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成为老板,研究生培养何时走下北京生产流水线回收

研究生死于导师工厂,学者:老板和老师并不矛盾
(农健/图)一个月前,一起研究生死于导师工厂的消息震惊全国。日,华东理工大学研二学生李鹏意外死于导师张建雨的工厂里。上海市安监部门对外发布消息称,张建雨和李鹏携带危险物品,至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违法违规&试验&,导致爆炸事故发生。截至目前,李鹏的父母仍停留在上海,不肯回河南老家,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儿子究竟如何死于爆炸的。6月20日,在奔走学校及各部门一天后,李鹏的姐夫闫浩斌略显疲惫地告诉南方周末,&上海市安监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事故调查报告要两个月才能出来。&这起悲剧发生后,关于高校教师经商的话题再次引起争论。高校教师经商是否合规?教师身份对于从事商业活动有何影响?高校教师经商到底该被鼓励还是被禁止?&知识本身就是价值&2015年8月,在农业大学西门口,有一家名叫&南农大&黄教授&品牌的卤菜店突然火爆起来。第一次光临的人总会问:谁是黄教授?黄教授名叫黄明,是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食品学教授。在南农大,黄明的名气可不小,他曾是该校轰动一时的&教授创业&第一人。黄明涉足商业始于2009年,当初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我们搞食品研究的讲究接地气,我希望能把食品加工技术尽快应用于市场,转化成人们需要的安全食品。&黄明告诉南方周末,由于高校实验室条件有限,当年他特意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工厂用于做中试实验,没想到以此做出来的产品参加展会走红。这之后,黄明萌生了将产品推向市场终端的想法。经过几年发展,工厂小有规模。2013年,黄明创立了南京农大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肉类加工产品。位于南农大校门口的卤菜店,就是黄明公司的一个门店。在开业第一个月,卤菜店销售的熟食产品绿色营养,许多人慕名而来,每天有800到1000人光顾,当月营业额达到了20万,黄明自称:&这相当于教授一年半的薪水。&和黄明一样,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官宝红经商的原因,也在于想转化科研成果。官宝红告诉南方周末,&我是工科教师,原希望与人合作转化我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特长,但在遇到挫折或冗长的谈判后,决定自己牵头创业。&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朱晓章之所以决定开公司,源于一次创业大赛。2014年中旬,即将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的朱晓章,凭借可在三维空间实现10厘米精准定位的&鹰眼&项目,获得了510万天使投资。投资人的认可和学校的政策支持让朱晓章决定开办公司。2015年2月,公司成立,初创团队包括老师,在校博士和硕士生,还有从其他公司聘请的专业人员,一共30人左右。经过一年多发展,公司规模越做越大,目前已经过三轮融资,估值已经超过2亿。与此同时,公司的核心技术指标也提升了10倍&&空间定位精度由10厘米变成1厘米,达到世界领先,而且年内有望实现芯片化,定位系统成本也会降低二分之一左右。在华侨大学教授江绍雄看来,通过经商可以将个人兴趣爱好付诸实践。江绍雄说:&知识本身就是价值&,他之所以创立广告公司,并打造&艳遇中国&品牌的目的是,希望能把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活,以反常识的方式实现古典与,东方与西方的混搭。除了开办公司外,高校老师们也会到企业兼职,担任专家顾问。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穆建刚是一家咨询公司的首席专家,平时他会带领一个研究小组,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策划、形象设计传播、广告创意等,他告诉南方周末,&这些工作都与教研的专业相关,目的是做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老师开办公司以理工科教授居多。相对于其他人文社科,商学院的老师经商的机会也比较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对南方周末分析,高校老师的经商领域一般与专业相关,除了为增加收入外,老师们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希望能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高校老师经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视觉中国/图)引来的非议如果不是开公司,电子科技大学的朱晓章大概会和其他青年教师们一样,专注于走学术之路。如今作为公司负责人,本学期他只给本科生教够68个课时的《Digital Logic》,其他时间他几乎都在公司里。和其他创业公司一样,朱晓章的压力也很大,他一天经常睡不到6小时。但朱晓章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高校老师的这个身份给他创业带来了不少优势。朱晓章,高校的老师一般表达能力比较强,当与客户、合作伙伴做技术交流时,能够清楚地把自己的产品讲出来。此外,由于高校老师本身的学术背景,被质疑产品质量的情况就会少很多。&而且在研发过程中,如果遇到技术困难,学校里各个方向的专家都有,容易获得咨询和指导。&朱晓章对南方周末说,&来我们公司打工的学生也收获不少,他们能在公司研发团队中同时获得学校教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黄明也认为,&教授毕竟经过很多科研的锻炼,有一定知识深度,做的东西比较专业,又能够解释清楚,所以比较容易被客户接受。&但是,对于在岗经商的高校老师而言,一方面要保证科研教学正常,另一方面又要花心思经商,为此高校老师经商常被质疑&不务正业&。黄明经商多年,他身边就从来没断过质疑声。他最初办工厂时,有同事就告到校长那里说,&一个教授不在实验室老老实实刷试管做实验,而是天天往工厂跑,这种人要开除,降级。&去年黄明在校门口开卤菜店时,一开张就生意火爆,每天有很多人排队,有人就嘲讽道:&这是黄老师雇的托儿。&还有人认为,黄明研发卤菜这些简单的产品是对教授资源的浪费,&这是小商小贩做的生意,与教授的身份不相称、不配位。&面对批评声,黄明并不在乎。他认为,&农业大学本身就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教授的科研成果应该有所应用,如果不及时转化,也是资源浪费。此外,食品安全并非小事,如果能够通过规范和标准化的模式,保障食品卫生安全,这样不仅能让人们吃到放心产品,还能对起到示范作用。&对于&教授经商&或&教授商人&的说法,华侨大学教授江绍雄认为&不太准确&。在他看来,教授经商并非全部以赚钱为目的。&老板和老师并不矛盾。老板也是老师,在企业里手把手教人,动手把自己的创意实现出来。当好老板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学。&他告诉南方周末。不过,江绍雄也认为,&做企业确实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教授们首先应该考虑办公司与教学是否有双向好处,如果拿捏不好,不仅伤害员工,还影响到教学。对教授而言,毕竟科研教学才是主心骨。&在精力分配上,浙江大学的官宝红教授绝大部分时间以科研教学为主,将公司交由企业团队运行。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黄明在澎湃新闻的&问吧&里说:&我一天有60%的时间在做教学科研工作,剩下的40%花在了经营生意上。我不认为教授经商就是&不务正业&。在我看来,教学研究和创业一起进行,才更有利于两者的结合,避免科研脱离于实际。创业几年下来,我已经拥有十几项专利。&电子科技大学的朱晓章则努力将公司的研发方向和自己的学术科研保持一致。为了更专注于技术研发,朱晓章把面向各行业的销售及推广交由行业合作伙伴执行,公司内部也有实业经验丰富的合伙人负责日常运营和商务合作。&纯粹的教师团队做企业,虽然技术优势突出,但在财务分析、市场决策、人员管理,商务合作等方面可能存在经验不足,有能力互补的合伙人一起盯盘很重要。&朱晓章说。&导师老板&和&研究生民工&高校教师经商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拥有大学生资源。自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南京某大学地理专业的苏飞只要没有课,大部分时间都会去导师的公司帮忙。今年刚过完春节,由于项目比较集中,导师亲自打电话喊他上班,苏飞不得不放弃假期,提前回到公司。这次经历让苏飞真正见识了这个行业的工作状态:每天苏飞跟着公司的师兄做项目,设计图纸,去现场勘探;他几乎天天加班,有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8点还要照常上班。有一次公司停电,疲惫不堪的苏飞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由于表现不错,导师有意让苏飞毕业后留在公司上班,但他拒绝了,选择考家乡的公务员。南宁某大学轻工与技术类的研究生冯齐也曾到过导师的公司上班。公司距离学校不远,没有课程时,他便骑着自行去公司帮忙。据冯齐介绍,在公司做的事情就是跟着领导,以公司的名义申请政府基金和项目。因为与自己专业的相关性不是太大,他主要负责搜集农产品行业和政策信息,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则由公司领导去写。学生在导师公司上班,一般都有工资。在苏飞出勤率最高,加班最多的那一个月,他拿到了2000元工资。不过合肥某大学机械专业研究生韩月娥的经历是,&只有一点点。&在导师的公司上班快两年的她,每天搭乘公司的班车,&跟正常上下班一样的&。自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李鹏死于导师工厂的新闻发生以来,关于&导师老板&和&研究生民工&的说法屡屡见诸报端。对于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以换取利益的行为,华侨大学教授江绍雄认为应该&鄙视&,&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如果给予了有价值的创意,应该得到合理的报酬。做人要地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呼吁&导师职权监督制当立&,他建议导师不能超越职权范围,布置学生做与攻读学位无关的事,&学生是否愿意做,要听学生的意见,导师要按劳动法规定给学生合法报酬&。对于大学生来说,到导师公司实习也能获得工资以外的好处。苏飞在导师公司实习的最大收获是,他做的项目最后成为他的毕业设计。由于亲自参与实践,加上导师及公司同事的指导,苏飞的毕业论文完成得很顺利,在盲审时得到了一个&推荐为校级优秀论文&的评阅意见。冯齐的感受是,刚开始在导师公司里什么都不懂,带他的领导一点点教他写规划项目,&要先有大框架,然后列提纲。就像盖房子一样,先把骨架搭起来,再添砖加瓦,这是一个整体的逻辑。&是否合规,说法不一高校教师经商作为一种现象存在已久,至于其是否合规,不同地方的说法并不相同。在2015年初创办公司时,电子科技大学的年轻教师朱晓章专门查询了当地相关政策。2014年11月,成都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若干政策措施》。通过这一被称为&成都十条&的政策,朱晓章了解到教师创业不仅不被禁止,还可获得创业补贴、融资补贴、科创币等激励。朱晓章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也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创办&学科性公司&。此外学校还规定,项目主要科研人员转让自己技术持股的10%给学校,即可在保留教职的同时,试水创业。经过向校方详细咨询,朱晓章放心创办了公司,在整个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学校占比5%左右。北京也同样鼓励高校教师创业。日,《北京日报》发表一篇文章&大学教师兼职创业从此名正言顺&。文章说,根据1月14日公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又一改革破冰政策&&《京校十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束缚得以进一步解开。北京市不仅鼓励高校教师兼职创业、创办企业,还规定科研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可以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从国家层面看,也在鼓励高校教师创业。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这一政策出台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黄明非常兴奋,&以后可以光明正大地创业了。&黄明向南方周末透露,国家的政策出台后,不少教授来向他讨教经商经验。有一个生科院的教授,主要研究土壤病态的微生物。以前他只注重理论,想着怎么发表文章,而后束之高阁,久而久之技术也过时了。黄明在和他交流后,觉得他的东西很有应用价值,建议他把微生物通过工业发酵运用到土壤中,防治枯萎病,然后慢慢把产品转为商品,将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然而,即使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背景下,不少高校对于教师经商的态度仍很模糊。华侨大学教授江绍雄说,&教授经商行为应该是默许的吧。对于我开办公司,学校没有表态,也没有干预。&据南方周末了解,也有高校明令禁止老师经商。在研究生李鹏死于导师工厂的事情发生后,华东理工大学就对外表示,2007年学校明确规定,教师不允许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质性兼职,个人也不能作为法定代表人开办公司。2015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表示,将杜绝&一手办学、一手经商&现象。&高校对于教师经商的态度不一,可能与每个大学文化及学校主管部门的认知有关。&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杨建华对南方周末说,&但是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框架,不影响教学科研和指导学生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开办公司等方式,积极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是应该得到允许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担心,从产学研角度看,教授经商似乎是被鼓励的,但从现代大学及教授的职责来看,鼓励教授经商可能会产生大学商业化、教育功利化等问题。&教授经商问题的核心在于,高校有没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用以明确和鉴定教授的职责行为,并能够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他认为,&如果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教授开公司过程中,利用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行为也能避免。&(应受访者要求,苏飞、冯齐、韩月娥为化名)
[责任编辑:suxing]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发挥导师作用解决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目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突出的问题是重视招生,忽视指导;重视科研,忽视教学;重视使用,忽视培养,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第一责任人,故对此有必要突出导师的地位,发挥导师培养品德的作用,引领科研的作用和指导就业的作用。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责权利研究”。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研究生扩招泡沫何时灭 导师变老板学生帮打工_新浪教育_新浪网
研究生扩招泡沫何时灭 导师变老板学生帮打工
为了考研占座成为高校一景 。 资料图片
  明天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略有小幅下降,不过人们对名校、热门专业的追捧依然高热不退。
  就在前两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扩招踩刹车,同时又摊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饼”。据教育部官员透露,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数的一半。前不久,教育部官员讲到,“我国大学生规模超过其他国家,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身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这一番言论,被不少专家视为继续加大研究生扩招的信号。
  面对旺盛的考研热,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充足的“底气”。不过,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贬值链,研究生培养泡沫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由得想问:研究生不断扩招,是所谓的教育成就吗?我们的人才培养,如何才能越来越好?
  功利的考与“任性”的招
  在北京海淀区一处小区做出纳的王霖霖提前请了一天假放松心情,她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民商法方向。在北京,将有近7000名考生和她一样报考法律硕士,尽管法律相关专业近几年连续登上各种就业难排行榜,报考的热度并没有降温。
  王霖霖本科就读于民大的法学专业,去年毕业时找工作屡屡碰壁,她的好多同学最终选择了和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王霖霖则选择了一份物业出纳工作,住在小区的地下室,一个月三千元工资,她看中的是这份工作清闲,有空备考研究生。“现在想的是能考上就好,将来有什么样的发展,心里也没有数。不过,总比本科毕业时好找对口的工作吧。”在幽暗的地下室中,谈及将来,她的眼中充满迷茫。
  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已代替学术成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近日,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圆名校梦(42.8%),接下来是逃避就业压力(33.7%)、重新选专业(33.1%)和进入理想城市(32.0%)。仅25.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考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有兴趣。
  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内),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
  近几年,985高校、211院校纷纷宣布自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一些教学型大学也不甘落后,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并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办学水平。在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早已超过了本科生。面对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高校资源捉襟见肘。如今年北大、北师大等高校均在招生简章写明,部分专业型硕士生均需自理住宿等费用。
  一些导师变身“老板”
  就读北京某理工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姜鹏,签约了一家大型国企的科技部门,现在他天天盼的是拿到毕业证,早点去工作。一想到不用给“老板”(导师)打工了,姜鹏心里就泛起隐隐的快意。由于当初在本校保研,从大四起姜鹏已经给“老板”打了三年半工。几年来,姜鹏及其同门帮导师完成了不少项目,每个月导师给他们发几百到两三千元不等的酬劳,“大头都被‘老板’赚去了”。
  姜鹏对记者讲道,在他们学校不少导师都会经常在外边接项目,并把项目分解给门下的博士、水平突出的硕士,由他们再带领“老板”门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个小团队工作。与姜鹏有着类似烦恼的在读研究生不在少数。到研究生层次,有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术水平根本就难以提高,这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
  12月22日,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谈到导师常常以“老板”自居的现象时,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很多导师把学生当作劳力用,不当学生来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阎光才则讲到,导师不导,很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太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教师把科研排在时间分配的第一位,只有将近30%的老师选择将教学放在第一位,“导师资格审定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也要强化”。
  在扩招形势下,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紧张。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培养规模,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忙着扩招学生,却并没有增加教师资源,扩招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导师头上。有的导师手底下带着二三十个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弄课题。”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导对记者说。
  在导师越来越“忙”的同时,研究生的论文也越来越“水”。在教师层面,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无心向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撰文称,“无论是设计,还是论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经糊弄很长时间了”,“很多答辩会,就变成恭维大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研究生质量与数量成长不成正比,除了因为扩张带来高校教学资源紧张之外,不少专家指出,也源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刻板和固化。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只是被动地“导师研究什么,就跟着打点什么杂”。“如果学校教育从7岁上学到26岁博士毕业都在被动形式下进行,那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
  就业压力下的定位之惑
  我国研究生的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然而,提高学历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吗?
  这一点,就业市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没有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最终会让学历贬值。现在不同行业对学历都有了明确的个性化评价体系,硕士学历笼统地优于本科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是招硕士干以前本科生干的活,招博士干以前硕士干的活,尽管近几年新人学历高了,技术水平却并没有上升一个层次。”一家IT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对于研究生,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摇摆不定。是按市场规律办学,还是按教育规律办学?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两种办学思路一直在打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这几年,高校纷纷开始招收专业硕士。
  学者熊丙奇指出,眼下,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减少学术性研究生规模,调整为专业硕士,而对专业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式和师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甚至出现由于调整为专业硕士,导师所带学生更多、课程要求更低、上课规模更大的情况。
  从本科生13年扩招之路来看,扩招不是提高人才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大学本科生扩招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如今,研究生扩招似乎正在重复着本科扩招的老路。
  的确,如果大学不做好内涵提升,还无限扩大在校生规模,这就偏离了大学的原来意义。不少学者呼吁,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研究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关于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作用的若干思考
针对当前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日益广泛的现象,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浅谈了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应发挥的作用,包括明确定位与职责、参与具体的课题研究、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及与研究生一起进步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互动百科相关词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叫导师老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