇从高位起步到始终如一 1%的缺陷就是100%的否定,因为珍奥人明白,在科研和生产环节哪怕出现1%的问题,对于买到这1%缺陷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就是100%的伤害,市场口碑就可能100%...
珍奥双迪事业二十年回顾之 公益慈善篇从屈指可数到形成规模 做为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的代表,珍奥集团一直秉承源于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观,在追求企业利润的同时,积极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二十年来,累...
   珍奥以“立足生命科学,造福人类健康”为企业宗旨,已开发出药品、保健品、食品、洗化用品、功能纺织品、健康家电、医疗器械、医药中间体
珍奥官方微信热门标签:
您的位置:
珍奥核酸:招摇行骗九年揭密
( 日期: 16:35)
【编者按】珍奥核酸作为高科技新型保健品可谓家喻户晓,其疗效也被厂家宣传为“补充核酸营养能治疗各种疾病”,然而核酸保健品早在四年前已被权威人士证明对身体疾病没有相关的治疗改善作用。那么,他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珍奥集团简介
  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5月注册成立,2000年更名为大连珍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成立珍奥集团,集团是以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以大连珍奥药业有限公司、福建珍奥核酸有限公司、上海珍奥企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珍奥进出口有限公司和大连珍奥销售有限公司为紧密层企业组成的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集团公司。
                         ——来源 珍奥集团网站  事件回放
  在珍视生命、重视健康的名义下,从事一些并不严肃的研发和营销活动,实质上是对生命和健康的漠视乃至伤害,所以我们要披露事实真相。我们并不怀疑营养保健品的存在和作用,但是我们呼吁严肃的科学精神,不仅厂商在挣钱之前应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试验,而且消费者在掏钱之前应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至于那些为了一己一地而置公众利益不顾的人员和做法,理当受到谴责。只有健康的头脑、健康的市场、健康的管理、健康的文化才能保证健康的身体。
  叶茂中说:“呀,那不等于说,核酸包治百病、长生不老了吗?”
  陈玉松:“在理论上是这样的。” ……
  世界上曾有38位科学家因研究核酸而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个诉求点! 这个创意的优点是,当消费者不了解核酸、不了解珍奥时,因为有38位科学家由于研究核酸而获得诺贝尔奖,那么消费者自然相信核酸是个好东西。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再塑造一下珍奥的品牌形象,珍奥核酸这个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就能立起来了。找到这个大创意令我们和珍奥人兴奋不已。
  1998年4月,大连珍奥核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大连开发区建成了它的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2.5亿元。同时其产品被列入“98年国家级火炬计划”,“确定为全国基因工程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珍奥”获得了“全国第十二届发明展览金奖”,中国保健科技协会“向消费者推荐产品”,卫生部&#年中老年保健国际学术论坛暨中国保健品国际博览会唯一金奖”,辽宁省政府“医药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2月底,“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召开了一个“听证会”,得出“核酸保健品有益于健康”的结论。
  珍奥核酸声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要补充外源核酸1至5克。
  难道珍奥核酸真的能够“包治百病,长生不老”?
  1、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一教材《生物化学》第8版191页(周爱儒主编,2000年12月第5版33次印刷,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人体内的核苷酸主要由机体细胞自身合成,因此核苷酸不属于营养必需物质。核苷酸及其水解产物均可被细胞吸收,但它们的绝大部分在肠粘膜细胞中又被进一步分解。分解产生的戊糖被吸收而参加体内的戊糖代谢,嘌呤和嘧啶则主要被分解而排出体外。因此,实际上由食物来源的嘌呤和嘧啶很少被机体利用。”
  2、中等教育统一教材《生物化学》第99页(马如骏主编,2000年10月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机体可以利用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核酸,所以人体不需要靠外界供给核酸。核酸不属于营养素之列。”
  3、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底发布的《建立世界范围的人类营养需求方案》报告中,列出了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名称,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中并没有核酸一项。
  4、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1999年发布的关于营养品工业的报告中,对核酸制剂的评价:“口服的核酸既无效也无影响,因为它们在被吸收之前,在肠道内 被改变或摧毁。核酸缺乏症并不存在。口服的药片和胶囊无毒。”
  5、日,英国《自然》杂志(国际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希望与炒作》的社论,评论中国科技界的现状,其中提到了中国的“核酸营养”骗局。文章指出:“那些怀疑DNA是有益食品的批评则被忽视或掩盖。像一位海外华人说的:‘根据假论文制造的假药。’”
  6、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负责人杨焕明认为“有人利用他的名义宣传核酸食品的保健功效”,于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人体不需要补充外源核酸,直接服用核酸产品对改善健康并没有帮助。杨的一个比方很尖锐。杨称:“所谓核酸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珍奥一盒478元,夕阳美精品装则高达数千元,“与米粉无异”的说法真是绝妙的讽刺。更有意思的是,还真有人(即积极为核酸产品呐喊的、身份不明的、曾被错误地当作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的黄明达)仔细分析了面粉是碳水化合物,只能增加人体血糖与能量,而核酸却完全不同云云。
  7、“新语丝电子文库”网站的主人方舟子。此人拥有美国的生物学博士学位,现在著名的索尔克生物学研究院调控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1月,方舟子在其网站刊文称:“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 成为使核酸营养品从天上迅速落地的“罪魁祸首”。
  8、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王艳红,1月13日根据方提供的线索进行采访,其电讯《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包括“珍奥”、“生命”在内的诸多保健品牌均声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要补充外源核酸1至5克。而王采访了世界卫生组织部门负责人克拉斯登.克氏强调:本组织从未说过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的话。
  9、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基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李载平先生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搞核酸研究数十年的学者,他根本不相信所谓“核酸营养学说”,现有科学文献中,也没有充分有说服力的依据说明核酸有“营养价值”。这次采访是针对日,北京某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的文章,写到 “生命核酸)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基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李载平教授评价说:这是一项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发现。”
  10、从事核酸及基因结构功能与表达研究历40余年的中科院刘新垣院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核酸保健品宣传全是骗人的,将它与基因治疗扯在一起,瞎胡闹。”“就是年纪大,需要一点,也完全可以从正常饮食中得到。”
  11、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国际遗传学联合会主席赵寿元亦称:“核酸营养”纯粹是误导消费者。“中医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人们也就容易相信吃基因补基因。”“这是个天大笑话!”
  12、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核酸研究专家迈克尔.盖特对新华社记者王艳红说:“核酸在人体细胞中大量存在,人体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服用外源核酸对健康没有作用,至少我没有听说过任何研究表明这有什么效果。” 相反,如果人体摄入的核酸过多,将会分解形成过多的嘌呤类核苷酸,进而促使尿酸过量生成,引起痛风。联合国大学《食品与营养通报》警告说,为了防止尿酸生成过多,必须对人类食物中的核酸含量加以限制。(王艳红)
  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
  加州立功大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说:“据我所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不可能有任何益处。”
  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当代最有影响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37岁时就与另两位科学家一起分享了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在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这一成果大大增进了人类对逆转录酶病毒(例如艾滋病毒)的了解。除在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外,他对美国的一些科技政策也很有影响力,例如重组DNA及艾滋病的研究政策。
  斯坦福医学院的保罗.伯格(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对核酸产品的营养价值的评价是“绝对没有”和“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
  保罗-伯格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之一,获奖原因是他在核酸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重组DNA方面的研究。他被誉为“重组DNA技术之父”、遗传工的奠基人。
  197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维尔纳.阿尔伯说:他的研究与“核酸营养”无关。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
  维尔纳-阿尔伯 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978年三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获奖原因是对DNA限制酶的发现和应用。限制酶被称为“分子剪刀”,能够在特定部位切断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把DNA分成便于鉴别的片断,从而使基因研究成为可能。
  这三位诺被而奖获得者都表示中国厂商将他们的肖像用于“核酸营养”的宣传未征得他们的同意。
[] [] [] [] [] [] []
[][][][][][][][][]
更多精彩,请访问世界营销评论()首页  
Copyright?
World Executive Institut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论:
馆藏&1603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组dna提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