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姓顾的教授?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_百度百科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和的相关学科。求是书院1928年发展为浙江大学,设文理等学院,1939年文、理学院分设。育英书院1914年发展为之江大学,1940年设文学院。、、、、、蒋麟振、陈屺怀、、、何燮侯、蒋方震、许寿裳、邵飘萍、邵元冲、梅光迪、钱穆、张其昀、贺昌群、张荫麟、钱基博、汤用彤、郁达夫、马一浮、谭其骧、林汉达、夏承焘、朱生豪、金仲华、王蘧常、王驾吾、胡士莹、任铭善、王季思、严群等著名学者先后在两校人文学科任教或学习。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简介
成立于1897年,前身&求是书院&,是中国人最早自己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
浙江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力量雄厚。现有15名,12名,首席科学家9名,长江特聘(讲座)教授5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院简介
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它的师范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的一部分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合并组建为浙江师范学院,它的农学院和医学院分别发展为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为杭州大学。1992年杭州大学成立人文学院。1987年浙江大学复设中文系等人文学科,1995年浙江大学成立人文学院。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1999年7月,由原杭州大学人文学院、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大部分及原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人文学科有关单位合并组建的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系所设置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概述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现设中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艺术学系、文物与博物馆系五个系,以及古籍研究所、韩国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所(中心),其中“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和“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为“985工程”二期国家文科创新研究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献集成编纂中心和宋学研究中心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典文献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史、外国哲学、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汉语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心、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为校级强所。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于日经批准成立。
当代管理已经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迈入了文化管理的新阶段。现代中国管理理论与方法源自中国与西方。对人的管理,必须要考虑人的思维与决策方式、核心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赖以塑造人的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其意识形态。正因为当前在中国的管理现状缺乏此等考量,往往导致西方式管理的水土不服,食洋不化,失之于形式主义;中国式管理的空泛求速,食古不化,失之于主观主义。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与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建立工厂或分公司,跨文化管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如何使东、西方文化和管理能够在中国本土与世界各地实现水乳交融式的融合,是一个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1]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1月,系浙江大学校级研究所,隶属于人文学院。宗教学是国家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研究所已经推动并将继续凝练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早期基督教哲学与文化、宗教对话与宗教共同体的建构、中外文化交流与基督教传教史、印度宗教与瑜伽哲学、宗教经典研究(儒、释、道、天、基、印度教等)、宗教心理学、宗教政治学、宗教社会学等。研究所将继续突出其学术性、专业性与前沿性,尽心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未来宗教学领军人才,努力跻身跨文化的宗教学学术前沿研究,积极服务中国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研究所将进一步与国内外宗教学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发展各种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现任主任王志成教授,副主任王桂彩副教授,成员还包括特聘教师陈村富教授,王晓朝教授、陈越骅博士等。研究所积极开展引智创新,从海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所聘请了诸多宗教学领域著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其中包括: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杨克勤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 Grosshans教授等。[2]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
本所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系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所属的全国二十四家古籍整理研究机构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列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和硕士点,首任所长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
本所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研究人员13人,办公室、资料室各1人。研究人员中教授7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人,讲师1人; 5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中有博士学位者7人(其中2人为博士后),硕士学位者1人,此外,还有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各1人,浙江省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人。
已故所长姜亮夫教授在楚辞学、敦煌学等领域成就卓著,是我国国学的一代宗师,他的《楚辞通故》荣获国家教委首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沈文倬教授的经学研究,尤其是“三礼”学的研究在学术界颇具声望和特色,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一位以“先秦礼制研究”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崔富章教授的楚辞学与版本目录学研究,龚贤明教授的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束景南教授的朱熹与中国文化史研究,张涌泉教授的敦煌学与俗字研究,王云路教授的中古汉语研究均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现任所长为张涌泉博士,副所长为王云路博士。
在校研究生48人,其中博士生39人,硕士生9人。
本所1995年以来共承当纵向科研项目20项,科研经费62.5万元;横向科研项目(主要为董氏基金项目)10项, 科研经费54万元。出版学术著作2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史》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评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一项,胡绳青年学术奖一项,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项。1994年,本所和中文系古文献专业联合申报的汉语史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0年3月,本所和中文系古文献专业联合申报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再次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3]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韩国研究所
本所创建于日。旨在加强中韩两国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增强中韩人民之间的友谊,扩展两国间在各领域的合作途径,共同弘扬源远流长的东亚文明。本所在编人员9名,兼职研究人员39名,特邀研究人员16名。所内在编人员与本校相关系所兼职研究人员为本所基本研究队伍,并与相关系、所联合培养以韩国问题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本所的学术研究以韩国传统文化为重点:韩国的历史与文化;中韩文化比较与交流;东亚历史与文化。课题范围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语言、艺术、政治、宗教、经济、教育、法律、新闻、旅游等各个领域。研究成果在沈善洪任主编,黄时鉴、金健人任副主编的韩国研究丛书中以论文集或专著形式出版。现已出版的有:《韩国研究》(一)沈善洪主编,《韩国研究》(二)沈善洪主编,《高丽寺与高丽王子》鲍志成著,《韩国研究中文文献目录()》陈华编著,《韩国研究日文文献目录()》陈华编著,《韩国法通论》胡建淼、方立新主编,《中韩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沈善洪主编,《韩国研究》(三)沈善洪主编,《中国所藏高丽古籍综录》黄建国、金初升编著,《中韩关系史论集》全海宗著、全善姬译,《中韩商法比较研究》陈信勇著,《退溪哲学思想研究》周月琴著,《宋丽关系史研究》杨渭生著,《中韩教育比较研究》林正范主编,《中韩人文精神》沈善洪主编,《朴正熙“开发独裁”体制研究》王加丰著,《中韩财政比较研究》朱柏铭著,《中韩证券市场发展及比较研究》闻岳春著,《中韩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金元欢著。 本所努力与国内外、特别是韩国的教育学术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加强人员交流,发展友好合作;分期开办韩语培训班,在浙江与中国南方逐步推进韩语教学;不定期举办韩国研究的各种类型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竭力为国内各界提供有关韩国的图书资料信息,为中韩两国间传统文化的溯源和现实社会的合作需求发挥媒介桥梁作用。 本所已与韩国有关单位合作举办过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与韩国探险协会、东国大学共同举办两次中韩跨海竹筏漂流学术探险活动并最终获得成功。现任所长沈善洪教授,副所长金健人、黄时鉴教授。[4]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日本文化研究所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3名。研究生12名,其中博士生3名。主要学术研究方有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哲学思想史。曾经承担省部级和国际科研项目25项,大型项目有:遣唐使编年史料的集成与研究(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遣唐使时代在中日文学中的投像(日本文部省)、遣唐使时代的中日混血儿基础研究(日本住友财团)、中日汉籍交流史研究(日本国际交流基)、中国图书馆藏日本版古籍的调查与研究(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刻古籍在近代中国的流传(国家教委)、晚清中国人视野中的日本(国家教委)、清末中国人日本视察旅行记的调查与研究(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明治前期驻日中国外交官与日本(日本住友财团)、日本文化与神道(日本神道国际学会)、神道教之研究(国家社科)。出版中文著作41部,日文著作13部,代表性的著作有:《日本文化研究丛书》(已出8卷,其中《中日汉籍交流史论》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获浙江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政府社会科学研究三等奖)、《中日文化交流大系》(共10卷,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和日本大修馆书店分别用中日文共同出版,获亚太出版协会APPA学术类图书金奖)、《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共10卷)、《吾妻镜补——中国第一部日本通史》(朋友书店)、《圣德太子时空超越》(大修馆书店)、《中日文化论丛》(已出7卷、与日本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合编)。主持国际学术会议19个,较有代表性的会议有:中国和歌俳句国际研讨会(1990)、汉籍与中日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1991)、江南与日本国际研讨会(1995)、东方传统环境思想的现代意义研讨会(共两届,)、遣唐使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1998)、清代中日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1999)、日本文化研究——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1999)、杭州大学神奈川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已举办八届,)、杭州大学·静冈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已举办三届,)。与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静冈大学人文学部等单位有密切的学术交流。现任所长王勇,副所长王宝平。 [5]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史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于1999年11月成立,2000年12月正式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依托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其特色在于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及传统训诂学研究。中心下设上古汉语研究所、中古汉语研究所、近代汉语研究所、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13名,教育部重大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规划课题3项,高校古委会课题3项。中心学术刊物为《汉语史学报》。[6]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是“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有着充分的文理交叉优势,横跨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六大学科领域。本研究中心力图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新模式;通过方向凝炼和队伍整合,带动语言与认知相关学科的发展,培育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增长点。本研究中心以学科会聚为特色,以创建高水平学科为宗旨,围绕语言与认知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应用问题开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著名科学家唐孝威院士。[7]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专业设置
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含影视方向)、古典文献、编辑出版、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哲学、艺术设计、美术等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艺四大学科门类。学院拥有中文、历史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和哲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美术学、档案学、中国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理论、宗教学、考古与博物馆学、设计艺术学、逻辑学、情报学、国际关系(共建)等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哲学、科技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政治学理论(共建)等学科兼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院领导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分工情况
查良镛,名誉院长。
黄华新,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分管人事、学科建设。哲学系。
楼含松,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学院党委工作,分管组织、信访、统战、保卫及人事、外事有关工作,分管行政、联络发展。中文系。
盛晓明,副院长。分管科研、继续教育、地方合作。哲学系、韩国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
王云路,副院长。分管研究生教育。古籍研究所。
吕一民,副院长。分管本科生教育(实验设备)、外事。历史学系。
黄厚明,副院长。分管艺术学系工作。艺术学系。
沈玉,党委副书记。分管党建、纪检、教工、工会、离退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宣传、信息、文化建设。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成光林,院长助理。协助做好行政、联络发展工作。[8]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工目录
      中文系
          历史系
    艺术学系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古籍所
        韩国所
.浙江大学[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徐永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_百度百科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徐永明,男,日出生,浙江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后考入中文系。1988年毕业后,留校在图书馆工作。199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攻读硕士。1996年8月来到古籍部工作,主要负责古籍善本的管理。
徐永明个人简介
1998年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攻读元明清文学,导师教授。博士论文:《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 (2005年)。2002年5月进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全明诗》的校点工作。2004年3月进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同年评上副教授。2007年9月获“基金”资助赴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学三个月。2008年8月至09年8月获基金资助在哈佛大学访学一年,期间曾到过英国和加拿大。担任的职务为“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主任助理兼办公室主任,同时负责“浙江文献网”的工作。2010年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文臣之首——宋濂传》()《》(浙江大学出版社),整理《》(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方国珍史料集》。
一、学习经历:
507 浙江 高中毕业
807 浙江丽水师专 汉语言文学 专科毕业
607 北京师范大学
203 浙江大学 汉语言文学 博士毕业
二、工作简历:
308 浙江丽水师专图书馆 馆员
204 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 馆员
2002年5月-2004年4月 复旦大学 博士后
2004年03月-2004年10月 浙江大学
2004年11月- 浙江大学 副教授
2010-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出国经历:
2007年09月-2007年12月 &基金&访问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三个月
2008年08月-2009年08月 &哈佛大学学社基金&在哈佛大学访学一年
四、社会职务:
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主任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徐永明主讲课程
中国古代戏曲史 、元明清文学、明清诗文研究、元明清文学文献学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史、
徐永明著述
《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 2005
《文臣之首-宋濂传》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11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9
《金瓶梅戏曲六种(待出版)
《》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陶宗仪研究论文集》 2007
《》(编者之一)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徐朔方古代小说戏曲研究》(编者之一)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方国珍史料集》(副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徐永明论文
1、 诗文方面:
1)《补〈全宋诗〉二十首》 文艺研究 2008年第9期 155-159
2)《〈全宋诗〉订误二则》 文艺研究 2007年第5期 158-160
3)《不同处境下宋濂的活动及其创作》 浙江大学学报 2005年第9期 135-143
4)《元末明初南方两个文学群体成员的交往及其差异》 文学遗产 2004年第3期 77-84
5)《宋濂与戴良友谊变异探微》 南京师范大学学版 2007年第3期 128-132
6)《1078万元的〈临大痴道人富春山图〉非黄溍所作》江南文化研究 2009第3期 197-203
7)数字化状况答问 2007明代文学论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82-193
8)《婺州文人群体之构成及其形成之地域文化背景》 浙江学刊 2004年第6期 125-133
9)走向纵深的明代文学研究
徐永明 文学评论 2007第1期
10)一部胜义叠见的学术著作--《杨维祯与元末文学思潮》简评 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
11)《刘基与婺州文人》(《刘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婺州文人与朱元璋》 (《》2002年第3期)
13)《中华书局出版之校点本〈明史〉标点错误一例》 (《文史》2002年第4期)
14)《黄溍年谱》 (《》2002年元代文化研究专刊)
15)《王袆年谱引论》 (《奎壁之光——庆祝徐步奎(朔方)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16)《武英殿本李善长〈进元史表〉经过改篡》(《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4期)
17)《〈送许时用归越〉非汪广洋撰》 (《》2001年第4期)
18)《胡助年谱》 (《》2001年第4期)
19)《〈陈训慈日记〉中有关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迁徙事摘录》(整理)(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0年第十卷第1期)
20)《文澜阁四库全书搬迁述略》 (《》1999年第4期)
2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电子刊物《中国文学演变》第一期,以后再出纸本)
22)《浙图馆藏敦煌遗经目录》、徐永明 (《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
23)《黄溍政治心态略探》(《浙江电大学刊》1998年第4期)
24)《黄溍与婺州学风》(《浙江电大教学》1997年第5、6期)
25)《四库全书著录两浙贤哲书目》(《》(浙江)1997年第3期)
26)《宋濂与龙泉章溢、胡深的交游》(《江南文化研究》第5辑)
2、 戏曲方面
1)《女诗人孟蕴和戏曲作家孟称舜》 浙江大学学报 2007年第9期 161-168
2)《高则诚生平行实新证》 文学遗产 2006年第3期 94-98
3)《张宗祥与戏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5-27 2006年第8期
4)《清代传奇〈凤雏圆〉及其本事》 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戏曲会议论文集) 2006年8月 246-256
5)《姚燮与〈复庄今乐府〉》 (《》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6)《管庭芬未曾重订〈曲海总目〉》 (《》2001年第2期)
7)孤本传奇《文渊殿》的流传、剧情提要及其创作年代(《》2010年第8期)
8)《汤显祖全集》订误一则 《2006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2008 订误
9) 《中国戏曲琐谈》(《文化遗产》期)
10) 《晚明小说集〈一见赏心编〉与〈艳异编〉的比较》,《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高峰论坛暨汤显祖和晚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小说方面
1)《》的作者为江苏武进作家(待刊)
2)《》为武进作家白悦续考 《云南昆明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3)白悦与曲家交游考 《》2010年第2期
4)《金瓶梅词话》的作者为江苏武进作家白悦第四考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10 年第2期
5)明代小说集《一见赏心编》的编纂及其插图解题 学报2010年1辑
徐永明课题
1 《浙江文献集成》的数字化及其编纂中心网络建设(一期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
2 宋濂评传 省社科规划
3 稀见明代戏曲整理与研究(参与) 教育部高校研究
4 黄溍全集 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
5 郑元祐集整理 省社科规划一般
6 浙江文献总目·集部 省社科规划重大
7 全元文·来复集/乌斯道集 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
8 清代戏曲总目提要(参与) 台湾
9、全明诗(参与,校点90余万字) 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
徐永明工作研究领域
1、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 2、中国古代戏曲史 3、元明清文学文献 4、古籍的数字化 5、中国古代小说史
企业信用信息李小林(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_百度百科
?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李小林,女,中文系副教授,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2005年起担任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任课教师。
李小林代表著作
1、《一部难以穷尽的长诗――关于T.S.艾略特&荒原&的解读》
浙江大学李小林副教授
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
3、《颠覆男权传统的话语——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三大学派》
4、《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李小林承担课题
1、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基金项目
李小林开设课程
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史、世界名著精读(双语)
2、世界文化名著导读、世界小说欣赏
3、中国京剧概论、京剧名家名剧欣赏
李小林研究领域
1、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 2、西方女性主义批评 3、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研究
李小林,女,1961年3月出生,文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2005年起担任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任课教师。长期以来,踏实严谨地对待教学,精益求精地完成教学任务。任教的课程教学效果很好,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李老师教学主要特点如下:
一、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李小林老师在高等学校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已经二十余年,她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她的主要研究领域:(1)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代表作(论文):《一部难以穷尽的长诗——关于艾略特〈荒原〉的解读》;(2)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代表作(论文):《颠覆男权传统的话语——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三大学派》、《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3)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研究代表作(论文):《野心/天意——从〈麦克白〉到〈血手记〉和〈欲望城国〉》。李小林老师参加过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至2004年,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2004年,赴俄国圣彼德堡参加“国际戏剧研究协会”(FIRT)年会,2007年,赴台湾出席由台湾大学举办的“表演的莎士比亚”国际学术会议。
二、不断改革教学,深化课程教学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准。长期以来,以严谨、踏实的态度抓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等每个教学环节。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方面,善于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精心制作了课程讲稿文本和多媒体课件,讲稿与课件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很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李老师不满足于“吃老本”,不断吸取本学科的科研新成果来充实教学,让学生学到前沿性的知识。同时,针对对成人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这些都使课程教学得到了深化。
三、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
从事远程教育多年,李老师不但有坚实的专业功底,而且对于远程教育所必需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得心应手。在这一的基础上,李老师踏实、严谨地做好远程教育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工作。特别是与学生交流和答疑,她往往不厌其烦,总是及时、详尽地为学生传道解惑。为了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又花大量时间帮助不能适应学习的学生,使他们跟上学习。在历年远程教育中,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出色地完成了各类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十岁的中文系女教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