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黄埔军校旧址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广东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何季元去世 享年93岁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刘雪
广东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何季元。 资料图
又一抗战老兵离我们而去。前日上午9时58分,黄埔军校同学总会理事、广东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何季元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3岁。出生于中山市小榄镇的他,曾先后就读黄埔军校17期步科、炮科,后随国民革命军赴粤、湘、桂参加对日战役。
日军临近,他投笔从戎
“七七事变,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我被迫放弃学业,弃笔从戎,进入了黄埔军校,但我从不后悔”,何季元曾回忆自己的经历。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何季元正在就读中学,他组织同学走上街头,用巡演抗日街头剧等方式,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当日军的铁蹄临近中山,他投笔从戎,考入桂林黄埔军校6分校第十七期步科就读。毕业后,他入伍进入国民革命军62军,先后参加粤、湘、桂对日作战。
何季元入伍时,正值武汉沦陷,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他曾回忆,当时部队要求新兵剃光头,他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不赶走日军,我就不长(留)头发”。衡阳保卫战中,在衡阳近郊,他和同袍跟日军反复争夺,坚守47天后,衡阳沦陷。“一个会战就死伤6000多人,今天见到的战友,明天就没有了”,后来回忆这些场景,他痛心疾首。
抗战胜利后,何季元跟随62军,奉命前往接收越南、台湾。1949年1月,何季元参加北平起义,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何季元任解放军四野独立第二十四师炮兵营副营长。之后南下广东,入读广东军政大学。
黄埔抱团,他联结海峡
此后,何季元历任广州市政府参事室研究院、市政府参事、广州市政协第二至第六届委员等职务。1985年,广州黄埔同学会成立后,担任理事的他,奔走于海内外,联络两地黄埔同学,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努力。
日,在黄埔军校抗日群英书画展上,他表示,“我们是抗日战场的幸存者”。“他活在理想里面,有一种使命感”,女儿何燕梅如是评价父亲。
在这一年,他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王春宇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深圳减肥达人
点击查看优惠信息
2016深圳减肥达人优惠
8月1日前报名缴费,可享受1000元优惠
深圳减肥达人
全国咨询热线:400-
夏令营类型
国际品牌机构
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山东成都更多
深圳减肥达人资讯导航学校新闻常见问题精彩瞬间-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台湾的黄埔军校什么样?
来源: 作者: 金可镂
迁台之后的黄埔校史,由于两岸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隔绝,在大陆的公共媒体和学术研究视野中,几乎为零 在大陆主流的黄埔校史叙述中,大多只到1927年国民党“清共”为止,1949年之后的黄埔军校,更是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迁台之后的黄埔校史,由于两岸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隔绝,在大陆的公共媒体和学术研究视野中,几乎为零
  南都记者 金可镂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像黄埔军校这样,同时被海峡两岸高规格纪念。
  9月中旬,我跟一位黄埔后人约访,对方说,自今年春节后,就一直奔走在两岸三地,参加各种黄埔纪念活动,“档期”安排很满,“你看,6月16号(建校日)都过去几个月了,下半年还有好几个活动要去。”
  的确,今年适逢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博物馆、学术机构、大众传媒……不管民间还是官方,对黄埔自然不吝纪念。
  6月16日,南都开始推出黄埔系列报道,分别以事件和人物为主线,以“黄埔风云”和“黄埔风流”为名,定期刊出,持续至年底。如此大型的专题策划报道,不禁要问,当我们在纪念黄埔的时候,我们在纪念什么?
  自报道开篇以来,我主要参与“黄埔风云”系列稿件的采写。这个系列,以黄埔军校校史为主线,贯穿东征、北伐、抗战、内战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我和同事试图以黄埔为切口,爬梳档案与史料,采访时人,走近那段离我们既近又“远”的历史。
  自“五四”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离当下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也是一段最难言说的历史。比如,1920年代的中国,国家四分五裂,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共两党为救民于水火,均诉诸武力,试图凭借枪杆子取得政权,两党合办黄埔军校、移植苏联经验便是一例。但鲜有人论及的是,当时中国风起云涌的“联省自治”运动,为历史的走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消弭兵燹,和平统一。(9月3日《联省自治前功尽废 蒋介石靠枪杆子大一统》)
  再比如,在国共两党为数不多的共同敌人中,陈炯明是“反动旧军阀”的代表之一。正是由于他的公然叛变,作乱犯上,炮击总统府,才使得孙中山痛下决心,创办黄埔军校,牢牢掌握枪杆子。但陈炯明兵变的真相是什么?在事后的应对中,孙中山是否占据道德制高点?也许,我们并不能给出绝对的回答,但我们试图呈现历史的另一个侧面,不让任何一方当事人失语。(8月19日《东征棉湖之战 攸关黄埔生死》)
  还有一些是被主流叙事忽略甚至淡忘的群体。抗日战争中,百万国军游击队员驰骋在疆场上,他们所接受的也是黄埔军校的教育训练,他们跟中共游击队一样,同样是应当被铭记的民族英雄。但在抗战神剧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多数人却只知道荧幕上的“谍战精英”嘎子和“狙击战神”顺溜。(9月23日《上百万国民党游击队员活跃十几省份》)
  凡此种种,不一一言表。也许,以上所述,在学界看来已是公论,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故事向公众言说、传播,正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所在。
  9月底,我们又远赴台湾,追寻黄埔的足迹。
  在大陆主流的黄埔校史叙述中,大多只到1927年国民党“清共”为止,1949年之后的黄埔军校,更是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随国民党战败迁台,后又在高雄复校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大陆时期黄埔军校的延续,这是海峡两岸的共识。但是,迁台之后的黄埔校史,由于两岸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隔绝,在大陆的公共媒体和学术研究视野中,几乎为零。我们的报道,则填补了这一空白。(10月21日《台湾复校取法西点军校 改行四年制通才教育》)
  在台湾的采访中,一位海军退伍少将说,所有的台湾军人,不论毕业学校、不分军种,都自称是“黄埔军人”。这一点让我略感意外。原来,黄埔军校并不是办到第23期就结束了,它在台湾不仅延续至今,而且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台湾军方的开放。陆军官校现在仍是台湾防务部门下属的军事单位,但它在台复校初期的档案资料、退役军官的人事履历等,普通民众均可查阅。一位曾经担任陆军官校大学部主任的退役军官,一听我们的来意,便欣然接受了采访。
  在采访台湾陆军退役中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会长罗文山时,他说,黄埔精神就是“亲爱精诚”,要靠文教伦理来团结所有中国人。我想,摒除分歧,与历史和解,也许这就是我们90年后仍要纪念黄埔的目的吧。
责任编辑: 李婷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程潜错失黄埔军校校长 成就蒋介石崛起
来源: 南方都市报网络版作者: 韩福东
“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蒋的名字并未被列入继承者的名单。然而,他已建立了自己的权力基础。他是黄埔军校校长,黄埔毕业生被他塑造成自己的古罗马式禁卫军。他统率的国民军从广东出发进行北伐,不到两年便终于在名义上征服并统一了中国……”
  “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蒋的名字并未被列入继承者的名单。然而,他已建立了自己的权力基础。他是黄埔军校校长,黄埔毕业生被他塑造成自己的古罗马式禁卫军。他统率的国民军从广东出发进行北伐,不到两年便终于在名义上征服并统一了中国……”
  在美国学者布赖恩·克罗泽笔下,两眼炯炯有神,留光头蓄短须,带着一股军人风度的蒋介石,是一个保守的革命者。他擅长于战术分析,但没有达到战略家的高度。接下来的这句话奠定了他那本《蒋介石传》的基调:“他的真正天才是善于搞政治阴谋。”
  但蒋的另一传记作家、同样来自美国的陶涵,观点则有所不同。他发现蒋是“高度矛盾的人物”,在采访、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他更新了蒋是一个简单的“残暴独裁者”的观点。
  陶涵在《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也有一段总结蒋介石崛起的文字,和克罗泽的叙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蒋介石的崛起乃是一个与坚毅、忠诚、勇气、真诚等种种品质相关的故事,同时也是愿意承认降临他个人及中国的悲剧超乎他的控制的故事。蒋从一个仅在军校预备班受过一年教育、见识偏狭的军官,一步步成长为具有战略观、能洞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动态关系,也知道如何以弱克强、以柔制刚的国家领袖。”
  但他们也有相同之处,在谈及蒋介石的发迹之路时,无一例外会从黄埔军校开始。那是孙中山“联俄”的产物,蒋当时甚至不被内部将领所看重,但却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主宰中国阶段性时局走向的决定力量。黄埔军校的荣辱与兴衰,与校长蒋介石的命运紧密相联,它仿佛一个混乱大时代的坐标,国家从割据走向统一的切片。
  从浙江奉化溪口的村庄出走,在广州黄埔军校养成锋芒,伴随着一个军事强人的崛起,中国此后进入长达20余年的蒋介石时间。
  革命朋友圈
  被许为“知兵”的蒋介石,最终被委以黄埔军校校长职务
  黄埔军校的校长职务,孙中山原本属意程潜。1924年程潜42周岁,比蒋介石年长5岁,他是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辛亥革命后他出任湖南军事厅长,讨伐袁世凯时则为护国湘军总司令,后来他被赵恒惕逐出湖南,赴广东投奔孙中山,任职大本营军政部长。论资历和实力,均非蒋介石所能比拟。
  蒋介石没有任何科举功名,他曾去日本求学,但帝国军官学校并没有接纳他。后来他进了保定军官学校,并被送往日本,在振武学校肄业。他在日本军校的表现并不出众,以至于日后成名,当年的长官长冈外史对他就学时几无印象。
  但日本的这段经历,对蒋介石至关重要。他在陈其美的介绍下加入同盟会,进入了革命者的朋友圈。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以陈其美的马前卒姿态行事,并参与内讧,刺杀了光复会的创始人陶成章。陈其美1916年遇刺后,他一度混迹上海,投资证券业,这除了给他带来大笔债务外,并无其他收益。青帮头子黄金荣帮他渡过难关,与黑帮建立的这段瓜葛,在其清共和建政南京后仍在发挥作用。但真正影响他未来的还是革命朋友圈的同志,如戴季陶、张人杰等人。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终获革命领袖孙中山的重视。
  蒋介石在孙中山旗下的粤军担任职务,先后多次辞职。孙中山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革命领袖,1922年,他还遭到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背叛,最后不得不乘永丰舰出逃。蒋介石在这期间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共患难。他的忠诚、勇敢与军事素养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之前两年,孙中山就曾在一封信中说,朱执信的去世,使他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唯兄(蒋介石)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
  被许为“知兵”的蒋介石,最终被委以黄埔军校校长职务。相较于程潜的湖南籍,孙中山对革命内部的浙江帮更易产生信任。他要把黄埔军校打造成所谓的“党军”。当时在广东尚有省警卫军讲武堂、西江讲武堂、滇军干部学校、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等,粤军总司令部也在筹设讲武堂。程潜担任校长的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浪花一现,而黄埔军校则塑造了国民党一统江山的传奇。
  黄埔军校的早期筹备极其艰难,以至于蒋介石在请辞未准的情况下,即撂挑子离开广东。按照邓演达所转述的话语,蒋介石对广东已甚少信心,“现非有改革决心,国党皆陷绝望。”他提出的条件是:“若能公开整理财政,革除市侩垄断财政(指杨西岩拒发军校开办费),并促展、汝(胡汉民、许崇智)回,则彼可回。”
  此时胡汉民、许崇智还被蒋介石许为同道,胡汉民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主持工作,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则在外地驻防。蒋介石感到孙中山身边甚少能臣,非集合众力不能开辟出新天地。
  程潜错过了出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机会,这是成就蒋介石的关键一步。在孙中山去世之后,胡汉民成为国民党内最高权力的角逐者,许崇智则掌握着无人可及的军事力量。但在权力重组的过程中,他们先后被蒋介石逐出中枢。
  革命低潮时,朋友圈同志俱皆落寞;待到革命功成,圈内幸存的手下们,都将飞黄腾达。但权力中枢,非有非常资历者难以染指。蒋介石侥幸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奠定了根基。
  蒋校长
  对于战争中必然出现的贪生怕死现象,他进行洗脑式宣传
  日,黄埔军校筹备期间,蒋介石给孙中山写了一封长信。他在其中表忠心说:“若夫赤忱耿耿,蹈白刃而愿牺牲,无难不从,无患不共,如英士(陈其美)与中正(蒋介石)者,恐无其他之人矣。”
  蒋介石在这封信中,力荐胡汉民,称“吾党同志知先生与汝为(许崇智)者,当推展堂(胡汉民),如以汝为督粤,而以展堂长省,不惟汝为有赖其补助,粤局可望稳固,即先生与汝为之间,皆有无穷之妙用。”
  相较于许崇智和胡汉民,蒋介石此时还是小角色,与二者并无直接权力冲突。正相反,他本人尚需二人提携。
  从接下来给廖仲恺的信中,可以看出蒋介石雄心万丈,他表达了“一年内整理广东,年半以内可以准备周到,年半以后乃可向外发展矣”的愿景。从事后的发展看,大体不差。如果此信未经事后篡改,那说明蒋介石具有相当的先见之明。
  在1937年印行,由毛思成编纂,经蒋介石审定修改的《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中,蒋介石甚至在1924年初就在给孙中山的信中指出:“如先生恐展堂为其兄弟所累,不利于公私,乃可使其兄弟引嫌远避,以成全其德也。”这句话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年半之后的廖仲恺遇刺案,胡汉民受其兄弟连累,被放逐海外。在这里,蒋介石像极了一个预言家,如果他不是给历史小姑娘打扮的化妆师的话。
  蒋介石的性格有些特别。他自陈“如孩提”,“气质顽梗,变化不易”:“如为吾友者能以童子视弟,而以慈爱至诚待之,则弟或能久安于事。虽有困难拂意之事,亦必能忍耐坚持,如一遇感情意气之事,乃即放弃一切顿起灰心者。”
  从蒋介石一生的履历看,他的确经常或因感情意气,或因灰心而辞职或退隐,但事件一过,又总能坚忍不拔谋求再起。面对批评或抨击,他时常痛哭流涕,彻夜难眠,自感受莫大侮辱。
  但在黄埔师生面前,他却要保持住自己的威严,轻易不暴露性格中羸弱的侧面。1924年5月,一个叫程汝继的学生因不守规则,与教官争辩而被关了禁闭,在认错放人之际,他又因“嚎啕大哭,而失去了军人的体面”,而被多关了6个小时。蒋介石特以此为例说:“革命党的性质,是要慷慨悲歌,切勿可效妇人小子哭泣的卑鄙行为。”
  为了鼓励军人的意志,他强调“人定胜天”,与大自然进行对抗:“如果生病的人能够提起精神下操,轻的病自然会好的,因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对抗不可为自然界压倒的,尤其是我们革命党员,不能屈服于天然界,这就是人定胜天那句话。”
  对于战争中必然出现的贪生怕死现象,他进行洗脑式宣传,并以将来升职为“骨干”相诱惑:“我们军人是要具不求人的精神,饿死就饿死,冻死就冻死,痛死就痛死,如果不能,还能做革命运动么?”“我们既入了国民党,我们的生命已完全交给党里了,对于党的命令要绝对服从,党的纪律要绝对遵守,党要我们死,我们就死,尤其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将来就是国民党的骨干。”
  这种宣传,有时带有很明显的欺骗色彩:“打仗只要勇敢向前,一定可以胜的,而且一定不会被打死的。你要知道,敌人的子弹射击愈猛,愈无效力,愈不能打死我们,这子弹射得最猛的时候,就是他乱射不瞄准的时候,也就是表示他心慌意乱快要退却的时候。”
  他也确立并传达了明确的“党指挥枪”原则:“你们要晓得以后中国的军队如果不能受党的指挥,不能以党的主义为中心,那是无论什么军队,不能利国福民,只能害国殃民的。”
  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黄埔军校的灵魂人物。但有时他又极谦虚,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分发见习的训话中,蒋介石说:“本校长的学问才力,本来不够做本校的校长,然而此时没有人肯来担当这件事,所以我不得不勉强出来担任,尽我党员的责任。”
  但内心深处,早年从事暗杀活动的他,是一个狠角色。早期东征时期,“杀陈炯明”和“孙大元帅万岁”成为官兵最重要的口号之一。蒋介石曾公开表示,要“剜其(陈炯明)心肝,祭我总理神灵”。
  陈炯明侥幸没有被剜掉心肝,但整个广东的确在1925年都成为了国民党的天下,如蒋介石一年前的预言。
  驱胡逐许
  在这之后,蒋介石的党内对手,已主要是汪精卫
  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国民党不可能这么快或永远不可能拿下广东。很难说蒋介石有什么预见性,数年前他就一再催促孙中山北上“统一全中国”,那时孙中山根本无此实力。
  苏联介入后,孙中山推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政策,也在国民党内部激起巨大反弹。
  在联俄容共问题上立场激进的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日清晨突被刺杀,加速了国民党中枢的权力洗牌过程。蒋介石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似乎是为了验证蒋介石一年前预言的准确性,作为“后孙中山时代”最有可能接班的双峰之一胡汉民(另一峰为汪精卫),为其兄弟所累,卷入廖案。蒋介石虽既非国民党中央委员,也不是国民政府委员,却进入由三人组成的“廖案特委”(另二人为汪精卫、许崇智)。
  按照《申报》当时的报道,胡汉民8月25日被捕后,先后被审讯3次,其中第二次为蒋介石所审讯,最为声色俱厉。时为8月27日正午12时,蒋介石坐在办公室内,派8名手持驳壳枪的黄埔学生军,将胡汉民押来,立于案之左侧。
  蒋介石厉声问道:展堂,你多才多能,操纵广东政局已十余年,有“智多星”的大号。但我蒋某也不亚于你,数年来你的所作所为岂有不知?不过你之大恶未彰,加上我心存友爱之心,故未揭发。但现在你竟公然与我为敌,今日你可杀廖仲恺,他日岂不可杀我蒋某?!我现在不欲害你,你能把同谋之人逐一指出,转而相助于我,彼此合作为最好,倘不肯宣告,勿谓我蒋某无情也。
  胡汉民答道:敢问老兄这番说话有何依据?
  蒋介石抬高声音说:关于你的证据很多,难以枚举,只问你是否与我对敌?总之若要无人知,除非自莫为。
  胡汉民叹道:如果老兄竟以“莫须有”三字置我于死地,我也没有办法。
  蒋听完他这句话后,拂袖入内。时间此刻指向12时50分。又过了半个小时,他传令将胡汉民押归黄埔军校候审。
  蒋介石不会忘记,当年革命阵营内部的陶成章是怎么死的。同志反目,结果同样是你死我活。
  胡汉民最终被放逐海外,他是否参与廖案也成历史悬疑。胡被放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汪精卫和鲍罗廷。接下来更为关键性的进展是,蒋介石在汪精卫和鲍罗廷的帮助下,借廖案夺取了许崇智的兵权,吞并粤军。
  历史学者曾庆榴表示,驱胡逐许是汪、蒋合作的蜜月时期,他们之间做了一笔政治交易。蒋助汪驱胡,汪助蒋逐许,互相利用。汪挟蒋自重,没想到却将一个最危险的对手拉上台。
  在这之后,蒋介石的党内对手,已主要是汪精卫。国民党外,他则要面对不断膨胀的共产党势力。
  北伐胜果
  从北伐的效果看,最大的获益者仍是蒋介石
  廖仲恺遇刺,胡、许遭驱逐之后,国民党的内斗反有加剧趋势。“西山会议派”的崛起,促使汪精卫又重新启用胡汉民。但他很快会发现,真正的威胁来自他曾携手的蒋介石,后者握有兵权。
  内斗正酣,蒋介石不再坚持他此前拿下广东后半年即向省外发展的预言。
  按照桂系将领李宗仁的回忆,在湖南发生唐生智和赵恒惕内斗,而吴佩孚介入之际,李应唐生智之情,派兵增援。而后他前往广州,鼓动蒋介石北伐。桂系此前已接受国民党中央领导。
  桂系将领白崇禧此前多往返粤桂间,对蒋介石和黄埔军校的革命作风颇多好评。那个时候,李宗仁对蒋介石非常钦佩,也极具好感。他在广州参观了黄埔军校,受到数千师生的列队欢迎。
  “校内井然有序,到处贴满了革命标语,革命的空气,十分浓厚。唯就技术观点说,军事教育的水准却不甚理想。因为学生入学程度既不齐(有许多系老同志保送,未经考试而入学的),而受训时期也太短。第一、二、三各期连入伍期在内,为时只有6个月;加以政治和党务课程又占据时间很多,所以军事教育在这短时期中,实学不出什么来。”李宗仁回忆。
  让李宗仁吃惊的是,当他向蒋介石滔滔不绝陈述北伐之利时,获得的回应是:“广州的情形太复杂……现在如何能谈到北伐呢?”国民党中央对北伐毫无准备。
  后来还是黄埔军校副校长李济深,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开会时率先陈词,表示愿派粤军第四军两师入湘,甘为先驱。竟一时扭转局势,北伐建议获得通过。
  从北伐的效果看,最大的获益者仍是蒋介石。他与共产党决裂,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而成为国民党内最具实权的人物。党内的主要对手汪精卫,仍然举足轻重,但从未成为可凌驾其上的人物。
  1928年“双十”节是一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陶涵在《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称,这一天,“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新任委员长———即总统、主席,他又是国民党的总裁、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克罗泽也在《蒋介石传》中以这一天为例说,“经过战争和几次下野,蒋已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此时,他只有41岁。他选择南京作为民国首府。”
  无论对蒋介石评价如何,大家都承认,这个统一中国的政治领袖,在这之前都有着足够的好运。而这一切,与他就任黄埔军校校长息息相关。
  蒋介石的革命朋友圈
  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较场隆重举行总司令就职典礼和誓师阅兵典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誓师后检阅部队。
  孙中山
  蒋介石的发迹之路,最重要的是获得孙中山的重视。1922年,孙中山乘永丰舰出逃后,蒋介石登舰与其共患难。他的忠诚、勇敢与军事素养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终被委以黄埔军校校长职务。
  陈其美
  蒋介石在陈其美介绍下加入同盟会,进入了革命者的朋友圈。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以陈其美的马前卒姿态行事。
  黄金荣
  陈其美1916年遇刺后,蒋介石一度混迹上海,投资证券业,这除了给他带来大笔债务外,并无其他收益。青帮头子黄金荣帮他渡过难关,与黑帮建立的这段瓜葛,在其清共和建政南京后仍在发挥作用。
  戴季陶
  张人杰
  真正影响蒋介石未来的还是革命朋友圈的同志,如戴季陶、张人杰等人。
  汪精卫
  鲍罗廷
  胡汉民被放逐,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汪精卫和鲍罗廷。接下来更为关键性的进展是,蒋介石在汪、鲍的帮助下,借廖案夺取了许崇智的兵权,吞并粤军。
  黄埔军校的校长职务,孙中山原本属意程潜。程错过出任校长的机会,是成就蒋介石的关键一步。
  黄埔旧闻
  黄埔特别党部移汉办公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15日,广州国民党当局实行“清党”,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熊雄,政治教官萧楚女、熊锐等惨遭杀害。这是《汉口民国日报》对广州“四一五”事变的报道。
  图片来源:
  均为《黄埔军校图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著)
  专题顾问
  曾庆榴(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教授)
  丁文贞(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
  李杨(广州市社科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研究员)
  总策划:王海军 龚慰 王景春
  总统筹:王莹 刘丽君 李艳 田霜月
  王卫国 刘伟
  分组统筹:韩福东
  采写:南都首席记者 韩福东
责任编辑: 赵艳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埔军校夏令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