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史天科技的发展

  自从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人类在对外太空的探索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注:蓝线,登记卫星数;绿线,在轨航天器数;红线,报废航天器数
楼主发言:4次 发图:
  1883年   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使用火箭发射太空船的伟大构想。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被称为航天之父,他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合理途径,找到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日   美国科学家哥达德制造的世界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试飞成功。    火箭长约3.4米,发射时重量为4.6公斤,空重为2.6公斤。飞行延续了约2.6秒,最大高度为12.5米,飞行距离为56米。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它的意义正如戈达德所说:“昨日的梦的确是今天的希望,也将是明天的现实。”
  日   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斯普特尼克1号 ",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开始。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球体,4根鞭状天线,升空后发射了3个星期信号,在轨道中度过3个多月,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后坠入大气层消失。  ps:事实上那卫星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发送一个脉冲信号证明自己的存在 。
  就完了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格局及可能的变化--《中外科技信息》1992年03期
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格局及可能的变化
【摘要】:正1992年是第44届联大确定的国际空间年。本文探讨了世界航天格局的两大特征及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对世界航天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对策。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的30多年间,航天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由于它几乎集中了所有的高科技领域,投资巨大、人才集聚,在国民经济和军事上有重要应用,因此航天技术的进展反映并代表了一国的高科技水平和军事力量,它为人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的30多年间,航天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由于它几乎集中了所有的高科技领域,投资巨大、人才集聚,在国民经济和军事上有重要应用,因此航天技术的进展反映并代表了一国的高科技水平和军事力量,它为人类继征服地球、近空之后,开辟了更为广阔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景泉;;[J];国际太空;2007年08期
林蔚然,李志平;[J];航天控制;2004年04期
朱毅麟;;[J];群言;1986年04期
闵桂荣;[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88年S1期
何继伟;[J];航天技术与民品;1995年12期
张晓天;[J];广西教育;2004年33期
李东;;[J];科技导报;2006年03期
李大光;;[J];生命与灾害;2010年05期
毕勇奋;;[J];科技导报;1987年04期
谢平;[J];中国航天;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诺夫;;[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高月英;;[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韩式方;;[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王俊勤;郑广伟;;[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庞之浩;;[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陈朝辉;肖加余;曾竟成;;[A];全国首届青年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宋力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汪复元;;[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汪复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志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乔松楼;[N];人民日报;2003年
黄文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N];中国航天报;2001年
章轲;[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庞之浩;[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纪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武少民;[N];人民日报;2007年
庞之浩;[N];人民政协报;2001年
本报记者 范慧勇 实习记者 厉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辉;[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李志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芦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郑伟;[D];浙江大学;2005年
薛国凡;[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王蜀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
王松;[D];浙江大学;2006年
周克强;[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孙学霄;[D];复旦大学;2010年
叶媛;[D];燕山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近期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及我们的思考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在民用航天、军事航天与航天政策方面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提出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对策思考.
作者单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院士,北京,100037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北京,100037
ISTICPKUCSSCI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求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
求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
08-11-14 &
世界载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动向 龚念曾 发展简况 把活动领域从陆地、海洋、空中扩展到太空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 日, 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1961年 4月12日, 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vostok)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1962年2 月20日, 美国航天员约翰·格林乘“水星”(Mercury) 飞船也实现了轨道飞行。在60年代, 前苏联发展了“东方号”上升”( Voskhod)号和“联盟”(Soyrz) 号三个系列的飞船, 美国发展了“水星”和“双子星座”(Gemini)二个系列的飞船。通过飞船的轨道飞行试验, 前苏联和美国已掌握了人在太空中生活、工作, 完成各种科学实验以及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和航天员出舱活动等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在此期间, 美国还实施了举世闻名的“阿波罗(Apollo)飞船的载人登月计划。1969年7 月16日, 美国航天员乘“阿波罗”-11 飞船, 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着陆。 前苏联和美国在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之后, 都决定在近地轨道建立载人航天活动的基地——载人空间站。在空间站上, 可利用空间的微重力, 高真空等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科学、技术和应用试验, 并探索载人航天的商业应用前景。 前苏联和美国在建造载人空间站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前苏联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 利用已掌握的载人飞船技术, 先建成短期有人的空间站系统, 逐步发展到长期载人空间站。美国则采取一步跨人建造大型长期载人空间站的发展途径。在70年代,前苏联先后发射了7 个“礼炮”号(salyut)空间站, 建成了以“礼炮”号空间站为核心, “联盟”号飞船运送人员和“进步”(Progress)号货船运送物资的载人航天体系。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之后, 利用“阿波罗”计划取得的技术成果, 于1973年5 月发射了重达91吨的“天空实验室”(Skylab)。美国用“阿波罗”飞船先后把三批航天员送上“天空实验室”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天空实验室”实际上是一个试验性空间站, 只在轨工作了9 个月。此后, 美国停止了载人航天活动。整个70年代致力于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1981年4 月12日, 美国航天飞机进行了首次轨道飞行, 恢复了美国的载人航天活动。至1994年底, 美国航天飞机已进行了66次轨道飞行, 完成子大量的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 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 对地观测和天文观测以及发射卫星、回收和在轨修理卫星等技术试验, 取得了有价值的科学和技术成果。 80年代中期, 国际上出现了发展载人航天的热潮。前苏联于1986年发射了新一代的“和平”(Mir) 号长期载人空间站。它有6 个对接口, 能接上多人舱体组成大型空间站。现已在“和平”号核心舱上接上了“量子”(Kvant)-1 号天文物理舱、“量子”-2号技术舱、晶体舱, 以及往返运送人员的“联盟”号飞船, 组成了总重约77.6吨、舱内容积达278 立方米的空间站复合体。“和平”号空间站还计划在1995年再接上“自然”(Priroda) 号环境研究舱和“光谱”(Spektrum)号遥感舱, 建成重达百吨左右的大型空间站。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批准了在10年内建成模型庞大的“自由”(Freedom) 号空间站计划, 并邀请盟国参加。欧空局( 由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13个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航天机构),日本和加拿大作出了响应, 决定加入了发展载人空间站的行列。 进入90年代, 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国都在调整其航天政策和载人航天发展计划。冷战时期, 各国为了维护大国地位的需要以及过高地估计了载人航天站商业应用的价值等原因, 把载人航天计划的规模搞得过于庞大, 造成航天经费急剧上升。到80年代末, 各国已认识到微重力条件下的空间生产的商业化短期内难于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还难于预测其商业应用的前景。2000年前后建成的载人空间站仅是一个进行各种科学与技术试验的轨道实验室, 并不能成为一个空间生产基地, 在当前各国航天经费不断削减的情况下, 一方面缩小载人航天计划的规模, 减少投资; 另一方面采取更大规模的国际合作, 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分担费用。 1993年, 美国航宇局进一步缩小“自由”号空间站的规模; 同年9 月美俄两国签署合作协议, 同意各自在“自由”号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 联合建造一个包括欧洲、日本和加拿大部件的国际空间站。欧空局对其载人航天计划也作了重大调整,而日本的载人航天计划比较稳定。 发展动向 今后各国的载人航天活动主要是研制国际空间站和发展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 2002年建成国际空间站 俄罗斯的“和平”-1号空间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的长期载人空间站, 它将一直工作到1997年, 其后俄将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大约在2002年6 月将建成一个由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成员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联合建造和运行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将分三阶段建成。 第一阶段从1994年至1997年, 美、俄两国完成航天飞机与“和平”-1号空间站的7次对接飞行, 首次将在1995年6 月进行, 取得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以及在空间站上长期进行生命科学、微重力材料科学和对地测的经验, 降低国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 第二阶段从1997年11月至1998年8 月, 达到有人照料能力。美、俄两国参加。1997年11月, 空间站的首次装配飞行是由俄罗斯把“礼炮”功能舱发射入轨, 它装有5.7 吨推进剂, 用于维持空间站的轨道, 接着把美国的对接接头、俄罗斯的服务舱( 原“和平”-2号的核心舱) 、美国实验舱和由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改进的救生飞船发射入轨。 第三阶段从1998年8 月至2002年6 月, 国际空间站完成装配, 达到长期载人能力。在此阶段中, 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美国的居住舱、欧空局的哥伦布实验舱和日本实验舱将先后发射入轨。装配完成后国际空间站将运行在倾角51.6°, 高度为450 公里的轨道上。空间站的宽( 翼展)110米, 长87米, 重量377 吨, 乘员6 人, 总容积达1 202立方米, 总电源为110 千瓦, 站上有33个国际标准机柜可供科学实验使用。国际空间站建成后将在轨运行10年, 通过国际空间站的大量试验和研究, 将为未来的载人航天活动积累技术和经验, 并将为开创新技术和新的空间产业作出贡献。 欧洲调整载人航天计划, 停止航天飞机研制改为发展载人飞船 80年代中期,欧空局曾制定了规模庞大的载人航天计划, 决心在下世纪初建成自主的载人航天系统。1987年11月, 欧空局成员国部长级会议正式批准了“阿里安”(Ariane)-5大型运载火箭、“赫尔梅斯”(Hermes)航天飞机和“哥伦布”(columbus)空间站三项载人航天计划。“阿里安”-5火箭和“赫尔梅斯”航天飞机构成欧洲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哥伦布”空间站计划包括对接在“自由”号空间站上的“哥伦布”实验舱、有人照料的自由飞行实验室和极轨平台三个单元。 1993年9 月, 美国、俄决定联合研制国际空间站后, 欧洲感到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中的地位下降。1993年10月, 欧空局提出了载人航天计划的新战略, 目的是增强欧洲载人航天计划的自主性和机动性。新战略的主要内容为: 重新设计“哥伦布”实验室, 重量减为10吨, 使研制费降低27%,它可用“阿里安”-5火箭发射, 不必用美国航天飞机送上国际空间站;研制人员运输飞行器(CAV),它类似于美国的阿波罗飞船, 重约18吨, 可载4 人, 将成为欧洲21世纪初的载人航天运输系统, 也可作为国际空间站的人员救生飞船, 研制自动转移飞行器(ATV),这是一种小型拖船, 它装在“阿里安”-5火箭上, 既可把“哥伦布”实验舱、也可把载人飞船送上国际空间站。 “阿里安”-5大型运载火箭的总研制费用达63.7亿美元, 将于1995年末或1996年初进行首次发射。“阿里安”-5的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8吨, 其每公斤有效载荷送入低轨道的费用可比“阿里安”-4火箭低20%,增强了欧洲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日本决定发展不载人小型航天飞机 日本政府在1989年公布的宇宙开发大纲中明确了日本今后10年航天活动的基本方向, 即掌握具有国际水平的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技术, 通过国际合作掌握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 为实现日本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长远目标奠定技术基础, 而在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轨道工厂、轨道间运输系统等方面仅开展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 因此, 在2000年之前日本仅把H-2 运载火箭和参加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实验舱列入型号研制, 而用H-2 火箭发射的“希望”号(HOPE)不载人小型航天飞机仅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日本实验舱是一个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多用途实验室, 它包括加压舱、后勤舱和暴露设施三部分, 主要进行材料加工、生命科学、对地观测和新技术试验, 总研制费约27.2亿美元, 仍保持原有的规模, 计划于1995年完成地面全尺寸样机, 大约在1998年完成地面总装和测试, 2000年左右用美国航天飞机分两次送上国际空间站。 1993年7 月, 日本决定利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 集中发展无人驾驶的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使日本具有开发宇宙的独特能力。 日本已经批准“希望”号小航天飞机技术演示飞行器的研制, 计划在1999年进行入轨飞行试验。它长16米, 翼展10米, 重约8 吨, 研制费用约14亿美元。实用型的“希望”号不载人航天飞机估计在年才能投入使用, 将用更大推力的H-2 火箭发射, 为国际空间站和日本的轨道平台服务。 降低运输费用, 是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重点, 长远目标是发展空天飞机 目前, 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的载人飞船都是一次使用的, 运输成本高。美国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 每次飞行的平均费也达到3.93亿美元。高额的航天运输费用已成为制约载人航天活动的重要因素。大幅度降低航天运输费用已成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 完成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是大幅度降低航天运输费用的有效途径, 它利用吸气式推进系统能像飞机一样水平起飞, 单级入轨和水平降落, 但空天飞机所需的技术尚未成熟, 耗资也巨大, 近期内难以实验, 它将是各国追求的长远目标。 1986年2 月, 美国正式批准了国家空天飞机计划(NASP)。该计划旨在研制一种使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单级入轨空天飞机。NASP计划已完成了可行性研制、技术发展与初步设计两个阶段。原计划于1993年决定是否研制称为X-30的验证机, 后因技术与经费的原因, 美国国防部和航宇局决定重新确定NASP计划的方向。 除美国外, 俄、德、英、法、日等国也都有各自的空天飞机研究和技术发展计划,并取得了进展。各国都感到独立研制空天飞机在技术上和经验上都难以承受, 国际合作是较好的发展途径。估计研制出实用的空天飞机将在2020年至2030年。 各国正在研制新一代的航天运输系统, 以求降低运输费用和提高可靠性。人们分析, 新一代的航天运输系统将是以火箭动力为主的运载器。美国航宇局已开始下一代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是发展单级人轨的火箭技术。航宇局准备研制一种称为X-33的重复使用火箭, 计划在1999年进行飞行试验, 验证单级入轨火箭的推进系统、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等技术。大约在2012年研制出重复使用的运载器, 取代现用的航天飞机。 开发月球——载人空间站之后的重要发展目标 60年代初, 前苏联和美国展开了载人登月竞赛, 并陆续发射了几十个月球探测器。近几年来, 一些国家对建立月球基地具有深厚的兴趣。1994年6 月, 欧空局提出了一项分步开发月球的计划: 2000年左右发射小型月球卫星探测月球, 此后10年用无人的巡游车登月考察。若月球计划能成为由美、俄、日等国参加的国际合作计划, 大约在2020年左右实现少量人员登月, 建成能供人长期居住的小型月球, 进行各种科学活动。 日本也提出了开发月球的长期计划。月球-A探测器已在研制, 计划于1997年发射。此后日本将开始一系列月球观测, 包括发射月球轨道器和月面巡视器等, 为建立月球基地进行各种勘探和调查。大约在2010年之后, 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无人的观测和实验系统, 实现在月面上连续的无人科学观测和月球利用试验。在2030年左右, 进行载人登月考察。 建立月球基地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科学价值。月球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可建立天文观测台和多学科实验室, 还可利用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工厂和向火星等其它星球发射载人飞行器或探测器。可以认为, 开发月球将成为空间站计划之后的发展目标, 而国际合作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卫星发展史
第一章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外国也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 自从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 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其中 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 航天员踏上月球。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 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 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 火箭技术
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药发明之后中国人发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献应用火箭原理制成了战争武器,13世纪初传到外 国。传说在14世纪末,中国有个学者万户在坐椅背后安装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各持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但是一声爆炸之后, 只见烟雾弥漫,碎片纷飞,人也找不见了。为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试验火箭飞行的勇士,月球表面东方海附近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18世纪,印度军队在抗 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多次战争中曾大量使用火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动了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曾在印度作战的英国人康格雷对印度火箭作了改进。他确定了 黑火药的多种配方,改善了制造方法并使火箭系列化,射程达3公里。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术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人戈达德和德国奥伯特。
齐奥尔科夫斯基毕生从事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研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 心引力进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倡议,经过了短短的30年就实现了。他预想到现代火 箭的真实结构,并论述了关于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用于火箭的可靠性,设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来作火箭的动力。他具体地阐明了用火箭进行航天飞 行的条件,火箭由地面起飞的条件,人造地球卫星及实现飞向其他行星所必须设置中间站的设想。他还提出过许多的技术建议,如建议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用泵来强 制输送推进剂,以及用仪器自动控制火箭等,都对现代火箭和航天飞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达德博士在10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 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认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具有极大的潜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飞行速度103km/h,上 升高度12.5米,飞行距离56米。 奥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书中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间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火箭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便能绕地球轨道飞行。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一样,他也对许多种推进剂的组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西斯德国。早在1932年德国就发射A2火箭,飞行高度达3公里。1942年10月发射成功V-2 火箭(A4型),飞行高度85公里,飞行距离190公里。V-2火箭的发射成功,把航天先驱者的理论变成现实,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前苏联俘虏部分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V-2火箭和有关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47年前苏联 仿制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设计了P-1 火箭,射程达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后研制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别达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发射两级 液体洲际导弹P-7,射程8000公里,经过改装的P-7于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人造地球卫星1号&,从而 揭开了现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前苏联由于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东方&号、&联盟&号、&宇宙&号、&质子&号、&能源&号等多种型号的运 载火箭,可将100多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二战后,美国俘虏了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德国火箭专家,缴获了100余枚V-2火箭。美国陆军在布劳恩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 箭,1949年开始研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人造卫星计划,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为发射多种 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先锋&号、&丘诺&号?红石&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和&土星&号等运载火箭。
中国于日第一枚近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我国有&长征&号(CZ)系列运载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 四种基本型运载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几种 改进型。
日,中国CZ-3 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长征火箭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商业发射卫星的行列,至今已将27颗外国卫星发射上天。 法国从5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探空火箭和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钻石&号运载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国&钻石&号火箭将A- 1、D-1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法国积极推动西欧国家联合发展欧洲航天事业,它是欧洲空间局的主要成员国,并承担&阿里安&号运载火箭的大部份研制工作。
欧空局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联邦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英国;非正式成员国有奥地利和挪威;加拿大为观察员国。 由欧空局研制的&阿里安&1号运载火箭于日首次发射成功。迄今已研制有&阿里安&1-5号五种基本型和多种改进型火箭。&阿里安&4 号为欧空局主要运载工具,至今已发射80余次,失败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卫星运载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开始研制&谬&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决定引进美国&德尔它&号运载火箭技术,以发展本国的 N号运载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菊花&1号技术试验卫星。1994年试验成功带有氢氧燃料装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 研制成功运载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发射成功。
此外,还有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韩国、朝鲜等国均有利用本国制造或租用他国运载火箭来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
二、卫星时代
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设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国出现,美海军航空局已着手研究一种把科学仪器送入太空的卫星,次年美国陆军航空局在审? 兰德计划&的一项类似的研究报告中,就有&实验性环球空间飞行器&的初步设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大功率运载火箭的发展,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 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外伸4根条形天线,重 83.6公斤,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个月。同年11月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卫星呈圆锥形,重508.3公斤,这是一颗生物卫星,除了利用小 狗&莱伊卡&作生物试验外,还有于探测太阳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线。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 是世界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
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发射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和各类应用卫星。70年代军、民用卫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并 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方向发展。同时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发展。80年代后期新起 的单一功能的微型化、小型化卫星是卫星发展上的新动向,这类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卫星将是未来卫星的一支生力军。除美、苏外,中国、 欧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印尼、巴基斯坦等国都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
为什么经过短短的三十多年,航天活动取得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呢?除了美、苏搞空间军备竞赛发射了大量的军事应用卫星外,主要是人类一开始就非常重视 航天技术的应用。航天活动大大扩大了人类知识宝库和物质资源、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航天活动大大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 农业的向前发展。
三、空间探测
空间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和现状;通过对太阳系内的各主要行星及其卫星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了解太阳 系的变化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空间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和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探测,开创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内天体的新阶段。
月球探测: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自然成为空间探测的第一个目标。直接考察月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月系统的起源,月球是未来航天飞行理想的中间站和人类进入太阳系空间的第一个定居点。
美国和前苏联自1958年至1976年8月共发射过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其中美国36个,前苏联47个。此后,美、苏再也没有发射过无人月球探 测器。1990年1月日本发射了一颗月球探测器,成为第三个向月球发射探测器的国家。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182公斤)进入大椭圆轨道,在地-月 系统中飞行,另一部分(11公斤)在月球轨道上飞行。日本还计划在1996年2月发射一颗重550公斤(含推进剂190公斤)的月球-A探测器。
月球探测已经实现的主要方式有:(1)在月球近旁飞过或在其表面硬着陆,利用这个过程的短暂时间探测月球周围环境和拍摄月球照片;(2)以月球卫 星的方式获取信息,其特点是探测时间长并能获取较全面的资料;(3)在月球软着陆,可拍摄局部地区的高分辨率照片和进行月面土壤分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据相关统计,截至日,世界上进行了数十次成功的航天发射。尽管受到2003年一些事故的影响,但2004年仍是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一年。虽然欧洲的“猎兔犬2号”登陆器于2003年年底在登陆火星时失踪,日本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也最终宣布失败,但伴随着2004年年初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上的成功着陆,以及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自新的航天发展计划,人类对深空的探测再次掀起了热潮,深空控测技术将会得到长足发展。至于国际空间站、各种用途卫星、地球轨道探测器等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则喜忧参半,一方面各种卫星技术仍是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与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美国宣布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也为地球轨道探测器的发展带了一定的影响。    一、深空探测备受关注    2004年是世界深空探测收获颇丰的一年,除年初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相继登陆火星令人振奋外,其他的一些深空探测计划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2004年1月,飞行已久的美国“星尘号”彗星探测器与“怀尔德2号”彗星交会,并在离彗核很近的距离用密度极低的氧化硅气溶胶首次获取彗核物质,现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将实现人类首次把除地球的卫星——月球以外的样本送回地球。日,欧空局发射了其第一个彗星探测器“罗塞塔”,该探测器将于10年后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轨道,并向该彗星释放着陆器,这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前所未有。日,世界首个土星专用探测器“卡西尼”终于在飞行了7年后进入了土星轨道,目前已发回了许多宝贵土星图像,并在12月25日成功向“土卫六”表面释放“惠更斯”着陆器。日,因天气原因推迟发射的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成功升空,按计划该探测器将于2011年3月进入环水星轨道。日,欧洲的“智慧1号”月球探测器经过13个月飞行也进入了绕月轨道,从而实现了世界首个联合使用太阳能电池推进系统和月球引力的空间探测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此外,2004年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航天大国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深空探测计划,进一步将深空探测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 美国新航天计划目标宏大    号,美国总统布什在首都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发表讲话,宣布美国未来的宏大航天发展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2008年前发射无人探测器到月球;2010年前完成国际空间站,届时服役了30年的航天飞机也将退役;2014年前用名为“机组探测飞行器(CEV)”的新型载人飞行器进行载人航天飞行;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以支持载人火星探索。据估算,实现登上火星的目标,至少需要花费5000亿~6000亿美元,而据美国预算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执行总监罗伯特.格林斯坦表示,布什的登月和登陆火星计划成本可能高达10 000亿美元。    (二) 欧洲“曙光”计划不甘示弱    日,虽然“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器至今下落不明,但是欧洲空间局(欧空局)仍宣布推出了名为“曙光”的征服太空计划,该计划拟在2024年首先登陆月球,之后将于2030年造访火星。该计划第一阶段(年)的预算经费高达9亿欧元。按照“曙光”计划,欧空局将有能力在2010年让其自行研制的探测器漫步火星。目前,欧空局已经就“曙光”计划的第一阶段和工业界达成了合作协议。欧空局计划于2007年发射一颗小型卫星,以测试如何才能将火星探测器连同火星土壤标本一起顺利收回地球,然后在年间真正实现将火星岩石标本带回地球的目标。    (三) 中国“探月工程”计划秩然有序    日,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宣布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从即日起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年,将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卫星将绕月飞行,并将收集的探测数据传回地面。第二阶段为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阶段为年,目标是月球表面巡视探测与采样返回。该阶段将分两期完成,前期(年)主要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后期(2015年后)主要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并将采集的样本送回地球,同时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打下基础。其中,第一阶段工程将投入14亿元人民币,第一颗名为“嫦娥一号”的卫星已于2004年完成样机设计,计划于2006年发射升空。    此外,在努力实现月球探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国还将积极开展火星及其他行星探测器的可行性和方案论证,并参与国际合作,以在深空探测方面有更大的进展。    (四) 俄罗斯深空探测计划欲重振雄风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2004年10月上旬表示,俄罗斯计划在2009年向火星卫星“福布斯”(火卫一)发射无人探测器“福布斯-土壤”,以探测火星的土壤成分。据俄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体总裁普奇哈泽介绍,目前该联合体已设计出“福布斯-土壤”无人探测器草图并已开始进行相关试验。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副局长尼古拉.莫伊瑟夫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将在年期间在月球上建立首座自动化基地。为配合有关计划的实施,俄罗斯目前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宇宙飞船“三桅帆船”和载人轨道平台。预计第一艘“三桅帆船”型宇宙飞船将在2012年发射升空。    (五) 印度无人探月计划开始启动    日,印度一位官方发言人表示,印度内阁已批准印度在2008年以前进行无人月球探测计划。印度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名为“Chandrayaan-I”,计划于2008年由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将其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随后将由一个双推进剂系统把它从转移轨道送入月球轨道。据估计,印度的第一个无人月球探测计划约需8300万美元。    (六) 日本深空探测计划举步为艰    2003年日本的深空探测计划受到了很大的挫折,2003年12月该国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因故障失去了进入预定轨道的最后机会。月球探测方面,日本原计划于2004年8月发射的“月亮A号”探测器因技术和资金困难而变更了发射日期,新日期至今仍未确定。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向文部科学省宇宙开发委员会报告说,预定2006年发射月球探测卫星“月神A号”计划也难以实施,卫星3年内升空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也可能中止该计划。此外,2003年日本航天局还准备实施另外一颗月球探测器“月神2号”的试验计划,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财政支持也被迫取消。    虽然存在种种困难,日本研究人员仍计划研制能探测火星大气的小型卫星,并将其装入俄罗斯计划于2009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中,共同对火星进行考察。    二、世界卫星技术稳步发展    截至号已经完成的航天发射中,世界各地共将50多颗通信、军事、地球轨道探测等类型的卫星送至太空。其中航天大国美国发射次数和卫星数量最多,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紧随其后。从2004年世界卫星事业的发展情况看,商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随着世界对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通信卫星发射也呈增长之势。在军事卫星方面,由于世界反恐形势日益紧张,以及应对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世界各大国都在加强其空间军事力量,各种军用卫星技术的研究也成为了重点。其中,美国在进一步完善了其GPS系统的同时,增加了导弹告警和其他秘密侦察卫星。俄罗斯也在改进其“格洛纳斯”系统的同时,不断加强其卫星侦察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2004年发射升空的10颗卫星中多数是用于对地观测的科学实验卫星,为世界和平利用卫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民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    2004年,通信卫星仍占据了民用卫星的主要市场。美国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卫星,将提供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宽带等服务;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电星18”、“电星14”和DIRECTV 7S通信卫星,其中前两颗分别为亚太地区、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区提供民用通信服务,而DIRECTV 7S则将为美国提供娱乐节目和本地信道服务。俄罗斯发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两颗民用通信卫星,它们将用于数字电视、电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等服务。在法国发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卫星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和发射的最大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射了采用等离子推进系统进行轨道位置保持的“国际星10-02”通信卫星。为日本提供商业无线电通信服务的“超级鸟6号”通信卫星和日韩共用的首颗移动广播卫星MBSAT都在美国发射升空。欧洲的W3A通信卫星将为欧洲和非洲用户提供商业通信、互联网及电视转播服务。西班牙的“亚马逊1”通信卫星,它将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内的欧洲西南部地区用户提供电视广播、电话、VSAT、数据传输、因特网连接等多种通信服务。印度发射了世界上首颗专门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卫星,也是该国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它将为远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务。    (二) 军事卫星不断加强    2004军事卫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两个航天大国,两国除分别完善其GPS和“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外,还发射了多颗秘密军事卫星。美国发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颗GPS卫星,NRO秘密侦察卫星,以及用于导弹告警的DSP 22卫星。俄罗斯共发射了7颗军用卫星,其中包括3颗“宇宙”系列秘密军用卫星和3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以及一颗用于俄罗斯军事演习的秘密军事卫星。    军事卫星另一重要领域军用小卫星技术也得到各国的关注。美国国防部相继推出了“微型卫星动能杀伤有效载荷(MKKP)”和“实验卫星系列(XSS)”两个微型卫星计划;由英国国防部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资研制的“战术光学卫星”将于2005年上半年发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日,美国最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预定轨道。“先兆”是为NASA建造的第二颗地球观测系统卫星,设计寿命为6年,其主要任务是了研究大气成分,测定污染物的移动和平流层臭氧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卫星与已经发射升空的“陆地”卫星及“水”卫星等一起组成了美国的地球观测系统。    (四) 中国卫星技术蓬勃发展    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创纪录的一年,全年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了8次发射,共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它们分别为: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探测2号、第19颗和第20颗返回式卫星、实践6号A和实践6号B、风云2号气象卫星C星、资源2号卫星、试验卫星2号。其中,“探测2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将与2003年发射的“探测1号”一起,与欧洲空间局“磁层探测计划”的4颗卫星联合布网,将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6点立体探测。试验卫星1号、2号和纳星1号3颗小卫星的成功发射升空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的研制工作也进展顺利,并计划于2005年5月发射升空。该卫星将大大促进中国卫星业的发展,并推动国内卫星电视直播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日,我国和欧盟正式签署了欧洲民用卫星导航“伽利略”计划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国将出资2亿欧元,并承担部分卫星的发射任务,对该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这将对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日,世界最大的小卫星研制试验基地——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设计能力为年产6~8颗卫星,该中心的成立将大大促进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分阶段实现对中国周边地区乃至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三、国际空间站艰难维护    (一) 俄罗斯成为维护国际空间站的主力    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俄罗斯成为唯一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国家,致使国际空间站的维护产生了一定的困难。2004年,俄罗斯共向国际空间站进行了6次发射,其中“奋进号”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了4次货物,“联盟号”飞船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俄罗斯无疑已成为了国际空间站维护的主角。另外,布什于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国际空间站美国承担的建造任务后,美国将退出空间站的项目,这也给国际空间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由于运力的不足,2004年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克服食物和饮用水短缺等困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日返回的国际空间站第8次长期考察,该考察组的卡列里和福阿莱在太空轨道上进行了20多项长期实验。为准备未来进行火星载人飞行,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人体模型试验,测试长期火星载人飞行过程中,太空辐射对人体器官的影响等。日,国际空间站第9次长期考察返回,宇航员帕达尔卡和芬克成功地进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两次成功地将4个大型陀螺仪中的一个恢复供电,使重达200吨的国际空间站能够在飞行中保持稳定,并将太阳能电池板对准太阳。第三次是在“曙光号”功能舱外安装由数个激光反射器组成的激光系统。第4次出舱的主要任务则是在“星辰号”服务舱外安装3个天线。此外,他们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约40次科学实验,带回了国际空间站内的一些实验数据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种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组成的第十次长期考察团将在空间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大量科学试验,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观察等。他们将于2005年1月和3月分别进行两次太空行走,并为迎接明年恢复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再次飞抵国际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四、地球轨道探测器喜忧参半    (一) “哈勃”太空望远镜将终结使命    “哈勃”太空望远镜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观测设备,它经过了4次维修,已在太空服务了14年之久。由于2004年年初美国对其航天计划进行了调整,宣布将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使得这一为人类天文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望远镜将不得不于年间退出历史舞台。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争论,无论如何,在新的设备发射升空以前,这一重要探测设备的退役无疑将给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 新型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仍在研制之中    1996年,美国正式开始了将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的研制工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预计造价8.2亿美元,设计寿命为5~10年,它将于2011年8月发射升空。该望远镜将携带一台红外摄像机、一台近红外光谱摄制仪以及一台组合式中红外摄像机与光谱摄制仪,将被发射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高空。由于距离地球太远,无法派人进行维修,因而其设计制造要求极高。    (三) “引力探测B”升空引人关注    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研制,耗时45年,耗资7亿多美元的“引力探测B”终于被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抵达预定工作位置后,还需要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开始长达16个月的测量。这次成功发射意味着美国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长达45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引力探测B”是NASA执行的纯研究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测量地球引起的时空弯曲和地球旋转引起的时空扭曲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该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以及更清晰地认识物质世界和相对论间的关系。    (四) “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升空    日,耗资2.5亿美元,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联合发起研制的“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经多次推迟后终于成功发射升空。该探测器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远镜,能够在捕捉到伽马风暴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暴源和余辉的多波段观测。据称“雨燕”是有史以来旋转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学探测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马风暴的起源、甄别伽马风暴的类别、研究伽马风暴的演化等任务,从而为揭开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进一步的证据。    五、2005年深空探测仍是热点    由于2004年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深空探测仍将成为2005年世界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远的地方建立“深层空间站”等。1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深入撞击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将在几个月的飞行后,于7月4日抵达“坦普尔1号”彗星。届时,它将释放一个小型撞击舱以时速37000公里撞击彗核,同时利用观测舱记录下碰撞的全过程并对飞散出的各种物质进行详细分析。1月14日,欧空局的“惠更斯”着陆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并开始向母船“卡西尼”发送数据。5月12号,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开始执行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首次飞行任务。8月1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发射旨在寻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证据的火星侦察探测器。10月26日,欧洲将发射“金星快船”探测器,执行地球近邻金星的无人探测任务。中国也将在2005年下半年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关于中国的激光武器,我很幸运的听总工程师说过一二,看过一眼,但是出于军事机密,没法进一步了了解。在这里只能让大家知道个大概。中国的激光武器系统工程被命名为401工程,采用气体式激光,此套系统体积可以说是庞大。武器系统的研究和系统调试是在位于四川的某研究基地。此系统的具体参数不祥,其研究目的是反卫星反洲际弹道导弹。401工程的研究过程不是很清楚,只知道2003年底在新疆某靶场进行了第一次的打靶实验。目前,此套系统正在缩小体积以便能装载上运输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已使战场从陆地、海上和空中延伸到太空。太空已成为军事争夺最激烈的场所,军事航天系统在局部战争中得到了逐步应用,并显示了极大的潜力。被称为第一次“空间战争”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广泛运用了现已装备的各种军事航天系统,在侦察监视、通信指挥、导航定位等诸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目前为止,各种军事活动对空间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外层空间即将成为继陆地、海洋和空中之后的第四战场。 科索沃战争没有进入地面战的阶段,这次战争已完全空中化。在78天的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78天连续不间断的空袭,对南境内所有的军事、经济目标进行大规模的轰炸,用精确制导炸弹轰炸军队,炸毁铁路、公路、桥梁,用石墨炸弹摧毁电力系统,用电磁脉冲炸弹摧毁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指挥网络系统,用反幅射武器摧毁预警系统。给南联盟造成了2000多亿美元的物质、财产损失和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使南联盟经济严重倒退。这是世纪末的一场有转折意义的战争,是战争史上第一次由空中斗争直接决定胜负的战争。虽然不能由此判定今后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会完全空中化,但局部战争的这种&空中化&趋势却有着现代军事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它是当代航空、航天、信息等装备与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也顺应了高技术局部战争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21世纪,随着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空中力量的战略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太空力量将从目前对空中作战的保障方式,转变为直接的武力攻击和防御,从而对空中战场环境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由大气空间战场和太空间战场构成争夺战的多维高立体战争的完整形态将基本形成,并使传统观念中的战场面目全非。到那时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空军对战争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影响,都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现代战争的实践预示,空中战场将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主要战场。如果空军不具有必要的抗击和反击力量,就会导致战略被动。现代战争通常从空中突袭开始,并贯穿战争的始终,通过&外科手术式&空袭就可达到有限的战略目的。现代作战是双方整体作战系统的较量,平面的优势难以和立体优势相抗衡,需要的是陆、海、空、天、电力量的最佳组合和作战交通相互匹配所形成的整体威力,而制空权成为其首要因素。 空军是夺得战争主动权的主要力量。二战后的诸多局部战争表明,每场战争一开始,交战双方总是围绕军事信息斗争、航空航天侦察和夺取制空权展开较量。在现代军事信息斗争中,空军是一支劲旅。高技术的应用,使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种武器装备、各种作战手段和战场指挥控制中去,因此,交战双方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和控制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在信息战的诸多形式中实体攻击和电子战是主要形式,而这些又都是空军的优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版本 水晶 完成图鉴 01FF2DDE 01FF2EDE 01FF2FDE 01FF30DE 01FF31DE 01FF32DE 01FF33DE 01FF34DE 01FF35DE 01FF36DE 01FF37DE 01FF38DE 01FF39DE 01FF3ADE 01FF3BDE 01FF3CDE 01FF3DDE 01FF3EDE 01FF3FDE 01FF40DE 01FF41DE 01FF42DE 01FF43DE 01FF44DE 01FF45DE 01FF46DE 01FF47DE 01FF48DE 01FF49DE 01FF4ADE 01FF4BDE 01074CDE 01FF4DDE 01FF4EDE 01FF4FDE 01FF50DE 01FF51DE 01FF52DE 01FF53DE 01FF54DE 01FF55DE 01FF56DE 01FF57DE 01FF58DE 01FF59DE 01FF5ADE 01FF5BDE 01FF5CDE 01FF5DDE 01FF5EDE 01FF5FDE 01FF60DE 01FF61DE 01FF62DE 01FF63DE 01FF64DE 01FF65DE 01FF66DE 01FF67DE 01FF68DE 01FF69DE 01FF6ADE 01FF6BDE 01076CDE 01016DDE 01026EDE 01036FDE 010470DE 010571DE 010672DE 010773DE 010874DE 010975DE 010A76DE 010B77DE 010C78DE 010D79DE 010E7ADE 010F7BDE 01107CDE 01117DDE 01127EDE 01137FDE 011480DE 011581DE 011682DE 011783DE 011884DE 011985DE 011A86DE 010188DE 解开遗迹拼图010F87DE 第一个精灵种类01??C8D0 01??CED0 第一个精灵闪光01EAE3D0 01AAE4D0 第一个精灵亲密01FFE9D0 与闪光精灵战斗: 描述 代码 无限金钱010F41D8 无限精灵球0163CCD8 大师球0101CBD8 无限物品 所有徽章01FF4AD8(1-8) 01FF4BD8(9-16) 与任何Pokemon战斗01??35D2 用下面的值覆盖上面的?? 01. 妙娃种子 02. 妙娃草 03. 妙娃花 04. 小火龙 05. 火恐龙 06. 喷火龙 07. 杰尼龟 08. 卡咪龟 09. 水箭龟 0A. 绿毛虫 0B. 铁甲蛹 0C. 巴大蝴 0D. 独角虫 0E. 铁壳昆 0F. 大针蜂 10. 波波 11. 比比鸟 12. 比雕 13. 小拉达 14. 拉达 15. 烈雀 16. 大嘴雀 17. 阿柏蛇 18. 阿柏怪 19. 皮卡丘 1A. 雷丘 1B. 穿山鼠 1C. 穿山王 1D. 尼多兰 1E. 尼多娜 1F. 尼多后 20. 尼多郎 21. 尼多利诺 22. 尼多王 23. 皮皮 24. 皮可西 25. 六尾 26. 九尾 27. 胖丁 28. 胖可丁 29. 超音蝠 2A. 大嘴蝠 2B. 走路草 2C. 臭臭花 2D. 霸王花 2E. 派拉斯 2F. 派拉斯菇头(派拉斯特) 30. 毛球 31. 末入蛾 32. 地鼠 33. 三地鼠 34. 喵喵 35. 猫老大 36. 可达鸭 37. 哥达鸭 38. 猴怪 39. 火爆猴 3A. 卡蒂狗 3B. 风速狗 3C. 蚊香蝌蚪 3D. 蚊香蛙 3E. 快泳蛙 3F. 凯西 40. 勇吉拉 41. 胡地 42. 腕力 43. 豪力 44. 怪力 45. 喇叭芽 46. 口呆花 47. 大食花 48. 玛瑙水母 49. 毒刺水母 4A. 小拳石 4B. 隆隆岩 4C. 隆隆石 4D. 小火马 4E. 烈焰马 4F. 呆呆兽 50. 呆河马 51. 小磁怪 52. 三合一磁怪 53. 大葱鸭 54. 嘟嘟 55. 嘟嘟利 56. 小海狮 57. 白海狮 58. 臭泥 59. 臭臭泥 5A. 大舌贝 5B. 铁甲贝 5C. 鬼斯 5D. 鬼斯通 5E. 耿鬼 5F. 大岩蛇 60. 素利普 61. 素利拍 62. 大钳蟹 63. 巨钳蟹 64. 雷电球 65. 顽皮弹 66. 蛋蛋 67. 椰蛋树 68. 可拉可拉 69. 嘎拉嘎拉 6A. 沙瓦郎 6B. 艾比郎 6C. 大舌头 6D. 瓦斯弹 6E. 双弹瓦斯 6F. 铁甲犀牛 70. 铁甲暴龙 71. 吉利蛋 72. 蔓藤怪 73. 袋龙 74. 墨海马 75. 海刺龙 76. 角金鱼 77. 金鱼王 78. 海星星 79. 宝石海星 7A. 吸盘魔偶 7B. 飞天螳螂 7C. 迷唇姐 7D. 电气兽 7E. 鸭嘴火龙 7F. 大甲 80. 肯泰罗 81. 鲤鱼王 82. 暴鲤龙 83. 背中龙(乘龙、背背龙) 84. 百变怪 85. 伊布 86. 水精灵 87. 雷精灵 88. 火精灵 89. 3D龙 8A. 菊石兽 8B. 多刺菊石兽 8C. 化石盔 8D. 镰刀盔 8E. 化石翼龙 8F. 卡比熊(卡比兽) 90. 急冻鸟 91. 闪电鸟 92. 火焰鸟 93. 迷你龙 94. 哈克龙 95. 快龙 96. 超梦 97. 梦幻 98. 菊草叶 99. 月桂叶 9A. 大菊花 9B. 火球鼠 9C. 火岩鼠 9D. 火暴兽 9E. 小钜鳄 9F. 蓝鳄 A0. 大力鳄 A1. 尾立 A2. 大尾立 A3. 咕咕 A4. 猫头夜鹰 A5. 芭瓢虫 A6. 安瓢虫 A7. 线球 A8. 阿利多斯 A9. 叉字蝠 AA. 灯笼鱼 AB. 电灯鱼 AC. 皮丘 AD. 皮宝宝 AE. 宝宝丁 AF. 波克比(顽皮) B0. 波克基古 B1. 天然雀 B2. 天然鸟 B3. 咩利羊 B4. 绵绵 B5. 电龙 B6. 美丽花 B7. 玛丽露 B8. 玛丽露利 B9. 胡说树 BA. 牛蛙君 BB. 毽子草 BC. 毽子花 BD. 毽子棉 BE. 长尾怪手 BF. 向日种子 C0. 向日怪花 C1. 阳阳玛 C2. 乌波 C3. 沼王 C4. 光精灵 C5. 影精灵 C6. 黑暗鸭 C7. 河马王 C8. 梦妖 C9. 安奥(安侬、未知) CA. 果然翁 CB. 麒麟奇 CC. 榛果球 CD. 佛烈托斯 CE. 土龙弟弟 CF. 天蝎 D0. 大钢蛇 D1. 布鲁 D2. 布鲁皇 D3. 千针鱼 D4. 巨钳螳螂 D5. 壶壶 D6. 赫拉克罗斯 D7. 扭拉 D8. 熊宝宝 D9. 圈圈熊 DA. 岩浆虫 DB. 岩浆蜗牛 DC. 小山猪 DD. 长毛猪 DE. 太阳珊瑚 DF. 铁炮鱼 E0. 章鱼桶 E1. 信使鸟 E2. 巨翅飞鱼 E3. 盔甲鸟 E4. 戴鲁比 E5. 黑鲁加 E6. 刺龙王 E7. 小小象 E8. 顿甲 E9. 3D龙2 EA. 惊角鹿 EB. 图画狗 EC. 巴尔郎 ED. 柯波郎 EE. 迷唇娃 EF. 电击怪 F0. 小鸭嘴龙 F1. 大奶罐 F2. 幸福蛋 F3. 雷虎(雷公、雷皇) F4. 火狮(炎帝) F5. 水狼(水君) F6. 由基拉 F7. 沙基拉 F8. 班基拉 F9. 路基亚 FA. 七彩凤凰 FB. 雪拉比(赛雷比) 无限大师球: 与闪光精灵战斗: 与任何级别的精灵战斗:01XX44D2,XX处填入16位代码,FF就是最大了(255级怪兽) 使第一只精灵闪光:01AABADC 01AABBDC 改变第一只精灵的能力: 现在HP 999: 0103C7DC 01E7C8E7 最大HP 999: 0103C9DC 01E7CAE7 普攻 999:0103CBDC 01E7CCE7 普防 999:0103CDDC 01E7CEE7 速度 999:0103CFDC 01E7D0E7 特攻 999:0103D1DC 01E7D2E7 特防 999:0103D3DC 01E7D4E7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