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者吴焯都读哪类历史书籍

大家正在看...
最新热文...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最新热文...
大家都在看...
为您推荐...更多公众号:shuxiangjiangcheng宣传武汉读书活动,推介优秀书籍、文学作品和阅读场所。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史上销量最高的21本书,你看过几本?,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  罗素先生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时说,这篇作品有一个蓝本,是斯巴达和它的立法者莱库格斯。我以为,对于柏拉图来说,这是一道绝命杀手。假如《理想国》没有蓝本,起码柏拉图的想象力值得佩服。现在我们只好去佩服莱库格斯,但他是个传说人物,真有假有尚存疑问。由此所得的结论是:《理想国》和它的作者都不值得佩服。当然,到底罗素先生有没有这样阴毒,还可以存疑。罗素又说,无数青年读了这类著作,燃烧起雄心,要做一个莱库格斯或者哲人王。只可惜,对权势的爱好,使人一再误入歧途。顺便说一句,在理想国里,是由哲学家来治国的。倘若是巫师来治国,那些青年就要想做巫师王了。我很喜欢这个论点。我哥哥有一位同学,他在“文化革命”里读了几本哲学书,就穿上了一件蓝布大褂,手里掂着红蓝铅笔,在屋里踱来踱去,看着墙上一幅世界地图,考虑起世界革命的战略问题了。这位兄长大概是想要做世界的哲人王,很显然,他是误入歧途了,因为没听说有哪个中国人做了全世界的哲人王。  自柏拉图以降,即便不提哲人王,起码也有不少西方知识分子想当莱库格斯。这就是说,想要设计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让大家在其中幸福地生活;其中最有名的设计,大概要算摩尔爵士的《乌托邦》。罗素先生对《乌托邦》的评价也很低,主要是讨厌那些繁琐的规定。罗素以为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把什么都规定了就无幸福可言。作为经历了某种“乌托邦”的人,我认为这个罪状太过轻微。因为在乌托邦内,对什么是幸福都有规定,比如:“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之类。在乌托邦里,很难找到感觉自己不幸福的人,大伙只是傻愣愣的,感觉不大自在。以我个人为例,假如在七十年代,我能说出罗素先生那样充满了智慧的话语,那我对自己的智力状况就很满意,不再抱怨什么。实际上,我除了活着怪没劲之外,什么都说不出来。  本文的主旨不是劝人不要做莱库格斯或哲人王。照我看,这是个兴趣问题,劝也是没有用的。有些人喜欢这种角色,比如说,我哥哥的那位同学;有人不喜欢这种角色,比如说,我。这是两种不同的人。这两类人凑在一起时,就会起一种很特别的分歧。据说,人脖子上有一道纹路,旧时刽子手砍人,就从这里下刀,可以干净利索地切下脑袋。出于职业习惯,刽子手遇到不认识的人,就要打量他脖子上的纹,想象这个活怎么来做;而被打量的人总是觉得不舒服。我认为,对于敬业的刽子手,提倡出门时戴个墨镜是恰当的,但这已是题外之语。想象几个刽子手在一起互相打量,虽然是很有趣的图景,但不大可能发生,因为谢天谢地,干这行的人绝不会有这么多。我想用刽子手比喻喜欢、并且想当哲人王的人,用被打量的人比喻不喜欢而且反对哲人王的人。这个例子虽然有点不合适,但我也想不到更好的例子。另外,我是写小说的,我的风格是黑色幽默,所以我不觉得举这个例子很不恰当。举这个例子不是想表示我对哲人王深恶痛绝,而是想说明一下“被打量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众所周知,哲人王降临人世,是要带来一套新的价值观、伦理准则和生活方式。假如他来了的话,我就没有理由想象自己可以置身于事外。这就意味着我要发生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而要变成个什么,自己却一无所知。如果说还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恐怕就是这个。因为这个原故,知道有人想当哲人王,我就觉得自己被打量着。  我知道,这哲人王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他必须是品格高洁之士,而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此我举中国古代的哲人王为例——这只是为了举例方便,毫无影射之意——孔子是圣人,也很有学问。夏礼、周礼他老人家都能言之。但假如他来打量我,我就要抱怨说:甭管您会什么礼,千万别来打量我。再举孟子为例,他老人家善养浩然之气,显然是品行高洁,但我也要抱怨道:您养正气是您的事,打量我干什么?这两位老人家的学养再好,总不能构成侵犯我的理由。特别是,假如学养的目的是要打量人的话,我对这种学养的性质是很有看法的。比方说,朱熹老夫子格物、致知,最后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本人不姓朱,还可以免于被齐,被治和被平总是免不了的。假如这个逻辑可以成立,生活就是很不安全的。很可能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有一位我全然不认识的先生在努力地格、致,只要他功夫到家,不管我乐意不乐意,也不管他打算怎样下手,我都要被治和平,而且根本不知自己会被修理成什么模样。  就我所知,哲人王对人类的打算都在伦理道德方面。倘若他能在物质生活方面替我们打算周到,我倒会更喜欢他。假如能做到,他也不会被称为哲人王,而会被称为科学狂人。实际上,自从有了真正的科学,科学家表现得非常本分。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就是教人本分的学问,所以根本就没出过这种狂人。至于中国的传统学术,我就不敢这么说。起码我听到过一种说法,叫做“学而优则仕”,当然,若说学了它就会打量人,可能有点过分;但一听说它又出现了新的变种,我就有点紧张。国学主张学以致用,用在谁身上,可以不问自明——当然,这又是题外之语。  至于题内之语,还是我们为什么要怕哲人王的打量。照我看来,此君的可怕之处首先在于他的宏伟志向:人家考虑的问题是人类的未来,而我们只是人类的几十亿分之一,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水浒传》的牢头禁子常对管下人犯说:你这厮只是俺手上的一个行货……一想到哲人王,我心中难免有种行货感。顺便说一句,有些话只有哲人才能说得出来,比如尼采说:到女人那里去不要忘了带上鞭子。我要替女人说上一句:我们招谁惹谁了。至于这类疯话气派很大,我倒是承认的。总的来说,哲人王藐视人类,比牢头禁子有过之无不及。主张信任哲人王的人会说:只有藐视人类的人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大利益。我又要说:只有这种人才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祸害。从常理来说,倘若有人把你当做了nothing,你又怎能信任他们?  哲人王的又一可怕之处,在于他的学问。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有不懂的学问,科学上的结论不足以使人恐惧,因为这种结论是有证据和推导过程的,对于有理性的人,这些说法是你迟早会同意的那一种。而哲学上的结论就大不相同,有的结论你抵死也不会同意,因为既没有证据也没有推导,哲人王本人就是证明,而结论本身又往往非常的严重。举例来说,尼采先生的结论对一切非受虐狂的女性就很严重;就这句话而论,我倒希望他能活过来,说一句“我是开个玩笑”,然后再死掉。当然,我也盼着中国古代的圣人活过来,把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话收回一些。  我说哲人王的学问可怕,丝毫也不意味着对哲学的不敬。哲学不独有趣,还足以启迪智慧,“文化革命”里工农兵学哲学时说:哲学就是聪明学,我以为并不过分。若以为哲学里种种结论可以搬到生活里使用,恐怕就不尽然。下乡时常听老乡抱怨说:学了聪明学反而更笨,连地都不会种了。至于可以使人成王的哲学,我认为它可以使王者更聪明,老百姓更笨。罗素是个哲学家,他说:真正的伦理准则把人人同等看待。很显然,他的哲学不能使人成王。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像这样的哲学就能使人(首先是自己)成王。孔丘先生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子子孙孙都是衍圣公,他老人家果然成了个哲人王。  时值今日,还有人盼着出个哲人王,给他设计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好到其中去生活;因此就有人乐于做哲人王,只可惜这些现代的哲人王多半不是什么好东西,人民圣殿教的故事就是一例。不但对权势的爱好可以使人误入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至于我自己,总觉得生活的准则。伦理的基础,都该是些可以自明的东西。假如有未明之处,我也盼望学者贤明的意见,只是这些学者应该像科学上的前辈那样以理服人,或者像苏格拉底那样,和我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假如像某些哲人那样讲出些晦涩、偏执的怪理,或者指天划地、口沫飞溅地做出若干武断的规定,那还不如让我自己多想想的好。不管怎么说,我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任何人,尤其是哲人王。《王小波经典作品》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读行者图书(duxingzhebook)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机构中,许多离奇古怪的仪式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有谁知道未来将会玩出什么花样呢?除了优美的诗词和官窑瓷器,它似乎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社会重文轻武,经济发达却武备不足的文弱形象。而这样的印象背后,也许正是一次政治制度的重要转变。近年来,很多从基督教延伸出来的异端和邪教故意错引圣经,打着驱魔赶鬼的旗帜在社会上实施暴行。面对舆论的矛头,基督教内部对于驱魔一事也出现了争论。通过这些争论,或许我们能对客观的驱魔知识了解一二。现实中,无数的专家与学者为这本被称为世界上最难解之书的“伏尼契手稿”费劲了周折。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朝代,大臣可以在奏折中公然谈论皇帝羞羞的事情。这或许是中国人最自信、最放松、最自由的一段时光。康熙皇帝曾说过,他宫廷一年的用度,还抵不上明朝皇宫一日之费也。他老人家所说的只是他自己啊!他如从棺材里爬出来,看看他那五世孙媳叶赫那拉氏的排场,他就不能夸口了。慈禧对英、美、法、德、义、日、俄、西、比、荷、奥匈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 一诏战天下,慈禧老太后就变成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最勇敢的女人了。中国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冲刷,而基本格局丝毫不改。这一事实,在中国人看来,是中国文明生命力强大,继继绳绳,与天咸休。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极其悲惨和可怕的......在这个春天远了,夏天近了的“劳动节”里,无数怀揣梦想却总感有志难伸的工薪阶层们,当你们亲眼看到莱斯特城的长篇悬疑剧终于以冠军的名义喜剧收尾时,你们的人生是否也会从此改变呢?市面上有款饮料叫“阿萨姆奶茶”,味道如何见仁见智(你懂我意思的…),扣个“阿萨姆”的名字却大有学问,它曾改写过中、英、美、印、四大国历史......4月14日,科比职业生涯告别战,60分!50投22中,砍本赛季最高分,24号黄金战袍、这个出现在洛杉矶凌晨4点的男人,是真的要离开了。对科比的情怀,无论爱与恨,也许都难说再见,今朝一别,多少球迷潸然泪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建立了民国,但除了招牌已换,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实际上并没有多大进展。而那些没有皇帝头衔的皇帝较之皇权专制的黑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恐怕是辛亥革命的先躯者们万万没有预料到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句特有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事儿把老爷子给气成这样了?《告白》:日本当红推理小说家湊佳苗成名之作,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好于92%的剧情片,好于98%的惊悚片,转世的又何止是活佛,倘若每个人都去将自己的前世寻找,又将会经历怎样的一种过程?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所以我们的生1644年山海关战役爆发。一场灭国级的战役让李自成的大顺帝国灭亡。在中国战争史上,这种灭国级战役总共也就不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日凌晨三时,帝国人民多年等待着的那个时刻终于到来了:朱元璋崩殂。朱允炆登基中国第一面正式的国旗。在1862 年,清政府将黄龙旗定为中国国旗。大家想一想1862 年是什么时候?1860梦里抵达的地方,同样可以真实刻骨文/白落梅有人说,这世间的风景,非要亲历才会有深刻的感触。而我却以为,梦里抵仓央嘉措的一生充满传奇,住在布达拉宫,他是雪域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纯美的情郎。这个极具才华的诗人写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突然中风去世,十岁的神宗即位。朝中政局风云突变,高拱在政治斗争中被张居正掀翻,公元251 年,三国名将司马懿逝世。司马懿实际上是早已进入剧场史的一个人物,我就不讲历史上真正的司马懿是什么玛丽女王——英国历史上最美的女王,她应该算是欧洲历史上少见的大美人,在1587 年,玛丽女王在英格兰被判处死1985 年小说家古龙去世。当时武侠小说家有三位顶级的大师,分别是金庸、古龙、梁羽生,在这三位大师中,大家一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法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出售各式各样的拿破仑像,铜的、泥的、铁的、锡的、铝的、塑料的赵匡胤将文人摆到了国家统治这个金字塔的顶尖。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代将“与士大夫回顾整个“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迅速让人有些难以理解。毕竟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而朱棣是叛逆之师,以八百人宋朝太祖皇帝有遗训,刻在碑上。此碑立在宫中的一座秘殿里面,每一位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去看。“靖康之变”后,人们才大文豪马克·吐温曾说:“历史从不重复,但是经常押韵”。当我们真正转身过去,历史就会从社会公共话题转移到学者讨去过大冰在云南的酒吧——“大冰的小屋”的人会发现,书架上藏有的1000册书,那些都是大冰自己看完寄过去的,他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状况是,北方有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有夫余。今天的朝鲜半岛也有夫余的后代。南方则是越族和西南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经常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一人”指的就是宰相,可见宰相的权力有多大。宰相是中国康永&文咏有话说关公在这章受尽了委屈,投降曹操的时候,他以为只要内心认定自己的投降对象是汉天子,心里永远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控枪问题上一直频繁“吃瘪”,由于反对者众多而无法通过控枪法案。在任期最后一年,奥巴马决定我是2003年到华东师大来做特聘的。来后,我一直很注意为华师引介人才。第一个引介的是沈志华,第二个就是高很久很久以前……张让(宦官)带着刘辩(汉少帝)、刘协(陈留王)逃往北方,连夜赶到黄河堤岸,眼见后方追兵不断迫张学良生于日,死于日,享年101岁。晚年,他找来历史学家唐德刚,做了一本前几日,杨幂刘恺威夫妇否认婚变后,首度公开合体现身机场。杨幂手拿索达吉堪布《有什么舍不得》,与刘恺威相伴而行我今天要读这首诗给大家听。 《愿》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我愿是繁星,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我  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不曾遇到的大变革时期。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农业文明,没有>>>>康永&文咏说貂蝉:华人世界里每次提到历史上有名的女性,排名最前面的通常是美女,我们经常用“四大美女”聊聊老炮儿 老炮是什么人? 老炮儿是北京的俚语,指资格比较老的混混儿或是经常进局子的人。通俗来讲就是混的四十今日小寒,宜赏梅。(1月5日)每年过了冬至,小寒前后,就惦记着山上的梅花或许就要开了。台湾地属亚热带,住在平我是2003年到华东师大来做特聘的。来后,我一直很注意为华师引介人才。第一个引介的是沈志华,第二个就是高现在到了2015年尾,再有几天新年就到了。对绝大多数财经圈人士和大妈们来说,相信2015年最大的记忆就是——曹操发明了两个官位,分别是发丘中郎将,还有摸金校尉。曹操你身居高位,却无恶不作。不管是活着的百姓,还是死掉的前几日,杨幂刘恺威夫妇否认婚变后,首度公开合体现身机场。杨幂手拿索达吉堪布《有什么舍不得》,与刘恺威相伴而行很久很久以前……张让(宦官)带着刘辩(汉少帝)、刘协(陈留王)逃往北方,连夜赶到黄河堤岸,眼见后方追兵不断迫从北宋开始,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尚武精神越来越萧条。中国的对外战争在近代以来屡战屡败,除了制度腐败、装备落从北宋开始,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尚武精神越来越萧条。中国的对外战争在近代以来屡战屡败,除了制度腐败、装备落duxingzhebook中南博集天卷思想文化图书品牌“读行者图书”官方微信!热门文章最新文章duxingzhebook中南博集天卷思想文化图书品牌“读行者图书”官方微信!&&&&现代世界史(影印第10版)(世界现代史领域的殿堂及学术教科书、...
电子书加价购
加价换购以下任意一件商品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1312字 数:1157000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国际标准书号ISBN:6所属分类:&&&
  看点一:殿堂教材
  半个世纪以来,该著始终是研究现代世界发展历程的*杰出的单卷本作品,世界高端学府**殿堂级教科书,被视为历史专业学生求学生涯*值得推荐的**本和*后一本专著。
  看点二:经典再续
  七种文字的译本风行全球,2002 年第9 版仅在美国销量便已突破200 万大关;2009年中文第10版一经发行,便得到国内读者的一致热评,莘莘学子受益颇多。
  看点三:原版来袭
  典雅的用词,弥补译本不够到位的缺陷,呈现出客观的历史原貌。作者对历史逻辑的把握,通过地道的英文表达,流畅地传递给每位读者。思辨有力地论述,引导读者更好地探究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看点四:名家推荐
  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先驱罗荣渠先生极为推崇本书,曾于20 世纪80 年代大力促成了第5 版中译本的出版;著名思想文化史家何兆武先生挥毫力荐;一直以本书作教材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亦欣然作序推荐。
  看点五:现实情怀
  本书以洋洋150 万言、318 幅图片和67 幅地图来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现代世界究竟如何成型?西方文明成长和扩张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又有何借鉴?作者们期望,本书能为我们未来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考,从而有助于中国读者在视野上实现质的飞跃。
  看点六:内容宏厚
  以“现代化”为主线贯穿全书,将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等诸多材料串联成一个整体,层次分明,繁简得当,让读者于轻松阅读中全面把握过去时代的面貌。书后附有近15 万字的原文参考文献,列举并评论了千余种相关图书和近三百个相关网址,海量信息。
  自1950 年初版面市以来,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誉为一部殿堂级的历史学术教科书。在60多年的时间里,本书作者不断修订,已出至第10 版,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
  本书内容丰富、领域宽广,以洋洋百余万文字阐述了现代欧洲的崛起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在作者笔下,曾经默默无闻的欧洲(或曰西方),在16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里,引领创造了一个囊括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
  作为一部将传统叙事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的同时,对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诸方面也作了简洁而生动的阐释。全书贯穿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情怀,思想的火花与睿智的表达时时可见,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美妙的思想之旅。
  R.R. 帕尔默(R.R.Palmer,),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934 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年间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作为法国大革命研究权威,以及美法两国革命比较研究的先驱,帕尔默曾先后担任美国法国史研究协会主席(1961),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70),同时也是美国哲学学会、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活跃成员,并被欧美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学位。1990 年,帕尔默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授予费尔特里内利奖。
  本书是帕尔默的代表作,此外他还著有《18 世纪法国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1939),《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国与欧洲的政治史》(1959)等。
  乔? 科尔顿(Joel Colton),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年任教于杜克大学历史系,曾任洛克菲勒人文科学奖学金与研究项目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
  劳埃德? 克莱默(Lloyd Kramer),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北卡罗莱纳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兼职教授。
  推荐者
  R.R. 帕尔默(R.R.Palmer,),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934 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年间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作为法国大革命研究权威,以及美法两国革命比较研究的先驱,帕尔默曾先后担任美国法国史研究协会主席(1961),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70),同时也是美国哲学学会、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活跃成员,并被欧美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学位。1990 年,帕尔默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授予费尔特里内利奖。
  本书是帕尔默的代表作,此外他还著有《18 世纪法国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1939),《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国与欧洲的政治史》(1959)等。
  乔? 科尔顿(Joel Colton),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年任教于杜克大学历史系,曾任洛克菲勒人文科学奖学金与研究项目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
  劳埃德? 克莱默(Lloyd Kramer),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北卡罗莱纳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兼职教授。
  推荐者
  罗荣渠(),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堪称我国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奠基之作。
  何兆武(1921― ),著名翻译家,思想文化史学者,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历史》编委,世界近代史学会副秘书长。
出版前言 1
序一 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 罗荣渠 2
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 何兆武 4
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 刘北成 6
致中国读者 9
第五版序 11
List of Illustrations
插图目录 25
List of Chronologies, Maps, Charts, and Tables
大事年表及地图、图表目录 33
About the Authors
关于作者 36
出版前言 1
序一 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 罗荣渠 2
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 何兆武 4
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 刘北成 6
致中国读者 9
第五版序 11
List of Illustrations
插图目录 25
List of Chronologies, Maps, Charts, and Tables
大事年表及地图、图表目录 33
About the Authors
关于作者 36
Geography and History 
导论:地理与历史 1
THE RISE OF EUROPE
第1章 欧洲的兴起 9
1. Ancient Times: Greece, Rome, and Christianity
古代:希腊、罗马、基督教 10
2. The Early Middle Ages: The Formation of Europe
中世纪初期:欧洲的形成 18
3. The High Middle Ages: Secular Civilization
中世纪盛期:世俗文化 28
4. The High Middle Ages: The Church
中世纪盛期:教会 37
Chapter 2 THE UPHEAVAL IN WESTERN CHRISTENDOM,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动乱,年 49
5. Disasters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
14世纪的灾难 50
6.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56
7. The Renaissance outside Italy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 69
8. The New Monarchies
新型君主国 73
9.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新教改革运动 77
10. Catholicism Reformed and Reorganized
天主教的改革和改组 93
ECONOMIC RENEWAL AND WARS OF RELIGION,
第3章 经济复兴和宗教战争,年 99
11. The Opening of the Atlantic
大西洋的开放 99
12. 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商业革命 106
13. Changing Social Structures 
社会结构的变化 114
14. The Wars of Catholic Spain: The Netherlands and England 
天主教西班牙的战争:荷兰人和英国人
15. The Dis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France
法兰西的解体与重建 130
16. The Thirty Years’ War, : The Disintegration
of Germany
三十年战争,年:德意志的解体 135
THE GROWING POWER OF WESTERN EUROPE,
第4章 西欧日益强大,年 145
17. The Grand Monarque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路易十四和均势 146
18. The Dutch Republic 
荷兰共和国 149
19. Britain: The Civil War 
英国:内战 155
20. Britain: The Triumph of Parliament 
英国:议会的胜利 162
21. The France of Louis XIV, : The Triumph of Absolutism
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年:专制主义的胜利 169
22. The Wars of Louis XIV: The Peace of Utrecht, 1713 
路易十四发动的战争:《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 181
THE TRANSFORMATION OF EASTERN EUROPE,
第5章 东欧的变化,年 189
23. Three Aging Empires 
三个衰老的帝国 190
24. The Formation of an Austrian Monarchy 
奥地利君主国的形成 199
25. The Formation of Prussia 
普鲁士的形成 203
26. The “Westernizing” of Russia 
俄罗斯的“西化” 211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WORLD
第6章 科学的世界观 225
27. Prophets of a Scientific Civilization: Bacon and Descartes
科学文明的先知:培根和笛卡尔 226
28. The Road to Newton: The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牛顿之路:万有引力定律 231
29. New Knowledge of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关于人类和社会的新知识 240
30. Political Theory: The School of Natural Law
政治学说:自然法学派 249
THE STRUGGLE FOR WEALTH AND EMPIRE
第7章 争夺财富和争夺帝国的斗争 257
31. Elite and Popular Cultures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258
32. The Global Economy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18世纪的世界经济 265
33. Western Europe after the Peace of Utrecht,
《乌得勒支和约》后的西欧,年 274
34. The Great War of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The Peace ofParis, 1763
18世纪中期的大战:《巴黎和约》,1763年 282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第8章 启蒙时代 297
35. The Philosophes―and Others 
哲人及其他 298
36. Enlightened Despotism: France, Austria, Prussia
开明专制制度:法国、奥地利、普鲁士 311
37. Enlightened Despotism: Russia 
开明专制制度:俄国 320
38. 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三次瓜分波兰 325
39. New Stirrings: The British Reform Movement 
新的骚动:英国的改革运动 329
40.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美国革命 338
THE FRENCH REVOLUTION
第9章 法国革命 349
41. Backgrounds 
42. The Revolution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France
法国的革命和改组 355
43. The Revolution and Europe: The War and the “Second”Revolution, 1792
革命和欧洲:战争和二次革命,1792年 370
44. The Emergency Republic, : The Terror
非常共和国,年:恐怖统治 374
45. The Constitutional Republic: The Directory,
宪法共和国:督政府,年 383
46. The Authoritarian Republic: The Consulate,
专制共和国:执政府,年 389
Chapter 10
NAPOLEONIC EUROPE
第10章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395
47. The Formation of the French Imperial System
法兰西帝国的形成 396
48. The Grand Empire: Spread of the Revolution
大帝国:革命的传播 404
49. The Continental System: Britain and Europe
大陆封锁体系:英国和欧洲 409
50. The National Movements: Germany
民族运动:德意志 414
51. The Overthrow of Napoleon: The Congress of Vienna
拿破仑的倾覆:维也纳会议 421
Chapter 11
INDUSTRIES, IDEAS, AND THE STRUGGLE FOR REFORM,
第11章 工业、思想与争取改革的斗争,年 433
52.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ritain
英国的工业革命 435
53. The Advent of the “Isms”
各种“主义”的出现 443
54. The Dike and the Flood: Domestic
传统势力与新浪潮:国内方面 457
55. The Dike and the Flood: International
传统势力与新浪潮:国际方面 461
56. The Breakthrough of Liberalism in the West: Revolutions of
自由主义在西方的突破:年的革命 468
57. Triumph of the West European Bourgeoisie
西欧资产阶级的胜利 476
Chapter 12
REVOLUTIONS AND THE REIMPOSITION OF ORDER,
第12章 革命和秩序重建,年 483
58. Paris: The Specter of Social Revolution in the West
巴黎:西方社会革命的幽灵 484
59. Vienna: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 in Central Europe and Italy
维也纳:中欧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革命 490
60. Frankfurt and Berlin: The Question of a Liberal Germany
法兰克福和柏林:自由德意志问题 498
61. The New European “Isms”: Realism, Positivism, Marxism
新欧洲的各种“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503
62. Bonapartism: The Second French Empire,
波拿巴主义:法兰西第二帝国,年 512
Chapter 13
THE GLOBAL CONSOLIDATION OF LARGE NATION-STATES,
第13章 大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的强化,年 517
63. Backgrounds: The Idea of the Nation-State
背景:民族国家的观念 517
64. Cavour and the Italian War of 1859: The Unification of Italy
加富尔与1859年意大利战争:意大利的统一 521
65. The Founding of a German Empire and the Dual Monarchy of
Austria-Hungary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奥匈二元君主国 525
66. Liberalization in Tsarist Russia: Alexander II
沙皇俄国的自由化:亚历山大二世 537
67.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Civil War
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内战 544
68. The Dominion of Canada, 1867 
加拿大自治领,1867年 549
69. Japan and the West 
日本与西方 552
Chapter 14
EUROPEAN CIVILIZATION, : ECONOMY AND POLITICS
第14章 欧洲文明,年:经济与政治 561
70. The Modern “Civilized World” 
现代“文明世界” 562
71. Basic Demography: The Increase of the Europeans
基本的人口统计:欧洲人口的增长 565
72. The World Econom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世纪的世界经济 574
73. The Advance of Democracy: Third French Republic,United Kingdom,
German Empire  
民主的进步:法兰西共和国、英国、德意志帝国 584
Chapter 15
EUROPEAN CIVILIZ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第15章 欧洲文明,年:社会与文化 601
74. The Advance of Democracy: Socialism, Labor Unions, and Feminism
民主的进步:社会主义、工会和女权运动 602
75. Science, Philosophy, the Arts, and Religion
科学、哲学、艺术和宗教 609
76. The Waning of Classical Liberalism 
古典自由主义的衰落 622
Chapter 16
EUROPE’S WORLD SUPREMACY,
第16章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年 629
77. Imperialism: Its Nature and Causes 
帝国主义:性质和原因 630
78. The Americas  
美洲国家 638
79. The Dissolut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的解体 643
80. The Partition of Africa 
瓜分非洲 650
81. Imperialism in Asia: The Dutch, the British, and the Russians
帝国主义在亚洲:荷兰人、英国人和俄国人
82. Imperialism in Asia: China and the West 
帝国主义在亚洲:中国与西方 666
83. The Russo-Japanese War and Its Consequences
日俄战争及其后果 672
Chapter 17
THE FIRST WORLD WAR
第1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677
84. The International Anarchy  
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677
85. The Armed Stalemate 
战争过程 687
86. The Collapse of Russia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俄国的崩溃与美国的干涉 696
87. The Collapse of the Austrian and German Empires
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701
88.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the War
大战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703
89. The Peace of Paris, 1919 
巴黎和会,1919年 709
Chapter 18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THE SOVIET UNION
第18章 俄国革命和苏联 719
90. Backgrounds 
91. The Revolution of 1905 
1905年革命 728
92. The Revolution of 1917 
1917年革命 733
93.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742
94. Stalin: The Five-Year Plans and the Purges
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大清洗 749
95.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ommunism,
共产主义的国际影响,年 759
Chapter 19
DEMOCRACY, ANTI-IMPERIALISM, AND THE ECONOMIC CRISIS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第1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主政治、反帝国主义以及经济危机 763
96. The Advance of Democracy after 1919
1919年以后民主政治的进展 763
97. The German Republic and the Spirit of Locarno
德意志共和国和洛迦诺精神 768
98. Anti-Imperialist Movements in Asia 
亚洲的反帝运动 773
99. The Great Depression: Collapse of the World Economy
大萧条:世界经济的崩溃 785
Chapter 20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IN THE 1930S
20世纪30年代的民主与独裁 795
100. The United States: Depression and New Deal
美国:萧条和新政 796
101. Trials and Adjustments of Democracy in Britain and France
英法民主政体的试验和调整 799
102. Italian Fascism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808
103. Totalitarianism: Germany’s Third Reich
极权主义:德意志第三帝国 813
Chapter 21
THE SECOND WORLD WAR
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827
104. The Weakness of the Democracies: Again to War
民主国家的弱点:战争又起 828
105. The Years of Axis Triumph 
轴心国家胜利的时期 837
106. The Western-Soviet Victory 
西方和苏联的胜利 845
107. The Foundations of the Peace 
和平的基础 859
Chapter 22
THE COLD WAR AND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第22章 冷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 865
108. The Cold War: The Opening Decade,
冷战展开的十年,年 866
109. Western Europe: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西欧:经济重建 882
110. Western Europe: Political Reconstruction
西欧:政治重建 886
111.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y 
世界经济的重塑 896
112. The Communist World: The U.S.S.R. and Eastern Europe
共产主义世界:苏联和东欧 902
113. The Communist World: Mao Zedong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共产主义世界: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Chapter 23
POSTCOLONIAL NATION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第23章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后殖民国家 915
114. The Emergence of Independent Nations in South Asia
南亚独立国家的产生 917
115. The Emergence of Independent N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东南亚独立国家的出现 925
116. Changing Latin America 
变革的拉丁美洲 933
Chapter 24
EMPIRES INTO NATIONS: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第24章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二战”后的非洲与中东 945
117. The African Revolution 
非洲的革命 946
118. Ferment in the Middle East 
中东的动荡 969
119. Revolution and War in the Persian Gulf
波斯湾的革命和战争 981
120. The Developing World 
发展中的世界 989
Chapter 25
COEXISTENCE, CONFRONTATION, AND THE NEW GLOBAL ECONOMY
共存、对抗和新的全球经济 995
121. Confrontation and Détente,
对抗和缓和,年 996
122. Collapse and Recovery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1970s and 1980s
全球经济的崩溃和复兴: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1010
123. The Cold War Rekindled 
冷战再起 1021
124. China after Mao 
毛泽东之后的中国 1027
Chapter 26
THE INTERNATIONAL REVOLT AGAINST SOVIET COMMUNISM
第26章 对苏联式共产主义的国际反叛 1033
125. The Crisis in the Soviet Union 
苏联危机 1034
126.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中东欧共产主义的垮台 1039
127.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苏联的解体 1046
128. After Communism
苏联和东欧之后 1050
Chapter 27
THE CHANGING MODERN WORLD
第27章 变动中的现代世界 1065
129. Wester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冷战结束后的西欧 1066
130. Nation-States and Econom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与经济 1069
131.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Transitions in Modern Cultures
现代文化中的智识与社会转型 1079
132.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1世纪的国际冲突 1099
133. Social Challeng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1世纪的社会挑战 1110
Appendix RULERS AND REGIMES
统治者与统治年代 1116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延伸阅读:建议与书目 1121
索引 1221
  出版前言
  《现代世界史》(影印第10版)(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10e),是世界近现代史领域的殿堂级教科书。这部力著自1950年初版面世以来,至今已修订到第10版,被译成7种语言,销售超200万册,成为世界高级学府最受欢迎的世界史教材。第一作者R.R.帕尔默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著有被誉为全球史先驱性作品的《民主革命时代――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史,》(The Ag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A Political history of Europe and America,)。J.科尔顿、L.克莱默分别自第二版(1956)、第九版(2002)时加入该著的修订工作。历经六十余载,该著至今仍长销不衰,其经典价值和学术意义毋庸赘言。
  国内最早中译本由现代化理论学家罗荣渠先生推荐,商务印书馆以“内部发行”推出该书第5版,2009年我们综合罗荣渠先生的夫人周颖如女士转述罗荣渠先生的意见和清华
  出版前言
  《现代世界史》(影印第10版)(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10e),是世界近现代史领域的殿堂级教科书。这部力著自1950年初版面世以来,至今已修订到第10版,被译成7种语言,销售超200万册,成为世界高级学府最受欢迎的世界史教材。第一作者R.R.帕尔默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著有被誉为全球史先驱性作品的《民主革命时代――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史,》(The Ag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A Political history of Europe and America,)。J.科尔顿、L.克莱默分别自第二版(1956)、第九版(2002)时加入该著的修订工作。历经六十余载,该著至今仍长销不衰,其经典价值和学术意义毋庸赘言。
  国内最早中译本由现代化理论学家罗荣渠先生推荐,商务印书馆以“内部发行”推出该书第5版,2009年我们综合罗荣渠先生的夫人周颖如女士转述罗荣渠先生的意见和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的建议,引进最新第10版《现代世界史》,一经面市便得到专业人士和历史爱好者的一致认可。为满足读者的进一步研究和阅读需求,我们此次精心推出这部著作的权威英文原著。原著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典雅的用词,扫除了译本不够精确的缺陷,呈现出未被二次消化的历史原貌。作者对历史逻辑的把握,通过地道的英文表达,流畅地传递给每位读者,引导读者更好地探究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作者开篇声明:“This book makes no claim to be a world history”。本书定义为“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世界史”,这是历史认知层面的差异,正如罗荣渠先生在序言中指出:“用‘现代化’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现代世界最早由中世纪的欧洲孕育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飞跃,随后诞生了现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这些文明成果被欧洲以外的国家效仿,不同地区在各自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开启各自独特的现代化进程,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浪潮由此展开。本书正是依循这一主线,讲述从欧洲扩展到世界的现代化历史。
  《现代世界史》(英文第10版)最大程度地保留英文原貌,对于尚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书中并不做出言之凿凿的定论,作者以富有思辨力的历史分析,引领读者一窥理性和民主的现代世界的发展历史。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加畅快的阅读体验,我们在英文基础上增加了中文序言与标题,因水平有限,难免存在漏误及不妥之处,烦请读者见谅并不吝指正,以期再版时及时更正。
  现代化”的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这在本世纪70 年代以来的西方近现代史著作中,有明显的转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R.R.Palmer)与科尔顿(Joel Colton)合著的《现代世界史》。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现代世界”的形成为主线,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
  ――罗荣渠(),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先驱
  不断的创新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参照系。这里的这部书为读者所提供的,便是当今美国历史学界一部分相当流行的见解。其中的优劣得失,正可为我国有关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识提供一份参照系,而并非仅只是向一般读者提供某些有关的知识而已。
  ――何兆武,著名翻译家,思想文化史学者
  现代化”的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这在本世纪70 年代以来的西方近现代史著作中,有明显的转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R.R.Palmer)与科尔顿(Joel Colton)合著的《现代世界史》。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现代世界”的形成为主线,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
  ――罗荣渠(),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先驱
  不断的创新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参照系。这里的这部书为读者所提供的,便是当今美国历史学界一部分相当流行的见解。其中的优劣得失,正可为我国有关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识提供一份参照系,而并非仅只是向一般读者提供某些有关的知识而已。
  ――何兆武,著名翻译家,思想文化史学者
  《现代世界史》不是现代化理论的图解,而是一部出色的历史叙事。历史总是比理论更丰富生动。现在一些宏大叙事往往抛弃历史学讲故事的传统,而《现代世界史》把历时性叙事与重大论题较好地结合起来,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的事件、局势和结构三个层面比较合理地结合起来。读者不难发现,该书既长于联系和比较,铺张了宏大视野,又洞幽烛微,揭示历史细节中的奥妙。
  ――刘北成,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毫无疑问,帕尔默三人所著的最新版本依然是市场上最好的世界史入门教材之一。
  ――乔治?J? 马可波罗和戴维?J? 普罗克特,塔夫茨大学
  他们的著作的一个显著特色便在于写作风格,清晰,美妙。
  ――纳撒内尔? 格林,卫斯理大学
  能够作为推荐给历史专业学生求学生涯的第一本和最后一本著作,这样的作品,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不可多得的。而《现代世界史》便是这样的一部杰作。
  ――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序一 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
  罗荣渠
  用“现代化”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这在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版的近现代世界史著作中,有明显的转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R.R.Palmer)与科尔顿(Joel Colton)合著的《现代世界的历史》②。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现代世界”的形成为主线,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作者对“现代化”的含义没有严格的界定,但作为本书的核心概念的“现代世界”(modern world)是不同于古代的“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拜占廷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现代世界是从近世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整体关联性的观点出发的。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人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③按作者的观点:“欧洲是世界上首先变成现代的部分地区,世界的其余部分则正在进行一个持续的现代化过程,而现代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日益相互连结的整体。”④作者称此为“新的全球一致性”(a new global uniformity)。书中也使用了“西化”和“欧化”二词,主要是用于俄国和日本“借助仿效西方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⑤在区分“现代化”和“西化”两个概念时,作者显然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历史范畴。书中写道:
  20世纪后期,全世界各民族都还在经历“现代化”的历程。它有许多形式,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飞机、超级市场、电脑技术和城市人口稠密。……结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新的全球一致性。现在已不再是“西化”的问题,如过去日本和俄国经历过的那种情况,也不是人们有时警觉地指出的世界被美国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过程,美国人和欧洲人曾经起过主要作用,但它的产生毕竟是由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医学、运输以及电子通讯工具等的结果;哪里采用这一切,哪里便出现这种过程。看来,包括各种文化和种族的整个人类都有可能发展从事这些活动的能力,同时他们都有这种活动能够满足的种种需要。⑥
  从“西化”到“现代化”,表面上看只是修辞上的变化,但实质上是对现代世界变革趋势的再认识。就近代中国思想界对这一认识过程的演变而言,在清末以来关于东西方文明的日益激烈的争论中,已出现所谓“新学”与“旧学”之争。但“新”与“旧”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到“五四”前后,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传统东方(中国)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之争。从朦胧的维新意识到较明确的现代意识,这在“五四”时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例如当时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等文章中即已认识到,中国的近世文明实质上仍是古代文明,而只有欧洲的近世文明才是真正的近世文明。“‘近世文明’者,乃欧罗巴人之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①这是给西洋文明以明确的时代定位。到了30年代,在有关“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文化”的论争中,现代意识就更加明确了。哲学家冯友兰曾指出从“西化”概念到“现代化”概念,是一种思想上的“觉悟”。他写道:
  现在人常说我们要近代化或现代化,这并不是专是名词上改变,这表示近来人的一种见解上底改变。这表示,一般人也渐觉得以前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底,而是因为它是近代底或现代底。我们近百年来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这一觉悟是很大底。即专就名词说,近代化或现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实亦较不含混。基督教化或天主教化确不是近代化,或现代化,但不能不说是西洋化,……②
  从东西文化的分野到“现代”与“前现代”的分野,可说是从文化形态史观到社会进化史观的分野。关于“现代”概念的争论,过去主要是哲学的和美学的含义;而今天我们对“现代”的定位则主要是历史学的,是现代发展意义上的。东方的西方化,这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东方的现代化,则是一个新概念,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新概念。
  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
  何兆武
  本书《现代世界史》的作者R. R. Palmer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的两个合作者J. Colton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L. Kramer为斯坦福大学教授。本书于1950年初版,此后曾经多次增补修订重版,巍为美国出版的现代世界史书中的一部标准教科书。
  和历来许多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书籍一样,本书的书名虽为世界史,但其内容基本上却以只讲西方(西欧和北美)为主,对于非洲、中东伊斯兰世界、印度、中国、东南亚以至拉丁美洲基本上均被排除在核心叙事框架之外。西方中心主义乃是西方史学界所挥之不去的一种偏见,是读者不可不察的。当然,从另一方面说,这也向中国读者们表明了西方中心论的偏颇;它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历史见解的立场和观点。以往,“二战”后西方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大多是只写到“二战”的结束为止,而本书则以较多的篇幅一直叙述到21世纪的开端;这一点有助于我国的读者了解当今西方知识界对于“二战”以后当今世界局势的看法。我国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对于西方知识界的历史观点颇为隔膜,亦正有如西方知识界之并不了解我们的观点和看法。双方之间能够做到更多的相互了解,这无疑是一桩有益的工作。阅读不同思想背景之下的著作,无疑能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得到一种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看法。
  本书的最后附有一份“延伸阅读:建议与书目”,长达百页,所著录的书目不下数千种之多,一个读者自然无法、也无必要全部阅读。不过其中一部分是已被西方学术界公认是有代表性的著作,读者不妨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题目选择一些作为进一步阅读的资料,以期能对有关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知识和了解。学术的生命在于能不断的创新,而其必要的条件则在于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思想或学术定于一格,就必然要导致僵化。不断的创新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参照系。这里的这部书为读者所提供的,便是当今美国历史学界一部分相当流行的见解。其中的优劣得失,正可为我国有关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识提供一份参照系,而并非仅只是向一般读者提供某些有关的知识而已。
  放眼世界历史,把具体的历史条件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似乎是历来我国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缺乏了一个宏观的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的把握,而把观点仅只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之内或某一个特定的观点之上,终究是不可能窥见人类文明历史的堂奥的。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把握,本应是史学研究与认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解放以前,我国史学界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创造性的贡献。解放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是全面学习苏联,于是便直截了当地简单复述苏联的教本,读不到什么新意或创见。及至中苏交恶之后,就连苏联的教材也绝迹了。要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放开眼睛看世界和世界的历史,开始介绍国外的世界历史著作和他们的观点和方法。至于讨论世界通史的,作者Palmer的本书应不失为一部值得参考的读物。
  兹值本书中译本即将杀青之际,爰缀数语如上,籍以供读者们参考。
  2009年1月于北京清华园
  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
  刘北成
  《现代世界史》是20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享有盛誉的一部大学教科书。1987年,该书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所有时代的19部经典教科书之一”。
  该书的第一作者罗伯特?帕尔默曾在1970年被选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便是这部大学教科书。2002年,第一作者帕尔默去世,《纽约时报》上发布的讣告称:美国几代大学生是通过他的眼睛去看现代世界历史。此言不虚。
  美国的大学没有规定的政治课,但一般设有必选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包括美国史和世界史。《现代世界史》自1950年第一版问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到2007年已是第10版。在近60年的时间里,该书在世界史教科书中的销量始终名列前茅。据相关资料显示,到第9版时,该书总销量已接近200万。考虑到美国校园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情况,使用过该书的学生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多年来,选用该教科书的大学始终超过1000所,包括许多著名学府。美国大学委员会在高中设立了一个教育项目,为“成绩优秀、天资聪颖”的高中生提供了一种可以申请大学学分的“高级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其难度相当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本书是许多学校讲授AP课程之一“欧洲历史”时选用的教材。本书作者还为此编写了辅导书。不难想见,美国的许多精英学生都曾接触过这部教科书。可以说,近60年来,本书是美国的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学习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本。
  当然,美国的大学教科书与其教学一样,是多元化的。据笔者所见,美国的世界史教科书迄今大抵有三个潮流,依出现时间分别是文明史、现代化史、全球史。文明史出现较早,至今不衰,但文明史观的内涵因时因人而不断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教科书,在20世纪前期是海斯、穆恩、韦兰合著的《世界史》,在后期是伯恩斯、拉尔夫等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现代化史是与现代化理论一起在20世纪中期兴起,帕尔默等合著的《现代世界史》可为代表。全球史是20世纪后期在“殖民地革命”和全球化的形势下兴起的,近来风头颇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本特利、齐格勒的《新全球史》可为代表。
  几位美国学者曾总结说:“20世纪的专业性历史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现代化’的标志下写的。西方世界被定义为这个普遍现代化过程中的表率,西方以外的世界随后跟进。这种观念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现代化的观念自18世纪就在塑造西方历史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也和历史学一样,受一个主要问题引导: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西方走向现代化的轨迹给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什么教训?”①在各种回答中,20世纪中期,源于德国思想家韦伯的现代化理论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一种历史解释。当时的现代化史观至少包含两个主要观点,一个是欧洲特殊论,一个是传播论。欧洲特殊论强调欧洲自身的特殊因素导致欧洲成为现代化先发地区,传播论则强调其他地区的现代化是欧洲传播现代文明的结果。这种史观在主要方面是合理的,但也有严重缺陷,正如批评者所说,完全是在欧洲的路灯下看世界。
  许多世界史教科书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种现代化史观的影响,而《现代世界史》则是其中的典型。翻开《现代世界史》第一章,扑面而来的即是:“看来奇怪,一部现代世界史竟然从欧洲中世纪说起,因为欧洲不等于世界,中世纪又非现代……”从全书目录看,该书的视野几乎完全局限于欧洲和欧洲人所涉及的地区,这种极端性确实有些“奇怪”。正是在批判“欧洲中心论”的浪潮面前,第10版前言不得不对该书的论述体系做出辩护。该书也退入“欧洲历史”或“西方文明史”的课堂。
  尽管如此,《现代世界史》依然被推崇为“教科书的黄金标本”(美国历史学会,2002年)。中国的世界史学界也非常看重这部著作。依笔者之见,至少有如下几个理由:
  首先,当时的现代化理论或现代化史观虽然掺有意识形态因素,但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更多地是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一种富有成果的科学化努力。即便是意识形态的因素,也需要分析,其中包含着理性进步开放的启蒙价值观,更不能一言以蔽之地否定。我们在泼掉洗澡水时要把婴儿抱出来。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现代化理论也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解释力。
  其次,《现代世界史》不是现代化理论的图解,而是一部出色的历史叙事。历史总是比理论更丰富生动。现在一些宏大叙事往往抛弃历史学讲故事的传统,而《现代世界史》把历时性叙事与重大论题较好地结合起来,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的事件、局势和结构三个层面比较合理地结合起来。读者不难发现,该书既长于联系和比较,铺张了宏大视野,又洞幽烛微,揭示历史细节中的奥妙。该书的叙事修辞也受到众口一词的称赞,阅读中译本也依稀能体会到其英文的典雅和雄辩风格。
  第三,《现代世界史》具有超乎一般教科书的厚重学术性。帕尔默、科尔顿本身都是杰出的欧洲史专家,他们以高屋建瓴的学术见识,博采众长,充分吸收了历史学科长期积累的学术成果。该书内容之丰富,论述之开阔而细密,见解之深刻睿智,阅读起来既可能是一种享受,也可能不太轻松。该书还探讨了许多重要学术议题和概念,像封建主义、重商主义、民族主义、波拿巴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等等。这种讨论把读者带进了更复杂的学术领域。另外,该书行文多有反讽之词和闪烁不定的评价。这会让许多寻求一个答案的学子感到困惑。其实,这些“无定见”之见都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做依托,反映了学界的各种争议和歧见。学术性在这里不仅仅表现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包括尊重学术自由的态度。而读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会受到自由探讨精神的熏染。
  1988年《现代世界史》第5版中译本问世。现在我们见到了第10版的中译本。20年过去了,笔者认为,这部《现代世界史》依然值得推荐。
  读过中国的教科书,再读读这本教科书,或者再读读全球史教科书,在多元对话中,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会不一样。
  致中国读者
  我们非常高兴向中国读者介绍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的最新版中文译本。这部著作在美国以及全世界的教师、学生和普通读者当中都拥有极其忠实的读者群,并且在不同时期被翻译成瑞典语、芬兰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其第五版在十几年前还被翻译成了汉语。
  “现代性”包含有很多不同的方面,但是历史学家通常特别关注其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因为这二者使现代社会迥异于前现代社会。
  大多数现代国家都在朝向一种更民主的政府形式发展,而所有的现代民族国家,不管是否民主,都在力图动员其民众的力量与支持。旧有的习俗往往在现代社会中失去其原有的影响力,而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宗教则要么被质疑,要么被转化。 在生活质量方面以及个人的发展和自由方面往往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在性别与种族之间,在不同的宗教信徒之间,以及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现代社会往往能激发出更大的平等。大多数现代政府都致力于缓和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极端的差距。社会变迁运动可以缓慢而循序渐进,也可以诉诸疾风骤雨并伴有灾难的革命,但是在现代社会,总是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运动,这是毋庸置疑的。
  像所有其他社会和民族一样,中国通往现代化之路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然而近代中国早期的历史,却包含了力图克服内部软弱和不和的前仆后继的努力,因为这种内部的软弱和不和,使得中国的大部分国土备受欧洲及其他外部力量的统治和剥削。这种外部干涉在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多世纪里十分普遍。
  在经过长期的抗日战争和内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终于建立了一个高度统一而独立自主的现代政权。其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大多受苏联范例的启发,结果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变化,人民也曾受苦,骚动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年的十年“文革”动乱期间。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使那些被过快的经济和政治变动扰乱生活的中国人蒙受了很大的个人损失。尽管革命的一代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狂热,现代化了的中国领导人还是抛弃了苏联模式,开始改革。正是改革,稳健地扩展了中国在现代全球体系中的角色。进入21世纪早期,中国已被广泛认为是当今世界一支领导性的经济力量,同时被视为欧亚非及美洲商业市场的中流砥柱。中国集中精力于出口型经济增长、海外投资、科技突破、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对高级管理技能的吸收。简而言之,中国成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领导型参与者,它的经济不再仅仅体现在几个大城市里,而是体现在一体化的全国经济中。尽管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但是农村已经不再被忽视。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拥有核能力的强国之一,并且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换言之,中国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我们所讨论的“现代世界历史”中一支主要的影响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本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就尤显恰逢其时。显然,现代世界的挑战和机遇已经双双出现在当今中国社会;而中国面临的问题――如人口增长,对矿物燃料资源的依赖,环境污染,在农村降低或消灭贫困――也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其他现代民族的历史中。
  中国为20世纪最后几十年以来的世界树立了经济大发展和现代化的光辉典范。本书作者们致力于描述“现代世界”是如何出现于欧洲和其他地区,并在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和文化等方面改变了当地的前现代社会的。我们同样深信,那些深刻而长远的社会转变进程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所有地区,而这种改变本身的历史也将为当今中国带来全新的分析性的视角,从而在中国实现巨大的飞跃。
  乔?科尔顿
  劳埃德?克莱默
  第五版序
  这部过去很受欢迎的书能够出到第五版,使我们深感愉快。开本是新的,又增补了一些材料,但《现代世界史》的内容和范围,基本上保持前几版的特点。我们两个作者曾经仔细地进行修订,希望这部书会更加有用,更加引人入胜。在许多地方,我们把语言加以精炼,又对通篇文字作了修饰。这样,虽然充实了一些章节,同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部分,根据当前的发展进行了改写和扩充,但第五版的篇幅仍然与第四版大体相同。
  本版增加了一些地图、图表和插图;又加上一个附录,说明中世纪后期之后若干国家和城市人口的情况。我们对地图、图表、图解、图片的说明词进行了审查,有的作了补充,以使这些形象化的材料能更好地、更紧密地同正文联系起来。对于一向作为本书特色之一的大量参考文献目录,又补充了最新的内容,现在它的条目已达数千条。总之,我们已尽力而为,以便使这部内容复杂的巨著更便于阅读、更易于消化。全部章、节和小节的结构,经常出现的相互参照条目,年表,以及详尽的索引,全都是为着这个目的而安排的。本版还附有大学生学习指南,专供乐意使用者使用。
  从第一版起,本书一开始便把欧洲和欧洲文化的现代史作为一个单位来加以叙述,其后各章在说明世界历史时,则力图把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至少是互相关联的世界。本书的重点是国际范围的局势和运动,或者说是欧洲人及其后裔共同完成的事情与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国别史处于从属的地位,而且,在讨论每个国家历史时,对该国与较大范围文化发生关系的诸方面,则加以详尽的说明。对于欧洲内部(例如东西欧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地区差异,有所阐明。对南北美洲的历史,是插入书中许多地方随时加以叙述的;对亚洲和非洲在19世纪的发展情况,也是这样处理的。本书讲到很多制度史。有相当多的篇幅用于叙述思想史,这不仅出现在一些专门讨论思想的章节中,而且贯穿全书,在叙述制度和事件时,也始终密切联系思想。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像战争与革命的影响一样,都占据不少篇幅。由于我们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治决策左右的时代,所以,我们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本书可算为一部政治史,因为,许许多多事物,如宗教、经济、社会福利和国际关系等等,都是作为公共问题而出现的,要求由负责的公民或官方人士采取公众行动。我们认为,当前人们喜欢研究的许多主题,诸如妇女史、家庭史、劳工阶级史、少数民族史以及数量方面的研究等等,只有把它们放在一种宽广的格局(正像本书所提供的这样)的内部去看待,才能理解得最透彻。
  我们要再一次感谢多年来帮助本书写作的人们,尤其要感谢作为第五版顾问的五六位人士。我们感激A. A. 诺普公司的戴维?福尔麦和詹姆斯?肯普,前者积极促进这一新版的出版,后者细心地校阅了本书的原稿。由于重要的决定都是由我们自己作出,实际写作亦都是由我们自己动手,所以,本书的错误、不完善之处、未必妥当的判断以及种种可能出现的缺点,一概由我们负全部责任。埃丝特?帕尔默和雪莉?科尔顿,对这部历史书的最新版本贡献良多,因而这部书也可作为婚姻、友谊和智力上合作的一种永久纪念品。
  R. R. 帕尔默
  乔?科尔顿
店铺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学者吴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