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强人的图片带字照片不带字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您要找的内容已被删除10月12日晚,唐嫣在微博晒出一张照片。照片中,她疑双手伸到背后并合拢,就像瑜伽的某动作一样。显得肩窄腰细骨瘦如柴,让人看起来都觉得难受。这么瘦的她,自己反而调侃这是“要胖的节奏”网友们秒评"这到底是前还是后?吓死宝宝了!"“再胖也没有我们胖”“刺激人不带这样儿的”等;说实话在娱乐圈中有不少女性瘦的不成型,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这动作不仔细看真的以为是把头发弄到前面来了,实在是吓人……
从糖糖出席的给类活动和自己微博po出的图片来看,都能感觉到她真的很瘦,尤其是腿,感觉轻轻一窝就要折了一样。
而好闺蜜杨幂,早在之前就在自己的微博上po出“反手摸肚脐”之壮举,还引来不少明星效仿。
这次参加时装周的杨幂更是又秀了一把好身材,从怀小糯米到育,就没有感觉杨幂变胖过。
提示:YOKA时尚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唐嫣Tang Yan,Tiffany Tang
1、唐嫣个人资料 唐嫣,中国内地女演员,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2级表演系本科。2001年参加第三届舒蕾世纪星选
大家都在搜
热门小编:
YOKA时尚网
扫一扫立即关注
YOKA时尚网
扫一扫立即关注
扫一扫立即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9号3号楼时尚大厦9层
邮编:100020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凯铭风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都说男女在相处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矛盾。女人有可能在一些小事上,包容了对方,那么...
精彩头条 | WHAT'S HOT
薛之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他在9月15日在网上公开发文承认和李雨桐曾有恋爱关系,但否……
流浪旅游 | LOSE LVXING
澳洲最特别的酒店即jamala野生动物酒店,在这个酒店jamala住一晚是多少钱?另外jamala酒店哪里预定?怎么预定?jamala…
周杰伦深圳开豪华网吧,该豪华网吧占地面积1700平,地址是福田区南园街道红岭大厦五栋一楼,那么网吧多少钱一个小时?…
《天枢之契约行者》曝“杀机”主题剧照 …
作为全球首个养成和选拔维密天使的时尚真…
吴亦凡和宋茜是什么关系关系呢?最近吴亦…
低腰裤低到露卫生巾 暴汗真是太糗太重口…
《第九区》导演新作一出,秒杀一...
《悟空传》全球首映 孙悟空又燃又萌...
《大话西游3》上映中,冲着情...
电影《我是证人》今日上映,这...
《捉妖记》票房疑造假有图有真...
+ + + + + + + +
周杰伦深圳开豪华网吧,该...
探秘越南最大洞穴地址在哪儿?这不仅是越南最大的洞穴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其内高就...
美国女子臀部藏摄像机做测试...
这年头人要是嘴巴不利落很容...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特别喜...
胸小怎么才能变大,据说按摩让胸自然增大是好方法;【波丽妮雅】(Bolinra)品牌自创立至...
都说男女在相处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矛盾。女人有可能在一...
性生活是夫妻生活最不可缺少...
在开灯与关灯间,难道没有别...
近日,贾乃亮为某杂志拍摄的...
薛之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他在9月15日在网上公开发文承认和李雨桐曾有恋爱关系,但否...
周冬雨成张一山“灾星” 山雨CP大飙演技...
《楚乔传》洛河身份揭秘 ...
《醉玲珑》13日开播 陈伟...
Inc.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2  先马克 再看
  (九)金花娘娘一名医——梁毅文  
人常说:人生人,吓死人。妇女生孩子在过去叫过鬼门关。由于难产导致母亲或孩子遭罪乃至死亡的不在少数。敬爱的周总理本来可以有孩子,也是因为邓颖超女士分娩时遇到难产。因为孩子较大,正常产困难,那时还没有剖腹产手术,接生婆用钳子往外夹,导致胎儿夭折。  
这样不幸的例子举不胜举。广州西华路上有金花庙,供奉的金花娘娘,就是民间供奉的负责接生的金花保子惠福夫人,保佑母子平安。  
20世纪以后,西学东渐。有很多女性选择上了医学院,成为真正的金花娘娘。最有名的当属北京协和医院的林巧稚,接生过5万多名小孩。冰心的三个孩子都是林大夫接生的。建国后不久,邓颖超还化名去找林大夫检查过,希望能有一个小孩。和林巧稚同时代的还有广州的名医梁毅文。梁毅文接生过上万名小孩。她们都被后世人景仰。
梁毅文祖籍广东番禹。祖父做象牙生意。后来移居香港。梁毅文日出生于香港。父亲梁树堂是商人,母亲范琼仙属于贤妻良母,操持家务。夫妻有过十个小孩,只养活6个。梁毅文的母亲在她14岁时撒手人寰,不到48岁。
这对梁毅文刺激很大。她曾经陪母亲到公立医院,看到很多贫苦市民根本得不到及时救治。她就想做一个医生,一个不为钱的医生。
15岁的她,考进了广东女子医学堂。这是1899年美国医生富马利在广州西关存善大街长老会礼堂一侧创办的中国第一间女医校。1905年美国人夏葛捐款建新校,广东女医学堂改名为&夏葛女医学堂&。后美国人柔济捐款建筑附属医院,端拿夫人捐款建筑附设护士学堂,1930年夏葛女医学堂移交中国人接办,改名为&夏葛医科学院&。1936年由岭南大学接办,设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分院。自创办至此1935年以来共毕业31届学生,人数246人,全是女生。
该校毕业的学生中,张竹君很有名。  
1900年毕业后留院两年,然后在西关荔枝湾畔创办禔福医院和在广州的漱珠桥旁开设南福医院自行开业。张竹君在广州主办医院时,同时设立演说会,宣讲时事形势,她与当时的社会名流胡汉民、马君武等人有交往。
1904年广州霍乱流行,她指出:疫情传播皆由患者吐泻秽物,污染江河水源所引起,须劝止市民汲食污染的河水井水,为此,她建议当局从广州郊外的石门用船运水供市民饮食,并禁止贩卖腐烂瓜菜,向病人家属宣传不将吐泻秽物倾倒江河里,而应予以焚毁。她的建议被南海、番禺两县县令接纳,后由粤督派出元、亨、利、贞四艘兵舰拖载40条水船供水给市民饮用。  张竹君一生未婚,但是性格奔放,在广州行医时就着男装,梳男式的大松辫,不带耳环,穿男式的学士鞋,“喜人呼之为父”,抚养的20多个孩子都叫她做“爸爸”。  
张竹君著有《妇女的十一危难事》一书,揭露旧中国妇女所受的压迫,主张妇女解放。
  1924年梁毅文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1925年在柔济医院从事妇儿科工作。先后到上海的妇孺医院和北京协和实习进修。然后又在嫂嫂姐姐的资助下,到美国进修。当时嫂嫂姐姐把戒指耳坠手镯都卖了。梁毅文在美国半工半读,生活很辛苦,早晨中午一般只吃面包或者两个鸡蛋,只是晚上到食堂吃一顿正餐。她为了能节省点钱好买书。两年后毕业,拿到博士。当时可以留在美国工作,但她选择回国。
1931年还去奥地利维也纳医院中心进修。  
1949年再度出国深造。  
学医真的很不容易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了,所以没有时间谈恋爱。梁毅文一直单身。  
梁毅文刚工作不久,就在广州地区首次进行了子宫外孕自体输血术和运用新的技术确诊异位妊娠内出血,这些措施则大大降低了妇女生育的危险。除此之外,梁毅文运用西医的手段治疗痛经、率先使用巴氏染色体法检查子宫癌细胞、率先开展宫颈涂片检查,诊断妇科早期癌症,这些工作挽救了不少妇女的性命。1944年,梁为一位妇女切除了一个重达90磅的卵巢肿瘤,成为当时广为传播的新闻。  
当时的中国,不孕妇女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甚至被逐出家门,梁毅文致力于不孕症的治疗,她根据当时妇女的体质特点,率先采用宫颈扩张的方法,据说当时因不孕求医的妇女中60%可以受孕。在四十年代,她已经颇负盛名。  
梁毅文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船家女多有难产的情况,原因何在?她仔细询问船家女的生活,观察她们的工作,逐渐了解到,船家女工作时身体向前倾斜,工作量大,使骨盘位置变化,容易造成生产的困难。所以在行医过程中,梁就经常嘱咐那些在水上工作的育龄期年轻女性,睡觉时尽量平躺。  
她多次到香港探亲,私立医院高薪聘请她,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梁毅文生活一直很简朴。她从1927年住进医院的宿舍将近60年。房间很小,还隔成了三间:一间约十平方米,摆了一张小铁床,一张小书桌,一张旧椅子,一个小书柜,两排外文书,书柜上是一堆《人民画报》;另一间房大约只有八平方米,摆了一张小床、一张小桌子,一个蜂窝煤炉;还有一间大约一平方米多一点的小洗手间。   
梁毅文穿大襟衫,阔腿裤,短发。她的鞋子多是便宜的布鞋。她将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捐献给最需要的地方。1981年她将5000元积蓄捐献给市儿童福利会。她还把自己在“文革”后组织上补发的钱和自己的存款共2万元人民币献给市二医院。医院用此款作为梁毅文医学基金以奖励每年在科研、临床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医务人员。医院图书馆建成后,她即把自己大部分的外文藏书捐献给图书馆。她还把香港亲友送给她的一辆小车也转送给医院使用。
  梁从医六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临床、翻译教材、带学生,为医学杂志审阅稿件。    
在工作的60多年间,梁毅文的搭档是郑莞。梁是主任,郑是副主任。梁亲近随和,郑不苟言笑。郑学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郑的生活也相当简单,饮食上喜欢吃瘦肉鸡肉鱼肉菜心;不吃酱油、糖、虾、蟹及油腻的食物。与梁一样,郑也终身未婚。郑资助她的弟侄辈,有几个都是名校的高材生。  
梁在文革中被抄家、被关进牛棚、被带着黑牌上街接受批斗,后来她被安排去打扫医院大院。有一次,她在打扫大院时,听到一个病人正和他人说自己病情和用药情况,她听后马上判断当时诊病的医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没有对症下药,她马上写纸条给病人,叫她去找当时妇产科的叶荀爱医生,她提出“要诊断这病是不是葡萄胎”。病人依嘱再去看病,果然如是。    
1937年日军轰炸广州,市区内伤亡甚多,梁毅文出生入死,尽量救助伤者。在广州沦陷期间,她更是与九位员工英勇守职,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即使在枪林弹雨之下,也没有离开过医院。  
梁毅文视女性生育健康为目标 ,对病人充满爱心,从未见过她对病人沉过一次面。她非常细心,力求诊断准确,对危重病人总是全力抢救,常常到患者脱险时才离开病床。她花在给病人买药方面的钱,也不知有多少。    
有一次,产房来了一位难产急需手术的产妇,梁毅文得悉后,下楼时不慎踩空了一步,从楼梯上倒栽下去。她顾不上自己,马上进入产房指挥抢救。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母子平安。紧接着另一台重大手术正等她主刀,病情不能拖延,她又投入到第二台手术中去了。术后,当助手们帮梁毅文脱去手术衣时,只听见她“哎哟”一声,左臂已肿胀得使袖子几乎脱不下来,豆大的冷汗从额角渗出。后来经X光诊断,梁毅文的左臂骨折了。人们无法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主刀医师的她是依靠什么样的力量坚持完成这两台手术的。  
八十岁高龄的梁有时候要参加一些会议,她的干女儿会陪同她参加,如果会议安排了午餐,梁总是要嘱咐会议组说,我们俩有一份就够了。      
日4时5分梁毅文走完了88年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  
日,一座梁毅文3米高、以黑色天然花岗石为底座的汉白玉塑像落成。
  先马克 再看    
  (十)义薄云天的香山女侠——徐宗汉  
一个出生于1875年名叫“秋闺瑾”的官太太、两个孩子的母亲,毅然去掉自己名字中的“闺”字,脱胎换骨,改名秋瑾,写就鉴湖女侠的历史传奇。  
生于1876年的徐佩萱,也曾嫁与官宦人家做太太,也生育了一儿一女。本可以养育儿女含饴弄孙。可她改名徐宗汉,毅然决然走在时代最前列,做一个革命者,出生入死,在战火中前行。
革命    
徐宗汉,原籍广东香山(今珠海市)北岭村人,1876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买办兼茶商家庭。  
北岭村徐氏兄弟自鸦片战争时从家乡来到上海闯荡创业,由于他们目光敏锐,勤劳干练,精明过人,不久便成为洋行买办、商界巨子,继而以发展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超人业绩显达于世。  
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12包运到伦敦参展,被评为“会中第一”而夺得金、银奖各一项,英国维多利亚女皇亲自向他颁发奖牌、奖状。徐荣村成为中国参加首届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大奖的第一人。  
徐宝亭的儿子徐润是徐氏第二代中的商海奇才,他涉足广泛,由一个买办逐步成为李鸿章倚重的洋务官员和拥有多间企业的民族工商业家。     
徐宗汉是徐氏家族的第三代。她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从小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信奉基督教。  
1892年,16岁的她陪二姐在澳门的一家诊所看病。巧遇孙中山,革命过先行者的点拨,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宗汉”,以表抗争清廷的决心,接着一剪刀下来断了马尾辫,要作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徐宗汉18岁时,由父母做主,许配给两广督署洋务委员李庆春的次子李晋一为妻,与大姐徐慕兰结成蚰娌(徐慕兰嫁给李庆春长子李紫石)。在广州河南跃龙里李府的生活,徐宗汉三月学会了流利英语,还与李府的家庭医生后来被称为“女界梁启超”的张竹君成为好朋友,并变卖妆嫁仗义疏财,支持张办医院。生有一女一子。几年后,李晋一病逝,徐宗汉守寡。    
年之间,在广州女医师张竹君所设的福音堂里,徐经常参加两广志士胡汉民、马君武等人的每周聚会,“或议论时政,鼓吹新学”。  
1906年,徐宗汉应二姐许佩瑶的邀请,到马来西亚半岛的槟榔屿协助侨校教学。为了更好地交流,徐宗汉毅始自学马来语。她们加入了同盟会,相遇孙中山。孙是来向华侨筹款的,同行者是他的朋友和战友黄兴。孙中山、黄兴人生地不熟,又听不懂马来语,她自然成了向导;黄兴听不懂华侨的广州白话,徐宗汉便不厌其烦地翻译;更有趣的是,孙中山经常听不明白黄兴的湖南官话,这又逼着徐宗汉学会了湖南话,像模像样地作同声翻译。孙中山赞不绝口,黄兴感激不尽。别时,孙中山谆谆教诲徐宗汉:“你有如此出色的能力,应该满天飞,去筹钱,去革命!”    
1908年秋,她回国路经香港,拜访了冯自由,介绍了几位亲友加入同盟会。以后,她又接受同盟会组织的委派,与高剑父、潘达微等在广州组织同盟会分会,发展党务。他们设立“守真阁裱画店”作掩护,先后介绍女医生梁焕真、陈瑞云、罗道膺、杜乐汉等多人加入同盟会,后来都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    确实是好诗
  1909年秋冬间,同盟会南方支部为筹划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前夕,她与陈淑子、李自屏携带军火由香港乘船到广州。她们在行装中塞满子弹炸药,被褥里还夹藏有青天白日旗,陈、李二人生怕出事,坐卧不安,徐宗汉则滔滔不绝地论服装、讲化妆、谈姨太太争风吃醋一类的市并话题,表现得安之若素。徐宗汉还将手榴弹取出后成捆成捆地包好,藏在一只只马桶内。有一次碰上突然检查,仓皇中徐宗汉只得一屁股坐在马桶上,叫随行的冒充自己儿女的孩子们对检查人员说“妈妈在上马桶”,骗过了敌人。使清吏不起疑而未予检查,顺利到达目的地。   
1911年春广州起义及黄花岗起义前的准备工作、运输联络,输送及收藏盟约、秘密通讯、购买炸药,多由徐宗汉的大姐徐慕兰和儿子经办。徐宗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起义前,她率领侄儿李沛基、李应生等人在香港摆华街机关负责全部炸药及军械的保藏运送工作。枪械购自日本,因为秘密交易时来不及验货,运送过程中又有磕磕撞撞,很多枪械/,手榴弹在拆卸过程中出了毛病。徐宗汉敢为天下先,自己找来一些技术书籍研习修理技术,不断进行参考比照,后来连炸药制造、炸弹装配这些专业技术也都了然于胸,成了自学成才的炸弹专家。  
临近起义时,为了将弹药运进广州市内,她们以溪峡的一间颜料商行为铺面,门外贴上大红对联,假装娶亲办喜事,以置办嫁妆为掩护将武器弹药分批运到小东营各起义点。最壮观当属“结婚”时了,徐宗汉扮作主妇,卓国华扮作新娘,两百多号革命战士扮作迎亲的队伍,热热闹闹乘坐花轿,身穿红袍,轿内尽是大小炸弹之类和当晚起义所需的武器。
  血花中的浪漫  
   日的广州城,领导广州起义(又名黄花岗起义)的黄兴,胸挂一筐手榴弹,率领一支敢死队径攻打督署,因寡不敌众不幸兵败,右手断了两根手指。满身血污的他,向珠江南岸的同盟会溪峡分机关走去,遇到了徐宗汉。    
黄花岗72烈士,都是当时最优秀的男儿。其中有16位来自广东的姓徐的烈士: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    
35岁的徐宗汉37岁的黄兴,侠女与义士演绎一段浪漫的故事。  
4月29日,黄兴手指发炎溃烂,徐宗汉当机立断,与老友张竹君一起,护送黄兴登上哈得安号夜轮逃亡香港。抵港后,黄兴入雅丽氏医院做手术。医师在为黄兴动手术前,须经其家属签字,徐宗汉以夫人名义签字,手术后又尽心照顾。出院后,这对假夫妻很快成为了真正的伴侣,在革命同志中传为美谈。  
黄兴出院后与胡汉民等移居九龙,在香港组织“东方暗杀团”,策划暗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新任广州将军凤山,以配合武昌起义。徐宗汉与李应生、李沛基兄弟等积极参与其事。10月25日,李沛基时16岁,他在广州执行任务时,以重磅炸药炸死了凤山及其随从多人,名震一时。
  日,武昌起义成功。黄兴接宋教仁急电,于10月17日由徐宗汉等陪同离港赴沪,前往武昌指挥革命军战斗。但当时沪宁等地的沿江口岸仍掌握在清军手中,因武昌起义的爆发,各路关口盘查甚严,黄兴是一被全国“通缉”的要犯,怎样才能到达武汉?他们到上海后,徐宗汉求助于在上海开设医院的张竹君。张竹君立即出面组成开往武汉战地的红十字救伤队,黄兴扮作医疗员,徐宗汉扮成护士,随行的还有宋教仁、陈果夫等。他们于10月28日到达武汉。  
11月1日,黎元洪在武昌都督府门外筑坛,拜黄兴为革命军总司令,革命军士气为之大振。黄兴渡江亲临汉阳前线,率领民军与清军奋战二十余天,一度渡过汉水攻入汉口。    
徐宗汉到武汉后,冒着炮火投入救护伤兵,协助张竹君设立医院。11月27日,清军反攻,汉阳失守,长江被清军封锁。徐宗汉与张竹君借红十字会的渡船,冒险护送黄兴从汉阳渡江到武昌。这时,上海已光复,江浙革命联军正进攻南京,催促黄兴前来主持大局。11月28日,黄兴即与徐宗汉等离开武昌到上海。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徐宗汉积极投身妇女界的政治活动。“南北和议”后,广东北伐军征战徐州后回到南京,带回难童二百多人,黄兴通知陆军副官寻找民房为之收容。之后,成立了南京贫儿教养院,由徐宗汉负责该院工作。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未几,黄兴因讨伐袁世凯失败,经由上海逃往香港,继而避难日本,1914年避居美国费城,此时患上了肝病。徐宗汉闻讯赶赴美国照料黄兴并协助其工作。  
日,徐宗汉随黄兴回国抵达上海。这时黄兴已病魔缠身,加上回国后工作操劳过度,于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终年42岁。1917年3月,黄兴被葬于长沙岳麓山,市民参加送葬者达十余万。  
黄兴逝世后,悲痛的徐宗汉回到上海,一心抚育遗孤。在张竹君帮助下,徐宗汉设立了上海贫儿教养院。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徐宗汉与上海博文女校校长李果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五四后,很多青年出外留学,徐鼎力相助,变卖家产。  
1921年,上海成立了“俄灾赈济会”,徐宗汉担任该会的演讲部主任,到各处去呼吁捐资救济苏俄难民。  
1922年2月李达和王会悟受党组织的委托,与徐宗汉合作创办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校。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徐宗汉又去接办她于1912年创建的贫儿教养院,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数百贫苦儿童的温饱与教育问题。她还在安徽创办了一所农场,以作为贫儿劳动的实践场地。
  1931年,为了筹措贫儿教养院的经费,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远涉重洋,赴美向华侨募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她把为贫儿募捐扩大到为东北义勇军募捐,为收复东北而奔走呼唤。以后,她又去墨西哥、巴西、古巴、秘鲁等国向各地华侨募捐,疾病染身仍四处奔波,几致不起。她向华侨演讲,激昂慷慨,声泪俱下,表现出真挚的爱国情感,使华侨们深为感动而踊跃捐资,仅在墨西哥一地就募捐到45万比索。她以个人名义,募捐到一架价值2000美元的教练机,让人带回祖国作为航空学校教学之用,以弘扬孙中山“航空救国”精神,激励国人为航空事业献身,奋勇抗日。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徐宗汉又带着有严重心脏病的病弱之躯,率领部分贫儿到暹罗募捐,向华侨宣传抗日救国。回国后,她在云南鸡山创办贫儿院,但因经费不足,又不得不将那些流亡的贫儿送回安徽贫儿农场安置。  
1940年,徐宗汉移居重庆。她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常有往来。她真诚爱国、坚持革命和不断追求进步的思想行动,博得中国共产党和社会进步力量的高度评价。黄兴幼子黄乃(廖夫人所出)在延安抗大学习,徐宗汉曾托邓颖超给他带去一包日常生活用品和一封亲笔信,信上只有一句话:“努力学习,后会有期!”邓颖超在延安把东西交给黄乃时说:“我们在重庆时跟你继母有来往,她请我们吃饭,表现比我们还左,人家说她是疯婆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徐宗汉晚年最爱吟唱的诗句。  
晚年的徐宗汉,一头白发,手持佛珠,静修打坐。  
日因肝病不治逝世于重庆,享年68岁。    
李白有句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徐宗汉属于怀有理想的人,不断敲击巨石求革新,她肯付出血和汗和泪,去达成、去塑造,她的傲情与风姿永远是革命者行列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徐宗汉的大姐徐慕兰,原名徐佩兰。仿效花木兰女子从军杀敌而改名。她以富家少奶奶的身份参与革命,更影响自己家族亲朋好友参加革命。  
武汉起义后,徐慕兰任广东女子北伐队队长,队员20多人,到徐州参加对张勋作战。  
1912年4月,担任广东女子教育院院长。入院对象是社会上受虐的婢妾、从良的妓女和受苦难的女子。有800多学员。在广东影响很大,被称为被压迫妇女的“慈航宝筏”。之后,徐慕兰仍致力于收容、教育无业无家的孤女贫儿,付出其全部精力。1922年病逝于上海。  
  (十一)耀如流星美人鱼——杨秀琼  
1933年12月上海出版的第77期《良友》画报封面上,一个甜美的短发女子身穿泳衣,迷人的微笑着。这个身材窈窕的美丽女子,叫杨秀琼。     
杨秀琼1918年生于中国的“游泳之乡”广东东莞,运动健将就涌现过70多名。这里河汊纵横,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在刚刚学会走路时,杨秀琼的父亲就开始教她游泳,而据说只教了10天,杨秀琼就可以独自在池塘里游泳。被誉为“游水神童”。      
10岁时杨秀琼随父迁居香港。父亲杨柱南送女儿到尊德女子学校读书,并利用在南华体育会从事游泳工作对子女进行比较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杨家兄弟姐妹皆好游泳,杨秀琼的弟弟杨昌华夺得过少年游泳锦标赛的冠军。杨秀琼耐力好,爆发力强,动作准确,轻快敏捷。游泳、体操、田径都样样精通,还经常在刮10级台风时的海水里畅游,以锻炼意志。    
1930年,香港举行全港游泳大赛。年仅12岁的杨秀琼初试身手,一举夺得50米和100米自由泳两项冠军。  
1931年,杨秀琼又参加了香港至九龙渡海比赛,再次夺冠。  
1932年,杨秀琼再获全港游泳比赛的50米和100米自由泳两项冠军。她接到澳大利亚体育会的邀请,前往维多利亚参加游泳表演,成绩又有所提高。此后,她更加刻苦用功,严格训练,虽寒冬腊月,也绝不间断。  
1933年10月,国民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揭幕。这次运动会,第一次把女子五项游泳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各地女选手纷纷参赛。杨秀琼和姐姐杨秀珍一起,作为香港队选手参加了比赛。  
杨秀琼先在50米自由泳中以38秒2力压群芳,接着在100米仰泳、100米自由泳、200米俯泳中又勇夺冠军,在女子200米接力赛中,她与刘桂珍、杨秀珍、陈焕琼、梁泳娴合作,取得第五块金牌。一个芳龄15岁的少女囊括全运女子游泳全部金牌,打破女子游泳全部全国纪录,确是空前绝后之举。从此,“美人鱼”的雅号不胫而走。          
  杨秀琼一鸣惊人,迅速走红。观众席上还坐着蒋介石夫妇,蒋夫人当即认下杨秀琼做干女儿,并送给她一辆美国“紫竹牌”小轿车。当时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担任那届比赛的总指挥,经常在泳池边观战,亲自给杨秀琼颁奖,赛后亲自驾驶马车,将她送到了蒋介石官邸。  
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10届远东运动会上,被誉为“中国游泳四女杰”的杨秀琼、刘桂珍、陈焕琼、粱泳娴都是广东人。在这次比赛中,杨秀琼获女子50米自由式、100米自由式、100米仰泳、200米接力赛团体冠军。    
日杨秀琼到达南京,在南京运动会作游泳表演,受到当时行政院长汪精卫的接见。南京记者描写她:“风度雍容华贵,双眸明亮,性格爽朗。穿玉色衣服,赤足趿高跟拖鞋,身躯健壮,远望如希腊女战士,言谈和蔼,含南国风味,十分可亲。”    
1934年12月第99期的《良友》,将杨秀琼和宋美龄、胡蝶、丁玲等人一起,誉为当代十大标准女性。大报小报上充斥着杨秀琼的各种花边新闻,她甚至和当时的许多高官闹出“绯闻”,据说在一次剪彩活动中,作为嘉宾的杨秀琼挽着行政院长汪精卫下台,第二天,汪精卫的脸上就多了几道陈璧君“赏赐”的血痕……  
拥有漂亮脸蛋、曼妙身姿的杨秀琼,很快从体育名人变成了一朵交际花。上海滩著名的星相家韦千里也来了个《韦千里评杨秀琼八字》,什么“以高然满损为戒”劝她风头不要出得太足,什么“或有关睢之兆”说她1937年该嫁人,什么“危如累卵”晚景不妙。大报小报一哄而上全是杨秀琼的消息,连她的身材各部位详细尺寸也公之于众。  
  1935年10月,第六届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此时已出名的杨秀琼因耽于逸乐与交际,体力远不及以前。在50米自由泳决赛时,被广东队刘桂珍夺去。这是她成名后第一次的失败。不过又获得100米自由泳和100米仰泳两项冠军,并以1分23秒和1分37秒4的良好成绩,再破远东和全国纪录。  
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召开,中国政府派出76名运动员参加,杨秀琼是唯一的中国游泳队女子选手。经过17天的海上航行,杨秀琼在选拔赛中她虽以1分21秒2和6分45秒2的成绩谱写了100米和400米的自由泳的全国新纪录,但与世界强手相去甚远,终没能进入决赛。  
回国后,曾经把杨秀琼捧上了天的媒体开始集体倒戈,《时代漫画》刊登了漫画家鲁少飞的漫画《蛋的时髦》,画面上是杨秀琼坐在游泳池边捧着一只大鸭蛋在痴痴地出神。  
鲁迅对于舆论有过评说: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特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自然,也有例外,是捧了起来。但这捧了起来,却不过为了接着掉得粉碎。大约还有人记得“美人鱼”罢,简直捧得令观者发生肉麻之感,连看见姓名也全觉得有些滑稽。  
杨秀琼这个“被大家疼爱得像心肝宝贝”的女子,在强手如云的世界体坛,没有取得名次,本来很正常,结果大家仍然看笑话。  
直到21世纪,罗雪娟张琳等我国游泳女将才取得世界瞩目成绩。
  1937年,19岁的杨秀琼与“北国第一骑师”陶伯龄结婚。夫妻俩密定避孕,十年后才要孩子,以便专注于体育事业。  
卢沟桥事变后,重庆成为陪都,杨秀琼和丈夫被邀到重庆参加“全国游泳比赛”。在这次比赛中,“美人鱼”夺得女子游泳赛八项全能冠军。  
在这次活动上,杨秀琼遭到范绍增的觊觎。范绍增,人称范跛子,原是四川刘湘部下四大师长中最有实力的一个。在蒋介石入川前夕,他遵照蒋的密谕,接管了刘湘所辖的部队,一举登上刘湘的宝座。蒋为了笼络他,让宋美龄收了他为干儿子。  
范经过蒋介石的首肯,强占了杨秀琼,并强迫陶伯龄与杨“离婚”,并在《重庆日报》头版头条发布:“南国美人鱼杨秀琼与川军司令范绍增将军结婚”,小标题为:“杨秀琼与陶伯龄离婚”,旁边印着他们亲自签署的“离婚书约”。  
杨秀琼被迫当了范绍增的第18房姨太太,那年,她才19岁。  
后来,她从内地返回香港。  
后来,她远渡重洋,到加拿大温哥华侨居。  
日病逝,享年64岁。她安眠于温哥华一处海景公园。入夜的时候,远处传来海水拍打海岸的声音。      
  写的不错,拜读了
  (十二)时代浪尖的绝世美人——胡兰畦  
茅盾的小说《虹》中开篇不久就有一段美人的相貌描写:  
她是剪了发的,一对乌光的鬓角弯弯地垂在鹅蛋形的脸颊旁,衬着细而长的眉毛,直的鼻子,顾盼撩人的美目,小而圆的嘴唇,处处表示出是一个无可疵议的东方美人。如果从后影看起来,她是温柔的化身;但是眉目间挟着英爽的气分,而常常紧闭的一张小口也显示了她的坚毅的品性。她是认定了目标永不回头的那一类的人。    
这个东方美人是小说的主人公梅行素,在下揣测就是我行我素的美人。  这篇小说的原型是茅盾女朋友秦德君的一个好友,她的芳名叫胡兰畦。  
胡兰畦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出产美女的地方。胡兰畦很美很美。  
  日,胡兰畦出生。远祖是明代开国功臣胡大海,其父参加过袍哥组织,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其母也颇有文化,胡兰畦记事时,母亲就教她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传统名篇,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胡兰畦的读书成绩一直很好。1920年冬,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此时,胡兰畦已经出落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大姑娘,成为许多男人追逐的对象。父亲将她许配给了表哥杨固之。杨固之是商人,向往发家致富。胡兰畦很不喜欢他。婚后不久便从成都逃到川南巴县女学当了一名教员,开始独立谋生。1923年,经过亲友的证明,胡兰畦和杨固之正式解除了婚姻关系。      
胡兰畦艳惊四方,四川军阀杨森曾想娶她做小老婆。杨森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他公开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杨森的四太太田衡秋是杨家的当家太太,是胡兰畦的同学。杨森让他的四太太田衡秋代他向胡求过婚,胡兰畦拒绝了。   
  胡兰畦又考入川南师范学校读书。这所学校的教务长是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恽代英。日,胡兰畦加入恽代英在泸州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看到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陈毅在重庆《新蜀报》发表的大量诗文,她直接到报馆寻找陈毅,两人从此相识。   
1923年,胡兰畦与杜黄一道发起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并先后参与筹备川南女界联合会、成都妇女公会等活动。1924年,胡兰畦作为四川女界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第六届代表大会。   
1925年3月,经人介绍,胡兰畦和川军青年军官、川军第三师政治部副主任陈梦云结婚。  
胡兰畦看到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陈毅在重庆《新蜀报》发表的大量诗文,她直接到报馆寻找陈毅,两人从此相识,成为好朋友。胡兰畦做通丈夫陈梦云的工作,夫妻二人掩护陈毅在国民党军队中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     
1926年春,胡兰畦和陈梦云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也结识了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担任何的秘书。何香凝对胡兰畦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称得上是她的引路人和保护神。  
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高潮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中央妇女部,前往北伐前线。1927年2月,入学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被编入女生队。当时,武汉是革命的中心,军校成立后,首次公开招收近200名女学员,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开创中国历史的先河。  
恽代英主持军校日常工作,陈毅也被派到学校任中共党团书记,但是公开职务是军校政治部准尉文书。胡兰畦与陈毅在军校重逢。    
1927年4月陈毅胡兰畦到武汉一个饭馆吃饭,席间陈毅询问起胡兰畦的入党问题。胡兰畦说,她向党组织申请过,党小组负责人李淑宁(即赵一曼)让她和陈梦云离婚,胡兰畦因为陈梦云虽反对自己上军校,但最终还是同意。她当时不忍心提出。陈是旧军阀的军官,当时对与旧军阀有联系的人,党组织接纳时是很谨慎的。  
  1927年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  
胡兰畦代理汉口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  
1928年,胡兰畦在江西参加反蒋运动,1929年,她被蒋介石亲自点名驱逐出江西省。这一年,胡兰畦和陈梦云离婚。胡兰畦以江西省救济院孤儿所兼妇女教养所主任的名义,赴欧洲考察社会救济事业。  
1930年,胡兰畦抵达德国后,与何香凝、廖承志母子俩共居一所。同年,经成仿吾介绍,胡兰畦加入了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成为中共党员。不久,宋庆龄来到德国,通过何香凝,胡兰畦认识了宋庆龄。当宋庆龄知道胡兰畦经济困难时,就每周买一些鸡鸭鱼肉做一顿中国饭来犒劳她,让胡兰畦非常感激。  
1931年7月,宋庆龄的母亲逝世,胡兰畦陪同宋回国奔丧。在此期间,胡兰畦的照片上了上海《良友》画报的封面。  
10月,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陈翰笙的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继续学习。当时,德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日本已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为了团结更多的留学生抗日救亡,旅德华侨和留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同盟”,胡兰畦任主席,成员有王炳南、江隆基、程琪英、刘思慕等人。 因为她护送国民党大官指宋庆龄回国等原因,被德共中国语言组柏林小组开除党籍。     
胡兰畦和德共领袖莱曼相恋,参加了很多活动。 1932年12月,根据德国共产党的决定,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言,控诉日本侵华罪行。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同德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的工作人员费慈·新田合作,印发传单,因而被捕,关入女牢。宋庆龄和鲁迅等人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向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抗议。3个月后,胡兰畦获释。由于玛丽亚·爱塞和克拉拉·蔡特金以议员身份出面担保,胡兰畦得以暂留德国。  
不久,胡兰畦再度被驱逐出境,来得法国。她在巴黎一家犹太人办的园艺学校半工半读,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回忆录片断《在德国女牢中》,陆续在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发表。胡兰畦的文章以亲身经历揭露德国法西斯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法西斯的仇恨和机智、顽强的斗争,文章立即被译成俄、英、德、西4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普遍赞扬。  
  冰心“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这篇小说还有那个《樱花赞》都是奇文啊。    读过就不想再读了。
  日,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胡兰畦应邀出席。8月26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外的消夏别墅宴请作家代表和外宾。在晚宴上,高尔基把胡兰畦安排坐在自己右边第一个位置上。高尔基讲了胡兰畦最近的遭遇,然后写了一张纸条给在座的莫洛托夫说:“现在她不能回去,照顾她住一些时候。”翌日,在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莫斯科市苏维埃政府在普希金广场附近给胡兰畦分了一套住宅。期间,高尔基曾邀请胡兰畦去参加他的家庭晚宴。     
1935年3月,胡兰畦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康生的派遣,前往香港从事抗日统战工作。1936年初,香港人民革命同盟派陈铭枢去莫斯科与中国代表团会谈,胡兰畦等随行。  
日,高尔基去世。作为高尔基生前特别欣赏和喜爱的中国女作家,胡兰畦被选入高尔基治丧委员会。
  1936年7月,胡兰畦回国来到上海。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上海,胡兰畦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了10个女青年,于日成立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当天下午,女兵们即奔赴淞沪前线嘉定县国民党十八军罗卓英部队所在地。进行宣传教育和战地救护工作。胡兰畦将中国军人英勇杀敌的故事加工编写成京剧《大战东林寺》,很受部队官兵欢迎,屡演不衰。  
杨森的川军也奉命开赴上海抗战,她还和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一道赴战场实地采访,合写《川军与抗战》、《川军在前线》等优秀通讯,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服务团随军撤离上海,其后辗转于8个省的抗日前线从事抗战宣传。  
1938年初,服务团来到南昌。此时,项英、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在南昌组建新四军。久别重逢,两人激动万分。胡兰畦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也提到了与陈梦云离婚。陈毅在南昌与胡兰畦彻夜倾诉思念,遂订白首之盟。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然而组织上却不同意,认为二人倘若结婚,则胡的党员身份就暴露了。二人只好痛哭而别,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后来新四军军部顾问兼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写过一首调侃陈毅的诗,其中有两句:“将军为何多憔悴?半为兰畦半为茜。”诗中的“兰畦”指胡兰畦,“茜”指的是后来成为陈毅妻子的张茜。  
1939年夏,胡兰畦来到陪都重庆。不久,蒋介石给胡兰畦发了一个委任状,任命她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并派她到第三、六、九战区工作。胡兰畦由此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将军。胡兰畦率领的战地服务团是抗战中坚持时间最久、人数最众的战地服务团。在3年多时间里,胡兰畦率领服务团的姑娘们,足迹遍及沪、苏、徽、浙、赣、湘、鄂、豫等省,被誉为“战地之花”、“当代花木兰”。  
1946年,杨森请胡兰畦任贵州日报社社长。后请辞离开。  
1947年6月,国民党的报纸用触目惊心的大幅标题刊登“陈毅阵亡”、“陈毅毙命”,还用大幅版面详细描述“陈毅追悼会”的经过。胡兰畦得知后十分伤感。后来她又接到陈毅父母来信询问,便决心赡养二老,把成都东门外的一处果园、田地、房屋,全部给二老做养老之用。   
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当了市长。胡兰畦写信要见他,接待她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他告诉胡,陈已娶妻生子,“你不要再来干扰他”。
  后来的胡兰畦再没有婚育,为解寂寞,她收养了妹妹的女儿。解放后,她被安排到北京工业学院从事后勤工作。命运多舛的她,“三反五反”运动里,她因管理大学食堂伙食,在并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定为“老虎”(贪污犯),关过黑屋子。“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时,她又被定成“胡风分子”,其实她根本不认识胡风。“肃反运动”一起,她成了“历史反革命”  “反右”斗争中则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  
1975年,退休后的胡兰畦主动要求回四川养老。  
1978年平反后,胡兰畦重新入党,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她积极为一些同志的冤假错案奔走,为一些含冤而死的人呼吁。 胡兰畦与其他热心老年事业的同志一起,先后办起了老年大学、老年康乐园。康乐园内有八十多个床位,将无依无靠的老人收进康乐园住。   
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胡兰畦在晚年写有《胡兰畦回忆录》。
  胡兰畦是20世纪中国一个传奇女性,像一道彩虹,折射时代的光影。    
她是反清复明的四川袍哥大爷的女儿  
她是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的女学生  
她曾经是父母包办的表哥和商人杨固之的老婆  
她是川南巴县女学的女教员  
她拒绝做军阀杨森的小老婆  
她曾经是军队里青年军官陈梦云的妻子  
她在何香凝为部长的中央妇女部工作,当秘书  
她报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为女学员  
她参加谭平山主持创办的中华革命党  
她1930年在德国加入共产党  
她陪伴宋庆龄回国奔丧  
她是德国共产党领袖的恋人   
她被关进德国纳粹的监狱  
她为高尔基守灵执绋  
她是抗战时期最有名的战地服务团团长  
她和新四军陈毅相约三年的相恋  
她被蒋介石授予少将指导员  
她是全国政协委员  
她认识很多很多的人  
她做过很多很多的事  
  很不错的帖子,楼主请继续写,呵呵
  谢谢关注
  (十三)笔如利剑女记者——浦熙修  
在中国的新闻记者行列,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以柔弱之躯,写就许多激情的文字,做了时代的见证者。而她自身的经历,也是历史的一个见证。  
她叫浦熙修, 著名的“浦家三姐妹”的老二,记者四大名旦之一(其他三位是彭子冈、杨刚、戈扬)。  
浦熙修,原来叫浦媐修。浦家家谱上,她这一辈的女孩子取名都要带“女”字部。她的妹妹叫“安修”,叔伯姐妹有叫“姿修”、“婵修”等等。大姐的“洁修”和她的“熙修”都是后改的。  
日,浦熙修出生在江苏省嘉定县南门永康桥(今属上海市)的一个小吏家庭。浦姓在嘉定是大姓,但她们家的生活却很辛苦。  
父亲浦友梧是读书人,毕业于南京商业专科学堂,1912年,他独自一人来到北平,在北洋政府交通部找到了一份会计科员的工作。母亲黄庵岫是文盲,操持家务之外,几乎每晚都要做针线活到深夜,挣几个钱。 1917年,已经7岁的浦熙修和母亲姐姐也到了北平。   
  很快,家里又添了弟弟通修和妹妹安修。一个小职员的薪水要养活一个六口之家就显得不容易了。为了多赚点钱维持生计,父亲一度又舍妻离子,到唐山和友人合股开矿。但一介书生的他不久就以失败收场,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务。不得已,他只好把家乡的地产典押出去以填补亏空。  
到北平不久,浦熙修考进了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女附小)读书。那时学校在西单南的东铁匠胡同,距她家住的西长安街六部口不算很远,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光里,她喜欢左看看,右看看,对所有的事情充满了新鲜感。她喜欢上前去问人家很多奇怪的问题。在同班同学中,她跟苏州来的一个比她大一岁的老乡成了好朋友,这对于在北平人生地不熟的浦熙修来讲是一种很大的鼓励。这份友情一直持续到她们的老年。小学毕业后,初中和高中她们又在女子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简称女附中)同学。高中文理分科,她们进了理科班。 高中只读了一年,家里的经济就捉襟见肘,浦熙修只好辍学。到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一技之长。第二年在一个女附小代课。月薪50元,后涨到55元,17岁的她经济独立。  
1929年,同学们高中毕业,要考大学,浦熙修试着报考了女师大。高中只上了一年的她,考上了中文系。刚上大学时,母亲去世。此时,父亲去了南京。她一边上学,一边代课,累出了胃病。她天姿聪颖,教过数学、美术、音乐。她会弹琴、画画,毛笔字也写得好,女红手艺也很厉害,弟妹的毛衣毛裤都是她织的。
  大姐浦洁修,比浦熙修大三岁,生于1907年。她也是一位自强自立的女性。读完中学找了个小学教师的工作,后来,她决心深造,考入北京师大之后,还在师大女附中和志威中学兼老师。实际上是一种半工半读性质。当时任教每小时二元左右,她每周授课24小时。  
1931年,她毕业于化学系。她未婚夫杜春宴,因得到张学良的公费派去德国留学,1932年洁修也去了德国,在莱茵区达姆城工业大学、得勒顿工业大学进修。  
1937年回国后,任北平中国学院化学系教授、代理主任。1938年后,在重庆市大同制革厂、益民织造厂任厂长。参与组织中国妇女联会。  
1946年后,在北平工业试验所做研究工作,后任振北制革公司经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私合营振北制革公司经理,北京市化工公司副经理,粮食局局长。丈夫杜春宴在科学院工作,去世于文革。  
洁修1949年参加民建,在民建里担任重要职务,做到过民建中央副主席。  
洁修当过一至八届人大代表,担任过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在她们三姐妹中,她没有遭受过什么坎坷。几十年来,都是平平安安度过的。  
日逝世,享年92岁。
  大学期间,浦熙修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学教员袁子英,谈起恋爱,1932年结婚。袁子英祖籍湖北,北京中法大学毕业。据说,他当年和石评梅一起办过杂志。浦结婚这么早,原因有二:一者经济压力,她还要照顾弟妹。一者一直念女校,接触异性后难免情思荡漾,身心上也好有个依靠。  
1933年,浦熙修大学毕业。几经奔波,她终于在北平私立的志成中学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当了一名国文教员。年底,女儿袁冬林出世 。  
也就在这前后,袁子英出任神州国光社北平分社的经理。神州国光社原是一家以影印、发行历代碑版书画真迹为主的老出版社。1930年由陈铭枢出资40万元接办,托他的好友王礼锡主持。因陈铭枢19路军反蒋,出版社被查封,袁子英也遭到通缉。他逃到济南,当了个代课教员。很快由他父亲介绍,到南京参谋本部陆地测量局工作。  
浦在北平又呆了几年。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1935年秋,儿子士杰出生。1936年,袁子英坚持把她和孩子接到了南京。妹妹安修此时已考上了师范大学,留在北平念书。而弟弟通修一同到了南京,到了父亲浦友梧身边。      
  妹妹安修生于1918年,比熙修小9岁。北师女大历史系毕业。上中学的她参加“一二·九”运动,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妇女救国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共地下交通工作。抗战全面爆发后,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组织群众武装训练以及部队政治工作。1938年4月去延安,学习了一段时间。组织部部长陈云调她到中央组织部工作,这可是个要害部门。  
1938年秋的一天,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特意邀请从前方和大后方回延安开会的领导干部聚会,组织部一些青年也都参加了。浦安修和彭德怀相见,经过李富春的牵线,两人结婚。彭总的好友滕代远拿出自己一个月的津贴--五元钱,为老战友庆祝新婚。  
婚后,再赴山西抗日前线。1943年秋,她回到延安,任中央妇女委员会研究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土改工作,后到彭总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工作。  
解放后,她先后担任西北局国营企业党委副书记,纺织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轻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司长。1957年她调至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担任政治教育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学校党委副书记。  
      
  当1959年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后不久,夫妻两人搬到吴家花园挂甲屯。浦安修也被免去北师大党委副书记职务,调到普通教育改革办公室当主任去,   在以往的政治运动中,她不是运动的领导者,便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这次却调了个,她成为了一名被批判的角色。整人和挨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滋味和心态。  
1962年6月她提出和彭德怀离婚。两人从此不再见面。  
1日,彭德怀恢复名誉。浦安修出席追悼大会,也恢复了元帅夫人的身份,北师大原来的职务也恢复了。又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在她主持下,把彭德怀在受审查和“文革”时期写的生平简历和材料,整理成《彭德怀自述》一书。 她还把彭德怀平反后补发的部分工资和《彭德怀自述》稿费、分别捐给彭德怀同志家乡和左权县、武乡县的学校建设校舍、购买图书,把自己的稿费捐给中小学幼儿教师基金会。  
浦安修1991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
  浦熙修的弟弟浦通修,1920年出生。1936年参加南京市学联。1939年在抗大一分校学习,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抗大一分校、总校政治教员、政治文化主任教员。 1944年在太岳军分区四分区政治部任科长,1946年至1947年,任太行山区民主建国军第一师、晋冀鲁豫野战军十纵队三十旅政治部主任。 1948年任桐柏军区一分区政治部主任兼88团政委。后任42军126师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大校军衔。 1959年“庐山会议”后受到不公正对待。 1960年4月任军委总政治部八一杂志社副总编辑,   1961年8月任防化兵学院政治部主任。1964年任中央粮食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1977年任教育部副部长。
浦通修于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在下把笔墨回到浦熙修身上。  
到了南京后,她不甘心当一个家庭妇女, 四处托自己认识的人帮忙找工作,却没有结果。一天,她在《新民报》的广告栏中看到某地产公司招考女职员。她赶紧去应试。考题是妇女职业问题,她写下自己的见解。地产公司的老板对她说:“我们这里不用结过婚的女职员,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我愿意介绍你到《新民报》去。”就这样,浦熙修进了陈铭德创办和主持的《新民报》。 到了报社以后,她先做发行,后到广告科。    当时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决定要在中山陵旁边举行周年纪念大会。《新民报》临时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可是记者都出去了,派不出人来。情急之下,浦熙修被派去“救场”。她写的报道成为当期报纸上的一篇精品,受到各位编辑和读者的一致认可。多年之后,当时的报纸编辑们在悼念浦熙修的文章中还提到这次报道,说是文笔流畅洗练,吸引了读者。她被调到了编辑部,成了《新民报》第一位女记者。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11月27日,《新民报》在南京出完最后一张报纸,就把机器设备和纸张全部运到了重庆。第二年,浦熙修全家陆续也到了重庆。   1939年1月她回到《新民报》,担任采访部主任。袁子英也在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当秘书。   
山城高高低低、曲曲弯弯的大路小径上, 一身绿色的中式旗袍,一个黑色皮包, 浦熙修不断奔波,抢先赶到现场。她的许多文章,新闻检查官认为不妥,就随意删砍,俗称开天窗。一次,她撰写的一篇《中国需要民主》,竟然开上三个天窗。  
1942年,中共中央南方局进驻重庆,《新华日报》社、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正是浦熙修重要的采访对象和信息来源。由于妹妹浦安修和彭德怀结婚,周恩来、邓颖超夫妻便亲切地称浦熙修是“我们的亲戚”,“浦二姐”的名气十分响亮。  
1945年,中共重庆办事处组织记者代表团访问延安,《新民报》的一个名额本来是她的,但丈夫袁子却英坚决反对,最后浦熙修未能成行。  
浦熙修开始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她在1945年国共谈判及政治协商会议时对于整个过程的分阶段的采访和报道。她策划了一个在会议期间采访38位出席代表的专题,并发表在《新民报》晚刊的头版上。在每篇不长的访问文章中,都客观地反映了被访者对时局的看法和对前途的主张,并深刻而含蓄地刻画了一些人物形象。后来,这些对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真实素描,不仅成为历史的重要记录,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次成功的个案。        
  在38位采访对象中,民盟的罗隆基让浦熙修为之倾倒。那年罗50岁。罗1913年,以江西省第一名的成绩直接从小学考入清华, 有“神童”之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罗隆基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与同学们一起,放火烧毁了赵家楼。  
清华毕业后,罗隆基先后前往美、英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一说哲学博士)。他跟费正清教授以及后来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都是同学。  
1931年,回国后的罗隆基与张君劢等人组建“再生社”,后改为“中国国家社会党。”   抗战爆发后,罗隆基先后在清华、光华、南开、西南联大做大学教授,《新月》杂志主编,北京《晨报》社社长,天津《益世报》主笔等职。  
罗隆基生性风流。他衣着讲究,极爱打扮,风度翩翩。他的女人,个个漂亮。 第一任妻子张舜琴,是位华侨,留英的同学。第二任妻子王右家,据说曹禺的小说《日出》里的娇艳女子陈白露,原型就是王右家。好日子没过多久,罗隆基又和一位朋友的太太好上了。王右家气得离家出走,不辞而别赴英国留学。王右家与罗隆基离婚后,嫁了已故电影明星阮玲玉的丈夫唐季珊,做了他第五任的太太。她曾自嘲“老大嫁作商人妇”,小报笑她“王又嫁”。  
罗是天性风流的人,对女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殷勤献得自然自在。所以不管是少女还是少妇,他的杀伤力极强。当浦熙修遇到罗隆基,少妇的心被爱神的子弹击中了。    
后来浦熙修随报社回到了南京。而这时丈夫早去了上海。两人感情出现危机。浦和罗隆基则日趋亲密。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上海十余万人举行反战游行,欢送马叙伦、雷洁琼等组成和平请愿代表团赴南京请愿。在下关遭遇暴徒袭击,采访中,浦熙修为保护雷洁琼受伤。  
浦熙修经常找罗隆基学习英语。日民盟被迫解散,罗隆基因为肺病要到上海治病。11月19日晚,罗隆基和浦熙修话别,被袁子英撞上,袁打了俩人。   12月,浦熙修和袁子英签字离婚,并在报上刊登离婚启事。  
日《新民报》南京版被封后,浦熙修继续为上海的进步报刊写通讯,同年11月16日夜被国民党警察当局逮捕,入狱70天后被营救。随即浦熙修即飞到北平,在大姐浦洁修家里住了一个月。   
1949年5月,在上海营救狱中的罗隆基。  
日,浦熙修随张澜、罗隆基等人一同到达北平。  
1949年9月,以自由职业者代表身份出席中共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十月一日下午三时,她与全体代表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开国大典。  
  到北京后,浦熙修被三家报社邀请,毕竟是著名记者了。想起当年求职的不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徐铸成让钦本立给她送来了聘书,请她在北平建立和主持《文汇报》的办事处,她选择了《文汇报》。一者几年前给该报写过文章,一者听从了罗隆基的建议。  
罗隆基是森林工业部长,住在乃兹胡同,这曾是北大前校长蒋孟麟的公馆,而浦熙修则特意挑选在东单灯市西口朝阳胡同找房子租下,作为《文汇报》的驻京办事处。两处相距不过百米。  
但是二人没有结婚。解放前是因为环境不好,两人先后进过监狱,罗隆基患有肺炎。解放后则是因为浦熙修亲友的反对,尤其是妹妹安修。她的女儿和儿子这时也上了高中,对罗隆基很不友好。另外,罗身边有了更年轻的女人。  
两人没有结婚,但一直保持朋友关系。  
这一阶段,浦熙修三次到朝鲜战场,采写了大量的战争报道。还到过新疆东北等地采访或视察。  
  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  
最初,浦熙修尽力抵挡,她写了《划清界限,参加斗争》一文,很坦率地说,她与罗隆基“相识后,却曾抱着个结婚的愿望,虽然至今没有结婚”。但是,她明确指出:“有人说,文汇报和罗隆基有关。这是不符事实的。”紧接着,报载民盟中央批判罗隆基的座谈会时,也加了小标题——《浦熙修当场为罗隆基多方辩解》。  
在文汇报社党组、姐姐和妹妹的一再劝说下,她被迫“交代”了罗隆基给她的“使命”,向党向人民低头认罪。他们还逼她找出过去的日记、信件。浦熙修一次次地写检查,真心实意地按照党的要求检讨自己,“揭发”罗隆基。  
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公开点了浦熙修的名,“严重的是文汇报编辑部,这个编辑部是该报闹资产阶级方向期间挂帅印的,……帅上有帅,……两帅之间还有一帅就是文汇报驻京办事处负责人浦熙修,是一位能干的女将。人们说:罗隆基——浦熙修——文汇报编辑部,就是文汇报的这样一个民盟右派系统。”  
《文汇报》当天在头版发出《本报工作人员连续举行大会
愤怒揭发浦熙修反党活动》。  7月2日,在新闻工作座谈会上,浦熙修被迫把罗隆基给她的信中的若干内容念了出来。  7月2日、3日,《文汇报》连续发表长达万言的《我们的初步检查》。  7月6日《文汇报》的报道标题为《浦熙修为何不陶出脏东西》,眉题是《能干的女将
还耍花枪》,副题为《新闻工作者要她彻底交代向人民请罪》。  
浦熙修终于崩溃,她开始揭发罗隆基了。7月10日,她在新闻工作座谈会上“交代了罗隆基与文汇报的关系”,并说罗隆基1949年后想当外交部长、司法部长、高教部长等等;7月19日,她揭发罗隆常说:“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是最肉麻不过的事”等等;8月10日下午2时半,在南河沿大街政协文化俱乐部,批判罗隆基大会上,浦熙修放出了重磅炸弹《罗隆基是只披着羊皮的狼》。  8月31日,在民盟中央批斗罗隆基的会上,她读了罗当年给她的一封信,说“罗隆基想做王莽”。  
1957年的反右,全国共划了五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名右派,后来,只有五人未获平反,其中就有罗隆基。罗隆基于1965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1958年年春天,浦熙修也成为右派,被撤销了新闻界的职务,只保留了全国政协委员与民盟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她二十年新闻记者的生涯,就此终结。   
她继母托人帮她在西城锦什坊街孟端胡同租了一间私房,房间很窄小,简陋,而且是北房。好处是有个小独院,很安静。   
  7月,民盟送浦熙修到中央社会主义学校学习。  
日,她到了石景山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队。不久,因胃病复发回到城里来治病。这时全国政协新成立了一个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正需要人做事,就把她留下来。  
还是在4月29日,政协主席周恩来举行茶话会,招待六十岁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号召大家把亲身经历和见闻记录下来,传之后代。他说:“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最大的时期,从那时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资料,要从各方面把它记载下来。”根据他的这个提议,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于七月二十日成立。  
1959年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8月24日,毛泽东写信给刘少奇,提出分期分批为右派分子摘帽和赦免一批罪犯的建议。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摘掉确实悔改的右派分子的帽子的指示。12月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中央国家机关和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摘掉一批确已改好的右派分子的帽子》的消息。消息说:“这一批被宣布摘掉右派帽子的有:黄琪翔、费孝通、叶恭绰、林汉达、潘光旦、浦熙修、向达、薛愚、袁翰青、陶大镛、陈铭德、谢家荣、费振东、谭志清、金芝轩、吴文藻、刘瑶章、曾彦修、王曼硕、范澄川、雷天觉、彦涵、董守义、陈明绍、裘祖源等一百四十二人。”  
摘掉了右派帽子,浦熙修被任命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教组副组长。她对人说:“新闻记者当不成了,那就当旧闻记者吧。”  
  浦熙修这一时期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史记》、《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书信集》,《鲁迅全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一些人物的传记。她计划写一部文化史的著作。  
60年代初,为了前夫袁子英的生活,写信给上海的朋友,为他在上海民革找了一个职位,每月可拿一二十元贴补家用。  
1965年12月,患直肠癌住院。  
入院期间,她希望民盟中央把罗隆基给她的十几封私人信件还给她。经组织上同意,这些信件归还了。  
传说金岳霖差点和她结婚。  
文革中,她再次受到批斗。  
日,北医附属人民医院急诊室走廊里,浦熙修苦苦挣扎后醒来,她说:“别费事儿了。”自己拔掉了输氧管子,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经受着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她孤独悲凉地走了。走时穿上了当年国庆节到天安门观礼时穿的衣服。里面是白色绸衬衫, 外套藏青色上衣, 白领翻在外, 下穿藏青色西裤。  
去世时她只有60岁。  
1980年5月,浦熙修平反。日,全国政协为她举行追悼会。那些记者朋友们来了,大家久别重逢,提到浦熙修很是遗憾。  
20世纪末,女儿袁冬林、儿子袁士杰将浦熙修一生中大部分文章收集成册,编辑成《浦熙修记者生涯寻踪》。亲朋从不同角度着笔的《忆浦熙修》亦获出版,女儿袁冬林还写有《浦熙修:此生苍茫无限》一书。    
  (十四)大家族里的女强人——张幼仪  
提起张幼仪的名字,人们当然会想起徐志摩。张幼仪是徐的第一位妻子。徐志摩做的石破天惊的事情是在报纸上刊登两人的离婚通告,在当时的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张幼仪出生于一个大家族,她的命运有着很强的家族烙印。
  张幼仪,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后移江苏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儒医兼经商,是本地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公权,曾任中国银行总裁,是“政学系”重要人物。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经尝试给她缠足,她的二哥张君劢阻止了母亲:“别折腾她了,她这样太疼了。”张幼仪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的女人。  
张君劢日出生。6岁私塾启蒙。12岁考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在这里张君劢开始“知道世界上除了做八股文及我国固有的国粹外,还有若干学问”。 1902年,张君劢16岁,应宝山县乡试,中了秀才。翌年,他被《新民丛报》梁启超所撰《祝震旦学院之前途》一文所吸引,不惮巨额学费,投考震旦学院修拉丁文。张君劢是有新思想的人。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父母亲之所以同意她和大姊上学,是觉得上学比呆在家里花销少。那时他们家已经中落了。对于旧家庭的家长而言,女孩子读书不读书不重要,到了年龄就要嫁人的。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字公权),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杭州第一中学发现有个学生的作文很突出,且书法俊秀,才气横溢。几经探询,得悉此人名叫徐志摩,是硖石一个地主富豪人家的独生子。公权自告奋勇,写了封想要联姻的信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徐申如立即回信,答应了这门婚事。  
日,徐志摩与他素昧平生的张幼仪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徐志摩刚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5岁的张幼仪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出嫁前,母亲给了她两点忠告:第一,在婆家只能说“是”,第二,无论夫妻关系如何,她都得持续以同样尊敬的方式对待公婆。  
徐志摩婚后第二年他转学到北京大学就读。在张君劢的引荐下,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去美国,两年后又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  
张幼仪足不出户。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照顾公婆这些事情,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1918年生子徐积锴,小名阿欢。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全家上下很是欢喜。
  徐志摩留学外洋将近三年后,经张的二哥君劢鼓动,徐志摩答应让张幼仪去欧洲,这年张幼仪20岁。  
张幼仪在船到的时候,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徐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脸上带着很不情愿的表情。  
张幼仪对于徐志摩来说,只是为了完成家里边给他的传宗接代的使命。他对张幼仪没有多少好感。  
读过书念了几年洋墨水,自然更看不起了。过去有些家庭怕自己孩子出去读书远走高飞,宁愿让孩子抽大烟,好把他们拴住。  
所有的家人都希望徐不要变心,可是徐还是变了。
  徐志摩海外几年,颇受西风影响。见面后第一件事便是带张幼仪去买新衣服和皮鞋。因为他认为她穿的中式服装太土了。随后两人拍了唯一的合影,给徐志摩父母寄去。  
他们住在一个叫沙士顿的小镇上,起初还算相安无事。冬天的时候,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  
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司法部长林长民的独生女,1920年秋,林长民应邀去英国讲学,16岁的林徽因随同游历。徐志摩去林长民住处拜访时,看到了这个如花少女。她那颀长秀挺的身材、俊逸潇洒的气质,以及纯真谦和的微笑,吸引了徐志摩。林徽因也为徐志摩的聪颖的才气、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和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于是常常见面,通信,互诉衷肠。  
不成魔不为诗。诗人徐志摩为林徽因着了魔,他向张幼仪提出离婚。张百般哀求苦劝无济于事。那时张已有身孕,徐让她打胎,张不从,徐离开她而去。张无奈到巴黎找自己的二哥。他们不久到了德国柏林,1922年生下第二个孩子。  
张同意了离婚,徐到柏林签字离婚。  
可是徐志摩并没有追到林徽因,等他从德国回来找林徽因时,不料,林氏父女已经回国了!  
  张幼仪把自己的人生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前,她大概是什么都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可每每受到伤害。  
伤痛让人清醒,就在这时候,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原来都要依靠自己。  
他们的婚姻结束了,但是家里并没有同意。徐家每月给张幼仪母子寄钱,大约一月200美元。张衣食无忧,因为带孩子,还雇了保姆。自己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的徐志摩因为父母的不同意,在日和8日的《新浙江》副刊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震惊天下,引起轰动。  
在德国期间,也曾有男子追求张幼仪,她回答:“我还不想结婚。”她的四哥写信告诉她,为了家族的颜面,五年之内不能改嫁。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罗家伦这时到德国学习。罗家伦1917年进入北大文科读书。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他作为学生代表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是五四运动中唯一的一份印刷传单,首次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他还在5月2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的词语。  
刚离婚时,张幼仪生活窘迫,罗家伦去向打算离开柏林的杨步伟家借钱:“可不可以借几十元出来,我们大家欠张幼仪的家用,应到期的钱还没到,暂挪我们一点还账。”杨步伟拒绝,罗家伦放下尊严,死缠烂磨,最后帮张幼仪取得了40元的家用费。  
但是两人没有进一步的交往。  
1925年,小儿子彼得3岁时,死于腹膜炎。那年徐志摩到过德国,在给陆小曼的信中说:C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C指张幼仪)
  1926年夏张幼仪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徐家二老将她收为寄女。徐父还将徐家财产的三分之一分给她和孩子。她陪伴儿子在北京读书。  
不久张母在沪逝世,张携儿南下奔丧。一度在东吴大学任教,教德语。徐父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让母子生活无忧。  
上海南京路红庙旁边,有一家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是一些妇女所办,行内职员女性居多,但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此时她们看中了张幼仪。因为她的四哥张公权是中国银行副总裁,主持上海中国银行行务。煊赫一时,成为金融界巨子。而她又是漫游欧洲归来,才学兼优。于是极力动员她放弃东吴大学的教职,聘请她出任该行总裁。张幼仪的四哥担任了名义上的总裁,支持她以副总裁的名义工作。  
张幼仪把办公桌放在大堂最后角落上,这样对全行业务和职员办事能力一览无遗。她每天上午9时准时上班,这种分秒不差的习惯是从德国学来的。下午5时下班后还请了一位老先生,专门为她补习中文。在张幼仪的努力下,又有乃兄做后台,上海商业银行的陈光甫和浙江实业银行的李馥荪也对她大力支持,因而很快反亏为盈,在上海银行界崭露头角,名噪一时。张幼仪是中国女性主持银行的第一人。  
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张家兄妹他们兄妹12人,有一半成了上海滩乃至现代中国的知名人士。大哥张嘉保,上海棉花油厂的老板。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国家社会党的创办人,曾任民主社会党中央主席,是民国时期颇为活跃的政治家,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四哥张公权是金融巨子,还做过民国铁道部部长。八弟张禹九,是30年代新月派诗人,还是著名的新月书店的老板,在海派文坛上挺有名气;九弟张嘉铸,开发黄豆多种用途的先锋,任中国蔬菜公司的老板;小妹张嘉蕊是服装设计师,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张家兄妹秉承传统观念,为人都很正直。
  张幼仪事业上风生水起,人格上亦令人敬重。徐陆结婚后,陆小曼在徐家二老面前,公开和徐志摩发嗲,要徐志摩吃她剩下的饭、抱她上楼等等,这让徐志摩父母深为反感。二老要求跟她与孙子同住时,她建议他们先回老家,在老家住过一段后,再到孙子这里来,避免使徐志摩陆小曼尴尬。  
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她派13岁的儿子去山东,自己亲自主持丧葬。  
她坚持照顾徐家二老,后来还为徐父送终。  
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策划下编起来的。  
她的儿子徐积锴事业有成。中学毕业后入交通大学念土木工程。1947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科技大学攻读经济和土木工程,先为土木工程师,后从商。有一子三女。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港, 1953年,张幼仪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写信给儿子征求意见。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  
在共同生活了2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世。  
同年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世于纽约。  
  当年在英国时,徐志摩曾邀请过一位明小姐,到他和张幼仪在剑桥的家中吃饭。这位明小姐头发剪得短短的,涂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可她偏偏有一双挤在两只中国绣花鞋里的小脚。这让张幼仪很震惊。事后徐问张对明小姐有什么意见,张答道:小脚与西服不搭调。徐随即尖叫: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晚年的时候,从1983年到1988年,她和侄孙女张邦梅谈了五年,回忆自己的人生。张邦梅据此先写成毕业论文,再充实成传记著作。张邦梅是张幼仪八弟张禹九的孙女。她的父亲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律学位,曾在纽约任律师。  
1996年9月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由道布里几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写法,可谓新颖别致。很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书中对徐这样评论:  
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对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也没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竟然与友人之妻陆小曼谈恋爱,一手摧毁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个家庭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   
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王蕙玲参考这本书以及很多资料,写成《人间四月天》剧本。  
2000年,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热播。    
  世上本来没有好文章,顶的人多了,就有好文章了。。。
  路过的
  好帖,长见识了。
  楼主真懂女人. 顶你
  是不是只有那个年代,才能生产出这些奇女子      
  答美丽小天使s  
如同世上一直都有美丽的女子一样,世上一直都有令人称奇的女子。不过1900年以来,中国遭遇数千年之大变局,作为个人的命运自然也是波澜起伏。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自然大放异彩的女子更加醒目。如今的时代,有更多的女子,在不同的领域大展身手。
  (十五)纵横文场战场情场的湘中女杰————谢冰莹  
谢冰莹谢婉莹仿佛一对姐妹花,有些人误以为是亲姐妹。其实两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了。冰心原名谢婉莹,她是福建人。谢冰莹的原名叫谢鸣冈,她是湖南人。  
谢冰莹,日(阴历九月初五)出生于湖南新化(今属冷水江市)铎山镇龙潭村。谢冰莹是她进军校时改用的名字。母亲给她起名凤英,父亲给她起名谢彬,又名谢鸣冈,乳名凤宝。  
她祖父年轻时是雇农,四兄弟分家时据说只给他一只碗。但他聪明勤劳,肯吃苦出力,深得雇主的赏识,付给他的酬劳总比别人的多。他一面给人家做工,一面刻苦自学,读了很多书。他的奋发努力,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子孙们有了人生更好的起点。  
谢冰莹的父亲谢玉芝是家中独子,生于1861年,前清举人。一直致力于当地教育。他先后在新化资江、武冈观澜、东安紫溪、邵阳图南书院任山长  (山长是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后来在新化县立中学当了三十七年校长。他知识渊博,人称“康熙字典”。晚年修建住宅“守园”,两层楼高,楼下住人,楼上藏书,十万多册。他还亲笔在“守园”大门上书对联:    
平生崇孔孟      
守拙归田园
  家里管教谢冰莹的则是她的母亲刘喜贵。八岁到鞭炮店里做工,十岁就管起了家里的豆腐、瓜子店。也读了《女儿经》《教女遗规》和《烈女传》,能识字记账。16岁嫁到谢家,18岁生子,一共有三儿两女。谢冰莹最小,生的时候母亲32岁,经过三天三夜拼了性命生下来的。  
谢冰莹小时候聪明调皮,像一个假小子,做过很多顽劣之事。哥哥们和父亲教她认字读书,七八岁时,能背出大半本《唐诗三百首》和大半本《随园女弟子诗》。  
谢冰莹八岁那年,姐姐出嫁。母亲从年初就请了匠人来家制做嫁妆,她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什么都想胜人一筹,借钱也要撑门面。请花娘来家做了十六套绣花锦被,请匠人做了三十六抬木器家具,加上大女儿隆德绣了十一年的整整八大箱子的鞋袜衣服。出嫁那天,嫁妆摆了半里多路长。  
家族的背景,姐姐的命运,谢冰莹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按照传统,谢冰莹也是和她姐姐一样。她五岁时就已经订了亲,8岁时被母亲缠足,平日里学习纺线织布做女红。  
可是谢冰莹,她没有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她没有像村子里那些女孩子一样,早早嫁人,成为一个家庭妇女。她天生就有一种不安分的东西,一步步努力着,走向不一样的天空。  
她最早就读于龙潭塾馆,当时有40多个男学生。她是村里第一个走进私塾读书的女孩子。这是她经过绝食三天三夜迫使母亲同意的。那年她10岁,一年就读完了《女子国文》八本,《四字女经》一本,还偷学了半本《幼学》和《论语》。  
谢冰莹文笔相当好,和她早年受到传统诗词教育分不开的。摘录一点她在《小桥流水人家》对于家乡的描写: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12岁时,经过大哥做工作,进大同女校读书。这个学校现在是新邵县第二中学。在女校时,她的小脚得到解放。初次看到莫泊桑的《二渔夫》,都德的《最后一课》。  
13岁时,转学到新化县立女校。看到了远在山西读大学的二哥寄来的胡适的《新演讲集》和胡适翻译的《世界短篇小说集》。  
14岁时她转到一所离家有四百多里、特别重视英文的教会学校——益阳信义女校(现为益阳市第一中学)。  
15岁时考入长沙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3%的录取率啊!校长就是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学校建了一个藏有很多书刊文献的图书室。她被同学们选为学习股长和图书管理员,她看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她崇拜莫泊桑、左拉、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小仲马,还喜欢王尔德和爱罗先珂的童话。她喜欢哀伤悲壮的小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小仲马的《茶花女》,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朱淑贞的《断肠词》,是她的最爱,几乎百读不厌。  
  1926年春,她写成散文《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57年(1792),为岳麓书院院长罗曲创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经清代诗人袁枚建议,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爱晚亭。  
爱晚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激扬文字。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毛泽东题写了亭名。日和1959年12月林伯渠有《游爱晚亭》和《重游爱晚亭》两首诗。50年代周世钊写有《爱晚亭》诗,1972年国画家李可染画《爱晚亭图》。         
  谢冰莹的二哥,从报上看到中央军校招收女兵的新闻后,急忙跑到学校告诉妹妹,要她赶快报名。日,她经过许多曲折和艰苦来到武汉,投入革命的洪炉,在两湖书院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六期女生部受着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谢冰莹经历了换籍改名二次报名被录取的。曾宪植、赵一曼、胡兰畦是她的同学。与她同时受训的二百多女同学中,有小姐、太太、生过三四个孩子的母亲,还有母女两代人,不少人是小脚,但她们穿着军服,打着裹腿,背着枪,围着子弹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1927年5月接到命令,女生队要挑选出二十人出来,组织宣传队。她被挑中,编入叶挺将军指挥的中央独立师,开赴北伐前线,迎击夏斗寅叛军。她的排长,就是后来的罗瑞卿将军。  
她在北伐途中,利用行军与作战的间隙,以膝头当书桌,将所见所闻所感奋笔疾书,写出了《从军日记》。当时主编武汉《中央日报》副刊的孙伏园把她的来稿,从日连载至6月22日,引起巨大的反响。接着著名作家林语堂将其译成英文在《中央日报》英文版连载,另有俄、法、日、朝鲜等文的版本问世。从此,谢冰莹蜚声文坛。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从欧洲致函赞赏谢氏的佳构。美国友人史沫特莱则称谢冰莹为“女性的骄傲”。  
他们这次西征,牺牲了七十多位同学,一百多位教导队的同志。  
  但军校解散了,她回到家。母亲张罗着给她办婚事。她那时接受了新思想,反对包办婚姻,认为没有感情是不能结婚的。为了抗婚,三次出逃,但三次被抓回。无奈下她被人们用红轿子像绑票似的抬到婆家,拜了天地。婆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上一辈都是是新化县政界、学界名流,丈夫也在长沙公路局工作。幸亏这个名义上的丈夫也接受了新思想,并没有强迫她。几天后上班去了。她安分守己的在婆家呆了一段时间。父亲派人给她送来大同女校的聘书,校长要聘她去任六年级的级任老师,一年二百四十元的薪金。她却趁着报到的机会逃向了长沙。  
她写下永别了,我的故乡!  
美丽的故乡啊,      有翠绿的青山,      有潺潺的流水,      杏桃如画,      垂柳如丝。      美丽的故乡啊,      曾陶醉了我儿时的心灵,      葬送了我宝贵的青春。      到现在,只剩得心坎上的血痕深深。      封建社会的猛虎,      想要吞没这颗黑暗中的明星。      奋斗呀!      只有奋斗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      永别了,我的故乡!      
  在长沙她和丈夫协商,在报纸上刊登了离婚启事。  
大哥给她介绍,在一个小学校当老师。  
她和过去的同学写信联系,认识了新朋友。  
1928年7月,她们去了上海。刚到上海不几天,因为住的房东是绑匪,她被连带着抓进监狱。得到孙伏园的营救出来了,有惊无险。  
很快进入上海艺术大学中文系二年级读书,学校不收学费,但生活费自理。她靠微薄的稿费维持生活。在最苦的时候,她只能一天吃三个烧饼,然后一天两个,然后一天一个,甚至几天吃不上饭。  
她穿的一双布鞋,半年多来,不管阴晴雨雪,都穿着它。  
1929年初春,学校被迫关门。她等待男友符号。符号是黄埔五期学员,西征时在中央独立师特务连。后来也离开军队。日,两人从上海乘坐海轮北上天津,然后到了北平。三哥给她找了住处。她巧遇陆晶清,开始到《民国日报》上班,她和陆轮流主编副刊。但两月后停刊。  
她报考女师大时,地理只得了4分。地理试卷发下来时,她一个题目也答不出,她的邻座小姐也悄声跟她说:“老师怎么出这样的离奇题目?”她回答说:“世界地理,问这么偏僻的题,不是难为我们吗?”  
她在试卷上写道:“您出的题目太偏了!例如您考中国地理,出中国的‘五岳’,或问湖南有什么大山?一定答‘衡山’。但您要出‘岳麓山’在哪一省?没有到过长沙的人,他一定回答不出。老师的地理题目,范围太狭小了,对不起,我只好交白卷了。”  
因为她国文成绩好,英文数学历史都不错,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力争录取了她。第一学期,是她人生中的一段最快乐阶段。学校不收学费,三哥承担了她的膳食费、书本费和零花钱,她不用为吃饭买书过日子而忧虑,她的功课很好,她的作文常常受到恩师黎锦熙先生的表扬,她的朋友很多。  
可惜好景不长,她怀孕了。三哥学校停办回家了。日,25岁的她做了母亲,生下一个女孩,起名符冰,小名小号兵,纪念他们北伐战争时期在军队的相识情缘。  
女儿满月还未过,符号被捕入狱。他的长诗《铁大姐》列进了广东省查禁书的黑名单,给共产党女英雄写的诗传成了符号的罪证。她没有钱保释。  
她那时既上课,又教书。雇了一个保姆看孩子。她每周担任两个学校十二小时的国文课,改作文簿九十五本。一个学校一个小时一元钱,一个学校一小时七角五分。她晚上熬夜写文章,每千字五角钱。生活极度困顿,拖欠了食堂伙食费,有时一天只吃一个红薯充饥。  
1930年的严冬,冰莹离开北平。她的朋友孙席珍夫妇当了结婚戒指和正穿在身上的棉袄,还有人当掉了棉被,为她筹备旅费。她在女儿的嚎哭声中挥泪告别。  
谢冰莹写过一篇散文《北平之恋》      凡是到过北平的人,没有不对她留下深刻的印象;离开北平以后,没有不常常怀念她的。         北平,好像是每个人的恋人;又像是每个人的母亲,她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吸引着每个从外省来的游子。住在北平时还不觉得怎样,一旦离开她,便会莫名其妙地想念起她来。无论跑到什么地方,总觉得没有北平的好,这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乎下面两点:         第一,故都的风景太美了!不但颐和园、景山、太庙、中南海、北海、中山公园、故宫博物院、天坛、地坛……这些历史上的古迹名胜又伟大又壮观,使每个游客心胸开朗,流连忘返;而且整个的北平市,就像一所大公园,遍地有树,处处有花;每一家院子里,不论贫的富的,总栽得有几棵树,几盆花。房子的排列又是那么整齐,小巧。那些四合院的房子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很复杂;房子里面还有套房,大院子里面还有小院子,小院的后面还有花园。比较讲究点的院子,里面有假山,有回廊,有奇花异木;再加上几套古色古香的家具,点缀得客厅里特别幽静,古雅,所以谁都说北平最适宜住家。在胡同里的小院子里,你和孩子们一家过得很清静,很舒服,绝对没有人来打扰你;即使住在闹市附近,也没有那么多的车马声,传进你的耳鼓。         还有第二个原因:北平的风俗人情特别淳朴,没有上海、南京一带的喧闹,繁华;也没有青岛、苏杭一带的贵族化。在外表上,她是个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君子;在内心里,她像一个娉婷少女,有着火一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强人的图片带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