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改为反问句改为陈述句ppt

阎崇年《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阎崇年《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求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_百度知道清代词人纳兰性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传:纳兰性德(),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
纳兰性德(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
首先,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侍卫。据考,这种同事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个是满人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地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的汉学带入旗籍
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了。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参与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不但伟人毛泽东对《红楼梦》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侧身其中。但凡研究“红学”的人对
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收入《通志堂集》。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
: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
  顾贞观: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
纳兰遗迹  陈列馆按其笔下“郊园”设计 。由主展厅、录像厅和画厅组成,通过大量历史文物表现其一生,后其墓地出土的墓志铭、朝珠、封诰、康熙铜钱等也在此馆展出。<
就纳兰性德和曹雪芹个人品格来比较,也有许多共同和相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才分和非同一般的文化基础。纳兰性德在主编《通志堂经解》时,就把凡读书、索引、见闻俱记录在册,以后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涉
纳兰性德的诗词(共 首)
1评论/597浏览
0评论/357浏览
0评论/336浏览
0评论/285浏览
0评论/272浏览
2评论/259浏览
0评论/256浏览
0评论/253浏览
0评论/239浏览
0评论/193浏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诗词我的当前位置-->>——
浅谈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姜堰市三水学校
&&&内容摘要:纳兰性德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才华横溢。在短短的31年人生中,有二妻二妾,原配。,把哀婉壮志难酬的忧郁情怀表露得更为深沉。他性格,他的人生悲剧源自他对生命本身的体悟
关键词:悼亡词&&情真&&哀婉&&悲剧
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独占风骚三百年。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著有《通志堂集》和《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纳兰词的魅力就在于“情真”,“真”为筋骨,“情”为血肉,真切自然正与纳兰容若至情至真的“童心”贴合无二,词如其人,人如其词。妻子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纳兰容若倍受打击。他把自己忧郁寡欢的性格和壮志难酬的情怀,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通过其悼亡之作,倾诉了出来。他用哀婉凄厉的词章悲悼着自己和苦难的人生。
一、情,真挚深沉
爱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绚丽的:有悲欢离合,有喜怒哀乐。爱情之于纳兰却是“玫瑰色与灰色的和谐”。纳兰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这一年卢氏刚满十八,可谓才貌双全,性情温雅,成婚后,夫妻恩爱无比。纳兰容若早期的一首词内有“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句子,清幽雅致,这是他心目中红颜知己的样子。“吹花嚼蕊”娴雅温柔的女子,在梳妆打扮后更加动人;“冰弦”是域外的冰蚕丝做的琴弦,用冰蚕代之琴弦,更显情调。这些颇具诗意的动作,可以看出纳兰心中女子的形象。而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吹花嚼蕊弄冰弦”自然不在话下。两人情感甚笃,卢氏既是妻子又为知音。二人性格相和,志趣相投,诗词唱和,互为知己。美满的新婚生活,更是激发了纳兰的诗词创作。
纳兰是康熙的贴身侍卫,经常随帝出巡,每次夫妻离别都恋恋难舍。“画屏无睡,雨点惊风碎。贪话零星兰焰坠,闲了半床红被。生来柳絮飘零,便教咒也无灵。待问归期还未,已看双睫盈盈。”(《清平乐》)这是纳兰婚后出巡时所作。新婚夫妇难舍难分,无奈不得不面对短暂的离别。感叹柳絮飘零,一个“念”字当头;妻不舍夫君,未问归期,已双泪成行,怎个“相思”二字了得!深婉、真纯、感情直率,于信笔挥洒处尽显自然之美。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去梭伦公差途经永平,纳兰对卢氏的思念更加绵长。途中纳兰的思绪:“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缄书欲寄又还休,个侬憔悴,禁得更添愁。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庐龙风景白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临江仙·永平道中》)此时纳兰已是28岁,卢氏已经去世五年。这首词是容若病中写成的,在词中纳兰央求东风不要给远方的妻子带去自己病重的消息。容若自己也知“多情自古原多病”,在自己需要关心的时候还惦念着已逝去五年的卢氏,关心体会着她的感受。这两首词都是写在出巡的途中,一早一晚,一个在新婚后,一个在佳人逝去后,时间间隔长,但思念之情,都是一样的真挚感人,情真意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当时只道是寻常”,读来几欲催人泪下。词文笃实,情真意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自然的生活情景,凄清哀婉,极具感染力。那些点点滴滴的快乐,回忆起来才觉得是那么的痛彻心扉。本以为会天长地久,谁知美满幸福的生活竟不过三年多。正由于失去的无可挽回,遗憾悔恨才显得更深重。这首词真切地流露出妻子去世后词人的孤寂情绪和悔恨心理,纳兰与卢氏曾度过一段美好和谐的夫妻生活,那“被酒”、“赌书”的日子就像赵明诚、李易安夫妇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一样美丽,可是陶醉于其中的词人对这一切浑然不觉,“当时只道是寻常”。只有在爱妻亡逝后,词人独立在如血残阳下凝视萧萧而下的落叶,才发现那阵阵袭来的凉意竟不是西风吹送,而是孤苦无告的愁绪在弥漫。在这刹那间,词人蓦然回首逝去的岁月,伴随着甜蜜记忆的是揪心的痛楚,“方悔从前真草草”,“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词人深深体味着这人生巨大的悔恨,美好的一切都已成为不能再现的过去,而偏偏愈是失去的美好愈是萦绕心头,痛入骨髓,无从解脱,情感真实而动人。
卢氏的离去,让他体味了人生的万般忧思苦痛,也使他在心里永远留存着美好的回忆,这是他悼亡词创作的精神源泉。因此,才凝聚成那穿骨入髓的离情别绪和闲愁哀怨,令人心凉如冰,久久难以释怀,在心灵被震撼的同时,又仿佛千千结缠绕在心头。&沉重的精神打击使纳兰在悼亡词中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和怅然若失的怀念。词人对妻子不死的爱和妻子已逝的现实,构成生与死,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在卢氏死后不到三年,纳兰容若续娶官氏,这一位更比卢氏家世显赫,为一等公之女。官氏嫁给纳兰容若后,没有生子。这样的一段婚姻,更多的是政治的需要,官氏就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这样的婚姻注定不会是幸福的:“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点绛唇》)容若接受这段婚姻,只为履行长子的义务。官氏和妾室颜氏,与纳兰容若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虽然容若对她们始终是爱护和尊重的,但也仅限于此。她们无疑是悲哀的,活在卢氏的阴影之下,留下的是无尽的寂寞与凄凉。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妻亡后的痛不欲生,更多的已变成了平淡的追思和沉寂,在这平淡之中,透露出了无尽的思念和感慨,蕴藉着浓烈的情感。官氏与颜氏,在情感与精神交流方面都不及卢氏。纳兰容若30岁那年,&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纳兰性德邂逅了一位富有诗词才华的女子——沈宛。沈宛容貌清丽脱俗,又精通音律,细心体贴,为人处事处处周到,纳兰从中仿佛看到了卢氏的影子。但由于纳兰容若是旗籍,不能与汉籍女子通婚,加之沈宛的身份——歌女,所以他们只有保持着没有名份的关系,寂寞地结合了。但最终还是不能长相厮守,“倩魂销尽夕阳前”成了他生命中的绝唱。&
纳兰性德一生多愁善感,具有非常典型的纯真、敏感、多情、忧郁的诗人气质。他“至性固结,无事不真”,“性近悲凉”,就纳兰而言,澹泊名利,生性孤高,不情愿又不得不受社会种种森严礼法的束缚。他曾刻有一方印,印文为“自恨多情”,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感情世界的评价。
二、词,哀婉凄美
恩爱夫妻永诀,纳兰悲痛欲绝。卢氏死后,纳兰的思念与日俱增,哀凄无限,其悲痛的心情是无法抑制的。这些心绪都体现在他的悼亡词中。他痴情地期待和妻子在梦中重逢。他悲痛不已,醒来题写了一首《沁园春》:“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处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这首词堪称纳兰悼亡词作的压卷之作。词的上片以低婉的叹息起笔,既是对亡妻早逝命薄的叹息,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哀叹。接下去写往日夫妻恩爱的情景,反衬出今日永别之痛,梦醒后的凄清难禁。再点梦中“只灵飙一转”,为之无穷的恨憾,无限的怅惘。下片进一步刻画苦苦追寻亡妻的踪影和追寻而不可得的沉痛心情。这里用料想之情景表达了对亡妻的爱怜和深深的怀念。结处又以幻境谱叙衷肠。全篇低徊深婉,哀怨动人。其词序说亡妻曾在梦中“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着重强调了女主人公的活动与心理感受,强化作品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明明是词人在思念对方,但词从对方写起,假想对方在思念自己,这更为深切地表达出相思之苦,爱之深想之切。怀着绵绵生死恨,为未了情所苦,只能选取梦境来实现所渴望的情感交流,更增添了伤痛之苦,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的思念是那样的深广而绵长,他对卢氏的爱是那样的真挚感人,他的悲痛是如此的深沉而又生生不已。
纳兰词所表达的信念坚定、纯洁,不管身在何处,总拂不去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尤其是当妻子卢氏去世之后,词人悼亡之作不止,哀吟之唱不绝,以其纤美柔善之品质而使其词表现出异常的矜持与承受。他的“哀感顽艳”的词风以及多感慨少修饰、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首《蝶恋花》道尽了他的哀思和思情:“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铭记的是他对亡妻生死不渝之真情。&纳兰词作风格婉约,纯真自然。纳兰词虽承婉约风格,但剔除了浮艳颓靡,显得纯真自然,超凡脱俗。“幽怨凄黯”的词风是主调,悼亡则进一步凸显了词人敏感忧郁的性格特征,其词被视为哀音绝响。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道:“纳兰词不仅开拓了容量,更主要的是赤诚淳厚、情真意挚,几乎将一颗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心活泼泼地吐露到纸上”。&纳兰词既感伤幽婉,又直抒胸臆的词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称它为传世的名篇,是当之无愧的。
在续娶官氏的第一年,也就是在卢氏三年的忌日之际,纳兰容若写下了“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这首词堪称纳兰容若悼亡词中的代表作,纳兰在词中诉说了对卢氏无限的爱意。
“此恨何时已”,以一个反问句开头,上片写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抒发了妻子死后自己的孤单伤感;下片则以丰富的想像,设想卢氏在另一个世界的境况,述说自己三年来的伤感悲痛,担心欲结来生知己而不得已,流露出对悲剧人生的忧惧之心。这种刻骨铭心、魂牵梦绕的追念之情,让顾贞观叹言:“容若词的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体现了纳兰词的“哀感顽艳”的特色。纳兰苦心营造了虚拟与实景相间,视觉与想像融合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情感。这首悼亡词未用典故,没有藻饰,有的只是作者的真情,自然本色,即王国维所谓“以自然之舌言情”者。思路从“梦”与“醒”的对应点切入,把现实之事与幽冥之想揉在一起,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深沉爱恋和他自己对人生无味的感慨。道出了词人心中对亡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痴人、痴语、痴情,让人读来,只觉涌上心头的是沉痛,是感动。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直抒胸臆,脱口而出、不加雕琢,平淡如话。人生抑或是爱情,如果都是像初次相遇那样的新鲜温馨,那样深情快乐,并一直保持终生,回首相视,却似若如初见时,那是怎样的人生境界?不管是官氏、颜氏还是“风神不减夫婿”的才女沈宛,他们或许比卢氏更值得同情,但人们却随着容若把爱与怜惜全都给了卢氏,卢氏是幸福的,只因《饮水词》中满是对她的爱与思念。纳兰的感情世界是寂寞的,孤独的,只因他一生唯一的红颜知己只有卢氏,人生怎能只如初见?少年意气,情窦初开,谁会想到天长地久也有尽时,谁会想到这恨与思念绵绵无绝期!“初见惊艳,再见依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蓦然回首,已是沧海桑田。
纳兰容若31岁时五月的一天,与朋友聚会后旧疾寒病复发,“七日不汗”,然后撒手人寰。临终前,他在心里念念不忘的仍是卢氏:“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十一年前恩爱夫妻,甜蜜往事已成追忆,如今零落鸳鸯各自凉,花香不辨,往事如梦,令人断肠。这是纳兰容若对卢氏最后的追忆、最后的思念。十一年,多少个寒暑,从相遇、相守到生离死别,一切好似梦一场,匆匆地就过去了许多年。这么多年他的感情世界是寂寞的,源于他对卢氏的情一刻也未停止过!现在他不用再在人间守着一个人的相思,终于可以带着“比翼连枝当日愿”去与卢氏相聚了,从此再不用“争教两处销魂”。
三、悲,性情之殇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山花子·霎灯前醉不醒》)情,是容若词作中、生命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似乎永远是为情而生,为情而伤的。对情的质问,对情的反思,实则是词人自己深陷情网,在里面死死挣扎,惟其多情,恰似无情。而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作者写到“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在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这种失爱之痛,相思之苦,情谊之身,命无常理之憾,一直纠缠着多愁多情的词人,挣脱不得。纳兰性德始终以悲眼观物,生活在与所处环境产生的尖锐矛盾的夹缝之中,他把这种对人生的遗憾、失望、哀伤和悲痛重重融合在词作中,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就是这一悲剧性的产物。
他虽身为贵族公子,又是康熙的贴身侍卫,但他却将这些荣耀地位视为难以解脱的束缚。“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并由此形成了忧郁寡欢的性格和壮志难酬的情怀,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总之,真挚的情意、哀婉的词作、悲剧的命运构成了纳兰性德词风的全部内涵,它们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让纳兰性德形成了寂寞忧郁的性情。这样的性情让他更能体会、珍惜人间挚爱的纯真,也正因此,他的悼亡词才更哀婉凄凉,催人泪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一种无处逃脱的心绪,是对生命本身的悲剧体悟。深沉执着,包含着许多无法回避、无法改变的人生缺憾的悲怆凄凉,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纳兰容若一生多情,也伤情一生。
参考文献:
1.&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2.叶嘉莹,《清词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3.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赵迅,《纳兰成德家族墓志通考》,文津出版社,年月。
5.张草纫,《纳兰词笺注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版。
7.苏樱、毛晓雯、夏如意,《纳兰容若词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
8.王国维,《人间词话》,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9.苏樱,《纳兰词典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发布:dingruilan
本文已被浏览5448次
上次浏览IP:220.177.198.5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练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