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均衡供求模型解析中国当前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侧改革

反思需求管理理论,寻找供给侧改革理论依据
来源: 《中国民商》2016年第3期
| 时间:|阅读数: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同时将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必须在反思需求管理理论的同时,找到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存在五大缺陷
  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全面批判了萨伊定律,认为经济危机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共同作用引起投资需求不足。由于经济中存在着工资刚性等制度约束、工会和其他垄断力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在短期甚至在长期都无法发挥作用,即经济无法自动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政府就不能仅限于“守夜人”角色,而应采取相机处置的需求管理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实行预算赤字政策来减少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应实行预算盈余政策来减少总需求。
  凯恩斯理论存在如下五大缺陷:
  一是过分强调需求侧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作用,相对忽视供给的作用。而实际上经济发展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里的供给不是狭隘的产品供给,而是经济发展的“供给侧”力量,包括主体培育、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加、结构优化、制度变革等。许多人分析宏观经济动不动就是“三驾马车”,我们不能说它完全不对,但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是过分强调短期分析,相对忽视中长期分析。但实际上经济发展是短、中、长期相结合的,短期趋势是建立在中长期趋势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将中长期的发展趋势看清楚了,则不必太在意短期的趋势,“管你短期东南西北风,我自气定神闲”。而如果只关注短期数据,我们就会随着波浪起舞,其结果是晕头转向,不知东西。
  三是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相对忽视市场的作用。凯恩斯理论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前提,那就是政府是理性的,总能代表全社会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故特别相信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实际上政府并不总是理性的,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政府官员也会受任期的限制而追求短期政绩,而相对忽视全社会的中长期利益。
  四是过分强调宏观总量分析,相对忽视微观行为分析和结构分析。而实际上经济发展往往是宏微观相融合的,宏观总量是建立在微观行为基础之上的。宏观总量是个体的总和,只有看清了大多数个体的行为状态,才能科学把握宏观态势。同时,现实中很多问题并非都是宏观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凯恩斯理论对解决结构性问题并不适用。
  五是过分强调经济因素的分析,相对忽视非经济因素的分析。而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往往是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运用经济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其他学科的作用。
  二、需求管理理论和政策被过度重用的原因
  在凯恩斯理论出现后,人们对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研究经济增长(如GDP增长)时,“三驾马车”成为主要的分析工具,而供给侧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则较少考虑。其原因在于:
  一是需求管理理论契合了政府的需要。需求管理理论论证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干预工具,因而为各国政府所喜爱。而且,需求管理政策不仅为使用者带来了权力,也带来了直接利益,故一旦用上就很容易上瘾,难以摆脱。
  二是需求数据容易获得,较方便做研究。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清晰,衡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统计数据较容易获得,为政府和研究者所喜爱。而供给侧因素则相反,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晰,争议也较大,评价指标体系不明确,统计数据难以获得,因而被很多人所忽视。
  三是教科书上的供给定义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既然供给是指生产者的商品供给,那么在短缺经济时代结束、企业产能常常过剩的情况下,增加供给似乎已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只要考虑需求拉动就可以了。而实际上,商品供给只是广义供给因素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形态,远不能代表供给侧因素本身,新需求是要靠新供给来创造的,供给才是原动力。
  三、供给侧改革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供给侧即生产侧,劳动、资本、土地、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是生产侧的重要内容,下面仅从生产要素这一个角度(供给侧还有生产主体、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存量调整、增量培育等角度)来看看其丰富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从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史来看,供给理论绝非始自“萨伊定律”和供给学派,而是与整个经济学的成长相伴随,供给管理政策而非需求管理政策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如重农学派(Physiocrates,18世纪后半叶)就反对重商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恢复“自然秩序”,强调土地要素供给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性;斯密(Smith,A.,1776)全面系统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萨伊(J.B.Say,1803)论证了供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而供给因素主要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李嘉图(D.Ricardo,1817)强调了有限土地及其所导致的报酬递减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李斯特(F.List,1841)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罗雪尔(W.Roscher,)将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并强调了“生产性劳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马克思(1883)论证了劳动对创造价值的核心作用等;马歇尔(A.Marshall,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基本是从供给侧来分析经济发展的。如柯林。克拉克(C.Clark,1940)将技术知识的增进和规模报酬递增看作是决定经济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哈罗德―多马(Harrod&Domar)模型()论证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张培刚(1949)将经济发展视为工业化过程,而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为企业家的创新管理才能、生产技术、(有利的)社会制度,限制因素为资源或物力、人口、(不利的)社会制度;索洛(Solow,1956)、斯旺(Swan,1956)、米德(Meade,1960)等论证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舒尔茨(T.W.Schultz,)等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意义;丹尼森(E.Denison,)、肯德里克(J.W.Kendrick,1961)、乔根森(D.Jorgenson,1967)等人循着索洛的思路,通过经验实证分析发现“余值增长”(theresidualgrowth)是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罗默(Romer.P.,1986)论证了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卢卡斯(Lucas.R.,1988)将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论证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等。
  以芒德尔、拉弗、万尼斯基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在论证供给管理政策方面作出了贡献。其主要观点:提高税率虽从短期看可提高税收收入,但由于抑制了纳税者的生产积极性,从中长期看反而导致税收收入下降;在资源稀缺世界中,所谓商品过剩只是适销不对路的“劣等货”过剩,其根源并非需求不足,而是能引致新需求的创造性供给不足;企业并不只是被动适应市场需求而提供商品的生产单位,而是在创造需求方面发挥着能动性作用;经济增长源自供给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率的提高,战后美国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说是由凯恩斯需求政策所带来的,不如说是由于凯恩斯政策“阴差阳错”带来的实际供给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机制所带来的。
  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调动企业积极性;削减政府开支,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赋予企业经济自由;稳定货币增长。我们可以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归纳为“四减四促”:其中,“四减”是指减税(含减支,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或控制通胀(甚至主张恢复金本位制),旨在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供给:“四促”是指促进私有化、促进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和智力资本投资。
  新制度经济学和改革经济学也多是从供给侧研究制度问题的。其实原因很简单:需求侧主要强调发挥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强调解决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问题,而供给侧则强调发挥制度的作用,强调解决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因而制度经济学家或改革经济学家总是考虑如何改革制度,来优化各主体的权利配置,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2008年出版了《人本发展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一书,提出了人本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人本发展理论主要体现了供给侧改革思想。人本发展理论是由“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组成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满足人可说是需求侧的,其余都是供给侧的:依靠人是指依靠人的行为来实现经济发展,属于供给侧;制度、资源或生产要素、分工(对应着笔者提出的供给侧“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是影响人行为的三大因素,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手段。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
本网声明:
未经辽宁省信息中心的正式书面许可,对于辽宁省信息中心网站上的任何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变更或出版,不得在非辽宁省信息中心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辽宁省信息中心充分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对于转发的稿件,均注明作者,指明出处,但是限于作者众多、地址不明和人力不足等因素,我们尚无法保证与全部作者及时取得联系,如有疏漏,烦请告知。对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如果您对辽宁省信息中心网刊用您的稿件存有异议,请及时通知我们,如涉嫌侵权,我们将立即移除相关稿件。
国家信息系统网站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天津市信息中心
上海市信息中心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
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
辽宁省信息中心
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
黑龙江省信息中心
江苏省信息中心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江西省信息中心
山东省信息中心
湖北省信息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信息中心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中心
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
贵州省信息中心
云南省经济信息中心
陕西省信息中心
甘肃省信息中心
青海省信息中心
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
南京市信息中心
省直部门网站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国土资源厅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省海洋渔业厅
省服务业委员会
省外经贸厅
省人口计生委
省中小企业厅
省新闻出版局
省安全生产监管局
省政府法制办
省政府研究室
省政府金融办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知识产权局
省地质勘查局
省有色地质局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省国家保密局
省委省政府咨询委
省通信管理局
省邮政管理局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辽宁海事局
辽宁省信息系统网站
沈阳市信息中心
本溪市信息中心
营口市信息中心
辽阳市信息中心
铁岭市信息中心
葫芦岛市信息中心
新华网财经
CCTV-经济频道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辽宁省信息中心
ICP备案序号: 辽ICP备号-1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市府大路187号
邮编:110002如何用ADAS模型分析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提到了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化解过剩产能,房地产去库存等,那么请问如果要从ADAS模型来分析,相关的能谈哪些东西?只能说减税吗?
为什么一定要从ADAS模型谈?简政放权可以谈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市场竞争导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定理。过剩产能也可以这样说,因为很多是08年四万亿的后果,政府过多的投资导致了市场无效率,很多厂商无法单独依靠市场生存,只能依靠国家补贴;还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不过这个应该不属于中级宏观的问题。如果从ADAS来谈,感觉没有什么好说的。太牵强。我国现在也不是非要刺激经济,让经济高速增长,相反是要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谈AS或AD曲线向右移动感觉不太合适。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
& ——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一百二十八
&最近比较热门的词语是“供给侧改革”。它来自于中央最高经济决策机构的会议,也来自“经济学家”不断的解读和建言。
“供给侧改革”是习总在最近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随后,国务院的会议也开始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更有经济专家和各种媒体连篇累牍。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没有权威的说法,只能领会,或者综合各种专家的解读来理解。供给侧改革大概意思就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有效的、适应我们需求特点的高品质供给,促进经济增长。过去,我们刺激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扩大需求,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却出现了产能过剩,加重了重复建设,消费品供需结构性失衡。目前,国内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而供给的产品却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因此要一手扩张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给。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物质生产可以说达到了极大丰富,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除了价格因素之外,更多的人关注产品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从锅碗瓢盆到手机、电脑,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山寨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国人买日本的马桶盖?中国为什么不能生产?国人到了欧美大量的抢购,从服装到奶粉,国内同类产品是怎么回事?另外,同样是国产的商品,到了美国,当地的华人就敢买,而在国内为什么就没人敢买?又比如,北京的餐馆有的顾客盈门,不惜排队等位,而其他的却是门前冷落,经常易主,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抓住顾客的需求,以自己的主观想法来开店经营。
&因此,目前我们能够理解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提供优质的产品供给以满足需求,这本身也是我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改革内容。从宏观上讲,有四个关键点: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从总量上看,化解过剩产能,尤为重要,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使生产要素从重复建设中释放出来,能减少大量货币投放,减少不良贷款,为提供中高端服务的产业输送生产要素,增加高品质供给。
这一政策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改革的一个方向,尚可以理解和接受,可是,有经济学家迅速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之站脚助威,使我又想起了那个“体制”。
&说到供给侧改革和新供给经济学,人们自然联想到俗称“里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是针对凯恩斯主义扩大需求后,出现了滞胀和失业等状况所提出的调节经济供给方面的理论,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美国经济持续陷入滞胀,失业率逐年递增,1980年,里根上台的前一年,美国通胀率达到13.5%,而实际的GDP为-0.2%,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自身的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主要代表人物有芒德尔、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其主要观点和主张是:
  1、供给学派认为,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主义却是错误的。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2、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3、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4、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认为,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涨。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5、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供给学派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采取了大幅度减税、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削减社会福利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里根经济政策可视为一种侧重于供给领域的经济政策。简单地说,它的原理是减税→刺激消费→拉动需求→增加就业和投资。在美国处于高通胀、高利率的不利形势下,里根经济政策有效地平抑了通胀,并且保持赤字处于可控制的水平。
即使在里根离开总统位置之后,人们依然看到里根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和国民活力的恢复与提升的影响。从1982年12月起,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经济复苏势头比战后历次经济复苏都强劲有力。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通胀率也由最初上任时的13.5%下降为不到5%。美国GDP占世界的比重由1980年的23%上升到1986年的25.2%。
&&&&&&&&&&&&&&&&&&
这就是供给学派的主张和观点,也称为供给经济学。而最近国内经济学家所倡导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认识框架,“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有效化解“滞胀”、“中等收入陷阱”等潜在风险,实现中国弥合“二元经济”、趋向现代化的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与质量提升。作为中国之必然选择的“三步走”赶超战略,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政策设计予以决策支撑。”
&“在我国市场发育的实际情况制约和经济追赶战略的客观需要之下,解读和借鉴供给学派的主张,还应该进一步强调一点,即有必要再加上政府以经济手段为主在合理的政策选择空间内有意优化供给引导政策、结构优化政策而避免行政干预失误。政府的经济政策体现为对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或抑制因素,其中财政政策在结构导向上最为重要,同时操作工具、操作方式的合理性亦成为关键,因此应该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并以支出的重点安排来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并掌握好社会福利提升的“度”,以及必要的再分配优化机制。”
初步判断,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有几处明显的不同在于:
1、供给学派力主加强市场经济作用,反对政府干预。而我们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强化政府的作用,所谓“有必要再加上政府以经济手段为主在合理的政策选择空间内有意优化供给引导政策、结构优化政策”,无论加上多少定语,实际上都是为政府干预市场而提供注解;
2、供给学派重新弘扬“萨伊定律”,通过市场,使供给创造需求,而我们目前是在需求存在,而供给质量不足的情况下强调的改进,强调的是供给适应需求,更侧重于微观,而不是宏观;
3、供给学派从理论到实践强调的核心是减税,这一点恰恰是供给侧改革没有着重指出或者说刻意回避的问题。中国目前沉重的、重复的税赋下,指望企业去创新生产而不去偷工减料,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谓供给学派,实质上是新古典理论的一个分支,本质上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而新供给学派的含义是改善供给+政府干预,实际就是政府用左手干预还是右手干预的问题,完全与供给学派无关。从这几点来看,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虽有类似之处,但实质内容肯定不是供给经济学的内容。所谓“新供给经济学”,不过是把陈词滥调套上一个漂亮的、有学术味道的帽子,同时,它还批判并拒绝了新自由主义,更有甚者,有人提出这是“新计划经济”,实质上还是颂君的御用之作。
改善供给使之适应需求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也是对GDP质量的一种改进。使GDP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短期所能形成的。我们的产品为什么没有创新,为什么不被人们所接受?食品安全为什么做不到让人们放心?这不是简单的去产能、降成本所能做到的,税赋沉重、诚信缺失、法治不彰,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这恐怕不是经济改革所等解决的问题。市场经济还远远没有建立雏形,人们对市场的认识还处于“恶”大于“善”的阶段,企业家精神得不到发挥,甚至企业家获得不了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去摒弃短期行为,是不可能的。不断强化的国企垄断与市场的逻辑完全相悖,如何去改善供给?市场的作用通过价格发挥作用,所谓的市场出清,正是价格弹性的反映,而对于过剩的产能、滞销的产品,虽然创造了GDP,但是没有质量,没有后劲,本应通过市场进行淘汰,而有形之手的参与,不仅没能淘汰,而且加剧了这种过剩。
& 供给侧需要改革,而经济背后的大环境更需要改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试用总供给需求和总需求模型分析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改革 供求模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