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富贵不如有个人身体健康的古诗词身体古诗词

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详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关于对生活诗词
关于对生活诗词
导读: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一《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一《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
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
古典诗词,对我而言,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因为我们从年纪很小开始就接触古典诗词,所以积累到现在,学习的古诗词也是不少的。但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全心全意地学习诗词的内容,所以对其中某一些真谛的理解,还是很欠缺的。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我们都会从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中国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染它。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绘画美。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中国古典诗词也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
总之,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我们也要批判地继承,从而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认识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二《古诗词中关于人生苦短、天地无穷的词句》
古诗词中关于人生苦短、天地无穷的诗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孔子(2500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孔老夫子在今天的沂河或者泗水边上看着河水流去,发出了一声浩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意思是一切事物都像这流水一样永远不断地流逝而去。几千年过去了,无数人事如流水般逝去,老夫子的这句话却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乐生避死是人的普遍行为。在广袤浩瀚的宇宙天地之中,人的生命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更使人们倍感人的一生是那么的短暂、有限和无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屈原(这是屈原在思考生存和死亡时所发出的慨叹,诚然生命的短促,使得人无法尽享尘世的所有豪筳,于是不得不发出如此悲怆的哀怨。往往是,人在尘世的生活越愉快,其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烦恼上面,凡事要看得达观些,应该敞开胸怀去欣赏,把握自己身旁各种美好的事物。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阮籍(悠悠天道恢弘邈远,而岁月却是易逝难留,就如同晨露一般,转瞬就消失不见。面对高山、江河的亘古不变,人生真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诗人独立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美好的年华就要白白流逝,幽州台啊幽州台,你曾凝结了多少悲壮的故事,融铸了多少英豪的血泪!枉我空怀宝剑,报国无门。面对着你,纵有千言万语,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化作千行热泪。)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在无穷无尽的时空当中,所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如过眼云烟,在斗转星移间慢慢消逝,甚至不及天上的一朵闲云、深潭里飞檐的倒影悠悠常在,更不应说那长江之水,千年
万年流个不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心忧天下的诗圣杜甫贫病交加之际,站在滚滚东逝的长江岸边,面对着急风涌浪、猿啸鸟飞,想到自己异乡艰难成苦恨,飘泊潦倒病残生,而心中的抱负却难以实现,只有借酒浇愁,兴忧国伤时之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逝去的时光不可挽留,心中的烦恼却无法消除。人生无常,快乐的日子并不多。其实,人又何必计较太多的名利呢,正因为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所以烦恼与忧愁才时刻相随。该放手时就放手,得开心时且开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逝水无言,滚滚东流入海,那是它永恒的归宿;人生易老,百年倏忽即逝,也是自然不可逆转的规律。既然有些东西不可改变,一味的叹挽只会徒增烦恼。不如像李太白一样,尽情欢乐,纵情山水,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快乐也不过百年,忧愁也不过百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对于月亮与流水,古人赋予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人生感慨。月亮的圆缺盈亏、玉润清辉,流水的奔腾不息、百折不回,与人生的诸多遭际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月亮总是那个月亮,千年明亮;流水依旧是那些流水,万年流淌。而人虽然不是同样的人,却有着同样的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悠悠千载,世事苍茫变换;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崔颢此诗,可谓七言诗之神笔,黄鹤楼之绝唱。大诗人李白面对此诗,也道无法超越,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是谁在江边第一次看到月亮?而江上的月亮又是何时开始朗照江边的人呢?人世世代代无穷尽地传承下去,江边的月亮也在千年万年地照着大地…… 人类和宇宙应该是一个不断向前绵延的过程,我们不见其“始”,也难见其“终”。然而诗人传递的并不是全然伤感的情怀,
他描绘出了世界的美丽,感慨着生命可贵,在怅惘和感伤的同时,也令人警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这苍茫的天地间,在这时间的荒野中,我们这一生,又能算是什么呢?所有的喜乐、悲苦,不过转瞬即逝,人生就算百年,在无穷的时空面前,也不过是须臾而已,又何必为名利等耿耿于怀呢?苏东坡在贬谪之后能有如此旷达的胸怀,现代的我们应该有所获益,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三《面对生活(诗歌)》
想想那些汗滴禾下土的人
告诉自己这不算什么
想想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 要奋力拼搏
脑子冷静清醒
要好好生活
享受你正在做的事情
受到打击了
不要垂头丧气
要承认自己不尽人意
努力把每件事都做到自己的最好
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
缺了你地球照样转
更不要认为自己无足轻重
没有你这一滴水
海水就不能就其深
要积极 不要堕落
不要把我们的颓废
归咎于社会这个大环境
别人能为了理想而奋斗
堕落是自己内心的懒惰
关注一下脚下的草 身边的花 枝上的叶 他们如此卑微的生命都美丽的活着 相比之下 我们反而显得更渺小
不要评论别人
特别是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人 还要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
只有资格批评我们爱的人
路再难,也要走,
挫折再多,也要微笑
谁笑到最后,谁就最美丽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四《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那短短文字,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其意之深、境之远、情之挚。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到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五年级的《长相思》六年级的《春夜喜雨》,诗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很明显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王松洲老师对古诗词教学做出这样的评价:从教的角度看“难”从学的角度看“难”即:四难,难读、难懂、难入、难学。而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让古诗词教学变得轻松许多。针对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古诗《山行之秋意》,李老师执教的词《浣溪沙》走近苏轼谈一下我的认识。
蒋老师 《山行之秋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蒋老师利用漂亮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好的语文课是对学生全程的吸引。在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食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时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蒋老师不只站在教材的高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描写秋景的古诗时有一个纵向的联系,老师对知识点做了一个整合因此便有了《枫桥夜泊》、《子夜秋歌》、《暮江吟》、《古朗月行》,,,,从而让学生
从读中,从观察中扩大了对秋的认识:霜、叶、水、果、月,,,,这是一个知识面由窄到宽的延伸。
老师在做练习时实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1 有诗中的秋景牵引到现实生活中的秋景比如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大雁南飞,花果飘香,,,,看到学生写的秋天的词语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收获2 在感受诗的韵律美时,要求学生边背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说,没有想象的课堂是平实的,而这节古诗教学是生动的。在了解古诗时和学生一起认识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古诗中比喻的妙用,那么学生在描写“银杏树、枫树、柿子树、石榴树”的变化时句子会更加生动。
蒋老师的古诗教学突出重点看秋景,练说话,突破难点感受是的韵律美,是一个很好的读——说——练的结合。
李老师 《从〈浣溪沙〉走近苏轼》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惊于苏轼那面对逆境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惊于李老师那深厚的文学积淀。《浣溪沙》这首词以淡疏的笔墨写景,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李老师从复习巩固入手出示苏轼的作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再次领略苏轼的才华导入新课。知识点有对比就有提升,拿《清平乐.村居》与《浣溪沙》的格式对比,前者少了小序,后者少了题目。
“读”也是这一课堂特色。学生自由读《浣溪沙》,指名读,正字音读,师生共读,读苏轼不同人生经历作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等。这些环节都紧扣《课标》中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浣溪沙》的理解老师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突出学生的课堂地位。在学生知道词的大意时,学生又进行深读再次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与知识魅力。课堂上把词意放轻了把体会诗人的情怀放重了,注重了“品”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诗词不只是诗词也可以走近我们的学习生活。
下面针对古诗词教学,我从诗词诵读和想象两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我认为我们教诗词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而是要让学生品悟,体验,运用,传承。《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等能力,(我想学生平实的读背诗词也是一种很好的古文化语言积累。)同时语文科长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优秀文化莫过于我们教材上的古诗词了。
关于古诗词教学,《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
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
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
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目标是诵读
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60篇(段)。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学习我了解到古诗词教学侧重于诵读,想象,情感体验,淡化了诗意的讲解。在课堂上我是朝这个方向做的:
1 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诗句中都突出了诵读的重要性。那么学习古诗词诵读就是方向。在课堂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读为本。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文有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如果不重视读岂不辜负这诗的形式之美吗?
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就是引领学生读诗,讲意,默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等环节。关于学生的能力,学习方法可能被忽略了,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太明显。所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要淡化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多在课堂上利用时间诵读。可以有老师的范读,学生自主朗读,师生共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品味诗的语言,再送诵读感受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读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读中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理解。只有师生师生共同煮书也就解决了难读,难懂这一问题了。
2 以想象为本
千百年的古诗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有距离的。《课标》中反复出现展开想象,可见想要入境我们必须要朝这个方向引领。去领会诗人的言外之意就比如《浣溪沙》中的苏轼,想象他在逆境中的心态领会他的魅力。联想和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泊船瓜洲》时,当王安石停船在瓜州遥望故乡南京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想象当时伱与诗人同行你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在读《伯牙绝弦》时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等待钟子期的心境是何等的心情?在品读古诗时,带着学生入境,通过想象和诗人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我们常对学生说用手中的笔抒心中的情,这为古诗词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就《秋思》一诗张籍以书信为载体,写完后信封封了又拆通过心理,动作描写表达那千情万绪的思乡之情只要我们进行时时地想象:如果你是张籍,独自一人在洛阳城,遇到遇到秋风乍起心里会有什么感受?(由秋——冷——孤独——思乡)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方式,那么学生续编故事的情节就会跃然纸上。可谓是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学生思想上的“穿越”也是轻松的。
在我们的古诗词教材的编排上更突出人文精神,每篇古诗文几乎都有插图,我们老师也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把自己所看到的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去二三里》(风景画)《泊船瓜洲》(思想图)《清平乐.村居》(田园画)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表达诗中的意境。如《山行》所描绘的以枫林为主景,让学生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五《有关于抓住机会的诗句》
有关于抓住机会的诗句
《长歌行》中劝勉青少年抓住时机及早努力,不要蹉跎年华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房玄龄
机会不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巴尔扎克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趁未来还属于自己的时候,抓住它吧!——雪莱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群星。——泰戈尔
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个机会不会出现两次。——罗曼·罗兰
伟人从不哀叹生不逢时。——爱默生
聪明者自己创造的机会比他找到的多。——培根
一个人若具备许多细小的优良素质,最终都可能成为带来幸运的机会。——培根
假如机遇来临,你要好好把握,开创你的前程。——松下幸之助
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要抓住机会,不抓,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邓小平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去寻找他想要的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就去创造机会。——萧伯纳
要注意留神任何有利的瞬间,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歌德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
没有一个征服者相信机会。——尼采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的香饵。——大仲马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佚名
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
——克拉克
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
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亚里士多德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莎士比亚
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 ——佚名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
——大仲马
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 ——歌德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糟蹋了机会,怨不得别人,是你自己的事。 ——佚名
在婚姻大事上,机会和命运常常良莠不分,叫人难以捉摸。 ——奥斯汀
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狄斯累利
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莫尔
机会不但会造出小偷,也会造出伟人。 ——佚名
时则动,不时则静。 ——佚名
对任何事物,你都感兴趣,所以每当付诸实行时,你都觉得有无限的生机到来,而且从不会错过机会。虽然在短暂的人生里,你也可以体验到很多有意义
的尝试。 ——佚名
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一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冒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 ——毛姆
人生不靠运气,而是看下棋的技术如何。 ——佚名
如果给个空子,就会中邪。 ——佚名
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培根
当运气向你微笑时,赶快拥抱她。 ——佚名
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 ——培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
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冲奔而来时,我们兀自闭着眼睛,很少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会,甚至在绊倒时,还不能见着它。 ——卡耐基
我发现,大多数人对生活所要求的是拥有选择的机会,这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得多。最坏的生活可能是没有选择的生活,对新事物没有任何希望的生活,走进死胡同的生活。相反,最愉快的生活是具有最多机会的生活。 ——坎贝尔
幸运每个月都会降临,但是如果你没有准备去迎接它,就可能失之交臂。
仅仅天赋的某些巨大优势并不能造就英雄,还要有运气相伴。 ——拉罗什夫科
事业有成,且别以为是“命运”之神为你带来的。“命运”之神本身没有这个力量,而是被“辩别”之神支配的。 ——约翰·多来登
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
——柏拉图
良辰难再,人生中大好的时刻,不要去作旧梦重圆的事。 ——佚名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桓宽
世间唯一最可证明的因果;你付出多少努力,就必有多少收获。 ——佚名
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 ——罗曼·罗兰
良机只有一次,一但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 ——勃朗宁
等待机会,是一种十分笨拙的行为。 ——佚名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
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雪莱
这世界上真正有成就的往往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而是第二流聪明加第二流愚笨的那种人。太聪明,就把什么都看开了,不肯做傻事,花笨功夫了,也就没希望了。 ——佚名
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象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象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培根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施耐庵
如果良机不来,就亲手创造吧。 ——欺迈尔斯
要留意任何可利的瞬间,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遗憾终生。 ——佚名
想哪天干,那天就是吉日。 ——佚名
应该抓住机会的额发。 ——佚名
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从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起来的。 ——塞缪尔·约翰逊
乐观主义者从每一个灾难中看到机遇,而悲观主义都从每一个机遇中看到灾难。 ——佚名
你不要以为机会像一个到你家里来的客人,他在你门前敲着门,等待你开门把它迎接进来,恰恰相反,机会是一件不可捉摸的活宝贝,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假如你不用苦干的精神,努力去寻求它,也许永远遇不着它。 ——佚名
机会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碰到过它。 ——佚名
识时务者为俊杰,味先几者非明哲。 ——程允升
福气来了不享,福气走了别怨。 ——塞万提斯
不管你知道多少金玉良言,不管你具备多好的条件,在机会降临时,你若不具体的运用,就不会有进步。自己有好的构想,而不贡献出来,人生就不会改善。
——威廉·詹姆斯
古谚说得好,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它的秃头了。或者说它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却是抓不住的瓶身了。 ——培根
有好学识、好技能,最容易交好运气。 ——佚名
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施耐庵
要认准自己的机会。 ————皮塔库斯
行动要看时机,开船要趁涨潮。 ——佚名
对于那些实际上影响我们一生的前途和我们的最后归宿的事件,我们甚至也只能知道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数不清的大事——假如称之为大事的话——差点儿发生在我们身上。然而却在我们身边掠过,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甚至也没有反向任何亮光或阴影到我们的心上,使我们察觉到它们的接近。 ——霍桑
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虽人各有志,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我想我就是这样。
——松下幸之助
每个人当然都可以逞强,但限于在他所懂的方面。 ——歌德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末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泰戈尔
不等待机会所送礼物的人,就是征服了命运。 ——阿诺德
庸人埋怨自己的境遇不佳,伟人则努力改造环境。 ——佚名
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惟一目的地就是好好活下去,活给自己看,也活给爱自己的人看,更要活给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看。 ——佚名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六《《昭明文选》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
《昭明文选》中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
摘要:魏晋时代,隐逸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隐者的队伍尤其庞大。《文选》所收左太冲、陆士衡的招隐诗和王康琚的反招隐诗都以隐逸为主旨,所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八首诗,有六首与隐逸相关,这是西晋诗坛隐逸诗兴盛的标志。《昭明文选》中所收隐逸诗歌咏隐士的清高生活的同时,明确表达了作者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精神,其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昭明文选》 隐逸诗
一、简述隐逸诗来源
(一)隐逸诗的由来
关于“隐逸”,“隐”和“逸”在最初是单独的两个字,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和后来我们所说的“隐逸”是不同的。《说文解字》“阜”
①部云:“隐,蔽也。”段玉裁注云:“小则不可见,故隐之训曰蔽。”这就是说“隐”
的意思是事物微小的样子,因微小而被遮蔽。而《说文解字》“兔”部云:“逸,失也。”段注云:“此以叠韵为训。亡逸者,本义也,引申之为逸游,为暇逸。②”就是说,“逸”指事物的亡失或人逃跑。
在后来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隐”和“逸”相结合以指称隐居、隐士,这种 现象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如《汉书·何武传》云:“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 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③这里的“隐逸”是动词,就是隐居的意思。《后 汉书·岑彭传》云:“(岑熙)迁魏郡太守,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④ 嵇康《述志诗》道:“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⑤这里的“隐逸”是名词性的, 指的是隐居之人。所以隐逸既可称隐居之人,也可指隐士隐居这种不入世的行为。而隐逸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则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论语》中记载的隐士就有伯夷、叔齐、长沮、桀溺等人,他们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隐逸。
随着隐逸生活的出现,隐逸文化随之产生。“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是在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品语“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中,虽未直接出现“隐逸诗”①
⑤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734页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472页
(汉)班固撰.汉书【M】.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84页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63页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一词,但既有“隐逸诗人”一词,似乎应先有“隐逸诗”的创作,才可以称为“隐逸诗人”。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中讨论“以学为诗”时,已明确提出了“隐逸诗”一词:“赵昌父云:‘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夫以诗为学,自唐以来则然。如呕出心肝,掏擢胃肾,此生精力尽于诗者,是诚弊精神于无用矣。乃若古人,亦何尝以学为诗哉!今观《国风》,间出于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口,未必皆学也,而其言优柔谆切,忠厚雅正。后之经生学士,虽穷年毕世,未必能措一辞,正使以后世之学为诗,其胸中之不醇不正,必有不能掩者矣。虽贪者赋廉诗,仕者赋隐逸诗,亦岂能逃识者之眼哉!如自乐天之诗,旷达闲适,意轻轩冕,孰不信之?然朱文公犹谓:‘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可谓能窥见其微矣。嗟夫!乐天之言,且不可尽信,况余人乎?杨诚斋云:‘古人之诗,天也;后世之诗,人焉而已矣。’此论得之。”①其中对“隐逸诗”的看法是:隐逸之人创作的不一定就都是隐逸诗,出仕的官场中人也能写出优秀的隐逸诗,确定一首诗是否是隐逸诗,标准是看它的诗歌内容,而不是诗作者。此后,“隐逸诗”一词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广泛使用了。
(二)隐逸诗的哲理思想来源
1、《周易》中有关隐逸的思想
《周易》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很多的方面大多都发源于此。《周易》被视为儒家十三经之首,道家又把《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为“三玄”,因而它是儒道两家都信奉的经典,对儒道两家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许多语句被后世作为隐逸理论而广泛引用,可谓是中国隐逸理论的先导。
《周易》中有关隐逸思想的表述主要集中在《遁》卦和《乾》卦中。《遁》 卦其卦辞说:“遁,亨,小利贞。”《彖》日:“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 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陆德明解释说:“遁,隐退也。 匿迹避时之谓。”孔颖达《周易正义》日:“遁者,隐退逃避之名。”也就是说 《遁》卦是说明隐逸之事的,而且点明隐逸是为了避时,隐退匿迹来避时保身。 对后世的隐居避祸有先导作用。《乾》卦中的巨龙先是“潜龙勿用”,接着“见龙 在田”,然后小心的“终日乾乾”,有时“或跃在渊”,最终“飞龙在天”。其中蕴 涵着与儒家相通的隐居待时的隐逸精神。
《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它指出了隐居是另一条人 生之路,即以隐居为人生的归宿和目的,而不仅仅只是待时的手段。《蛊·上九》: ① (南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M】.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163页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指出了一条与出仕相反的人生之路,即隐居,隐逸自 适,保持志趣清虚高尚。《周易》中的隐逸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包含“待时之隐”,还有以隐逸为目的的“终极之隐”。二者分别对儒家和道家的隐逸思想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可谓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
2、《论语》中有关儒家隐逸的思想
儒家一向是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的代表,主张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具有强 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尽管不被视为隐士,但记 载其与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却保留了孔子对出仕与归隐的态度,他对隐逸 问题的思考,他与隐士的接触及其对隐士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对后世士人的仕隐 观和中国的隐逸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有关隐逸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在《论语》中这几条记载: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 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①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③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述而》④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 而》⑥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孔子关于隐逸的言论,都是围绕着“道”来展开的。“道” 的含义非常丰富,从社会角度讲,“道”是政治制度的公正合理,社会秩序的规 范正义,文化传统的正宗醇厚;从士的个人角度讲,它是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 格和自由的精神。孔子对“士”的主导精神概括为“士志于道”,他非常重视“道”, “朝闻道,夕可死也” (《里仁》) ⑦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⑧等等,他把能否行道作为士仕或隐的一个标准,“有道”和“无道”是士仕隐的分①
⑧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②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82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177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145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68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163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70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37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170页
界线。当“邦有道”时,则可以“仕”,可以“谷”;当“邦无道”时,则可以“卷而怀之”,以“谷”为耻。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用行舍藏”的隐逸原则,“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是其隐居的意义所在。儒家所说的隐逸只是“邦无道”时的一种等待“邦有道”的手段,而不是隐居起来就忘记了隐居的本意,一心只是“洁己自高”,“不复求其所志”,所以隐居待时是儒家隐逸观的核心。同时他强调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以人格的高洁来抵制富贵的诱惑,这对铸就隐士的高洁品格起了巨大作用。
3、《庄子》中有关道家隐逸的思想
道家对隐逸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庄子》中,可以说庄子学说不仅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集隐士思想之大成之作。道家隐逸思想的特点是“保 形、全身、养命、延寿”。因为道家是最注重个体生命的,追求人的绝对精神自 由和人格的独立。
庄子隐逸思想以“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精神”的解脱为核心,追求无 欲、无为,以达到“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心灵解脱之道。庄子认为名利 对个体生命的束缚最为严重,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 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 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骈拇》)为了摆脱名利等外物的俗累, 隐居不仕就成为逃避名利的一种方式。《逍遥游》中的许由拒绝尧让天下的理由 是“子治天下,天下既己治也,而我犹代之?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 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让王》在此基础上 又发挥想象,隐士们以各种理由拒绝出仕,道出了隐士不愿为外物所累的思想。 如子州支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善卷自得于“逍遥 于天地之间”的生活方式,入深山隐居;石户之农不愿为“葆力之士”,携妻子 以入于海,终身不返;而北人无择因之投于清冷之渊,用自杀来拒绝出仕,洗脱 舜让天下之辱。由此可见,道家所主张的隐逸是通过隐逸这种生存方式来达到“达 生无累”的人生境界,来获得逍遥自适的人生体验。
庄子的隐逸哲学是建立在虚无之上的,这种虚无包括对文明的反抗、对伦理的叛逆、对智慧的痛诋、对欲望的排斥,乃至对整个生命感性存在的深恶痛绝。 他的理想是存在于与鸟兽同群的人物不分的原始的混沌之中。他注重自由自主的 精神状态,追求的是逍遥自由,不以外物为累的生命境界。因而道家的隐逸是以 隐逸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通过隐逸来达到“自适”的精神需求。
《周易》开隐逸思想之先河,对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有启发。隐逸对儒道两
家来说,都只是一种存身方式,区别就在于儒家的隐逸是等待“有道之邦”的暂时的待时之隐,而道家的隐逸是追求自由、不为物累的终身的目的之隐,一为手段,一为目的。先秦的隐逸思想经过儒道两家的理论阐释,对后世的隐逸文化的成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人格的建构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其中的隐逸原型也成为后世士人竟相模仿的榜样。东晋隐逸诗不仅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还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佛教、道教和玄学思潮有关。
二、《昭明文选》中隐逸诗解读
(一)隐逸诗入选《文选》的原因
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看,先秦百家争鸣,到了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打破了独尊儒术的局面,儒、道、佛等诸术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形成,对封建士子影响极大。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属于分裂的局面。在现实动荡的政治背景下,统治者借助佛教辅助政治,于是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局面。官场由封建贵族阶级充斥盘踞,文人士子不被重用,屈沉下僚。贵族世胄靠祖上的权势占据高位的世风,在左思的《咏史》其二中作了深刻的揭示:“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诗中以草树设喻,形象的揭露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
一方面,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出仕思想,影响着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求取人生的仕途出路。另一方面,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着文人士子们,“士而不仕”,去做隐士。然而,客观现实是,封建士子们仕进无门,仕途的不如愿,官场的冷落,促使隐逸行为的普遍仿泛。封建士子们寄情山水,向往林泉,隐遁逃避社会现实,或逸悦、或苦行于自然风光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清高意气与回归意识。于是反映这一社会生活题材的隐逸诗,也就应运而生,进而风行不衰,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风格特征,并别是一体,影响后世。
梁太子萧统看到了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在《昭明文选》卷二十二特设招隐诗类,录入四篇作品:左思《招隐诗》二首,陆机《招隐》诗一首,王康琚《反招隐》诗一首。萧统是重视人才的,在《文选序》中用《易经》里的话“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肯定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他在《文选》中收入隐逸诗,不仅可以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还可以运用隐逸诗直接征召隐士从政或赞美隐士,从而展示其政治清明。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七《《诗词与人生》有感》
听闫肃老师讲座《诗词与人生》有感
那天非常荣幸能够倾听闫肃老师的讲座。始知道严肃老师,还是因为他的一首《敢问路在何方》。我曾无数次听这首歌,因为《西游记》寄托了我对童年太多的感受。在那个懵懂的时代,不知道唐僧为何如此不顾道途艰险丢弃身家性命如此执著于前往西天取经。直到现在,当每次毅力不够坚定的时候,仍会听一遍《敢问路在何方》,汲取一些力量。所以,即使那天讲座与我的课程有冲突,我还是愿意前往听他的讲座。只是有点遗憾的是,走进会场讲座已经开始了。
我个人来讲是比较喜欢诗词的,也曾坚持过每天早晨读记一首诗,但终究由于学业紧张而中途放弃。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读诗也有这一部分原因吧。还有就是诗能带给人美的感受,有的诗还非常有哲理,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比如说杨万里的《竹枝词》有这样两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就对社会对生活看得很开,即使在现在,也有很深的意义。当代的诗也有比较美的,比如说郑愁予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然,说起诗,还是最喜欢讲爱情的诗,也许是年轻的缘故吧。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我最喜欢,“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后就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秋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最令人悲伤地莫过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好事不用背,重在品味领悟其奥妙。
说完诗词,再说人生。当然,诗词与人生是结合在一起的,相互联系的,这样做,只是为了条理清楚,因为我表达有限。谈到人生时,闫老感慨很多,滔滔不绝,给我们讲了许多人生宝贵的经验。他讲到人要有四分:天分,勤奋,本分,缘分。天分就不必说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了。说到勤奋是最重要的。就是他所认识的功成名就的,没有一个不是勤奋的。若想取得成就,必须下苦功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本分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一个人要不守本分,必定走不远的。缘分还很重要。说起缘分,总是想到机遇。机遇源自自己的实力的积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嘛。还有就是那珍贵的四句话:阅历即财富,主动即自由,投入即快乐,修养即尊严。说到主动即自由,还有一段小插曲。闫老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时被指派去基层当兵。坐火车几天几夜终于走到营地,看见环境如此之恶劣,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人啊心里一有怨,就会消极,不论做什么事,都懒散,不上心。浑浑噩噩度过了半年,终于意识到,原来这样是不行的。痛定思痛,变被动为主动。因为主动即自由,就这样开始了他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涯。关于做人,闫老给出四点建议:宽以待人,诚以助人,旁若无人,得理让人。还有四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还有些比较有意思的话,“对工作多面手,对同伴拉紧手,对自己有一手”。
总之,听了闫老的讲座,收获很多。感谢闫老以八十五岁的高龄仍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给我们讲人生、讲诗词。我会谨记您的一些话,过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也不枉此生。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八《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
李敬一教授的讲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列举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畅谈了古典诗词与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关系,李教授认为,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我们应当珍惜、应当认真地继承,古典诗词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在不同的领域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享受,并且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
5月15下午,宁波市图书馆厅内气氛热烈、诗情激荡。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专家,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敬一教授应邀做客“天一讲堂”,畅谈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人才培养的关系。
讲座伊始,李敬一教授吟诵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三十六行诗,一字不差,一气呵成,顿时调动起现场气氛,听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李教授从“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古典诗词与人才的综合素质”两方面,阐述了他关于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学点诗词,背点诗词的观点。
在李教授看来,现代生活中处处有诗词。新闻标题经常化用古典诗词。例如,世界杯期间,英国男子为看球而推迟婚期,《参考消息》转载此消息时取标题为“四年春风一度,准拟佳期又误”,其中“准拟佳期又误”就是出自辛弃疾《摸鱼儿》。此外,无论是歌曲、电视剧、书籍、旅游,都与古典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流行歌曲《新鸳鸯蝴蝶梦》、《相见时难别亦难》、《枫桥夜泊》,电视剧《庭院深深》、《月满西楼》、《青青河边草》、《梅花三弄》等都借用了古典诗词里的诗句。
谈到诗词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李教授认为,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将诗词作为完善人格人品、陶冶情操的手段,整合到当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当中,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一直非常热烈,李敬一教授富有激情的讲演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当李教授深情并茂的吟诵古典诗词时,在场的听众都跟着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一同沉醉在曼妙优美的诗句中。
最后,李教授总结道,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文化名片,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学习点诗词,背点诗词,将古典诗词这一中华名族的瑰宝传承下去。
让诗词舒缓我们的心灵
讲座伊始,李敬一教授吟诵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三十六行诗,一字不差,一气呵成,顿时调动起现场气氛,听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李教授从“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为什么要学一点古诗词”、“古典诗词离我们有多远”、“学习古诗词与提高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有何关系”、“学习古诗词,丰富美丽的人生”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关于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学点诗词,背点诗词的观点。
谈到诗词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李教授认为,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将诗词作为完善人格人品、陶冶情操的手段,整合到当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当中,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一直非常热烈,李敬一教授富有激情的讲演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当李教授深情并茂的吟诵古典诗词时,在场的听众都跟着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一同沉醉在曼妙优美的诗句中。
最后,刘继红副院长作总结讲话,他代表全院职工感谢李教授来院作讲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在诗的长河里流淌,诗有益,愿每个人都拥有诗一般丰富、诗一般激情、诗一般美好的职业生涯。
昨日上午,集团工会讲堂第四十二讲在矿工俱乐部开讲。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应邀作了题为《古典诗词与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的讲座。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玉、工会主席倪政新,部分单位党委书记、副书记,各单位工会主席、工会副主席、宣传科科长、通讯员,报社副科级以上干部、全体采编人员聆听了精彩讲座。
李敬一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作了《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等专题演讲,并曾应邀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撰写《中华颂》。他著有《中国传播史》、《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等50余部论著,以及《关于传播学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思考》等200余篇学术论文。
此次专题讲座着眼于全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当代人才综合人文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讲座中,李敬一从唐诗、宋词名篇名句切入,从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为什么要学一点古典诗词、古典诗词离我们有多远、学习古典诗词与提高当代人才人文素养的关系等方面详细解读,分析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及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关系,古典诗词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李敬一说,我们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古典诗词的踪影,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中都有大量古典诗词的存在。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我们应当珍惜,应当继承,更应该将它发扬光大。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享受,并且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
李敬一声情并茂的延伸解读,让古典诗词中的名篇名句熠熠生辉,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讲座中间不时响起听众的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在座人员都意犹未尽。一位新闻工作者表示,此次讲座引经据典,意境深远,让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今后应该多读经典,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68岁的李敬一教授是国内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在央视《百家讲坛》曾作过《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等专题演讲,并曾应邀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撰写《中华颂》。主要作品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论》、《壮哉唐诗》、《宋代十大词人词画雅鉴》,曾入选“全国高校最有魅力老师”排行榜前5名。
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在当天的讲座中,李敬一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古人如何通过诗词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李敬一认为,古诗词距离我们现代生活并不遥远,反而是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作为中国人,理应学习和珍惜中国诗词这张我们特有的文化名片。而在工作之余读读诗词,也是一种高雅消遣方式。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李敬一建议现场的听众多读一些经典诗词,加强道德文化学习,努力提高个人见识和才华。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掌声如潮,李敬一教授儒雅风趣的谈吐和旁征博引的讲解,使在场听众陶醉在中国古典诗词构筑的美妙意境中。
近日,北京十二中“名家讲堂”“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第一讲在学校报告厅举行,百家讲坛主讲、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著名国学专家李敬一教授以《经典诗词,美丽人生》为题,着重阐释古典诗词与当代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正式启动了北京十二中人文日新名家讲堂的序幕。
作为一场纯文化类讲座,会场吸引了大量自愿报名参加的初一至高二五个年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700余人。讲座还未开始,报告厅早已座无虚席,学校及时开通了第四会议室网络直播讲座实况,开创了十二中周末课堂的最新记录。连续三个小时的讲座,讲课者一气呵成,几乎所有的听众,直到讲课结束,连呼时
间过得太快,没有一人提前退场。
李敬一教授是我国著名国学专家, 2003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近年来在上海、北京电视台主讲《李敬一〈水浒〉新读》、《壮哉唐诗》系列专题。李敬一教授的讲座,畅谈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讲述学习诗词对提高当代人才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极意义。讲座把国学的知识讲授方法与对普通观众的传播方法有机结合,把对诗歌意境的品鉴与文化、历史的环境相结合,讲座内容极其丰富。同时把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的人生相结合,有故事、有情节,讲座趣味横生。整场讲课充满激情,每当他念起同学们熟知的诗词或将古诗翻译过来的近体诗时,全场一起高声诵读,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最后爆起雷鸣般的掌声。
北京十二中“名家讲堂”“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是学校与中华书局阳光润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设,引入中华书局专家资源库一流名家,在学校长期开设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以人文日新经典课程系列讲座为主体的名家讲堂活动的开展,旨在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广视野、有深度的系列学术讲座,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科技素养,塑造学生完善人格,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引领学校高雅文化,为培养会通中西、学贯文理、志在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奠基。
据悉,12中将为在校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的名家讲座,主题包括“人文日新”、“科技创新”、“智慧学习”、“智慧家长”、“智慧教师”等,以专家讲座、现场访问、社团研讨、社会实践、成果分享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与自然类讲座课程,与中华书局合作聘请人文类专家、与中科院合作聘请科技专家、与相关文化单位合作聘请社会学者、官员、教育专家,每周六上午或全天,在报告厅主会场举办名家讲堂活动,每学期安排15至20讲,不收取任何费用,学生听讲座时间计入相应课时并赋予相应学分。学年度“人文日新”专题课程将安排李敬一教授“唐诗”系列,中央音乐学院赵世民的“世民《老子》”系列,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教授的“中国宰相学”,北京师范大学沈立的“儿童经典教育”系列,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系列,长春大学金海峰的“从四大名著看中国文化”系列,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的“以史为鉴——读《史记》”系列
以及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系列。讲座专家均为当今中国一流的国学文化名家,必将为十二中师生奉献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诗以“言志”、词以“抒情”,古典诗词人人都能随口诵出一两首,但能体会古人深意的可能不多。正如习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期间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说道,“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他“很不赞成”课本删去古典诗词的做法,觉得“很悲哀”。古典诗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与当代人的生活仍息息相关,绝不能随意删除丢掉。而且,在现如今我们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于党,关键在于人,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学到知识、得到享受,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是成为党需要的好干部的重要途径。
关于对生活诗词篇九《描写乡村生活的有关诗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鸲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雑,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自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鸲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相关热词搜索:
1、“关于对生活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对生活诗词" 地址:/zuowen/shicijianshang/1016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粮液荣华富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