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功莫忘,兽中之王性凶残,十指之数不空,知难而进的意思是什么非好汉

拥有1个小站,订阅1个话题,关注32个小站
圣女贞德,约1485年画成。由于她唯一的一幅画像并没有流传下来,日后有关她的描绘都是后人凭空想像的。
贞德,法语:Jeanne d'Arc或 Jeanne la Pucelle,日-日)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
圣女贞德,约1485年画成。由于她唯一的一幅画像并没有流传下来,日后有关她的描绘都是后人凭空想像的。&&
贞德,:Jeanne d'Arc或 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和,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解,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后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在一次小冲突中为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以和罪判处她,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当众处死。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为她平反。500年后被封圣。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圣女贞德崭露头角前的法国,是法国历史上最阴暗的一段时期,长期的战争让法国人民遭受了大量苦难。法国北边的一大片领土被英格兰军队所占据,而且这些地区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国&的名义永久成为英格兰领土了。当时的法国国王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大约在贞德出生的那年发疯了,导致他完全无法处理政事。国王的两个亲戚,公爵无畏的约翰与奥尔良公爵路易,经常为了摄政的权力与王室成员的监护权而争吵不休。而当(Isabeau of Bavaria)的婚外情绯闻传出后两派的斗争急剧升高,各自开始绑架王室的成员,斗争在达到最高潮,无畏的约翰策划刺杀了路易公爵。这两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称为(约翰)与(路易)。
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借着这场政争的混乱入侵法国,在的中获得戏剧性的胜利,并接着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城镇。未来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他4个年长的哥哥都去世后,于14岁时承担起了王储的头衔。他第一项重大的行动是于1419年和无畏的约翰缔结和平协议,但这次谈判却变成一场大灾难,查理事先保证会保护约翰的安全,但在谈判中约翰却被阿马尼亚克派刺杀了。继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于是改与英格兰结盟,大片的法国领土都被英格兰和勃艮第人占领了。&
贞德的时代法国面临的险恶环境&&&&
,签下了《》,条约中承认了由英格兰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继承人来继承法国王室,这等于剥夺了王储查理的继承权。条约还引起了关于王储其实是王后与奥尔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国王查理所亲生的揣测。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于1422年在2个月内相继去世,留下了一个婴儿─&亨利六世,在名义上成为了英法两国共同的国王,由亨利五世的弟弟(Bedford)摄政。
到了1429年,几乎法国的整个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国的控制下。英格兰占领了,而勃艮第人则占有。兰斯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是法国国王进行加冕典礼和祝圣仪式的传统地点,尤其是这时主张拥有王位的法国王室成员都还没有进行过加冕。英格兰这时展开了对奥尔良的攻势,奥尔良处在上,它成为了最后一个能阻挡英军长驱直入剩余法国领土的战略要地。法兰西民族的存亡面临了空前危机,依据现代历史学家的说法&整个王国的命运都系在奥尔良上了&。但当时却没有多少人对奥尔良的未来感到乐观
贞德出生于法国和边界一个叫做的农村,父亲为(Jacques d'Arc),母亲为(Isabelle Rom&e)。她的双亲拥有大约50英亩的土地,并经营一座农场,同时她的父亲也担任了村庄里不太重要的官员职务,负责收集税金并领导看守村庄的工作。这个村庄属于法国东北部仍然忠诚于法国王室的一小块孤立地区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领土所包围了。在贞德的童年中,村庄遭受了几次袭击,其中一次甚至使村庄起了大火。
贞德后来证实了她在1424年遇见第一次神迹。她据称遇见了大天使、和,告诉她要赶走英格兰人,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在她16岁时她请求她的亲戚杜兰德&拉苏瓦(Durand Lassois)带她前往附近的,她在那里向当地的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说明来意,希望能带她前往王储的所在地─&。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这并没有让贞德就此打退堂鼓。
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来,随同的还有两个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在他们的支持下她获得第二次接见,在谈话中她并说出了一些神奇的战情预报,预言奥尔良附近的法军会在(Battle of the Herrings)中战败
在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后,博垂科特终于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她伪装成男性,穿越了广阔的敌方勃艮第领土,最后到达王储查理在希农的城堡。在会面中她给了查理极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着指示在对贞德进行背景的调查和神学上的检验以证实她的道德。在这个时候,查理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筹措了资金以发起一场。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花费都是他人捐赠的。历史学家Stephen W. Richey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贞德的军队在到达战场,但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对此大发雷霆,无视于其他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计划先补给奥尔良的判断,贞德主张直接攻击英军,她投入了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并随身带着她那明显的旗帜。对于贞德在战场上的实际领导能力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论之一,目击者声称她常常在战场上做出相当明智的决策,但士兵和将领们往往将她所获得的胜利视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传统的历史学家如Edouard Perroy则推断贞德在战场上的领导作用主要是在士气上的。这些分析往往是根据后来贞德在审判上的证词,贞德声称她更注重她的军旗、而不是她的剑。最近学者在审判证词的解读上则较常指出,跟随她的军官们将她视为一个足智多谋的战术家和成功的战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张:&她持续领导著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历史学家都同意,法军在她的领导下都能创造相当非凡的胜利。
贞德非常轻视法军将领们一向谨慎行动的战略,在战场上她采用正面的猛烈攻势来进攻那些英军堡垒。在攻陷了几个堡垒后,英军开始放弃其他木制的防御建筑,并集中剩余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奥尔良联外桥梁的石制堡垒&&(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军开始进攻土列尔,贞德在交战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们抬离前线,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来,负伤重返战场以领导最终的攻势。
在奥尔良的迅速胜利,使法军开始计划进一步的攻势。英格兰人预期法军的下一个目标会是或;迪努瓦公爵后来证实这的确是原本计划的目标,但贞德坚持应该朝兰斯进攻。在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胜利后,贞德说服查理授与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on)全权指挥军队,并获得允许进攻罗尔河附近的桥梁,以作为稍后进攻兰斯的序幕。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提议,因为兰斯的距离是巴黎的两倍,而且已经深入敌军领土。
法军在6月12日攻下了,6月15日攻下,接着在6月17日攻下,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贞德所做的决定。其他的将领,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对贞德在奥尔良的胜利印象深刻,而都转为贞德的忠诚支持者。贞德还在札若的战斗中,警告阿朗松闪避来袭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场战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时遭到石头击中头盔,但她仍继续战斗。在6月18日,预料中的英格兰援军到达,英军指挥官为(John Fastolf),这场(Patay)可以看作是的逆转:法军先锋部队在英军的阵势准备完成前便发动突袭,在接下来的战斗里歼灭或俘虏了大批的英军,并俘虏了英军指挥官,与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则成为英格兰可耻战败的替罪羔羊。法军在战役中只承受了极小的伤亡。
法军于6月29日开始从进攻,并于7月3日在与勃艮第城市的谈判中使奥塞尔保持中立,法军于是得以通过,其他途中路经的城镇也都毫无抵抗的重归法国一方。而之前签定了特鲁瓦条约的,也在四天的围城后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军队到达特鲁瓦后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传说此时贞德结识了一位名为&兄弟理查&(Brother Richard)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长期以来在特鲁瓦宣扬世界末日将近的警告,而使当地的农民改种植豆类&能够早熟的作物,军队到达时豆实刚好成熟,于是便解决了粮食问题。这个传说被历史学家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引用,他以此主张贞德扮演的其实是神圣化的角色、而不是实际的一些能力。
兰斯在7月16日打开了大门,加冕典礼迅速于隔天早晨举行,查理王储正式加冕为查理七世。虽然贞德和阿朗松极力主张进攻巴黎,但查理较倾向于与勃艮第进行谈判以达成休战。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于是利用谈判来作为缓兵计的策略手段,在谈判的同时暗中增援巴黎的防御。法军继续往巴黎前进,途中获得更多城镇和平的投降。由贝德福公爵率领的英军与法军在8月15日相遇,双方打成平手。法军接着在9月8日进攻巴黎,尽管贞德在战斗中被石弩击伤腿部,她仍然继续指挥军队直到当天的战斗结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军撤退。许多历史学家将这次撤退归咎于法国大臣(Georges de la Tr&moille)所犯下的政治大错。
贞德在卢瓦尔-沙里特(La-Charit&-sur-Loire)度过了没有战斗发生的11月和12月,接着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并在5月13日前往以抵挡英格兰和勃艮第人的攻势。在的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贞德被俘虏了。当她下令军队撤退回贡比涅城时,她处在军队的最后方以确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里,但就在这时贡比涅城因为害怕英军跟着闯入,没等到所有部队撤回便将城门关下,贞德与剩余的后卫部队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虏。
当时有关俘虏的惯例是,只要俘虏的家人能付出赎金便能将他赎回,但这次勃艮第人不想这样做。许多历史学家指责查理七世没有努力进行援救。她试图逃跑了好几次,有一次甚至从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来,摔在干燥了的护城河的柔软泥地上而没有受重伤。在一番谈判后,菲利普公爵将贞德交给英格兰。在法国北部的一名主教(Pierre Cauchon),在这些谈判和稍后的审判中担任关键的角色,他是英格兰的强硬支持者,并认为自己有责任确保贞德会遭受惩罚。
指控贞德为异端邪说的审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贝德福公爵宣称法国国王的宝座应该属于他的侄儿&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则破坏了这一切。审判的程序于在展开,由英格兰占领政府主导,审判的程序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杂乱无章。
总结一些主要的问题,担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审判权只是法律上的假设(legal fiction),他是因为亲英格兰的立场而获得了这个职位。&
接受主教审判的贞德(油画)&
英格兰政府资助整场审判的花费。神职的公证人员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对贞德不利的证词,却没有提出半点反面的证据。也因此整场审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础,无论如何贞德都将被定罪。
审判的纪录证明了贞德有着卓越的才智。纪录中最著名的一段质问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个问题是个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复,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而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证人Boisguillaume后来证实了当时法庭在听到了贞德的回复后,&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暂停了那天的审问。这一段质问后来非常知名,在现代成为了许多领域的题材。
几个法庭的人员后来证实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纪录都被更改了(更改得对贞德不利)。许多神职人员都是被强迫参加的,包括审问官Jean Le 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来自英格兰人的死亡威胁。依据审讯的规定,贞德应该被监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会监狱,但英格兰人却将贞德监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监狱中。科雄主教也拒绝了贞德希望出面的要求,因为这很显然会让他的审判停止。5月30日,本穿女装的贞德又换回男装,教士纪录认为这是为了避免被奸污因为当时的男装极难强行脱下。
法庭总结了贞德的12项罪行指控,但这些指控都和在审判中的纪录相互矛盾。在各种方式逼迫之下,不识字的贞德没有意识到死刑的逼近,签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abjuration, 等于直接认罪),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纪录上却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当贞德签下弃绝书时,弃绝书上也声明同意穿着女性的服装(自从离开家乡以来,贞德始终穿着男装)。几天后,依据目击者的说法,贞德在监狱中被一名英格兰试图强奸未遂。她重新开始穿着男装,要不是为了防止骚扰,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证所言的,因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没有衣服可以蔽体了。
死刑于在鲁昂的进行,目击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贞德被绑在火刑柱上,她不断地祈祷著,并向旁边的神父请求让她握著一个小十字架。最后火被点燃,几分钟后,一切都结束了。英格兰人将烧焦的木炭拨开,暴露出焦黑的尸体,以向人群证明她的确死了,接着又燃烧了尸体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
英格兰人将剩余的灰烬都扔进了。负责点火的Geoffroy Therage后来形容他当时&&&非常害怕烧死了一位圣女而会被打入地狱。&
被处死的贞德&
贞德流传下的亲笔签名&
在战争结束后重新进行了一次审判。在贞德年迈的母亲伊莎贝拉&达克和法国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请求下,授权了这次重新审判。审判开始于牧师Guillaume Bouille对案件重新的审讯,并在由Brehal主导下进行了调查,正式的裁决则在11月进行。遍及欧洲各地的许多神职人员参加了审判,审判的过程也遵照标准的法庭规定进行。组成的小组也分析了115名目击者的证词。最后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结论,描述贞德是一个为正义牺牲的圣女,并指出当初主导审判的是为了自身的现世利益而错误的将贞德定罪。法庭在正式宣布了贞德的清白。
贞德自从离开家乡后直到她被俘虏并误签弃绝书之前都穿着男装。女性穿着男装在那个时代是会引起宗教上的指责的,英格兰人主导的审判也以此将贞德定罪,理由是上有关穿着的规定。但在重新审判中推翻了这一项指责,因为这忽略了圣经教义上的例外情况。
在教义上来讲,女人可以在必要时伪装她自己以穿越敌方的领土、让她在战斗中可以穿着盔甲,并称这样做可以让她在露宿野外时避免性骚扰。在重新审判上作证的牧师证实她在监狱里穿着男装以避免遭骚扰和强奸,为了保持贞洁而穿着男装也是一个很正当的理由:这样穿着可以缓慢侵犯者的速度。当初经查理王储指示而在普瓦捷对贞德进行的调查也指出,她穿着男装是因为她的任务是男人所做的工作,也因此著男装更为合适。她在整个军事生涯和后来被俘时都保持着短发,重新审判中的神学家以及法官Brehal也都替她的发型辩护。
就如Francoise Meltzer所说的:&对于圣女贞德的描述,显示出人类每个时代以来在性别上的成见和偏见,但这些记载却没有告诉我们圣女贞德的长相。这些记载是可以被解读的,一种关于性别的记号:每个世代以来的文化对于具有勇敢特质的人物的想像,再加上性别角色上的模糊,使得她相当难以被后人描绘。&
圣女贞德所看到的神迹一向是她的事迹中最受争议与讨论的,吸引了许多神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有关她看到的神迹的线索只能从当初审判的纪录里加以找寻,这些纪录相当复杂且不一定准确,而且贞德在审判一直抗拒回答法庭针对这些神迹的质问,也拒绝依照惯例对这些回答的真实性做发誓。对于贞德所言&看到了某些东西&的宣称通常被认为是出自真诚的,她认出了天使、和出现在神迹中,问题只在于她所看到的是否真的是神迹。虔诚的天主教徒更相信贞德所看到的真的是出自神迹。
而另一种看法,许多学者认为贞德所看到的只是由心理疾病造成的幻觉和妄想,例如偏执狂的精神分裂症、癫痫造成的短暂脑叶变化。大多数采取这种看法的学者都认为贞德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精神领袖,而不是有真实才干的领导人。
许多人反对这种心理疾病的解释。一个精神病患不太可能会得到查理七世朝廷的支持。事实上之前的国王&发疯了的查理六世,便被人称为&疯子查理&,当时法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衰退便是因为他的发疯造成的权力真空而导致的。他宣称自己的身体是玻璃做的,任何人接近就会打碎他,但他的臣子部下们并没有将他的说法也当成信仰的意识。在特鲁瓦签定的条约剥夺了查理七世的继承权,或许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他遗传了父亲的疯病。当贞德到达希农时,王室的顾问Jacques G&lu便提出警告:&我们任何人都不该因为受到这个女孩谈话的影响而改变政策,一个农夫&&如此的被幻觉所蒙蔽;我们不该因此而遭受外国的讥笑&&&与现代人对于中世纪的刻板印象不同,查理七世的朝廷相当的精明,而且对于幻觉这方面都抱持着怀疑论的看法。
还有说法指出贞德在纪录上所展现的智慧,证明了她不可能是精神病患。贞德一生中都展现出相当聪明,在重新审判中都常对贞德的智慧感到惊讶,&他们(审判者)常常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变化无常,但尽管这样,她仍然相当精明的回答,而且显示出极好的记忆力。& 她在质问中不可思议的回复甚至迫使法庭停止公开的开庭。不过,尽管智力的衰退和记忆的丧失是许多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征,但缺乏这些病征不代表能完全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虽然这样,许多学者如Judy Grundy便指出,除了审判上的表现外,依据许多目击者的说法,其他精神疾病可能导致的混乱,例如显著的人格改变和杂乱无章的言语,都没有在贞德身上出现。
百年战争在贞德死后继续进行了22年,查理七世成功保住了法国国王的正统性,而没有被英格兰所宣称的继承者亨利六世(于1431年12月时进行加冕)所打倒。在英格兰能重新组织于1429年损失的军事将领和长弓兵部队前,英格兰也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国成功的在1435年的(Arras)中使勃艮第向法国靠拢。英格兰摄政的贝德福公爵在同一年去世,使年仅10岁的亨利六世成为最年轻的英格兰国王而却没有人辅政。勃艮第立场的转变以及亨利六世无能的领导或许就是造成战争结束的主要原因。Kelly DeVries主张,贞德将火炮作为攻势用途和正面攻击的战术也影响了法军往后的战争
圣女贞德在接下来四百年成为了半传说的角色。有关她的记载主要来自编年史,英格兰主导的首次审判的5份原始手稿于19世纪时在旧档案库里被发现。很快的历史学家也找出重新审判时的完整纪录,包含了115位目击者的证词,以及以拉丁文记载的首次审判的纪录。许多当时的信件也被发现,其中3份有着贞德&Jehanne&的签名,摇摆的字迹显示她还在学习写字。这些第一手资料都是两次审判所留下的文件,成为相当不寻常的丰富资料来源,如同DeVries说的:&没有任何中世纪的人物,无论男女,像贞德一般能被广泛的研究。&
贞德来自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而且只是个不识字的17岁农村女孩,但却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传奇人物。在贞德前英法两国都以有千年之久的来正当化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原本只是君王之间的为了继承权产生的冲突。贞德则为战争带来了不同的意义,如Jean de Metz所描述的:&我们(法国)的许多国王都来自英格兰血亲;但我们就要成为英格兰人吗?而Stephen Richey则说:&她将一场原本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但却不感兴趣的王朝间的冲突,变为一场热情激昂的保家卫国的圣战。Richey也描述了她对后代的影响力:
&在她死后5个世纪的人们,对她做了一切纪念:(她是)狂热的信徒、宗教神秘主义者、天真纯洁,却又可悲地成为一枚被当权者摆弄的棋子,同时又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创始者和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圣女。她即使面临酷刑的威胁和火刑的死亡时,仍然坚持着她所听到的来自上帝的声音。无论那个声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迹让所有听到她故事的人都会震撼不已。&
在1452年战争结束后对她的死刑进行重新调查的同时,教会宣布由于她在奥尔良的光荣事迹,核准奥尔良为的地点之一,并对当地的罪犯颁布了一次特赦。圣女贞德在16世纪被反对新教徒的天主教同盟作为他们的象征。而在1849年至1878年担任奥尔良主教的F&lix Dupanloup的努力下,于1909年对贞德进行了。她并于被封为圣人,她的纪念节日被定在。她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会里最受欢迎的圣人之一。
圣女贞德并不是女性主义者,她所扮演的角色为依据宗教传统的特殊人物,代表了无论来自何种社会阶层都能得到神的召唤。她严格禁止法军招引妇女进入营地,有一次甚至还以剑背来敲打这些营妓以驱离她们。
不过,许多在贞德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帮助都来自女人,查理七世的岳母阿拉贡在起初对贞德的调查中证实了贞德的处女之身,并资助发起了援救奥尔良的远征。在贞德于贡比涅被俘后,卢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Joan of Luxembourg)也改善了贞德在监狱里的生活状况而且可能也延缓了她被移交给英格兰人的时间。最后,英格兰摄政的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Anne of Burgundy)在审判前证实了贞德仍是处女之身。也因此法庭无法指责贞德为女巫,并也为贞德的清白和圣徒品行提供了证据。从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到现在,圣女贞德成为女性眼中勇敢而积极的正面角色
从开始,圣女贞德在法国就时常被作为政治的象征,强调她出生于卑微平凡的家庭,早期的则强调她对国王的支持。后来的保守派则强调她的民族主义。在中与法国反抗势力都以贞德作为象征之一:维希政府的宣传强调她对抗英格兰人的事迹,在海报上显现英军战机轰炸鲁昂的情景,并辅以标题:&他们总是回来展现暴行。&而反抗势力则强调她与外国占领势力的对抗,以及她的故乡被所控制。
传统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法国,也用贞德作为象征之一,在1988年反对教皇进行改革的法国枢机主教(Marcel Lefebvre)被逐出教会,支持者则将他和圣女贞德被逐出教会相提并论。三艘法国海军的军舰也前后以贞德为名,现役的是一艘直升机航空母舰。近来引起相当争议的法国政党(Front National)也以贞德作为号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画像,而且还以燃烧的三色旗作为殉教的象征。不过这个政党的反对者往往讽刺这种盗用贞德形象的做法。每年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也被法国定为纪念贞德的全国假日。而港岛东区的,就是在1955年时以圣女贞德命名。
豪雨中战斗的长弓手,实际上长弓手们都尽量避免在大雨中战斗,不仅是因为箭矢在雨中射程和威力都极大地下降,还因为长弓的弓弦弄湿后很容易拉断
在这样的堡垒攻防战中,长弓是掩护攻城部队的主要火力
长弓使用的几种箭头,能看到三棱破甲箭头和杀伤箭头
阿金库尔战役中的长弓手,在拒马桩的掩护下长弓手们让法国骑兵吃尽了苦头
豪雨中战斗的长弓手,实际上长弓手们都尽量避免在大雨中战斗,不仅是因为箭矢在雨中射程和威力都极大地下降,还因为长弓的弓弦弄湿后很容易拉断&
在这样的堡垒攻防战中,长弓是掩护攻城部队的主要火力&
长弓使用的几种箭头,能看到三棱破甲箭头和杀伤箭头&
阿金库尔战役中的长弓手,在拒马桩的掩护下长弓手们让法国骑兵吃尽了苦头&
玫瑰战争中的长弓手(最右侧的那位),弩手(最左侧两位),中间这位大哥扔的是炸弹(内装黑火药)!火药武器的使用最终淘汰了弓弩&
长弓手在训练,晒晒太阳把把妹子,小日子很逍遥啊&&
巡逻队查获在夜间赶制长弓的工匠,这位工匠怕是要被罚款了&&&& 在利润的驱使下很多工匠夜间也在赶制长弓,但夜间光线差,制作出的长弓质量低劣,所以英国人一度通过法令禁止夜间制作长弓。&&&&
英国历史上关于弓箭的故事很多。在一个个成败沉浮的关键时刻,一支小小的羽箭成为决定性因素。1066年,哈罗德国王在哈斯廷斯之战中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来自诺曼底的威廉得以反客为主;34年后,&征服者&的儿子、江湖人称&赤面暴君&的威二在狩猎时,被近臣突发冷箭射死,留下&新森林&迷案;又过了99年,沙卢兹城堡飞来的冷箭,要了狮心王理查的命;传说中的侠盗罗宾汉更是身怀百步穿杨的绝技。在军事史上作用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长弓,中世纪英国陆军的独门利器。
&&& 据考古学家推测,弓箭的出现不迟于五万年前。迄今发掘到的最早的弓,是用坚硬的紫杉木制作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690年,形制并不规范,长短不一,最长的达1.9米。不列颠的原住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弓箭。但直到诺曼征服,还一直用的是短弓,长约4英尺,拉力40&50磅(约20公斤而已),也就能射射兔子什么的,或者在中等距离杀伤无装甲目标。
古代的弓箭兵同长矛步兵一样,多为战事爆发时招募的临时工,来自贫民,出身寒微,装备简陋。从一幅流传下来的古代巴约(Bayeux,在诺曼底沿海)壁毯中,可以看到哈斯廷斯之战的场景,画面上有大约30名弓手,但只有一名是关羽那样的马弓手,其他都像张飞一样满地腿着;只有一人多少佩带了一点防护。英格兰1181年的《军队法令》中没有弓箭兵的编制;但到了1252年,这一兵种成为被强调的重点。
&&& 长弓发源于威尔士的南部,1150年左右开始有关于它的记载。威尔士位于不列颠岛的西南部,受洋流的影响而温暖湿润,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到处都是密林和山地草场。威尔士人就在这些山岭之间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他们剽悍好战,尤其擅长利用地形开展小股民兵的骚扰袭击。因此,罗马人撤走以后,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等入侵者都没能征服他们。在长期的战争中,他们发展出了长弓这种简单而实用的武器。
&&&& 诺曼底人要难缠得多。征服了英格兰后,分封到边境的伯爵们就开始了对威尔士的蚕食。他们通过修筑彼此呼应的城堡,不断地向威尔士人的腹地推进。经过二百年步步为营的挤压,到了爱德华一世()一朝,终于将威尔士并入版图。
&&& 老爱是英国历史上的一大枭雄,政治、军事才能都很出众。他被长弓深深地吸引了,先是招募归顺的威尔士人为自己作战,继而通过立法在全英普及长弓。从13世纪末直至16世纪末,长弓一直是英国军队高效而不可或缺的武器,他们凭着它打了不少胜仗,多次以少胜多,甚至转败为胜。
&&& 长弓一般长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齐眉,个别的长达1.8&2米,比欧洲常见的4尺弓要长。这是单体弓增强威力的必然选择。为了追求较强的弹力,就必须使用坚硬的材质,不易弯曲,所以必须做得长一些。相比之下,天朝上邦的复合弓由于采用了木、角、筋等复合材料增强弹性,因而不需要那么长。
&&& 弓背由一条完整的木材弯制而成,长弓的强劲就全靠它了。上好的弓用紫杉木(Yew)制作,坚硬而有弹性。原料出自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提尔(Tyre,在今黎巴嫩)、克里特岛(Crete,属希腊)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亚(Castile,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英国国王为此设置了特别关税&&每进口一桶欧洲大陆产的葡萄酒,都必须缴纳几条紫杉木坯材。不列颠岛上并非不出产优质紫杉,但数量稀少,被老谋深算的英国佬当作战略资源储备严加管理,不准动用。当黑太子远征西班牙、用长弓打败了当地原始的投枪时,卡斯蒂里亚人竟迁怒于树木,立法严令铲除所有的紫杉。
&&& 榆木(Elm)、白蜡木(Ash)、橡木(Oak)等坚硬的材质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总归要差一些。选料十分仔细。制作要严谨,但并不复杂,技艺高超的制弓师傅2个小时之内就能做好一张弓。我们可以试着依古法自己制作一张长弓。
原料要选树干中部笔直的部分,纹理均匀,没有或尽量少木节。将原木的大部分边材削去,得到一条横截面1.5英寸(约4厘米)见方、长度与射手等身的弓背材料,从横截面看,要取偏中间的部分,一半为木心,一半为边材。木心相对柔软而耐压缩,放在内侧,坚硬抗拉的边材则作外侧。这可以通过观察横截面的木纹来判断,相对稀疏的一侧是外侧。
通过切削木心一侧,把材料修整成中间厚、两头略薄,然后再由两个侧面将两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担。两端再进一步用刨子将横截面修整成八边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两端对称、厚薄一致,才能发力均匀。
&&& 削出形状后,要通过弯曲试验来检查弓的各段弹性是否均匀。由于天然生长的木质很难完全均匀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软一些,仅仅外形均匀未必力道就一致。所以,要通过观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弓背大致调整好了,就可以在两端2英寸(5厘米)处分别锉出弦槽,弓背外侧深一些,内侧略浅。
&& &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弯它。长弓呈简单的圆弧型,没有天朝角弓反弯的复杂形状。英国人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样会降低弓的张力;也不能一下子弯到位,那样的话,弓背就是不折断也要造成内伤而失去弹性,刚才那一阵忙活就白折腾了。弯曲的过程叫做&驯弓&,就是让弓背逐步适应弯曲。做这事需要一个专门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制成,一端竖着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另一端设法垂直固定在地上。侧面由上到下以1.5英寸(约3.8厘米)的等距离刻8&10个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头7.5英寸(约20厘米)。在弓背松弛状态将绳子绑住两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匀用力,慢慢拉弦,挂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弯曲了。这是,要仔细检查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将绳拉开,逐次加大开度向下挂槽,并不断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条令人满意的均匀弧线。每加拉三、四个弦槽的开度,就可以将绳收紧些。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每次加大开度之前,最好让弓背&休息&20&30分钟,使内部应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一英寸。
&&&& 当达到弓手适合的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满弓开度指弓手所能拉开的最大开度,相当于手臂平伸出去时由掌心到胸前的距离。这时,卸去托架,给弓背刷上几层亚麻籽油作为防潮保护层。油干了,便可以挂弦。弓弦是用羊肠或筋鞣制而成的,弹性和韧性都很好。挂弦时的固定开度掌握在弓弦与弓背中心的距离达到拳高(Fistmele),拳高是弓术中的术语,相当于握紧拳头再竖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约15厘米。绑扎弓弦时,要打成专门的&射手结&,以免滑脱。8字形的结扣简单但管用,越拉越紧。
&&& 弓做成了,可以用挂砝码的办法测一下弹性系数,越硬的弓射程越远,但也需要越强的膂力,霸王的弓你能拉得开吗?一般的长弓拉个满月大致需100&120磅,也就是45&55公斤的力,最强的达到80公斤。
&&& 制作工艺如此简单,只要有充足的材料,长弓便可以作为制式武器批量生产,而不需像佩剑、铠甲一样量身定做。弓手自己也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制作,而不依赖专门的设备和工匠。而十字弩的生产则需要多个工种的熟练配合以及复杂的设备。
箭分多种,长约90厘米,头固然是铁的,箭杆比较粗,必须要直,才能平稳飞行。用山杨木、白杨木、接骨木、白桦木、柳木等较轻材质制作的叫飞箭,射程较远;用白蜡木、角木等重材制作的叫重箭,虽然因自重较大而射程较近,但近距离的穿透力更强,与现在的穿甲弹好有一比;用含铀合金制作的叫贫铀弹,专门用来打坦克。羽毛粘在箭尾7&9英寸的地方,不仅用胶水固定,还要绑扎牢固,以免快速飞行中脱落。通常24支箭绑成一捆,算一个基数吧。
&&&& 学着做弓箭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拿出去乱射,要是伤了小朋友怎么办?即便是没伤着人,砸坏了花花草草什么的也不好。至少,要是你真的射到了人,拜托你千万别跟警察叔叔说弓是我教你做的。
&&& 长弓发射的箭簇最大射程可达400码(360米,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米),但这缺乏实战意义,强弩之末没有什么杀伤力,准头也早就偏到爪洼去了。长弓手只要能射中200米外的人形靶就算合格,这已是普通弓箭所不能企及的。从400码这一最大射程推算,箭的初速度可达60米/秒以上,相当于从60层楼上落下的螺栓,或者抛向时速200多公里汽车的石头。它可以在240&280码(约合220&260米)距离穿透皮革、衬垫甲及织物,或者侵彻锁子甲。在200码距离上,板甲或鱼鳞甲可以抵挡它的侵彻;而100码以内的正面击中连板甲也抗不住;到了50米的范围,长弓利箭简直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在1182年的阿伯盖文尼城(Abergavenny)围攻战中,威尔士人发射的流矢穿透了四英寸(10厘米)厚的橡木门板,四年后,老爱的随军牧师作了如是记述。同一战中,布劳斯的威廉(William de Braose)手下有个骑士被射中,那箭贯穿了他的锁子甲裙、护腿甲、大腿,又穿过内侧的护腿甲和木质马鞍,一直射入马背。
今人进行的实验表明,上述说法并非夸大其辞。仿制的长弓发射重50克的箭,可在近距离穿透9厘米的橡木,200码距离上仍可入木2.5厘米。老冯在约克见过中世纪英国佬的锁子甲,是用小铁环一个一个相互联结而成的,可以做成掩护身体的甲衣,基本不影响四肢的活动,也可以披在盔下保护头颈。但这东西的防护性能不好,只能挡一挡力道不太大的割、划等打击,面对利箭的快速冲击则毫无办法,箭头可以轻易地从小铁环的缝隙中将其切开或撑开。板甲是用整块钢板打制的,鱼鳞甲是用小铁片穿成的,不但更厚、更坚硬,而且表面光滑,箭头如果不是从较近距离沿着弧面的法向射入,便会侧滑而失去力道。
&&&& 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十字弩,相比之下科技含量更高,通过机械延伸人的能力。弩手的训练比弓手简单得多,甚至不需要什么训练。只要先拉开弦并挂于扳机,然后搭上箭,瞄准发射就行了。这样操作不需要太大的膂力,就可以把箭射得很远。尽管拉力很大,但可以将弩头踩在脚下,用上全身吃奶的劲来拉弦,而不像拉弓那样全凭上半身特别是手臂。由于采用扳机,所以不需要随拉随射,瞄准更容易。至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特种兵、特警还装备弩,用于不宜使用火器的场合。
&&& 长弓在战场上胜过弩,主要凭的是射速快。从火力密度上说,一名长弓手的作战效能起码抵得上三名弩手。合格的弓手一分钟可以精准瞄射12支箭,如果是乱箭齐发的时候,射速可以提高到15支,个别变态的甚至能射出20支。这样的平均射速,到了1866年,普奥战争中后膛定装的德莱塞步枪也仅能达到其一半。传说中,罗宾汉射出5支箭时,和他比试的弩手弦还没拉上。弩手这样的发射速度,打黑枪放冷箭还行,两军对垒时就吃大亏了。在掐架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而是胜负悠关乃至性命悠关的大事。200米距离的冲锋,重装步兵大约需要90秒,而重骑兵只要15秒。对付这样的移动目标,缓慢而精准的射击显然已没有意义。关键是发射的密度,多射出一箭就多一分生与胜的希望。
当然,罗宾汉的时代长弓还没引进英格兰,后人编故事的时候显然把他们自己的生活作为素材搀合到里面去了。
&&&& 提高打击密度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增加人数。在浪漫而散漫的威尔士人手中,长弓只是一种出色的单兵武器,而精于行伍的老爱则把数以千计的长弓手集结起来,从步兵阵线的侧翼及阵列的间隙中展开齐射。一千名长弓手同时发射,一分钟就能射出上万支箭,形成不折不扣的羽箭风暴。1480年代,一位勃艮第(Burgundy,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公国)商人在日记中抱怨布鲁日(Brugges,弗兰达商业城市,现属比利时)的天气时写到,豪雨倾缸,似英夷之箭。大家通常都说箭如雨下,而他却反着说,似乎飞箭齐射的密集程度已经超越了如麻的雨点。这样的覆盖,对于密集冲锋的敌兵不啻是灭顶之灾。长弓队因此而成为一支所向披靡、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劲旅。在有的战役中,长弓手占到了英军参战总兵力的85%。
&&&& 长弓手的防具与同时代的骑士或重步兵相比是很简陋的,一般只有轻便的头盔和护胸。由于轻装,他们不仅成本低廉可以大量雇佣,而且可以在战场上灵活运用,及时机动到有利的阵位上实施致命的发射。他们是远程压制兵种,自卫武器仅有匕首或短剑,承受不了骑兵的冲击,需要用壕沟、拒马等工事以及步兵战友手中的长矛加以掩护。他们通常除了弓和箭,还携带削尖的木桩和铁蒺藜等障碍物,布阵时安置在队伍的前面,阻滞敌人的冲击。不过,也有让他们参加近身肉搏甚至取胜的战例。
&&&& 长弓如此简单、廉价而实用,费效比很高,但欧洲人却没有效法英国去建立自己的长弓兵。首先是观念问题,他们崇尚骑士精神和骑士风度,认为弓箭手出身下贱,战斗方式&卑鄙&&&躲在草丛里放一冷箭,就夺走一位骑士&高贵&的生命,这是极不&道德&的。骑士之间要堂堂正正地战斗,要优待俘虏。这倒不是出于人道主义&&一方面,战争频繁,保不住下次被俘的就是自己,所以不能妄结仇怨;另一方面,抓住活的贵族可以换取大笔的赎金。同样是烧杀抢掠,同样是绑票勒赎,赤脚的叫土匪,穿鞋的叫王侯,穿高跟鞋的叫匪二,两脚一顺的叫多事,就这么点区别。
英国人则不同,他们不但务实,而且有独一无二的弓箭文化。1066年,来自诺曼底的征服者规定臣服的盎格鲁&撒克逊有产者不得拥有骑士的装备,但弓箭不在禁止之列。很快,前朝遗老遗少们纷纷装备了这种&合法&的武器,而普通老百姓及农奴等&下等人&则连这种不够&高贵&的武器都不得拥有。由是,弓箭之于英夷虽然不如它们的近亲在天朝高居&六艺&之一那样崇高,仍达到了仅次于骑士佩剑、马枪的地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罗宾汉的传说正是来自这样的社会基础。所以,当老爱要求全民习射的时候,普通民众觉得这是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抬举,会射箭至少可以看起来像个本土贵族吧,是件有面子的事。&俺射箭了!&当时的英格兰人说这话时,那种自豪感,大抵与今天的小资说&俺买车了&
&&& 那个时期英格兰政权统一,政治相对稳定,政策连续性强,保证了长弓的推广。假如英格兰像当时的法国、德国一样诸侯林立,国王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即便认识到长弓的好处,也没办法贯彻下去;假如每个新国王都像现在天朝的大小官员一样有树立形象工程、推广自己&标志性武器&的冲动,爱一搞弓箭,爱二搞投枪,爱三搞飞刀,爱四推广手榴弹,也就没有长弓称雄200年这种事了。
&& 强有力而诡计多端的英王不惮于把长弓这样的利器散发到民间。中外农民起义的共同特点是把反抗的矛头指向直接压迫他们的人,也就是老人家所说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欧洲就更明显地表现为反抗领主而不针对国王。1381年的英国农民起义,就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口号&&国王以外其他人都不应拥有特权。有人反对地方贵族,这是国王最愿意看到的事。但法国就不行了,在那里大权被诸侯掌握,他们绝不能让被统治者拥有造反的工具。
长弓手需要长期训练,这也是其它各国难于仿效的重要原因。自老爱以降,弓术被列为义务教育,法律规定所有12&65岁肢体健全的英国男人都必须在每个星期日做完弥撒后集中到教堂附近的校场练习弓术,逃避训练要课以罚款。为了保证练习射箭的时间和体力,法律还同时严禁踢足球。当时的足球刚刚由踢敌人的首级演变而来,是毫无规则可言的野蛮运动,上场队员多时可达百人,疯狂的英国足球流氓便由此发源。
&&&& 射箭要从娃娃抓起,有的孩子七岁就开始习射。练习是非常艰苦的,以至于不少弓手的骨骼都或多或少产生了畸变。尽管如此,在不流行考大学的年代,学射箭、长大当个长弓手,算是男孩子很体面的理想了。作为雇佣兵跟随勇敢的国王或王子出国打仗,军饷远比务农收入可观,更可以分到战利品的三分之一。带着这些钱财衣锦还乡,俨然就是个英雄,闯荡江湖的见闻还是泡酒馆吹大牛的资本。而且,长期的战例表明,拥有长弓的英军几乎是不败的,战死的可能性很小。这样低风险、高收益的职业,能不风靡全国吗?有的弓手甚至退役后一再回归行伍,成为经验丰富的职业老兵。而有了这样的就业前景,人们也会更多地考虑去从军,而不是扯旗上山当土匪。政府有意识地组织竞赛加以选拔,只录用那些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弓术精湛的。因此,从长弓部队诞生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支由精兵组成的劲旅,而且拥有庞大的后备兵源。
同时,英国还拥有完整的弓箭制造产业,以满足快速射击带来的巨大消耗。当时,缺乏政权统一的其它国家是无法完成如此沉重的保障任务的。对付一次骑兵冲锋,可以打三到四个齐射,然后是自由射击。以克雷西战役为例,如果在敌人的每次冲锋期间一名弓手有机会发射5支箭,那么7千~1万人就是3.5~5万箭。法国人一共进行了16次冲锋,而整场战斗中英国人的射击都没有停过,他们想必用了50~80万支箭!具体数目没人确切统计过。后来,有人形容另一个战场&&阿金考特&&满地翎羽,如大雪覆盖。
&&&& 据统计,1359年全英国生产了85万支箭、两万张弓和5万条弓弦。这个数字已经很可观了,但也才够1万弓手射击7分钟之需。看来和平时期也必须随时生产,随时储备。不过,同子弹相比,箭的好处在于至少可以回收并重复利用一部分。确实发生过在战斗中捡拾散箭的事,甚至从伤员和死者身上拔出箭来再射。
&&&& 事实上,英格兰的弓箭制造业已向相当发达,甚至非常规范。1371年,制弓业者上书伦敦市人民政府,要求查处少数夜间加班生产的不法业主,因为晚上生产条件差,做出来的产品粗制滥造。请愿书还要求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禁止制箭业者跨行业生产弓。1416年弓弦业者上书,要求市政府执法单位加强市场管理,因为有弓手投诉说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并导致了不应有的伤亡,损害了行业的声誉。
&&&& 长弓固然犀利,但要发挥出优势,还有赖于战术运用得当。长弓的战术运用,在老爱的时代还要靠统帅自己的临场发挥,但到了1332年的达普林战役就已经典型化,到了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则完全模式化。英国人惯用的是一种以守为攻或防守反击的战术,用长矛加障碍构成坚固阵地,用弓箭大量杀伤进攻中的敌人,然后视情况发动反击。
纪律是胜利的法宝。由于王权的稳固,英军很职业化,从贵族部队长、骑士到基层弓箭手,都在统帅掌握之下,能充分贯彻战术意图。相比之下,法国则王权衰弱,贵族作大,部队都是临时征召的诸侯军,加之崇尚好勇斗狠的所谓&骑士精神&,根本不听指挥。胜负之数由此也就不言而喻。
&&&&& 两百年中,长弓的地位无可替代。它使来自偏僻海岛、经常处于数量劣势的英军成了中世纪晚期欧洲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英国人有理由为长弓在福尔科克(Falkirk)、达普林(Dupplin)、哈里登山(Halidon Hill)、克雷西(Crecy)、普瓦捷(Poitiers)、阿金考特(Agincourt)及陶顿(Towton)的功勋所陶醉。
&&& 历史上,长弓在三次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苏格兰独立战争、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格兰内部的玫瑰战争。
&&& 长弓是苏格兰人的噩梦。1298年的福尔科克战役,是长弓作为一种制式武器首次集中使用。老爱指挥英军用密集的箭雨撕碎了苏格兰人的步兵方阵,为骑兵的冲锋打开缺口。但并非所有的英格兰指挥官都领会了长弓的优势,1297年在斯特陵桥战役,500名长弓手裹在溃乱的马步兵中,被华莱士指挥的苏军赶入泥泞的河滩,一个也没能逃脱;1314年在相近的班诺克本,缺乏保护的长弓兵被有备而来的罗伯特一世用骑兵预备队轻易冲散,只好加入了逃命的行列。上述三次战役老冯在《斯特陵往事》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冯&迪特里施:2003)。
鉴于英军的强大,罗一在长期的对英斗争中,深入学习和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总结出以弱敌强的若干战略战术原则并成功运用。首先,坚决贯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英军来犯则焦土抗战避其锋芒,英军不来则深入敌境烧杀劫掠,偶尔抓住时机打一些有把握的仗,令敌人在郁闷中不得不坐下来和谈。其次,充分利用山川、森林、沼泽等复杂地形同正规作战的英军周旋,即使会战也要依托地形抵消敌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但决不固守城堡,再坚固的筑垒在强敌的长期围困面前也会成为守卫者的坟墓。第三,会战时,本方有限的骑兵避免同敌人强大的重骑兵正面对抗,而是作为预备队,专门用来驱散最可怕的长弓手。二十多年中,苏军运用这些原则,在对英战争中得心应手,取得了显著成效,使长弓无用武之地。更主要地,由于老爱的逝世和爱二的昏庸,英格兰在这一时期内乱不休,既无暇北顾,也未出现有能力的统帅。1328年3月17日,年仅16岁的新国王爱三(1312&77)同罗一签定了《爱丁堡&北安普顿条约》,双方停战。
&&&&& 1329年,罗一病逝,五岁的儿子即位,是为戴维二世(David II ,1324&71)。小戴其实是爱三的妹夫,这桩婚事是两国和约的一部分,结婚时新郎才四岁。布鲁斯王族是苏格兰的少数派,罗一在抗英旗号下大搞统一战线,并通过联姻的手段拉拢了斯图亚特(Stewart)、道格拉斯(Douglas)等实力家族,才巩固了地位。他的故去和新君的年幼,使力量的天平出现了晃动。
爱德华是爱德华的儿子爱德华与法国国王匪力捕四世之女伊莎贝尔所生。听起来有点别扭是吗?当时混得好的人家都时兴这么起名字,不但爱三和他的上两代人都叫爱德华,他的长子还叫爱德华,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黑太子。爱二是面瓜,被伊莎贝尔及其情人穆狄莫废黜、囚禁并活活整死。但爱三却秉承了老爱一代枭雄的基因。1330年的一个晚上,他偷袭并囚禁了亲娘,以弑君的罪名处死了老穆,开始亲政。
&&& 清理了家务,不甘寂寞的爱三开始插手苏格兰事务。他不肯承担破坏和平的责任,没有直接出兵,而是组织了一个还乡团,将爱一曾经扶持过的前苏格兰国王&空大衣&约翰&德&巴里奥之子爱德华&德&巴里奥作为傀儡送回苏格兰,去争夺小戴的王位。还乡团的成员主要来自&被剥夺者&(The Disinherited),即1314年班诺克本战役后,被罗一剥夺了权利和土地而流亡英格兰的巴派地富反坏。当然,爱三明白,靠这些乌合之众是成不了气候的,真正有战斗力的,是混迹其中的英军。
&&& 条约规定英军不得跨越特威德(Tweed)河,狡猾的爱三便让还乡团及护送的英军就从英格兰北部的赫尔(Hull)乘船侵入苏格兰。走海路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直接从苏格兰的宗教首都斯孔(Scone)附近登陆去行加冕,而不必穿越苏格兰国土,从而避免中途被拦截甚至歼灭。
苏格兰上下自然不答应,以摄政的护国公托马斯&兰道夫(Thomas Randolph)为首,立即集结军队抗击。兰道夫是小戴的表哥,罗一手下的干将,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还能办洋务,时封莫雷伯爵。但7月20日,兰道夫却莫名其妙地突然死了,有人说是被毒杀的,但无实据。
1332年8月11日,在临时推举的摄政官马尔伯爵唐纳德(Donald of Mar)率领下,苏格兰军在珀斯(Perth)西南8公里处、斯孔城外的达普林沼(Dupplin Moor)奋力抗击还乡团。当时,随罗一南征北战的老将大多已凋零,只剩下一些中下级军官,军中起作用的主要是老鸭这样的少壮派,那年他30岁。年轻人显然没把还乡团那些残渣余孽放在眼里,遂下令正面攻击,却忽略了敌人的中坚其实是英格兰的正规军。苏格兰人依旧是清一色的长矛步兵,排成三个密集的方阵向山顶的英军发起攻击。英军则令重骑兵下马以加强步兵的长矛方阵,进行正面牵制,而把大批的长弓手调动到两翼实施远程打击。两翼的苏军方阵顷刻大乱,被压缩进中央主阵。拥挤和自相践踏加剧了损失。当他们溃退下来时,英格兰人又上马进行了追击。这一仗结束了班诺克本战役以来苏格兰人在军事上的有利态势,损失了主帅唐老鸭、罗一的一个私生子以及兰道夫的长子小托马斯等20多位贵族、70多位骑士和2千士兵。
&&&&& 战后,小巴于9月在斯孔加冕。但布鲁斯王朝的江山是罗一率领他的老近卫军一寸一寸履及剑及打下来的,并不那么容易被夺走。巴里奥家族的根基已遭到了严厉的清洗,卖身投敌的恶名也使小巴为苏格兰人所不齿。仅仅过了三个月,他就被撵得只身一人衣冠褴褛地逃回英格兰。一些苏格兰人越过边境袭扰以图泄愤。于是,爱三把撕毁条约、破坏和平的责任推给了他们。他先给了小巴一支人马去围攻贝里克(Berwick),尔后亲自提兵增援。
贝里克位于特威德河出海口,是两国边境苏格兰一侧滨临北海的商业、航运和羊毛编织业中心,并掩护着苏格兰重要的粮食产区特威德河谷。老爱入侵苏格兰,就是从血洗贝里克开始的,这里也是罗一收复的最后一块国土。现在,烽烟再次从这里升起。
&&&& 1333年4月,爱三有条不紊地在纽卡斯尔(Newcastle)集结大军,连新婚的娇妻菲丽帕(Philippa)也带到了前线,安置在诺森伯兰郡(Northumberland)的班堡(Bamburgh)。一切就绪,他于5月亲统一彪精兵前去同小巴会合。此前,小巴已于4月12日将贝城包围了。英军用舰队封锁了海面,从陆路大举攻击,并绕过城池袭击腹地。苏军在总兵亚历山大&萨顿爵士(Alexander Sutton)的率领下据城坚守。
&&&& 苏格兰贵族又推举了一位年轻的新摄政&&&严酷者&阿奇巴尔德&道格拉斯伯爵(Archibald Douglas the Grim),集结人马前来解围。
&&&& 英军不但拥有兵力优势,兵种齐全,有水师、重骑兵、长矛步兵、长弓兵,而且连年征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他们务实而善于总结经验,作战立足于打赢,不像法国人那样死要面子,也不像德国人那样认死理。因此,对于国力弱小、几乎只有步兵而且上一年才吃过败仗的苏格兰,对付这样的敌人无疑是个难题。道格拉斯知道,决不能直接去贝里克解围,精锐的英军主力正在那里等着打援。于是,他沿用罗一采取过的围魏救赵之策,攻入诺森伯兰,袭扰英军后方,甚至打到菲丽帕的行在班堡,试图吸引爱三回援。
&&&& 但爱三不是等闲之辈,他对此早有防备,在兵力配置上前轻后重,出击贝里克的兵力并不多,而把重兵留下坚守边境各大要塞,特别是班堡,一座诺曼人修建的坚固堡垒,更加守备森严。缺乏重型武器的苏军打不破城堡,又无力长期围困,陷入尴尬境地。因此,爱三对于道格拉斯的进攻根本不予理睬,一心围攻贝里克。到7月15日,城内粮尽,守军渐渐不支,萨顿总兵一面求援,一面只得与英军谈判,约定到7月20日援兵不来就投降,并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出城当作人质。顿兵坚城的道格拉斯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爱三的战争方式,回兵渡过特威德河,去和英军会战。
&&&&& 贝里克守军见援兵来到,拒绝按期投降。爱三把两个孩子当众吊死在城下,然后留下少数人马继续围困,而将1万主力部署在哈里登山(Halidon Hill)上,迎战道格拉斯。哈里登山位于城西3公里,是一块海拔180米、俯瞰全城的小高地,扼守着英苏两国间的海滨通道。古苏格兰语中&哈里&意为&小山&,&登&则指&要塞&,虽然原来的城防已经毁弃,但仍有居高临下之利,山下则到处都是沼泽。这些无疑都让进攻者陷入困境。
&&& 与达普林沼战役一样,爱三仍让重骑兵下马,与步兵一同构成坚固的正面。他把全军分为三个方阵,左翼由小巴指挥,右翼交给诺福克伯爵,自己亲统中军,长弓手配置在两翼及步兵方阵的间隙。这种战术已成为英军合成作战的标准样式,不仅英军将帅都已接受,而且经过老爱以降半个世纪的努力,英格兰已经培养出成千上万的长弓手,尽管踢足球的恶习仍屡禁不止。
1333年7月19日,战役打响。年轻气盛、缺乏战斗经验的苏军将领急于退敌,人数上又略占优势,遂不顾地形的不利,以密集的步兵方阵仰攻对手。达普林沼的悲剧重演,战斗几乎成了一场屠杀。在山脚的沼泽,1万3千多名苏军泥足深陷。爱三见状,令长弓手前出,进入有效射程,劈头盖脸地将箭雨打了下来。举步维艰的苏军还没等够上敌军,就因过多的伤亡而乱作一团。这时,英军骑兵上马冲下山去,将他们彻底打垮。这一仗的损失比一年前更大,阵亡者包括主帅道格拉斯、贝里克的亚当&戈登爵士以及6位伯爵、70位男爵、500名骑士以及4000多士兵。战役的直接后果是贝里克城的陷落,更可悲的是正值英年的将领成批丧失,使罗一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积攒的军事家底输得干干净净,苏格兰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现在已无力抵抗英格兰的入侵。而英军却只有14人战死。
&&&&& 那时,爱三才20岁零8个月。他一生战无不胜,这仅仅是个开端。
&&&&& 失去了军队,小戴无法在国内立足,被迫携妻流亡法国。爱三没有直接吞并苏格兰,他吸取了他爷爷老爱的教训,而且他的精力更加关注富裕的姥姥家&&法国,那里正面临着继承权危机。小巴在英军箭头的庇护下复辟,他是英王手里的傀儡,十足的奴才,表现还不如他爸&空大衣&约翰。他的国王日子并不好过,苏格兰人根本看不起他,尤其不能接受他将南部最富庶的洛锡安郡割让给英格兰。这块领土被英格兰占领了127年,直到1460年才被夺回。1334年他再次被赶走,爱三只得又派兵护送他回来。当国王当到这份上,也够郁闷的了。
1341年,趁爱三和法国的匪力捕六世正掐着,小戴回到苏格兰,可怜的小巴又一次被驱逐。从此,苏格兰开始了同法国的长期战略同盟关系,这使爱丁堡在文化发展上更接近于法国而不是英国,成为&北方雅典&。但结盟在军事上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反而把自己绑在了百合花的战车上。
五年后,小戴应刚遭败绩心情沮丧的匪六的要求,率一支兵马骚扰英格兰北部,深入到达勒姆(Durham),人数有说1万2千的,也有说1万5千的。当时爱三父子正挟克雷西战胜之余威率大军围困旮旯(Calais,法国港口城市,亦作加莱),北方空虚。英国两大宗教首领之一的约克大主教紧急拼凑了5000农夫及修道院的和尚,带上两个伯爵拉夫&内维尔(Ralph Neville)和亨利&珀西(Henry Percy),匆匆北上增援。小戴和他的人马深受法式骑士精神的影响,甘愿冒险,死要面子,打仗不动脑筋,也不作战前侦察,对敌人的到来一无所知,只顾四出劫掠,直到一支征粮队同英格兰人遭遇并被击溃。
&&&& 据说,当地的一位圣徒卡斯伯特(St Cuthbert)曾托梦于小戴,不要侵犯他的领地,但小戴没当回事。于是在临战的前夜,被亵渎的幽灵又进入了修道院长约翰&弗索(John Fossour)的梦境,要他把自己的圣体布(Corporax Cloth)挂在长矛上作为旗帜竖在红山上,可以&克&苏格兰人。这块布是做弥撒时用来盖圣餐杯的,1104年有人从他的棺材里翻出来,传为圣物。于是,在开战之际,两军都可以看到几百米外有一群高举着那块旧布片的和尚跪在阵前装神弄鬼地祈祷。
&&&&& 10月17日,小戴的人马在城西的一道俯瞰城池的狭长山脊上占领阵地,左翼是他的外甥萝卜头&斯图亚特(Robert of Stewart,1316&90),瓦尔特&斯图亚特(Walter the Steward)和玛约丽(Marjory,罗一的女儿)的儿子。右翼由威廉&道格拉斯率领。斯图亚特和道格拉斯两个家族是布鲁斯王族的哼哈二将,什么时候也少不了他们。
苏军的南面,英军在也拉开了架势。兵是临时拼凑的,指挥官却很专业,他们列成四个方阵,三阵在前,一阵放在后面作为预备队。
&&&& 战前,曾有人建议小戴像他爹32年前在班诺克本那样掌握一支骑兵预备队,用来对付可怕的长弓兵。但即使小戴不把这则忠告当成耳旁风,他临时也没处去找骑兵。
小戴欺敌军兵少,便放弃了有利地形,向敌军发起进攻。然而,缺乏军事经验的小戴事先显然没有认真勘察地形&&道格拉斯的部队面前竟然是一条陡峭的山沟,士兵不得不滑下沟底再爬上对面。而与他们对阵的恰好是托马斯&罗克比率领的长弓队。一波又一波的排箭射了下来,这支苏军立时溃散,乱哄哄地退出了战场。
&&&& 另外一侧,萝卜头多少争了点面子,迫使内维尔和珀西指挥的英军右翼后退。然而还来不及高兴,他就发现自己的侧翼已暴露在英军预备队的面前。于是他也被打跑了。
战场上只剩下小戴和他率领的中央方阵,而两翼得胜的英军则包抄过来。小戴本人徒有匹夫之勇却回天乏术。他脸上受了箭伤,旗手也战死,只好加入逃跑的行列。他爬到布洛内河(Browney)的一座桥下躲避搜捕,但追兵却从桥上看到了他的倒影。
&&& 英格兰人先按照爱三的要求把小戴押到旮旯前线观赏,然后送回伦敦塔关押。爱三对作为战俘的小戴给予了很高的待遇,毕竟后者是他的妹夫。后来,这两个敌对国家的元首竟建立了私人交情。
&&&& 萝卜头收拢残兵回到爱丁堡,被推为摄政王,继续领导抗英反巴斗争。他是小戴最近的血亲,如果这个小他八岁的舅舅没儿子,王位将来就是他的。
获胜的英格兰人对&圣徒显灵&之说深信不疑,和尚把&保佑&他们取胜的圣体布精心做成一面旗,后来被一个&惯于渎圣&的贵妇人烧掉。而爱多事的内维尔则刻了两座华丽的十字架,分别竖在和尚祈祷处和战场旧址作为纪念。因此,这一仗史称&内维尔十字架之战&(Battle of Neville&s Cross)。1589年,十字架也让群情激昂的新教徒当作&四旧&给破了。
其实,还是长弓的威力保佑了他们。
&&&& 1356年,一直流亡在英格兰的小巴将苏格兰国王的空头衔献给爱三,换得一笔丰厚的养老金,退出政治,找了块乡间领地安度晚年去了。他没有结婚,也没有后代,大约死于1363年,巴里奥王族就此湮灭。爱三依然没有亲自当苏格兰王,他正和法国打得不可开交,明白这个麻烦惹不得。苏格兰人军事上不行,但骨头却是硬的,何况当时政权还掌握在萝卜头手里。10月3日,爱三10万马克赎金十年分期付款为条件释放了小戴。
小戴回到爱丁堡,秉承着诚信为本的原则,为还债奋斗终身。为此,他加快了苏格兰财政体制改革,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尽量公正地治理国家。但在当时,不列颠岛上黑死病流行,人口凋敝,市井萧条,加之苏格兰连年战乱,王权衰微,筹措这么一大笔钱确实有困难。尽管小戴主观上很努力,终其一生,还是没有还清。
&&&& 小戴同样为之奋斗终身而同样未竟的另一项伟大事业是生娃。他不甘心把王位传给萝卜头,于1563年答应如果没有亲生后代,就让爱三作继承人。受了损害的萝卜头扯旗造反,被投进监狱。小尼姑对阿Q的诅咒应验在小戴的身上,直到1371年去世,创造接班人的努力始终是徒劳,布鲁斯王朝到此终结。苏格兰贵族们不肯臣服于英王,还是按照罗一1318年制定的《嗣位法》,以和平的方式拥立萝卜头,是为萝卜头二世(Robert II)。从他开始的王族称为斯图亚特(Stuart)王朝,一直统治苏格兰,直到与英格兰合并,而两国王室也通过联姻最终融合为一,传承至今。
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讲述的就是苏格兰大起义中的威廉华莱士的故事,曾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不过整个剧情和史实相差实在太大了
一: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危机:
在爱德华一世的父亲亨利三世执政的时代,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因为《约克条约》的签署和两国王室间...&
&&&&&&&&&&&& 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讲述的就是苏格兰大起义中的威廉华莱士的故事,曾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不过整个剧情和史实相差实在太大了&&&
一: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危机:
在爱德华一世的父亲亨利三世执政的时代,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因为《约克条约》的签署和两国王室间两度联姻而变得十分亲密(亚历山大二世于1221年与亨利三世的姐姐乔安娜结婚,亚历山大三世于1251年与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1286年3月18日,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不幸坠崖身亡,由于亚历山大的儿女们都已先他离开了人世,所以他的外孙女,有&挪威少女&之称的挪威公主(其父为挪威国王埃里克二世&仇恨教士的人&)玛格丽特成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玛格丽特六岁的时候正式被承认为苏格兰女王,同时苏格兰议会任命了一个六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代替女王治理国家直到她长大成人为止。老谋深算的爱德华一世(女王的舅舅)提议让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和玛格丽特结婚,爱德华的提议得到了六人委员会的响应。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年幼的女王和威尔士亲王的结合必将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新的纽带。1290年7月,苏格兰、英格兰和挪威的代表在特威德河畔的伯格厄姆签署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王室联姻的&伯格厄姆&条约。为了和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完婚,玛格丽特从挪威出发前往苏格兰并于9月底抵达奥克尼群岛,然而她在此不幸病倒,不久去世(根据A&O&安德森《早期史料》引用的史料,玛格丽特死在卑尔根主教的怀里)。
&&&& 玛格丽特死后,苏格兰失去了正统的王室继承人,国内的大小贵族为了争夺王位争吵不休。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六人委员会的成员、德高望重的圣安德鲁斯主教威廉&弗拉塞尔邀请爱德华一世来做他们的仲裁人。这位&英格兰的查士丁尼&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插手苏格兰内政的天赐良机,于是慨然应允。爱德华来到爱丁堡后,并未马上履行仲裁人的使命,而是向苏格兰贵族们提出,无论谁当上国王都必须承认自己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的要求。那些被&国王梦&冲昏头脑的贵族们全盘接受了爱德华的无理要求,完全不顾他对苏格兰赤裸裸的野心。竞争苏格兰王位的主要有十三名候选人,他们中的十人很快因为种种理由被爱德华一世淘汰。剩下来的三名候选人皆为亨廷顿伯爵戴维(苏格兰国王戴维一世的小儿子)的子孙,是亨廷顿伯爵的三个女儿的男性后嗣,问题是究竟选择哪个女儿的后嗣才好呢?亨廷顿伯爵次女之子开瑞克伯爵罗伯特&布鲁斯(备注3)曾被亚历山大二世指定拥有王位继承权,无论是从血缘还是从资历上看,他都是最合适的国王人选。可是,仲裁人爱德华一世却不这么想,他理想中的苏格兰国王是一个可以任由自己摆布的傀儡,象罗伯特&布鲁斯这样为了王位可以苦熬了几十年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被自己利用呢?于是,爱德华一世在1292年拥立亨廷顿伯爵长女的外孙、年仅十六岁的约翰&巴里奥尔登上了苏格兰国王的宝座。根据事先的承诺,巴里奥尔在即位的次日就向爱德华宣誓效忠并尊其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
&&& 象爱德华一世那般精明的人有时候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他原本以为巴里奥尔会对自己俯首贴耳、百依百顺,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巴里奥尔并不甘心成为英格兰人的傀儡。1295年,英法之间又燃战火,爱德华一世象对待家臣一样命令巴里奥尔率领苏格兰军队和自己一起出征法国。不但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英法战争期间,苏格兰商船不得出港&的苛刻要求。&长脚&的无礼要求激怒了苏格兰人,巴里奥尔不仅对他的召唤不予理会,还在当年7月和法国、挪威结盟(史称&老盟约&,这个同盟一直延续到16世纪,根据盟约法国每年提供苏格兰补助金五万镑,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必须每年用四个月的时间同英格兰作战),试图摆脱英格兰的桎梏。巴里奥尔的&胆大妄为&击怒了&长脚&,他立即发动了对苏格兰的惩罚战争。1296年3月,爱德华一世率军直取苏格兰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贝里克,该城居民奋起抵抗,无奈力不从心,贝里克于3月30日陷落。英军入城之后烧杀淫掠,残酷程度无以复加,死难者数以千计。4月27日,萨里伯爵约翰&德&沃勒内率领的英格兰军队在邓巴会战中打垮了巴里奥尔的四万大军,苏格兰人在邓巴战场上尸横遍野,许多贵族沦为俘虏。邓巴的惨败决定了巴里奥尔的命运,他被迫于7月10日向爱德华一世投降,&长脚&囚禁了包括他在内的两千多名苏格兰显贵(备注4)。不久以后,他废黜了巴里奥尔,自立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在贝里克建立了自己在苏格兰的统治机构。&长脚&命令约翰&德&沃勒内率军长期驻守苏格兰,分兵把守苏格兰各个主要城堡。同时,爱德华一世把一大批忠于他本人的郡长和领主强加给苏格兰人,而且他们大多是英格兰人。爱德华一世还从一个叫斯昆的村庄掠走了象征苏格兰王权的&斯昆石&,将它作为战利品带回伦敦。&斯昆石&又称&命运之石&,是古代苏格兰国王加冕时的&王座&。&长脚&下令将&斯昆石&镶嵌在一张精雕细刻的高背橡木椅上,以作为占领苏格兰的象征,这张椅子就是著名的&爱德华国王之椅&。1297年8月22日,自以为苏格兰已经牢牢在握的&长脚&离开苏格兰前往佛兰德斯,他走后不久,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斗争就在苏格兰全境展开了。
二:斯特林桥大捷&
今日斯特林,远处的塔下就是斯特林大桥旧址,被拆毁的斯特林城堡就在塔所在位置&苏格兰人的反抗开始于1297年的5月,起先只是各地的零星暴动,仅仅过了4个月,反抗的火焰已经烧遍了苏格兰的大地。到1297年9月,英格兰在苏格兰的统治竟然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当时活跃在苏格兰大地上的起义军主要有三支:安德鲁&穆瑞领导的队伍在福斯河北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另一支队伍由威廉&道格拉斯爵士和格拉斯哥主教罗伯特&维沙特领导,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苏格兰的西南部;第三支队伍是由伟大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领导的。
&&&& 苏格兰西部的起义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被镇压了下去。萨里伯爵的孙子、新任苏格兰总督副官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紧急动员了坎布里亚和威斯特摩兰两郡(可能还包括兰开夏)的民团,迅速开进苏格兰直扑艾尔城。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指挥着一支由三百名重装骑兵和四千名步兵组成的军队,英苏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苏格兰人对贝里克的灾难记忆犹新,这让他们犹豫、动摇,最后艾尔和欧文的苏格兰反抗者未发一箭就向英格兰军队缴械投降了。7月17日,爱德华一世委任的苏格兰财务官休&格雷辛汉获悉,威廉&华莱士在赛柯克森林集结了一支大军。格雷辛汉在给爱德华一世的书信中写道:&&&&有必要对威廉&华莱士进行一次讨伐,他在赛柯克森林集结了一支大军,图谋破坏您给苏格兰带来的和平&&&&。格雷辛汉同诺森伯兰郡的贵族们一致决定出兵征讨华莱士,他们的军队以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所部为主力,拥有三百名重装骑兵和一万名步兵。休&格雷辛汉、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并没有马上攻打华莱士,他们在罗克斯堡扎营等待苏格兰总督约翰&德&沃勒内的到来。英格兰人反应的迟钝,给了华莱士大展身手的机会。他迅速移师北方和安德鲁&穆瑞会师,旋即包围了邓迪和斯特林两城堡。得知邓迪和斯特林被围之后,约翰&德&沃勒内亲率一千重装骑兵和五千步兵从罗克斯堡出发开赴斯特林,紧跟其后的是休&格雷辛汉、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率领的后续部队,包括三百重装骑兵和八千步兵。9月9日,包括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伦诺克斯伯爵马尔科姆在内的几个苏格兰亲英贵族赶到了沃勒内军中,他们是被格雷辛汉招来给英格兰人充当向导的。沃勒内和格雷辛汉命令他们前往围困斯特林堡的苏格兰军中劝说华莱士放下武器,以免&无谓的流血&。这些贵族老爷们在华莱士和穆瑞面前极力夸张英格兰人的精良装备,在他们看来以羸弱的苏格兰武装和强大的英格兰王家军队抗衡,其结果只能是一场屠杀。亲英贵族们的花言巧语没有能够蒙骗华莱士,贝里克的惨剧就在眼前,沃勒内的许诺怎么可能令人信服呢?不过,詹姆斯&斯图亚特等人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们给沃勒内带回了大量有关华莱士义军的情报(这几个苏格兰贵族曾向沃勒内许诺要向英军提供六十名武士,当他们在9月11日早晨来向沃勒内复命的时候,跟随他们一起来替英军效力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而不是他们所许诺的六十人)。
&&& 9月10日,英格兰军和苏格兰军在斯特林桥遭遇。如果把斯特林看成为苏格兰北大门的话,斯特林桥--这座架设在福斯河上的木桥无疑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在斯特林镇边上的峭壁之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斯特林堡。城堡里面的驻军承担着守卫斯特林这座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小镇。从斯特林堡向下眺望,斯福斯河两岸的一草一木全都尽收眼底,此时的驻军司令是骁勇善战的理查&德&沃德格里夫爵士。9月10日这天,威廉&华莱士在福斯河对岸的制高点奥丘山上发现了从南方汹涌而来的英军,这正是约翰&德&沃勒内亲自率领的征讨大军,他此行的目的是来解除苏格兰人对斯特林的围困。沃勒内指挥的英格兰军队全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很多人都有在欧洲大陆作战的经验,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也非常饱满。在英军将士的眼中,即将和自己对阵的苏格兰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威廉&华莱士和安德鲁&穆瑞指挥的苏格兰军大约有一万六千人,但是其中大多数人是从未上过战场的农民,他们装备极差,只有一百五十名铠甲骑兵的装备可以和英军媲美。因此,尽管在数量上苏格兰人占用接近三比一的明显优势,但是英苏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是比较悬殊的。尽管在实力上英格兰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地利上他们却处在下风。英军没有渡船,他们只能从斯特林桥和坎布斯肯内斯、基尔丁两处浅滩渡过福斯河。两处浅滩只有在水位很低的情况下才能通行。斯特林桥是一座狭窄的木桥,最多只能让两名骑兵并肩通过。不仅如此,两侧桥头的堤道土质松软,重装骑兵完全无法施展。沃勒内发现,在奥丘山的山坡上布阵的苏格兰人对自己的左翼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英军却很难把苏格兰人从山上赶走。如果苏格兰人趁着英军的人马在斯特林桥上挤作一团的时候发起攻击,英军必将一败涂地。更重要的是,苏格兰人有一个英格兰人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那就是他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他们在为苏格兰的独立而战。&&
这是13世纪的长弓手,良好的弓箭手培养制度和长期使用弓箭作战培养出的经验,让长弓成为英格兰人最强大的武器&
为了向英军表明自己的决心,华莱士在福斯河北岸的奥丘山的山坡上布阵。沃勒内明白一场恶战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沙场礼节的尊重,他派遣两名多明我会修士过河。沃勒内让两名修士转告华莱士,如果他能接受&王上的和平&,自己将保证华莱士的生命,并对他以往所犯之&罪行&既往不咎。对此,威廉&华莱士的回答是:&告诉你们的人,我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什么和平,我们是来打仗的。我们要向你们报仇雪恨,我们要解放自己的国家!!他们想来就来,我们已经做好的准备,就在这里恭侯。& 华莱士带有挑衅性的回答不仅让沃勒内目瞪口呆,也令原本趾高气扬的英军将士为之气沮。英军将领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些人认为华莱士的宣言不过是&歹徒在虚张声势&,其他的人则主张要小心谨慎。为了统一众将的意见,沃勒内召开了一个紧急军事会议,会议上一名在欧文向英军投降的苏格兰骑士理查德&鲁迪爵士告诫萨里伯爵:&大人,如果我们上桥的话,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我们只能两个两个并排通过桥面,敌人正对着我们的侧翼,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冲下山来攻打我们,集中兵力打击我们的前锋。离这不远有一处浅滩,在那里,我们一次可以通过六十人。请拨给我五百名骑兵和一小队步兵,我将率领他们绕到敌军的背后,打击他们、粉碎他们。我的伯爵大人,与此同时,您和大队人马就可以万无一失的通过斯特林桥了。& 大多数英军将领们都不赞同鲁迪爵士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兵分两路是不明智的,这可能是英格兰贵族的傲慢和对苏格兰的&变节者&的不信任所致,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伦诺克斯伯爵那不能兑现的诺言让他们不得不小心谨慎。但是也有少数将领在原则上同意他的看法。于是,英格兰的将军们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最后,税务官休&格雷辛汉站了出来,大声喝道:&你们不要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下去了!国王陛下的金钱不能被这样白白的浪费。让我们冲过桥去,尽忠尽职吧!!& 沃勒内对于格雷辛汉的越权举动非常不满,作为一员久经沙场的宿将,他很明白贸然进攻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是,将士们的情绪已经被格雷辛汉煽动了起来,如果这时候不进攻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全军的士气。沃勒内再三权衡以后,向全军发出了进攻的命令。以基尔顿城主(此城堡在约克郡)马默杜克爵士率领的重装骑兵为先导的英格兰大军开始通过斯特林桥,正如鲁迪爵士先前所指出的那样,狭窄的桥面只能同时并排通过两骑,英军的行动异常困难。一英里半外的奥丘山上,华莱士和所有的义军将士一样目不转睛的观察着英军的一举一动。英军的队伍以手持爱德华一世的王旗的掌旗手为首,后面紧跟着萨里伯爵和大队的骑士,在一面面长三角旗、令旗和燕尾旗(备注6)的簇拥下,骑士首领和男爵门身着华丽的礼服和全副的铠甲浩浩荡荡的走上了斯特林桥,他们好像是去参加狩猎而非上阵厮杀。指挥大军渡河的是财务官休&格雷辛汉、罗伯特&德&萨默维尔爵士以及斯特林堡的守将沃德格里夫爵士。
长弓手作为轻步兵,在骑兵面前就是菜,毕竟在当时只有长枪方阵才能克制披甲的重骑兵&
&&&&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英格兰士兵穿过斯特林桥踏上了福斯河北岸的土地,苏格兰义军当中的气氛也愈发紧张起来。如果不是华莱士和穆瑞再三强调了服从命令的重要,奥丘山上的苏格兰将士们早就象1296年在邓巴那样冲下山去和英格兰人拼命了。此时,华莱士站在福斯河北岸岸边的克拉格修道院的钟楼上耐心的观察英军的行动,他在等待一个最恰当的时机,他要一击成功。如果过早进攻的话,苏格兰人只能消灭一小部分敌军,当真如此,反而让沃勒内有了反击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把英军全部放过桥来打,义军在数量上有3:1的优势,可以痛痛快快的打一场歼灭战。中午11点,华莱士命令传令兵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早已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的苏格兰战士们立刻象脱缰之马一般冲下了山去,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和长矛,口中不断高呼:&干掉他们!!干掉他们!!&。在苏格兰人冲下奥丘山的一瞬间,他们端平了手中的长矛,径直朝着英格兰的贵族们冲杀了过去。与此同时,另一队苏格兰战士正在向斯特林桥进发,他们的任务是封锁斯特林桥头,切断两岸英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和主力部队一起将已经渡河的英军包围消灭。一阵短促而激烈的肉搏过后,斯特林桥的桥头被苏格兰人占据了。他们的大胆行动在英军阵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桥上的英军将士们既无法前进,又不能后退,拥挤和推搡令数以百计的英格兰人掉进了水流湍急的福斯河中,沉重的披挂和武器很快就让他们失去了生命。苏格兰人的正面攻势冲垮了英军的阵线并在英军将领中制造了一场混乱,他们试图让自己的战马从深陷的泥沼中脱身,大多丧身于苏格兰人的长矛之下,间或有一两个躲过了长矛却在坠马之后死于坐骑和苏格兰人的践踏。苏格兰人的迅猛攻势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被冲得七零八落的英军很快就被压迫到了斯特林桥与河堤西南的河湾。正在此时,苏格兰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北方向河堤冲来,指挥重装骑兵的马默杜克爵士罗伯特&德&茨温格稳住阵脚,他立即改变了进攻的方向,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迎面而来的苏格兰骑兵。英军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轻而易举的击溃了轻装的苏格兰骑兵,老于战阵的茨温格并没有对溃退的苏格兰骑兵穷追不舍,因为他已经觉察到战局正在朝着不利于本方的方向发展,他吃惊的发现爱德华国王和萨里伯爵的旗帜全都没了踪影,战场上堆满了英格兰士兵的尸体,苏格兰人占领了桥头切断了自己的退路。茨温格沉默了片刻,顷刻间,他的外甥在他的鞍前倒了下去,被激怒了的茨温格率领他的部下径直冲向了据守的桥头的苏格兰人,他用自己那柄引以为傲的宽边重剑在苏格兰人当中杀开了一条血路。当茨温格和部下骑兵安然无恙的返回南岸之后,他立刻下达了拆毁斯特林桥的命令。英军阵中的三百名威尔士长弓手原本打算坚决抵抗苏格兰人的进攻,然而那些四散奔逃的英格兰人因为躲避愤怒的苏格兰人而冲散了他们的队伍。可怜这三百精锐部队,他们没有对战局起到任何作用便尽数葬身沙场,更可悲的是他们并不是被苏格兰人所杀而是让自己人的马蹄踩下了地狱。斯特林桥被拆毁之后,滞留在北岸的英军将士们陷入了绝境,他们为了逃生纷纷跳入了福斯河中,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骑士们抛弃了自己的武器、甲胄、战马和尊严,和普通士兵一样跳入了福斯河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他们中间只有一小部分人活着游回了南岸,有成百上千条生命消失在了湍急的激流中。
&&& 战役的进展果如鲁迪爵士预料的一样,沃勒内原本希望看到一场对苏格兰&叛军&的伟大胜利,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苏格兰起义者对英格兰王家军队的屠杀。他眼睁睁的看着苏格兰人狂暴的砍杀着自己的士兵,却因为威尔士长弓手的毁灭而束手无策。沃勒内眼见大势已去,便在收容了从北岸逃回的残兵败将之后撤出了战场。他留下自己的亲戚威廉&费兹&沃里内守卫斯特林堡并许诺在十个星期之内返回。安排完一切之后,沃勒内飞速向南逃窜,直到进入了英格兰境内才收住了脚步。英格兰人在斯特林桥之战当中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大约一百名重装骑兵和五千名步兵(包括三百名威尔士长弓手)战死沙场。最为苏格兰人所痛恨的税务官休&格雷辛汉被苏格兰人扒了皮。苏格兰人把扒下来的皮切成长条后,将这些长条编缀成一条皮带,华莱士就是用这条皮带来系配剑的。苏格兰方面的伤亡微不足道,但是两主将之一的安德鲁&穆瑞受了致命伤,数周之后不治身亡。穆瑞去世后,他的部下全都投到了华莱士的麾下。斯特林桥之战在当时的欧洲是一个奇迹:一支装备极差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民军打垮了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职业军队。
三:&护国主&华莱士
&&&&& 斯特林桥惨败的消息流传得很快,《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记载了斯特林桥惨败在诺森伯兰郡的百姓当中造成的恐慌:&诺森伯兰的人们都吓坏了,一家老小背着自己的全部家私,驱赶着自己的牲畜背井离乡。逃难的人群在纽卡斯尔以及其他北方城市随处可见。&(《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304页)。9月21日,格雷辛汉的死讯就到达了伦敦的财政部。9月24日,身处佛兰德斯的爱德华一世收到了从伦敦发出的告急文书。苏格兰局势的迅速恶化完全超出了爱德华的想象,他很想亲自出马再次平定苏格兰,但是佛兰德斯的事务托住了他的手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爱德华决定让约翰&德&沃勒内坚守苏格兰,同时命令约克郡长罗伯特&克利夫德和十三名北方领主前往增援。然而,援军尚未出发,萨里伯爵便在9月27日逃进了约克,他是在约克城内接到爱德华一世的命令的。爱德华一世又命令那些已经臣服自己的苏格兰贵族协助英格兰驻军祢平&叛乱&,这些贵族包括巴德诺克的康耶、布查恩的康耶、邓巴的帕特里克、安格斯的乌恩弗拉维尔、美因泰兹的亚历山大、斯特拉泰因的迈尔斯、伦诺克斯的马尔科姆、萨瑟兰的威廉、詹姆斯&斯图亚特、尼古拉斯&德&拉&海耶、英格拉姆&德&乌恩弗拉维尔、理查德&弗拉塞尔和克劳福德的亚历山大&德&林赛。通过这一长串的名字,读者们应该不难发现亲英苏格兰贵族的势力很大,华莱士当时面对的决不仅仅是来自英格兰的压力。邓巴的帕特里克在达勒姆主教安东尼&德&贝克的支持下向华莱士宣战,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华莱士乘胜夺取了邓巴,将他赶出了苏格兰。经此一战,苏格兰境内再也无人敢于公开挑战华莱士,惟有如此,他才能在入侵苏格兰的时候避免来自背后的威胁。
&&& 不过,苏格兰人的入侵并没有立刻变成现实,起码在10月13日以前,没有苏格兰人入侵诺森伯兰郡的任何报道。从编史作家的著述中,今人可以大致勾画出斯特林桥一役后二到四周内威廉&华莱士的行程。华莱士率军追踪沃勒内,直到贝里克郊外的胡腾&摩尔。当贝里克的驻军出城接应沃勒内的时候,华莱士立即撤兵北返继续对斯特林堡和邓迪堡的围困。不久,两座城堡的守军向华莱士开城投降,他用英格兰人在斯特林和邓迪贮存的军需物资武装了自己的军队。在打败邓巴的帕特里克之后,华莱士开始了入侵英格兰本土的军事行动。贝里克大概是在10月11日之前被苏格兰人占领的。关于这一日期,可以参考一件间接证据。华莱士在10月11日分别写信给写给吕贝克和汉堡的市长与议会,他在信中宣布,贝里克的港口再次向汉萨商人开放。如果10月11日,贝里克尚在英军的手中,华莱士是绝不会给德国人写这样一封信。不过,根据《斯卡拉编年史》的记载,华莱士的部下亨利&德&哈里伯顿趁着英格兰居民逃散的机会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贝里克的城镇和港口,但是他没能拿下贝里克堡。《兰内科斯特编年史》是这样描述苏格兰人的入侵的:&这以后(指占领贝里克以后),苏格兰人集结起来侵入了(诺森伯兰)。他们在农村制造毁灭,烧杀抢掠、无恶不做。他们一直深入到纽卡斯尔附近,然后掉转方向进入卡莱尔境内。在那里,苏格兰人象在诺森伯兰郡一样破坏一切。接着,他们又折返诺森伯兰郡,毁坏了所有他们先前看中而未及动手破坏的东西。直到圣&塞西莉亚节(11月22日),他们才收兵返回苏格兰。&有关华莱士的入侵,《兰内科斯特编年史》的记述过于简略,《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就要详细许多。现在可以肯定的是,10月11日那天,华莱士在哈丁顿,他并没有做入侵诺森伯兰郡的部署,而是继续围困邓迪。按照《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的记载,圣&卢克节,即10月18日苏格兰人开始进犯诺森伯兰郡,不过这仅仅是一些零星的骚扰。直到圣&马丁节(11月11日),苏格兰人方才大举入侵英格兰。事实上,没有史料可以证明11月上旬华莱士和他的军队在英格兰境内。起初,苏格兰小部队散兵游勇式的劫掠让英格兰北部的居民大受其害,他们以罗斯伯瑞森林为大本营,四出焚掠周围的乡村(备注7)。烧毁费尔顿磨坊标志着苏格兰人对诺森伯兰郡攻势的开始,这一事件据说发生在米伽勒节(9月29日)后的第二个星期,大约是10月13日(从罗斯伯瑞森林到费尔顿仅有7英里的路程)。有关苏格兰人在诺森伯兰郡活动的记录是很丰富的,纵火和劫掠集中发生在郡的东北部这一事实表明袭击者是从贝里克来的。苏格兰人、更多是在有关苏格兰人的谣传造成恐怖气氛驱使居住在英格兰北部乡村的居民大批逃离自己的家园,逃难的人们象潮水一样涌入各地的城堡垒和有围墙保护的市镇,连纽卡斯尔这样的北方重镇也受到了苏格兰人的威胁(备注8)。诺森伯兰郡的民团早在6月份就被休&格雷辛汉征集一空并在斯特林桥一役中折损殆尽,除了据守各个城堡少数军队以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妨碍苏格兰人,不过只有奥恩维克城堡的守军曾经袭击过苏格兰人的小部队。此时的伦敦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沃勒内的告急文书一个接一个的从北方传来,远在佛兰德斯的爱德华一世对此鞭长莫及,和朝廷相比,教会方面的反应显然要更快些,于10月16日、23日教会两次发出召开筹措军费的宗教大会的传票。威斯敏斯特教堂亦于10月23日发布了征召新兵的命令,但直到12月6日才付诸行动。
&&&&& 愈演愈烈的&苏格兰叛乱&迫使爱德华一世与法王菲利浦四世媾和。双方于1297年10月达成了一项为期两年的休战协议,尽管如此,爱德华依然无法马上从欧洲大陆抽身。为了让英格兰恢复稳定,&长脚&向大小贵族和各自由城市许下了各式各样的诺言、作出了很大让步,希望可以激发他们支持王室的热忱。与此同时,他又向亲英格兰的苏格兰贵族们送去了密函,希望他们和英军联手镇压自己的同胞。爱德华一世的密函并没起到多大作用,除了被华莱士驱逐的邓巴的帕特里克和安格斯的乌恩弗拉维尔外,大部分苏格兰贵族都不敢公然支持爱德华一世。华莱士凭借着抗英战争中所取得的赫赫战功,在苏格兰中下层人民中树立起了崇高的个人威望,理所当然的被他们拥戴为苏格兰的&护国主&。华莱士深知爱德华一世决不会就此善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难而进非好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