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沅是哪年何年解放军经济管理学院的

著名国画大师“百岁画仙”晏济元逝世 享年110岁
  国际在线消息(驻重庆记者 吴新伟):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著名国画大师晏济元10日去世,享年110岁。
  10日晚7时许,中国著名画家、有“百岁画仙”美誉的晏济元因重度肺炎、冠心病等引起的高血压和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110岁。
  据《重庆晨报》消息,10晚,晏济元儿子晏秉正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晏秉正说,从去年10月开始,父亲就不愿说话,不吃东西。在家人的劝说下,最多喝些流质,但去年精神仍然较好。家人把他送到医院输液,补充营养物质。每次住院,医生都为父亲下了病危通知书。入院后,输液打多了,医生又改成插管,让流质食物从管子送入胃部。但是,父亲却常用舌头抵着管子,不许食物通过,搞得医生护士也很为难。
  医生为父亲作了体检,他的各个器官全部正常,头脑清醒,从不糊涂。但是,因为年纪太大,器官功能处于衰竭状态。医生说,如果父亲老是拒绝插管,他们将在他的胃部打洞送流质食物。
  今年1月,晏家再次把老人送入医院治疗,他不吃东西,不说话的现象更加严重。晏秉正是3天前才从成都回到重庆的。他走时,父亲带着氧气罩,觉得不舒服,把医生放在他身上的氧气罩等仪器扯了,把被盖也推了。
  四川晏济元工作室办公室主任丛林中告诉记者,晏老在2月7日以后,就一时清醒,一时不清醒了。春节期间,晚辈给他送红包,他还微笑着伸手接过红包。10日傍晚7点47分,晏老躺在床上,没有任何征兆,晏老就合上了双眼,非常安祥地走了。
  一说到画来了精神
  重病这几个月来,晏济元整天沉默不语,但是,一旦说到画,或者有人拿画来,他的精神便来了,也开口说话了。
  今年1月,家人送他入院之前,有人拿来了张大千和他早年在桂林画的一幅画来,请晏老鉴定真假。父亲一看到客人手中的两幅画,精神就来了,靠在床上,他伸出手来,一边仔细看画,一边评说道,“大千的画是好画,我这幅画也是真的,两幅画都不错。”
  另一次,有人拿来其他画家的画请老人评说,他立即坐起身子,毫不客气指出画中缺点,这里色彩深了,那里着色不够,整个布局欠妥等等,滔滔不绝,说个不停,完全没了往日的沉默寡言。
  最后一幅画是兰草
  晏济元最后一幅画是上个月在床上画的。他靠在床上,吃力地拿着签字笔,随手画了一个石头,几片叶子,他说,这是兰草。在晏秉正的回忆中,这便是父亲作的最后一幅画。
更多新闻v&& 09:20:07v&& 00:53:30v&& 15:26:02v&& 12:51:15v&& 11:46:04v&& 11:19:49
•&?•&?•&
NEWS 猜猜看
新闻辩论会晏济元的艺术生涯
摘要:天府之国,山奇水秀,地灵人杰,自古以来,贤人辈出,当代更是群英继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有显赫的人物,相映成辉。在书坛艺苑领域名家两张(张善子、张大千)一晏(晏济元)。两张早已饮誉海内外,人多知之,这里所要介绍的是久未宣扬,未被世人普遍知道的晏济元先生从事艺术生涯的一生。论成就、比贡献…
推荐关键字
  天府之国,山奇水秀,地灵人杰,自古以来,贤人辈出,当代更是群英继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有显赫的人物,相映成辉。在书坛艺苑领域名家两张 (张善子、张大千)一晏(晏济元)。两张早已饮誉海内外,人多知之,这里所要介绍的是久未宣扬,未被世人普遍知道的晏济元先生从事艺术生涯的一生。论成就、比贡献,论人格、比精神,论水平、比爱国,济元先生都是值得广为推崇的。  笔者与晏老先生心交有年,忝属爱末,时坐春风,聆听教益,深受先生高雅的情操,爱国的精神,谦逊坦荡的胸怀,文采的风范以及其为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锲而不舍,潜心钻研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特将自己对晏老先生从事书画艺术的历程,写成此文,使先生辉煌的业绩,得以传之于世,为后学者树立楷模。并从先生坚韧不拨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治学精神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晏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坎坷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光荣,辉煌的一生。他的成就,是由于他对艺术深深地爱,长期孜孜不倦,勤学苦钻,从不断的探索中得来的。在我国当代书坛艺苑中,堪称为一位德高望重,为追求艺术高峰,信心百倍,不落晚气衰颓之病,而臻艺术高超的书画大师。  一、童年轶事  先生名平、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州散人。一九零一年农历六月十三日出生于四川内江县西万家场晏家老宅,此地较为偏僻,距内江县城五十余里,晏家祖辈上卜居于此,历经多世,母亲姓潘,娴淑慈祥,勤俭持家,抚男育女,竭尽劬劳。父亲辉廷公,是清末秀才,德行高洁,笃学多才,为人忠诚淳厚,安分守己,宽宏大度,乐于助人,共有子女八人,济元先生从七岁起就在父亲亲自教育之下,开始读书习字,幼时除用功于读书习字之外,喜与邻居同龄人结伴到野外玩耍,对青蛙、蝴蝶等昆虫感兴趣,每当捕捉到手,总要玩个痛快,甚至把它弄得支离破碎,仔细观察它的形状、色彩及其身上或翅膀的纹理,看透了就用木枝或竹片在泥沙上反复画它一通,自己觉得画像了,才高高兴兴回家。  有年除夕之前,兄嫂费尽心力,把厅堂墙壁粉刷一新,准备过年待客,讵料济元先生一时技痒,不顾一切,走到厨房灶前,拾起木炭,在雪白的墙壁上画它一通,自鸣得意地叫人来看他的&大作&,兄嫂们看后,气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因他是小弟,家之骄子,也把他莫可奈何。  又是一年秋天,家里为其七姐出阁办喜事,雇工进屋,采绘门窗,他觉得好,拼命挤拢,看个究竟,一不小心,竟把装有颜色的碗碟打翻在地,红绿颜色,倾倒一起,父亲大怒,转身去找东西来收拾,并说非打他不可,他趁父亲不在跟前,顺手却把地面的颜料顺势涂抹起来,仿佛画出一枝红花绿叶,他父亲回来一看转怒为喜,当即对其老大伯灵说:&小弟资质好,他日可以学画,我已年老,恐来不及看到,你当善为培植&。这时济元先生不过七、八岁,其酷爱书画已见端倪。此后其父对他教学内容,除四书五经外,另加绘画一门,写字也逐步进入临贴阶段。因为这些很合他的胃口,所以学习倍感兴趣,用功,进步自然较快,因而更博得其父亲的欢心。  先生九岁时,母亲不幸病逝,给家庭带来悲痛和不可弥补的损失。其母在病期间,张季爱(张大千)曾随其母前来看望济元先生的母亲,大千比济元先生大两三岁,彼此一见如故,甚为投契,此后济元先生每次随其父进城时,必找大千先生玩耍,这样见面的机会多了,友爱之情,逐渐加深,从此结成总角之交。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内江几与重庆蜀军政府同时反正,这时城乡治安渐不安宁,便随其父迁居距家二十华里的茂市镇,此镇又名白马庙,距城约三十华里,位于沱江之浜,地当通往自贡、富顺水陆中途,是上万人的繁盛码头,济元先生初从穷乡僻壤来到此地,眼界为之一开,学习兴趣益加浓厚,但不幸其慈爱的父亲于1913年病逝,举家悲痛万分,至此他受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告一段落。  自老父离开人世后,济元先生仍在其兄嫂爱护之下,过着大家庭生活,长兄伯灵凛遵先父遗言,继续培养其小弟读书上进,不惜束修之费,让他向学于老秀才张曲斋先生门下,张先生是辉廷公的同窗,富有学问,书法亦佳,执教认真,这时济元先生除向教师学习古典文学及诗词之外,也不放弃书法的学习,得以受教华山庙碑及唐人书法,并从张先生处借得大条子画册,不胜欣喜,暇时反复临摹,进步更加明显。在张师门下受教共达五载,最后张先生主动把他推荐给本县老画师邱特澄先生,向邱师学习绘画的基本艺法。  1917年,济元先生年届十七,其长兄伯灵到峨眉朝山,随他同行,途中所见山容水态,其兄嘱他尽快打好草稿,作为今后创作的素材,这样,他虽一直没有进过什么美术专门学校,但他在边学边实践中,对书画之道,算已初入门径。回想当年父兄对他培养爱护,以及张邱两位老先生对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种种情景,济元先生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永不忘怀。  二、离乡别井、求学他方  (一)初进省城 成都  1921年,济元先生年届弱冠,有志远走他方求学,兄嫂也盼他读书有成,尽力为其筹集经费,使其得以初进省会成都。由于在乡镇期间,英语没有基础,决定先进基督教青年会补习英语,后考进四川机械专科学校,他选定学习机械的志向,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1926年,济元先生克服重重困难在这所学校毕业了。在成都学习几年中,济元先生在学好本科功课之余,始终没有放弃对书画的爱好和钻研,更对成都的名胜古迹,格外钟爱;如望江楼的竹林春水,武侯祠森森的古柏,草堂寺的诗圣遗迹,花会场的衣香鬓影,无不留下先生的足迹,开拓他的视野,为其绘画提供不少生动的素村。在此期间,曾在青年会一位英语教师处借得其所藏的八大仙人书贴,爱不释卷,潜心临摹,心得良多,后来每作大书,所以能随心应手即得力于此时基本功之锻炼。  (二)负笈沪滨  在成都学习告一段落后,济元先生志求深造,乃于1928年携带其两个侄儿远到大上海求学,一举考进国立中法工学院,仍学工科,在沪学习期间,对于书法绘画的钻研,更下较大工夫,从未间断,一有时间,就外出旅行写生,迷人的杭州西湖风景,以及天平山、虎丘、枫桥等处,令人醉心的胜迹,更吸引着先生的画兴,凡是先生游踪所至,都作了写生留稿,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当然,这期间最有意义和对先生影响最大的莫如与其表亲大风堂二张兄弟(善子、大千)密切的亲近(后面还要着重谈到),由于常与他们相处,耳染目濡,相互要切磋琢磨,砥砺启迪,因此书画的进步,更为迅速,通过他们的牵引、推荐也有登上大雅之堂的机会。如在1930年,就有一幅仿石涛的山水&人语落高峰&的作品,同大千先生绘的&荷花&一起参加德国在柏林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1932曾以历年创作的国画作品三十余幅假座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举办其个人画展;同年又与老革命家何香凝女士在沪举办抗日募捐联合画展;次年又曾与大千先生举办联合画展一次。  (三)留学东瀛  济元先生抱着&只有科学才能拯救中国&的理想,志在四方,感到在沪所学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服务祖国的需要,因此,决心出国深造,在张氏兄弟的协助下,得以东渡日本。抵日之后,先进早稻田大学,继进日本大学,毕业于该校的工业经济系,后又进入日本铁道教习所,学习铁路工程,取得毕业文凭。在日求学期间,功课紧,作业多,生活也很艰苦,但各门课程都完成得很好,而且对于绘画的兴趣,有增无减,每天再忙,也要挤出一两小时写字绘画,每逢节假日常到郊外或公园去写生,感到乐趣无穷。但在日本学习期间,也曾遇到几件令人难忘的事。其中值得在这里一提是郭沫若先生在旅日同学会演讲时受到御用分子捣乱之事。&七七&芦沟桥事件爆发前后,当时国内已是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壁垒分明,双方博斗方酣,中日关系也已危机四伏,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不能不在留日学生中激起波浪。有一天,济元先生和其他同学们开会时,邀请当时流亡在日的郭沫若先生到会演讲,当郭先生辞严义正、厉声痛斥反动派丧权辱国时,竟有一小撮御用分子拿起桌上的水果,乱向郭先生掷去,而且狂呼乱吼,气势嚣张,弄得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留东新闻报》上刊出了郭先生一副妙联:&竟把梨儿充炸弹;漫将沫若当潘安&。真是亦庄亦谐,妙语解颐,不知那些丧心病狂,破坏会场的&英雄好汉们&读之有何感想。那时在日的留学生的爱国活动,不少是请郭先生出面指导的,如李华飞当时为《重庆国民公报》编&海外版文学副刊&就得到郭先生的支持和指点,郭先生也常亲自投稿。济元先生因对篆刻艺术很感兴趣,常向郭先生请益有关古文学和篆书。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不久平津等地相继沦陷,国内烽烟弥漫,济元先生家书断绝,经济没有来源,生活频临绝境时,幸得铁道教习所的加藤教师两次的帮助,出面退还所租房屋,迁到铁路教习所,免费供应膳宿,并把济元先生的一本山水画册推荐给日本政界耆宿望月先生,获得二百元的报酬,才得购买车船票回国。这时适值1937年冬天,亦是济元先生步入壮年时期,至此终于结束了漫长的读书和求学生活。  三、与善子、大千兄弟的交谊、翰墨缘  济元先生与亲友接触时间最长的是和张善子、张大千两兄弟,从幼年至成人,先后在家乡内江和成都、上海、北京、香港、重庆以及日本等地,断断续续相处达数十年之久,与他们朝夕交臂,情逾骨肉,谊同手足,商书论画,互学互励,有深厚的翰墨缘。  张、晏都是内江县人,其父辈初是世交,后成姻亲,济元先生家住农村,大千兄弟家住县城,其父怀忠与辉廷公交谊甚笃,每次见面,倾谈尽日,畅叙所怀,实属莫逆之交。张氏兄弟多人,各通一艺,但最有造就者,当推善子和大千两人。其母曾氏,擅长绘制针织图案,藉以维持生计,二张兄弟,幼年天资聪慧,在其母亲的薰陶下,酷爱绘画,力学上进,且为人处世,不同凡俗,很受辉廷公的器重,并以他们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两家经常保持往来,关系密切,善子早年参加同盟会,有次与党人密谋在蓉起义未果,午夜隐避在济元先生家中,辉廷公见其处境困难,连夜奔走,商诸亲友,为其谋一护身之计,终于在离家二十余里处的一所小庙&水口寺&,团一村塾,收村童十余人,以教书身份为掩护,一个多月后,为安全计,乃决定前往日本避难,但腰无分文,旅费无着,才由辉廷公以治病急需费用为名,向亲友告贷,终于借得一百元大洋,交与善子作旅费,深夜乔装农民,由辉廷公护送出境。  由于善子为革命奔走在外,无力顾及家庭,以致怀忠先生逝世时,无力自殓,也由辉廷公邀约同窗好友张次诚、黎德愚、邱特澄诸君集资为其安葬,以善其事。  正因父辈情深谊笃,济元先生与大千兄弟自幼也常在一起,因都爱好书画,志趣相投,感情也格外融洽,每次济元先生随父亲进城时,都要带点小玩儿到大千家,一道玩个痛快,济元先生自己说,他从幼年时所以热爱书画,是与受大千兄弟的影响和大千的母亲的教益分不开的。  1928年春济元先生在上海读书时,有较长的时间住在大千兄弟家里,朝夕相处,有机会接触上海书画界的名流并有机会临摹张氏的大风堂收藏的名家书画,目睹身受,潜移默化,对开拓胸襟,扩大视野,当有更大的裨益。  1930年秋末曾见大千画室挂着一幅上元老人自写双镜庵所供养武侯一轴,上面题有&先帝知臣谨慎&六字,严肃精妙,气势凛然,令人起敬,此时济元先生连想其先父生前教育他为人处事,要学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的教训,不胜眷念,伫立沉思良久,适大千从外走来,奇而相问,乃告以始末,索请临摹一幅见赠供奉,以遂父愿,大千为之感动,顺口答应,但未立即动笔,直到是年初冬,同至苏州住&网狮园&时,才展纸绘画一幅,笔法精绝,潇洒雍容豪迈,比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  1933年,济元先生接到从家里寄来其先父遗像,拟请人画幅真容留与后辈瞻拜,为大千先生知悉,他便自告奋勇说:&让我来试笔&,随即展纸挥毫,为辉廷公画了一幅&行乐图&,请于右任先生署端,谢觐虞题词,装裱成轴珍藏。这两幅稀世之作,现在还完好珍藏在济元先生家中。又据华东师大教授罗永麟先生(早年在日本与济元先生同学)说,张大千在上海仿绘石涛的画,有一部分题款是济元先生写的,因他学石涛的字几可以乱真,甚得大千先生的赏识和器重,张、晏之间亲密无间的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济元先生与大千先生相处的时间比善子先生相处的时间长得多,幼年和青年时经常在一起,1937年从日本回国后直至大千出国之前,两人也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济元先生从日本回国后首先住在大千先生家中,受到热情的款待,大千先生将他首次在北平与溥心畲合作的&幽岩泉壑&小卷相赠,爱如拱壁,从不离囊,后来还请于右任、刘禹生、沈尹默、林山艘、谢无量、向仲坚诸名家题识。  至于大千先生离开北平,是和济元先生的劝说分不开的,据济元先生说,有一天他们俩人正在闲谈,忽有一人送给大千一聘书,聘请他到某敌伪学校任教,当时大千先生感到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济元先生认为这是关系到画家的声誉和气节问题,如应所聘,将会招致世人的唾骂,便向大千先生陈述利害,劝其早作离平之计,大千先生也觉得很有道理,接受建议,于是两人积极准备作品举办画展,但忽闻江陵失陷,心情皆极不安,乃决定迁出城外,借住颐和园&乐家轩&杜门谢客,日以继夜,赶画作品,筹款作返川之计,在园居期间,二人常登楼凭栏远眺,笑傲湖山,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有一天,日暖风和,两人联袂,步出颐和园,各雇一毛驴代步,一路赏览风光闲聊,不知不觉来到&樱花沟&。据说此地是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旧居&退谷&所在地,一眼望去空林寂静,柴门紧闭,但见牡丹盛开,又闻杜宇声声,不觉皆起思乡之念,大千先生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六言诗和联语一副:  六言诗:深红落尽空山,嫩竹初寻&退谷&。  到门不见主人,敢道高情在竹。  联语:感旧已无边海鹤,怀乡忽听蜀山鹃。  济元先生也乘兴步韵成了一首:  买驴代步看山,揽胜寻幽到谷。  柴门紧闭无人,唯见牡丹翠竹。  一日之游,感慨万千,继而把画展举办后便决定返川行期,先由济元先生把大千的两个儿子雅谷、雅弗及其所藏名画随身带走。 日便离开北平经津、沪到香港等候,同年5月大千先生也离开赴港,借住简琴斋先生家,简是金石家,收藏书画古董甚多,在此有幸大饱眼福。 稍后张、晏两人一道去友人何冠五爱,观赏李唐的&采薇图&真本,更是胸次壑然,两周后,济元先生先离港赴渝,两人征尘甫卸,随即投入紧张工作,共绘好山水、人物、花鸟八十多幅,在渝又举行抗日募捐画展,展后联袂赴蓉,下榻友人严谷孙家中,严为清咸丰、同治时名人,家藏古典书籍名画不少,得以观赏,获益良多。惟因此时城居常有空袭干拢,乃选定青城山的&上青宫&为落脚点,两人分住上下殿。每当天气晴朗风和日暖之时,两人一道出游,以窥青城之全貌,遇到好的景点,便写生留稿,或拍照片,可谓席卷无遗。  他们有时作画较久,感到疲倦,便漫步于殿堂,观看佛像,以舒胸臆。有一天,忽有道童来报:刘成禺先生来访。彼此之间,过去并不相识,但一见如故,把晤甚欢。刘先生对晏先生的作品,十分赞赏,给其画室题名为&晏公楼&,并将于右任先生送他的&全毛娲&巨幅拓片转赠给济元先生作为纪念。此拓片在国内不可多见,甚为珍贵,片中名人题字密密,大千先生想在片上题字,但无空隙之处,他风趣的说:&后来者竟无立足之地&,大家哗然。  在青城山这个风光如画的地方,生活了数个月,可谓极尽友朋游观之乐,也一生之幸事也。由于激情满怀,不禁异口同声的说:&来此名山,不有佳作,何胜雅怀&。彼此商量,取得一致意见,便积极进行举办画展之准备,但感当时所用的夹江连泗纸质量不尽人意,济元先生建议前往夹江协助改造纸质,大千先生也表示同意,便请李雅髯先生写一介绍信,先找夹江县长,再由县长领路去找大槽户石子青先生,在石家里商量改良纸事,共住四天,每天同几位技术较高的有经验的师傅反复研究、商讨、试制,不断改良,终于成功制出一批棉麻混合的画纸,带回了十多刀到青城山使用。济元先生回青城山时,大千先生已画好四十多幅,自己有三十多幅,够一次画展之用,经装裱后,便假成都春熙路中华书局二、三楼展出,获得观众的好评。不料这段时间,由于整天奔忙,操劳过度,以致在青城山&上青宫&患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部分未完成的作品,则由大千先生完成和落题,但病愈后复患脚疾,行动困难,不得已便与大千先生后回老家内江。不久大千先生重返成都,而济元先生脚愈后便移居重庆,俩人各处一方,各开各的书画展,虽不在一起,但彼此心心相印,时相惦念。  1945年济元先生与潘毅老师结婚后,曾去成都旅游,适逢大千先生在蓉举办画展见展览大厅四壁尽陈佳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兴奋不己,潘老师对其中一幅表现少数民族女郎的画十分喜爱,伫观良久,要想订购又怕影响大千先生的收入,只好作罢,当晚与大千先生谈及此事,大千先生拂着胡须大笑说:&你们没有勇气,胆量太小,好在最近要回内江,一定画张仕女补送你们,作为婚礼。&两月后,大千先生回到内江,便为潘老师画了一幅《仕女图》,画面仕女载歌载舞,舞姿婀娜,婉转动人,是大千先生的精品,此画后因生活急需售与成都文物商店,迄今常引为憾。  1947年秋初,济元先生去成都开个人画展时,大千先生还住成都的&昭觉寺&,故人重逢,捉膝谈心,倍感兴奋,济元先生把带去的花鸟作品《瑶台濯玉》请大千先生指点,大千先生细看之后提笔题了几句:&济元拟宋人布局,笔墨清润如玉若水,陈仲仁辈,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这是张先生对晏先生高度的评价。  尔后济元先生因生活所迫,奔走四方卖画为生,而大千先生则翩然出国远游,四海为家,从此天各一方,雁渺鱼沉。  1982年,济元先生客居深圳时,忽然传闻大千先生病逝台湾,噩耗传来,不胜悲感交集,感叹这位爱国爱乡的一代艺术大师,由于人为因素,至死不能遂其&骨归故山&之愿,不禁为之伤心落泪。这时济元先生为了寄托其哀思,改写大千先生生前的一副对联,作为挽联:  去国竟成辽海鹤,  怀乡忽听蜀山鹃。  表达了对这位几十年相处的良师益友的深情厚谊,死者如有知,当会含笑于九泉也。  四、解放前,报国无门,卖画为生  济元先生青年时期,满怀&工业救国&的宏愿,在成都、上海,以及后来东渡日本,学的都是机械工程、铁路工程和工业经济,在国难当头,又满怀报国的热情,克服重重困难,毅然由日本回国,愿将其所学,在战时工业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哪知回到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四川,在陪都重庆和省会成都,所见所闻,大所失望,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到处是文恬武嬉,纸醉金迷,政治腐败,工商凋敝,社会污浊,民怨沸腾,处处呈现一片凄怆的景象,在此官场裙带风盛行的社会,如无政治背景,并与同流合污,要想找一个靠技术吃饭的工作岗位,犹如&缘木求鱼&,在极端苦闷之余,只好退而便思其次,走上卖画为生的道路,当然,这不是其父之所望,也非自己始料所及,但环境所迫,为了生存,也只能走这条道路。计自日本返回,至1949年冬重庆解放,十多年之间,除与张大千先生在北平、重庆、成都联开画展外,自己先后在重庆、成都、昆明、自贡等地也开过多次的书画展,说实话,那个时候开画展,除弘扬祖国民族文化艺术外,主要是边展边卖,藉以得钱糊口,但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一日数变,民不聊生,多为生活发愁,有心思欣赏书画而舍得花钱买画者,实属凤毛麟角,所以依靠卖画维持生存,自是十分困难。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济元先生此时已有三个孩子,五口之家,在生活费较高的市中区,已难生活下去,不得已,只好搬到南岸乡间,生活水准较低,节衣缩食,勉强生活下去,但由于身无长物,常有寅吃卯粮的情况。济元先生夫妇,每忆起此时生活情况,不禁唏嘘叹息,若非解放大军来得快,一家人不知如今变成什么样子?  五、解放后走过的道路  1949年冬,重庆解放后,济元先生走过的道路,可用两句话来概括,既是康庄大道,洒满阳光,又是坎坷不平,前进受阻。  同许多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一样,画家在解放后四十多年来,既有受到党和政府隆情厚遇,学以致用,心情舒畅的时候,又由于&左&的路线的影响,不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走过一段艰难的路。  1949年重庆刚解放时,济元先生如久旱盼来云霓一样,心情为之大爽,欣喜自己所学的工业技术知识已有用武之地了。当政府提出技术人员归队时,便积极响应。最初得以参加中国民航重庆分局所属的前进灭火机厂搞技术工作,继而又调到市工业局,担任工程师,待遇从优,生活也较安定,这时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正是发挥所能,为国出力的时候,其爱人潘毅女士也参加了人民银行工作,一家生活无忧无虑,心情自然舒展,因此除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外,对自己爱好的书画,更是不放松研究创作。1951年,为支持抗美援朝,把举办画展时义卖的30多幅画卷的收入,全部捐献了;同年有作品参加重庆市解放后第一次美展;5月参加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重庆分会,为该会会员;1954年加入西南区美术工作者协会;1955年有作品《水竹双鸠》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1956年,以工笔画《梨花双鸠》参加全国国画展览,该画同年由朝花美术出版社选登,原作由国家收藏;同年以《荷花》一幅参加西南首届国画展;1957年以《玉树纹鸠》、《鹌鹑翠竹》两幅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国画展;同年又以《三军过后尽开颜》、《百万雄师过大江》、《骑兵滨习》、《旅顺口的收复》等现代军事题材作品参加全军纪念建军30周年美展,都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54年有机会旅游长江三峡,后又取道烟台,从青岛渡海登大连、览旅顺、辽宁等地,饱览祖国风景名胜,再入山海关、抵天津、进北京,然后渡黄河,入关中,仰瞻华岳,最后越秦岭,跋剑门以览褒斜石刻,而回四川,沿途写生打稿,为创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素材,平生所游,无逾于此时也。这段时期,既是学有所用,又有展示所能且处处受到尊重,确是一派大好风光。  可是到了1957年下半年到至1958年初,一场反右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扩大化的矛头也指向济元先生的身上,工作被下放,从市工业局下放到南岸新民牙刷厂(即现在塑料三厂),职称从工程师降为技术员,工资待遇降低四分之一,精神压力很大,且创作的道路也被堵住了。这时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茫然,幸好济元先生一向是个乐观者,在身处逆境的时候,尚能正确对待,泰然处之。对此一番挫折,并不感到惊惶失措,在困难的环境中,仍然没有懈怠工作,对艺术的追求,也不因此而放弃,反而坚定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向更大更广的深度下工夫。1959年,先生被很快摘掉了&右派帽子&,政治处境也有所改善,创作的激情,犹如春潮涌现出来,国家各级的画展大门又向他敞开,当年就有作品参加四川省的国画展览;次年又应中国佛教协会巨赞法师之邀,为纪念鉴真东游日本1200周年纪念,特绘一幅鉴真和尚画像,受到有关方面的称赞。是年七月初得同慧明道士畅游黄山,八月末又登匡庐,饱览名山胜景,荡涤胸中尘虑,心情也较愉快。  1962年,济元先生因公出差北京,由感冒引起了严重关节炎,几乎不能行走,必须住院治疗,请示厂方,未获同意,无奈何,请了长期病假,借住其外甥处,医药及生活费由朋友帮助。翌年,恢复健康,又鼓起勇气,束装南下,再次旅游庐山,但身边只有150元, 幸得同游道士慷慨解囊相助,才得饱览匡庐之真面目。旅游结束后回到北京,在美术界一些朋友鼓励下,由朱德委员长、陈叔通、郭沫若等名流的推荐,假北京政协礼堂书画室举行一次画展,展出在庐山写生的作品40多幅,朱老总及郭沫若等知名人士亲自光临指导,题词鼓励,毛主席也来参观,并说:&台湾有个张大千,大陆有个晏济元&,评价之高,于此可见。  1964年末,全国政治气氛又起变化,重庆新民牙刷厂领导认为济元先生久假不归,派专人到北京,叫他回厂工作。不料在去火车站的长安街上,先生不幸被一辆莽闯的自行车撞倒在地,一时走路有困难,乘一辆三轮车拖到火车站,然后乘火车回渝,经过1000多公里的长途颠颇,使其病情恶化,以至形成瘫痪,从此一病八年,卧床不起,迄今思之,犹感心酸。  屋破又遭连夜雨,一场比反右运动更大的文革政治大风暴又刮起来了,摘帽的&右派&仍被当作批斗的对象,日子仍是很不好过,厂领导认为济元先生不是工会会员,又是长期病号,停发其工资,每月只发24元的生活费,去北京的旅费200元还得从中逐月扣除,有时只剩下10元钱, 全家七口只好靠潘老师月薪70多元维持生活。此时潘老师的学校认为其丈夫既有问题,不宜上讲台,便把她从城里调到南岸弹子石一所中学搞事务工作。搬家后,病人要护理,孩子要上学,家务担子都落在潘老师身上,这样的超负荷,实在是很难熬过的。不得已,只好把家里一些线装书卖掉济急,1965年实在过不了关,便叫长子秉正(当时21岁)拿了他父亲几幅画到城里经营古旧的商店出售,当时从北京来的买客,看到是济元先生的作品,而且是济元先生的真迹,十分高兴,表示愿意收购,并亲自随同秉正到家选购多件,遂济一时燃眉之急。卖画虽是解决暂时经济困难,但一些精品,是绝不轻易卖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  济元先生一生中虽然遇到种种不愉快之事,他今所以如此长寿,乐享期颐之年,正是他保持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充满热情分不开的。  六、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1972年,济元先生病势已有好转,渐能行走,生活已能自理,这时虽年已过古稀,但仍想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国家做出贡献,便向厂领导申请复职,经厂领导研究后,被安排在厂里负责技术工作,直到1974年才申请退休。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大快人心,全国人民脱离苦海;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积极拨乱反正,为害多年的极左路线,才得到大力的纠正,知识分子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新局面,这时济元先生也如枯木逢春,壮心不已,决心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所长,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于是便从足下工夫做起,一有机会,就整装出发,从大自然中搜索绘画的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连年游踪,概述如次。  1978年初春,偕老伴前往昆明,下榻于前留日同学李华飞之子李忠祥家,看到在三十年代赠给其父的一幅工笔花鸟画尚悬于壁上,不禁感慨系之矣。忠祥夫妇怡然以父执相待,工作虽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同出游,昆明的山山水水、古迹名胜,对济元先生来说,并非陌生,但乃有极大的吸引力。解放后,滇池、西山、金殿、黑龙潭等处经整理修饰后,焕然一新,非解放前之旧貌可比。重游这些名胜古迹,多年居家卧病的郁积,此时已荡除无遗。在此期间,曾应石林宾馆之邀,为其作画,便在此逗留月余,有充足的时间,观察石木岩理结构,觉得千岩万壑都是直线线条,不可能沿用旧的方法去表现它,得先审清峰形向背,及其肤理层次,取其神态,成竹在胸,然后下笔,庶几近之。大石林的莲花峰,最为高险,绝顶石梁横亘,长不过寻丈,宽仅四尺多,而下临深壑,过者莫不胆战心惊,但济元先生偏不服老,飞步一跃而过,因而得以居高临下,俯览石林的全景,看到石林奇石突起,群峰耸立,千姿百态,特感兴趣,此中乐趣,实非一般只知穿行于石间隙往者所能领略也。  石林另一奇观为地下隧洞,进入洞口,曲径通幽,只能容一人蛇行蟹进,上下盘旋,惊险万状,但也没有难住济元先生亲临其境,这是由于他好奇猎险和具有大无畏精神,才能做到。回寓之后,兴致勃勃,便赋石林歌记之。歌云:  天下名山多奇特,最奇不过石林山,石林神妙不可测,莲壶岂必非人间,上接太虚藏云表,下临无地潜深渊,地崩、山摧、断崖绝壑,动心惊目不忍观,回途鸟道,崎岖倒折,猿猱欲渡愁攀援,忽闻栖鹘鸣古木,又见万仞开青莲,蛇行蟹伏穿罅穴,豁然开朗别有天,翻身援不跻危级,一步跳上莲花巅。莲花之峰接云汉,披襟咳唾心茫然,万类有情终也老,人生无欲即无牵,我来正逢春雨节,争春桃李何烂斑,手把毛锥一挥洒,任我纵横写自然。  广西山水清奇,桂林、柳州尤为游览胜地,驰名世界,数年间,济元先生为探奇览胜,搜采画材,及应有关方面的邀约,先后去柳州多达四次。第一次是1978年,从昆明前去为柳州饭店作画;第二次是1979年初夏,由柳州外办主任兼中旅社经理梁桂柱同志来渝接去的,此次在那里绘刘三姐故事画及柳州名胜各十幅,第三次是1981年去桂林开画展,取道柳州住柳州饭店,饭店负责人王秀亭先生对人热情豪爽,画展得到他大力的帮助,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第四次是1982年,济元先生夫妇再去桂林,经过柳州,仍住柳州饭店。此次小住柳州时曾由柳州市领导派专人陪济元先生游览柳北融水一带,这里是苗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民房屋,多用竹、木建成的两层楼,上层住人,底层关牲畜,沿途山环水复,林木葱茏,融江清浅,民风淳朴,风景宜人,以其自然条件,将来必是一个可供开展,前途看好的旅游区,能在它尚未雕饰之前,欣赏其自然美态,对画家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  桂林的山水更吸引画家的兴趣,因此在桂林活动的时间要长些,1978年整个秋季都在桂林度过,在那里长住漓江饭店,作画六十多幅,一部分赠与该店。在桂林最使画家难忘的是结伴畅游漓江,漓江两岸山形奇特,平地突起,星罗棋布,山上山下竹木濠茸,苍翠悦目,且多洞壑,幽邃奇丽,江水潆洄,清澈见底,富有迷人的色彩。阳朔的山光水色,更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里有刘三姐抛绣球的大榕树,又添一番胜迹。世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确是名不虚传。游兴助画兴,济元先生便将此行所得素材,综合整理成为一幅&百里漓江&长卷,长约二十米,十分壮观,慷慨地赠予桂林外事办事处,作为永久纪念。  当济元先生结束岭南之游,他似有一番新的体会,深深地感到向大自然学习是无止境的,他说:&看尽云山是我师,真是言之至理。&  1978年冬从桂返川的路线,原来是乘机先到上海,重游西湖后再回川,但抵沪后,因天气骤然变冷,身体不支,便改变主意,乘轮沿长江西上,因系坐上水船,速度较慢,江岸风光,畅览无遗,至武汉时,在那里逗留一周,为长江航运局作画十余幅供其出版长江画册之用。继而登轮西进,那时葛洲坝水利工程才破土动工,夜间工地上灯火通明。船入三峡,天刚破晓,景色朦朦胧,别有一番情趣,人们常用什么朝云暮雨,风鬟雾鬓等词句来形容三峡群峰,济元先生别有见解,认为这未免太软绵绵了,应该用雄奇刚强的词句来描绘它、歌颂它,才能体现出它的气势,他说:若把桂林山水以清雅如娟的妙女争奇斗艳的话,那么三峡的山水则有如个个筋骨怒张,力气无比的勇士,排成行阵,崭然屹立在你的面前。这一次,他趁在船上闲的时间较多,一共打好写生画稿三百多张,作为其创作《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宝贵素材。济元先生深感此次漫游长江,不仅大饱眼福,而且画稿盈囊,心潮澎湃,回味无穷,不胜欣幸,回到家中,已是&岁聿云暮&。但扬子江两岸雄伟峭丽的山势,滚滚的江流云雾的幻境,仿佛长萦其脑际,游荡在他的胸中,诚有万壑在怀,呼之即来之势。  1979年,应中央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之邀,到首都小住,作工笔、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等画六十多幅。越明年仍留住北京,畅游京华名胜古迹,欣鉴京中建设新貌,并会亲朋好友。是年五月回川后,曾出席四川省文代会,被选为中国美术协会四川分会理事和重庆市政协委员,七月应重庆市政府外事处之邀,上缙云山作画数十幅。并在作画时借景赋诗,诗云:  玉蕊莲花次第开,聚云楼阁锁层嵬。  狮峰万仞云中起,猿啸一峰天外来。  夕照游人多往复,朝阳啼鸟自徘徊。  贺龙旧院得炉畔,掩映岚光宝塔台。  此诗的妙趣在于把缙云山的风景名字中玉蕊、莲花、狮子、猿啸、夕照、朝阳、香炉、宝塔、啼鸟等均嵌入诗名中,真是令人叫绝。  继而在1981年被选为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重庆中山书画社社长等职。  1982年,广东省深圳市总工会文化宫开幕,事前约济元先生前往开个人展览。9月21日,他应邀偕其老伴乘机抵广州,然后赶赴深圳。画展从国庆日起展出一周,东道主办事十分周到,联系了当地报界和香港《文汇报》先后为画展作了专题报导,并印发日文说明,对作品加以介绍, 在书画界及在社会中引起人们的注目,起到良好的影响。深圳市委书记偕其夫人亲临参观,并邀住&新园&招待所,受到热情的款待,在那里乘兴画了五尺《梅竹图》、《黄山云海》各一幅,赠与&新园&招待所,作为纪念。另外又画《峡山色图》一幅赠深圳市府,深受赞赏。当时适逢《红旗》杂志总编熊复先生夫妇也在那里,相约同游蛇口建设区和参观沙头边防地界,对深圳特区建设速度之快,留下深刻的印象。画展结束后,于十月十五日离开深圳,前往广州。  在广州结识了许多曾闻其名而未曾见面的新朋友,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并有机会再次领略花城的风光。先后住在&珠岛&、&东方&两宾馆,其馆建筑宏伟,设备完善,馆庭花木掩映,秀丽芬芳,雕栏画栋,悦目赏心,到处显示南方特色,馆方待客都甚殷勤,使人有&宾至如归&之感。住&珠岛&宾馆时给该馆留下《茶花》、《芭蕉》、《峨眉晨曦》三幅,作为纪念。客居&东方&宾馆时,该馆负责同志征得济元先生同意,将其随身所带的四十多幅(其中有他心爱的《庐山》长卷),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临时画展,丰富了中外旅客的文化生活。一个多月的广州生活,感到目不暇接,除游览了市区的光存寺、六榕寺、白云山、动物园、植物园等名胜古迹外,并由有关部门派专人陪同游览周围风景区,北边曾到从化温泉,被旅馆安排进住同总理生前曾经住过的房间,想到屋里一桌一椅,都是他老人家用过、摸过的东西,睹物思人,益对总理的怀念和敬仰。因而画意勃发,画了一幅笔墨酣畅的《墨竹》图,并题咏竹的诗句,以表达对周总理的情思。诗云:  老年画竹不似竹,节劲心灵志不屈。  枝叶扶疏总有情,老干轩轩擎天柱。  莫将芦苇轻相似,亮节高风耐霜露。  忽见素壁走龙蛇,破屋穿墙惊突兀。  安得渭川千万亩,清贫太守堪饱腹。  兴酣泼墨发颠狂,不计似竹不似竹。  温泉附近的天湖水库,位于山顶,平湖绿浪,洋洋大观,既可灌溉发电,造福农民,又为旅游区陪衬了风景,真是一举两得。返寓时径由崎岖小道,冒险下山,为此先生又有感赋一小诗:  天湖飞瀑下师姑,万斛奔雷泻玉珠。  楼在半山人在野,细描青绿入吾图。  在广东期间,先生游过佛山祖庙,仔细参观了石湾的陶瓷、花灯等工艺美术品,又冒游西樵山,这里是清代岭南画派名家黎二樵先生盘桓楼息之地,老年涉足至此,殊感欣幸。  12月6日在广州画了《长江山水图》一幅,赠与杨应彬同志(当时任广东省副秘书长)并在图上题了一诗。诗云:  三峡山河天下闻,轰雷银甲走江声。  嵬崖绝壁离奇甚,词客骚人咏叹频。  西岭春云严柏笔,香溪晚霜明妃村。  杨君旋有步韵见和之作,诗云:  蜀水巴山久誉闻,迩来初听峡江声。  瞿塘潋滟风波急,神女巫峰雨雾频。  白帝空留先帝庙,楚王 负屈平村。  画师自有丹青眼,写入长途万象生。  当时广州市副市长欧初同志擅长书画,兼精鉴藏,一日邀济元先生前去作客谈艺,乘兴就作曾在欧初同志临摹碑贴的手迹题词,文云:  王戍之冬,桂山主人所藏名迹,精品颇多,展玩摩挲,爱不释手,眼福为之不浅矣。主人勤于政治,富于收藏,多文善书,公暇即临池为乐,令观其所临,&乙瑛碑&全文约六百字,自始至终,神气充沛,精光奕奕,足见欧公琴心剑胆,雍容大度,诚难得也,可宝可佩。十月十五日书。  连年两广之行,济元先生深感岭南各界人士(包括党政方面)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爱好书画,蔚然成风。文采风流人物,不可胜数,他们尊重艺术,大力提倡鉴赏作品,也很有眼力,值得川人学习。  济元先生在进入耄耋高龄之际,仍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身体康健,思维敏捷,对书画一道,仍是孜孜不倦,继续深研,每天笔不离手,精益示精,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不计年事已高,于1992年10初亲自远抵北京,假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一次个人书画展览( 由重庆市府为其主办),时重庆市领导同志在京参加会议,都参加了书画展开幕式,此次展览在首都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和高度的赞誉。日至12月2日还在重庆市博物馆举办其个人书画展(由重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市文化局、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共展出书画作品160多幅,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在此之前和我市著名的十多位老年书法家在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一次书法展,其&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足为后学者之楷模。  七、全面的才华  济元先生不仅在绘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词、书法、篆刻方面也是一佼佼者,堪称多才多艺。  (一)在绘画方面:八十多年来,他执着地追求、刻苦地钻研,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绘画领域中,猎各家之所长,取各派之所精,从中吸取有益而丰富的养料和知识,结合个人的实践,创作出大量的山水、人物、花鸟等作品,每件作品都显示出其高雅、雄秀、隽美、清新的艺术风格,博得人们的喜爱和高度的评价。先生的山水和花鸟是比较推崇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他认为石涛和八大山人的笔墨运用灵活,风格豪放。  他的绘画作品,拟古而不为古役,立意深邃,着笔生动,工中有写,写中兼工,着色明丽而不媚俗,勾勒、点缀、渲染、烘托和严谨的布局,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整个画面既流露出一种传统的艺术美,又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特别是他的泼墨与细致的勾勒交融的山水画,更给人以一种豪放、超逸、沉着痛快,气度不凡的感觉。这一幅幅作品的表现,时而幽静,视野开阔,令人欢喜,时而急促,陡峭严峻,引人奋进向上,其变化无穷,岩荡多姿,处处显示出艺术家的高度修养和多种的风格。  先生在一九八四年为本市图书馆新楼所作的《三峡朝晖图》,长八尺,高四尺,画面近处用石青,石绿层层设色,浓翠而厚重,挺拔的群峰,蜿蜒在远方,用笔更加考究,阴阳向背,层次分明,功力深厚,特别在色彩的处理上,更独具匠心。那青翠的群峰,沐浴在淡赭色的朝晖中,色彩清润而不浮荡,沉着而不晦滞,使画面色泽愈见秀润自然,使观者焕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再看先生所作的彩色荷花,幅幅都是气势磅礴,洋洋大观,那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栩栩如生的荷叶,令人叹为观止。  先生治学的立论是&学古必敌古,创新必破,不能墨守成规,时刻要突破规范&。对学习外国艺术方面,他的主张是&洋为中用&,把外国好的技法融入中国画中来。他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所以他的作品富含时代的气息。先生深刻地领会到&外师造化&的含义和精神实质,所以他从青年时代到晚年,一有机会,便整理行装,畅游祖国名山大川,大量写生,为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由于他胸存丘壑,所以作画时不作底稿,兴致来时,一气呵成,既不犯雕琢之气,又不犯过于严谨之风,独具所长。  (二)在书法方面:先生的笔底工夫可谓深矣。他在绘画过程中,特别强调书法与画法的关系,认为书画同源,书法是绘画的基础,只有掌握好书法的技法,才能悟出绘画的笔法,主张学画必先学书,书成而后学画,必有所就,他强调无论写生或创作,都必须贯穿书法的理论和技巧,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作的荷花、水仙、墨竹,所以能达到笔酣墨畅,将草书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说是书画高度结合的典范,也是他一向重视书画结合的结晶。  济元先生自幼学习书法,先由魏晋入手,上溯篆隶,遍临历代名碑法帖,自出抒机,形成个人的风貌,他的篆书,法宗石鼓、隶书得于礼器、石门之精髓、楷师魏晋六朝,熔碑铸帖,于石门铭、郑文公、瘗鹤铭都具心得,行草出于王羲之,行笔自然,妙趣盎然,飘逸潇洒,,神采而富风韵,高雅脱俗,令人观之,不禁赞服不已。他的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但由于他的画名大,因此书的名气为画名所掩,其实他的书法也堪称名家,足与其画相映成辉而益彰。  (三)在诗词方面:先生的文学修养很深,是一位才气四溢的诗人,他的诗词,因喜爱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雄,苏东坡、辛弃疾的磅礴,而受到一定的感染,所以观察他的诗词,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也蕴含着豪放、沉着、拓新的气魄。如他所写的赞漓江的诗歌:&六合无尘,空明万里,雨过山青,光生如洗&;&漓江之美美如何,美人如花在云端,螺髻云鬟身玉立,明当翠羽垂双肩,水融融兮清可监,山苍苍兮秀可餐,清可监兮鱼可数,秀可兮山可攀,君不见二郎锦柱撑天地,阳溯清流涌碧莲,又不闻三姐放歌,山鸣谷应,余音尚绕青冥天,人生何幸得此景,直欲留居二百年。&诗的节奏悠扬,韵律清奇,赋物抒怀,意境幽远,把漓江的景物,写得淋漓尽致,既现实,又具浪漫色彩,令人读之拓襟陶醉。  在篆刻方面:济元先生对篆刻不但兴趣浓郁,而且研究颇深,技巧也非一般,先生早年就喜欢玩这方寸之物,在沪求学时,曾与江南金石名家方介堪先生交谊笃厚,互相探讨印艺和其口传书授,获益非浅,加以自己刻苦深研,技艺日见成熟。他的篆刻法宗秦汉,印从书出,章法平中求变,朱文印圆润秀逸,寓刚于柔,醇和而有韵味,白文印得汉印之神髓,凝练大方,极富内涵,所作虫篆各肖形印,栩栩如生,生动可爱,虽不常刻,奏刀便成佳作。他的金石作品多达四百余件,所作不同类型的书画都是使用相应的印章,把诗、书、画、印融成一体,构成极为完整的佳作。  像济元先生诗、书、画、印四者都具备,而且都精湛的艺术家,在书坛艺苑中,并不多见,实在难能可贵。虽然,先生享有名家的盛誉,但先生从不以名家自居,也不以艺高而自满,他常说:&艺术是无止境的,在书园画圃中,我还是个小学生。&充分体现出他的谦虚、严于律己的美德,从他每天埋头伏案、读书、绘画、写字从不间断的情况看来,他当&小学生&的精神,确是话由衷出,实在可称可赞。  济元先生的人品道德,也是令人钦敬的,他在谈书论画时常常这样说:&文如其人,书画也如其人,一个人如果品德低劣,心底猥琐,是绝不能创作出格调高雅的作品。&正是由于他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所以才孕育出他的高超的艺术成就。他一生虽经磨难,道路坎坷,但他胸襟坦荡,乐观大度,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对事业是呕心沥血,竭其所能,报效国家。1951年曾作画三十多幅,义卖后把收入全部捐给抗美援朝;1987年又将其精品三十余件,义卖后捐赠重庆市残疾人基金会。他常语重心长地对人说:&做人首先要有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不要认为外国人一切都好,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各贵宝的文化遗产,是洋人望尘莫及的。&从他发自肺腑之言,可见高尚的道德和忠心耿耿的爱国心,是始终不渝的。  八、匠心独具、富有特色  纵观济元先生一生走过崎岖不平的道路和众多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具有个性的风格:  (一)梅花苦寒香更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已在书画领域中初露头角,并有一定的名气,今天有此辉煌的成就,却不像其他艺术家是受过学院式的系统的艺术教育得来的,他从未进过任何艺术院校,因为他在国内外学习时期,攻习工科,学习的是机械工程、铁路工程和工业,与艺术一点不沾边。解放后,担任的工作是工程技术,并已获得工程师职称。然而,他一生出名的却在书画艺术方面,确实令人费解,但也并不奇怪,自学的门径也能造就不少有成就的人才,济元先生的艺术成就就是从这条道路走出来的,堪称自学成才的典范。但由自学到成功,他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当比科班出身的艺术家要多得多,假如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毅力与精神,是绝不可能达到的。  (二)能于创新不忘本:先生的作品,富有民族风格,由于他一向深研祖国传统的艺术,从中吸取其精髓,又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之不至陷入旧的巢臼,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他的作品,民族气息很浓。他常说:&我们只有心中具有民族的尊严,掌握住中国的审美观点,才能使自己作品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由于先生的生活和阅历丰富,又能融纳新的技法,所以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隽逸清秀的感受,起到涤尘荡俗和悦目赏心的作用。他的几幅备受众誉的《木笔纹鸠》、《水仙》、《墨竹》就是突破了宋苑画的拘束,花则鲜嫩欲滴,鸟则跃跃欲飞,竹叶没有介字和个字的框框,独出己意,自成一格,秀劲挺拔,神韵洒落,高节凌云,是人格化和艺术化的竹,比真竹还美,但又没离开传统的风貌。他的山水画,由于他重视&外师造化&,达自然之美,抒胸中之情,笔挟元气,墨透灵光,新意四溢,沉着痛快,高雅脱俗。人物仕女画,设色典雅,线条流畅,逸气扑眉,吴带当风,令人百看不厌。这非有高度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笔底工夫,是很难达到的。  (三)艺术全面皆精湛:济元先生由于艺术选诣深,所以不但具有诗、书、画、印四者兼备的才能,而且这四者中又能全面的发挥,其精湛、独特、全面的才华,实在令人佩服。  结 束 语  最后略谈先生的生活情趣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先生是一位富有修养,人格高洁,才华全面的艺术大师,平时显得端庄、凝重、宁静、温馨、向无疾言厉色,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刚正不阿,虽身无长物,但其书画不易与人,因这常误被说有傲气,实非如此,他捐献国家的福利事业,一点也不吝啬,与一些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心,未见一点傲态,总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而且妙语连珠,风生四座。先生一生不嗜烟酒,不饮茶水,惯喝咖啡,待客也常以此代茶。先生待人诚笃,热情好客,每当留客用饭之时,常常亲自下厨,亲手烹出可口的正宗川菜待客,据说这点与其挚友张大千先生很有相同之处,由于他自己酒不沾唇,当他举杯嘱客之时,自己杯中装的是透明度高的白开水,而力劝客人多饮杜康。先生口味清淡,少吃油腻食物,生活很有规律,起居饮食都有定时,今虽年已九十八,但鹤发童颜,神采奕奕,步履矫健,声音宏亮,思维敏捷,眼明心亮,毫无龙钟之感。先生一行畅游名山大川,举凡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冀北岭南,两广桂穗,港澳珠深,无不留下先生的脚印,先生与其夫人潘毅女士心心相印,数十年如一日同甘苦共患难,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真正做到白发揩老,堪称模范夫妻,只是近日老伴仙逝,对他打击较大。先生常语人曰:&我今天有所成就,也有老伴的一半&。期先生当此艺臻&炉火纯青&之际,创作更多更佳的画卷,传流于世,以助后生,此笔者之所厚望也。
(责任编辑:朱映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26日预展地点: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预展时间:日 下午预展地点:5644 Telegraph A预展时间:日-29日预展地点:广西南宁市明园新都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前城市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